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的词语解析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个字的词语解析(精选7篇)

三个字的词语解析 篇1

3个字的词语1

安乐窝: 宋·邵雍自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名其居为“安乐窝”。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傲霜枝: 傲:傲慢,蔑视。形容菊花凌霜傲雪,不为严寒所屈。

白费蜡: 白白浪费。

白日梦: 白日做梦。比喻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百里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百世师: 指品德学问可以做为世代表率的人。

摆架子: 指自高自大,装腔作势。

败家子: 指任意挥霍家产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费国家财物的人。

拜把子: 朋友结为异姓兄弟。

半吊子: 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半瓶醋: 比喻稍有一点知识而知识并不丰富,略有一点本领而本领并不高强的人。

绊脚石: 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3个字的词语2

苦肉计:故意伤害自己的肉体以骗取对方信任的计策。

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主人不在,对于上门的人叫吃闭门羹。

打前站: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将要停留或到达的地点去办理食宿等事务。

打擂台:比赛中多用“摆擂台”比喻向人应战,用“打擂台”比喻应战。

半瓶醋:比喻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

抱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

不倒翁:一种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不成器: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拍马屁: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

应声虫:比喻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

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大其词。

3个字的词语3

露马脚: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藏的真相。

孺子牛:原指甘愿给小孩儿当牛的人。后比喻甘愿为人民服务的人。

破天荒:旧时文人常用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出现的新鲜事。

鸿门宴: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别人的宴会。

贱骨头:指不自尊、不知羞耻或不知好歹的人。

并头莲: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比喻恩爱的夫妻。又作“并蒂莲”。

杯中物:杯子中的东西,多指酒。

出锋头:表现自己,自鸣得意地显示自己比别人行。又作“出风头”。

打圆场:调解纠纷,从中说和,使几方面都能接受,从而使僵局缓和下来。

大手笔: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

单相思:男女之间只有单方面的爱恋思慕。也比喻双方中只有一方有愿望或热情。

东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3个字的词语4

【傲霜枝】 傲:傲慢,蔑视。形容菊花凌霜傲雪,不为严寒所屈。

【安乐窝】 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阿堵物】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钱被称为“阿堵物”。后人指为钱的别称,有讽刺意义。

【闭门羹】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百世师】 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白眼狼】比喻反恩为仇的人。

【白费蜡】白白浪费。

【拜把子】 朋友之间结为异姓兄弟。

【摆架子】指自高自大,装腔作势。

【杯中物】 杯子中的东西,指酒。

【表面光】表面上光洁,形容虚有其表。

【保护伞】比喻赖以不受伤害的资本,保护某些人或某一势力范围,使其利益不受损害或不受干涉的力量。(多含贬义)例如,核~ㄧ拉关系,找~ㄧ官僚主义往往是贪污分子的~。

3个字的词语5

【打死虎】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打头风】指逆风。出自唐·白居易《小舫》诗:“黄柳影笼随棹月,白苹香起打头风。”

【打前站】行军或集体出行时先派人到将要停留或到达的地点去办理食宿等事务。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大王即刻到了,洒家是打前站的,你下马饭完也未?”

【打擂台】参加摆擂台者的比武。比喻相互竞赛。擂台:比武而专设的台子。出自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那泰安山神州庙,有一等打擂台赌本事的,要与人厮打。”

【败家子】指任意挥霍家产的不成器的子弟或任意浪费国家财物的人。

【百里才】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

【半吊子】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半瓶醋】比喻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出自《古今杂剧·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三个字的词语解析 篇2

新词语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流变现象。王铁琨先生(1992)指出:“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从本民族语言的方言词、古语词和行业语中新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亢世勇、刘海润(2003)将新词语系统地划分为新造词语、旧词新用、由方言进入普通话的词汇、外来词、简略词、因修辞用法稳定下来而构成的新词语、专业术语的意义泛化、字母语、网络词语等9类。新造词语是一种用汉语固有语素创造出的具有新词形和新意义的词语,它每年以1000条速度递增,是汉语词汇流变的主要态势和基本特色,在整个新词语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陈光磊,1997)。对外汉语教学界对留学生新词语教学与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高莉琴(1999)认为,“新词新语应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汤志祥(2002)强调留学生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学大纲应体现新词语教学方面的内容,建议每两年修订一次《报刊阅读》和《当代中国话题》教材。李必辉、王作新(2007)强调新词语教学应着眼于语境教学,丰富的语境有助于留学生汉语新词语的学习。何彦杰、高兵(2008)强调汉语学习者多接触媒体对新词语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对外汉语界强调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重视语境因素和学习者多接触媒体在留学生新词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研究主要是从教学实践角度进行论述的,并没有采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加以证明,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汉语词语理解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考察构词语素对整词理解与识别的影响。主要涉及语义透明度问题。语义透明度是指各构词语素与整词的语义关联度(王春茂、彭聃龄,1999)。语素义与整词义高度相关,则为透明词;反之,则称为不透明词。王春茂、彭聃龄(1999,2000)研究表明,透明的语素促进整词的加工,不透明的语素抑制整词的加工。孟祥芝等(2000)证明形旁透明字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形旁不透明字。高兵(2004)研究表明,语义透明度和词频影响中国大学生的词语识别。徐彩华、李镗(2001)研究了中国儿童学习汉语母语的情况,发现透明词有利于学习,遇到生词时,透明度对词汇的理解尤为关键。其次,考察句子语境对汉语词语理解与识别的影响。舒华、张厚粲(1993)研究表明,语境线索能提高儿童词汇学习的效率。朱晓平(1991)研究表明,句子语境与目标词语义关系影响目标词理解,语义相关语境促进目标词理解,语义无关语境抑制目标词识别。鲁忠义、熊伟(2003)的研究表明,语境与目标词间语义强度影响目标词理解与识别,语义强度越大,越能促进目标词识别。李俏、张必隐(2003)研究表明,句子的语义和句法影响目标词理解,合理的句义和语法促进目标词理解,而语义违反和语法违反会对目标词理解产生抑制作用。张金桥(2008)采用句子启动技术探讨了句子语境对留学生汉语词语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解释性语境和推理性语境均能促进留学生汉语词汇识别,在有语法标记条件下,这种促进作用更明显。最后,考察语言环境对词语理解与学习的影响。戴曼纯(1995)将语言环境分为课堂语言环境和自然语言环境,他认为课堂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识的,自然语言环境的语言交际性强,可以无意识地自动地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Wang&Koda(2005)比较了不同丰富程度语言环境的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效果,结果发现语言环境丰富的学习者的词汇阅读理解成绩比语言环境贫乏的学习者要好很多。这说明,学习者具有丰富的语言环境,有助于词汇理解与学习。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语义透明度、句子语境和语言环境是否对留学生新造词语理解与学习产生影响?它们以何种方式发生作用?本研究准备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涉及句子语境以及语言环境等因素,对留学生汉语阅读与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词汇量少,汉语语法知识还没有系统的把握,汉语词语阅读与学习能力较差;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汉语词汇量,并形成了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具有一定的汉语词语阅读与学习能力;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词汇量、汉语语法以及汉语学习能力都较好。为了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1),提高实验效度,本研究以中级水平学习者为被试,探讨语义透明度、句子语境和语言环境等三个因素在留学生新造词语理解中的作用特点及其规律。

