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报告(共8篇)
摘要:本调查报告是在对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情况进行了调查的基础上写的。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查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偏好、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五个方面进行。关键词: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中职学生学习;思考建议
我于2012年5月,在我校对我教的60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方法
本调查主要在xx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的,同时辅以访谈法和文献法。在调查时还对学校领导、老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接近理想的样本数。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动机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50%的学生学一门技术,40%的学生为了将来有所成就,10%的学生学习是非自愿的。
调查还显示,50%的学生认为最能促使自己努力学习的原因是自己远大的理想,35﹪的学生把家长的期望当成自己努力学习的原因,有15%的学生老师和同学的认同能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总体来看,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明确的。
(二)学习态度
读书学习时,20%的学生感到充实有意义,28%的学生感到辛苦,但是还是坚持在学习,42%的学生本不太愿意学习。但在各种压力还是在学习,10%的对学习厌烦,上课就想睡觉。对于课后作业:29%的学生能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23%的学生能和同学讨论完成作业,38%的学生参考同学的作业才能够完成作业,有10%的同学平时很少做作业。通过问卷还发现,愿意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立完成作业的。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另一部分则有待改善。
(三)学习偏好
学习中最在乎谁的看法?调查显示。52%的学生在乎自己对自己的看法,23%的学生在乎老师的评价,14%的学生在乎家长的评价,11%的学生在乎同学的意见。读书学习时,对某门课感兴趣的原因时,54%的学生是因为对学习内容感兴趣,25%的认为上课气氛融洽、教学生动有趣。在对老师的教学意见中,35%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加强课堂的管理,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学;40%的学生希望老师讲课能够生动有趣。
(四)学习方法
有无学习目标和计划是学习方法好坏的重要表现,所以学习方法主要从学习目标的和计划方面展开调查。21%的学生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且能够坚持执行;25%的学生曾制定过计划,但未能坚持执行;44%的学生有目标但是没有计划;10%的学生重来没有制定目标和计划。综合来看,一半的学生注重学习方法,但很少有学生付诸行动。
(五)学习结果
对于自己目前的成绩和技能时,12%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42%感到比较满意,38%对自己学习的现在不满意,8%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感到无所谓。总的来看,一半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成绩(技能)表示比较满意。另一部分表示不满意或者无所谓。而且成绩(技能)的满意度与学习态度基本相对应。
三、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中职学生基础偏差
随着我国普通高中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变的很窄,一般情况下,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为在初中学习中的“差生”。少数学生成绩根本没有达到入学要求,中职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将其留校读书。极少数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但年龄又偏小,无法做其他事情,他们来职校只是为了消磨光阴。
总体来看,中职生在生源和质量上表现出“差生”多而优等生少的现象。这种现象除了会使中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整体上表现的不尽如人意之外,还会生发出负面带动影响,即在多数学习甚至行为不良学生的负面影响下,有些学习本来很优秀的学生也被“同化”,进而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下滑现象。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
1、自卑心理。进入职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人们所谓的“学习差生”。这些学生中相当部分的人在其以前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其周围人不公平的言语或行为对待以及贬抑性评价,进而使他们普遍产生了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中职学生进校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心理现象,对其在职业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影响。有些中职学生带着这些以往在心理上所受到的挫折进入职业学校后,如再遇到不被重视、被人鄙弃的行为,往往表现的较为消极、自卑,思想上不积极、学习上无动力、生活上无目标。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
2、厌学心理。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学习基础不甚牢固,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时往往感到很吃力。这些学生一般都有较长的学习挫折经历,大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信心,再加上自己毅力不强、意志薄弱等因素,面对学习困难时厌学心理便产生了。厌学心理对中职学生学习的破坏力是很大的,不但影响了他现在的学习,而且对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就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当代职校生在心理上呈现出复杂而又脆弱的现象。这些心理使中职学生对学业的学习失去信心,并进而会影响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其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就业也没有了信心和动力。
3、叛逆心理。中职学生一般15~18岁之间,他们在心理的发展上。缺乏自控力;他们渴望自由,却没有翱翔的翅膀;他们有想法,却有太多的限制;他们很多怀着美好的向往来到学校,开始新的生活,表现的很上进,但苦难总是比他们方法多,结果情绪一落千丈;出现叛逆心理和一些不健康心理。
四、思考和建议
以上对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这里展开进一步的总结性思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改进和提升中职学生学习现状能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做好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分层。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知识面等个性差异,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B层基础一般,学习较自觉,成绩中等;C层知识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
高,成绩欠佳。分层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基本目标、中层目标与发展目标三个层面。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较为简单浅显的部分,;中层目标是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B层以上的学生一定要达到;发展目标是对大纲范围的拓宽和教材内容的加深,A层学生要达到。目标的确定对于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挑战性,适合学生自身又高于现有发展水平。根据目标C层学生的学习要求是:认真预习,完成作业,认真听课。B层学生除了以上要求外还应加上学习主动自觉,会主动总结,主动提问。A层学生学习讲求实效,独立钻研,练习能自评自改。
