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论文(精选8篇)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总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由“摸着石头过河”,到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自信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也为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这一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道路。确立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模式,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模式,从“一个中心”、“两个文明”、“三大文明”到“四位一体”,不断地拓展、深化和完善,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标志着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和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一、“一个中心”和“两个文明”目标模式的酝酿
1.“一个中心”目标模式反映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是以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中心。邓小平从政治的高度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就是经济建设。”[1]1980年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80年代的三件大事,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要求全党一切任务都要服从和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2]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据此,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我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他提出在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他在多次讲话中逐步形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三大确认了这一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都体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两项指标上,可以明显地看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在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选择上偏重于“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上,这表明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重大意义认识的深化。
2.“两个文明”目标模式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思考
“一个中心”目标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然而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现代化建设就是单一的经济建设,现代化的目标仅仅是经济目标,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可以建设好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早在1979年10月《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他就明确指出,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没有很好地贯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出现了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够,甚至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加上放松精神文明建设,导致酿成了1989年的政治**。对此问题总结时,邓小平至少四次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他还说,80年代初就提出两手抓,但回过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4]经济现代化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他指出,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5]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告诫全党:“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6]邓小平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发挥我们的优势,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个文明”不是与“一个中心”相互对立的目标模式,而是对“一个中心”目标模式的拓展和补充。“一个中心”目标模式强调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中心,“两个文明”目标模式,突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如果说“一个中心”目标模式突出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那么“两个文明”目标模式,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入,标志着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模式的开端。
二、“三大文明”目标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富强、民主、文明”到“三大文明”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的重大发展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十二大报告提出的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中指明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里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虽然表面上是“高度文明、高度民主”两个方面,但其中文明里面包含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内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里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两个目标明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合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
进入21世纪,世情、国情和党情出现了新的变化,使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实践,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解答。时代呼唤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必将引导实践迈向新的征程。我们党理论上一贯重视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协调发展,更重视政治文明建设。早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7]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但是,实践中我们还是较多地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而很少提及政治文明建设。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任务的迫切性超过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是在观念上我们一直没有明确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没有把政治文明纳入整个社会文明体系中来加以思考,而是把它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将其作为它的一个与之相关联的内容来加以界定,这就使得政治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地位没有充分地显露出来。致使几十年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已经影响到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集中全党智慧,在2002年5月首次明确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这一“新的重大认识”,是哲学和政治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观认识的新境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指导。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第一次明确为“三大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标志着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的重大发展。
“富强、民主、文明”与“三个文明”目标模式是高度统一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个远大目标,这里的“富强”,即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民主”即政治文明,是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程度;“文明”特指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共同架构起人类文明的绚丽天空。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政治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从“两个文明”到“三大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果没有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合格、不全面的现代化。
2.“三大文明”目标模式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政治文明作为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水平和本质特征。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江泽民指出:“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8]即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深化行政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这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表现为一种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制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政治文明现代形态最鲜明的特点和形式是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这必然要求我们党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方略。江泽民正是在法治的意义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9]
党的十六大把政治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主体,使之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携手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一次巨大进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一座崭新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说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深刻了,把握更自觉了。
三、“四位一体”目标模式与目标模式的完善
历史的脚步没有停止,人类进行理论创新的活动就不能停息。迈进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的经验看,这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处于这一发展时期,社会发展存在两种前途:一种是由于政策得当,执政思想明确,从而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由于政策失误,致使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利益格局严重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使社会陷于倒退。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临界点”,如何面对这些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凝聚社会各种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是我们党需要解决的新的历史课题。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宽广的世界眼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由以往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大文明”完善为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社会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一方面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总括,另一方面,又内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之中。不管是扩大或缩小社会的内涵,都没有把社会作为一个特定的领域独立出来。社会的虚化,导致了现代化建设目标失去了最终关注的对象,即每个人生存的社会状况。社会领域的显性标示,不仅拓展了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而且为认识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0]。从实际的工作着眼,这六条特征和要求又具体体现为九大目标任务:一是完善民主法制;二是致力“共同富裕”;三是构建社会“安全网”;四是强化公共服务;五是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六是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七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八是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九是实现社会和谐。这些特征和任务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和现实要求。
对“四位一体”目标模式的内在关系,胡锦涛曾精辟地论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建设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保证。”[11]讲话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四、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不断完善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过程,也是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的30年。从“一个中心”、“两个文明”、“三大文明”到“四位一体”,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由线到面、由面到三维空间、由三维空间再到四维空间,每一次探索的新成果都使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更加全面、完善,更加切合实际。这一过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对现代化的认识更深刻。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历史经验证明,实现现代化是所有国家走向国强民富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人多年来追求的一个梦想。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并且适时地确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推动我国现代化大业向着“富强、民主、文明”的远大目标不断地迈进。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第二,现代化目标更完善。30年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抓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命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根据时代的具体要求,使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了“一个中心”和“两个文明”的目标模式,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个文明”目标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从而将“一个中心”和“两个文明”目标模式扩展为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现代化目标模式。
