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导学案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免疫调节导学案(推荐8篇)

免疫调节导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人体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其功能,2、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1免疫的概念。2免疫对人体的主要作用。学习过程:课前自学一:免疫的功能(根据下列问题,阅读和观察课本57-58页文字和图片,进行理解和记忆)

1、免疫最初的概念?什么是免疫?免疫的三个功能是什么?

课前自学二:计划免疫:(阅读课本58-59页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并理解和运用。)

1、什么是疫苗?

2、什么是计划免疫 ?

知识梳理:免疫的功能: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自己”

和“非已” 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细

胞和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人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免疫的功能:(1)(防御保护)(2)

(自我稳定)(3)(免疫监视)

3、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在医学

上被称为。

计划免疫:

1、疫苗通常使用和或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主要有、、2、根据某些传染病的童接种,以达到、和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

防接种,简称为。

【巩固练习】(先独自做,后小组交流、明确答案、组长讲解疑惑、准备展示。时间大约10分钟)

1.按照现代免疫概念来划分,下列物质中能引起免疫反应的是:()

A. 给失血过多者输入同型血中的血细胞B.因遭受强烈打击体表而受损伤的红细胞

C.自身新生成的红细胞D.移植的外来器官

2.下列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先天性心脏病B.风湿热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癌症

3.烧伤病人常采用自身的皮肤进行植皮治疗,不植入外来皮肤是因为()。

A.会产生免疫反应 B.神经血管不易接通C.外来皮肤含菌量大D.外来皮肤含有抗体

4.烧伤病人常采用自身的皮肤进行植皮治疗,不植入外来皮肤是因为()。

A.会产生免疫反应B.神经血管不易接通C.外来皮肤含菌量大D.外来皮肤含有抗体

5、移植到人体的器官不易成活,根据免疫的概念,植入的器官相当于()A 抗体B 抗原C 传染源D 病原体 用心爱心

6、人体免疫的三大功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A 破伤风B 百日咳C 肺结核D 天花

8、给幼儿用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这属于()。 A.计划免疫B.自然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D.免疫监视

9.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是()A.自然免疫 B.特异性免疫 C.计划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0.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如下实验:把供实验用的48只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减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疫苗)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

半个月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瘟病的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后,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存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那么以下分析中错误的是(注:人体的免疫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绵羊

等哺乳动物)()。A.实验的原理是甲组绵羊受到抗原刺激产生抗体获得了免疫力 B.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C.实验中甲组绵羊没有发病是由于免疫起了作用 D.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炭疽病属于血液传染病 11.关于人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的说法,错误的是()A.属于计划免疫B.接种的疫苗是抗原 C.接种的疫苗是抗体D.属于人工特异性免疫

12、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A 破伤风B 百日咳C 肺结核D 天花 13.给幼儿用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这属于()A计划免疫B自然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D.免疫监视 14.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是()。A.自然免疫 B.特异性免疫 C.计划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15、下列各项中通过接种疫苗能够预防的疾病是()A 遗传病 B 佝偻病 C 侏儒症 D 传染病 【当堂检测】(请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

1.目前“SARS”病毒灭活疫苗已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试分析,志愿者所接种疫

苗和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A抗原、特异性免疫B抗体、特异性免疫C抗原、非特异

性免疫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2.有人作了如下的实验: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此鸡死亡。B实

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然后,再

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存活下来。

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______,鸡产生的这种免疫

是免疫据上述实验回答:(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

(2)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存活?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______。(4)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5)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______________,健康人是可称为_______________,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__________________。(6)禽流感属于______________传染病。

3、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_____、____和母婴传播;现在有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疫苗?_____。

4、非典型肺炎是通过近距离______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肺炎;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

专心

了预防非典型性肺炎的__________疫苗。【课后反思】(总结和反思你的收获)【布置作业】同步训练一 4.6二10

传染病和免疫复习导学案

备课时间:2011.3.17上课时间:课型: 复习课 主备人:郑春燕审核人:任会菊 教案个数

学习目标1.掌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2.掌握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理解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掌握人体的三道防线.学习重点、难点掌握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复习过程:基础知识回顾

