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动物学(精选8篇)
A.B.shenghuan.shnu.edu.cn C.cc.shnu.edu.cn D.2.《动物学野外实习网站》一共有几个栏目?
A.7 B.8 C.9 D.10
3.动物学野外实习总学时有几天?
A.3~4天 B.4~5天 C.5~6天 D.6~7天
4.动物学野外实习总学分是多少?
A.1 B.2 C.3 D.45.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内容分为几篇?
A.1 B.2 C.3 D.4
6.动物学野外实习考核评定分为几个部分?
A.1 B.2 C.3 D.4
7.动物学野外实习如果考核未通过,则需要?
A只能.补考 B.只能重修 C.补考或者重修 D.什么都不需要做
8.下列哪一位老师不是“脊椎动物部分”指导教师?
A.俞伟东 B.李利珍 C.唐仕华 D.罗永婷
9.下列哪一位老师不是“无脊椎动物部分”指导教师?
A.孙忠泉 B.赵梅君 C.钱忠英 D.李丽珍
10.下列哪个专业无需参加动物学野外实习?
A.生物科学 B.生物技术 C.园艺 D.科学教育
11.通过实习,可以锻炼学生?
A.野外生存及工作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B.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C.形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安全意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D.以上都是
12.因病不能参加动物学野外实习需要?
A.出事医院证明 B.跟随下一届补休 C.向辅导员提出书面申请 D.以上三项全是
13.《动物学野外实习网站》中天目山宣传片有几部?
A.3 B.4 C.5 D.6
14.以下哪一部宣传片是科教片?
A.天目风光 B.天目万象 C.迤逦天目 D.天目秋意
15.以下哪一部宣传片是导游片?
A.天目风光 B.天目万象 C.迤逦天目 D.天目秋意
16.“我们的天目山”是哪一级哪个专业的天目山实习生活?
A.06级生技 B.06级生师C.06级生科D.06级科教
17.天目山宣传片还介绍了?
A.天目山两爬动物 B.天目山兽类 C.天目山鸟类 D.天目山昆虫
18.天目山野外实习参考文献有几类?
A.1B.2C.3D.419天目山野外实习宜穿着?
全面长裤,长袖衣服 B.短打夏装 C.短裙、短裤 D.白大褂
20.天目山野外实习穿着?
A.人字拖 B.凉鞋 C.运动鞋 D.高跟鞋
21.天目山野外实习那些是非必须品?
A.文具 B.驱虫药品 C.食品 D。游艺设备
22.天目山野外实习基地位于?
A.禅源寺 B.红庙 C.大树王景区 D.原忠烈祠休养所
23.自那一年起上师大进驻天目山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
A.1995 B.1996 C.1997 D.1998
24.西天目山位于?
A.山东 B.安徽 C.江苏 D.浙江
25.哪位古代名人没有去过天目山?
A.徐霞客 B.白居易 C.曹植 D.乾隆皇帝
26.1939年,哪位同志涉险临山,与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会晤,在禅源寺百子堂作团结抗日演讲?
A.周恩来 B.陈毅 C.毛泽东 D.邓小平
27.天目山是我国哪一级的旅游景区?
A.未分级 B。3A C.4A D.5A
28.下列哪个不是动物学野外实习的预修课程?
A.动物学 B.微生物 C.基础生物学实验
29.动物学野外实习的课程类别是?
A.必修 B.选修 C.副修 D文修
30动物学野外实习网站中那个栏目可以实现与教师在线互动?
A. 试卷及答案 B。课程资料 C.课程互动 D.参考文献
31.天目山宣传片简介是以什么形式体现的?
A.五言绝句 B七言绝句 C词曲 D歌赋
32.“天目山实习生活”这一栏有几部影片?
A.1 B2 C3 D4
33.教学大纲中一共列举的多少教材文献?
A10 B9 C8 D7
34在野外实习中遇到危险应该?
A拨打急救电话 B与辅导员和带队老师取得联系 C同学互助做好急救措施
35实习纪律一共有几条?
A9 B8 C7 D6
36哪一项不是天目山野外实习的奖惩办法?
A通报表扬 B返校后按规定处理 C以上都是
37考试成绩占考核评定的比例是?
A40% B50% C60% D70%
38小组报告占考核评定的比例是?
A10% B20% C30% D0
39.课程简介是第几个栏目?
A1 B3 C7 D无此栏目
40.是否期待天目山也外实习?
