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共5篇)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 篇1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

07 版)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9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90年。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0年来的伟大历程、奋斗业绩和宝贵经验,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政方针。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结合辽宁实际,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结构演进的一个阶段,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基地先后在欧美国家崛起。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美国的匹兹堡、俄国的乌拉尔都曾名噪一时。在这些基地里聚集了巨大的工业力量和社会财富,为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科技进步、市场变化、资源枯竭等多种因素,这些工业基地都经历过一个从开发期、鼎盛期、衰退期到振兴期的演变过程。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现在仍在经历着的重要课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

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和走向振兴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的伟大成绩

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依靠中央政府重点投资建设形成的以战略产业、骨干企业和重要工业城市为代表,门类比较齐全和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域。主要包括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老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老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老工业基地,以及上海老工业基地。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比重大,集中度高,生产规模大,科技力量雄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密集,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支柱。

以辽宁为骨干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和振兴,始终与新中国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只要有了东北,中国的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东北解放区率先恢复和发展经济,生产大批武器弹药用于解放战争,调拨大量物资支援新区建设,为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特殊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央于1952年做出重要部署,要求集中全国力量优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基本上完成以鞍钢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这是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东北工业基地的概念。“一五”期间,全国新建156个重点项目,其中58个建在东北地区,仅辽宁就占了24个。正是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东北地区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多个具有标志性的“第一”,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国家重工业和商品粮的基地,为奠定新中国的工业化基础,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指出,要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改造老工业基地企业,提高创新水平,老工业基地又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发展高度关注,多次莅临视察工作并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革,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走向振兴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大力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再造老工业基地辉煌。2003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重大问题,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事项。同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开启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党领导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之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累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经验。沿着这条道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强大生机与旺盛活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创造了世界老工业基地振兴史上的奇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和振兴取得的伟大成绩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事业。

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上的具体化,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展示和丰富发展。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基本国情,把握阶段特征,尊重客观规律,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振兴惠民为根本,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统筹兼顾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推进老工业基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

这条道路,坚持立足当前与放眼长远相统一,既着眼现实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又为更长时期、更高质量发展蓄积后劲;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牢固树立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并举并重理念,一手抓科学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坚持优化投资结构与激发内生活力相统一,既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又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高技术与高知识含量;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优化相统一,既依靠增量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又通过创新优化存量、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相统一,着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证。这“五个统一”回答了“振兴什么、怎样振兴”、“振兴为谁、谁来振兴”等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指导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原则。

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的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是老工业基地激发新活力、创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必须更加注重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加注重把统筹城乡发展与促进区域协调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均衡性;更加注重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全面性;更加注重把社会管理创新与维护群众权益、促进公平正义结合起来,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推动老工业基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全面振兴。

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是坚持以振兴惠民为根本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以解决就业、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和收入分配等问题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民生工程,切实把各项帮民之策、惠民之举落到实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道路。解决老工业基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根本的是靠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对外开放。这就要求必须坚定信心、砥砺勇气,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老工业基地振兴事业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切实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各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是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道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先进生产力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集中体现,是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武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进一步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促振兴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厚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工业文化是老工业基地的独特文化优势,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全面推广老工业基地的先进工业文化,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是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的道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关键在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根本政治保证。这就要求必须认真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坚持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的实际出发,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辽宁要在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上再创新辉煌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辽宁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不断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新突破。

坚持在发展中振兴。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面临着加快发展和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积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引导投资向优势产业、民生事业、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倾斜,促进产业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优化。不断提高产业丰厚度,加速推动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节能增效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切实增强辽宁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振兴。当前辽宁正处于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促进社会和谐既重要又紧迫,必须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民生优先成果共享,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公平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社保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繁荣发展振兴文化,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辽宁老工业基地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依靠人民力量振兴。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使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获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深入实际、深入调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等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振兴、参与振兴、推动振兴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形成人人为振兴、振兴为人人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对振兴事业的领导。党是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战斗力决定振兴事业的成败。坚持以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为重点,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谋划振兴的思路、促进振兴的措施、领导振兴的能力。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班子和优秀干部人才队伍,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坚持以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为载体,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创新工程,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动振兴、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快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营造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良好环境。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是我们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时期,辽宁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奋勇前进,再创辉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 篇2

