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的若干建议(通用8篇)
我国的国情及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而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则是政府支农的主要手段,这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现代也尚且如此。因此,强化政府支农职能作用,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就成为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农业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然而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的发展变化,虽然支农支出的绝对量有所增长,但其所占财政支出比重却呈现出了下降+回升+下降的态势。这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结为政府不重视农业,如果我们拓宽视野,从国民经济宏观全局进行分析,则不难发现,其根结在于国家对农业资金分配政策所进行的调整(即农产品提价和减少支农支出)。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了,而粮油食品销价曾经长期维持原来的低价水平,国家财政承担了购销价格倒挂产生的差价补贴;为了不影响居民的生活,随着80年代末部分粮油食品销价的放开,国家增加了对居民的价格补贴。如此一来,财政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数额逐年上升,成为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加大了财政支出压力,成为影响财政支农支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保持农业持续丰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中央要求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动摇。而这与中国历代财政改革中的农业财政政策根本取向是不谋而合的。笔者认为,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才是真正“视农为先”政策的重要体现。因此,根据经济发展和国家、社会财力状况,在适当调整农产品价格补贴的同时,要求各级财政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考虑到目前国家财政赤字和负债情况,近期财政宏观分配格局要有保有压,腾出一部分资金优先安排农业。“七五”和“八五”期间安排的一些中短期支农专款,如发展粮食生产专项基金、支持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等也应继续保留,以突出农业的优先地位。从现行管理体制和社会财力分布的情况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存量一时难以变动,但投入的增量必须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今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要逐步向粮棉油倾斜。
要积极探索增加农业投入的新形式。一要完善贴息制度、配套投人机制和以奖代补办法,通过有效的贴息方式增加农业政策信贷资金投入,把国家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用活用好;二要通过制定较优惠的农业投资政策,调动和引导各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利用外资、股份集资和行业内部融资的力度;三要探索农业资源开发和资本营运的有效形式,支持工商业投资农业项目,逐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投入体系。力争在2001年一2010年,使财政支农支出比重达到18%的水平。
二、明确投资重点,逐步加大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比重“
水利基础设施居农业基础产业地位,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发展的超前性。水利事业的发展应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一定的比例,对其投资的比重应当长期稳定地增加,并保持超前发展速度。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直接削弱了农业抗灾能力,投入不足同保护和开发农业要素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都已日渐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往往超过单个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范围,而且所需资金量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即使由多个农业生产者联合也很难有较大的进展。这就要求国家财政从战略高度着眼,在政策上予以安排。当前至为关键的是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的投资有序地投入到一些重大或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上,包括一些大型水源工程,重点河流的堤防建设和重点地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大中型重点病险以及大型灌区的更新改造工程,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要继续搞好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林体系等的建设,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为农业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条件。[!--empirenews.page--]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搞好为农业基础建设的科学规划,使项目选择具有科学性。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类农业基本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并确保战略重点项目优先集中投资,优先建设,同时保证规划实施的持续性。因此,必须对中央、地方、集体及农户按其职能对农业基本建设范围、责任和权利作出明确规定,按时分期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搞好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机制,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从而保证落实国家和地方的农业基本建设规划,提高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益。
三、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在新的形势下, 我们认为必须围绕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扩大财政支农领域和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几个方面不断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机制和管理模式, 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具体而言,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调整财政支农政策。
一、制定刚化财政支农投入制度, 确保支农投入稳定增长
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 各级财政部门仍应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 确保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 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 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继续探索和完善资金整合、财政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机制, 引导和带动社会各有关方面主动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二、财政投入要围绕大型农业项目稳步建设,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1.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进行投入
(1) 推进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水利基础建设, 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县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育土工程, 改造中低产田土,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二是加强品种品质改良。注重从市场需求、加工需求、效益需求出发, 推进优良品种研发、引进和推广, 加快粮食良种化进程, 提高粮食产出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实用技术集成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主要农作物生产及其高产创建, 分作物统一打造成片连线的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带、展示线和辐射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入户到田, 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 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2) 推进新增畜牧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转变生产方式,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 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 支持农户修建生猪标准化圈舍, 加快优质商品畜牧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推进配套体系建设, 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搞好畜禽育种攻关, 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3) 推进新增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抓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支持以农村饮水安全为代表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支持防汛等水利防灾减灾, 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以重点县建设为契机, 进一步加大投入与建管机制创新, 加强分类指导, 增强示范效应。一要切实增加各级资金规模, 力争在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上有新的突破, 在创新农民参与模式上有新的举措, 在加强建设管理、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引导用水户参与管理上有新的探索, 在建立和完善重点县建设的制度体系上有新的做法。二要采取有效措施, 强化资金监管, 全面推进绩效考评工作。组织专门力量, 全面检查第一批重点县建设情况, 特别是资金落实和使用管理情况, 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行为。对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混乱, 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确被查实的, 将取消重点县资格, 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三要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 深入推进农田水利资金整合, 及时总结和推广整合的成功经验, 巩固整合成果。积极探索将重点县建设资金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有机结合的做法。
