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的奥秘作文(推荐15篇)
蜂窝的奥秘600字作文
今天我看电视的时候,看到十四频道“新闻袋袋裤”正在播放一个介绍蜂窝知识的科学小节目,蜂窝的奥秘600字作文。看完了,我想:蜂窝的奥秘真有趣,今天我就来研究研究它。说到做到,我找来一本叫《天哪!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的书,翻了翻,看到174页有一篇关于蜂窝的文章,我读了起来:蜂窝,是一个正六边形的,也是用很多个小正六边形组成的。蜜蜂,是一种普通的小动物,可它却能合理利用数学知识建造它们的家!真了不起啊!你们别怀疑它,蜜蜂真的不懂数学,不骗你们!我接着往下看:蜂窝的这种形状有什么道理呢?也许你会说:哈哈,这还不简单,搭起来容易吗!那么我告诉你:你错了,虽然蜜蜂不可能懂数学,但令人惊奇的.是,它们能够合理利用数学知识建它们的家。大自然是多么不可思议啊!什么?你不相信蜜蜂这么了不起?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周长一样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如果蜜蜂们用圆搭蜂窝的话,蜂窝就会有很多空隙。如果垒成圆,会有缝隙,这样会增加蜜蜂们的工作量,那什么形状垒出来没有缝隙呢?嗯……像正三角形、正方形这些啦。是呀,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垒出来也是没有缝隙的,可为什么蜜蜂不选择这些形状来造自己的窝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妈妈笑眯眯地走过来,轻轻摸着我的头说:“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它们周长一样的话,正六边形的面积最大。”我想了想,对妈妈说:“意思就是,要使一个一个的蜂窝连在一起,而且它们之间没有空隙,面积还要最大,只能是正六边形,是吗?”“对,就是这样!”妈妈点点头说。大自然真奇妙,蜜蜂真聪明!
今年香港书展开幕前夕,天地图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博士打来电话,约我见一次面。我知道,那是为了我在书展期间的讲座,他是主持人,也是对谈者,不能不提前沟通一下。到了会客厅,老朋友见面,话匣子打开,大至天文地理,小至鸡毛蒜皮,几乎无话不谈。忽然谈到了今年高考作文题,那道“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的搞笑题目就不说了,而今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我们却越谈越有劲。原来,这是引用了孙立川先生所著一本书中的资料。那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汇地带。(下略)
根据孙立川先生的介绍,我去查了2009年7月在香港出版的《文化艺术之旅》(副题为:池田大作、饶宗颐、孙立川《鼎谈集》),原来在此书第272页中记录了池田大作先生与作者孙立川先生的一段对话:
池田大作先生说,回想起来,我曾向汤恩比博士问及,“历史上您最想出生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呢?”
汤恩比博士告诉说:“我愿意出生在新疆那个多民族、多种文化交汇的库车。可以的话,希望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那时候,这里是一个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国文明的地区。我希望能在这样的时代做一番事业。”
在听完池田大作先生这段回忆往事的叙述之后,孙立川先生就问同席的饶宗颐教授,对汤恩比的这个看法有什么见解?饶教授答道:“汤恩比博士这一观点与我相同,而我则认为如果下一世,能生在现代的中国也不错啊(笑),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人,还因为中国本身在文化上就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同书P273)
读到上面这段资料,我真的很感动。汤恩比特别指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区了,这里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国文明????嗬,这个地区,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的吸引人啊。一个历史学家,热爱历史,追寻历史,考察历史,他思考的是历史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他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相互影响,又彼此包容、互摄、融合,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大局面、大境界。汤恩比博士选择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新疆,就因为那是一个历史大格局的交汇地,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新境界,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选择啊。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一番话,也同样发人深思,他们的“正法眼”,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中国佛教有三大系,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藏传(喇嘛)佛教。所以,汉传佛教也通称北传佛教。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准确地说,是印度佛教从西域(新疆)传入阳关以内来了。换言之,如果离开了汉代所称的西域(即今新疆),怎么会有今天的北传佛教呢?
