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精选10篇)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篇1

《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2、简述科学探究的本质。

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是由八个要素构成的,它们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所以称为“要素”而没有称为“环节”,其原因主要是基于“要素”具有灵活性,“可多可少”,可以进行各种灵活的组合,因而使科学探究不拘泥于一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构建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模式;而“环节”具有连接的紧密性,一环扣一环,不能随意变动每一环节的位置,因而容易使科学探究模式单一,容易造成僵化。

科学探究的这八个要素,与反映科学探究本质的最核心的三个要素之间是统一的,一致的。猜想与假设实际上就是解释;对假设的验证有理论检验和实验检验,其中实验检验是最直接、最有力的验证;如何进行实验验证,须要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由于每个学生提出假设所依据的经验和知识不同,因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所作出解释并不完全一样,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解释及解释所依赖的证据),并对这些看法和观点作出评价。

3、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答:首先要根据化学教学情景创设的三个原则:1.目的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情感性原则 来设计化学教学情景;其次就是根据 化学教学情景创设的三个途径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2.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创设教学情景3.重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篇2

放眼世界, 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面临着家庭作业问题。然而, 什么样的家庭作业, 如何来完成,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则蕴含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甚至是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中, 作为与大学衔接的关键教育环节, 无论对于学生个人, 还是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近日, 看到一位华裔美国高中生亲历美国高中教育并集结成册, 其中关于家庭作业的描述, 使我们这些美国教育体制之外的人无限感慨。诚然, 我们无法凭借一次家庭作业就评判某个教育制度的优劣得失, 然而, 其蕴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并借鉴。在该生就读的依顿派瑞高中, 历史课快班每年都有项特大的作业, 这项作业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作业, 它耗时长、难度高、需要学生付出的努力多。作业 (1) 要求如下:

结合该学期的教学任务, 作业内容所覆盖的历史必须发生在1898至1945年间, 名为《历史文体组合 (Historical Portfolio) 》, 作业需在两个多月内完成。这篇历史文体组合作业占整门课成绩的20%, 教师对这份作业从封面设计到各部分内容的组织都做了具体要求。从内容上看, 这篇历史文体组合作业要求包含十种文体:历史事件表、讣告、颂文、历史人物专访、电影评论、书评、史评、画评、假如历史可以假设、献词。封面设计要求包含两个要素:采用对美国历史的艺术表达形式;镶嵌历史名人的名言。

其中, 历史事件表是在阅读全书的基础上选择你认为重大的20个重大事件。历史事件表的设计需要创造性和艺术性。

讣告是选择一位在1898年至1945年间活跃的著名人物, 为其写一个讣告, 并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一篇颂文。

专访是要求学生专访一位活跃于1898年至1945年间的历史人物, 引言部分需包括专访时人物的年龄、专访地点、专访原因。列举专访时要问的10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必须是:“你如何希望你被人们记住?”

电影评论是对老师在课堂提到的电影或要求看的电影的评论。电影评论采用四段式:初步思考;历史意义;分析综合评价电影中的一幕;最后思考。

书评是对《密林之中》 (T h e Ju n gle) 和《西线无战事》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两本书的对照比较。列举你计划在毕业前读的5本书, 并解释为什么。

史评要求对这段历史时期内最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做出评论, 对选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做充分的研究从而做出个性化的评论。在结束部分需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对当今的影响。

画评要求学生选择这段历史时期的一幅油画并解释这幅油画如何反映美国文化, 如何反映美国经验。画家想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为什么画家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假如历史可以假设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如果这个历史事件没有发生, 世界将会如何, 充分发挥学生的假设与猜测技能。

献词部分包括这个作业 (作业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主题) 如何影响自己, 将自己的作品献给何人。

乍一看这份历史问题组合作业, 有点让人望而生畏。这样的一份作业在中国如果交给研究生来完成还有可能, 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了。要完成一份这样的作业, 不仅对学生是个严峻的挑战, 设计一份这样的作业对教师而言, 也要求其具备更高的素质。

这份历史文体组合作业看上去是十种不同的文体组合在一起, 比较分散, 但其涉及范围广泛, 颇具《时代》杂志的风格。从这份作业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中教育的特点:

首先, 这份历史作业反映出美国高中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 注重拓宽学生视野, 强调学科融合。从作业的设置来看, 这份历史文体组合不是传统的背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间, 而是融合了历史、文学、政治、艺术等多个学科, 并且与当今世界及学生自身的经历相联系, 将课本上的文字激活, 使历史这门原本枯燥的学科变得生动而有趣。学科融合拓宽了学生视野, 使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 获得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体验。其实, 自二战以后, 美国高中教育历经多次改革, 日渐趋于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抽象知识与具体技能等紧密结合, 这样的教育必然强调学科融合, 同时拓宽了学生视野。

其次, 这份历史作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这份作业时, 学生变被动的让我学为我要学, 他们需主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特殊见解。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教师并不会督促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 制订计划, 同学之间互相督促, 互相帮助, 在尊重学生个性、挖掘自身潜力和特长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在这份历史文体组合作业中, 学生需撰写影评、书评、史评等,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更锻炼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极为重要, 正应了他们的主张“学校培养的不仅是今天的人, 更是明天的人”。

第三, 这份作业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这跟美国追求卓越的定位有关, 高中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跟本地的高中生竞争, 更要跟全世界的高中生竞争。要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保持领先, 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领域定需有所突破。因此, 美国高中非常注重培养及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最好的教育应该包括某种“选择”。基本的教学法不一定适合每个学生, 这份历史文体组合作业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选择, 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寻求一种与别人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1]这份历史作业正是从确定主题开始就为学生提供了不断的选择机会。每个同学在选择的过程中其个性得到了尊重, 决定、判断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更为重要的是, 完成作业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不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拓展学习空间的过程。

第四, 最重要的一点, 这份历史作业反映了研究在美国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关于知识究竟可教还是不可教, 如果可教的话应该如何教等问题在教育理论领域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正是其中的一种。这份历史作业正是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在向课外延伸时的生动反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 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 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情感与态度, 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2]这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不仅历史, 在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其他学科, 该学习法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应用。将研究性教学应用于高中教育, 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 这样一份作业虽然是历史学科作业, 但其所反映的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应用至更广泛的教育领域, 是美国高中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和追求卓越的集中体现。设计和完成这样的一份历史文体组合作业,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 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只有满足了更高要求才能得到更丰硕的收获。

