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研究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案例研究(精选8篇)

德育案例研究 篇1

爱,演绎精彩 ―――关爱留守儿童案例

实验三小李爱琴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我校作为市“留守儿童”教育基地,开展了很多活动,如各班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为每位留守孩子联系热心的爱心妈妈;利用双休日组织留守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等。身为一名一线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想就工作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二、案例描述

刘 燕: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学生会干部,五(2)班班长。成绩优异,全面发展。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现由外婆照顾。自己会了洗衣、做饭、还会辅导妹妹写作业。因为家庭原因,父母几次想把孩子转走,孩子舍不得离开,思想不够稳定。通过多次做父母工作,为其争取许多特别照顾和支持,最终克服困难留了下来。

楚淑宇:从小父母离异,跟随奶奶生活。8岁时,外地父亲在灵宝重组家庭,把其带到灵宝,和继母住在一起。该生行动迟缓,年龄较大,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个人卫生也不够整洁,成绩不好,经常受到同学欺负,父亲打工整天不在家,继母也对其有意见,把其寄宿在学校。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远行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社会、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

1、社会因素。“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的消极影响。但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父母因素。“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很少关注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而较少给予孩子精神食粮(书籍及心理上的沟通等);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很多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4、监护人因素。通过实践证明,无论是将“留守儿童”放在祖辈家里还是放在亲戚家里。由于他们相对缺乏管理经验或有所顾虑,均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利用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团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2、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教师在平时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

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同时教师也能通过一些反馈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思想状况,便于和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

一、面对面的接触,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留守儿童“唱主角”。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说“我告诉你”之类的话,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4、对留守儿童进行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他们非常重要,调节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现状,就是正确对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为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们的情绪。确立自己合适、正确的理想,保持轻松的精神,适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留守儿童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五、主要做法:

(一)开启心扉吐露心声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况是遭受家庭变故后的孩子。她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可她们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这方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再三思量后,我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队会,营造一种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

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我说:“孩子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离异,亦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我们可以伤心难过,但决不能自卑,有心里压力。能坦诚的告诉老师,你们是这样的孩子吗?如果是,请举手。”在我的动员下,一双双小手怯怯的举了起来。我数了数,居然有十多个。我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

们。你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大家说说吗?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一片掌声中,李若楠走上讲台: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在外面打工,奶奶80岁了,做什么都很吃力,动不动就冲我发脾气,所以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放学回家后,我还做饭,帮着做一些家务。可原来妈妈在世的时候,这些我从来没做过„„不过我也不怕,我觉得以后到哪我都能自己照顾自己。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将她送回了座位,我分明看到闪烁在她眼里的泪花,我也鼻子一酸,但我克制自己,马上请出了第二个同学。

何江飞:很多时候,我放学了,家里没人,我回家就什么都不做。有时候回家,妈妈在打麻将,我就跟着妈妈,在麻将室做作业,做不完的,回家后太累,就不想做了。我特别想我的爸爸(他爸爸很早就去世)„„说到这里,他有点哽咽,用牙齿咬住下唇,不住的用手檫眼睛。我知道再说,孩子真的要痛哭了。我让他上位,可他一到座位上,就趴在桌上抽泣起来。

刘燕: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身边,我好想她们,我只希望她们能在我身边„„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踊跃上台吐露自己的心声。孩子毕竟是孩子,坦坦荡荡,一览无余才是她们的本色。她们的心里是无法承受那么重的负担的,只是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卸下而已。

我没有勇气再听他们说下去,转身借收拾讲桌,抹掉那不争气的眼泪。调整好自己后,我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们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因为没家长管制。也有的说自己以前总觉得生活很苦恼,但现在想起来,有爸爸妈妈陪伴,其实自己很幸福„„

彼此理解与宽容,互相帮助和进步,有了这种平等,和谐,没有隔阂的班集体氛围,不是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吗?

