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相反数教学设计(通用8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位置关系.
(2)给出一个数,能求出它的相反数.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数轴,通过观察特例,总结出相反数的概念.从数和形两个侧面理解相反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归纳、比较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相反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双重符合的简化. 【教学方法】
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6,-6,2二、新授
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1.上述中6和-6;
21111,-2,4,-4各数的点. 22331111和-2,4和-4每对数有什么特点? 2233 2.每对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有什么特点?
3.再观察课本第8页的图1.2-1中点D和点B,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各表示的数有什么特点?
概括:
(1)每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2)在数轴上表示每一对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边,•并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
(3)点D和点B分别位于原点的两边,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它们分别表示-3•和3.
思考: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几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什么?•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呢?
归纳:
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
-a-202a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6和-6,2反数,也就是说6的相反数是-6,-2
11和-2,都是互为相2211的相反数是2. 22数,•零的相反数是零,而零没有倒数.
例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5,-7,-31,+11.2,0. 2 解:5的相反数是-5;-7的相反数是7;-3的相反数是3;+11.2的相反数是-11.2;0的相反数是0.
强调书写格式,防止出现如“5=-5”的错误.
容易看出,在正数前面添上“-”号,就得到这个正数的相反数.在任意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
例如:-(+5)=-5,-(-7)=7,-(-
311)=3,-(+11.2)=-11.2,-0=0. 22 我们知道一个正数,前面的“+”号可以写也可以不写,所以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表示这个数没有变化,还是它本身.
例如:+(-4)=-4,+(+12)=12,+0=0
三、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241,-2.5,0,33 2.化简下列各数.
-(-30),-(+3),-(-38.2),+(-5),+(+
2). 7 3.指出下列各对数,哪些是相等的数?哪些是互为相反数? +(-3)与-3,-(+3)与3,-(-7
11)与-7. 22 4.如果a=-a,那么表示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
5.你会化简下列各数吗?试试看.(本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用)-[+(-2)],-[-(-6)].
提示:
因为任意数a是-a的相反数,所以表示a的点在数轴上与表示-a•的点关系原点对称,这两个点分别在原点左、右两边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1页练习1、2、3题,第15页习题1.2第3题.
六、板书设计:
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左右,表示-a和a,那么称这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如下图:
-a-202a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七、课后反思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经典介绍
浅谈如何学好初中数学
数学是必考科目之一,故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由此可见,要把数学学好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使自己进入数学的广阔天地中去。
如何提高解数学题的能力
任何学问都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数学方面,能力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的多。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强调能力,而忽视知识的学习,我们应当在学习一定数量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是什么,心理学中是这样定义的: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数学里,我认为,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才智。
一、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首先是模仿。解题是一种本领,就像游泳、滑雪、弹钢琴一样,开始只能靠模仿才能够学到它。
其次是实践。如果你不亲自下水游泳,你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此,要想获得解题能力,就必须要做习题,并且要多做习题。
再次,要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光靠模仿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动脑筋。例如,对于课本的定理的证明,例题的解法、证法能读懂听懂还不够,你必须明白人家是怎样想出那个解题方法的,为什么要那样解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途径,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你真正领会了人家的解题思路,那么在此基础上你就有所创新,就能够提高你的解题能力。
二、学习数学应注意培养什么样的能力
1运算能力。2空间想象能力。3逻辑思维能力。
4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5形数结合互相转化的能力。
6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归纳问题的能力。7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关键是什么?
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我们的先辈数学家们,已经为我们创造出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应该很好地体会它,理解它,并且要灵活地应用它。对于初中数学主要是以下四类数学思想(所谓思想就是指导我们实践的理论方法,这里主要指想法或方法):1转化思想。2方程思想。3形数结合思想。4函数思想。5.整体思想6分类讨论思想.7统计思想。只要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上述思想方法,并能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解题实践中,就能极大地提高你的解题能力。提高你的分类讨论能力
分类讨论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每年的中考中都会涉及到有关分类讨论方面的试题,而许多同学在解答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漏解、讨论不完整的现象。临近中考,将同学中出现的部分漏解现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提高分类讨论的能力。
概念不清,导致漏解
对所学知识概念不清,领会不够深刻,导致答题不完整。例:已知(a-3)x>6,求x的取值范围。
分析:根据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不为零的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而此题中(a-3)的符号并未确定,所以要分类讨论(a-3)的正负问题。
例:若y2+(k+2)y+16是完全平方式,求k。
分析:完全平方式中有两种情况:(a?b)2=a2?2ab+b2,而同学们往往容易忽略k+2=-8这一解。
思维固定,导致漏解
在日常解题过程中,许多同学往往受平时学习中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解题不全面。
例:若等腰三解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底角。
分析:据题意,由于等腰三解形既不可能是锐角等腰三解形也可能是钝角等腰三角形,所以腰上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部,也可能在外部。而同学们受习惯思维影响,大都忽略了高在三角形外的一种可能。
例:若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为3、4、c,求c的值。
分析:此题中的c并不一定是代表斜边,也可能是直角边,而有些同学错误地将其与勾股定理中的c混淆起来,认为c一定是斜边,导致漏解。
例:圆O的半径为5cm,两条互相平行的弦长分别为6cm、8cm,求两条弦之间的距离。分析:两条弦在圆中的位置关系可能在圆心的同侧或者在圆心的两侧,因此在解答时不能依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思考。
中考数学作辅助线规律总结(巧计口诀)人说几何很困难,难点就在辅助线。辅助线,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
1. 情境导入探究法
所谓情境导入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目标,有意识地构筑各种有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有效地进行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地带性规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如下的几个情景展开教学:情境导入1:展示世界自然带景观图片。课前2分钟配乐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情境导入2: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生长的植物差异形成原因。先组织学生观看几种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如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等,然后请学生说出每种植物生长分布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地理环境特点,并尝试分析其自然带形成的原因。然后由教师总结:由于不同地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由此过渡到上述差异有何规律可循呢?再创设情境导入3:从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出发分别向南和向西所经历的自然景观的变化。在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几个步骤实施:首先,探究活动1: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展示课件) 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生:(第一组代表)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叶面宽大……师:很好(鼓励),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生:(第二组代表)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由此再进入情境导入4:世界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联系。探究活动2:先让学生回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对照课本“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空白图和对应的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空白图的学案后,你发现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有何联系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联系?生:(第三组代表)通过投影仪展示学案的结果,并得出结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大体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情境导入5: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活动3: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生:学生讨论完成,第四组同学代表发言,根据景观图片和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说出世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热量的差异形成,规律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南北方向类型更替。情境导入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活动4: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温带大陆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讨论完成。情境导入7: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探究活动5:地理规律的总结。填表完成课本第20页的活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生对于有关地带性规律的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巩固和提升。
