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做法及经验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做法及经验(共8篇)

科技做法及经验 篇1

西菜园街道办事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及经验“三网合一”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三网”是指天网、地网、人网。天网即北京农林科学院提供的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地网即以“村委会联盟网”为依托,由村委会网站、合作社网站、涉农企业网站等网站所组成的互联网络;人网是村委会的信息员、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协会、经纪人组成的信息技术合作社。其主要服务功能一是科技培训。通过卫星远程接收站点,村民每周可以下载一次科技培训课件,每次7—10个新课件,提高农牧民科学种田水平;二是成果转化。每户农牧民平均掌握1-2项实用科技成果,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三是网上交易。通过综合信息服务拉动农牧民上网交易;四是门户网站。每个行政村拥有1个村门户网站,促进对外交流,推动文化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在呼市科技局及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三网合一”科技服务示范模式已经在全乡8个行政村建立了3个试点。目前各试点已经开展了面向农村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资讯发布、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基层党员干部教育、产品交易等内容的农村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并在逐步形成全市行政村联盟、专业合作组织联盟、行业协会联盟及细分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有效地为农牧业产业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三网合一”新型农民科技服务模式的运行,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和农村稳定发展。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实施后,在每个村委会配备1-2名信息员,可直接带动劳动力就业人数1000多人;受益农牧民达6万人,项目服务可覆盖全乡农村人口和全区涉农企业。农业实现合作,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技做法及经验 篇2

industry

point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实现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发达国家均采取了有力措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据统计他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国内部分先进省市也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它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若干做法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可以更好地为加快青岛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及借鉴。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与经验

美国通过立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的经济遇到了严峻挑战, 为了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以抗衡来自西欧和日本等国的挑战, 美国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创立科技创新引导战略, 从1980年到1987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促进科技进步以应对来自德国和日本的挑战, 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促使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多项法案在国会通过, 《专利与商标法修正案》是其核心法案, 这一法案又称《拜杜法案》, 还有其他一系列的辅助法案, 包括:《联邦技术转让法》和《贸易与竞争法案》, 以及《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案》和《小企业创新开发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法规。除此之外, 美国国会还颁布了相关的行政命令, 其目的是使政府以高校为依托, 有计划地建立产学研中心, 这样既能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 培养出高水平的工程师, 又能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发挥政府资源推动民间资本的作用, 进一步促进联邦技术向民间的转移, 实现这些技术的商业化和民用化。 (2) 美国政府还设立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 像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专门负责管协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工作。 (3)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联邦政府向高校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来资助其科研活动;通过先进技术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 加速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先进技术的转化。就这样美国政府通过立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德国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

德国政府重视科技界、高校、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交流, 铸造产、学、研一体化链条, 加速创新知识的产品转化, 因此可以通过他们之间的合作把各种方法、创意和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成熟的新产品。德国设立了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不同的创新联盟由于目标计划的不同, 名称也不相同。如国家高技术战略“创新联盟”——主要是为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而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 目的是共同开发未来会对国家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性技术, 以期实现国家战略;“创新网络计划”是促进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盟, 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精英团体计划”则是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领域和地区组成的联盟, 主要是支持发展尖端技术的。它们名称虽不同, 其实质都是促进经济界和科技界的结合而建立起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整体创新。像那些具有地域背景的创新联盟同时也是增强所在地域的区位优势, 参与到全球创新基地的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德国还采取了若干措施鼓励产学研之间的人员有序流动, 很多的联邦政府科研计划在项目申请阶段就明确提出要在产学研结合体系下进行, 这一系列措施大大缩短了创新知识到新产品的转化时间使研究成果得以迅速转化应用。

日本通过技术转移机构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为应对泡沫经济的破灭, 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20世纪90年代日本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为了能够从资金上支持中小企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 日本通过了《中小企业创作活动促进法》, 依据此法的“创造性技术研发辅助金制度”, 研发型的中小企业可以享受优惠的财税政策;为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制定了《关于促进大学等的研究成果向民间企业转让的法律》 (简称《TL0法》) , 该法案的目的是通过专门机构来帮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的转让转化, 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开拓新的产业, 最终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或中介机构一般叫“技术转移机构” (简称TLO) , 是从大学等获取研究成果的同时实现专利化, 并对专利进行市场性评价, 在对企业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转让服务的组织。它的具体工作流程图——首先是发掘、评价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其次向专利局申请研究成果使之专利化——让企业有权利使用这些专利——最后从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返给大学及其发明者, 作为他们的研究费。TLO从组织形态上主要有四种:采用财团法人形式创办的TLO、采用股份公司形式创办的TLO、学校法人内设立的TLO、由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等几个大学共同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TLO。根据出资方的不同, 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模式运行。TLO沟通了大学和企业, 大大地降低了科技成果的信息不对称性,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使高校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迅速有效地向民间企业转让。

