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体制改革调研报告(精选8篇)
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3 篇 1
党的十八届*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面对改革大趋势,基层法院的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司法体制改革更需集思广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改革方案。根据县委政法委通知要求,我院队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盐山法院司法改革工作成效
盐山法院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县人大的正确监督和市中院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以法官为主体,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参与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构建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工作新机制,努力实现公平正义。
(一)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为群众畅通诉讼渠道,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当场立案率达**%。
一是为群众诉求敞开大门。不论案件大小,只要属于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范围,且当事人诉求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一律接受诉状,即刻登记立案。对材料有误或不全的,一次性告知并指导当事人及时补正。
二是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立案登记制扩大了法院受案范围,为配合立
案登记制的实施和缓解审判工作压力,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大案件繁简分流力度,用足用好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一乡一庭等纠纷解决机制,快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缓解立案登记制带来的案件骤增问题。
三是依法严惩诉讼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认真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于惩治虚假诉讼、恶意诉讼和无理缠诉行为的相关举措,根据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法维护登记立案秩序,推进诉讼诚信建设。
(二)以员额制法官改革为重点,推进人员分类管理
牢牢牵住司法体制改革的“牛鼻子”,积极稳妥推进以员额法官作为重点的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为实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圆满完成法官员额制改革。结合本院实际,制定《首次确定计入员额法官工作实施方案》和《首次入额考核方案》,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宁缺毋滥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条件,经过报名、审查、考试、考核、考察、遴选委员会审议等严格程序,公平择优遴选***名具有较好法律素养和较强履职能力的一线办案法官入额。法官员额制实现了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了以法官为核心的人员分类管理体系建设。
二是初步完成人员分类定岗管理。根据省高院《关于法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的意见》,将法院人员分为员额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并相应确立了**%、**%、**%的员额比例,实行员额制管理。经过双向选择和业绩考核,进一步明确了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员、法警等审判辅助岗位人员和行政岗位人员,定人定岗,较好的完成了人员分类定岗任务。以法官为核心,以法官助理、书记员为辅助,以司法行政人员为保障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基本建成。目前,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等级确认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三是建立符合法院工作特点的职业保障制度。积极协调县委组织、人事和财政部门,建立与法院单独职务序列配套的薪酬制度,自 20**年 10 月份开始预发增资工资,并向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发放到位。
(三)以司法责任制改革为重心,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
完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中全会确定的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我院严格贯彻上级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举措,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审判权为核心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真正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一是强化案件审判管理,提升审判质效。出台《审判管理流程规范》,依托数字法院、移动办案和 oa 办公系统等信息化手段网上实时监控办案流程,坚持每月评查卷宗、庭审和审判委员会专题讨论制度,对案件办理全程实行无缝隙、全方位的跟踪管理;
完善独任法官、合议庭办案机制,推行院领导带头办案和过渡期全员办案机制,出台《员额法官考核方案(试行)》,规范院、庭长审判管理职责,进一步明晰审判权运行规则。
二是完善法官办案责任制,实现权责统一。严格落实法官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实施法官办案痕迹化管理,明确法官应当对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严格落实错案及瑕疵案件责任追究,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应当承担违法审判责任;
严格落实法官任职回避、防止内部干扰等制度,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增强法官拒腐防变能力。
三是健全审判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廉洁司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审判权监督制
约机制,定期开展审务督查活动,出台《纪检监察全程介入审执工作规定》,实施案件廉政回访制度和廉政风险环节监督机制,由纪检组通过回访案件当事人、监督评估拍卖、列席审判委员会以及会同审判管理部门联合评查等手段,对案件办理实施提前介入、重点监控、全程监督,切实建立“告廉、问廉、访廉、督廉、查廉”监督问责机制。20**年,随机抽取 270 余件案件进行廉政回访,向当事人寄送《案件回访征求意见表》600 余份,监督评估、拍卖程序 120 余件次,杜绝司法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廉洁的违规行为。
(四)全面深化司法公开,确保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把司法公开作为法院工作新常态,健全公开机制,创新公开方式,积极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
一是推进“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在全省法院率先建立诉讼服务中心,整合立案导诉、司法公开、信访投诉等工作职能,通过服务窗口实现人性化、前置化和集约化办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设置专人接听“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诉语音便民服务***人次;
充实和完善便民自助服务终端系统内容,当事人可凭身份证、短信密码自助实现案件各阶段的信息查询,当事人自助查询案件信息 2100 多人次;
实行院领导代班接待当事人和中层干部轮值导诉制度,为当事人提供诉讼导引 2700 余人次,接受法律咨询 670 余人次,收转诉讼材料 520 余份,查阅案卷和电子卷宗 130 余卷,免费发放《诉讼指南》、《诉讼明白纸》等法律资料 1600 余份。
二是依托司法公开平台全面打造“阳光司法”。坚持把司法公开作为法院工作新常态,以“三大平台”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将 5010 件案件审判流程信息和执行案件信息录入“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和“河北法院司法公开平台”,当
事人可通过网络自助查询;
将 1241 份案件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进行公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不断加大庭审直播力度,新建数字化法庭 2 个,依托本院庭审网络直播系统,同步直播 837 起案件的庭审实况,方便群众“围观庭审”;
全面升级数字化法庭,实现实况同步转播、庭审证据展示、同步录音录像、电子记录打印、光盘刻录备存功能,通过“每庭必录”提高审判活动透明度;
要求案件纸质卷宗同步生成电子卷宗,扫描生成电子卷宗 4218 卷,实现诉讼档案的数字信息化应用,方便律师和当事人查询调阅;
进一步完善我院官方网站司法公开平台建设,公开法官信息、陪审员信息、拍卖公告、评估机构、诉讼指南等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运用司法公开新渠道提升审判工作透明度。注重发挥司法公开新渠道和新媒体作用,运用官网、官博、官微及时公布审判动态、执行动态、案件信息、裁判文书、庭审公告、庭审实况等内容,当事人可通过网络自助查询和获取司法服务,有效树立司法权威;
运用办公楼前全彩 led 电子显示屏信息发布系统,滚动播出开庭公告 1560 件、庭审实况449件、曝光失信被执行人***名、法律宣传片7部、工作动态50余篇,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全面的司法公开新载体;
向社会各界寄送《盐山法院》报刊、《盐山法院》画册 2000 余份,提升审判工作透明度;
开展“司法公开集中宣传周”活动,举办公众开放日、新闻发布会、法制宣传等活动 10 余次,多渠道展示法院审判工作情况,拉近法院与群众距离;
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进法院旁听案件庭审 20 多件,感受法院司法公开工作,营造公开、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
(五)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进一步扩大司法民主
20**年4月,依照法定程序增选人民陪审员8名,使现有人民陪审员数量达到***名,满足了人民陪审员数量达到法官数量两倍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司法民主;
不断完善人民陪审员随机抽取方式、专业性较强案件相对固定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率和参审范围;
积极探索人民陪审员定期考核和考评通报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管理工作;
构建人民陪审员参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案件执行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陪审员来自基层一线,熟悉社情民意,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便于同当事人沟通交流的优势,协助法官做好调解工作,让人民陪审员用平静的心态、拉家常的方式化解各种社会矛盾。20**年,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 300 余件,保障了公民陪审权利。
二、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案件大幅上升和改革任务繁重带来了双重压力。盐山法院 20**年受理案件数量为 3438 件,20**年受理案件数量为 4022 件,20**年受理案件数量为 4519件,较 20**年增幅**.*%。盐山法院现有中央政法专项编制***人,实有人员***人,员额法官***人,办案法官数量较以前进一步减少,案多人少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和对审判质效的高要求,如何既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又能解决好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保证法官队伍稳定,确保公正高效地办理好每一起案件是要急迫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是审判权、审判管理权和审判监督权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还权于法官和合议庭,真正做到“去行政化”。但在改革中,如何妥善处理法官依法独立履职与院、庭长管理
监督之间的关系,成为司法改革实践操作中的难题。一方面每位法官是否有能力独立审理好重大疑难案件,处理结果是否公平合理,是否能真正做到定纷止争还有待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审判权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很有可能会带来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同案不同判、案件审理质效下滑、廉政风险等问题。
