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登山》有感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听《登山》有感(精选15篇)

听《登山》有感 篇1

腾冲市第二幼儿园中二班(家长:邵维云)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走进自然、亲近大自然,进一步增进家长间、家校间的沟通与交流,不断丰富孩子的课外活动,腾冲市第二幼儿园举办了“第二十一届庆元旦春芽杯运动会亲子登山活动比赛”。我是中二班的家长,有幸成为此次活动的一员,12月30日上午,我们签到后,在温暖的阳光中,在微风的轻抚下,幼儿园老师带领我们做了热身运动,一起学习了相关要求和比赛规则,9:20发出“开始登山”的命令,中班4个班级按顺序依次上山,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一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努力攀登的同时尽情地享受着来凤山沿途的风景。

大约10:00,所有参赛家庭都顺利到达山顶,每个班都有指定老师登记最先达到的前15名获得“优胜奖”的家庭。到达山顶后,有的师生合影,有的拍照留念,有的谈及感受,有的欣赏美景,有的休憩为佳,乐此不彼,完全沉浸在登山的乐趣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体验与父母、同伴、老师共同活动的快乐。

10:30,在“晴岚坊”前,蔡副园长就此次登山亲子活动的目的、意义作了强调。随后,杨园长宣布获得登山活动“优胜奖”的小朋友名单,颁发了奖状并合影留念。接着,各班组织分发了点心和牛奶,孩子们品味了活动的快乐和幸福,稍息片刻之后,大家井然有序的下山了。

这次亲子登山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家长、老师和学生一起登山,大家齐心协力、全力配合。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涨、拼搏精神强。活动过程安全、文明、有序,是一次难得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也是一次培养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机遇,更能够磨练了孩子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整个活动,大家做到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树立良好形象,正确对待比赛结果,营造了和谐融洽的亲子氛围,密切了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初步培养了孩子的文明行为习惯,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教育,促进了家园同步教育。

听《登山》有感 篇2

一路上, 我兴奋地连跑带跳地走在前头, 时不时地向后喊几句“快点儿, 快点儿!”而爷爷却笑眯眯地说:“慢点儿, 后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别太耗费体力!”说完仍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迈着方步。我却不听, 一溜烟跑了个没影。渐渐地, 渐渐地, 我体力慢慢地透支, 爷爷仍旧精神抖擞地走着, 我只好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脚向前走。最终, 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休息时, 爷爷语重心长地说:“走长路, 最需要的就是恒心与毅力, 但是, 更重要的是方法与技巧。走的时候, 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 切忌吊儿郎当, 这样最费力。今后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 你只有一步步稳重地踏实走下去, 才能够成功。”

噢!我明白了!只要走好现在的每一小步, 再大的山, 也会被我们征服在脚下, 如果骄傲自负, 小困难我们也得退缩!

今天的登山, 我懂得了好多好多……

登山有感两题 篇3

登山登掉“将军肚”

45岁时,从远洋转业到新闻单位当记者,两年不到,没长别的见识,倒是整天在外屹吃喝喝,肚子见长,从自认为是标准体形的我一下子变成了大腹便便的“腐败”相。弯腰系鞋带直喘粗气,到老乡家再也不能坐在炕上屈膝长谈了。你说,这能怪谁,老伴让我早起锻炼锻炼,我嘴里答应挺好的,可到了早晨,就是起不来。你说一天到晚在外边采访、吃饭,晚上还要爬格子,贪睡就是必然的事了。

后来,一线记者一律换成年轻人,我有时间开始尝试锻炼了,还做着年轻时在大学校园长跑的美梦,可毕竟岁月不饶人,一身肥膘加上“将军肚”,只能看着那些年轻人从我身边擦肩而过。我只好绕着广场走,时间一长,这种走法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广场人多,走不起来,二是遇到熟人一聊天,又没走成。后来,我发现不少人,特别是离退休人员都去登山,登山少吃药,好处自己知道,坚持了1年,“将军肚”下去了,加上科学控制饮食,80公斤的体重一下子减了 10公斤。

