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总结(精选10篇)
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办: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总公司《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及我公司2009年安全会议的精神,切实做好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国庆期间安全供水,我公司安委会及时转发了总公司《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并依照通知的要求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全面开展了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整改工作。现将检查整改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认真检查和整改
公司领导按照文件精神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指导各部门、厂站认真开展此次安全生产全面大检查大整改工作,同时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在9月20日之前各部门、厂站要进行自查并将自查和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公司安委会。9月23日公司安委会根据报告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抽查范围,明确了检查整改时间、明晰了检查小组的职责。公司安委会组织相关人员对部门、厂站进行了抽查,重点检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水源地防投毒,水库安全运行。对施工现场、易发生事故区域及设施等进行实地检查,做到了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进行限期整改,切实把安全检查整改工作抓紧、抓细、抓实。
二、齐抓共管、责任明确、检查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安全检查的要求,各部门、厂站根据各自职能职责,及时 开展了认真细致的检查整改工作。各厂站再次认真学习《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供水系统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安全防汛应急预案》,明确了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进一步落实管理制。对水源地、泵站、管网等供水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易发生事故区域及设施进行了重点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生产技术安全部联合大路污水厂和柳林滩净水厂施工监理和施工方安检人员多次对新建施工工地进行了安全检查,重点检查了施工单位、安全组织机构对安全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施工现场管理、工地脚手架、塔吊等机械设备、材料堆放、现场消防、施工现场安全警示牌、废旧物资管理和建筑垃圾处置、施工道路管理和保养、施工用电(临时用电)、食堂卫生等进行了检查。对在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联合检查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建议,要求施工单位尽快完成整改,确保施工建设无事故。
大路供水厂根据自身特点——点多战线长水源地又相对分散,同时肩负着市政和工业供水双重任务——为确保安全供水,特别是在汛期加强了对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对大南沟水库坝体安全进行了评估,根据南沟泵站的特殊性制订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对船载泵站工作人员上岗前进行安全教育,进入泵船要穿戴救生衣等多项安全措施。对水库设有专人管理,对于进入水库的闲杂人员如钓鱼、游泳、玩耍者进行劝说离去等,并在库区周围设立了安全警示牌警示,防止意外发生。
三、加强防汛工作领导、确保汛期安全供水 公司领导对防汛工作十分重视,在汛期到来之前,公司对防汛工作及早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制定和完善了防洪防汛应急预案,公司安委会下发了生产系统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和通知,公司成立了防汛抢险应急指挥部,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全力抢险。现在组织机构和抢险队伍都得到了保障,并要求各部门和单位对供水设施进行了检查,将存在的隐患彻底整改。在汛期加强值班制度,同时对防汛物资做了充分准备,确保抗击洪灾的应急能力。
2009年是我公司快速发展的一年,我公司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肩负着生产经营和污水厂、净水厂等多项工程建设任务,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年初我公司专门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并针对今年的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提出了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安全生产供水,确保施工建设安全,确保水利设施(水库、大坝、蓄水池、泵站)的运行安全,和“五个不发生”:不发生人身重伤及以上事故,不发生火灾或中毒事故,不发生工程质量事故,不发生运行操作过程中机电设备责任事故,不发生职业卫生和水质未达标事故。与部门,厂站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在组织机构和制度完善上得到了保障。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今年初,我公司重新改组了以公司总经理为主任、负责生产副总经理为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一届安全委员会,从公司到各部门、厂站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安全生产和施工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不断完 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编制出台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公司生产系统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公司供水系统突事故应急预案》、《供水系统水污染突发事故应急议案》。各部门、厂站根据公司的预案也编写出适合自己的应急预案和其他管理办法、措施等规范性文件,有力地指导了今年的安全生产和施工建设。
五、加强安全监管,落实值班制度,确保国庆安全供水 为了确保国庆期间的安全、稳定,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保障各用水户用水,结合这次安全检查针对性对水源地、蓄水池、泵站、水库进行了安防检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24小时值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快速处置,并建立了巡查报告值班记录制度,检修公司承担着国庆期间抢修应急任务,节日前对公司所有供水设施进行了检查和维护。并做了相应应急准备,国庆放假期间公司领导全部坚守工作岗位值班,分工负责,各部门、厂站也都提前作了工作安排,节日期间严格请假制度,以确保国庆供水安然无恙。
