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
一、关于三方协议的法律问题
1,三方协议的概念:是由学校作为见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它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不能替代劳动合同。
2,三方协议的特点:第一,唯一性。即毕业生不得持有多份三方协议,如果学生签订多份三方协议,则一旦出现冲突以第一份协议为准。第二,法律效力有时限。三方协议的法律效力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后即告终止。第三,违约金的数额符合规定。三方协议中的违约金必须经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之后约定,并且违约金的数额必须符合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相关规定。第四,备注栏不是空白。毕业生应该尽量将单位的承诺,如休假、住房补贴、解决户口、保险等各项承诺明确写入备注栏,现实的情况是90%以上的三方协议中备注栏全是空白。在三方协议涉及的三方中,真正履行责任和权利的双方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学校只是作为一个见证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
3,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三方协议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双方确定就业意向和权益的依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而劳动合同则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开始受《劳动法》约束,签订劳动合同后,学生的身份变成了劳动者。《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学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双方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就业协议约定条款,及时订立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并办理有关录用手续。劳动合同(聘用合同)订立后,就业协议就自动终止了。当然,也不是说原来的协议条款都无效了。就业协议中的有关条款,包括合同期、服务期、试用期、福利待遇、工资、违约金等符合劳动法的内容,应当作为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据。
二、签订协议时需要注意事项:
1、对签约的单位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2、认真审查协议书和补充协议的内容: 协议书的内容是整个协议书的关键部分,毕业生一定要认真审查。首先审查协议内容是否合法,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其次审查和仔细推敲双方权利和义务是否合理;由于现在使用的格式协议书内容简单,毕业生可以和用人单位协商,就原协议书中未能体现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用补充协议形式表达出来,必须指出,补充协议书和主协议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遇到单位在《协议书》或者补充协议中只规定毕业生定期服务的义务和违反约定时的赔偿,而不提单位提供的工资标准、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等在《劳动合同》中必备的约束用人单位的条款,用人单位的用意就非常明显,此时毕业生就需要进一步谨慎考虑。
3、审查单位主体资格是否合格:协议双方的资格是否合格是协议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用人单位,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不包括私营企业),必须要有进人的权力。如果其本身不具备进人的权力,则必须经其具有进人权力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因此,毕业生签约前,一定要先审查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
4、违约责任是否明确:违约责任是指协议当事人因过错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协议规定的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保证协议履行的有效手段。鉴于实践中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违约率有所增加的状况,协议书中违约责任条款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协议内容中,应详细表述当事人双方的违约情形及违约后应负的责任,同时还应写明当事人违约后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来承担责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当事人双方履行协议,也有利于以后违约纠纷的解决。
5、协议的形式是否合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协议各项条款经协商一致,签约时要注意完整地履行手续。首先,毕业生要签名并写清签字时间;其次,用人单位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时间,不能用个人签字代替单位公章;第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后需将协议书交给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履行相关手续。第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各保留一份协议,并将第三份交学校保管。
三、审查劳动合同必须包含的内容:《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应
具备七个方面的条款。劳动合同除包括此七个方面的必备条款外,当事人还可以协商约定其他内容,即约定条款。法定条款与约定条款不同,某些条款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甚至对条款的内容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从劳资间强弱失衡的现实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具体而言这七个方面的内容如下:
1、劳动合同的期限: 我国的劳动合同可以分为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以及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实际生活中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比较普遍。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明确劳动合同的开始期限和终止期限。
2、工作内容: 即所从事的工作和工作岗位。应当尽量明确工作岗位,因为岗位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是否能够胜任工作、是否负有保密责任以及以后续订合同时是否可以约定试用期等一系列问题。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很多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容易忽
略这部分,这部分恰是劳动合同的最大板块,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半部《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等规定都具体反映在这一部分。
4、劳动报酬:这部分比较重要,应写明劳动报酬的具体数额或计算方法及支付日期,并明确该劳动报酬是税前还是税后,以及社会保险金的缴纳情况。
5、劳动纪律:劳动法中没有过多的规定,劳动合同一般也只做原则性规定,主要反映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劳动者对此也应做详细了解,因为这涉及日后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是否成立等。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订立,对不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发生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有的用人单位将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解除条件约定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从而规避应承担的解约的补偿责任,这种约定是违法的,即使约定了也是无效条款。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根据《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的规定,劳动合同中对劳动者违约金的约定只能包含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的两类。其他约定均属无效约定。(注意:就业协议不是劳动合同,不适用此规定)。以上七个条款是劳动合同生效的法定要件,但是劳动合同的无效不等同于劳动关系的无效。即使劳动合同在形式上存在缺陷,或者应当签订但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有事实的劳动关系存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仍然受保护。所以提醒各位毕业生注意保留与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相关证据,如:工作证、报销单、工资单、考勤记录等。