首先, 对教师而言, 设计一份这样的作业不仅需要具有某学科领域的渊博学识, 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 注重教学艺术, 积极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的成长。在设计教学计划和备课时, 需要教师在头脑中能将学科知识的前后左右形成一张网, 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具体在实践中, 要求教师在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同时, 还要博览群书, 怀着对生活的热情积极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养良好的趣味和鉴赏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样, 在设计课外作业时, 才能有效地将学科知识与学生个人的经历体验融合在一起, 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自身亦得到成长和锻炼, 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对学生而言, 完成一份这样的作业可以在研究性学习和自我反思中健康成长。案例中的高中生称自己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观看电影 (该电影根据某历史事件改编) 后, 明显感觉到自己“过去儿童式的天真消失了”。写完作业后不仅对于该历史阶段的线条有了清晰的把握, 而且完成了一份如同杂志的作业, 内心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难以言表。有的作业需要小组合作, 完成这样的作业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 相比较探究式学习又进了一步。由于这样的作业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 高度自觉, 因此进行中的每一步学生都要不断反思, 清楚目前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不断改进, 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将这些能力和体验用于自身的实践。

在中国, 中小学生面临着过重的课业负担, 尤其是高中生, 在高考的压力下不得不从事大量的机械训练和重复劳动, 失去了自由、娱乐和闲暇,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学生在这样的重压下变得越来越“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确, 仅凭家庭作业可能无法解决高中教育的所有问题, 还需要学校管理制度、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师制度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在改革过程中, 最根本的一点是需要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社会各界等转变教育观念, 以一种“更高的境界、更远的眼光、更新的理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尊重学生, 使学生成长为健康、快乐、幸福的人, 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多种选择。高中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预备阶段和关键环节, 在改革自身的过程中, 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才能不断创新, 为建立学习型社会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先乐, 时曦, 阮文忠.美国高中教育与中国高中教育比较及思考[J].广西教育, 2006 (5) .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篇3

【关键词】 STS教育 高中生物 作业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19-01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深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作业方式过于死板,教师在布置作业方面只是重复性的命题,缺乏探究性,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也不能有所满足,导致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逐渐成为制约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因此,合理科学地布置作业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1. STS教育相关概述

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它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构思,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首先,STS在科学教育目标上,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追其认知的发展及知识的掌握,逐渐过渡至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相关教育学家曾指出,即使STS教育目标涵盖内容较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扩展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个人发展的目的也能达到。其次,在内容构成方面,我国学生现在所面临的生活世界是完整的,在教育方面学生所认知的“科学世界”确实是和其相脱离的。虽然分科教学具有合法性,但它割裂了学生所面对“生活世界”统一性,STS教育则是针对这一弊端做出了改革,要让学生的视野中纳入多元化的因素,如健康、经济、环境等,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收获了价值教育,对现实世界能有更深刻的了解。第三,在教学方式;STS教育的宗旨是为公民提供“科学素养”,因此它对体验和探究十分注重,重视体验学习过程的是它的教学方式。如果将科学教育划分至物质世界,体验则是它的精神世界,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后者则是连接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STS教育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不是单纯地把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理论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

2. 在高中生物作业中渗透STS教育的措施

2.1 实验探究调查性作业

实验是检验生物科学的前提,也是探索科学概念形和定律的建立。针对某一处特别的生物学知识点,教师可以充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探索。如学习到“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超市购买常见的不同品牌、不同功效的洗衣粉,四人为一组,买回来之后拿一件污渍多的衣服进行实验,观察哪一种洗衣粉去污效果好,以此来验证酶的专一性。这种生物实验不仅塑造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积极去探究科学实验的能力,有效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调查是人们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深入现场,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STS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利用生物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问。改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习的价值认同最为有效的措施则是加强生物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此,教师可针对当下社会热门话题让学生勇敢地去街上街头向人们发起调查。以“人类遗传病”这节课为列,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向家人或朋友的家庭询问遗传病情况,之后将调查结果汇集成图表形式,必要时可加上文字解说,分析图表时要运用学过的生物知识,把最终得出的结论和教材书上对照,由于每个人心中对答案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不要求学生得出的结论和教材一致,也是希望学生能通过此方法来了解社会生活与生物科学技术的关系,培养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感。

2.2 满足差异性,开设STS专题讨论

素质教育特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在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十分重视人的能力培养、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个体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尤其在主体性方面,则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具有主体性,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因受课堂之间限制,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全部概括完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设置出一期辩论会,学生组成正反和反方,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方式来充实论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受到了学生的关注,也是STS教育的目标。

2.3加强生物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科中有很多是肉眼观察不到的内容,许多知识都隐藏在微观形态下。教师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微观结构可以采用制作小模型的方式,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分组制作了细胞结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细胞的位置、结构和形态,STS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为今后社会实践能力做好了铺垫。

3. 结语

总之,适当的将STS教育渗透至生物作业当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作业有时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探究生物现象,才是生物教学的关键点。STS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社会与人文理解的目标,扩展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合作关系,对于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值得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篇4

姓名: 年级:

号: 学习中心: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业

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的作业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目标 答:

1、乐意与人谈话,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 答:

1、教育和学前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2、幼儿语言学习的基本特点

3、语言学科的特点和性质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包含哪些? 答:

1、听说游戏

2、讲述活动

3、谈话活动

4、文学作品活动(1)诗歌(2)散文(3)故事

5、早期阅读

四、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指导要点

答: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5.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6.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7.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8.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五、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1.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

2.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

3.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幼儿故事活动的作业

一、故事活动的特点

答:

1、围绕故事开展活动

2、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

3、提供多种与故事相互作用的途径

二、故事活动的教育目标

答:

1、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1)不同的语言句式;(2)倾听形象化的语言;(3)倾听不同风格特色的语言。