综上,我公司从强化领导、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组织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安全生产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抢险能力,为建设生产营造了安全、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也为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专此报告
食品是人类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必需品, 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然而最近几年, 接二连三的食品问题频频曝光:为了增加猪的瘦肉率, 有人在饲料中掺加“瘦肉精”;为了给粉丝增白, 使用有毒化学品“吊白块”来漂白;为了骗钱, 将含有黄曲霉素的陈大米抛光上蜡再出售;尤为突出的是去年的毒奶粉事件, 黑心者为了赚取高额利润, 竟在原奶中添加能致使婴幼儿尿结石的三聚氰胺, 从而酿成数十万婴儿中毒、多人死亡的惨剧。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 日益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去年年底, 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09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中, 食品安全问题被列为2009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之一。
二、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生产者方面
当前许多食品生产企业, “利”字当先, 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低成本、高效率, 高产量”的思想指导下, 盲目追求高产率, 却忽视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1、在食品的源头上,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滥用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品, 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据报道我国每年氮肥的使用量高达2500万吨, 农药超过130万吨, 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同样, 因兽药、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 以及畜禽类和水产类生长环境的污染, 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2、食品的加工过程, 也同样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大隐患区。
首先, 我国绝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小, 生产环境恶劣, 生产能力低下, 生产设备薄弱。同时生产经营者素质也较低, 缺乏食品安全的卫生意识和法律知识。从这类企业出来的食品, 卫生方面的指标严重不合格。
其次, 超量使用, 滥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些不法厂商为了使其生产的食品色泽诱人, 口感鲜美, 长期保持, 非法滥用添加剂, 甚至使用一些有毒的化学品来添加。
3、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控制, 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食品的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 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 在流通环节腐败变质。而由于管理不善, 这些食品居然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零售区域。
(二) 消费者方面
很多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薄弱, 自我保护意识很缺乏。有些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当地民众对一些价格低廉的食品有很大的需求。正是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卫生方面的警惕性较差, 才致使那些路边摊, 食品加工小作坊有了存在的理由。
(三) 政府部门
1、执法体系存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食品卫生安全, 到底是工商管理部门, 还是质检部门, 还是卫生部门, 还是农业部门来监管, 多头的监管体系, 很难形成合力, 往往导致监管的不力。这样的格局很容易产生监管的真空区域, 或监管脱节, 酿成严重的后果。
2、执法体系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
质检、工商管理等部门很少主动执法, 等事后媒体曝光了才开始行动。甚至有人投诉了, 他们也无动于衷。这种“事后”, 这种“被动”完全就是我国政府部门监管的漏洞。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财富》杂志09年3月刊的封面是“中国企业责任调查”, 很明显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排名是相当落后的。但对中国企业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绝非可有可无。目前, 世界上能长期屹立于商业强手之林的企业无不将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模式放在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 关键因素其实并不是技术, 也不是管理和设备, 而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 是这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能从食品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从企业文化来强调对社会的责任, 让他们放眼未来, 做可持续的事业, 让他们明白企业能走下去的根本不是高额利润, 而是保证食品的持续安全, 对于拯救我国的食品行业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二) 增强广大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广大群众是劣质食品最直接的受害者, 维护自己身体健康还得靠我们自己把关。要摈弃贪便宜, 图方便等不良习惯, 培养理性的科学消费观。在消费过程中, 要培养辨别真伪的意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同时, 要增强维权意识, 遇到劣质食品或不法厂商要积极向有关部门举证, 并协助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调查工作。
(三) 政府部门
在“三鹿奶粉事件”的催生下, 2009年2月28日新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随即废止了长达14年的《食品卫生法》。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但是仅靠建立食品安全法是远远不够的, 如何有效地贯彻实施这部法律成为了如今更紧迫的任务。