(三)教师备课分层
明确目标后教师就要备课。除了做到备大纲,备教材之外,更应该备学生。对班内的学生一定要做到胸中有数。还要考虑授课程序,不能顾此失彼。备课时根据学生水平准备不同的教案,做到“一大多小”,即一个大教案,多个小教案。大教案针对全体同学准备,小教案针对不同学生准备,穿插在大教案中。例如,针对全体学生的大教案,要求他们掌握“四会”单词、做游戏、回答阅读理解的yen/no question和较容易的及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点;针对差生的小教案,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四会”单词、简单短句;针对中等生的小教案可与大教案要求一致;针对优生的小教案,则让他们回答较难的who question。
(四)授课分层
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课堂是我们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大部分学生都要老师进行导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学习。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一样。有的喜欢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有的喜欢有独立学习的时间,有的更喜欢参加群体活动。因此,老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相应的方法。外语课堂教学的层次一般可分为三个:理解性层次、操练巩固层次和交际性层次。(陈仕清,2002)理解性层次主要指教师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及多媒体等教学手
段创设,让学生通过感知和观察,识记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和进行机械性句型操练.操练巩固层次主要指在情景中通过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这两个层次多适用于C、B层学生。交际性层次指的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活动,学生可自由选择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A层学生较多运用。
(五)作业分层
A.作业的分层主要表现在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利。作业选择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减少无效劳动。
B.作业要求:作业有统一也有弹性的地方。统一即作业要求采用相同的原则,规范、整洁、格式。有弹性表现在60%的为基本题,20%的为加深题,20%的为拓展题。并以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给出。如新字词习得的形式多样化,遍数、数目不必限死。一篇课文,学生可以全文抄写,也可只写易错的地方。省下的时间做提高题。
(六)评价分层
评价分层是分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能给老师和同学双方面的反馈,能让老师更加明白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需求,不同层次学生掌握了什么,还缺什么,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学生该怎么做。老师及时肯定,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促进C层学生向B、A层转化。
五、结语
1.1 当前影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生源素质下滑, 是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争着上普通高中, 实在升不了高中的才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 与前几年的相比, 素质下滑明显。
1.1.2 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
相当部分专业教师固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 专业理论教师把理论课当作文化课讲授, 侧重“填鸭式”教学, 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
1.1.3 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定位不准。
当前中职教学相当多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不十分注重实践教学, 没有按职业岗位开发教学课程, 没有把职业岗位 (群) 和技术领域需要融合教学, 强调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没有深层次的考量其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创业情况。
1.1.4 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 专业设置针对性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设置模仿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 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 没有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则。专业划分过细, 缺乏相关知识、学科的沟通、衔接渠道。
1.1.5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相对滞后。
(1) 教育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学校普遍对课堂教学比较重视, 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关注;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 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比较重视, 而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 而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
(2) 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适当。对社会各行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重视不够, 评价及信息的收集和采纳, 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 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2 进行中职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研究的必要性
全面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及学生的普遍要求。但他们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却缺乏正确的认识。中等学校教学质量是指是指中等职业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其顾客的 (用人单位) 要求的程度, 即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及教育者需求的程度, 教学质量应该是教育产业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 就其核心内容来说, 是毕业生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求的程度。教学质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的评估度;二是学生的评估度。因此, 本课题中教学质量是指教学中, 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评估度与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度的总和。实施中职教学质量的检测与评估就是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的督查和教学结果的定量及定性的综合评价。
开展中职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的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并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统一实行动态反馈型控制。
2 当前国外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的研究状况
综合各国监控与评价模式较好的方面, 主要包括:
第一, 评价体系多元、评价机构完备。以英国的高职教育为代表, 对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分为三类, 而且每类体系中的评价机构较为完备、评价机制较为健全。
第二, 突出能力评价在职业教育质量中的重要地位。以澳大利亚的TAFE为代表, 由于其是行业引领, 培训的学生需要取得一定的资格认证, 而政府教育部门根据各个行业所需要的技能来设置达到认证所需的技能, 所以能力的评价在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第三, 评价内容全面、科学, 评价方式多样、灵活。以法国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为代表, 评价内容非常全面, 涉及教学的各个领域, 而且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适合的评价方式, 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第四, 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 体现权威和公正。以美国的社区学院为代表的评价体系模式, 采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 而且第三方评价组织开展评价前要符合政府对评价组织的严格考核, 避免了相关利益主体的疑虑, 保证评价结果的权威和公正。英国的新闻传媒机构也开展类似的评价, 但不具有任何效力, 只是通过公布排名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3 当前国内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研究的状况
3.1 教育部门对中职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工作进行的探讨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 特别是在办学模式上差异较大, 目前国内已有陕西、河北、广东、河南、山东、湖南、广西以及北京市、南京市、青岛市等地的教育部门和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 其中北京、南京、青岛、河北、广西等教育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 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中, 上海市出台了《中职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 江苏省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 从两地出台的文件可以看出:
3.1.1
强调建立适应行业产业发展要求和学生持续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 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3.1.2 重视建立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管理机制。
调高中职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为校长。提出着力打造提升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管理团队, 重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重视行业专家在提升中学教学质量中的引领作用。
3.1.3 提出了中职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的要求。
(1) 探索建立政府调控、社会监督与学校自我约束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 (2) 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 (3) 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4) 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3.2 国内关于中职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的相关研究
3.2.1《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研究》课题结合国内教育督导、评价经验、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理论, 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该体系设有教学目标、教学保障、教学运行和学生质量4个一级指标, 下设17个二级指标。该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既可作为衡量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依据, 也可以作为职业教育行政、督导、教研、科研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依据。
3.2.2徐秀芹老师在《产教结合、工学组合模式下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构建产教一体、工学结合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全程性原则、全员性原则等五项原则。建立健全校内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系统、教学质量实施组织保障系统、畅通的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有效的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等四大系统。
3.2.3张学芹老师在她的研究成果《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中提到从4个方面构建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体系:构建理实并重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构建课内外各环节并重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构建教与学并重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构建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并重的监控客体。
4 当前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实践现状
4.1 监测与评估功能的缺失
大多数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与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考核教师的工作表现, 并以此作为对教师考核、评优、奖惩的依据, 忽视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所具有的导向、监控、矫正和矫正的功能。
评价结果过分强调对教学工作的甄别和对教师的选拔, 忽视了评价结果的反馈。只重视评价结果而忽视对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这种评价致使教师只关心评价的优劣而忽视对教学工作的反思。
4.2 监测与评估的标准滞后和内容陈旧
当前, 各个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考评教学质量的《实施细则》。但这些《细则》大都沿用了普通教育评价标准, 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没有能够体现中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反应不了中职教学特色。
在传统的监测与评估标准下, 相当多的专业教师把专业课程当文化课程进行讲授, 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 也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而在传统的考评标准下, 对教师的考评结果居然也马马虎虎。
4.3 评价方法单一
中职学校教师构成与普通教育不同, 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他们在教学任务、目标、方法及成果的表现形式及岗位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但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考评都采用对文化课教师考评的标准。不少学校甚至将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折算”成文化课教师的工作量。这种考评考评模式没有能够专业教师与文化课教师之间的专业差异, 更没有考虑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指导过程中工作环境、指导难度等方面的工作差异。这种考评模式影响了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在某种程度下抑制了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专业课当文化课、实习课当理论课进行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4.4 评价周期的不确定性