2. 地理知识比较法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中,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其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两地最冷月———1月的气温都在0–15度之间, 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得出A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度之间的大陆东岸。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3. 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第9-10题中,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 >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 <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图略),完成以下题目:(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A. 1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 2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 1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 2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2)12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 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两题中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适合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正确解析第10题:1地位于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2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地理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培养学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以及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非常符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要求。设计从高考能力要求出发,做到“高视角”把握地理高考方向,通过“剖析要求”、“试题探寻”、“解读提升”、“试题演练”等教学环节归纳提炼地理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而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所选例题和练习题来源于近年地理高考题和全国各地的诊断题,具有典型性。整节课始终围绕“思想方法为主线,知识点大串联”这一原则展开,是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地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教学名师 卢中华)▲endprint
一、学情分析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地理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培养学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以及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非常符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要求。设计从高考能力要求出发,做到“高视角”把握地理高考方向,通过“剖析要求”、“试题探寻”、“解读提升”、“试题演练”等教学环节归纳提炼地理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而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所选例题和练习题来源于近年地理高考题和全国各地的诊断题,具有典型性。整节课始终围绕“思想方法为主线,知识点大串联”这一原则展开,是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地理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教学名师 卢中华)▲endprint
一、学情分析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
作者:admin
范文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7
更新时间:2010-3-8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主要是学习人文地理、地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省地理。从整体难度上来说,八年级地理下册是最容易的,主要是掌握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分省地理虽然有 34 个,但只要掌握大纲规定的 12 个就行了,其它的只要了解就行。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来看,醉部落格所教的两个班级的成绩总体上还算不错。尤其是优秀率都在 40% 以上,合格率达到了 95%,位居全镇前列。通过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这两个班均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都比较好,绝大部分学生在地理一科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做到比较熟练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这门课堂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传达地理思想,改进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会学地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和综合复习,圆满完成生地会考任务。
附:镇教育办生地会考目标:A 等率达到 35%,或者平均每班 A 等人数不少于 18 人。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中国的主要产业
本间主要是学习地理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其中以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重要,特别是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降水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除地理对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外,本章还需要掌握我国工农业的布局与发展,掌握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地形区的常用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要理解铁路、公路和水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意义。最后就是了解我国四大高技术产业区的分布及原因。
第二章 沿海万里行
第三章 陆疆万里行
第四章 黄河万里行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
这四章属于中国地理中的分省地理,主要是介绍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状况、交通运输、人文地理等。根据湖南省《2009 年初中学业考试复习指导丛书(衡阳版)地理复习指南》(暨《快乐中考》)的规定,重点是掌握北京、辽宁、山东、上海、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新疆、西藏、云南十二个省级行政的地理概况,其它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作为选学内容加以了解即可。
第六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本章内容主要是概述我国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与地理有关的一些情况,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以及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等。本章的内容以了解为主,重点掌握的是一些重要的数据。
四、教学措施
1、进一步抓好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课中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课后搞好教学辅导,做到认真细致、全面周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认真钻研《2009 年初中学业考试复习指导丛书(衡阳版)地理复习指南》,领悟《指南》的精神,并将其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及后面的综合复习。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备课资源、复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制作地理教学课件的制作准备好充分的素材,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
4、强化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重视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时事及乡土地理相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方式的复习和试题训练,为学生的生地会考取优异的成绩得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5、切实搞好单元测试,分册测试,细致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讲解和训练,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加强课后的辅导,做到不漏一个知识点,不漏一个学生。
五、课时安排
湖南省湘潭市高新区火炬学校黄健
一、基本情况
由于工作调动,本学期我进入新学校接受了新的教学任务——四年级4个平行班的科学课教学。
学校是新的,不仅仅是对我而言,而且也是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而言的——因为这是一所今年暑假才建成并刚投入使用的全新的学校。学生的来源比较广泛,有的来自高新区原有的几所小学校(现已撤),有的来自本市的其他区(县)或者来自外市(县)。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学之初,和其他老师一样,我和我的学生都在经历一个熟悉新环境、相互认识的过程,教学计划的完稿时间也就相应地较以往推迟了一些。我所任教的班级和学生是:
4年级1班(C12,共32人,男生18人,女生14人)
罗羽成胡佳欣
周如王文平刘宁詹铮宇罗添港方希琳
李欣舟彭湘洲李宏伟方杰苏露刘载峰
