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质量分析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质量分析(精选8篇)

化学质量分析 篇1

在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常出现以下错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常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反应,有些同学却用来解释一些物理变化;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时,认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时,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

例1 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的质量相等

B.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

C. 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水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煤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致使剩下的煤渣质量不等于所用煤的质量;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由于有1g氧气过量而未参加反应,所以生成水的质量是9g,而不是10g;质量守恒定律是针对化学反应而言的,而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所以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故B正确。

错因会诊:

错选A是由于对可燃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的“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概念中的关键词没有抓住;错选C是不能明确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而导致误答;错选D是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意义理解不透,把反应物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了。

例2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⑥物质的体积;⑦物质的状态

A.②④⑤ B.①③⑦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理解。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由于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但在这一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既然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由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被破坏,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也就是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总数和生成物分子总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错因会诊 :

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往往就会把这部分的概念混淆,选出错误的答案。错选④、⑥、⑦是由于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没有记住。错选②是由于不明白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不能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高频易错点

一、明明冰和水混合了,偏说它是纯净物

这是关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冰和水的混合物,虽然看上去是两种物质,但是水——冰之间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因此在化学上,冰水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明明只含一种元素,偏说它是混合物

与第一题相反,有时候由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反而是混合物,例如:

石墨和金刚石(均由碳元素构成)、红磷和白磷,等等。

三、明明讲的是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非说氢原子核不含中子

原子由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这是正确的。但是有例外,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 号元素、也是最轻的元素——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中,有一种不含有中子。

四、明明一瓶水是无色透明的,还说它不一定是纯净物

生活中的水中含有大量金属离子。例如镁盐、钙盐、钠离子、钾离子等等,当然属于混合物。有色无色,是否透明,不作为判断纯净物的标志。

五、明明说燃烧是可燃物跟氧发生的反应,又说没有氧气也行

燃烧,通常情况下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发生的反应。后来扩充了定义为: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有些可燃物也可以在氯气、氮气中燃烧,没有氧气也行。

六、明明说爆炸是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造成的,却说锅炉爆炸不是化学变化

锅炉爆炸,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锅炉中的可燃物质爆炸,属于化学变化;锅炉本身的金属破碎,是物理变化。

七、明明合金“合”的是金属,却说铁和碳也能形成合金

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其他物质熔化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铜和金属锡能形成合金(青铜),铁和非金属也能形成合金(钢)。

八、明明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又说镁着火不能用它来灭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是一般情形,一些活泼金属可以在二氧化碳、氮气这样的惰性气体中燃烧,比如Mg 就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

九、明明写的是“铅笔”,非说它不是用铅做的

铅笔是习惯用的名字,铅笔的笔芯是由石墨和粘土构成,与金属铅不搭界。

十、明明催化剂的“催”字是加快的意思,却说减慢也算

催化剂,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但是后来科学进步了,发现减慢反应速率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就把前者叫做正“催化剂”,后者叫做负“催化剂”,通称还是催化剂。例如核反应的时候就需要减慢反应速率,需要负催化剂(重水)。

类似地,经济上也不说减慢增速,而叫做负增长;管理上也不叫惩罚,叫做负激励。

十一、明明说是水银,可是偏偏说水银不是银

水银是汞元素(Hg)的中文习惯称呼,与银不搭界。

十二、明明铁生锈不发热,非说它产生了热

铁生锈,是反应速率非常慢的化学反应,它发热了你也不会感觉到。

十三、明明一种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非说它不一定是碱溶液

根据酸碱性的定义:能够使石蕊溶液变蓝的是碱性溶液,而不一定是碱溶液。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钠盐、钾盐、铵盐等,例如醋酸钠、碳酸氢铵等等。

十四、明明是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说不饱和溶液可能更浓

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见教材上的溶解度曲线。以硝酸钾为例,20°时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大约30 克,溶液的质量分数大约23%。而在更高温度、例如50°时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可以达到90 克,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达到41%。即便不饱和,50°的硝酸钾溶液也可能比20°时候的溶液更浓一些。

