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精选15篇)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1

为深入推进我镇防灾减灾工作,建立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反应敏捷、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应急保障能力,有效的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镇党委、政府在9月20日开展了一次防灾健康的应急演练,现将演练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周密布置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全面落实应对法,遏制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促进我镇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为来年各项工作开好头,镇成立了防灾减灾急演练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黄鹏举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镇长马学奎担任,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了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措施,确保“演练”落到实处

为了确保“演练”真正取得实效,坚持各级领导干部责任“六个”到位,“认识到位、人员到位、防范到位、检查到位、整改到位、应急突发事件措施到位”,着手将单位、企业、第一法人和主要责任人,按照“谁主管、谁

负责”,把突发事件处置列入各级干部考核目标。切实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关键企业、关键部门、关键岗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自查整改。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做到齐抓共管,真抓实干,协调一致,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结合本单位的特点,把突发事件应急教育管理分解到各单位,落实到各部门,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家底清,底数明,切实绷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这根弦不动摇。继续坚持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活动开展落到实处,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演练的内容及预案

1、体制与机制演练,分五大模块,着重从理论操作流程及安全危害分析。

2、应急处置分:一是预测预警;二是应急联动;三是应急保障;四是事故界定。

3、信息发布:一是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二是新闻摄取收集;三是新闻发布会和工作流程应注意的问题。

4、重点领域应急处置及案例分析:一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二是案例生产突发事件;三是建设环保突发事件;四是防汛抗旱应急处置;五是交通突发事件。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打算

回顾“防灾减灾”演练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2

1.1 健全法规体系, 实施依法减灾

加强减灾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全面实现依法行政, 依法减灾。认真贯彻国家减灾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同时, 积极开展减灾工作立法调研, 制定减灾工作和自然灾害管理的地方行政法规, 进一步完善减灾法规体系和减灾预案, 实现减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1.2 明确职责, 加强监督管理与协调配合

要全面落实首长负责制, 进一步明确领导职责初部门职责。灾害防治工作中监管, 计委、规划、交通、县政等部门要在建设项以立项、选址、用地、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各司其责, 相互配合, 紧密合作, 加大监管力度, 严格把关, 共同做好灾害防治工作。

1.3 资金保障措施

某县地质灾害发育非常严重, 所需要资金数额巨大, 加上该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财政收入有限, 人民群众自救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 解决该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来源是落实本规则的关键。县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从国家、地方政府、赢利单位以及社会个人几个方面入手, 利用财政专项投入、社会资助、有关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吸纳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 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 确保防治方案顺利实施。

1.4 技术保障措施

1.4.1 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队伍的合作。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队伍的合作,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提高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特别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和抗灾应急能力, 加强灾害防治研究, 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1.4.2 搞好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

采取请专家进来办培训班或派人员外出进修等方法, 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 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从而确保灾害防治规划能更有效落实。

1.4.3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对城市、镇、县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 定期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培训, 提高其识灾、防灾技能"。目前广大群众预防地质灾害意识普遍不强, 防灾知识相对缺乏。为此, 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 深入系统地介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经验, 提高全民识灾、防灾和临灾自救技能, 调动广大群众防灾减灾的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宣传, 减少人类不良活动有法的自然灾害。

1.4.4 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过程管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方案、招投标、施工方案、工程质量、环境管理以及工程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实现程序规范化、设计合理化、建设规范化。

2 搬迁避让措施

地质灾害一般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让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但是避让仍有诸多弊端:

2.1 县普遍地质环境恶劣, 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难以找到理想的避让新址, 如选址不当, 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2.2 避让后, 灾民无地或无误缺少耕地, 不利于经济发展。

2.3 避让所需费用比较高, 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灾民的

自救能力差, 避让会给政府和人民带来较大的负担。

因此, 应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搬迁效益。避让的灾害点一般选择条件为人数较少, 治理施工技术难度大、治理费用过高, 耕地面积不大的灾害点, 或是危险性很高, 己经造成大量房屋明显变形破坏成为危房、极易成灾的灾害点易采取避让的措施。

3 工程措施

对县级当前来讲险情重、危害性大、稳定性差、对社会有重大影响且无法进行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点, 应进行工程治理。

3.1 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

结合县滑坡地质灾害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的特点, 建议重点选择施工技术成熟、工艺简便、造价低的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排水:在滑体周围设置围截排水沟, 使外来水源不能进入滑体;修造渗管、渗井及排水沟, 排走滑体内的水;护坡防止冲刷, 堵塞地表裂缝、防止入渗。支挡:设置支挡构筑物, 如修建挡墙、抗滑桩等, 以增大滑体抗滑力, 防止其滑动。卸荷与填土:为改善斜坡形态, 消除隐患, 可在斜坡上方削方减载, 消除危石, 在坡脚填上加压, 防止其滑动。改良:为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 对坡体岩、土性质进行改良, 可采用灌浆法、锚固法何焙烧法等, 并贯彻早治、小治的原则。

