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悔的反义词(共15篇)
懊悔的近义词
中文发音:懊悔[ào huǐ]
词语解释:对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因过错而自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近义词:悔恨、懊丧、懊恼、后悔
用懊悔造句
1、可悲的人啊,现在要他对这一切负责,叫他怎么不懊悔呢
2、他失败了,现在他一无所有,叫他怎么不懊悔呢?
3、他捶胸顿足,懊悔万分,可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
4、母亲让我好好学习,我当时没有做到,现在想想真是后悔不已
5、对于先前犯下的错误,我感到十分懊悔。
6、懊悔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
7、原本喧闹的教室变得异常的肃静,看着讲台上正在懊悔的小明。
8、对于刚刚犯下的错,我很懊悔。
9、我问她为什么,她懊悔地摇了摇头,一言不发。
10、人生不需要懊悔,需要的是奋进。
用懊悔的近义词造句
悔恨:我真悔恨早上没有吃早饭,现在肚子饿的咕咕叫。
懊丧:他颇有些懊丧的.气色,好像做坏了一件什么事。
懊恼:心爱的她无情的离开令我很懊恼。
后悔:抓住这机会,要不然你就会后悔的。
【扩展阅读:浅谈近义词的辨析、使用】
一、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三、词的感情: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角贬义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
四、很多近义词所表示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五、许多近义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中间往往有一个相同的词素。如:“爱护”“爱抚”与“爱戴”这三个词词义相近,但存在差异,是不能混用的。“爱护”指爱惜并保护,指人时常用于上对下,如老师爱护学生、要爱护年轻一代;指物时,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如爱护公物、爱护集体荣誉。“爱抚”指疼爱抚慰,如母亲爱抚地给女儿梳妆。“爱戴”的意思要高一层,指敬爱并拥护,只指人不指物,常用于下对上,大多用于对领袖,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受到人民的爱戴;也可用于对有名望、有突出贡献的人,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学家受到人民的爱戴。对一般领导不能用“爱戴”,只能用“爱护”,如尊重领导、爱护领导。
一、反义词的定义及分类
传统语义学认为, 反义词是词义相反的词, 而现代语义学强调, 词与词之间存在着相反或对立的语义关系是反义关系。词义相反或对立的词叫做反义词。对于反义词的分类, 语言学界并不统一, 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概括性最强的是将其分为互补反义词、级差反义词和逆向反义词。
1. 互补反义词。
互补反义又称二元反义, 是一种狭义的反义关系。这种反义关系由两个相对的元素组成, 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值, 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互补反义词表现的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一个词被否定, 就意味着另一个词被肯定, 反之亦然。
2. 级差反义词。
级差反义词是一种语义相反但语势可变的反义词。两个词处于轴线的两极, 两极之间存在着某种中间状态, 也就是说它们有程度之分, 两级之间呈一种逐渐递增或递减的关系。这类反义词的词对在语义上互不相容, 但并不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
3. 逆向反义词。
逆向反义词在词义上是反向对立的关系, 即一个词描述两种事物间的某种关系, 而另一个词从相反方向描述这两种事物间的同样的关系。这些反向对立关系主要表现在行为进程上、社会关系上和方位上。
二、标记概念
标记性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和Trubetzkoy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标记性起源于音素分析中, 现在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广义地讲, 语言标记性是指语言范畴相关关系对立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对立中的一个成分因具有某种特性而被赋予正值, 而另一个没有这种特性的成分则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这种对立的被赋予正值的成分称为标记项, 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的成分则称为无标记项。有标记项具有非普遍的、有倾向的特性, 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的概念, 无标记项具有普遍的、中立的特性, 对概念传达不置可否。即有标记项肯定传达某个信息, 无标记项却未必传达某个信息:可以认为传达, 也可以认为不传达, 或与此无关。
三、反义词标记性分析
1. 互补反义词的标记性
互补反义词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但是这两类反义词一般都没有标记性的区分。具有标记性区分的互补反义词主要是那些指称高级动物的名词反义词。由于它们区分性别, 因此指称它们的互补反义词多以性别为意义相反的基础。在这类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一方通常是多义词, 具有泛指和特指两个意义;而有标记项只有特指一个意义。以dog和bitch为例, dog既可以泛指“狗”又可以特指“雄狗”, bitch只能特指“雌狗”。因此, dog是无标记项, 而bitch是有标记项。换句话说, 无标记项的词义比有标记项宽泛, 前者既可不区分性别地泛指所有成员, 又可指称相关实体中某一性别的成员, 而后者只能指称该实体中另一性别的成员。
在一般语境中, 这类反义词中的无标记项多取其“泛指”的意义, 事实上, 这种意义也是它们最主要的词义。请看下面这句话:He loves dogs.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他喜欢狗”, 至于是雄狗还是雌狗, 我们并不知道。这里的“dog”取其泛指意义, 是一个统称雄狗、雌狗的上义词。但是, 在无标记项与有标记项相对使用的语境中, 无标记项往往取其“特指”的意义。如下句:It is a dog, not a bitch.在这句话中, 无标记项dog和有标记项bitch对比使用, 由于这种对比是在同一层面的同质事物间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dog”的含义是特指雄狗, 这实际上也是取了“狗”的一个下义词意义。