汤恩比博士特别指出库车,这个库车,是今名,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当时的西域,称龟兹,这可是一个古代著名的佛教国家呢。那里的石窟(千佛洞)可谓鼎鼎大名,传颂千秋。我们今天民族乐器中的二胡、琵琶、唢呐等,都是从龟兹传过来的。就连“印度”这个汉译名称,也是从龟兹语(古吐火罗语中的一支)“印特伽”转译过来的。当然,这是玄奘大师的卓越贡献。在玄奘大师改译为“印度”之前,中国一直是以“身毒”、“天竺”、“贤豆”等为其译名的,从玄奘译为印度以来,这个名称就固定下来了。
我们今天习称男众比丘为“和尚”,这个词,实由中亚语“乌”、“乌社”、“和阇”转译而来。魏晋南北朝之际,大量来到中国的求法僧、译经僧,很多都是中亚人,他们对传播诞生于印度的佛教,才真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的鸠摩罗什大师就是出生于龟兹的印度人。他的父亲鸠摩罗炎从印度来到龟兹,与龟兹国王之妹耆婆结婚。生下罗什后,其母出家,七岁的罗什亦随母出家,遍游西域,总贯经籍,最善于大乘。北朝秦主苻坚派大将吕光伐龟兹,这才把鸠摩罗什大师从龟兹带来长安。这段故事,也可印证龟兹佛教之盛与北传佛教的历史渊源了。所以,客观地说,要了解佛教,了解古印度,尤其了解汉传佛教,了解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了解古印度与中亚的文化关系史。难怪汤恩比要对公元1世纪时的新疆表现出如此真诚而又恳切的兴趣了。
据说,今年进入高考考场的全国考生有900 多万人,而广东省,就有69.2万考生。他们根据这一材料,如何思考,如何执笔为文,我不得而知,但他们面对的不同样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索与人生理想的选择吗?要理解汤恩比,理解公元1世纪时的新疆,如果不懂佛教在当时的繁荣,又不懂佛教文化从丝绸之路传来、此后对中国两千年的深刻影响,不懂当时新疆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重要地位,恐怕就很难说清楚汤恩比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了。
这道题的命题者,可不简单。他思考的可能比汤恩比还多了一层。今天是全球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大家都在物质享受物质追求上竞争、赛跑。汤恩比不选择在今天,要选择两千年前的1世纪,饶宗颐教授不选1世纪,选的是今天,是现代的中国,但他们的着眼点,还是共同的,依然是文化的多元化。如果变换一种语言表述,那不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鸟朝凰、百川归海吗?
读到这道作文题,我有一种灵魂震撼的感觉。这道题,仅仅是在考察广东省的应试考生吗?对教导学生的老师,对主政教育的管理者,对一切面对历史又面对未来的人,难道不也是一道人生的选择题吗?对那些腰缠万贯、亟亟乎移民国外的各类精英,不也是一道选择题吗?
不必回到公元1世纪,我们同样身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既要吸收、融入世界的多元文化,也不能忘了、不能失去我们祖国自身本有的优良传统的多元文化啊,这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精神财富。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
请发邮件至xincaifu@xcf.cn。
暑假的这几天真没劲,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我想如果能做一件有趣的事那该多好啊!忽然,从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嗡嗡嗡“的声音。我以为是一只苍蝇,可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马蜂。我吓得赶紧躲了起来,随知眼前一亮,计上心来。
我听爸爸说过,马蜂窝可捅不得。我偏不信这个邪。于是,我找来了几个胆大的好朋友,做了捅马蜂窝的布署,一来试试捅马蜂窝的滋味,二来说不定还可以有蜜糖喝。我们这几个找来了毛巾、马夹袋等全副武装,防止被马蜂叮。我们拿着竹竿悄悄地跟着那只马蜂来到它的老巢。原来,它的家就在我家不远的小树林里。离地面不高的地方,有一个拳头大小的马蜂窝。我看了看,把口水一咽,心想:这下你们可是完完了。
为了防止被马蜂蜇着,我坐镇后方,指挥战斗。我让小伙伴用毛巾蒙着脸,用马夹袋套好手,然后用竹竿去捅马蜂窝。“叭“地一下,马蜂窝掉在了地上。我正想上去看个究竟。谁知马蜂窝里的马蜂,一大群,黑黝黝的,倾巢出动,像一架架小型战斗机直向我们飞来。我和小伙伴们四处乱逃,只恨爸妈少生了我两条腿。我逃到了家里,赶紧关上了大门,可还是被蜇了两口,痛得我哇哇大叫。小伙伴们也都成了一个个残兵败将,这儿肿了起来,那儿肿了起来。而那些马蜂在空中胜利地盘旋着。
那天,气温还算高,我俩一起来到公园的一块草坪上,拿出精心准备好的食物,有白糖、糖糕、饼干等,放在草坪上引蚂蚁出洞。过了一会儿,有两三只蚂蚁出来了,只见它们走到白糖旁,将头靠近白糖,一动不动,似乎在品尝这颗白糖似的,接着又跳舞似的动了动身子,之后便背起这颗美味佳肴回洞了。在回洞的路上,只要它遇到了一只蚂蚁,就会用它的触角碰一下对方的触角,仿佛在跟它说:外面有好多好多食物呢。