二研究方法

(一)学习者语言环境问卷的编制及被试的选择

根据留学生语言环境情况和本研究目的,编制语言环境状况调查问卷。共有7个有关汉语学习者语言环境方面的问题,2名专家评定表明,该问卷能反映留学生汉语语言环境情况。采用李克特(Likert)4点量表进行评分,“完全不是”计0分,“少数是”计1分,“多数是”计2分,“完全是”计3分。

测试学习者语言环境情况并选择被试。106名中级汉语学习者(2)参加了调查,问卷共7题,以7个题的平均分数作为其语言环境丰富程度的分数。测试完后,删除平均分在±3个标准差以外的被试,共8名,计算删除8名被试后剩余被试的平均分,删除平均分上下各7名共14名被试,经过两次删除后,余下84名参加正式测试。分数较高的前42名被试称为语言环境丰富组(3),平均分为2.15,分数较低的后42名被试称为语言环境贫乏组,平均分为0.69,统计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01);这说明两个组的语言环境丰富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接着,将每种类型的语言环境组的被试均随机分成3小组,每组14人,每小组内国籍、性别及是否华裔进行了匹配,3组内语言环境调查成绩差异均不显著(p>0.05),这说明每一种类型的语言环境组内3个小组的被试是同质的。

(二)新词语的选择及句子语境和选项的编制

从近5年来报章、杂志、电视、电影及社会生活中流行的新造词语中选择40个,均为双字词。来自同一群体但不参加正式实验的15名留学生评定,这些新造词语在他们所学教材以及正式课堂教学中均没有出现过,他们均认识新造词语中的语素。18名汉语言专业研究生评定其语义透明度和出现频率。首先,根据王春茂、彭聃龄(2000)关于语义透明度评定方法对新造词语进行评定。评定新造词语第一、第二语素与整词在语义上的关联程度,例如吧与吧女、女与吧女,人与人气、气与人气是否关联,并按其关联程度打分。按照关联程度从最低到最高分为7个等级,分别为0、1、2、3、4、5、6,以两个语素的平均分为该词的语义透明度评分。其次,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对这些新造词语的出现频率进行评定。“从不出现”计0分,“较少时候出现”计1分,“有些时候出现”计2分,“经常出现”计3分。最后,分别在语义透明度高和语义透明度低的新造词语中取出现频率较高的各12个共24个新词语作为正式测试的目标词语。两组词语的平均语义透明度分别为4.89和1.21,差异非常显著(p=0.000);两组词语出现频率分别为2.36和2.31,差异不显著(p>0.05)。

将句子语境分为无语境、弱语境和强语境三种,无语境指新词语无任何依托,仅以词语形式出现;弱语境指新词语出现在句子中,但无明确的释义,提供了有关新造词语的信息,但不是十分丰富;强语境指新词语出现在句子中,且前后有较为明确的释义或语义提示,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有关新造词语信息。根据三种语境分为三套测试题目,每个题目都在无、弱、强三种语境出现,三套测试题后面的选项完全一样,选项间字数大体一致。

下面以语义透明度高的“吧女”和语义透明度低的“人气”两个词为例,介绍新造词语的无语境、弱语境、强语境以及选项情况。

(1)无语境:吧女。

弱语境:玛丽是一个吧女。

强语境:玛丽是一个吧女,她在附近的一个酒吧工作。

选项均为:A.酒吧里陪人喝酒的女孩B.喜欢去酒吧的女孩C.在网吧工作的女孩D.喜欢喝酒的女孩

(2)无语境:人气。

弱语境:周杰伦的人气很高。

强语境:周杰伦的人气很高,喜欢他的歌迷越来越多。

选项均为:A.人呼吸时所吐出的气B.人受欢迎的程度C.人干活时所使出的力气D.人闻到空气中的香味

(三)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语义透明度)×3(句子语境)×2(语言环境)混合实验设计。语义透明度(高、低)为被试内因素,语言环境(丰富、贫乏)和语境(无语境、弱语境和强语境)为被试间因素,因变量为被试正确回答的分数。

(四)实验步骤

实验分组进行,语言环境丰富组中3个小组和语言环境贫乏组中3个小组分别完成无语境、弱语境和强语境条件下测试。教师组发完试卷后,采用如下的指导语:“同学们好,现请你们打开试卷,试卷有24个题目,每个题目为一个含有划线词的句子(无语境指导语为:每个题目是一个划线词),后面有4个选项,请你判断哪一个选项与划线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在题目右边的括号内。”学生完成作业后,把试卷收上来。

三结果与分析

对每种条件下的被试回答情况进行计分,回答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下页表1记录了每种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平均成绩。

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2×3×2混合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语义透明度主效应显著,F(1,78)=69.67,p=0.000,语义透明度高的成绩(9.15)要远远好于语义透明度低的成绩(7.10),这表明,新造词语的语义透明度越高,越容易被留学生阅读与学习。语境类型主效应显著,F(2,78)=36.84,p=0.000,强语境成绩(9.66)要好于弱语境(7.93),它们均好于无语境(6.79),这表明,语境能促进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的阅读与学习,同时还表明,语境所提供的信息越丰富,越能促进新造词语的阅读与学习。语言环境主效应显著,F1(1,78)=60.61,p=0.000,语言环境丰富组的成绩(9.20)要远远好于语言环境贫乏组(7.05),这表明,语言环境越丰富,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阅读与学习成绩越好。