2、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培养他们自觉获取语言材料的能力(1)在上下文中理解和学习新词;(2)通过专门介绍概念的书籍来学习归类的词汇;(3)在语言文学活动中掌握和运用新词。

3、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1)培养有意识倾听的能力;(2)培养评析性倾听的能力;(3)培养欣赏性倾听的能力。

4、提高幼儿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1)激励幼儿的语言游戏;(2)帮助幼儿在不同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3)提高幼儿的“语言结构敏感性”。

三、故事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基本结构 答:

1、学习作品

2、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

3、迁移作品经验

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四、整体表演型的故事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在作品讲述一遍或两遍之后,便着手帮助幼儿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特征(2)让幼儿自己讨论如何用动作表现角色的性格与特点

(3)在进行表演游戏的过程中,不要求幼儿完整复述故事,而是由教师串联(4)游戏道具要简单,易于操作。

五、根据一下故事,设计该故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流程

故事《会动的房子》

小松鼠在树上住腻了,于是决定在地面上重新建造一座房子。

在大树底下,他发现了一块大石头由七块小石头拼成,很硬,也很光滑。小松鼠说:“嘿!就在这上面造一座房子!”房子终于造好了,忙了一天的小松鼠也累了,在新家睡着了。

“呼呼呼!”什么声音?小松鼠被吵醒了。推开窗一看,呀!自己是在美丽的山脚下,小风奏起了动听的山歌。真奇怪,昨天还在大树下,今天却来到了山脚下。可小松鼠又一想:没关系,山脚下挺好的,有动听的山歌做伴。

第二天,又传来了“哗哗哗”的声音。小松鼠推开窗一看,呀!又来到了大海边,浪花唱起了欢乐的歌声。小松鼠这下可乐了:“我的房子会动,我的房子会动!”现在,小松鼠又有浪花做伴。

第三天,小松鼠想,今天我来到哪啦?推开窗一看,呀!眼前是一片大草原,马儿在“哒哒哒”地蹦跑,小松鼠禁不住地在房子里手舞足蹈。

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小松鼠呀,快别乱动。”“咦,是谁呢?是这块硬硬的石头?”“小松鼠你真粗心,把房子盖在我的背上,我驮你走过许多地方。”

小松鼠低头一看,原来是乌龟,那硬硬的大石头竟然是乌龟的背。小松鼠惭愧得脸都红了,赶紧说:“你,你累坏了吧?”乌龟说:“不,这下我们俩可以做伴了。”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画面。

2、学习用象声词描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

3、体验小松鼠和小乌龟之间的友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会动的房子吗?今天,会动的房子将带领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美妙的景色。

二、教师讲述第一遍故事,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故事情节。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故事里有谁?

(3)小松鼠盖的房子为什么会动?

过渡语:乌龟都驮着小松鼠到了哪些地方?我们再来听听故事。

三、利用课件,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1、讲述故事第一段。

提问:第一天,小松鼠来到什么地方?它听到什么声音?

(1)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卡,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第几天?有谁?到了什么地方?听到什么?(第一天,小松鼠来到山脚下,听到风儿“呼呼呼”地唱歌。)(2)模仿象声词“呼呼呼”。

2、讲述故事第二段。

提问:第二天,小松鼠来到什么地方?它听到什么声音?

(1)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第二天,小松鼠来到大海边,听到浪花“哗哗哗”地唱歌。(2)模仿象声词“哗哗哗”。

3、出示图卡,引导幼儿说说故事的第三段。

(1)提问:第三天,小松鼠来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第三天,小松鼠来到大草原,听到马儿“哒哒哒”的跑步声。)(2)模仿象声词“哒哒哒”。

4、师小结:大自然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和美妙的声音,那么小朋友还听过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呢?

5、发散幼儿思维,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界其他的声音,学习用象声词描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

(1)说一说: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听过的声音。

(2)听一听:播放大自然各种声音,让幼儿感受大自然里不同的声音。(3)学一学:引导幼儿用象声词模仿各种声音。

6、讲述故事最后部分,体验小松鼠和乌龟之间的友谊。提问:(1)小松鼠到了这么多美丽的地方,它是什么样的心情?

(2)小松鼠知道原来是乌龟驮着它走过那么多地方,小松鼠又有什么样的表情?(3)乌龟驮着小松鼠去了那么多地方,它生气了吗?(4)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四、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尝试续编故事。

“第四天,小乌龟驮着小松鼠还会去什么地方?听到什么声音?”

五、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让我们跟随乌龟和小松鼠一起去外面玩吧!

诗歌和散文的作业

一、儿歌的基本特征

答:

1、内容浅显、主题单一

2、结构简单、易唱易记

3、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二、幼儿诗的基本特征

答:

1、抒发纯真的幼儿情感

2、创造优美的幼儿想象意境

3、运用凝练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

三、幼儿散文的基本特征

答:

1、取材广泛、形式灵活

2、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

3、清新、生动且富有抒情意味的语言

四、幼儿理解作品的几个要素

答:

1、对语言的理解

2、对画面的理解

3、对思想感情脉络的感知

4、对特殊表现方式的感知

五、不同年龄班的欣赏要求

答:小班:重点应放在理解作品的语言和作品的画面上

中班:应重点引导幼儿理解画面的同时,帮助幼儿理清作品的思想感情脉络、初步感知作品的表现方式

大班:重点引导幼儿感知艺术地结构语言的方式

讲述活动的作业

1、讲述活动的主要特征 答:(1)讲述活动有一定的凭借物

(2)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境(较完整的构思;较完整的过程;较完整的语句)(3)讲述是一种独白语言

2、从凭借物来分,讲述活动可以分为? 答:(1)看图讲述(2)实物讲述(3)情景表演讲述

3、讲述活动的目标是? 答:(1)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地表述的意识情感和能力 第一、在集体场合自然大方地讲话

第二、使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进行讲述

第三、有中心、有重点、有顺序地讲述

(3)培养幼儿掌握对语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调节技能。

4、讲述活动的基本组织过程是? 答:(1)感知、理解讲述对象(2)运用已有经验讲述(3)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4)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早期阅读的作业