经验与启示

上述发达国家的成果转化体系和做法, 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 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发达国家成果转化的做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制定了完备的政策法律体系, 如美国的《拜杜法案》、日本的《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德国的《科学技术法》等, 通过调整科研成果所有权, 使高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为高校科技商业化提供了政策与法律保障, 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二是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如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日本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等, 它们不仅从事科研创新还深入到技术转移和推广中, 通过市场调研, 向最合适的企业提供技术转让的服务, 从而使高校科研院所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向民企迅速有效地转让, 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架构起桥梁, 成为技术扩散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三是重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它有着双重身份——产学研的引导者和成果转化的受益者, 政府注重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加大企业的研发力量, 引导产学研重心向企业转移。如德国《中小企业进步法》就是为了专门资助中小企业进步而设立的, 并且政府还将科学基金中68.8%的经费用于资助企业界实用技术的研发工作。美国设立的小企业管理局负责实行贷款担保计划、小额贷款计划等各种担保和贷款计划, 帮助企业获取资金。它们这种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做法

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上海张江是我们国家最早设立的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时又是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单位, 而西安光机所在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上的大胆实践探索与成效, 被称作是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西光所模式”, 它们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若干做法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关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

“中关村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模式, 它既是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模式, 又属于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原动力的内生型发展模式, 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创新的主体, 通过使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对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 以知识经济引领经济增长的模式。中关村走的是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 中关村的产学研合作有三种模式: (1) 项目纽带合作模式指的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签订的技术合同是以具体项目为纽带, 这种合作关系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模式, 合作或创新也仅限于在项目期限内, 一旦项目结束, 双方的合作关系也随即解除。 (2) 建设平台合作模式指的是大学和企业、科研院所以平台创新主体进行产学研合作, 他们共同投入资源组建平台。 (3) 中关村的产业技术联盟有契约型和实体型两种形式, 是科研机构和企业围绕创制技术标准、攻关共性技术建立的产业技术联盟, 这样做是为了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技术的联合创新, 同时还可以共担风险, 共享利益。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模式

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1992年7月, 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目前已经构筑起“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三位一体的全程孵化体系, 做到了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多元孵化。而园区孵化器也已成功转型成为“高端专业增值服务型”, 形成了一个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搭建的, 多元化运作、多功能的孵化协作网络增值服务平台。

武汉光谷——大学科技园“四级跳”模式

1984年, 东湖高新区开始筹建;2001年, 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即“武汉·中国光谷”。光谷为加快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逐步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级跳”模式。见下图: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政策的引导, 光谷的优势在于政策的先行先试:首先是出台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 这又被称为“黄金10条”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对知识产权一年内未转化的这种情况进行了明确规定, 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拥有处置权及转化收益中至少70%。光谷出台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明确支持武汉高校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 并在借鉴中关村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政策和技术经纪人制度等。其次出台了人才方面相关政策:为确保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以“3551光谷人才计划”为抓手, 加快人才服务环境建设。最后在资本运营方面, 光谷充分发挥金融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创业, 围绕“创新链”完善“金融链”, 积极培育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本市场, 完善高科技企业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等以期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西光所——四位一体与四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目前西光所在加速成果转移转化, 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痼疾上的大胆实践探索与成效, 被称作是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西光所模式”。“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具体是指通过引进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解决人和技术的问题;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撑体系解决创业初期资本短缺的问题, 创建了集多种贴身服务为一体的孵化器, 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行政、物业、workshop的“6+1”贴身服务, 这一系列做法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四融合指的是:通过发起设立西科天使基金, 探索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起创办中科创星孵化器, 探索科技与服务深度融合;发起科技创业培训体系建设, 探索科技与培训深度融合;在产业最前沿与民营资本合作成立初创研究院, 协同地方资源成立光电子集成先导技术研究院。促进研究机构与社会的融合, 产业发展的同时, 反过来也促进了研究所的科研模式与方法的转变。西光所成功的原因, 首先是通过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引进解决人和技术的问题, 截至2015年底, 西安光机所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3名 (占西安高新区内千人计划总数的43%) 、“百人计划”人才30名、海外创新创业团队30多个;其次是创新用人模式, 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一是鼓励有创业潜力的科研人才带着科研成果走出“围墙”, 或许可转让, 或创办企业。二是打破“儿子女婿”的陈旧理念桎梏, 研究所不再只是“现有员工的研究所”, 让研究所成为真正开放的国家科研创新平台。三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 不再完全以学历、论文、报奖等论英雄, 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就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与价值。四是构建多种体制机制并存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经验与启示