登山登掉失眠症

登山锻炼我只坚持了一年,自我感觉年轻了不少。以后买电脑写作、上网,工作没有节制,搞创作来了灵感,有时要熬到凌晨两三点钟,生活节奏被打乱,曾一度失眠,严重时白天迷迷糊糊,但一躺下又没睡意,有时一夜都睡不好。严重影响了我的创作计划和作品产量。药没少吃,医生没少看,效果都不大。小城三家医院,院长都是我过去的采访对象,他们都劝我暂时停笔去大自然中锻炼,肯定比吃药来得快。

我市有座西山,山上山下 20年前全市义务植树栽的松柏早巳绿树成荫,海拔不过四五百米高,离我的住处不过五六公里远,我首选的运动项目还是登山。这时,我刚刚过了50岁的生日,几年没登山了,原来的羊肠小道已被人踏宽了。登山的人群中也再不全是离退休的老人了,不少中年人、青年人都加入了登山的行列。他们有的是结伴来的,有的是夫妻二人同来的。再看那些老太太们,有的都是上上下下走了二三回了,仍然精神焕发。想想这几年,我真不该放弃登山。

读《登山人》有感 篇4

娄底三小四(5)班 阳旭尧

指导老师:梁海燕

我是一个十足的“小书迷”,近来看过《安徒生童话》、《笑猫日记》、《三国演义》等等,但使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篇叫做《登山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三个人一起去登山,一个人刚登了几步,就感到山陡难登,便退了下来;第二个人登到了半山腰时,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他望了望险峻的山势,于是也退了下来;第三个人却勇敢地攀登,他知难而进,几次跌倒,几次爬起,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峰顶。登上峰顶他笑了笑,说:“顶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是啊!任何事情不管成功或失败,我们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像他一样体会到真正的成就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沉思了很久。三个人登山过程与结果的对比,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只有坚持到底,不怕困难,才会有美好的结局。那种遇到困难只知道逃避和找借口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在前行的道路上,只有意志坚强,勇于战胜困难,知难而进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现实生活当中,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人数不胜数。比如说有的残疾人在轮椅上度过一生,而有的残疾人,却参加残奥会,为国争光,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是常人的百倍,那是何等的困难哪!他们从不向命运低头、向困难屈服,勇往直前。他们无数次看见黑暗,无数次找到光明,毅力惊人的他们,不也是靠坚强的意志,奋斗不懈,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高山吗?

再想想自己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不是直接放弃就是向同学求助;做作业,经常偷工减料;体育课跑步时,我更是动不动就偷懒,更不要谈所谓的“拼搏精神”,十分惭愧。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使我懂得: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首先要敢于面对困难,经受挫折,顽强拼搏,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

读《登山人》有感 篇5

《登山人》主要讲了有三个人去登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就感到山陡难登,所以就退了下来。第二个人也是如此。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妥,最后,终于登上了峰顶,看到了山上的无限美景。

我觉得第三个人有一点值得我学习:就是那种不怕困难,绝不半途而废的精神。记得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我想着将来要做一名飞行员,于是参加了“少年之家”举办的飞机模型小组,开始学造飞机模型。开始我很高兴,认为造飞机模型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一做起来就跟原来想的不一样了。我把小飞机削了几个星期,辅导老师还说我的“飞机”不合格,当时我就泄气了。唉!比起登山人的那股韧劲来,我是多么惭愧啊!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以后我在学习上碰到了困难,就应该向登山人一样迎着困难前进,想办法解决它,克服它!

登山登望王山有感作文 篇6

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登望王山有感

望王山是巴城北边的一座小山,因唐废太子李贤登临此山北望都城长安而得名。

暑假期间每天早晨去爬望王山是放暑假前爸爸与我约定好的`。

那天是爬山的第一天。早晨六点的钟声刚刚响过,我和爸爸就准时出了家门,一路小跑着穿过江北大道、状元街、北二环路,朝望王山进发。

“呼……呼……”

