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诗歌的教案(共8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舒婷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白交互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让我们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的诗歌世界,走进她的《致橡树》和《神女峰》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过渡:现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的本质是意象组合那么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着意象呢?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明确: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
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
5、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
在笔者面前放着一本《菲利普拉金诗选》, (桑克, 2003) 正准备去翻开它。
笔者最早被菲利普拉金的诗所吸引, 是因为《外国文学》1987年第一期上的《日子》 (王佐良译) :
日子干什么的?
日子是我们的住处,
它来了, 叫醒我们,
一次又一次。
日子是快活的地方。
除了日子, 我们还有哪儿可住?
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来了教士和医生,
穿着他们的长大衣,
在田野上奔跑着。
最初阅读拉金的诗, 可能是受了一些介绍的诱惑。比如有些介绍说休斯和拉金是英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两大诗人, 在浪漫派的危情泛滥之后, 在现代派的技巧与理论泛滥之后, 在奥登一代的政治热情膨胀之后, 特别是在托马斯的符咒式狂歌之后, 他是保持头脑冷静, 从写实入手的诗人 (王佐良, 1987) 。但是《日子》这首诗所吸引我的肯定不是因为那种诱惑。“日子是快活的地方”, 是的, 也许。然而“除了日子, 我们还有哪儿可住”?本来是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 转眼间浮云 (当然不是乌云) 蔽日。用艾略特《空心人》里的话说就是在一切的东西上面“落下了阴影”。是的, 我们快活, 但这是无奈的结局, 我们只好快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这种情绪之所以能感染我们, 是因为我们自己经常处在这种状态。有很多事情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第二节中的“教士和医生”, “他们的长大衣”在田野上飞动, 在我们的脑海里飘舞。那种黑与白的对比, 是什么趣味?这让人联想起中国的两个无常鬼:黑白无常。可以描述为阴森, 亦可以称之为恐怖。我们在鬼门关闲逛的时候, 难道我们需要黑白无常替我们指点迷津?当然, 既然是西方人写的诗,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还要借助西方文化和知识的帮助。在我们临终的时候, 教士想让我们升入天堂, 解除痛苦;而医生呢却要救死扶伤, 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就绝不放弃。是生还是死,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我们受得了这些灵魂与肉体的撕扯吗?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 用一把很钝的锯子锯我们的大腿, 并且还得眼睁睁看着, 我们能忍受吗?这样的日子我们能说“是快活的地方”吗?也许正是这些问题成为这首诗吸引我们眼球、赚取我们眼泪或震撼我们心灵的地方。
从书店里把《菲利普拉金诗选》 (桑克, 2003) 捧回来以后, 就迫不急待地拆封。打开书, 自然就是找自己最熟悉的《日子》。可是这个版本的“日子”跟以前的“日子”已经不一样了:
日子是干什么的?
日子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它们来了, 它们叫醒我们
很多很多的时间都没了。
它们一定是快活的:
除了日子我们还能活在哪儿?
哇, 解答那个问题
带来祭司和博士
穿着他们的长袍
跑过旷野。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总觉得这“日子”有过不下去的意思。看完这首诗, 不再有以前的愉悦和快感, 并且几乎就没有感觉, 木木呆呆的。是自己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还是心理定势使然?于是就把两个不同的版本进行对照。但两个版本怎么会如此不同呢?这可是文学翻译, 又不是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的好奇, 上网找到了这首诗的原文:
What are days for?
Days are where we live
They come, they wake us
Time and time over.
They are to be happy in:
Where can we live but days?