张润发谷雅晨肖睿雄戴强罗柳雷敏
易莉奇黄超黄旭丁维钰刘晓辉易玉婷
胡钰肖钦莹谭港龚德良黄腾陈俊杰
4年级2班(C13,共34人,男生16人,女生18人)
贺佩张婷陈港李娜
易梦圆谭海仪魏轰刘嘉硕邹斯涵
黄兰李翔罗袭姜钰李何蕊
何钧曾新秀文梓容白芯仪杨胜
尹涟贺恒凯刘泽翼刘畅文袁宁广
刘奇赵成玉戴锦涛周杏宋家俊
郭思雨金虎杨容冯淳曹芷璇
4年级3班(C14,共38人,男生22人,女生16人)
冯斌许旺奇
周文龙郭鑫龚智威罗兰贺向阳康婷
蒋悦铭冯楚涵周亚禹邓荣宗肖黄镕朱勇是
罗怀肖依云罗芙蓉郭钊媛龙玉洁黄紫成郭云峰李思遥付梓豪杨吉绅唐昌剑杨晓君
刘月姣吕邦国刘剑羽王润东万虹周智勇
黄凯刘杨郭斓倩胡诗妍江培俊郭星池
4年级4班(C15,共34人,男生18人,女生16人)
晏婷陈智杰张凌鹰冯慧琳
张泽正苏悦婷李淮湘刘孟婷严一博龚滨
张蕊茹陈觐周伟戴亮曾康罗泽斌
袁思琦郭胜周雨知尹漪颜婷胡帅
黄钰涵胡佳诚罗涛黎琛贺毅刘家婧
胡强王志祥郭德文戴杨丁振麒张瑞
在这138名学生当中,经过第1周的教学和了解,我发现——①发言比较积极、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有:胡钰、彭湘洲、王文平、李宏伟、刘宁、詹铮宇、方希琳、罗添港、肖睿雄、黄腾、胡佳欣、张婷、陈港、刘嘉硕、罗袭、文梓容、杨胜、贺恒凯、刘畅文、金虎、曹芷璇、许旺奇、郭鑫、蒋悦铭、冯楚涵、邓荣宗、郭钊媛、李思遥、郭斓倩、晏婷、严一博、龚滨、陈觐、戴亮、贺毅等,占学生总数的25﹪;②学习常规比较好的班级是4年级2班、4年级1班、4年级3班,4年级4班的学习常规则显得略微欠缺一些;③在考查了学生3年级的科学学习情况之后,我比较震撼地发现他们对于身边常见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属性的观察、实验的操作方法及描述普遍存在问题,所幸的是他们大多已经显示出了对于科学课的浓厚兴趣。
新的学校,新的学期,新的教育对象,我希望在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补上前面的有关训练内容,希望他们在科学学习中都能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我将把这作为我的一个新的起点。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进行主动学习,能比较熟练地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等。
●尝试探究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其所具有的功能之间的关系,逐渐从“认识是什么”提高到“探究为什么”。
●能由“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可探讨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尝试自己制定简单的实验(如对比实验)计划,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觉察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继续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采集数据,获取有效信息。
●能较好地进行合作学习,能描述与传达事物的特征,能根据事物的显性变化特征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并逐渐养成及时摘记和妥善存储资料的良好习惯。●保护环境,关注STSE之间的联系。
科学知识
●能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了解它们(重点研究根、茎、叶)的作用,从水、陆、空3个领域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多样性,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知道搜集信息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三、教材分析
继3年级重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为他们进行发现式探究作了必要的技能准备之后,本册教材开始重点训练学生通过查阅书刊、上网查询、访问他人等多种途径搜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进行经常要用到的接受式探究作必要的能力训练。
本册教材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线索,围绕“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编排了“植物生活的秘密”、“多种多样的动物”、“声音”、“信息的传递”、“水的变化”、“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6个主题单元、53个活动。通过游戏、辩论、比赛、观察、实验、多种途径搜集信息、制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构造与功能的关系、发声体与产生声音的特点、传声物体的结构与传声本领之间的关联、信息传递的方式和信息传递发展变化的历史,认识水的形态变化的条件、水的形态变化可逆(或可循环)的特点,与此同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重证据、创新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强对STSE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本单元由3课书组成,第1课“植物的身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植物各大器官的作用;第2课“根与茎的奥秘”是在观察根的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验证根、茎的作用;第3课“神奇的叶片”则利用科学史激趣和引领,通过实验研究和直接呈现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太阳与植物的关系,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本单元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由5课书组成。第1课“动物的特征”先指导学生对“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其生存”这一特征作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分生活在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三个领域来具体研究动物的这一特征,其中,第2课“水族的公民”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第3课“吃奶长大的动物”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获取食物的适应,第4课“飞翔的精灵”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运动的适应,与此同时,通过每一课的学习再次体验动物的多样性;第5课“珍稀动物的保护”是进行单元总结,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第3单元(声音):本单元由“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4课书组成。
第4单元(信息的传递):本单元由“信息”、“书信和标志牌”、“电报与电话”、“信息时代”4课书组成,这是1个既与本册训练重点相关联、又能体现科技史特色的单元。
第5单元(水的变化)):本单元由“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课书组成。
第6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湘版科学教材的特色单元(每册都有),都是对全册教材的探究技能训练重点的回顾与总结,并用又一次的活动来进一步强化、提升,而本册教材是在总结了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之后,通过“恐龙之谜”的活动来巩固、提升的。
四、教学措施
1、以搜集信息的活动为载体,重点训练学生接受式探究的相关技能,同时兼顾其它各项探究技能的提升。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注意把握好“教”、“扶”、“放”的时机。在第1单元教学中,主要采用提供范例、教师分析及引领等方式(“教”),教给学生查阅资料和制作资料卡片的方法,在第2~第5单元,通过指南车旁白提示、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等方式“扶”着学生完成搜集、整理信息的活动,最后通过本册教材的综合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指导学生回顾、总结、提炼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并让学生以相对自主的方式搜集整理关于恐龙的资料,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放”)。
2、挖掘科技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用多样的呈现形式发挥科技史的教育功能,从不同的角度融入教材,充分发挥科技史的教育价值。
①通过科技史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如利用英国普里斯特的植物与小鼠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叶片的“呼吸作用”。
②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科学是怎样发展的、科学家是怎样思考的、研究科学的方法有什么等,如用林奈克发明听诊器、海尔蒙对“植物的营养来自哪里”的研究等科技史,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引导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科学问题,用实验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③介绍林奈克、莫尔斯等科学家及其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从中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不断追求、持之以恒的品质和客观严密、求真惟实的科学精神及爱国热情。如用“编钟”科技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研课题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研究》
六、承担教研课的计划内容
《珍稀动物的保护》(第七周)
七、教学进度安排(每周3课时)
第一周(8.27~9.2)了解学情,常规教育,民选组长和科代表,翻阅新书,初步了解本册将要学习的内容(本周只有1课时)。
第二周(9.3~9.9)《植物的身体》
第三周(9.10~9.16)《根与茎的奥秘》,《神奇的叶片》。
第四周(9.17~9.23)《动物的特征》
第五周(9.24~9.30)《水族的公民》,《吃奶长大的动物》 第六周(10.1~10.7)国庆长假,休息。
第七周(10.8~10.14)《飞翔的精灵》,《珍稀动物的保护》,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小结。
第八周(10.15~10.21)《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九周(10.22~10.28)《控制声音》,《信息》。
第十周(10.29~11.4)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11.5~11.11)期中考试总结,《书信和标志牌》。
第十二周(11.12~11.18)《信息时代》,第2、第3单元学习小结。第十三周(11.19~11.25)《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第十四周(11.26~12.2)《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十五周(12.3~12.9)第5单元学习小结。
第十六周(12.10~12.16)《我们这样搜集信息》,《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第十七周(12.17~12.23)第6单元学习评价,复习。
第十八周(12.24~12.30)科技创新辅导
第十九周(12.31~1.6)科技创新辅导
第二十周(1.7~1.13)复习
第二十一周(1.14~1.20)复习
第一课
计划明天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职业人物绘画和计划表设计美化的方法,了解和憧憬未来世界,认识理想表现形式与实现理想的方式途径。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收集信息,表现合理的自我理想的人物形象,想象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3、在学习中对自我理想形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认识,能表达出积极的审美情感,对相应的绘画表现和设计装饰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职业人物绘画和计划表设计美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表现合理的自我理想的人物形象。想象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得到提高。
第一课时:未来的我
用具准备:课本、铅笔、彩色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职业人物图片,感受认知职业特征。引导思考:“未来的我”从形象上来说.具体反映在将来的职业上。你了解哪些职业,看看图片中的这些职业人物有哪些特征?
