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言文

2025-04-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峡文言文(共12篇)

三峡文言文 篇1

【原文】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阙[quē,断缺。现在写作“缺”]处。重岩(yán)叠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bì)日。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xī)月[日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涨上山陵。襄,上。陵,大的土山],沿[yán,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或王命急宣[如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宣,宣布,传达],有时朝(zhāo)发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暮到江陵[地名,在今湖北荆州],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风。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不以[如此,这么]疾[快]也。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山峰]多生怪柏,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shù,冲荡]其间,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意思是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良[确实,实在]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林寒涧(jiàn)肃[山涧显得寂静。肃,寂静],常有高猿[高处的猿]长啸(xiào),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缀(zhuì),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响,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断绝,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地名,在今重庆东部]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静寂的涧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

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所以,打鱼的人往往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内容】

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文章先写山势。在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描写其连绵不断,概无断阙。虽然有些夸张的意味,但确实写出了三峡山势的特点。再写其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以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仅极尽映衬,而且极尽夸张之妙。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

继写水势。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之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之速。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这样的描写,生动而神妙,以至触动了大诗人李白的灵感,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篇。

春冬之景,则既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写“悬泉瀑布”“良多趣味”。相对于夏季而言,春冬较为平静。作者笔到之处,不仅写出独特的景色,还写出独特的趣味;虽在纸上,而跃然心问。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笔力可透纸背了。

三峡文言文 篇2

下面以《三峡》教学为例, 具体说明我在文言文教学上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方法。

首先在课前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 结合课文注释, 借助于工具书与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提高朗读水平,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在反复诵读中品析关键词句, 增强文言语感, 背诵课文; (3) 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 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为达成目标, 我选择了以朗读来为文言文课堂教学“导航”, 具体的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动画版MTV (力求创设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 拉近学生与课题“三峡”的距离, 让学生对三峡的现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爱三峡的情感和学习《三峡》的热情, 为课堂预设好情境。) 。

上课铃响, 停止播放。师:同学们, 刚才听了一首歌, 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 (三峡) 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年代的三峡? (现今) 想看一看过去的三峡吗?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时期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 去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

明确课型:今天我们上一节朗读课。成功的朗读有什么特点?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等。) (板书)

二、试读课文, 读准字音 (达到读准字音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标)

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范读能让学生更直接更真切地感受文本, 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和注意。好的范读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分组合作读课文, 力争读音准确。

注意字音:阙、溯、朝、巘、属、裳

原则上四人一组, 建议分工来读, 分工要合理, 尽可能体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遇到疑难问题充分发挥课文注解、工具书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 (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三、研读课文, 读出节奏 (达到疏通字、词、句意和读准节奏的目标)

1.节奏划分方法指导。根据初一学生情况, 应引导他们在疏通字、词、句意的基础上划分朗读节奏。示范: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读准节奏”是准确诵读的第二步。只有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如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等, 对新课文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才能正确停顿。而疏通字、词、句意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工作, 必不可少, 只有疏通字、词、句意, 才能将朗读提高一个层次。在理解中朗读, 在朗读中理解, 如此反复循环, 逐步加深, 最后达到顺畅朗读与透彻理解。)

(1) 分组合作读课文, 疏通字、词、句意, 力争读准节奏。有疑难处做记号。

(2) 对字词句意和节奏划分的质疑和释疑。引导:可以是有疑而问, 以正确理解;也可以是明知故问, 以提醒同学。 (学贵有疑。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估计学生会问到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确: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学生大都会留意不足而忽视优点,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发现优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4) 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节奏。

四、品读课文, 读出语气 (达到赏析美景和读出语气的目标)

1.方法指导。提示:根据课文描写的不同景物及各自特点来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地朗读, 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 获得美的享受。

2.分组合作读课文, 小组内四人分工,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在疏通了字词句意的基础上, 说说各自读的部分写什么景、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然后说说用什么语气来朗读, 并示范朗读该内容。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 学生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 (可用幻灯片)

4.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节奏, 读出语气。

五、诵读全文, 读出感情 (达到情感共鸣和读出感情的目标)

1.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不过, 要用朗读去感动别人, 还必须在朗读中倾注更多的情感。

方法指导:通过整体阅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投入真情实感, 做到心中有情;适当学学古人读书, 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读出韵味。