2.围绕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规模的要求, 调整支出结构, 整合项目资金, 切实保障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投入。二要提前谋划, 做好重大项目的基础准备工作。认真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严格按照实施方案, 加快项目实施进程, 加强资金管理。三要认真做好绩效考评工作。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体系, 认真组织开展绩效考评工作, 充分运用考评结果, 实现以结果为导向分配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
坚持项目配套, 整体推进, 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基地。一是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重点打造优质产业,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品质结构。二是建设产业基地强县。坚持区域化、规模化布局,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着力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县。三是加强基础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综合示范, 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业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品品牌打造, 努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3.围绕主导产业发展, 扎实推进试点示范
注重创新投入方式, 引导各方面的资金投入示范片建设, 加大资金整合的力度。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继续在贫困地区选择部分县实施连片开发项目, 探索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 整合涉农资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新机制, 并注重在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选择符合条件的县, 开展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扶贫连片开发工作, 推动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专项资金,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林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 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扶持范围和方式, 逐步将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资金由无偿补助向以奖代补转变, 体现扶优扶强原则, 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 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探索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新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一是扩大绩效考评范围。加大投入力度, 鼓励支持以县为单位进行支农资金整合, 扩大县级支农资金整合绩效考评范围, 将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小型农田水利、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示范片等项目县纳入考评范围。同时, 要强化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根据绩效考评结果, 实行“市县多整合、省级多奖励”的正向激励机制。二是打造新的资金整合平台。围绕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现代农业 (林业、畜牧业) 产业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 打造新的支农资金整合平台, 引导和支持各地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继续选择部分项目和资金, 逐步下放审批权限。省财政不再审批具体项目, 对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 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统筹使用资金, 自主安排、实施和管理项目, 为地方整合支农资金创造条件。突出市场化扶持手段, 通过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财政担保等工具杠杆作用, 大力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信贷资金、外来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形成财政引导、多元投入的格局。
2.大力推行民办公助
坚持把政府引导和农民主导相结合, 突出新农村建设中“人”的作用, 对用于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小型农村公益设施和小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 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 使政府投入和农民出资出劳相结合, 大力构建“投、建、管”三位一体的支农项目建设机制。
3.加快建立农业担保体系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行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方式, 加快建设以省为单元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
4.完善贫困村村级互助金工作机制
按照“自愿申报、适度集中、产业发展、竞争定村”的原则, 选择基础条件好、有产业支撑、带动能力强的贫困村开展村级发展互助金试点, 力争在互助资金风险防范方面取得突破。鼓励各地自行探索建立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风险机制, 对积极探索、取得初步成效的地方, 财政将给予奖励性补助。
四、围绕农村民生改善, 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1.切实抓好农业生产补贴政策落实
一是落实好良种补贴政策。按照中央有关要求, 扩大补贴范围, 提高良种覆盖率, 完善补贴办法和操作程序, 确保农民真正受益。二是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 调整优化农机购置补贴结构。扩大地方补贴机具选型比例, 增强农业机具的地域适应性。三是完善农民培训补贴政策。继续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 探索培训基地贷款省级财政贴息,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推进培训内容的转变, 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提高农民的兴业技能, 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四是积极落实稳定家禽生产的各项政策。继续安排专项资金, 支持畜牧业的防治免疫工作, 制定畜禽良种补贴资金, 提高畜禽良种化养殖水平, 增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五是进一步调整财政补贴方向, 逐步实现由生产补贴、救助补贴等直接补贴为主转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对原有补贴按照“总量不变、增量减少”的办法, 使新增部分的财政支农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农业基础建设中,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六是简化报账程序, 实现补贴“省级报账制”向“市县”报账制转变。
2.加大财政扶贫开发力度
新增扶贫资金重点支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发展, 体现“三个倾斜”, 即向西部省份倾斜, 向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倾斜, 向贫困的革命老区倾斜。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集中资金支持关键环节, 解决突出问题, 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完善和创新财政扶贫机制、奖惩激励机制, 强化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安排部分财政扶贫资金实行绩效奖励。创新“连片开发”试点支持方式, 建立对试点县持续性支持的机制, 适当扩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 创新试点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和总结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互助资金管理模式。
五、完善财政支农绩效考评制度
1.建立健全以重大支农专项资金为主体的绩效考评体系
一是要扩大考评范围, 在总结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支农资金整合等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的基础上, 开展新农村示范片、扶贫连片开发等项目的绩效考评工作。二是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 将绩效考评结果与专项资金分配挂钩, 根据评价结果, 及时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 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2.加快预算资金执行进度
一是要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明显, 时效性强的特点, 加快项目资金拨付力度, 确保生产救灾资金、春耕备耕资金、良种补贴资金等及时到位。二是财政部门要会同并督促农口部门加快部门预算执行力度。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加大统筹力度, 将资金量小、常年结余的专项资金调整用于其他重点项目。
3.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 努力提高财政支农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及时调整和修订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农业基础推广资金、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4.强化支农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1 我国财政支农在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