语义透明度和句子语境交互作用显著,F1(2,78)=9.15,p<0.01。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无语境条件下,语义透明度高的成绩(8.32)好于语义透明度低的成绩(5.25),p=0.000;这表明,在无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利用语素线索来理解汉语新造词语的意义。在弱语境条件下,语义透明度高的成绩(9.16)好于语义透明度低的成绩(6.69),p=0.000;这表明,在弱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仍然采用语素义理解新造词语的意义。在强语境条件下,语义透明度高(9.96)和低(9.36)组间差异不显著,p=0.097>0.05;这表明,在强语境条件下,留学生已经不需要利用语素义,而是直接利用强语境信息来理解新造词语的意义。语义透明度和语言环境交互作用十分显著,F(1,78)=17.88,p=0.000。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语言环境丰富条件下,透明度高(9.70)与透明度低(8.69)存在差异,p=0.013<0.05;而在语言环境贫乏条件下,透明度高(8.69)与透明度低(5.51)差异十分显著,p=0.000。综合简单效应的统计结果,在语言环境丰富条件下,虽然留学生仍然通过语素义来理解新造词语的意义,但与语言环境贫乏组相比,其利用语素义来理解新造词语意义的程度要低。同时还发现,透明度高的语言环境贫乏组的成绩(8.59)和透明度低的语言环境丰富组的成绩(8.69)无差异,p=0.824>0.05;这说明,留学生只要利用语言环境和语义透明度两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来理解新造词语,其阅读与学习的效果大体是一致的。语境类型和语言环境间交互作用显著,F(2,78)=5.788,p<0.05。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语言环境丰富条件下,强语境(9.64)与弱语境(8.43)无差异,p=0.105>0.05,弱语境(8.43)与无语境(7.714)也无差异,p=0.331>0.05,但强语境与无语境差异显著,p=0.011<0.05;这表明,在语言环境丰富条件下,只有在句子语境十分丰富条件下语境才发挥作用。在语言环境贫乏条件下,强语境(9.85)和弱语境(8.86)无差异,p=0.114>0.05;弱语境(8.86)和无语境(7.36)有差异,p=0.020<0.05;强语境(9.85)与无语境(7.36)差异十分显著,p=0.000;这表明,在语言环境贫乏条件下,只要是句子语境,就能产生促进作用,当然,句子语境信息越丰富,其促进作用也会更大。同时还发现,语义透明度、句子语境和语言环境三者交互作用达边缘性显著,F(2,78)=3.18,p=0.054。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语义透明度、句子语境和语言环境主效应均显著,这表明语义透明度、句子语境和语言环境均对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的理解有影响。这里主要涉及新造词语理解与学习的途径问题。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词语理解就是通达(access)词语意义的认知加工过程(桂诗春,2002;梁宁建,2003)。根据本研究结果,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词义通达可能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

第一种途径,通过语素义通达整词意义。有研究表明,透明度高的词的语素促进整词识别,而透明度低的词的语素则抑制整词识别(王春茂、彭聃龄,1999、2000)。本研究结果与该结论是一致的。这说明,留学生新造词语的理解与中国学生的汉语词汇识别一样,经历语素到整词的认知加工阶段,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方式(王春茂、彭聃龄,2000)。徐小羽(2004)研究表明,初级水平留学生主要采用“语素推测汉语词汇词义”的理解策略来学习词义。本研究结果与该结果一致。这说明即使到了中级水平以后,利用语素义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仍然是留学生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策略。这可能与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阅读》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了这种阅读策略有关(周小兵,1997)。值得注意的是,对语义透明度低的新造词语而言,留学生也会利用语素来理解整词,结果导致对新造词语的错误理解,这类错误比率占所有错误的80%以上,这说明中级水平留学生产生了利用语素理解整词意义的泛化现象。

第二种途径,通过句子语境来通达词义。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带有一定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人们用来交际的基本语言单位”(邵敬敏,2007)。句子阅读的心理实质就是通过解码建构关于句子意义的统一的、连贯的、整体的命题表征(桂诗春,2002)。当遇到不认识的词语时,读者可以通过句子其他词语建构一个不确定的具有许多槽的命题系统,为了保持命题表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读者通过填槽的方式使该词语意义最后确定,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认知加工方式进行(张必隐,2002)。然而,含有相同新造词语的不同语境所建立的命题表征系统质量是不同的。在弱语境条件下,只提供了新造词语的语法意义和可能的词汇意义,这种新造词语的词汇意义是不确定的,所形成的命题表征的整体性和精确性不是特别好,因此,语境对新造词语的阅读理解作用十分有限;而在强语境条件下,虽然前一句与弱语境条件下相同,而后一句是对前一句新造词语的一种解释和说明,对前一句提供的有关新造词语可能意义起着确定的作用,所形成的命题表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精确性,因此强语境对新造词语的阅读理解的作用十分明显。另外,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是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基本已经学会利用句子语境来理解汉语生词的意义(周小兵,1997)。

第三种途径,通过语言环境来通达词义。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阅读后会形成有关该语言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百科知识的命题表征网络系统(梁宁建,2003)。不同语言环境条件下人脑所形成的命题网络系统是不一样的。在丰富语言环境条件下,留学生使用语言时具有交际性特点,同时语言环境中蕴含大量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词汇和句子,这会使留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熟悉一些形式和内容比较新的汉语词汇。因此,与语言环境贫乏条件相比,不仅形成的命题表征网络系统各节点联结紧密(语言交际性引起的),而且存在大量的与汉语新造词语有关的内容。按照语言理解的激活扩散观点(Collins,Loftus,1975),读者在词汇阅读过程中,会自动激活与头脑已有的命题网络中与之意义相应的概念结点,该激活沿着与该结点相关的连线进行扩散,同时被激活的命题表征网络系统也会反过来促进词汇意义的深化和精确化。由于不同语言环境条件下留学生头脑中的命题表征网络系统不同,在丰富语境条件下,被激活的蕴含汉语新造词语相关的语义网络反过来会促进汉语新造词语的阅读与学习;而在贫乏语境条件下,被激活的语义网络与汉语新造词语没有明显关系,因此这些语义网络对汉语新造词语的意义通达不起作用。由此看来,语言环境对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词义的通达主要也是通过“自上而上”的方式进行的。