第三,现代化实践更深入。科学的理论源于实践,必将引导实践深入地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是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和制定的,每一次目标模式的调整与改变,都与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现实的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的新解答。“一个中心”和“两个文明”目标模式,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和文化、科技体制的改革,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提出“三个文明”目标模式,我们党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治国方略的改变来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确立“四位一体”目标模式,社会建设问题凸显出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致力追求的目标。
第四,现代化成绩更显著。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的不断深化,不仅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深入探索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而且在指导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上,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国小康扎实迈进;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我们党不断稳妥地推进着政治体制改革,民主不断完善,法制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道路基本确立。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整个中国呈现出生机蓬勃的景象。
实践没有止境,对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探索也没有止境。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现代化目标模式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就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够在本世纪的中叶顺利实现!
注释:
一、规划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意义
1.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有利于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目前我国粮食的物流工作仍停留在较低水平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流通效率低而流通成本高。我国粮食流通多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 损耗大, 费用高。有调查数据显示, 国内粮食从产区运到销区的流通费用, 占在销区的粮食销售价格的30%~35%, 而加拿大等国则是20%~25%。
2.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有利于促进粮食产销结合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有利于促进粮食产销结合, 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搭建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 有效解决主产区卖粮难、储粮难和运粮难等问题。粮食流通成本的降低将增强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推动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有利于拉动农民增收, 有利于提高设施、设备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
3.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有利于提高粮食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一些粮食企业经营业务单一, 经营范围狭窄, 多数粮食企业仅仅开展收购、储存、原粮销售、简单加工等经营, 层次低、利润薄, 风险较大。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有利于催生大型现代化粮食企业, 将促进企业引进现代管理理念, 提高整体素质, 打造有实力参与国际粮食商战的大型企业。
4.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安全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粮食流通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实行后, 除国家掌握的中央储备粮源和地方政府掌握的地方储备粮源外, 定购粮食逐步放开, 并最终完全走向市场, 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用市场经济方式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规划的目标模式
1.编织“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的粮食仓储网络
将粮库资源、粮食储备与流通业务按照网络方式进行整体规划, 为实现粮食物流体系的快速反应和总成本最低创造条件。要按照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粮食生产、人口构成、交通运输、粮食流向与流量等因素, 对不同地区现有和拟建粮库进行恰当的功能定位, 确定收纳库、中转库、储备库的位置和相互联系, 实现合理分工, 使单个库点成为不脱离整个网络而存在的有效节点。应注意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是要与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相协调, 满足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要求;二是要与粮食市场体系的建设相协调, 布局要考虑全国性、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的分布和未来发展前景;三是要适应未来粮食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2.配置“软硬结合、科学先进”的粮食基础设施
在粮食物流体系的规划编制中, 应注重利用现有粮食物流基础设施, 有效激活存量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以粮食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化配置为途径, 同时引入先进的设备来改造传统粮食基础设施, 对现有设施进行功能提升。如大型中转库要逐步配置电控制、机械控制系统, 中小型储备库和收纳库要逐步配置通风、冷却、薰蒸、检验仪器和移动式进出仓设备。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开发粮食电子商务、仓储管理、虫霉防治、市场营销、国际商贸等系统, 逐步实现信息传递的电子化。
3.衔接“铁路为干、无缝转换”的粮食运输通道
在粮食现代物流规划中通道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以铁路运输网为主干, 在适当区域、地点建设一批储备与中转相结合, 能够进行“四散”作业、兼具正常与紧急调运能力的大型中转储备库;在铁路、公路、水路汇合的枢纽区段建设具有“三路互转”或“两路互转”功能的中转储备库。在粮食物流的运输方式对接中, 要按照建设目标协同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和要素产权集成化的要求, 对粮食物流网络的运输载体、运输流程、粮食流向、粮食流量等流动要素进行内部和外部连接, 使各个子系统之间和内部成为“无缝”的整体。
4.推广“散装为主、包装为辅”的粮食储运方式
鉴于目前粮食物流储运设施不相匹配的状况, 拟组织实施“大、小散”相结合的方案较为适宜。“大散”是指全流程散装化, 火车、汽车、船舶均按散装粮食设计, 装载部分和运行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而“小散”则是指集装箱运输, 装载部分和运行部分脱离。在粮食进出量大和与国际进口相连接的区段, 以“大散”为主;在粮食发往国际和国内的区段采用“小散”, 以适应三种运输工具的转接。包装运输对于小品种粮食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仍是适用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存在, 但应逐步限制, 使其自然退出。
5.组建“带动区域、辐射全国”的粮食物流联盟
在粮食现代物流的整体规划中, 要以国有粮食储运公司为骨干, 以新型的组织形式和优势互补的强大实力, 组建全国性、区域性的大型粮食综合物流联盟。依托区位、交通、物流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商贸流通基础, 在全国各大产销区建成粮食物流的分货中心、转运中心、加工中心和储备中心, 实现物流、商流、资金、信息流一体化运营, 形成大型集团以抵御国外大粮商的冲击。
三、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
1.粮食物流通道
可将连接产销基地和物流中心的通道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一级通道、二级通道和三级通道。一级通道是国内粮食物流的主流线路, 沿最重要的铁路线排列, 是国家粮食物流体系的核心线路;二级通道是支撑一级通道的骨架, 是连接三级通道与一级通道的脉络, 一般沿各个地区内二级铁路线排列;三级通道与二级通道连接, 沿各个地区内较次要的铁路和重要公路延伸。
2.粮食产销基地
在全国区域内拟建设东北、华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六大产销基地。例如, 东北地区是粮食主产区, 其中玉米产量居全国第一。该基地的主要流体是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 辐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东部等;再如, 华北地区是主要的小麦产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基地的主要流体是小麦、玉米和水稻, 辐射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北部等;又如, 华中地区是粮食的主要销售地, 该基地建设有利于我国沿江各主产地以及黄淮海经济区粮食的快速南下和进出口。该基地的主要流体是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 主要辐射上海、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南部等。
3.粮食物流中心
根据国外实践经验及国内实际情况, 可按粮食产销状况与实现目标定位的关系, 把粮食物流中心划分为核心型、紧密型、扩展型, 并可在各产销基地内按主要粮食品种再划分2~4个物流子中心。在规划中要对不同的中心实施不同的经费保障, 使不同层次的物流中心形成适合该区域内粮食物流的运作机制。
4.粮食基础库点
根据粮食产销基地与物流中心的划分, 再依次规划基础库点的布局。一级库点:位于第一级通道或第二级通道上, 一般居于铁路干线枢纽干线交汇的位置, 大的第一级库点位于特级或第一级站附近, 周围具有较为充裕的粮源, 已经具备一定的仓容规模, 粮食物流量大;二级库点:位于二级通道的枢纽地段或位于一级通道但粮食物流量达不到一级库点标准, 周围有足够的粮源, 或位于商品粮基地, 已经具备一定的仓容规模和设施, 有一定的粮食物流量;三级库点:未列入一级、二级库点的基础粮库, 应归入三级库点, 一般位于非铁路沿线或虽位于铁路沿线但粮食流量较小, 仓容较小但有一定的仓储、接收等配套设施。
四、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主要途径
1.改造现有粮食交易市场
在粮食现代物流体系规划和实施中, 应尽快改造和完善现有粮食交易市场, 建立粮食交易中心, 健全完善信息网络系统、物流配送调度系统及检测、认证、结算中心, 以满足交易展示、结算检测、科研培训的需要。收储企业和用粮企业在充分了解市场粮源、粮价以及对未来粮食消费价格变化趋势做出合理预测的前提下, 可以选择场内现货交易、委托竞价交易、远程网上交易、现货电子交易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易。
2.完善散粮接受和发放设施
在“四散”化作业中, 散粮接收与发放是最薄弱的环节。如笔者在对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调查中发现, 粮食转运到省外主销区, 接收与发放环节涉及到几十个转运库点, 粮食物流损耗过大。在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中, 应进一步改造散粮接收与发放设施, 实现散运的专业化。对外销和出口的散粮物流, 配合铁路部门, 实行直达行包专列等运输方式;对产区内运距较近又分散, 则宜开辟公路散粮运输方式, 采用大吨位散粮汽车直接运送。
3.组建粮食品质检测中心
目前国家粮库所配置的设备主要还是最基本的物理检测仪器, 检测指标也多为物理指标, 缺乏符合国际规范的、统一标准的指标系统。粮食品质检测中心的组建, 要负责物流基地或中心的粮食检测工作, 比照国际上通用的对粮食指标的检测系统和规程, 设立完整的原粮、成品粮检测项目, 能够准确检测出物理、化学、生物品质和各种有害物质残留成分。
4.搭建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政府要增加对信息网络等硬件的投资, 以粮食物流中心为主要设立点, 需要建立产销发布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和财务结算信息系统等三个系统为粮食交易服务, 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形成一个上联政府部门, 下联粮库、粮食交易市场、粮食购销企业的物流信息网络。粮食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信息网络, 对供应、生产、销售、储运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行综合管理, 实现对粮食收购、加工、储存和运输等物流环节的有效管理。
五、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保障措施
1.提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
国外对粮食物流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无论是在粮食仓储、运输, 还是加工、信息等方面, 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在应用。我们要配备专业人员加大研究力度, 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按照“合理利用、适度超前”原则推广适用技术, 通过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和一体化管理, 提升产品附加值。
2.加强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粮食现代物流具有良好的载体, 逐步实现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物流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四散”上, 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量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 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可以适当利用社会资源, 并促进传统的粮食运输、仓储、批发等企业加快现有设施设备改造。
3.制定物流标准规范体系
完善的标准体系是粮食物流合理化、系统化、组织化的基础。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基础标准和信息标准, 并以此尽快建立或规范调查、统计、核算、作业、管理、服务等标准。以政府牵头、行业协会组织的形式, 通过协商确定标准并予以实施。技术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应尽量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工作标准可由企业自己制定并组织实施, 所涉及的文件格式、业务流程应尽量向国家或国际标准靠拢。
4.引导物流建设资金流动
一是筹资保障。应区别不同的项目投资结构进行融资, 来源渠道至少应有政府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贷款、机构贷款等四种。对所筹资金实行专管制度, 专户储存、专项使用, 合理调度资金、降低风险, 保障投资方利益;二是后备保障。根据快速变化的粮食行情信息, 主管部门要能够确保提供多条流通线路、多项储备措施、多种运输工具、多套紧急调运方案, 达到既能保障一般情况下的常规物流, 也能保障特殊情况下的紧急物流。
5.培养粮食现代物流人才
粮食物流业的兴起将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政府要出台相关粮食物流支持政策, 政府应当鼓励粮食物流企业的物流技术创新, 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工商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参与多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训工作, 重视粮食物流专业教育, 积累粮食物流创新的人力资本。
摘要:粮食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通过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的合理规划、统筹运作, 能够有效地控制粮食的整个流通过程, 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和流通等产业部门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粮食物流,体系规划,物流通道,基础库点
参考文献
[1]高铁生.发展现代物流增进粮食安全[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6) .
[2]石桥, 陈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流通现代化[J].中国流通经济, 2008, (6) .