在这些以性别为意义相反基础的互补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确定不是非常规则, 有时是以雄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dog和bitch中的dog, man和woman中的man等;有时又以雌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cock和hen中的hen, bul和cow中的cow等。根据词源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先出现并使用的, 也就是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无标记项, 相应的有标记项是为了表达精确而后来创造并使用的。于是, 我们可以对无标记项的不规则分配现象这样解释:以凶猛见长的动物、野兽等, 其雄性一方往往占主导地位, 因此无标记项落在雄性上;由于多种原因, 女性多受到性别歧视, 而男性则被视为人类世界的主导者, 因此无标记项也是男性一方;而对于家禽家畜, 主要饲养的还是雌性动物, 雄性的饲养数量远远小于雌性的数量, 因此无标记项实现在雌性一方。
在互补反义词中, 不同的无标记项的标记程度是不同的, 有些无标记程度高, 有些则低。我们可以用“The+无标记词+is a (an) +有标记词”的句型来区分无标记程度的高低。
2. 级差反义词的标记性
级差反义词大部分是形容词, 只有少数是动词, 它的标记现象具有普遍性。在级差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通常表现为正面的、积极意义的、量多的高值, 而有标记项则常常为表现消极意义的、量少的低值。比如high和low中的high, wide和narrow中的wide, good和bad中的good, 均为无标记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 从认知角度来说, 有特点的、数量多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信息处理中更容易被识别和贮存。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那些价值高的词成为无标记项, 而价值低的词则成为有标记项。其次, 在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证明, 儿童对肯定评价的掌握通常较早, 使用也更频繁 (至少是在10岁以前) 。令人愉快的词语更容易记住, 能刺激更多的联想。正是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使得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为无标记项, 而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语为有标记项。最后, 从语用的角度考虑, 在交谈中, 为了给对方留面子, 谈话者会较多地使用表示肯定评价的词语, 而较少使用表示否定评价的词语。即便是在指出对方缺点, 或对缺点进行批评时, 通常也不太会直接使用贬义词, 而是用not加褒义词来代替, 或者干脆使用委婉语。正是这种交谈心理和语用策略使得人们使用积极词语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使用消极词语的频率, 久而久之, 反映在语言上, 积极词语就成了无标记项。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认为, 在级差反义词中, “通常只有无标记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对所描述的性质的程度进行提问”。如下面两句话:A.How f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B.How ne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在far和near这对级差反义词中, far是无标记项, 因此句A用How far进行提问合情合理, 其实这是形成了中和性语境, 把far原来的意义给中和掉了。说话者这样提问不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只是单纯的询问距离;而句B用有标记项进行提问, 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有标记项的词义比较绝对, 相对于无标记项来说比较有“力度”, 因此它们的意义中和不了。句B实际上在询问距离的同时, 暗含了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即从北京到洛阳是非常近的。
3.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
对于逆向反义词标记性进行讨论的文献并不多。在研究逆向反义词标记现象时笔者发现, 当逆向反义词成对出现时, 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反义词对中的某一方置于前, 另一方置于后。而且这种倾向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 是被持同种语言的多数人所接受并运用的。比如, 我们常说“come and go”“above and below”, 却很少有人反过来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用支配性的概念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认为,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支配性。按照这种说法, 上例中的come和above分别在它们各自的反义词对中具有支配地位, 因而可把它们视为无标记项。
参考文献
[1] (英国) 杰弗里.利奇著, 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那是4年前一个严冬的早晨,天上飘下一场鹅毛大雪。这雪是我们小朋友的快乐之神呢!我们就在楼下的一块地上玩耍。男孩子打雪仗,女孩子堆雪娃娃。一张张小脸虽然冻得通红,但脸上都挂着欢乐,笑声四处荡漾。一个个雪娃娃堆好了,我提议比一比,看谁的雪娃娃好。比的结果是我的雪娃娃最好。
在我们女孩儿中有一个叫娜娜的,她7岁了,和我那时差不多大,是一个失去了妈妈的孩子。她却不来参加评比,只在一旁悄悄地堆了一个比她还高还大的雪妈妈。她用那冻得通红的手一会儿弄弄雪妈妈的脸,一会儿整理雪妈妈的头,她的雪妈妈堆得好极了。娜娜幸福地闭着双眼,似乎雪妈妈活了,正在拥抱娜娜,给娜娜温暖、关怀。上班过路的阿姨们都一个劲地夸娜娜堆得好,娜娜高兴地拍着手跳。人们一句也没有夸我的雪娃娃,我心里妒忌。看着雪妈妈在微笑,我觉得“她”在嘲笑我。我跑过去猛地一下子推倒了雪妈妈。
娜娜看到自己的雪妈妈被推倒了,伤心地大哭起来:“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呜呜……”
这件事已经过去4年了。我早已明白了我当时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伤害了一颗多么需要母爱的心啊!