十五、明明是50 毫升水与50 毫升酒精倒在一起,非说不到100 毫升

两种液体混合,分子之间会互相“填空”,大小搭配,因此体积可以减小。

十六、明明白金更宝贵,还说白金丝毫不含金

白金,是铂元素(Pt)的俗称,像金子,但是不含金。

十七、明明大家都叫“银粉”,非说它不是银做的

银粉,是形象的说法,银子一样的粉,是铅粉和铝粉的混合物,与银不搭界。金粉也是如此,是研细的铜粉,同样不含金。

十八、明明纯碱就是碱不应怀疑了,偏说纯碱它是盐

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是生活中的习惯用法。说它是盐,是从化学结构上讲,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组成的是盐,碳酸钠是盐。

十九、明明说分子由原子构成,又说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分子由原子构成,这是正确的。但是世界上有114 种元素、几百种原子,最大的原子是钫原子(Fr,半径1.53A),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H2,半径1.15A)。

二十、明明KClO3 中含氧元素,却说它不是氧化物

化学质量分析 篇2

1 检测前质量控制

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包括正确的尿液标准收集方法、有效的标本标记与识别、适宜的防腐剂或冷藏装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等。例如:引起尿液呈酸性的食物主要有肉类及混合性食物, 药物则主要有氯化钙、氯化铵、氯化钾、稀盐酸等;引起尿液呈碱性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 药物则有小苏打、碳酸钾、碳酸镁、枸橼酸钠、酵母制剂等。尿试带测定常见假阳性、假阴性的产生原因见表1.

2 检测中质量控制

检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严格、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合理地应用尿液质控物来监控, 判断尿分析仪是否处于最佳或正常的工作状态。质控尿液可以购买, 也可自己人工配制, 在尿液分析仪全面鉴定和定期校正的基础上, 每日对仪器和试带按规范化质控程序进行;每次使用“正常”和“异常”两种浓度的质控尿液, 任意一个试剂模块的测定结果与质控尿液期望“靶值”, 允许有1个定性等级的差异, 超过此范围或结果在“正常”与“异常”之间跳跃, 均应视为失控。特别应注意尿蛋白质测定时, 尿蛋白干化学法对尿内不同蛋白质成分的灵敏度不一, 主要对清蛋白敏感 (70~100 mg/L) , 而对球蛋白、黏蛋白、本周蛋白不敏感。有人认为尿中球蛋白浓度为4 000 mg/L以下时, 干化学法蛋白定性为阴性, 只有当达到5 500 mg/L时, 才出现可疑反应;白球蛋白比值为1∶2的蛋白尿, 蛋白浓度高达2 000 mg/L时才会出现阳性反应, 干化学法测定球蛋白的灵敏度仅为清蛋白的1/100~1/50.因此, 对于肾病患者, 特别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需要系统观察尿蛋白含量的病例, 最好使用对白球蛋白灵敏度一致的磺柳酸法或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

3 检测后质量控制

检测后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 除了注意检验报告的文字书写或计算机录入有无错误外, 更应分析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即尿干化学分析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的相互关系。如出现: (1) 化学分析隐血阴性, 而镜检见大量红细胞; (2) 化学分析隐血强阳性, 而镜检却不见或仅见极少量红细胞; (3) 化学分析白细胞阴性, 而镜检见多量白细胞; (4) 化学分析白细胞阳性, 而镜检不见或仅见极少量白细胞; (5) 化学分析亚硝酸盐为阳性, 而尿蛋白质和白细胞均为阴性; (6) 尿镜检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增多, 而尿干化学分析蛋白质为阴性等等。这些均被视为可疑结果, 应进一步查明原因。首先要从尿干化学分析各测试项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来具体分析;其次要与患者和护士联系查问, 标本留取是否合格;再次要与临床医生联系, 询问病史, 查看病情及病历。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篇3