我站在望王山脚下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还没有开始爬山就累成这个样子,你还真是缺乏锻炼啊!”爸爸从我身边走过说道。我本想反驳几句,可我忙着喘气,根本就说不出话来了。仔细想想,爸爸说得确实有道理,我只不过才上了几道较平缓的坡路就累成这样了,一会儿还要登上望王山顶,那不是要了我的小命吗?我不想爬山了,我要回家,可是爸爸已经走到远处了,他停下脚步远远地看着我,似乎是在鼓励我,却又像是在鄙视我。可不管是哪一种,我都必须义无反顾地朝着山顶前进。

山上有石头砌的阶梯路,并不需要我走崎岖的山间小路,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没坚持多久,便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一停歇下来,浑身上下就不停地往外冒汗水,我心情变得很烦躁,在心里埋怨起爸爸来。

爸爸似乎猜透了我在想什么,站在离我更远的地方大声喊着我的名字。

“往上走!”爸爸朝我喊到。

我极其不情愿地向爸爸走去,爸爸停在原地,等着我。

我艰难地来到爸爸身边。

感动精彩——听观摩课有感 篇7

上个星期, 我们学校语文组教师参加了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的活动。活动中, 有来自不同省市的特级教师为我们上观摩课, 这些观摩课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陶醉, 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震撼, 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感动。以下是我在听观摩课后所获得的一些心得。

一、创意教学, 循循善诱

余映潮老师执教了《七颗钻石》一课, 在教学中, 教师教会了学生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很注意由浅入深地引导。如: (1) 用简短的文字概说故事。 (2) 概说故事主人公。 (3) 从童话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 (4) 概说这个故事的意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对故事内容的概括层层深入, 一次比一次全面, 培养了感知课文的能力。

余老师的教学语言朴实无华, 循循善诱, 他是一个智者。如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把学生先带到一定的情境中, 朗读童话故事就用讲故事的语调来朗读, 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学生读起来很是享受。我想, 对于初中生来讲, 他们朗读课文缺少激情, 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在教学中, 有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设置了四个阅读训练提示, 学生根据提示交流自己的体会。教师及时地加以归纳, 并以八个字的形式来概括。当交流到第四个提示时, 教师说:“我做了三次示范, 我想为难你们一下, 你们能不能也用八个字来表达一下呢?”学生的能力被挖掘出来了, 有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想, 余老师的这个设想非常有创意, 他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尝试, 去表达, 从而解决问题。这就充分体现了余老师所说的“教学创意讲究‘新’, 角度好, 角度与众不同, 便有了个性”。

二、青春语文, 挥洒激情

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她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青春”。听了她的课更是如坐春风。《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的小说。很多老师曾经也选择这一篇开课, 但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教学的设想基本是相似的, 而王君老师一改常态教学, 她把自己以前在上课时获取到的一个信息加以巧妙地创新, 用了“还原法”这种教学模式, 可谓不同凡响。整个流程, 教师带领着学生把一个个疑团解开, 拨开云雾见青天,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 发言积极踊跃。课堂犹如一个破案现场, 教师仿佛就是一名破案高手, 看得我们拍手叫好, 真的很想参与到其中。

整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感悟, 对人生的感悟。对于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 教师用她那独有的见解去教化, 使学生又接受了一次人文的洗礼, 教学激情澎湃, 这样鲜活的语文课堂不正是我们的教学最需要的吗?

“让语文教育能保持一种青春状态, 能为我们的生活奠基, 老师的追求是鲜活的, 学生是鲜活的, 心灵是鲜活的。”这是王君老师对自己主张的“青春语文”最好的阐释。我们的教师需要拥有青春, 更需要保持像孩子们那样青春的心态。用我们青春的热情去点燃孩子们的那份激情, 和他们共享青春!