就这样,蚂蚁越来越多。我和潘雨晴打算捉弄一下蚂蚁。我们拿出从教室里拿来的粉笔,在一只蚂蚁外面画了一圈又一圈,可我和潘雨晴觉得还不够,便在圈上来来回回地涂,直到几乎看不到空隙了,才停了下来。只见那只被困住的蚂蚁东走走,西走走,一直在圈里打转,怎么也出不去,就像一个被囚禁在监狱里的犯人。突然,它走出来了!我能感受到,它在绝望的边缘看到希望时的那种兴奋与激动,我仿佛听见它在欢呼:我终于出来了!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上网搜了一下,原来蚂蚁并没有眼睛,它是靠它的特别敏锐的特殊的鼻子触角来闻出洞时留下的特殊气味蚂蚁素回洞的,而我们的粉笔将它留下的蚂蚁素给擦断了,它便出不去了。而后来它能找到出去的路,是因为地面不平,粉笔还没有完全天平所有的缝隙,蚂蚁慢慢又闻到了蚂蚁素的气味。
今天早上我正在吃鸡蛋,随手拿起一个熟鸡蛋旋转起来,只见它转得又快又稳,而且转了好久才停下。突然,一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闪过:生鸡蛋和熟鸡蛋旋转时一样吗?我百思不得其解,还去请教了“活百科全书”――爸爸,可是他也被这个问题难住了,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我下决心要解决这个谜。
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通过做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请妈妈帮我准备了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然后请她做我的助手,我们俩同时把生鸡蛋和熟鸡蛋旋转起来,这时,截然不同的现象出现了:熟鸡蛋还像上次一样转得又快又稳,时间很长,而生鸡蛋慢悠悠、摇摇晃晃地转了一会儿就停了。这个谜解开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妈妈也为我感到高兴。正当我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中时,新问题又来困扰我了:这是为什么呢?我绞尽脑汁想啊想,可是除了液体、固体的一点点道理之外,似乎想不出别的有说服力的道理了。最后,我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查找,终于明白了:原来,生鸡蛋里面是液体,当我们转动鸡蛋后,蛋壳开始旋转,而鸡蛋里面的液体由于惯性的作用,还保持着原来的静止状态,而且由于它里面是液态,旋转会分散力。所以生鸡蛋旋转起来比较慢,时间短。反之,熟鸡蛋里面是固体而且和蛋壳已经结为一个整体,当我们旋转鸡蛋后,各部分一同旋转,力被集中。所以它转起来的速度要比生鸡蛋快一些,时间也长一些。我又攻克了一个问题,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我真是太高兴了。
普通的鸡蛋里居然有这么大的学问,看来,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就会发现更多奥秘。
《本草求真》曰:“蜂房味苦咸、辛,气平,有毒,为清热软坚散结要药。”露蜂房味甘、性平,有毒。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马蜂窝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癌、抗溃疡、抗过敏及利尿等作用。马蜂窝全年均可采集,晒干或略蒸后,除去死蜂死蛹,晒干备用。
马蜂窝治病功效一:治口疮
用马蜂窝30克(剪碎,放入锅中炒至焦黄)、白芷10克、冰片5克,研为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量药末,以茶油调糊涂患部。每日3~4次。
马蜂窝治病功效二:治过敏性鼻炎
蜂房、黄芪、党参、赤芍、白芷、柴胡各12克,苍耳子、辛夷花、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桔梗1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10剂为一疗程。
马蜂窝治病功效三:治头癣
马蜂窝一个、蜈蚣两条、明矾适量。将明矾研末,放于蜂窝孔中,然后,连同蜈蚣置瓦片上以文火烤焦,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擦涂患部。
马蜂窝治病功效四:治痄腮
用马蜂窝30克~60克,剪碎,置瓦片上焙至焦黄(亦可放入锅中微火炒黄),待晾凉后研为细末,用香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早晚各涂一次。一般连涂2~3天即可消肿。
马蜂窝治病功效五:治化脓性感染
马蜂窝3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15分钟,过滤去渣。用药液浸泡或冲洗创面,以洗净脓液、污物为度,然后用消毒纱布包扎。每天1~2次,可祛腐生肌,消炎止痛,促使创口愈合。
治夏季头痛验方
河南省中医院 柳普照
1、刀豆根30克,加黄酒或红茶3克,水煎服。
2、干白菜根1块、红糖60克、生姜3片,水煎服。
3、杏仁6克、去皮尖,菊花6克、水煎,代茶饮。
4、鲜藿香10克、鲜芦根1尺,煎水饮。