[关键字] 财务管理目标 利润 可持续发展
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理财活动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它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研究财务管理目标,既是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优化我国财务管理行为的需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及发展现状评述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技术变革的影响下,使得企业资源配置结构有所改变,企业无形资产取代了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面对新的环境,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特征增加了一些内容:一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元性,即企业应通过设定多元的财务管理目标,最大程度地满足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更加注重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三是注重企业知识资本的筹集,以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求。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特征很具体,因此必须在结合传统的财务管理特征,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合理界定。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评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每一次经济巨变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都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而演化出三个对现在有着深刻影响的财务管理目标,即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合理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不断增加企业利润,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具有可以清晰地分析和评价企业的利润及发展现状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决策具有短期行为倾向等不足。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合理经营,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优点更为明显。但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有其自身的缺点,主要是其覆盖面过于狭窄,只适合于上市公司,以及只考虑了股东的利益,淡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不同,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社会责任的承担,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没办法进行准确衡量,以及没有区分企业整体目标和企业层次目标,即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混淆在一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里目标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分析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其不仅在内部经营管理中关系复杂,而且在外部又与其他利益主体发生联系。因此现代企业合理界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方便,笔者主要把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的相关因素分为两类:
1.内部因素
(1)企业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必须与企业目标相符合,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目标可以细分为生存、发展和获利,因此在界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要予以充分考虑。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协调。由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因此企业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应当充分关注目标之间的协调。例如,如果企业设定的目标有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话,必须对目标之间的分工加以明确,并要充分发挥总目标的控制作用。
(3)所有者。所有者对企业理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体现出来的。企业所有者通过股东大会来表决财务决策,以及通过董事会来选择企业经理和财务经理,从而使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因此,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重大影响。
(4)管理者。现代企业是指由一班领取薪水的中、高层经理人员管理的多单位多层次的企业。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拥有的是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或管理能力,获取的是薪水酬劳。随着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的所有权相应分散,分散的个人所有的财产日益成为各大企业股份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由各大公司集中运用和支配的“社会财产”。这一变化深刻影响着公司的治理结构,使得管理者的地位更加重要,因此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管理者的利益。
(5)企业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的“主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员工的利益。
2.外部因素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向。基于此,我国企业在确定财务管理目标时必须把握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这样确定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使企业各种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2)债权人。债权人并不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但由于其把资金借给了企业,因此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债券人的本金和利息能否收回问题。债券人会采用一些监督措施来保证自身的利益,一方面在借款之前债权人一般要提出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投资方向、投资规模、资金用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业保守性经营,只能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稳健型的项目或行业;另一方面债券人还会监督企业资金运作和企业经营过程,使企业能够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
(3)政府。由于政府企业的目标并不相同,因此作为具有强制力的政府总是通过一些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对企业施加影响,使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员工就业、国家悦收、资源配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时,必须要较多地考虑社会效益,使企业关注目标与社会责任达到一致。
(4)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与企业的关系密切,因为社会公众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企业在从社会公众身上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当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回报社会,这样就要求企业在确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的履行问题。惟有如此,企业才会有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里目标界定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在传统的企业资本结构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过了从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再由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演變。在此演变的过程中,几种财务管理目标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共同组成了企业财务目标的选择系统,不同的企业可能制定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以及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企业要长久发展必须合理界定财务管理目标,而上述的财务管理目标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并未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进行全面考虑,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企业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为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外部处理好与企业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以及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目标、企业财务成果目标和企业资本积累目标三者的综合发展,实现各种利益的最优组合。从定义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分两个层次。
(1)企业外部目标的合理界定。企业的外部目标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竞争对手、社区的关系,以及主动承担环境保护等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企业外部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2)企业财务的内部目标的协调。企业财务的内部目标主要是指企业财务状况目标、企业财务成果目标和企业资本积累目标。良好的财务状况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获取满意的财务成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保持适当的积累水平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保持这三者的统一与协调,企业才可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条件。
参考文献:
[1]方立亚:多层次财务管理主体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财会月刊.2002年11月
[2]李冬生刘凤艳: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的创断.辽宁财专学报.2002年3月
[3]刘华: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会计论坛.2005年4月
[4]沈国军:浅析现代财务管理的目标.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年2月
【编者按】8月10日下午,市城管局局长蒙敬杭同志在全系统的干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深圳城市管理工作大发展大提升》的讲话。讲话以市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深刻地分析了城市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地提出了新形势、新阶段城市管理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和策略,号召全体城管干部职工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振奋精神,努力打造中国最干净、最美丽、最有序的城市和最高效的城管。要以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完善大城管格局体制机制;要建设一流的城管队伍,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为推进深圳城市管理在新起点上的大发展、大提升,布好局、起好步,为深圳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这篇讲话拓展了城市管理新的视野,对促进深圳的城市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管系统各单位要认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贯彻和落实。
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目标
全面推进深圳城市管理工作大发展大提升
——在市城管局纪律教育学习月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蒙敬杭
(2010年8月10日)
同志们:
根据市委的有关工作要求,今天召开一个干部职工大会,部署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刚才,周兴宋同志作了全面部署和动员讲话,讲得很好,我都赞同,大家回去后按计划抓好落实。
今天这个会,除了局机关的干部外,直属单位的班子成员、各区城管局的领导同志也来了。在特区建立30周年到来之际,开这么个规模的会议很有意义。借这个机会,我把自己对城管工作的一些感受、认识同大家交流一下,算是把我对城管工作今后的思路向大家交个底,目的就是要全面动员,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振奋精神,为推进深圳城市管理在新起点上的大发展、大提升,开好局、起好步。下面,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地位作用,增强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来城管局工作已经42天了。这一个多月里,我除了参加市里的会议和处理日常工作事务,就是到各单位搞调研,了解熟悉情况,工作上可以用“马不停蹄、只争朝夕”来概括,心情上可以用“感触良多,压力很大”来形容。这段时间,我同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反复沟通和交换意见,同机关和直属单位的领导进行了一些接触和交谈,同一些区城管局包括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也进行了切磋,也利用开会、调研等机会同许多市领导进行了沟通接触。可以说,工作上逐步进入了角色,情况也大体有了把握,进而对深圳的城管工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今天开这个会,就是想把自己这一个多月形成的一些思想思路向大家作一个交流,以达到统一认识、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进工作的目的。