建国以来, 老工业基地包括矿业城市兴起和发展,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如国有经济比重高, 产业结构不合理、失业问题突出、环境压力大、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等, 这些问题既有老工业基地形成演变的客观规律, 也集中体现我国工业化道路面临问题和矛盾, 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重要的目的和任务, 对于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省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 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与对策分析, 以期对老工业基地如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探讨。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与特点

(一)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 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当前, 虽然对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 但是大家普遍认为, 与传统工业化相比,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传统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二重性, 是复合型的现代化道路。这个概念包含着三个重要内容或任务: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走一种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工业化道路。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要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重视发展传统的制造业, 扩大就业。

(二) 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由计划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 由重工业优先发展向轻重工业结构合理化转变的道路, 具有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特征。针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压力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口负担重、就业任务重等特点,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国工业化实现进程的跨越。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 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 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 新型工业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工业化; (3) 新型工业化是以充分就业为先导, 推进“以人为本”的工业化; (4) 新型工业化是以非物质资源替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主要驱动力量的工业化。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的条件和面临的机遇

(一)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结构在调整中进一步优化, 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两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一大产业的优势显现, 工业外向度水平不断提高,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007年, 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023.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幅创1994年以来的新高, 首次迈进万亿元GDP省级行政区行列, 与1978年相比, 年均增长9.5%, 实现了辽宁历史上的新跨越。

2.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装备制造业实力增强, 发展速度加快。到2007年底, 辽宁装备制造业已拥有工业企业5, 868家, 拥有资产总计5368.86亿元, 实现工业增加值1570.28亿元。分行业看, 七大类行业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其中有六个行业增幅超过30%。2007年,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32.93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9.7%, 比上年增长40.86%。

3.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45种主要矿产中, 辽宁省有36种620处矿产地。辽宁的菱镁矿是世界上具有优势的矿种, 硼、铁、金刚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种在全国具有优势, 具有比较优势的矿产主要有煤、煤层气、天然气、锰、钼、金、银、熔剂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硅灰石、玻璃用石英石、珍珠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16种。辽宁还拥有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根据辽宁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成果 (2000年) 资料, 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34.4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到31.84%。

4.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到2007年底, 全省共有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1134个, 其中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174个, 占15.3%;高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359个, 占31.6%;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517个, 占45.6%;其他84个, 占7.4%。

5.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2007年, 全省进出口总额594.7亿美元, 其中, 出口总额353.3亿美元, 进口总额241.4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深入推进, 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并向多产业, 多领域扩展。到2007年底, 工商登记注册企业已经达到14, 739家, 其中投资总额在1000~3000万美元的有1, 723家, 3, 000万美元以上的有594家。

(二)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面临的主要机遇。

1.中央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为全面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 中央连续就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进行多次部署, 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 在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大背景下, 东北老工业基地今后的发展依然存在不确定因素, 保增长、促发展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还会继续出台新的举措, 为老工业基地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理顺资源价格、深化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全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 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传统落后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批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新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为辽宁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利契机。

3.全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一批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辽宁省全社会住宅投资为1380.5亿元, 其中房地产投资1165.9亿元, 占总投资的84.45%。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一批行业领域的快速增长, 进一步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在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快速提升的背景下,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如钢材、有色、化工及建材等重工业行业的增长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

4.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辽宁位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具吸引力, 最具增长活力三大地区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国际大通道上,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北亚经济区的崛起、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使辽宁经济将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次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也会使辽宁获得更多的发展商机。

四、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与对策

(一) 实施“五大战略”, 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

当前, 辽宁省企业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必须尽快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善管理, 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建设好相关产业基地,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提升社会化大生产程度, 提高市场效率。

2.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全面推进制造业的发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 要以数据机床、重要基础件等装备制造业为重点, 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 推进机电一体化, 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要依托重点技术改造重大工程项目, 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一是用科技创新对低端型重工业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 重点围绕辽宁第二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发展程度较高的特点, 与国际国内的市场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相适应并进行调整改造和高级化, 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优势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优势过渡。二是加快发展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产业等高技术产业, 促进结构升级,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和绿色保障制度体系, 大力推行绿色工业设计, 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工业园, 加快对原有工业的绿色技术改造, 打造绿色企业, 实现区域清洁生产。