首先, 要整合执法队伍, 解决多头执法的问题。对质检、工商、卫生、农业等承担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部门重新调整, 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利用精简、合并等手段, 整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队伍, 由这一部门对食品安全严格把关。
其次, 这支执法队伍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现在食品的种类, 以及生产食品的技术日新月异, 执法队伍能有效监管的前提就是自身的专业素质能与时俱进地更新, 对食品和技术有全面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分析及对策http://www.ttzyw.com/Article/2006/2434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全文)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28/185217309015.shtml
[3]、2008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http://www.aheat.cn/news/news_detail.asp?id=23855
一、奴隶社会的处理方式
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很弱的奴隶制社会,靠天吃饭体现的非常明显,虽然人类已经迈过了为生存而奔波的原始阶段,食品开始有所富足,食品交易已经产生。这时的规定也大概是我国历史上对食品安全管理最早的规定。《礼记》中即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的规定。限于当时生产力,食品多为天然而少有加工,时人对时令的遵从异乎寻常,因此对食品安全的保证多限于对食物产生周期的严格恪守。至春秋,《论语》里有了“沽酒市脯不食”的表述。
二、封建社会的处理方式
1.汉代的处理方式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则有“诸食脯肉”一简: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函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整理小组又注释道:“脯肉,干肉。熟,仔细。”这应当是目前有记载以来,对加工食品安全最早的规定了,对处理方法也规定的非常直接和严格。“燔之”的意思就是焚烧掉,根源上杜绝了继续危害的可能。而且可以看出的是,已经从刑罚的角度对不按规定方式处理的结果规定了惩罚——比照《盗律》的规定进行处罚。
2.唐代的处理方式
典律中的规定。在唐律中有如下规定:“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餘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若故與人食並出賣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絞。即人自食致死者,從過失殺人法。盜而食者,不坐。”同样是以刑罚的角度处理食品安全的问题,唐律中的规定更着重于区分人的主观意识,即区分了故意、过失,以及外力介入,如被人盗食的情况。
市署的出现。“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市署前有大衣行,杂糅货卖之所。”“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应该说,市署是管理市场的机构,它的出现体现了官方以制度的设置对食品安全的一种保障。因为其职权是管理日常集市交易,类似于今天的工商局,协调民间交易纠纷,也兼有质监部门的职能。
3.宋代的处理方式
宋代在食品安全的处理方面似乎有了一些新的进步。出现了行业协会的雏形。如鲜鱼行、鱼行、南猪行、北猪行、蟹行、青果团、柑子团等。应该说,即使在现代,行业协会的属性也依然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其是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不代表公权力、国家权利对行业的规制,因此缺乏了作为国家层次力量强制力的保证,只是行业内部成员的自律行为。而且,商贩们加入与否纯属自愿,又进一步削弱了对商贩的控制力。
三、对以上内容的评述
以上几个例子反映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对食品安全的管制涉及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环节,这与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第4条的原则性规定是一致的。第二,在现代食品安全规制所涉主体行政机关、利害关系人、专家和普通公众四方中,我国古代已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入,而古代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专家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不能苛求。第三,对于责任和惩罚的规定比照现在对食品安全责任的规定,非常严格以至于苛刻。第四,政府与民间都以各自的方式对食品安全的规制采取了手段,比照今天比较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或相互合作的方式⑧,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其一,对应食品安全规定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提升,食品交易内容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对于加工食品的安全要求要高于天然食品,而且加工程序越复杂,时间越长,要求越严格。其二,对食品安全的规制不仅限于生产环节,加工、运输、保存、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涉及其中。其三,按照封建社会的情况,对食品安全的规定发展大致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发展。因为皇室专门的二十四衙门中的尚膳监、酒醋面局、司苑局不必为食品安全担忧,民间对安全的要求推动着这项制度的发展。其四,现代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产生大抵是从自下而上的模式中承接而来的。包括现行的食品安全约谈制、企业责任制以至于《食品安全法》的立法都是这种模式,而与古代不同的是,这种模式会以上文中说明的自上而下或相互合作方式继续。
参考文献:
①【日】南博方著,杨建顺译:《行政法》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25页。
②其实,就食品保存技术而言,也是逐步发展的。秦汉以前,出于食品卫生安全的考虑,在保鲜、交易上已经有了相关规定。如《周礼.天官冢宰.凌人》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郑玄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这说明早在周朝时就在天官所属设置了司掌藏冰,供冰之事的“凌人”。而这些冰除了用来降温消暑外,当也被应用到了食品的保鲜防腐上。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11页。
④【唐】杜佑 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谢方點校,《通典》卷一百六十五,中华書局,一九八二年版。
⑤【唐】韦述 :《两京新记》卷三。
⑥【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新唐书·百官志三》。
