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精选8篇)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篇1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地理位臵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臵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

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 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植运用乔、灌、草相结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灰色景观带”和城市河流---“蓝色景观带”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带”作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5、亲水的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沿某某河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开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沿河边布臵铺装硬地,布臵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里上的惬意,同时,又可在立面上丰富河道景观。

6、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娱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臵了园路,达到线型流畅,步移景异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臵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为指导

遵循某某新城区总体规划,以现代园林艺术构成理论指导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园林建筑及小品、石景、绿化造景等造园要素,突出湿地主题,使其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提高某某新城区的城市品味。

2、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

注重运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手法,使整体环境具有较好的景观观赏性,同时使某某湿地公园景观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以及景观特色。

3、选择性的保留部分现有树木

该地块经过褪耕还林建设,现有植被覆盖率较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景。在新的环境景观建设时,尤其是园林建筑和小品建设,应有选择的保护好现存乔灌木,并根据景观建设的需要,采用乔灌草多层次配臵造景的手法,增加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树种,以提高植物群落的景观品味。

4、园林建筑和小品体现时代特征并融入自然环境

园林建筑和小品既要具有现代所必须的设施和便利,体现时代特征,又要在外形上力求与湿地生态风格相符。

5、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

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外环境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继承中国传统造园思想,充分发挥绿地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形成湿地公园完整的环境体系,使建筑及小品能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成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五、湿地公园功能分区和总体构思

某某河原为农业生产灌溉用的农灌河,周边均为农田,菜地。随着某某县城建设的发展,该项目周边规划为城市功能用地,滨江大道南侧为某某一中,河道的性质亦将转变成县城景观河道。因此设计的目标是将规划范围内的滨水绿带建造成某某县城带状开放性滨江湿地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交往的良好场所。同时,通过滨河绿地的建设,能够很好地调节周边自然环境的氛围和城市色彩。

湿地公园的初步分为五大功能区:

1、湿地生态景观区

2、水上运动休闲区

3、疏林草地区

4、百鸟园自然生态区

5、农耕民俗文化区。

六、空间意境构想

1、意境构想

沿湖滨景观道徐行,喧闹声渐渐远去,主游路两边绿树林立;某某河长河似练,春水东流。水溶于景,景包含水,粼光闪耀,轻舞妞扬,明月之夜,把酒临 风或泛舟其上,“舟遥遥以清风飘飘以征衣”,桃源胜景乍现眼前,心情随之雀跃奔腾,波澜不惊的紊流荡起细致涟漪,远处花木葱郁,青翠欲滴,亭台廊架隐于山林中;时而空间感受狭长,时而豁然开朗,空气中慢慢弥漫晨露,令人浮想。

2、景观设计意境:

湿地觅趣、栈桥卧波、荷塘诗意、蛙鸣鱼跃 绿波引胜、鱼舟唱晚、四季花溪、杉杉相印、碧野芳踪、竹翠桃碧、阳光溪地、秋色生辉 林深鸟鸣、桑青水碧、层林尽染、芦荡掩映

七、景观元素和景观主题设计构思

1、景观主题一 水景

水,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水是极为重要的构图元素。设计中经常利用设臵湖泊,池泽,流泉,匕瀑等水景来丰富景观,调节生态,甚或作为组织空间的脉络。

人见流水而思源,登高山而望远,进庙堂而思佛追古。水为万物之灵,生命之源。水令人致远,石令人思古。临近水边,使人心旷神怡,远离尘嚣,静谧和平。

水,更赋予公园以最自然的灵性美感,穿越曲折苍劲的老松木板桥,蜿蜒的卵石水溪,各种嶙峋的露头石或散点或成组的摆放,半掩半露;各种奇花异木弥漫开的是带有森林的气味;耳闻某某河哗哗的水声,溶于景内,鸟语花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通过有意的设计,将人与自然交流的精神境界合并,从而达到“天、地、人”合一。本案萃取了中外园林设计精华,充分利用某某河下游滚水坝建成后,水道变宽、水流变缓,因地制宜,引某某河水进入园区,形成小溪在林间穿行的景观效果,并在各景观节点则设臵旱地喷泉、亲水平台等,构成景观设计的高潮,成为人们驻足停留、休息交流的场所。如此点、线、面结合,使水景设计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空间富于变化。

2、景观主题二 驳岸线;

某某河岸线多为不规则驳岸,蜿蜒回旋,结合湖畔郁郁葱葱的林带,成萦绕迂回之势,水清木华,空间峰回路转,虚实退进,千姿百态。沿湖而行,水流勃勃,落英纷纷,美不胜收。将白然引在身边,成就长远以来人反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梦想。

3、景观主题三 园路;

本园的道路基本以 “曲路”和“直路” 构筑。曲路延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做法,萦绕迂回,曲径通幽令人不禁浮想联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路是采用带有西方景观设计的时尚。在平面脉络的规划上,以直线与曲线交替变化,穿插交切,融合贯通,让整个路脉系统“顺”起来,同时多变的园路铺装形式和现代与传统材料的交叉运用使园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真正实现“移步换景,景随步移”。

在立面垂直空间的处理上强调了空间之间互相交错与流动,增加了公园的通透性;公园的台阶坡道、绿地高低错位,叠泉流瀑,亭廊的点缀,地形有机的波动,串连各组景观,构造出一个大气、舒展、蜿蜒的空间。

4、景观主题四 园桥

景观设计中有桥可造,可谓锦上添花。我们的先辈有着非常优秀的造桥技术和艺术。去江南看看,那里有数不尽的桥,连成一气,桥桥有景,桥桥有情。

而在此项目中我们运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一曲桥连接休闲岛与湖岸。轻巧的桥身,简约的护栏扶手,舒适的防腐木板材…,在这里应该称得上是“隐隐妞桥隔夜烟,石攀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水流,洞在清溪河处边… ”

5、景观主题五 植物;

绿色总与环境连在一起,江南的早春最是风景,绿色之营造应考虑其四维特点,即时空之变化。

在植物配臵上应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观。应考虑当地的气候状况,避免一季开花、一季萧瑟,偏枯偏荣的现象,尽量使春色早临,秋色晚去,使得绿色(花草树木)有春之绚烂、秋之金黄。

在配臵手法上,春、夏之花,秋之叶、果,冬之枝、干都是很好的素材,或以春花为主,或以秋实为主,或可侧重一面,突出一季:可建成为桃花源、葡萄沟、批把林、杏花村、幽兰苑、荷花塘、修竹园、梅花弄、杨柳城等,更具诗情画意。植物配臵上体现本地鲜明的季相特点,顺应天时,景色随四季而变;使空间更具观赏。

6、景观主题六 农耕民俗文化;

某某不仅风光秀美,而且人杰地灵,文化根基雄厚,本设计充分利用某某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氛围,将之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引古博今,让历史长河徜徉在古朴的大地上塑造新的家园。

农耕民俗文化区主要表现某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从农耕、桑蚕、渔事、服饰等等方面,通过巧妙的造园手法,将其表现在方寸之间。园区内放臵某某的特色农耕物品,如:水车、手摇船等等

八、景观环境和小品设计

建筑和景观小品是构架臻善臻美生态水景公园的主要硬件,两者互动,空间上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映照,共塑公园环境的完美与和谐。本案运用推窗即见景、低首即望水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结合景观小品、雕塑和绿化、各种形态路面和水面的交汇,浅滩溪流配合设臵,层层递进。从而达到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环抱围合的优质生态。

公共活动场地绿化、湖岸绿化、道路绿化等均有细致入微的设计,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虚实结合,从而真正达到景观设计的匀质感和理想化。