2.尝试与发现。提问:哪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性质?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学生讨论,尝试用线描进行细节表现的练习,展示尝试练习作业,自由评述。
3.画法指导。针对学生的尝试作业指出不足,肯定优点。
4.小结。军人的着装、职业工作用品(通迅兵收发报机、警察的警车、科研人员的实验仪器等)、工作环境等都能暗示出职业性质。提出画法要求。
5.欣赏三种范式的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是如何表现“未来的我”的职业形象的。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6.小结:三幅作业分别从职业着装、工作道具、工作环境的角度来呈现出作者未来想要成为建筑工程师、高科技人员和医生的理想。一般“未来的我”的形象是画面的主体,细节表现为辅,但不可少。人物活动与环境描绘相统一。
7.提出学生作业要求:计划明天的理想,想象“未来的我”的职业形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说给大家听听。
8.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9.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述说自己的理想,自我评价画面表现效果与要表达的想法。互评,评选最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10.教师评价与鼓励。学生即兴职业角色表演,进行采访等活动。
第二课时:计划表设计与美化
教学重点:根据可行的方案,对计划表进行设计美化
教学难点:注意美观的效果
用具准备:课本、铅笔、彩色笔、作业本、尺子
教学过程:
1、将学生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如名人、伟人实现理想的事迹。学生畅想理想目标。
2、引入课题:要完成目标,最好的方式是制定计划,认知计划:计划按时间分有短期计划和长远计划,按内容分有学习计划、工作计划、活动计划。
3、了解、欣赏计划表:计划表包括标题、表格、文字等。
4、学生自主尝试绘画、剪贴、压印等方法。
5、提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理想目标,制定一个实施的计划,选择合适的方法将计划进行表格化设计,要求美观实用,计划内容与装饰画面富有统一性、趣味性。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7、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自我评价画面表现效果与要表达的设计意图。
8、学生互评,评选最佳创意作品、最佳实用作品
9、教师评价与鼓励。
10、课后延伸:你制定的计划是可行的吗?课后去执行一下自己的计划。让我们用行动计划明天、实践今天,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都能如愿以偿。
第二课
走迷宫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大胆的想象和创造,运用多种造型方法表现出一个平面的或立体的迷宫。在学习中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收集有关的迷宫的资料,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造型特点。
3、掌握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养成有序的制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造型方法表现出一个平面的迷宫。
第一课时:设计迷宫图
用具准备:课本、铅笔、彩色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1.谈谈自己玩迷宫的感想,说一说迷宫图的形式特点。
2、了解迷宫的含义:就是对结构复杂、道路难辨,进去后不容易找到出口的建筑物的总称。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锻炼人类智慧的游戏。
3、介绍传说中古希腊最古老的迷宫建筑:米诺斯王宫
4、迷宫图的构成:起点和终点;复杂的路线(通路、岔路、死路);障碍物、背景;主题。
5、作业设计步骤:构思主题,勾画路径单线唯一通道,添画上岔路,注意道路的曲折,将单弦改为双线,画障碍物、景物、背景,检查路线,上色。
6、作业要求:设计一个有意境、有趣味的迷宫图。
7、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8、谈谈自己设计的迷宫图,互评、师评。
9、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大胆的想象和创造,运用多种造型方法表现出一个立体的迷宫。在学习中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收集有关的迷宫的资料,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造型特点。
3、掌握不同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养成有序的制作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出一个立体的迷宫。
用具准备:剪刀、胶水、双面胶、硬纸等。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走迷宫——制作立体的迷宫
2、欣赏各种材质的迷宫(吸管和泡沫塑料制作)
3、你还能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迷宫?
4、立体迷宫的构造:底板、起点和终点、路线、障碍物等
5、教师小结:根据障碍物、连接物的移动,可以变换立体迷宫的路径。
6、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共同完成立体迷宫的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7、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组里设计的迷宫,大家共同推选出迷宫之最:最有趣的迷宫、最有创意的迷宫、制作精美的迷宫。
第三课 我爱校园
教学目标:
1、学习线描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方位意识。
3、提高学生取景构图和运用线条与色彩进行写生的能力。
4、培养学生爱自己的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线描淡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取景构图和运用线条与色彩进行写生的能力。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速写本、水彩颜料、毛笔、调色板、彩色铅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校园平面示意图
2.说说平面示意图在生活中的作用。
3.了解平面示意图的基本知识:一般由基本形、文字组成,大部分以箭头标明方向。
4.绘画步骤:
(1)用铅笔轻轻地勾画出校门、教学楼、科技楼、操场等地方的基本形和位置。
(2)钢笔在基本形上简约地勾画建筑的立体形态,注意适当表现门窗、楼梯、人物等细节。
(3)画上淡淡的水彩。
(4)颜色干后适当加勾线条。
5.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
6.提出作业要求:用线描淡彩的画法画一幅校园示意图,注意用箭头标明方向。7.学生绘画,教师巡回辅导。
8.展示学生作业,相互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学生回忆并且说说在校园某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2.板书课题:校园一角
3.指导学生取景构图
出示校园相片和根据相片画的两幅构图:一张按照相片原貌描绘,表现出构图的散与乱;另一张重点描绘了主体景物,并对周围环境进行了合理的取舍。
4.学生对比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5.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小结取景构图的要点。选择一处小景为主体,对周围环境适当取舍,避免构图的散与乱。
6.介绍学习线描、色彩的写生要领和方法
线描时不要过多地陷入细节。把握画面大的色调;色彩的深浅变化;注意前后景物色彩的空间对比关系等。
7.学生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8.教学评价与延伸
展示作品。交流感想.互相评价。
第四课 真情对印
教学目标:
1、寻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形,感受对称形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体会 其特点。
2、在学习中活动中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习惯,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创造思维。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水粉纸、水粉颜料、毛笔、调色板、小桶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人:春天来了,大自然万物复苏,散发着勃勃生机,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看一看,玩一玩。大自然不但美丽,还蕴涵着许多的秘密,你想知道吗?只要你仔细观察,积极动脑,你一定能发现有趣的奥秘:大自然中有动物、植物,它们生长得很有特点,我们一起来观察几样常见的东西:花、树叶、蝴蝶„„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画家或教师、学生对印作品给学生欣赏,提问:这些画是怎样“画”出来的?这些画的奇妙之处在哪?