5、川芎6~9克、鸡蛋2个、大葱5根。同放砂锅中加水煮,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每天1次,连服数天。
6、川芎9克、白芷10克、细辛3克(后下)、延胡索10克、半夏10克、牛蒡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疰夏、低颅压性头痛加酸枣仁、夜交藤各10克;眩晕头痛加天麻12克;冷饮性头痛加神曲、高良姜各10克。
7、生草乌、生南星、生白附子各15克。三药研细末,用葱(连根)7根、生姜1块切碎,共捣成泥,软布包好,蒸50分钟后,敷在痛处。
急性腰扭伤验方
河南省中医院 柳普照
1、新鲜土鳖虫8~10只,用温开水洗净,加少许冷开水捣烂,绞汁去渣,用黄酒冲服。每日2次。如果没有新鲜土鳖虫,也可用干品代替,其用量减半,研细末,用黄酒冲服。
2、麻黄、黄芩、车前子、甘草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3剂。
3、土鳖虫(炒)、血竭各15克,白及60克,共研细末,分30包(伤情重者加三七粉适量),每次1包,每日3次,黄酒送服。孕妇忌用。
蚊子的奥秘作文
蚊子的奥秘夏天到了,蚊子的嗡嗡声又多了出来,望着那像小飞机似的蚊子,我心里产生了许多疑问:是不是所有的蚊子都是吸人血的?蚊子有没有牙齿,如果有,那有多少颗?蚊子是用什么呼吸的?在一天傍晚,我抓了两只蚊子,一只是在家里抓的,另一只是在野外抓的。我把两只蚊子分别放在两只瓶里。接着,我拿着一小块带血的肉小心翼翼地放在瓶子里,结果,那只在家抓的蚊子吃得津津有味,而那只在野外抓的蚊子却对那块肉不屑一顾。于是,我便把那只蚊子放在一边,观察另一只蚊子吃什么?我试了好多东西,有花生、玉米结果它对我放进去的东西不理不睬。我生气极了,便顺手抓了一把草往瓶子里一放,嘿!那只蚊子竟然吃起草汁来了。接着,我又将一只蚊子放在显微镜下面仔细观察着,呵呵,那蚊子的嘴巴里排列着细小的牙齿,那牙齿密密麻麻地排着。现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得差不多了,只剩下蚊子是如何呼吸的了。
我仔细地看了蚊子的全身,并没有看到像小孔似的东西,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只蚊子飞过来,正好掉入水中,它拼命挣扎着,可就是飞不起来,这时,我看见蚊子两根茸毛似的触角在晃来晃去,我初步确定,蚊子是用那两根触角呼吸的,为了进一步断定,我将蚊子的触角剪去,五六分钟过去了,蚊子的四肢不动了。哈哈,蚊子是用触角呼吸的。对于这样的发现,我有点不敢相信,于是上网百度了一下,啊,我的两大发现竟然完全正确。连小小的蚊子都有那么多的奥秘,那大自然该有多少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啊!
叶子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叶片的通称,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斜生于枝茎之上。一般分为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叶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
叶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的植物叶子呈现出绿色,是因为它们的体内都含有较多的叶绿体,使之为绿色。不过还有部分叶子的颜色是其他颜色。如天麻,天麻叶子的颜色呈现的是红色,这是因为,在它细胞中,所含有的不仅仅是叶绿色,还有部分是胡萝卜素或藻红素、花青素。但大多数的树木的树叶也会在秋天的时候变成枯黄色,这也是因为秋天来临后,叶茎逐渐的枯萎,叶绿色也因此减少,叶片逐渐由绿色转化为枯黄色。
从胚胎发育到基本成形,人类的心脏要经历好几种不同的形态。在胎儿发育的最初几周,心脏的形状就像管子,如同鱼类的心脏一样;随后,心脏开始分出两个心室,与青蛙的心脏类似;当分成三个心室时,就像蛇或乌龟的心脏一样。最后,心脏发育完全,由四个“房间”构成,成为进化完备的哺乳动物的心脏了。
心脏的四个“房间”分别叫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右心房首先收集从上下腔静脉回流的静脉血,并把它挤进右心室,然后借右心室强大的收缩功能,把血液泵入人体的清洗机——肺部。在那里,静脉血经过净化、补充新鲜氧气变成动脉血。从肺部出来的血会回到心脏的另一个“房间”——左心房,然后来到左心室,最后在左心室的收缩作用下,被注入主动脉,流向全身。
与其他简单结构的心脏相比,人类的心脏是一套更为高效的系统:它能在一个心室净化血液,在另一个心室分配血流,将“脏”血(静脉血)和“洁净”血(动脉血)分开处理,而不像鱼类的心脏,仅能把只有一半纯度的动脉血输送到全身。
心脏的阀门
前面已经提到,人类的心脏之所以如此高效,是因为有了4个独立的“房间”。不过要使这4个房间相互联系,又不会“乱作一团”,还需要一个关键的装置,这就是瓣膜。
在左右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大动脉之间,都有瓣膜。它们就像阀门,保证血液朝正确的方向单向流动,而不会“倒灌”。医生把听诊器放在患者的胸口所听到的心音(跟我们平时听到的某些电视节目中模仿的心跳声相似),其实就是血液通过瓣膜时,瓣膜开合所发出的声响。心跳声音的清脆程度,反映瓣膜开合是否良好。