⑦【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⑧参见戚建刚:《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模式之转型》,载于《法学研究》2011年第1期,34页。
⑨王春瑜、杜婉言著:《明朝宦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9-10页。
⑩参见王贵松:《食品安全约谈制度的问题与出路》,载于《法律案例》。
2010年上半年安全工作总结
中国电信铜仁分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地委、行署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严格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确保了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将上半年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所做主要工作
(一)铜仁分公司明确了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年初分公司与各县级分公司、分公司各部(室、中心)签订了2010年《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各县级分公司、分公司各部(室、中心)与员工签订了《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书》,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到人,领导、员工齐抓共管,不留死角。
(二)坚持日常安全检查和重大节日检查相接合检查制度,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今年上半年,由铜仁分公司安全保卫部负责牵头,组织由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网络管理部、财务部、工会组成的安全检查小组,对全区通信机房、车辆驾驶、外线人员作业操作、通信线路维护、基站、营业厅等进行了6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和8次专项安全检查,共检查出安全隐患126处,整改126起,整改率为100%。
(三)布置下发了全区《2010年铜仁分公司安全保卫工作的重点及要点》,出台全区防盗护线总体指导方案,确定了工作思路、目标和具体工作措施,使各类案件得到有效控制,重、特大案件逐月减少。2010年1-6月发生20起线路盗窃案件,同比下降90.5%,抓获犯罪嫌疑人4人。
(三)按照地委、行署《关于开展2010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铜地安监发[2010]37号)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1、在全区各通信大楼悬挂“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等安全生产方面的宣传横幅,切实开展安全宣传。
2、6月1日至15日期间,各单位(部门)广泛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活动,查找工作场所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和违章行为,以提高员工辨别隐患危害的能力。
3、各单位针对5月份省公司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分公司联合检查情况,在各岗位及各工作环节开展一次“三清除”活动,即清除危险隐患、清除违章行为、清除麻痹思想。
4、组织全区员工参加了网上《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知识答题》竞赛活动,本次竞赛活动共有146人参加答题。
5、6月13日参加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
6、6月19日对120名员工进行了安全知识培训,并组织员工进行了消防灭火演练。
7、分公司运维部门在6月份组织各县级分公司进行了一次针对汛期通信保障和生产场所防汛的应急预案演练。
8、利用10000号平台向全体员工发送20000余条安全生产方面短信,以及组织员工在网上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9、通过企业内部OA网公告栏目开展安全警示、安全文化、安全应急处置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上半年全区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完成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要求。
二、存在问题
(一)需进一步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开展以班组为单位的基层安全管理工作。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严格认真按照地委、行署及省电信公司出台的各类文件精神开展分公司下半年安全保卫工作,坚持 “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隐患治理为重点,以责任制落实和完善安全档案、应急预案为突破,坚决遏制安全事故,特别是特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坚持隐患的日常排查和整改,重点检查已整改隐患是否有重复发生、隐患整改报告未及时回复等现象,对查
出的安全隐患将严格按照分公司《通信场所安全隐患整改和责任追究制度》(中电信铜仁[2010]190号)文件执行。
(二)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作到检查有计划、隐患有记录、整改有反馈、违规有查处,确保检查工作的原则性、全面性、有效性,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风险。
(四)通过安全培训教育树立起“安全无小事”的工作态度,使安全生产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
在2010年上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中,铜仁分公司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上级的要求,狠抓落实,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对企业的重要性,普及员工的安全健康知识,使员工意识到安全健康工作无小事,始终坚持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安全生产;始终坚持一手抓经营收入,一手抓科学发展,确保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任何人的生活中都离不开食物。因此,食品的安全与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了每一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屡屡出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如:03年的敌敌畏火腿、04年的“大头娃娃”奶粉、05年的碘超标雀巢奶粉、06年的瘦肉精猪肉、07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冷冻水饺、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以及今年的创可贴汤圆。
这一件件骇人听闻的事情,令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到底还有什么能吃的放心,吃的安心?”
