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课程设计小结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软件课程设计小结(精选8篇)

软件课程设计小结 篇1

在我们整个软件工程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

我们班由16名同学组成,在相互商量后我们确定了我们班的项目,是做一个计算器程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项目也正式开始了。

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也同时遇到了许多程序代码问题,页面和功能相结合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源于我们对程序的认识不足、以及没有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我深刻认识到,在项目开发时,老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要在功能方面作出修改,那么有些代码以及复制的区间都不能有误差,这需要老师的帮助、指导,以及同学之间交流研究共同对整个程序作出相应的设计,这样才能避免最终整合时出现问题。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里,我还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理解。在我以前的理解当中,软件工程,无非就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或一个团队集中在一起进行编写代码的工作,以实现开发出所用的软件。但现在我明白了,软件工程的作用,就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开发软件和管理软件。具体地讲,它表现在与软件开发和管理有关的人员和过程上。所以,软件工程就不仅仅是单一的编程过程了。它包括了系统分析->建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编码可以理解为编程,这个只占总时间的20%左右。编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次项目里我完成了许多工作,在界面设计上我完成了“页面设计、读代码、记代码、代码编辑”等制作,在后期项目整合过程中修改了功能和界面结合时出现的bug,还有程序外观设计、美观度。这些工作我都顺利完成了,虽然并不能算是非常的出色,但也算是尽力了。现在看到自己辛劳的成果,我感到很欣慰。

当然,在这次项目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如现在的软件制作技术还不够强,在和小组成员相互沟通上还不够积极、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等。我希望以此为契机,在将来的项目开发中能做得更好。

Xxx

软件课程设计小结 篇2

当前, 社会已经进入高效的信息化时代, 知识也在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发展, 高校教育在不断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而课程设计正是在改革和研究的重点。如何做好课程设计, 关系到整个教学课程改革实践环节的落实。在软件类的课程中, 课程设计是整门课程是否能达标的一项重要指标, 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现在软件类课程设计中, 一般主要采取在一门课程的最后2-3周集中的进行。在一门课程讲授完毕, 然后由教师命题或者学生自拟题目, 再由教师制定课程设计计划与考核标准, 接着学生进入课程设计的阶段, 最后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 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 这与新时代下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大的差距。

2. 软件类课程的特点

软件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逻辑性强、富有创新性等特点。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软件类课程学习的前提必须进行扎实的理论功底, 然后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 必须再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重复思考, 再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思考实践的关键点。

(2) 逻辑性强

软件类课程是相互衔接的, 学习一门课程往往具有其先决条件, 而此先决条件是前一门课程的学习。软件类课程学习具有很严格的先后次序, 一旦颠倒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而某一门课程内部同样也具有严格的先后次序, 一环扣一环, 必须进行逐一的学习。

(3) 创新性

软件类课程的学习是在讲授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课堂上学习传统的理论知识, 在作业与练习上, 必须在思考传统的知识进行创新, 否则无法完成指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培养自主研发能力。

3. 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

目前的一些软件类课程设计的方法, 很多学者仅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 没有考虑到课程的特点, 那样提出的课程设计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所有类型。本文针对软件类课程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种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

(1) 在理论授课中完成课程设计, 理论与设计并进

在软件类课程的开课初期就进行课程设计的规划, 使之与所讲授的理论相互吻合相互促进。此阶段主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在课程初期, 根据教学进度规划出课程设计的题目与设计进度, 把理论学习进度转换为课程设计的每一步;第二步在理论学习中把课程设计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串讲, 并与所有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第三步则为在最后考评的时候把课程设计与理论讲授相联系, 通过答辩的形式主要考评学生在每一个进度是如何联系理论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 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过程。