九、地相景观设计 从早春到深秋,景观的颜色由浅到深,但总的色相为绿色,在这个颜色的底色上,植物配臵的色彩与季相对草坪空间景观与艺术效果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景观中的色彩需要组织,要掌握好补色对比、冷色对比、中和色、近似色补色对比的应用造成的不同景观和意境,如在受光的草坪上种植大红的花木和花卉,能取得明快的对比效果。

树木的色彩体现在叶、花、果、干四个部位,设计时应最先考虑叶色的安排。除少数色叶树外,大多数树木的叶色都呈绿色,但随树种、四季时间的不同而有深、浅、浓、淡之分。据了解,很多落叶树的叶子在阳光透射下会形成光影闪烁的效果,叶背呈

现出嫩黄色显得轻快活泼。落叶树的冬态也可持续较长时间。常绿树叶子浓密厚重,冬天其色彩过于醒目也会造成重点分散而影响整体布局。

草坪上配臵的植物宜选择花、果艳丽,花期(果期)较长的树种,如紫薇、石榴、月季、蔷薇、桃、杏、绣线菊类、樱花、海棠类、珍珠梅、迎春、连翘、棣棠、锦带花等。

草花或其他地被植物及石块等组成一些色彩艳丽、灵活多样的花丛、花境、模纹及小景,在草坪的边缘或中心,可以疏密相间、曲折有致地配臵。在这类植物配臵中,草花的栽植要根据草坪的空间形式、地形特点灵活掌握。另外要随季节及时更换品种,保证花开不断,常见的有国庆菊、一串红、万寿菊、太阳花、宝石蓝、鸡冠花、羽衣甘蓝、金盏菊等;模纹和图案植物色彩搭配一定要与草坪的绿色形成较鲜明的对比或较大的色度差,品种一般常用红叶小桨、金叶女贞、小叶黄杨等,而且要及时修剪,保证模纹、图案的清晰、整齐。

十、水景的生态驳岸的设计

河道断面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同时至少满足3一5年的

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

1、自然原型驳岸

对十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自杨、构树以及芦苇、葛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没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而且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要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原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则种植芦苇、葛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十一、种植设计

在设计中,种植景观上考虑一定的层次,采用复合层次的绿化,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和叶面积系数。采用常绿、落叶、色叶、香花乔木搭配,景观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根据公园物色,用植物造景和造型,构图新颖别致,绿化与美化相结合。色彩上强调整体感,大色块对比。以植物造景为手段,以清新、高雅、优美为目的,强调视觉上的效果,不仅有图案美,而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树种的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的土壤及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其次,要选择净化能力,抗风能力强,以及对土壤、气候、病虫害等不利因素适应性强的树种。最后,在临水区要选持而湿树种,并采用垂枝打破水与地面的空间距离感,并在水边多种临水植物,丰富湖岸的景观层次。本案主要树种:

常绿阔叶乔木:香樟、深山含笑、广玉兰、白兰、柚子、桂花。落叶阔叶乔木:枫香、樱花、乌柏、喜树、无患子、银杏、合欢、朴树、合欢

常绿针叶乔木:南洋杉、罗汉松、洒金侧柏、湿地松

花灌木:龙爪槐、紫荆、丁香、垂丝海棠、碧桃、云南黄馨、春鹃、紫薇、大花栀子、夏鹃、山茶、腊梅、月季

色叶树:红枫、鸡爪槭、南天竹、红花继木、红叶李、桃叶石楠、红背佳

攀援植物:紫藤、凌霄、木香、络石、葡萄

地被和草坪:高羊茅、红花酢浆草、铺地柏、葱兰、二月兰、花叶蔓常春藤、满天星、麦冬、迎春

竹类:方竹、菲白竹、孝顺竹、佛肚竹、凤尾竹 球类:无刺构骨球、红花继木球、海桐球、大叶黄杨球

十二、给排水设计

本案给水主要分为功能用房给水与绿化给水。

功能建筑相对比较少,给水比较简单,主要根据建筑的位臵就近接入市政给水管网。

绿化给水主要人工拉皮管浇灌方式,坦设的水管采用PPR管。按间距不大于40米布臵洒水栓,由养护人员皮管浇灌。另外也可以采用移动水泵从河中直接抽水用于绿化浇灌,可节省成本。排水主要分为功能建筑污水和绿地雨水,污水就地建化粪池,经处理后呼绿地的雨水通地形处理直接径流某某河。

十三、景观电气照明

主要考虑从使用功能和景观效果进行布臵

绿化照明分别采用高杆庭院灯、园林小品装饰灯、高压汞投光灯和草坪灯五种灯具。

高杆庭院灯-----H=3—4m,布臵于邻水道路内侧。

装饰灯------根据园林小品夜景需要进行点缀装饰

高压汞投光灯-------用于雕塑、假山、花钵等小品的单体照明 草坪地灯-------主要用于灌木丛边缘,增加绿化照明的趣味。背景音乐:在管理用房设背景音乐音响系统设备,园内各主要道路及广场旁按15m左右设扬声器,可根据环境选择相关形式的扬声器。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篇2

1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拉姆萨尔公约 (Ramsar Convention) 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具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维持区域水平衡, 控制环境污染, 调节局部小气候, 提供丰富物产和美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 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本身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 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 并建设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 以便人们进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 以及休闲娱乐等若干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的宗旨是保持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近于自然景观状态, 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 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从而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

而为了保护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天然湿地类型, 又出现了城市湿地公园这一概念。所谓城市湿地公园, 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 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 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 以形成湿地保护、知识科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在于生态性、自然性和主题性, 它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 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城市湿地公园的必备条件如下:必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 占地面积必须达到33hm2以上;必须具有天然湿地类型, 或具有一定代表性;必须具有观赏、科普教育, 以及科研价值。此外, 城市湿地公园还应具有自然生态特质、社会效益特质和经济效益特质 (表1) 。

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遵循一些理论基础, 其中包括:

2.1 生态恢复理论

恢复生态学主要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优化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 使得该湿地变回稳定的生态系统。

2.2 生态美学理论

生态美学, 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具体运用到园林景观规划领域, 则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建立美观的景观造型, 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 景观的布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游憩规划理论

游憩是闲暇时间内所发生的为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一切积极健康的活动, 其规划理论包括游憩发展理论与游憩空间布局理论。游憩发展理论是对游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研究, 是游憩空间布局理论的研究基础。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在湿地公园中建立一定数量的游乐设施, 以便游客能够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3 国内外相关案例介绍

湿地保护经历了过度开垦和破坏、保护和控制利用、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3个阶段, 目前, 加强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湿地研究学界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开始, 就有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开始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恢复生物栖息地,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而言, 国内湿地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在湿地恢复及湿地保护策略等方面相对滞后, 近些年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下面以国内的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外的伦敦湿地公园为例, 介绍下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现状。

3.1 国内案例———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

镜湖湿地公园位于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 总面积15.63km2, 是我国首批开放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 于2006年4月30日正式开园。湿地公园内自然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水平高, 有沼泽湿地、河流草丛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湿地, 动植物种类繁多, 尤以白鹭闻名。镜湖湿地公园作为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以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的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 水上游线更是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湿地美景, 体验悠闲情调的游览方式, 沿河多个景点串连成线, 不管是走水路还是陆路, 都让游客们目不暇接。