四、关于试用期的约定:试用期,顾名思义就是劳动关系的试验阶段,但绝非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单方”试用。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在这段期间内,用人单位考察员工的工作能力,员工也考察用人单位的情况,是双方互相试用的过程试用期作为劳动关系的特殊阶段,也是劳动纠纷的高发时段。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现定:”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这就是说,试用期不是劳动合同中的法定条款,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劳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试用期内单位和劳动者又分别有哪些特殊的权利呢?单位享有“有理由退工权”:依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必须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时,方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承担的是完全的举证责任,无权随意的辞退劳动者。劳动者“无理由走人权”:依照《劳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通知”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台同,无须提供任何理由,不用支付违约金,并且有权得到相应的工资。但是,笔者在此还是建议各位,要本着诚信的原则就业,不要在试用期内频频跳槽。两个试用期是否合法? 有些用人单位还会在第一个试用期过后与劳动者约定第二个试用期,这种情况不合法。《劳动合同法》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禁止只签试用期合同不签劳动合同: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是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条件。不允许只签订试用期合同,而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签订的试用期合同是无效的,但“试用期”合同的无效,并不导致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失效。
五、违约责任的相关规定:如果因毕业生个人原因,工作后违约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最好能在签约阶段就将双方的责任予以明确。但是如果实在没有约定,可以参考以下规定处理:首先,根据《劳动法》3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如果在上述情况之一出现的情况下,劳动者个人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其次,《劳动法》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同时规定,“因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根据劳动部(1995)233号文件的规定,这里的损失包括:
(一)用人单位招录其所支付的费用;
(二)用人单位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双方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三)劳动合同约定的其它费用。
六、关于违约金的问题:
1、违约金只赔偿实际损失。实践中,因劳动法没有规定违约金和赔偿金的最限额,故双方可能约定了很高的违约金,这是否有拘束力呢?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为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过高的赔偿金一般不予支持。多数都是从考虑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收入出发,以实际赔偿为原则,即违约金和单位实际损失相符。单位实际损失主要是用人单位招录其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为其支付的培训费用等。所以,即使劳动合同规定了过高的赔偿金,毕业生们也大可不必有太多担心。为了保障劳动
者择业自由,《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情形进行了较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企业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只有两种例外情况:一是企业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向企业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企业提供的培训费用,且企业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就是说,企业所支付的专项培训费用是违约金的最高限。二是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2、哪些“搭车”可以拒绝:北京市有些单位在《毕业生服务期协议书》中约定,毕业生提前解除劳动合同需要赔偿外地生源进京安置费有的甚至约定用人单位有权将毕业生的户籍转回毕业生原籍或学校所在地。毕业生签协议时应注意不应有“外地生进京安置费”的条款。首先北京市政府早就停止征收城市增容费,用人单位接收外地生源时无需向地方政府缴费。其次户籍管理是公安部门职责,户口转出、转入不应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约定。
七、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
1、双方协商。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就争议事项进行商量,使双方消除矛盾,找出解决争议的方法。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有权申请调解或仲裁。
2、单位调解。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单位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自觉履行(此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从当事人申请之日起30内未达成协议,则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60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另外,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达成协议后反悔的,也可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劳动仲裁。劳动争议一般由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如果当事人任何一方对裁决不服,则应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
4、法院判决。当事人任何不服裁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将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程序进行。首先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民事调解,如果双方当事人就劳动争议达成协议,法院将制定民事调解书,调解书一经送达当事人立即生效,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果调解不成,法院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书面判决。原被告任何一方对判决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自收到判决书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 就业市场“险恶”, 社会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关注不够。