(2) 对课程设计进行分解, 降低课程设计整体难度

由于软件类课程逻辑性强, 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进行分解为基础研究设计、过程研究设计与测试研究设计三个阶段。在基础研究设计阶段主要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概念应用, 考虑整个课程设计, 将基础知识内容连贯在一起组成一个基础研究课程设计;在过程研究设计阶段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扩展与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上, 把每一个具体要求通过基础知识扩展进行实现, 之后把所有要求功能再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架构, 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应用整体;在测试研究阶段主要是把课程设计成果即整个应用程序进行整体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也分为基础研究测试和过程研究测试, 而针对每个阶段出现的测试问题要进行回溯改进, 直到整个课程设计测试无误或者能完成既定设计要求为止。

(3) 教师全程参与课程设计, 实时监控学生的环节创新

教师在为学生留下课程设计的任务时, 要经常与自己所带学生进行沟通, 聆听他们在设计或者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路或者想法, 鼓励学生在一些陌生的领域进行自发研究与应用, 敢于想象。而对学生已经产生的一些可能实现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与告之, 以防止学生在实现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主观原因而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进行记录。并定时在自己所带的课程设计小组内举行创新性想法或者思路的探讨, 研究其可行性并积极的去鼓励学生去共同研究实验, 拓宽创新性思维的实现的可能性。

小结

本文根据软件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三类课程设计的方法,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三种方法同时应用或者重点应用其中的一种进行。通过几学期的实践, 证明此三种方法较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无论在提高学生的课程兴趣还是在最后课程设计的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远程教育杂志, 2013年4月.

[2]张生, 王丽丽, 苏梅, 齐媛.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9月.

软件技术专业成果导向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软件技术;成果导向;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35-2

0  引言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及课程发展理论被公认为“追求教育卓越的一个正确方向和值得借鉴的教育改革理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然也必然会走向成果导向发展阶段。2014年,黑龙江职业学院启动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此次教学改革是将成果导向教育在大陆地区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融合应用的重大尝试,也是成果导向教育本土化改造与发展的积极探索。黑龙江职业学院的改革经验对我国成果导向职业教育的推广具有重要价值。

下面以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实操过程为范例,简要呈现成果导向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径。

1  三级培养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建置

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3至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核心能力衍生自培养目标,是毕业时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未来获得成功所必备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整体行动能力。

据学校(一级)、学院(二级)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确定软件技术专业(三级)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如表1所示。

2  成果导向课程教学大纲制订

课程大纲在课程调整的过程中起到纵向统整、横向整合的作用。在纵向统整层面,直接呼应能力指标,间接呼应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在横向整合层面,可以发挥四项功能:

首先,可以强化各年级、各门课程间的横向整合;

其次,能够检视出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叠部分予以精简或调整;再次,可以找出能够进行跨领域统整的课程模组,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最后,对课程能力指标的偏差予以调整,同时也可检视能力指标的制定是否合理。

课程大纲以成果导向为指导原则进行编撰,可以让学生通过课程大纲明确学习该门课程所能获得的能力,上课过程中用的学习方法、课程结束时学习成绩的评定标准,确定自己的学习安排。课程大纲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南,帮助学生明白教师的教学安排和要求,以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和准备获知更多扩展学习的材料,得到自己不知道或者难以获取的学习资源。

JavaWeb课程大纲修订过程说明。

以JavaWeb课程为例介绍大纲修订过程,成果导向教学改革前JavaWeb课程大纲从课程名称、适用专业及课程代码,课程定位,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实施说明,学习结果考核评价,任课教师的资格条件及其他要求,教材的选择、补充或编写,教学条件,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情境设计)十二个方面进行诠释;成果导向教学改革后JavaWeb课程大纲从课程概述,教学目标(标注能力指标),核心能力,课程权重,教学方式,学习评价,进度表,指定用书,参考书籍,先修课程,教学资源,注意事项十二个方面进行诠释。两者结构对比,前者注重知识的构建,后者注重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显而易见,后者更符合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