现在我多想诚挚地向娜娜当面道歉,可娜娜早已搬到外地了。
我难过,我懊悔……
整 体 评 析
这篇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生动感人呢?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选材新颖;二是构思巧妙;三是把感情融进文章里了。
作者写当时自己毁掉了娜娜的“雪妈妈”,破坏了娜娜的美梦,伤害了一颗需要母爱的心,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懊悔之情。选材很新颖。
最后一段画龙点睛。4年过去了,作为已经懂事了的“我”,想向娜娜道歉,可娜娜早已搬家了。这一丝惆怅,感染着读者,也进一步扣到题眼的“懊悔”上,使中心思想鲜明而深刻。
文章要好必须有“情”。本文字里行间都融进了真情实感,吸引着读者。如果再具体写写推倒雪妈妈后,这件事情怎么结束的就更好了。
【细细品味】
这段描写完全符合小孩的心理。把我为什么推倒娜娜的雪妈妈的缘由流露了出来。
昨天,我作业因为粗心而被母亲责备。妈妈问我:“你怎么这样粗心,这么简单的数学列式题怎么错的这么多?”“我平时怎么教你的?你看看你做的。”我眼中含着泪水改正了错误。当时说真的,我真是恨透了妈妈,作业那么多,天都那么晚了,还折腾我。但是事后我想到,因为那是爱。我不禁为自己的幼稚无知流下了后悔的泪水。
星期天的一个晚上,我出去打篮球,很晚才回家,妈妈见了我。问我:“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还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这样,你晚上哮喘又要犯了可怎么办?”我没滋没味地快速吃完饭,头也不回地走进书房练琴去了。那天晚上,我没有和爸妈说话。这时,爸爸走来了,他还是和蔼可亲地笑着,只见爸爸短短的头发,长长的眉毛,大大地鼻子上架着一副近视镜。“听说你今天和妈妈吵架了?”“咋了?”我不耐烦地说了一句。这时妈妈进来了。“对不起,我今天不该劈头盖脸地批评你。”我目瞪口呆地说了一句:“我不应该这么晚回来,是您的教诲培育了我,对不起。”我和妈妈都笑了。爸爸说,这场战争总算平息了。爸妈走后,我又流下了懊悔的泪水。
终于,海选的时候到了。那天,我按时来到考场,心里充满了紧张和激动。第一环节:笔试。我熟练地写完试卷上的每一题,要知道,当被评选上后,可以去一个新鲜的地方比赛,即使最后并没有获奖,但起码也玩了一趟,这不一举两得吗!不过,想得太美好了,如果没有评上,那不是心情一落千丈吗?时间悄悄地流逝,我交了试卷,便在家只等消息了。终于,有一天,老师告诉我,我成功地选上,不过,成功只是刚开始,我克制住心中那说不尽道不完的喜悦,告诉了父母这个对于我来说,惊天的消息。下一轮比的可是口才呀!这我最拿手了,不就是用英语介绍一下自己吗?这天,我如期来到了录音室。心想:马上就要成功了!
在此之前,老师时刻叮嘱我,要读得有感情,特别要注意语气语调。这番话我虽一直藏在心里,但一直做不好。依我的性格,是不会去请教老师的,这结果我似乎猜到了一半,可能过不了关,但我还是鼓起勇气,丝豪不含感情地将单词读完了,这使我心中十分没底。录完后的几天里,我心里十分不踏实,一定不过关,唉!这虽是夏天,可在我眼中,似乎已充满了秋日之景,枯叶掉落,散在地上。而父母觉得过程最重要,结果无所谓,便又反过来安慰我。
果然,不出我所料,荆州传来消息,我并未过关,那一刻,我真懊悔,懊悔在录音前没请教老师,可世间并没有“后悔药”。
(第一首)
清音渺渺望星空,盛夏乘凉吹夜风。
一曲情歌飞梦里,两行热泪落腮冲。
感怀未了从前愿,寻觅多年不见踪。
思念常及忧隐在,当初悔恨向天扔。
(第二首)
日日酒烧肠肚焦,蠹虫也愧寸阴消.
夜深独醒披衣默,被暖难堪蚀骨悄.
杨度晚嘲无事扰,稼轩老斥置田挠.
旧文字已闲年月,何不拾来细点校!
(第三首)
苍颜鹤发意如何,忆起当年悔恨多。
愤出阳关曾牧马,忧留故里欲投河。
无端辞去师资位,有意夷伤女友荷。
(第四首)
感慨城乡改革时,新生差别几伤悲。
风云变幻沧桑曲,政令通和橄榄枝。
先辈敛财勤节约,后人暴富乱投资。
劝君谨记三年苦,喝水无泉悔恨迟。
(第五首)
回首蹉跎岁月多,青春不再悔如何?
清江曲向东流海,红日弧旋西坠河。
听取前人争秒语,谱成后辈惜时歌。
少年奋进消吾恨,切莫他年叹逝波!