班会课结束了,孩子们都离校了,但我的心怎么也无法平静。孩子们孤独,无望,茫然,彷徨的眼神不时浮现在我眼前,学习没好习惯,生活没好规律!一双双含泪的眼,一颗颗内敛的心,刻入脑海,痛彻心扉!如何填补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我努力思索着„„

(二)有的放矢增强信心

为了让张鹏飞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他,我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她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赞扬。经过几次后,她犹豫很久的小手终于举了起来,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脸上的红晕像绽放的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我有意识的让她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赖与喜爱。渐渐的,她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

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试,她的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名列班级前矛!

(三)加强练习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校成立了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QQ或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学校积极争取政策和社会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捐资助学,享受关爱措施。

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六、成效及反响

老师的关爱加上张鹏飞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还是学生会勇挑大梁的干部!刘燕留下来了,楚淑宇开朗了„„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德育案例研究 篇2

一、承续中国以乐育德的传统, 借鉴西方以乐育德的智慧

【案例】某教师在执教《品德与社会》 (苏教版, 下同) 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一课时, 教师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合作才能完成, 学生举出了跳绳、跳舞等很多例子。教师接着伴随动画片《三个和尚》清脆而响亮的木鱼声, 读出银幕上“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三句话后问:“三个和尚怎么样了呢?请大家仔细观看动画片后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 并把三个和尚的故事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表现出来。”孩子们在观看中时而发出会心的微笑, 时而又陷入沉思。

【分析】《三个和尚》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动画片。作为一部无台词的影片, 其教育作用大于任何的说教。板胡代表小和尚, 坠胡代表瘦和尚, 北方的管子代表胖和尚。三种主要乐器轮流演奏, 就如和尚们在对话。没水喝了三个和尚均拉长了脸, 三种乐器“唧唧喳喳”奏个不停, 尾部拖着一个幽默的长音, 表示三人争吵不休;而当寺庙着火三人救火时, 三种乐器则此起彼伏, 抑扬和谐, 音乐生动形象地传递出三人齐心协力扑灭火灾时的忙碌情境。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表现感兴趣的故事内容, 使他们在稳定的速度、八分节奏的掌握中, 增强合作意识。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音乐和画面, 吸引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 启发并暗示学生只有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 取得成功。

中国教育家倡导以音乐提高品德。周礼说:“以乐舞以教国子……以和邦国, 以谐万民。”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里, 将“乐”置于第二位。在他的教育哲学中,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 他提倡的是以音乐来提高品德。春秋时期的公孙尼在《乐记》中说:“乐者, 所以像德也。”意思是音乐是为了进行德行的教化, 明确指出音乐是为德能素质服务的。古希腊的音乐贯穿公民教育, 音乐融入道德培养。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三个和尚》这部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 人物的言表心声, 均由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音乐中不仅收获快乐, 而且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二、呼应新课程综合化要求, 整合音乐与德育课程

【案例】某教师执教《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家》一课, 在教学壮族相关内容时, 首先请学生观看刘三姐经典对歌视频, 然后教师借对歌的形式和全班同学一起回顾祖国地方大、人口多、民族多。例如师问:“祖国共有多少人口哩, 黑呦呦咯?”生答:“13亿人民手牵手哩, 黑呦呦咯”, 等等。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 情不自禁地挥动双手、摆动身体对歌。

【分析】学科的综合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世界一体化的趋势,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提倡整合教学与课程, 避免课程不断走向孤立, 走向萎缩, 走向机械、沉闷。音乐是一种育德的言语方式, 是一种育德的情感表达, 是一种育德的思维方式, 也是一种育德的行为方式。音乐的这些德育属性不是外部强加的, 是音乐的内在品性, 是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案例中教师结合音乐教材中刘三姐经典对歌这一赏析片段, 借用对歌形式, 有效整合音乐与品德课的内容, 激起学生对各民族的兴趣。学科间的整合, 优化了教学过程, 充分认识并合理利用音乐德育属性, 对于改进德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挖掘多元音乐资源的本体育德功能, 让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与生活

【案例】某教师在执教《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时, 导入部分首先介绍《松花江上》歌曲的创作背景, 欣赏完MTV后, 问:“歌中唱到‘9·18、9·18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整日到处流浪’, 是谁逼着我们的同胞离开家乡、四处流浪?”学生们纷纷愤怒地说:“是日本鬼子, 是侵略者!”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 教师以世界经典名曲《英雄的黎明》作为背景音乐, 带领大家一起朗诵诗歌《永远不要忘记》。学生们在朗诵中声情并茂, 热泪盈眶。