三、融入生活, 巧妙自如

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 脱离了生活的语文课就是一潭死水。其实不难发现,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注重与生活的链接。这一点, 特级教师盛庆丰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以一颗平常心上了一节不平常的课, 上出了生活化的语文课。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上, 盛老师没有用深刻的语言来剖析人物形象, 也没有对情节重点讲解, 更没有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细化的灌输。我们看到的是散发语文味的“对话活动”。看到的是老师引导下的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积累语言的活动。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人物, 谈谈读过的感受。学生通过与老师的对话, 说出自己的见解, 有的学生看法独到, 挖掘文本透彻, 体现了生活化与语文化的结合。这一节课, 师生共同营造了活泼、轻松的氛围, 老师上得轻松, 学生畅所欲言, 学得开心。这节课, 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想象飞扬、情感丰润的过程。教师的发挥巧妙自如。

听教师说书有感 篇8

我们就会每天成功一点点。面对生活,笑看生活。一点点是人成功的真谛!没有人能独自成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事业都要与人交流与合作,我们是教师,教师的幸福是什么?首先做一个赏识别人的教师。我们每天接触的学生、同事都各有个……听我校教师说书有感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读书一直是我校师生倡导的一项的活动,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师的子女读论语开始,我校为学生开放图书馆,选择自己的喜爱的图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教师选择积极教育方面的书籍阅读。从中评选出能力较强的七位教师在201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之日”为我校及远道而来的外校朋友“说书”。

虽说是读书报告会,在我看来七位教师各有特色,人人都很精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聆听七位教师的读书心得与感悟,是种享受。我校开展读书报告会,目的是强化教师阅读意识,让读书成为我们教师的生活习惯。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让生命没有缺憾!爱是使命,被爱是幸福。让我们活在当下做一个全新的开始!不仅为自己活,为身边的亲人和关心你的朋友而活!拥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在为人处事教育学生和孩子中语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或是紧张甚至不和谐,使朋友变成个敌人,语言运用不恰,使敬佩变得疏远甚至讨厌!所以语言是智慧的象征,要升级你的大脑要从升级你的语言开始。

15种优秀的品质中自信、自立、自理、自制、自强使你趋向成熟,乐观、勇敢、进取、勤奋、行动伴你走向成功,宽容、尊重、合作、分享、运动让你获得幸福。给自己一个角色定位,改变一点点、努力一点点、把握一点点、智慧一点点,我们就会每天成功一点点。面对生活,笑看生活。一点点是人成功的真谛!

没有人能独自成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事业都要与人交流与合作,我们是教师,教师的幸福是什么?首先做一个赏识别人的教师。

我们每天接触的学生、同事都各有个性。如何让自己以及自己交往的人都快乐,真诚的赞赏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敏锐的捕捉赞赏别人的时机,让别人体会自己的重要,享受尊重,赢得尊严。当你赢得了同事、学生的信任,人际关系和谐,与他们成为朋友后,与他们倾诉痛苦,你痛苦会减少;与他们分享快乐,你的快乐将加倍。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工作十来年,没什么长进,不在于没经验,重要的是不擅于反思,不擅于总结经验。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去除糟粕,孕育智慧。会思考,首先要勤读书。要想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步,要不断地看书,学习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

听优质课有感 篇9

南京四方小学廖建洲

2013年10月22日上午在五老村小学了陈微老师的《认识线段》、沈科教研员微型讲座《我就是一名教师》和杨梅芳老师的《认识比》。课和讲座都很精彩,让我收获很多。现在谈谈听后的感想。

一、陈微老师的《认识线段》,老师首先给学生们准备了感兴趣的积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得知识。有了上面的基础,教师通过猜一猜、画一画、折一折、数一数、找一找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还通过点的故事巩固,再一次揭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敢于放手,充分的把握教材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学习的。

二、沈科《我是一名老师》的微型讲座,从有趣的青蛙的反思入手,让我身受启发,他的“青蛙”请不要把“蝌蚪”赶到岸上,让我明白了,要多给孩子一点自由,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空间,并且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常给孩子讲:“别急,慢慢来”;“青蛙”不要忘记你曾经也是“蝌蚪”让我看到了,他的谦虚,多老师的包容。不做“井底之蛙”告诉我们老师要多学习,多读书,新课改需要爱读书的教师,同时也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多把握机会。

听《登山》有感 篇10

一、贴近生活尊重性情———使事入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德育实现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遵循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触手可及”。只有拉近师生距离的课堂才是尊重学生性情的课堂,课堂的启动才会有良好的状态。