科技做法及经验 篇3

关键词:沼气;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24-1

随着农村沼气开展推广建设加速,以沼气池工程生态化为纽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给使用沼气后续管理服务工作能够健康发展。为此成立一个比较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伍,为沼气农户提供管护服务是沼气使用的保障条件。通过建设市县级服务站与村级服务网点,对站,从业人员的条件服务要求,服务内容,运行管理,及保障措施等提出一些见解和主张,积极引导以沼气入户率高的示范村成立沼气物业管理站,更好地发挥农户组织在沼气管护中的作用,使农村能源建设推广得到实效应用。

1 沼气管理服务网点建设的办法

沼气管理服务整体筹建,坚持引导,专业化服务,管理的服务思路,以建全服务队伍,落实待遇,完善网点作用为重点,先期实行技能培训,使用效果效益吸引等措施,建立一个市县级服务网点,并逐步推广在各项目村确定服务户数,以责任形式建立独立经营的农村沼气物业化管理服务网点。

2 组织过程

2.1 县市级服务网点

首先建立多个服务站。承担全市沼气建设后管理,并接受能源站的技术和使用方法的指导。服务站的服务范围是:形成村级服务网点,协调村级服务点的工作;采购沼气及农村能源建设设备配件;发展村级服务点技术员;掌握全市农村能源建设中设备的管理,维护情况,管护维修经验,维修途径和方式;对各村级服务点的工作情况和服务质量进行日常服务,培训技能人员,做到农村能源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处理解决沼气应急事故。

2.2 村级服务网点的任务点

确定的沼气用户服务点的原则,根据农村沼气建设户数,建立服务网点。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初步计划以200~240户沼气用户建立一个村级服务点,可采取两步到位的办法,第一步先具备条件,有积极性的乡村先行筹建,第二步在发展起来的服务点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完成服务网点建设。服务点为全市农村能源建设网络的最基层组织,工作由服务站管理,接受沼气用户的监督。每个服务点挑选配备一名经过技术培训或具备维护能力的农户人员为本服务点沼气及农村能源设施维护人员。服务范围是:负责向本服务点农户提供沼气及能源设施配件,负责本服务点农户对沼气及农村能源设施进行日常管护和维修,确保沼气长期正常、安全使用,宣传农村能源政策法规,总结农户先进管理经验,向县市级服务站汇报工作情况,从而带动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推广使用其他清洁能源。

3 从业人员条件

选拔沼气技术工作人员对本市村内农户人员专业进行培训。要求:热爱沼气及农村能源工作,能为农户服务,掌握沼气及农村能源建设配套设备的使用,安装,维护,故障排除技能及相关知识。

4 服务要点

按照整体工作的要求,农户满意的原则,服务网点和沼气管理技能员要对服务农户进行日常巡视,测量各项指标做到及时维护;建立沼气及农村能源建设项目零配件服务部,向农户提供厂家优质零配件,廉价适用的零配件。

5 推广服务内容

引导农户科普知识,熟悉使用沼气池及农村能源设备;向农户传授沼气,合理利用技术;向农户提供相关的种植,养殖技术;更换沼气管路零部件,脱硫剂的再生及沼气池和农村能源设施的维护;沼气池进料,出料服务;安全使用注意事项;为沼气池农户提供服务技术及配件产品。

6 运行措施

6.1 筹建渠道

沼气及农村能源筹建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立足于国家项目,通过国家村级沼气物业服务网点建设项目,为服务网点提供服务设备,形成有效的发展规模。

6.2 服务费用构成

村级服务人员由出料收费和配件销售构成。实行统一收费标准,并严格制定管理办法,收费标准要兼顾管理员的收入和农户的实际承受能力收费。

6.3 管理

县市级农村能源站组织人员定期检查,以合同及考核管理办法為标准,确保服务站和物业工作服务到位。

7 主要经验

目前沼气建后物业服务运作不能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是:“三沼”综合利用水平低,农户仍处于自我摸索阶段,思想认识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村沼气综合效益的发挥。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一是通过财政扶持物业服务点的运作,通过服务点的运作引导广大项目用户从认识上,生活习惯上接受“三沼”,从而形成认可,自愿接受沼气物业服务,这是一种见效快的途径,但是目前各地财政困难,需要用钱的地方多,很难持续地扶持,推动这一事业的全面发展;二是合同的形式,将服务点服务置于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服务,这需要沼气服务员有事业心,认准沼气事业,立足长远,耐心开展工作,以身示范,从沼气的利用,沼渣沼液的利用,逐步推开。沼气建设服务目前走的就是一种服务路子,已有成功范例。

内部控制工作经验做法及成效 篇4

自财政局部署开展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后,我校高度重视,不等不靠,迅速行动。通过行政办公会深入开展内控机制建设宣传教育,熟悉了解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班子成员思想统一,干部职工步调一致,为内控机制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风险排查、风险教育、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和考核监督等工作,各成员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迅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查找风险点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全校各处室全面梳理业务和职责流程,检查、了解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全面排查风险、查找风险点,为内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