我觉得,城市管理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性工作。深圳用最短的时间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工业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城市管理史上的奇迹。城市管理并不是“扫垃圾、种花草,赶得小贩满街跑”,它是现代管理与现代科枝相结合,与文化艺术相统一,与人文精神相融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综合性工作,很不容易、很不简单!城市管理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工作。我们从上到下每天在为精心打扮这个城市日夜奔波,不辞劳苦,用自己的一身脏、一身累,换来了城市的干净、美丽、整洁,换来了市民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满意与赞美,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城市管理是一项默默奉献的工作。人们往往只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只看到市容环境的美丽与繁荣,但我们广大干部职工背后所付出的大量辛劳、汗水与心血,却鲜为人知。作为新任城管局长,我为大家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在不断深入了解城管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认识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圳城管事业推向新高度、新境界?在7月9日召开的全市城管局长联席会上,我对深圳城管的发展历史提出了一个“三段论”,即80年代到90年中期,属于铺摊子、打基础的阶段;90年代中期到现在,属于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阶段;从现在开始,进入了大发展、大提升的第三个阶段。由此,我提出了“四新”和“四最”的工作思路。“四新”,就是认清新形势、提振新精神、探索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四最”,就是要努力打造中国最干净的城市、最美丽的城市、最有序的城市和最高效的城管。这个思路一提出,很快引起了共鸣,形成了共识,大家反映很好。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立足“四新”、打造“四最”的决心与信心。同时,对做好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第一,城市管理是政府形象的重要象征。我们首先来明确一下,什么叫城市?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常被我们忽视。所谓城市,就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区。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两层意思:一是深圳是一个既没有农业,也没有农业人口的城市,表明深圳市政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政府,在全国独一无二;二是从城市这个概念上讲,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管理。换言之,深圳市政府的管理也是城市管理。当然,这只是一个广义上的说法。但对于我们加深对城市的认识,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很重要。看一个城市政府的工作有没有作为,有没有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看城市市容环境变化的大小、快慢与好差。因为城市管理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市容环境就像城市的脸面。这张脸是不是赏心悦目,是不是干净、美丽、有序,取决于城市管理部门这个政府的“大管家”在管家、治家上的能力水平。我们管得好,政府就有好名声;我们管不好,政府就要背骂名。因此,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城市管理的作用无可替代。如果把我们城市管理得让人产生“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效果,那么政府的形象自然就会有口皆碑。
第二,城市管理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涵。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现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名片、环境就是品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优异的城市环境,主要通过城市管理的手段来实现。哪个城市管理得好,哪里就环境好,人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哪里就发展快、变化大。深圳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优美的城市环境,配套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一个必要选择。深圳今后的发展进步,更离不开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也更需要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有超常的发展思路、智慧和办法。
第三,城市管理是市民家园意识的重要保障。深圳作为一个新兴移民城市,许多人来深圳都是匆匆过客,只是把这里当成一个“掏金”的驿站,并不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很多人往往心浮气躁,不守规矩、不受约束,给城市管理制造了不少麻烦。如何提高其家园意识,使其热爱深圳、留恋深圳,工作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是政府机关包括我们城管部门在内的应有之责。城市管理虽然改变不了人,但可以改变环境。而美好的环境却可以感染人、教化人、留住人,以至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因此,我们要在搞好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努力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让市民大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实惠,真正把深圳当成自己的家。
我这三点认识未必全面,也未必准确。我这样讲,就是希望我们自己对城市管理要高看一眼,敬重三分,进而增强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对城市管理、对我们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任何的轻视和懈怠。
二、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目标,努力打造中国最干净、最美丽、最有序的城市和最高效的城管
这“四最”目标,前三个是工作目标,后一个是保障目标。四个目标,四位一体,不可分割,其精髓是四个字:中国一流!就是要把深圳打造成中国一流的城市,把深圳城管打造成中国一流的城管。
我之所以打出这个旗帜,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凭空臆想,更不是为了出风头、争彩头,而是对城管工作的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后确定下的决心和目标。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量:其一,市第五次党代会上,王荣书记提出了把深圳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目标任务。这既是对全市工作而言,也是对城市管理来说的。城管工作理当率先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来做文章。其二,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深圳城市管理已经走过了打基础、上台阶的阶段。现在是站在30年发展的新起点上,进入大发展、大提升的新阶段,必须要有新目标、新标杆,否则就难以有新突破、新发展。其三,随着特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城管工作面临新挑战新机遇,必须有勇立潮头争创一流、舍我其谁的工作气魄与胆识。这三方面的因素,激励起我们打造“四最”的雄心壮志。
现在大家最关心和关注的是,这些目标离我们有多远,究竟能不能实现?实话说,到现在为止,我对实现这些目标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就好比部队打仗,没有哪一场战役事先有百分之百的胜算才开战的,只要有六七成的胜算,就要定下百分之百打赢的决心,最后的胜利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拼搏得来的。“四最”目标虽然有点高,但并非高不可攀。实现这些目标也不是一年半截之功,我们以今后5年的时间来推进,应该是完全可行的。避开主观因素不说,从客观上来分析,现实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一)如何看待打造中国最干净的城市。目前深圳环境卫生管理一直整体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创造了全国同行业的多项第一。不仅有完善的环卫管理体制,有全覆盖的清扫保洁机制,有国际先进的垃圾收运系统,有全国最高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4%),还有环卫作业市场化程度全国最高,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率达90%,垃圾清运市场化率达75%,垃圾处理市场化率达64%,别的大中城市还难以达到。整个环卫行业基本形成了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营与管理。同时,环卫改革创新一直领先国内,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市科技奖,表明我们有高水平的环卫管理与技术骨干队伍。这都是打造中国最干净的城市的基础所在,优势所在。当然,目前环卫管理上的矛盾问题还不少,特别是关外四个区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保洁标准不落实。另外,一些老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遇到选址困难,这些都是我们要正视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分管的局领导、主管的业务部门,要进行详细分析,认真查找差距,确实找准薄弱环节,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我相信,随着特区一体化的实施,存在的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并得到强力推进。
(二)如何看待打造中国最美丽的城市。这个目标与实现的距离比较接近。深圳的园林绿化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国外的评价也很高。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和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荣誉。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4.6%;绿化覆盖率为5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建成区绿地率39.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2平方米,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而且城市公共绿地管养95%以上实现了市场化。同时,我们是全国公园最多的城市,已有各类公园653个,还在继续建设。另外,去年大部制改革又将林业管理职能划归我们,实现了园林与林业的统一管理,这给我们对园林绿化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从而给城市绿化美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可以说,目前深圳城市的整体美丽程度在全国已算一流。差距在于,我们绿化美化的标准还不高,精细化还不够,特别是关外的差距较大。下一步具体如何改进,如何完善,如何提高,分管的局领导、业务部门要认真组织专门研究,拿出具体意见。
(三)如何看待打造中国最有序的城市。城市秩序包括交通秩序、市场秩序、治安秩序等多方面,我强调的是城管的本职——市容环境管理秩序。市容环境的有序管理难度最大,这个秩序好了,整个城市就不会显得那么乱。目前市容环境管理总体上是好的。在流动人口多、执法环境差、基础设施超负荷承载的情况下,保持了市容环境良好状态,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离“最有序”这个目标差距还不小,特别是户外广告泛滥、乱张贴、乱摆卖、乱搭建等问题仍然很突出,在关外地区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实现最有序的城市的最大障碍。下来我们分管的局领导、主管业务部门,要着重进行调研,尤其是在综合执法上如何进行改革创新,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提交给市委市政府决策,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研究上。深圳是全国最早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城市,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的关键,是要在执法体制改革上进行突破,进而强化执法手段,推进最有序城市目标的实现。
(四)如何看待打造中国最高效的城管。最高效的城管,是为实现最干净、最美丽、最有序的城市目标保驾护航的,有了工作的高效,推进工作目标落实的步伐就会加快。应该说,目前深圳城管工作也是非常高效的,因为大部制的管理体制本身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一个市城管局就相当于内地城市6个局的工作职能,而人员编制却还不及有的城市的一个局,虽然没有专门的调查数据,但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的人员配备是不争的事实。与之相比较,我们无疑是高效的。但我们不能与传统的、落后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比。用国际先进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来衡量,我们无论从体制机制到工作方式方法,都还有很大的完善提升空间。市区城管局包括各单位,都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和探讨。机关要在如何做到组织领导高效、协调指导高效、督促检查高效、服务保障高效上进行改革实践;基层单位要着重做好各项工作在执行落实上如何达到高效的文章,要大力减少工作流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上到下形成一个高效、顺畅、便捷的管理网络。
通过对上述四个方面工作的利弊分析,应该说打造“四最”是完全有信心的。我们下来还要形成一个指导全市的规范性文件,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标准是中国最干净、最美丽、最有序的城市,我们现在的差距有多大、如何推进,要有一个可以量化评估和落实的指标体系。有了这个东西就有说服力,工作落实起来也就有了依据。我刚才之所以强调分管局领导和业务部门要对口重点抓,就是为这个指标体系的形成打基础的。指标的确定要科学、规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不能搞得太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要操作性强,经得起检验。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参照《深圳市城市容貌标准》以及别的先进城市的做法,把这个规范性文件起草好,力争年底前印发各级执行。
三、以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完善大城管工作体制机制
特区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的高度关怀与厚爱。抓住一体化机遇推进城管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通过这段时间的调研,我越来越迫切地感到,目前城市管理的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到位,城市管理就很难施展拳脚,不仅影响工作时效,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我们“四最”目标的实现。现在虽然已经确立了“大城管”格局,但大城管体制的效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市与区之间,区与区之间,城管部门的编制体制不一样,工作标准不一样,管理范围不一样,经费投入不一样。在实施特区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这个问题应该理顺,也必须理顺。按照王荣书记的要求,特区一体化要做到:法规政策一体化,规划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管理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此为依据,我们的初步设想是:
(一)理顺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实现全市园林绿化标准化、统一化管理。由于历史上行政体制的分割,园林绿化呈现多头多极管理的状态。在管理机制上,市级直接管理的公共绿地已全部实行市场化,而区、街道、社区等部门管理的公共绿地则未能完全实行市场化,经费投入程度不一,造成绿化建设与管理水平差别很大。城市绿化是一个有机生态系统,迫切需要进行集约化的管理。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大部制改革的意见,积极推进对全市园林绿化统一管理,主要是达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管理规范、统一检查标准、统一经费安排、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更新改造。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大部制改革的相关规定要求,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做好公共绿地的接管工作。采取分步推进的办法,有序地对绿化管理事权进行接管。逐步将盐田、南山、宝安、龙岗区和光明、坪山新区管理的公共绿地设施移交市局,实现全市集中统一管理。同时,将市级现行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向全市推广,积极推进绿化管养的专业化和市场化,逐年提高关外地区绿化管养市场化率,按照考核结果对养护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完善对养护企业的考核监管体系。另外,要抓紧推进立法,争取《深圳市绿化条例》在年内出台。