从1997年开始, 阜阳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践教学历经10余年的努力,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建设了相对稳定的庐山野外实习基地。庐山毗邻长江、鄱阳湖, 是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庐山地区 (含鄱阳湖) 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昆虫种类众多, 其中有美姝凤蝶、中华虎凤蝶等珍稀蝶类;两栖爬行类包括大鲵、棘胸蛙、平胸龟、北草蜥、尖吻蝮、烙铁头、竹叶青、眼镜蛇等共60余种[5];鸟类300余种, 既有画眉、发冠卷尾等众多林鸟, 也有白鹤、白枕鹤、白鹳、白额雁等大量水鸟;兽类包括云豹、小灵猫、黄麂等珍稀种类。
依托庐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动物资源, 实习指导组认真准备, 精心组织,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学校配套的专项实习经费, 在相对短暂的野外实习期间, 改进动物学实习内容, 无脊椎动物实习及脊椎动物实习并重, 创新实习方式, 标本采集与生态调查并重, 争取理想的实习效果, 使学生在体会到野外实习重要性的同时, 还能在巩固课堂知识、提高野外综合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好的收获。
1 健全制度, 明确责任
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工作, 成立由学院领导参加的实习领导小组, 统筹安排实习工作事宜。成立由全体实习指导和后勤保障老师参加的动物学野外实习队, 并设领队和队长各1名。领队总体负责野外实习过程中各项事宜的实施和落实情况;负责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纪律和安全教育工作;实习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由领队主持野外实习队集体研究决定。
实习队队长具体负责野外实习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实习准备工作和学生实习小组的分组工作;组织实施野外实习各项工作的实施;协助领队处理和协调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相关事宜。
学院选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各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是本组实习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全程负责实习期间所带实习小组的安全、纪律和实习指导工作, 学生中独生子女多, 年龄小, 学生集体意识、大局意识淡薄, 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有预见性, 尤其在标本采集过程中要及时提醒, 加强管理, 严格要求, 严禁出现学生的活动脱离指导教师的掌控之外。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包保制”。
后勤保障老师主要负责落实野外实习队的车票、住宿和生活等事宜, 做好实习经费的审批、账目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
成立实习小组, 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实习小组组成, 未经实习领导小组允许不得擅自调换实习小组。实习小组组长全面负责本实习小组的各项实习工作, 组织落实各项实习制度和实习内容;协助指导教师做好本小组学生的纪律要求和安全管理等工作, 及时发现并向指导教师反映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严禁瞒报学生的违纪行为。实习生要服从管理, 一切行动听指挥, 遵守《生命科学学院野外实习学生守则》《生命科学学院野外实习纪律细则》和《生命科学学院野外实习安全预案》等规章制度。学生在野外实习期间要服从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所有学生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实习或要求中断实习。有关纪律要求须严格执行, 同学如有违犯, 将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公开检讨、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情节严重并造成严重后果者上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
2 周密筹备, 充分动员
在每年实习工作筹备阶段, 及时召开实习指导教师业务学习会, 集体备课, 实习资料准备, 实习工具准备。讨论确定实习动员会时间、地点、参会人员, 以及出发集中时间和地点。通报前期筹备工作 (组长和后勤老师负责) 、驻地食宿安排及费用预算。
高度重视实习动员工作, 野外工作不同于校园学习和生活, 环境复杂、天气多变, 为了预防意外事故, 需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出发前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 向学生强调:“打草惊蛇”“走路不观景, 观景不走路”。强调野外工作对服装的特殊要求:穿着长裤长褂及耐磨防滑的鞋子。制定野外实习必备物品清单, 实习出发前按照清单准备实习及生活用品。
制定细化的应急预案:雷雨天气、交通、疾病、意外伤害事故等。及时解决学生低血糖休克问题及低温感冒问题, 防止非战斗性减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
3 认真实施, 严格考核
努力改进实习内容, 昆虫采集确定少而精的原则, 每次每个实习小组只采集具典型代表性的标本。控制昆虫采集量, 拓展实习内容, 增加脊椎动物实习内容。今后尝试在实习中只采集常见种类来学习标本制作方法, 同时增加两栖爬行类调查、鸟类观察和环志等内容。标本采集与生态调查相结合。
应用先进的实习手段, 创设启发式、互动式的野外实习指导体系。随着近两年计划购置的全球卫星定位仪 (GPS) 、数码摄像和照相设备、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投影机、无线电跟踪仪、激光测距仪、对讲机、LED头灯和单筒、双筒观鸟镜等野外实习器材的逐步到位, 为改革实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或学生在野外拍摄的图像当天就能展示给其他同学, 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得到及时的处理。后续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在实习之前进行预习, 还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制定综合性的考核方式, 目的在于全面考核学生的参与意识、遵守纪律情况、吃苦耐劳与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等。实习成绩评定:实习表现 (30%) +实习作业 (20%) +实习报告 (20%) +动物标本鉴别考试 (30%) 。
4 及时总结, 巩固成果
实习结束后, 及时总结, 并撰写实习总结报告。实习过程中, 一些好的做法, 需要坚持和完善, 如实习指导教师团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风气值得保持和发扬;实习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由领队召集全体实习教师集体研究决定, 并由实习队长坚决贯彻执行, 这一优良传统需保持;实习账目公开透明的做法值得肯定;后勤保障及时有力, 所谓“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基本做到“无缝衔接”;包保制是一项切实有效的制度应坚持执行;邀请客座教授担任野外实习技术指导的做法值得坚持。
参考文献
[1]史海涛.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目的和意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 10 (4) :12-13.
[2]邓道贵, 章振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淮北煤师院学报, 2002, 23 (4) :86-88.
[3]唐鑫生.动物学野外实习管理模式探讨[J].生物学杂志, 2006, 23 (3) :56-58.