三是个别法官的综合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党和人民对公正司法的要求,需要法官具有相应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具有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和司法职业操守。司法改革后法官的权力越大,责任更大,对法官的素质要求将更高。但个别法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及能力与其承担的审判职责尚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健全高素质法官队伍的培养机制,加强对法官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是部分改革事项尚无经验借鉴,实践探索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司法体制改革现已迈入深水区,随着人员分类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法院内设机构改革、执行体制改革、职业保障制度也在逐步推开。相应的改革机制尚无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法院自身逐步摸索,破解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藩篱。
三、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的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解决案多人少矛盾。进一步完善人员分类管理,严格落实员额制法官管理,确保入额法官一律在审判一线办案,让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进一步完善审判机制改革,探索和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有效提升审判质效。进一步完善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法院、智慧法院,向科技要人力、要效率。
二是落实司法责任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推进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坚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原则,将司法责任制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对审判权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对审判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审判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促进司法公正。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和评价机制,加强对法官业绩的综合考评。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进一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
三是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为公正司法提供队伍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官的选拔、遴选和交流机制,健全和完善以培养法官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专业素质、职业操守等为重点的法官教育培养机制,努力提升法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从严管理,从严治院,继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和“三严三实”学习教育,打造过硬法院队伍,确保司法廉洁。
四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落实好各项改革任务。司法责任制改革,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任务艰巨而紧迫。要切实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持顶层设计指导,探索创新,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内设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的机制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和落实审级制度、行政诉讼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3 篇 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代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现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持新思想指引,高站位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全面擘画司法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建是中央确定的全国第二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省委高度重视我省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省委常委会、省深改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作出部署。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对全省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的监督指导,听取审议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调研,给予大力关心支持。省委政法委及省司法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加强组织协调,9 月 25 日省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工作小组对省法院开展改革督察。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大力支持配合,为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凝聚改革创新的强大合力。
我省法院于 20**年 9 月在福州、厦门、南平三地 9 个法院启动改革试点,20**年 8 月在全省法院全面推开。省法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履行改革主体责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大监督,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坚定改革定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把握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新需求新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成果的获得感;始终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融合、依法有据遵循规律与体现福建实际相契合,保持速度、对标高度、健全制度,锲而不舍、蹄疾步稳推进司法改革。省法院先后召开 92 次党组会和司改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司法改革文件220余份,开展4轮专项督察。今年以来,着眼于“巩固、深化、拓展、提
升”,部署推进***个党组重大调研课题和 53 项改革重要举措,坚持“完善提升一批、复制推广一批、创新推进一批”,推动改革持续深入发展。全省法院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法院改革典型案例或在全国复制推广。
在省委坚强领导、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全省法院各项改革任务深入推进、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取得显著成效。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进一步完善。司法责任制全面落实,符合审判特点和司法规律的司法权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和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完善;法院内设机构改革试点稳步实施,司法效能和审判质效不断提升。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审执各类案件**.*万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一、二审后服判息诉率达**.*%。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提升。法官员额制改革全面完成,全省现有员额法官 3***人,占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人员分类管理逐步深化,**%以上人员力量向办案一线集中,一线办案人员较改革前增长**.*%;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员额法官平均年龄 45 周岁,本科以上学历占**.*%,具有 10 年以上办案经验的达**.*%。今年 1 至 8 月,全省员额法官人均结案 120.4 件,同比上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立案登记制改革全面实施,跨域立案全省推行,让“告状难”问题真正成为历史;攻坚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打出声威,成效显著;信息化和智慧法院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司法公开民主持续深化,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公平正义获得感。
二、全面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基础性改革,夯实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的体制基石
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等四项改革,对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基础性作用。
省法院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统筹兼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全面推行司法责任制改革。出台《福建法院健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司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 31 份指导性文件,构建权责明晰、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审判权运行新机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着力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确立法官办案主体地位,推行“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案件分配制度,取消层层请示、逐级审批案件的传统做法,除经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外,院庭长不再签发本人未参与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独任法官、合议庭自主签署签发的案件裁判文书达**%以上;改革审判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审判委员会审判管理、审判指导和统一法律适用职能。着力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制定审判人员依法履职“一规定”“两清单”“三指引”,厘清职责权限。坚持“入额必办案”,建立院庭长办案刚性约束和监督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院庭长办案示范、引领和指导作用。20**年 1 月以来,全省法院入额院庭长审结案件 637041 件,占结案总数的**.*%。全面建立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加强类案指引与质量评查,严把二审、再审关,统一司法尺度,确保裁判质量。推进业绩考评制度改革,树立正确激励导向。健全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和惩戒机制,明确追究法官违法审判责任的7 种情形,确保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着力把该严的监管严起来。把全面从严治党治院贯穿改革全过程,推动审判执行与队伍建设、廉政监督与执法办案、作风建设与法院管理有机融合,审判监督与纪律监督、“数据铁笼”与“制度铁笼”有机结合,构建以院党组统一领导、审判委员会统筹管理为统领的“六位一体”新型审判管理格局,完善以作风建设、效能检查、纪律监督为主体的“大督察”工作新机制,确保放权不放任、用权受监督。
深入开展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以员额法官为中心,以服务审判为重心,将司法人员分为员额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并注重人员专