3.小结:这画主要是用对印、折印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奇妙之处:对称、抽象、肌理。
4.板书课题,有趣的对印画。
5.教师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学生尝试第一次作业。
6.收集学生第一次作业。反馈指导
出示有代表性的作业,请小作者和老师共同分析、示范、讲解制作方法和要领:
(1)将画纸对折后展开。
(2)在折线的一侧点、滴涂颜色,可随意。也可有形象目的,点涂的颜色不可繁杂、细碎,3~4种即可。
(3)将未点涂颜色的另一侧覆盖在涂色面上,用手轻压、推抹或拍打。
(4)揭开晾干。揭开后如有未印上颜色的地方可再增补,重复折印局部,直到满意。
(5)还可以根据揭开后的效果,自己稍加添画,联想命名。
7.欣赏各种对称图案,拓展学生思维,启发想象。根据不同的对称现象,对印画在折法上可以有什么变化?根据不同的折法,你准备画印什么?
8.提出作业要求:
(1)制作方法正确,对称关系明朗。
(2)色彩较丰富,有纹理变化。
(3)想象丰富,作品富于创造性。
9.学生自主表现,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10.欣赏感悟
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11.作业展评,学生自由欣赏、交流
1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称美,知道了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真诚地向大自然学习,看看我们身边的事物,你能找到许多不同的美,所以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第二课时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蜡光纸、剪刀、胶水、色卡纸等。
教学过程:
1.欣赏中理解对称纹样
2.掌握规律和方法
(1)欣赏作品,看看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结:什么叫对称纹样?相同的纹样,围绕中心向四面重复展现,或在中心线两侧出现相同的纹样,这就是对称。)
(2)教师再出示一组相同的剪法,因折法不同呈现出不同样式的剪纸团花作品,提问:这一组作品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剪纸团花因折叠的层数不同而呈现出对称面的多少变化。)
3.领会制作步骤和方法:
(1)折。用正方形的色纸,折叠时要对齐、抹平。
(不同的折法影响着剪出的团花的对称面,教师可出示多种折叠示意图让学生尝试。)
(2)设计纹样。团花的外形大致偏圆形.内部纹样要做到大小不同,形状各异。
(3)剪。剪弧线时,纸的转动与剪刀的移动要紧密配合,做到剪痕流畅、干净。
(4)展开抹平,隔纸压、抹。
(5)贴。
4.自主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可4~6人一组,组内每人设计的纹样最好不同,每组的剪纸纹样贴在同一张纸上。
5.作业展示、讲评。
6.课后延伸
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数不胜数,对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人也具有独一无二的对称美,所以人们又往往以是否符合“对称性”去审视大自然,并且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性”美的艺术品,不仅在服饰、雕塑和建筑物、绘画等中采用了对称式的结构方法。而且在音乐和文学之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你能根据你的理解举例说说吗?
(2)在你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准备运用“对称”这一结构方法吗 ?
(3)同学们,对称有许多的优点,但它也有它的不足,如有时会显得呆板、静止、缺少变化,对称的景物司空见惯了,给人的视觉刺激不强烈。大家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还可以继续领悟其他的结构方法。
第五课 记忆大比拼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初步感受和认识立体形的轮廓特征。
2、抓住物体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合理的画立体形,3、能具体细致的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
4、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用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感受。
教学重点:能认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初步感受和认识立体形的轮廓特征。
教学难点:能具体细致的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速写本、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人
1.出示图片让学生猜猜像什么。(水壶的半张图片)
2.出现另一半后,学生看像什么。(水壶)
3.揭示课题——记忆大比拼。
二、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请同学把书上的物体画完整。
2.分析学生作品,指导矫正作业中常见的问题:线条是否流畅?
3.引导学生观察火锅外形结构特点。火锅由哪几部分组成。
4.添画方法:首先根据记忆画出其外轮廓线,再添加其内部结构线。
方形物体的特征:对边平行。垂直于地平线的线永远垂直。
圆柱形物体的特征:顶部和底部圆形的变化。
不规则物体:根据记忆和想象添画。
三、学生作业 教师指导
1.优秀学生作品赏析。欣赏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描绘的线描作业。
2.作业要求:请仔细观察教材中的3张图片,把这些物体画完整。
四、展示交流
1.学生将自己的画贴在教室周围的展板上。
2.自由欣赏,相互评价。
3.教师总结。
第六课 静物一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初步感受和认识立体形的轮廓特征。
2、抓住物体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的大致关系,合理的画立体形,3、能具体细致的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
4、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能用线条绘画的形式记录对事物的感受。
教学重点:能认真观察物体的外形结构,初步感受和认识立体形的轮廓特征。
教学难点:能具体细致的描画教材中所提供的对象,用线流畅,表现生动。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速写本、课本、选择2~3件日常生活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1.学生把带来的物品集中放在小组的桌上。交流、感受带来的物品,了解静物的含义,呈现课题
2.分享、交流、感受带来的物品。谁来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你带的是什么?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你很喜欢它呢?
3.同学们带来的物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和必需的物品有许许多多,它们静止不动、无声无息,陪伴着我们学习、生活、成长。陪伴着我们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这些物品就是静物。
4.寻找生活中的静物,看到这组静物,你想起了什么呢?
5.静物分类 游戏“静物找朋友”(情境设置思考感悟)
二、自主探究 认知体会
1.出示几张构图不同、画面主体物在不同位置的作品.
2.学生分析讨论。
3.老师小结:一般来说,主要物品安排在画面主要的、合适的位置,能使画面的主题突出;物品的摆放有大有小、有前有后.能使画面更加生动、美观。
4.各组同学合作,将本组桌上的物品按一定的主次关系合理美观进行组合摆放,教师引导学生适当注意物品间的大小、疏密、前后的关系。在物品的组合摆放中思考相关的主题名称。
三、作品赏析
1.欣赏画家作品中选择了哪些物品?主要的物品是什么?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意。
2.欣赏学生的作品。
四、自主表现
作业要求:用线描的形式画出本组桌上已分类、组合好的物品,注意物品的组合体现主次关系,构图合理、美观。
五、交流评价
1.小组内交流:相互欣赏同学间的线描作品,从构图、线条表现的角度交流。
2.小组间的交流:从物品的组合摆放、线描作品的角度交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参与、交往状况、小组合作及作品的表现等。
六、课后延伸
尝试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室外的静物,品味活动中的另一番情趣.