三、梳理职权,优化流程。

我们认真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全面梳理、明确了各岗位及人员职责、权限,明确权力行使的依据、权力运行的规则和范围。按照岗位、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制约的原则,对每一项权力事项的分布、结构、重点及运行规律进行认真分析,按照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制作流程图,使权力运行轨迹、工作运转程序更加清晰可见,防止权力运行“脱轨”失控,促进权力按照科学严密的程序规范运行。

四、构建平台,健全制度

1.制定防范措施。学校内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排查出的各类风险源(点)逐一登记,深入分析风险成因,将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其重要程度和发生的概率,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寻找和制定防控的相关制度和依据,制定风险防控要点。

2.营造预警氛围,使相关岗位人员时时处处有风险意识、预警意识,并深刻认识到 “权力在哪里、风险点就在哪里”、“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都是风险”,强化了“按程序执法、按制度办事、按岗位负责”意识。

3.健全完善制度。我们按照“工作有程序,程序有控制,控制有标准”和“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司之职、时有限定之期”的要求,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以压缩自由度、增强透明度、提高可复核度、强化制约度为主要内容,修改、补充、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程序、统一标准,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

五、严格考评,持续改进

要把内控机制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必须以加强监控跟踪考核为手段,不断充实监督体系,强化“一岗两责”。由个人对照自身岗位风险点进行自查,学校按照日常工作开展考评、督察,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修正完善廉政风险管理,监测考核制度化、日常化,将风险点与岗位相匹配,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挂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边开展、边总结、边改进,不断抓好内控机制建设的持续改进工作。

一、学校业务管理活动多样复杂,办学情况逐渐复杂化,经济状况更加多样,内控难度日益加大。

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观念淡薄,学校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等把重心放在教育教学上,对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影响到执行的内驱力不足。

三、学校内部控制改革稍显落后,难以建立起科学的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实施过程重中也有形式轻实质的情况,执行力度与执行效果打折扣。

四、专业业务能力和水平急需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其实都为教育类专业技术人员,而内部控制工作的专业性很高,要求也很高,实施起来完成表面工作都很困难,更别说切实落到实处。

五、人员紧缺。我校因为学校性质问题,师资一致处于紧缺状态,难以安排足够的人员到不同的岗位上,造成极少数岗位分离不彻底。

下一步,我校将进行以下工作进一步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1、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工作的宣传和培训,使相关人员不做门外汉、不做外行事。

2、优化实施方案,要求各科室各人员的内控工作重点放到对某项操作行为,抓开始、抓过程、看结果上,做到抓日常、抓基础、抓规范、抓资料积累。

3、加强日常督导,按照标准对各业务人员的工作进行日程督导评价,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边整、边改、边研究、边完善。

4、强化考核约束。评价结束后,对所有评价内容均达到标准分的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评价结果同年终考核评价相结合,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职位调整挂钩。

1.加强对各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2.提高领导干部对内控工作的认知和重视;

3.内控工作可由纪委部门牵头,加强考核评价与奖罚力度; 4.把内控工作列为单位常规工作;

科技做法及经验 篇5

我校近几年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定新的奋斗目标,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在几个方面积极进行整改并取得了新的发展。下面简介我们的一些经验。

一、优化教学与教研条件,建设教学研究资源

学校添置图书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计算机教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建立了校园广播背景音乐系统。

本年度将为每个教师办公室购置了办公电脑,建立了校园宽带网和学校网站,实现了与因特网的互联互通。教师可以快捷高效地处理学科资源,随时上网查询资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的整合。

现在的城北中学办学条件日臻优化,校容校貌日渐优美,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被社会各界誉为“温馨的家园,成长的摇篮”。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每位老师每学期读三本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每学期总结二个教学案例,每学期争取在县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或论文获县级以上奖励。使教师们用新理念、新方法指导实践,将大师们的思想火花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学校现有教职工112人,共有党员人数36人。中高职称6人、中一职称47人;本科56人;平均年龄31岁,是一支年富力强,业务突出的精干团队。队伍中有11个县学科理事和8个学科带头人,有市级骨干教师38名,省级骨干教师6名。有6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励,400多人次获省市级奖励。

(二)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一是抓好集中系统的培训。每年寒、暑假,我校都举办教师课改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和“怎样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培训等其他专题培训。利用学期中的集中学习时间,我们举办了多期新技术、新手段的培训,使全校教师掌握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个性发展评估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与合作技术等。二是开展以骨干培训为主的个别培训。为了帮助教师真正领悟新课程理念,我校自开展校本教研以来共派出二十四人次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还派出了五十二人次参加了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举办的短期培训。三是外出考察学习。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到外县和县内其它学校学习交流,现场感受名校的教研教改经验。五是实施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各教研组内开展“拜名师,促成才” 的一帮一活动。骨干教师要承担业务学习讲座和辅导任务,并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传授经验、指导听课,努力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三)推进民主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在分配上,打破“大锅饭”,实行绩效工资;奖金分配上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奖励制度,奖金政策向教师倾斜。

