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调查总结报告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权益调查总结报告(通用8篇)

权益调查总结报告 篇1

★调查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调查目的: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学生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意见和问题,从而改进工作,优化环境,院权益中心开展了此次问卷调查活动。在将问题与意见集中后,及时反映到相关部门,以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公共管理学院03-04-05级本科生

计134人,其中女生85人,男生49人。本次调查采用自编《权益调查问卷》进行,包括9个选择题项及一个主观题项;调查在各年纪随机抽样进行。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各年级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4份,回收率89.3。其中05级49份,04级42份,03级43份,回收率分别为98,84,86。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权益了解程度百分比

不了解

比较了解

比较熟悉

很熟悉

大一

33.3

58.3

8.3

大二

16.7

61.1

16.7

5.5

大三

17.1

73.2

4.9

4.8

总计

23.2

64.0

9.6

3.2

(表一)

由表一可知,在被调查同学中,对问卷中的“权益”概念“比较了解”,而23。2的同学对“权益”概念还“不了解”。通过对大一,大二,大三的比较,可发现年级越高,对权益了解程度越深。

二,食堂问题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不满意

饭菜质量

5.75

26.3

36.1

33.4

饭菜分量

6.0

24.8

33.8

35.3

饭菜价格

3.0

28.0

30.1

38.3

饭菜品种

10.5

21.8

37.6

30.1

饭菜卫生

6.0

29.3

32.3

32.3

就餐环境

0.75

13.5

30.1

27.8

27.8

服务态度

8.3

30.1

23.3

37.8

(表二)

原因分析:

1)对饭菜品种满意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菜色品种单一,缺乏特色及更换周期长,满足不了各地同学口味。这些问题反映了经营者的创新及竞争意识不强,没有与师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

2)对价格,份量,质量,卫生的评价较低,主要是因为饭菜的价格偏高,份量较少,口味差,甚至能从中吃出不干净的东西。究其原因:a餐厅内部窗口成本核算方法各异,使不同餐厅的饭菜在价格上参差不一不同食堂的工作人员工作水平及工作素质的参差,使饭菜质量也有所不同c从本院实际情况出发,较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其消费能力有限。

3)就就餐环境而言,所得的评价在所有的调查项中情况是最好的。但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有的同学反映就餐座位太少,就餐时过于拥挤;就餐秩序混乱,没有排队等有序行为。

4)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造成某些工作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服务态度不令人满意。同时,又因个别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问题,严重影响了食堂全体工作人员的形像。

另外,有同学反映,热水价格0.2/瓶太贵,能否降到0.1/瓶。天马园区的同学则希望能在天马区开设开水房。

附(表三)各食堂具体调查情况

食堂

调查人数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不满意

活动中心一楼

态度

(12.8)

环境

(43.6)

品种

(37.2)

分量

(35.4)

活动中心二楼

环境

(17.9)

卫生

(37.5)

质量

(34.3)

态度

(46.3)

学生食堂

质量

(40)

卫生

(44)

环境

(36)

风味食堂

品种卫生

(25)

分量

(50)

态度

(75)

11舍

食堂

分量

(17)

价格

(47.4)

品种

(53)

质量

(11.8)

宿舍问题

1)宿舍内部管理问题

据所得数据反映(表四),“宿舍安全”为同学们认为的首要解决问题,其入选率高达41.4。宿舍不安全主要表现为财产丢失现象严重,寝室内使用热得快,更有的寝室私接电线,这都为寝室安全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同时,六舍女生宿舍问题应及早解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26。3的学生对宿管中心的维修效率不满意

。据反映,某些生活设施损坏后申报到有关部门却迟迟无人修理,这给同学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学校有明文规定,在申报维修24小时之内维修人员必须赶来修理。这又从侧面反映了学校某些政策并没有彻底贯彻。

附(表四)

项目

宿舍安全

维修效率

宿管员态度

宿舍卫生管理

比率

41.4

23.4

19.3

15.9

2)所在宿舍面临的问题

依据调查结果得知,大多数同学认为自身宿舍存在的最大问题为“寝室环境不理想”,所占比率为28。4,其主要表现为寝室周围环境嘈杂,影响休息。同时上门推销现象较为频繁。“寝室安全”一项紧跟其后,所占比率为26。3。冬季已来,某些寝室较多地使用热得快,这样易于引发火灾。同时由于寝室内保护措施不够严密,财务丢失现象时有发生。17。3的同学认为寝室卫生条件不够理想,特别是一楼,常有老鼠等生物出现。另外,较多的同学对“寝室管理制度”也存在不满,其主要是因为常有异性出入男女生宿舍。据反映,11舍女生宿舍1楼洗手间有男士出入。

附表五

选项

宿舍环境

宿舍安全

宿舍卫生

文化建设

宿舍制度

比率

28.4

26.3

17.3

16.3

11.8

四校园学习与工作

1)学习方面(原问题见调查问卷题6,所得结果按A,B,C程度顺序排列)

在A类中,“学院会议,培训课太多,占用了大量的自习时间”一项所占比率为52.4,排位第一。在B类中,所反映的首要问题为“自习室,图书管等学习基础设施落后或不能使用”,其所占比为24.3。冬季已至,气温较低,而有空调的教室数量有限,这给同学们的上课和自习带来诸多不便。在C类统计中,“老师的普通话不标准”为同学们反映的最大问题,其比率为44.4。

从整体来看,“会议,培训课太多”一项出现的次数为87次,占总数比为28.9,其次为“自习室,图书管等学习设施落后或不能使用”出现次数为60,其比率为19.9。(见表六)

表六

选项

会议培训课程过多

自习室等设施落后

老师的教

学方法

老师的普

通话

课程安排

上课教室

内纪律

比率

28.9

24.3

17.9

16.3

10.6

6.3

2)三会方面

据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同学们对“三会”工作要求最为迫切的为“完善人事选举制度,使选举民主化公平化”,比率高达21。其次要求实行政务公开,所占比为20.2。除问卷中所涉及选项,还有较多的同学要求“三会”应提高反馈意见的解决力度。有的同学反映学生会实质性的工作太少,甚至有个别同学提出“除了签到与检查卫生外,学生会还能干什么?”这一观点。

附表七

选项

所占

比率

20.2

18.8

16.1

15.4

4)对学院各项的了解(原问题见问卷题8,调查结果按A,B,C顺序排列)

类别

A

B

C

选项

大学四年

课程安排

各项奖励措施

考研与就业

情况

调查人数

149

139

121

所占比率

28.2

18.7

49.6

选项

收费

去向

勤工

助学

就业

考研

奖励

措施

专业

介绍

课程

安排

教学计划

所占比率

56.2

29.8

13.5

13.2

10.5

★建议与意见

针对以上分析,院权益中心特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就餐问题

1广泛征集同学们对食堂饭菜的建议,及时系统地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另外可组织食堂厨师定期地进行学习与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素质。

2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使同学们所反馈意见能得到切实的解决。

3可在员工之中建立个人奖惩制度,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同时可举办各种活动,以加强与师生间的交流。

二宿舍问题

1切实贯彻宿舍现行的管理制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加大查寝力度,如发现使用热得快等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现象,应坚决制止并处以没收。禁止异性出入寝室,入有特殊情况,须先登记才能进入,并且不能逗留太久。寝室里除宿管员可为异性外,不允许其他异性长住。