(第六首)
镜里霜枝梦里花,陈情夙影不可擦,
明眸运泪摇秋水,粉面含羞放晚霞;
并坐一年超姐弟,迁学百里怨爹妈;
一、《内经》平行语料库
平行语料库 (parallel corpus) 是为搜集某种语言的原语文本及目的语文本而创建的语料库。平行语料库是语言学家用以对比两个文本在词汇、句子和文本等层面上的差异。[1]南京中医药大学较早建立了《内经》语料库, 不断有专家学者在语料库的基础上研究中医典籍的翻译, 成绩不菲。笔者通过多年研究, 以李照国的英译本为句子对照, 将汉语及其他的全英译本的前34章在相关软件的辅助下进行句对齐, 以便迅速在庞大的汉语版本中找到相对应的汉英译文。图1是笔者借助软件Ultra Edit获得的10个“逆从”实例, 确定之后逆从的汉英对照即可轻易得之。
二、《内经》反义词分析
反义词是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畴内, 在一定的义位上, 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2]反义词经常处于并举、对待位置, 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有助于义位的判定, 有助于词义的辨析, 有助于了解词义的发展演变”[3]。而最早研究《内经》中反义词的是钱超尘, 统计出174对反义词, 以形容词最多, 动词次之, 名词更次之, 还有少量的副词反义词, [4]他说《内经》中的反义词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但还有一些反义词之间的关系又不是绝对固定的。后来黄巧玲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 指出《内经》中有239组反义词[5], 其多成对使用, 或反义连文, 或反义对文, 呈现出辐射交叉和不平衡状态, 聚合复杂多变, 且联合式复合词数量只有24个。如阴阳、逆从等反义连文现象在《内经》中出现不止50次之多, 而且不仅词性连意思也大都完全不同,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逆从”的连文现象的英译
“逆从”连文现象在《内经》前34章出现10次, 其中名词7次, 动词3次, 表1为三位译者在全文英译中“逆从”的相应译文, 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进行翻译。
根据上下文语境, “逆从”不管是名词还是动词, 其意义全然不同, 倪多采取意译加以解释说明, 而李和威斯翻译时, 多直译, 即翻译时对应词序、调整词序, 亦有因境择义的情况;由于“逆从”在原语中有特指, 故李译中又增加了音译的方法。如“逆从阴阳”中“逆从”意为顺应阴阳的变化, 即在语境中偏重于“从”, 李译和威译都较为贴切, 而“脉有逆从四时”与“逆从阴阳”一致, 二位译者却将“逆”和“从”分别直译, 则较为不妥。又如“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威斯调整词性, 将名词“逆从”反义动词结构, 准确无误。
由于医学知识结构的不同, 译文中不乏理解偏颇之处, 尤其是当“逆从”作为名词时, 亦有将动词翻译为名词的情况。例如:当“逆从”指脉象、经络、下针时, 意义则不可丝毫有误, 否则目的语语义将无法准确传达, 如威斯的翻译, “obedience or disobedience”“a place and a name”“be stubborn or curable”, 而李译则采取音译加释的办法, 准确简洁, 不失原语之风骨。
《内经》中像“逆从”这样的反义连文现象比比皆是, 不同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逆从”的翻译实例可以看出, 上下文语境对于准确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译者可以采取词序对应、词序调整、词性改变、因境择义等各种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2]高守纲.古汉语词义通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4]钱超尘.内经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QQ里,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清理一下,把只说过几次话的,不太熟悉的,长久没有联系过的人,从好友栏里删除。我不知道,是我不小心删掉了他,还是他,将我关在了心门之外。还记得,从茫茫网海里找到对方时,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还记得,那些从村上春树聊到童年的沙滩再聊到梅菜扣肉的酣畅淋漓彻夜不眠的夜晚;还有那些令人捧腹的动画表情,那些相互间的安慰和鼓励……
什么时候冷落了你?什么时候疏远了你?什么时候,我丢失了你?
晚上,电话响,接起来,一个完全陌生的声音。以为打错了,却听到他在问我的名字。然后,他报上自己的的名子。我嘴巴张得老人,连着“啊”了几声之后,终于在大脑硬盘里搜索到那些已渐模糊的记忆。
连同名字一起搜索出来的,是许多往事的片断。是初中时的同桌,我还记得他把我的橡皮切成碎块,泡在墨水瓶里;记得我们一起去县城参加语文竞赛,路上口渴,他跑了好多人家去为我讨水喝;记得国庆节时班里演节目,我唱歌,他吹口哨为我伴奏……
还是喜欢看怪异的小说吗?看电影时还会哭得一塌糊涂吗?还喜欢吃那种沾着泥土的花生吗?还是不自觉地把钢笔咬在嘴里吗?还天天踢球吗?还变着花样追女孩子吗?还记得后排的小成吗?……
那个晚上,我和一个十几年没有说过话的人,亲密地聊起了那些几乎被我遗忘的岁月。那些被时间和空间拉远了的场景和记忆,那些丢失的人和事,像是电影里缓缓重播的慢镜头,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泛起了幸福的浪花。
挂断电话之后,我又问自己: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丢失了你?
还有.那个曾经暗恋至深的人,是从身边有了亲爱的他后丢失的吗?那个从少年时就开始盘桓在心中的梦,是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的时候丢失的吗?那份浪漫温柔的情怀,那颗纯真善感的心,是在一次次被现实刺痛的时候丢失的吗?
