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成长(精选13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1)盛罗兰
在我的头脑中,成长的概念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在睡梦中,我经常会梦到一个大森林,那儿的大树遮天蔽日,我身陷其中,迷失了方向,却渴望得到阳光的温暖。这时,草地上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一直延伸到远方。我顺着它,走了很久很久,啊,终于走出了森林,看到了灿烂的天空和太阳„„醒来,我慢慢地琢磨着,将这个梦和我的成长体验联系起来,突然体会到:原来,那森林好像人生,那小径宛如书籍,那阳光仿佛成长„„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涯”。我最早读的一本书是《童话故事精选》,里面有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那本书里是有图画和拼音注释的。我就一个人抱着一本大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再对照着图画,慢慢去理解。一整天读懂一个故事都很吃力。但是这样读书,其实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让我逐步学会了查字典和自学的方法。虽然读得很辛苦,但每个故事我都要重复看几遍,甚至还要在睡觉前躺在床上为它编个结尾,或是把它的内容背下来,和家里的布娃娃一起按照故事情节来“演戏”。在每一个童话故事中,最使我难忘和感动的就是当善良战胜邪恶的那一刻。那时,我仿佛也跟着白雪公主在美丽的宫殿里一起跳舞,和丑小鸭一起在天空中飞翔。童话故事永远都能使我回到黑白分明的世界,不会迷茫。
在我还保留着很多稚气的时候,我被另一些书所吸引,那就是十册一套的《十万个为什么》,分自然、宇宙、生物、医学、地理、日常生活等等方面。这是一套让我爱上科学、懂得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奥秘的书籍。那时,我已经认识不少字了,所以加快了阅读速度。我经常一边看,一边想,让自己慢慢消化每一个“为什么”的道理。它让我痴迷,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要在妈妈叫了很多遍“小书虫,吃饭了”之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它。我看《十万个为什么》有一种方法:先看目录,找到一个问题后就合上书,自己先想一想,如果这个问题很简单,我自己就能想通为什么,那就不麻烦再翻书了。如果问题深奥一点的,我还不能想明白,就看看书中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我就能真正地把《十万个为什么》读懂了,再也不像同学们平时爱说的一句口头禅那样:“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不说也可以”,而是能把其中的“科学道理”都说得明明白白的了。
英语这门课程,我以前对它的态度总是“敬而远之”的。但自从我读了一套《书虫》丛书和英文绘画版的《HOWTO„》(如何去„„)之后,我发现,原来英语是那样的简单、生动、有趣。只要多背一些单词,多记一些语法,再加上灵活运用,就能把英语学得很好。《书虫》丛书有八套,按难易程度分六级,分别适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英文程度的学生阅读。它是英汉对照读物。我先把中文看一遍,知道了大意后,再读英文,如果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字典,联系中文,想出意思来。慢慢地,我发现看英文比直接看中文翻译有趣多了,更能了解作家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那种感觉真的很不错!而《HOWTO„》则是一本英文书,你不可能在上面找到一个中文字。它包罗万象,告诉你世界上一些希奇古怪的东西。比如:How to ride an elephant ?(如何骑大象?)How to hole a crocodile ?(如何去抓鳄鱼?)How to tell the time by the sun ?(如何通过太阳知道时间?)„„《HOW TO„》通过另一种十分轻松的方法增添了我对英语的亲近感。虽然每读通一篇“HOWTO”的文章都要花费我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但我经常会在周末的时候拿出来读一读。哈!我又从书中得到了收获——我能爱上英文了!
世界名著一直是我宠爱的对象。我喜欢去对比每一个作家的风格,因为每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都能体现出他的独特的精神魅力。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信仰、侠义、智慧,但其中也含有一些封建的内容。外国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哈姆雷特》、《苔丝》、《飘》等书籍,里面描绘着各种欢乐或悲惨的灵魂,不管是喜是悲,我依然能感觉出他们的美丽。我的心灵原本是空虚、幼稚的,突然被这么多我所不能理解的感情包围起来,刚开始我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的。不过,我渐渐明白了,原来世界并不是只有黑白两面的,而是复杂、浑浊的。有些东西,你说它坏,它却有好的一面;你说它好,它却有坏的一面。至于我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该如何处理今后遇到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很多问题,我相信,我是能从这些世界名著里找到一些可靠而有意义的启发的。
后来,我又渐渐地爱上了古文。因为我渴望知道古人到底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我觉得古文是那么神秘,短短一句话,往往寓意又那么丰富,那么深刻。你要费很大的功夫,才能懂得它的内涵。我读过《论
语》、《孟子》、《庄子》,虽然里面的有些话我还不能完全明白,但我已经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智慧的大气。我想,古人靠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我也一定能从这些古书中受益良多。
现在,我正在读一套美国智力丛书《门萨》系列,那里面有迷宫、数字游戏等内容,就像一套充满趣味又有难度的“智力体操”。我说它像“体操”,是因为这种“智力游戏”既好玩,又刺激,充满挑战性,激发了我对一切难题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视听媒体逐渐在中国普及。也许是幸运, 也许是不幸。在视听媒体中长大的这一代, 比他们的前辈见多识广, 可是却有很多孩子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他们似乎习惯了看看画面, 听听声音, 然后获得一些新的信息, 而懒得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去追根求源。即使读书, 也愿意读那些与视听媒体相似的五彩缤纷的卡通书籍。从小学一年级直至中学, 许多孩子都在迷恋着宫廷电视剧、武打片、五花八门的卡通读本和形形色色的“脑筋急转弯”。这当中有一些是健康、有趣的, 但其中也混杂了许多不适宜孩子们看的糟粕, 可是孩子们不辨优劣, 常常一股脑儿全盘接受。他们的视野一旦被这些东西占据, 我们所推崇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社科读物就很难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在某些方面, 我们的教育是高高在上的, 是生硬的。所以我们必须俯下身来, 精心引导孩子们选择优秀的作品, 为他们提供好的书籍, 倡导他们阅读, 吸引他们的目光并使其变得澄澈。