【分析】《松花江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 那撕心裂肺的旋律, 使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入情的描述, 激起了学生倾听的欲望, 适时出现MTV, 学生听得入情入境, 回答也真切感人。《英雄的黎明》这首曲子不仅伤感还让人有一种悲壮的感受。当男声合唱团的和声缓缓而出, 一下就把听众带进那悲伤的历史氛围中, 配合着《永远不要忘记》的诗歌朗诵, 教师很好地通过自己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尽情发泄自己的内心情感, 让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本案例中教师在导入和结尾创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的德育情境, 不知不觉便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挖掘多元音乐资源的本体育德功能, 能让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与生活, 从而提高小学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德育生活化案例研究 篇3

关键词:德育;回归生活;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11-1

在学校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往往有这样的特征:学习生活上有不良习气、不遵守校纪校规。这些学生会故意顶撞老师,以此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达到彰显个性力量的目的。作为老师,切忌斤斤计较,必须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像孩子的父母一样允许他们犯错误,但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

一、德育生活化案例

新学期的第一天,教室往往是乱哄哄的,等我走进教室后,同学们立即安静下来。只有一位学生站在最后一排的座位旁,不停地摇着头,大声叫嚷:“我没有地方坐?”我示意让他先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待会再给他安排座位,可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旁若无人地大声叫嚷。我把他叫到走廊,让他稍微等会,待会找他单独沟通。可是,当我走进教室后,他竟然同其他班级的同学混在一起高谈阔论起来,在我交待完开学的一些注意事项,准备安排座位时,他已经不知所踪。等我基本安排好开学的各项工作,带着学生领取新书时,却在路上遇到了他,谁知他却对我视而不见,大摇大摆地从我身边走过。于是,我叫住他,把他叫到办公室。一听要到办公室,他的眉头立即就皱了起来,非常的不情愿。

到了办公室以后,找了个凳子安排他坐下,我看到他不是那么紧张了,我就开始和他交流。先是问他暑期里的生活情况,过得怎么样,有没有难忘的经历。开始他什么都不愿意说,我就讲了些我上中学时暑假里的一些趣事给他听,渐渐地他开始和我讲了起来。随后我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谈到这个话题我发现他的眼神又黯淡了下来,不愿意说话了,直接夺门而出,这真的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问题,于是我在第二天晚上到他的家里做了一次家访。到了他家,我发现房子很破旧,而且家里只有一位老人在。经询问,原来是他的奶奶。和他奶奶交流中得知,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根本没机会和时间管教他。但是,这孩子很孝顺,因为害怕年老、孤单的奶奶为自己花钱,经常帮奶奶一起干家务、陪奶奶聊天。

家访之后,我找了个时间和他谈话。首先将他奶奶对他的表扬告诉了他,他听了之后竟然满眼噙满了泪水,强忍住没让眼泪流出来。他说,奶奶为了照顾他,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什么好吃的都省给他吃。从他的谈话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于是就趁机表扬了他的明理与孝顺,同时提出了我的建议:既然你那么喜欢奶奶,那就应该在学校好好学习、好好表现,有个美好的将来才能给奶奶提供幸福的生活。见我态度诚恳,他非常不好意思地向我道歉。然后我趁热打铁,对他说:“你是懂事的孩子,有困难就来找我。”此后我在他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加以关照,及时肯定他的成绩,现在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对案例的研究与反思

老师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学生失意时的鼓励、成功时的祝福,都可以让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就是德育的魅力所在。正是由于我的宽容,让王某心有所感、有所悟,逐渐学会了知荣辱、明优劣,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思想品德教育效益低下,最终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现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德育脱离了生活实际,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让德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德育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从而以情优教,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实现优质教育。

三、德育回归生活的重要性

德育“回归生活”,要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做到课内外结合,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要将德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德育活动。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存在严重的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现象。从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到江苏徐州的违纪学生疯狂地砍死校长的四位亲人……面对这些案件,我们不禁要问:这与我们一些脱离生活的教育方式没有关系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单纯地空洞说教、严厉管教、甚至冷嘲热讽和横加指责,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且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其教育效果只能是无效或负效的。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感受、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融中,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德育案例_班级管理优秀案例 篇4