这一生,我们只是走在路上匆匆的行者,不断地丢掉梦想,忘记旧爱,那些曾经亲爱的人,也会在彼此的路上渐行渐远。我们在不断地丢失,又在丢失中成长。漫长的一生,就这样在丢失和得到的替换中走过。
编辑许之贤
有一次,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一起去参加夏令营,其中有一个我最期待的项目――品尝12种美食。那天,我们都兴奋地手舞足蹈,然而,就在我们兴高采烈地去品尝饮品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的队伍排得很长,我因为出来的较晚,几乎排在了队伍的最后,在我后面的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我在长长的队伍中焦急地等待着,看着前面的人渐渐地减少,我就越来越兴奋……终于到我了,我刚要开口说话,突然我后面几个高个子男生跑到我前面去了。唉,没办法,为了能吃到美食,我只好劝自己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吧。我耐心地等他们盛完后,刚要开口说话,又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跑到了我前面来。这一下子,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像发怒了的狮子一样,闭上眼,冲着前面的哥哥猛地撞了上去。前面的哥哥因为没有注意,被我撞了后身体失去了平衡,于是又撞到了前面的姐姐,而姐姐正好端着刚刚盛上的小米粥,滚烫的小米粥瞬间全洒在了姐姐的大腿上,姐姐痛的哇哇大哭。老师看到这一情景,气得大声斥责了哥哥。哥哥委屈的低着头,却没跟老师说一句话,事后哥哥还给姐姐赔了礼,道了歉。
哥哥姐姐离开了,我终于喝到了心心向往的小米粥。喝到嘴里,咦?这小米粥怎么是苦的?这里面明明放了甜甜的大红枣呀!也许是里面没有放糖的缘故吧,我安慰着自己。
我们走了出去,坐上了返回的大巴车。一路上我不时地瞅向姐姐的方向,她的腿还疼吗?我真后悔自己当时的行为,我多么想过去和老师说明真相啊,可是话到了嘴边,我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那是在月考后的一天。
那一天一切都很平淡,我们正在学习,教室里看班的班主任洪亮的声音响起:“月考成绩出来了!”我们齐刷刷地望向班主任。
只听她一个又一个念出了每个人的成绩,她是按排名念的。可是,她念的名字越来越多,分数也越来越低,我的名字却一直没有出现。
我的心跳声好像就在耳朵边,扑通扑通……
终于,老师说道:“鹿雅婷,语文89分,英语118分,数学74分。”霎时,我的心犹如被人狠狠地撕成两半,又重重的摔在地上……
浑浑噩噩的上完了一天的课,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今天的月亮格外的昏暗,今天的小路如此的沉寂,今天的夜如此的黯淡。
回到宿舍,我满心思考着该如何与父母说这件事。他们会说我不好好学吗?我一定让他们失望了吧。踌躇了一会儿,我还是给爸妈打了电话,电话刚一拨通,我的鼻子就开始酸,但我还是小心的跟爸妈问了好,然后告诉他们我的成绩。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接着妈妈便温柔地说:“没关系的,你那边冷不冷啊?要不要我去给你送点东西?”
听到这话,我鼻子更酸了。我急忙的回了一句:“不冷,我什么都不缺,我去睡了。”电话刚挂,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溢了出来。我知道,单凭这句没关系,我就原谅不了我自己,我对不起父母对我的关爱呀!
躺在床上,回想这一个月来我的表现:不够积极,不够认真,不够努力。这些都是由我要改变的地方。我一定要在下次考试之后,让父母为我而感到自豪。
1 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与现实客观互动的产物。它的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 认知是我们研究的核心环节, 其过程通常被表达为“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概念、意义”, 意象图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意象图式”这一术语首先被Lakoff[5]和Johnson[6]在1987年分别提出, 他们都认为: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想象性、抽象性、心智性、动态性等特征, 并且对于建构范畴、形成概念、理解意义、进行推理等具有重要作用。总之, 意象图式是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 它们主要起意向性抽象结构功能。意象图式不仅能分析语义, 还能分析句法, Lakoff根据六种动觉意象图式和形式化空间假设分析了语言中基本句法构造。受到前人研究的启发, 本文试图构建“对立交叉图式”对汉语对立语素合成成语进行分析, 探讨其生成机制。
“对立交叉图式”主要是基于认知参照点理论提出的。据了解, Rosch[7]于1975年在“认知参照点”一文率先提出认知参照点理论。1993年, Langacker[8]在“认知参照点构式”一文中利用认知参照点分析了英语中的介词、所有格结构等。在该文中, Langacker指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物理参照点”, 也就是说, 一旦C (进行概念化的人) 选了一个参照点 (R) 之后, 就可以在一定空间范围 (D) 内以其为基准来确定另一个物体 (T) 的相对位置或速度。当物理参照点概念化进入心智世界后, 头脑中就可以用想像出的一个假性基点, 然后以此寻找到T (如图1所示) 。在图中从C到R, 以及从R到T的过程被称作为“心智路径 (mental path) ”, 用虚线来表示。“认知参照点”这种认知机制, 充分体现出了人的主观识解性。