2净化寝室环境,还同学们一个理想的休息场所。由于各种原因,寝室周围总有一些嘈杂的声音(如11舍附近的理发店里电视机声音过大,经常有半夜狗吠等现象),可向宿管员反应,并由其进行交涉。同时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寝室文化生活,学院可组织如“寝室文化节”等活动,或寝室与寝室间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交流,使同学们能在学习之余有一方轻松的去处。

3宿管员除严格执行所属职责外,还应致力于改善服务态度,使之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像。

三学习问题

1学院可将会议,培训课程等安排进行精减,以达到花较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的效果。如有条件,学院可多设一些有空调等设施的自习室,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由于天马地区的同学来学院学习不很方便,学院可考虑在天马地区设一个自习室,以方便其学习。

四学院,“三会”工作

1学院与学生会应将要举行的活动提前公布,而不应该临时通知。如活动确定下来后,不应随意改动。

2学生会应该完善其人事选举制度,使选举民主化公平化。实行政务公开,使同学们能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完善意见反馈机制,使同学们的心声能够上达至有关部门,并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你认为是A。问题太大,无法解决B工作人员办事不力C事情太小,没有得到重视D所提问题与学校制度冲突,无法解决”。有53.4的同学选择B项,32.2的同学选择D项,7.4的同学选择A项,6的同学选C项。另外在问卷的最后一个主观题中,有很多的同学留言了“调查问卷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更有同学留言“调查问卷年年做1,问题年年没地到解决”。由此可见,同学们对我们更多的是不信任,作为为同学服务的机构,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好地做好什么呢?

此次调查活动得到了学院老师及各为同学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示感谢。希望你们的再加上我们的努力能得到很好的回报!

公共管理学院

权益调查总结报告 篇2

关键词:网络代购,合法权益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 一) 调查背景

消费者在享受网络代购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特定的风险, 由于我国对网络代购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主要依据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中新增了关于网络消费者的相关条款, 但条文不完善, 无法全面规制在代购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网络代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 二) 调查目的及意义

本调查旨在通过此次调查结果发现来总结网络代购消费者权益保护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从法律角度提出保护的途径。

借助这次调查结果可以完善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只有弥补目前法律的漏洞, 实践中才能逐渐减少违法代购商家利用网络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情况的发生, 并为纠纷解决机制提供更多途径。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 一) 调查内容

1. 了解该市市民关于网络代购的消费状况; 2. 了解该市网络代购商的代购渠道; 3. 了解该市网络代购的监管状况; 4. 了解该市网络代购中存在的问题; 5. 了解该市消费者维权状况等。

( 二) 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了解禹州市范围内消费者对网络代购的认识程度, 以及是否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法律意识。对得出的真实数据进行总结, 分析消费者在代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式。发出调查问卷60 份, 收回有效问卷58 份。

2. 访谈法。通过与网络代购消费者、代购商等的面对面交谈, 了解现行法律对网络代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不足。进行走访调查, 了解网络代购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方式及问题。亲自访谈3 次, 共10 人。

( 三) 调查情况及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消费者对于网络代购最担心的问题中,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商品质量与实物不符和代购商品真假问题, 分别占到42. 2% 和47% 。

目前占首位的网络代购平台为淘宝网和微信代购, 后者占全部的18% ; 通常选择的支付方式中, 支付宝占45.6% , 直接转账和微信红包分别占12. 2% 和11. 1% , 说明现在先付钱后发货的现象已经大量存在, 消费者资金安全同时受到威胁。

代购过程产生纠纷后的解决方式中, 47. 7% 的消费者选择与代购商协商退换货, 14. 8% 的消费者选择了太麻烦, 只有2. 2% 的消费者选择诉讼, 这说明我国目前诉讼成本太高, 消费者不想在维权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

三、网络代购中的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现状及解决对策

( 一) 网络代购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状况

1. 安全保障权

安全保障权是消费者享有的最基本的一项权利, 通过网络海外代购食品和化妆品, 一旦买到假货, 就可能严重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安全。网络代购中经营者一般要求消费者到钱发货, 消费者又很难确定商家的信息, 部分消费者因此而受骗, 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

2. 知情权

代购商品真伪及质量没有保障。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 缺乏经验的消费者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商家的信誉和服务质量, 且难以对代购商的履约行为进行监督。鱼龙混杂的代购市场中不免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虚假报价及制作虚假凭证的不法商家。

3. 求偿权

在网络代购中,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 网络海外代购通常会跨越多个国家或地区。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网络海外代购管辖问题的专门立法, 因此网络海外代购纠纷管辖权认定也存在一定争议。这会增加网络海外代购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阻碍消费者顺利维权。

( 二) 加强网络代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网络代购在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必然面临很多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依赖于整个行业的每一环节: 代购商、物流配送、外部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

1. 健全代购商准入机制

目前, 网络个人代购盛行, 在朋友圈进行代购已经极为常见。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利, 应当就网络海外代购商家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对开展网络海外代购业务的商家, 网站运营商应该进行严格的“入场”资格审查; 可强制有关商家注册成专门从事海外代购的网店; 同时也可以构建网络代购统一平台, 对个人代购、代购网站等进行统一管理。

2. 尽快完善网购法律法规

对于网络代购存在的各种问题, 除了要加强监管外主要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一部专门规范网络购物的法律法规, 也可以专章规定网络代购的相关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 目前所涉及到的网络代购方面的纠纷主要是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 但这些法律规范对网络代购而言存在针对性差、适用性不强等弊端, 显然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我国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法规, 就合同模式、释明权、纠纷处理机制、赔付途径等作出规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楚.论网络代购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 .

权益调查总结报告 篇3

关键词:海外代购;消费者;权益保护

一、海外代购中的法律关系及主要法律问题

(一)海外代购的概念及模式

“海外代购”是指国内买家通过个人或机构在海外市场购买商品,然后通过邮寄、快递或者直接携带等方式,将商品送到买家手里的行为。海外代购的模式主要分为熟人海外代购和通过网络平台代购。

熟人海外代购多指亲戚朋友从国外帮忙购买商品。通常存在三方主体:一时消费者,即实际的买方;二是代购者,现实中多为消费者熟悉的人;三是国外出卖人,即在经营地点在国外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实际商品出卖方。

网络平台代购指的是通过专业代购网站以及电子商务进行的代购。通过网络平台的代购又可以分为现货代购和非现货代购[1]。现货代购指的是代购方已经从境外将商品买下,已经实际取得了该商品的所有权,可以随时向消费者发送消费者所选购的商品。非现货代购指的是代购方尚未从境外购买商品,是在实际未取得商品所有权的情况下开展的代购行为。

(二)海外代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1.熟人海外代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熟人“海外代购”模式中通常存在兩种法律关系:第一种法律关系是消费者(实际上的买方)与代购者(名义上的买方)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即委托人为消费者,受托人为代购者,委托合同的内容为代购者购买消费者指定的外国产品;第二种法律关系是代购者与外国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即名义上的买方与国外商品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合同关系。

2.网络平台代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

在现货商品代购中,代购者与消费者形成了普通商品买卖合同关系,因为代购方已经将代购商品从境外购下,代购方已经取得了商品的所有权,商品处于代购方的实际支配下,现货商品则是两者间买卖合同的标的。[2]