一旦瓣膜出现问题,如“打不开”、“关不严”,心脏功能就会受影响,形成瓣膜病,常见的有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脱垂等。
“心电感应”
我们常在小说、电影中看到“心电感应”的说法。仅仅靠“感应”来获知另一个人的想法当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心脏中确实存在电流。心脏能在我们的一生中稳定跳动27亿多次,正是得益于这种有规律的电流刺激。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司令部”是位于心脏后壁的窦房结,它发出有规律的电信号,“指挥”心脏有条不紊地跳动。但这个电路系统也可能出现“短路”。比如,当一些心肌细胞因血管堵塞等原因死亡时,电信号就可能在此处出现紊乱,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指挥失控,心肌细胞只管自顾自地收缩,这就是心律失常。此时,如果药物治疗失败,我们就需要在心脏中植入起搏器,用人工的电信号保证心脏有规律地跳动。
何谓“冠心病”
就像母亲先要自己吃饭充饥,才能给孩子喂奶一样,我们的心脏也必须先得到血液中养分的补充,然后才能完成将血液输送到人体其他地方的使命。在每次泵出血液以后,都有一部分血液流入心脏自己的血管——冠状动脉。
只有当这条动脉畅通无阻的时候,心脏的养分供应才有保障。反之,如果冠状动脉堵塞,心肌细胞就会缺血、死亡,这就是冠心病。我们平时见到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就是心脏缺血的表现,如果这种情况长时间得不到治疗,人的生命将就此走到尽头。
心脏是生命的象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这里仅向大家浮光掠影地展示了心脏的一些“小秘密”。保护心脏,还需要您在今后学习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
蜗牛鼻子的奥秘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几个好朋友去师大公园玩,我们捉住了一只蜗牛,把它放进一个又浅又窄的水坑里,除了蜗牛的两对触角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全都淹没在水里。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然毫发无损地爬了出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为了解开这个难题,我们又把它放进了一个稍微深一点的水坑里,试验一下蜗牛是否还能爬出来。只见蜗牛慢慢地爬着,居然又爬了出来,我们见它又成功地爬出来了,一齐低下头开始认真观察蜗牛,只看到头部有两对触角,那它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在哪里呢?它是靠什么爬出来的呢?一个个问号在我脑海中闪烁。当时蜗牛放入水坑只有两对触角露在外面啊!难不成鼻子和眼睛是长在触角上的?回到家里,我赶紧上网搜索,原来那对较短的触角蜗牛的鼻子,较长的是眼睛,终于真相大白了!蜗牛身上还长得挺全,我当初还以为它没有鼻子和眼睛呢,呵呵!
一天中午,我发现有只蚂蚁跑到饭桌来来了,急忙拿出一块而包放在桌面上。当蚂蚁爬上面包时候,正好被我逮个正着,我咬牙切齿地说:“臭蚂蚁敢偷我的东西,找列。看,如来神掌把你打下去”一巴掌“呼”下去,那只蚂蚁扇到桌面上,它慌忙地四处逛奔。我又继续用巴掌呼扇着,终于,它摔到地上了。哈哈哈!搞定,ok,收工。这下你可死定了。可我惊奇地发现它竟然爬起来,又开始逛奔呢
不久,桌面上又来了一只小蚂蚁。“咦,又来了一只。”我转身,又开始用如来神掌呼扇。一边扇着,一边说:“你不是刚刚上来过的蚂蚁吗?你不是找死吗?”可它还是逃跑了。
蚂蚁竟然摔不死!我带着疑问,上网搜索资料,原来,风轻轻地吹一下,蚂蚁就像在飞一样,它下降的速度减慢了许多,难怪它摔不死呢。
小明爸爸用笔在纸上划了几分钟,笑了起来并自言自语:“原来如此.”他对小明说:“我先举个例子,你现在所穿鞋子的尺码数为38,今年(2007年)15岁(1992年出生),按照表演者的要求,所做的运算应是:
(38×2+40)×50+7-1992=38×100+(2007-1992)=3815,你看你运算结果的四位数,前两位数恰好就是你所穿鞋子的尺码数,而后两位数又正好是你今年的岁数。“咦!对啊!可是那么多的同学,每个人所穿鞋子的尺码数不一样,而各个同学的岁数也不完全相同,这是个规律还是巧合?”小明还是将信将疑.
“对啊,你不问我,我也要问你,”他爸爸又耐心地讲了起来,“设某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数为xy码,出生年份数为abcd,那么所做的运算应是:
(xy×2+40)×50+7-abcd=xy×100+(2007-abcd),而2007-abcd恰为该同学的岁数,不妨设这个两位数为■,则xy×100+(2007-abcd)=xyef,这时你看这个四位数的前两位数xy恰好就是该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数,而后两位数ef 又正好是该同学今年的岁数.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个规律.”
“噢!原来如此!”至此,小明才算是彻底弄清了这个“数学魔术”的奥秘,感叹地说:“难怪那位表演者能这么快说出尺码数和岁数.”