许多国家和地区国民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 都有对课外阅读、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较具体的论述, 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将课外阅读教材纳入广义的教材系统。早在1995年4月, 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 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阅读。美国政府教育部还成立了“阅读权力办公室”, 研究和实施阅读教学的改革方案, 并在各地图书馆为孩子办理免费借阅的手续。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第一次明确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和各年级的分量。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培养孩子们的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 促进其终身发展。也就是山东省提出的“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能力还给学生, 把健康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绪即性情是重要内容之一, 具有良好的性情比具有智能更重要。时下很流行谈论情商, 情商指的是能否正确地认识和表达个人的情绪, 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情绪, 并与人进行良性而有效的情感交流。情商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培养孩子读书, 在阅读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及其读写能力。
首先, 重视“读”的训练。给孩子充足的读书时间, 让孩子在读书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培养其性情。在读书中, 人类的基本情绪 (如愉快、惊奇、厌恶、痛苦、悲伤等) 都会有所体验。要想有这些情绪体验, 就要求学生能够流利地、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次, 培养性情, 不仅仅要读, 还要在读中思考, 有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性情体验的开始。或高昂或低沉的声音, 或悲或喜的表情, 都是外在的。只有在精读、在思考中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享有言论自由, 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 培养性情, 以读为主, 但万万不可停留在“读死书”或“死读书”上, 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说, 动笔写, 在语言的运用中学习语言, 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培养性情。直接的兴趣可以说是一种先天的情绪, 它在认知、技能和智力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坚持以培养性情入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兴趣的激励下, 学生的读写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当然, 阅读是伴随一生的事情, 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认识才能更全面, 思考才能更深刻。马克思为了写好《资本论》, 整整25年每天准时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查阅各种图书资料, 其中认真阅读并写过摘要的书籍就多达1500多种。有人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没有大英博物院图书馆, 马克思就无法写成《资本论》。”列宁读书之广博, 摘录、笔记之众多, 也非常惊人, 仅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 就参考了各种著述583本。这些伟人的伟大著述都是建立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之上的。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认为应该读下列书:
一、读好教科书
教科书的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它能使教师善于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提及别的内容,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
解学习内容。而且教科书版本不断更换,内容不断更新,教师应不断研究教学大纲、钻研好教科书。
二、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
素质教育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广大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像各种教案、教参类的图书应该看,但不能形成依赖。
三、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
如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它们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要仔细咀嚼,再三玩味。在读书中要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远离无关紧要的不平衡,如妒忌、纷争等,去关心教育,关心我们学生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如不读书,就没有在书海中探索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都失去意义了。“事实证明,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才成功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觉得:
1、读书要有计划性,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要建立一个可行的计划,不姑息自己的懒惰,每天读什么书、抄多少资料、写多少东西,都要有个指标。今日事,决不可顺延到明天。这样时间长了读书自然就成了一种习惯,日积月累,博览群书,就会领悟到读书的味儿、宇宙天地的味儿,就会有“浓雾散去方见山”的感觉,智慧的行囊就会自然打开。
2、读书应结合教学实际,有选择地阅读。
“书市万卷适我取”,学会选择才有成功。我们读书,要想在失败中成功,首先要学会选择读书的时机、途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积累、高度的判断力和崇高力,才能会有不俗的选择能力。我觉得读书按照一般的阅读原理、带着目标的阅读更有效率,读书时先确定一个课题,围绕这个课题有选择地去读书、实践、反思,如此循环,阅读兴趣最浓,效率最高。
3、教师读书要注意积累。
“书山万丈平地起”,积累知识最重要。要想学以致用,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就必须筑起自己知识的“金字塔”。积累知识,一是积累基础知识,就是指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二是积累最近知识,即各种报刊杂志介绍的最新方法、经验交流、现代理论等,“最近知识”可以补偿自己经验的不足,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
4、教师读书要注意思考。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程改革要求每名教师在读书时都要做思考者、创造者,要腾出时间反思、总结。要多参加教育沙龙、说课评课等,引导教师多读书、多思考、勤思考。
5、教师读书要循序渐进。