(二)理顺路灯管理职能和事权,建立统一集中的城市照明管理体系。城市照明和景观照明专业性强,关联性大,需要集中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目前关外四个区的路灯分别隶属29个主管部门,人财物均独立,管理婆婆多,标准不统一,资源严重浪费。加上缺乏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造成管理不到位、维修不及时、设施残旧、设备落后,路灯亮灯率、设备完好率均存在很大差距。要参照园林绿化管理的“五个统一”要求,逐步将南山、宝安、龙岗区和光明、坪山新区管理的照明设施由市局统一接管;同时,要实行“管养分离”,将维修养护作业逐步推向市场,形成企业负责具体作业,政府负责监管的管理模式。鉴于关外地区的照明设施比较落后,为尽快缩小差距,我们将实行政策倾斜,加大道路照明设施整治力度,广泛推广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对市政道路、公路、高速公路的道路照明设施进行综合整治。切实解决“有路无灯”、“有灯不亮”,设施残旧、线路老化等问题。
对园林绿化与路灯的统一管理问题,我还要再多说一句。可能有的单位有异议,认为会不会是市局在争权利,有部门利益问题。我完全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不存在同谁争权利,也不存在部门利益问题,我们要的是管理效果、管理水平。只要管得好,谁管都一样。但事实证明,现在这种管法弊大于利,不能再继续下去,这个现状必须改变。
(三)优化环卫管理机制,实现全市环境卫生管理标准统一。目前环卫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实行辖区责任制,这种体制比较切合深圳的实际。市级主要负责政策标准制定、检查督促,日常管理落实到区一级,具体作业推向企业。这种模式职责清晰,对离散性强的事项管理具有优势。但各区在规范清洁服务标准、机械化作业标准、落实清扫保洁经费标准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关外地区,清扫保洁外包单价过低,难以维持正常的连续性保洁,更难以做到全覆盖管理、精细化作业、机械化清扫、高标准冲洗,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环境卫生管理质量要求。特别是城中村、内街小巷、公路(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等区域卫生状况差,成为制约特区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当前,要把实现环境卫生管理“同城同标准”放在首位。一是制定清扫保洁的全市性统一标准,对城市道路实行分级管理,实施连续性保洁,提升路面的洁净度。二是统一全市清扫保洁经费标准,严格执行2009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完善环卫市场机制提升城市清洁水平的意见》,加大财政经费投入,落实清扫保洁经费。目前只有盐田、福田、罗湖区落实较好,其他区均存在较大差距。三是要提高关外地区机械化清扫标准。此外,要按照“鹏城市容环卫杯”竞赛标准进行考核,统一全市检查验收标准。同时,大力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完善市场监管和层级考评制度。
(四)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创新,强化城管执法力度。城管执法是维护市容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终极手段。但现行执法体制与执法模式,使城管陷入管与不管均遭人诟病的尴尬境地。其根源在于城管执法有别于公安执法,只对事不对人,对违反市容管理法规的人没有强制措施。除了劝导外,根本无法处罚,执法没有权威,市容管理法规形同虚设。而所谓的劝导,基本没有作用。结果是,放松执法即乱象丛生,严格执法即冲突四起。虽然我们要求公安配合城管执法,但流于形式,对付应付,没有依法规范,缺乏实际效果。要从根本上走出城管执法困局,必须有稳定的城管公安执法队伍。在这个问题上,内地一些城市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比如沈阳、长沙、济南、绵阳等,都设立了专门的城市管理治安支队或城市管理公安分局,实际效果很好。北京最近也在酝酿改革的大动作,准备由市公安局的治安总队来负责城管执法。深圳作为有国家“先行先试”特殊政策的城市,我们应该有条件做得更好一些,起码不应该落后。目前我局担负林业管理职能,是森林公安的行政领导部门。我们将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在园林与林业一体化、特区一体化体制下,如何延伸和拓展森林公安的执法范围,纳入城市管理执法职能的问题,以此强化城管执法手段。
四、积极建设一流的城管队伍,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后,最终落实要靠人。毛主席有句名言:“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有了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纪律过硬的队伍,任何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城管是一支大队伍,全市除公安外,可能我们的人数最多。正式在编人员1400多人,临聘人员3000多人,还有数以万计的直接从事城管工作的工人。这些工人虽然是端企业的饭碗,但工作搞不好却是砸城管的牌子。可以说,我们这支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深圳城市管理的水平,影响城管形象和政府形象,必须把队伍建设管理作为根本问题来抓。
(一)要坚持以工作判断是非,在干中识别和选拔干部。以什么判断是非,是一个原则问题,反映出人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一个人如果没有是非,就会好坏不分,对错不分,黑白不分。一个领导如果没有是非,就会形成错误的工作导向,把风气搞坏,把人心搞散,把单位搞垮,把事业搞糟。现在这个问题在一些地方非常突出,一些人只讲实惠、不讲原则;只讲金钱、不讲道德;只讲利益、不讲责任。判断是非不是看工作,而是看关系、看背景、看个人利益,极大地伤害了那些以工作为重的干部群众的感情。我们决不能受这种坏风气的影响,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工作判断是非。因为工作是第一位的责任,是立身之本,生存之道。评判一个人、一个单位,利于工作即为“是”,损害工作即为“非”。我同大家过去不熟悉也不了解,我看一个人、一个单位的优劣,就是用工作的好差来评判,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即便以后熟悉了,这一点也不会改变。只要我们坚持以工作来判断是非,大家就会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就会形成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良好风气,拉关系、走后门的歪风邪气就不会有市场。
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实践证明,用准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就会对干部职工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而用错一个干部,就等于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会挫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如何选准用好干部,关键就看一个“干”字。要坚持在“干”中来识别干部,选拔干部。好干部是干出来的,好党员是干出来的,好班子也是干出来的。以实干论英雄,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欣赏那些素质高、作风正、能干成事的干部,不喜欢吹吹拍拍、干不了事、庸碌无为的干部。靠搞歪门邪道、投机取巧那一套,在我这里行不通。只要有能力有本事,就不必担心受委屈、被埋没。城管工作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要营造“让想干的人无顾虑、让能干的人有平台、让实干的人得重用”这样一种好的氛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特别优秀的人才,我们要打破条条框框,大胆任用,不能让僵化的“规定”埋没人才,影响事业发展。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一个人能力强,如果不想干,精神状态差,也不可能干好工作。城市管理与别的行业不一样,偷不得懒,做不了假。一天不干好,市容环境就会出问题,市民就会怨声载道。而且今天干好了不等于明天就好,每天循环往复,工作没有止境。干好一阵子不行,要经常干好,长期干好。所以,我们倡导以工作判断是非。怎么样看一个干部的工作,我认为主要看三点,一看事业心、责任感;二看工作标准、工作状态;三看工作业绩,看最终结果。我来城管的时间不长,一些同志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接受任务主动,经常加班熬夜,工作质量也比较高。像莲花山公园的杨义标,你随时去莲花山,他几乎都在。我们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风气,逐步地把大家的心思精力都引导到扑下身子一心一意干工作上来。
(二)要坚持一流的工作标准,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提速提质。我们“四最”的工作目标能不能实现,关联因素很多,但工作标准是决定的因素。工作标准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速度,也决定提升的幅度。深圳城市管理目前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要在这个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必须确立一流的工作标准。没有一流的标准,就创不出一流的业绩。那么,什么是一流的工作标准?我的理解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被别人模仿,决不被别人超越。这就是一流标准,一流水平。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的工作。有的同志感到,目前我们的工作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标准已经够高了,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似乎工作挑不出什么毛病。事实并非如此。今年初,王荣书记率队到京津沪考察,从城市管理上看,他们都在抓住各种机遇突飞猛进,比我们并不落后,有的方面甚至已经在超越我们。就连与我们相邻的广州、东莞等城市,也是一天一个样,变化之快令人吃惊。如果看不到这些,意识不到危机,我们不但保持不了优势,而且势必落后。必须在对照之中找差距,在学习之中促提升。
我们的工作标准不能只是同自己比,同过去比,也不能只是同国内先进城市比。过去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是站在30年发展的新起点上,必须视野更高,目光更远,不仅要盯住中国一流,更要盯住世界一流。要以新加坡、香港这些国际先进城市为标杆,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办法,从而激发起追赶超越他们的勇气。只有敢于同高手过招,才能不断提高;只有敢于向强手叫板,才能不断发展。
有了工作的高标准,还要有高效率。不讲效率的高标准,就等于是低标准。深圳过去因为有“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与效率,才有今天特区发展的辉煌成果。城市管理点多、线长、面广,工作千头万绪,都是看得见的硬任务。而我们人只有这么多,资源只有这么多,要完成繁重的任务靠什么?就是靠讲科学、讲质量、讲效率、讲创新,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推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坚持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一个单位干部职工综合素质的强弱,是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支综合素质高的队伍,必定是敢打硬仗、善于攻关的队伍,也必定会出成果、出人才。我们不仅要培养干部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大家想干、肯干,而且要培养真干、实干的本领,使大家能干、会干,有干好的能力和水平。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环境组成的大型复合系统。现代城市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既有动态管理,又有静态管理,涉及管理目标、管理标准、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监控手段、效果评判、危机处理等多方面内容,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而深圳作为经济密集、产业密集、基础设施密集、人口密集、环境密集,人流物流活跃的先锋城市,城市管理的难度比别的城市更大,对我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更高。目前深圳干部队伍中能干一般性工作的人不少,但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不多。一些单位的工作之所以总是上不了高档次高水平,说到底是没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做支撑。有的人想干,但不会干,干不到点子上;有的人只会干事务性工作,满足于忙忙碌碌、跑跑颠颠,不能独挡一面;还有的人只会干一些简单的事,怕干难度大的事,结果能力老上不去,总是在低层次上循环。这都是综合素质不高的表现。各级领导、机关处室和下属单位,要把培养干部职工综合能力素质作为业务建设的首要任务。单位领导要带头精业务、强素质,打铁先要自身硬。过去有句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强将手下才能无弱兵。要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抓队伍、抓管理、抓落实。否则,我们的工作就无法冒尖,无法突破难关障碍。
提高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工作,关键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各级各单位要把打造最干净、最美丽、最有序的城市作为提高综合素质的考题,要把抓好特区一体化工作作为城市管理的考场。机关处室之间、直属单位之间、各区城管局之间,都要互相比一比,看谁工作力度大、见效快、质量好、标准高。从整体工作而言,目前关内四个区要突出在做好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要管好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设施。不仅要抓好中心区、门户窗口地区,而且对建成区的所有小区、每个角落,都要体现高标准的管理水平。关外四个区要以“同标准同发展”为重点,坚持整治与营造相结合,在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行政执法等主要工作上,要拿出大气魄、大手笔,展示我们高超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全面推进市容环境的大发展、大提升。
(四)要坚持廉洁从政干净干事,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廉洁是判断一个人干净干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常言说,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有的人工作能力强,但由于不注重党性修养和职业操守,结果出问题犯错误,甚至违法犯罪,令人惋惜。说实话,城管局摊子大、队伍壮,但我不担心工作做不好,最担心的是怕队伍管不住、带不好,怕一些干部在廉洁上出问题。结果我来才一个多月,我们先后就有几个干部出了问题,很令人痛心。这也说明我的担心并非是多余的。
作为公职人员,我们务必廉洁从政,干净干事。当年,黄浦军校门口有幅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旧军阀尚且有如此境界,作为共产党人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觉悟,更高的品格,更好的作风,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经得起任何利诱的考验。如果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就将失去明天的幸福。一个干部成长起来很不容易,从大学毕业到经过千辛万苦考进公务员,再一步一步在职位上晋升,要达到处职干部起码要10年或更长时间。虽然说我们工作不是为了当官,但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同样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无论从党的事业还是从个人前途上着想,我们都应该十分地珍惜自己的工作,不应该有丝毫的闪失。再说,目前深圳公务员的工资待遇本来就比较高,生活条件都比较好,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特区的发展,我们要感恩、要知足、要报答,不能再有任何贪念。这既是党性修养和职业操守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当然,作为单位领导和组织上来说,我们要关心干部,爱护干部,保护干部,尽量不让干部出问题,大家朝夕相处,在一起工作不容易。当干部出了问题时,要尽最大能力做工作,采取补救和挽救措施,但有些事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把握得住、左右得了的,个人感情终究代替不了党纪国法。说到底,对干部的保护最终还是要靠干部自己,你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就不会出事,也出不了大事。我们平时对干部要求严,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和保护,等到出了问题就为时已晚。而一个干部出问题,毁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前程,还毁了一个家庭,殃及他的后代,损害单位形象。所以,干净干事是共产党人、国家公职人员最起码的党性要求和职业道德,是党员干部的生死线,是干事创业的基本前提条件。我们要想事、干事,但要不出事。大家要切记,权力是把双刃剑,决不可滥用。我们手中的权力不论大小,都是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不是个人谋私利的工具。务必自律、自警、自醒,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在搞好自律的同时,组织上要搞好他律。要加强宣传教育,要严格规章制度,靠制度管人。不但要管好“八小时”以内,也要管住“八小时”之外,切实杜绝各种问题的发生。