Ah, solving that question
Brings the priest and the doctor
In their long coats
Running over the fi elds
原来《日子》就是这样在不同的版本中根据译者的理解和心理感受变味的。笔者一直以为, 看一首外国诗歌, 只要看到三个不同的译者译的版本, 就能大概猜测出原文的本意, 而不用看原文。就《日子》而言, 也许是王佐良的译本在先, 桑克的译本在后, 肯定有个先入为主的问题。但重要的是桑克译本的诗歌语言的风格不符合笔者的胃口, 总觉得那不是笔者所认识的现代诗歌的语言 (也许这是后现代的?) 。特别是桑克译本的“带来祭司和博士”这一句, 把原有的色彩 (长大衣的黑白对比) 洗去了, “祭司和博士”不再像“教士和医生”那样在我们生命的尽头与我们息息相关又互不两立。当然, 如果没有对比的话也就无所谓了。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不是研究翻译问题的, 引用原文主要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想让自己更充分地了解原文诗歌和中译本之间的差别, 故不想探讨翻译上的问题。同时还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写给英语人士看的, 所以不用英语来研究英语诗歌, 而是用中文来研究翻译成中文的外国诗歌。
2 什么是外国诗歌
这里记录的是笔者阅读《日子》一诗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个阅读案例, 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对外国诗歌进行阅读与欣赏时应注意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外国诗歌指的就是那些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外国诗歌, 而不是指那些没有翻译的用外国语言文字书写的诗歌。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很多人在研究外国文学的时候往往忘了他们写的文章是给中国人看的。我们知道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普通读者能更好地去品读文学作品, 或者是帮助文学作品的写作者提高文学作品的表现技巧。其实这也正是我们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正如艾略特所说, “批评”是“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释”, “而只有当‘阐释’根本不是阐释, 而只是使得读者掌握他们在其他情况下容易忽视的事实时, 这种阐释才是唯一合理的阐释” (艾略特, 1987:141-152) 。如果把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看成是提高外国人的文学欣赏水平, 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
3 诗歌与诗人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诗歌的作者。从某种角度看, 诗人一旦完成了诗歌作品并把它展示给读者的时候, 他就已经丧失了对作品的解释权。诗歌作品从此成为一种客观而存在于世界, 它将独自与读者进行信息交流 (它是一种立足于读者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一定是双向的) 。此时诗人如果再要对自己的这首作品发表什么言论, 那他也只能作为一个诗歌的解读者, 一个特殊的解读者, 一个对诗歌创作的背景、内容、灵感等等有某些特殊感悟和见解的解读者。
我们还是以《日子》为例。《日子》的作者是菲利普拉金。在我们中国读者的眼中, 菲利普拉金只是一个代号 (相当于任何其他的代号如代数符号来代表一个人) , 这里菲利普拉金只特指笔者正在阅读的这本诗集。
如果我们用拉金的生平或思想来诠释他的诗歌, 那么我们是在研究诗歌的创作;如果我们用拉金的诗歌来诠释他的生平或思想, 那我们就是在研究历史, 撰写传记;如果我们把拉金的诗与其他人的诗进行比较, 那么我们就是在研究诗歌的演变。显然, 这些都不是我们阅读《日子》或者拉金的其他诗歌的目的。我们阅读诗歌的目的, 只是为了在诗歌中寻找到我们熟悉的自己。我们只关心自己, 只有我们自己才是真正值得同情值得可怜值得探究的。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 但这面镜子照出的不应该是别人而是我们读者自己。
4 诗歌与读者
在整个文学现象中, 文学作品是核心, 所有的文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而读者却是文学阅读、文学欣赏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除非是作者作为一个读者去阅读自己的作品。
我们这里讲的读者, 当然是指阅读外国诗歌的中国读者。所以他们首先是中国人, 并且还是现在的 (所谓的现在是要与时俱进的,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中国人。读者只能用现在中国人的眼光、用现在中国人的方法解读眼前的外国诗歌。我们每个读者都有相当丰富的生活阅历、复杂的思想感情, 都受过程度不同的教育 (家庭的、学校的、或者社会的) , 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有的还接受过外国文化的熏陶。所以我们应永远记住, 是我们 (而不是其他什么人) 在阅读所谓的外国诗歌。我们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可能因为个人的际遇、心境、生活背景等等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从而有不同角度的共鸣。这一点应该引起那些研究外国文学的专家们特别注意, 请他们千万别忘了自己的身份, 研究其实也只是一种个人的阅读兴趣和感悟而已, 大可不必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这就是接受美学所强调的, 是读者的阅读心理所决定的。就比如笔者阅读拉金的《日子》这首诗, 就是在长期阅读古今中外各式诗歌的基础上, 在对中西文化特别是丧葬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比较之后, 在对中国的阴阳文化有一定的感触之后, 在接受了西方绘画里的色彩语言之后, 才会有前文所述说的那些感悟。换句话说, 是《日子》这首诗, 在瞬间把笔者多年积淀的知识整合在了一起。所以笔者会更欣赏王佐良的《日子》, 而有点排斥桑克的《日子》。当然这是在笔者对王佐良的《日子》曾经刻骨铭心之后才会有的选择。
5 阅读欣赏外国诗歌时的态度