本研究还表明,语义透明度、句子语境和语言环境两两间存在交互作用,并且三因素间交互作用达边缘性显著。这里主要涉及到上述三个因素对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理解的作用方式问题。

中级水平留学生在汉语新造词语理解过程中,既可以利用语义透明度因素,也可以利用句子语境因素,还可以利用语言环境因素来理解新造词语的词义。然而,这些因素的作用并不是独立的。在不同条件下,其作用大小是不同的。当影响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的某一因素较弱时,其他因素的作用非常明显;当影响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的某一因素较强时,其他因素的作用便不是特别明显。影响汉语新造词语理解的诸因素以一种彼消此长的交互作用方式来完成。

认知心理学家Sternberg(1969)对统计检验中多因素存在交互作用提出了相加因素法的逻辑解释,他认为,如果多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的,则具有相加的效应,表明几个因素没有相互影响,因此,这多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信息加工阶段;如果多个因素的效应是相制约的,表明每个因素间相互影响,那么多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综合本研究结果,基本可以断定语义透明度因素、句子语境和语言环境作用于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认知加工的同一阶段。

五启示

本研究结果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留学生汉语教材编写和汉语词汇教学两个方面。

在留学生汉语教材编写方面:首先,汉语教材应选择与当代中国各种媒体(广播、电视)以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内容作为教材内容,其中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频率高的新造词语作为其文本素材,如“吧女”“人气”“首付”“菜鸟”“剩女”“作秀”“合租”“走光”等新造词语。其次,要注意不同新造词语类型在教材中出现的比率。一篇文章的生词应以透明词为主,不透明词不能出现太多;例如“吧女”“首付”“剩女”“合租”这类透明词应该多一些,而“人气”“菜鸟”“作秀”“走光”这类不透明词要相对少一些。最后,对不同类型新造词语应采用不同的注释方法。对透明词,可给以弱语境或无语境,或不进行注释,如“吧女”,可以用弱语境“玛丽是一个吧女”(即一个例句)来解释,也可以不注释;对不透明词,应给以强语境,或详细注释,如“人气”,可以用强语境“周杰伦的人气很高,喜欢她的歌迷越来越多”来解释,也可以注释为“人受欢迎的程度”。

在留学生汉语词汇教学方面:首先,应注重词汇语义透明度策略教学。利用语素义去理解整词意义的语义透明度策略,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学习与识别策略,能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诸如“吧女”“首付”“剩女”“合租”等语义透明度高的新造词语的意思。其次,注重语境在留学生汉语词汇理解中的作用。句子语境中提供有关汉语词汇的信息要丰富,有要较大的语义信息冗余度,比如,“人气”一词,如果只提供弱语境“周杰伦的人气很高”,学生很难从该句子中理解“人气”的意思,如果提供强语境“周杰伦的人气很高,喜欢她的歌迷越来越多”,学生就能通过上下文大体上猜测到“人气”的意思是“人受欢迎的程度”。教师应该教会留学生在汉语词汇阅读与学习中利用句子语境信息,比如教学中不直接告诉词义,而是迫使学生去利用句子语境推测词义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再次,特别强调语言环境在留学生汉语词汇理解中的作用。课堂语言教学也应该涉及现实语言生活的内容,同时应开设语言学习的第二课堂,加强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有可能,应将语言实践课当作一门必修课程。最后,培养留学生综合利用各种语言线索学习汉语新造词语的能力。对于透明度高的汉语词汇,可以采用不提供语境的方式来教学;对于透明度低的汉语词汇,可以采用提供强语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留学生语言环境很丰富,对于低透明度的汉语词语,提供弱语境就可以了;如果留学生语言环境很贫乏,对于低透明度的汉语词语,要提供强语境才能有效地阅读与理解。总之,只有通过语素、句子语境、语言环境的综合评估才可能做到正确有效地理解与学习汉语词汇。

六结论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语义透明度越高,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理解成绩越好;

2. 与无语境相比,句子语境能促进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的理解;

3. 句子语境信息越丰富,中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新造词语理解成绩越好;

4. 语言环境越丰富,中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新造词语理解成绩越好;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三个层面 篇3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一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三学段)

综观三段表述,我们可以发现“课标”对词语教学是螺旋递进式地反复强调:

首先,既有策略导向又有目标定向。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策略,“了解词句意思”“积累词语”是目标;第二学段,“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和生活积累”是策略,“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作用”、“理解生词意义”是目标;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是策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是目标。

其次,目标层次逐步提高。第一学段只需了解,重在积累;第二学段达到理解,重在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要能独立推想,辨别体会情感色彩背后的表达立场、意图与效果。

再次,生词与关键词语目标有别。生词,从学生认知水平、阅读阈限而言,重在充分理解明确其意义;关键词语,从文本言语表现而言,重在感受具体色彩、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与价值。

当面对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本和年段有别、层次参差的学生时,“课标”对词语教学的这些导向如何化为扎实有效的教学实践,的确要考验教师的判断力、解读力与执行力。不过,只要教师能在“变态”中守住“常态”,紧紧贴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就不至于丢失本体与本色。笔者以为,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常态不外乎三个层面。

一、 明察词语的概念义

词语是“历史形成的世间万物的符号”,首先具备的是表意功能。作为事物的符号,一方面词语能使人以词代物、因词思物,看见词语似乎也就看到事物的本身;另一方面,词语又“不能直接把世间事物变为映象”,“只能间接反映事物”,“很容易造成模糊的映象,甚至发生偏差”。因此,任何一篇作品的高质量阅读首先要从准确理解词语的概念义(有人也称“理性义”)开始,关键是把理解词语与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事实、现象紧密结合起来,力求确切明察,不可模棱两可。这样才能弄清楚文章究竟写了些什么。

案例1:薛法根老师教学《雾凇》片段。

(听写“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遇冷凝结”;订正后齐读。)

师:课文中出现了这几个事物——水汽、雾气、霜花。根据课前的预习,你能说说“雾气”是怎么回事吗?