过去,对生产销售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治理整顿没有做到法规化,制度化,而是“救火”式的治理,哪里发生问题治哪里事情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而制假售假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甚全有愈演愈烈之势。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成千上万。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如此之严重,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
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问题。不同环境的解决方式我认为应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校园食品安全
一、突出重点排查,及时整改隐患。根据后勤服务的特点,该中心突出餐饮、水电、物业、交通运输、医务等安全重点,组织有关人员,不定时对食堂及服务网点等重点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对检查出来的安全隐患,及时分工专人整改。
二、定人定点监管,确保饮食卫生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直接关系到学校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校后勤服务重中之重的工作。在没有增加学校财力支出的情况下,该中心调整增配了餐饮管理人员,做到大食堂都有一名专职人员定点监管,检查督促食堂及服务网点不加工已变质或有异味的蔬菜、肉、鱼、蛋、禽等半成品,不使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原材料,并做好食品留样专人、专具登记管理;检查督促各食堂和服务网点工作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检查督促各食堂和服务网点工作人员经常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同时在各食堂醒目处设立“食堂监管责任人及联系电话”标示牌,师生发现食堂饮食卫生安全有问题时,可随时拨打电话投诉,要求及时解决问题。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一、创新监管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务求在查处无证经营行为、加强现场监督检查、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加大监督抽验力度、创建示范工程、强化重大保障、推广农村50人以上集体聚餐报告指导制度等方面取得实效。
二、通过请专家解读、办班培训、研讨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执法人员熟悉相关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要求,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科学监管、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三、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并督促、检查、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加强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企业支持、百姓欢迎、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
旅行食品安全
一、不宜购买流动商贩出售的食品,要在正规、有信誉的商场、超市购买。注意看食品经营者是否具备《营业执照》《食品流通许可证》及所售食品检验合格的证明。
二、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预包装食品,索取并保留好相关单据,如出现问题可作为投诉或申诉的重要凭据。
三、查看食品包装是否存在破损或外漏的情况,是否有受胀起鼓的现象,若有此现象,表明食品可能已被污染或变质。
四、看包装和标签上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电话是否齐备,是否标注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注有配料表、生产批准文号、QS标志等,还要注意贮存条件提示。
五、购买进口的预包装食品,要注意看是否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还应当看包装上是否载有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国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龙王李小学三年级(1)班 徐怀康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张立芹
前段时间,习主席提出了我国的中国梦。这时,我就在想,我的 中国梦是什么呢?由于本人是个吃货,大家一看我的身板就知道了,所以,我的中国梦就是:吃得放心,能吃上安全食品。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也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可就在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却在不断发生,近几年的“多宝鱼致癌”“苏丹红”“问题奶粉”“病虫橘”„„事件,令人闻风丧胆。人人都期盼食品得到保障。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饮食得不到保证,何以来谈健康话题,一句顺口溜这样说:“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不知道,我们还能吃什么,摆在面前的菜,你敢吃吗? 农药残留物,虫子„„人心惶惶而且磨牙切齿,我们竟没想到,我们会为了食品安全而担忧。
一、食品安全概念
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 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 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 也包括未来安全。目前, “食品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质量的角度, 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 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二、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1) 由于自然环境污染带来的养殖源头污染; (2) 中国的食品供应商很多是家庭式的生产, 资金有限, 规模小, 管理水平有限, 食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落后, 难以符合安全标准; (3) 受利益驱使, 很多食品供应商, 通过人为控制达到食品的尽早上市, 如反季节水果和蔬菜的农药残留远高于应季的果蔬, 采用激素喂养, 将畜禽类生长周期缩短; (4) 食品检测技术和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 从业人员检测不到位, 造成劣质食品进入消费环节; (5) 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规制度不健全, 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继续扩大。近几年来, 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由于监管模式分散, 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没有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自行制订的标准, 这些标准之间有交叉重复和规制盲区, 因此需要明确食品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授权机制,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食品安全标准应包括食品中农药、兽药、污染物等限量标准, 食品添加剂及使用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标准, 以及食品检测方法标准等方面, 涵盖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主要由中央政府一级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卫生部, 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共同负责, 这些部门向国务院报告工作, 并在省市县一级分别设立有延伸机构, 这种监管模式不集中, 使得各个部门权力分散, 效率低下。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控制不是单独某一个部门能搞好的, 而是一项需要有众多政府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部门、生产和经营企业共同负责的长期任务, 这需要进一步理顺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责, 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 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 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 明确责任。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应该保证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检测的技术和过程时时向公众进行公开, 欢迎公众进行监督;加强食品检测的广度和频率, 监测的原料要从市场上随机购得, 不得由企业提供;监测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 实事求是地对企业产品进行监测, 监测机关要对所监测产品的结果进行即时公开。