[4]吴海龙, 晏鹏, 严云志, 等.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 2010, 27 (4) :97-100.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植物分类学知识,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植物学野外实习不再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于是,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应运而生。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植物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二、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途径改革
1.野外实习时间安排
随着目前招生规模扩大、实习成本增加,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时间受到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在有限经费投入下完成实习任务,必须对野外实习的时间进行调整。把植物学理论课教学都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在第四学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这样既可节约实习经费,又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实习前3~4周为准备阶段。实习带队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以及实习基地的具体现状,介绍相关情况,学生查阅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特别是将科研课题与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三者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是实施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在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采集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收集相关资料。实习后3~4周为总结阶段。进行植物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让学生分组调查信阳鸡公山不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分布及其生境特点,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了解该地区的植被组成,理解生态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前期植被调查及土壤取样的基础上,围绕植物区系、植物分类、植物的空间构型、海拔梯度上的植物多样性、地形(坡向/坡位)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及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开展相应研究,通过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培养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野外实习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步,实习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路线勘查,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沿途常见典型植物的植株、叶片、花序、果实等图片,并做成Flash动画,在实习前给学生反复播放,使学生对不同实习路线分布的代表性植物有大概了解。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实习路线,实习带队教师布置沿途需要学生掌握的植物种类名称、种群特征、环境特征及优势种群。实习过程中,设置一条20m宽的样带,以其中的一个20m×20m样方为例,讲解样方法、样线法等植物调查方法。
第三歩,野外植物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植物与生境的关系,讨论光照、肥力、地形、坡向、人为干扰对植物的影响,通过植物学实习,让学生建立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态学理念。
4.野外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确立后,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表1)实现野外实习目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院多年的植物学野外实习经验,将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五部分,构成适合我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设计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操作过程如图1。
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科学研究过程,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对今后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来源:许昌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02013094)endprint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植物分类学知识,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植物学野外实习不再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于是,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应运而生。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植物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二、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途径改革
1.野外实习时间安排
随着目前招生规模扩大、实习成本增加,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时间受到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在有限经费投入下完成实习任务,必须对野外实习的时间进行调整。把植物学理论课教学都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在第四学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这样既可节约实习经费,又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实习前3~4周为准备阶段。实习带队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以及实习基地的具体现状,介绍相关情况,学生查阅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特别是将科研课题与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三者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是实施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在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采集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收集相关资料。实习后3~4周为总结阶段。进行植物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让学生分组调查信阳鸡公山不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分布及其生境特点,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了解该地区的植被组成,理解生态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前期植被调查及土壤取样的基础上,围绕植物区系、植物分类、植物的空间构型、海拔梯度上的植物多样性、地形(坡向/坡位)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及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开展相应研究,通过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培养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野外实习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步,实习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路线勘查,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沿途常见典型植物的植株、叶片、花序、果实等图片,并做成Flash动画,在实习前给学生反复播放,使学生对不同实习路线分布的代表性植物有大概了解。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实习路线,实习带队教师布置沿途需要学生掌握的植物种类名称、种群特征、环境特征及优势种群。实习过程中,设置一条20m宽的样带,以其中的一个20m×20m样方为例,讲解样方法、样线法等植物调查方法。
第三歩,野外植物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植物与生境的关系,讨论光照、肥力、地形、坡向、人为干扰对植物的影响,通过植物学实习,让学生建立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态学理念。
4.野外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确立后,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表1)实现野外实习目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院多年的植物学野外实习经验,将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五部分,构成适合我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设计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操作过程如图1。
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科学研究过程,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对今后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来源:许昌学院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02013094)endprint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植物分类学知识,了解植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必要性
传统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但随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植物学野外实习不再局限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于是,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应运而生。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植物学、地理学等相关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二、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途径改革
1.野外实习时间安排
随着目前招生规模扩大、实习成本增加,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时间受到限制,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在有限经费投入下完成实习任务,必须对野外实习的时间进行调整。把植物学理论课教学都安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在第四学期进行植物野外实习,这样既可节约实习经费,又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实习前3~4周为准备阶段。实习带队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方向以及实习基地的具体现状,介绍相关情况,学生查阅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特别是将科研课题与野外实习及毕业论文三者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野外实习时间为2周,是实施阶段。按照研究方案在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采集植物标本和土壤样品,收集相关资料。实习后3~4周为总结阶段。进行植物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撰写论文。
2.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让学生分组调查信阳鸡公山不同海拔梯度上的植被分布及其生境特点,掌握植物群落调查方法,了解该地区的植被组成,理解生态因子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完成前期植被调查及土壤取样的基础上,围绕植物区系、植物分类、植物的空间构型、海拔梯度上的植物多样性、地形(坡向/坡位)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及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等内容开展相应研究,通过让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培养文献检索、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野外实习教学形式改革
第一步,实习带队教师提前到实习路线勘查,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拍摄沿途常见典型植物的植株、叶片、花序、果实等图片,并做成Flash动画,在实习前给学生反复播放,使学生对不同实习路线分布的代表性植物有大概了解。