第七课 草丛中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分析草类植物的外形结构特征,并能具体细致的描绘。
2、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
3、欣赏画家的作品,学会思考,能大胆想象添画,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丰富。
4、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认真观察、分析草类植物的外形结构特征,并能具体细致的描绘。
教学难点:能用线描的方式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速写本、课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讲草丛故事。
二、观察(单棵草)
1.分小组讨论观察草叶各部分的外形特点。叶面出现转折的草和叶面没有出现转折的草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2.各组再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小组观察的结果。
三、组拼(几棵草)
1.组合游戏。注意组合出高低、穿插等变化。
2.教师小结:几棵草长在一起时,它们会有前后、高低、大小等各种变化,呈现出生动的四、添加
1.思考在草丛中除了草以外,还会有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有蜻蜓、蝴蝶、蚱蜢、青蛙、小朋友、玩具等等。
五、改画
1.打开教材,看一看教材上P18右下角的三片草叶,将这三片草叶进行改画。
2.评析指导尝试作业。
(1)画有转折的草叶时,能同时看到正反两个面,叶面外轮廓线产生变化。
(2)画多片草叶时,草叶之间出现了相互穿插、遮挡,要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后面被挡住的部分不用画线条。
六、欣赏
1.欣赏教材上的画家作品。观察作品中每棵草的转折、穿插等不同姿态,以及画面上动静结合的生动效果。
2.出示其他有关草的优秀线描作品,感受用线的变化。
3.对照刚才自己改画的草,找出与这些作品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怎么改进会更好?
七、描绘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组合的场景进行观察描绘:
(1)先画一棵草,注意强调草叶的转折变化。
(2)然后再画几棵草,强调要表现出草的穿插、遮挡、高低变化。
2.也可以画记忆和想象中的草丛。
(1)将动物、人物等适当地添画到草丛中,要画出前后遮挡关系。
(2)思考:还要怎样画,画面才更加完善呢?
八、评析
1.将学生作业都展示出来,学生欣赏、评论。
2.总结:今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许许多多不同的草,并且用生动的线条描绘出了美丽的草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描绘出千变万化的事物。
第八课
恐龙世界 教学目标:
1、一般了解恐龙的形态、生活的状态及年代,关注地球生物的未来,增强环保意识。
2、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3、在对恐龙世界的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象表现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握恐龙形态及环境的一般特征,画一幅表现恐龙生活的画。
教学难点:在对恐龙世界的了解与表现过程中,培养想象表现力和探索精神。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速写本、课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影视片段《恐龙的传说》。
2.观看恐龙图片。结合学生对恐龙已有的认知提问,了解恐龙的种类、体貌特征及部分生活习性。
(1)你能把所知道的恐龙告诉大家吗?
(2)恐龙生活的年代很久远,它们统治了地球一亿多年,它们的种类有哪些?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与当时的生活环境非常协调,那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教师小结:恐龙的种类很多,可分成两大类:鸟龙类和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分为食肉类或是食草类。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态更是多种多样。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还有在陆地上爬的。
二、方法指导
教师对个别有特色的恐龙外部形态略作画法演示并讲解。
1.画陆地恐龙时要把握其一般的形体特征:体大,尾粗长,从头至尾的脊椎呈流线型,后腿粗壮,大多有粗皮,少毛或无毛,有的有甲、剑等生长物。
2.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既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三、自由表现
布置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自由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恐龙形象。可以在恐龙身体部分稍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装饰,但必须抓住恐龙的大致特点。
四、欣赏评述
1.对学生优秀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优秀作品在构图、着色、想象等方面的表现,以加强对“好”作品的感官认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2.展示一些不完善的学生作业,比较课件中学生作品与之相比之间的差异。谈自己的看法,找自己的差距。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上一节课的作业
二、集体展示
1.将各自用同样大小纸张表现出的作品组合粘贴成恐龙大世界。粘贴时注意每张之间的色彩联系,尽量使大画面色彩协调。
2.(可拓展为第二课时)采用分工合作,部分学生剪贴花草树木,另一部分则剪贴各种恐龙,拼贴到KT板或大纸上(粘贴时可稍作层次处理),共同创造一个“恐龙乐园”。1—2张全开大纸。
第九课
绿色呼唤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外形结构及其特征,并能用流畅的线条勾画树的特征和动势,层次要分明。
2、初步了解一点调色知识,能适当地掌握色彩运用的方法,表现出树的色彩美。
教学重点:了解树的外形结构及其特征,能用流畅的线条勾画树的特征和动势,层次要分明。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一点调色知识,能适当地掌握色彩运用的方法,表现出树的 色彩美。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速写本、课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欣赏课件图片:四季的树木实景,体味大自然的色彩美
2.欣赏课件图片:树木的色彩画,说说色彩画与摄
二、整体感知,了解画法
1.观察课件图片:自然界的树。思考如何用色彩进行表现
2.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整体感知用色彩画风景的表现方法
3.师生归纳方法步骤:
第一步用线条画树:先画近处的树,再画远处的树;先画树干,再画主枝,最后画树叶。第二步用淡彩着色:色彩清淡而又富于变化。
4.观察课件图片(结合教材图例),了解几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和色彩表现方法
(1)先用色涂染后再适当勾画几笔线条来表现树林。
(2)树木局部的表现:前后层次在形的处理上主要表现为主次关系和空间大小关系,在色彩的处理上主要为色彩的深浅关系。
三、局部演示,尝试练习
1.教师演示树干的线描画法
2.教师演示树叶的线描画法
(1)三种常见的叶丛画法演示
(2)注意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树叶的特征
3.学生尝试在教材范例图上进行添画练习
4.仔细观察教材色彩图片,思考下列问题:(1)红色为什么会有深浅变化?
(2)绿色是直接画上去的吗?
(3)两色间的边缘线为什么这么清晰?