业化分工、类案专业化办理,全省法院共组建以法官为核心的新型审判团队 1***个。坚持以案定额。把员额向基层和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法院倾斜,不搞“平均分配”。基层法院、中院和省法院法官员额比例向上逐级递减,思明、晋江等 6个案件数量较多的基层法院法官员额比例最高核定为**%,较好体现了三级法院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坚持好中选优。经过严格考试考核、遴选委员会专业把关、人大依法任命等程序,先后三批择优遴选 4***名员额法官,既保证高素质优秀法官进入员额,又注意保护各年龄段和各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坚持有进有出。出台员额退出管理办法,有***人因转岗、辞职、退休等原因退出员额。特别是对只拿待遇不愿尽责、担当不够不敢尽责、能力不足不能负责、违纪违法惩戒问责的法官,坚决退出员额。坚持分类定责。出台人员分类定岗实施办法,让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尽其责。首批招录 1***名聘用制书记员,探索引入在校大学生担任实习法官助理、实习书记员,创新推进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社会化。与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相同步,着眼优化协同高效,20**年9月起在9个基层法院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法院先行启动内设机构改革试点,优化审判职能,简化管理层级,强化司法效能。
完善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大力推进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全面完成员额法官等级确定和按期晋升工作,逐步落实与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职业保障制度。全省法院按期晋升法官等级 1***人次,择优选升高级法官***名。落实“三类人员、两种待遇”工资改革政策,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一线办案人员工作积极性。积极适应司法改革新任务新要求,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推进司法能力提升行动和“四个人才工程”建设,加快高层次审判人才培养和司法人才库建设,规范法官职业操守和司法行为。加强司法人员权益保障,全面成立法官权益保障委员
会,严格落实防止干预过问案件制度。
稳步推进人财物统一管理改革。按照中央、省委统一部署,如期实现省以下法院人员编制和经费统一管理。20**年1月1日起,全省法院机构编制上收省级统管,各中院和基层法院院长全部由省委组织部管理。省以下法院(不含厦门,下同)全部作为省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经费纳入省级财政保障。今年省以下法院财政年初预算**.*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
三、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统一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省法院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等 7 个规范性文件,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确保司法公正。
大力推进庭审实质化。会同检察、公安机关出台***个常见疑难罪名类案证据册和《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证据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全面试行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发挥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决定性作用。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召开庭前会议案件597 件,排除非法证据 64 件,证人、鉴定人等出庭率达**.*%。在省委政法委统一部署下,福州中院和鼓楼、福清法院开展“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推广应用试点工作。
认真开展刑事速裁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在福州、厦门***个基层法院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宽严得当。20**年 9 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个试点法院共审结认罪认罚案件 12004 件 13***人,占同期全部刑事案件的**.*%,其中判处缓刑的占**.*%。
健全防范冤假错案机制。贯彻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20**年以来,全省法院依法宣告***名被告人无罪。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确保量刑公正和司法统一。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保障律师依法履职。
推进司法审判与监察程序有机衔接。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升政治站位,抓好工作落实。与纪检监察机关共同出台《福建省监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协作配合办法(试行)》,做好法法衔接。
四、加快推进审判执行机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高到新水平
改革和信息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省法院坚持创新引领,强化信息化支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释放司法生产力,增强队伍战斗力,提高司法公信力,以高质量司法保障高质量发展。
着力完善服务保障三大攻坚战和营商环境的司法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我省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赶超目标的要求,研究制定《关于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关于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提供强有力司法服务保障的意见》等,健全案件审判和司法服务机制,创新府院联席互动新模式,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金融案件集中管辖、纠纷预警和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执转破”等机制;聚焦精准脱贫,加大司法精准帮扶力度;聚焦污染防治,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全面实施,创新完善生态司法保护体系“福建样本”。
着力完善涉台、涉自贸区和知识产权、海事海商审判机制。创新推进涉台司法工作,完善特邀调解员和台胞陪审员制度,推广设立台胞权益保障法官工作室,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海峡两岸司法实务研讨会。设立自贸区法庭和审判庭,完善涉
外、涉港澳、涉侨等审判机制,健全域外法查明机制,平潭法院与市场监管部门创新企业信息共享机制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改革试验成果。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设立福州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管辖和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构建现代海事审判体系,完善涉外海事诉讼与仲裁良性互动机制,首次发布双语《海事审判白皮书》。
着力完善行政案件跨域管辖和民生权益保障机制。20**年 9 月起,在全省范围对行政案件实行跨行政区域管辖,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行政案件管辖制度,更好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引入心理疏导、家事调查员等制度,推进少年审判与家事审判融合创新。联合省 14家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个法院成立独立建制的家事审判机构。深化涉诉信访机制改革,完善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远程视频接访等制度。
着力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创新跨域立案和诉讼服务司法协作,在全国 7 家高院和***个中院推行。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精准服务便捷服务品质服务 全面推进全省法院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整合诉讼服务资源,打造诉讼服务大厅、ITC 自助服务终端、网上诉讼服务平台、掌上诉讼服务帮手、12368 诉讼服务热线“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型诉讼服务体系,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机制改革的意见》,推进简案快审、普案标审、难案精审。全省法院设立速裁团队***个,今年 1 至 8 月,通过“分调裁”结案的占结案总数的**.*%。贯彻执行《福建省多元化解纠纷条例》,省法院与 27 家部门行业建立诉调对接机制,***个特邀调解组织、3***名特邀调解员进驻各级法院开展诉调对接工作。全省法院以调解、撤诉方式办结各类案件116845 件。推广道路交通纠纷网上一体化处理、一键式理赔,完善金融等纠纷案
件在线化解平台,高效便捷化解纠纷。
着力完善司法民主、司法公开机制。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健全选任、参审和履职保障机制,龙岩中院等 5 个全国试点法院探索推进实质陪审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今年 1 至 8 月,全省 6***名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 62722 件。构建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监督管理“五大公开平台”,做到主动公开、依法公开、全面公开、实质公开。全省法院全部开通互联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形成自媒体阵地集群效应。优化代表委员监督联络工作手机应用系统,运用福建法院庭审直播网、微博发布厅、视频演播室,打造“阳光司法”。截至今年8月,全省法院累计公开裁判文书189余万份,庭审直播**.*万场。在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庭审公开情况第三方评估中,省法院位列全国高院第 7 位。
着力完善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机制。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健全统一管理、统一指挥、上下一体、内外联动的执行管理体制和指挥系统。各地成立执行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委书记、政法委书记赴一线指挥督战***人 248 次。去年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听取审议执行工作专项报告,今年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执行联动专项检查。完善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20**年 7 月率先在全国建成全省失信联合惩戒平台,截至今年9月1日,省级100家单位全面对接,联合限制、惩戒失信被执行人**.*万多次,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10 多万被执行人慑于压力自动履行法定义务。从今年 7 月起开展“亮剑八闽、百日决胜”统一行动,与公安、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打击拒执罪专项行动,与税务机关建立执法协作机制,与保险公司建成“法院 保险”合作平台,与新闻宣传部门、文明办合力推进执行攻坚宣传和文明创建,取得明显成效。今年1至8月,全省法院执结案件**.*万件,执行到位
金额**.*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
着力完善信息化和智慧法院建设体系。坚持“互联网 ”“标准化 ”“数字化 ”,制定福建智慧法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司法权运行现代化新模式,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科技支撑和强劲动能。建成福建智慧法院管理中心,汇集全省法院各类案件信息**.*亿余条,加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现从“司法数据”到“数据司法”的模式转换。全面推行网上办案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构建“智审”业务平台,实现案件“网上录入、信息共享、全程留痕”,全省法院建成标准型科技法庭***个。省法院被评为全国“智慧法院”建设先进单位。在今年4 月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我省法院执行信息化等“四个展位”亮相,受到好评。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对标对表改革任务,对照人民群众需求期待,我们清醒看到,全省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仍然存在差距短板,面临一些问题困难。