3.2 防治危岩、崩塌的主要工程措施

修建护墙和护坡, 以防止斜坡岩土剥落, 对小型危岩体或峭壁进行人工削坡或清除危石。镶补、填塞斜坡岩石缝洞, 对大的危石进行支挡、锚固, 提高岩体稳定性, 疏导地表、地下水。修筑挡土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 保护房屋公路及行人安全。

3.3 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

泥石流活动集中分布在沟道中及附近低地, 泥石流沟道普遍淤塞严重;根据泥石流沟的形成特征, 上游泥石流形成区以拦挡工程措施为主, 稳固坡体松散物质, 采用排水、护坡、拦挡等措施, 使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稳住在原地, 减少补给泥石流的松散物质量。矿山规范采矿废石和弃渣的堆放, 设置一定的拦挡措施, 使其不得挤占和淤塞河道。下游泥石流堆积区以排导工程措施为主, 对泥石流淤积严重的河床进行清淤疏通, 使其排洪冲砂通畅。首先开展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 根据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进行工程技术方案比选。

4 生物措施

要保证地区的生态安全, 仅靠工程建设措施难以扭转生态破坏范围扩太、程度加重的趋势, 必须重视生态恢复与景观再造.改变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 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生态技术措施主要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林恢复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水库渠塘等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等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地质环境的技术措施。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仁词.改斜坡耕植为水平耕植.变坡地纵向种植为横向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 改变以大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商品率:大量植树造林, 恢复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面, 加强坡地森林的涵水能力, 逐步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减少地而侵蚀量, 扩大人口环境容量.为土地的复耕及移民安置创造有利条件。建议根据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行业规划, 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配套建设, 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摘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 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全面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危害程度的大小, 区别轻重缓急, 确保重点, 分步实施。从自然地质环境的保护入手, 结合国家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宏观上作好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 最大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危害。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3

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干旱、低温冻害、洪涝、病虫草鼠等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对我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实践体验活动,有助于社会公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了解应急避险常识,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险技能,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对推动我省防灾减灾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以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中心,以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全省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植保站为分会场,以张贴宣传标语和技术展板的形式开展了“全省农业推广、植保系统农业减灾技术”专项宣传活动。按照《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5月9日~15日吉林省农业技术总站统一部署,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为防灾减灾日主题,在全省农业推广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全省各级农业推广中心(站)、植保站等有关单位,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隐患的实际,及时开展病虫情、墒情、苗情和农资供应等情况的监测和信息调度,并加强与水利、气象、农机等行业的会商,适时发布品种、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等信息,同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优势,采取现场讲解、树立宣传标语、发放技术资料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时间组织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倡议各级农业推广单位,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营造了社会普遍关注防灾减灾,全民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省农技总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现有省级植保机构1个、地市级植保机构9个、县级植保机构60个、乡级植保机构669个,植保技术人员达2000多名。全省有各种农业防治组织1135个,工商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有327个,从业人员2.6万人。逐步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联合协作的病虫防控工作机制。针对草地螟、亚洲飞蝗和水稻稻瘟病等跨区域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控要求,成立了我省西部草地螟、中部玉米螟、东部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控协调机构,开展了信息共享、技术协作、责任明确的区域联防联控行动。针对局部地区突发性病虫害,各市县都科学地制定了应急防治预案,细化技术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重大病虫的蔓延扩散。全省病虫监测对象种类由14种增加到21种,中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5%~10%,水稻病虫和重大病虫周报已实现数字化,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在病虫预测预报方面,省站多次利用省电视台及时发布全省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报,40多个县(市)普及了电视预报,同时还广泛利用广播网手机短信等新闻媒体发布病虫发生、防控信息,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2006~2009年,全省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5.52亿亩次,防治面积5.51亿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99.8%,挽回损失167.5亿斤。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供稿)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4

工作汇报

根据上级部门相关文件要求,XX镇气象防灾减灾和农经网信息服务工作坚持以科学为导向,以服务为原则,以信息为纽带,为XX镇镇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和效益农业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我镇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和农经网信息服务工作,树立全镇一盘棋的思想。成立了由镇长牵头,涉农部门等组成的XX镇气象防灾减灾和农经网信息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驻村干部、各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为信息员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农经网信息服务队伍,明确了1名政治可靠、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分管信息采集工作,3名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协助开展网上信息服务。设立了专职的气象防灾减灾和农经网信息服务工作办公室,配置了专用电脑。