职业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在期末, 是一种总结性、行政性评价。评价的实施是学校要求下的单向性评价、指令性评价、被动性评价。这种评价周期长, 时效性差。
5 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的建议
5.1 把握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特征
与普通教育相比较, 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有如下几个特征:
5.1.1 适应性教育质量观。
中职学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质量评价标准。这种适应性包括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5.1.2 开放性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强调教、学、做合一, 衡量这种开放性教学模式的质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5.1.3 实践性专业能力训练。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 学生的专业能力就是衡量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5.1.4 社会性管理系统。
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专业设置、人才规格、教学内容等的确定, 都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运行, 必须在教育、劳动、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协作与配合下才能实现。
5.1.5 可控性教学过程管理。
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分为招生与就业、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保障、教学督导与评估等环节, 过程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每个过程又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各教学过程。
5.2 遵循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原则
5.2.1 科学性原则。
构建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体系要在遵循中职教育规律、反映中职教育教学一般特点的基础上, 从各地各类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 采取定量的绝对标准和定性的相对标准相结合, 以定性的相对评价为主, 既有职业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 又有职教现代化的较高标准, 并允许各省市、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 制定有不同区分度的目标。
5.2.2 全面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主要考察教学结果——培养目标的达成及效果。但教学结果往往依赖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如教师素质能力、教学设施保障、教学管理水平等。只有全面、客观、真实地揭示教学双方评价个体和群体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情况, 才能全方位审视教学全过程, 肯定成绩, 发现不足, 提出建议, 体现教学质量评价的应用价值。
5.2.3 导向性原则。
检测与评估体系不仅要关注教师是否遵守教学规程, 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要涉及现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所应具备的属性。
5.2.4 可行性原则。
检测与评估要对应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要求, 对每项指标都要求有实事求是的可提供的材料做依据,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检测方便、便于把握。
5.2.5 主体性原则。
检测与评估要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主体, 又是评价动力主体和评价结果主体, 评价体系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作用的发挥, 旨在调动学生奋发向上, 激励学校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5.2.6 开放性原则。
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过程始终与社会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是职业教育社会性、实践性等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因此, 广泛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用人单位、教师、家长、毕业生等社会各方面参予评价,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检测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 从不同角度审视学校的教学质量。
摘要:本调查报告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的研究》的子课题内容,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目前已有的中等职业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的内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提出了在今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中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孙志河、刁哲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8期
[2]张耀嵩.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关键词:学生 人文素养 调查研究 对策
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笔者对临沂卫生学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也调查询问了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状况,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我国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人文素养教育一直没有落到实处,这种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表现更加突出。根据笔者多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对策,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在校1~3年级学生,年龄在14~ 18岁之间,涉及的专业有护理、助产、影像、药剂、检验、康复等六个专业。
2.研究内容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进行下列四个方面的调查,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现状、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态度和认识、人际交往能力等。
3.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向临沂卫生学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7.9%。然后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用SPSS 18.0统计。
有效调查问卷1763人中,男生478人,占27.11%;女生1285人,占72.89%。一至三年级学生人数分别是567人、643人、55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2.16%、36.47%、31.37%。
二、调查结果