“花开须有时,唯有静待之”。教育学生有时犹如培育花种,要学会尊重他的花期,用心把他栽培好,静待他长成他应有的样子。

作为一名班主任,时刻处理着种种与学生有关的事宜,甚至可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或许比家长还了解孩子,正因如此,我们更明白在学校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是是十分必要的,而德育犹如阳光雨润,它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能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知进退,明取舍,并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这时,德育教育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作为老师我们更应明白,对待孩子,要放低期待,放慢脚步,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每一个德育案例中的孩子,都有其独特性。下面我想用我工作中的德育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案例背景

刚接手xx班的时候,一位胖胖的爱笑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何他会引起我的注意呢?那是因为他的嘴角总是留有口水,衣角上也时常是湿的。这对一个已经在小学学习生活两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应该的。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第一天放学的时候,孩子的奶奶来接他放学时来找我,直接和我说了这样几句话:“x老师,我家这个孩子非常调皮,请老师多包涵。至于孩子的学习,也希望您能多关注关注,我年纪大了,很多地方真的已经照顾不上了,只能麻烦老师多关心了。”我一听这样的话,就知道这个孩子肯定不是一般的难管。

但当时因为刚接手这个班,对一些情况也不太了解,所以只能先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等以后慢慢处理。但接下来的相处,也证实我的猜想。接手这个班第一周,这个孩子身上的恶习,就一点点的暴露出来,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差。

在生活上:手里的水瓶时刻拿在手里,上课、下课玩耍、放学路上随时随地需要打开水瓶喝水,嘴角的口水时常留在嘴边。他的桌子周围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垃圾场,书桌从不会自己收拾,经常把所有的书本和学习用具都杂乱放在桌子上。在学习习惯上:课堂上很少正常坐在椅子上,经常需要老师们提醒才能坐好,但是没多久之后又恢复常态。无论课上课下都喜欢做一些吸引人注意的行为。当然这个孩子身上也有闪光点,比如:上课时能紧随老师的思路,你的任何问题,他都会积极正确的回答。

诊断过程

为了进一步了解孩子,不给孩子增加思想上的负担。我决定在课下,利用闲聊的机会了解这个孩子。通过聊天我发现:孩子经常与我说奶奶爷爷如何关心、照顾他的生活,很少与我谈起自己的父母,我想这就是造成孩子众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同时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是孩子的奶奶接待我的。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经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所以孩子从小的生活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照顾。但是老人毕竟年纪大了,再加上一定的溺爱心理,导致孩子出现以上问题。当然在家访中我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希望奶奶留一些空间给孩子,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家访后,我主动与孩子的父母电话联系,告诉孩子在校的一些情况,并提出希望,无论他们工作有多忙,都要多花时间、精力在孩子身上,孩子渐渐长大,他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教导,不要因为一时的工作,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爷爷奶奶是无法取代父母角色的。

教育契机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希望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向上、有良好的发展,他——当然也包括在内。但面对他该怎么办呢?这样的孩子,面对老师的批评、警告早已习惯。孩子的种种表现,一方面说明孩子在习惯培养上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但凡孩子做一些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行为,这一般是缺少爱的表现”。我想,我有必要与孩子进一步进行交流,走进他他的内心世界,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每当他上课回答问题正确时,我总会及时表扬他。回答不来我也肯定他思维的某些亮点,看得出他上课比以前认真了。

接下来我经常趁下课或者上操时和他聊聊天、开开玩笑。慢慢的,他在我面前放开很多。有一天,突然有其他学生对我说,这个孩子肚子不舒服。我主动走到这个孩子身边,询问他身体情况,看见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我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给他倒水,把他叫到面前耐心询问才知,孩子早晨起晚了,匆忙间没有吃饭就到学校了。

于是我给孩子准备好食物,告诉他,能谨记按时来校这一点值得表扬,但是老师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是饿着肚子来上学的,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基础。说着说着,明显能看到这位孩子内心的触动。我想,通过这次交谈,他应该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从此对我们老师也多了份尊敬、信任。