二、制度健全,服务到位。

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对信息员的管理,确保信息员所提交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时效性、保密性、合法性,并对信息员发布的信息负责。

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站的信息纽带、咨询参谋的功能,为领导决策、群众致富提供可靠的有力依据,专门设立了农经

网信息发布专栏,每周更新,及时、准确的发布各类信息。并将各种新信息按照市场信息、供求动态、招商引资、农业科技、人才招聘、政策法规等,分门别类张贴出去,供广大群众和乡镇企业采集、分析和利用。认真做好气象信息传递工作,做到上传下达,在接到有关重要天气信息,我们第一时间通知领导、驻村干部、村干和站内信息员,利用广播、手机、QQ群、飞信平台等通讯工具广泛传达,让广大群众第一时间知道天气的情况,做好应急准备,不误农时和做好防灾、避灾、减灾工作。

三、服务良好,效益显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XX镇通过搞好气象防灾减灾和农经网信息服务,为XX镇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效益。

1、信息传播,杨梅、葡萄不滞销。我镇有众多农户种植杨梅,随着生产的发展,本地销售根本无法解决,而销售的价格较市场偏低,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效益,农经网信息服务站通过网上发布信息,飞信平台传播,吸引客商,帮助农户联系销售渠道,杨梅、葡萄价格稳中有升,广大农户获得实利。

2、信息保障,农业喜获丰收。2012年上半年,我镇完成夏收粮食5650亩,总产量1137吨;油料作物385亩,总产量40吨;蔬菜3400亩,产量2008吨;绿肥等3520亩。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度增长。

3、信息支持,农改经种作物谱新篇。在了解农经网所发布信息后,我镇气象防灾减灾和农经网信息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宣传,引导群众调整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上半年完成太子参49亩、折耳根16亩、魔芋35亩。

4、信息运用,持续增强发展动力。XX信息服务站根据网上收集信息结合我镇气象及地质条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到了500万元的猕猴桃项目和3300头商品猪养殖项目,其中猕猴桃种植已于2011年10月开始实施,商品猪养殖已于2012年7月实施,目前工作进度喜人,必将为我镇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5、信息服务,外出人员回乡创业。我镇信息站不断宣传各类信息,介绍村情、镇情,鼓励及支持外出打工多年的劳务人员成功学习外地经验技术后,回乡创业。

四、气象服务、抗灾避灾

今年春耕,水稻防虫、防病压力大、任务重,我镇信息站及时向党委、政府领导和农业服务中心以及全镇农户发布了信息,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人员组织了多台机动喷雾器抓住有力时期进行了普防普治,避免了病虫灾害的发生,无一农户受灾。针对暴雨天气,我镇及时启用应急预案,召集应急民兵急赴灾区抢险抗灾,保障防灾减灾,保护人民财产。

开展工作以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

多方面做的不够。此后,我镇将继续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大综合信息服务力度,不断完善XX镇气象防灾减灾和农经网信息服务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XX镇镇人民政府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5

一、掌握防灾减灾技能

为进一步提高全乡师生的防火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5月12日全校利用一节课时间全体师生积极配合学校领导进行避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中,全体师生都能服从指挥,听从命令,快速、安全地进行疏散。学生反应迅速有秩序地按指定路线迅速撤离至操场空地。在撤离过程中,没有不安全现象发生。安全撤离后,校长对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和再教育。这次演练活动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师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火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让师生掌握自救互救知识

各班以班会形式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救互救知识,探讨“地震、火灾来了该怎么办?”,学生们踊跃发言,纷纷献计献策,使班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积极宣传。

学校利用5月9日升国旗仪式举行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启动仪式,并做了题为《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和谐校园》的国旗下讲话,做好宣传教育发动工作,营造安全教育活动氛围。在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期间,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墙报、标语等方式向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防灾减灾”宣传海报,各班学生一期安全墙报。

总之,通过这次防灾减灾活动,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们今后将多方面多渠道继续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防灾减灾意识植入每一个人的心中。

教育安全主管部门进行各种安全知识的宣传

学生们进行逃离事故现场的演习

迅速逃离了演习事故现场的学生们齐聚安全地带

大河沿中学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6

什邡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杨彬对市供销社系统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各科室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暂停公休休假、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全力投入到防灾减灾的工作中,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会议要求,迅速传达会议精神。按照全省、德阳市会议的要求,反思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坚决落实防灾减灾预案,落实工作责任。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把防灾减灾落实在最基层,千方百计减少受灾群众的伤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结合“走建惠”工作,上下联动纵横联查,拉网式排查灾害隐患。什邡市供销社要自下而上立即自查,分组分片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到联系村组和供销社系统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对社有资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大型超市、供销社职工家属楼、帮扶联系村等人群密集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排查,认真建立安全稳定台账,做到安全第一,防患未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对于目前无法处置的,要及时上报、落实监测、确保安全。