在非现货代购中,一般涉及三个主体:实际的销售者、实际的消费者以及代购者。两个法律关系,销售者和代购者之间的民事关系以及消费者与代购者之间的民事关系。海外代购中是代购者为消费者提供劳务服务。代购消费者指定的商品,并邮寄给消费者,从中收取报酬的行为。可见代购者向消费者出售的是他的劳动,而非商品,代购者的行为受托处理事务的表现,而商品的实际购买者是支付货款的消费者。[3]

(三)消费者在海外代购中主要遇到的法律问题

1.产品质量问题

为了避税,商家往往要将货品标签取掉,更不会携带货品小票入境。所以,通过代购渠道买到的商品一般拿不到正规票据,即使有所谓的发票“电子版”或“复印件”,但也真假难辨,所以以仿制品充当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即使是真品,质量及后期服务也很难得到保障。

2.维权问题

(1)诉讼对象难确定。海外代购的大多是各地航空公司的空姐、海外留学生或者各网站店铺,发生纠纷后,消费者难以确定维权对象,也难以提供对方真实信息,导致法院难以受理或送达,消费者不得不承担不利风险。

(2)证据缺失。销售凭证在诉讼过程中是消费者的主要证据材料,消费凭证缺失将无法确认诉讼标的物的具体价值。诉讼中,消费者往往只能提交购物小票的复印件或只有所购买奢侈品的残缺发票,这些发票属于非原始票据,在诉讼过程中不具有证明力,将直接导致消费者承担败诉风险。

(3)售后存在风险。跨境代购的产品往往存在使用人和销售商分属于不同的国家的现象,所以当产品在质保期内出现维修事项或者发生人身伤害等情况,消费者就会碰到欲投无门的情况,无法享受应有的售后服务。

(4)法律适用问题。侵权责任难以明确:因所代购商品一般产自境外,难以确定商家身份情况,并且买卖行为发生在海外,而对最终消费者的损害发生在国内,消费者若想直接向海外零售商索赔,在法律适用上可能会产生冲突。管辖权认定存在争议:因代购行为可能涉及多个国家或地区,管辖权难以认定。

二、海外代购中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表现

(一)安全保障权

消费者面临两大安全风险。一是人身安全:海外代购因其特殊性,消费者只能通过一些媒介资源了解所需商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于一些冒充正品、以次充好的产品以及不符合中国人体质的护肤品或药品等,必然会给消费者人身造成侵害。二是财产安全:海外代购涉及境外网络交易,消费者个人隐私、网络支付账户存在泄露的风险,可能造成资金损失。

(二)知情权

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代购商品真伪及质量没有保障,缺乏经验的消费者并不能准确判断商家的信誉和服务质量,且难以对代购商的行为进行监督。鱼龙混杂的代购市场中不免存在着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虚假报价及制作虚假凭证的不法商家。

(三)求偿权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网络海外代购通常会跨越多个国家或地区。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网络海外代购管辖问题的专门立法,因此网络海外代购纠纷管辖权认定也存在一定争议,这会增加网络海外代购消费者的维权成本,阻碍消费者维权。即使法院受理该类案件,消费者在取证、举证时也存在困难。

三、海外代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网络平台对代购者进行管制

网络平台要对消费者公开代购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和地址以及资质等,建立卖家身份认证体系和网购信用体系,利用民法相关法规规范交易行为,建立符合诚信交易的规则。同时,购物网站也要保证侵权发生后的责任追究,建立专门的维权机构,协助消费者进行维权。

(二)消费者自身加强维权意识

1.远离个人代购,选择企业代购

消费者代购时一定要选可靠、知名度高的代购网络平台,尽量选择公司企业代购的形式;而对于个人建立的代购网站,因一般没有强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尽量远离,同时也要防止低价陷阱。

2.签订书面协议

网络消费者委托代购者代购商品一般仅有口头协议,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很难证明双方合同关系容易,故尽可能签订书面协议。

3.应尽到充分注意的义务

在签收代购商品时,消费者应仔细检查,如果发现商品质量存在瑕疵,可以拒绝签收并要求代购方退款,不要造成退货难的困境。 4.尽量保全证据

实施网络代购的消费者应尽量保存委托购买过程中的交易记录、即时聊天记录以及付款凭证等证据,做好充分的维权准备。

5.积极寻求法律保护

网络代购消费者应充分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工商机关应积极探索网络代购监管新举措

1.加强网络巡查,坚持调查摸底

应尽量摸清从事网络代购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的相关数据,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组织执法人员实地巡查,切实做到户数清、对象明。

2.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网络监管

对相关行业建立代购审查机制,逐步形成跨境代购服务体系。对跨境代购服务的提供者进行实名制审查,提供跨境代购服务的网店要在规定期限内通过实名制认证,积极引导消费者在进行代购前了解商家的资质,对存在欺诈等行为的跨境代购网店进行处罚等。

3.畅通维权渠道

设立网络代购消费申诉举报绿色通道,并通过各种形式向消费者发放消费警示,加强消费引导和维权教育。

4.实行电子网格化监管

应在网络经营者中积极推行购销货台账、索证索票、进货查验、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并将其纳入电子网格化监管系统。

(四)规范跨境代购的法律适用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规范跨境代购行为主要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就海外代购而言,其存在不同于传统购物的诸多特点,将现有法律的触角扩展至这一新兴领域;此外,实际法律事务中更多在于证据的认定,建议尽快就电子证据进行统一立法或解释,便于网络代购中保护消费者权益。

1.完善争议解决机构

因境外购物的维权具有金额较小、受众较多等特点,消费者采用小额索赔的方式符合其经济利益,故建议建立以网络平台自治的争议解决机构为主、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为辅的制度,积极引导网络平台搭建争议解决机构,以便于消费者维权。

2.限制代购商的任意解除权

我国《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4] 网络跨境代购的委托行为应是有偿的委托。代购商家行使任意解除权的权利非但不能滥用,且要具体区分使用。如果代购商基于正当事由将代购职责无法履行事先告知消费者,且得到了消费者本人同意,此种情况下解除权是正当合理的。但代购商无正当理由任意解除委托,如因商品缺货未通知消费者擅自取消交易等,是有损消费者权益的,那么应根据恶意违约条款,除了返还给消费者定金或者预付款之外,还应赔偿消费者因延迟购买商品而额外支付的金额。

参考文献:

[1]程楚.《论网络代购中消费者的权益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

[2] 林凱.《网络跨境代购若干法律问题》[D].复旦大学,2012,8(9)

[3]程海玲.《海外代购产品质量引发的民事维权难题研究》[D].法制博览, 2016年14期。

投资者权益知识调查报告 篇4

为了进一步摸清投资者的现状,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更扎实、更实在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投服中心”)联合上海证券交易所于近期组织实施了问卷调查,通过“股东权利知多少”问卷调查投资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

问卷由投服中心投资者教育部设计。问卷首先对投资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投资经验、投资总额等投资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此次调查的投资者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可与总体投资者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窥探二者间的差别,判断此次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其次,调查了投资者对自身权利的了解程度,此部分可借鉴李克特量表对各项权利的了解程度进行评分,以量化分析各项权利的认识水平;最后,对投资者行使权利的经历、意愿、存在的困难等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投资者行权的实际情况,分析投资者行权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洞察投资者行权存在的各种困难,为投服中心开展投资者教育、行权、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业务提供现实依据,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参考。