3.2 国外案例———伦敦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畔, 公园距离市中心只有5km, 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路程, 交通十分便利, 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共占地42.5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及沼泽组成。设计者将湿地分为6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区域, 各个区域的湿地通过园路和蜿蜒的水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个湿地公园的布局是以主湖为中心, 其余水域围绕其错落分布, 形成多样的湿地水系、地形地势, 如同一个湿地博物馆, 它既保护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 又为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近湿地、接触湿地生物、游览湿地的机会, 是一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较早, 各方面也相对完善, 可以作为我国进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非常好的学习对象。虽然我国城市湿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跟风科学论证不足, 择地设计不合理,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政策与制度亟待完善, 缺乏大量人才和成熟技术等。所以, 前期足够的科学论证, 正确选择湿地位置, 完善的设计、建设, 以及管理等, 是之后进行城市湿地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4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 在项目设计中, 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 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 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 信江中下游, 因“涟漪旋其中, 雄鹰舞其上”而得名, 地理位置优越, 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 东至白露河, 南至浙赣铁路线, 西至西湖路东侧, 北至老206国道, 规划面积约100.8hm2。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 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 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 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 分析周边用地性质, 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 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 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 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 景观以水为主题, 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 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 建设生态廊道, 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 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 融入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 成为城市生态绿肺, 带动旅游发展, 引领绿色环保理念, 宣传健康运动生活, 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 生态建设规划。

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 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 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 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 (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 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 大量栽植乡土树种, 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 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 即绿网和蓝网, 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 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 必须实行保护优先, 恢复先行, 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 恢复场地记忆, 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 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 设计理念———“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鹰在天空飞翔, 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 我们以“鸢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 构成独特的结构, 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

本次设计的重点之一是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 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 形成有一定净化层次的自净生态系统, 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季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地下茎和根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网, 与水体接触面积大, 形成密集的过滤层, 起到过滤作用。而且湿地植物发达的通气组织不断向地下输氧, 从而使根区附近变成好氧环境, 有利于废水中有机物好氧分解。人工湿地系统在具备好氧条件的同时, 由于系统独特的结构设计, 使得整个系统下部存在永久饱水层, 形成了系统底部局部厌氧的环境, 这种好氧与厌氧条件的共存为根区的好氧、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了不同的适宜的小环境, 水生植物对氧的传递释放以及植物凋落物也有利于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 必将促进废水中N、P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直接吸收。同时可以硝化底泥, 从而加速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进一步净化水质。

4.2.4 湿地公园景观之植物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也是景观视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 植物的配置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此湿地公园内的植物分为3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和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采用缓坡护岸的方法, 植物在种植的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在水生植物欣赏区域内, 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玉簪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等净化功能较强的植物一起搭配, 成带状或片状种植, 形成一定的规模, 展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 林下增加玉簪、蝴蝶花、紫萼等耐阴湿的植物, 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 形成季相色彩丰富和突出林面倒影的景观效果。

本次设计采用多层次复层立交的仿自然群落的配置手法, 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绿量, 同时兼顾不同空间的景观要求达到疏密有致。针对不同的水深及面积形状选择相应的水生植物, 主要水生植物的种类有挺水植物如荷花、莲花、鸢尾、菖蒲、芦苇等, 浮叶植物如睡莲, 滨水植物的种类主要有垂柳、池杉、水杉、水松等。4.2.5湿地公园景观之交通组织与绿道规划。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道路由堤顶景观通道、主要游步道路、二级游步道路、三级游步道路构成。一级游步道是园内的交通干道和区域游览的主要道路, 要求自行车可以通行。在主路的基础上, 建设二级及三级游步道, 大多布设在林下, 沿路进行了景观设计, 即满足行人、车行要求, 又满足生态景观要求。

公园规划统一整体的绿道系统, 沿着河流旁边、特色景观周边, 利用桥体的下穿、形成整体绿色环境的、具备城市观光性、独立性强、无障碍的、贯穿性的绿道系统 (自行车骑行路线) , 并将绿道系统贯穿各个景观节点、弘扬健康运动休闲生活。

4.3 自然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世间万物皆源于自然, 归于自然。在大的层面上从主轴的起点处设计自然风貌的芦苇滩涂, 主轴线中段为经过人工仿自然的生态中央公园, 再过渡到蕴含水文化的河道景观, 最终在主轴的终点回归到生态的芦苇滩涂, 寓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是从自然中来回归到自然中去;在细节的处理上, 使用可回收的钢木材料、生态的碎石路面、低养护耐贫瘠的当地原生植物, 保护城市生态圈。

驳岸有利于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水体的自净等生态作用。湿地驳岸形式设计为:混凝土驳岸、石砌岸、水泥砖砌岸、自然式土岸、网箱式驳岸等。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 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 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而本设计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湿地驳岸、草坡驳岸、沙滩护坡、石块护坡, 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 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 既防止了水土流失, 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 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4.4 主题理念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本计划中, 贯穿全园轴线的主题是———水的记忆。水是一座城市的源动力, 是文明的起源。本设计融入江南水乡情景, 如清淤围垦, 信江抗洪, 渔市买卖, 码头上搬运工等, 形成一组连续关联的情景节点, 犹如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联在新城水道的长流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动, 将曾经的故事源远流长。

5 结论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作用。本文通过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这一具体案例探求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建设的一般规律, 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结论:湿地植物景观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主体, 也是湿地公园发挥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最主要载体;水岸环境的生态化处理方式是城市湿地公园有别于其他城市公园的重要特征, 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 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和生态的自然式驳岸。通过对园区水体设计以及植物配置, 维持森林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 营造舒适、优美的水体生态景观, 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林业出版社, 2005.

[2]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R], (2005) 97号.

[3]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Z].2002.

[4]王宪礼, 李秀珍.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1997, 16 (1) , 12-18.

[5]王浩, 汪辉, 王胜永, 孙新旺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6]崔保山.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特征变化及其可持续性问题[J].生态学杂志, 1999, 18 (2) , 43-49.

[7]关午军, 李路平.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J].重庆建筑, 2006 (3) :43-47.

[8]王凌, 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 2004, 1:39-41.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浅析 篇3

梳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景观美学、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自然教育、民俗体验价值的内容。以伦敦湿地中心、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在基础构成要素不同的背景下确立自身的规划设计和理念、开发模式、游憩产品策划。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模式;规划设计

游憩价值是指由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生态教育价值。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在理论方面,对游憩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方法,如首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在此,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提供借鉴。

一、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分析

(一)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藉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具体地说,城市湿地公园游憩功能地发挥受到景观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的影响。

(二)游憩价值的内容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湿地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可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自然教育价值、民俗体验价值。

1.景观美学价值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境性。

2. 休闲娱乐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岸段往往被辟为城市景观地带,绿化较好,并建有休闲小木屋、小竹客,城市居民可以在此品茗、聊天、观看湿地风光。有些地方还为游客提供船里娱乐,沿途欣赏水鸟、水景、岸景等。

3. 康体健身价值城市湿地公园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环境受人干预最轻的区域。不仅是城市中环境和小气候最好的区域,同时也是空间较广阔的区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无论是在湿地公园中散步、骑车、划船和其他健身活动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间更佳的健身效果。

二、国内案例———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1. 西溪模式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例制定等。

2.西溪规划西溪湿地规划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决定了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是一个特殊的规划体系,是一种区域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

3.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西溪湿地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主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1)基于湿地自然生态,充分体现湿地特点。主要项目有陆地和水上湿地自然观光、观鸟、观鱼、观虫等,利用湿地进行自然知识和生态知识的教育,建造了中国湿地博物馆;(2)选择性保留原有民居,西溪湿地是将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3种类型来处理,尊重和挖掘民俗。民俗旅游项目包括农居、农具参观,每年开展的柿子节、龙舟节等;(3)放在杭州市城市公园体系中来策划、设计游憩产品,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喜爱。西溪湿地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与城市其他 旅游区的一体化,已经形成西湖、西溪湿地、西冷印社杭州“三西”品牌。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湿地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获得一些启示:

1.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对城市中的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让湿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而不因为城中土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挪作商业开发。

2.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将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其基本建设与管理资金。在湿地公园内适当开发旅游项目,并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策略。鼓励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开展定期的生态效益评价,建立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确保维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3.由政府引导寻求科研、规划、开发商、民众多方合作,合力促进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在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兼顾经济利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4.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者要尊重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和地方乡土文化,做到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5.湿地游憩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湿地所处的立地条件和在城市整个游憩体系来规划、设计,这样既保留了湿地的自然性特点,又能形成差异化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体系结构,最大程度实现湿地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爱瑜.杭州城市湿地游憩价值评价研究———以西湖和西溪湿地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游憩需求视野下的中国城市游憩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城市游憩发展的比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李杨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汤蕾,赵冰梅,许东等.国外湿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01)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0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篇4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湿地资源逐渐显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湿地保护的意识也在逐渐提升,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湿地受到较大的损坏,面对这个环境,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和设计是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要遵循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理念,根据生态学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加以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从而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

湿地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扩张,湿地环境保护意识也在逐渐提升,由于湿地面临较为严重的污染,为此,需要运用生态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使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出其特有的价值,从而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传承地域文脉。

一、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过度公园化的状态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例如认为城市湿地公园就是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在公园内设置一些科普性的设施。这样,就将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了一种人工气息浓厚的公园,甚至还更有甚者,在湿地公园的边缘地带构建商品房。

2.景观设计存在同质化的倾向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规划和设计人员的意识较为同质化,通常是采用种植芦苇、菖蒲、荷花等植物,就成为了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内容,再加之水生植物的开发有限,使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雷同现象较为严重。

3.文化的缺失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通常只注重自然生态建设,而对于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挖掘较少,存在文化开发缺失的问题。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规划与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设计,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尊重生物多样化的特点,要在建设和规划设计过程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要用生态文化设计的理念,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文化设计与规划。

1.湿地公园的特色景观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土的植物材料和地形风貌,进行特色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要栽植适应于湿地环境的湿生植物,并成带状或大片栽植,形成群体规模之美。在种类的选择上,可以选取视觉感官较好的植物,如观花植物、观叶植物、灌木、藤本植物,这些特色湿地植物有花叶芦竹、香蒲、千屈菜、黄昌蒲、旱伞草、菱白、萍蓬草等,要在湿地的平面上构造成飘、浮、立的景观特色,要注重栽植均衡与稳定、色泽与质地、比例与尺寸,要形成步移景异、以小见大的特色植物群落。同时,还可以设计出进退有序的曲线,形成蜿蜒曲折的绿色植物走廊,从而增加欣赏的层次感,避免呆板和单调。

特色景观设计与湿地的地形地貌要相吻合,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规划动植物的栖息环境,设计典型性的地形地貌景观,如湿地沼泽区、湿地漫滩区、湿地灌木丛区,还可以在其中放养一些湿生生物,饲养适合生长的湿地生物,要保证湿地走廊的连通性,并规划和设计一些湿地小品,吸引人们的目光。例如广西靖西龙潭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城市范围内,在这个区域内的生物物种丰富,龙潭湿地主要以大龙潭水库为主体,形成了典型的“森林—湖库—河流—地下河”复合生态系统,并以珍稀濒危特有洞穴鱼类和靖西海菜花为代表,营造出了丰富的`动物生境,别具特色和风味。

2.乡土景观元素的特色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运用自然乡土景观元素,对于传承地方文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中,融入乡土风情和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保持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和风格。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以大龙潭湖库区大坝——三元桥河水流域为特色景观元素,进行湿地公园小品设计,如湿地旅游观光空中游廊、游览步道、河堤驳岩石栏杆等,利用艺术手法设计出乡土景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使游客流连忘返。

3.构建动物栖息乐园

在城市湿地公园中,可以为鸟类提供憩息的场所,这些珍稀的鸟类可以在湿地公园中,享受无拘无束、自由自的乐趣。同时,也为湿地公园提供了一个新的旅游项目,使旅游者可以观赏到鸟类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并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例如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生长有92种鸟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还可以设计特色湿地动物养殖区,在广西靖西龙潭湿地公园中,就分布有脊椎动物192种,其中哺乳类15种,两栖爬行类27种,鱼类58种,其中有一种为龙潭湿地公园所特有的鱼类——金钱巴,观赏游客络绎不绝。

4.提炼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之中,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和历史内容也是设计内容之一,要对城市文化加以传承和发扬,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根据适当的节日,选取适宜的文化民间风俗活动,从而可以为湿地公园增添亮点。例如在一些江南的湿地公园中,可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在湿地公园展开划龙舟竞赛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将民间的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内容,采用复原的方式,加以塑造和设计,从而增强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气氛,添加人文气息。

三、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设计要遵循生态文化建设的理念,用科学的、实用的、生态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生态文化元素,进行拓展性的开发和运用。要在不破坏地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弘扬和传承城市湿地公园的文化精神和历史内涵,使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变化性和特色性,在生态文化的注入之下,填充城市湿地公园的灵魂和内涵,从而设计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

参考文献:

[1]夏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过程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贺莉.江西省城市湿地公园本土文化特色塑造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3]滕广.以广元南河湿地公园为例浅谈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2.

公园设计说明 篇5

一、项目认知

1.1区位关系

此基址位于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开发区占地面积较大,但是在这里目前还没有综合性公园。今年政府决定拟在开发区内建一开放型综合性公园,公园占地面积11.12公顷。

南面、西面为公司云集的高楼大厦,北面和东北是新建的住宅小区。

其中西面街道为城市交通干道,其余三条街道人流量并不是很大。

1.2区域自然条件 1.2.1气候条件

哈尔滨位于最北端,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

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14] 4-6月份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左右。气温月际变化强烈,一般在8~10℃左右。

7-8月份为夏季,气候温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3℃,最高气温达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气温月际差异很小,为各季之最。

9-10月份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份平均气温为10℃,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南部地区2-4℃。

11-次年3月份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有时也会出现暴雪天气。1月平均气温零下15℃-零下30℃,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7.7℃(1985年1月26日)。

1.2.4地形地貌

哈尔滨市区及双城区、呼兰区地域平坦、低洼,东部县(市)多山及丘陵地。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区,中部有松花江通过,山势不高,河流纵横,平原辽阔。哈尔滨市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第一级阶地海拔在132~140米之间,主要包括道里区和道外区,地面平坦;第二级阶地海拔145~175米,由第一级阶地逐步过渡,无明显界限,主要包括南岗区和香坊区的部分地区,面积较大,长期流水浸蚀,略有起伏,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哈尔滨市重要农业区;第三级阶地海拔180~200米,主要分布在荒山嘴子和平房区南部等地,再往东南则逐渐过渡到张广才岭余脉,为丘陵地区。1.2.3水文条件

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其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解放以来,全市最大水利工程——西泉眼水库工程,1996年已经合龙蓄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库面面积40.86平方公里。水库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15133.3公顷。哈尔滨水资源特点是自产水偏少,过境水较丰,时空分布不均,表征为东富西贫。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630立方米。1.2.2土壤条件