生:雾气是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中的小水滴。

师:雾气是飘浮在空中的小小水滴。那么“霜”是怎么回事呢?

生:霜是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水汽遇冷凝结的冰晶。

师:霜是小小的冰晶。那么“雾凇”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寒冷的水汽在树枝上结成了冰花,就是雾凇。

师:雾凇实际上也是一种霜花,但是这种霜花不是结在地上,而是结在哪里?

生:结在树上。

师:凝结在树上,树枝上就挂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形成了“树挂”,那便是——

生(齐):雾凇。

师:谁能将“饱和的水汽、雾气、霜花、雾凇”之间的关系用几句话说清楚呢?

生:空气中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飘浮在空气中,就成了雾;这些水汽如果遇到很冷的空气,零度以下,就凝结成小冰晶,成了霜花。一般的霜花是结在地上的,而结在树上的霜花就成了雾凇,俗称“树挂”。

师:你这样一说,就把本来模糊的事物说得清楚了,其实,这就是雾凇形成的原理。这些都藏在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当中。

……

《雾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与之相关的三种事物分别是“水汽”“雾气”和“霜花”,变化的必要条件是“饱和”“遇冷凝结”。薛老师深知,学生要想深刻领会文章的说明内容,必须从准确的词语概念义入手,因此所听写的词语既不是文中生词,也不是写景好词,而是与文章要介绍说明的“雾凇”相关的三个词语(“水汽”“雾气”“霜花”)及揭示变化必要条件的关键词语(“饱和”“遇冷凝结”)。接下来,让学生联系预习经验交流“水汽”“雾气”“雾凇”分别是怎么回事,实际上是让学生把词语还原成事物,表述它们形成的原理;最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把“水汽”“雾气”“霜花”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就把文章介绍的主要内容表达清楚了。这样,有了概念义的厘清,才能进一步按照阅读说明文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快速捕捉到文章的介绍要点,领会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 揣摩词语的表达义

分布在作品言语链条上的词语,已经“进入了运用的状态,融入了表达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属于言语的范畴”,彰显了作者独特的言语风格和个性的表达方式。“课标”所说的“体会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第二学段)、“体会表达效果”(第三学段)的本质就是从动态的层面揣摩言语成品(文本)中词语表达行为的艺术,达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

案例2:《草原》教学片段。

师: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这几个场面构成了主客相遇的过程。老舍先生抓住了每一个场面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请大家静静品读场面中的每一个细节,试着关注一下重点句、关键词,看看能否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生默读课文)

师:在迎客这个场面中,你关注了什么?

生(读“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主人能到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太热情了。

师:主人迎客是人之常情,没想到迎得这么远。

生:男女老少都来了,说明来的人数多。

师:老人孩子都来了,足见主人对我们——

生:热情。

生:非常欢迎。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速度特别快,像被一阵风吹来的。

师:句中还有哪个字能看出主人来得快?

生:“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中的“飞”字。

师:这个“飞”除了写出了主人来得快,还写出了什么?

生:马跑得像飞一样快。

师:主人为什么要把马骑得这么快?

生:是想早点迎到我们。

生:主人迎我们心情急切,所以像飞一样。

师:下面句子中还有两个“飞”字,你发现没有?(指生读)

师:迎到我们了,为什么还要“飞驰”呢?这个“飞”字又写出了——

生:写出了主人见到我们心情激动。

师:“车跟着马飞过了小丘”,实际是说谁跟谁飞过了小丘?

生:我们跟着主人飞过了小丘。

师:这个“飞”字背后藏着什么呢?

生:主人急切地把客人带回蒙古包。

师:读书就要这样透过文字读出人物的内心。老舍先生写主人途中迎客连续用了三个“飞”字。透过“飞”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马在飞,人在飞,更能看到主人——

生:心在飞

生:情在飞。

师(板书:心情):在同一节中,作者在前面描写“我们”时也反复地用了一个字,谁有火眼金睛发现它?

生:反复用了“走”字。

师:汽车可以说“行驶”,也可以说“奔驰”。作者说汽车“走”,是想说汽车速度慢吗?(生纷纷摇头)

师:那这样写,有什么特殊所指吗?

生:说明草原辽阔。

师:在这么辽阔的草原上,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你推想一下作者的内心该是什么样的?

生:现在已经没有刚看到草原时的激动了。

生:慢慢就变得郁闷了。

生:心里盼望着主人的出现。

师:是呀,怎么主人还不出现呢?越这么想,越觉得车是在“走”,所以这“走”字写出了——

生:焦急。

生:急切。

生:期盼。

师:是呀,虽然人物的内心描写只字未提,但透过这“走”和“飞”字能感觉到客人和主人的内心。这就是大师语言的魅力。

于漪老师说:“把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出来,这样以文章的人文内涵震撼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在语言的推敲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无疑,“走”与“飞”字是途中描写部分最美的“言语”风景。由学生关注到的细节开始引领,逐步聚焦于“飞”字,一字见神韵;再拓展引发,聚焦“走”字,“一字未宜乎”。通过这样的对比感悟,让“走”与“飞”字在学生心灵中鲜活起来、具体起来、生动起来,让文字的张力凸显出来,达到指向表达效果的深层理解。这样的教学,激活的是学生自身的灵性,发掘的是学生自身的潜能,训练的是学生敏锐的语感。

三、 建构词语的篇章义

篇章理解,我们一般着眼于文章脉络结构、叙述或说明顺序、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等等。实际上,文字作品中词语的运用不仅能提升其所在句子的表达效果,甚至还会影响篇章的连贯和表意效果。因此,词语理解同样可以与关注篇章结构结合起来。

案例3:薛法根老师教学《九色鹿》片段。

(生齐读自己默写的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

师: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写一个人的品质很坏。

生:这样的人就是灵魂很肮脏的人。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再写一个“灵魂肮脏”。

(生默写)

师:“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某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生:“灵魂肮脏”指小人,那种很卑鄙的小人。

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那么调达到底做了什么见利忘义的事?做了什么背信弃义的事?又做了什么恩将仇报的事呢?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绝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了密。