3  专业课程调整及课程体系制订

课程结构调整是课程开发与学习成果评量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三级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达成,按照成果导向教育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调整前,首先确定课程调整的步骤和原则,然后从课程结构纵向及横向间的关系检视原有课程结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检视课程目标的准确性、三级核心能力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检视专业能力指标的准确性、现行课程的内涵与课程目标及能力指标的一致性,检视现有课程卓越之处、落差之处、重叠之处、可改进的部分及可发展的部分,根据检视结果对课程结构提出整改建议。

在课程调整过程中,第一,明确课程调整的历程;第二,分别确定学校及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权重侧重;第三,分析专业核心能力指标,计算课程能力指标权重的标准差,分析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能力指标确定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第四,根据分析结果,给出课程调整建议,确定课程调整的策略,做好调整的准备,论证课程调整的条件;第五,明确课程目标的调整原则之后开始调整课程目标,接着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最终形成“素质通识学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学程”四大学程。

4  专业课程地图绘制

课程地图是引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和协助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理解课程地图的内涵,掌握课程地图的绘制原则,清晰课程地图的类型,是保证课程地图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课程地图是课程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逻辑呈现,既是课程发展的终点,也是课程调整的起点。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地图是在确定三级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并进行课程检视调整后绘制的课程体系构架图。

5  专业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

成果导向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注重包容性成功原则,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成长。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评量必须以多元化方式进行。“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评量的主体、目标、内容和过程的多元性上,也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及能力表现的多元性上。主要采用的评量方式有纸笔测验、实作评量、口语评量和档案评量等,用典型案例形式从评量目的、步骤和原则等方面展现成果导向教育中的多元评量方式。

参 考 文 献

课程设计小结 篇4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回顾此次的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在将近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是苦多于甜,但是却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很多在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毕竟是第一次做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要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自动送料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设计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共分为了8个阶段:

1、选择电动机:

2、传动系统计算:

3、齿轮、轴、轴承、联轴器等的设计计算和选择:

4、装配图草图的绘制:

5、装配图的绘制:

6、零件图的绘制:

7、编写设计说明书:

8、答辩

在第一周的计算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其中最难的是在轴承的选择过程中,在初步选定轴承的类型之后,我们把一些该算的数据算完,然后开始计算在此轴承下的工作寿命,结果发现轴承寿命

不合格,不得不重新选择,接着我们又试了好几次,几乎都要放弃了,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选定了合适的轴承。我们也明白了我们一定得按照书上的计算思路逐步细心地完成,特别一些数据的选择和计算一定要合理。

这次设计中最后一个难点就是轴的校核了,我们对低速和高速轴分别进行了校核,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轴的校核是个难点,由于工程力学没怎么学好导致计算遇到了麻烦,这也充分的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综合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在计算结束后就开始了画图工作,由于大一的时候就学了机械制图,又学了电脑CAD制图导致很自己手工画起来很吃力,许多的画图知识都忘记了,自己还得拿着制图书复习回顾,导致耽误了许多时间,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更加明白我们所学的每一科都非常重要,要学好学专。在画图过程中,我们应该心细,特别注意不要多线少线同时也要注意图纸的整洁,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图。

此次课程设计不但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而且也让我们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我们小组4个人,从来没有人缺勤过,更别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大家态度端正,认真做好每一步工作,无论分给他们什么任务都能认真对待,而且从不拈轻怕重。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此次设计也让我们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地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

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不小。遇到问题时,我们一起讨论,每一次都会很快得出结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我看这话真是说对了。

课程设计到此已经结束,但对我们的影响却不会到此结束。我们总结此次课程设计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积蓄经验,希望在将来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在人生的旅途中少走弯路。

第八组组长:陈琳

课程设计小结 篇5

这次课程设计,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但在老师辛勤的指导下,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使我顺利的完成了设计。现在想想其实课程设计当中的每一天都是很累的,其实正象老师说得一样,机械专业的课程设计没有那么简单,你想copy或者你想自己胡乱蒙两个数据上去来骗骗老师都不行,因为你的每一个数据都要从机械设计书上或者机械设计手册上找到出处。虽然困难很多,但是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然而还是难免有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完美总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才是最重要的。抱着这个心理我一步步走了过来,最终完成了我的任务。