5.学生尝试进行调色练习,同桌或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6.师生合作验证讨论结果:
(1)红色颜料中加入水分的多少不同产生了浓淡深浅变化。
(2)黄色与蓝色相互渗透出现了绿色。
(3)两色相接部位运用了干画法,学生说原因,教师重点用色彩演示几种不同的调色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干、湿、浓、淡以及自然渗透产生的不同效果
7.指出调色注意事项:
(1)颜色不宜调得太均匀,避免色彩呆板
(2)水分控制适当
(3)防止把色彩画得太脏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用线勾画一片树林,再涂上较淡薄的颜色,体现对自然的感受。
2.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作业展评,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围绕主题构思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小树领养卡片,适当了解一棵树的生活习性、特征,并形成文字作简单介绍。
2、以领养小树的实际行动体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构思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小树领养卡片
教学难点:了解一棵树的生活习性、特征,并形成文字作简单介绍。
用具准备:绘画铅笔、白纸或色卡纸、课本、彩笔、剪刀、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欣赏课本图片
二、了解画法
1、师生归纳方法步骤:
2、了解几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和色彩表现方法
三、尝试制作
构思设计外形、写上美术字,涂色完成。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制作一张小树领养卡,并在卡的正面写上树的名称、生活习性。
2.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小结
作业展评,比比谁的设计独特,造型可爱、美观。教育学生爱护树木。
第十课
编纸条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2、了解穿编工艺的形式美法则及构成的基本原理。
3、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工作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编纸条的基本制作方法、技能。
教学难点:能制作出一件编纸条作品。
用具准备:剪刀、胶水、彩色纸、色卡纸、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课堂
二、欣赏激趣
教师在课前运用“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制作一件双色对比色调的编纸条作品。选用不同颜色同等长度的纸条,在作品背面将有关纬条加长,加长部分隐藏在作品背面。
1.展示这件“一提一压”双色编纸条作品正面。
2.教师依次拉动加长的纬条,将这件双色编纸条作品变成三色编纸条作品。
3.再依次拉动加长的纬条,将这件三色编纸条作品变成四色编纸条作品。
4.展示一件协调色调编纸条作品,和这件冷暖对比色调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5.完整展示一件编纸条作品的正面和背面。
6.揭示课题——编纸条
(1)经条和纬条的制作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经条的上下两段要相连?
(3)整理作品时不粘牢纬条两端可以吗?
3.学生上台尝试“一提一压”的穿编方法。展示图片或实物。
三、创新探索
1.教师问:怎样让你的编纸条作品与众不同?学生自学教材右页的创新方法。2.师生讨论,小结创新方法:
(1)纬条:改变纬条的材料和宽度
(2)经条:改变经条的形状和宽度,如折线形、弧线形
(3)穿编方法:改变提压数目,如两提一压或一提三压。由此作品可分为抽象类和具象类的变化。
对照相应的图片或实物逐一进行分析
四、欣赏评价
1.展开自评和互评,交流感受和体会。
2.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制作热情,并使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五、学生作业
(第二课时)
一、思维拓展
1.展示、欣赏几件不同尺寸的编纸条作品,问学生它们适合用在哪里?
2.各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交流设想。
3.教师出示一张未经装饰的贺卡用纸和一本书。师生讨论、交流,共同将编纸条作品改装、组合成贺卡、书签、包书纸等。
二、创造表现
1.学生之间交谈自己的创作设想。
2.明确作业要求:制作一件实用的编纸条作品。
3.学生自主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三、欣赏评析
1.展示作品,欣赏评析。2.欣赏他人作品,交流感受。
第十一课
花团锦簇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花艺的常识和习俗,并能运用于生活中去。
2、掌握叠绕纸花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3、能抓住花形特征,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花。
4、体验制作和赠送自制纸花的愉悦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叠绕纸花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能抓住花形特征,制作出自己喜欢的花。
用具准备:剪刀、胶水、彩色纸、色卡纸、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课堂
二、创设情境
1.欣赏鲜花店的图片,创设一个花团锦簇的情境。
2.师生交流花艺的基本知识以及送花的常识。
3.师:鲜花虽美,却不能持久。有什么方法能留住花的美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把鲜花制成干花,用其他材料制作工艺花等。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纸花的方法。
三、方法探索
1.出示一瓶做好的叠绕纸花,每朵花的花形都不同。逐枝欣赏,并设疑:这么多种不同的纸花,我们得学多少种制作纸花的方法啊? 2.学生翻阅教材,发现教材中只介绍了一种制作方法。师: 原来这么多种纸花都是用叠绕纸花这一种制作方法制作出来的,同学们也来试试吧。
3.学生自学,每人试做一朵叠绕纸花。
4.收集学生做的几枝纸花,探究学生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
5.教师示范做纸花的步骤和方法,制作一朵纸花。
6.探究同一种制作方法能制作出不同种类纸花的原因。
(1)小游戏:板画几种花瓣的形状,对比花瓶中的纸花成品,推测哪种花瓣可以做出哪种花形。
(2)展示两种同一种花瓣形状做的纸花,叠绕程度不同,一个褶子多,一个褶子少,让学生对比分析花形的区别。
(3)教师小结:花瓣的形状、叠绕的程度是影响花朵形状的因素。
四、创造表现
1.欣赏各种鲜花的造型,讨论分析怎样表现最合适。仔细观察鲜花原型,如花朵展开的程度,花瓣的多少,花瓣边缘的形状,思考怎样处理纸材更接近原型。
2.提出作业要求:分组制作,每人至少制作一朵纸花,看哪组制作出的花形最多。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评交流
1.教师评价各组制作中的表现,公布获胜小组。
2.请制作出新花形的同学上台传授经验。
3.请学生保留制作好的纸花,安排下节课的事宜。
(第二课时)
一、欣赏提高
1.欣赏花卉包装作品的图片,渲染温馨气氛。
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包装纸花的方法和种类。
(1)包装材料:彩纸、纸盒、瓶子、花篮等。
(2)包装的花枝数量:几枝、多枝。
(3)礼物类型:花是包装主体,花是礼物上的附属装饰。
(4)其他
二、交流讨论
1.分组讨论送花方案:做纸花想送给谁?送什么花,送几朵,怎么包装纸花?
2.分组讨论:采取合作还是单独制作的作业形式?