(一九六三年九月、一九**年十二月)
一
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帝国主义现在是处在衰落时代,我国,社会主义阵营,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处于上升的时代,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样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
(一九六三年九月)
二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只要看我们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我们不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从基本上打倒了吗?我们不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基地上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也达到了可观的水平吗?我们不是也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吗?过去西方人加给我们的所谓东方病夫的称号,现在不是抛掉了吗?为什么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就不能够做到呢?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任何反动势力所阻挡不了的。
(一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根据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刊印。
注释
现状分析及建议
冷芬文
(单位:普宁市烟草局;通讯地址:普宁市流沙河滨路一号;邮政编码:515300)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烟草行业物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观念滞后,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需要的基本条件等认识不够清晰、发展不平衡和规划欠科学、流程不够顺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物流标准不统一、人才匮乏等问题。现代物流是烟草行业传统流通模式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采取措施推动现代物流建设,包括面向市场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集成信息资源,提升物流建设的整体效率;系统优化流程,实现物流整体运作无缝对接;注重队伍建设,优化物流专业人才配置;倡导精细化管理,提高工商企业物流资源的利用水平等。关键词:烟草行业;现代物流;物流资源
一、我国烟草现代物流的基本内涵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物流定义如下:“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烟草物流运作对象主要包括卷烟和其上游原料烟叶及辅料等原材料,而烟草业涉及烟叶收购、卷烟生产销售和烟草专卖品的进出口等诸多业务,因此烟草物流围绕着这些业务进行。由于我国烟草主业是卷烟的生产经营,因此本文主要围绕卷烟生产经营业务来研究烟草物流。卷烟生产由各省级中烟工业公司负责,而卷烟销售则由各省级烟草专卖局负责,因此,烟草物流可以划分为生产环节物流和流通环节物流。生产环节物流是指以生产卷烟所需的上游原料烟叶及辅料等原材料为运作对象,以卷烟生产企业为主体所对应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流通环节物流是指以卷烟为运作对象,以各级烟草专卖局和零售户为运作主体,将卷烟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物流。烟草物流运作主体由生产商、经销商及烟草物流企业构成。生产商和经销商由烟草行业内部各级工商企业组成,而烟草物流企业指专门从事烟草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烟草物流企业数量较少,提供的物流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地区配送方面。
二、我国烟草现代物流现状
我国烟草物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忽视到重视的发展过程。1999年,上海烟草公司推行了“以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手段,以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为内容,以客户满意为追求”的新的业务模式。上海烟草的物流模式优点明显,体现了现代流通的本质特征,代表着我国烟草网建的发展方向。随后,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全国逐渐推行上海模式,鼓励利用物流中心将信息流、商流和物流三方面资源综合利用起来,加快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的转变,建设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将生产流通各环节优化整合,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优化流程、缩短运距、压缩库存、消除无效和冗余物流,提高物流设施和资金利用效率,最终达到降低流通成本,实现“第三利润源”,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企业卷烟物流配送体系框架初步建立。随着现代流通新业务模式的推行,地市级公司市场营销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地市级公司为单元的物流建设工作步伐加快,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已经展开,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从各地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来看,硬件比较先进,软件技术如网络技术、分拣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卫星定位等在部分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为加快物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工业企业物流资源整合拉开序幕。工业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装备,而且拥有一流的仓库体系,通过对企业内部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进行梳理整合,应用高架库、电子标签等先进技术,形成了工业企业内部比较完整的物流体系。以企业为单位实现了物流资源、物流业务的整合和统一管理,实现了单个企业的高效化运作和专业化管理,提高了业务运作和管理的效率,提升了企业物流服务水平。随着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的逐步深入,省级中烟工业公司联合重组的完成,“四大中心”的建立,以省级中烟工业公司为主体建设物流中心工作已摆上议事日程,由按块分散配置资源变为公司统一配置资源,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联合重组正在拉开序幕。
工商物流协同工作取得初步进展。工商物流一体化建设得到重视,行业整体的供应链框架已具雏形,安徽等省市工商双方在资源共享方面有了良好开端,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硬件资源共享,部分单位在同城仓储资源的共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积极探索工商流程对接,工商协同迈开了新的步伐。随着从“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延伸,行业物流建设加快了进度,提高了水平,网上配货正在逐渐推行。
三、我国烟草现代物流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自由化都对我国烟草业带来巨大挑战。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在烟草的销售管理、网络搭建等方面都处于弱势。烟草现代物流建设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观念滞后,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需要的基本条件等认识不够清晰。简单地认为物流就是将卷烟储存在大型仓库中,再通过一定的储运设备和运输工具将卷烟运送到目标市场,对物流的认识比较片面,对如何处理好物流的成本与效率的关系没有清晰正确客观的认识。
2、发展不平衡,规划欠科学。行业内对物流建设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工商各自建物流,缺乏整体规划和必要沟通。商业企业认为物流是控制市场的主要手段,物流建设应以我为主,所有物流业务要自主完成;工业企业从生产原料的采购、生产、存储、配送需要出发建设物流,没有从提高中国烟草整体竞争实力的高度来认识现代物流建设工作,致使物流资源分散和无序。全国范围内物流发展不平衡,物流建设的思路和方向还有待进一步统一。
3、物流成本过高。运输成本、仓储成本、装卸成本、搬运成本、配送成本以及围绕物流过程发生的管理成本等都可以纳入到物流成本的范畴。长期以来,烟草企业的丰厚利润掩盖了费用高,以及传统烟草商业存在的流通主体多、规模小、资金周转缓慢、卷烟流通效益低下等问题。过高的物流成本降低了烟草行业的整体效益,制约了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
4、流程不够顺畅、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工商以企业为单位的物流运作、管理模式,与以市场为取向的中国烟草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并造成物流资源浪费、信息阻隔。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影响了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建设,如集装箱的尺寸、集装箱中托盘的尺寸、卡车承重量的大小、烟草仓库货架的尺寸等不配套,缺乏货物运输过程中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目前,工商企业都在建立商品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的字段、类型和长度不一致。不一致的数据无法实现交换和共享,影响了工商之间的有效对接,也影响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的运作。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影响了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建设,造成流通和信息交换不畅、流通环节多、速度慢、费用增加,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效益,制约了烟草物流体系的快速发展。
5、物流技术和设备落后。物流技术包括仓储软件、产品跟踪软件、线路优化技术、ERP资源管理软件、物流共享信息平台等,物流设备包括RFID、托盘、车辆、叉车、立体库、塑模包装、传送设备等。在烟草行业物流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软硬件设施设备有助于提升烟草行业物流水平、降低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优化作业流程。烟草物流需要极为细化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整个物流供应链,需要通过先进合理的物流管理软件来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烟草企业的配送效率。但是,目前烟草行业不少物流管理软件功能设计粗糙,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在物流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好大喜功倾向,一味地追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规模与外观,而忽略了物流建设中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同时,国内物流企业大多数只是从事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增值服务欠缺,往往只提供部分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链条,不能完全满足烟草物流建设的需要。
6、物流标准落后。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建设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关键因素。烟草物流既要符合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也要符合物流的低成本、高效率、优质服务的基本要求。烟草行业物流标准落后主要表现在物流规范实施制度不健全,货物运输过程中基本设备的统一规范缺乏,商品信息标准化工作滞后以及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后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烟草物流的一体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造成货物流通和信息交换不畅,流通环节增多,流通速度过慢,费用增加,降低了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制约了烟草物流的快速发展。
7、物流人才匮乏。现代物流建设在我国烟草行业起步较晚,在相关人才培养与引进方面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人才匮乏使得行业在物流标准建设、物流技术开发与运用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总之,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烟草现代物流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烟草现代物流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结合行业物流发展现状,行业物流建设应坚持在专卖体制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整体优化行业物流解决方案,借助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手段,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建设经济实用的现代物流。
(一)面向市场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
在行业现代物流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实力、全面提升水平”为指导,树立全行业一盘棋的思想,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从行业的角度整合工商物流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物流成本,进而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整合客户资源,实行优质服务。一是科学规划零售客户的梳理和布局工作,引导和优化零售客户的业态结构、规模结构和地理分布。按照方便消费者购买和优质服务零售客户的原则,通过市场化手段,参照辖区人口、卷烟销量、消费者分布等因素,与商业零售业态的发展、市场发展相结合,使零售客户总数保持总体平衡。对城区零售客户要防止出现过度竞争,低价倾销,损害客户利益;使农村零售客户数量适当增加,方便农民购买,提高农村市场控制力。二是根据客户销量和需求,实行不同频率的送货上门。依据零售客户销售能力,诚恳地与零售客户沟通交流,征求意见,逐步缩短订货与送货间隔时间,分类制定配送服务标准,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到货准时性,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积极开展零售客户网上配货工作,实行供应商库存管理,提高零售客户的资金周转率和利用率。工业企业针对商业企业收集的客户需求信息科学安排生产,减少库存商品和原材料库存成本,同时提高掌控市场的能力。探索消费者网上订货新形势,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物流需求。
整合品牌资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根据当地经济水平、消费习惯和人口总量,加强工商协作,确定主销牌号,做精做强当家品牌。在尊重消费者选择权的基础上,工商协同,有步骤地调整品牌规格、数量,实施大品牌战略,培育“10多个重点骨干品牌”。逐步解决品牌规格过多而造成的分拣配送效率低下问题。