1.1 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增长,但由于使用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需加大。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很低,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重上升。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超过1%,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另外,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的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而农民受益少。
1.2 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仍显滞后,不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发展。
1.3 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不理想。而且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并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到位率低,且年度内支出不平衡,使用监督机制落后,使用效果差。
2 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若干对策
2.1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内,由于我国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通过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2.2 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为39%。因此,我国要重点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加强重大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3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1 1.1本文选题背景.......1.2研究目的和意义.....................................................................................„„1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 1.4研究方法........................................................................................„„6 第2章我国财政支农政策改革进程.........................„.„17 2.1改革开放前财政支农政策1949一1977年)..........„„、............„„17 2.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农(1978一2002年).............................„„18 3.3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财政支农政策(2003一至今)..................„„21 第3章...........„„24 3.1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初见成效................„„,.......................„„24 3.2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25 第4章财政支农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借鉴.....................................„„33 4.1美国的财政支农政策..............................................................................„„33 4.2日本的财政支农政策..............................................................................„„35 4.3启示与借鉴..............................................................................................„„38 第5章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建议.............................................„„40 5.1保障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提高所占财政支出比重 5.2根据公共财政和现代农业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5.3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5.4转变财政支农方式,逐步采取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办法 结论 文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工作支持力度,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但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保护和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为了更好地做好“十二五”时期支农工作,笔者在分析总结以前时期财政支农政策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完善“十二五”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们必须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财政支农资金在机制和制度上创新,充分发挥财政支农的导向作用,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Abstract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进程,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中也存在很多负面因素,不断影响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实体经济、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受阻、企业用工需求缩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成严重影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基本建立,就是要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支持农村建设的最大作用,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给予更多关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因此,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支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具体意义如下:
1.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农业生产具有公益性,因而农业生产具有社会保障的性质,是一个典型的财政学研究领域,因而现代财政学对该领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科学制定和落实支农政策,将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国外研究动态
发达国家财政在促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经济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比较充足,基本能满足本国三农的需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和中国一样具有二元经济的特点。但是农村公共事业关系着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看得很重要。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虽然不完善,有值得我国借鉴的方面。2.国内研究动态
2004年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2005年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问题;2006年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同时取消了农业税;2007年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实行了土地制度改革,2009年提出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内需。这些重大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以人为本、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的目标取向。在学者研究方面,刘尚希提出新农村建设应把改善农民“就业状态”放在首位;朱有志认为应注重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党国英研究了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新农村建设;夏杰长、李小热认为应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涂建明、汪金敖研究了如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四)研究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原则,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根本的研究方法,在建设新农村大背景下,以农村市场经济为出发点,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法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国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将中国新农村建设置于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矛盾、联系和运动发展中去进行系统剖析与研究。既注意农村建设在当今世界各国存在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关注在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个性,结合中国农村及中国财政现状,探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二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进程