第二步,根据不同的实习路线,实习带队教师布置沿途需要学生掌握的植物种类名称、种群特征、环境特征及优势种群。实习过程中,设置一条20m宽的样带,以其中的一个20m×20m样方为例,讲解样方法、样线法等植物调查方法。
第三歩,野外植物实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植物与生境的关系,讨论光照、肥力、地形、坡向、人为干扰对植物的影响,通过植物学实习,让学生建立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生态学理念。
4.野外实习考核方式改革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确立后,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表1)实现野外实习目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院多年的植物学野外实习经验,将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五部分,构成适合我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设计
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操作过程如图1。
通过开展研究型植物学野外实习,让学生提前熟悉科学研究过程,在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对今后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及毕业论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1
野外实习是普通动物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野外实习不仅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课本的知识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应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进行了为期七天的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预防;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所采集动物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把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还能够使我们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于动物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昆虫),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的标本制作,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荣誉精神。
二、实习基本情况简介
1、实习时间:20xx年05月26日——20xx年05月29日
2、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寨西浮溪村。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实习地点是黄山的最南端——汤口,该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学和科研价值,是我们进行野外实习、学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实习人员:20xx级生物科学班全体学生
4、指导教师:耿学侠、查岭生、李学明、丁建华
三、实习要求与任务
1、认识100种以上的动物种类(主要是昆虫),并至少能分类到目。
2、学会并掌握描述动物的分类特征。
3、学会利用检索表检索和鉴定动物的类别
4、学会制作昆虫标本和动物录制标本的基本方法。
四、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的内容主要为无脊椎动物(昆虫)的野外观察、采集、分类鉴定、标本制作与保存等。无脊椎动物——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昆虫采集工具
捕网、毒瓶(装有乙醚或酒精,用于迅速毒杀昆虫)、三角纸包等
2、昆虫采集方法
本次实习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网捕法和灯光诱捕法,介绍如下:
(1)网捕法:分为飞网采集法和扫网采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虫后用捕网采集,适用于善跳会飞的昆虫。飞网法主要对象为鳞翅目(蝶类)、蜻蜓目、双翅目(蝇类)、和膜翅目(蜂类),扫网法主要对象为竹节虫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虫、同翅目、脉翅目以及陆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类群等。捕网的使用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往上甩,将网底连同昆虫倒翻上面来。
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将昆虫封闭在网底部。
取虫时,先用手握住网袋中部,将虫束在网底,再将毒瓶伸入网内扣取。对于膜翅目昆虫,应先隔着网将其弹晕再放入毒瓶中。对于鳞翅目昆虫,应隔网用手轻捏其胸部,之后使其两翅竖立,放入三角纸包中。
(2)灯光诱捕法:利用某些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夜间在驻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树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盏电灯。昆虫会趋光而至,多数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采集,用镊子夹入毒瓶或纸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备制作标本。主要对象为蜉蝣目、广翅目、鳞翅目(蛾类)、襀翅目。
其它的辅助方法有振落法,适用于在高大树木上的昆虫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虫。搜索法,适用于躲藏在各种隐蔽的地方昆虫。毒杀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虫。
3、昆虫的分类鉴定
(1)参考:指导教师的讲解、徐亚君和唐鑫生《无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2)方法: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利用分类检索表和形态对比进行鉴定
4、昆虫标本制作
(1)制作工具
①泡沫板式展翅板:主要用于鳞翅目昆虫的展翅。
②昆虫针:用于针插固定昆虫,针由细到粗分别为0、1、2、3、4、5号。
③镊子:用于夹镊昆虫。
④标本盒(内放泡沫):用于存放标本。
(2)制作方法:展翅法、针插法等
(3)制作过程
一个昆虫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应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标签、保存等几个步骤。
①清理与插针:标本必须清理,在采集昆虫时,虫体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昆虫标本都要用昆虫针针插固定,针插的方法依昆虫的大小、结构、种类特点的不同而定。插针部位一般是从前胸近后缘正中略偏右一点向下插针,正好通过第二对足的基节为准。针插高度采用三级台规范。标本的留针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观。
②整形与固定:标本插针后就进行整形与固定,包括整姿、展翅、双重针插和粘贴针插。对蝗虫,甲虫等标本的触角、步足等须一一整形。对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进行展翅,使之模拟飞翔状态。对小型蛾子等为使其美观,也可用双重针插法。有些小昆虫如瓢虫等,可直接把标本粘贴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纸尖上蘸少许万能胶或一般胶水。粘在虫体前足与中足之间,在用三号针从小三角片的底边附近插入,使它达到一般标本的高度。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2
实习是理论的巩固和提高,我们技术班5月12日—16日的大亚湾海滨动物学实习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动物学实习是动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不但弥补理论课本上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抽象概念和有关动物图片不足的问题,而且弥补了动物学实验课上动物标本不足和大多数是死标本的问题,还有实习可以补充课本里面为数不多或缺少的关于动物生态和动物行为的内容的介绍。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学习动物学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欲望,相对于单一和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灌输,实习既有趣又好玩,使我们充分的理解课本里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总之,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不但学到了很多丰富的动物学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专业以外的很多东西,收获非浅,具体如下:
1、了解了动物(大多为海产贝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特点、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动物的多样性;掌握了观察动物的基本方法、如何记录观察结果;学会了如何采集动物标本、鉴定和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
2、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锻炼和培养我们大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和培养了我们大学生的学习毅力和组织工作能力,培养了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好问精神;巩固专业思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科研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实习地方:
深圳大亚湾青少年培训基地沙滩、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杨梅坑的.石砾滩和沙滩、东郊场的岩石滩。
二、实习目标:
掌握所采集动物(大部分为海产贝类)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三、实习内容:
动物标本采集、海滨样方调查、参观东山珍珠养殖场。
四、实习成果:
经过四天的努力,我们小组一共采了156种动物标本,分属于11个动物门,从低等到高等分别是: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螠虫门、星虫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其中软体动物门占了绝大部分。
总结:通过这次海滨动物学实习不但巩固和提高了我们的动物学专业知识,而且锻炼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提高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有条件的话,多一些进行野外的实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海洋是我们的资源宝库,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还提供了各种各样有用的资源,我们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又去保护它,而不应该为了短期的利益破坏它。
动物学野外实习报告3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的实践能力提高,在实习的过程中我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认识自然现象,学习、实践野外工作方法,识别常见物种,采集标本,观察了解动物以及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一定的研究性工作,收集数据,分析、讨论,写作实习报告。
二、实习日记
20xx年7月11日
昨天刚考完试,今天我们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昨天整个神经还绷得紧紧地,今天就想欢呼,因为可以到外面去接触大自然了。早上六点钟还没到就醒来了,因为很激动,很兴奋。上车的时候已经8点了,出发前一天我买了很多话梅,因为怕晕车。8:30车子开动了,我们的第一站是防城港的跨海大桥。经过两个多钟头,我们进入了防城港市。进入防港市后,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道路,蓝蓝的天空,蓝蓝的大海。看到海我激动了。
在跨海大桥那里,我们最忙的一件事就是拍照。这里的海风很大,吹乱了我们的头发,但吹不乱我们愉快的心情。停了十几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又要出发了,我们的下一站是怪石滩。一个钟头后我们抵达了怪石滩,这里果然名副其实,远远望去有许多的怪石扎根在海边,一波海浪袭来,溅起了几米高的水花,美丽眩人!在怪石滩,我们脱了鞋子,欢快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中,尽情的与海浪玩耍。但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采集标本。在学校之前我们已经分好了两组,一组是负责采集昆虫标本,一组是负责采集鱼类与软体类标本。大家在玩够了之后都开始很认真的在海边采集动物标本。有的同学拿着铲子挖螃蟹、有的同学拿着水桶捡贝壳、有的同学拿着网捕鱼、还有人拿着毒瓶抓虫子,大家各忙各的,不亦乐乎!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采集,我们在怪石滩的任务总算完成了。在上车之前我们把采集的标本经过酒精处理后,贴了上标签。
离开了怪石滩,我们奔向了金滩,在金滩这里我们不同采集标本,因为已经中午了,我们要在金滩附近吃饭。也许是太晚了,这里有吃的地方很少,而且去哪家都很贵,最后我在一家很靠近金滩的饭馆吃了一碗扣肉饭,但我没有到金滩边去看,因为去看回来的同学说那不好看,而且风很大。吃完饭我们开始了下一个行程:陈屋湿地。在靠近湿地的一个路口我们拿好所有的工具出发了。这时候,我们昆虫组的任务来了,我们在路边抓蚱蜢、捕蝴蝶、抓蜘蛛,一切被我们看到的小昆虫无一不是我们的目标。一路上,我们抓到了很多昆虫,收获颇多。来到湿地,没有鱼可捕,但有很多种的螃蟹,我们用铲子挖螃蟹,干的挺带劲的。在这里我们还留下了大合影,记录了这一难忘的时刻。告别了怪石滩,我们这一天的行程也几乎完成了,我们的车子瞄准了东兴市的方向驶去。晚上我们就住在东兴市的旅馆了。定好旅馆,安排好房间后,大家自由行动。趁着天还早,我们来到了中越交易市场,在这里我们大家都买了很多特产。这一天,我们过得充实、快乐!