拉金的《把一块砖码到另一块》 (桑克译, 2003) 里有这样的诗句:“把一块砖码到另一块/再加上第三块, 然后是第四块/不要留下任何时间使你去想/你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这正是我们欣赏诗歌时应该采取的态度。不要有“对它的任何疑问”, 也不要去思考“你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 你只要一篇一篇地去看, 一篇一篇地去品读, 这就够了。作为一个中国人, 面对着我们自己熟悉的中文, 按着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 在诗歌作品中寻找我们自己需要的信息, 以安抚我们自己疲惫的心灵 (心灵没有疲惫感的人是不会有阅读文学作品的需要的) , 这就是享受生活——时髦的说法叫乐活。没有人会指责你, 也没有人能指责你。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拉金的《把一块砖码到另一块》这首诗, 而想起了上面这几句话。生活好像就是如此, 只要你对生活有任何的怀疑, 你就将与痛苦相伴。这也许就是加谬所说的荒谬的人生和生活吧。要想享受生活, 就理应如此。
笔者虽然有点排斥桑克的《日子》, 但并不排斥桑克译的这本诗集, 原因就在于此。在没有选择的时候, 我们没必要一味地去抱怨去挑剔, 我们可以停止选择。随遇而安, 有时是一种不错的人生态度。我们不妨再看一下这本诗集里的另一首诗, 至少可以说明笔者是如何一篇一篇地去品读的。
《下一个, 请》 (桑克, 2003) 。“总是太渴望未来, 我们/拾起期望的坏习惯。”期望本来是不坏的, 人总要有点期望, 活着才有奔头。但如果把一切都寄希望于明天, 寄希望于未来, 就不是好事情了。“明日何其多”的《明日歌》我们谁都知道, 可生活就这样, 今日不行, 我们就寄希望于明日;自己不行, 就寄希望于子女;这辈子不行, 我们就寄希望于下辈子;人间不行, 我们就寄希望于天堂。也许期望真的是一种坏习惯?其实我们谁都知道, 在我们虔诚和漫长的等待之后, “只有一艘船寻找我们, 一艘挂着黑帆的/不明船只, 她的背后拖着/一个大而无鸟的寂静。在她的尾流中/没有水涌起, 或者破碎。”但我们还是期望还是等待, 就像等待戈多。这就是生活的无奈, 这是生活中解不开的结。好在我们在诗歌里看到了这个结, 说明这很可能是一种通病, 我们的内心总算可以得到些许的安慰。就像我们阿Q般活着的时候, 看到《阿Q正传》时都会会心一笑一样。
参考文献
[1]艾略特.批评的功能[A].二十世纪文学评论 (上) [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139-154.
[2]桑克.菲利普.拉金诗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佐良.菲利普.拉金的诗[J].外国文学, 1987 (1) .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资格。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屠户杀猪很类似。他们把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从语言、构思等不同角度零刀细割,大卸八块,然后细细的剁成馅,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来供学生朵颐。学生凭现有的审美经验能不能接受他们的观点,学生能不能消化他精心准备的“美餐”,这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这样,学生既享受不到审美的愉悦,也享受不到思维的乐趣,对老师送上来的“大餐”又消化不了,自然觉得上他的课味同嚼蜡,如坐针毡。究其根源,是因为老师忽略了学生才是审美的主体,把学生当成了“泥塑木雕”。我这堂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青睐,就是因为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联想、想象、领略诗中精美的画面,细微的情感。他们自感自受,自说自话,自然觉得兴味盎然,其乐无穷。即使他们感得不深,品得不透,他们也会感到一种创造的喜悦。教师再顺势点拨,归纳升华,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心悦诚服。这样,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自如,而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也在潜滋暗长。何乐而不为?因此,这节课的成功使我明白,要想切实实现“新大纲”中所规定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建构和发展中学生的审美个性,使中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审美主体的人格”的目标,必须要切实尊重学生们审美主体地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到而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并具备独立的主体意识,方能帮助学生健全和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
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除了学生,教师也是审美的主体。如果一个教师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身就不健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片面而肤浅,他就只会死啃教材,生搬教参,强迫学生接受书中的定论,扼杀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他的文学鉴赏课不仅不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反而会摧残学生的天性,钳制学生的生机。那么,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最佳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怎样的呢?它应包括下列三个层次:一、以愉悦的心态阅读作品,进而超越现实,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自我;二、以创造的心境阅读作品,超越作品,实现艺术的再创造;三、以审美的心智阅读作品,超越作者,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潜在意义。一个语文老师备课后,他的审美心理结构没达到以上层次,他的课就很难生动有趣,就很难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我的这堂诗歌鉴赏课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备课时我凭自己独有的艺术直觉,心灵感受,情感体验,审美情趣解读了《登高》一诗,把握了其丰富的艺术内涵,获得了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这样我就进人了“审美境界”。然后。我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努力开掘这首诗的题材意义,写作特色,审美力量,哲理内涵。这样,我的欣赏水平就超越了现实、作品、作者,进人了教师审美心理结构的二、三层次。因为我对诗歌的鉴赏已融会贯通,故能兼收并蓄学生的不同见解,故能高屋建瓴的点评学生的观点。