加强结合业务工作。加强专合组织从业人员培训,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同时做好日用生活品、农资等生产必需品的储存储备,积极做好支持配合防灾减灾工作的准备。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7

2015中国 (北京) 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由国家测绘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中国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协会主办, 菲律宾都市马尼拉发展署、韩国防灾协会、韩国灾害救护协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中经济贸易中心等产业协会境外合作, 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协办,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支持, 新格拉斯国际会展有限公司、香港飞歌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将于2015年6月4—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这次展会将重点体现军民融合发展思路, “科技减灾、持续发展”的理念, 打造全球防灾减灾行业最佳国际采购平台, 为政府采购发挥其巨大作用, 更好地促进全球减灾产业的发展。此届博览会也是“国家减灾日”中央层面主要活动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中国权威部门统计, 每年我国仅自然灾害 (气象、海洋、干旱、火灾、洪水、泥石流、地震、冰雪等) 及病毒性传播疾病 (SARS、甲型H1N1等) 造成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 就高达2 000~3 000亿元。

防灾减灾意识已深入人心, 本届2015年中国国际防灾减灾应急产业博览会致力于打造成以“军民融合、科技减灾”为主题, 以科技救援、防灾为特色的综合性博览会;以公益性与商贸性相结合的方式, 为国内外展商及观众提供一个了解和开拓中国防灾减灾市场的契机。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 为国民提供防灾自救知识和服务势在必行, 这也将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了解更多请登录防灾博览会官方网www.fzexpo.cn。

防灾减灾,全民动起来 篇8

居民自救常识普及率高中存忧

为了解被访居民的自救知识掌握情况,本次调查将地震、高楼火灾和燃气泄漏三种常见灾害事故设置为三道多项选择题,请被访者分别选出他认为正确的自救措施,每道题目都设置了三项正确的选项和两项错误的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对基本应对措施的认知程度较高,例如对火灾和燃气泄漏,均有98%以上的被访者知道首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切断燃气总阀门。但同时,也有较高比例的被访者存在错误认识。例如当发生燃气泄漏时,87.4%的被访者认为首先做的应该是切断电源,54.6%的被访者认为首先做的应该是拨打报警电话,殊不知这些行为非常危险,有引燃泄漏气体发生爆炸的可能。

应急避难处知晓度不足四成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一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达到标准要求的应急避难场所33处,分布在7个城区,总面积510.24万平方米,可容纳159.6万市民应急避险之需。本次调查就这7个城区居民对离家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的知晓情况进行了了解。得出的结论是:石景山、海淀两区被访者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比例最高,但也不足本区被访人数的四成,具体为37.9%和36.6%;东城、西城、门头沟、朝阳四区被访者中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约占三成;昌平区被访者中知道具体位置的人数最低,为26.5%(详见图1)。可见,北京虽然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但针对公众的宣传还明显不足。

政府辟谣公众最盼公开透明

普及自救防范知识、正确引导舆论,宣传工作无疑是主要的依托和手段。针对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民防法制宣传的最佳途径,调查发现75.3%的被访者倾向在媒体上播放公益宣传片,65.4%的被访者倾向发放宣传手册和张贴宣传画,65%的被访者倾向在学校或者单位举办宣传讲座,30.7%的被访者倾向在报刊杂志上开辟减灾知识专栏。

针对社会上一时讹传的谣言或引起的恐慌,被访者认为政府辟谣工作应首要注重宣传的真实性,要公开透明(76.3%的被访者持此观点);第二应注重宣传的及时性,要第一时间进行报道;第三应注重宣传应对措施,要突出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其后是宣传应注重权威性、科学性和与相似事件类比(详见图2)。

日常防灾减灾演练获市民支持

被访者对日常组织防灾减灾演练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当被问及“如果您所在的单位、学校或社区,组织各类减灾演练、模拟参与灾害应急救援等活动,您觉得有必要吗”,93.4%的被访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5.4%的访者觉得必要性一般,1.3%的被访者觉得没必要和非常没必要。

同时发现,北京市居民参与减灾演练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有92.6%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参加演练,其中64%的人表示有时间就参加,28.6%的人表示抽时间也要参加。此外,3.9%的人表示参加与否无所谓,1.8%的人表示不愿意参加,1.7%的人表态非强制性的就不参加。居民主动参与意识的提高,是做好民防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同步提高的反映。