师:这就叫——

生(齐):见利忘义。

师:谢谢你,说得多具体,多清楚啊!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皇榜,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发财,顾不得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滥杀无辜。

师:你说得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这就叫——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说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进宫向国王告密,妄想发财。而且还真的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师:你这么一讲,“恩将仇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

……

《九色鹿》作为一篇佛经故事符合叙事性作品注重缘由、过程与结果的一般特征。薛老师把默写“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作为起点,发现三个词语的特点,引出“灵魂肮脏”,四个词语组合成特定语言环境共同指向故事中一个重要角色——调达;接下来,将角色与词语重构,以话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选择、提炼、重构,继而表达、交流。一方面,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了四个词语具体的情感色彩,准确获得词语赋予的内在情理;另一方面,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在词义的描述中凸现出来了,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寓意及主要情感倾向也有了整体把握。这种以词读篇、以篇丰词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和篇章结构之美,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读写迁移时在词语选择与搭配上的篇章意识。

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最大德性是精确妥帖。词语教学就是要在整体宏观把握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微观,留心语文的“精确妥帖”处。把那些在状物、叙事、抒情等方面具有表现力的词语,那些蕴含深刻、让人回味无穷的词语,那些在时间空间转换、环境意境烘托、情感情节推进等文章结构方面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收揽进教学的视野,进行权衡取舍、组块整合、品读点拨,交流表达,也就是陈先云老师说的“了解学生的已知,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须知”。

表示动作的词语三个字 篇4

2、象喝水时,先用鼻子吸尽水面的灰尘,噗地吐到一边去,等水干净了,再喝,喝足以后,就使劲地咝咝从鼻子里往外喷水,简直像用胶皮管子洒水一样,弄 得头上、胸前到处是水,为的是使身体凉爽些。来到象房,我们看到一头年轻而健壮的象,它有着墙壁似的躯干,柱子似的腿,蒲扇似的大耳朵,白玉似的大牙齿。 大鼻子又粗又长,能伸、能卷,非常有趣。

3、狗熊的头简直像狗一样,所以才得了“狗熊”这样一个俗名。

4、卷毛也很贪吃。一次,我买了一根火腿,正好想做点别的事情,就顺手把火腿放在了桌子上。等我做完事情后回来一看,发现火腿和卷毛不见了。我于是满屋子到处找,最后在卷毛的窝边,看见卷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火腿,我又可气、又可笑。

5、这匹高头大马,浑身的每个部分都搭配得那么得当,每块肌肉都显示出力量,让人一看就觉得那么柔和,那么健美。 刹那间,“千里雪”平稳地腾到空中,简直像滑翔一般地飞过了深沟,轻轻地落在对岸,继续前奔。

6、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7、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8、施轩的脚步很均匀,双臂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双脚越迈越快,身子向前倾斜着,像要倒下似的,奋力向前迅跑。跑到终点线处,她头一抬,胸一挺,终于取得了第一名。

9、轻飘飘的.一根针,在我手里好像很重很重似的,每缝一针都让我费很大的劲儿,刚缝了几针就累得我开始冒汗了。

10、我的双脚冻得冰冷,简直快麻木了,双脚不停地跺着。

11、我倒了盆水,先用毛巾湿湿脸,再打上香皂,用劲地抓呀、搓呀,不一会儿就满脸香皂沫了。

12、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隈旋风冲过终点。

13、宁佳音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又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14、那是由两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表演的转伞杂技。节目开始了,只见一个小女子蹲下射,另一个女孩稳稳地踩在肩上。蹲下去的女孩慢慢地直起身,两个人手依然保持平衡的样子。只见,下面的小女孩慢慢拿起伞递给了踩在自己肩上的小女孩,凌空转起了伞。就这样,一支、两支……伞在她们的手里又一次转了起来,旋转的小伞就像一支支翩翩起舞的彩蝶,两个纤细的身躯轻盈地移动变换着各种姿势恰似优柔的柳枝,蝶绕枝飞,是那样的和谐,完美。

15、那个运动员,在沙坑前做着准备活动,弯弯腰,踢踢腿,做两个开蹲。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下一位”,裁判叫道。那位运动员走到起跑线上,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形成“弓”字步,双手托地。眼睛睁得大大的,像一只猎豺找到了猎物,准备进攻。“砰”的一声,运动员似箭般冲了出去,才开始是慢慢地,稳重的慢跑。到了中间那条红白相间的我,他的后面似乎有人在推,开始加速,脸上的笑容也不见了,换成一副严肃的表情。到了最后一条红白相间的线,用尽全力,脚上像了动翅膀,飞奔踏板。在左脚踏上踏板的时候,时间似乎凝住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只见他用力在踏板上一蹬,随即蹦高半米,在空中划过一个漂亮的圆弧,坠入沙坑,双腿弯曲整个人蹲在那里,双手握拳在腰旁。

16、我将搭在背上的书包拽下来,低着头,一步半寸地挪到老师跟前,头不抬,眼皮不跳,气呼呼地站着。

17、我点了点头,像个小地鼠似的钻进了西瓜地.

18、轮到我们钉了。我迫不及待地把线浸了唾沫,捻了捻。可是我一捻,把那几个小毛头捻得又细又长,穿针得时候,穿来穿去就是穿不进去。我只好把毛头拽下来才穿进去。接着,我在线得末端打上结,由于线上有唾沫,打结得时候,老是粘住手指,好不容易才把结打好。

19、今天,我家里摆了一张乒乓球桌,请了我的伙伴杨鑫来打乒乓球。先是我发球了,我想:“我发‘抬空球’”,他一定会抽过来,于是我发了一个较低的抬空球,不想,他猛地抽过来了,我没接过来,唉,真是自作自受。轮到杨鑫发球。只见他脸绷得紧紧的,眼睛盯着我慢慢地举起球拍,突然他身子一沉,右手闪电似的一击,球像一道白光蹿向我方的球台,我后退不及。慌忙一挡,哎呀,球飞出界了,我输了。