学问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教师应日日有所知,日日有所不知,永不满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国学问博大精深,要想一下“吞进”肚里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日日有所发现,周周有所长进,月月有所提高,年年有所进步,真正做一个永不落伍的学者、引路人。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在灿烂的阳光中,在膝上摊开一本书,闻着薄薄的纸上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的清香,旁边放上一杯水,听风吹开书页的美妙声音。妈妈为了熏陶我爱读书的品性,在家的墙壁上安装了一个红色的小书架,我总是站在前面,仰着头看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册子,我知道,对书的喜爱,从那时起,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无论是厚重肃穆的字典、精巧感人的小说、空灵芳馨的散文集,抑或是精辟真挚的小故事,他们或让我了解了人生的至真至纯,或使我懂得了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限,但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一本叫做《再试一次》的书。我的数学一向不好,无论我怎么认真听讲,努力做题,成绩永远是在80分上下晃悠。来回考了几次成绩都无太大变化,我有点心灰意冷地想放弃努力。看到我不思进取想后退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妈妈没有多言语些什么。只是在我生日时,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叫《再试一次》。这是一本并不起眼的书,淡蓝色的封皮,淡雅而普通。讲的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商海中艰苦创业摸爬滚打,失败了许多次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情节并不时髦,甚至有些俗套,但是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当你失败了许多次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如果此时失去成功的信念,之前的失败就白费了,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对你的考验,多一次失败你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再试一次,或许你就成功了。”这本书,告诉了我短短的两句话,却又是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道理。我了解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学习中,每当我失败后伤心沮丧时,我就会想起这本《再试一次》,我总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再试一次,我就会成功”,终于,我的数学成绩一跃排在了班中的前几名。面对着我的进步,我笑了,妈妈笑了,我觉得那本书,也笑了。
其实我真的应该感谢书,书不仅给了我许多有形的知识,更给我注入了许多无形的力量,教给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为我人生的航程指明了方向。再美的花儿也会凋零,再绚丽的彩虹也会消失,但只要有了书将它们珍藏其中,便会成为永恒的美丽。
我的读书故事
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我眼中,书是知识的源泉,力量的翅膀,智慧的海洋,生命的方向盘。书是我生活中一道可口的“美餐”,我每天都要去“品尝”它。《周恩来的故事》告诉我要从小心怀天下,关心百姓;《海伦·凯勒》启迪我要笑对人生,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三国演义》使我了解到古代历史上的战争故事;《绿野仙踪》则使我浮想联翩„„
我酷爱读书,我有一个专门属于我的书橱,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许多书。记得有一次,我早晨起床,吃完早餐,就在书房里读书。我选了一本《老人与海》,就开始“啃”起来。我沉浸在书的海洋中,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连妈妈叫我吃午饭都没听见,妈妈只好把饭菜端到我的面前。我这才一边吃一边看书,由于我看书看得太专注了,竟然把饭喂到了鼻孔里,害得我呛了半天,妈妈差点把我的书给“没收”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好笑极了。
今年“六一”儿童节,妈妈给我买了一套我心仪已久的《上下五千年》。吃过晚饭,我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像磁铁吸引住了我,使我爱
不释手。夜深了,我还躺在床上看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居然睡着了。蒙胧中,我看见屈原向我走来,他向我诉苦说:“楚庄王那个昏君,竟然不听我的劝告,导致楚国灭亡了,你可知道我这个爱国主义者心中的痛苦?”我点点头,非常同情他。诸葛亮也向我走来,说:“哎,都是我太相信马稷了,害得街亭失守,我内疚呀!”秦王也来凑热闹,他大声说:“幸亏小内侍的提醒,否则我就要被荆轲杀掉了。”一时间古人们议论纷纷,我也兴高采烈地在那里谈天说地„„早上起床,我发现床头灯还亮着,书也扔在旁边。我把梦中的故事说给妈妈听,妈妈笑话我说:“你呀,真是个小书虫。”
书,是我们无声的老师,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是书,开阔了我的眼界;是书,启迪了我的智慧;是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帮助我提高了写作水平,我要感谢书,是它们为我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明天„„
我爱读书
读书是什么感觉?谁都说不好。说不定是愉快的,不对;说是兴奋的,也不恰当。不过我感觉,读书的感觉是美好的。
“我扑向书籍,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正如高爷爷说的那样,读书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当中午回家时,总会惯性地扑向书架,抽出一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不知不觉中,我就像穿梭在这些优美的文字中,思想也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像一条小鱼儿在这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即使遇上狂风暴雨,我也会向前勇敢地游去。无论遇上多大的危险,我坚信我会挺过去的。
“奔跑是一种姿态,即使竭尽全力也跑不过别人,也一定要跑过昨天的自己。”读书也一样,读书是一种享受,即使竭尽全力也读不过别人,也一定要读过昨天的自己。我虽然没有把这行字刻在墙上,但却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于是我坚持每天都读书,无论效果怎样我都不管,只要读了就有收获,有收获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在这句话的驱动下,我读了很多千古流传的书籍:莎士比亚的悲剧、鲁迅的文章、冰心的散文,古人的治学之道„„都在我心里流下了深深的痕迹,他们都在我的人生中占领了重要的一步(一席之地)。
“朝闻道,夕死可矣。”连古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有那么高的志向,我们作为现代人,拥有发达的技术,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事在人为,我们被动地读书肯定得不到好的结果,甚至会造成恶果。我们只有真心实意地去学,像孔子那样为自己学,我不会相信我们不会感觉到读书的快乐,读书的美好。
我品味着书中的一点一滴,很晚才意犹未尽地合上书,我觉得自己从孔子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受益匪浅。
眨眼间,我开学了。面对着一个新的学期,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希望自己更上一层楼,越来越棒。妈妈也对我提出了要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我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思考着妈妈的话,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突然《论语》中的两句话出现在脑海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呀,我突然茅塞顿开,这些不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吗?