20xx年7月12日
在东兴这个连风都是咸的的城市住了一晚,今天醒得很早。7:30准备上车到北仑河源头,经过一路的补眠,到北仑河源头时,我们已经睡了一觉醒来了。下车,带上所有工具,捕鱼抓虫子去咯!北仑河源头的水特清特美,在这里,我们一路笑着走过。捕鱼组的拿网走水路,抓虫组的也拿网和毒瓶走旱路。大家一路前进,遇到了不少困难:捕鱼组的由于水太清、太急而捕不到鱼;抓虫组的网坏了,只能戴手套徒手抓;水路弯弯曲曲,障碍重重······在北仑河辛苦工作了一上午,大家的裤子很多都湿了,但拧拧又要上车开往下一个地点了。在一个不知名的小乡村里艰难地找到吃饭的地并吃饱饭,休息够后,我们的车子驶向了去十万大山的路上。“十万大山”顾名思义就是有很多的山。果不其然,一路上,车子行过的路都是依山而铺的公路,从车子里向外看,别有一番惊险。在一条小河边我们的车子停了下来,又一次,我们带着工具去采标本。班主任兴致勃勃的背着电瓶去捕鱼,后边跟着七八个人。而我们昆虫组的继续抓虫、捕蝴蝶。这里的水也是很清澈的,因此去捕鱼的人收获依旧不大,玩水的人倒是抓紧时间,多与这里清清的水来个亲密接触。大概停留了一个小时,我们的野外实习也算圆满完成了,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
三、实习感想
经过两天一夜的实习,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八九点了,我们是又累又饿,可又觉得很快乐,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在这一次野外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处理蝴蝶的方法;用毒瓶毒死虫子;用酒精浸泡鱼和虫子;用铲子挖有螃蟹的小洞。
回到学校,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了,鉴别昆虫的种属真的很不简单,有时候一个下午也鉴别不出一个来,挫败感油然而生。但我坚信:坚持就是胜利!经过两天的努力我们虽不能吧所有的物种鉴别出来,但大部分已得到确定,并且弄出了美丽的蜻蜓蝴蝶标本,这对我们来说是我们这一次实习的最大收获。成果展做得很好,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激动、开心!
四、实习建议
1、出发前的安排能更具体,最好每人都知道到了目的地后自己该干什么,而不是有些人一直在玩,有些人却一直在做事。
2、小组长可以多几个,这样就不会出现累死累活一个人的现象了,组长也不能随便选了,一个比较有领导能力的和两三个需要锻炼的同学一起搭配最好。
3、时间太赶了,而且预想的跟现实的差别挺大,下次找个鱼多一点的地方去实习才可以,不然结果又是捕不到鱼。
学号:094120
姓名:
班级:09级应用生物教育B班
2011年6月19日,我们开始进行动物学野外实习,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具有特别的意义。而研究型动物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同时也为我们以后走上教育岗位更好的胜任教学。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动物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通过这次野外实习参观,我们了解了动物进化的历程,尤其是侏罗纪恐龙时代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恐龙生活和前寒武纪生命起源与生命大爆发事件的认识。而通过观察标本,使我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完成了这次野外实习的任务,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动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2.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
(1)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面向中小学学生,云南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对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识别具有现实的需要。
(2)野外实习的经验对于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和课外兴趣活动具有很大帮助。强化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增加学生对宏观生物学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二、实习内容概要: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蛭纲,多毛纲)
节肢动物:(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脊椎动物:鱼纲(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纲:(蛙类)
爬行纲:(龟鳖目,蜥蜴类,蛇类,鳄类)鸟纲:(游禽类,路禽类,猛禽类,鸣禽类,攀禽类)
哺乳纲:(灵长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长鼻目,鳍脚目)
三、野外实习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进行了参观和记录各种动物的特征,各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命形态,包括侏罗纪的恐龙和前寒武纪的化石群。
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6月19日,我们到了美丽的澄江。参观在生物生命史上很有知名度的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博物馆。澄江生物化石群出现于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除了低等植物藻类外,大量代表现生各个动物门类的动物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大多数现生各动物门类代表在澄江生物化石群中都有其发现。而在寒武纪之前,除了分散的海绵骨针外,还没有出现过这些动物。虽经5亿多年的沧桑巨变,这些最原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海洋动物软体构造保存完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好的一个多门类动物化石群;生动如实地再现了当时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其中以软躯体化石的罕见保存为特色,现在已经识别的化石就有120多种,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鬼动物、叶足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等种类,还有一些没有命名的奇异种类。这里埋藏着距今5.3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该动物化石群再现了距今5.3亿年前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帽天山化石带,呈带状蜿蜒分布,这条分布带长20公里,宽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标本馆不是很大里面的种类已不是很多,但是每种动物的化石的发现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小组进行分工记下了许多的化石名称,并通过短片的观看进一步了解到了帽天山的发现史。