加大力度进行宣传, 增强食品供应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文化素质, 树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思想, 从主观上杜绝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 要敢于发现和举报不法商家的违法行为。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因坚持不用复炸油而走红的保定“油条哥”刘洪安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向全国人民拜年, 刘洪安曾在2012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发言:“2010年春节, 我从中央10台的《健康之路》看到专家讲反复用油的害处和怎样健康安全用油的报道之后开始用新油炸油条”这说明了食品健康知识在公众宣传中的重要性。
把食品安全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早在2014年, 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时提出着力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 加大土地和水污染治理力度,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 严厉打击使用禁用农兽药、“瘦肉精”等违禁物质的行为等九个方面的治理整顿, 要求各地要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民生工程, 加大支持力度。将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综合目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核, 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依法依纪追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失职渎职责任。
四、结论
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堪忧
这些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赤裸裸地暴露出商家的利欲熏心。
中国自古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道德观。食品安全领域的道德伦理是社会公德的要义之一。食品安全对公众的身心具有更加直接即时的危害,因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痛心疾首,更让人迫切期待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固社会道德体系塔基的必要。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老生常谈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之余更关心的是怎样吃得更安全,生活得更健康。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发,使人民群众忧心忡忡。
“食品行业领域的道德伦理大滑坡,甚至远比社会交往中的道德滑坡更可怕。”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政治学教授许耀桐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说,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反映出,食品领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令人担忧。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牟取不义之财,置公众健康甚至生命于不顾,其中固然有社会公德意识的严重缺失,同时也反映出一些政府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缺乏责任意识、监管不力。
“法律和制度是刚性的,而道德的培养是根本的。”赵成根说,对于治理食品安全问题,虽然目前来说法律制度很重要,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还是要加强道德观念的培养,让从业者不再贪利忘义。
规模化是大势所趋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说,做食品要有良心。不讲诚信的人,必然是目无国法,铤而走险,赚昧心钱。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引发了消费者对不法食品经营者的谴责和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强烈不满。企业的主体责任不落实,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到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根本的原因是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程度不高,生产的源头分散,市场集中度过低,小、散、乱的现象十分突出。”
谈到食品安全,全国人大代表温鹏程认为:“食品生产监管之所以难,在于这些生产厂家的小、散、乱。”温鹏程表示,完善食品生产监管,重要的是促成生产企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食品安全之所以不安全,人们所担心的一是在加工运输和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好;二是产品中含有有毒的物质,用了禁止使用的添加剂。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有足够规模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会特别注重自己产品的质量管理,而小、散的生产者很少注重这一点,往往是能捞一点算一点,“即便出现问题,损失也不会太大”。而规模大的生产和经营者都会想办法提高产品的质量,对于控制质量安全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手段。当然仅仅靠企业自律还不够,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政府监管。相对而言,规模大的生产经营者,政府对其监管成本低,可以定期不定期对企业监管,现场能找到质量记录,真正出现了安全问题,从源头上就很容易找。
代表“把脉”食品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苏酒集团党委书记赵凤琦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栏目时表示,食品安全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要加大惩处力度,从重处罚食品造假者;二是要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准和全社会的诚信度。“要对生命敬仰,对法律敬畏。”他强调,所有食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应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严格把好每一道工序的安全关,不断提升质量标准和生产工艺,确保产品安全、合格。
在过去的四年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赵凤琦的很多议案和建议都涉及到食品安全。他说:“生命权是人民群众最重要、最基本的权利,如果保证不了最基本的食品安全,其他权利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对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分析研究,认真吸取教训。”