市民风险防范意识技能有待提高

虽然北京市民已经普遍认识到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性,但本次调查发现,市民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防灾减灾素质偏低,在心理素质和自救互救技能上不过硬。例如,被访居民主动寻求消防保护的意识仍显薄弱,家中没有任何消防器材的被访者占到60.4%。又如,当被问及对社会上一时盛行有关灾难的小道消息和谣言是什么态度时,73.1%的人认为要相信政府不能偏听偏信,但仍有26.9%的人具有“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凑个热闹”、“都关注时自己也要做好准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等盲从跟风心理。公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智的处置能力,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具体体现,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防灾减灾教育予以实现。

近年来各类灾害频扰我国,政府应利用好“灾难教育”的契机,切实把全民防灾减灾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通过单位、学校、社区等多渠道普及自救防范知识,并定期组织居民参与大型减灾实践演练,引导公众学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理性的反应。以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态度,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置能力,将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9

第一、要完善工作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果断应对。根据灾情的级别,要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按照自然灾害管理条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从一级到四级的响应机制,所以我们还要建立抢险救援和应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为主的一体化救援救灾应急机制。同时民政部也视灾情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要完善灾害救助政策,推动地方科学合理地制定受灾群众的灾害救助标准,切实保障受灾群众能够公平地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同时民政部也要适时商中央有关部门调整中央自然灾害的救助政策,切实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三、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能力,进一步完善灾情的评估机制,要建立和提高救灾物资保障的能力。大家都知道,自然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包括帐篷、饮用水、食品和衣被等这样的物资,对于保障灾区群众生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强救灾物资的储备能力建设。同时还要推动落实国家“十二五”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工程的项目,特别是自然灾害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能够实现对灾情和救灾的决策、智慧、调度的信息快速反应和传递,进一步完善对自然灾害的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快速联动的工作机制。

第四、提高社会动员能力。畅通社会参与的渠道,完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和救灾的政策。另外还要加强对社区的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和社区的灾情风险评估,加强全民的减灾防灾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和素养。

最后一条,运用金融和保险手段来提高我国和公民的防灾减灾实力。要完善农房保险制度,扩大农房保险试点。现在已经有5300万间农房实行了保险,这些农户一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他们就可以得到政府补助给他们的一块,保险赔付一块,这样就可以迅速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 精选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 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 防灾减灾周工作总结

★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 防灾减灾日活动工作总结

★ 医院防灾减灾日工作总结

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10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九十团学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突出今年的宣传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突出了安全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狠抓了学生安全防范,提高了学生安全自护能力。现将学校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学校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管理

学校在5月初,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了师发《关于做好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建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方案。

二、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开展系列教育活动1、4月29日,学校召开班主任专题会议,宣传布置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安排,确保了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5月1日,学校“应急避险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对校内所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治。

3、5月7日,每班发放一份《中小学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宣传单,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自救自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

4、5月8日,学校政教处布置安排每个班级出了一期防震减灾的黑板报,由政教处进行评比,这次的黑板报从版面的设计到内容的选择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出的都非常的棒,因此政教处决定班班有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在过程中学到了很多防震救灾的知识。

5、5月7日,学校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6、5月7日,学校28个班开展自救自护的主题班会,重点防溺水教育。

7、5月9日,学校在小学教学楼进行了师生应急避险演练培训,所有年级、班级,按照学校应急避险演练活动方案进行逐一培训,确保学校正式演练万无一失,同时,学校和团安全办、派出所、教育科等相关部门,积极协调联系,为10日的正式演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8、5月10日上午,学校、团安全办、团领导以及团救护中心等相关部门在学校校园进行师生应急避险演练活动,演练5月10日上午10点准时开始,广播室突然发出警报声,在学校校长的统一指挥下,政教处迅速组织教师到位,后勤保障人员立即开展营救活动,学校教学楼内发生火灾,中小学生在班主任组织下迅速撤离班级。急救组人员迅速冲入教学楼内,抢救出2名受伤学生,整个过程,师生有序地从楼梯应急口逃生,迅速到达操场集合。此次火场逃生演习,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火场中自救、自护的能力,提高了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学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效果

1、教师和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注意安全的理解更深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教师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更高了。

3、学校安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了。

4、学校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气象如何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 篇11

关键词:气象;农业;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19.0066

气象是现代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农业正常生产的手段之一。当今农业正由传统的单一化向集约化转变,近年来,受全球大气变暖的影响,低温冻害、冰雹、旱涝等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防灾减灾的服务工作。

1对气象部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现状的分析

1.1气象信息不准确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指的是气象部门对未来天气预测和预报的准确度。目前,各级气象台都建立了人机交互,利用相关数值对未来的天气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技术。其中,由于计算机软件不能对大气变化情况进行实际的模拟,导致气象信息存在不准确的情况。

1.2农民接受气象信息渠道闭塞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农民接受气象信息的渠道仍然是有限的,一般都是通过电视的天气预报或是自行打电话到气象局询问天气情况,气象台只能对大区域范围的天气进行预测,还缺乏小范围的天气预测服务。农网和农村的信息化程度还存在很大不足,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信息的服务。

1.3气象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

农村一般处于较偏远地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相对比较分散,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存在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情况,这使得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受到了限制,不能及时的获取气象信息。

2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2.1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2.2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2.3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发布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对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对农业的防灾减灾服务职能,加强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现代农业的体系结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部门预报信息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对农业气象的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郝东敏. 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中国气象学会,2011:5.