这堂课的成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立而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才能以美的形式将文学作品的“美”,像春风化雨般播撒到学生的心间。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特点,通过强化“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来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建构其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其生理性态与心理性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个性特征和共性特征的综合包容的总体面貌。它包括非智能结构和智能结构。其中非智能结构包括语言的感知,情感的感受。画面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审美的兴趣;智能结构包括思想修养,知识积累、阅读技巧,写作水平,生活经验等。审美心理结构愈完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就愈高。
要构建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应强化“同化”与“顺应”机制,帮助学生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从审美活动看,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反应,他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经验或在过去的审美活动中所建构的“心理图式”来接受作品的信息刺激并产生相应的美感效应的。由于“同化”的作用,接受主体对“心理图式”以外的信息就没有反应。但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仅有“同化”的选择和理解作用,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就不可能顺利完成“与作品的对话”。这样,为了适应现实,理解、消化作品丰富的内涵,学生固有的,旧的“心理图式”就会引起更新或变异。这个过程就是“顺应”。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强化学生的“同化”与“顺应”机制。帮助学生达成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时,先让他们各自完成对这句诗的“同化”过程——让他们以现有的审美经验做出自己的回答,使他们达成了“自我实现”。然后我再做出精彩点评,激浊扬清,使他们对这句诗的理解超越了原来的狭隘和鄙陋,变得完美和丰盛起来,这就完成了审美的“顺应”过程,使他们达到了“自我超越”。如果每一节文学欣赏课都能像这样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那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则指日可待。
(四)诗歌鉴赏课是一种最好的建构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了解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才能使自己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真正完善。
中国诗歌往往“言已尽而意无穷”(严羽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欣赏它固然可以完善我们自身的审美经验的限制,我们往往只能默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语)。怎样才能将一首意蕴深远的诗解读得细致入微呢?我认为,应灵活运用“泡”?“找”、“猜”、“补”四法。
“泡”。也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提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诗中高度浓缩高度含蓄的意蕴给“泡”出来,“一般作者总是偷偷摸摸地静悄悄地排除了与自己的感知、
情感不相通的东西,并不作任何声明,他们总想把自己创作的形象当作客观对象的翻版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相信他所感知的变幻的世界就是客观世界”(孙绍振语)。例如,杜甫登高所见绝非仅是“落木”与“长江”,只是这两种意象刚好与他当时的情感相通,才被他当作“真实客观世界”奉献给读者。其他的意象则被他排除在外。审美主体要做的事就是要将他排斥的那些意象还原出来。并透过他给我们的两种鲜明的意象(落木和长江)来还原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经过这道“泡”的工序,诗的曲藏的意蕴才会凸现,精思妙语也会纷至沓来,鉴赏者才会享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
“找”。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诗人总是以某种鲜明的意象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的想象的自由。作为欣赏者,你必须找到隐在意象中的深沉的情愫,才能进入作者的内心,进入“审美境界”,还原诗人在诗中想要抒发的情感。例如,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中究竟想抒发什么情感呢?他并没直说,却提供我们一个冥搜苦索的机会。“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年老体衰,护病断酒,友亡子夭,羁旅天涯,痛感国事日非而自己大限将至,今见落木萧萧,怎不悲从心起?长江滚滚而来,自古如斯,气势磅礴,岂不更显自己的渺小和孱弱?诗人有志匡扶社稷却壮志难酬,马上会如这坠江的枯叶般被浪花淘尽,不令人气断声吞?你看,这么一找,许多深沉厚重的情感喷薄而出,充溢胸间,一种审美的愉悦也就沛然而生了。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巧妙设计教案,来帮助学生“找”到欣赏诗歌的切人口,方能让学生轻松惬意的阅尽诗间春色。
“猜”。“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练,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要“猜”。(谢冕语)“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是解读诗歌的一种极好的方法。我们通过“泡”“找”的工序体味了诗的语言,把握了诗的情感,这还只是进人了诗歌欣赏的“同化”过程。要想超越现实,超越作者,超越作品,使我们的审美心理步人“顺应”过程,就必须对作品的价值。潜在意义,写作特色等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大胆猜测,再去小心求证,方能实现审美心理的“自我超越”,深刻领悟诗歌的妙处。