1.对学生人文知识的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对于常识性的题目,学生们回答的正确率比较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97.11%的学生回答正确。但是也有一些基本问题学生们回答的不理想。如只有70.33%的学生回答的出我国的四大名著;我国的四大发明,也只有74.92%的学生回答完全正确;而对于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什么是国学、公民的基本义务等问题有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这说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严重匮乏。这是由于高校扩招,使高素质的初中毕业生流向高中,进而升入大学,而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生源素质逐年下降。中等职业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还不能解决生源素质下降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偏低,人文知识缺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课程安排上主要围绕实习实训展开,侧重于技能知识,也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知识。
2.对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学生乱扔垃圾、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用过厕所不冲等不文明现象比较严重,坐公交不让座的占32.22%,最严重的是闯红灯现象,占总人数的54.85%。 人文知识的内化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而人文素养缺乏的人,文明素质也会偏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存在一定不文明的现象。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相对好一些,但是自觉性较差,一旦没有人监管就会做出不文明的事情,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必要提高。
3.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态度和认识的调查分析
在“你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文化知识那个更重要”的調查中,22.00%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更重要;33.01%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文化知识同等重要;约有37.32%的学生认为专业文化知识更重要;还有7.67%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教育可有可无。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在“你认为人文素养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多大作用”的调查中,约有34.09%的学生认为起决定性作用,52.07%的学生认为起很大作用,但也有13.84%的学生认为无关紧要。这说明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忽视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在学校只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养教育,造成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态度和认识不足,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就足够了。事实上人文素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决定了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4.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48.55%的学生喜欢与人合作,多数学生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和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满意,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通过调查还得知,有个别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调查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很多学生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偏低的问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较差。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学会与人合作及沟通,团结协作,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人生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和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创造同学之间进行团结合作的机会,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以便今后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三、对策
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始终。具体对策如下:
开展读书活动,举办人文素养教育讲座,让学生接收广博的知识;挖掘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资源,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增设各种人文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做好表率作用;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团结协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拓宽人文素养教育的渠道,发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各种载体的潜在作用。
四、小结
总之,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会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张莲群,周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卢雪云.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
[3]陈世灵.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报告
编制参考提纲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包括校名、办学性质、校园面积、资产、图书总量、专业设置等情况。
1.2 学生情况。包括招生规模(招生数量)、在校生规模(总人数)、毕业生规模(毕业人数与毕业率)、学生结构、巩固率、培训规模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1.3教师队伍。包括教师总人数、生师比、“双师型”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名师工作室的建立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1.4设施设备。包括实习实训的设备种类、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生均纸质图书、设备使用率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状况(团员、党员的人数)、文化课合格率、专业技能合格率、体质测评合格率、毕业率、就业率、技能大赛获奖等。
2.2在校体验。包括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校园安全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等。
2.3资助情况。包括免学费和助学金落实情况,学校对学生的资助情况、校外基金与爱心人士资助等。2.4就业质量。包括学生的总体就业率、分专业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初次就业起薪等数据,升入高等教育比例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2.5职业发展。包括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淘汰专业数与新增专业数等。
3.2教育教学改革。包括各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学校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建设、教材选用、校企合作与工学 2 结合、国际合作等情况。