三、落实教研制度,形成校本教研特色

一是建立了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学校明确校长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整合教务处、教科室、学生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力量,建立直接为教师发展服务的开放教研网络,使教师的困惑与要求能及时得到解决和回应,使教师的成果能及时得到交流和分享。

二是寻求了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除了组织理论学习外,还针对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对话,到课堂中进行现场指导,让教师在参与式培训中倾吐困惑,在反思与互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如胡小莉老师多次与专家交流互动,很快提高了教学水平,并在蓬安县青年教师赛课中脱颖而出,荣获蓬安县数学竞教一等奖。

三是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通过正确的制度和有效的激励,运用强力推行的手段,终于让教师从“被动研”发展到“主动研”。把教研成绩与年终考核和职称晋级挂钩。

四是建立了问题和问题解决资源库。我们的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有什么问题就研究解决什么问题”。主要有涉及某个具体教学内容的问题、学科内的教学策略问题、跨学科的共有的教学策略问题和一些德育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筛选,以及由“问题”已经产生或即将产生的后果的分析,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危害性,形成了校本教研的紧迫心理。问题的归纳与总结也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找到了“研”的方向和重点。我们将一些典型的问题(包括问题产生的背景、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思考,或教师收集到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分科分类整理后,建立了教学问题及问题解决资源库。

五是构建了四个问题解决模式。以问题为课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我们在借鉴校本教研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四个“问题解决”的模式:(1)课例比较研讨模式(2)循环授课模式(3)专题研讨模式(4)校本课题研究模式。

六是强化了教育科研工作。每个学科实施集体备课,要求各个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内容的“集体备课日”活动;要求教务处每学期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教学研究月”活动。举办“课堂教学示范周”活动。活动重点放在教研组内进行,推动教研组活动的有效开展。全体任课教师每人备一节课,在教研组内先讲,优秀的课再推到全校范围内来讲。我们还率先在全县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和研究会,邀请教育专家来校作学术讲座和报告。现在我校又瞄准高效课堂改革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研究。研究性学习作为课改中“重点”、“亮点”和“难点”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开展研究性学习,一定不能丢掉课堂这一重要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提供给学生学习研究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是急待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选取“初中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以期通过研究,更好地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推动初中高效课堂建设

学校强化教师的课改意识,大力开展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四新”和主体性、生活性、情趣性、创造性“四性”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经过多次论证,制定了《蓬安县城北中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其一,我们认为,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是要加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靠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高效课堂改革对每位教师不仅是一种压力,一种挑战,而是“蜕变”。我们着力追求四种观念的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博爱的观念、教育即解放的观念、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其二,我们认为,新的教改应最重学法改革。我们以为教改的实质其实是学法的改革,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各学科均逐渐形成特色,如语文学科的“自学辅导法”、外语学科的“相互式积极学习法”、化学科的“启探式教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目标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改革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在小组和团队中互助性的合作学习、围绕主题开展探索研究的探索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了学生幽闭的心智。我们总结得出以下几点共识: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这是变革学习方式的前提;建立合作小组,这是变革学习方式的重要方式;重视学法指导,是变革学习方式的重要步骤;多动手实践,这是推动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影响下,全体学生形成了勤学勤思,敢于质疑的良好学风。

其三是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我校的语文课采用5+1的开设模式,即每周由语文老师上五节常规语文课,一节阅读课,充分利用阅览室报刊资源,开阔学生知识面和知识结构。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另外,我校还开设了法制教育、劳动技术、心理健康、艺术教育、社会实践等十几门选修课程;开设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完善特长生导师制,使活动课程做到课表、课程媒体、课程目标、施教人员四落实;规范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了多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阐明了多个有创意的观点,撰写了多篇研究性学习论文。

其四是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我们改变过去单一的只管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结果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新机制。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内在素质外显,教职工工作实绩外化。

五、加强交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科技做法及经验 篇6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4号,以下简称《 指导意见》)要求,

切实推进各单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11号,以下简称《工作通知》),现将文件转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要求

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工作通知》的要求,迅速部署本地

区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要注重加强对本地区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督促指导。各主管部门、各单位要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于9月份认真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评价结束后要向单位领导班子提交书面风险评估报告。

二、时限要求

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要按照《工作通知》中的具体要求,督促本地区各部门(单位)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底前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三、选点施行,全面推进

结合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现状,经研究确定咸阳市交通运输局、咸阳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咸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咸阳市环保局、咸阳市教育局为20同期跟进单位。