“补”。诗的特点是语言不连贯,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补”。要欣赏李益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我们就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加以填补。“汴河东流无限春”应使我们联想到汴水春境: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两岸绿野千里。田畴相接。“隋家官阙已成尘”应使我们联想到隋朝宫室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破败,“风起杨花愁杀人”应使我们联想到“杨”即“炀”的谐音,象征着隋朝的消亡。你看,这样别出心裁的填补,使本来简练的诗一下子变得丰富厚重起来,令人尽享一种审美的愉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蜀相》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背诵全诗,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意旨, 方法与过程: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探究诗歌意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寄托他的雄伟抱负,他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抒发他的忧国深情,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寄寓他的愤世感慨。他就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蜀相》一起走入他的精神世界,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朗读成诵 感知文本 1、听读诗歌(听准字音、节奏、学习朗诵技巧) 2、自由模仿读(明确基调) 3、小组交流读 4、示范读(学生评点,教师指导) 5、表演读 6、自由读(争取背诵) 7、个人背诵表演 8、学生齐背 三、合作探究 解读文本 (一)学生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分小组探究,重点解决一个问题。 1、此诗为咏怀古迹诗,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哪些方面内容?抒发诗人何种情感?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英雄”是否包括诗人?如果包括,诗人为何“泪满襟”? 讨论形成答案后,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演答案。 小组互相点评答案,教师引导总结,得出主旨及探究主旨的方法: 情感:赞颂、惋惜、苦痛 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明确答案要点: 1、以“蜀相”为题点名写作对象,主旨是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以“蜀相”为题,更能体现这种情感。 2、①祠庙冷清寂寥,诗人对英雄业绩被人遗忘感叹,对忧国忧民的济世英才,难得的感慨。体现一种寂寞感伤情绪。 ②更突出诸葛亮的.敬仰,春色美好,鸟音动听,诗人无心欣赏,无心倾听,“伤心人别有怀抱”一心道思诸葛亮,(抓关键文辞“自”“空”分析,引导学生明确的“以意逆志”方法)。 3、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宏伟业绩,报国忠心,表现诗人对诸葛亮歌颂、仰慕。 4、“英雄”指壮志未酬,遗恨终身的仁人志士,包括诗人,“泪满襟”的原因: ①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惋惜。 ②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所感动。 ③壮志难酬的苦痛。 (二)学生自主质疑,学生合作解疑 四、个性感悟,走出文本 读了《蜀相》,你对杜甫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理想,他的忧思,他与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的矛盾,都会使你心潮难平,假如1200多年前的杜甫能听到今天你的声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请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学生朗读自己的文字,学生相互点评。 五、结束语: 如果把人比作诗,杜甫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爱国诗; 如果把人比作画,杜甫就是一幅色彩瑰丽的中国画; 如果把人比作歌,杜甫就是一曲情感炽烈的民族谣; 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都深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让我们记住杜甫这个伟大的名字,记住这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背诵几首有关项羽的诗;(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写“新闻”、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借助多媒体课件及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和《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视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抽背《题乌江亭》(杜牧)、《乌江》(胡曾)、《乌江亭》(王安石)、《咏项羽》(李清照)、《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二、温故知新
1、下列句中加点词和“项王军壁垓下”中“壁”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D、越国以鄙远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被”字和“项王身也被十余创”中的“被”意思相近的是()A、其次关木索、被箠楚 B、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C、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乃”字有“只,仅仅”的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大王亦宜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
4、下列四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D、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 沛公欲王关中 ..