1、传染病:概念 是由引起的,能在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它具有2.“非典”和“禽流感”的病原体都属于。3.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和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免疫的概念:1.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自己”和“非已” 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细胞和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人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免疫的功能:(1)(防御保护)(2)(自我稳定)(3)(免疫监视)

3、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在医学上被称为。

计划免疫:

1、疫苗通常使用和或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主要有、、2、根据某些传染病的童接种,以达到、和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

巩固练习:1、下列疾病不属于传染病的是()A 沙眼 B 流感 C 佝偻病D 细菌性痢疾

2、医生不让传染病患者外出,这属于()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3、对患有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衣服和饮食用具等进行消毒,这一措施属于()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D、以上三项都是

4.某地流行非典型性肺炎时,一疫区大学将家住外地的学生留下,劝其暂不返乡,这种措施属于()A.消灭病原体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D.保护易感人群

5.可以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①病毒②细菌③真菌④单细胞动物⑤寄生虫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④⑤D.①②③④⑤

6、为了防治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①凡是进入我国的一切外来人员都要检查有无艾滋病检疫证明 或进行检疫;②严格控制从国外进口血液制品;这些措施分别属于()A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 用心爱心播途径 B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C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8.饭前便后要洗手有利于预防()A.呼吸道传染病B.消化道传染病 C.血液传染病D.体表传染病 9.一切入境人员都要进行检疫,目的是()A切断传播途径 B保护易感人群 C控制传染原 10.为了预防甲型肝炎,给健康青少年注射胎盘球蛋白,这种措施是()A 自然免疫切断传播途径C 控制传染源 D 保护易感人群

12、下列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A 禁止患者亲属探视B 对患者的衣物进行消毒C对患者进行治疗D开设传染病门诊

13、下列动物属于病原体的是()A 蛔虫B 老鼠C 苍蝇D 螃蟹

14.唾液有杀菌作用,原因是()A唾液中含有抗体B唾液中含有吞噬细胞C唾液中有抗菌素 D唾液中含有溶菌酶

15、下列关于传染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是传染病的根源,称为传染源。B.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称为传染源。C.只有患病的人或动物才能称为传染源。D被病原体污染的水、空气、食物,可以称为传染源。

16.不要随地吐痰的主要原因是()A.痰中含有大量细菌B.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C.气管内分泌的黏液太脏D.以免污染地面

18、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是()传播。A、饮食B、空气、飞沫C、接触D、血液19唾液有杀菌作用,原因是()A.唾液中含有抗体B.唾液中含有吞噬细胞C.唾液中有抗菌素D.唾液中含有溶菌酶

20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A肝脏脾肾B脾、胸腺、淋巴结C肝脏脾胸腺D脾甲状腺淋巴结

21在10世纪,我国就有人将轻症的天花患者的痘浆接种到健康人身上,使人能预防天花,这里的痘浆和这种方法分别属于()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C.抗原,特异性免疫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2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患过天花的人对天花具有不感染性B、溶菌酶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C皮肤对多种病原体有屏障作用D白细胞能吞噬细菌 23某人不小心被铁钉扎伤了脚底,医生在清理伤口后给他注射了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的物质及预防措施分别是()A抗原控制传染源B抗原保护易感者C抗体控制传染源D抗体保护易感者

24、牛常用粘满唾液的舌头舔伤口,结果伤口愈合,原因是:()

A.唾液中含有淀粉酶 B.唾液呈碱性可杀菌 C.唾液中含有溶菌酶D.唾液中含有黏蛋白

25、在制备蛇毒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A.特异性免疫抗原B.特异性免疫抗体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26.大积烧伤的病人,要住在严格消毒的病房里进行治疗,这是因为被烧伤的皮肤()。A.得不到营养B.失去了保护作用C.不能调节体温D.失去了接受刺激的功能

27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______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因此必须寻找与患者身体相_______的器官,还要长期使用_____药物。

28、在2005年秋冬时期,某地区流行过一次水痘;当水痘流行时,学生甲已经接种过水痘疫苗则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学生丙则患了水痘;试分析原因: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通常接种的疫苗是 用___________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