(一)改革开放前财政支农政策(1949一1977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力比较薄弱,恢复经济秩序、建立工业体系是当务之急,因此,财政主要支持工业,特别是规模大、周期长的重工业。农业则担负着重任,在农产品收购制度上,采取统购统销政策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上去以满足工业发展的资金需要。这期间农业的财政支出很少,重点放在恢复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和农林水气象事业费支出方面,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的支出几乎空白。总体来说,从农业上取得的财政收入要远远大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施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出台了《农业税征收条例》对农产品实施统购制度。尽管这一时期,国家安排了一部分资金支持人民公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但统购统销、实物缴纳农业税等方式取得农业的剩余远远大于财政对于农业的投入。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农政策(1978-2002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78-1987年,财政支农全面改革阶段。各级财政部门改革了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办法,改革了国营农口企、事业财务管理制度,改进了农业税征收管理办法。
2.1988-1997年,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特别是支持粮食生产攀登新台阶的阶段。3.1997-2002年,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探索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背景下,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机制和方式深化改革的阶段。
(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财政支农政策(2003一至今)1.2003年财政支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的阶段。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一号文件”,实施了以“四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四补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对于农民与政府的“取”、“予”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例如,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两减免、三补贴”的惠农政策,2005年底,全国28个省区市及河北、山东、云南三省的210个县(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加快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文件规定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得低于70%,同时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县、乡大幅度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
三、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与主要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初见成效(最新资料)
2003~2007五年间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1.6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8000多亿元,年均增长17.80%;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9%;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安排7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见表2)。2010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合计达13.4亿元,比上年增加930.3亿元,增长12.8%。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增幅明显,从2004年的975.6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072.8亿元,2009年达2693.2亿元,增加了2.76倍。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科,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从2004年的116亿元,到2008年达1030.4亿元,2009年达1230.8亿元,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惠及7.28亿农民,实现水稻良种补贴全覆盖,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场),品种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急需的各类机械。补贴资金发放进一步规范,建立了补贴资金专户管理、村级公示、基础档案管理、联合督察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一卡通”,直接将补贴发放到农户的卡上,并通过补贴网管理监督补贴发放情况。总体来说,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增加,范围由只注重农业生产向注重农村全面发展转变,投向社会事业的资金大幅度增加,资金运转管理的规范性也不断增强。
(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1.规模方面:支农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但所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一直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绝对量是逐年增加的,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保障。1978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为151亿元,而到了2008年,这一数额达到5529.5亿元,三十年间增长了近四十倍。但是由于支农投入增长幅度小于中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并且没有建立长效的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在中央总投入中所占比重大多数年份都在8%以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财政支农的比重要占财政总支出的30%~50%,而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达10%~20%。所以,我国支农投入仍然偏低,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
2.结构方面:主要支出项目比例不合适
按目前的统计口径,财政支农资金可分为以下几部分: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费用支出、农业救济费用及其他。李焕彰、钱钟好指出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项目中边际产出效应高低的次序应当是:科技三项费用最高,基本建设支出次之,支农支出最低。而我国支农资金分配情况是:支农支出最高,基本建设支出次之,科技三项费用最低,出现明显的本末倒置。
3.资金管理方面:管理分散,监督失位。
首先,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支农款项达160个左右,从中央到省、市、县有20多个部门参与资金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这导致负责资金分配的部门之间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上很难协调和合理配置,造成项目设置重复、政策目标及内容交叉、项目资金的管理监督困难,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其次,资金的运用环节缺乏有效监管,在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督和管理”状况。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与措施,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滥用、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大有存在,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应该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努力控制机构人员费用的支出。4.投入方式方面:方式落后,不够科学
我国目前政府支农资金对农产品的补贴和贴息主要在流通领域和金融领域,即“暗补”,还没有建立起对农业生产的直接财政补贴机制。这样农民真正享受到的补贴还很少。以农业生产流通补贴为例,这项补贴涵盖范围广,几乎涉及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但是资金容易分散。政府对农业补贴习惯采取“暗补方式”操作,即财政补贴资金不直接以财政拨入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流通渠道间接地给予补贴,例如出口退税。直接补贴给农民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农业补贴往往通过补入流通、服务“折射”给农业与农民,这种补贴方式并不为广大农民所知晓,这不仅失去了从农业补贴政策措施调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还造成补贴资金的流失。
四 财政支农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许多国家的农业都是由不发达阶段发展到发达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支农政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分析不同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借鉴其成功经验,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支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的财政支农政策
美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是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国家,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第一、相对完善的农业立法,为财政资金支持农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美国农业陷入困境,罗斯福政府制定了以保障农民收入为目标的《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政府拨专项资金,设立专门机构,从农业投资、粮食储备、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保护本国农民利益。而后,美国的农业政策几经调整和修改,维持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进入新世纪后,为保证农业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2年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宣布在未来十年里将联邦补贴提高67%,总计达1900亿美元。由于有一系列的法案的保障,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一直相对稳定,可见通过法律形式保证财政资金流向农业,对于整个国家农业生产的稳定,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农业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宏观政策,其宗旨和目的主要在于保护与促进本国农业发展,维护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美国于1996年4月颁布了《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逐步降低农业的价格支持、出口补贴和关税,转而对农民实行直接收入支持。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和世界谷物市场价格持续下降。于是美国政府重新推出两项保护农民收入的政策,一是恢复以前的“作物收入保险计划”;二是“市场损失补助”,提高农民补贴水平。在补贴方式上主要以“绿箱”政策为主,补贴范围上覆盖了几乎所有主要农产品,使过去基本得不到政府拨款支持的畜牧产品、水果和蔬菜生产者等获得政府的支持。