(以品带读, 以读带品, 品、读相辅相成。通过反复品读, 学生就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脑海中叠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2.学生选择片段, 可以自选一段舒缓的古筝曲 (《山水之韵》或《呼吸》) 有感情诵读, 并开展竞赛。学生点评、发奖。学生热情高涨, 加上朗读水平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的高潮形成。

3.胸怀再开放些, 感情更投入些, 让我们一齐放声齐诵《三峡》 (配乐古筝曲《呼吸》) 。

在“音乐山水画”———古筝曲《呼吸》中师生放声齐诵课文, 共同品味文美、景美和情美, 新课结束。这样的设计旨在收到“余音绕梁”的理想效果。 (如果说前面三步要做到“若出吾口”的话, 那么这一步就要做到“若出吾心”。也就是读出文章的情调韵味, 品味观点主张, 或主旨要义, 或思想感情, 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 这是朗读中的最高境界。)

总结这堂课的设计, 我觉得较以往上的文言课有这样一些特点: (1) 课堂从“试读课文, 读准字音”, 到“研读课文, 读出节奏”, 再到“品读课文, 读出语气”, 最后要求“诵读全文, 读出感情”, 以读始, 以读终,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朗读水平。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语感进一步增强。 (2) 在朗读导学教学中, 注重方法的指导与点拨, 不仅“授之以鱼”, 而且“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了, 信心增强了。 (3) 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 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来疏通理解课文内容, 完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一堂课, 小组合作探究多达3次,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用语精炼, 讲解用时少, 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提高。 (4) 创设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反过来指导朗读, 品味情调韵味。既可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之后, 我将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用于《幼时记趣》、《论语八则》等文言文篇目的教学,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逐渐形成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以朗读导学的教学模式, 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提高朗读水平, 逐渐加强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 从而实现在琅琅的书声中产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三峡文言文字词翻译 篇3

三峡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3)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陵,丘陵,小山包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奔:奔驰的马。御:驾着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高。巘:山峰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良:实在,的确。

(20)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3)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4)沾:打湿。

(25)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26)裳(cháng):衣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案 篇4

育仁小学音乐组赵世英

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特点。

2、能用自豪的感情整齐有力的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以表达儿童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川江号子风格的感受及歌曲的学唱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与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到过哪?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三峡看一看。(出示课件)

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

在长江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欣赏《川江号子》。

生:(在听中感受)能说出歌曲非常高亢、好象船工们在和惊涛骇浪进行搏斗。整齐有力、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师:过去江边没有公路,机械船又不是很发达,货物和人们的出行主要靠人工木船,这些船工们拉船运输,生活十分艰苦,为了鼓足干劲,驱除疲劳,他们在拉纤行船时唱一些歌谣,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川江号子。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唱一首具有这种号子风格的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二、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1、看视频范唱:我们一起来听一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请你们想一想,这首歌具有什么样的风格?

生:和我们刚才听到的川江号子差不多,是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哼着唱一遍,(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生:跟着音乐唱歌曲

2、跟琴哼唱旋律,速度放慢,强调休止符(li lu la)

3、只张嘴不出声,跟琴填词。

4、轻声跟琴唱词

5、学生提出难点,师生共同解决。(歌曲的最后一句,还有第三小节与第四小节的衔接,第二部分两句“听惯了”的音准等)

6、全班齐唱。(2到3遍)

三、歌曲情绪处理

1、师知识指导与板书: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劳动时演唱的歌,大家想一想在演唱是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

生:有力、有节奏感。

2、师强化提示:根据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总结一下,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所以节奏感要强,这首歌是四四拍,要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要强一些,一个音一个字,要唱得有力,好象驾驶着小船在波浪中前进。生:演唱歌曲2遍

3、师再提示:劳动号子在演唱中一般都是一领众和的形式,起到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你们想一想,这首歌曲能不能也分成领唱与齐唱呢?

4、学生分组领唱与齐唱形式演唱。

四、展示有关三峡的知识

师:三峡不仅有奇特的风光,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为了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在长江的中上游修建了三峡大坝。(播放课件)并介绍三峡大坝的作用。

三峡文言文 篇5

一、以“描绘式想象法”显峰峦之雄峻

作者起笔以山为轴心, 呈现了一幅画面:高低起伏、连绵不绝的群山, 一眼望不到头, 两山之间, 一条玉带曲折延伸。把简洁的文字转换成这样泼墨写意式的描绘, 我们的视线似乎也跟着作者由近处延伸到远处, 进而到更广阔的天地间。视线由远处收回来, 自近处仰视, 我们可以继续勾勒描绘图景:岩峰重叠, 遮盖天日,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 根本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什么样的高度才能出现这样的景象?由此, 作者所言的山之高峻、奇险得到了突显, 让我们不能不惊叹于三峡峰峦的雄峻之美!