29、生活中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吃了鱼、虾等食物,会发生腹痛、呕吐,或皮肤奇痒难熬;有人吸入花粉会哮喘;有人注射青霉素会发生休克。试回答:

(1)上述反应叫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体的哪道防线发生异常?(2)花粉、鱼、虾和青霉

专心

素,在免疫学上叫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生上述现象的人,可看作()A、传染源B、易感人群C、抗体D、免疫功能失调

12、人体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免疫;疫苗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我国对“SARS”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对“SARS” __________

疫苗的研制成功

【课后反思】(总结和反思你的收获)【布置作业】同步训练一 4.6二10

免疫调节导学案 篇2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免疫调节导学案 篇3

关键词:导学案;课改;备课;知识迁移

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让学生“学会学“就成了课堂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下面就我在教学探索中用导学案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做法谈几点认识。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是实现由“教”向“导”转变的有效途径。“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出发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情况下编制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一、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备课工作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精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体现精炼、适度。其次,更要研究学情和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之后,编制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本学科特点的学案。最后,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应有质量,围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有效去设计。习题导向要具体、明确,切忌含糊不清。且应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确定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在此基础上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的过程,即先教后学,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联系。教案的编写也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罗列,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老师的,即使有少量的提问,也往往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的过程,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获取,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常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局面,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在追求怎么让自己讲的课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的知识更多。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情一片木然,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教学过程切忌把课堂“放羊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不管不问,甚至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而应该重点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适时进行指导,发现并记录易错点、疑惑点,便于在课堂上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正确引导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四、课堂达标测评,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测评题,做到精选精练,练习要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灵活,针对性强。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时应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

五、重视课后阶段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一节课就此结束。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关注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我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做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教”向“导学”方面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不屑的努力,勇于探索、创新,相信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定会迎来人生路上教育改革的春天。

免疫调节导学案 篇4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之多,但课堂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高中部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高效;导学案;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年之多,但课堂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我校高中部尝试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导学案的含义

所谓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已有的学习基础,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生依据导学案的目标要求,独立自学、思考问题,教师根据导学案的执行情况,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交流讨论和讲解引导,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

从教学实践的过程来看,导学案是教师在钻研了教材之后,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写的自学提纲式的课堂学习步骤,并给学生提供操作方法,引导学生遵循着老师所指引的路线,一步一步独立地进行学习。它突出的是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有效地参与学习,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克服了政治课堂中老师“以讲为主”的满堂灌模式,倡导的是”以学为主”的的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的意义

首先,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唤醒和鼓舞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解决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导学案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最后,从实践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案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构建知识框架。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堂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课中,关于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中,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提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是否还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消费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适当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渴望别人耐心地倾听和肯定,不愿接受一般化的说教,要求自我表现的欲望十分强烈,同时理解力、概括力、辩证思维也有初步发展。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论达到和谐而有成效的境界。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让学生回家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习总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2、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当今社会,学生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因而视野也广,他们普遍关心国家大事,在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作业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导学案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在于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另一方面,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上海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论文集

[2]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主编1997年3日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3] 《思想政治课“热点问题研讨”教学模式及其运用》一文 上海交大附中蒋敏然撰写发表于《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年第三期

《黄河颂》导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简介。

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3.思考: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一、说黄河

背景介绍:《黄河大合唱》是诗人光未然在抗战初期转入敌后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黄河险峡急流,目睹黄河的恢弘气势后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千千万万英雄儿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诗人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歌颂了伟大祖国和人民的顽强不屈。《黄河颂》是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歌词唱出了黄河的气魄,颂扬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颂黄河

配乐朗读《黄河颂》,读准字音,揣摩感情。教师配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试读,教师做朗读指导。

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豪壮激越的。②注意朗读词和歌词之间的停顿。③注意重点词语的重读。如“望”、“掀”、“奔”、“劈”等 ④“啊!黄河!”反复了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指名朗读,展示自我风采,小组评议。

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美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品读诗歌,赏析语言美 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时的音乐做到了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学生带着热情走进课文,所以学习效率高了。《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2、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写作背景,一种爱国豪情油然而生,所以情绪高涨,使课堂上多了一此豪壮气概。