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商业企业以省为单位,优先整合和利用行业现有物流资源,合理规划物流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地市级公司物流中心按照“一库制”的要求,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一定范围内的客户进行直接配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立最佳的优化配送线路,提高配送车辆满载率和单车配送的覆盖范围,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工业企业要创新物流管理体制,设立全省物流中心。以物流中心为物流运作的专业化机构,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全省物流业务,应用集中统一管理、联合运输、虚拟库等手段,促进物流运作的规模化和经济化。
整合工商物流资源,实施一体化运作。打破工商界限,减少物流中间环节。通过制定同城卷烟仓储委托管理办法,对双方职责、管理流程等进行明确界定,通过合并工业出库和商业入库的扫码作业,加快卷烟转移速度,减少工作量;工商之间建立统一的物流运作标准,逐步实现工商之间物流运作标准的统一,使各环节对接自如,高效有序;加大物流中心建设的审批力度,力求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运作平台。
(二)集成信息资源,提升物流建设的整体效率
在行业现代物流建设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信息化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完善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提升供应链效率。
一是强化市场信息反馈,建立面向市场的物流供应链信息平台。由电话订货生成订单,订单派生条码,条码驱动打码,打码实施配送,零售客户通过终端到货确认和销售扫码,形成销售台账,通过零售客户的智能终端,把握零售客户社会库存、零售价格和真实需求等信息,形成以物流为主线的信息跟踪和采集体系,及时、准确传递给工业企业,让工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从“订单供货”向“订单生产”的延伸,从而快速反应和满足市场。
二是以物流为主导整合商流和资金流,提升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水平。以国家局一号工程为切入点,通过两打三扫,以卷烟入库扫码、打码到条作为实物购进、销售的唯一数据源,确保实物数、票据数和资金结算数三数一致,建立有价值的统一信息平台,推进现代物流建设,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透明化,真正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三是信息集成,实现工商企业物流信息互通和共享。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形成双项对等、及时有效的工商信息共享机制,商业企业及时准确地将品牌营销信息反馈给工业企业,便于工业企业更好地安排生产、制定或调整营销策略,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牌。工业企业及时将生产信息和产品信息提供给商业,推行建立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有效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市场响应能力。
(三)系统优化流程,实现物流整体运作无缝对接
首先,着眼于行业供应链全局,优化系统设计、再造业务流程。对工商业务流程进行整体优化,实现卷烟在工商之间的门对门运输服务和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缩短运距,压缩库存,创造无中断、无绕道的增值流程,简化操作,提升工商物流体系的整体效率。发挥供应链整体优势,统一规划工商企业卷烟仓储保管、装卸搬运、包装加工、运输配送等业务流程,结合工商企业已有仓储、运输、信息等资源,特别是同城仓储资源的整合利用,合理设计工商企业之间物流节点,形成资源共享、运转顺畅和多点配套的工商一体化物流格局。
其次,找准物流发展的瓶颈,优化业务流程。一是优化送货流程,依托信息技术实行自动分配送货线路,对送货线路、运输车辆、客户送货日程和出车频次进行全面优化,做到运输负载均衡,线路设置合理,降低配送车辆需求、减轻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二是优化分拣流程,分拣作业实行托盘配货和零烟配货相结合,取消仓库暂存区,实施动态出库,缩短备货时间,减少备货占地。三是优化入库、出库流程。实行整托盘入库,数字化仓储系统依据拣货策略的设定自动分配出库货位,匹配作业人员及设备。四是优化卷烟供应流程。均衡的卷烟流量将有效提高物流配送资源的利用率,如江苏扬州市公司在卷烟购进和销售中采用合理定量、均衡销售和实施塑膜包装后,卷烟配送有效装载率从66.97%提高到了85%,卷烟库存下降了30%。
再次,加强协同,做好工商物流系统对接。在物流一体化建设上,物流建设总体流程的规划、设计要求工商统一,在流程的具体操作上实行工商分开;在仓库、信息等资源共享上实现工商统一,在仓库、信息的管理上实行工商分开。在前向一体化管理上,工业企业要以订单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要充分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货源衔接上逐步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模式,实施工业企业网上配货。在横向一体化管理上,商业企业要发挥全省优势、按经济区域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物流配送与营销的整体联动。在后向一体化管理上,商业企业要加强与零售客户沟通,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注重队伍建设,优化物流专业人才配置
现代物流建设能否充分发挥各项功能和应有的作用,关键要看人才配置。人才配置要求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强组织能力的一批决策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搭配合理,人尽其才,以确保现代物流中心的高效运转。
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优化人员配置。引进物流绩效管理,明确目标和任务,加强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员工在物流技术、节能降耗方面开拓创新,加快培养物流员、物流师和物流职业经理,在行业内部培养出一支既熟悉烟草行业又具备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
高度重视基层物流队伍建设和配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学习型企业,把外部竞争效应内部化、专业化。加强考核,从岗位职责、技术含量、劳动强度、服务能力等方面考证划分工资档次和系数,适当提高配送人员的待遇。加强教育和培训,规避车辆事故、卷烟差错赔偿风险,稳定配送人员队伍。如江苏烟草公司扎实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在物流队伍建设中分三个层次,打破身份界限进行了岗位公开竞聘,拓宽了一线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引进专业物流人才。吸引一批具有外企物流管理经验、熟悉中国市场的管理人才以及物流技术人才,将他们先进的现代物流理念应用于行业物流的企业实践中。
(五)倡导精细化管理,提高工商企业物流资源的利用水平
精细化管理是科学优化和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经济实用现代物流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实施精细化管理,要建立行业物流标准化体系。烟草物流标准化体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标准体系,一要加强烟草物流的标准化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烟草物流标准化研究;二要强化全员的物流标准化意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三要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出发,综合考虑建立标准化体系。制定物流标准化管理规范和作业手册,明确管理思路,开展分拣岗位星级评定,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将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管理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利用行业物流资源。
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建立成本控制体系。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目标。成本控制管理还需要从细节着手进行突破和研究。如建立耗材比价采购、使用后比质结算制度和耗材领用控制管理制度,有效降低耗材费用的支出;突破系统内纸箱回收销售管理的盲点,建立科学规范的回收处理流程,从拣选、保管、核对到出库、销售形成环环相扣的相互监督体系,并在纪检、审计、财务等部门的配合下公开招标,通过建立每月纸箱销售询价制度、集体定价制度等管理制度,保证纸箱回收和销售管理的规范。(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一、目标成本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性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有利于企业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更好地对成本进行管控,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市场的竞争中形成优势。
1. 目标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对于目标成本管理只有先了解相关内容才能够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出问题所在, 提出有效地解决方法。
目标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 (1) 在市场调查、产品特性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目标成本; (2) 组建跨职能团队, 并运用价值工程法, 将目标成本嵌入产品产品设计、工程、外购材料的过程控制之中; (3) 将设计完的产品生产方案投入生产制造环节, 并通过制造环节的“持续改善策略”进一步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 企业最终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获得利润最大化, 因此首先要充分掌握市场中与企业相关的产品的均价, 牢牢把握市场价格走向才能让目标成本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次充分树立“顾客是上帝”思想, 了解顾客的产品需求, 在最大化顾客价值的同时, 减少产品成本, 据此设计更加优秀, 更具针对性地方案, 从而吸引更多地顾客,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形成自身的市场优势。
最后对于目标成本管理, 要多方协调, 以实现目标成本为目标, 多方参与管理。以充分考虑成本波动的内外因素, 不断协调部门之间关系, 调整产品结构, 优化设计, 通过团队与部门之间的合作, 形成一个跨职能、统一管理, 满足大多数客户要求, 对目标成本能够起到更好管理作用的模式。
2. 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最大的一个优势就在于能够提升企业成本上的竞争力。作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一, 成本竞争显得非常的重要, 只有在产品的成本管理上具有优势的企业, 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通过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巩固更好地管控成本, 对资源进行更好地分配。
第二个优势在于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全方面的、具有系统性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涉及了企业当中的众多部门, 通过目标成本管理, 可以有效地对部门的各个环节做出控制,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个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目标成本管理实现了对各个环节的成本的管控, 强化了企业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
二、目前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 既然目标成本管理如此的重要, 那么就应该重点的去实施这个管理模式, 但是在现实当中企业却存在很多问题。
1. 涵盖部门不全面
目标成本管理涵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与环节, 但是目前大多数采用目标成本管理的企业其组织机构仅仅局限在财务部门, 认为成本预算等方面只要财务做好, 其他部门执行就好, 严重缺乏其他部门与环节的有效参与, 从而导致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例如采购部门, 可以对企业原料等进行成本控制, 使其符合或者较为贴近原先的目标成本。各个部门只有有效地参与到目标成本管理中去,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效益。
2. 目标管控不合理
企业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时候, 往往计划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不能够很好地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管控方案, 导致目标成本管理仅仅流于表面, 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方案或模式, 使得各个部门实施起来也相对困难。这也更多地导致了企业对相关价值链管理的不全面, 在整个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企业内部的成本管控, 没有或者忽略了外部条件的影响, 这些都直接降低了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对企业成本管控的效果。
3. 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体系和制度不完善
企业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的时候, 没有能够统筹全局的文件进行指导, 导致各个部门在实施的时候各行其事, 没有良好的协调性。同时对于整个模式也不够完善, 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各个部门在成本控制实施上的积极性, 导致虽然在用目标成本管理但是整体效果不显著。
三、现代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应用的建议
由于现代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上的不足, 导致企业在整体的成本管控上效果不显著, 如何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提升企业在成本竞争中的优势, 下面提出了一些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应用的建议。
1. 树立正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
在当下市场经济竞争的浪潮中, 对成本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企业在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的时候, 不能仅仅局限在少数的几个部门或环节, 而是应该从全局出发, 树立正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 让每一个部门和环节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入到这个模式中, 让这种成本管理理念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最终让成本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局部, 而是体现在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什么环节都能够严格考虑成本, 综合考虑各种条件, 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价格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2. 形成一套科学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通过将成本管理精细化到每一个环节, 从而让每个部门都参与其中, 依据不同的部门与环节设立不同的流程, 在以节约成本, 形成自身价格竞争优势为前提下, 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这样既能够科学合理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还能够更好、更快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从制度的层面发挥企业人员与部门在目标成本管理中的主动性, 从而让目标成本 (下转第3页) 管理模式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 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