受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全市土壤类型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黑土,是郊区及12县(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黑土在全市分为2个亚类(黑土和草甸黑土)、3个土属(粘质黑土、砂质黑土、草甸黑土),共7个土种。黑土土壤养分含量比较丰富,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黑钙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川地和岗平地上,在全市分为3个亚类:黑钙土、淋溶黑钙土、草甸黑钙土,共8个土种。黑钙土养分含量仅次于黑土,适于作物栽培。草甸土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多数分布在沿江河低洼淋溶地带和松花江台地漫滩地带。草甸土在全市分为6个亚类:草甸土、碱化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盐化草甸土、潜育草甸土、硫酸盐草甸土,共10个土种。草甸土大部分宜耕性较差,宜发展草场和栽植薪炭林。砂土及沼泽土,主要分布于江河两岸河滩和低洼地块,适于发展渔业、牧业。

1.3历史文化

1.3.1历史沿革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区)建都。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哈尔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1927年,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并成立满洲临时省委。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后来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哈尔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涌现出赵尚志、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70余万。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96年,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辖七区十二县(市),行政区划面积5.3万平方公里。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平房、松北和呼兰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代管五常、双城、阿城、尚志等4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272平方公里。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撤销阿城市,设立阿城区;将阿城市永源镇、巨源镇划归道外区管辖。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双城、尚志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

2014年5月,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县级双城市,设立双城区。[8] 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双城9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尚志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

二、场地现状分析

2.1现状山体改造

由于场地内自然山体的存在,在公园设计中对部分等高线进行了改造,挖湖堆山--在场地内设计一水域,在水体内设计了岛,在布置场地时将原油等高线进行了小的改动,保证场地内部的平整,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竖向设计,增强立面景观的丰富性。

2.2场地适宜性分析

1、该场地周边建筑是居民区和办公楼,为了满足周围居民及工作人员休息娱乐的需要,将该公园设计成一综合性质的公园。

2、场地地势有平坦,也有山体。所以将中心景区及广场、老人休闲活动区设置在平坦地区。设计标高比义峰路低,植被尤其是大树比较丰富,宜挖湖形成水面加大景观的纵深,避免单一,另将挖出的土方堆在垂直的山脚形成缓坡。

3、场地北侧为居民区宜设计绿色屏障,减少公园对商业及居住区的影响。

4、场地西侧为商场,所以在此设置公园主入口。东侧设置次入口,入口处为老年活动区。

5、湖体南侧栽植大量密林,打造生态绿林。

三、设计定位

3.1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植物资源丰富,环境优雅,是休闲漫步佳地。人文景观——体现金源文化。

交通方面——四面临街,交通便利。

城市依托——体现哈尔滨文化特色,别具一格。3.2不利因素

虽然具有众多有利条件,但是由于自身山体比较大,为设置场地及湖体增加了困难。3.3功能定位

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条件,体现生态主题,打造大型生态主题综合性公园,因此公园不仅可以为附近居民服务,还可吸引周边城市的游客,为他们提供青山绿水、田园人家的自然生态型休闲公园,兼顾城市公园性质,突出生态公园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具有生态游览、度假休闲、娱乐健身、和素质教育等功能综合体。

四、主题概念

4.1 设计理念

尊重自然、生态为先,合理利用自然景观 遵循场地肌理,遥记沧海桑田

尊重场地精神,塑造精神溯源地和文脉延续场所 4.2 设计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保护性开发原则 特色性原则 经济实用原则 4.3 主题概念 生态 自然 休闲

五、整体布局

5.1 景观分布

“一核”以某为生态绿核,大量绿色植被与主体功能区共存的景观核并由此向四周发散,在原有山体的基础上进行挖湖堆山,建立起来的“生态水轴”,将城市的自然绿地景观界面和山体自然景观界面有机的贯穿起来,再由数个景观节点点缀其中,形成清晰的空间格局、动态的室外空间,层次丰富多样。5.2功能分区

根据场地条件及项目所需功能的要求,方案分为四个功能区——滨湖景观区、主题广场景观区、办公休闲区。

六、景区景点设计

根据场地的功能布局及各自所处位置的独特禀赋,方案大致形成六个不同特色的景区——“稻香盈岸”景区、“花田叠翠”景区、“绿谷拥翠”景区、“花潭草坪”景区、“义峰耸翠”景区和“义门庄园”景区。

七、道路交通设计

场地的交通系统实行了人车分离,严格控制机动车上山,给予游客充分的安全感和自然的宁静,故可分为车行交通系统与人行交通系统两大部分: 车行交通系统主要分布在场地周边,由于山体景区严格控制机动车上山,故场地内的车行路较少,只集中在花谷、新宾馆、休闲度假村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四处,因此主要车行入口及停车场也位于这四个节点位置。

人行交通系统可分为主要人行步道和次要人行步道。主要人行步道主要环绕某景区,并联系车行路和各重要节点的枢纽,供人们散步休闲、晨练健身之用。其中从主入口到中心这段路设计12米,其他主路宽8米,平时管理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紧急情况下满足消防车与急救车的通行。人行小步道1.5—3米,主要加强主要步行道之间的联系,以青石板和石汀为主。

八、水景设计

水是整个场地重要的景观特征,水岸的处理也成为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部分。根据水体位置和性质的不同,水岸设计分成溪水岸,亲水岸,涉水岸。溪水岸是在水似小溪时,轻轻的流过,柔柔的,让人能感到它的清澈、它的温顺。亲水岸是在汇集的大的水面处,大片的木栈道——亲水平台伸向水面,让人感受水的自然灵性。涉水岸是缓坡草坪入水,浅浅的水岸,人们可在其中自由自在的嬉戏。

九、植物绿化设计

9.1绿化设计原则

1、保留场地内的原有植被,以利于保持景观的连续性,同时可以降低费用,节约成本。

2、适地适树,在原有植被基础上添加的树种均以乡土树为主,并从本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树种,便于粗放管理;草坪选用当地生长良好的草种,减少维护。

3、在植物空间设计上,利用植物维和空间,在平面上有聚有散;在竖向上,进行分层设计,形成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的空间模式。

4、植物品种的选择与相应的功能区相协调,满足不同功能、景观的需要。

5、强调植物季相性变化,注意各类植物的花期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注意秋色树在造景上的搭配,如忍冬、白桦等。

十、景观小品设计

11.1 休息设施

该项目中的休息设施主要包括景观构筑物和休息座椅。景观构筑物设计——景观构筑物设计取向造型朴实,结构突出明显,空间组织丰富合理,材料选择以木材、石材、钢材为主,内配设施(如座椅、照明器)齐全,形成自然质朴大气的效果。

休息座椅设计以木质材料为主,造型简洁现代,考虑符合人体特征的亲切尺度。休息设施的设计在符合人体工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进行个性化处理,以提高艺术趣味,直线造型、硬朗边角,呼应主题。座椅的设置还必须以不阻碍行人活动为原则。在林下空间设置集中的休息设施,在道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座椅,设置间距为25-50米,为行人提供必要的休息设施;方形造型与整体设计元素呼应;椅面以防腐木为材料,冬暖夏凉,更为人性化;椅墩采用天然石材为材料,结实耐用;椅墩内设置照明设施,保障夜间安全。

11.2 标识设施

以钢材为主要材料,绿色、桔黄色、灰色相结合;外形采用直线、方形硬朗的设计元素;设计为一系列标识,统一风格,其中包括停车场标识、方向标识、位置标识、指示标识等,设置在路口等较为醒目的地方,起到很好的引导、指示作用。

11.3 夜景灯光

灯光是公园景区的夜妆!灯光让公园景区的夜景更迷人!独特而有效的灯光设计能让公园景区充满魅力,使人流连忘返。灯光的设计原则以人性化设计原则为先导,以合理有效的照度、色温、光色、光照角度体现人文关怀。结合艺术性的视觉需求和审美需求,艺术地创造人性化的光环境。