三、因声求气
1、读清句读
2、感悟文章内涵
四、概括内容
1、思考:“项羽之死”这个标题是否恰当
点拨:《杨修之死》(人教版初中课文)、《赤兔之死》(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蒋介石死了》(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
2、把课文改成“新闻报道”(200字以内):(1)刘邦方面(2)江东方面(3)中立方面
点拨:(1)项羽一命呜呼了,项羽完蛋了,项氏军团土崩瓦解了(2)项王星殒乌江,项王仙逝,项王驾鹤西去(3)项羽之死,项羽乌江自刎
五、合作探究
1、项羽只是儿女情长的人吗(插播视频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选段)项羽这个人显得儿女情长,楚汉战争的最后的关头,当项羽的军队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项羽居然无心作战,他坐在自己的军帐中,再也不考虑战争应该如何进行。他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
——易中天《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 点拨:项羽个性特征(1)多情善感(2)知耻重义
另,勇猛无敌、视死如归
2、项羽为何自刎乌江 点拨:(1)天之亡我(2)耻于起兵(3)宁为玉碎
(插播视频《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选段)(4)忏悔意识
天下凶凶数岁,徒以吾二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插播视频《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选段)
六、讨论争鸣:评项羽
1、众说纷纭话项羽(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3)《咏项羽 》(唐)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4)《绝句 》李清照
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5)《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2、我眼看项羽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阅读
(1)《项羽本纪》全文
(2)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题乌江亭》
2、练笔(选做一题,300字左右)(1)人物短评.项羽
(2)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3)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附: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题乌江亭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 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简评】
教学目的:
1、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2、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
3、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4、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教学重点:
1、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
3、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教学难点:
1、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并分析其作用?
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这些香草,构成了一个唯美的境界,整首诗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得高洁优美。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
12、“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抒情主人公为什么有这一举动? 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
13、抒情主人公为什么又要拔取杜若送给湘夫人呢?
虽然表面的决绝,而内心的想念是无法抑制的。湘君的抱怨是一时的,挚爱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他很快就回心转意,最终恢复了平静。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14、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湘君和湘夫人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同意。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这于屈原是多么的契合: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湘君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透露出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四、诗文结构:
关键词:高中英语,诗歌教学,诗歌欣赏,美育渗透
一、高中英语诗歌教学现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个性品格,并在知识目标描述中指出要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而且,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如人教版Module6的Unit2的话题为“A Garden of Poems”,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 1:The written word也涉及到诗歌,外研社版第八册Module6的“Cultural Corner:The Golden Age of English Poetry”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新世纪英语教学的要求,体现了诗歌教学的必要性。
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英语诗歌知之甚少,老师也极少将诗歌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即使遇到以诗歌为话题的单元也多采取“读读背背译译”的简单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自学,或者直接省略不作为教学安排。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对学习英语语言的积极性,而且加大了教学英语诗歌的难度,更难说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诗歌语言的优美与意境的优美之处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英语诗歌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课堂教学中渗透英美诗歌,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内心世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诗歌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是语言的极致,英语诗中有朗朗上口的韵律,有跳跃的词汇,诵读时,抑扬顿挫,似在音韵中舞蹈,妙趣横生。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优美,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语言的热爱,同时让学生产生学英语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诗歌的欣赏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过程。