一是司法改革推进不平衡,力度还需加大。有的法院对改革认识还不够到位,对改革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透,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不够;有的法院改革思路不够开阔,司法理念、运行机制、办案方式等还跟不上、有差距;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法院之间在推进深度、落实力度、见效程度上不够平衡。
二是案多人少矛盾依然突出,亟需根本性解决。全省法院新收案件数连续 13年呈现正增长态势,年均增幅近**%,人案矛盾日益突出。基层法院特别是有的沿海法院员额法官年人均办案量高达 300 件以上,法官办案强度和工作压力持续加大,法院干警长期超负荷加班成为常态。
三是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仍需做深做细做实。新型办案机制加快推进,但有的法官还不能完全适应,“受权不敢用”;有的院庭长“不敢管”“不愿管”“不
会管”,放权与监督的关系还需理顺;适应改革的审判监督指导机制需要完善,司法不严格、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审判辅助人员缺口较大,新型办案团队高效顺畅运行受到影响;新型审判运行模式与智能化办案处在接驳换档期,增益效果有待提升。
四是综合配套改革有待大力协同推进。与法官单独职务序列相应的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官助理、书记员职务序列改革尚未落实;人财物省级统管后,涉及干部管理、经费保障、“两庭”建设和物质装备、法官职业待遇保障等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需进一步理顺落实。
六、锲而不舍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纵深发展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省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总体战略,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以优异成绩迎接改革开放 40 周年,为加快建设新福建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一要提升改革站位,增强新时代深化改革责任感使命感。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新思想引领司法改革新使命新征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决策部署作为政治任务,狠下气力推进有利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以严明的纪律确保改革扎实推进。
二要狠抓改革深化,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构建权责一致、规范有序的司法权运行体系。深化人员分类管理改
革,完善司法职业保障,健全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机制。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立体化、精细化的诉讼程序体系。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完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加快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司法机构职能体系。
三要强化改革督察,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加强领导,科学统筹,务实戒虚,着力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做到大局小局一盘棋和全省法院一盘棋。加强项目化运作、清单式管理、拉链式检查,严抓实推,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督察,以督促改,以察问效。
四要发挥改革效应,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福建发展大局和特色优势,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和服务举措的改革创新,及时把创新实践和改革成果转化为公正为民司法的制度规范,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经验、福建样本、福建品牌,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聚焦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堵点,以改革精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改、马上改。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致力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大力加强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专项报告,既是监督更是支持。全省法院将在省委领导和省人大监督下,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敢于担当、开拓创新,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报告,请审议。
附件一:
有 关 用 语 说 明 个法院启动改革试点 P2 根据省委统一部署,20**年 9 月,福州中院和仓山、罗源法院,厦门中院和湖里、海沧法院,南平中院和邵武、顺昌法院等 3 个中院、6 个基层法院启动四项基础性改革试点工作。
全省法院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全国法院改革典型案例或在全国复制推广 P3 福建法院 ITC 自助终端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平潭法院创新企业送达信息共享机制被列入第四批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改革试验成果,跨域立案服务、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等做法向全国推广,“网格化 司法送达”、司法辅助事务中心、司法辅助人才培养机制等 3 项改革措施入选全国法院改革典型案例。
司法责任制 P3 是指以严格的审判责任制为核心,以科学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为前提,以明晰的审判组织权限和审判人员职责为基础,以有效的审判管理和监督制度为保障,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P3 党的十八届*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是落实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重要举措,要求侦查、起诉、辩护等各诉讼环节都必须围绕审判展开,做到事实证据调查、定罪量刑辩论、判决结果形成都在法庭。
法院内设机构改革 P3 2018 年 5 月 25 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央编办联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省以下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政法专项编制在***名以下(含本数,下同)的基层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总数一般不超过 5 个,51-***名的一般不超过 8 个,101-***名的一般不超过***个,工作任务较重或***名以上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审判业务机构并从严审批。通知要求,基层人民法院和开展内设机构改革的高级、中级人民法院,要在 2018 年底前形成内设机构改革方案,完成审批手续,2019 年 3 月底前基本完成内设机构改革任务。
内设机构改革中,原有编制、领导职数及待遇不核减。
员额法官 P3 是指通过严格考试考核,从原有的法官队伍中遴选出的法官,员额法官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和工资制度管理。
人员分类管理 P3 指按照审判规律和岗位职责,将法院工作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类,分别实行单独职务序列管理和员额制管理。
省以下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P4 司法权是中央事权。推动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是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中全会提出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由省级统一管理。人财物省级统管不等于垂直管理,而是在省级平台上统筹管理。
“一规定”“两清单”“三指引” P4 即《关于案件法律文书签署签发若干规定》《福建法院审判人员及相关人员权力和职责清单(试行)》《福建法院审判组织工作指引(试行)》《福建法院法官助理工作指引(试行)》《福建法院书记员工作指引(试行)》等。
专业法官会议 P5 即为合议庭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提供咨询意见的审判执行业务咨询机构。在确保合议庭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前提下,合议庭对意见有重大分歧、存在法律适用难题、涉及群体性纠纷等,可按照程序提交专业法官会议研究讨论,由合议庭决定是否采纳会议意见。
法官违法审判责任的 7 种情形 P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违法审判责任:(1)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2)违反规定私自办案或者制造虚假案件的;(3)涂改、隐匿、伪造、偷换和故意损毁证据材料的,或者因重大过失丢失、损毁证据材料并造成严重后果的;(4)向合议庭、审判委员会汇报案情时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和故意提供虚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过失
遗漏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5)制作诉讼文书时,故意违背合议庭评议结果、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文书主文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6)违反法律规定,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7)其他故意违背法定程序、证据规则和法律明确规定违法审判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结果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位一体”新型审判管理格局 P5 指以院党组统一领导、审委会统筹管理为统领的(审管办)职能管理、(院庭长)目标管理、(审判团队)结构管理、(员额法官)自主管理、(政工部门)考核管理、(纪检监察)督查管理相结合的“六位一体”新型审判管理格局。
审判辅助人员 P5 指从事审判辅助性工作,协助法官履行审判职责的专门工作人员,包括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员、司法警察、司法技术人员等。
新型审判团队 P5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人民法院可以组建由法官与法官助理、书记员以及其他必要的辅助人员组成的审判团队,依法审理各类案件。案件数量较多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组建相对固定的审判团队,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各地法院结合实际,探索组建“1 1 1”、“1 N”、“3 N N”等多种模式的新型审判团队。
以案定额 P5 即以 20**年 6 月 30 日全省法院中央政法专项编制和事业编制总数(下称总编制数)为测算基数,综合考量各法院的辖区面积、辖区人口数量、人员编制数量、近年来平均受理案件数、一线法官年人均办案数、法官年人均办案数、法院年人均办案数等 7 个因素,对全省***个法院法官员额逐一全面测算。法官员额分配主要向基层倾斜,***个基层法院、9 个中级法院和省法院法官员额所占各级法院总编制数比例分别为**.*%、**.*%、**%。基层法院中,有***个法院
员额比例核定在**%以下,6 个法院核定为**%,案件数量特别多、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厦门思明法院、泉州晋江法院等 6 个法院,按最高**%核定。
好中选优 P5 即采取双向选择、考核考试、差额择优、分期分批、遴选决定的方式,在坚持政治标准基础上,突出对办案业绩、职业操守的考核,全面考察入额对象近三年德、能、勤、绩、廉等表现情况。申请入额人员“近三年个人审判业绩”、“近三年公务员考核结果及绩效量化排名”及“实际奖惩情况加减分”等客观评价分占比近**%,确保遴选公开、公平、公正。
法官助理 P6 指经所在法院院长任命,协助法官履行审判职能的人员,具有公务员身份,具备法律职业资格,主要从事法官指派的辅助性、程序性事务。改革后,法官主要从法官助理中遴选产生。
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社会化 P6 即通过内部集约化分流、外部社会化借力,积极探索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将送达、调解、查询、电子卷宗与电子档案整理等一些可外包的审判辅助事务委托给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等社会力量办理,切实减轻法官办案负担保障法官能集中精力处理审判核心事务,有效提升办案质效。
法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 P6 即根据审判工作特点和法官履行职权的规律,建立与行政职级完全脱钩的法官单独职务序列,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法官等级晋升实行“按期晋升”、“择优选升”和“特别选升”的制度。