3. 做好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培训与宣传工作
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要更深入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培训, 作为企业的基石, 只有让员工发自内心的去认同这一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该模式才能够在企业长足的发展下去。通过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宣传与培训, 让员工在潜意识中认可企业实施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中, 让成本管理能够在企业中有序的发展, 进而让目标成本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目标成本管理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以及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了一些应用措施以期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对成本进行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让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形成自己优势的优秀的管理模式, 企业要从实际出发, 建立起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最终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加入WTO后这种竞争更加的突出。企业想要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对于形成自身的价格优势将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要形成一套较为优秀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将有助于现代企业形成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将通过对现代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模式的建立以及应用来进行分析, 为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下市场竞争,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目标成本管理,市场竞争,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范勇.浅谈现代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4, (27) :226.
[2]陶俊臣, 李亚萍, 许立宇.企业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的必要性[J].人才资源开发, 2015, (6) :79-80.
影响准则制定模式的因素分析
基于企业契约理论,会计准则是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一项制度安排。不同的会计准则势必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决策差异,以及企业相关利益集团之间形成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进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安排。
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必然引起各利益集团的关注和参与,因此,会计准则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方利益斗争与妥协的结果,是一种公共选择过程,甚至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政治行为。刘峰(1996)也指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本身就是政治化的程序。”“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已与政治程序中达成一项协议,没有什么两样。讨价还价与强势集团,对最终的准则,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沿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们可以认为,公司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会利用会计准则的选择空间,进行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损害了公众的利益。但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也表明,公司管理层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非随意且无约束的,他们总是要考虑当时环境下各项制度的约束与限制,最终选择他们认为是“得大于失”的方式(刘峰等,2004)。因此,具有更大会计选择空间的会计准则,虽然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有着更大的契约空间,有利于企业代理成本的降低,但是,要确保契约的有效执行,保证公众利益不受损害,必须建立起更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以增加公司管理层的违规成本。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是一种公共物品。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制定机构将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必须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以期寻找可获得相关利益集团各方能够接受的准则(曲晓辉、陈瑜,2003)。从而使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升为一种政治行为。而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告诉我们,公司管理层具有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因而,会计准则所允许的会计选择的空间大小,应与其外部监管机构的管制能力大小相匹配。可见,各国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选择何种模式,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各国的“路径依赖”,即取决于各国的历史、市场经济理念与具体社会经济环境。这样,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可以不同,其关键在于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与本国国情相符合。
“目标导向”准则模式相关问题分析
2003年,SEC在《体系研究报告》中对“目标导向”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以改善了的概念框架为基础并与概念框架保持一致;(2)清楚地阐明会计准则的目标;(3)提供足够的细节和结构,保证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一致性;(4)将准则中的例外减至最少;(5)避免使用明线测试,以防财务操纵者只在技术上遵循准则,而实际上背离准则本来的意图。
从“目标导向”的基本特征可知,美国的会计准则模式被界定为处于“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之间,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向IFRS作大幅度的靠拢。同时,SEC在报告中指出,为了使美国的准则制定模式向“目标导向”转变,需在准则制定中解决以下问题:(1)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2)资产负债表观;(3)最佳范围理论;(4)实施指南;(5)遗留的范围例外;(6)放弃真实和公允优先;(7)目标导向准则的形式;(8)行为的变化;(9)实施机制。
此外,SEC还从经济与政策价值的角度对“目标导向”进行分析。报告认为该模式:(1)改进了向投资者提供信息的途径,增加了信息含量。(2)可以使会计人员的动机与投资者的利益更为紧密的结合。(3)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这特定的条件就是有效的强制措施。(4)有利于提高准则制定的质量、一致性和效率。(5)有利于促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最后,SEC还从会计的服务成本、诉讼的不确定性、信息的可比性和过渡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之,SEC认为“目标导向”是一种最优的准则制定模式。
然而,仔细阅读此份报告不难发现,由于“目标导向”下对准则的选择及准则所发挥的效力,有赖于管理层对会计目标的把握。因此这种模式能否有效地保护公众利益,需要有强有力的内外部监管机制,完善的法律环境,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人员等相关条件相配合。否则,将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目标导向”准则在我国的适用性
会计准则的模式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与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准则模式。当前,研究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必须首先了解我国的国情。
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企分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同时,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从直接管理方式向间接管理方式转变。但是,在我国企业中,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样,使得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特殊经济业务,以及由此引发的许多特殊会计问题,便不难理解了。可见,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将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存。
此外,我国的法律环境尚不规范,许多法规亟待修订与补充。同时,各种监管机构之间存在职责不清,效率不高,联系不强的问题,整个社会监管机制中仍存在许多漏洞。这就使得当前在我国,还无法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内外部监管机制。况且,我国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在业务处理中很难做到恰当地运用职业判断来把握经济实质。然而,“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恰恰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具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及充分的职业判断的环境中。因此,当前在我国推行“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尚存在很大阻力,行不通。相比之下,美国的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与我国都有很大的差别,其基本具备了实行“目标导向”准则模式的支撑环境。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我国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全盘西化,向国外借鉴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事实上,许多做法在国外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国内却不见得好,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研究,既要与国际普遍做法相协调,又要切实考虑我国的国情。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思考
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制定机构首先追求的是制定能使企业生产出可靠且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准则。然而,如何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成本和效益之间取舍,这是所有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前面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这使得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面临的困境远远超过上述的两难选择,其还必须考虑制定的准则必须具有很强的推广性,大家看得懂,而且愿意使用。
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存在着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项目的定义和对会计报告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有些类似“原则导向”的范畴。而具体会计准则是以基本准则为基础,施行“准则+指南”的方式,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规定得十分明确和详细,属于“规则导向”的范畴。从表面上看,我国准则体系中既有基本会计准则,又有具体会计准则,好像是“目标导向”的范畴。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所发挥的实际效力并不明显。因此,我认为,从实质上讲,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规则为基础的。那么,当前是否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变革呢?从前面分析可知,由于我国当前还缺乏有效执行“目标导向”、“原则导向”准则的支撑环境,所以照搬国外作法,只会使得会计准则的运用面目全非,导致更大的混乱。因此,结合前面所分析的我国特殊的国情考虑,我国当前仍需要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会计准则。也就是说,需要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不断修订和补充,而不是废除。另一方面,在会计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当前我国的经济、法律环境正逐步完善、渐渐向国际靠拢,会计职业界乃至整个国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应该逐步教育并鼓励会计职业界人员恰当地使用职业判断,把握各项业务的经济实质。这样,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就亟待完善,以便能切实地发挥作用。此外,我国还应抓紧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完善外部监管机制及法律诉讼机制,从而从理论和执行机制上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支撑环境,切实维护投资者尤其是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综上所述,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各国有着各国的“路径依赖”,准则制定过程中应切实考虑本国的国情。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会计准则仍将采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并存的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人们需求的改变,这两种准则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论文】推荐阅读:
论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张力12-06
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06-04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学论文11-22
图书馆管理模式论文 现代图书馆论文06-25
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模式07-23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06-24
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09-13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11-08
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思考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