其一, 当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 就业完全走向市场化。紧张的就业竞争, 使用人单位拥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其中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利用人才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 提出不公平的用人条件和规避法律规则的劳动制度,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虚假招聘。其二, 社会上有一些公益法律服务机构、人员, 他们的业务范围也已涉足大学生就业领域。但由于体制所需以及解决劳动争议周期长、标的小, 作为自由职业者之一或政府、企业法律顾问的公职律师, 恐怕也难以长期、专职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 作为弱势群体的大学生自然也难以经常通过聘请律师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 高校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从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职能看, 就业指导内容即使是国内一流大学也仍局限于落实就业政策、树立择业观念、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客观来讲, 以上这些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 已经显得不适应, 指导力度明显不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指导学生依法就业、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显然应当成为高校指导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 大学生维权意识和法律观念薄弱。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求职心切, 忽视了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当他们面临用人单位毁约、地域或性别歧视等情况时, 没有公平与权利的意识, 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不懂得可以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主张自己的权利。另外一些学生不惜铤而走险, 制造各种假证书使自己顺利就业。当面对这类问题时, 学生大都声称没想到是违法。还有的学生合同意识淡薄, 认为就业协议只是一个协议而不是法律上的劳动合同, 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认识上的误区, 恰恰反映了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对违法性质的认识不足。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净化”就业市场, 增加就业救济。
2008年1月1日, 我国正式实施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面对较为混乱的就业市场, 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签订、合同短期化、试用期滥用、格式条款包含诸多“霸王条款”等现象仍大量存在,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净化”就业市场。同时, 应加强发生劳动争议时的法律保障,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力。
(二) 加强法律教育, 强化就业指导,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目前多数学校仅限于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课, 这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且大部分学校往往将就业看作是学生毕业阶段的一项工作, 而在低年级很少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法制教育, 因而影响了学生正确认识和准确了解社会职业状况及人才市场动态信息, 导致他们毕业时对职业、择业和就业的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存在明显不足, 从而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盲目性、从众性和无序性, 一些法律问题也凸显出来。为此, 高校应该将法制教育, 特别是对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宣传教育工作提前到新生入学后, 做到早关注、早准备、早预防。二是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 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对大学生进行维权意识教育, 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法律及法规学习和研究基础之上, 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一个较全面、透彻的了解, 才能平等地与用人单位对话, 据理力争, 保障自己的权益免遭侵害。三是引导学生关心有关择业的政策和法规, 通过对这些法规和政策的了解,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 转变过去的重技能轻法律意识培养的观念, 以开阔的视角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政策规章以及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 走出传统的说教方式, 为毕业生进行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或专题讨论或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就业择业结合起来, 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掌握相关的就业政策和法规, 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得到必要的保障。
三、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并震撼着社会的每个领域和每一个人, 这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择业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大学生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只有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强化法律意识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大学生就业后的权利保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扩招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由此产生的法律问题尤为重要。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卷入劳动纠纷中,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丽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茂名学院学报, 2003, 5
[2].许均秀.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法律保障分析.就业指导
【关键词】就业理论 大学生教学 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大学教育的普遍实行,为我国加强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资源的保障。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的低迷也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不解决好这一问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一、就业理论简介
(一)宏观经济学
是根据《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所主张的思想理念。通过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与供给做出指导,也被称为凯恩斯就业理论。
(二)微观经济学
同宏观经济学一样,微观经济学也是现代经济的分支。微观经济学注重研究个人行为,认为就业问题要从自身上面来寻找原因, 应分析个人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思想。
(三)现代就业思想
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与失业现象,现代经济学家对于宏观经济所引导的市场进行了批判,认为现如今的失业现象是劳动力资源供给的问题。
二、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作为长期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1]。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人口密度的冲击,就业压力的加剧,大学生就业的门槛相对提高,这对大学生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考验。再加上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较差,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1.工作经验。大学生相比于大专、技校学生来说,在综合能力上更胜一筹,但在专业能力上却略有不足。但也有的大学生在在校期间有着在外参加工作的工作经验,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对于大学生未来的求职有着很大的帮助[2]。因为很多企业注重的是人生经历而不是高学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而不是科研人才,在就业形势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2.攀比心理。大学生活是一个群体生活,大学生在经历大学生活之后难免会存在着攀比的心理,身边同学应聘了待遇较好的工作之后,难免会产生嫉妒、不服的心情状态。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即使遇到比较合适的工作,也会在同他人进行比较后做出放弃的选择。