★ 动作的词语三个字

★ 表示动作的四字词语

★ 表示动作的词语两个字

★ 动作的词语2个字

★ 表示动作神态语气的词语

★ 动作词语

★ 表示秋天的词语4个字

★ 表示声音的四个字词语

★ 表示说的词语四个字的

秋天的词语4个字 篇5

一日三秋 叶落知秋

望秋先零 望穿秋水

万代千秋 霜气横秋

社燕秋鸿 秋月春风

秋水伊人 秋收冬藏

秋毫之末 秋毫无犯

秋高气爽 秋风落叶

天高去淡 大雁南飞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山河壮美

秋水盈盈 秋荼密网

秋行夏令 秋月春花

春蚓秋蛇 洞察秋毫

独有千秋

秋天的好段

1.秋天正在悄悄走来,树叶有了黄的味道。白天也不是那么炎热了,向窗外望去,阳光金灿灿的,仿佛在诉说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凉爽的风儿飘进窗户,很舒服,任思绪飘很远。秋天来了,庄稼地沉甸甸的收获,还有那金色的阳光,很美。

2.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茂密无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应地响着秋虫的唧令声,蝈蝈也偶然加上几声伴奏,吹地翁像断断续续吹着寒茄。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3.人们常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的,荆州的秋天充满着丰收的景象.爽人的秋风徐徐的吹过,绿绿的大地一下子变成金黄色.灿烂绚丽的色彩挂满枝头,大地金光闪闪,喷发出丝丝幽香.果园里的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驰名中外的大大的,圆圆的,好像水晶玉石般的大葡萄.棉花又一次迎着朝阳怒放.此时,天高高,云淡淡,金灿灿的田野,证明了稻谷又丰收了!我的鱼米之乡,一派繁忙.

4.秋天,来到小河边,凉凉的小河水带着鱼儿的兴奋,旋转着波涛。一条条肥硕的鱼,嬉戏相乐,溅起一圈圈的涟漪。有时,一看见人影,就闪电般地逃开。有时它们好像也想和人嬉戏似的,钻来钻去。秋,迎住了正要下河的鸭子,替它们擦掉了尾上晶莹的露珠。秋天,飞越田野。人们的汗水顺着脸颊流淌,劳累挡不住惬意的笑脸,那是收获的笑;秋,打碎了清晨的寂静,也惊飞了南飞的大雁。

《识字5》五个字与偏旁解析 篇6

“囗”是意符, “才”是简化符号 (“团”的繁体是“團”, “専”是声符) 。

“囗”用四面环围之形, 表示环绕之意, 读音wéi, 是“围”的初文 (初写字形) 。所以“囗”部的字, 大多与围绕、围墙、界限、约束等义有关, 如“园、国、困、囚、圃、圆、圈、囹圄”。

“团”的本义是圆形, 如“团扇”。引申为圆形物, 如“小纸团”“蒲团”。进而引申为聚合, 如“团圆”“团结”。再引申为聚合体, 如“云团”“疑团”。“聚合”又引申为军队编制单位“团”, 又引申为工作或活动的集体, 如“慰问团”“旅游团”。“圆形物”又引申作量词, 指成团或者成堆的事物, 如“一团烈火”。

是形声字, “攵”是意符, “工”是声符。这里主要介绍“攵”。

“攵”就是“攴”, 读音pū, 甲骨文写作, 是会意字, 上部是带杈的棍, 下部是手形 (后来楷书写作“又”) , 是手持棍击打之意, 现在不单独成字, 只作偏旁, 表示击打义。楷书写作“攴”, 如“敲”, 大多写作“攵”, 如“改、牧、败、教、敢”, 这些字的本义都与击打有关,

“攻”的本义是攻打, 进攻。引申为指责, 如“群起而攻之”。又引申为治病, 如“以毒攻毒”。又引申为专心学习或专门从事研究, 如“日夜攻读”“术业有专攻”。

是形声字, “讠”是意符, “隹” (zhuī) 是声符。大家都知道“讠”作意符表示说话、作诗文等义, 如“讨论、访、诗、词、语”。这里主要介绍“隹”。

金文写作, 是象形字, 像一只鸟形, 字形突出了鸟头、尖喙和翅膀。对照金文可以看出, 楷书写作“隹”, 右边4横正是鸟翅的翎毛, “隹”已不独立成字, 只作偏旁, 本义是鸟。

“隹”在构字中作意符时, 表示鸟义, 如“雀 (小隹即小鸟) 、集 (群鸟聚集树上) ”;也作声符, 如“堆、推、谁、唯、崔、锥”。

“隹”“住”“佳”3字形近, 学生常混淆。辨析:“隹”字第3笔是点, 4横代表鸟翅的翎毛;“住”从亻主声, “主”是3横;“佳”从亻圭声 (古音) , “圭”是上下两个“土”字, “圭”是端玉, 这里兼表人如端玉一样美好。

是形声字, “足”是意符, “艮” (ɡèn) 是声符。“艮”是前鼻音, 因此“跟”也是前鼻音。这里主要介绍“艮”。

金文偏旁写作, 是会意字, 上部是目, 下部是人, 是人扭头向后怒目而视之形。楷书写作“艮”, 末笔是捺, “食”字的末笔是点, 两字不要混淆。在构字中作意符时, 表示怒目而视、张目远望等义, 如“恨、狠、眼、限 (视线被山所阻限, 左‘阝’是山的意思) ”;更多作声符, 如“很、垦、恳、根、银、痕、跟”。

是形声字, “冫”是意符, “京”是声符 (古音) 。这里主要介绍“冫”。

金文写作, 是象形字, 像冰面隆起或冰裂纹之形, 是“冰”的初文, 楷书写作“冫”。在构字中作偏旁时, 多表示寒冷、凝结等义, 如“冻、冷、冽、凋、冬、寒”。要注意的是, 楷体中有些字的“冫”形是其他字符的变体, 与“冰”义无关, 如“冲、决、次、习、尽”。