一、投资者调查工作进展情况

整个问卷调查工作历时四周,投资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声音调研平台”参与调查,共收到5429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100%。参与调查投资者的开户券商为中信证券(16.430, -0.09, -0.54%)、中国中投等23家证券公司(详见图1)。问卷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整个问卷的Cronbach(克隆巴赫)α系数为0. 929,信度很高,问卷有很好的内在一致性和稳定性,问卷整体具有很好的可信度和可靠性。Cochran Q检验值为279225.470,相应的概率为0,投资者间问卷结果有显著的差异。

二、投资者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了投资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投资经验和投资总额情况:“新生代”(95后)投资者比例很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不同年限的投资经验比例分布均匀;投资总额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年龄层方面,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31-40岁和23-30岁,三者合计78.63%;22岁以下的投资者仅占2.65%。受教育程度方面,69.57%的投资者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投资者占5.77%;30.63%的投资者学历为高中、中专及以下。投资经验方面,45.63%的投资者有超过5年的投资经验;但还有4.7%没有证券市场投资经验。投资总额方面,近八成投资者为投资总额在50万元以下的中小投资者,和总体情况相当。其中,37.54%在10万元以下,39.91%为10-50万元。

三、投资者对基本股东权利的了解情况

投资者对自身权利认识水平不高。

根据投资者对自己所拥有的合法权利了解情况进行的总体评估,该项投资者的平均得分为3.244(满分为5分),投资者的平均水平仅为“基本了解”自身的权利。这样的结果显示,投资者对所拥有的股东权利的认识水平自我评估较低,投资者并不认为自己对权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投资者对自身基本权利(无持股比例限制的股东权利)的认识不清。

对各项基本权利的知悉情况进行逐一调查的结果显示,各权利的平均得分在2.811-3.160之间,明显低于总体评估平均得分。所有基本权利的平均得分为2.960,通过配对数据的相关性检验发现,基本权利的平均得分与总体评估的得分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798,且高度显著);通过配对数据的非参数统计检验发现,配对T检验的T值为30.253,相应的P值为0,说明基本权利的平均得分显著地低于总体评估的得分。同样也发现,基本权利的平均得分要显著地低于总体评估平均得分,各项无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股东权利平均得分情况详见表1。

对于几项普通投资者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权利,如知情权(包括查询权和质询权)、表决权、利润分配权等,投资者的了解程度得分虽然高于平均分数,但评分依然不高,这可能显示投资者缺乏对财务信息与公司政策的分析能力,从而影响投资者形成理性的投资理念、做出理性的投资行为。而另一方面,投资者对董监高侵权行为直接诉讼权、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决议撤销诉讼权等权利的认识程度较低,也就是说,当普通投资者的权益受到上市公司的侵害时,许多投资者不具备相应的权利意识。

实际上,投资者对基本权利的了解程度比自我评价更低。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投资者并非对自身认识水平不够自信,而是确实对股东权利不够了解。

四、投资者对有持股比例限制的股东权利的了解情况

投资者对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股东权利的认识水平不高,认识不清晰。

对各项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股东权利的知悉情况进行逐一调查的`结果显示,各权利的平均得分在2.811-2.862之间,明显低于总体评估平均得分。全部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权利的平均得分为2.822,通过配对数据的相关性检验发现,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权利的平均得分与总体评估的得分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706,且高度显著);通过配对数据的非参数统计检验发现,配对T检验的T值为36.177,相应的P值为0,说明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权利的平均得分显著地低于总体评估的得分。同样也发现,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权利的平均得分要显著地低于基本权利的平均得分2.960,也显著地低于总体评估平均得分3.244。各项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股东权利平均得分情况详见表2。

投资者对这些权利的了解程度低于投资者基本权利,其原因可能是这些权利至少要求投资者持股比例在1%以上,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一般存在一定距离。但从现在的证券市场运行情况以及问卷统计的情况来看,中小投资者团体构成了证券市场的基础,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普通投资者对这些具有限制性的股东权利认识不清,将给散户形成合力、在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发出声音、维护权益,造成相当的阻碍。

五、投资者行权状况

投资者行权意愿很高,但对行权路径不够了解,行权能力较为缺乏,并期望加强权益教育。

调查数据显示,87.75%的投资者都愿意行使自己的股东权利,但与之相比,有35.38%的投资者不知道具体该如何行使权利,35.9%的投资者认为自己没有途径行使股东权利,31.06%的投资者认为自己缺乏行权能力。对此,94.97%的投资者发出了希望加强投资者权益教育的呼声。

在具体行权方面,总体上,基本权利的行使情况好于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权利的行使情况。在投资者行使过的基本权利中,仅知情权和查询权的比例超过了50%,质询权、建议权和表决权的比例超过了20%,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决议撤销诉讼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的比例超过了5%,而董、监、高侵权行为直接诉讼权、退出权(股份回购请求权)的比重不足5%;更有21.20%的投资者未行使过任何基本权利,情况不容乐观。

在投资者行使过的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权利中,仅诉讼请求权、股东代位诉讼权和提案权的比例超过了20%,独立董事提名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临时会议提议权、召集及主持临时股东大会权的比例超过了10%,公司解散请求权的比例超过了5%。有55.35%的投资者未行使过任何有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权利,但这一结果可能是持股比例或持股期限要求的限制造成的,这对于征集投票权等创新工作形成了倒逼机制。

投资者行权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也是多方面的。选择“缺乏专业知识”、“散户话语权弱,缺乏凝聚力”、“行权成本过高”的投资者均超过了50%,选择“缺乏可靠的途径”的投资者超过了30%。这与前述调查结果相呼应:投资者对股东权利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难以行使基本权利;散户力量较为分散,对有持股比例限制的股东权利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行权;行权途径和法律援助的匮乏或宣传不足,也给投资者行权带来了障碍。另外,还有五成投资者认为行权“是大股东的事,与散户无关”,显示许多投资者仍缺乏主动行权的意识和信心。

投资者行权意愿较强,但对行权路径不甚了解,行权能力也较弱,得到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投资者对持股行权机构的迫切需求,也从需求端对投服中心的持股行权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投资者教育情况

接受各项教育的投资者比重依然待提高。

接受过证券基础知识、风险提示或测评、投资者适当性知识教育的投资者均超过了60%,接受过投资理念和投资技巧、投资者权益教育的投资者则不超过50%。尤其是投资者权益教育,仅为38%。还有2.97%的投资者未参加过任何类型的投资者教育。

这显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教育较为普及,但更多的是集中在与投资行为本身相关的知识教育上。而对于投资者权利的教育则存在明显不足。与之相应,投资者有很高热情接受更多的权益教育。94.97%的投资者认为需要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宣传教育,其中,51.22%的投资者认为很有必要。

投资者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权益教育。选择通过网上课堂和现场讲座的形式开展权益教育的投资者均超过了50%,选择通过互动交流活动的比例也接近50%,而选择通过小手册、海报、展板等形式的比例为38.42%,这一形式也有一定的受众。

投资者希望得到更多帮助来了解自身权益。在选择与谁交流能够更好地帮助了解自己的权益时,投资者并没有明显的偏好,选择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专家学者、律师和法院等四项的比例在45.85%-58.28%之间。

七、投资者建言献策

本次问卷调查仅收到不足200条建议,投资者参与度仅2.41%,投资者并不踊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投资者可能对权益的相关问题不是很了解。