二、借“情境式想象法”现夏水之湍急

课文中, 记水是重点。作者先写最富有三峡特色的夏水, 只见江水暴涨, 漫过高陵, 湍急迅猛, 使得交通阻断。奇险壮观的画面, 让人心潮澎湃。然而, 这不足以展现三峡水的特点, 作者进一步为我们虚构了一幅阔大高远的江上行舟图,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江水的湍急。品味这种虚构之景, 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已有的江水阔大的情境, 放飞情感, 展开想象。它让我们想象到三峡江水的波涛汹涌、奔腾怒吼, 一叶小舟飞流直下, “千二百里”的距离朝发夕至, 进而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就使得文字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 带给人情境之外尚有无穷意境的蕴藉之美。

三、融“共鸣式想象法”赏春冬之清秀

三峡的美, 不仅是山高水急, 还有无数令人叫绝的优美画境呈现在山水之间。如作者对春冬景色的描写, 就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对于纯粹白描式的景物, 我们可以把自己直接置身于景物中, 融入自然, 与之共鸣, 使人与景达到一种高度的融合。此时, 人便如同在画中游:白色的急流, 碧绿的潭水, 更有苍郁的树木、飞漱的泉瀑、缤纷的花草点染着青山, 似乎还能听见哗哗的水声, 一切都在诠释着清秀之美。在这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的地方, 在这生机勃勃的地方, 不管怎么看, 眼前都显现着清幽秀丽的美景。不必刻意想象, 就已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用“移情式想象法”感秋峡之凄婉

三峡文言文 篇6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作者:岑参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石林何飕v,忽在窗户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谁裁青桐枝,K以朱丝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知音难再逢,惜君方老年。

三峡导游词 篇7

到了三峡,就不得不说这这里的山,它有泰山的雄伟,有黄山的奇峻,有香山的秀丽。现在我们放眼望去,两岸是连绵不断的高山,灵巧地将太陽遮挡了起来;幽暗中山的轮廓若隐若现。据说只有在正午和午夜时分才能看见太陽和月亮。在那极高的山峰之上,古树参天,怪石嶙峋。山涧之间悬着一条白缎,急流冲荡而下,我们能感受到脸上都蒙着一层层水汽。在青山绿水,丛林苍翠之中,江上泛舟点点,别具一番诗情画意。

三峡的水没有西湖之静,亦没有长江之浊,却变幻多姿。夏天的时候,江河水涨,将一个个小山包玉墨绿的江水连为一体,若是在春天与冬天,这里又是另外一番风情!好了,我不多说了,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大家来一起见证这最美的三峡吧!

三峡导游词(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吴司。我将带大家去游览美丽的长江三峡,请跟我来吧!

朋友们,这里是巫峡。巫峡航道曲折幽深,云作衫,雨作裙,轻纱飘忽,把那秀美的山峦掩映在朦胧的幻影中,引动着人们浮想联翩。峡中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峡两岸为巫山十二峰,在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为俏丽,也最有名。传说,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寂寞的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请了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周。当她们来到巫山时,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了宫中寂寞的生活。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山峰,耸立在巫峡两岸。这就是神女峰的传说。游客朋友们,我们将游览下一个景点—西陵峡。

朋友们,这里就是西陵峡,它得名于三峡明珠——宜昌市南津关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它全长一百余公里。峡谷内,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家玩得很开心吧!我们将游览最后一个景点——瞿塘峡。

瞿塘峡全长8公里,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大溪镇,景色最为雄伟险峻。奔腾咆哮的长江,一进峡谷便遇上气势赫赫的夔门。游客朋友们注意哟,这夔门两岸的山峰陡峭如壁,两岸最高峰可达1000—1500米,摔下去就没命了哟!这里峡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断的山峦,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画卷。正如郭沫若《过瞿塘峡》一诗所说:“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这次游览长江三峡到此结束了,游客朋友们,你们一定被这美丽的长江三峡迷住了吧!如果有机会,再让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一番吧!拜拜!