第三、财政支农资金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大量投入,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教育科研以及农村社会事业方面都有大量的投资。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开始向干旱的西部地区推进,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水利工程周期长、数额大,效益回收慢,私人投资公司往往不愿意涉足,国家担起了项目组织、资金筹备和管理指导的角色。农业科研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除对各州办的农业大学和农业职业教育给财政支农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借鉴财政支持外,还设立众多的农业实验中心,鼓励农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并雇佣大批农业科学家通过在全国广泛设立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为农民提供技术导。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农业科技投入达到150亿美元,而收益高达6000亿美元。除此以外,农村的教育、用水、公共卫生、垃圾处理、路灯、道路建设以及农村住房改善政府都通过赠款、贷款和担保等方式进行服务。
(二)日本的财政支农政策
日本的农业政策在明治维新后直到二战财政支农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借鉴,基本上是采取掠夺农业的财政政策,即政府通过高税收从农业部门抽取资金;战后重视农业发展,不断的增加农业投入,使得日本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如今,日本本土农业生产的效率很高,品质一流,科技含量也名列前茅。日本的农业政策如下:
首先,财政支农力度很大,1960年农业预算占总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8%,1975年财政农业投入绝对额为13180亿日元,农业支出在国家预算总支出中占9.6%。80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比重的下降,农业预算比重有所下降,但到1991年仍在4.4%的水平上。
其次,政府通过投放各种补助和长期低息贷款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一项稳定的政策。长期低息贷款主要是“农林牧渔业资金”和“农业现代化资金”,前者是根据《农林牧渔业金融公库法》由政府的农林金融公库按政策贷放的长期低利贷款,目的是发展农林渔业的生产;后者是政府通过农业协同组织(农一协)发放的低利贷款,目的是降低“农协”的贷款利息率,促进农户购买机械、设备、建筑物、家畜和果树等。
财政支农的重点是:(1)支持农业基本建设。(2)支持农业机械化。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及其他农业设备的采用投放了巨额补助金,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由半机械化向全面机械化的转变。(3)干预农产品市场。政府对一些主要农产品规定最低价格,对低于最低价格的农产品给予价格补贴,以保护农民的利益。(4)支持农民成立合作机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引导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成立各种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由这些合作组织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启示与借鉴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农业发展,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或“只予不取”的高补贴、低税收或无税收的财税政策。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的供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据测算,目前我国的农业综合支持量只有2%,而美国为91.5%,欧共体为25%,日本为41%。针对我国现状,政府不仅要增加支农资金总量,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还需要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金自发的、有序的投入农业。加强农业立法,使财政支农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法律法规虽在不断完善,但仍然有一些遗漏之处,知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普遍,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清理和修改有关法规、规章,建立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能有效保护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开发,以科技促农业高效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土地的单位生产效率不高,依靠科技进步带动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更应该切实提高财政对农业科技投资的比例。加大财政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投入的力度,实现农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财政的支持又是必不可少的资金的来源,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入,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五、财政支农政策的对策及建议
(一)保障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提高所占财政支出比重 第一,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使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按比例适当提高,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增长的速度。我国目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开始并将继续朝着有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方向调整。为此,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第二,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促使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的资金投入农业。
稳定和开辟筹资渠道,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奖励促进、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以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调动和引导各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探索农业资源开发和资本营运的有效形式,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项目,逐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投入体系。
(二)根据公共财政和现代农业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首先,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着力加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支持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水利灌溉系统,乡村水电和道路建设。
其次,加大对农技推广和农业科研的投入。增加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品质优良、效益显著、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示范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以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对于公共性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技术推广,可仿照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运行。
再次,逐步推进财政支出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和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这包括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保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最后,支农支出和农林水气等部门的事业行政费的现象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改观,这直接导致支农资金严重有效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扭转这种现象。建议把这些部门的行政事业费从财政支出中划出去,使项目含义名副其实,更为科学合理。