学生从文字符号阅读开始,进而跟随着文字在诗人想象的时空驰骋,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所以,诗歌教学渗透着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以诗歌为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主要手段来感受诗歌的语言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诗歌各家风格不同,有的触景生情,有的感物言志,有的沉思冥想,有的感慨身世,有的满腔孤愤,但它们又有一定的整体性。这些优美的诗歌作品大多是对真、善、美的讴歌,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礼赞,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记录。英美的许多诗歌象颗颗光华灿烂的明珠,又似支支美妙绝伦的乐曲,给人以善的传递,以美的享受。因此,从诗歌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文化,具有一种力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并引导学生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养得以提高。
三、诗歌欣赏与美育渗透
根据以上高中英语诗歌教学的现状以及诗歌融于课堂教学的意义,笔者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八册Module6的Cultural corner“The Golden Age of English Poetry”为例,尝试了一节诗歌欣赏课。笔者在授课过程当中针对文中提到的三位诗人选用了一首各自的代表诗用PPT以及影音朗诵让学生进行赏析,让其从诗歌中感受到生活的不同的美。
1.感受Byron的爱情之美。传统的情诗,有时把美比喻成鲜花,但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对他所爱慕的女性的美比喻的很特别,诗的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美,“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把她比喻成万里无云布满繁星的夜空。在诗的第二节更是把她的身体的魅力与风韵描写到极致,“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可见她的美堪称完美无暇。在诗的第三节进而对她的神态进行了刻画,“And on that cheek,and o'er that brow,So soft,so calm,yet eloquent,The smiles that win,the tints that glow”。整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交融在光影和谐中的美,外在之美和心灵之美巧妙蕴含在清夜晴辉中,照出一片祥和与安宁。这才是真实而完整的美,每一道影,每一缕光,在明与暗的对比下,调和成最美的色泽。也可见,Byron是多么爱慕她,让人感受到她美得绝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至纯至真唯美的爱情。
2.感受Keats的道德之美。济慈认为,“真”与“美”是诗歌所要追逐的两个基本因素。他认为,诗歌不仅要表达出自己最高尚的思想,而且诗歌也要像树木长出的树叶那样自然。这种“高尚与自然”的结合在他的“Ode on a Grecian Urn希腊古瓮颂”就变成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结论。
开始,诗人点明这个瓮的古老:“它曾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经过“田园的史家”再造,“who canst thus express,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可见又是一首对“美”的颂歌。
在这首诗里,美无处不在,又如“Heard melodies aresweet,but those unheard”。最完美的乐声只存在于心灵的感应与想象中,“Pipe to the spirit dities of no tone.”。诗的结尾写到“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that is all,Ye know on earth,and all ye need to know.”故痛苦有限的生命可以在美和真中找到慰藉。这就是诗人所理解的世界上的一切。
总之,古瓮的三幅画面中既有人神狂欢和少年求爱的美好画面,也有小镇倾城献祭的凄凉街景。作为艺术品,这首诗和瓮是美的,这美源自有悲也有乐的生活,这便是真。生活的本真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之美则使生活之美得以永存。可见,诗人所倡导的“真与美”闪烁着道德之花,源自生活的真实的道德之美。
3.感受Shelly的生命之美。在诗歌欣赏课的最后,笔者呈现了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从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在《西风颂》中,雪莱把“枯叶”比作“灵魂”,把“有翅的种子”比作“僵卧在坟墓里的鬼魅”。所有这些意象都向人们讲述着秋季的“垂死残年”以及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化。然而,“西风”那狂野不羁,肆意破坏的力量正是雪莱所渴望追寻的生命力量,也正是雪莱生命意识的真实流露。
但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它的破坏力量,生命的价值更在于毁灭中的保存与破坏后的新生,最后,雪莱用一个问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来结束他的诗,这更加强了雪莱对生命自由的热烈渴望与期盼,生命的意义畅然体现。生命的力量让学生震撼。并且在最后笔者附有视频《玻璃的一天》让学生憧憬美好的明天,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
四、反思与启示
一、引导学生选择材料
《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两个论述基本上把握了诗歌内容的本质。无论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四言诗《诗经》,还是发展到唐宋巅峰时代的诗词,无论是以《诗经》为代表的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品,都是对现实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和集中。唐代大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寥寥数语,选用了正午时分农人耘草的细节,突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在享用粮食的同时不要忘了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篇幅虽小,却尺幅千里,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歌赋举不胜举,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甫的《蜀相》等,都能够选取现实生活的点滴细节,精心制作,终成经典。
再来看看学生的作文,在150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完成基础知识方面的测试,还要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除了读读语文书,很少涉猎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书山题海,让学生的眼光只停留在永远都做不完的练习题上而远离生活。谈到作文素材,学生们只能是捉襟见肘,囊中羞涩,他们所选的材料,要么是司马迁、苏轼、陶渊明等早已作古的文坛圣人,要么是感动中国这类活在电视荧屏中的时代精英,要么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梵高、海伦·凯勒,这些高大上的材料并没有让学生的作文给人一种崇高与悲壮,那种东施效颦的拙劣,无病呻吟的造作,常常不堪卒读。