“三类人员,两种待遇” P6 根据中央有关工资制度改革政策,除司法警察外,人民法院内部实行“三类人员、两种待遇”,其中,员额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工资收入分别高于当地其他公务员一定比例,司法行政人员工资收入在实际操作中按审判辅助人员的政策办理。
“三项规程” P7 即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
程(试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规程(试行)》《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庭调查规程(试行)》,是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
在我国, “司法体制”一词的出现源于司法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表述就毫无疑问地安排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部分 (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在第五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里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正确领会、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 关键在于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这个核心的关键词。
“中国特色”准确描绘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宏伟蓝图, 科学规划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改革路线。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必须具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报告的这部分内容精辟地分析指出了“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 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此可以说要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彰显出“中国特色”就必须把中国新时期现阶段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贯彻到司法体制改革的全过程, 也只有在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和体现这四大特色才是真正地坚持、彰显了中国特色。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制中彰显“中国特色”, 这预示意味着我国在新时期新阶段将坚持四大原则来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二、中国特色之一:“实践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启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实践特色”, 要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中有当代中国的“实践特色”, 关键在于要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从实际出发, 系统回顾总结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现状、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实际为根, 统筹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 科学制定出司法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改革日程表, 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扎实稳妥, 也更要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 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是改革决定司法体制改革成败的根本, 不顾国情、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地进行改革从来就不会取得成功的。
三、中国特色之二:“理论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启示
现阶段,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是真正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征程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所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标志和必要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切事业都应在党的领导之下进行, 包括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 因此可以说“理论特色”宣告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任何脱离党的领导的改革都难以保证不失控, 更不用说保证成功了。
四、中国特色之三:“民族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启示
众所周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 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 它们都对现实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有选择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在司法体制改革中体现出“民族特色”, 最主要的就是要继承好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文化成果, 做好“古为今用”这篇大文章, 特别是要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的法律文化, 这也就鲜明地表明了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是要体现民族、立足国情、切合实际的, 绝对不会盲目照搬照抄, 更不会全盘西化。
五、中国特色之四:“时代特色”的司法体制改革启示
在我国,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词, 改革与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不管是主题词还是主旋律, 始终昭示着一条真理—“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也需要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也必定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国家。因此, 可以肯定的是, 中国的任何改革都离不开世界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或影响, 闭门造车式的改革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自然如此, 无论是大书特写主题词还是高歌奏响主旋律, 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践征程中充分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是“时代特色”的鲜明要求和主要特征, 不可不为, 更不可偏废。
六、结语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精神, 系统回顾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实践, 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 改革思路会更加清晰, 改革立场会更加坚定, 改革要求会更加明确。毋庸置疑的是,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下, 从本国实际出发、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优秀法律文化, 并在充分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有规划、分步骤扎实稳步地推进。
参考文献
什么是司法体制? 我们绝大多数人把司法体制理解为司法制度。这并不准确,这也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了那么多的司法制度,但司法公信力仍然不高的根源。体制和制度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中国古代有“体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法。中国古人大多从体裁、框架的角度来理解体制,如东汉末孔颖达为郑玄著的《诗谱·周颂》作的疏中写道 :“然《鲁颂》之文, 尤类《小稚》, 比之《商颂》,体制又异” 。三国稽康著的《琴赋》中也有: “ 历世才士并为了赋颂, 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这里的体制就是体裁和框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体裁和框架,不能通用。比如,散文的体裁和框架就不能用来写论文。同样,不管什么国家的论文,都有相似的结构和框架,没有这些结构要素,就难以写作好的论文。论文如此,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相似的体制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司法,司法体制应当有如下特点:1.司法体制是司法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是决定司法走向、司法制度和司法结果的结构。比如近期司改中推进的员额制,无疑具有合理性。但员额制能否促进司法公正,还要有良好的司法体制的保障。司法的某种共同性,决定了司法的基本结构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并构成了司法与政治、文化、经济体制等的不同。2.司法体制的性质与司法的目的有关。司法的目的是公正,司法体制必须具有正义性质,即保证司法活动能够通过司法体制实现司法正义。司法体制是约束司法活动使之实现司法正义的结构和构架。正是这一特点使司法体制与科学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区别开来。如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体制要着力于保障人们“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而民主政治虽然其目的也是正义,但民主政治实现正义的体制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参来实现。3.司法体制的核心要素是确保司法活动的独立性。司法活动是否独立的体制性要素决定了司法的性质及其他司法制度的运行,不独立的的司法体制无论如何操作都不可能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中国人所谓“体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个道理。
必须看到,司法体制的上述内容迄今还没有引起根本的重视。虽然我国宪法已对司法有明确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宪法规定的我国司法的这一体制性要求和结构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通行于我国司法的体制性习惯是向领导负责,司法运行的框架是权力主导下的司法机制。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司法官们往往服从司法领导的意志,不少地方特别是一些重大案件都是领导的意志决定。特别是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存在,虽然设计者主观上是为了更好地办案,目前还要求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开会要有纪录、票决制度等,但在一个行政化、等级化为特点的司法系统,官本位的惯性力量要远远大于规范性制度的约束。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某些案件尤其是那些重大、敏感案件,承办法官审理之后经常需要就审理情况向庭长、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汇报,并由这些有官职而未参与审理的特殊法官或者委员会作出最后的判决。二是某些特殊的案件,基本上是通过政法委由法院之外的某些机构决定,在这情况下,“事实”可能被“证明”出来,也能被“决定”出来,判决只是走走形式。由此导致中国司法机关出现了大量“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
另一方面,我国三轮十多年的司法体制改革,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司法体制。即使目前正在尝试的合议庭共同负责下的主任法官责任制等,与我国宪法规定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的体制要求仍有较大距离。其核心是对我司法官之公平正義的素质没有信心,司法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质疑。其实,司法官的素质是司法体制的产物。司法官的素养不好正是不好的司法体制的结果,岂能倒果为因,用结果来遏制原因的改革?