我回家拿了一粒花生,放到它们面前。它们上前嗅了嗅,停了一下,这好像说明它们挺爱的。正在我满心欢喜时觉得快成功了,它们却突然掉头走了。我不由得惊叫起来,他们怎么会无动于衷呢?那摆动的触须似乎在像我示葳,又像在说:你呀,根本就不了解我们呀,多花点心思吧!我总认为花生应该是蚂蚁的最爱啊,假如有粒花生在它们面前,它们应该毫不犹豫搬回家去啊,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很奇怪:蚂蚁不喜欢吃花生,那它们喜欢吃什么呢?
于是,我又把辣椒放到它们面前。结果蚂蚁视而不见,继续向前走着。它不喜欢吃辣椒,难道它们喜欢吃咸的?我好奇的想着,于是我抓了一把盐放在地上,然而它们还是不理踩食物。
最后,不知为何,一群群蚂蚁拥了上去。我仔细看着,原来我手中吃的冰淇淋融化的水滴到了地上。这次,蚂蚁如饿狼般扑了上来,舔食着地上的甜水。
今天,我在放学路上看到了一棵玉兰花,就情不自禁地停下赏花。这些花有的含苞待放,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女生;有的开了一两片,就让人陶醉其中;还有的完全盛开,一阵风吹过,一阵花香扑鼻而来。“嗯?我怎么突然觉得这花特别显眼呢?”我发出了疑问,“噢!原来它没有叶子呀!”什么?没有叶子?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大吃一惊,难道还会有只开花不长叶的植物吗?我百思不得其解。看到一旁的园丁叔叔,我连忙问道:“园丁叔叔,玉兰花为什么没有叶子呢?是叶子早就掉光了吗?还是玉兰花根本不长叶?”园丁叔叔抬起头,看了看我,笑着说:“小姑娘,你可以过些日子再来看看它。”没办法,我只好回了家。
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我一出校门,发现园丁叔叔竟在等我!他带着我来到了玉兰花面前,天啦!玉兰花竟然冒出叶子来了。这也太神奇了。我连忙问园丁叔叔:“这叶子是真的吗?”他点了点头,随后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本小册子,翻了几下,说:“你看,玉兰花的花对温度的要求低,而叶子对温度的要求反而高,所以就先开花,后长叶啦!”我恍然大悟。
一、“声—气—神”:语感的初始路径
为了观察语感发生的路径,我曾作过这样一项实验:在黑板上写出“我来”,然后要求学生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并把它们读出来,看看可以表达哪些意思。话音刚落,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来!”接下来精彩的场面出现了:“我来?”“我来。”“我,来?”“我——来!”一个一个络绎不绝,并且有声有色地讲述了各自读法所表现的意义。
这些情景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既然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沉淀在辞气中,可以通过特定的语气、语调读出来,那么是否只要读出贯注在语言文字中的辞气就能觉知其中的意义呢?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后来,我又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语用考察,注意到语言本身的含义一般是简单的、明确的、可言说的,但当它们出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带上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时,表现的情状往往又是复杂的、模糊的、灵动不羁的。例如孤立考察“我来”两个字,意思非常单一明确,但一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则呈现出复杂的情态:“我来?”带有一种询问的意味;“我来。”传达着一种服从的情感;“我,来?”则含有几分迟疑的成分。仔细考究,这些沉淀在文本辞气中的意义正是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传达出来的。反过来,人们要通过物化的以文字为媒介的语言来感知其中的神韵,就必须激活文字,读出沉淀在文本中的辞气,或者是在心灵深处想象出这种辞气。至此,我们发现,原来在抽象的语言和真实的意义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令人拿捏不定的辞气。谁把握了这个中介,也就在语言与语意“两岸”之间找到一只涉河的木筏,就能跨越天堑,就能登临彼岸。长期以来,人们正是通过形形色色的语气读出文本的辞气来获得语感的。
由此观之,所谓语感,实际上是人们在阅读中通过默读声诵读出沉淀在语言文字中的辞气,复现其中的神情韵致,从而觉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生活真意。在这一过程中,读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时声气相生,气承声运;诵中气神相契,神随气行。读的人因声求气、气到神至、气动神逸,就能读出辞气背后的情感和味道来。
需要说明,从实际情形看,语感过程中的读诵有两种形式:一是声诵,一是默读。所谓声诵就是通过有声的语气直接读出沉淀在文本中的辞气,由“无”生“有”的读诵;所谓默读就是把有声的语气,隐声以后在意识深处特别地读诵出来,去“有”还“无”的默读。声诵也好,默读也好,都具有以无通有、化有为无、假声张气、以声尽气的特点。因此,人们通过默读声诵就能读出沉淀在文本中的辞气,进而读出辞气背后的神情韵味,便捷地获得语感。如果把这一路径解析出来,应该是读而声,声而气,气而神,其线路应该是:“声—气—神”。语感发生时语意的输传,正所谓始自声载,继以气运,毕于神化。这些发现为我们深入研究语感的奥秘,有效地开展语感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以往,人们注意到语感的获得与读有关,但究竟怎样读才能读出语感,不是很清楚。现在我们找到了语感的路径,语感教学就应该遵从这一路径,引导学生从诵读开始,把重点放在品读文章的辞气,把玩辞气背后的情趣意态,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言—象—意”:语感的内化过程