昆明动物博物馆:6月25号我们参观昆明动物博物馆,昆明动物博物馆库存标本56万号,展示标本数量为2277号,包括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90余种,还有许多珍惜、濒危种、观赏种、药用种、资源种及食用种等,实为无价之宝。展览规模庞大,展品丰富精致,充分展现了云南“动物王国”的风采。通过动物的姿态标本、骨骼标本、皮张标本、浸泡标本、生态景观等,按照动物的进化、生息和分布规律,集中反映这些动物的特征、习性、分布等,体现物种和生境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次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认真的做笔记,听讲解员的讲解,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收获。
圆通山 :6月26日下午,我们到圆通山动物园参观并很详细地记录了各种很有代表性的各种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动物园饲养有猴、熊猫、犀鸟、狮子、亚洲象、金钱豹、斑马、孟加拉虎、孔雀、丹顶鹤等珍禽异兽500多种,还有孔雀园,鸟园,水族馆,陈列各种鱼类。我们认真观察记录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对于有些本土不分布的动物,我们观察动物的特征与常见的种类对比,对照课本内容,加深对各种动物的深刻印象。特别是在鸟园里,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种,包括黑天鹅Cygnus atratus、银耳相思鸟Leiothrix argentauris黄胸织布鸟Baya Weaver、金雕Aquila chrysaetos等47个种的鸟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动物的展区,这已是我们这次参观的重点,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认真统计与记录我们了解到全园有动物140多种,大小近千只如大象、野牛、还有来自国外的袋鼠等等。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在动物园中的动物都缺乏一种在自然界中的灵气。
禄丰恐龙博物馆:6月29日,我们去了禄丰恐龙博物馆。禄丰恐龙生活在一亿八千万年前的晚三迭纪,大约又在八千万年前突然消失了。它是中生代地球上早期恐龙起源、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禄丰恐龙分属于蜥龙目和乌龙目两大家族,包括禄丰龙、云南龙、兀龙、芦沟龙、中国龙和大地龙等六个属的至少八个种,体形有大有小,食性有素食者和肉食者之分。禄丰恐龙时代较早,代表性强,是阐明恐龙起源、演化和发展的珍贵化石证据。我们到禄丰县城参观了恐龙博物馆的各种恐龙化石和已经组装起来的恐龙完整化石,那时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在恐龙博物馆里看到了四只组装完整的恐龙化石和各种恐龙骨骼化石,然后,我们又坐车到达化石采集地点,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真正完整的恐龙化石:两具还在土里的恐龙完整化石。恐龙留给我们太多的谜,现在我还在思索问什么禄丰恐龙没有恐龙蛋化石的存在。为什么所有出土的恐龙无一例外的头偏向东北方。在禄丰现在发现并被记录的恐龙化石有:
1.双脊龙
Diclophosaurus 1999年12月在禄丰县金山镇黑龙潭村后山出土出土,身长6米,时代为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大型的兽脚类肉食恐龙。
2.新洼金山龙
Jinshanosaunus Xinwaenyis 1999年12月在禄丰县金山镇黑龙潭村后山出土出土,身长8.6米,高4.2米,时代为中生代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大型原晰脚类恐龙。
3.巨型禄丰龙
Lufengosauvus magnus 1994年6月在禄丰县金山镇清凉山出土,身长8.2米,高2.5米,时代为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属大型原晰脚类恐龙。
4.禄丰龙
Lufengosawrus huene 1989年在禄丰县大荒田恐龙山出土,身长为2.4米,时代为中生代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标本为未成年个体。
5.许氏禄丰龙
Lufengosaurus huenei 1999年4月在禄丰县金山镇新洼村恐龙山发现,身长5.4米,高3米,时代为中生代晚三迭纪,距今1.8亿年前。四 实习心得
通过此次实习,我在知识和技能上获得了丰收。在实习,我们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动物学知识,不仅使我以前所学的课本知识在自然界中得到了验证与加深,而且对各门各纲的动物的分类有了清楚的辨别,更通过与动物的近身接触了解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更对它们的存在价值有了新的反思与认识。
其次,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动物学实习时间很短,但工作量不少。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记录名录时,大家互相协作,培养了我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将有利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为实验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
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植物学的教学,除课堂讲授、实验室观察各类植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等资料外,野外实习是植物学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野外实习是掌握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野外学习动植物自然资源的种群分布和分类知识,可以了解我国一些典型地区动植物的分布、生活习性、生态及种类鉴别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兴趣、拓宽思路、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及环保意识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生命科学学院组织XX级全体学生来到天堂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动植物野外实习教学。动植物野外实习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次宝贵而又终身难忘的学习机会。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准备工作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该专业的课程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1]。野外实习作为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植物器官形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药用植物分类能力以及丰富学生的认知范围均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通过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因而野外实习成为药用植物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实习效果,实习前应做好准备工作,以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3]。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员准备
实习队伍由教工和学生组成,教工人员、班委成员及实习小组组长分别履行相应职责。
1.1 教工队伍
教工队伍由领队教师1名、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1名组成。此外,在实习地点及其附近缺少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备随队医生1名。