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发现孩子身上渐渐有了明显的变化,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均有所好转,每天送孩子放学时也能看到孩子奶奶脸上的笑容变多了,虽然孩子身上还有一些问题,但是看到他的进步,我还是倍感欣慰。

后记

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有健康的思想、良好的成绩……但是教育是过程,要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他才能积蓄力量默默成长。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孩子们需要的是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正确引导。而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都不晚,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成长过程,对他来说都是一笔人生财富。

德育工作案例 篇5

培育学生的灵魂和底气

宿州市祁县中学

徐秀生 背景:

1.“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

2.我校积极响应,认真落实,精心布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工作中落到实处。

3.近些年,由于缺少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围绕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学校教育工作形势异常严峻,许多学生成为“五无”之人,即无理想、无灵魂、无观念、无底气、无意义。过程:

一、个例的警示

有一个叫陈游泳的学生,一开始成绩很突出,在班里,遇到难题,其他学生总是说:“找陈游泳。”可是后来成绩逐渐下滑,为此,我找他谈了很多次,也联系他的家长,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可是总是不见效。有一次,我就问他:“你打算将来干什么?”他摇摇头;又问他:“你对你的将来是怎么设计的?”他说:“我从来没有想那么远。”我这才明白,这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得过且过的学生,游戏人生、挥霍青春就是他的生活,享受就是他的追求。像这样一个无灵魂、无底气的学生又何止陈游泳一个呢?这样的学生即使将来学得了满腹知识、培养了高超技能,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不危害社会就万幸了。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怎样危险的边缘。人才人才,先成人而后才能成才,学校教育德育为先是何等重要!

二、在管理中实现德育目标

今年,我担任七年级班主任,鉴于以前的教训,决心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狠抓班级管理,在管理中实现德育目标,继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德育工作需要围绕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念,整体布局,分段落实。我把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班级德育工作目标结合起来,确立了培养有灵魂、有底气的人才这个班德育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念,围绕这个核心,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细节中养成习惯

优秀源于习惯,细节成就大事,细节是一个人品质的具体体现。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平时,我狠抓生活小事。我常常教育学生,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注重生活小事,把平凡的事做的不平凡;把细小的事做到精致就是伟大。每天的作息时间、打扫卫生、用品摆放、坐姿体态以至于地面上的一片纸、一个瓜子壳,都是我监督学生做好、坐细、做精的内容,每一项都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看看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做得精致。比如,擦黑板这件事,我要求学生每次擦三遍,第一遍用黑板擦擦,第二遍用湿布擦,第三遍用干布擦,直到无一处粉尘。高标准,严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做事无时不尽心无事不精心,再小的事都不掉以轻心,所以,每周大课间的跑操评比,我班都是稳居第一。

(二)让自信成为学生的品质

李伟大是现在班级的一名学生,父母出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宠慣他,以致荒废了学业,一篇作文只能写一句话,还十个字错一半,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同学看不起,他自己也很自卑,破罐子破摔,不做作业,逃课,嗑瓜子,乱丢垃圾,恶作剧。我不但不歧视他,还很关注他。我对他说:“班里同学谁也不比谁聪明,你也不比谁笨。成绩不好不要紧,慢慢来,一口吃不了胖子。”我让他所在的学习小组其他五个同学每人每天教会他三个字,第一次作文写一句话,第二次写两句话,逐次增加。我鼓励他说:“这样,一学年下来,你不但可以写作文,还能读书看报了。”他听了我的话,照我的安排认真做了,以后,只要发现他的优点就及时表扬。现在,李伟大不但一点点克服了缺点,作业也很认真,字迹工整。有一天晚上,不知怎么情绪激动起来,打电话哭着对我说:“老师,我以前没好好学,现在我后悔死了。老师,我一定要学好,您千万不要不管我的事。”

我经常对学生说,平时说话要响亮,走路,头要昂起来,胸脯要挺起来;要经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优秀,我一定能优秀!要让自信成为自己最突出的品质。”一个人自信十足,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还能有什么能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不也是这样吗?