3、学生带着激情诵读,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而对歌词的理解又反过来使诵读显得更有感情。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

课后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 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2.谈谈你想象到的画面和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3.全诗分成朗读词和歌词两部分,朗读词可以看出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引出下文颂歌)

4.歌词中那些内容是用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歌颂的?(从“啊!黄河!”开始到“发扬滋长。”分别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黄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几个方面进行歌颂的。)5.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导学案 篇6

曹斌锋

教师寄语: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没有生活。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会“山”与“海”蕴含的意味并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一文章简介: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文体知识

1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练、概括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上比较自由,但往往会借用古代诗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如注重意象的表现,运用赋比兴等方法。

2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三、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填字

痴()想 隐mì()诱()惑()

喧téng()一瞬()间 níng()成 2走进作家作品

3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写在下面并背诵下来。

四 合作探究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提示: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提示:这句中“诱惑”这个词如何理解?

3.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4.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括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的“山”“无数座山”“海”分别象征什么?

5.诗中的爬山指什么?

6.《在山的那边》一诗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8.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9.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拓展延伸

1写出自己的理想(200字以上)

瞬间,餐车里突然响起惊悸的叫声:“哎呀!我的眼睛……”扒手禁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个脏孩子正双手捧着鲜血直淋的脸,在无助中发出一声声的哀叫。原来,列车紧急刹车时,正趴在桌子底下捡酒瓶的男孩猝不及防,一头撞在酒瓶上,破碎的酒瓶不仅刺破了他的脸,也刺伤了他的眼睛。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感觉十指间有热血正汩汩地往外淌……恐惧与绝望包围了他。可身边没有能够帮他的人,除了扒手而外。

出人意外的是,扒手略一犹豫后,即从窗口退了下来,一把抱起那个满身是血的脏孩子,往乘警方向奔去——列车医务室就在那头。

男孩得救了。扒手被警察铐走了。

在乘务室里,满腹疑云的警察问扒手:“你老实告诉我,本来你可以跳车逃走的,可你为什么要救他?”

“因为、因为……”

“别怕,你大胆说。”

“因为我、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拾酒瓶的脏孩子,没人理,也没人管……”

扒手的回答让警察一愣。接着,警察的话也让扒手惊出一身冷汗:“幸好!你知道吗?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因为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到底谁救了谁?()

A、将捡酒瓶的孩子送去诊治,扒手救了男孩。

B、抓住扒手,让他不再偷窃,警察救了扒手。

C、因为救了捡酒瓶的男孩,所以没跳下万丈深渊,孩子救了扒手。

D、因为扒手同情孩子,宁愿被抓也要救人,爱心救了孩子,也救了扒手自己。

列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此刻正是午夜,车厢里的很多旅客都已昏昏入睡。就在这时,一个穿着体面的年轻人偷偷将手伸进了一个旅客的口袋。很快他就得手了。当他正要离开时,正在另一节车厢巡逻的乘警发现了他,飞快向他扑来。扒手只得往餐车方向逃去。

餐车里非常宁静,只有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正钻在餐桌底下拾酒瓶。

扒手心里非常清楚:餐车过去就是卧铺,如果逃进卧铺车厢,自己就成了瓮中之鳖。也就是说,他必须在这段时间内逃脱警察的追捕,否则只有束手就擒。他想过要跳车,可列车在飞奔,跳车只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仓皇中,他回头望了一眼,发现那个乘警不再追他,却稳操胜券地堵在车厢那头,正通过对讲机与其他乘警联系。看来,他是无路可逃了。

巧在这时,列车突然紧急刹车。真是天赐良机!扒手早已瞄准了一个敞开的窗口,他一头窜过去,飞身一跃,身子已经骑在窗口上。窗外黑洞洞的,他不禁打了一个寒噤。

《快乐王子》导学案 篇7

1.学会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 体会作者内心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

【学习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这个灰暗的金片和宝石全部不在的、最后被拆除的王子叫做“快乐王子”, 知道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就是一种快乐。