司法体制得不到改革的后果从两个方面特别表现出来。一是我国宪法对司法的“依法独立”原则长期被扭曲,我国主流司法理论认为我国宪法规定的“依法独立”的原则,只适用于司法机关的整体,司法官个人是不适用的,即所谓“整体独立”的说法。[“西方国家所讲司法独立是法官个人的独立,……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法院、检察院作为整体的独立,而不是作为个体的法官、检察官的独立”见陈光中:《比较法视野下的中国特色司法独立原则》载《比较法研究》2013 年第2 期。]。其实,宪法规定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既包括司法机关整体行使独立司法权,也包括司法机关的司法组织和司法官个人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没有司法机关的个体和组织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司法机关整体独立行使司法权就不存在。因为整体要通过个体来体现,没有司法官个体的依法独立,岂能有司法机关整体的依法独立?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是司法公正的本质要求,也是整体和个别、外部和内部的统一。必须指出,以整体取代或否认个体在思想方法上包含的价值导向是极为负面的。历史上,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把国家、集体的价值片面拔高到无限的高度,不仅大大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进步。法国学者佩雷菲特指出,集体否认个体正是“中国社会从公元前3世纪直至20世纪就这样以相同的方式重复着。……它几乎不给个人以自由,因为个人被认为不能分辨哪些东西对自己有用。”[[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2013版,第473页]
二是司法机关的依法独立原则长期受到司法以外因素的不当干扰,比如法院系统的“司法为民”。依法独立办案就是向法律负责。明明已经有法律而且规定也非常明确,为什么不严格依法办案?诚然,有时向法律负责与并不有利于一时一地的“民”,但这是法律的规定,是上升为法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更大范围的公平正义。不能因为一时一地与群众利益抵触,就破坏法律的权威,更不能以“司法为民”为理由不适用法律。如果法律和群众的利益不一致,应当通过法律的解释让群众理解法律的道理和正义性。何况民与民之间,民与商之间,民与官之间的争议有事都涉及到具体的利益,更要体现司法公正,以“司法为民”而排斥向法律负责,结果只能导致司法不公,侵害的是更大的人民利益和社会正义。同时,“司法为民”等导向在向法律负责之间挿入了一个原则或环节,这实际上变相在司法机关引入了一种先入价值,这对于要求依法独立审判的司法行为同样是不利的。依法独立的本质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使司法保持中立,除了法律,任何东西不能影响司法对法律的适用,更不能用其他价值破坏法律的实施。
nlc202309020008
正是上述种种问题,导致我国司法至今仍然乱象群出。湖南娄底市新化县综治委2015年还在定抓捕黄赌毒任务数(精确到2,491人)。[ 南都记者张东锋:湖南新化发文定综治抓捕任务数 回应称无强制性 载《南方都市报》2015年04月28日]为此,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必须理直壮地将目标对准向领导负责不向法律负责的司法体制,并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体现人民的广泛参与。十八届三中、四中会会都明确提到:“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这意味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主体是人民,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应当体现广泛的人民参与。但从我国十多年的司法体制改革看,人民在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人民群众所想的、所希望的和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之间有一定的隔阂,也是现行司法体制改革始终停留在“体制”之外的原因。司法公正是人民的要求,司法不公带来的伤害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司法体制改革中没有人民群众的声音不但不合理,也不公平。为此,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解决司法体制改革体现人民广泛参与的机制问题,能够让人民群众的意见真正变成司法体制改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司法官向谁负责。必须以向法律负责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司法官只对法律负责是现代司法的本质要求。司法官只对法律负责是我国宪法规定明确规定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原则的司法逻辑。司法官对谁负责基本上决定了司法的性质和结果。司法官对法律负责,才会有司法公正; 司法官对领导负责,司法就不可能公正和有公信力。这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司法官办案向法律负责就是向人民负责。“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法官有义务在把法律运用于个别事件时,根据了在认真考察后的理解来解释法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80-181页,]“独立的法官既不属于我,也不属于政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81页]而是属于法律和人民。反过来,司法官办案不向法律负责而向领导负责,在法理上和政治上是极不严肃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会会已经明确提出要解决地方化和行政化问题,其实质就是我们的司法官能不能向法律负责的问题,即要通过司法体制改革,从向上级负责的传统改变为向法律负责。由此才能全面有效地贯彻宪法规定的依法独立的原则。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司法官向法律负责这一体制变革的严峻性。从向领导负责到向法律负责是中国司法真正的体制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官本位传统,而这种以官本位为特点的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对上负责的传统。但司法系统具有完全不同于行政系统的依法独立的特点。在依法独立的原则下,司法官之解决纠纷是中立的裁判官,它不是官,不应用官的上命下从模式和习惯去对待司法官,更不允许司法官在办理案件的时候,唯领导的指示是从。法官唯一的上司是法律。法律是法官、检察官办案的唯一依据。古罗马正义女神的座右铭上就有“为了公平正义,哪怕天翻地覆”的格言。任何破坏司法公正的行为首先就是对司法向法律负责的原则的破坏。而当司法官不能向法律负责的时候,也就是司法公正受到冲击之时。所以,丹宁爵士说:法院“在所有必须维护法律秩序的地方,是最需要法律秩序的。司法过程必须不受干扰或干涉。冲击司法正常进行就是冲击我们社会的基础”。[转引自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 147页。]诚然,不同的国家,司法体制并不相同,依附在司法体制上的司法制度也不一样。但在一个民主和法治的时代,司法之體现民主和向法律负责的精神是相通的,否则司法就会背离民主法治的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完全有理由也有政治道义在司法官向法律负责的体制创新方面做得更好。
(蒋德海,华东政法大学政党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上海市闸北区人大会召开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闸北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闸北区人大会杨惠德主任主持会议。
闸北法院朱建国副院长受陈萌院长委托,就该院根据高院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努力构建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符合司法规律的审判权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进行了详细汇报,并对该院在推进司法改革各项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作了介绍。
在听取汇报后,闸北区人大会和代表们对闸北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情况给予充分肯定。闸北区人大会杨惠德主任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是党的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以来,根据全市统一布局和安排,闸北区法院按照改革试点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正确把握改革重点,凝聚改革的正能量,在实施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以及司法辅助人员职业保障、司法责任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要强化大局意识,在“撤二建一”的大背景下,始终保持改革的信心和定力,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组织协调,推进并努力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区法院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研究改革措施,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确保试点各项工作稳妥地推进;要加强舆论导向,把宣传重点放到落实司法责任制和提高司法公信力上,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司法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上,有效引导社会热点,积极营造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法治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县委组织部部分)
县委积极贯彻党的政法干部工作方针,落实上级党委关于培养选拔的一系列精神,近几年来,全县政法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断加大,政法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一是严格政法机关领导干部职数管理及配备工作
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职数和比例限额进行,不超配,要坚持原则,严格程序,切实防止和克服工作中的不正之风。2012年6月底,全县政法系统副科以上领导干部212名,占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30.5%。其中,全县政法系统副科级以上妇女领导干部有名,占全县政法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0.08%;副科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有6名,占全县政法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0.08%;副科级以上非党领导干部有2名,占全县政法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1.0%;全县公安机关专业技术类公务员7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1名,中级5名,初级1名。政法系统领导干部队伍不断壮大,均衡分布党群、行政、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领导岗位、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和特殊岗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乡镇司法所长和综治办主任进行了高配,配齐配强了乡镇分管政法副书记,认真落实了乡镇派出所长兼任乡镇政府副职的选配要求,配齐了“法检”专职检委会委员,按有关要求高配了县法院办公室主任为正科级,积极按上级有关要求落实相关领导职数及配备要求。认真落实了党外干部,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在政法系统各班子的配备要求。
二是认真做好政法系统公务员的管理工作
对政法口公务员的管理工作,坚持党管干部、县委统筹安排、组织部牵头协调、政法委参与管理的原则;坚持分级分层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任免干部的原则;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公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积极做好“法检”公务员日常登记管理工作,配合做好公安、司法部门公务员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主动做好省市从基层政法系统选调工作。
三是加大政法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力度
为加大政法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我县对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任职达到一定年限的政法领导干部,坚持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2012年1至6月,我县政法系统在其单位内部、单位之间共交流领导干部9人。从县政法委选派1名正科级到乡镇挂职担任副书记,从公安机关选拔2名到乡镇担任镇长,选拔1名担任副书记、副镇长主持工作。从县委“610”办交流了1名副科级到司法局担任副局长。
四是严格做好军队政法机关优秀干部转业安置工作
积极配合建立军事法院法官、军事检察院检察官转任