【摘 要】 目的: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结果: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我校部分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了评价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科学的评价工作可改善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分析化学;教学质量评价;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176-03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以及结构等多种信息的测定技术和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医学院校药学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测定方法和实验技能,准确树立“量”的概念,正确进行计算,还有利于培养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结合分析化学课堂教学,审视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不足,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途径。并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我校2009~2010级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了评价活动,旨在改善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实际操作中的两个主要因素。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但我国目前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由教师决定一切,学生仅是跟随教师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与此同时,高校主体教育问题逐渐凸显,教学交往、师生关系等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向进一步促进人们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实践似乎总是滞后于教学理论的发展。教育教学评价观和教育教学评价实践的发展滞后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监测教学质量,还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更科学、更主动地学习,为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强大支持,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常用的做法是定期的教学督导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抽查。定期的教学质量检查通常是由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通常是定期按计划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查。但这样的质量评价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①一门课程一个学期一般只能听课一次,是否能代表这门课程的整体质量;②督导组教师不能覆盖所有专业课程,因此能否评价所有不同课程教学质量;③督导组的评价是否有偏差,会不会影响评价结果等。由于存在上述的问题,最终的评价结果往往很难反映真实的课程教学质量水平,从而导致这种评价更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形式而不能受到多数教师的重视,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课堂评价的研究

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高校课堂教学。高校课堂教学是以班级授课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由相对固定教师和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有两个基本特征:时间上特指上课这一特定时间段内;空间上特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室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即衡量高校课堂教学价值,衡量课堂教学活动满足课堂教学价值主体需要的程度。”[1]

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直接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他们能自始至终地经历和观察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感受者,对教师教学的优缺点感受最深。因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最有发言权。另外,教学是面向学生的,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配合,教学才能成功。因此学生评价具有相对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而且学生评价人数多,有利于解决因价值观或认识水平不同所带来的评价者结论之间一致性系数相对低下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选择了2009~2010级中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为评价对象,确定了评价的目的,然后设计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此设计评价问卷(见表1)发放给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收集学生评价的原始数据并进行处理,最后得到并整理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人员。

本次评价以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009~2010级共10个班为抽样对象;本次抽查的前提是以班为单位,对每个班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调查;发出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5份,有效问卷数量427份;调查问卷回收后,所有调查结果录入电脑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及Excel(2007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你对分析化学还有哪些建议?

3 结果分析

使用统计方法为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由表2的相关分析结果可知:①性别变量只有男、女两个,pearson相关性系数仅为0.024,由此说明成绩与性别无相关性。最终结果表明总体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并不受学生性别的影响。因此性别的不同并不对结果有显著性的影响。②2009~2010级有两个中药类专业,分别为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因此年级变量以及专业变量亦分别有两个。从表格数据来看,成绩与年级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123,而成绩与专业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318。中药学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不同年级差异不大,表明总体教学质量水平的评价受学生专业的影响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时,必须考虑这种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药学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学生入学成绩有差异。③教师职称及教龄的影响。本教研室一共有5位不同职称教师讲授《分析化学》课程,表格数据发现,教师的职称以及教龄对教学评价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其pearson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73和0.608。职称以及教龄与成绩呈现正相关关系,即教齡越大、职称越高,得分越高,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2]。

通过对本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笔者得到几点结论:①学生性别差异不会对评价结果产生显著性影响。②不同专业对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建议分组进行评价。③不同年级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④教师职称及教龄对结果影响较大。

4 讨论

由于课堂教学是十分复杂且特殊的学习过程,因此评价工作也应该是十分复杂的。比如对一节课的评价,学生性别是否有影响?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否评价会不同?因此应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综合考察。其次评价的因素也可以是模糊的,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因此,如何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令人信服,是笔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成绩与教龄、职称、专业相关,而与性别和年级无关;教龄和职称与成绩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职称越高,得分越高;专业亦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这或许是由于职称较高的教师及年长教师的教学工作时间长,教学经验较丰富,所以教学评价成绩较好。而新引进的高学历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引起学生兴趣并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还显不足,影响了教学评价的成绩。针对这一现象,应有针对性的积极采取集体备课,并多组织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多开展教学技能比赛,使各级教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帮助教师迅速成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中心,将教学中心放到学生身上,在授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注意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改变,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满足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需求。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对2011级中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上两届学生的学生成绩、学习结果相比较,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都有显著提高。表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改善课堂教学,并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家成.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3.

[2]曾志嵘,俞守义,周增桓. 医科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偏向对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6,28(22):2293-2294.