3.家庭因素。很多大学生因为毕业后面临婚姻,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心理状态调整不过来,造成对社会有着发泄情绪。还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条件过差,在求学期间所造成的家庭压力多大,求学成本过高,以至于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要求过高,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务实工作。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
对于拥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来说,国外大学生就业率相比之下要高很多,虽然有着这一优势,国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依旧保持着高度关注。美国有着发达的非营利性就业组织,针对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帮助企业进行优质人才筛选和人力资源供给;德国采取的“慕尼黑就业模式”是为在校大学生主动提供可实习的工作领域,同时加强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是国外对于帮助大学生就业比较成功的国家。
综上所述,大多数国家采取政府直接干预的政策,以强行手段保障大学生就业。因为大学生是国之根本,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只有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才能保障国家正常的经济发展,为国家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三、国内外大学教学改革措施对比
国外很多高校在学校内设有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服务,以专业人士对大学生毕业工作进行全程指导,了解各单位人才需求情况,针对大学生个人情况做出具体分析;美国的校友俱乐部还定时举办校友聚会作用,利用人际关系,为毕业生们做出相应指导。
反观国内,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明显低于国外,对大学生的帮助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地建立起大学生与企业之间明显的联系。应在入学时,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应指导,让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相关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做出努力,让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企业,同时为企业了解人才,培养人才做出铺垫。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固然是大学生选择工作的观念与整体素质的关系。一直以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探讨少之又少,如何系统化地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诸多学者与研究人员的首要任务。及时地研究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针对方案,不仅能够对大学生就业率进行有效提升,促进大学生成长,合理化资源配置,更能对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彦.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田洪川.中国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3]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文摘,2011,12(05):109-110.
[4]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
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当前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权益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并引发了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劳动事件。自2008年起,我国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相继实施,为劳动就业权利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法律环境。与此同时,作为劳动力市场管制措施的就业保护法规的集中出台,必然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不管增加的是合法的管理成本,还是劳动法专家所说的“主要是违法成本”,其结果都会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由于我国的就业立法并没有雇员规模的限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个体经济组织受到立法的影响最大,导致了国际通行的中小企业“管制豁免”优势的丧失,不利于创业激励。
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年初的雪灾与年中的地震在短期内对就业是不利的,但是国家与地方对灾后重建的投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与此相反,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开幕之前由于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对就业实际上是利好的。奥运会之后,与奥运相关的领域就业自然会下降。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
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认清就业形势,把握个人追求,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注重能力培养。敢于推销自己,成功就业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论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就业是一个敏感的社会性问题,是民生之本。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每个大学生都面临就业的现实,而且就业的形势又十分复杂。因此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到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首先要比较充分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的择业和创业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是理想就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在就业的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就业压力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数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最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开始凸显。就业的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依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作用。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计划安置,人才流动机制有待改善,另一方面劳动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要素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当前就业问题上,许多人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要择业创业的积极性,且不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就业期望过高。
通过对当今就业情况的了解,让我们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本着良好的结合自身职业追求件与社会需求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职业规划。
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才会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不知所措。因此我们要注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时代带给我们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导致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创新的思维被引进各行各业,成为企业最顽强的生命力。也成为高级人才的一项新的指标。可想而知,如果一个行业一直是一个陈旧的路线,那么他就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该将如何发展如何生存?