三峡导游词(三)

大家好!在这里我对大家参加我们的旅游团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万里长江上著名的景区——长江三峡。

首先呢,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长江。大家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跨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长江流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

当长江流至重庆东部的奉节,长江便冲开重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峡其实就是衢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衢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驶在三峡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长江三峡不仅自然景观卓越被称为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他的人文景观也是不容小觑的。在长江三峡中,瞿塘峡以雄著称,所以又被称为夔门。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最短,但是景观最雄伟壮观,长江在这里切过中生代石灰岩,形成了陡峭的峡谷,两岸断岩峭壁犹如刀砍斧削,难怪古人曾发出“重江万管玲珑笔,难写衢塘两岸山”的感慨,两岸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海拔高度大多在1000—1500米左右,江面在此非常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如果从上望下俯视就好像船行驶在地道中一般。当然,夔门虽雄,但是他就像一位刚柔并济的男子,他也有充满书卷味道的景观。

那就是白帝城的人文气息。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故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三国蜀汉皇帝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临终前在白帝城永安宫向丞相诸葛亮托孤。白帝庙内现陈列有“刘备托孤”大型泥塑。庙内还陈列有瞿塘峡悬棺内的文物和隋唐以来73块书画碑刻,以及历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书画100余幅。其中“竹叶字碑”诗画合一,风格独特;“三王碑”镌凤凰、牡丹、梧桐,精美华丽,堪称瑰宝。其中还有著名的春秋战国之交的巴蜀铜剑,其形如柳叶,工艺精湛。东、西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

如果说瞿塘峡是一位英气勃发的男子的话,那么巫峡则是一位娇羞的美人了。巫峡西起重庆大宁河口,东止巴东县的关渡口,全长45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既长又整齐的一峡。巫峡中的人文景观非常多,但是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屹立于两岸的巫山12峰,其中以秀丽的神女峰最为出名。在下面的旅途中我讲会为大家一揭神女峰的神秘面纱。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不在重庆境内的以险著称的西陵峡了。它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全长66公里。然,现在的西陵峡已不是以前那个滩多水急之地。今天的西陵峡大部分已经成为葛洲坝平湖库区,船行驶在西陵峡中也感觉是那样的平稳和舒适。西陵峡不仅有灯影峡,兵书宝剑峡等令人叹为观止的峡谷,还有世界上第一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他位于湖北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峡大坝建成后全坝长1983米,最大坝高为185米,最高运行水位175米,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相当于1991年全国总发电量的1/8,相当于十座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每人每年将可以增加用电70度。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篇8

生:会背。

师:一起背一下。

师:这是写的哪个地方的景?

生:桂林。

师:同学们对这段文字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作者陈淼抓住了桂林特定的景物———山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卷。今天我们随当代作家方纪一起走进三峡,去体会抓住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写景的方法和层次,以及不同时间三峡之秋的美。

(板书:三峡之秋。)

师:我们这节课的阅读目标是(投影阅读目标):1圈点出体现三峡之秋特点的词语。2体会三峡之秋不同时间的美。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准备用下面两种读书方法(投影显示):“一种是圈点读书法。一种是朗读欣赏法。”课本第一单元“阅读方法和习惯”中对朗读欣赏法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吐字清楚,今天我们再加上一条“读出感情”。圈点读书法呢,今天早读课我和同学们见面时布置了预习。下面我来检查一下,读书时我们应该圈点的内容有哪些?

生1:首先是生字、难字,概括性的句子,还有优美的、富含意蕴的词语、句子,以及自己感到有疑问的地方和重点段落。

师:她说的比较全面。下面,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在我读课文时,请同学们圈点出(投影):“1表示一天内不同时间的词语。2第1、2、3段的总括句。”所谓总括句,就是能把一段中各个句子的意思总合起来,或小结此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师配乐朗诵全文。生边听边圈点。)

师:我读书时,许多同学都在圈点。下面检查一下,你圈点的表现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生2:秋天、早晨、中午、下午、月亮上来了、 中秋。

师:这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下面我把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语写下来,依次是……

(生齐说。师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师:圈点出的总括句有哪几句?

生3:有“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师:嗯,这是第1段的总括句。其他段落呢?

生4:第2段的总括句是“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第3段的总括句是“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师:好,谢谢这两位同学。其他同学是不是也画出了这三个总括句?