领队教师做好经费的预算和落实,负责对实习进行总体安排,同时履行指导教师职责。指导教师人数根据实习班的学生分组数确定,每个实习小组配备指导教师1名,负责指导小组学生采集、制作及鉴定植物标本,并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考核任务。辅导员老师学生管理经验丰富,对实习班级情况熟悉,负责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随队医生负责实习期间师生的医疗工作。
1.2 实习学生
对参加实习的班级进行学生分组,一般每15~18名学生分为1组,分组时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状况并结合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同时还应注意将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分配到各组,以发挥他们的组织和带头作用。由每组学生分别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组长和副组长应由男、女生分别担任,以方便组织和管理本组学生。组长和副组长的主要职责有领(借)取、发放、保存、归还实习期间所需采集工具和工具书等物资;负责对组内学生进行分工,以便有效地完成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等实习工作;及时向本组成员传达有关通知,及时向老师汇报组内成员有关情况,如失散、生病等;清点人数,以保证集合、出发及采集标本过程中组员的安全等。班委负责班级分组并对整个班级履行上述有关责任。
2 物资准备
物资准备主要包括实习工具准备、生活物质准备及健康保健用品准备3个方面。
2.1 实习工具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证实习顺利、有效地进行,所有参与实习的人员应分别根据各自任务,认真做好实习工具的准备工作。
2.1.1 教工队伍
领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应共同准备好如下工具:(1)植物检索工具,如《河南植物志》1~2套、镊子、手持放大镜等;(2)展示采集标本供学生学习时,需准备记号笔和稿纸等;(3)实习考核用品,如植物种类识别考试用纸以及编制植物名录统一用纸等;(4)数码相机。
2.1.2 实习学生
各实习小组准备的实习工具主要包括采集工具和相关工具书。(1)领取的采集工具主要有标本夹、绳子、吸水草纸、采集箱和编织袋、枝剪、小镐、标本号牌、手持放大镜、大小纸袋(供采集种子用)、野外记录本等,以备采集、压制、观察标本及记录之用;此外,每位参加实习的学生还应准备铅笔、中性圆珠笔及橡皮等,如有数码相机,最好携带备用。(2)相关工具书可从图书馆借取,包括《河南植物志》、《中华本草》等各1套,用来检索、对照原植物并查阅其药用部位和功效;为方便复习某些植物学基本概念,各小组还应准备《药用植物学》教材1~2本。
药学植物学野外实习虽不使用精密仪器,但以上实习工具的缺少或损坏,都不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相关人员应仔细清点所备工具是否齐全。各实习小组在领取采集工具后,还应检查其能否正常使用,如标本夹的木条有无断裂、松动,枝剪是否锋利及错口、开合是否自如,绳子长度是否合适等。
2.2 生活物质准备
生活物质的准备包括需要统一解决的交通、食宿问题及实习人员的个人生活物质准备两个方面。
2.2.1 交通和食宿安排
确定具体实习日期后,应事先安排好交通和食宿。(1)交通安排:交通安排主要是实习用车的安排。应明确车辆到达学校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前往实习地点的具体出发时间。如遇雨水较多的天气,还应提前咨询前往实习基地的交通情况,如有无路面塌方、山体滑坡等,以便选择合适路线,顺利到达实习基地。实习结束时,还应提前联系返校车辆。(2)食宿安排:联系教学实习基地并告知参加实习的教工、学生人数以及各自男女比例等,以便基地能做好食宿准备,实习人员到达后能及时入住和用餐。此外,还应了解实习学生中有无少数民族学生及其人数,妥善解决其用餐问题。2.2.2个人生活物质准备个人生活用品主要包括衣物、餐具及水壶(统一从学校领取军用水壶)、洗漱及清洁用品、雨具、手电筒等。此外,在从学校前往实习基地的途中及返程途中,根据路程长短和自身需要准备食物和饮用水。所备衣物应适于野外活动(为避免植物划伤及蚊虫叮咬等,服装为长袖上衣和长裤),并备换洗衣物;由于我校实习基地在山区,夜间和阴雨天气有较大降温,因而可根据当时气温条件和自身身体状况,准备合适的保暖衣服;准备拖鞋一双,以备洗澡之用。
2.3 健康保健用品准备
该类用品主要包括感冒用药(如伤风胶囊)、肠胃疾病用药(如诺氟沙星胶囊)、扭伤及划伤等损伤用药(如红花油、创可贴等)、防蚊虫叮咬用品(如花露水、风油精等)及温度计等。此外,个人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准备所需的药品,如晕车者应准备晕车药等。
3 野外实习动员大会
为使学生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有正确、全面的认识,野外实习前由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动员工作[4,5]。动员大会上应使学生明确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3.1 实习基本安排
实习起止时间、实习地点及其自然和社会概况、实习期间的食宿安排、出行方式及具体时间。
3.2 端正野外实习认识和态度
首先,明确实习目的及意义、内容、方法、实习应达到的要求及考核的方式,充分重视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并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准备。其次,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克服野外食宿条件差和野外活动强度大等困难。再次,发扬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精神。
3.3 学生分组安排及实习物资准备
学生的分组要求及班委、组长(副组长)应履行的职责。实习物资包括需要准备的实习工具、生活物质及健康保健用品等物资。
3.4 遵守实习纪律,维护学校和个人良好形象
由于野外实习的特殊性,在纪律性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增强时间观念,及时集合和出发;前往实习基地和返校时,按照安排乘车,有组织、有秩序地装卸行李;实习期间,尊重当地群众和风俗,避免与当地群众发生冲突;增强集体观念,不得擅自离队和单独行动;爱护住所室内物品,安全用电;爱惜粮食,避免浪费;按时作息,保持精力旺盛。
3.5 增强安全意识[5,6]
实习人员野外期间除认真对待实习外,更应注意人身安全。采集标本时,应穿长袖和长裤,上衣应颜色鲜明;按照指导教师带领路线行走,不得擅自离队,不到危险地段采样;山林中行走,组员之间距离不可拉得太远,随时保持联系,以免走失;注意山间公路来往车辆,不在公路转弯处及滑坡处停留;在不熟悉山林中采集标本,应以木棍等探路,防备遇到蛇等动物及兽夹,并折断树枝或在树枝上挂草环做标记,以防迷路后能顺利返回;攀登陡峭山路,注意落石伤人;外出采集标本时,食物、饮用水及药品等宜各自携带;不可随意采食野生果实,以免中毒;阴天外出采样,应携带雨具,并选择容易行走的路线;雨天不外出采样;傍晚散步避免单独外出,不到距驻地较远的地方去,天黑前及时返回。
3.6 保护资源与环境[6]
采集药用植物标本时,达到制作、识别标本的目的即可,不可滥采滥挖,破坏植被;采挖根部入药植物后,将土壤填回坑中并踩实,以保持水土;消除火灾隐患,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废弃食品袋等垃圾统一带回驻地处理,废弃的植物标本禁止丢弃在公路上。
总之,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野外实习的效果。因而,参与实习的师生应周密组织、明确责任,积极认真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春澍.药用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林美珍.直观教学法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2):65-66.