在这次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除技能以外的其他东西,领略到了别人在处理专业问题时显示出的优秀品质,更深切的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协调合作的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产生了良性的变化。

随着毕业日子的到来,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全部完成了。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课程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装饰图案设计课程小结 篇6

对于装饰的理解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装饰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形式美、色彩美等视觉特征对其主体的特性、性质、功能及价值等方面进行标明或加强,此时装饰处于从属地位,要求它必须与所装饰的客体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二是装饰超越了“物品上的文采”这一概念,从装饰主体中独立而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大的精神象征和赋涵文化的存在方式等内容而自成一体。如神秘莫测的古老图腾。

装饰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行为,人类从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形式的探索与追求。这不仅仅是因为装饰在物质层面给人们带来的享受和益处,更是因为其在精神层面能为人们带来愉悦与慰藉。

装饰与装饰图案是一中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装饰通过装饰图案进行表征被装饰物的性格与属性,而装饰图案又不能脱离装饰而独立存在。装饰可以是一种行为过程或是艺术化的成果,而装饰图案则是这种行为过程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或是成果的表现形式。两者虽有区别,但其最终的目标是要到达被装饰物的“审美传达”。

装饰图案按其广义的概念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按应用的领域划分为:建筑装饰图案、各类日用品上的装饰图案、服装上的装饰图案、人身体上的装饰图案、信息上的装饰图案。按装饰工艺与材料划分:制作工艺有着一定的程序(拉坯、盘筑、拼接、火烧等)。这些程序和制作手法直接影响着陶瓷上装饰图案的造型和质感,装饰图案与工艺的配合,受到材质的制约,石制工艺、木制工艺、陶制工艺、砖雕工艺、染织工艺等都为装饰图案的效果增添了变化与魅力。按装饰图案的维度划分:如果图案是二维的,即在一个面上的图案,我们称其为平面图案;如果图案是三维的,即图案在三维度上存在的话,我们称其为立体图案。按图案表现内容划分:植物图案、动物图案、人物图案、风景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故事情节图案等。按地域划分:以地域划分的图案可大可小,没什么严格的界限。按艺术风格划分:受到艺术、历史、地域、民族、文化运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可分为传统图案、民俗图案、古典图案、现代图案、后现代图案,按艺术运动影响的风格划分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立体派”风格、“野兽派”风格、“解构主义”风格等。

装饰图案的表现具有一定得规律,具有形式美法则: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层次。装饰的造型原理来源于点线面构成,装饰通过一定得变形手法和构图手法来体现图案的艺术魅力。其中变形手法有:概括简化法、添加法、夸张法、抽象几何法、叠透法、打散重构法、共行法、拼贴法。构图手法有:平视构图、焦点透视构图、散点透视构图、连续时间构图、超越时空法等。

软件课程设计小结 篇7

1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课题化

课题一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有平面设计基本类型主要知识点:POP、报纸杂志、宣传卡、招贴、标志、书籍装帧、包装、装潢等广告设计;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主要知识点:图案、色彩、文案要素;图像分辨率主要知识点:打印分辨率、屏幕分辨率、设备分辨率;色彩模式主要知识点:HSB、RGB、Lab、CMYK;计算机图像类型及格式主要知识点:位图图像、矢量图形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主要知识点:图像处理软件、图形制作软件;图像搜集主要知识点: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抓图工具、网上下载获取图像。重点:平面设计的类型、构成要素、分辨率、图形图像类型及格式。难点:图像分辨率和色彩模式的概念、图像类型及格式。

实验、实习项目上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抓图工具、网上下载获取图像,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通过大量实例图片演示进行难点、重点介绍;尽量在本章内容中增加有关广告设计方面的知识, 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系统地设计创作出合格的作品奠定基础。