【课前预习】

1.了解英国作家王尔德。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4.完成三道基础知识题。

5.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知识链接】

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 ,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

【教学过程】

1.把课文至少读三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按要求完成:

(1) 正确地读出下列词语: (提示孩子把生字的读音注在旁边, 反复练读)

镶嵌剑柄燕子耽误裙子

代替火柴瞎子纯金片埃及

怜悯乞丐脸颊跌落啄面包屑

(2) 给多音字组词: (自己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在括号里正确组词。)

3.读了课文, 你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一写)

4.读读“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王尔德。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读课题, 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 谁来读课题? (点名读)

师:在没读课文前, 读到这个课题时你心里曾经产生过什么疑问? (生畅谈)

二、汇报自学成果:

【课件1】:会读吗?

师:请各个小组的1号同学来开火车读。 (生读) (注意正音)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开火车读? (点一、两组读) (注意正音和激励评价)

师:全班一起读, “镶嵌镶嵌”, 开始。

1. 正确地读词语。

镶嵌剑柄燕子耽误裙子

代替火柴瞎子纯金片埃及

怜悯乞丐脸颊跌落啄面包屑

2. 重点指导写字:“燕”和“啄”

师过渡:看来大家生字掌握的不错, 多音字组词谁来汇报?

【课件2】:谁来?

(每个多音字点一名学生口头组词, 注意评价。)

【课件3】:请大家齐读

3. 准确认读多音字并组词:

4. 读了课文, 你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1~4自然段。

【课件4】:独学要求和方法

1. 独学:默读1~4自然段

2. 独学情况汇报:

四、理解这个城市的丑恶和穷苦, 进一步感受王子的不快乐

【课件5】:群学要求和方法

1. 群学:王子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哪些丑恶和穷苦, 忍不住要哭?

方法: (1) 默读课文5~19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 圈出关键词语。

(3) 抓住关键词句互相说说自己的体会。

2.群学汇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快乐王子看到哪些穷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快乐王子并不快乐, 他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自己看到了这座城市太多的丑恶与穷苦。

师:【课件8】: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配乐朗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 我深深感到王子的痛苦源自于他看到了别人的痛苦, 别人痛苦他痛苦。 (板书:别人痛苦他痛苦)

二、继续品读5~19自然段, 理解快乐王子怎样求燕子帮忙的。

【课件9】:独学要求和方法:

独学:默读1~19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

(1) 王子 () 燕子, 啄下 () , 救助 () ;

(2) 王子 () 燕子, 取出 () , 济助 () ;

(3) 王子 () 燕子, 取下 () , 帮助 () ;

(4) 王子让小燕子啄下 () , 帮助 () 。

独学汇报:

【课件10】:

(1) 王子 (再三求) 燕子, 啄下 (红宝石) , 救助 (女裁缝) ;

(2) 王子 (再三央求) 燕子, 取出 (蓝宝石眼睛) , 济助 (青年人) ;

(3) 王子 (连声央求) 燕子, 取下 (另一只蓝宝石眼睛) , 帮助 (小女孩) ;

(4) 王子让小燕子啄下 (一片片金片) , 帮助 (许多穷人) 。

【课件11】:对学要求

对学:角色体验——学习对子一人扮快乐王子, 一人扮小燕子, 根据以上四个情节进行对话练习。

对子汇报:

对子A:1.【课件12】: (1) 王子 (再三求) 燕子, 啄下 (红宝石) , 救助 (女裁缝)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 王子和燕子对话。

4. 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善良真诚)

对子B:1.【课件13】: (2) 王子 (再三央求) 燕子, 取出 (一只蓝宝石眼睛) , 济助 (青年人)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王子和燕子对话。

4.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舍己为人)

对子C:1.【课件14】 (3) 王子 (连声央求) 燕子, 取下 (另一只蓝宝石眼睛) , 帮助 (小女孩)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王子和燕子对话。

4.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伟大崇高)

【课件15】:燕子和王子死去的片段

师配乐朗读此片段。

【课件16】:群学要求方法

三、群学:课题用“悲伤王子”好还是“快乐王子”好?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各组汇报。

2.【课件17】:穷人高兴语段组合

3.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

4. (师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别人快乐我快乐)

【课件18】:群学要求

四、群学:品读22~24自然段。

小组讨论思考题:

1.“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指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3.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和提炼)

1.“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指什么?