学习一样东西,只有边学边思考,这样才会有成效。同时,我们也要做到定期温习旧的知识,而又能从其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把一个东西学得透彻。
以后,我不懂就问,边学边思考并会去复习旧知识。慢慢的,我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越来越好,更上了一层楼。
这些,都是书带给我的。可真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一直都非常爱读书,我认为每一本书读起来都是一次不同的旅行。一书一世界,在这一个个别样的精彩中,我也收获着,成长着。
在海伦凯勒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学会了她对待生命那种不放弃,微笑着面对每一天的乐观精神;在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老猫》一文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人生的真谛;在曾绍炉的《落红》中,我懂得了人在成功时的慷慨大度,不要在失败时变成悲惨不堪,也要以一种大气的英雄气概来面对的道理;在各类科普书中,我了解到了生命、大自然的奥秘……
翻开书页,进入另一个大千世界。
书中有叶的呐喊,有燕的呢喃,有生命的绚烂。人类一路走来,文字是最伟大的创造。将留不住的岁月装进字里行间,将忘不了的情感藏进书中,将历不了的奇遇呈此刻笔下,这就是书。
懂书之人,才懂如何阅读,才听得出《简爱》里的反抗,《哈姆雷特》里的诘问,《丑人儿》里的绝望……不因国家与历史的差异而产生隔阂,不因语言的不一样而错过作者的苦心安排,这就是阅读。
古今中外,科普科幻,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融进我们的生命,助力我们的成长,即使是不一样文化背景的书籍,也会带给我们相同的震撼与感动。常言道:“开卷有益”,只因阅读确实能够带给我们“未入世却以历尽沧桑”之感,于心底涌生出无限感慨,也许,这就是成长了。
阅读带给我们一种与生活不一样却真实的体验,我们从阅读中找到另一部分的自我。当我们读“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时,我们会其意境;当我们读“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时,我们心生渴望;当我们读“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时,我们反省己身。窃以为,读书,是我们成长为真正个体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缺少了一部分自我,简直就是缺少了一部分生命。
一本书,心悦之,遂读之。阅读,不应当带有功利的目的,更不该带有偏见,否则,读书,只是在浪费时间,更是在亵渎书籍。真正的隽永必有其价值所在,太功利的心体会不来,偏见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以一颗轻浮的心去阅读,不如不读。对待阅读,应当葆有一颗恭敬心,如同我们敬畏生命,敬畏知识般去享受阅读的过程,而不是以世俗的眼光衡量阅读的价值,不然,阅读就失去了意义。
一、指导学生选择好书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需要指导学生选择好书,让学生学会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作用,除向学生推荐读物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读物,在各类图书泛滥的今天,这点尤为重要。如,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可选择《少儿百科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史记》等;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可以多看相似的书籍或与教材配套的课外读物等;要了解少年儿童七彩的生活,就读读《淘气包马小跳》等。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读物,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选择图书时还不能只盯着一类,这样会像鲁迅先生说的:所得就有限了,枯燥了。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学会放弃,低级、不健康的书是一定要摈弃的。有些不适宜小学生看的书,也要留待以后再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设计学生的阅读课,可以利用语文课和阅读课这两个阵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快读”三类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要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再用略读法,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后用精读法,静心细读,揣摩立意构思,欣赏佳词妙句,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
此外,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指导课上,要不断强化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并教给学生这样做的方法。(1)勾画词句,做批注。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爱憎悲喜,在文章旁边用短语写下感受、体会、见解、联想,或褒或贬,自由发挥。(2)写读书笔记。结合学校下发的采蜜集,让学生把好词、佳句、佳段摘录起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写读后感,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
三、丰富阅读材料
根据学校的布置建立班级图书角,可以把它取名为“书香四溢”。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书,享受读书的乐趣。同时,每周在校图书馆借阅一次图书,以满足学生的读书愿望。还要教给学生查寻阅读材料的途径:上网、去图书馆、读与课文相关的书籍等。这样,由点带面,丰富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指导学生选择读书时机
课外阅读是好事,但不能为读书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阅读需要时间,古今中外的大学者都有一套有效利用时间阅读的好办法。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早晨、中午、入睡前,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读书也可长可短,贵在积累。尤其是在家阅读时,要学会选择安静的场所,主动避开一些干扰源,如,电视等。
五、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阅读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如交一个好友。我就有许多这样的好友,他们为我打开一扇扇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门,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书,不仅是我忠实的朋友,也是我无声的导师。书为我们一点点开启智慧大门,启示我们走出迷雾。如果说人生是一只帆船,那么读书应是海风,也许船可以脱离风而靠划桨前行,但没有风吹,人生一定会停滞、徘徊不前。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读书就是涂彩。也许一幅画可以只有一种色彩,但只有一种色彩的人生一定是单调、乏味的。
小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童话故事,一部《卖火柴的小女孩》,令我难过得不禁泪水涟涟,小女孩那贫苦可怜的命运深深牵动着我的心,她没有鞋穿,不能回家,只能光着被冻得通红的小脚丫走在冰冷的雪地里,一声声地叫着“卖火场……”疼爱她的母亲和奶奶早早的死去了,她的父亲却一点儿也不爱她,小女孩是多么可怜!
相对之下,我门可以住在舒适而温暖的家,可以去上学,天天都有父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疼爱,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然而我从书中发现了一个做人的道理:我们生长在这样美好的环境,我们拥有这么多幸福,这不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珍惜现在的所有。从那时候开始,我懂得了,原来读书是有很多好处的,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学会不少的人生道理,所以,我更爱读书了!
在小学的一段时间,忘记了什么原因,我迷上了一本本的漫画和小说。为了看这些书,经常熬夜去看,三更半夜也可以看到我房间的灯是亮着的,因为这样,白天上课就没有精神,老是打磕睡,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也没听见,成绩也直线下划。我认识到了危害,“开卷有益”这句话是不对的!书,并不是全都是对人有益的。读一本好书,对人的一生会有很大的启发或帮助;相反,读一本坏书,有可能会危害人的一生。漫画这一类书,只可以在平时无聊的时候看一下,娱乐一会,但是不可以上瘾。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选书一定要慎重!