一、早期阅读的基本概念

答:早期阅读是在幼儿充分获得口头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接触有关书面语言的信息,获得有关书面语言意识、行为和初步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早期阅读的基本特点

答:

1、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

2、提供具有表意性质的阅读材料

3、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

4、具有鲜明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三、早期阅读的价值

答:

1、扩大儿童的生活、学习范围

2、建立初步的“读写”自信心

3、了解书面语言的特点和功能,为正式的阅读做准备

4、提高幼儿自我调适的能力

5、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早期阅读的教育目标 答:

(一)提高幼儿学习书目语言的兴趣

1、热爱书籍,建立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

2、乐意观察各种符号,对文字有好奇感和探索愿望

(二)建立口头语言与书目语言的对应关系

1、对语音的敏感性

2、对语法的敏感性

(三)培养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

1、对汉字特征的敏感性

2、对汉字构成规律的敏感性

(四)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

1、反思的策略预备技能

2、预期的策略预备技能

3、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

4、假设的策略预备技能

五、早期阅读的组织方法 答:

1、幼儿独立阅读

2、教师与幼儿共同阅读

3、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

4、归纳阅读内容

六、阅读《葡萄》这本图画书,设计一个早期阅读活动

小班早期阅读《好吃的葡萄》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中,了解小狗吃葡萄的有趣情节,懂得吃东西时要小心,不能吃得太快的道理。

2、在观察理解中,知道小狗“吐、跳、翻跟头”等图符的意思,并愿意大胆地用语言或肢体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和表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1、教师:昨天下午起床后吃了什么水果啊。提醒幼儿:圆圆的,一颗颗的,酸酸甜甜的,是什么水果?(葡萄)

2、出示一串葡萄以及字卡“葡萄”,让幼儿说说是否喜欢吃葡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3、教师讲述故事:有一只小狗也很喜欢吃葡萄。这天狗妈妈给小狗摘来了很多好吃的葡萄,小狗开心极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幼儿猜测,引出大图书或多媒体课件)

二、阅读大图书。

1、同时出示第一幅至第二幅画面(无序摆放)

2、请幼儿仔细观看画面后为两幅画排序,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3、老师讲述故事开始部分:“夏天,葡萄架结满了一串串的葡萄。突然,‘咕嘟’一声,小狗不小心把葡萄核吃到肚子里去了。”并和幼儿一起将两幅图片排列完整。

4、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小狗想办法。

三、自主阅读图片。(将第三幅至第五幅图片同时呈现出来,幼儿自由走动自主阅读,教师随机引导,幼儿回座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说说小狗把葡萄核咽到肚子里去后又做了些什么。

2、(第三幅)说说小狗在干什么,图片上怎么看出来小狗在用力地吐。引导幼儿认识“吐”的动作符号,并和幼儿一起模仿小狗的动作,体验小狗焦急的心情。出示字卡“吐”,让幼儿认识。

3、(第四幅)观察图片上怎么看出来小狗在用力地往上跳,引导幼儿认识“跳”的动作符号,师幼共同表演,体验小狗跳的方法。出示字卡“跳”,让幼儿认识。

4、(第五幅)观察图片上小狗在干什么,怎么看出来小狗在翻跟头,引导幼儿认识“翻跟头”的动作图符,师幼共同体验。出示字卡“翻跟头”,让幼儿认识。

四、阅读大图书。

1、阅读第六幅,引导幼儿观察小狗的表情,说说小狗怎么了。

2、阅读第七幅,播放狗妈妈说话的声音:“孩子别急,大便会把葡桃核带出来的。以后吃东西一定要小心,不能吃得太快了。”幼儿仔细倾听后理解和复述狗妈妈说的话。

3、阅读第八幅,教师讲述图片情节。

五、完整欣赏。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一边听一边有序地翻阅小图书。

2、师幼共同表演故事情节。

谈话活动的作业

一、什么是幼儿园的谈话活动:

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谈话活动的价值有哪些?

答:

1、激发幼儿与他人交谈的兴趣

2、帮助幼儿习得谈话的基本规则

3、增强幼儿通过交流获取信息的意识

4、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

5、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谈话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1.谈话活动具有一个有趣的中心话题

2、谈话活动注重多方的信息交流

3、谈话活动拥有较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

4、谈话活动中教师起间接引导作用

五、谈话活动的基本组织结构是什么? 答: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2、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

3、教师引导幼儿逐步拓展谈话范围,获得新的经验

整合课程状态下的语言教育作业

一、整合课程的定义

答:整合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

二、幼儿园整合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答:

1、教育者需要将成人的预期心转化为幼儿的童心,引导幼儿来探索世界,使之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与成长。

2、教育者需要依据幼儿的兴趣、经验等来安排、延伸与幼儿生活有关联意义的情景学习内容,使幼儿的探索成为有连续意义的情景连接过程。

3、教育者需要将原有的教学“课”转化为融学习、生活、游戏为一体的活动,在整合课程设计和实施中贯穿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学习原则:操作性、探究性、成就感、重复和延续等,帮助幼儿实现认知经验的建构。

三、整合课程下的语言教育目标如何体现?

答:

1、整合课程的语言领域目标表述方式,不再以独立系统的方式呈现,而是隐含在每个整合的主题单元教育要求内。

2、在整合课程主题单元中的语言教育目标,应当包含了倾听、表述、文学欣赏和早期阅读的要求。

继续教育化学专业作业2 篇5

答:走进课改课堂,再看以前的作业,我感慨颇多。传统的作业是由老师“点菜”,学生被动咀嚼、吞咽、“消化”。传统的作业评价亦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而且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为此, 我们采取一次作业多元评价的方式。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同时,也可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

另外,在作业内容的选取上,也给学生自由权,让他们将有限的时间用在自认为值得、乐意的劳动中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有哪些根本性转变?