生:是的。

师:还没有圈点齐全的同学,请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一条波浪线。秋天是成熟的象征,三峡的秋天,它的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在第1段里找一找,做上标记。

(生圈点。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师:请那位女同学说说。

生5:“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师:还有呢?

生6:“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师:这一句也是写三峡秋天的成熟。这一段就是借橘柚树来写三峡秋天的成熟。请同学们看一下“读中提示”。

师:请你读一下。

(生7读“以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 ‘清香’写三峡之秋的‘成熟’”。)

师:从色彩和果实两个方面写三峡之秋的成熟的特点。

(师板书:成熟。)

师:“成熟”是三峡之秋的总特征。请同学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下。

生:齐读第1段。

师:注意“橘柚树”的“柚”读“yòu”,有的同学读成第二声了。

第1段中写橘柚树的色彩是通过橘柚树的叶子来表现的。橘柚树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橘柚树的果实在这个特定的季节里又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把关键的词语圈点出来。

生8:“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师:他把句子给我们读出来了。其中“绿得发黑”是———

生:叶子的特点。

师:那“由青变黄”呢?

生:果实的特点。

师:文末交代了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师:因此“散发清香”也是扣住了特定时节来写的。

师:我们明确了三峡之秋的特点,圈点出了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等不同的时段。我们四竖排的同学就是四个小组。从北往南分别对应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请各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讨论:1你们组所在时段三峡之秋的特点;2表现这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分组研讨,然后展示。学生小组研讨时,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第一组同学来说说你们研讨的结果。

生9:“明丽”“早晨的三峡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师板书:明丽。)

师:请有词典的同学查查,“明丽”是什么意思?

生10:明净美丽。

师:请你再看看,在词典的上一页还有“明净”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10:“明净”的意思是“明亮而洁净”。

师:“三峡,早晨是一片秋天的明丽”这一段就三句话,“明丽”所在的这个句子又是这一段的总括句。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另外两句,哪一句写了三峡之秋早晨的明净?哪一句写了三峡之秋早晨的美丽?

生11:第一句,“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是写早晨的明净。而第二句, “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是写三峡的美丽。

师:你给我们读出来了,能不能说说原因?

师提示:橘柚树上“仿佛撒了一层洁白的霜”。“仿佛”说明实际不是“霜”,那是什么?

生:露水。

生11:橘柚树被露水清洗后,显得非常洁净。

师:太阳一出来,露水消逝了,阳光下,绿叶金实,使早晨的三峡到处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望着这累累的果实,人们心中充满了喜悦。请女同学带着愉悦的感情读一下第2段。

(女生齐读第2段。)

师:女同学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清新、恬静的境界。早晨,三峡是一片秋天的明丽,那中午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呢?请第二组的同学介绍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12:是“热烈”,“中午的三峡则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师板书:热烈。)

师:读书时,怎样才能读出热烈的气息呢?

生13:语速要加快,声音要响亮

师:请你给同学们来读一下。

(生13读第3段。)

师:声音响亮,语速没有加快,还不能体现出那种热烈的气息。哪位同学再来试一下?

(生14再读第3段。)

师:他的朗读有了“热烈”的味道了。下面我来读一下,请同学们注意听。

(师范读第3段。)

师:请男同学一起模仿老师刚才的朗读把这段读一遍。

(男生齐读第3段。)

师:比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效果更好了。我们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语?

生15:翻滚、呼啸、奔腾、激荡、跳跃。

师:为什么要突出这些词语呢?

生15:因为这些词语都突出了中午三峡之秋的热烈。

师:很好。这些词语在文旁的“读中提示”上给我们标得清清楚楚,我们也要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因为它们也是关键词语。同时,这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会利用书上“读中提示”,这是我们读书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读第3段,要力争传达出“热烈”的气息。

(生齐读第3段。)

师: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感情。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下午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第三组的同学一起说一下。

生(部分):平静。

师:请同学们看看我们课本扉页的彩图,仔细观察这幅彩图,利用文中写景的方法来试着描绘一下这幅图的主要内容。

(生思考,准备。)

生16:黄昏,三峡里洒满了太阳的光辉,两岸黝黑的峭壁夹着江水,江面昏黄中夹着暗黑, 使三峡显得宁静而祥和。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阳光、两岸的山,还有江水等景物进行描绘,符合三峡黄昏的特点。

生17:两岸山峦的黑影高高耸立,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现出一片橙色;一条驳船在江中荡漾,后面留下一串波浪,在江面摇曳。