预设:我认为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心。

2.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预设:因为他们的心都非常善良, 能够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 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快乐。

3.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预设:市长是从外表是否美丽来评价快乐王子的;而上帝是从快乐王子的内心品质来评价他的。

五、全班互学:学完了这篇童话故事, 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师总结:让“真诚与爱心”常驻我们的心间!

“爱与诗”导学案 篇8

1 体会本单元一组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

2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意象);

3 欣赏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一、课前延伸

1 熟读《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首诗。

2 了解以上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

3 结合课前导读、课后练习及工具书领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 尝试回忆多年来所学的众多篇章中与本单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类似的篇目,选几篇进行比较阅读。

二、课内探究

(一)谈“爱”

1 诵我所爱爱犹切。各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作。

2 呈我所感感益深。各组代表展示本组对本单元诗篇的创意解读。

3 说我所悟悟愈彻。请套用以下句式,归纳诗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组长组织组内交流,互相点评,修改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就是爱——

艾青说:

爱是炮火中撕心裂肺的执著鸣唱,爱是

鸟儿融进土地的热泪和翎羽……

原来,爱就是血肉相连;

余光中(戴望舒/舒婷)说:

爱是,爱是……

原来,爱就是……

4 忆我所学学更通。请联系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与本单元诗歌内容相近的作品,套用以下句式,进一步谈谈你对爱国思乡之情的理解。组内交流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也是爱——

都德说:

爱是小弗朗士课堂上忏悔而专注的目光,

爱是韩麦尔先生黑板前无助却傲立的背影,

爱是……

原来,爱还是……

(二)论“诗”

1 声与情并发并茂。各组结合以上的理解和体会,用各自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各自欣赏的篇章或段落。

2 赏与析入理入情。师从林黛玉苦学作诗的香菱曾说过:“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如果有,就请结合本单元诗作中的具体例子,谈谈你品诗的感受吧。

这就是诗——

难以言传却如临其境,

看似无理却有理有情。

3 褒与贬见仁见智。现代诗歌创作看似无定法,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请阅读以下修改过的作品,将其与原作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与原作有何不同,为什么?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你是否发现了一些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乡愁

乡愁曾是儿时对母亲的依恋,

乡愁曾是少时对爱人的思念,

乡愁后来成了痛失母爱的悲凉,

乡愁最终成了企盼祖国统一的梦想。

我爱这土地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

我要拼命喊出我的悲愤和激怒,

我要充满希望地等待自由和和平。

即使死去,

也要把自己埋在祖国的土地里,

永不离她而去。

我所有的悲哀,

都源自对她深沉的爱。

三、课后延伸

结合以上学习体会和情感经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让阅读诗意地流经我们生命的每段时空。

教学反思

2012年12月参加了在山东省寿光市举行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后,我心潮起伏,特别振奋。因为同行们交流的做法和成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越来越充满生机,充满魅力,我们语文教师将在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精彩的舞台上舞动青春,学生们也将在一个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的空间里浸润成长。

在平日教学工作中,我尝试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贯彻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语文主题学习”是本课的主旋律。单元推进的方式使学生在两节课的有限时空里,不仅学习了同一主题的四首现代诗,更将学习活动拓展到初中阶段所有同主题的诗文篇章中。

2 给学生和文本的第一次约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把第一课时(课前延伸)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先与文本进行了一番充分自由的对话和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魅力。

3 给学生的表达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自选形式的诵读和创意解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读诗的形式多样,他们对诗歌的诠释方式(歌曲、绘画、哑剧……)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环节起到了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作用。

4 把体验、领悟、品味进行到底。这几首现代诗,词句浅易,所表达的感情相近相通,所以我没有剖析讲解,而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诗的语言,用以往的阅读积累去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既体现了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统一,又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上一篇:大班数学《写信给洋洋》教案下一篇:领导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