现在我已经上初中了,看的树呢?种类太多了,有的是杂志,有的是名著,有的是作文选。有在空闲的时侯,我会看一些大人所说的“垃圾书籍”——漫画之类。但是我老是说,看书,是看个人的兴趣的,看一些悠闲书有什么不好的呢?可以放松一下神经。只要不沉迷下去,看看“无聊的书”也没什么不好的嘛。
重得来说,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他无时无刻都回陪伴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知识,教会我们对人对事的人生道理!
从小,我就喜欢阅读,在我还不识字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图画书和绘本,每天晚上我都要妈妈念里面的故事给我听,我才乖乖睡觉,那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伴着我进入梦乡。上了幼儿园后我就开始学习识字,慢慢的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我就开始可以自己独立阅读书籍了,而我对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对书籍的渴望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童话故事。我开始让妈妈给我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我呢每天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着,汲取着书本给予我的知识。
有一次,妈妈要下楼去买点东西,再三叮嘱我让我看着锅里在煮的菜,水如果快煮干了就让我加点水,我马上连声说:“好,让妈妈放一百个心,我会看着的。”妈妈刚走,我就拿了一本课外书看了起来,想着过一会儿去看看锅里煮得怎么样了就行了。可我一捧起书看着看着就又入了迷,早已把妈妈的嘱咐抛到了九霄云外,直到听到了吱呀一声的开门声,知道妈妈回来了才想起锅里煮的菜,慌乱地跑过去看,菜已经烧焦了。妈妈厉声地对我说:“你是不是又看着书忘了我交代的事了?"我愧疚地低下了头。
中国的语言文字该怎么教,怎么学,最有发言权的该是咱们中国人。中国的语文教育有数千年的优良传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泼掉封建传统教育的“脏水”的同时,把“小孩子”也泼掉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硬搬苏联文学教学法的一套,割断了自家的教育传统,结果把本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搞得十分繁琐、复杂,久而久之,积非成是,语文教改,举步维艰。
教学生学习汉语言,自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跟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汉语言对性、数、格、时态、语态的处理极为简易,词的形态没有什么变化,基本上全靠意会。汉语的词又是富有弹性的,用得巧妙,能够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在模糊中求准确,且富有诗意,这就是汉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二十个字,平自如话,连小学生读起来也不会有多少困难,然而,诗中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趣、韵味却是很难用语言说得清的。如果用西方条分缕析的那一套来讲,肯定是圆凿方枘,格格不入。学习这样的作品,中国人的办法就是多吟诵,多感悟。
摈弃繁琐分析,注重整体感悟,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学思想的根本转变。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设计好一连串问题,上课时一一问来,结果把一篇颇有感染力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究其实质还是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言以蔽之,是一个“牵”字。整体感悟则相反。谁去“感”,谁去“悟”?自然是学生自己去“感”,自己去“悟”。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于学生,是“导”而不是“牵”。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操作呢?这也没有一定之规。由于课文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差异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技巧的不同,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人们所说的“教学之妙,存乎一心”。但这并不等于说,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没有规律可循。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先要初读感知,再精读理解,而后熟读积累,最后迁移运用。各个阶段的任务不同,因而,引导感悟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下面就结合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白杨》一课的实例,具体地说一说。
一、初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教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读阶段要让学生“悟”什么?初读阶段的“悟”应是“鸟瞰式”的,“全景式”的。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就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通过审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领悟课文,是于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如教《白杨》一课,他先问学生:“看了课题,你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什么问号?”一个学生说:“白杨有什么特点?”于老师当即肯定学生提得好,并在课题后面画了个问号。又一个学生说:“作者为什么写白杨?他不会单纯是写白杨的吧?”老师听了非常高兴,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又在课题后面画了个大问号。又一个学生说:“作者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树?”老师也予以肯定,并在后面画了一个小问号。接着,老师便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思考来解决。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的,所以读得十分投入。通过初读,学生大体上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些浅层次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二、精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学一篇课文也是如此。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最忌巨细无遗,胡子眉毛一把抓。当我们在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之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难以理解的地方。打蛇要打七寸,浇花要浇花根。突破了重点、难点,全篇课文就迎刃而解了。
于老师教《白杨》就是这样做的。他没有从头到尾,一段段地搞繁琐分析,而是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领悟。表面看似乎是解词,其实是通过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来理解全篇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切实管用的感悟语言的方法,给人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