赵凤琦建议,应进一步加大对食品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他说:“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在食品的安全管理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因对造假者处罚力度较轻,威慑力不够,导致造假现象屡禁不止。食品造假以谋取不法利益为目的,且明知会给食用者造成危害而实施造假,属于主观故意,具有危害公众安全的显著特征,而且直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很难弥补和修复。”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我们一起探讨和解决。
【关键词】:安全现状、特点、产生的原因、不利影响、对策
一、食品安全的定义
食品安全在我国有2方面的定义,分别来源于2个英语概念:一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食物保障(food security),即是否具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另一个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food safety)。食品安全有2个层次的含义: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该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相对安全性:被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但不能担保在不正常食用时可能产生的风险。其实现实生活中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我们都在每天使用相对安全的食品。
二、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最初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醛(福尔马林)、激素、面粉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漂白剂、假酒(甲醇)、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到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氢化油(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等等,直到近几年不顾一切冒然推进转基因食品产业化。这些问题已对人民生命健康和民族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三、食品安全大事件
1、双汇瘦肉精事件:瘦肉精是指能够促进瘦肉生长的药物添加剂,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的物质。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但人体食用后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其主要危害是:出现肌肉振颤、心慌、战栗、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甲亢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消费者熟悉的双汇集团旗下公司被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央视报道,双汇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不检测“瘦肉精”。因此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导致有毒猪肉流向了“双汇”。足以见得企业对消费者的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
2、染色馒头事件: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等,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黑米馒头等,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染色”馒头进入了上海部分超市销售。上海工商执法人员对报道中涉及的迪亚天天仓储中心、华联超市光新路店等进行了执法检查,并在现场发现了涉嫌使用色素的“染色”馒
头。
3、地沟油事件:“地沟油”中混有大量污水、垃圾和洗涤剂,经过地下作坊的露天提炼,根本无法除去细菌和有害化学成分。所有的“地沟油”都会含铅量严重超标,是个不争的事实,而食用了含铅量超标的“地沟油”做成的食品,则会引起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等症状。其中潲水油中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这两种毒素都是致癌物质,可以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地沟油的职业回收者,只需一把铲子、几个破旧铁桶、一把手电筒,外加一辆电动车就可以满载而归。那些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低价出售。
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
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
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
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五、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
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六、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最基本权益。然而,蔓延欧洲大陆的疯牛病造成一些人患上了“克雅氏症”,在患者中有近百人死亡,引起整个欧洲甚至可以说全世界消费者空前的 “食品信任危机”;比利时等国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恶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品含高浓度二恶英事件,引发有关国家人民对畜禽制品的高度恐慌。
(二)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行业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前些年疯牛病在英国等13个欧洲国家蔓延,欧盟为疯牛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首先,欧盟牛肉消费市场遭到重创,疯牛病导致欧洲牛肉市场一蹶不振。其次欧盟肉骨粉加工业遭到重创,这一项的经济损失达12.9亿美元,而且还要为焚烧动物下脚料支付25.8亿美元,更为重要的是欧盟的牛肉事件已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并引起市场萧条。我国的情况也不乐观,近几年发生的有毒大米、含“瘦肉精”的猪肉、劣质奶粉等的销毁也造成了上千万元的损失,并对本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据美国FDA向中国卫生部透露,近年来美国 FDA之所以扣留了多批中国进口食品,其原因是: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色素问题,沙门氏菌、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另外,我国近年来出口的食品也有多起因为食品卫生问题,纷纷被进口国退货。货物被扣或退货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使我国食品丧失了良好的信誉。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会造成人民群众的心理压力,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食品中毒、死亡及其他事件,也会激发受害者与国家政府机关、生产企业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
七、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科技水平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五)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七)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八、安全饮食小对策
1.尽量在食堂就餐。
2.如到外面餐馆就餐,需看餐馆是否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3.尽量不要吃油炸的零食,小吃。
4.购买食品,需看生产日期,厂家,保质期等。
摘 要:目前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该文从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添加剂解决对策