各县市区、各部门在全面贯彻落实《工作通知》的过程中,应重点选择部分单位同期跟进指导(每个县区同期跟进单位不得少于

5家,各部门对下属单位的跟进不少于1家),对在基础性评价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四、总结经验

各县市区财政局应当于2016年11月15日前,向市会计管理处报送本地区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报告分为两部分,一是本地区部门(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等。二是同步推进单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导评分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

科技做法及经验 篇7

对于加工精度而言, 主要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几何参数, 与理想零件几何参数相同, 两者之间所形成偏离误差的现象, 加工误差精度的出现反应了加工精度的高低。在加工精度分析的过程中, 其具体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首先, 是尺寸精度:主要是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尺寸之间形成的误差范围;其次, 几何形状精度:主要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限制加工表面的宏观几何差异, 例如、工件加工的圆度、圆柱度以及平面度等;最后, 是相互位置的精度, 主要是限制加工表面与其基准见的误差, 例如, 工件之间的平行度、垂直度以及位置等。

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 误差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并不会对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 应该对误差进行合理分析, 掌握其出现的规律, 从而通过相应措施的分析减少误差现象的出现。对于不同的工艺形式而言, 在其操作的过程中, 只要细心调整, 选择合适的切削参数, 就可以使精度加工得到有效性的提高。

2 机械加工精度影响因素的探究

2.1 加工原理误差

加工原理的误差采用了近似的成形运动, 或是近似的切削刀轮廓进行加工, 从而出现误差现象。例如, 滚齿加工的齿轮刀存在两种误差, 首先, 切削刃齿轮廓近似的造形误差, 由于在技术制造中存在一定难度, 在精加工的同时会采用阿基米德杠杆原理。其次, 滚刀刀齿数是有限的, 与理论的光滑线有一点的差异。在近似值成形运动过程去, 虽然会出现加工误差原理, 但是, 在通常情况下, 能够简化机床的加工结构, 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优化精度加工的技术理念。如果在机械精度加工的过程中, 误差不超过规定的精度值, 是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的。

2.2 主轴回旋误差分析

机床主轴主要是装夹工件或者是工具的基准, 将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件, 主轴的回旋误差会直接影响到加工工件的精度。主回旋轴的误差主要是指, 主轴不同瞬间的实际回旋轴线所对应的其平均回旋轴线的变动量, 可以将其分为三种主要形式, 径向圆跳动、轴向窜动以及角度摆动。出现轴线转动的主要原因是主轴轴尖端面以及轴承承载端面对主轴形成的垂直度误差。对于不同的加工形式而言, 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主轴回转轴线存在着加工误差。由于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出现, 对加工外圆以及内孔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 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于轴向回旋误差所造成的影响是较大的。当出现车螺纹时, 主轴向回转误差的出现会形成周期性的误差。因此, 在技术优化的过程中, 为了不断提高主轴以及箱体的制造精度, 可以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选择精度较高的轴承, 实现精度装配, 合理优化主回旋误差现象的出现。

2.3 刀具以及夹具制造误差分析

刀具误差现象的出现对于精加工的影响, 定尺寸刀具误差的出现, 会直接影响到加工精度, 对误差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出现刀具磨损的现象, 会直接影响到被加工的形状及精度, 导致加工零件尺寸出现误差。

对于夹具而言, 其作用可以使工件对刀具以及机床确立正确的使用位置, 所以可以发现, 夹具制造出现的误差对工件的影响精度是很大的, 夹具的误差会引起工件定位的误差, 如果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部件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磨损, 就会出现严重的误差现象, 导致部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形变, 影响了机床中项目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刀具应用的过程中, 由于刀具尺寸的热容量较小, 道具热形变对加工的精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从而出现精度误差的现象。

3 机械装备控制加工精度的经验总结

3.1 优化机械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原始误差的出现主要是产生加工误差原因的出现, 做造成的误差现象。而在机械装备系统加工控制的过程中, 为了不断提高机械加工的精度形式, 就需要对加工误差的各项原始误差进行分析, 从而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为整个工艺技术的优化提供科学化的服务。如果在机械装备加工的过程中, 需要减少原始误差出现的现象, 可以提高零件加工中所使用机床的精度, 提高夹具、量具以及工具本身的精度, 有效控制工艺系统承受力的能力。在精密零件加工的同时, 应该注意机床的几何精度、刚度以及控制加工热心变的现象, 从而有效减少机械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3.2 原始误差补偿现象的分析

误差补偿法主要是指, 人为造成的误差形式, 用误差去抵消原始工艺系统中的原始误差。对于工艺系统中的原始误差而言, 在解决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误差补偿的技术形式, 对工艺零件进行有效控制, 从而不断减少误差出现对工艺系统造成的影响。在原始误差补偿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种原始误差抵消另一种误差, 使两种误差形式尽量减小, 保持方向相反, 成人减少机械装备加工中出现的误差, 提高系统应用的精确度。