地方人民法院法官、地方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完善军队政法机关优秀干部转业到地方机关工作的工作机制。
五是加强政法机关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监督
发表时间:2014-10-29 8:25:50 内容来源:新京报 浏览:3 上传:0 作者: 全文(共2页)
■ 说明
司法不公问题十分突出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他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因此,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当前,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司法不公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司法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次全会决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对保障司法公正作出了更深入的部署。
加强公共利益保护
现在,检察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主要是依法查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范围相对比较窄。而实际情况是,行政违法行为构成刑事犯罪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乱作为、不作为。
全会决定提出,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作出这项规定,目的就是要使检察机关对在执法办案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及时提出建议并督促其纠正。这项改革可以从建立督促起诉制度、完善检察建议工作机制等入手。
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或者有侵害危险的案件,如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由于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使其没有也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有效司法监督,不利于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强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也有利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以审判为中心避免冤假错案
充分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作用,是确保案件处理质量和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制度,必须坚持。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办案人员对法庭审判重视不够,常常出现一些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进入庭审的案件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要求,使审判无法顺利进行。
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的是促使办案人员树立办案必须经得起法律检验的理念,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项改革有利于促使办案人员增强责任意识,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治力度。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完善审级制度,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
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
(三)推进严格司法。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严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审查、运用证据,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四)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
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
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诉权利。
(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司法机关要及时回
应社会关切。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严禁司法人员私下接触当事人及律师、泄露或者为其打探案情、接受吃请或者收受其财物、为律师介绍代理和辩护业务等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防止利益输送。
对因违法违纪被开除公职的司法人员、吊销执业证书的律师和公证员,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 说明
跨行政区划设法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行政诉讼出现,跨行政区划乃至跨境案件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导致法院所在地有关部门和领导越来越关注案件处理,甚至利用职权和关系插手案件处理,造成相关诉讼出现“主客场”现象,不利于平等保护外地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院独立审判、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公正实施。
全会决定提出,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有利于排除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有利于构建普通案件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诉讼格局。
建巡回法庭
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增多,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量案件涌入最高人民法院,导致审判接访压力增大,息诉罢访难度增加,不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发挥监督指导全国法院工作职能,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不利于方便当事人诉讼。
全会决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这样做,有利于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有利于最高人民法院本部集中精力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审理对统一法律适用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案件。
一、西方正义观的演变
(一) 古希腊的正义观
古希腊的哲学家往往把正义看作是对个人的一种美德, 对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 这表明哲学家经常把正义与法律联系在一起看待。他们认为正义是法律之魂, 而法律就是正义的表现形式。正义的实现依赖于权威性、普遍性和规范性, 这就必须依靠法律在实践中贯彻实施。正义是法律信仰的源泉, 无正义则无法律, “恶法非法”是西方自然法传统的基本思想内容。
在西方思想史上,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 正义观念强调的是对同等情况给予同等对待, 具体说就是平等的维护人们的权益, 平等的履行各自的义务, 合理的分配相关的责任。[3]这些正义的观念属于实质正义的内容, 因为大家评价是否正义的标准是正当性与合理性, 即只要结果公正, 过程是不受重视的。
(二) 近现代西方的正义观
近现代正义观所讨论的范畴与古希腊时期的正义观是很不同的, 从各自所追求的价值趋向来看, 古希腊人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安宁和人的美德, 近现代正义观追求的是个人的最大化的自由解放。如果说麦金太尔的美德正义论代表古希腊的正义观在当代的思维方式的话, 那么罗尔斯的分配正义论无疑代表了现代另一全新的正义观念。
美国学者约翰·罗尔斯在他的名著《正义论》一书中详细论述了程序正义的三种分类:纯粹的程序正义、完善的程序正义以及不完善的程序正义。罗尔斯指出, 正义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该是如何对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合理分配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现象进行适当的调节。纯粹的程序正义观念的提出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的, 他认为设计纯粹的程序正义的目的, 就在于在保证程序正义的前提下, 结果能总是正义的。[4]纯粹的程序正义的魅力就在于:结果正义的标准是不确定的, 但程序是否正义是可确定的, 这样的话, 只要大家都遵守了正义的程序, 那么得出的任何结果都应该是可接受的, 并被认定为结果是正义的。
将纯粹的程序正义应用于法律, 就产生了法律上的程序正义。法律上的程序正义强调在适用法律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正义性, 这种正义是具有独立的价值的, 并且与案件审理结果的实质正义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美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正当程序革命将司法正义所要求的程序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驾齐驱也成为现代司法正义观念的主题。
日本学者谷口安平认为, 为了实现实质正义必须不断的强化程序的重要性, 但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 每个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都是有极限的, 而且什么是实质正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于是妥协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就成为必然。这种妥协的结果就是, 当实质正义难以确定时, 程序正义便成为衡量是否正义的主要标准。[5]
二、中国传统的司法正义观
(一) 中国古代的司法价值追求目标
西方法律所追求的最终理想就是实现正义, 这是从古希腊到今天都不曾动摇过的理念, 与之不同的是, 传统中国的法律文化崇尚的是无讼的思想。在传统中国, 法律虽然以刑杀为核心, 但这不是目的, 它追求的是取消刑杀的无讼。这是因为无讼联系着和谐, 联系着大同世界的实现, 对中国人来说, 这才是幸福的源泉和生活意义的所在。[6]但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的法律也是要求实现正义的, 这种正义观念主要体现为儒家的正义论。
(二) 儒家的正义论
儒家的正义论是血缘伦理正义论。它的理论起点就是父母子女的血缘关系, 依据自然规律, 儒家指出真正良好的家庭秩序应该是“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敬妇顺”的模式, 把这种家庭伦理模式推到社会层面上, 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际关系, 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经历从子女到父母的过程, 而且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通过婚姻形成夫妻关系, 那么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的权利义务就是相对等的。故不能说古代中国没有平等, 确切地说, 是不表现为个人平等。
由此可见, 传统儒家的正义观念不是简单的每时每刻的人人平等, 而是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平等者间的相互平等和不平等者之间的不平等, 而且这两者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反映在法律上, 即是法律承认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是正义的, 它的正当性来源于血缘伦理正义论。这种植根于道德伦理的传统中国法的正义观念决定了人们追求的只能是实质正义。
在整个古代中国, 即使依法作出的判决, 只要它不符合道德习惯, 就会被认为是不公正的裁判, 程序正义意识是缺失的, 而且正义是被高度抽象化了的。由此可见, 在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 正义观念侧重的是对正义的精神实质的把握, 即对实质正义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 尤其是英美法系的法官, 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 就非常看重法律程序的每一个步骤, 一旦程序正义缺失, 即使审理结果是正义的, 这一裁决也会被认为是无效的判决。在他们看来, 违反了程序正义的判决会导致非正义的出现。
三、中国法律的现状
在目前的司法改革中, 总的趋势是加强程序正义, 许多人认为中国现行的法律实践是对程序重视不够的, 尤其是与英美法系的法律程序规则相比, 似乎中国的法律是很落后的。因此, 我们大量的修改程序法, 以使通过完善的程序规则更好的实现正义。但问题是, 我们是否要像英美法系那样真正做到只要程序是正义的就应当认为案件结果是公平正义的呢?中国人会接受这样的程序正义观念吗?在现实的生活中, 人们会不会因为程序的正义就认可了案件的结果正义呢?