张婷婷老师的现场调查:与老师的关系如何?活动探究:课堂上发生的小插曲,老师愤怒训斥身为班长的小强,师生矛盾激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到的老师拖课问题等情境的设置,契合学生心理,落脚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育过程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结合起来,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成为可能。人的道德教育绝对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在本节课堂上,这些案例的选用,有思想性和说服力,都是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教学资源。学生踊跃举手参与活动和讨论,课堂互动性强,气氛活跃。

二、以情蕴知以事达理———使情入脑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思想品德课堂上“硬性命令”式的指挥已经难以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巧妙的设问,提高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张老师在现场调查师生关系如何后,紧接着问学生:你们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这给美好的师生关系留下了很多遐想。又在班长小强被冤枉,师生矛盾升级时,反问学生:1.老师只训斥小强,老师是怎样想的?2.这场冲突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采访现场的老师:1.您是否为课堂纪律烦心过?2.您希望学生与您相处时怎样对待您?简单列举您生活中两三件烦恼的事。整堂课从学生不理解教师,师生关系难协调,转到教师也有自己的烦恼,换位思考,教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对德育的抵触心理,张老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教学资源,设计了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环节。一个看似无意识的行为,却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选择和参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做出了自主的道德选择,在讨论中获得答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行为导向价值强化———使理入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意图越隐蔽,教育的对象就越容易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教师需要以这种隐蔽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潜意识的行为。

导向———培养向真、向善、向美的信仰。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学习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张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信息的表达、倾听,更是情感的交流以及人格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师生处于共同学习的平等地位。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本身得到了教益,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中总得有阳光。”张老师正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的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影响人格。在教学中,张老师还播放了视频《那些年,老师最爱讲的一句话》,引用了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案例,引导学生向伟人学习,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四、引导行为知行合一———使知转行

道德是人类的一种品质,只有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够实现。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接受道德教育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并升华为道德情感、意志,形成内在的道德品质,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积极行为,这才是道德教育真正的目的。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张老师巧妙地安排了几位学生现场采访听课老师这一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是学生与教师主动沟通的一种践行。张老师还对“老师拖课,你会怎么办?”为话题,进行讨论总结。利用有限的课堂,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报告有感 篇11

李盼红

在5月29日上午,我校全体老师参加了高新区师德师风建军设集中教育活动--王彩琴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深受感动。

王彩琴老师是濮阳市三中的一名英语老师。从教已经25年了。她从内蒙古大草原来到内地,成为一名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她的格言是“生为教育,死为讲台”。她阐述教育的目的,就是“先成人,在成才”。听她的报告,听她的学生讲述,我几次忍不住的流泪,用纸巾擦了又擦。听她的报告,不止我一个人流泪。报告会一个多小时,全场听不到交头接耳,听不到手机铃声。她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到场的人。

王老师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默默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以自己对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和呵护,被学生称为“老师妈妈”、“芹菜王”。她不顾患病的身体,亲手为学生缝制校服,为过生日的学生煮鸡蛋送苹果,把生病的学生带回家吃“病号饭”,为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分发喔喔佳佳糖,周末与学生“谈情说爱”,不辞辛苦地家访、帮助困难学生……她以平凡的行动、坚强的意志、阳光般的情感,感染着、激励着、温暖着每一个学生,铸就了不朽的师魂.听着王老师感人的报告,我不时的反思着自己,找自己与王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也是一名班主任,同样也具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但在我的工作中总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听了王老师的报告,我才明白了,我对学生的爱远远不够,少了些耐心,少了些宽容,少了些理解。在王老师事迹的感召下,我更要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让每一个学生能成人,让每一个家长都放心。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一如既往地付出爱心,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灵,用真诚去牵手我们的同事。以妈妈的身份,像爱孩子一样去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像爱家一样去爱我们的学校。

听专家培训有感 篇12

--------听张景浩校长、马金鹤主任讲座有感

2014年9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为期两天的《中小学班主任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会》的学习,难得的机会,专家的讲座、学员间的交流,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科学、优秀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理念,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接下来的班主任工作。

