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精选2篇)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 篇1

房县实验小学

王国林

内容摘要: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和刻板的执行教案的过程。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科学探究 学生主体 实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三章第四节《探索尺子音高的变化》是一节实验课。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通过改变钢尺或塑料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导致的尺子发出声音的音高有什么变化。

在本单元第1课和第2课中,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动情况,并研究了振动的幅度和振动的快慢问题。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振动联系起来。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将探索可以改变振动长度的物体——尺子的声音。活动将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要将尺子与桌子边缘成垂直放置,然后用力弹压尺子。为了观察振动和声音的变化,学生可以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

实验时间安排为一节课,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没有我想象的简单,十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只有两个组是正确的。其他八个组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这让我很诧异也很尴尬。只好赶紧打断他们并做了适当的提示才让学生继续实验,当然最后的结果学生接受了,却带着一脸懵懂。只好继续解释……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我找到了问题所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确实是听到了声音有高低不同的变化,但是他们分不清这种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因为尺子可以发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由尺子在桌子外的部分振动发出的,另一种是由尺子拍打桌子发出的。他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伸出桌面的那部分尺子的振动上去,这样才不会出现完全错误的结论。这样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对于四年级学这节课下来,正如我在课前所料,经过前几课的学习,音高、音量、振幅、频率……几个概念学生开始混淆起来。再加上这课的尺子的长度变化,又是分成四个等级,这下热闹了,学生在描述的时候都找不到北了。

反思这课的教学,感觉问题还是出在前几课的教学上,还不够扎实。虽说学生这个年龄段,对于这几个概念搞在一起容易混淆是比较正常的事,但并不能因此而释怀。前几课为了在课上按时完成练习册(实验记录),在实验时间的安排上是紧了些。在教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声音的变化》后,感觉学生基本上理解了音高和频率、音量和振幅的关系。在办公室里和老师们聊起这课的时候还为学生的表现感到满意。殊不知把两课的内容放在一起就出现问题了。这几课的内容联系的很是紧密,前面没有搞清楚,后面的就难理解了。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教学反思 篇2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更新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职能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 转变教育观念

这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而且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2. 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二、教学模式要“变”

在实施新课程的这几年中,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1. 当今语文课堂存在的弊端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重复劳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静态化。一是课堂中无真正有效地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于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2. 改革之道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教师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彻底改变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应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海丰县春季森林防火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生会成立大会书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