三个字的词语解析 篇7

●命题角度一: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高考例题】(浙江卷,选文为大卫·洛契弗特的《魔盒》)14.联系全文,在横线处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相关段落】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伦敦城。灯火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的有关语境,前文中提到盒子里装的东西——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而且在最后一段文字里提到了“家”,所以作答时可以和“家”联系起来。答案: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命题角度二: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高考例题】(江西卷,选文为张炜的《木车的激情》)16.“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相关段落】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答题思路】在文章一开始,作者由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旅行中的焦急状态,很自然地引出了几千年前的孔子的情形,并指出“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据此我们便可以得出答案。答案: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命题角度三: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高考例题】(福建卷,选文为周劼人的《寂静钱钟书》)13.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相关段落】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答题思路】题中的“格调”就是钱钟书的“寂静”,它的内涵其实就可以理解成钱钟书种种“静”的表现。钱钟书的“静”体现在做人、做学问上,还要分析这两方面的“静”对钱钟书有什么样的正面影响。答案: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命题角度四: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高考例题】(北京卷,选文为和谷的《司马祠》)20.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相关段落】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要结合“读”字所处的最后一段的位置和“读”字所处的句子的意义来分析“读”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和产生的阅读效果。答案:(1)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2)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命题角度五:需要辨别微妙区别的词语

【高考例题】(浙江卷,选文为大卫·洛契弗特的《魔盒》)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段落】(参见浙江卷有关材料)

【答题思路】应结合语境对有关的词语进行辨析,解答这样的题目只要给出理由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1)制造悬念,吸引读者;(2)作为线索,贯串全文;(3)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义。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1)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2)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3)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命题角度六: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高考例题】(广东卷,选文为张炜的《耕作的诗人》)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相关段落】(1)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2)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答题思路】依据“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可知,“它们”指的是大地及大地上的人与事。理解“凹痕”的寓意时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倾向,在文中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一立足于大地的诗人,所以,此处的“凹痕”应是立足于大地,扎根大地的意思。答案:(1)“它们”是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和事物。(2)“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

●命题角度七:需要概括词语含义要点的词语

【高考例题】(江苏卷,选文为《画家黄永厚》)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相关段落】(1)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2)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3)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答题思路】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冰炭同炉”的意思。这是说黄永厚身上集中了“寒冰”与“炭火”两种矛盾的现象,性格上有“冷”和“热”两方面。弄清了这一点,形成答案就不难了。答案:(1)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2)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3)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命题角度八:联系某段文字,谈谈对某个词的理解

【高考例题】(辽宁卷,选文为斯蒂芬·杰·古尔德的《达尔文的拖延》)12.(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相关段落】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却有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特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答题思路】本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自主选择角度作答,只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出其丰富的内涵,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参考答案:观点一:“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观点二:“疑惑”指阿瑟·柯依斯勒对达尔文的反对态度,“知识”指体现传统西方思想的知识。作者认为,有了进化论,并不妨碍人类在探索世界客观规律、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保持对神应有的敬畏。观点三:“疑惑”指达尔文对神的怀疑,“知识”指他发现的进化论。作者认为,虽然有神论在当时仍占统治地位,仍然可以怀疑它;尽管进化论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普遍赞同,仍然需要坚持。

●命题角度九: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高考例题】(湖南卷,选文为沈从文的《云南看云》)20.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

【相关段落】(1)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2)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地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

【答题思路】回答此题要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虽然是短文,也要讲究结构,一般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中间进行分析评论,最后总结。参考答案:“看”字是全文的主脉,通过看云、看地方的人事、看卢先生的云物的摄影,在比照中“深思”自然与艺术之“云”的现实教育意义,进而“向远景凝眸”,“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将文章主题逐渐“看”出。眼中之景之物与心中之思之虑之望相间相融,臻于一体。

●命题角度十: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高考例题】(四川卷,选文为凯·杰罗姆的《想象》)1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相关段落】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答题思路】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阅读原则,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是在讲述自己看了医学书后感觉“百病缠身”时提到“实习医院”这一说法的,可见“实习医院”是一种戏称,用比喻的形式达到了幽默的效果。答案:“实习医院”是主人公自认为百病缠身的形象表述,它运用比喻达到幽默的效果。

●命题角度十一:体现文章线索的词语

【高考例题】(山东卷,选文为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21.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相关段落】(1)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2)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答题思路】回答时要在弄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解答此题时还要理解“家”和“路”的含义。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争、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命题角度十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高考例题】(湖北卷,选文为杨振声的《书房的窗子》)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相关段落】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答题思路】解答此类问题主要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涉及的角度较多,比如词语的使用、语句的特点、语言的风格、修辞的特征等。本题涉及三个方面: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参考答案:(1)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2)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3)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而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命题角度十三:判断科学概念正误

判断科学概念的正误,指对自然科学文章(研究天文地理、环保、生命科学等各种自然中的现象的文章)、社会科学文章(研究经济学、历史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中的科学技术或社会科学概念的正确与否。

【高考例题】(2009年全国卷Ⅱ第5题)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相关段落】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分辨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四个选项中A、B、D三个选项的内容均符合文中语意,只有C项“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答案:C。

二、在文中的作用

●命题角度一:赏析某词语的使用特点和效果

【高考例题】(山东卷,选文为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相关段落】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一要结合语境,看该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二要结合句子内容,看该句在表达文章内容上起什么作用。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命题角度二:使用某词语的原因

【高考例题】(湖南卷,选文为沈从文的《云南看云》)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相关段落】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四川的云与湖南的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答题思路】从原材料第一段末尾最后一句可知,本文的重点是写云南的“云”对人的教育意义,故本段的描写,是为下文作铺垫。答案:(1)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深刻的意义铺垫张本。(2)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命题角度三:某词语在文中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高考例题】(北京卷,选文为和谷的《司马祠》)19.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

【相关段落】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答题思路】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对大量的文字信息进行分类、依序辨别,在理清材料信息的性质特点上,看它们是否与考题的要求相关。在此基础上,将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加以概括。就此题而言,一是要根据要求,找出文中所写的司马祠的有形的部分;二是要在相应的语段中找出对司马迁评价的语言,进行整合,得出关于“无形”的要点;三是要分析出“有形”和“无形”的关系,要注意一一对应。答案:(1)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2)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3)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4)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命题角度四:在文中的作用或对表达主旨(或感情)的作用

【高考例题】(北京卷,选文为和谷的《司马祠》)18.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相关段落】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答题思路】解答此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这样写对文章结构安排起什么作用,二是这样写对表现相应语段的内容的作用,三是这样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答案:(1)在结构上统领下文,承上启下。(2)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向高的走向。(3)暗含对司马迁的景仰之情。

上一篇:你若不来,我怎敢老去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