语感的路径研究,使我们比较清楚地觉察到语感过程中断文发声、调息张气、驰神达意、由外部言语活动逐步向内部言语活动转换的特点。但人们是怎样在这种不经意的读诵之间完成言意之间的跨越或过渡的呢?下面这个有趣的生活场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一天,我到教室催收作业,科代表站起来说:“交作业,交作业啊!”就在这时,一个调皮生在下面回应道:“收作业,收作业啊!”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一时间,那些本已下位交作业的同学纷纷作罢,科代表只好上位收取。
同为催作业,“交作业”和“收作业”的指令不同,完成的方式也不同,言语信号的细微变化,引起了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这“收”和“交”的动作为什么就区别得这样开?言语信号是怎样内化为行为指令,进而转变为行为方式的呢?后来,经过反复探究,我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奥秘,原来言语信号(言)包含的意义(意),要从一方传达给另一方,必须在信号的两端达成默契,即一方面发出方发出的言语信号必须含有某些动作提示;另一方面,接受方收到信号后必须能准确地识别出其中的动作提示。只有这样,彼此才能达成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完成某个动作(行)。那么言语信号的授受双方怎样才能达成这种默契呢?这就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事象(象)来“搭桥”。再看上例,科代表发出“交作业”的言语信号,它的用意是希望同学们把作业移送给自己,这个意义要能够被理解,首先,科代表和交作业的同学必须在意识深处浮现把作业送到科代表手上的形象,并把这一形象和“交作业”的指令联系起来。否则,大家都不知“交作业”为何事,也就根本不可能完成交作业的动作。
由此观之,“言—意”之间的转换,必须经过中间状态的“象”来过渡才能实现,实际上是按照“言—象—意”一站一站传递的。其间,言为有,象是中介,意通行,也是本体。中介之象,承言接意,彰有藏行。言不能尽意,但舍言又无以达意,象不是意,但舍象则无从言本体。其间奥秘,需要用“言-象-意”来解释。
三国时魏国著名哲学家王弼指出:“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也。”②意思是说宇宙万物及其变化是有形可考的,但这里的有形之“有”是一种特定时空的历史存在,是彼时彼地宇宙运化的产物。彼时为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彼不再彼,彼时有,此时无,彼时之有终要寂然至无。历史不可停留,但可以借助语言文字传媒,融象于言,化象为意,言载意储。历史不可重复,但可以通过语感追溯到历史上的本体之象,获取储意,复现历史。
从语感过程中言、象、意的演化中不难看出,所谓语感又是人们在阅读中观言感语、立象辨意、由言及意的过程。它的发生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感言起象,语感者因言语信号的摄入,有所感,有所思,生成一种朦胧的意念,引发相关形象的联想;(2)忘言立象,言语信号的内涵脱离文字,言载的信息以具体的形象呈现,细节逐渐清晰定格下来,文字符号退出人的意识范围;(3)得象孕意,言语信号承载的生活内涵被语感者把握,在意识深处形成清晰的形象,与初始的意念相契对,意念由朦胧、迷离,开始清晰、定型;(4)绝象尽意,象意分离,象从意念中淡出,意念独立,上升为意义,完全被语感者把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运思过程中的象,还不是本体之象,还只是语感者凭借自己对本体的猜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临时造出来的再造之象。再造之象与本体之象存有一定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契合的度,一般而言,契合度越高,语感水平就越高,只有当再造之象与本体之象无限接近,完全契合时,语感水平才会达到最高值。这正是人与人之间语感能力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
上述研究,清晰地反映了语感过程中感言立象,得象尽意的特点。语感,重在感,意在得。要提高语感效率,必须会感,必会妙得。正所谓:“会感者圆,妙得者意。”③以往,人们只知道语感能力与人的读诵能力有关,不知道语感能力还与人的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有关,因而,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读诵训练,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现在看来,语感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感训练更需要从综合素质的训练开始。
三、“娱—悟—契”:语感的原发机制
语感的路径和过程研究,揭开了语感的神秘面纱,但要真正认清语感的本相,还必须深入研究语感发生的原理。而探究语感的原理,又必须从语感的源头——言语对象的研究开始。