(三)把法制观念贯彻到底

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不犯错误的学生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不能因为此就对犯错误的学生姑息放任,甚至放纵,一定要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一个罪与罚的观念。

我们对祖国的花朵爱护的太过了,保护的太多了,所以才有媒体报道的诸多恶性事件。在那些学生看来,不守校规校纪怎么样?违法怎么样?犯罪又怎么样?就是把天通个窟窿,不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吗?不照样舆论一边倒老师被处罚甚至被开除吗?他们的脑子里哪还有“法律”这个词?惨痛的教训足以引起全社会反思。

我常常教育学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那么人人都是受害者。法律正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每一个人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遵守法律首先要从遵守纪律、遵守校规校纪做起,遵纪才能守法。配合法制教育,我在班级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特别强调,犯错必须受罚,正如犯法必须受到制裁一样。为了更好地执行制度,我专门建了学生家长微信群,经常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取得了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

(四)播下民主思想的种子

民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集众人智慧办好事。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有优越感。我和学生之间不存在权威,在班级管理上,我的口号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谁说的对就照谁的办,谁的主意好就采纳谁的主意。培养好班级小助手以后,在班级建立多层领导团队,班委会、行政小组、学习小组、学生代表、团支部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既独立工作又互相制约,产生分歧时服从于真理。遇到大事,集体讨论,举手表决。班级事务几乎全部交给学生管理,所以,班级循章有序良性运转。

德育案例分析 篇6

一、基本情况

杨XX,11岁,是XX第X小学四(X)班的著名问题学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杨同学他是班上最出名的后进生,每次大小测验倒数前三名总会有他的身影。与同班同学相处不是很好,常常因为闲得无聊去惹是生非,属于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那种,是每课科任老师眼中的麻烦学生。

三、原因分析

通过与实习班主任老师的交流,得知杨同学他的家庭背景比较复杂。父母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离婚,而他从小由他祖父祖母照顾大。由于祖父祖母年老而无法辅导功课,导致学习成绩一向不好。再加上缺少父爱母爱,他的性格渐渐变得很偏激的同时,自尊心也越来越强,违反心理十分严重。

四、辅导策略

1、挖掘“闪光点”,建立自信

自信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要树立自信心,离不开老师的尊重、信任和关爱。杨XX同学存在自信心严重不足和自卑的心理状况。培养他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教师只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表现出欣赏的态度,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是一个“我能行”的人。从而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2、关爱,使之感化

我转化他的第一步,并不是急于追问他的学习,而是有心地发现他的闪光点,并和他谈心交朋友。第二步才是考虑到他的学习。有一次检查作业,他没交,本来想批评他一顿,可话到嘴边,我又忍了回去,还是先问清原因吧,我对自己说。没等我开口,他便伸出右手,对我说:“老师,我的手不好。”我一看,心都揪起来了,孩子的手烫得皮都破了,好象要化脓,不治的话会感染的。“你这几天不用做作业,课堂练习也不用做了,认真听讲就行了,以后老师给你补上。”第二天早上,我带了点药,给他敷上,孩子哭了,弄得我心里也酸酸的。没有了母爱的他是多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和爱护,他的情感非常丰富,上进心也非常强。就这样,他竟然用受伤的手做对了两道题,两道数学题啊,在别人眼中也许不算什么,可他是出自师生都承认的后进生之手,我感动极了,同学们也都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于是我借此机会对他做了进一步的转化。同时,我还与其他教师约定,给他多个“优先”,即发言优先,质疑优先,辅导优先,训练优先,对他在学习或纪律上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但同时又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我还鼓励他积极参加班队活动,号召班干部带头与他一起打乒乓球、踢足球等,满足他的健康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消除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不论是学习还是纪律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他不再认为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消除了自卑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因材施教,激发求知欲

我认为对于杨XX类型的学生,不仅要倾注爱心,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首先,建立学生档案,摸清后进生的知识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调整要求,因材施教,坚持“低要求、勤要求、小步子、多活动、勤辅导、勤总结、快反馈”,使之学起来容易,做起来简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应根据他的特长、爱好、兴趣,建立学习小组,使其特长、爱好和兴趣,能得之发挥,从而掌握到有用的知识教育,诱发其学习知识的欲望,使他由可学向愿学、乐学转化。