3.3 教师培养培训。包括教师培养培训情况(参加国内外、省内外培训的次数及效果)。
3.4 规范管理情况。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科研管理和管理队伍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学生自主管理等。
3.5 德育工作情况。包括:德育课实施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文明风采活动开展情况、社团活动、团组织学生会建设及活动、德育课程的渗透度等方面。
3.6党建情况。包括:党员人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度等。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包括:合作企业的数量、合作次数、本校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就业情况、学生的满意度等。
4.2 学生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地点、场地、学生满意度、实习效果等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包括:本校参与职教集团的数量、所作贡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集团化办学的日常工作与活动、集团化办学对本校发展的实际影响等。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包括:技能人才的数量、技能人才的类型、培训规模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5.2社会服务。包括培训服务(培训人次、培训次数、技能培训的类型等)、提供的技术服务、文化传承等。
5.3对口支援。包括东西部对口帮扶、校际帮扶、对口扶贫等。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包括政策性经费落实情况、生均拨款、项目投入、校外资助等。
6.2政策措施。包括落实办学自主权、落实教师编制、出台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政策和制度等。7.特色创新
以案例(2个左右)的方式反映学校特色和主要创新点。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屏南职业中专学校
2007年10月17日至10月19日,以林娟玲为组长的省级重点中等学校评估专家组一行5人,对我校进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专家组听取了吴积斌校长关于创建省级重点校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仔细查阅了申报材料,还深入课堂听课,与师生座谈,深入细致地了解了我校的常规管理、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德育工作、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发展规划等工作,对我校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我校创建重点校工作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我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殷切的希望。2008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确认我校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专家组在充分肯定我校创建省级重点校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三点不足之处:
1、占地与建筑面积低标准达标,学生宿舍陈旧、拥挤;食堂场所小,没有食品留样检查,存在安全隐患。
2、没有省级重点专业。
3、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比例失调,文化课比例偏大。
对此我校高度重视并十分珍惜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在评估之后,立即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确定了我校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整改思路和整改措施。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要求县政府尽快落实学校用地规划,力争将校园面积由现
1有72.5亩扩大到100亩,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二是动工建设学生宿舍楼,确保2009年投入使用,改变学生宿舍拥挤,住宿条件差的状况。三是扩大学生食堂面积,修建了贮藏间,购进了餐具消毒柜、食品冷藏柜等用品,改善了学生的膳食条件。同时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充分发挥膳食委员会的作用,要求食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把好食品入口关,配合县卫生防疫部门,加强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察的力度,做好食品24小时留样检查工作,制定了学生食品中毒事件处置预案,确保饮食安全。四是三至五年内争取建设综合实训大楼、县职教中心、教师经济适用房,硬化校内水泥路,整修田径运动场,创办校内实训基地,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能满足办学需要的优秀专业师资队伍。
一是在职进修。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对口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强化实践能力。在2007年选派2名专任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和10名教师参加省级对口培训的基础上,今年将追加名额,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通过对口培训,成为我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二是转岗培养。面对我校专业课教师与文化课教师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比例偏大的状况,学校决定根据文化课教师个体情况,抽取部分适合转专业任教的教师进行转岗培养,采用进修培训、进院校学习、跟教等方式,协助他们取得第二学历或专业课任教资格,能胜任专业课教学任务,成为“双师型”教师。三是引进技能型人才。争取政府与主管部分出台相关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专任教师工作的高校本科毕业生或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到校任教,提升我校专业课教学水平。四是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树立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提高教师职
业道德水平。
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建设省级重点专业。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围绕市场办教育,根据需求育人才”的办学思路,合理设置与调整专业。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2008年秋季学校继续开设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维修电工、信息技术、电脑动漫制作与工艺美术、计算机网络与维护、服装艺术设计、商务会计八个专业,同时为构建生态旅游强县对人才的需求,新设置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对人才的需要,新开设幼教与表演艺术专业。为稳固就业渠道,学校先后与福清冠捷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南国苑餐饮服务公司,屏南惠泽龙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建立就业用工关系。二是坚持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短期培训,为“三农”服务,为促进本地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建设省级重点专业。努力创造条件,做大做强电子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两大市级骨干专业,学校准备在2008年向省教育厅申报这两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力争在2009年获得审批。
总之,屏南职专一定会以升格为省级重点申等职业学为新起点、新动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为早日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来学校而努力奋斗。
各位老师:
您好!