[2]花纯伟,何悦,刘杰. 立足"三农"防灾减灾需求破解气象为农服务难题——关于进一步做好苏北农业大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S1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中国气象学会,2012:5.

[3]张建新,杨再强,赵小艳,李芬,侯润兰. 我国气象为"三农"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中国科技信息,2009,21:82-85.

[4]陈刚.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促进湖南农业生产发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11,14:45-47+54.

果树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初探 篇12

一、综合应用农业措施,增强树体抗逆能力

促使树势健壮、花芽饱满等栽培措施,均具有提高树体抗逆能力。主要包括早施基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贮藏营养水平;合理修剪,及早疏花,减少养分的不必要消耗;加强各类病虫害的防治,提高树体抗逆能力;花前及时补充肥料,提高树体抗冻能力。萌芽期对树体进行氨基酸液肥涂干,发芽后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氨基酸钙等高效肥料,及时补充树体营养,提高树体细胞浓度,增强抗逆性。

二、延迟萌芽,预防霜冻

(一)春树干涂白

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0份+食盐1~2份+水35~40份+1~2份生豆汁,以增加黏着力。也可采用10~20倍液石灰水喷布树冠,以反射光照、减少树体对热能的吸收,减缓树体温度上升,推迟开花3~5天。

(二)果园覆盖

早春利用秸秆、树枝、杂草等有机物料厚度10~15厘米覆盖树盘(或整个果园),可使土壤升温缓慢,限制根系早期活动,延迟萌芽开花。

(三)果园灌水

果树发芽后至开花前,园内灌水1~2次,减缓地温上升的速度,还可显著降低果园地温,推迟花期2~3天;或在花芽膨大期,全树喷布碧护15000倍液,延迟开花。同时,由于灌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了土壤的热容量,使接近地面的空气不会爆冷暴热,对气温变化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三、低温霜冻来临前的预防措施

(一)熏烟法

当气象预报气温低于组织、器官受冻的临界值(苹果花芽萌动期能忍受的临界最低气温为-2.8℃至-3.8℃,花期为-1.7℃至-2.2℃,幼果期为-1.1℃至-2.2℃)时,可采用烟熏法进行预防。即在冻害来临前一天下午,提前做好生烟准备。用落叶、锯末、作物秸秆、杂草等不易起明火,但放烟多的燃料,在果园上风口处,每亩堆放6~8堆,草堆外覆湿草或湿土,使其点燃后只放烟而不产生明火。当晚上果园气温降至2~3℃时(约在午夜0~2时)点燃草堆,使其不断产生浓烟,放烟持续到日出前。放烟后,在果园上空形成烟雾层,产生“温室效应”,使地面的热辐射不能散失,同时,湿冷空气侵入时,遇烟尘凝结成雾滴,形成了放热过程,可提高园内空气温度2℃左右。烟熏防霜要注意放烟质量,绝不能产生明火,否则影响防冻效果。

(二)增温法

果园内每亩放置10个火炉,在将发生霜冻前点火加温,可使下层空气变暖而上升,上层原来较温暖的空气下降,在果树周围形成了一个暖气层,可提高园内温度1~2℃。

(三)喷布营养液

强冷空气来临前或当夜,果园喷布0.3%蔗糖+0.3%硼酸,或喷布芸苔素481、天达2116(1000倍液),可有效调解花朵(幼果)细胞膜渗透压,预防冻害。如喷布“宇征”牌防冻剂可防止果树在-3℃左右不受冻害。其防冻原理是: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可使作物气孔关闭,降低冰点,细胞原生质的浓度加大,同时固化成衣,抑制自身热量的散失,从而发挥防冻作用。当气温升至0℃时胶衣软化,作物恢复常态。喷施时期以冻害前1~2日为最好,7~10日内有效。