4、课后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因人制宜,搞好帮教。

由于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和学生在一起。因此,在课后我充分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因人制宜,对杨XX同学他实施“一帮一”的帮教活动,即找一个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从作业到练习,遇到困难,随时都可以给予帮助。差生和这些“小教师”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后进生乐于接受。反过来,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要想当好“教师”,必须自己先把知识掌握好。这样,不仅帮助了杨XX同学的学习,促使他向先进转化,也促进了优秀生的学习,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5、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自身的工作乃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甚至对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影响。教师的每一个言行都可能对某一个学生永远留下痕迹。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以及对待学生中的一举一动,教师应该把自己良好的一面反映给全体同学,尤其是杨XX同学这类型的学生,必须让他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因为成绩差而受到教师的冷漠、歧视,而让他感觉到他时时受到教师的关注与关心。这样,就能慢慢地启发他的学习积极性。

五、效果评价

通过两个多月来的辅导,杨XX同学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成绩有了挺大的提高,作业也肯按时完成,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

六、后记

班主任德育案例——网络德育二例 篇7

【案例1】这个星期, 我给本班学生出了一个讨论话题———学校该不该进行半封闭办学。让学生们回家后在网上展开辩论, 学生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 现摘录几条:持否定意见的———半封闭办学实际上是把学生当成了囚徒, 不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校, 如果再进行半封闭办学, 我们到哪里去宣泄心中的重压。半封闭办学是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怪胎。社会是大学校, 如果与社会隔离, 无疑会走向死胡同。持肯定意见的———学生以学为主, 半封闭办学可使学生潜心学习。处在青春骚动期的少男少女们, 还是远离花花世界吧。实践已经证明, 校园的门开得太大, 只会给一些追求低级趣味的人提供方便。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学生来说, 开门与关门没有什么区别, 但可惜的是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因此, 目前我们的校门还是关紧一点好。

【评析】为什么学生在电脑面前思维如此流畅, 思想如此大胆, 语言如此尖锐?是因为网络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和群体参与性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 青少年解除了传统德育下固有的防范、恐惧心理, 敢于“我手写我口, 我口说我心”, 而这又为学校开展道德讨论和进行学生道德判断及选择能力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证。即时性特点可以保证道德讨论的及时呈现和即时反馈;公开性的特点, 正适合提供一个讨论的场景, 在线的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反馈的信息;匿名性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一般不愿意坦然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 除非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 这样, 讨论者就没有了传统德育课堂中的许多顾虑, 他们就乐于参与并畅所欲言;而群体参与的特点恰好沿袭了传统德育活动的形式。在网络中还可以拓展更多的交流途径, 为每个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 从而又使德育活动有了一种全面性。正因为如此, 我们就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此同时, 网络管理员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过程进行随时监控, 及时把握讨论的主题和争论的方向, 从而保证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案例2】今天, 我在班里搞了一个特殊的班团活动———通过虚拟情景进行德育体验。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名为“洗衣机里的猫”的游戏和电影《洗澡》中的一些片断。我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 设计了一个动画故事《先救谁》和一组连环漫画, 在活动中播放并分别要求学生谈感想、作评论、进行选择、开展联想。以连环漫画的使用为例:我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漫画, 第一幅是在一间房子里, 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黑包, 两个人正在握手;第二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前面跑, 另一个人在后面追;第三幅是两个人相对而立, 其中一个人正在开包;第四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跑。再让学生对这四幅漫画进行重新排序, 并配上说明词。有的学生以4-2-3-1排序, 分别配以“有小偷”、“追”、“终于捉住了”、“多谢你挽回了我的损失”, 最后总结为见义勇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的学生以1-4-2-3排序, 分别配以“朋友见面分外亲热”、“有人偷包”、“死死盯住”、“看你往哪儿跑”, 最后总结为: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还有学生以2-3-4-1排序, 分别配以“抓小偷”、“让我瞧瞧都有些什么”、“这个包归我了”、“见者有份”, 最后总结为:坐地分赃, 可耻!这次班团活动搞得特别成功, 学生们过后的评价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感想丰富、记忆深刻。