根据思维的对立与统一原则, 本文将认知参照点理论中的一个T变为两个T, 就是说target变为两个语义对立的targets。将图1变为图2, 如图所示, 也就是说当C (进行概念化的人) 接触到一件事情之后, 选择了参照点R, 然后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投射出两个对立的目标T (T1和T2) , 在语言上表示为一对反义词。它们的反义关系在词汇上主要表现为:互补反义词 (如“男”和“女”) 、可分等级反义词 (如“冷”和“暖”) 、方向反义词 (如“东”和“西”) 和关系反义词 (如“出”和“入”) 。这些词汇在被识解出来之后又通过交叉才形成了最终的成语, 如图3所示。
2 数据分析
本文从《汉代汉语成语词典》V4.00 (网络版) 39188条成语中进行排查统计出713条反义穿插成语和20条重叠交叉成语, 下面用对立交叉图式分别分析其生成机制, 并讨论其句法语义特征。
2.1 反义穿插成语
反义穿插成语由两对反义词穿插组成, 在成语当中比较常见, 它由两个对立图式生成, 形成四个概念之后, 进行交叉, 后而固定形成成语。下面图3是一个用“对立交叉图式”分析的例子“弊多利少”:
在生活中, 当人看到或者感受到利益的问题时, 在经过感觉、知觉之后, 如图3所示, 通过认知参照点R1 (利益) 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概念就是T1“弊”和T2“利”, 脑海中在出现这一概念的同时, 根据参照点R2 (量的大小) , 同时加工出两个对立概念T3“多”和T4“少”, 这样四个字都出现在了人脑中, 接下来该怎样组合呢?汉语当中的构词主要有并列和离合的方式, 在这里, 如果直接并列组合, 就会得出“弊利多少”一词, 这个词汇不能传递具体信息,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离合交叉组合, 可以得出“弊多利少”“弊少利多”这两种表达, 因为“弊少利多”这一现象比较正常, 无需重视, 这种表达的需要性就没有“弊多利少”的强, 所以就有了“弊多利少”这样的表达。至于为什么不会出现“少利多弊”“多弊少利”这样的表达, 它与人想要强调的东西有关, 要强调的东西一般都会放在前面, 同时也与汉语的表达习惯和音调有关。
根据统计到的数据发现, 反义穿插成语在语义上主要表现为对立对比的关系, 如:弊多利少、薄今厚古、党同伐异、敌众我寡、损人利己、吐故纳新、外刚内柔、逐末弃本、尊古卑今等。在句法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并列结构, 包括动宾并列结构 (薄今厚古、党同伐异、逐末弃本、尊古卑今、损人利己、吐故纳新) , 主谓并列结构 (弊多利少、敌众我寡、外刚内柔) , 偏正并列结构 (洁言污行、前因后果) , 动补并列结构 (出生入死) 等。
2.2 重叠交叉成语
重叠交叉成语是指AABB型成语, 虽然数量不多, 是对立交叉成语中特殊的一种。由两个相同的对立图式构成, 然后相互交叉获得。这类成语往往由两个对立反义词构成, 形容词、名词、动词都可以重叠构成, 如:日日夜夜、朝朝暮暮、来来去去、真真假假、里里外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浮浮沉沉、吞吞吐吐、是是非非。这样的成语是由两个对立图式叠加构成, 是一种特殊的对立交叉图式。
下面图4是一个用“对立交叉图式”分析的例子“朝朝暮暮”:
在生活中, 人们感受着日出和日落, 经过感觉、知觉之后, 如图4所示, 在认知参照点R1 (时间) 的参照之下, 同时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概念T1“朝”和概念T2“暮”, 另外一个对立图式中还是相同的认知参照点R2 (时间) , 区分出的还是概念T3“朝”和概T4“暮”, 然后T1“朝”和T3“暮”交叉组合, T2“朝”和T4“暮”交叉组合, 生成了“朝朝暮暮”这一成语。
这种重叠交叉的成语的句法结构比较简单, 一般都是两个相同词性的词的重叠使用。但其意义相对复杂, 和对立语的意义有相似之处。对立语可以用对立的两种事物来表示比这两种范围更广或者不同范围的一种事物, 如“买卖”就表示所有的商业交换活动。“朝朝暮暮”中的“朝”和“暮”用两极概念包括了所有的概念系统, 用部分代替了整体, 表示了一天中的所有时间。同时由于独特的重叠形式, 用两次替代多次, 创造出多次重复的感觉, 如“来来去去”, 给人一种来了又走了, 又来了又走了的多次回复的感觉, 所以“朝朝暮暮”还表达了一天接一天重复的意思。
总之, 人遇到想要表达的情况时, 通过一个认知参照点R1, 投射出对立的两个目标T1、T2, 再通过另一个认知参照点R2, 投射出另外两个对立的目标T3、T4, 这四个目标即这两组反义词再根据实际情况经过交叉最终确定下来, 表达想要表达的意义。这就是“对立交叉”图式, 它解释了反义交叉成语的生成机制, 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图式, 可以生成更多新的四字词语。
3 小结
人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过程中, 感受着黑与白, 里与外, 定义着东与西, 南与北。“对立交叉图式”是已经在头脑中构建好了的图式, 想到“利”的同时也想到了“弊”, 看到“朝”的同时就看到了“暮”。这种对立在语言中的各个层面都有体现:一词两反义, 反义合成词, 反义交叉成语、对偶、矛盾修辞等都含有对立统一, 相互依存的思想。本文通过用“对立交叉图式”对反义交叉成语两种不同构成形式的分析, 对这类特殊的成语的生成机制做了一定的解释, 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类成语。
摘要:反义交叉成语是指由两对反义词交叉组合而成的四字成语, 如“弊多利少”、“损人利己”、“大同小异”等;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认知方式, 指的是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该文试图创建“对立交叉图式”来探讨反义交叉成语这一特殊结构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反义交叉成语,“对立交叉图式”,生成机制
参考文献
[1]龙青然.汉语成语结构对称类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8 (1) :64-67.