(四)架设防霜机、防雹网等设施。

果园内安装防霜机,待霜冻来临前,打开防霜机,将冷空气吹散。架设防雹网,采用钢管支撑、铁丝网架、全覆盖屋脊型的防雹网架设模式。其中采用的钢管,高杆5.5米,边杆5米;铁丝采用8毫米粗铁丝;网架采用陕西纺织研究所生产的果园专用防雹网(白色),每亩支架13根钢管,间距为5米×10米,高杆和边杆均用地锚加固,高杆坑深0.5米,低杆坑深1米(杆坑底必须垫实),整体用铁丝构成方格网,防雹网采用铁丝挂钩固定,能够承受6~7级以上大风和10~15毫米降雹和降雪。防霜机与防雹网等设施防霜冻效果明显。

四、灾后补救措施

(一)鼓励宣传、应急培训

一般果农在遭受冻害后,基本上是消极对待。因此,技术人员要鼓励果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应急补救措施,尽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减少经济损失,召集全部果农到田间进行现场冻害应急处理培训。

(二)喷水

霜冻发生后,及时对树冠喷水,可有效缓解霜冻危害。

(三)喷布防冻液

花期受冻后,在花托未受害的情况下,喷布维果天然活力素500~800倍液或天达2116(500倍液)或芸苔素481,可以提高坐果率,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四)加强土肥水管理

2014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13

为切实贯彻落实好防灾减灾日工作,我们认真开展了“防震减灾日”相关活动,现就我校“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搞好“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宣传教育活动 一是学校紧紧围绕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班(队)会、板报等载体,通过组织“体验式、参与式”的主题班会和教育活动等宣传形式,普及应急避险知识,提高逃生避险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二是学校以“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为契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师生全面开展一次以消防安全、逃生自救等为的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生防灾自救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三是学校将此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与“校园安全大检查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及时消除各类隐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治。

二、切实加强学校日常安全管理

1.切实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防范工作。春夏季节是暴雨、山洪、雷电等自然灾害多发期,我们高度重视,克服侥幸心理,加强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防范工作。对可能出现沙尘暴、内涝、洪水、大风冰雹等次生灾害的学校,要按照“不漏一处,不存死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师生的宣传教育。

2.切实加强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学校切实加强了预防溺水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学生清楚私自下水玩耍极端危险,知晓当同伴溺水时的正确救援办法,不要贸然手拉手施救。对学校或村镇附近的危险水域或地段告知学生,教育学生不得前往,告知每个学生家长切实担负起学生离校后的监护责任。

3.认真做好学校交通安全工作。广泛开展了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落实了“路队制”,加强了学生上、放学路途的安全管理,教育和要求学生拒乘农用车、黑车、超载超速车、摩托车等不安全车辆。

4.切实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含营养餐)安全工作。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或传染病爆发流行,提高了广大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切实做好学校消防安全工作。重点检查校园消防设施、电器线路、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是否达标,切实做消防安全工作,确保了不出现火灾或师生拥挤踩踏等事故。

6.积极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要求,认真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工作。

三、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学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工作方针,立足于“防大讯、抗大灾”,科学防控、群防群控,切实做好学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我校师生安全。

经开区路庄小学 2015年5月18日

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学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篇14

5月7日(周一),我校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安排了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技能”为主题的国旗下 讲话,并对本周防震减灾活动进行安排。

5月8日(周二),在各班的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了“防灾减灾”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同时在本周利用校园 广播站、 校园电子显示屏等多种 形式对师生进行了安全知识宣 传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5月9日(周三)上午,XX中学举行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活动。学校特别邀请到了XX派出所王学忠所长主讲。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听取了这次有意义的讲座。

5月10日(周四)上午10时, XX中学举行了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演练前, 学校布置了教师的具体分工及注意细节,制定了学生周全的疏散路线。随着预警信号的发出,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有序指挥下,按照预定路线快速、安全地从教室门口撤出,在预先安排好的集结地集合。下午,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安排下,对校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学生宿舍、教学楼及食堂进行了细致周密的排查。

淇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措施 篇15

1 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性

淇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形西高东低。受气候变暖影响, 近年来, 淇县频繁出现大风、冰雹、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 多发的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和威胁。因此,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特别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对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4]。

2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2.1 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制

成立淇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县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 成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 落实工作经费,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 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应急流程清晰。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 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统一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

2.2 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

气象部门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 及时向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建立和完善气象、水利、农业、林业、民政、公安、教育、卫生、交通、环保、旅游等部门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和灾害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建立自然灾害趋势会商联防制度, 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 做好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洪涝、泥石流、火灾、大气污染、农林业病虫害等气象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5]。