3.3 转移原始误差的技术分析

转移原始误差主要是指,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 将原始误差从原有误差敏感的方向转移到误差费明显的方向中。如果在工艺技术加工的过程中, 并没有将误差内容有效的转移到非敏感方向,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械装备的加工工艺, 在原始误差转移的过程中, 对于精度要求并没有影响。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 原始误差转移的技术很多。例如, 主轴锥孔, 为了保证轴颈的同轴度, 通过夹具的使用, 减少原始误差现象的出现。

3.4 均衡原始误差的技术分析

机械设备工艺加工的过程中, 为了不断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 可以采用原始误差的分析方式。配合精度的分析需要很高的轴与孔的控制, 经常采用研磨工艺形式。研具自身并没有对精度进行要求, 但是, 在系统工作的过程中, 当与工件进行相对运行时, 会对工件进行微量的切削, 其中的高点逐渐被磨掉, 从而使工件的设计得到了原有的精度要求。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现阶段机械加工精度分析的过程中, 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不断优化, 传统的工艺形式不断发展, 对精加工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 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实现系统加工技术的有效控制, 可以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技术的优化措施, 强化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 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机械加工的工艺技术水平, 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 从而使工艺企业得到经济化的发展。

摘要:在机械装备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精度的控制是机械加工技术中关键的技术之一。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较多, 例如, 加工原理以及主回旋轴出现的误差等。因此, 在现阶段工艺技术的发展中, 怎样有效控制机械装备加工的精度, 就成为装备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机械装备,加工控制,精度分析,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黄海, 申向丽.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4:135-136.

[2]魏杰.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5:39-40.

[3]许旭.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探析[J].品牌, 2014, 7:116.

[4]张家峰.机械加工中的高精度加工技术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1:58.

科技做法及经验 篇8

一、我国城市管理的典型做法

(一)沈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沈阳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职能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局)承担。其中,市城市建设管理局负责制定城市建设管理中长期规划、拟订设施维修养护和日常管理资金计划等事项。市城管局专门负责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该局共设13个分局,集中行使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等14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2005年2月,沈阳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管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其组成委员包括市建委、市城建局、市城管局等20余家机构。该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定全市城管领域的综合性规划、计划,决定城市管理重大事项。办公室主要负责全市城市管理计划编制汇总工作;负责协调城管系统各部门,组织落实城管委工作安排;负责综合整治活动的协调组织工作;负责对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

2010年7月,沈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理顺道路桥梁和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沈政办发[2010]77号)将该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定位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具体来说,市城建局是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区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对辖区内城市管理事务负全责。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基础,负责具体组织所属区域内各种设施的养护及环卫工作。

2.主要管理机制

(1)行政执法勤务区工作模式

沈阳市以全市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执法范围,对应设立具备行政执法处罚职能的责任区域,实现了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执法人员以勤务区为基本执法单位,在区域内统一行使处罚权,办理简易处罚案件,这里的处罚权涉及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市政、房产、城市园林绿化、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公用事业(自来水、燃气)、人防工程等14个方面。从本质上讲,勤务区模式的核心是执法责任制,实行的是一种网格化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扰民的问题,实现了由粗放式执法向精细化执法的转变;由事后执法向执法工作前置转变;由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转变;由注重行政处罚向注重执法服务转变。

(2)执法共建机制

所谓执法共建,就是城市管理执法者与管理相对人,通过开展知法、执法、学法、守法等一系列活动来共同参与城市的管理,其核心就是 “变事后处罚为前置服务”,“变我查我管为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搞好城市管理”。市城管局以勤务区为单位,重点明确了八个方面的服务对象,即学校、医院、社区、物业公司、开发建设单位、街路市场管理单位、锅炉房和地铁站管理单位。该局具体的共建活动形式很多,比如与共建单位、商户代表座谈;发放共建联系卡、执法便民工作卡等各类宣传卡片,等。

3.基本评价

沈阳的做法,可称为大执法局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下的城市管理执法部门相对集中行使城市管理领域的多数行政处罚权。此模式有利于精简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能,有利于对城市管理权的行使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上海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除负责城乡建设管理、交通管理等事项外,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如综合协调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同时挂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负责对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林业的行业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市已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即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监督和处置相分离,主动发现、及时处置城市管理的问题。此种模式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注重使管理重心下移。该模式以街道、社区为基础,以1万平方米左右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采用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目前,网格化管理已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管理内容涉及公共安全、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管理等。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相关的规定,上海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上海市联席会议)是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综合协调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讨论、研究和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和重大措施;综合协调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资源,组织协调全市性重大执法工作,等。上海市联席会议由市政府批准的相关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综合执法处,负责联席会议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城管执法局分管副局长兼任。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任务,负责做好日常事务的处理及有关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组织对热点难点问题及市政府重点工作和下一步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等。