4.对外开放战略。

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和临近环渤海的特有地缘优势, 积极参与有关区域合作, 以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瓶颈、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资金、技术和产品市场问题。在对外开放的区域上, 要以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为依托, 有效带动全省对外开放进程。在合作的方式上, 灵活多样。在对外开放的内容上, 要从单一领域和产业发展到所有领域和产业。

5.制度创新战略。

以体制创新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的制度保证。针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改革, 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一是针对国有企业比较集中问题, 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 清除各种歧视性规定, 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多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国民待遇;要扩大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 鼓励和支持其投资参股能源、交通、电信和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二) 加快推进辽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1.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很重要一点就在于要特别强调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目前为止, 辽宁省走的仍然是一条高能耗、高投资、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从总体上看, 辽宁目前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 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大,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水平提高不快,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公众的节约资源意识、忧患意识不够强烈, 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 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引入循环经济思路,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工业协调发展。在继续提升重化工业素质和竞争力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产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节约、环保观念, 在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建立节约型、环保型社会。

2.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工业化在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地位, 但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 同步推进的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日益扩大的市场, 还通过其聚集效应使工业生产率大大提高。辽宁省城市化水平较高, 未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 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一是提高沈阳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 促进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二是以大连为龙头, 大力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经济, 努力构筑新的产业聚集区,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

3.培养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新型产业基地。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三个领域。目前, 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 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但是, 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主导产业和产品为依托,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利用辽宁省雄厚的工业基础, 拓展和完善产业产品链, 加强企业间经济技术联合与合作, 构筑资源共享平台, 完善相应扶持政策, 培育一批功能定位明确、配套能力强、区域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4.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要坚持扩大就业, 走工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工业化新路。大力发展产品有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 同时,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加强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 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参与工业化的机会并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曹占英, 潘殿彩.“十一五”辽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7, 2

[2].佟岩.产业结构变革中的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 2008, 4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 篇3

发展道路

2013-3-4 6:02:48来源:2013年03月03日 20:25:32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十一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说,过去五年,人民政协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贾庆林说,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人民政协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坚持把筑牢思想根基摆在首要位置,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及其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活动。五年来共举办12次常委会专题学习讲座、11次在京委员学习报告会、37期全国政协委员学习研讨班和政协干部培训班。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 篇4

根据青岛大学党校及机电学院的安排,我参加了12月13日到14日的第十二期预备党员培训班,与众多学生预备党员认真学习和听取了《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不能没有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辅导》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党员》等关于党的理论知识报告和视频。,通过此次培训班的理论学习,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预备党员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公方彬教授讲:“你要想活的轻松,不要有信仰,因为有了信仰,就有约束。但你要活的有意义,必须有信仰,因为人活着本身没有意义,是信仰规定、注入了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信仰?信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信仰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崇拜,它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是一个政治集团稳固存在的前提,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精神的动力和支柱。

然而,我们的民族正处于信仰流失的时代,我们的人民开始盲目崇拜。历史证明,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兴起和没落,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集团、一种文化的兴起和没落。因此,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最终导致的是精神危机,进而是社会危机,这就更加突出我们对信仰的危机的解决、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建设。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更和转换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的社会景象,各种价值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再加之受到一些消极社会现象和西方思想因素的侵蚀,尤其“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信仰迷茫与信念缺失的状况。例如明星崇拜,金钱、名誉、享乐的追求等等。我们的信仰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精神支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为历史、为人民所选择,才有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光辉旗帜,才有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如果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偏离正确的前进方向、丧失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会地动山摇、亡党亡国;一个党员如果理想动摇了、信念崩溃了、宗旨抛弃了,就会目光短浅、意志消沉、无所作为,甚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从哲学上来看,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 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应该是属于信念的,它是信念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是共产党人最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各种各样的冲击面前,共产党员始终要坚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坚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战胜困难,经受考验,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现在的大学生党员将是未来党员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党员必须从现在开始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和人民,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纵观历史,共产主义信念从孕育、诞生到今天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近两百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时而蓬勃发展,时而走进低谷,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起起落落。但共产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其次要将自己的学习工作与远大理想相结合。

树立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并不排斥个人的具体理想,相反,个人理想的实现是和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相统一的。对于一个有先进思想有远见的青年来说,个人理想更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指导下实现的。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有立足自己实际的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兴旺,竭诚以赴。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道路 篇5