[3]何先元,李开萍,王刚.《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技巧探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3):174-175.
[4]许亮,王冰.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特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155-156.
[5]詹若挺,潘超美,黄海波,等.《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组织和实施[J].药学教育,2002,18(3):45-46.
关键词:林学类专业;野外实习;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8-162-02
Discussion on the Management Models of the Forestry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Sun Yueyan et al.
(Forestry College,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restry as an Example,the process of practice management on different levels is discussed,the research result can affor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ie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relative majors.
Key words:The forestry;Field practical;Management models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自成立以来,坚持每年组织大三本科生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課程综合实习,野外实习已成为我校林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野外实习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单一现象,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寓学于乐”、让老师“寓教于乐”,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途径[1-2]。本文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为例,主要从学院分级管理角度来探讨实习前的管理,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实习结束后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完善该专业野外课程综合实习提供理论指导。
1 野外实习的分级管理模式
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实行分级管理的模式如下:教学院长→系主任→任课教师→系主任→教学秘书。
教学院长督促系主任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安排、执行实习任务;由系主任组织相关任课教师负责完成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的制定等前期准备工作及安排任课老师按照实习计划准时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班委把实习报告装订成册交给系主任,由系主任组织任课教师评阅实习报告,将实习成绩和实习报告交系主任,组后系主任统一交给院教学秘书,由教学秘书保存实习报告和成绩并存档。
2 实习前的管理
2.1 野外实习任务的安排 按照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每年春季学期(第六学期,主要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已经完成)教学院长督促系主任上交实习计划,经院领导审议通过后,安排系主任组织大三学生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综合实习。
2.2 制定实习计划 野外实习是林学专业本课教学的必修环节。教学计划经院领导审议通过后,教学院长安排系主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习大纲和路线来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
2.3 实习动员 系主任制定好详细的实习计划后,出发前组织召开师生动员大会,把具体的实习安排通知到学生和教师,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野外实习,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 实习过程中的管理
3.1 教师的管理 参加实习的教师包括各门实习课程的指导教师(负责相关课程的实习)、生活后勤教师(负责学生的食宿及相关生活要求)及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安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习情况),由学院统一指派。实习指导教师要服从学院领导和实习负责人的具体安排,协助管理学生生活起居、安全和实习情况。生活后勤教师和辅导员跟随学生一起出发,课程指导教师应于实习前一天到达实习地点,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到达实习地点后,按照日程安排,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实习目的、要求及实习内容开始调查、记录及标本采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结合课程实习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会野外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资料的方法,学习动物、植物、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及压制方法,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工作的能力。
3.2 学生的管理 由于实习学生较多,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实习小组的组长。各组长实习前通知组员携带相关的实习仪器、生活用品等;在实习时负责清点人数整队并及时传达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将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反馈给指导教师;每门课程实习结束后,组织组员编写实习总结和心得体会。学生应按要求完成实习内容,做好实习记录,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和内业工作。
4 实习结束后的管理
4.1 调查数据及资料的管理 野外实习结束后,实习的学生按小组对采集到的标本(动物、植物、微生物)整理归类并制作成标本以便保存;人工及天然林调查数据、样地及标准地调查数据、森林种群及群落数据、土壤、自然地理景观及森林景观图片等进行整理分析,结合野外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撰写各门课程的实习总结报告。
4.2 实习成绩评定 各门课程实习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习作业和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提出所负责课程的建议成绩,系主任结合各任课教师的评定成绩给出综合成绩。
4.3 总结经验教训 实习工作全部结束后,教学院长安排系主任组织各实习教师召开教研活动,分析野外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认真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取长补短,为今后的实习奠定基础。
5 几点建议
5.1 实践教学方法需改进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是教师边走边讲,学生边走边记[3]。笔者认为,可在野外实习出发前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播放具体实习地点的生态现象,然后通过实地讲解,最后在撰写实习报告时形成科学思维,真正实现“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问、有所悟”,引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5.2 实践教学基地需多样化 建议野外综合实习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可增加具有一定特色的森林旅游景区;专业课程可根据课程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优化选择特色实习地点,增加实习地点。
【野外实习动物学】推荐阅读:
野外实习指导10-11
韶关野外实习03-31
野外实习报告11-13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06-06
野外地理实习报告01-25
煤矿地质野外实习报告10-14
野外实习报告书格式11-13
野外地质的实习报告参考01-05
海南岛野外实习报告02-07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02-1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