答:中学生学业评价较以往的评价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传统评价的结果往往是“扶起几颗苗,踩到一大片”,不利于学生整体发展,缺乏人文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是:“从精英的评价转向大众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工具评价转向成长评价。

为了打破以往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需要坚持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育人。为此,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2)教育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教育性原则突出地反映在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只有贯彻了这个原则,才能改变以前评价中单纯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或者说评价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定性和分层的功能。(3)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从而“成为一个既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能再以“分数”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来对之进行评价,突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4)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所以,我们应当把评价当作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检查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以便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评价目标、评价材料或是评价计划提出调整的方法,以便寻求持续的改进。

(5)多元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3、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哪些智力因素,在化学测量与评价环节中如何关注?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根据该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

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在化学测量与评价环节中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都将不同程度得以锻炼、强化。

4、辨别分析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何作用?

答:辨别分析题的主要特点在于解题过程需要应用某些化学知识、技能合理地进行推理,作出正确判断。解答此类化学题时常常要综合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和化学过程规律等理论知识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时还要进行化学计算;其判断对象既可能是化学物质,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既可能是元素,也可能是化合物……;应对此类题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善于从题文中找出有关条件、作出符合逻辑和化学规律的判断,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其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固定模式,还要求说出推理过程。学生需要对题目中各条件独立作出某种局部判断,最后形成整体综合判断,或者逐步地深化判断,只有综合考虑各条件才能作出判断,有时还可能需要对某些条件反复进行推理和作出判断。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5、作业的批改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对师生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正如学习材料中所说,作业批改与考试结果分析,绝不仅仅意味着是这两项工作进入即将结束的环节,也不只意味着教师在这一环节对学生学业情况能够充分把握,更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的重要阶段。

进行作业批改时,评语是批阅作业、试题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做题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进步。将评语引入化学作业、试题的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在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考试进行定性分析,也就是对反映考试本身的可信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考卷质量的可信性常用信度与效度指标来进行度量。考试的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即考试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可靠程度。信度的评定方法一般用重测计算法和多人评定计算法。在对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时,可以参考以前的考试结果,通过计算同上次考试结果的相关系数来分析。一般来说,相关越大,信度就越高。考试的效度是指考试本身的有效性,即考试结果是否反映了任课教师所期望考核的内容。考试结果的数据分析,绝不是简单的数据计算统计,只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出规律,从而作出有效的教学决策。其目的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检查教与学的目标达成情况。考试成绩是教师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或修改下一个阶段学习目标的管理计划。因此,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非常重要。

6、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请你在自家的厨房里制作一枚„雕花彩蛋‟”。请对该作业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

答:制作过程是用笔蘸上熔化的石蜡,在蛋壳上描绘出图案,要注意在需要保留蛋壳的地方涂蜡,不准备保留的地方不涂蜡。待蜡液冷却后,把蛋壳浸放在米醋里6—8个小时,未涂蜡的部分则溶解在米醋里,涂蜡的部分保留原来的样子。从米醋里取出蛋壳,用清水冲洗,并放进温水中溶化石蜡,蛋壳上的图案就显现出来了。其制作原理是碳酸钙与醋酸反应。

该实验尽管也是碳酸钙与酸反应,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产生。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相比,有如下缺点:(1)反应现象不明显(二氧化碳气体逸出量少);(2)反应速率较慢;(3)可能因繁琐而缓慢的实验过程冲淡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

7、试题的信度受哪些因素影响?教师如何提高试题测验的信度?

答:试题的信度受到样本特征、测量长度、测验难度、时间间隔等因素影响。样本特征包含样本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及样本团体的平均能力水平的影响。测量长度一般来说,是指在一个测试中增加同质的题目,可以使信度提高。就测验难度而言,在实际情况下,如果某个测验适用范围广,其难度水平通常适用于中等能力水平的被试,而对较高水平的被试和较低水平的被试可能较易或较难,使得分数分布范围缩小,信度水平降低,因此一个标准化的测验,应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报告测验的难度,以作为选择测验的参考。

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几点:(1)试卷本身设计不合理,不是围绕一个主题或是有矛盾的题目。如果试卷中有题目让完全相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答案,试卷的信度会降低。(2)题目区分度过低,特别指有对错之分的题目。如果一道题正确率或错误率达到90%,可以从新审视题目设计是否合理。区分度过低的题目中真实偏差的成分较少,随机偏差的成分相对较多,试卷的信度会降低。(3)无关变量进入信度检验。除了重测信度,其他信度检验方法都只考虑有序变量,无序变量,如出身城市,喜好颜色等,如果我们没有对城市或颜色排序的话,带入信度检验意义难明,可能会导致试卷的信度降低。(4)题目选项反序。对有序变量,如果变量值之间序的意义相反,会降低甚至得出负的信度。

8、自主设计一道推断题,并写出设计思路。

答:例如在综合复习时,我设计的一道题目: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氯化镁、碳酸钙、硫酸铜、碳酸钾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以下实验:

(1)将该混合物放入足量水中,得无色透明溶液;

(2)向(1)的溶液 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3)在上述(1)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据上可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肯定没有(),可能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实验中肯定发生的反应。

设计思路:(1)考查学生对不同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颜色及其变化;(2)熟悉物质间反应原理及伴随发生的现象。

9、最受学生欢迎和不受学生欢迎的作业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有怎样的影响?

答:为了更好地发挥化学作业与试题的主要作用,既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又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培养能力,在作业、试题的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和变化性。除了常规题型外,还要设计适量的探索性、开放性、实践性的题型。作业设计与试题的编制过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有利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可持续发展。作业设计、试题编制反映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形成和培养能力的工具,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化学作业、试题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功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可以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为进行教学诊断和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反之为提高考分,搞“题海”战术。许多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考试中能取得好分数,平时在布置作业时,只图“量”,不求“质”,一味盲目地“强化”训练,总认为“熟”一定生“巧”,“巧”就一定能考高分。其实,这种盲目的“题海”战术,导致思维“磨盘”式旋转,随着技能的熟练,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来越少,这不仅不利于能力的发展,而且对深化、强化知识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从长远看,这样做只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教师为图省事,作业、试题形式单一。不少教师平时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作业、试题的质量,总是围绕几种单调、重复的作业、试题形式来回转,今天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明天还是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这样题目好找、好出,批改也省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变成按既定程序完成既定任务的“机器人”,在枯燥的数字、符号和公式堆里转来转去,既无完成作业、试题的乐趣,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既不堪重负,又不敢违命,必导致学生集体抄袭,既省时间,又不挨批评。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不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养成弄虚作假、消极应付的不良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

10、请论述如何让作业的形式在设计上体现新课改精神?