如何改变学生这种舍近求远、舍生求死的选材现状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诗歌欣赏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选择一些传播正能量的材料,发表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对生命的思考。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就选用了女儿举报一意孤行违章行车的父亲这样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情与法的冲突等有关生命的选择。再如2016年风靡世界的8岁抗癌男孩多里安“D-strong”的故事,更是彰显了地球村的理念:地球是我家,爱传你我他。一方有需要,万众献真爱。如果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现实,这样发生在身边的例证真是不胜枚举。考生也就不必一动笔就拿苏轼、苏武来说事了。
二、引导学生运用材料
孔子有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严羽在《沧浪诗话》里也有相似的表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二者语言虽然有所差别,但大致意思应该相同:只有学习优秀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愿望。中国古典诗歌虽然也有一小部分颇受争议,但绝大多数作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既然学生课外没有多少时间去研究作文,我们不妨在有限的时间里,借助欣赏古典诗词,让他们掌握作文的一些技巧,提高作文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把诗歌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如杜甫的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另一种如金嘉运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蹄。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别看它貌不惊人,纤细孱弱,却深得古今文论大家的喜爱,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美它“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那么这首诗到底有什么勾魂摄魄的魔力让这些学界大腕念念不忘呢?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这首诗绝对不是以文采取胜,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雕细刻,全篇20个字,妇孺皆知,平实直白。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选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思考,这位女性仅仅是埋怨黄莺吗?前一句话总是后一句话的原因,寥寥数语,描绘出一个思念远在边关的丈夫的女性形象。“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我们慢慢品酌,其所蕴含的情感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确几点,一是从语言的角度看,锦绣辉煌是一种美,能让人耳目一新,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与虚化的、刻意的造作相比,更显得清新脱俗,与众不同。倘若我们不能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那么简单清新,质朴自然也可以别有韵味,绵远悠长,如朱自清的《背影》。二是即便是很粗俗的事物,不值一提的生活小事,只要精雕细琢,也能金樽玉酒,锦帽貂裘。学生读过的《散步》《羚羊木雕》就是例证。
“作诗繁简各有其宜,譬诸众星丽天,孤霞捧日,无不可观。”作诗如此,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评析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在作文时,懂得材料的取舍,结构的精妙,手法的精当,语言的自然。只要引导得法,力争让学生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也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写作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高深立意
无论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还是钟嵘所讲的“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都告诉我们诗歌的积极的社会作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凡是一个伟大的诗人,都不只是用文字写诗。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耳得之则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于是我们今天在欣赏古诗的时候,就可以读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匡时济世、忧国忧民之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归隐园田、寄情山水的超脱与豁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以血报国的悲壮,“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的壮志难酬的惆怅。
教师在引导学生赏鉴古典诗歌的内容,探讨诗歌主题,品味诗歌的意趣的同时,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复杂的社会,更应该帮助学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以辩证的眼光来客观地分析身边的人和事,从正能量中感受生活的朝气,生命的美丽,汲取积极奋进的力量,为“民族梦”“中国梦”的实现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能够理智地剖析一些不和谐的现实产生的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固步自封,泥古不化,一味地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关于“山羊过独木桥”的思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古人早就说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凡益之道,与时皆行。”只有穷则思变,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十年文革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人民并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坐而待毙,而是披荆斩棘,开山劈岭,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终究开辟了“五洋捉鳖、九天揽月”的新纪元。
国学大师刘文典曾经用“观世音菩萨”这五个字概括作文的要诀。“观”就是观察,看。当然,这种看,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用心去看,去思考;“世”乃世故人情;“音”就是作品讲究韵律,富有音乐美;“菩萨”则是指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一朵落花,萌生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慨,一泓流水,带来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思,一树梅花,催生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手中有米,不管是满汉全席,还是江南小吃,自然是手到擒来,易如反掌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同时,有目的的学习前人选材构思、立意布局、锤炼语言的技巧,师法古人,却又善时而变。诗歌欣赏的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提高了,作文也不再成为学生苦于应付的难题,倘能达到这个目标,自然是一石三鸟,受益匪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