(三)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立足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理财观念,创新监管方式,应从六个方面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一是切实落实和完善“三农”投入政策认真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的各项三农政策,继续落实三个优先、两高于、一确保的政策和考核要求,做到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改善民生举措更多惠及农民;二是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惠农管理制度平台,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责任明确、支农惠农资金财政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加强各项支农政策和资金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避免出现各制度之间交叉和相互矛盾的现象,真正实现在财政支农管理制度上无缝对接;三是构建支农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行通道,继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直补以及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建立完善财政支农结余 结转资金的考核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深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管理,对财政支农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全面梳理,并合并同类项,以规划为引导,加强协调,将财政资金整合引导,落实在重点区域、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五是探索建立财政支农政策绩效考评制度,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考评指标标准,完备考评办法,并形成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六是加强基础管理,有力提升财政支农管理水平,加强支农资金基础信息统计和管理,完善财政支农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区县纵向两级财政,财政与市农口部门横向的网络贯通覆盖。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永泰县认真按照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闽财办„2009‟22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闽财办„2011‟17号)文件精神,通过总结2009、2010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经验、征求意见等各种方式,了解农村基层村干部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需求,并对培训工作进行了适当改进和调整。2011年永泰县21个乡镇代理机构会计、254个行政村的村会计、村干部、其他人员共513人参加培训,完成年初计划的100.9%,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责
为扎实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成立了由财政局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工作日常事务。
二、精心准备,科学规划 根据永泰实际情况,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2011年计划完成财政支农政策培训508人,并精心拟定培训内容,重点选择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内容,力求广泛、全面、实用、有效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师资:培训师资全部由县财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具体业务经办人组成,今年聘请福州市才干校高级会计师来授课,我们成立了会务组、后勤组、教学组,从确定培训地点、批次、食宿到组织报名等都进行了详细安排,制定并下发了《培训须知》,让参训人员早准备,保障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三、创新方式,注重质量
(一)创新培训方式,注重交流互动
县财政局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安排,定期召开局长办公会议,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并明确完成时间,切实纳入财政工作日程。通过深入樟城、盘谷、清凉等乡镇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对培训的意见、建议,授课教师着重从解决农村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重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多媒体演示,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开展交流提问、现场答疑。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分组讨论,听取学员的意见、建议、体会。
2011年创新培训方式。2011年7月17日至18日在天宇温泉酒店集中培训基础上,分别在乡(镇)(清凉、同安、嵩口、长庆、洑口)集中举办培训班,并结合“田间学校”、“永泰县农村实用带头人”培训班上增加财政支农政策内容并接受咨询、解答。2011年重点对粮食直补、家电下乡补贴、一事一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土地流转等有关支农政策多方面内容展开。
(二)创新管理方式,注重培训质量
学员管理实行乡镇党委负责制,由各乡镇负责组织本乡镇学员按时参训,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实行课前签到、对号 入座,严格考勤纪律,每天对学员出勤情况进行通报。
(三)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边训边改。
每期培训结束后,召开部份学员座谈会,听取学员意见,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学员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考核。
四、统筹规划,有序部署实施
(一)制订培训实施方案。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反复调研和召开相关座谈会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了《永泰县2011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实施方案》,为培训工作打下基础。
(二)科学做好培训计划。县财政局与各乡镇上下联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了全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相关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并本着适合、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的分布情况,采取集中面授和师资下乡分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质量。
四、齐抓共管,效果显著。
县财政局从领导到科室,人人关注培训,人人参与培训。乡镇领导亲自带队,全程陪同,既是培训班的组织者,又是接受培训的学员。授课教师精心准备、认真上课,使学员普遍觉得参加这样的培训值得、有用。后勤服务到位,食宿等工作让学员满意,确保了学员到学率。整个培训工作十分有序,效果显著。
六、落实经费,提供保障
在县级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除省厅安排5万元外,县财政想方设法安排培训经费3万元,并将培训经费列入新预算,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七、档案资料完整
培训中各方面资料收集归档案(相片、签到簿、信息等)十分完整,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八、下一步工作思路
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财政部门一项崭新的工作,也是今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把知识培训与政策宣传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基层;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和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
1、制定培训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财政培训工作已经在农村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意味着整个财政工作将走向农村、贴近农业、服务农民,而培训工作先行一步,因此,首先要树立长远思想,不是今年培训明年就不搞了,要制定长远规划,切实服务好“三农”。
2、明确工作职责,县乡齐抓共管。
继续实行县乡两级财政“一盘棋”战略,即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加强合作,乡镇财政所负责组织,县财政局负责培训。年终把这项工作纳入乡镇财政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对工作开展好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
3、扩大培训对象,注重社会效益。
培训离不开宣传,接受的对象越多越好,使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4、完善培训档案,实行规范管理。在培训结束后我们将培训人员基础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不仅建立了培训人员电子档案,还在培训结束后组织了情况反馈,针对培训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5、加大宣传力度。2012年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有线电视、广播、短信等方法进一步加强培训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九、建议:
1、加强信息沟通,建议省厅定期发布全省各地、县培训情况
2、加强县级师资力量培训,建议省厅定期组织各县师资培训。
3、进一步加大困难县培训经费补助,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一是搭建工作平台。成立由局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瑞安会计函授站设立办公室。邀请市农业部门全程参与,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各乡镇农经人员开展广泛宣传。此外,争取乡镇支持,以乡镇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培训文件,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工作保障。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农村财会人员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材;高标准严要求选配师资,强化培训,确保教学质量;安排专项资金70万元,通过承担培训费用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培训工作所需经费提供全额保障。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将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纳入参训范围,提高村干部财务管理能力。为15个乡镇制定便于操作的培训时间表,合理兼顾其他工作。运用多媒体演示、典型案例、交流提问、现场答疑等方式,从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补贴程序等方面详细解读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参训人员“吃得下”、“消化好”。四是建立工作制度。建立联络员制度,由镇街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辖区内参训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培训学员建“学籍”,全面记录学员学习情况;建立训后回访制度,组织已参训人员进行座谈,征求意见和建议,组织相关涉农科室走访参训人员,并现场指导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镇领导自县上20xx年10月17日视频会议后,及时召集相关部门人员研究部置自查自纠工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和涉及的相关部门财政所扶贫办工作人员具体抓,主要对20xx年全镇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具体从项目的计划、批复、组织实施、资料的完善报帐归档、整个资金的来源去向、通过内查外查抽查、从镇上到村组农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反复复本着高度重视,认真的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并对清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资金使用情况