答:作业设计与试题的编制过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有利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篇6

答:要真正上好一节课,离不开多媒体,但不能依赖多媒体。多媒体辅助高中数学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要做到“扬长避短”,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只有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进行两者优势互补,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资源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化资源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但是,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要避免“堂堂课用多媒体就是好”的误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信息化资源。总之,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数学教学时,不能重形式而不重实质,一切要以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为出发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结合您所任教学科,谈谈您对“教育技术还能做什么?”这一问题的感想。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篇7

一、通过实验研究性的作业, 巩固并深化课堂内容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完成,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因此, 设计好实验研究性的作业, 对巩固并深化课堂所学的内容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 在教学“染色体的变异”这一内容时, 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染色体变异的知识, 其中便有“温度的骤变”可以诱导“多倍体”的产生。通过“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还知道低温能够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那么, 学生们不难想到, 温度骤变分为低温骤变和高温骤变两种情况, 既然低温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 那么高温是否也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呢?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像高温是否可以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的实验, 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 将此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过程交给学生课后回家去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做此实验前给予相应的指导:首先, 提醒学生实验前要自行假设, 可以假设高温“能”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 也可以假设成“不能”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其次, 要进行选材和对材料进行科学处理。材料的选择可以继续用大蒜, 也可以选用洋葱的根尖分生区, 温度的处理一定要注意梯度, 最高温度不能超过50℃;再次, 设计出实验的内容和步骤, 要考虑好设计出不同组别的不同温度下的对照性实验, 观察记录后, 要对实验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最后, 分析并讨论实验的结果。

二、通过调查研究性的作业, 延伸并拓展知识面

经验告诉我们, 在生物学习活动中, 调查研究性的作业是非常有效的作业形式。因此,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 帮助学生设计一些可行的调查研究性的作业题目。比如, 在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有关内容后, 学生对遗传病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 他们知道多指、白化病、先天聋哑等都是遗传病。但是, 很多学生在学习遗传病的有关知识之后, 仍然对高度近视的遗传并没有充分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接的认识, 可以设计一个关于高度近视与遗传的调查报告做为学生的家庭作业。交作业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一周。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分析, 统计出发病率, 并试着写出这种病遗传的方式。

通过这样的调查报告式的作业, 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活动, 了解到遗传病给患者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 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对巩固课堂中所学的内容非常有帮助。

三、通过问题研讨性的作业, 拓宽并延展所学知识

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仅凭一个人的力量, 仅凭教材上所描述的内容往往无法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 要想使知识得到拓宽和延展, 需要借助于其他材料, 借助于集体智慧。因此,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具有研讨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讨论甚至是在争议中, 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

比如, 在学习了基因、遗传物质DNA和RNA等知识后, 设计一道讨论题: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 是否就是人工造就了生命?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 应该是肯定还是否定?为什么?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给学生一周时间准备, 并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的学习组。一组为“正方”, 一组为“反方”。分别根据自己组别的需要, 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等查找有关“人造病毒”的资料, 一周后利用生物课时间进行“辩论式”讨论。并根据讨论内容, 试写出一篇“人造病毒”的利害分析类的小论文, 题目自拟, 字数在2000字以上。通过这个作业, 学生们懂得了判断某事物的利与害, 不能轻易采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一定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人工合成病毒也具有两面性:既可以研制出可以有效地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 也可能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 合成对人类有害的病毒, 制做生物武器等, 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

优化高中化学作业的探索 篇8

关键词:新课程;优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40-1

一、优化高中化学作业的必要性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任何时期的教学工作都离不开“布置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传统的化学作业重视对学生进行大量重复强化练习,机械重复的课外作业数量过多、过难,效益不高,作业内容和形式单一。教师偏重的往往是课堂教学设计这一环节,而疏于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其次,老师对作业的评价也存在弊端。很多老师都只检查学生有没有做作业,批改时写上一个等第,缺乏激励性的语言。有些老师片面追求作业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作业答案稍有违背的地方,都予以否认,久而久之,不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更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甚至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对学习也有了一种恐惧感。

二、优化高中化学作业的基本特征

1.目的明确。

有效的作业应该明确目的和要求,围绕一两个主题,能解决一类或两类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例如,A类作业的目的是能解决离子检验和鉴别的解题思路和方法,B类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推断物质的一般思路、步骤和方法。通过有效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

2.题量适当。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化学课时明显减少,如果作业题量过多特别是重复题目过多,学生的作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因缺乏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而做不下去,一份作业是否有效,不是看题目数量的多少,关键是看一次作业能不能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并且对以后的学习有启示作用,有效的作业题量必定适当。

3.选题灵活。

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作业的内容是严谨的。作业的选题、设计和安排是服务于不同的教学意图的,作业的时机选择也是灵活多样的。有效作业的关键是看能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那些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的作业是可以省略的。

4.效果明显。

优化作业的效果必定能较好地符合作业的目的,除了注重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复习巩固、加强记忆、领悟考试的方法和技巧外,更注重学生在知识生成过程中思考能力、生活能力、合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细节优化,改进化学作业的整体设计

1.作业要有趣味性。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化学作业的设计应该紧密联系实践生活、社会中的焦点、热点,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完必修2中的原电池后,教师可以设计研究型作业:“常用化学电池的种类、名称等,废旧电池的回收途径和处理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完成作业。”又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氯气灌洞的方法消灭田鼠,体现氯气的什么性质?家里的自来水有漂白粉味道,从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学习净水、消毒的原理等等。要吸引学生在作业中主动去探索学习,把做作业当成一件有兴趣的事,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2.作业要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学生学习的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作业的布置要分层次要求、分档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提高和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我们把课外作业也设计成A和B两个层次,就像快餐店里的套餐一样,A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基础巩固性课外作业,B套餐的题型偏重于理解、想象和运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去选择做哪一套餐的题目。这样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不同数量、不同形式的课外作业,给学生留点自主选择的空间,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学生的终身发展”置于了教学的第一位。