九年级化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篇4

一、试题基本特点

试卷紧扣初中化学核心概念,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整张试卷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重视对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基础题相对较多,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学习,要考到40分应该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关系到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如试卷中13、14题,强化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还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导向。试题难度不是很大,仅对科学素养考查的初步探讨,但对化学学科改革的导向性非常明确。

二、学生在答卷中错因分析

选择题错误较多的是7小题,因为学生对微观粒子示意图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理解不透彻,应用能力缺失。实验题14题的失分较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条件错误较多,对化学实验装置图的记忆较差。15题第二个小问题错误较多,对没有学过的方程式缺乏迁移的能力,逻辑思维不好,计算能力较差,导致计算错误。

三、对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1.强化教学备课 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全部内容和组织结构,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抓住教材重点、难点和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从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出发,分层次提出要求,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要深入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住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把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展现于黑板上,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2.作业批改与讲评 作业认真批改、及时反馈,对错误率较高或偷工减料的学生做到当面指导、当场订正,以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化学的优良品质。同时从作业讲评这一环节入手,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的基础之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同时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方式,优化手段,切实提高作业讲评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对每堂课的知识点,在下堂课的开始以默写和小练习的形式出现,对不过关的学生单独辅导和检查。

4.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活动与探究

充分抓住实验操作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特点,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每一次实验。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准确描述、科学分析的习惯,培养学生注重实验的科学性、严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思维更为广阔和敏捷,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篇5

一、试题特点

1.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如第26、28题,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3.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如第5、14、19、30、31题。

二、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不会书写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不会选择正确的发生装置以及组合正确的实验装置和排列合适的实验操作顺序等。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4.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6.计算能力薄弱。表现在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元素的质量比,以及化学反应中有关量的计算。

三、教学建议 1.增强质量意识

要抓住期中测试这一契机,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尤其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措施的落实,跟踪督促,直至问题真正解决。要针对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做好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要根据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理清工作思路,很抓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2.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活动与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对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一些开放性试题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的讨论和迁移,从答案唯一向开放性转化。要注意培养表达能力,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准确表达。4.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5.注意规范答题的训练

化学质量分析 篇6

者海镇第二中学 傅錡

2017—2018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工作已圆满结束了。本次命题以教材为依据,以课改的总体目标和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统一,力争让考试成为激励老师和学生动力的契机,借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就期末测试化学试卷所呈现的成绩与问题,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了解和教学理念的学习,对化学科教学质量作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答题总体情况

本次化学科的期末考试,我校学生在答题方面的总体表现如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不会书写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不会组合正确的实验装置和排列合适的实验操作顺序等。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4、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 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6、计算能力薄弱。表现在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元素的质量比,以及化学反应中有关量的计算。

二、各题答题常见错误、出现此类错误的比率、错误成因分析及其对策

第一大题 选择题14题,全部答对的只有1人,主要答错的题目有第7题、第10题、第11题和第14题。学生对上述题目的理解不好,基础知识没有得到落实,尤其是第11题,错误率达50%以上,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来找物质A的化学式,其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不少学生对这类型的题目做不好,这可能与学生的思考力有关,也与教师平时对这类型的题目训练不够,第14题有一定的难度,错误率达80%以上,要有想象力并要基础扎实的学生才能做得好。

第二大题填空题,考核的是学生对化学符号、物质微观结构图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很多学生在第15题失分严重,如氖气的化学式很多学生写不出来,有的写成Ne2, 答案是Ne,2Al 不少学生理解成2个铝分子,答案是两个铝原子。第17题的某微观结构示意图,当X=8,氧离子结构图应是xxx,离子符 号为O2-,C60是原子还是分子,不少学生理解不清,不少人认为这小题xxx是表示一个碳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组成,其实,这里指的是C60这种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第三大题主要由推理题组成,其中第20题,学生要对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这6种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较清楚的认识。理解好才能做好,写出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又考出了学生的真正实力,我校的学生很少能够做出正确的答案,看来这类题型在下一阶段要加强训练。

第四大题与实验有关的题型,历来都是常识题与操作题的必考题型,要求学生写出典型的气体制取的化学方程式,如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化学方程式、所用的实验仪器的名称、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以及有关的实验现象等,我们的学生对这种题目理解不好,很多学生都一知半解,答对的学生较少。