我镇属全县的农业大镇,财政支农资金涉及面广、内容多,此次清查了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是扶贫工赈救灾救济等,及代县水务局监管和支付的51个小农水项目资金9636380.00。其中:20xx年小农水项目2个使用资金2750100.00,20xx年小农水项目49个使用资金6886280.00也进行全面自查。
三、自查存在的.问题
1、20xx年安排的新农村建设县级项目新建泥结石公路资金170000元(村3公里80000.00、村3.5公里90000.00)虽然项目已实施,但村报账资料不够完善规范,村未及时报账。
2、20xx年安排的能繁母猪补贴29900.00,由于业务部门兽医站上报数与兑现时的审核公示数有差异,造成资金滞留闲置8100元。
3、20xx年通过预算股安排汇龙社区5户火灾居民户生活救助及房屋恢复补助总额是147812.00元。由于5户居民处于古镇保护核心区,其房屋应恢复为古建筑,因种种原因至今尚未恢复,所以造成其建房补助122971.00滞留。
4、存在专户扶贫项目配套工作经费中列支烟、酒、笋干及生活费36130.00。
5、救灾资金使用不及时,20xx年末帐面余额为49332.04元,经核实帐户上已于20xx年5月前全部安排使用。造成的原因是属农财股以外县上安排的。
6、20xx年度小农水项目资金尚有25317.00滞留于账上未支付;20xx年安排小农水项目资金尚有3520.00滞留于账上未支付。
四、整改自纠方案
我们经过认真细致自查总结,针对这次自查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如下整改方案。
1、能繁母猪补贴滞留于帐户上的8100.00,已在自查过程中书面专题报告请示县财政局批复纠正建议进行纠正。
2、扶贫项目配套工作经费中列支烟、酒、笋干及生活费36130.00纠正后,立即、及时从预算一般户中安排足额资金归垫。
3、20xx年度小农水项目资金尚有25317.00滞留于账上未支付;20xx年安排小农水项目资金尚有3520.00滞留于账上未支付。纠正后立即、及时足额安排出去。
4、通过预算股安排的火灾救灾资金滞留于帐户上的余额122071.00当时研究的意见是恢复重建验收后才支付。
1 越城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做法
1.1 不断完善制度,有序实施支农政策
制定并完善已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越城区先后出台了支农资金管理办法、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越城区种粮农民补贴监督员制度,越城区粮油种植补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越城区粮油种植补贴工作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对各种专项资金的管理。同时尝试对性质相同、扶持对象和用途相近的专项资金,按类制定资金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合理、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为更好地管理支农资金提供制度保障。
1.2 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涉农部门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力度,针对财政支农工作的实际,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执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账储存资金的“三专”制度,杜绝和防止出现各种漏洞;制定财政支农资金审拨流程并上墙公示,严格按照资金拨款流程,将资金及时拨付项目实施单位,防止挤占和挪用。不断推进支农资金支付改革,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要求,加快拨付进度,减少拨付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3 做好项目管理,提升支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项目库。把农业项目库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下发《关于做好农业发展项目储备调查的通知》征集项目,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保证项目库内项目资源能满足项目申报工作的需要,行政区域调整后,及时进行了项目库的更新。二是规范项目申报。严格按照省市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项目立项公示、公告制度,做好项目申报。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监管。对支农项目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项目承办单位的财务指导,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核算、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四是严格项目验收。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验收组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进展情况进行验收。
1.4 强化绩效检查管理,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每年财政部门联合农口部门或配合审计部门对项目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检查。二是对省市财政支农资金扶持的重点项目资金,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同时,逐步把专项检查、绩效评价结果与支农资金分配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2 绍兴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随着省市级财政支农资金支出力度的加大,管理要求的提高,尤其是2016年农业经营组织专项审计情况看,越城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出来,分析目前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多个部门管理,项目资金重叠
目前越城区支农资金由存在着多个部门管理,如农水局、区农办、科技局、发改局、质监局、区财政局等都有相关职能,可以申报及安排资金。由于各个部门各自的管理范围和内容没有明确划分,存在着多个部门申报安排同一个项目或同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由于项目资金多头安排、互不衔接,有时同一个项目可以同时向几个部门申报投资,致使一些项目重复申报,资金交叉补助,这个问题已从2016年的农业经营组织专项审计中披露出来。
2.2 项目管理部门监管不力
从2014年的农业经营组织专项审计中披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越城区各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资金监管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农业经营组织存在项目申报中虚列项目套取财政资金、不符项目申报条件的也申报补助项目[1]、在项目实施中虚报投资额、虚增投资额、项目招投标不规范、开假发票、项目发票重复使用等问题。虽说这些问题主观上是企业主体的责任,但也说明了项目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不到位。
2.3 涉农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尚欠健全
随着涉农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职能部门对涉农资金的监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修订完善了相关涉农资金检查验收、资金管理等办法。但在涉农资金监管中,尚缺乏涉农项目台账制、项目造价审计制、教育惩处制等相关涉农资金监管机制。
2.4 资金使用存在“平均主义”现象
农业发展涉及农村水、田、路、林建设,农业企业等多方面,由于资金由不同部门分别管理拨付,仅仅依靠上级财政资金,远远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区财政因财力有限,需要扶持的项目较多,导致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2]。在资金安排上就会出现存在平均主义,难以做到突出重点。
3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建议
3.1 统筹整合相关资金,着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针对现阶段涉农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多头补助的现状,建议逐步理顺各部门的职责,切实解决涉农项目资金管理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权限和范围划分不清,管理职能交叉重叠,资金多头管理,项目建设主体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等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使涉农资金真正做到强农惠农。
3.2 完善项目运行机制,促进涉农项目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项目台账制。建议职能部门推进涉农项目库建设,将申报并获得补助的项目信息输入项目库,并将信息实行部门间共享。二是完善项目公告制。进一步加大项目信息公开力度,更大程度地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在实行项目财务审计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对项目进行造价审计。四是建立教育惩处制。对虚假申报等行为,在纠正的同时,应加大惩治和处罚力度,减少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3.3 严把审核验收关口,加强涉农项目认定管理
建议农业、林业、水利、农办、发改、科技、财政等有关职能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涉农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等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立项、验收等程序,并严格执行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验收的各项规定,做到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特别是要把好申报审核关和验收认定关,进一步加强涉农项目管理[3,4]。
3.4 强化后续跟踪监督,确保涉农资金绩效发挥
完善相应监督机制,建议涉农资金各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涉农项目的绩效评价,有效防止补助资金重复投入、无效投入等现象;建立健全相关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跟踪检查、监督机制,加强对项目后续管理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项目发挥原定效用,着力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
摘要:介绍绍兴市越城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及管理该项资金的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做法,建议,浙江绍兴
参考文献
[1]刘汉屏,汪柱旺.农业发展与财政支农政策选择--基于支农资金总量和结构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1):80-85.