鉴于这样形势,我们在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多了解吸取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经营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销出去。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糊涂认识是一个主要原因。
一是认为到农村就业没有奔头,只局限在大中城市求职。与大中城市相比,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氛围淡薄,生活质量不高,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二是认为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只局限在经济发达地区求职。三是认为到冷门行业就业脸上无光,只局限在热门行业求职。
四是认为到专业不对口岗位工作难以发挥优势,只局限在专业对口岗位求职。五是认为到内资企业就业得不到更大的锻炼,只局限在外资企业求职。
六是认为到小企业就业埋没人才,只局限在大企业求职。
七是认为到经济效益较差的单位就业吃亏,只局限在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求职。八是认为到技术性较低的岗位工作是大材小用,只局限在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求职。九是认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不是为国家出力,只局限在公有制企业求职。
十是认为选择创业冒险,只局限于就业。大学生初出茅庐,年纪轻,社会经验少,创业是有一定风险,但并不是逼自己钻死胡同,把自己往火坑上推。
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所会产生的一些误区,这些想法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实,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很多优惠的政策,以便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一:实行就业补贴政策。对包括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在内的基层岗位岗位补贴,而且给予各方面保险优惠政策,这就鼓励了大学生积极奔赴基层及需要人才的地方,让大学生能够立住足、免除后顾之忧,能够看得见出路和前途。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现状,很多的人认为,自己在毕业之后根本就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有很多的人会觉得,自己对于事业和未来的期望值,根本就和我们的预期相互背离的。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要求高,很多人都会表现出好高骛远的心态,这种心态反而会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确,其实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要懂得摆正自己的心态,只有在将心态摆正之后,才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们在摆正了心态之后,就不会一味的去追求那些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了,毕竟这种工作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找到的,很多企业并不喜欢聘用那种毕业之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所以作为大学生的你,首先应该要找一个地方先干着,积累一些工作经验,本文信息来源于wWW.yjSJl.ORg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转载请注明。这样做可以帮助你改变那种浮躁的精神状态,其实作为一个真正找工作的大学生,最大的禁忌应该就是浮躁了。
求职也会涉及到个人简历制作的问题,现在的人都喜欢在网络上找工作,因为这种找工作的方式比较的方便,你只是需要在求职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再为自己制作一份简单的求职简历就可以了,让后你就可以选择批量投递简历的方式,如果你觉得这个工作好,就投递一份自己的简历,很快就能够看到回应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整个社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1999年以来, 我国高校连年扩招, 2003年毕业人数为212万, 2004年为280万人, 2005年达到338万人, 2009年毕业生人数保守估计也在610万。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人数, 预计要突破700万。700万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加上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1400万城镇下岗职工所形成的庞大供给流, 对于我国本来就已经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来说, 是一种巨大的压力。从2007开始, 我国经济增长持续回落, 出口下降, 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自2008年开始, 我国企业用工需求疲软, 沿海经济紧缩, 出口停滞, 岗位流失严重。而2008年我国又遭受罕见的冰雪灾害以及汶川特大地震, 一些企业停产、停业, 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国企精兵简政, 都加剧了就业的困难程度。
2. 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业。
首先, 我国高校一些专业及课程设置有很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扎堆现象十分严重, 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 学生也纷纷报考, 导致大家都去哄抢相同的职位, 造成供大于求。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其次, 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不少学校专业设置落后, 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 结构性失业突出。有些专业, 与之对口的职业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渐渐退出了就业市场, 高校却未做调整。这部分学生在劳动力市场肯定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 同时也增加了国家人才培养的成本。一些学校沿袭应试教育的方式, 培养出来的学生, 思路僵化, 高分低能, 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 学生内在质量下降, 从而无法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
3.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高校强调自觉学习的理念与高中时期的高压学习政策迥异。有些学生脱离了老师的管理和父母的监督, 变得不思进取, 不求上进, 入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 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是一无所知。在某些大学生眼里, 自学就是心情好了就学一点, 心情不好就抛之脑后。部分学生对内容空泛的专业课程的兴趣不浓,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过关, 在临近期末复习的时候, 夜以继日地看书、背书。大学里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university就是“由你玩四年”。高校里还有一群“考证族”, 这部分学生为了迎合社会上的热门需求, 增加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含金量”, 奔波于种类繁多的职业资格证书 (比如人力资源师证、导游证、心理咨询师证等) 的考试中。当然, 为了顺利地就业, 多拿证书本无可厚非, 但是有些学生忙于考证, 荒废了本专业的学习, 得不偿失。单凭证书就一定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用人单位是实际的, 既看重学历、证书, 更看重职业技能的高低。
4. 社会上“身份”教育的误导。
在许多学生的中学时代, 相信老师和家长, 面对孩子的偷懒, 都会说“好好努努力吧, 考上名牌大学你就熬出来了, 到时就能找到好工作, 赚大钱了”。这无疑就告诉孩子, 只要考上大学, 将来就会如何如何好了。用“大学生”的身份, 去对应社会上地位高、收入丰、压力小的体面职位。可是当这些学生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却发现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就连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都变得越发困难的时候, 问题就来了。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致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无法顺利就业。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建议