投资者建言献策主要集中于权利教育、监管、行权维权渠道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多点真诚,少点套路”是来自投资者的呼声。

权利教育方面,投资者希望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权利教育,“提高普遍行权意识”,如网络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主流媒体)、现场交流培训、短信、电话、网络视频、微信图文等。希望“多宣传相关的知识”、“多给我们中小散户讲一讲”,并希望通过案例讲解的方式“让投资者知道怎么来知权、行权、维权”,做到简单易懂,“不希望有枯燥的条文的讲解”。此外,投资者还希望“有一个专业的网站做视频教育,可以通过卡通漫画的形式,把原本枯燥的内容生动的表达”。投资者还建议“交易所网站设立投资者学堂的链接,使投资者可以学习和随时查询相关的知识”,建议“相关投资机构定期举办知权、行权、维权的讲座”,建议“券商能举行系列培训”,建议在开户时发放相关知识的小册子。

监管方面,投资者希望“加强监管”、“加强管理,依法治市”,希望建立“有监管的法制市场”,希望“证监会、交易所进一步严格规范上市公司,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希望“严抓上市公司违规,最大限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希望“严厉打击,减少违法、侵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此外,投资者建议“提高证券公司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建议“相关机构部门办事效率提高”。

行权方面,投资者希望成立“中小投资者‘知·行·维’协会”,希望“充分保障股东权利的行使渠道通畅”,希望“拓宽信息渠道”、“建立微信等公众平台”。

维权方面,投资者希望“多建立有效渠道”、“多设立有效的专用途径”,希望“成立维权小组”,“希望可以由交易所统一指定安排代理机构,各地散户各自通过网络进行授权给这家代理人或代理机构,由这个官方代理人或代理机构统一代表散户进行维权的具体操作和专业化操作”。此外,投资者希望“有多种渠道维权,希望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不要偏袒大股东或者公司”。还有投资者提出“散户的维权成本较高,希望增加社会法律无偿援助”。

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情况调查报告 篇5

摘要:青少年维权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合法权益受侵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为了解我市青少年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认识和维权现状,加深我市广大青少年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和提高青少年维护合法权益意识,特此调查。

关键词:贵港市青少年合法权益维权调查

调查名称:广西贵港市青少年维权情况调查

调查对象:贵港市青少年(主要是在校学生和社会闲散青少年)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地点: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江南中学等学校和市区街道及本人家乡

调查时间:2012年8月14日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市青少年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认识和维权现状,加深我市广大青少年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认识和提高青少年维护合法权益意识,以便对有关研究部门提供一些有效的意见。

第一部分

青少年维权现状和背景

目前,我们国家的总人口是13亿,而未成年人约3.67亿,其中青少年占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合法权益受侵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青少年维权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加强青少年对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权意识和扩大青少年对其合法权益的知识面,需要社会各界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次青少年维权情况调查问卷结合之前一些青少年维权调查问卷和本市青少年维权预期情况编制而成的,在经过贵港市教育网资源的资料整合和自己的分析之后,我决定将问卷内容分为:(1)青少年对维权知识的了解度(2)青少年对自身维权的态度

(3)青少年对社会维权的期望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大部分为选择题,题目选用单选和多选的混合题型。另外在问卷的最后设置两道客观题,此题基于为青少年提供最为直接的反馈和充分发挥青少年的自主思考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来拓宽青少年维权知识面,从而释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压力。

二、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贵港市青少年,因为我市青少年数量大,分布散及本次调查时间处于放假时间,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在高中生和初中生回的时间里,选取了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江南中学,木格高级中学,木松岭学校和市区街道,网吧等青少年聚集地,以及本人家乡作为调查地点。其中,达开高中和江南中学是我市的重点高中,木格高中则是木各镇唯一一所综合性高中,集高中和初中于一体,而木松岭学校则是我市区一所较好的初中学校。本次调查采用随机调查,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我实施了配额发放,对发放对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具体情况如下表:

青少年维权情况调查问卷发放配额表

注释:社会指的是市区街道,网吧等青少年聚集地,以及本人家乡

三、数据处理方法

对于问卷的数据处理,我采用了人工和计算机处理的有机结合的处理方式。首先,我按照自己的处理要求和预期结果进行人工处理,归纳,整理,形成有效数据。其次,采用了计算机处理数据,将其输入电脑经过计算机处理形成新的数据统计表格。调查数据显示情况:

注释:

第三部分 调查结果分析

一、青少年维权的社会现状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对青少年维权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认识和具备的素质依照较好、一般、较差的程度来划分,依次为22.86%,45.71%,31.42%。由此可见,我市青少年维权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青少年对维权知识的认识和维权意识有待加强。其分布地点不均,青少年维权现状表现较好注意集中于贵港市的重点高中,乡镇高中次之,其次初级中学和社会青少年的维权现状较为令人担忧,其大多数人维权知识和意识较差。

从上述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学校能够正确引导在校学生拓宽青少年维权知识面和增强青少年维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在这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城乡青少年维权现状的差距拉大。

3、在校青少年和社会青少年维权现状相比得出,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维权教育力度有待加强。

二、青少年对自身合法权益知识的了解度

1、抽样调查“青少年对自身权益知识了解多少”得出的结果是:2.86%的青少年选择了非常了解,90%的青少年选择了了解一些,7.14%的青少年选择了一点也不了解。大多数青少年是通过看电视了解权益知识,也有一部分是通过看报纸,听讲座的途径了解权益知识的。

2、抽样调查“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侵犯青少年权益的行为”得出的结果是:22.86%的青少年对此认识较好,45.71%的青少年对此认识较为一般,31.42%的青少年对此认识较差。

较好=优秀+良好 一般=良+中等 较差=合格+差

3、抽样调查“关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身权益被侵犯的行为和造成青少年合法权益侵犯的原因”的客观题得出的结果:较少人填写这两道客观题,一般是维权意识较好的青少年回答了这两道题。其中,大部分青少年认为:

1、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打骂,在社会上受坏人欺负

2、家长和学校劝退学生,使其受教育权被侵犯

3、某些商家向他们销售违禁商品,雇佣童工

4、从初中到高中开始一直补课,交资料费,他们的学习压力剧增,使其身心健康受损

5、某些厂商不但雇佣童工,而且不同程度上剥削他们

综上所述:我市青少年对自身合法权益知识较缺乏了解。

三、青少年对自身维权的态度

1、抽样调查“如果发现有社会上有人以侵犯青少年为代价从而换取利益,是否会向有关部

门举报”得出的结果是:64.29%的青少年选择了“会”,35.71%的青少年选择了“不会”。

2、抽样调查“作为青少年在社会上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是怎么样解决的”得出的结果是:28.57%的青少年选择了“放弃维权,算了,吃亏是福”,14.29%的青少年选择了“私下解决”,54.29%的青少年选择了“依法维权”,2.86%的青少年选择了“无论怎么样都要进行报复”。

3、抽样调查“经过这次问卷调查后是否会关注青少年合法权益知识”显示的结果:95。71%的青少年选择了“会”,4.29%的青少年则选择了“不会”。

综上所述:我市青少年对自身维权态度是比较中肯认真的,其中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缺陷是影响他们维权态度的重要原因,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创一个美好环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青少年对社会维权的期望