在大家认真的聆听中,张景浩校长风趣、极富启迪的精彩讲座在恋恋不舍中落下了帷幕。至今他的他的理论还在我的脑海中有选择的回放,那“饿死的梭鱼”让我知道了外部环境对孩子内心的影响力是多大,父母的责备,老师的有色眼镜,同学们的嘲笑,使这些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脆弱的孩子找不到成功的出口,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后进的学生,他们都有着一颗脆弱的心,需要我们去用心呵护、用心赏识,需要我们给予阳光、给予成功的机会。班主任工作确实比较繁琐,压力也比较大,但我们不妨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换一种心情去当班主任。自古以来,爱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爱学生是一种责任。在爱的表达方式上张景浩校长的观点我很赞同,爱就是鼓励,爱就是帮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渴望伟大”是个体行为的最大动力,大人都有“渴望伟大”的梦想,更何况我们的孩子呢,每个孩子都渴望伟大,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每个学生都贴上一个“好孩子” 的标签。后进生更是渴望爱的,用心去抚摸,让孩子心中的天平平衡。教育就是赏识、奖励。张校长侃侃而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有时爱也是需要埋伏的,“多给孩子一点自信,不要吝啬我们的爱”,“爱能创造奇迹”。

在这两天里,我们还听取了来自八十中学实验学校康营分校马金鹤主任的精彩讲座。马老师本次主题是“让生命变得高贵——做有价值的幸福的班主任”。她的专题讲座,充满了笑声和感动,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在她眼里,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用心投入的人一定会体会到最终的快乐。她以一位一线班主任的眼光和心态来审视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拿来和我们分享,为的是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富有爱心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注意每一个细节,独具匠心地处理好每一件事情。她用她那动人的声音和精彩的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如何让生病变得高贵,要想做一名阳光智慧魅力型教师,就要乐于读书学习,走进阳光海洋。知识就像海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缩短与彼岸的距离。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我们要向书本学习,要向专家学习,更要向同事学习,在学习中享受成长的幸福,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更要在实践中品味自己的价值。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家长密不可分,班主任必须要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不要让家长绝望,不要总报忧不报喜。要在家长面前给学生留面子。跟家长沟通要讲求语言艺术。让家长发自内心的买老师的帐。从而与家长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搞

好学生的教育。虽然讲的是班级管理,但是对于我自己,更深深地感到不管生活还是工作,心态最重要。教师职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既然选择了教师,就应该用爱和责任去关心、带好学生,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同时,也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的为自己创造快乐,努力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两天的培训学习已经结束,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上任的年轻班主任来说,这次学习无疑是雪中送炭,雨中撑伞,我会将我学到知识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当中,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孩子,帮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一个有价值的幸福的班主任!

繁荣乡中心学校王冬梅

听《登山》有感 篇13

1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开展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知识是数学的躯体, 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数学素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空洞说教、讲大道理, 而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可以围绕教材中富有内涵的主题, 开动脑筋, 设计探究问题, 开展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探究结论的具体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自觉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椭圆范围推导的教学片断.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椭圆,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椭圆的范围, 然后教师提问:我们还可从哪些方面理解椭圆的范围?

学生:可以从椭圆的标准方程入手, 得到它的范围.

教师:你的想法有道理, 说说看.

上述教学设计中,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得到椭圆的范围, 形的直观和数的严谨紧密结合, 有理有据, 学生能够理解把握, 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教学如果就此罢手, 我们就会错失探究的良机, 此时应围绕深层次探究椭圆的范围, 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主题, 设计成如下探究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 采取哪些方法推导椭圆的范围?”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 不难得到如下思路.

上述教学设计表明,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变量x, y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获得x, y的范围, 也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构造方程、引入三角函数来推导椭圆的范围, 上述各种思路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 只要够一够, 都能摘得到.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样的数学探究, 学生不仅开阔了思路, 发散了思维, 而且实实在在地体会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和换元法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等”与“不等”“和平共处”, 相互转化, 展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也使学生经受了一次辨证思维的历练.

2在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中融入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这个过程”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 提升能力.也就是说, 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结论的机械记忆、模仿运用, 而要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 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 我们不能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要变接受为发现, 变告诉为探究;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让学生对数学结论、规律作自主探究, 充分满足其主动探索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 使数学结论、规律的出现自然而然, 精彩生成,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案例2探讨椭圆对称性的教学片断.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椭圆, 它是对称图形吗?