公园景区光环境区域照度设三个层次,按照度的强弱依次为(1)广场群众性的交流和纪念性的标志构筑物需求的强照度区(依功能需求而定)。(2)主要入口处交往区的次强照度区(依功能需求而定)。(3)沿河的休闲交往区及主要景观节点艺术性照明(依视觉审美需求而定)。

道路照明照度分四个层次:车行道双侧设置高杆灯泛光照明,一级人行道双侧设置多种装饰性照明, 二级人行道单侧设置地脚灯。主要出入口和景观节点根据设计的需要设计装饰性景观灯光效果,突出景观夜景的装饰性,沿河岸广场和花田台地肌理采用装饰性照明,部分湖岸边和水生植物生态区设计了装饰水下灯,突出湖岸边界和水景观柔美和变幻的效果,纪念碑、主题雕塑、景观墙、标志性构筑物等根据需要照明。

11.4 公共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该充分地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人性关怀!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该从公园中各年龄层次的游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结合公园科学、有效、方便的管理方法需求来决定。

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建立是以服务核心点网络为特征的,将小卖部、餐饮服务、厕所等服务设施组成服务核心点,集中便于管理,尽量少占绿地和破坏生态系统。其中小卖部与餐饮的服务半径为400到1500米之间,电话报警系统的服务半径为500到1200米之间,厕所得服务半径在500m以内,人行道路灯服务半径为50到80米之间,分布于公园里人流主要集散地,形成网络,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形成完善的现代公园功能体系。

愉水公园设计说明 篇6

一、总体概况

该公园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规划绿地率达到60%。绿地类型属于集休闲区、娱乐区、老年区、健身区、儿童区、中心区、艺术区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绿化绿地。

二、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全厂工作环境,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

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纵观古今中外的庭院环境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只有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三、设计构思

从整个城市环境要求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强调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设计要求景观优先,同时满足防洪与休闲绿地的建设要求,实现“城在园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设计效果。

以水系贯穿全园,一路行进之中赏水戏水,于水中找到快乐,因水而体味宽容!

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周围居民的不同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

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园区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周围的绿地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园的绿地形成以集中绿地为中心的绿地体系。

四、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一)规划结构

(1)根据功能定位及空间景观序列,将公园相对划分为七个区域:1中心区、2艺术区、3老年区、4儿童区、5健身区、6休息区、7娱乐区。

(二)功能分区 1中心区

公园入口到滨海广场此轴线周围区域为中心区。首先一入园内便是两侧排列整齐而大气的造型花柱,直线视野内看见的便是“思源广场”广场伴随着喷泉逐级上升,大气而又提亮视线。喷泉前侧为百草园绿地,其间各种时令花卉点缀其中,使人为之心动。思源广场后侧为红枫园,其中部分硬质铺装延伸与草坪间于一片绚烂中奔跑嬉戏,乐不思蜀。2老年区

中心区左侧为老年区,设有露天剧场供老年人一起欣赏新老电影回味年轻时的甜蜜,品味现在的温馨。露天剧场直通张拉膜广场,供游人休息和欣赏湖边的风光。湖边还有垂钓台供人们钓鱼散心,右侧还有看护区,供老人们看护孙儿和休息。3艺术区

艺术区的主要景观为五彩绘画广场,南邻茶室,靠湖。四周皆充满浓厚的艺术气息体味艺术体味人生。4儿童区

儿童区紧靠中心区给予以换了好动为主体的孩子们方便快捷又安全的区域。儿童区内入口便为沙坑,沙坑内有秋千、滑梯等各种儿童玩具完全符合孩子们的天性,同时还有小书包广场,广场接文化长廊,且广场和长廊内侧区置有百孝雕塑,如卧冰求鲤等。长廊壁上刻有百孝故事。是孩子们很生动的学习孝文化,在欢乐中成长。广场绿化以柿树为主,孩子们与父母一起采摘果实,让孩子与父母更好的互动。4健身区

健身区靠湖边因此多水上活动,如水上冲浪,游泳,划船。另外还配有室内游泳馆,水上活动俱乐部,使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和谐统一。健身区内还有健身广场,篮球场,及乒乓球场,溜冰场。使健身与娱乐一体化既提高心情值又提高健康值。5娱乐区

娱乐区内的街角广场,设计以现代、活力与积极向上为理念使以青少年为主的活力派在此娱乐活动,可以跳舞、交友、派对、唱歌,尽情的放纵自己,释放活力释放青春,释放新一代少年的朝气蓬勃,似丛林中的精灵,为自然化的公园更添一份活力。6休息区

休息区毗邻健身区与娱乐区,让游人在健身与娱乐后回归幽静放松的环境让身于心都处于休息的状态下,于山水丛林间荡涤心灵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与深远,从而得到更加健康的强大的精神。

五、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道路的选线、走向以展示唐山并满足游人的活动需要为首要条件。缓坡地道路设计以造景及满足人们需要为首要条件。

2、规划内容:

(1)游步道线型切合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奇岩异石景观、山体景观和峰峦变化,同时利用阶梯、坡道、栈道、等道路设施,触发游人的兴趣,增加景观的变化,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游览线和观景点。

(2)道路分级:公园道路分二级:一级为主干道路,宽8米左右,;二级为各景观小道,以碎石、块石、原木路面、铺装为主,宽2-3米。六总结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篇7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装置,设计理念,设计原则

湿地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以生态功能为核心的城市湿地公园利于保护城市湿地和绿地, 净化空气,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城市景观系统健康运作、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等。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场所, 使人们从中获得科学的、美学的、历史的、娱乐的高品质游览经历。互动性景观装置作为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主要构成, 却由于对其认识的局限性及缺少使用人群的需求性分析等原因, 导致景观装置的艺术设计缺乏人与生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等问题。本文从互动性设计角度出发, 在保证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型的前提下, 以重庆市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通过理论与景观实例的结合分析, 着重研究了城市湿地公园的互动性景观装置设计需要遵循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原则。

一、重庆市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重庆市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以自然山水、植被景观为主, 兼具湿地生态游览观光与休闲的生态绿地场所, 集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科普教育、游览、休憩、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性、开放型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一) 地理位置及社会条件

彩云湖湿地公园源自重庆市主城区的最大溪流——桃花溪的活水源头, 总面积为83.1公顷,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和高新区交界处, 地处城市中心, 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肾”。这里原是一片被城市包围的臭水塘, 现在已成为山清水秀的景观, 成为重庆主城的“桃花源”。

(二) 彩云湖湿地公园互动性设计分析

1.合理的功能分区

彩云湖湿地公园规划为五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的功能区: 生态景观区, 主要利用现有桃花河水系形成人工湖体;九龙坝文化休闲景观区, 提供旅游、娱乐休闲配套服务 (如图1、图2) ; 运动休闲区, 设置足球、网球、游泳池等;滨水景观区;湿地生态示范区, 则将围绕桃花溪水体营造都市中难得的湿地景观。

2.多感官互动的景观装置设计

“碧水叠韵”与“芳渚临流”的湿地系统结构形成了视觉景观上的通透性。并于山坡上修筑茅草亭, 坐于亭中, 品茗、对弈, 与五柳先生同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人生, 临湖而设扇面亭, 可憩、可观、可赏, 有“歌尽桃花扇底风”之洒脱意境。同时, 利用原地形中半坡上的“U”形空间设休息廊架, 前留开阔场地, 可远眺桃花岛, 也可观湖中莲叶田之美景。