于老师先板书了“高大挺秀”这一词语,并指名朗读相关课文,让学生借助上下文来体会“高大挺秀”的意思。接着,老师叉以“高大挺拔”与“高大挺秀”对照,让同学们想想:为什么用了一个“秀”字?并让大家通过读书来体会。有的同学说:“因为这儿是个大沙漠,没有山,没有水,很荒凉,难得看到绿色植物,所以在大沙漠里看到白杨树,就分外显得秀美了。”有的同学说:“我认为白杨树本身就是很秀美的。它又高又大,笔直笔直的,风一吹来,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大沙漠上浑黄一片,颜色很单调,这时看到一行排列整齐的白杨树,便能给人一个新的惊喜。”……同学们发言后,于老师总结说:“作者赞美的白杨树,仅仅是因为它‘外秀’吗?白杨树不仅‘外秀’,而且‘内秀’。也就是说它有着高尚的品格,可贵的精神。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读一读第14节,体会体会就知道了。”
在此基础上,于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爸爸”前后两次“沉思”的内容有何不同,从而使大家悟出: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作出了贡献;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杨那样,“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于老师虽然只抓了三个词语予以点拨、品味,但因为抓住了关键,所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此外,于老师还针对学生在初读时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带领学生一一讨论,各抒己见,以求得解决。
三、熟读迁移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亦必将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下,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
用语言。清代学者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则其作文时,必能标新领异,剥去肤词。”可见,过去的蒙学教育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于老师教语文,特别重视迁移性的练习,并注重练后的评议。《白杨》这篇课文教过以后,于老师独出心裁地设计了这么一个课堂小练笔: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用于老师的话说这叫做“造段”。他先让学生读读包含这几个关联词语的那段话,体会体会这几个关联词语是怎么用的。然后作了规定:“我们以课文中的这位叔叔的事儿为题材写一段话,巧了,这位叔叔也姓杨,我们就称他杨叔叔吧。”学生写好了,于老师还请两位同学当众读了自己的写话,并带领同学进行了评议。通过评议,学生知道哪儿好,为什么好,哪儿不好,为什么不好,进一步锻炼了感悟语言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引起动机,培育自信。
学生感悟得怎样,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读书热情。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德所说,“每一种学习过程都有其运动的、观念的和激情的成分”。于老师善于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设置悬念,激发读书兴趣,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境界,所以他上的课经常是妙趣横生,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
读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大概没有谁持否定态度。然而,在口头上承认是一回事,能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又是一回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老师喊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便马上要他坐下,另让别的同学回答。可是于老师从不这样。当被喊起的同学一时答不上来时,他总是对其他举手的同学说,“大家先不要着急,把发言的机会留给这位同学好吗?我想他一定能够回答得出来!”老师的信任极大地增强了这个同学的自信心。
二是扣读导悟,读中见悟。
教师要在导读的过程中来导悟。学生能不能读得有感情,这往往跟学生感悟的到位不到位有关。教师恰如其分地“导读”,实际上也是“导悟”。反之,学生是不是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只要听一听他的朗读就知道了。这便是所谓“读中见悟”。
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感经验的积淀,与导读、导悟是否到位息息相关。凡读书,熟则能悟,悟则能化,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三是遵循规律,“导”得得法。
怎样就算“导”得得法了?我以为关键在于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的“导”就应以形象思维为支撑,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于老师经常以创设情境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感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感悟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即兴表演、画简笔画、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等。因为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种情境的。反过来,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自能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如“警觉”一词,对三年级的学生很难讲清楚,他便结合课文的情节即兴作了表演,学生一看就心领神会。由此可见,创设情境不啻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其他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语言,也是于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
常听奶奶说,在我满一周岁的时候,桌上有很多的东西让我挑选,我一眼就选中了书,把它猛地抓住,紧紧地搂在怀中……
书,编织起我美丽的童年。《365夜故事》、《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与我携手走进人生的开端——童年。
有空闲的时候,我会和朱自清共同走进《河塘月色》,与高尔基一起品味阿辽沙的《童年》;有暇隙时,我会与《福尔摩斯》相约在秋天……
暮春的原野总是荡漾游人的心情,那徜徉的闲适更胜优雅的景致。淅淅沥沥的春雨诉说着春天的童话,我更爱在这细雨霏霏的时候,撑起伞,捧着我心爱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漫上台阶,往那竹林边的小桥上走去。撑着伞,斜靠在木桥的栏杆上,与保尔柯察金共同走过他们的人生。雨小的时候,我会收起伞,任细雨轻抚我的脸庞,让我完全融入到书的意境之中去。
我爱书,我爱在靠窗的书台前听着窗外欢快的鸟鸣声,做着《红楼梦》,看着《茶花女》,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与鲁迅共同“拾”起他的“朝花”,与他一起《彷徨》、《呐喊》,为祥林嫂的悲苦一生而流泪,与历史人物共同走过《上下五千年》……
我爱读书,我与书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微妙,这样妙不可言;在读书中,我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拿到这本书刚看几页我就爱不释手了。书的主人公鲁滨逊让我很佩服,他从无到有,经过二十八年漂流生活,最后才回到家乡。
这本书的意义让我有点不了解,但是它很好看,虽然有的时候我看不懂,但是大部分内容我还是能看得懂的。