[2]任丽珍.成语中的修辞[J].写作, 2010 (10) :13.
[3]唐淑娟.现代汉语反义复合词的认知分析[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 2010.
[4]李俊敏, 张彩虹.对反义语素同位对举成语的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 2011 (8) :94-96.
[5]Lakoff G.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6]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7.
[7]Rosch E.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Cognitive Psychology, 1975 (7) :532-547.
她叫小蓝,以前住在我家楼下,她头上长满了痘痘,头发歪歪扭扭地随意梳成一个短短的马尾辫,经常穿着一件淡绿色的连衣裙,指尖发出淡淡薄荷清香。
她经常来找我玩,阳光般的笑脸在窗边若隐若现,可不论她多么耀眼,我都不会跟她说一句话,因为,邻里都说,她脑子有点毛病。未满这样僵持着这种冷漠的不知是敌人还是朋友的关系。直到有一天,她哭着来对我说:“我要走了。”我若无其事地说:“哦!”她害羞地说:“我想和你玩一玩!”我冷冷地拒绝了,其实我的心在隐隐作痛,她哭着回去了。我安慰自己:这也许是个玩笑!
第二天,天仍那么蓝,鸟儿结伴在歌唱,我冲下楼,确认了那时小蓝住的405,可为什么那么陌生?我轻叩了一下门,却见一个陌生的妇女站在门前:“找谁?”我急切地说:“小蓝啊!”她说:“哦,房东的孩子啊!”他们刚搬走!”什么!这是真的,我寻觅着,仍不见小蓝的踪迹,我不禁嚎啕大哭,嘴里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那个我曾经熟悉的名字:“小蓝!小蓝!”抬眼望,透过朦胧的泪水――世界那么模糊!
记得那是一天早晨的晨会时间,我的心情格外喜悦,见谁都想友好地微笑,老师开始讲话了,我和好朋友悦悦不约而同相视一笑,刚沉浸在欢乐之中,只听班主任符老师直接让她站了起来,当时我紧张极了,身为班长的我怎么能被老师点名起立呢?但符老师过了一会儿又点了我的名,我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符老师望着我们俩,眼里充满了愤怒。老师问我:“卓延你说,悦悦刚才干什么了?”我却一时紧张,答非所问:“我没有跟她说话。”符老师勃然大怒:“我有说你跟她说话吗?”我当时心跳得特别快,都快蹦出嗓子眼儿了。
老师把我们一起叫到了讲台上,说:“你们刚刚是不是准备说话?”她说:“没有。”那你们刚刚有没有做不该做的动作,我硬着头皮答道:“我们刚刚互相看着笑了一下。”老师听了这句话后还比较满意,但是严厉的对我说:“你身为班长要以身作则,怎么能一说话先把自己甩个干净,这样班里的风气能好吗?”老师说完让我们回去了,但我还是懊悔不已,我感觉我对不起老师对我这么多年的培养,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自从这件事以后,我在犯错以后,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符老师说过的话,接着我就开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绝对不在同一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
多义词教学是英语中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多义词是如何产生的,义项之间是否具有理据性,学习者如何理解并记忆这些众多义项,对此传统英语教学没有作出合理的解答,只是强调机械重复的记忆法。这就会导致单词词义的暂时记忆,而不利于长期记忆。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以意象图式为基点,来解释多义词义项形成的根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多义词的学习以便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2意象图式的简介和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意象图式最早是由Johnson[1]提出来的,他把意象图式描述为在人类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感知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的、赋予我们经验一致性结构的一种动态模版。意象图式不仅构建了我们的空间域概念,也构建了我们抽象域中的许多概念。Lakoff[2]提出了形式空间化假设,认为我们是通过意象图式加隐喻投射来理解概念结构的。Johnson[1]还指出了意象图式结构的动态性特点,他指出意象图式是一种能动性结构,它是相对灵活的,可以作适当调整以适应众多基于同一图式之上的、相似但又不同的其他情景,即意象图式变体。关于意象图式的结构组成,Langacker[3]在他的认知语法理论中将意象图式分析为由动体(trajectory, TR)、陆标(landmark, LM)和路径(path)组成的最简单而又基础的认知结构,认为意象图式表现了动体与陆标之间某种不对称关系。
意象图式的动态性对揭示词汇的多义现象有很大作用。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境,意象图式会产生不同的图式变体;而词汇作为大脑中意象图式在语言世界里的符号表征,其意义也会随着所用语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词,与其说它本身具有意义,不如说它能在大脑中唤起意义的心理图式。图式形成的重要步骤就是把心理模式转化为可视的图形模式,把可视模式转化成人们可以理解的概念模式,最终可以让人理解和解读。
3英语教学中介词under义项的简要分析
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家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利用意象图式以及隐喻的观点可以对语言中错综复杂的语义现象(尤其是多义现象)作出简单而同一的解释[4]。英语中的一些常用介词有许多义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让学习者深刻而形象地理解这些义项的产生过程呢?下面将对介词under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习者看一组包含介词under句子,看看介词under的这些意义是怎么通过一系列图式形成的。
(1)He sat under the tree.