3.科普活动空间建设

科普活动是城市湿地公园加强人与人、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彩云湖湿地公园开发桃花岛作为鸟类保护岛, 保留湖心原有岛屿作为鸟类繁衍生息的栖息地。并结合原有地形于湖两岸种植幽竹密林, 中段水岸边筑造沼泽浅滩, 种植鸢尾、芦苇、 菖蒲、野慈菇等, 尾部结合原有地形形成梯田, 种植水稻、荸荠、红花寥与茭白等, 不仅可以有效的地净化水体, 也体现了农耕湿地景观。

二、城市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装置设计实践

(一) 相关概念

景观装置艺术是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具有独特作用的艺术装置, 它是景观设计中体现某一特定主题的要素, 是装置艺术与景观作品的融合。景观装置艺术是景观设计与人们思想交流的一个载体, 可提升整个景观环境的品质。简单地讲, 就是场地, 材料, 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二) 城市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装置的设计理念

城市湿地公园互动性景观装置的设计要有亲和性, 将人充分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互动性景观装置的主动性, 使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与周围环境产生良性的互动, 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互动性景观装置的趣味性可以更好的彰显景观装置的亲和性, 提高其自身的主动性, 增强人与景观装置的互动性。

1.互动性景观装置的亲和性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互动性景观装置的设计体现的是现代人审美情趣和天性的需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 通过互动性景观装置的设计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场所, 让人们在参与互动中获得快乐, 放松心情, 减轻压力。中国传统哲学即追求“天人合一” 的境界, 即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这里的“自然”指的不仅仅是纯自然景观, 而是可以被人们体验的自然, 这种自然需要满足人们的感知活动, 并使其产生回应自然的心境。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装置的亲和性使其互动性变得简洁而灵动, 在满足湿地公园生态所需的前提下, 注重人在景观中的个性化需求, 主张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获得更为轻松的审美体验。

2.互动性景观装置的主动性

互动性景观装置的主动性是以主动性表现出要求观赏者参与的状态, 甚至可以在欣赏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已参与进艺术表现中。这种性质亦使景观装置艺术的互动性扩大到景观装置前所未有的高度, 并改变了艺术作品被动欣赏的设计手法, 使欣赏者与景观装置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相互关系。当欣赏者进入互动性景观装置所涵盖的范围内, 便开始与欣赏者进行行为交流, 使欣赏者自然而然融入其中。

3.互动性景观装置的趣味性

趣味性在景观装置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以一种亲和力, 使人们在新鲜、好奇的情绪下被作品展示的视觉和感觉所吸引。它可以在人们获得互动的同时, 享受美的感受。在审美体验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自然地接收其本身所要传递的信息。在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次广场区属于谷地, 地势平坦, 该区域设置了参与性强的, 以游乐为主的互动性景观装置。

(三) 互动性景观装置的设计原则

景观装置设计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强调与人的情感互动, 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将景观环境与人之间的距离以艺术的方式拉近。首先, 景观装置直接面对的是公众, 为公众服务, 要遵循以人为导向的原则。在表现形式上, 题材更崇尚自由, 贴近民众, 不再是过去以宏大、庄严、神圣为基调的设计创作, 而是通俗的、生活化的创作风格, 从而体现主题特色的原则。景观装置的设计需要注重参与体验, 需要平易近人, 以实现景观装置设计始终以互动为目的。

1.遵从以人为导向的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开放型的公共空间, 它的使用者是多群体、多层面、全天候的。因此, 景观装置在体现互动性时应该充分考虑各种人群 (健康人群、残障人群) , 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 各种使用性质, 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群, 以及在各个时间段、各区域使用的兼容性、协调性。必须满足人们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要进行各种不同选择的可能。景观装置的设计最终目的为了人, 所以要做到以人为导向的原则, 注重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感悟。

2.体现主体特色的原则

在城市湿地公园的互动性景观装置设计中, 应当注意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注重市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从而体现互动性景观装置的主体特色, 增强景观装置作品表现的凝聚性, 对于提高装置主体价值亦有重要地作用。体现主体特色的设计原则需要根据城市湿地公园的地形、人文等方面做全面分析, 不断提炼, 才能创造出与人们生活紧密结合且独具地方、时代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

3.以互动为目的的参与体验的原则

景观装置的互动设计注重“人在其中”的作用, 需要改变以往单行线的设计原则, 利于改善景观装置设计中仅考虑接受的对象, 单单注重视觉效果的情况。在装置设计上考虑游人在活动的精神参与和行动参与, 利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装置的发展。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即在营造人工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合理利用, 适度开展休闲、游览、健身活动等互动性景观装置 (如图3、图4) 。

互动性景观装置设计是一种关注人心理需求,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目前, 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互动性景观装置设计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 并未形成比较系统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本文虽对城市湿地公园的互动性景观装置设计有一定的建议, 但还需要在理论和评价标准上, 在建设的实际情况中进一步分析探讨。只有真正理解城市湿地公园的互动性景观装置的设计理念, 并成功地将其运用在实际中, 才能让人们在湿地公园中尽可能多地体验到人和自然轻松、自如交往的情趣。

参考文献

[1]王立, 陆林, 唐勇等.中国国家级湿地公园运行现状、区域分布格局与类型划分[J].生态学报, 2010, 30 (9) .

[2]雷昆.对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 2005 (2) .

[3]建城[2005]97号,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S].

[4]符志华.装置艺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及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 2014 (8) .

[5]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 1998 (3) .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 篇8

关键词:湿地公园;问题;对策;广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4-11-17

修回日期:2014-12-23

Abstract:Having understood the extant questions of 14 state-level, provincial level wetland parks in Guangdong,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bout functions division,the typical wetland landscape type construction,humanistic elements integration,drainage water circulation,wildlife habitat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orridor protection and control,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Key words:Wetland Park; Exist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Guangdong

1.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重视湿地保护,湿地公园建设方兴未艾。由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等理论尚不成熟,导致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如下问题:1)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类型不典型,景观同质化较明显;2)过于追求美学观赏价值,不重视甚至忽略生态服务功能;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体现不足;4)湿地公园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性较差;5)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6)湿地公园游客环境容量与公众湿地游览诉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本文以现存问题为导向探讨湿地公园的设计对策。

2.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2.1湿地公园景观类型不典型,景观同质化较明显

典型湿地景观是指区别于其他湿地的风貌特征,依托湿地原生生态系统固有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与代表性的景观[1]。湿地公园内已有的地域代表性湿地景观或当地的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需恢复)一般构成主体景观[2],在湿地公园中占主体(表1)。

目前,国内湿地公园基本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进行功能区划分,且由于部分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功能的认识较差,往往以休闲游憩相容性湿地景观主导湿地公园景观,导致了各湿地公园功能区布局雷同及景观同质化。

湿地公园景区建设基本上以湿地生态旅游作为其发展模式。由于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拟应营造出的典型湿地景观的认识不足,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大多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形成简单的“湖泊游、水乡游、湿地观鸟、休闲垂钓”等主题,各湿地公园主题特色定位不鲜明,导致湿地景观类型不具备典型性,景观同质化较明显。如广东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湖泊、滩涂芦苇、湿地水禽、湿地植物为主体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广东万绿湖国家公园以湿地观光、湿地体验休闲、湿地文化游特色景观游为主体,大力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期示范区依托果林湿地,整合资源,形成岭南水乡生态旅游区。如果湿地景观类型不具备典型性,湿地公园的存在意义将受到质疑。

2.2过于追求美学观赏价值,不重视甚至忽略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为生态服务、休闲游憩、科普教育,部分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应急避险功能。