事实上, 在当下的中国人看来, 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法律专业人士, 都认为当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 服从实质正义是天经地义的。虽然在过去的百年中, 中国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对儒家法学思想对我们的干扰, 但每一个生活在当下中国的人都能感觉到, 几千年的儒家法律文化和法律正义观念的渗透, 早已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自身无法改变的文化基因, 这种基因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 当遇到结果不正义的案件时, 马上会集体性的爆发出来。[7]
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 我国司法追求的正义的确是有别于西方的正义, 中国当下的正义观念与传统的儒家正义观念区别反而不大。主要表现在, 正义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它囊括了许多其他的社会因素来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这种正义观是寻求社会整体和谐效果的大正义观, 只要通过法律达到各方满意了, 实现社会和谐了, 案件的判决就是正义的, 相反的, 无论程序多么规范, 只要大家都接受不了这一判决结果, 那么这个案件就会被翻案。
四、对当下司法改革的指导作用
(一) 对重大案件的审判结果的影响
李昌奎残忍的杀害姐弟二人的案件近年来关注度很高, 云南省高院声称, 根据最高法院的要求, 对因民间矛盾、婚姻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引发的案件, 适用死刑要十分慎重, 这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 而李昌奎恰好属于这种情况。云南省高院审判委员会有27名委员, 过半人数表决同意判处死刑的话, 才能最终下判决。因此, 李昌奎案的判决程序是合法的, 结果也是公正的。
二审改判死缓后, 受害者家属委托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代理本案的申诉委托。受委托的代理律师表示, 单从二审判决书来看, 二审程序和法律的适用上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但是他们仍然向云南省检察院申请提请最高检察院抗诉, 结果竟真的翻案了, 李昌奎最终被执行了死刑。
此案被广泛关注的原因在于, 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专业的法律人士都认为该案有违正义, 不能接受。这就说明中国人重视实质正义的心理穿越千年后对当今仍然有巨大影响。类似的案件无疑唤醒了中国人对自己民族数千年传统司法文化和法律正义的记忆。
云南高院的法官说“如果李昌奎死了, 王家可以解气, 但两家必成世仇, 冤冤相报, 而李昌奎活着, 李家还有赔偿王家的可能, 破裂的社会关系还有可能修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 中国古代是如何避免的呢?古代法律明文规定, 这种情况下, 一方要迁徙到一千里以外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当然这种方式对当下可能不再适用了, 但是不可否认, 在传统社会中, 相应的配套措施是齐备的。由此可见, 缺少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就会使法律实施起来就不那么完美了。
同类案件的一再发生表明, 英美法系流行的程序优先主张并不符合中国当下的国情, 对于当事人来说, 很难想象参加诉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程序上的正义, 他们肯定更关注实体结果是否对其有利。实际上, 当事人上诉、申诉的主要动因是实体不公, 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下的司法改革中, 不能一味的强调英美法系似的程序正义, 同时也要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法律文化, 做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而且, 笔者认为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还是要首先考虑符合实体正义, 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
(二) 信访制度的存废问题
不可否认, 信访制度并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直诉制度, 但我们仍可以明显地看到二者之间众多的相似之处, 这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连续性。
直诉制度, 即我们通常所说“告御状”或者“京控” (顾名思义就是到首都去控诉, 与今日到北京上访如出一辙) 。如果地方司法机关审断不公, 当事人通过正规渠道解决问题变得几乎不可能时, 就可以赴京呈控, 称为京控, 俗称告御状。京控的地方有通政司的登闻鼓厅、都察院、五城察院 (类似于今天的各信访单位) 等处。这里的不公明显的指的是实质上的不正义, 而不仅是程序上的不正义, 相反, 如果结果是公正的, 则没有几个人会纠缠于程序的不正义。由此可见, 无论是古代的直诉还是今天的上访, 无疑都是对实质正义的追求的一种较极端的方式,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些制度之所以能跨越几千年而一直存在着, 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传统的法律文化中对实质正义的追求是一直延续下来的。
笔者认为在当下, 想彻底的废除上访制度是不现实的, 因为它仍然有存在的客观原因, 而且深植于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中, 因此, 如何使上访制度更好的完善才是我们当下要考虑的重点。
(三) 调解制度的发达
在古代中国, 调处息讼是一项有着深远历史传统的制度。调处息讼满足的一方面是无讼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对实质正义的追求, 所以几千年来保留了下来。我国传统的调处息讼制度为民众提供了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机制, 既减少了累讼对当事人造成的经济压力, 也能及时有效的修复已遭到破坏的人际关系, 大大缓和了社会矛盾, 使整个社会朝和谐的方向迈进。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为中国人几千年来情有独钟, 可见它的确有巨大的魅力。
在当下的司法调解中, 各方妥协尽管充斥着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观点认为司法调解会损害程序正义的实现, 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各类矛盾是在司法制度的框架内展开的, 这就能保证控辩双方能够在充分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达成满意的处理结果, 进而实现各自所期望的实体正义, 在此过程中, 只要不是对程序正义的严重损害, 各方就是可以接受的。
五、司法改革的方向
人们已经发现并明白, 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对当下的国人来说, 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不能被抛弃和割裂的, 因此只能在不断的扬弃中求得发展进步。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正义观念虽不拒绝参考, 但并不可能等同于西方抽象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念。今天的正义观念应该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 兼顾与依法治国并不必然对立的某些传统的, 民族的乃至地方的价值和习俗, 并应该与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相适应。
这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的现实问题, 充分考虑传统法律文化和制度对当下的影响, 在吸收传统的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 并做好移植本土化的过程。移植西方的正义价值和包括程序正义在内的正义规则时不能简单地照搬, 必须经过仔细选择, 必须经过长期的消化吸收和艰难的创新融合, 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摘要:司法正义是司法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如何实现司法正义关乎着司法改革的成败, 本文通过将中国传统的正义观念与西方的正义观念进行对比后, 认为应该以当下中国人广泛认可的司法正义观来指导司法改革, 并指出尤其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以期对司法改革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实质正义,程序正义,无讼
参考文献
[1]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缪蒂生.当代中国司法文明与司法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4][美]罗尔斯.正义论[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5][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 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6]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精神及其哲学[J].中国法学, 2014 (2) .
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原则同意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会议要求司法部门在继续抓好2004年中央确定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事项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出发,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决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应当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势相当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各种权利、权力、利益纠缠在一起,社会不同群体之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样一个司法体系,可在民众之间发生纠纷时,及时应受害人之请提供有效的救济,化解纠纷,阻止个体间的纠纷演变成社会群体之间的对抗。同时,假如某个政府或其官员侵害民众权利、利益,司法机构应民众之请,及时提供有效救济,自然也可以约束官员滥用权力的冲动。
那么,为化解社会矛盾,至少为使社会矛盾不再激化,就必须迅速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让司法有效地发挥其本来应有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高层所欲推进的乃是司法体制改革,而不是关于某项司法程序的细枝末节的改革。所谓的司法体制,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司法在政府结构中的位置。司法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司法体系能否公正、高效、权威,极大地取决于司法部门与政府的其他部门,主要是政治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不论在哪个国家,司法部门在政府各部门中都属于相对弱势的部门,而在中国,各级政府的政治部门、行政部门控制着本级及下级司法部门,各级人大有时还试图对司法部门进行个案监督。
正是因为司法部门长期处于这种位置,所以,司法部门缺乏必要的权威。按理,司法判决具有“终局性”,但在中国,民众打完官司,照样去到政治、行政部门上访。这样的司法部门是无法有效承担其社会治理功能的。司法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政府结构中为司法部门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让它享有履行自己职能所需要的足够的权威。
司法体制改革的第二个层面是司法体系结构的合理化。人们通常所说的司法部门、司法体系,是由多个部门的多种权力组成的,包括警察部门在刑事案件中的侦查权,检察机关的公诉权,最后是法院的审判权。这几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司法体系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目前中国司法体系的一大问题是,法院缺乏足够权威,检察机关的角色不甚明确,司法权结构存在着一种倒置现象:在刑事案件上,公安机关左右检察院,检察院却又监督法院。这样的结构是反常的。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优化司法权配置。进行这种优化的原则是清晰的:维护法院的地位,强化检察机关对侦查权的监督与控制。
司法体制改革的第三个层面是法院体系与法院运转机制的改革。法院是司法体系的枢纽,因而,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系,最终需要落实到法院的体制与机制改革。目前法院体系的最大问题是高度行政化,及由此导致的高度地方化。在整个政府结构中,法院被当成一个一般行政机构对待:不同层级法院之间的关系也是高度化行政化;法院内部也是按照行政化模式管理。法院体制改革就必须“去行政化”,为此,需要考虑对法院的设置进行改革,比如使法院与行政区划相剥离,法院内部也应当更加强调专业性、平等性。
【司法体制改革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2024山东选调生考试热点:司法体制改革05-24
司法改革配套制度改革09-23
中国司法制度改革06-05
司法部改革10-21
司法改革二十题06-08
四中全会与司法改革11-28
我国司法独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06-03
监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06-05
司法实习实践报告10-15
司法所述职报告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