从语用的角度考察,生活中任何复杂的情状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就连某些细微的情感倾向都可以通过语言清晰地表现出来。请看下面的例子(莫泊桑《项链》):
教育部长乔治·郎伯特及夫人,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临教育部礼堂,参加夜会。
这个请柬还可以有以下三种写法:
1.教育部长乔治·郎伯特与夫人,恭请路瓦栽先生及夫人于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临教育部礼堂,参加夜会。
2.教育部长乔治·郎伯特及夫人,恭请路瓦栽先生及夫人于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临教育部礼堂,参加夜会。
3.教育部长乔治·郎伯特与夫人,恭请路瓦栽先生与夫人于一月十八日(星期一)光临教育部礼堂,参加夜会。
仔细考察上述四种言语方式,尽管它们的语意基本相同,但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味却有很大差别。这些情感和意味是如何渗透到言语中,又是如何被受众觉知到的呢?原来,语感的发生有一套完整的机制,它的远端要追溯到言语的形成过程。具体而言,言语作者在生活中悟到某一真趣,如写上述请柬时发现用词有四种不同的意味(可称之为“自悟” ),带来了自己情感上极大的愉悦(可称之为“自娱” ),在写请柬时,就会把自己悟到的意味及获得的愉悦,反映到用词用句中,定格为言语。待请柬传到对方手中,言语内容促使对方对请柬内含的意趣像原作者一样悟、一样娱(可称之为“悟人”、“娱人”)。当言语受者与原言语作者的悟解、感受高度一致(可称之为“契” )时,言语受者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与原言语作者高度一致的悟觉和愉悦,达到真悟、真娱(称之为“人悟”、“人娱” )。
如果把上述过程的线路解析出来,应该是:言语作者(悟、娱)—契—言语受者(悟、娱)。内部的线路是:自悟—悟人—人悟;自娱—娱人—人娱。通过“契”来“悟人、娱人”,实现从言语作者的“悟、娱”到言语受者的“悟、娱”的过渡。这就是语感发生的原始机制。
悟是人对宇宙奥秘以及天道、人道的高级认识,是人的生命活动对宇宙本体存在的一种解会,它以生命实践为基础,促使宇宙和生命的本质与人的心灵感应相契会。言语作者觉知到宇宙人生的奥义,是自悟,言语作者把自悟到的内容付诸语言,用言语来与人交流,自然有悟人之意,接受这些言语的人,获得与言语作者一致的解会就是人悟了。自悟之思通过中间的读认比契最终归向于人悟,是语感的本质之一。
娱是与悟相伴而生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人的心灵对生命真乐的一种回应。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它的原始动机大都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如果没有了这种愉悦,也就没有了动力,阅读写作也就不可能发生。言语作者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某些真趣,自得其乐,这是一种自娱,言语作者把自己获取的愉悦,借助语言,传达给别人,与人分享,则其娱人之意,不言自明。接受这些言语的人获得了与言语作者类似的精神愉悦,则实现了其“娱人”的功能。自娱之乐,经过中间的默应心会,最终促成“人娱”,是语感的又一本质特征。
上述语感过程中的悟与娱,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悟是一种娱中之思,娱是一种悟中之悦,悟是语感的根本和目标,离开了悟,娱就没有了任何语感意义。娱是感情的充分调畅和兴致的恣意舒展,是语感的触媒和润滑剂,是悟的重要条件。因为娱,悟成为愉悦之思;离开娱,悟则很难展开和实现。悟中有娱,娱中有悟,悟和娱共同促进语感的实现。
契是语感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从字面上看,契是“投合”的意思,但实际上它是人的一种高级智慧。语感是通过契来完成的,语感过程中,悟和娱的最高境界当属“契境”。任何读解说到底都是言语授者(主)与言语受者(客)思想和情感的比契。契有形契和神契之分。主客借助具象化的生活,来实现思想情感的比契是形契;主客借助抽象化的精神,来实现思想情感的契对是神契。形契直接,效果明显,但世有万象,人有众口,要想求得主客完全一样的生活形象,实在太难。神契简捷,不惟形似,但求神似,以一挂万,以种代属,以己推人,主客不求一一对应,往往更为实用。从实际的情形看语感过程中往往是二者兼用。
综上所述,从内在机制上看,语感还是言语受众通过悟和娱来实现对言语的直觉判断,以求得与言语原作者情感和认知上契合的一种生命活动。求悟、求娱、求契是今后语感教学应该坚持的方向。
————————
注释:
①《现代汉语辞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65页。
②王弼:《周易注》,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7页。
③谢安:《与王胡之诗》,转引自逯钦立《先秦汉魏汉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
【蜂窝的奥秘作文】推荐阅读:
童年趣事捅马蜂窝作文05-29
捅马蜂窝六年级优秀作文10-22
纸的奥秘六年级作文05-29
成功的奥秘作文600字09-18
水的奥秘六年级作文12-12
数学的奥秘六年级作文12-30
汉字的奥秘作文400字01-01
蜂窝结构件的数控加工11-02
寻找大自然的奥秘作文12-10
向日葵的奥秘作文450字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