大多数青少年希望我国政府要加强青少年合法权益法的立法度和执行力,有关执行部门要切实做到为青少年立法维权,认真做到向广大青少年宣传青少年合法权益法内容,让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用法,严厉打击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行为。最后,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提供青少年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第四部分

青少年维权调查结果的思考与对策

思考

一、青少年维权没有走向社会化。青少年合法权益维权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有众多维权执行部门,但是却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有一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只挂牌,不出征”的行为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维权工作的开展。

二、青少年维权工作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脱节。一味地追求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却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机构应该加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培养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

三、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

1、家庭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地,需要提供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家。家长不应一味地强迫青少年去做一些他们所不想做的事情,比如:有的家长劝自己的孩子退学打工,有的家长崇尚家庭暴力。而是应该好好教育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素质。

2、学校作为青少年成人成才的机构,就应该好好地教育学生,使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校的升学率,就逼迫学生拼命地看书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加大。比如:我市的重点高中从今年开始实施从高一到高三都要补课,收取杂七杂八的补课费和资料费。这种行为已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规定。

3、社会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气保护层。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认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负责,加强青少年的维权意识。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如利用媒体宣传青少年维权知识和案例解析,上街,或到校开展讲座等形式,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策

一、家庭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从小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动态,以便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切实履行其教育的义务。从小学开始设立青少年合法权益知识的课程,定期开展一些有关青少年合法权益维权的知识,比如:开展讲座。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从而形成知法,懂法,用法的习惯。

权益调查总结报告 篇6

泥巴纯情

为深入了解广东省农村妇女进城务工后的权益实现状况,我所对广东省妇联权益部下半年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的进城务工妇女权益问题的研讨专题进行全程跟进调查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先后深入到广州市太和镇、石井镇、汕头市和东莞东城、石龙等地,走访了广州市、汕头市的部分进城务工妇女集中的企业,如美华酒店、新海霸酒店、金凯悦等酒店及社区商服企业,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了解。期间,除听取劳动、妇联及企业等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还与50多名进城务工妇女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和座谈,并组织了有500人参加的问卷调

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城务工妇女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进城务工妇女的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占38.4%,26-45岁的占55.8%,46岁以上的占5.8%;未婚的占48.8%,已婚的占51.2%;初中以下文化占75%,高中占23.5%,大专占1.5%;团员占37.4%,党员占4.6%。进城务工妇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进城务工妇女大多数为年轻人,她们从农村来到开放的城市,思想观念、生存标准、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她们愿意学习新鲜事物,强烈要求改变自身的状况。她们中大多数人急于赚钱,以帮助家中解决目前的贫困状况,其中有一部分想通过在城里打工积攒一些资金,然后学习一技之长,或回乡创业

或在城里立足。

(二)是进城务工的妇女中75%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她们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不能承担技术性和较高层次的工作。她们大多数有求知的欲望,愿意有机会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工作技能,以使自己同城里人融为一体。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有的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有的准备在条件具备时独

立创业。

(三)是进城务工妇女多数从事餐饮、服务、保姆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有一部分在城里出早市、摊床以及环卫等工作,基本上是缺少劳动技能的低层次工作,经济收入偏低。她们大多数的收入在1000-1300元之间,主要是中小餐饮企业和家庭保姆,只有极少数在相当规模的大酒店工作,工资能达到1500元以上。

(四)是进城务工妇女由于步入城市时间较短,以及工作、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她们的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她们经常交往的多数是同单位的打工姐妹,个别的与同乡相联系,这就注定了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制约和影响着她们自身的发展,阻碍着她们融入周边环境,感觉自己是城外人。加上较低的工资收入,生活处于贫困化的边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二、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妇联组织及用工企业为保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为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广乐省农民工工资保障规定》,并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台政策。如汕头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东莞市由工会牵头联合市经贸委等七家单位联合下发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试行办法》。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平等的就业机会、办理社会保险、务工工资、子女就学等多方面权利,为包括进城务工妇女在内的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把维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为妇联工作重点。各级妇联组织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将维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为工作重点,采取了有效措施,有力地维护了进城务工妇女的权益。宣传法律、政策。各级妇联组织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妇女提高法律素质。石龙、太和、大岭山、等地、县妇联利用社区、村屯的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与进城务工妇女权益密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法律援助条例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为提高进城务工妇女的健康意识,省妇联与企业合作,聘请妇科专家,为进城务工妇女讲授女性健康知识,免费提供常规身体检查和妇科疾病普查,为她们建立医疗档案;各级妇联在进城务工妇女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妇女维权站”、“维权点”,及时受理进城务工妇女有关权益的投诉和求助,同时,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以信访投诉中心、维权热线为主的咨询投诉网、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的社会救助网络作用,帮助进城务工妇女解决劳资、侵权和婚姻家庭等各类纠纷问题。在各级妇联 组织的宣传教育下,进城务工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所提高。如石龙镇务工妇女王某,因讨要工资被老板殴打致伤,她首先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及时到当地妇联投诉,妇联立即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对老板作了处罚,并讨回了所欠工资。

(三)是为进城务工妇女的工作、生活提供保障。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多数企业和基层组织比较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在调查走访的企业中,规模较大、管理正规的企业能够与务工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并足额按时发放工资,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如金凯悦酒店不仅对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还为进城务工妇女提供了较好的食宿条件,实行半月发放工资

制。

三、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一)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据全省21个市(地)妇联的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县(市、区)以上妇联共受理进城务工妇女投诉案件386起,其中关于工资和工作时间长等直接侵犯务工妇女劳动权益的投诉案件就有197起,占投诉案件总数的 51 %。劳动权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劳动合同问题。对于进城务工妇女来说,能够为其提供劳动权利保障的就是劳动用工合同,但一些企业认为务工人员来去自由,没有必要签定合同,当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之间发生劳动纠纷时,务工人员的权益常因没有签定用工合同而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被调查者中,有338人没有与雇主签定劳动用工合同,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7.6%。在台山市妇联的调查中,发现有41%以上的进城务工妇女没有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致使进城务工妇女在打工过程中的一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台山市一名务工妇女经熟人介绍找到一份做家庭保姆的工作,工作时不慎摔伤,由于没签定合同而未得到应有的赔偿。

2.是工资问题。进城务工妇女的工资发放情况呈逐渐好转趋势。被调查者中,有 330人的工资能够得到足额按月发放,占66%。另有 170人不能足额按月领取,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4%,其主要原因是雇主以种种借口克扣务工妇女工资。据台山市某酒店一名务工妇女反映,虽然签定合同时规定每月工资1000元,但到头来常因地没擦干净扣掉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800多元。有的企业从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保险费”,变相收取抵押金。据端州市劳动局统计,截止到上半年,全市共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1200万,涉及5333人,其中有40%左右是女性。茂名市妇联调查结果显示,被用工单位克扣和拖欠工资的进城务工妇女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0%和40%左右。许多家庭急需她们打工赚钱供养子女上学或给老人看病,因此解决克扣和拖欠进城务工妇女工资问题是保障她们权益的首要问题。