为了更好地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统一部署,特在中等职业学校师资中开展问卷调查。请您收到本问卷调查表后,结合自身参加培训体会和工作实际需要,请予以回答,并请于3月9日前发至电子邮箱:。谢谢您的配合。
河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范围():
A.20-30岁B.31-40岁C.41-50岁D.50-60岁
3.您的学历是():
A. 博士B.硕士C.本科D.专科E.中专F.高中
4.您的专业技术职务是():
A.正高级B.副高级C.中级D.初级
5.您现在担任的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A.相同B.相关C.相近D.无关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
6.培训内容安排():
A.一门主干课程;B.专业骨干课程C.专业重点知识D.最新专业技术
7.您认为哪种培训方式好():
A.系统讲授B.专题讲座C.理实一体D.企业参观8.您认为培训时间如何安排为好?()
A.暑假B.寒假C.十一黄金周D.非假期9.您认为培训时间多长好?()
A.10天B.15天C.30天D.40天E.半年
10.您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课时比例多少为好?()
A.3:1;B.2:1;C.1:1;D.1:2;11.您认为安排什么类型师资为好?()
A.注重理论的专家型B.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C.青年教师D.省外聘请
12.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为好?()
A.课堂板书讲授B.多媒体讲授C.录像D.实验实习13.您认为如何安排培训期间休息日为好?
A.中间集中休息一次B.每周双休日C.一周一天D.不休息
14.您认为有必要分基础班和提高班进行培训吗?
A.有B.没有
15您对本项目的其他建议有(可结合您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
(三)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培训项目
16、您校需要什么专业的技能大赛培训?
(四)专业青年教师培训
第一, 专业教材东拼西凑, 难成体系。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 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 国外教材又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 许多院校教材选择余地小, 出现了“专业教材大杂烩”的局面。
第二, 教材编制滞后, 与行业发展实际脱节。我国会展专业教材量多质低, 大部分教材属于概览型或汇编型, 缺乏理论系统性和研究深度, 对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及学习会展实务帮助甚微。
第三, 专业课程设置欠合理, 基础课与主干课教材不明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概念模糊, 其余课程七拼八凑, 开设先后顺序不合理, 给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带来障碍。
第四, 用于实践课程的教材空位, 会展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教材少之又少, 使得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时无章可循, 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方法、手段等。
二、会展专业主流教材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 会展业发展迅猛, 会展教育与行业发展不同步。许多院校专业认识不明确、师资及教学设备等准备不充分等现象屡见不鲜, 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瑕疵, 专业主流教材滞后等问题在所难免。
第二,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专业教材建设力量薄弱。转岗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 使得专业教材的建设力量难以保障。
第三, 中等职业学校会展人才的培养方向定位不明。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会展专业脱胎于市场营销或旅游服务专业, 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方向缺乏明确定位, 对会展人才类型和结构缺乏明确认识。
三、会展专业主流教材改革的建议
第一,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为教材编写提供有力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水平, 也决定着专业主流教材的质量, 中等职业学校会展专业应该通过培养与引进并重, 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可通过外派培训、跨校聘请等方式使师资队伍多元化。
第二, 明确会展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定位设置会展专业主流教材。囿于学科建设的特征和要求, 各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专业背景优势, 结合产业发展, 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
第三, 主流教材建设应符合会展人才“面广而专深”的知识要求。会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经济活动, 涉及会展项目策划营销、会展现场服务管理、旅行住宿安排、会议展示设计、等许多流程和环节, 这就要求是“通才”, 又要求是“专才”。为此, 中等职业学校会展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力求做到“面广而专深”,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选择配套教材, 培养学生广而深的知识结构。
第四, 注重学生岗位技能训练, 加强实践教材建设。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实践, 教材内容以服务为主, 管理为辅。会展业是一门“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极强的行业。学校应采取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产学教育基地等形式,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四、会展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具体设置
1、培养目标
必修课程, 是会展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学习并达到考试合格的课程。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素质与技能、掌握会展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了解相关礼仪知识、了解会展服务程序、掌握会展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具备饭店、旅行社等相关知识。
选修课程, 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拓宽学生的视野, 帮助学生理解会展专业与其它相关专业及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选修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具有旅游地理学知识、掌握服务语言表达技巧、具有一定摄影技巧、了解酒店服务程序及管理常识、熟悉客源国情况等。
2、课程设置
(1) 必修课程
(1) 公共基础课程:职业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政治经济基础、数学、语文、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知识、体育、形势与政策、创业及就业指导。
(2) 专业理论课程:会展概论、商务礼仪、会展文案、商品展示、会展设计、会展营销、会展会计基础、会展人力资源管理、会展客户关系管理、会展英语、会展公共关系、会展策划。
(3) 专业技能课:会展操作流程实训、会展礼仪训练、酒店/旅行社会展操作实训、会展英语、口语训练。
(2) 选修课程
旅游地理、服务语言艺术、摄影基础、酒店服务与管理、客源国概况、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会展教育的发展必然会经历一个从摸索前进, 到借鉴他人, 到自成体系的过程, 作为会展教育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 应看到机遇, 迎接挑战, 群策群力, 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使中国会展教育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肖轶楠:《会展概论》, 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年