近几年,虽然中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不断通过各种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如“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等等,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如此信息接触多了,让人似乎不知道吃什么才安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一、当前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毒物质大量在食品中残留
在原料农、牧产品的生产中,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使农业及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使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附着沉淀在农(畜)产品中,如水果、蔬菜中的有机磷、有机氯农药残留,在草莓、番茄、香蕉、西瓜等农产品中使用催熟剂,粮食作物中铅、镉等贵重金属污染,猪肉中瘦肉精、禁用兽药等的残留都会引起慢性、急性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从原料开始,便受到严重的威胁。在水产品养殖业中,不法业主为了提高水产品的成活率和出品率,不惜使用禁用鱼药,甚至使用激素类药物,有些药物代谢速度非常慢,因此大量在成品中残留,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微生物指标不合格问题,部分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销售过程达不到规定的卫生要求。原材料污染严重,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储存条件不当,销售环
节的再次污染,都能导致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出国家强制标准的规定,甚至导致有些产品被致病菌污染,食用这些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食品,能引起食源性疾病。
(2)食品加工中天然有害物未完全消除,引起的食源性问题。比如土豆、青番茄中的龙葵碱,生四季豆中的皂甙和血球凝集素,新鲜的金针菇中含有的秋水仙碱等,加工中处理不彻底易引起食物中毒。
(3)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比如油炸类食品在加工中油温过高,食用油多次重复利用,都能导致成品中过氧化值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过量食用这种食品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3、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滥用工业添加剂
(1)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有些小型食品加工企业或手工作坊,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防腐剂、化学合成甜味剂等严重超标。
(2)不法企业在食品中添加食品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和其它工业添加剂,比如在豆制品中添加吊白块,火腿生产中使用敌敌畏,在水发产品中添加甲醛,在辣椒制品添加苏丹红等。有些小作坊生产的散装食品,无标签、无商标,甚至使用伪造的食品标签,致使检验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检验。
4、在食品中掺杂掺假,甚至故意制造伪劣食品
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生产者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用病死畜禽肉加工熟食肉制品,用工业酒精勾对白酒,用工业皮革残品生产假奶粉,用毛发生产酱油等等。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1、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2、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有些条款甚至完全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三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乏威慑力。
3、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4、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各类检验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2、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3、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4、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预报机制一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就风险评估技术及有关数据资料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并就我国一些具有特色的食品加工技术、影响因素开展前
瞻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报和处置。二是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以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预报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以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
4、加强宣传,提高中国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倡合法经营,严厉打击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
5、加强立法,加重处罚手段,使制假、售假者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当其违法所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其违法所得,生产不法食品无利可图时,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不法食品的出现。
四、结 论
总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的食品类标准逐步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覆盖全面,行之有效的标准监管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标准不能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相关标准外,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其次要通过立法加重处罚手段,提高违法的成本,第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通用型标准的制定,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书国,陈 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2):7-10.[3]丁昌东.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4,(7):16-18.[4]赵晓锋.中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美中经济评论,2003,(1
1):34-37.[5]雷红淘.蔬菜农药残留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6):18-20.[6]杨江龙,刘拉平.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及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6):51-53.1
[7]张继宗.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启示.中国工商管
【中国食品安全总结】推荐阅读:
中国食品名城02-02
中国儿童食品市场07-23
食品安全与当代中国09-17
中国食品安全市场报告03-12
分析中国食品安全政策04-02
中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03-11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02-07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致辞稿06-03
中国的食品行业质量安全状况分析10-30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专业考研经验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