(2)城市管理监督机制

上海市在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机制方面构建了以下机制:一是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监督平台。通过市政道路平台、网格化平台、12319城市建设热线、12369环保应急热线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城市管理考评机制,市城市管理部门对全市各区县开展单月评估和百日考评,同时,组织城市建设和环境文明指数市民测评,对各区县评估、考评和测评结果进行排名,并纳入区县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市、区(县)、街(镇)”三级巡视督查机制,坚持执行城市管理巡视督查日志制度。[1]

nlc202309040032

3.基本评价

上海市在城市管理上同样采用分权模式,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分别由不同部门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其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设置具有一定特色,即该部门在负责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城市管理职责。这种职责设置使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关系更为密切,便于落实“建管并重”的理念。在管理手段上,上海市注重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已在全市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

(三)深圳市做法

1.城市管理体制

深圳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分别主要由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承担。其中,市城市管理局主管园林绿化、林业、环境卫生、城市市容综合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方面,市城市管理局目前行使着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工商管理(对无照商贩的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对侵占道路的管理)和房产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在管理格局上,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2年就作出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决策,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通过采取财政全额拨款方式,充实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城管力量,保障其人员经费。此举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管理职能、运作机制、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转变。各区级城管部门则把执法队伍组建成若干分队,下派到各街道办,执法队伍实行区、街道双重领导。

2.主要管理机制

(1)城管外包机制

2007年底,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通过培育市场组织,购买社会服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西乡街道将13项城市管理职能交给物业公司,包括:环境卫生方面,如清洗垃圾桶、站标、路标等市政设施,清除乱张贴;市政道路方面,如换铺人行道水泥砖、换铺道路路牙等;绿化整治方面,如整修绿化带,美化道路园林、灯光等景观;公共秩序方面,如进行街区管理宣传,劝离在交通要道等重要公共场所经营的小摊贩和乞丐。[2]西乡街道引进物业公司之后,形成了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共治”的局面,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深圳城管外包的对象是某些服务事项及辅助管理事项,并不涉及行政权力的委托行使。

(2)公众参与机制

深圳市非常注重构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引导公众参与社区管理,如宝安区西乡街道成立街道市民街区管理委员会,通过推举产生的5名热心市民为街区管理委员会委员,代表市民参与街区的管理。二是围绕城市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如深圳城管部门坚持开展“百名市民走近城管”、“城管义工行动”等一系列吸引广大市民参与的大型活动,使广大群众既亲身参与城市管理过程,又切实享受到城市管理成果。让公众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加深了对决策的认知度,极大地削减了城市管理政策执行中的障碍,成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一个典范。[3]

3.基本评价

深圳市城市管理的特色在于其城管外包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这两种机制注重发挥企业和公众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深圳市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努力,顺应了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机制民主化的趋势。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二、上述典型做法对今后城市管理改革与立法的借鉴意义

(一)合理界定城市管理范围

城市管理改革的基本前提是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客观来说,国内就城市管理的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上述几个城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总体特征是对城市管理范围界定持谨慎态度。如沈阳市将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政管养、市容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市场管理等;上海市则把城市管理的范围界定为市容卫生、市政工程、绿化、水务、环境保护、交通管理、工商管理、建设管理等。概括来说,这两个城市的城市管理范围主要集中于市容卫生、市政管养、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领域。作为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也采用了这种思路。根据该条例第2条的规定,城市管理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市政设施、市容环卫、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物业管理、应急处置等事项。

(二)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分立已经成为国内较大城市城市管理的基本模式。三项职能的分立有利于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三种权力的制衡,但同时也对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协调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治理,一些城市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发挥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高位协调作用,需要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加以保障。沈阳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行的城市管理重大决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考核制度,恰恰是为了使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实效化。在这方面,《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第9条至第11条对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的职责、组成方式、会议规则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委员会的良性运作。

(三)适度下移城市管理工作重心

纵观上述几个城市,无不注重管理重心下移,如深圳市很早就提出并切实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沈阳市的城市管理格局则是“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基础、社区为前沿”, 在每个街道都设置一个勤务区。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分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也就是说,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承担指导、监督、考核等职责,街道和社区特别是街道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力军。这其实是为了满足城市管理实际需要的必然选择,因为大量的城市管理事项主要集中在街道和社区这个层次上。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管理重心下移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一些有成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在新形势下应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同时须克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盲目下移等问题,使街道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可借鉴上海经验[N].黑龙江日报,2010,8,23.

[2]黄明钢,等.城市“保姆”巧手治“顽疾” [N].深圳商报,2009,6,10.

[3]陆云红.深圳荣获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N].深圳特区报,2011,9,16.

(责任编辑:赵静)

上一篇:留置胃管病人护理下一篇:纪检监察干部思想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