我遨游在书的海洋里,自由自在。我正在一天天成长,在书里我能找到另一个自己,能观察到世界万物的精彩一面。书让我的知识丰富,让我的眼界开阔。书就像我的兄弟一样,在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在我伤心的时候陪伴着我。在我不开心的时候它就会英勇出击帮我赶走那些坏毛病,赶走那些不好的心情;在我困倦的时候,书让我清醒;在我最黑暗的时候,书让我可以照亮旅程。一本好书可以充实人生。
读一本好书,就是亲近自然,感受春风夏雨,秋阳冬雪;读一本好书,就是拥抱亲情。
掀起你的盖头来——直面习作教学现实
习作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习作到底应该怎么写?阅读和写作是啥关系?这些问题如果放在“趣·乐·情”习作教学实施之前,一定会难倒西湖小学的大批教师和学生。
2012年3月,西湖小学对全校30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68%的教师对本年级和本册的习作教学目标把握不够明确,56%的教师对写作知识掌握得较差,82%的教师不会、不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91%的教师对习作评改不够重视。在接下来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习作课堂上学生缺乏交流和展示、教师缺乏指导和讲评成为普遍现象。随后,学校随机从三至六年级各抽取了一个班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三年级时,对习作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占到55%;随着年级的升高,到六年级时,对习作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上升到75%;而55%的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经常读书、勤于练笔的习惯。学校通过观察发现,课堂上学生习作兴趣缺乏,闲暇时间也没有兴趣阅读;习作时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写不出几句话的现象比比皆是。
学生到底怎么了?阅读和习作教学到底怎么了?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一二年级写话、三至六年级习作,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的序列习作教学。但学校只是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习作教学,忽视了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学生没有经过写话训练,觉得习作要求太难,自然兴趣缺失。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二年级过分强调识字教学,中高年级又忽视口语交际教学,出现了“哑巴”习作的现象。学生即使能写出像样的习作,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口头语言表达。
要不要对各年级习作教学目标进行梳理?能不能改变习作教学无序列的现状?要不要创立一种简单易行、方法有效的习作教学模式?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要不要有机结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基于上述调查和认识,从2012年起,西湖小学启动了“趣·乐·情”习作教学研究。“趣·乐·情”习作教学的基本内涵是:“趣”,指培养习作的兴趣;“乐”,指享受习作的快乐;“情”,指在习作中要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基本层级是:低年级侧重让学生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自由表达,分享习作快乐;高年级侧重有个性的表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花独放不是春——习作教学整体推进
在整体推进“趣·乐·情”习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根据不同学段的写作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统一构建了低年级趣味写话和中高年级快乐习作的课堂教学流程,研发出了一套教师适用的习作教学指导教材。教师循着这条路径实施教学,大大激活了习作课堂。
低年级写话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情境中说话、写话,激发写话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中高年级搭建习作的桥梁。低年级构建的“说、画、写、评、改、展”六步趣味写话教学流程,分两种课型:写话指导课、写话展示课。第一课时为写话指导课,基本流程是“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写一写”三个环节;第二课时为写话展示课,基本流程是“评一评—改一改—展一展”三个环节。
中高年级习作以激发习作兴趣、培养习作能力为目标,重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写与评、写与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的两课时八环节自主快乐习作教学流程,分为习作指导课和习作赏评课两种课型。第一课时为习作指导课,教学流程包括“自主审题—方法指导—交流构思—自主创作”四个环节;第二课时为习作赏评课,教学流程包括“引领评价—小组评改—自主修改—快乐展示”四个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一至六年级全员性推进,切实落实课前一分钟演讲,低年级侧重句的训练、中年级侧重段的训练、高年级侧重篇的训练,从低年级开始的写话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呈现习作教学的序列化。
每学期一本教材中一共才安排了8次习作练习,如此想要达到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大量的习作练笔。学校依据教材读写结合点,组织骨干教师针对一至六年级12册教材进行了研究,找出了每单元典型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设计了各类小练笔,让教师教学有章可循。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乏观察,缺乏语言积累,所以,选取生活中能引起他们兴趣、又比较熟悉的事物指导观察,学生才有东西写、愿意写。学校很注重撷取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还将语文习作与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如习作与数学活动、英语调查、科学实验、音乐演唱、美术绘画、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活动相结合,拓展习作浪花。这样可以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一次绘画、一次科学实验,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活动过程写下来;又如学校开展的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等,都能成为学生练笔的题材;一些时政热点,也是学生表达思想和交流看法的好素材。
写作离不开想象。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学生在阅读、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写出优秀习作。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研发了童话故事、想象作文和科幻习作等不同的习作主题,让学生放飞想象,进行创意类练笔。
学校从各班到全校,从文化墙到网站,拓展一切空间,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习作课的第二课时为赏评展示课,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习作,再在班内展示。教师在班内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美语段、精彩句子等,以不同的形式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习作赏评。每次的习作经师生评改后,发回学生手中,学生根据评语重新修改,然后认真誊写到格子纸上,装入学校统一发的透明档案袋。学期结束前,学生将一学期的习作分类整理,自己设计封面,写上序言,编写目录,装订成册,完成自己的个人习作集,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展示。优秀的习作入选班级习作集。