“十二五”时期,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力求速度与质量、效益有机统一, 实现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发展;力求科技创新和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统一, 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力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有机统一, 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力求强省与富民有机统一, 保障全省人民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一、“十二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 辽宁要基本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力争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东部发达省份行列。

1.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继续保持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和东部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

居民消费率持续提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城镇化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3. 科技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不断增长。

4.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耕地保有量确保现有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继续降低,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逐步上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

5.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继续保持较大幅度提升,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断增加,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继续提高。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6. 社会建设和管理显著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7. 改革开放取得显著进展。

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沈阳经济区建成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引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

二、“十二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 关键在于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到集约发展、协同拉动的轨道, 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 把社会建设重点转换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的轨道。

1.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促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 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工业主导地位,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产业集群发展为重点, 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倍增计划, 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 重点做好村屯统筹规划, 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活动。

2. 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 以抢占工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 全面实施工业“五项工程”,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发展, 培育一批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 全面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重塑工业大省形象。一是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 重点发展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二是建设高加工度原材料基地。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的原则, 推进原材料工业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三是做大做精轻型工业。坚持走品牌化和集群化发展道路,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造纸、家电、塑料、照明电器、工艺美术、乐器以及棉纺、印染、化纤、针织等行业技术改造步伐, 提高产业竞争力。四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基础优势,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 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 选择最有条件的产业, 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五是打造建筑业强省。实施引进战略、重组战略、优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 做大做强建筑业。

3. 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 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 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工程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家庭等生活性服务业。把温泉旅游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重点加快旅游设施建设, 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三是强化服务业载体支撑作用。以重点城区、企业、重点工程三大载体为依托, 打造一批规模较大、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四是营造有利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合理放宽服务行业市场准入条件, 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 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

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升质量、适度超前的原则, 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逐步建成功能完备、供给充足、保障有力、支撑力强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提高运输保障能力为核心, 加快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优化能源结构。稳步推进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发展智能电网。三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 坚持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并重的原则。四是加强信息设施建设。加速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建设“数字辽宁”。

5. 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引擎, 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 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 构建“双擎一轴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一是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以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为引领, 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二是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建设。以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 以建设沈阳国家中心城市为重点, 以同城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三是强力支持突破辽西北。加强辽西北生态环境治理,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四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国家和全省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确定主体功能, 明确开发方向, 完善开发政策。五是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进一步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六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 发展渔业、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和海洋新兴产业。七是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 进一步拓展扶持领域, 加大扶持力度, 创新扶持方式。

6.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 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主线, 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为重点, 以建设新城新市镇和发展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 以现有县城和小城镇为依托, 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举措,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导向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一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逐步构建以中部城市群为主体, 以沿海城镇带、辽西北城镇带为两翼的现代城镇网络新格局。二是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科学编制城市规划, 健全城镇建设标准, 加强规划约束力。三是培育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充分发挥县城和中心镇作为地域中心的优势, 提升集聚辐射功能, 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四是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坚持因地制宜, 分步推进, 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7.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进一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 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强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 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 建成企业内部小循环、工业园区的中循环和社会资源大循环三个层面的框架。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等制度。四是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坚持优先保护和自然修复为主,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8. 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教育现代化,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努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二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三是建设人才强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

9.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 逐步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政府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使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大力促进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就业增长点, 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三是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四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五是提高住房供应和保障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积极探索和创新住房保障新模式。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逐步完善政策,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1 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是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构建重心下移的社会管理模式。三是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构建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层工作平台, 加强信访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四是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五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健全和完善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功能全面、灵敏高效的生产安全保障机制。六是建设信用辽宁。以弘扬信用文化为支撑, 以法律法规和失信惩戒为保障, 构筑信用体系的信息基础平台和服务平台。

1 1.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加快推进文化创新,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一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建设和谐文化,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二是繁荣文化事业。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群众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三是壮大文化产业。坚持市场导向, 加快推动文化资源跨地区、跨行业整合,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四是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五是促进体育发展。以提高全省人民身体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举办十二运为契机, 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1 2.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

围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 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二是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创新企业体制机制, 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大力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战略性重组。三是着力推进农村领域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依法自愿有偿、加强管理和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四是深化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五是统筹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1 3.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上一篇:中学期末考试成绩下一篇:社区党委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