3.作业要有可操作性。

实践型作业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的亲身操作,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克服困难,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精神。例如:在学习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从废铝中制取铝”,学生提出两种思路,并对其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实验论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废铝和盐酸反应时速率非常慢,针对这种现象,学生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后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作业要有生成性、开放性。

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例如:调查学校所在区域雨水的pH值,是否是酸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题目。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比直接告诉学生雨水的酸碱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成性作业提倡学生能灵活运用化学知识,通过改变一个条件就改变一道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避免题海战和死做题现象。例如:标况下,等体积的NH3和CH4两种气体,所含分子数目是多少?将题干中“等体积”改成“等质量”所含分子数目是多少?若将“标况”改为“等密度”所含分子数目是多少?通过生成性作业,培养他们灵活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篇9

【摘 要】新课改为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普通高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美术教育,让学生从学习中掌握美术的技能与知识,掌握美术学习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将新课改下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美术教育;重要性;专业素养

随着新课改快速的推进,普通高中的美术教育遇到了新任务与新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必须要从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现状抓出发,对美术课程进行新定位。本文从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现状发掘问题,依据新课改这个良机进行相应改进对策,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中虽然屡屡提倡,但是实行力度都比较薄弱。自从新课改下,再一次将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提上了日程,并付诸于实践之中,作为了高中学生的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清醒意识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美术教育能够培养高中生的道德、理想、文化以及纪律,将学生培养成现代化的新人,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新课改下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许多普通高中放眼于升学考试之中,片面的认为学生只要学好升学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是品学兼优。因此普通高中根本就没有重视学生品德思想教育,没有培养他们实际能力,导致学生的能力不强、品学欠缺,学生整体的素质不高。总体来分

析,新课改下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的现状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美术教育关注不够。在升学率的影响下,许多家长、教师以及学校仅仅看重的是升学率,是学生升学考试科目的成绩,至于素质教育几乎都靠边站去了。现实之中就是这样,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唯一的标准就是每年升学率多少,考上了多少重点大学生。而学校衡量教师工资依然是依据升学率,通过学生考试分数来判断其优异。对于学生是否具备团队精神、责任感、动手能力以及艺术素质等,都不会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2、学生无力学习美术。学生一走进高中,几乎都要面临学校与家长的双重压力,天天埋头进入到题海之中,忙得昏天黑地。对于学校与家长来说,他们觉得只要学生考上了好大学,自然就衣食无忧了。学生整日忙于各种学习压力,只关注于提高自己的学成绩,就是想学好美术也是力不从心。在中考及高考的压力之下,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对美术爱好几乎是逐年减少,很多开始感兴趣学生也是逐渐遗弃。在就业压力巨大之下,高中学生压力更加重,除了忙于考试之外还要学什么奥数和外国语言,为以后出国留学做准备。

三、新课改下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对策

新课改之下,普通高中美术教育成为了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按照标准要求,高中学校必须把美术教育安排为必修的艺术课程。同时还要对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清醒意识到新课改下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高考目标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相应的对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很多普通高中因不重视美术教育,其美术教学师资较缺、条件差、所占课程比较少,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教育水平差的贫苦高中表现尤为突出。针对这种现象,最好是开设一些重点课程,比如《绘画》、《美术鉴赏》、《书法》等;相比之下《美术鉴赏》较为重要,要作为选修之中的必须,通过该课让学生了解美术发展的脉络,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而《绘画》可以让学生学习国画、素描以及漫画等等比较基础知识,掌握它们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美术考试做好准备工作。开设《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书法,掌握汉字结构、笔画等要领,锻炼他们文字的规范、美观、整齐。

2、采用多样化的美术教学。兴趣才是万能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够实现美术教育目标。本来美术教育就让学生心不在焉,如果还是采用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美术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克服他们注意力差的习惯。美术教学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在好奇中掌握美术的技能、技巧,进而增强他们的审美的能力与意识。在教学中最好是采取媒体教学、传统教学、美术展览、美术比赛以及课外美术培训等各种形式。

3、提升美术教育者道德和专业素养质量。普通高中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虽然具有一定头脑但是还不健全。因此,美术教师既是启发者又是引路人,美术教师就要具备敬业精神、崇高品质影响学生做

人与做学问。由此可见美术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要肩负着引导学生培养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重担。因此,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道德与专业素养。美术教师必须要为人师表、敬业爱岗,要不断的学习充电,不断的创新,锐意进取,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手段。

继续教育高中化学作业范文 篇10

一、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您如何结合自身的特长与经验,在校园中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

为了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某些特长,推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条件,设置活动项目,统一安排活动的开展,每周星期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1小时)开展社团活动。各社团活动要求做到"三定”(即定内容、定地点、定人员),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步骤、有总结;活动内容切实可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特色建设情况,结合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校本课程,开设舞蹈、合唱、扇子舞、快板、绘画、手工制作、足球、武术、国学诵读、书法等18个校级社团,让学有所选,学有所长。二――六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社团活动,在学习中把爱好逐步变成特长。

作业

二、简述什么是计算思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活动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与形式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关的思维过程,其解决问题的表示形式应该能有效地被信息处理代理执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与信息时代紧密联系的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时代人才的神圣使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倡导学生思想的自主选择表达,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而设计思维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它能有效地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生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不仅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相契合,而且是新时代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立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信息素养,而且将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要明确界定设计思维的内涵及其特点。在分析各个阶段设计思维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构建设计思维的心理操作过程模 型。以设计思维心理操作过程模型为依据,提炼出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四个关键环节,包括增加表象积累、促进思维发散、强化联想和想象力以及加强决策能力。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设计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优势条件,针对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四个关键环节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并实践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验证教学效果,以期为授课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提供直接的指导。作业

三、什么是算法,算法的特性,如何评价一个算法的优劣? 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算法必须满足如下5个特性。

(1)有穷性。一个算法在执行有限步骤后,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就称该算法具有有穷性。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个步骤的表述都应该是确定的、没有歧义的语句。算法的每一步都要有确定的含义。