学校创办《清荷》系列电子文学校刊,发布到学校的网站上。《清荷》校刊包含6个分刊:一年级刊《小荷尖尖》,二年级刊《荷叶圆圆》,三年级刊《荷叶田田》,四年级刊《清荷滟滟》,五年级刊《荷香悠悠》,六年级刊《荷韵绵绵》。《清荷》校刊每月出刊,内容主要分为习作动态、习作指导、习作园地、师生风采。家长可以到学校网站上浏览孩子们的习作。电子文学校刊的创办激励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学校也会从中选拔优秀文章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并鼓励学生向各种报刊投稿,拓宽习作展示平台。2015年,学校的学生作文获县级以上奖励超过1000人次,这充分验证了学校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锻炼,给每一个孩子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的快乐”是学校每一项教育活动的原则,也是“趣·乐·情”习作教学的原则。
苦尽甘来滋味真——个性之花尽情绽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趣·乐·情”习作教学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从实践到理论逐步完善和成熟。在千百度的探寻后,西湖小学的探索者终于感受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趣·乐·情”习作教学培养了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兴趣。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30分钟内能完成100字左右的写话,三四年级大部分学生30分钟内能完成300~500字的习作,五六年级大部分学生30分钟内能完成400~600字的现场命题习作。大多数学生不再视习作为难事,习作课上不再唉声叹气,“两节课写不出一篇作文”的现象无影无踪。
“刘老师,你们的孩子怎么提笔就能写出文章?”“你们孩子的字为什么写得这么漂亮?”“这些孩子们看起来都很自信,思维很快!”2014年5月14日刘茹老师的课堂上,来自辽宁的听课老师如是说。
“她绘声绘色给我讲着,一会儿比个手势,一会儿重点强调……我特别自豪,我的女儿真棒!”三年级三班肖宇轩的家长在听完开放课后激动地说。
“习作让我找回了自信,让我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我被推举到家长会上演讲,赢得家长们的阵阵掌声。”学生刘荟轩在习作课上畅谈自己的收获。
“我再也不愁上习作课了。”“习作课上没有后进生,是习作教学改变了后进生,同样,其他课堂也不应该有后进生”。李瑞霞老师写下的感受道出了西湖小学老师们的共同心声。
薛亦豪是李雪梅老师班上的学生,以前习作是他的大难题,自从转到西湖小学后,他变化很大。每天写完书面作业后,薛亦豪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其他课外书籍,勾画、圈点、写批注、做读书笔记,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准备演讲,他自己对照着镜子练习,并请家长当观众、提意见。薛亦豪的习作能力提高很快,一连几周的日记都选材新颖、用词准确。李老师在作业总结会上,特意表扬分享了他的习作,并把他的几篇文章抄写下来,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供同学们赏读。六月,学校举办了作文课堂向家长开放活动,也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成果展示会。在这次活动中,薛亦豪不仅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课前一分钟演讲,而且写的现场命题作文也在小组里得到了推荐。只听他满怀感情地朗读自己的文章——《爸爸,我想对您说》。大家都认真聆听,不由得被一个小学生饱含深情的文字感动了。薛亦豪读完,家长们都自发站起来为他鼓掌。薛亦豪的爸爸说:“是阅读与写作改变了我的孩子,我要和孩子一起学习!”
五年级一班的张智涵同学在《书香伴我行》中这样写道:
以前,大家都说我脾气不太好。老师推荐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其他名著给我们,让我们在课外多读、多摘抄。读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真的悄悄变化了。不信,你们瞧——
同桌站在我身边,紧张地说:“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借给我的书撕破了。对不起……”我说:“都是同学,没关系的,粘好就是了。”同桌摸着我的脑门,一脸惊讶状:“咦,你没发烧吧?我以为你一定会暴跳如雷的!”
“嘿嘿,”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别用老眼光看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也在进步!”同桌啧啧惊叹:“看你天天抱着书看,原来书真能改变一个人呀!”没错,是书籍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一旦与书为友,便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明白该如何对人对事。
2015年11月6日早晨,北京新学校研究院“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的老师们,冒着绵绵秋雨走入西湖小学六年级四班习作课堂,以《今年我12岁》《下雨了》《我叫……》《我是男子汉》《我熟悉的一个人》等为题的现场习作开始了。
孩子们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令人赞叹。
不知不觉,我已经是个12岁的大男孩了。我想应该帮妈妈干一点儿家务活。首先,我拿起扫把,把客厅、卧室的地面,里里外外、角角落落扫了一遍。接着又拿起拖把,细细地拖了一遍地。干完,我满头大汗,体会到妈妈在干家务活时是多么辛苦。刚坐下休息一会儿,我发现沙发对面的玻璃窗没有擦,看着很不舒服。于是,我又找来一块儿抹布,端来一小盆清水,拿起玻璃清洁剂踩上椅子擦窗子。椅子有点摇晃,让我担心起妈妈打扫卫生时是不是安全。擦完玻璃窗,我又擦了柜子、衣橱……真是腰酸背痛。8点钟,妈妈起床了,发现家里变了个样儿,问是不是我打扫的。我自豪地回答了。妈妈说:“儿子长大了,真的长大了!”听了这话,我心里美滋滋的。(刘博文《今天我12岁》)
下雨了,孩子们眼中的景象又会是啥样子的呢?请看:
一个个欢快的雨点娃娃争先恐后地往下窜,哦,下雨了。一个小妹妹天真地问:“咦,白云姐姐又流泪了?”(崔嘉懿《下雨了》)
打开窗户,一股清风与我撞了个满怀,原来窗外正下着雨呢!一抬头,望向远处,朦胧一片,眼前像用雨珠织成的水帘子。(王博雅《下雨了》)
突然,一滴雨水落在我的手指上,我立即感受到了这顽皮可爱的精灵。我站在雨中,任由雨点落在身上。就在这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我的身心已经和大自然的美融合在一起。(周奕《下雨了》)
孩子们也已经懂得了感恩。正如郝龙飞同学在《我熟悉的一个人》中所言:
每次上课,老师总是笑着。我们完成作业以后,他会准备一个厚本子,请我们上去签名。他的教课方式与其他老师不同,我们都非常喜欢他。
现在我才明白,每一个人和你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如果能让时间停下,停在老师还在教我的时候,那该多好呀!
“一所学校有一两个班的习作教学颇具特色是很正常的,但像西湖小学这样整体推进,全员参与,遍地开花结果,真不多见。”有专家这样评价。
【在读书中成长】推荐阅读:
我在读书中成长作文600字欣赏09-25
株洲市中考满分作文-我在读书中成长06-09
读书伴随我成长作文06-19
读书引领我成长范文07-13
读书伴成长作文800字06-28
读书励志成长演讲稿10-14
读书与成长六年级作文12-11
读书心灵的成长作文600字06-07
9.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06-09
《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心得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