(2)The bat is flying under the roof.
(3)The dog emerged from under the table.
(4)He placed the ball under the desk.
(5)It is swallowed up within a hole under the ground.
(6)They had a picnic under the wall.
(7)He chose a box and put it under his arm.
(8)The field has been laid under snow.
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介词under的基本意象图式通常如下(图 1):
其内在结构为:两个实体,其中一个(动体)位于另一个(界标)之下。
句(1)中under表示的是地点的静态关系,动体在界标之下且垂直于它,但不与界标接触。这是under的基本图式(中心图式)。中心图式可以被看做是人们对under意义理解的原型,它构建了该词的基本意义:表示在某物体(正)下方或低于某物体的位置。
但是仅有中心图式还不能解释under的全部意义,中心图式本身由许多可变的部分组成,动体和界标也有静态关系和动态关系之分。前者仅表示动体的位置,而后者则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方面,可以突出动体运动的起点、终点和路径等,从而形成under的其他一系列意义。
句(2)中,动体仍垂直于界标,仍未与界标接触,但表现的是动态关系,强调的是动体运动的路径(图 2)。
句(3)句(4)相似,但前者强调的动体运动的起点(图3),后者关注的是动体的终点位置(图4)。
句(5)中,图式表征是以地面(ground)为界标,洞(hole)为动体。此处动体位于界标之内、之下,其间没有明显的分割。在这里,under的意义接近于in, under the ground相当于in the ground(图5)。
句(6)中,wall为界标,picnic为动体。此处under并不完全符合其中心图式,动体位于界标的侧下方,under的意义相当于at the foot of(图6)。
句(7)中,arm为界标,box为动体。此处动体夹在界标之间,其图式表征离中心图式更远。under的意义相当于between, 所以under his arm意为between his body and his arm(图7)。
句(8)中,snow为界标,field为动体。动体被界标所完全覆盖。此时under的意义接近于be covered with(图8)。
从中心图式向图式变体的转变是通过转喻进行的。转喻产生了不同的图式变体,从而赋予了介词不同的意义。但单靠意象图式无法解释under 的全部意义,还必须依靠图式与隐喻的合力,可以借助于“意义延伸”这一概念。所谓“延伸”并非是任意的“延伸”,而是指当人们意识到事物、事物内部或相互间的某一方面的某种联系,于是将其突现出来,并加以程式化、规范化,这就成为常规关系[5]。通过突出中心图式的某个特征,产生了under的一系列方位概念,人们可以用这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去认识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将方位概念投射到其他的概念上去,将其他的抽象概念空间化了,从而进一步产生了under的意义扩展。例如:
(9)He is under forty.
(10)The book cost under $ 10.
(11)He had worked under Smith.
(12)She has been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at work.
从具体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以上的抽象域,分别表示时间概念、数量概念、权利关系和状态关系,相应产生了词典中的其他义项:(年龄、价格或数量)低于、少于,在……以下; 在……手下工作,在……的管辖之下;在……的影响下。
4小结和对英语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under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变体来源于大脑中相应的图式变体。作为中心图式的一系列图式变体正是意义能够从本义向转义扩展的根本动因。意象图式是分析方位介词的有效工具。意象图式对所有涉及空间结构词汇的词义扩展有着很强的解释作用,如何应用这一理论来为英语中多义词教学服务,这是本文思考的问题。
在多义词教学中,对诸义项我们通常是强调机械重复的记忆法, 而不去探究义项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凭着反复记忆而记住了全部义项,但它们在大脑中却处于混沌和杂乱无序的状态,缺乏有机的联系,久而不用可能会遗忘。而本文基于意象图式和隐喻等理论提出的义项形成模式则有助于揭示所有义项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语义理据,梳理出源流关系,帮助学习者进行总结和概括。
参考文献
[1]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3]Langacher,R.1987,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
清晨,太阳的四周散发出凄惨而寂寞的光芒,枯叶残枝的老树上,充满了鸟儿悲痛凄苦的哀嚎,小溪流在凄凉的.早晨中唉声叹气,心神交瘁地向着远方流去。它们,仿佛在讲述着一个黯然伤神的故事……
上学的一天,我与好朋友因为一支笔而吵开了,我们虽然都没有特别记恨对方,但是,眼圈怎么都红了呢?可能是因为我们彼此都太了解对方了吧,才会因为一支笔而说出准确直戳对方内心正中央的话吧。吵完之后,我斜着眼睛瞅了瞅她,却只见她呆若木鸡,在原地愣了一会,随之抓起她书桌上的笔盒,不留余力地朝着地面砸了下去——“啪”!这一声巨响,吓得我们全班都抬头瞪大了双眼。从此之后,我们就完全像是陌生人一样,各走各的路。
但是明明每一处眼见的林林总总,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啊!但是我们却都要处处回避;明明只有我们两彼此才懂的“暗语”,很想要说出口,却又要忍着像从来就没有过这样子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