[2]马勇、王春雷:《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一、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专业课程设置是职业学校的一项常规和基础性工作。是指对职业学校专业的结构和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建设。目前,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归纳起来有“四重四轻”现象,即:1. 在教学活动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2. 在人才培养上,存在“重智能、轻技能和育人”的现象。3. 在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开设投资少专业、轻开设投资多专业”的现象。4. 在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存在“重学历、轻双师型”培养的现象.
二、优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热门专业出现了市场饱和态势,旧专业表现出了与人才市场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口”和新生的“入口”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据,及时开发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努力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的专业设置战略。优化专业设置,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 增强适应性的原则。适应性是指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需设置,体现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特征。例如,我校现在开设的专业是:交通类汽车维修专业、机械制造类数控技术专业、电子类计算机专业、钳焊专业等等。
2. 突出技能性的原则。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偏低,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突出专业的技能性特点,要突显实践性和操作性。
3. 强调发展性的原则。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要具有发展意识,要能预测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要具有长远规划,要能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在确定专业之前,对市场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向。
4. 坚持可行性的原则。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是否可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基本条件主要指师资、教学设施、教学资料、经费等方面的实际状况。例如我们学校目前所确定的几个专业,都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可行的基础上开设的,这样的课程设置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可使资源不浪费。
三、改变中职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具体实施对策
1. 适应市场需要,科学设计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体现着社会对劳动者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客观要求,它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应适应劳动力就业需要,科学设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下几点:(1)符合社会经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3)突出实践能力的要求,提高技能操作标准;(4)提高学生就业应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 建立专家人才库,开发校本教材。积极推进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课程和教材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必须通过教材的编写来实现。开发校本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企业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充分体现: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理论教学只要为实践教学提供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和概念就够了。编写校本教材,必须成立“教材编写小组”,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组成。我们要建立企业专家人才库,聘请他们作为“教材编写小组”成员,这样,才能使所编的课程内容切合实际,才能使教学真正的鲜活起来。
3. 强化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理论知识和完成各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教学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一是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选送专业教师到对应高校进行培训,以胜任专业教学要求;二是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周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并完成实践报告,顶岗实习可作为继续教育学习;三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工程师,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兼课或讲座;四是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不但要申报教师技术职称,还要取得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经济师、职业指导师等,真正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学校各专业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4. 密切企业关系,培养适销对路人才。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学校密切与企业关系,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市场经济适销对路人才的重要途径。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市场、接触社会、认识职业、学习技能、参与感受市场竞争,让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锻炼思想、磨炼意志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让他们真正学会认识社会,知道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总结报告06-10
县中等职业中等学校工作总结11-15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01-1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06-0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06-12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方法论文10-03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11-17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01-19
中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