课题二为Photoshop图像处理基础知识Photoshop的启动与退出主要知识点:启动、退出Photoshop。Photoshop的操作界面及文件的操作主要知识点:菜单栏、工具箱、工具选项栏、控制面板组、状态栏、工作区;文件的新建、打开与保存;PDF格式文件的导入、AI格式文件的输出。Photoshop的新增功能主要知识点:笔刷面板、文件浏览器、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液化、图案创建、Web照片画廊。Photoshop工作环境基本设置与优化主要知识点:常规设置、文件处理设置、光标与显示设置、单位与标尺设置、网格参考线设置、增效工具与暂存盘设置、内存与图像高速缓存设置等。重点:Photoshop的操作界面、文件的操作、工作环境的设置。难点:快捷键的自定义、文件新建的参数设置。

实验、实习项目为Photoshop工作环境的熟悉与优化。教学建议以多媒体演示教学与实习操作相结合。

课题三为Photoshop图像的选择与编辑基本选择工具主要知识点: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图像的选择与选区编辑方法主要知识点:工具选择、色彩范围的选择、通道与蒙版选择;修改选区、变换选区、存储选区、载入选区。通道与蒙版主要知识点:通道的建立与应用;快速蒙版、图层蒙版的建立与应用;图像还原、复制操作主要知识点:还原、复制、删除工具;命令方式还原、复制;历史记录面板功能及应用。图案、画笔定义与编辑主要知识点:定义图案、填充图案、定义画笔。重点:选择工具的功能、选区的建立与编辑、通道与蒙版的建立与应用、定义图案、定义画笔。难点:通道与蒙版的概念、建立方法;画笔定义参数的设置。实验、实习项目:选区的建立与编辑;图像的选取与编辑;定义图案与画笔。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 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课题四为Photoshop图层、路径、文字编辑、文字编辑主要知识点:文字工具组、文字图层、文字的录入与编辑。图层主要知识点:图层的概念及分类;图层面板组成与功能使用;图层链接、更改图层顺序;图层编辑、图层组建立、合并图层;图层样式应用;路径主要知识点:路径的概念、建立、编辑;路径面板及各功能使用;形状工具组、路径工具组的功能与应用。重点:文字录入方式;图层、路径、通道的类型与概念;形状工具组、路径工具组的功能与应用。难点:图层转换;路径与选区的变换及编辑;通道与选区关系及转换。

实验、实习项目:文字编辑技术;图层的建立与应用技术;蒙版与通道建立与应用技术;路径的建立与编辑应用技术。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 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课题五为Photoshop图像颜色与滤镜效果专用着色工具主要知识点:画笔、铅笔、渐变、油漆桶、取色工具;图像的色调、色彩调整主要知识点:色阶、曲线、色彩平衡、亮度/对比度、色相/饱和度调整、替换颜色;内置滤镜和功能与用法主要知识点:内置滤镜的概念、类型、参数设置、效果应用。外挂滤镜的安装与应用主要知识点:外挂滤镜的概念、类型、下载、安装及参数设置、效果应用。重点:色调、色彩的调整, 滤镜效果的合理应用。难点:图像色彩、色调调整的用法, 滤镜参数的设置。实验、实习项目:专用着色工具使用技巧及图像色彩色调调整;滤镜应用技术。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 任务式实习操作方法教学。

课题六为CorelDRAW图形设计基础知识CorelDRAW的软件界面介绍主要知识点:CorelDRAW工作环境的组成部分;菜单介绍;工具箱主要工具介绍。CorelDRAW工作环境基本设置与优化主要知识点:各选项参数设置文件操作主要知识点:文件的新建、打开、编辑、保存;其它格式图形图像文件的导入与导出。重点:CorelDRAW的工作界面及主要功能;文件的操作。难点:工具选项栏参数设置, 其它格式文件的导入与导出。实验实习项目:CorelDRAW软件界面熟悉、基本工具使用技巧、文件的基本操作。教学建议:采用演示与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课题七为CorelDRAW基本操作基本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挑选工具、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多边形工具、螺旋工具、方格纸工具、手绘工具、贝塞尔工具、度量工具、交互式流程工具、缩放工具、文本工具的功能与应用整形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形状工具、刻刀工具、擦除工具、自由变换工具效果工具的使用主要知识点:交互式填充工具、交互式透明工具、交互式调和工具、交互式轮廓线工具、交互式变形工具、交互式立体化工具、交互式阴影工具等。对象的操作主要知识点:对象的选取、群组、锁定、合并、拆分、变换、分隔;对象顺序的操作、对齐与分布。重点:工具箱工具的功能与用法;对象的操作与组织。难点:节点的编辑、交互式工具的用法、对象的顺序管理与组织实验、实习项目:图形绘制与编辑技术;交互式工具使用技巧;对象的组织与选取。教学建议:采用实例演示, 任务式实习方法教学。