幼儿园德育案例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6-02

案例背景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是几代人的寄托。在家里,他们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从出生开始,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们包办代替了,而且他们还觉得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大人们恨不得把心掏给自己的孩子,但孩子却无法理解其中的爱,认为这是应该的,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孩子一天天长大,习惯越来越坏,脾气越来越大。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目中无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要和别人分享、不知道自己还要去关爱别人。在我们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就是一个小公主、小霸王,大人们什么都依着他们,千方百计地哄他们,生怕孩子不高兴,家长不仅不让孩子进行自我服务,还帮着孩子做孩子自己的事。

案例过程

1.放学时,陶陶奶奶来接她,当时陶陶在画画,看到奶奶来了,她也没有耐心了,于是就跑到老师那儿把画本一放,说了一句:“老师我画好了。”老师打开画本一检查,只见陶陶在画本了乱涂了一些颜色,其他什么都没画。这时,在一旁的奶奶说:“陶陶,你快点画呀!”刚说完,“啪”的一声,陶陶一巴掌落在了奶奶手臂上,奶奶看着她什么话也没有,悄悄地走出了教室。

案例分析:陶陶是一名很“特殊”的孩子,性格内向,甚至有些自闭,从不和别人交流,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不会穿衣、不会吃饭,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头痛、棘手。她的画画得也不好,而且她还会偷懒,不愿动手去画。当奶奶让她快些画画时,她还埋怨奶奶,还动手去打奶奶,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尊重长辈、体谅父母的孩子吗?她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又怎么会去爱别人呢?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放手让孩子在生活、学习、游戏、交往中学习本领、体验快乐。

2.在一次游戏时间,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放玩具,当发到陶陶时,她把玩具给扔了,看到旁边小朋友的玩具,她拿了过来。原来她不喜欢老师发给她的玩具,可是这时别的小朋友不高兴了,就想去抢回来,但是陶陶不让,伸手就打了那个小朋友,并且还在一旁大叫。

案例分析:很明显看出陶陶是个缺乏分享意识的孩子,平时在家什么都依赖父母和爷爷奶奶,她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从出生开始,她的生活及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办代替,并且她认为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在家里没有得不到的要求。陶陶的脾气还很倔强,平时和同伴间有了矛盾,老师如果不帮她,她有时会怒气冲冲,瞪眼与你对峙半天,一言不发,令你无法收局;有时还会情绪激动,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一样,拾到东西就扔就甩。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自私的习惯,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和别人分享、去关爱别人,当然她更无法体会到爱别人的乐趣。

反思

在我们班,就有很多这样不会和别人分享、关爱别人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他们并不让人觉得是个不会爱的孩子,但在家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小霸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谁都不怕,反而是家长千方百计的依着他,怕他不高兴。孩子的自私是家长过分溺爱形成的。在家里要通过家长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不要对他们过于宠爱,如果孩子一定要自私的话,家长也可以用换位的方式试一下,你学孩子的表现变的自私,那么孩子必定得不到要的东西。家长这时再通过引导,让孩子发现自私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从而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不能只给孩子一个人吃、一个人玩,哪怕大人只是象征性的咬一点点也行。玩具也是这样,如果他想跟别人玩,就要别人跟他一起玩玩具,不能只玩别人的,并且要适时地教育他,让孩子及时地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养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可是在生活中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以后长大了就会好了。幼儿的以自我中心、目中无人、任性、不讲理等坏习惯随处可见。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将来会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吗?会尊重他人,处处为他人考虑吗?能和同伴友好相处吗?孔子曰:“少成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将影响他的一生。著名文学家老舍曾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起码有百位老师,但是对我的影响最深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但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的教育很关键。每一个家长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为孩子付出一切,但过度的爱是溺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放开手让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交往中学会本领,体验快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时间、机会,让他自由快乐地成长,而不是像祖辈们那样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讓孩子学会关爱别人,分享快乐吧!

注:2009年9月获区教育学会三等奖。

上一篇:秋,我爱你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能力开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