1. 国家要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要真正认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现在高校中存在着“宁要北京一张床, 不要西部一套房”“宁到外企做职员, 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的说法。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找工作, 以成为都市里的白领阶层为傲。许多大学生一心想挤进国家机关和知名国企去上班, 即使面对激烈的竞争也要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而对能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的非公有制企业, 却完全看不到眼里。其实这些刚起步的小企业更能提供发展的空间。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供求状况, 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在择业问题上, 大学生要克服功利心理, 保持理性, 不要只看薪水的多少, 而要看这份工作是否能给自己提供锻炼的机会, 主动出击, 抓住一切机会先解决就业, 然后再择业谋发展。国家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并为自主创业学生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例如在校园里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偏远山村和西部等祖国最需要的地区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私营、民营企业工作。各高校要协同政府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比如,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 提供就业心理指导服务;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对长期失业和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帮扶。
2. 大学生要加强学习, 提高就业“含金量”。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入平民教育, 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也失去了天之骄子的优越感。现在就连“海归”都成了“海带”, 博士、硕士也不让人觉得稀奇了。面对日益艰难的就业环境, 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各项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应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便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保持高度适应性。可以以所学专业为依托, 选择辅修第二专业, 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从而提高自己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3. 科学地评价自己, 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 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所学专业、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分析考虑, 结合职业定位有目的地准备求职资料, 从而顺利就业。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 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 一开始要求不能过高, 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方法, 把就业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宝贵经验的重要经历, 再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另外, 在求职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抱着踏实的和学习的态度进入职场, 当发现自己与实际要求有差距时, 应努力去弥补不足。
4. 克服负面心理, 积极应对挑战。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行为品格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 无时无刻不充满挑战。应以自信、乐观、坚强的心态去迎接一切挑战。面对暂时的失败和挫折, 依旧保持进取的热情和勇气, 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努力争取成功的机会。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么规划职业生涯?怎样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下面我先分析就业难的成因,再结合实际,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并拥有高度战略眼光和较强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几年内迅速增长,到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高速增长,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5年的338万,每年以近70万的数量在增长,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净增75万人,就业压力空前。那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何如此严重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足。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与我国13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较少,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相对落后,当然高新产业更是寥寥无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和地区分布不均,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2.高等学校的教育机制不科学。高校是直接培养和造就大学生的地方,高校的教育机制决定了毕业生的质量,大学生的质量又直接影响自身的就业,落后的不科学的教育机制肯定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在网络游戏逐渐风靡的今天,游戏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首届中国游戏行业人才培训研讨会”上获息,一款开发成本上千万的游戏,绝大部分开销花在人员薪酬上。尤其是游戏开发人才的薪酬,游戏行业面临的大问题是月薪8000元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于是出现了外国人开发中国游戏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在作怪。传统的教育体制社会化程度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为社会所接受,这就导致了人才供求关系的脱节。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应出了不少问题,“高不成”“低不就”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也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那就是“经验”还是一纸空白。其次,当代大学生“怀才不遇”现象尤为普遍。就业目标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对于薪酬有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在当今的大学生中有相当的代表性。由此而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对就业的影响,不仅达不到职业的目标,反而会影响职业生涯的走向。
4.用人单位的原因。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过分注重文凭就是表现之一。很多用人单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析。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单纯的依学历高低判断一个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會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2、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前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和,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3、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你不远了……
三、总结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没有什么不可以。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推荐阅读:
大学生劳动就业法律问题解读11-15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07-02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调查06-15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0-14
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问题11-26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12-11
大学就业问题论文12-08
大学生就业中试用期要注意法律问题06-10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06-19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