2.3 加大气象灾害防御投入力度

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统筹安排, 同步实施。重点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县财政要加大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投入, 将气象防灾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和防灾减灾等重大项目及气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要加大对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及设施设备的投入, 每年不少于10万元, 不断增强全县重大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2.4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对适合淇县特点的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应急服务等科技项目, 科技、发改等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 齐心协力地推动项目攻关, 不断增强全县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建设县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学校要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或课外教育内容,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纳入全社会科普活动。县有关部门要采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 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3 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3.1 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县气象局负责调查收集本县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 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组织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全县建立以行政村、社区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 县气象局会同民政、农业、水利等部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做好气象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 深入查找防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及防灾组织体系、抢险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 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旅游景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 制定整改计划, 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3.2 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

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会同气象、发改等部门, 依据有关法律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 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报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区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旅游等发展规划时, 应统筹考虑防御气象灾害的需求。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会同气象、水利等部门, 修订完善《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规范主要气象灾种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 细化工作流程, 编制工作手册, 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各乡镇、相关部门单位要结合该地区、该部门的实际, 完善与气象灾害应急相适应的应急预案, 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 提高预案可操作性, 开展预案演练, 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区、重点保护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

3.3 加快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

各乡镇、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县有关部门要配备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 确保在气象预警信息发出后, 有专人负责落实。各乡镇要明确气象防灾的分管领导, 确定1名气象协理员, 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和易受灾害影响单位应当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 负责接收、传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气象信息员主要任务是接收和传送预警信息, 收集并向相关方面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 做好防范灾害天气的科普知识宣传等工作。气象信息员要具有一定文化素质、责任心强、乐于服务, 每个行政村配备1~2名气象信息员, 由所在村大学生村官兼任, 因工作变动的要及时更换气象信息员。气象局要会同有关组织和单位定期对气象信息员开展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3.4 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 积极开展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及时疏通河道, 加快推进病险堤防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 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加快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灾害警报接收播发设施等项目建设, 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4 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4.1 加快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 结合气象、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环保等防灾减灾需要, 在沿河、县城核心区、各乡镇人口集聚区、主要交通路段等地加密布设自动气象探测站, 提高对气象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加快县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气象部门卫星资料接收、新一代天气雷达实时显示、闪电探测定位等能力, 形成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立体监测。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要联合气象、水利等部门, 整合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网络, 建设县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6]。

4.2 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

县气象局要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会商分析, 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暴雨、暴雪、低温冰冻、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 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4.3 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的原则, 由县气象局负责制作并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加快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建立可覆盖全县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同时, 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互联网、电子显示屏、报刊等信息媒介以及一切可能的传播手段,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具备实时传播能力的新闻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在接到重大或者突发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后, 应当及时插播或者增播。建立气象灾害警报接收和播发设施。高速公路、住宅区等项目建设应当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播发设施与项目同时建设。学校、医院、车站、重点旅游景区、公共交通系统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具备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 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播发工程建设, 提高预警信息传播能力。

5 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5.1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机制

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防灾工作需要, 及时向各乡镇、各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灾害发展趋势, 有关责任人员应立即上岗到位, 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 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5.2 增强对气象灾害的抗灾救灾能力

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 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 立即启动该部门应急预案, 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同时, 气象、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应当根据气象灾害发生的情况, 加强对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联合监测, 并根据相应的应急预案, 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各有关部门按职责收集和提供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等情况, 及时向县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后, 县气象局要启用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备, 加强对气象灾害监测, 组织专题会商, 根据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情况随时更新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单位, 并依据各地、各部门的需求, 提供专门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 切实做好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分析研判、综合协调等各项工作, 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县民政局要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 开展受灾群众救助工作, 并按照规定职责核查灾情、发布灾情信息;县卫生局要组织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卫生应急工作;县交通局要优先运送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 及时抢修被毁的道路交通设施;县住建局要保障供水、供气等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电力、通信部门要组织做好电力、通信应急保障工作;县国土局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县农业局要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县水利局要统筹协调主要河流、涵闸的水量调度, 组织开展防汛排涝抗旱工作;县公安局要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工作, 协助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紧急转移。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 县应急管理办公室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调查。各乡镇要组织、安排、实施好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 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

摘要:根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体要求, 总结了淇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措施, 包括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等内容, 以期为气象灾害的防御预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措施,河南淇县

参考文献

[1]杨仕升.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及灾情比较模型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 1997, 6 (1) :8-13.

[2]任鲁川.灾害损失定量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灾害学, 1996, 11 (4) :5-10.

[3]赵阿兴, 马宗晋.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灾害学, 1993, 2 (3) :1-6.

[4]素娥, 朱海利, 马延庆, 等.咸阳北部塬区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防御效果[J].沙漠与绿洲气象, 1998 (4) :22-24.

[5]白金凤, 武峰梅.侯马市棉花生产气候条件分析及气象灾害防御[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298, 300.

上一篇:学习党史牢记使命下一篇:哈利波特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