3.是劳动强度大,时间过长。由于企业行为不规范,进城务工妇女常超强度、超时间劳动,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职业病。进城务工妇女除个别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在比较正规的企业 谋一职外,大多从事宾馆餐饮或其他服务行业,劳动时间长,多数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据统计,只有32.6%的被调查者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内,其余的被调查者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其中 33%的人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只有 33.2 %的被调查者能够每周休息1天,其余根本没有休息日,甚至没有节假日。茂名市妇联的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妇女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41%,工作在10个小时以上的占27%。据端州市劳动局统计,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务工妇女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比例达61%以上,其中每天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的比例近10%。几乎所有企业都无偿地占有了进城务工妇女超出工作时间和休息日内的劳动,对于这一部分应该享有的权利,务工妇女基本上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以保住目前的工作岗位。超强度的工作量及非法延长工作时间,严重违反了《劳动法》及相关劳动保护规定,但这一做法普遍被一些企业沿用,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二)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进城务工妇女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其中既有她们自身受教育的问题也有她们的子女受教育问题。自身教育问题主要是没有机会和条件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甚至在进城打工上岗前也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据对调查对象统计,有57%的人在进城务工时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100%的被调查者依然停留在原有文化水平上,没有机会继续学习。在端州市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只有21人接受过岗前培训,有79人未接受过岗前培训。进城务工妇女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父母一同进城的务工人员子女只有 一少部分能够同城市孩子一样入学,在我们的调查中,有 64.2%的被调查者子女不能同城市孩子一样入学,其中有的要交纳较高的学费,有的为了省钱选择较差学校入学,有的仍留在农村就学。

(三)卫生保健问题

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薄弱的卫生保健意识,特别是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条件,严重影响制约着进城务工妇女的健康。她们大部分人不注意“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也没有条件做妇科病检查,平时生病也很少去医院就医。在访谈中了解到,她们对疾病的态度是小病挺一挺,大病拖一拖,实在没法再去医院。被调查的500名进城务工妇女中,有318人生病不舍得花钱医治或没钱医治,占被调查者的63.6%。从城市医疗保险上看,进城务工妇女是边缘群体,缺乏社会医疗保险和救济。

(四)社会保险问题

在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这五项社会保险中,只有少部分企业为进城务工妇女办理其中的一两项保险。在调查中问到“你所在单位是否为你交纳了社会保险”时,有近60%的人回答未缴纳,其余40%是正在办理或已经交纳。而其参保内容只限于养老保险。对于那些从事个体经营的进城务工妇女来说,社会保险更是空中楼阁。在企业与务工妇女的雇佣过程中,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短期行为,大部分企业受利益的驱动,在对劳动数量及质量做出明确规定的同时,简单的确定了所应给付报酬的数额,社会保障问题根本不予考

虑。

(五)人身权益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务工妇女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方面还存在问题,有些雇主定的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如端州市一名进城务工妇女在为顾客洗车过程中,被怀疑拿了顾客20元钱,洗车行的老板娘将其叫到更衣室进行搜身,叫其将衣服脱至只剩下胸罩和内裤,使这名务工妇女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这名务工妇女向有关部门作了投诉。在妇联组织的支持帮助下,为务工妇女讨回了公道。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光荣的氛围。进城务工妇女是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给进城务工妇女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管理、同教育、同服务、同维权资格。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宣传进城务工妇女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宣传她们的创业典型。在进城务工妇女中,妇联组织应开展“十佳新市民”、“农村妇女转移创业、就业明星”等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进城光荣的氛围。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一是定期对《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建议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和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劳动用工单位,对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定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休息权执行情况及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进行检查,对未签订用工合同的企业要予以经济处罚,并补签用工合同;对于随意延长工时、占用务工 人员法定休息日的用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纠正;对确实需要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的,要按规定给务工人员加薪;对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要按规定缴齐。二是加大对进城务工妇女的特殊权益的保护力度。建议卫生、劳动、工会等部门定期对企业女职工保健和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检查,严格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对不具备设施和条件的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达到标准要求。三是为进城务工妇女子女教育提供保障。建议教育、公安等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进行

检查,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进城务工妇女的综合素质。一是搞好上岗前的培训。各级劳动、农转办和妇联组织在对进城务工妇女进行岗前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把提高妇女工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二是突出抓好进城务工后的教育。依托社区学校组织进城务工妇女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进城务工妇女中开展“比学习,比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她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畅通维权的渠道。建议劳动仲裁部门对进城务工妇女的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作为特殊问题特殊解决;妇联组织采取送法上门、公布投诉热线、在社区建立维权服务中心或咨询服务站等形式,畅通维权的渠道。

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 未成年人人身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问题较突出。我国每年约有5.5万名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其中, 溺水、交通事故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1]二是未成年人受意外伤害问题较突出。食品卫生事故、体育课事故、教育设备设施事故是在学校最容易发生的三种安全事故。三是未成年人受暴力伤害问题较突出。猥亵、拐卖、虐待等以未成年人为侵害对象的刑事案件不断发生。四是未成年人吸毒人数逐年增多。

(二) 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得到有效保障

一是家庭教育和监护缺失。因家庭婚姻、父母务工问题等, 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监护不到位的现象, 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较大。二是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权未有效保障。学校对学习成绩差、违反校纪校规、有身心障碍以及存在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学生, 往往是通过停课、劝退、开除、强制分流、拒绝学生入学等方式处理, 侵害了学生受教育权。三是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堪忧。从社会环境看, 拜金主义盛行、文化市场混乱、低劣宣传品泛滥、互联网上不健康的内容等;从学校看, 校园暴力屡屡发生、教师对学生教育失当等;从家庭看, 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等。这些环境因素都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仍然较突出

一是未成年人犯罪量仍然较多。根据2001~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青少年犯罪情况统计, 不满18周岁人员犯罪2001年为49883人, 2010年为68193人, 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根据《检察日报》2015年7月1日相关报道显示, 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 其中14~16岁年龄段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到2013年已突破50%。三是以暴力犯罪和侵财犯罪居多。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 近5年来, 未成年人犯罪涉嫌最多的罪名分别为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 这五种罪名占全部受理案件人数的81%。[2]

(四)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仍时常受到侵害

一是家长、老师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家长未经孩子允许, 私自查看其日记、手机短信等。二是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不力。主要表现在, 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 存在有意或无意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现象, 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三是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侵害较大。因新闻媒体为增加“看点”、“卖点”等, 在报道涉及未成年人的相关案件中, 侵害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留守未成年人和流动未成年人多

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多, 在农村的“留守未成年人”和随父母外出的“流动未成年人”也不断增多。大量的“留守未成年人”和“流动未成年人”, 时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相关数据显示, “留守未成年人”、“流动未成年人”在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体中分别占到27.3%和26.9%, 令人担忧。[3]

(二) 家庭、学校的监护不到位

一方面,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成长规律, 既有家长过分溺爱, 使孩子从小形成了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也存在教育简单粗暴, 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 动辄打骂, 造成子女和父母感情破裂, 情绪对立;此外, 离婚、单亲和重组家庭也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 对其成长极为不利。另一方面, 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不到位, 体罚学生、校车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 而相应的保护措施在部分中小学校特别是乡镇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落实较差。

(三) 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力欠缺

虽然很多学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 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但实际上, 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普遍较弱, 遇到危险状况, 普遍欠缺应对危险情况的办法。此外, 因学校、家庭等对学生进行的各种危险情况下的自救训练较少或没有开展, 导致学生在面对危险时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