学生:是, 椭圆关于x轴, y轴对称, 也关于原点对称.

教师:为什么呢,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因为在椭圆方程中, 以-x代x, 方程不变, 椭圆关于y轴对称;以-y代y, 方程不变, 椭圆关于x轴对称;以-x, -y分别代x, y, 方程不变, 椭圆关于原点对称.

接着教师表扬了学生, 板书了结论, 开始了下一个几何性质的学习.

上述教学设计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及方程的特征, 得到了椭圆的对称性, 但有一个细节被忽略了, 那就是:为什么以-x代x, -y代y, -x与-y分别代x与y方程不变, 就能说明椭圆关于y轴、x轴、原点对称呢?应该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此问题不是遗忘就是有些模糊, 不弄清楚, 学生肯定把握不住问题的本质, 不经意间, 一次很好的微型探究机会就从我们身边白白地滑过了, 因此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加上这精彩的一笔, 岂不更妙!事实上, 曲线的对称性本质上是点的对称性, 可将椭圆的对称性转化为其上任一点的对称性来考虑.设点P (x0, y0) 为椭圆上任一点, 则点P关于x轴、y轴、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 (x0, y0) , (-x0, y0) , (-x0, -y0) , 其坐标均适合椭圆的标准方程, 它们均在椭圆上, 再由点P的任意性, 自然就说明椭圆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

探究虽小, 却很有价值, 因为是探究帮助我们弄清了问题的本质, 学生不仅明白了个中原由, 而且今后遇到曲线对称性的问题, 他就可能转化为点的对称性来考虑, 这是思维策略上的突破, 真是“小处着眼, 大处收获”啊!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是教学的无数个细节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 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丰富程度, 教学中, 我们忽略的往往是那些富有教学魅力的细节, 所以我们要关注课堂中那些不起眼的细节, 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来, 让课堂在探究的驱动下充满生命的活力.

3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引入探究

概念是数学的精髓与灵魂, 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只有理解了概念, 才能正确的运用概念,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能靠教师强行灌输、学生死记硬背, 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 通过反省来主动构建.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时, 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本质进行探究, 养成对每一个概念定义进行深刻理解、反思类比的良好习惯,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概念.

案例3对椭圆离心率概念的形成, 教者设计成下面5个环节:

1经历作图:教师让学生利用椭圆的对称性、范围、顶点作椭圆与的图形;

2观察比较:学生观察两个椭圆, 进而发现两个椭圆“扁”的程度不同;

3计算数值:教师让学生计算c/a的值, 学生发现椭圆形状不同, c/a的值也不同;

4提出问题:用一个什么量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呢?

5给出定义:把e=c/a叫椭圆的离心率, 用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

离心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数学概念, 而且椭圆的离心率是学习双曲线与抛物线的离心率、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知识基础, 因此在离心率教学的初始课上, 理解引入离心率的必要性, 建立离心率公式的合理性, 也就是弄清离心率概念的来龙去脉, 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上述教学设计中, 忽略的恰恰就是这个关键点, 为什么要引入离心率e=c/a?为什么e=c/a而不是e=a·c呢?对此学生并不知晓, 于是教学中, 可就离心率的抽象概括的过程开展一次探究教学.

第1步: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

教师:我们知道圆的形状都是相同的, 那么椭圆的形状完全相同吗?

学生:不完全相同.

教师:椭圆的形状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有的椭圆看上去比较“扁”, 有的椭圆看上去比较“圆”.

教师:很好, 观察得很仔细, 从“形”的方面看, 椭圆“扁”的程度的确不同, 那么能从“数”的方面刻画其“扁”的程度吗?也就是说我们能否找到一个量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呢?

第2步:回到定义, 观察思考

教师:要找到这个量, 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学生:应该从最原始的椭圆定义入手比较好.

教师:对, 追根溯源, 路子正确.椭圆定义中涉及哪些基本量?

学生:椭圆定义中含有焦距2c, 距离之和常数2a等基本量.