经对广东的案例研究分析,湿地公园功能体现有两种倾向:1)部分湿地公园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以及应急避险区域过于追求景观美学价值,不重视其生态服务功能;2)在湿地公园全园中均追求景观美学价值,忽略其生态服务功能(表2)。

2.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体现不足

在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中,人文内涵的意义是进一步强化湿地公园的主题和特色,更为完整地体现湿地公园地域性特点。归纳总结广东14个已建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规划的人文内涵,得出广东典型湿地人文内涵元素主要有:1)岭南水乡文化(含岭南建筑);2)桑基鱼塘文化;3)渔农文化(含疍家文化);4)龙舟文化5)客家文化;6)宗教文化等,详见表3。然而通过调研分析广东湿地公园现状,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1)人文内涵的设计主题存在缺陷;2)湿地公园主题与人文元素不匹配,主要体现为湿地公园设计元素的选择与运用趋同,包括植物选择与配置、建筑小品模式与装饰材料的趋同性;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展示空间过于分散,不能很好地与科普宣教区等功能区相结合。

2.4湿地公园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性较差

“水”是湿地公园中最为活跃的物质形态,也是最为重要的生态流。水体的内外循环,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起着关键性甚至控制性作用。保障水系的内外循环的顺畅性是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重要的一环,其模式见图1。

在湿地公园的水系规划建设中,多重视内循环而欠缺考虑外循环。只有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流动,湿地生态系统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过程,从而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

2.5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

nlc202309032044

湿地是鱼类、鸟类(含水鸟、林栖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小型兽类)和昆虫等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物成分(图2)。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具体表现在:1)湿地野生动物类群不完整,忽视动物栖息地的面积占比及其空间分布不合理;2)不重视野生动物适宜栖息环境的构建(包含安全缓冲空间的营建等);3)忽视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考虑,如驳岸湿地水体深浅程度设计不合理、水体驳岸过于人工化及坡度过大、动物食源植物覆盖度不足等问题;4)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噪声和光污染等较为严重。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

2.6游客环境容量与公众湿地游览诉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

一方面由于湿地公园中湿地景观(多为水体)占公园主体,可游览区域较少;另一方面湿地的生态脆弱性导致其主要功能以生态保护为主体,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多数区域划定为限制游览区和禁止游览区,可游览区域进一步减少。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条件因素,其有限的环境容量并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湿地旅游需求(图3)。

3.应对措施探讨

3.1建设典型湿地景观类型,构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和地域性生物多样性

面对湿地公园设计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营造尽可能多的湿地景观类型,为构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地域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图4),具体对策如下:

1)保护以湿地水体、滩涂、沼泽为主的湿地景观类型,并保证湿地景观类型的完整性;

2)形成以湿生植物为主、中生植物为辅的多样性群落类型,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态空间,为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源植物及栖息地环境;

3)保持湿地(尤其是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以及各生态流的畅通性;营建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避难场所;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构建与湿地公园功能相适应的功能分区

由于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存在差异,自然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分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3],自然湿地公园的保育区与恢复重建区的面积占比应该尽量大,以为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适宜栖息地环境。城市湿地公园,可参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规划建设要点有:1)合理利用区(游憩游览区)面积占比可适当提高,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足够的休闲游览空间;2)在不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部分区域提高环境容量,如提高陆域湿地面积、营造花园或森林湿地、营建微缩湿地展示园等,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湿地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游客需求与环境容量的矛盾(表4)。

3.3表现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在休闲游憩区融入人文景观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地沉淀了土著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对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中融入人文景观、演绎人文内涵、强化公园主题,是湿地公园设计建设者的使命和责任。具体可通过以下5点进行体现:1)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风俗民情的演绎,从湿地的历史变迁、遗存的诗词歌赋和文化遗迹等方面对湿地公园人文主题进行提炼总结;2)运用图腾、雕刻等景观元素强化湿地人文主题,如广东的湿地公园,可运用岭南水乡聚落文化、龙舟文化、桑基鱼塘文化等元素来加强人文景观内涵;3)通过对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文景观体系;4)重视地域性乡土湿地植物群落的营建;5)运用当地材料以及保留本土建筑风貌,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如在湿地公园内规划相应节庆日,配设庆祝表演场所等。湿地公园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人文景观内涵体现详见表5。

3.4强化水系循环,保持稳定的水量与洁净的水质

水是形成湿地的基础要素,充足的水资源和稳定的水量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平衡的基础,良好的水质是湿地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对于湿地公园内的水系循环的构建主要有以下6个措施:

1)保障区内水系与周边主水体形成完整的内外水系循环体系,并合理科学地设计入水口和出水口位置、规模及循环周期;

2)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水面,控制水体最低水位线,保证湿地生态需水量;

3)水体平面形态应尽量依地形与功能而定,做到灵活有致,避免出现死水面;

4)水系岸线应趋于自然状态并尽量保持软质河岸,适当放缓水岸坡度;

5)建设用地须沿主水系岸线退让足够距离,为野生动物构建适宜栖息地与缓冲空间,并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6)环主水体设置截污管线,防止生活污水等进入自然水系,使自然水系的水体达到国家地面水质量Ⅰ-Ⅲ类水质标准排放。

3.5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

湿地主要野生动物类群有:鱼类、鸟类(含水鸟、林栖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小型兽类)、昆虫以及底栖动物。湿地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野生动物恢复的要点是栖息地的保护与营建。

湿地公园内多样性的景观和异质的生境,是野生动物(尤其是水鸟)栖息和繁衍的关键要素[5],水鸟栖息地的营建可通过营造离岛、滩涂沼泽、调节水位水量、恢复湿地水生植被等措施,以增加鸟禽种群和数量。由于鸟类活动性较强,且广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候鸟中转站和停歇地,其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要先确定吸引及恢复的目标物种,同时应考虑适宜候鸟觅食地栖息地的营造。在规划区构建以滩涂、沼泽、出入水口、湿地森林等为主体的觅食地;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区”,禁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干扰(图5)。

3.6降低周边声环境和光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针对周边声环境和光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影响,具体应对策略有:

1)加强湿地公园周边的植被种植工作,临近建设用地的区域设置以垂直郁闭为结构的生态防护隔离林带;以小山丘形式阻隔公园边界,尽量减少因车辆运行带来的声污染以及周边照明设施带来的光污染(图6)。

2)在各功能区间,尤其是动物栖息地外围要以水道隔离,且水体周边设置隔离林,以阻隔各功能区间的声污染与光污染。

3)湿地生态保育区(含动物栖息地)内绝对禁止设置照明措施,为野生动物营造静夜环境。

4)区内应尽量少建设道路尤其是机动车道,减少人为干扰。

3.7保护与管控生态廊道

湿地公园内生态廊道可保持湿地基底的畅通性,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内一般具有三种生态廊道:水系廊道、动物迁徙绿廊以及道路廊道,具体构建要点见表6。

4.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与实践的结果,虽然目前部分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较具随意性,但是相信随着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现存问题的认识加深,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将更合理与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蕾,郑捷,李毅,等.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景观营造[J].风景园林.2012(增01):30-34 .

[2] 黄金玲.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读.规划师[J].2007(3):87-89.

[3] 中国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国家湿地公园导则[Z]. 林湿综字[2010]7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Z].城建[2005]97号.

[5] 成玉宁,袁旸洋,成实.人工引导下的湿地公园生态修复[J].中国园林.2014(4):5-10.

上一篇:四月份主题国旗下的演讲下一篇:餐饮管理公司新年公司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