[2]吴婷.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及其优化[J].经济研究参考,2007(5):46-48.
[3]黄小舟,王红玲.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5(30):44-45.
关键字:农村财政;农业;积极财政;支农;补贴
一、文献综述
对支农政策的研究很多,其中侧重于效果和不足的研究。蒋和平、辛岭(2009)认为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温铁军、刘海英(2009)认为“家电下乡”一类的农村补贴由于任何外部主体进入农村都与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实行效果不佳。
这些研究都确定了我国三农政策的可行性,并承认它们的实际效果,同时也看到了不足,提出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政策。但是关于危机后农业财政政策却没有单独归纳出来。
本文将结合当今时代背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一些农村农业方面的财政政策及变化,通过分析它们产生的效果来作出评价。
二、我国的支农财政政策发展
(一)政策总介绍
从2004年开始,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内容都是“三农”问题,2009年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2009年底到2010年初,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促进“三农”的政策,如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从2009年开始实施,2009年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新增补贴资金管理,完善使用机制等。
(二)取得成效
1.农村低保方面
2009年继续推进农村低保的应保尽保,保障人数达到4700多万,月人均补助达到60元。城市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保障人数达到2340多万人,月人均补助达到160元。五保供养人数556万,年人均保障水平集中供养为2500多元、分散供养为1800多元。城乡医疗救助已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全年救助6500万人次。临时救助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全年救助800多万人次。为城乡低保家庭、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节日生活补贴,惠及7400多万人。
2.农业补贴方面
我国对农业的补贴绝大部分是“黄箱”补贴,即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以及种子肥料等补贴,这些补贴约占整个农业补贴的70%,从补贴形式来看,暗补是补贴的主要形式,其通过流通领域实现,而明补只占补贴的25%左右。
在发放程序规范上,在各项补贴资金的发放过程中,先向群众与社会公开补贴政策、标准、数量等,后让农民在“五到户”表册上签名盖章认可,再兑付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从2005年开始,采取在银行建立农民个人账户,以存折形式直接发放到户的办法,把各种补贴资金直接计入农户或受益者个人账户,有效防止了各项补贴资金被截留挪用或抵扣现象的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财政政策在面对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但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财政政策制定上,农民处于被动地位
无论是改善农民的福利状况也好,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好,解决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对农民放权让利,提高他们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权利与博弈能力。没有权利的提升,农民的福利依然是政府财政的“嗟来之食”,没有明晰的土地产权和土地流转的自主权,农民将无法解决城镇化后的安家住房问题,城镇化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此外,如果农民没有足够的自主权,城镇化将缺乏内生的动力,也不可能形成合理的自发市场经济秩序。现在实行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将民主财政的概念贯彻,但有待改进。
(二)农村低保、补贴的标准评定,甄别程序等存在漏洞
农村低保和补贴是对农民直接相关的两个转移性收入来源。以低保为例,以收入为基础的准入条件,因为数据来源可能不真实,在现在看来不尽合理,另外在基础评定中也可能出现违规操作的道德风险。现在虽然实行直接发放的政策,但是中间仍会出现贪污腐败现象,影响农民切实利益。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
现在的农村水利设施存在病险水库多,灌溉渠道老化的问题,另外我国河流纵横交错,旱涝频发,但防汛抗旱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实施缓慢。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突出支农投入重点
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的投入,突出重點地区和项目,因地制宜,整合支农资金。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取消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市县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吗,以达到“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支农政策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法制的实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外统一、公开透明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强化农业补贴法律法规建设,要以保障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为核心。优化“绿箱政策”结构,设定必要的“黄箱政策”条款。是以法律的形式确保对农业补贴的投入量,同时规定补贴结构及补贴方式。
(三)加强支农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切实加强对支农专项资金和建设项目的全程跟踪检查与绩效评估,严肃查处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规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规范、高效地使用。
参考文献:
[1]蒋和平,辛岭.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J].农产品加工,2009,(7).
[2]王佳伟.关于农村低保制度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09,(12).
【财政支农的若干建议】推荐阅读:
财政支农政策09-07
支农支小政策建议11-19
支农支教论文12-01
基层央行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应分析10-25
支农支小意见10-08
服务期满支农工作总结07-25
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满意度调查问卷06-15
试论中国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理论思考07-14
财政审计的内容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