师:“摇曳”这个词语用得十分恰当。老师也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西陵峡的黄昏披着透明的薄纱,把柔和的橘红色一直洒到江面上;两岸陡立的峭壁袒露着黝黑的身躯,紧紧地护卫着平静流淌的江水和缓缓前行的江轮。

师:读“下午的三峡”,就不能像读中午的三峡时那样语气热烈,要舒缓、柔和一些,请同学们小声地试着读一读。

(生自己小声试读。)

师:请一位女同学给我们读一下。

(生18读第4段。)

师:她读书时,语气舒缓,比较柔和,读出来的下午的三峡就相当的“平静”。

师:经过漫长的黄昏,夜终于来了。第四组的同学圈点的内容有哪些?

生19:我圈出来的是“沉沉欲睡”。

师:夜晚的三峡,为什么会给人“沉沉欲睡” 的感觉呢?

生20:因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亮起来,连同他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所以让人觉得沉沉欲睡。

师:课文中不仅写了渔火、灯标,还写了三峡夜晚的月(投影“三峡月夜图”),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幅画面,看看“三峡之夜”有何特点?仿照着老师对黄昏三峡之景的描绘,也试着用一段话描绘一下。

生21:在两岸陡峭的山岩里面,升起一轮明月,无私地把那银色的月光洒向那滚滚流淌的江水,江水摇曳着,把月光拉得很长、很长。

师:他给我们描绘了两岸中间升起的一轮圆月,还有它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银光,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有味道。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文章的第6段,体会体会。

(生齐读第6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下面来对照这幅画,想一想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这幅“三峡月夜”的?

生22:朦胧,清冽。

师:他说出了两个词语。同学们再想一想:

月光从山顶直泻下来像———

生:一道道瀑布,一匹匹素锦。

师:两岸的山呢?

生:墨一般地黑。

师:还有哪些词语?

生23:飞降。

生24:挂起。

生25:扑跌下来。

生 26:泻。

师:同学们找出的词语很多,对三峡之秋的月夜体会得非常深刻,也触动了我的灵感:“黑白分明的峡谷,两岸的群峰是墨一般的黑;而月亮好不容易爬到山巅之上,露出它那银盘似的脸,把它那清冽如水的光,瀑布一般地泻到江面上,因为它想到,今儿是三峡的中秋之夜”。

请同学们仿照第1、2、3段,给课文第6段加个总括句或者用一个词语概括也行。

生27:我加的总括句是“月光下的三峡神秘而美丽”。

生28:我用一个词“清冽”概括。

生29:我想用“壮观”这个词,因为它“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还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好,三个同学都说出自己对三峡之秋月夜的感受,我想借用其中的“神秘”这个词概括月下的三峡(板书:神秘)。当然,刚才那位同学用的“壮观”也可以,因为他说明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略)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乐,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与作者共同分享三峡之秋的美景。不要忘记这节课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楚, 读出感情”。

(生齐读课文。 )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篇9

1.通过抓住文章细节,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他伟大的人格。

2.领悟文章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法。

在自己初读、自学的前提下,我先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接着参考教参书进行查缺补漏,下面就是对于本课的教授有一个初步的规划,还不放心再上网查一查资料。无意间,看到了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仔细的品味特级教师的课堂,把能够借鉴的环节进行了再一次的品悟。最后,拿起笔来把教学设计写了下来,在写得过程中,遇到连贯不住、不满意或者有问题的地方在翻阅、查找资料。在不断地改,不断地想的过程中,自己对周总理的认识和感受更深了,以至于在做课件的时候,随着音乐和图片眼泪直往下流,这是一位伟大的人,作为老师,我应该让所有的孩子认识这样一个人,学习这样一个人,铭记这样一个人。

公开课的日子到了,我早早起床又一次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教案,审查各个环节。上课开始了,我带着孩子走进了课堂,走入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我能够把握课文的题眼,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体会周总理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但在课堂上自己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其次学生对总理精神的体悟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第三,缺少整组课文的单元整合意识。

三峡-公开课-教案 篇10

复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并掌握理解性默写。

2、会重点字词及重点句的翻译。

3、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进而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复习过程:

一、导入示标:

二、主体复习:

(一)复习提纲一:背诵课文

求:准确、流畅(不丢字、不加字、会写字)注意下列字音:

略无阙处

曦月

飞漱

沿溯 御风

襄陵

属引凄异

(二)复习提纲二:译重点词句

求:要会翻译重点词语注释、句子。展

示:

1、通假字:略无阙处

2、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

沿溯阻绝 :

回清倒影: 自

自非亭午夜分:

绝巘多生怪柏:

有朋自远方来 :

哀转久绝:

清荣峻茂:

3、重点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是乘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无限趣味。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水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⑤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间飞流冲荡。

(三)复习提纲三:回顾课文重点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思考、讨论下列考点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 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2)理由1:水流急(或水流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从侧面表现三峡的秋天在猿声中越发显得萧瑟凄清;又暗示了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四)复习提纲四:直击中考

拓展延伸

求:打开思路,联系生活,结合课文,组织好语言。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北京三峡游旅行社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正像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瀑布飞悬;秋景凄寒,猿鸣哀转。如今走进三峡人家,可以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四、回顾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并掌握理解性默写。

2、会重点字词及重点句的翻译。

3、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进而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五、每节一考:

三峡工程的骄傲 篇11

1三峡工程的骄傲/晓农

理论研究

4秸秆纤维素生物转化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李海涛姚开贾冬英等

7农业机械化与劳动力转移/刘静明

9 1STJ—1型土壤捡石机样机试验研究/陈中玉马方

11忻州市玉米机械化收获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张花荣刘燕

13优质黑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郭媛

14试论我国农业网站的发展现状与战略/杨晓明

17黑河市张地营子乡土壤肥力分析/陈利强陈丽华赵利卓等

20埋弧焊中的氢对焊缝质量的影响/克西格达拉

22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韩晓燕

试验研究

24蓖麻高产栽培技术/杨丽针姜洪华

26浅析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郭丽玲

27 72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防治夏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史文生翟献忠

29浅析高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乔红兵黄国俊

30晋豆28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赵翠珍

32玉米套种马铃薯高效种植技术探析/任海娥

33浅谈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高志强

35桃树的栽培及管理技术浅析/高美琴郭翠珍

36浅谈核桃树种植技术/郭翠珍高美琴

专题论坛

38日光温室冬茬黄瓜生理病害的判别与防治/董安平张宏伟

40太原市蔬菜种子发展方向初探/杨锐琴

42以产业为重点推动小杂粮板块经济发展/王建才

44水稻增施硼、锌和磷酸二氢钾肥应用效果分析/周宏芳

46婺城区蔬菜生产机械化现状、问题与措施/刘土金林炳朝

48“十二五”期间搞好农机监理工作的对策/高文兴

50晚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李霞

51沁源县黄花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孙红丽

53洪洞县网目拟地甲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王小泰阴东娟

54临猗县苹果树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淑娟

56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宋秋旺

58河津市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贺振东

60园林绿化施工及养护/林江艳

三峡.复习教案 篇12

罗捷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型>复习

<复习目标>

1. 熟练背诵,准确默写 2.积累词汇,准确翻译 3.熟悉内容,感悟情感 4.了解写法,体会妙处 <复习重点>复习目标2.3 <复习过程>

一.了解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

地理学家

。他所著《

》即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熟练背诵,准确默写

1.学生竞背,小组长检查。2.检查默写。重点句

春冬之时,则

,,,良多趣味

。三.积累词汇,准确翻译

1.学生自我积累文言词汇,学生互相检查。2.找碴:学生互相出题、答疑 重点

阙、襄、沿、溯、绝、或、发、虽、奔、疾、良、肃、属、绝。3.学生翻译全文,明确重点(1)重岩叠嶂-----不见曦月(2)或王命及宣-----不以疾也(3)春冬之时------良多趣味。(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竞译

四.熟悉内容,感悟情感

1.本文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突出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三峡的水,水势大,水流急,水质清。

2.本文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五.了解写法,体会妙处

(1)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尤其是结尾段,通过高猿长啸,引用诗歌,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岭连的特点,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2)本文写景,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听觉等表现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等,写出了景物的鲜明特征,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强烈的热爱之情;动静结合„„

六.走进中考,完善提高

限时完成《三峡》2010年相关中考试题。2010年《三峡》中考试题 《三峡》中考练习题

.(2010·广东省)

(一)(8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全品中考网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

二(2010·湖南省娄底市)(12分)

(一)三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多巘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全品中考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010年山东临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6.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上一篇:企业文化朗诵稿下一篇:广东省国家公务员的体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