第五大题的计算类型题,其中24题,不少学生能够做出来,正确率不高,这题主要考学生对相对分子质量、某些元素的质量比之类,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这种基础计算题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计算能力提高不够,最后一题的计算题,全校学生只有5名学生做对,说明我们的学生对有难度的题目欠缺深入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这类要利用化学方程式、质量分数之类的题目。在我们学校只有较尖的学生才能答对,因此,此次考试,我们学校的学生的成绩总体上不算高。

三、教学建议

1、增强质量意识

要抓住期中调研测试这一契机,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尤其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措施的落实,跟踪督促,直至问题真正解决。要针对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做好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要根据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理清工作思路,很抓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2、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活动与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对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 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一些开放性试题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的讨论和迁移,从答案唯一向开放性转化。要注意培养表达能力,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准确表达。

4、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

5、注意规范答题的训练

答卷中反映出学生不会审题、字迹潦草、写错别字、化学式书写错误、相对分子质量算错、隐含在图示及表格中的信息不会引用、语言表达不规范等,这说明在规范答题训练方面有缺陷,要在平时的作业训练及测试评讲中加强答题规范的训练,注意科学性和规范化,以减少答题的失误,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力争使学生在明年的中考中考出好成绩。

改进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分析 篇7

一、生物化学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 很多知识点涉及到生活常识, 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利用好这些例子, 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探究精神, 使之做到学以致用。

氨基酸与核苷酸代谢一节, 笔者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节食减肥方式进行科学分析。减肥方法:长期单一摄入液体蛋白质/白明胶+水+维生素, 结果:有案例证实一周体重最高减轻9.0~10.5kg, 也有食用者发生严重不适反应导致死亡。对此, 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化学观点分析两种不同减肥效果出现的原因:首先, 白明胶属于营养不完全的衍生蛋白质, 结构单一, 缺少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其次, 长期单一食用氨基酸会造成高水溶性的尿素大量合成, 排出体外时会造成人体水分大量流失, 导致血容量降低、脱水甚至发生身体水电解平衡失控、机体代谢循环破坏等严重反应, 至于其早期的减肥效果应是身体水分大量流失造成的。结合讨论,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分析, 比如:人类尿酸多会造成哪些疾病 (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趾膝关节处诱发痛风) ?鸟类、爬行类动物不同于陆居动物, 以尿酸为氮代谢终产物的原因?这样, 学生不仅了解到网络上诸多不良减肥方式对身体的损害性, 且进一步巩固复习了氨基酸、核苷酸代谢等相关知识。除此之外, 其他很多生活常识也可以与生物化学知识联系起来, 如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与生吃鸡蛋对人体的影响;海鲜、维生素C同吃与五氧化二砷中毒反应;空腹吃柿子与胃酸反应形成结石等。通过引入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同时更好地巩固学生对于对应知识点的记忆理解[2]。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生物化学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学科教学中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 它具有图文并茂、可视可听等感官刺激优势, 可帮助教师将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直观生动、简明快捷地展现出来,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也可以巩固加深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多媒体辅助技术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简化教学步骤, 提升教学效率

由于生物化学涉及知识点往往是分子水平, 如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 利用板书、示意图等形式进行讲解不仅耗时耗力, 且其中复制、转录、翻译和反转录等抽象、微观的过程也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学生往往很难消化、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 就可以利用flash短片、课件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 使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等过程变得形象、直观、逼真, 学生易于接受[3]。其他板书难以清楚、完整解释的知识点, 如环状DNA拓扑异构体等,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讲解, 几句话、几张图片就可以将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出来,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效率也得到大大提升。

(二) 辅助实验教学, 建设虚拟实验平台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 中专专业培养也要求生物化学教学提高对学生实验操作基本功的锻炼与培养。因此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前瞻性建设。但由于专业课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实验操作中的试剂配制和仪器操作过程都是由教师代劳, 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对此,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设计实验室网页的方式建立开放式虚拟实验室, 通过虚拟实验辅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可将实验室内常用仪器操作、试剂配制方法、讲义以视频方式拍摄编译上传。例如教授分光光度计、微量取液器的使用和索式提取器组装等, 都可以利用数码摄像机录摄下来, 并利用“会声会影”等软件剪辑、抓取图片, 重要步骤处标注注释、提醒学生慢速播放。通过直观生动地展示出实验演示过程, 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这样就有效解决了教师指导实验时需要反复操作的问题, 学生可以反复熟悉实验, 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科学运用思维导图, 有效把握课程知识体系