教师:椭圆“扁”的程度与a, c这两个量有关吗?

学生思考, 一时难以发现结论, 教师让两学生上黑板演示下列两个实验 (教具事先准备好) .

实验1将绳子两端按在焦点处, 用粉笔尖拉紧绳子, 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 然后调整绳子的长度 (分别加长、缩短) , 再画椭圆, 观察椭圆“扁”的程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2细绳的长度固定不变, 将焦距分别增大和缩小, 观察椭圆“扁”的程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从实验1与实验2中我们分别发现什么结论?

学生:从实验1中发现:a越大, 椭圆越圆, a越小, 椭圆越扁;c越小, 椭圆越圆, c越大, 椭圆越扁.

第3步:比较分析、抽象概念

教师:上述结论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说明椭圆由圆向扁的变化与a是“反比”的关系, 而与c是“正比”的关系.

教师:既然椭圆“扁”的程度与a, c均有关, 所以不能把a与c分开, 那么一个什么样的量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比较合理呢?

学生:由于其与a成“反比”, 与c成“正比”, 所以应该用c/a来刻画比较好.

教师:很好, 我们把e=c/a叫椭圆的离心率, 用它来描绘椭圆形状的变化.

上述教学设计中, 教师并没有把离心率的概念直接抛给学生, 而是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从“形”的方面刻画椭圆的形状是不够的, 必须从“数”的方面加以描述, 有引入新概念的必要.然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亲自体验椭圆形状变化的过程, 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因素, 通过探究, 由学生自己提出该怎样定义这个概念才是合理的, 让学生感受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 感受数学的本质.案例启发我们, 数学教学不仅要讲什么, 更要讲为什么.要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 挖掘其背后的内涵, 再现其“火热”的思考过程,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自然的, 不是被迫接受的、强加于人的.

听名师讲座有感 篇14

聆听名师讲座,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老师们情真意切地讲述,一次次触动着我的心弦。从五位老师胡娓娓道来中,伙看到了千千万万老师默默奉献的身影,从五位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平凡中见伟大。

(一)“爱”贯穿教育的始终

无论是孙培娜老师、郭芳老师还是孙宪波、姚慧丰、柴慧娜几位老师,她们在讲述中始终围绕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从心底里爱学生,爱就变成了责任,从而促使自己带病也要坚持工作。潜心钻研教材,为孩子排忧解难……尤其,当郭芳老师讲到自己拿手绢往返水房与教室几十趟醮湿水给孩子们一个个擦汗以求降温消暑的时候,我想:正是这么“小”的小事,成就了郭芳老师天使般的灵魂,慈母般的形象。为什么学生这么爱戴她,为什么学生如此听从于她—— 一切源于“爱”啊!

(二)能力有大小,耐心决定成效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安全相同的两个人,能力也各不相同,但这决定不了什么。就像先天智力稍慢的人,他们“笨鸟先飞”后天多花些时间,照样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只有耐心。姚慧丰老师为了成功讲好一节公开课,她修改教案到深夜,试讲五六次,在一次次被否定中不气馁,寻找新思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坚持、耐心,最终令她浴火重生——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名次!成为了春光小学一位名师!

听师德讲座有感 篇15

听了专家的师德讲座使我深深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才会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教师最大的乐趣。

“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教育首先就是爱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爱学生也是老师的天职。作为学生,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同学甚至社会的压力,所以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文化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业务素质。今天几位做报告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因此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加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进一步研究《新课程标准》,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要勇于承认,勤于创新。通过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公正,因材施教,逐步掌握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估的方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要加强师德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工作的落实没有期限,服务的态度永不过时,兢兢业业工作,实实在在做人,作为一名教师,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正如托马斯.马尔斯贝丁所说:“没有任何人能给我们提供人类社会远景的终极图画,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类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影响未来的无穷无尽的后果。”是的,榜样是最好的教员,虽然榜样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它却教给人们许多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行动就是力量。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他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为习惯。良好的师德对一个人品格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啊!也许,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改善和提高自己。

上一篇:中职生英语演讲稿3分钟下一篇:不适合家族企业员工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