2 教学模式与考核要求

2.1 教学模式

(1) 本课程要求学习操作性强, 但又要兼顾图形图像设计方法, 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和实践相结合方式。

(2)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讲授, 实践教学以机房网络演示、学生实际操作为主。

(3) 为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保证上机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2 考核要求

该课程共78学时, 课程结束安排有实训教学, 整门课程成绩核定为100%制。其中, 理论考核成绩占40%, 平时表现占10%, 作业及实习报告完成情况占10%, 教学实习结束技能考核占40%。

参考文献

[1]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J].中国高教研究, 2013-03-12.

[2]陈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软件课程设计小结 篇8

关键词 高职 软件 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是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而大批IT企事业单位却难以招收到适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并能够直接使用的实用型软件人才,调整与革新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首要问题。下面结合我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专业特色,提出对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若干看法。

1 软件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原则

1.1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流程,了解现今软件企业的最新开发方向,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关键在于软件技术专业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发挥校内外实训平台的作用。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共同开发课程项目为原则,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聘请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现场讲授开发经验,让学生尽快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技能,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

1.2 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岗位群建立课程体系

通过对各类型软件企业的调研,了解软件行业用人机制、人才需求和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软件专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软件设计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软件界面设计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Java平台开发工程师,.NET后台开发工程师,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实施与维护工,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设计师,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师。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在理论上要求掌握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等相关设计软件,熟悉DIV、CSS、javascript语言,熟练掌握数据库原理,熟练掌握SQL SERVER,熟悉MySQL,熟练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Java程序设计语言中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熟悉.NET架构和J2EE架构等。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思路。

2 软件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2.1 跟踪主流技术,按照技术方向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的对象是三年制的专科学生,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5+1的教学模式,即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又将五个学期的校内教学设置成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在4个学期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Java和.NET两门编程语言,应用这两门主流语言开发基于Windows、Linux等平台的应用程序。在1个学期综合项目实践中,根据学生四个学期的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学习情况将软件设计专业化分为JAVA和C#两个方向,模拟企业软件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选择实际应用项目分组进行软件开发。在1个学期的企业顶岗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参与实际工作,巩固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

2.2 按照能力递进规律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成长规律,按照职业能力逐步递进培养的原则,将主要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递进式阶段。第一阶段开设Java、C#主流编程语言的课程为技能积累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编程技能,使学生熟悉软件的开发流程及工作环境,能满足工作岗位上的一些简单要求。第二阶段开设JSP、ASP基于B/S、C/S架构开发程序的课程,此阶段为能力发展阶段,该阶段把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融入到新的技能中,实现了能力的整合,形成了更高一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岗位能力要求。第三阶段开设基于企业级开发技术的SSH、N层架构等程序开发的课程为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开发实际项目,实现广泛的能力整合和迁移,形成关键能力。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保障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目前,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但欠缺企业实践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与提高方面,要制订一系列的目标和规划,具体涉及到: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水平提升,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外出进修学习获取相应资格证书;推荐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加强企业实践经验。

3 结束语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各项建设的重点,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高职院校必须紧跟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使其更贴近企业对软件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使教师的教改和科研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上一篇:对我国机械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论文下一篇:或许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