生物化学研究范畴覆盖蛋白质、核酸等在内的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 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等知识, 点多面广, 不便于理解记忆, 这就需要教师选择利用好有效的工具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知识点体系, 梳理思路, 整理知识碎片, 掌握章节内容。思维导图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首先标出中心主题, 然后围绕此中心逐项列出各主要分支及分支相关知识点, 并利用不同图形、线条和颜色等将以上内容串联起来, 简单注释各部分间的关系, 进而在学生脑海中建构其完整的思维树,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对单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把握。如导学、复习蛋白质相关章节时, 就可将其细分为分类组成、结构层次、分离分析技术、氨基酸与肽等主要分支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思维导图不仅可用于引领教学、指导教学设计, 还可用于师生间关于课程学习的互动完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运用到思维导图, 教师可以轻松地教, 学生也能够轻松地学, 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生物化学是中专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让学生愿学、学好、会学, 是我们教学方法探索的重要目标, 同样也是我们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动力,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进一步改进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生物化学是中等卫生学校医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理论性、实践性强, 学生参与主体性不足,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此问题, 必须注重生物化学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生物化学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运用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知识体系。

关键词:生物化学,生活经验,多媒体,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卢美贞, 杨振平.化工类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谢兆辉.农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化学质量分析 篇8

一、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较为重要的,决定着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目前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思想较为落后,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再加上高中学校提倡应试教育,导致教师无法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定有利于提升学生化学素质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不能明确教学重点,在讲解习题时,不能根据知识点处理问题,习题与知识点的讲解较为混乱,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无法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缺乏新颖化学习题

在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中,习题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决定着习题课的教学效率,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升化学素质。但是,目前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不重视习题的新颖程度,将以往教学中陈旧的、滞后的习题设置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导致习题教学失去开展意义。同时,部分教师在习题课堂中,将习题下发给学生,没有将习题意义讲解给学生,导致学生不能掌握良好的解题技巧,对学生化学素质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1]。

3.忽视实验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是较为重要的,可以利用实验反应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习题解题含义,与理论知识的讲解相比,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但是,目前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验课堂中,不能认真负责的带领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步骤不科学,甚至实验课程只是形式上的工作执行,并没有实际意义,这对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是较为不利的。

二、提高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质量的策略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习题“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A.氯、碘B.纳、镁C.烧碱、氢气D.食盐、淡水”教师应该教授学生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习题性质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思考并且对习题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参与到学生自主探究中,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解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能力得以提升,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2.重视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在高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设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化学素质设置相应问题,对课外资料进行大量的搜集与查阅,保证能够借鉴其它优秀教师或教授的问题精髓,问题设计的要与课堂教学相符合。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硅材料应用在以下哪种制造中?A.光纤通讯B.工艺作品C.水晶项链制作”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小组探讨化学问题,将化学素质较高的学生与化学素质较低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精髓,向学生讲解“硅元素与生活紧密相关,工艺品应该利用氢氟酸来刻蚀,那么第三个选项中水晶中的成分是什么呢?”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学生搜集资料之后,讲解正确答案A,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还能更好的降低教学问题出现效率,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为良好的影响[3]。

3.重视知识的延伸

高中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延伸工作,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都能得到巩固,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习题是以教材基础内容为根据,对知识要点的分析与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习题与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匹配,避免出现习题设计弊端,此时的弊端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就是习题设计的与基础知识太过于贴切,导致习题的设计较为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解答习题,导致学生出现自负现象。其二就是教师所设计的习题没有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进行规划,学生不能更好的解决习题,习题的难度较大,这就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挫,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

4.重视激励教学方式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习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在学生能够良好参与的条件下执行工作。同时,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评价语言进行设计,不能过于浮夸也不能过于偏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适当给予评价。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相互评价,在探讨中寻找自身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三、结语

上一篇: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下一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