(四) 司法保护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对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不力, 一些犯罪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依法惩处, 导致对犯罪分子威慑不足, 发案数量居高不下。二是贯彻落实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规定不够, 对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执行不严, 社会调查、强制辩护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三是全面准确执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规定有偏差, 过分强调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使一些犯有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和警示, 忽视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和救助。四是对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缺乏考察和行为矫治措施。

三、对强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 不断强化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在制订相关法律的过程中, 要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 相关法律规定应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衔接。二是公安机关要加大侦办力度, 强力打击针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特别是要加大涉及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的侦办力度。三是法院、检察机关在办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 要依法惩处, 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 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四是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接助制度, 扩大未成年人法律接助覆盖面。

(二) 不断净化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大力整顿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的混乱和低劣宣传品的泛滥是重大的“污染源”, 对涉世未深、经验不足的未成年人起着直接的诱发作用。因此, 要杜绝这些“文化环境污染”给未成年人身心造成不良损害, 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二是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对网络的沉迷, 优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加强网吧管理。三是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清除不良网吧、食品、玩具销售点, 对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行为进行及时、有力的打击。要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 遏制各种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污染。四是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积极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杜绝社会不良风气。

(三) 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作用

一是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和价值观念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长首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 为子女做表率, 用正确的言行影响孩子;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他们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二是强化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学校不仅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职责, 确保其受教育权利, 还要依法承担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义务。要保障每一个适龄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因人管理。三是重视“留守未成年人”和“流动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落实相关措施, 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和“流动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问题, 如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安全防护措施,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完善非户籍所在地的务工人员子女 (流动未成年人) 就近入学的相关政策措施等, 让“留守未成年人”和“流动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四) 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是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上尚不成熟, 因此家长、学校以及社会要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自我防范意识, 增强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二是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做到自觉远离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和不良的场所;遇到矛盾、困惑、问题、烦恼时, 要及时向老师、家长等寻求帮助, 问疑解惑。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体制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开展各种危险情况下的自救训练,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摘要:近年来, 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事件仍频频出现,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 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对此,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案例和数据收集、抽样调查等方式, 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检查报告[R].2014.

[2]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下降趋势, 呈现六大新特点[DB/OL].新华网, 2014-5-29.

权益调查总结报告 篇8

北京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在2006年提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搭台、立信、维权”的目标。本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北京地区2012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保障状况的调查研究,旨在全面、深入了解和分析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工作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调查过程和方法

2011年10月~12月、2012年2月~3月,分别对求职初期和中期的2012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两次调查均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进行。对参加双选会的毕业生,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调查对象。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642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78.7%。

1.调查样本分析

调查样本覆盖了北京地区的62所高校,其中,“211"高校120人,占23.8%;普通高校332人,占65.7%;高职高专院校53人,占10.5%。调查样本中男生165人,占32.7%;女生340人,占67.3%。调查样本涵盖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3个学历层次,其中,专科生79人,占15.6%;本科生309人,占61.2%;研究生117人,占23.2%。

2.问卷设计说明

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遭遇求职陷阱情况和就业权益保护情况3个方面,由12个问题构成。包括所在学校、学历和性别;毕业生求职中是否遭遇提供虚假薪酬和职位的招聘;查询招聘结果是否被收取高额电话费用;是否被收取培训、上岗等费用;是否以考核能力为由被骗取智力成果;是否存在骗取财务和个人信息等情况;是否受到性别、相貌等就业歧视;以及关注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权益受到侵害的相关对策。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遭遇求职陷阱情况

一是招聘信息鉴别查询渠道。在本次调查的4种招聘信息鉴别查询渠道中,有32名调查对象选择“直接根据公司宣传材料进行判断”,占有效总体的6.3%;有52名调查对象选择“通过打电话直接向公司询问”,占有效总体的10.3%;有42名调查对象选择“向朋友、同学、老师进行咨询以鉴别招聘信息的真伪”,占有效总体的8.3%;有379名调查对象选择“采用网络查询进行招聘信息鉴别”,占有效总体的75.0%。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会采用网络查询的方式进行招聘信息的鉴别。

二是遭遇虚假招聘信息情况。6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从未遇到虚假信息;20.8%的调查对象表示有过1次虚假招聘经历。

三是遭遇以敛财为目的的招聘情况。对于遭遇骗取培训费的情况,7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被骗取过培训费;17.2%的调查对象表示曾被骗取过1次培训费用。

四是遭遇骗取智力成果情况。22.8%的调查对象遇到过1次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被骗取智力成果的情况;69.9%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被骗取智力成果的经历。

五是遭遇就业歧视情况。47.5%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遇到过就业歧视情况;52.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

六是遭遇骗取应聘者信息情况。76.8%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没有遇到过被骗取个人信息的情况;17.0%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有过1次被骗取个人信息的经历。

2.就业权益保障情况

一是就业权益保障知识了解情况。对于“是否了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定”的问题,只有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了解,28.3%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了解,而6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另外有3.2%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

二是维权途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当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有39.0%的调查对象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34.7%的调查对象选择“寻求学校老师及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建议”;有14.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网上发帖、向周围人倾诉等方式进行揭发”;有12.3%的调查对象认为采取法律手段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只能自认倒霉。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主要结论

1.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

调查显示,当前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对“你是否遇到过虚假职位信息的欺骗”这一问题,6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从未遇到虚假信息;对于“骗取培训费”的问题,7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被收取过培训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基本能够依法招聘,诚信水平在不断提升。

2.毕业生遭遇就业陷阱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调查,有32.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虚假招聘的情况;有30.1%的调查对象在求职中被骗取智力成果,有23.9%的调查对象在求职过程中被收取过培训费。由此可见,虽然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但虚假招聘广告、骗取智力成果、招聘收费等陷阱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也客观存在,此种现状不容忽视。

3.就业歧视现象值得关注

就业歧视的类型包括性别歧视、相貌歧视、身高歧视、地区歧视等。调查显示,在全体调查对象中,有52.5%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在男生调查对象中,遭遇过就业歧视的占39%;在女生调查对象中,遭遇过就业歧视的占59%。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歧视特别是对女生就业歧视的现象值得特别关注。

4.毕业生劳动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仍需提高

在“是否了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相关就业规定”的调查中,有6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可见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较低,高校毕业生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在关于“求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伤害时的对策”调查中,仅有39.0%的学生选择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见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尚待提高。

加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

各高校必须切实做好毕业生法制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就业法律法规进校园、进课堂,帮助毕业生掌握劳动法律、法规中与就业权益保障相关的内容,熟悉自己的权利义务,培养毕业生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2.完善服务体系,畅通毕业生就业维权渠道

目前,北京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权益服务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自2008年起专门开通“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维权热线”,向北京地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与维权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借鉴这些做法,各高校及相关就业服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建立机构、开通网络电话等各种方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就业维权指导服务,使毕业生无论何时何地因何受到侵害时,都能很快找到维权途径,有效开展维权行动。

3.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建设信用信息体系

组建权威的诚信评价机构,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就业市场中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特别是对用人单位建立信用档案,将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在相关领域实现信息共享,保证用人单位的信用信息有效传递,有效减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不对称,遏制“求职陷阱”的出现,维护就业市场的信用环境。

4.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监测保障机制

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和虚假信息威胁着大学生的就业权益,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司法部门等相关的法律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专项检查监督毕业生就业市场。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上一篇:健全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的若干对策下一篇:人事行政总监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