(3)有零个或多个输入。程序中的算法和数据是相互联系的。算法中,需要输入的是数据的量值。输入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是零个。

(4)有一个输出或多个输出。输出就是算法实现所得到的结果,是算法经过数据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5)可行性。算法的可行性就是指每一个步骤都能够有效地执行,并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且能够用来方便地解决一类问题。

由于针对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算法去解决,不同的算法思路不同,有的执行起来会很慢,效率很低,有的执行起来会很快,效率自然会很高。这样,就出现了算法的“好”与“坏”之分,如何衡量一个算法的好坏,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正确性。算法能满足具体问题的需求,即对任何合法的输入,算法都会得出正确的结果。

(2)可读性。算法创建后由人来阅读、理解、使用以及修改,所以可读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算法的好坏。

(3)健壮性。一个程序编译完成后,运行该程序的用户对程序的理解各有不同,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要求进行输入。

(4)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时间复杂度简单地说就是算法运行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复杂度是指算法运行所需的存储空间的多少,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空间复杂度已经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作业四如何进行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微课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问题在微课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类型:问题导入型和问题探究型。下面分析两种类型微课的设计过程。

(一)问题导入型

问题导入型微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学要探究的规律和结论,而是借助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探寻学生想知道的答案的过程中,引出新概念、新原理的学习。教学的结果,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掌握了教师要求学习的新内容。

(二)问题探究型

问题探究型微课,教师提出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顺利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使用本课所要求学习的知识和原理,或者说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转化本课所要求探讨的问题。学生为了接受挑战,必然自觉地跟着老师庖丁解牛,剥茧抽丝,直捣黄龙,深入问题的核心。最后学生掌握了新知识新原理,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进行拓展。

在问题导学式微课中,“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学式微课设计的核心。问题设计好了,问题导学式微课的设计就成功了一半。关于问题的设计,我们提出七大原则:

原则一:目标引领性原则。在目标的引领下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围绕目标设计。要善于将学习目标转化为探究的问题。原则二:学科本源性原则。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知识和知识的核心,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问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及关键点。

原则三: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问题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把握好“度”,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原则四: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应该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以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不能是那种不动脑子就能答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原则五:关联性原则。其问题情境创设很重要,由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情境引出问题。同时,创设问题情景,让问题与具体的问题背景发生联系,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思考和解决。

原则六:挑战性原则。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原则七:明确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表述问题所使用的语言既要严谨,又要通俗易懂。作业五简述三维建模的操作流程。(1)前期准备。在作图之前首先要确定所用的单位是毫米,然后用Shift+I将CAD导入3DMAX中。将导入的CAD图形移动到世界坐标(0,0,0),然后全选导入的线将其群组为底图,冻结底图。接着调入其他的CAD平面。打开二维捕捉,将捕捉点设置为垂直和中点,这样便于前期绘图操作。将导入的图层外轮廓叠放在一起,然后将上面图层在TOP图中沿Y轴移动作为参考。

(2)生成实体。有了底图的帮衬,在上面拉墙体就极为容易了,这时候重要的是要保证新建的墙体的面最少,计算量尽可能的少。最好是重新用线妙出平面墙的形状,这样画出来的线才是各整体。此时,注意要将“StartNewShape”后面的对号勾掉,画出的线才可能是整体的。然后给墙体体线添加”Extrude”命令,设置建筑的外墙宽度370mm或240mm.同时为了节省面,立面的窗框也作为整体处理。这时候给强体赋上材质。

3D建模过程中有很多的细小构件,一定要在每建完一个模型后都即使的给它赋上材质,同时每个材质在材质球上最好都标上名字,将来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就可以选择材质球,将使用同一材质的物体选出来,通过Alt+W键来对单独视窗里的物体进行编辑。在确定修改之后,对使用同一材质的物体添加editablemesh命令,进行塌陷处理为同一物体,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面与线的运算,提高效率。但是塌陷命令是不可逆的,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3)摄像机。在完成塌陷后就可以对物体追加目标聚光灯了。在任一视窗内按C键,就将其切换成摄像机窗口了。然后调整摄像机及目标点的高度,一般是在前视图种将其向Y方向移动1600mm即可。此时为了便于观察,一般都会对窗口版面做一调整。我一般会在ViewportConfiguration/layout中选择左右平铺的方式,它能保证你有最大的视窗和最实用的操作界面。

作业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策略有哪些?

一、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师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将教学目标细分,确立总目标,并制定、分成多个小阶段目标。以此合理地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目标作明确制定,使其不脱离大纲的前提下融入更多新方向。同时,在课堂学习中也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结合知识整体结构,制定自己的阶段学习内容。并通过制定的每阶段学习内容确立合适的目标,阶段性地去完成,不断地进步。

二、重视信息意识的培养

当前信息时代下,信息资源的优势十分巨大,且其经济价值、实用价值方面也极为重要。在实际生活当中,如果具备信息意识、对于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就可以创造出不少的社会财富,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是塑造学生的意识价值。教师帮助学生塑造信息意识,可以以重要的信息案例为教育题材,以此达到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能产生的经济价值有个明确的理解。

三、教学组织方式

高中阶段,新的一轮深化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仅仅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具体的组织方式可以是项目情境创设法、应需法和探究法三种方法。①项目情境创设法:要求通过对有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情境创设,并采取、组织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数字化等知识的学习,从而领悟整个信息网络环境对个人、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②应需法:教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根据其学习需求分别设立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分配独特的学习任务,并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③探究法:则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探究学习规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对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进行交互摸索及创新。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 生活在信息时代,教师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在教授《计算机病毒及预防》这一课时,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威胁网络安全的不良因素之外,还需要向学生展示信息泄露导致的重大经济损失,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概念明确,并了解其对国家、社会及个人产生的危害性,以此规范学生计算机使用并自觉地约束和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承担信息社会责任。

五、注重教学方法,优化计算思维培养过程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学生培养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中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进行事先充分的备课,围绕着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计,按照计划进行开展教学工作。

作业七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竞赛活动

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第一生产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开幕舞蹈范文下一篇:儿童言语语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