3.师生交流制作计划。
三、创造表现
1.根据计划制作纸花。
2.自主或合作包装纸花。
四、欣赏评述
1.学生下位欣赏各小组作品,展开互评和自评。
2.鼓励学生下课后把花送给自己想送的人。
第12课妙笔生花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
2、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把握笔墨的浓淡变化表现出花卉和蔬果的形象特征。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教学难点:把握笔墨的浓淡变化表现出花卉和蔬果的形象特征。
用具准备:国画颜料、毛笔、调色盘、宣纸、旧报纸、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中国名家花鸟画欣赏,使学生对中国画花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在黑板上随意几笔示范花卉的画法(强调随意几笔),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画法,并感受到学中国画并不是很难的事,增强学生信心。
2、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示范,为尝试绘画做准备。
(1)用朱砂画花瓣,侧锋用笔
(2)淡墨中锋画枝
(3)淡墨侧锋添叶
(4)浓墨中锋画花蕊、叶筋
3、四种用笔的演示:(1)用笔调淡墨后,在笔锋上蘸浓墨一笔画完。(2)用笔调墨后,在笔锋上蘸较浓的颜色一笔画完。(3)先用墨画,再用色染。(4)先用色画,再用墨点。
三、尝试活动
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尝试绘画,亲身感受一下绘画的乐趣。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指出不足,发扬优点
四、学生练习
运用点和色的变化来表现一幅花卉图。
第二课时:
一、展示其他不同画法的花卉,并简单示范,使学生掌握不同的画法
二、教师再次示范,边画边讲解具体绘画步骤
(1)用朱砂画花瓣,侧锋用笔
(2)淡墨中锋画枝
(3)淡墨侧锋添叶
(4)浓墨中锋画花蕊、叶筋
三、学生掌握笔、墨、色的不同表现方法,学习画自己熟悉的蔬果。
通过用笔的变化和墨的干湿浓淡来表现对蔬果的感受,对蔬果的形状发挥个人想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进行造型。
四、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绘画知识,进行自由创作绘画。
五、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绘画进行自评或互评。
第十三课
大力神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感受线条的表现力。
2、了解吊车的基本构造,学习一些浅显的机械常识,扩大知识面。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设计意识和制作能力。
4、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绘画习惯,养成事前预想计划的行动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吊车的基本构造,学习一些浅显的机械常识
教学难点:掌握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感受线条的表现力。
用具准备:课本、铅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纸、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课堂
二、欣赏引入
1.祖国建设的好帮手,工作中的大力神——吊车。2.出示课题:大力神。
三、探讨认识
1.认识吊车种类:分组分类整理搜集的资料,讨论探讨:
(1)吊车的用途:用于港口、车间、工地等地。
(2)吊车的种类: A.可移动式:汽车吊、履带吊、行吊等。
B.固定式:码头吊、塔吊、龙门吊等。
2.了解吊车的基本结构:主机、底座、臂杆、滑轮组等。
3.学生将讨论结果写在展板上并粘贴上课前收集的相关图片资料,进行汇报。
4.欣赏各种吊车的图片:汽车吊、履带吊、码头吊、塔吊、龙门吊、轮船吊等
5、画法学习
(1)感受线条特点:哪种线条适合表现吊车?尝试画出你所认为最能表现出吊车力度的线条。
(2)分析不同结构的表现方法:
6.教师示范绘画步骤:
(1)确定构图与大的形体特征。
(2)分块画出大的结构外形,注意比例。
(3)细致地画出内部结构特征。
(4)整理完善,适当添画人物和场景。
四、尝试表现
1.选择一张吊车图片作为写生的对象,用线描的方法生动准确地画出大吊车的特点与结构细节。
2.注意线条的力度和线条疏密。
3.教师巡回指导。
五、赏评展示
1.分组进行展示欣赏与交流。
2.师生共同点评。
六、课外拓展
I.了解吊车的制作原理,并自己动手做一些吊重的小实验。
2.收集相关用品材料。
(活动二)
教学过程
一、认识原理
1.认识吊车吊重原理。(教师准备:每组有支架、滑轮、一条绳索、一组重物)
2.学生尝试:利用工具怎样吊起更多的重物?结论: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吊重更多。
3.课件展示吊车吊重工作原理: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能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是吊车吊起重物的重要法宝。
4.想一想吊车怎样保持平衡:在底部设置重物与吊臂形成杠杆保持平衡。
二、合作制作
1.每人将所带的材料以组为单位集中。
2.将所带的材料分类整理,选取可用材料。
3.小组成员依据制作要求进行细致分工
4.讨论分析材料的特点,共同设计吊车样式、结构。“设计师”绘出草图。
5.合作制作:
(1)分部分工制作部件。
(2)组合装配调试。(3)进行外部装饰,完善细节,完成制作。
6.教师指导帮助。
三、赏评分析
1.分组赏评竞赛。
2.“大力神”吊重。
3.师生讨论评奖:
外形美观——艺术奖;结构合理——设计奖;吊物能力——大力神杯;合作意识——合作奖。
四、总结提高
一、正视“五变”, 把握新课程地理活动教学的变化
1. 活动的提出。
由系统知识变为问题导向。湘教版《地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活动的提出上, 不再是囿于传统的系统知识结构之内的一个辅助性验证活动, 更多的时候是通过一些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让学生先去自我实践或自我尝试, 进而提出一些结论, 直到最后再归结到教材中去。这种活动提出的方向不同, 促使了整个活动教学出发点的转轨。
2. 活动的主体。
由课外小组变为全体学生。传统的学生活动, 更多的情况下由地理兴趣小组的成员去完成。而为了切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提倡探究式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 此次教材中的学生活动开展的主体体现出了一个由“课外小组”向“全体学生”的转变, 关注更多的学生, 注重了全体的发展。如“调查自己家乡的水污染情况”, 就是指向于全体的学生, 不再设置条件的限制。
3. 活动的场所。
由限制课外变为转移课内。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课外的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到了一起,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模式, 还提高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如“北京的四合院是拆掉还是保留的问题”, 让学生在事先收集好资料的基础上, 在课堂上进行相关问题的辩论, 既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更加深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4. 活动的目标。
由知识掌握变为能力提升。过分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 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地理知识, 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版教材中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观。现在的地理实践活动更多地强调“直观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图”的出现, 让学生去自主分析, 这些都是对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考查。
5. 活动的范围。
由狭义地理变为广义地理。从一个方面讲地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活动的学科, 从另一个方面说, 地理课程也应该更多地关注除自然地理外的内容, 如人文地理、环境教育等。此次的活动设置上体现了这两点的整合, 安排了如用网页制作春游的去处, 撰写公园规划来设计公园整治规则等等。这些活动范围的拓展, 使此次地理活动更加异彩纷呈。
二、巧用“四心”, 把握新课程地理活动教学的策略
1. 精心准备, 做好组织工作。
活动教学与常规的课堂教学不同, 它更需要师生双方按照精心设计的流程, 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对教师而言, 在活动之前不仅要确定好适宜的活动项目、活动内容和活动地点, 制定好活动的线路, 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 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对学生而言, 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活动的目的, 分析教师制定的方向和路线, 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与教师相互沟通, 还需要做好开展活动的必要准备, 如户外活动着装及工具等。比如“测定气温”这项活动, 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制定好测定气温的时间, 还需要讲解在室外测量气温时的一些注意点, 以便让学生能够测量到比较准确的气温, 进而进行有效分析。
2. 悉心引导, 突出综合特征。
活动教学是一个知识和能力并举的教学手段, 尤其是运用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之中, 更是要把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地理要素综合运用起来。因此, 在指导学生活动时, 要以综合性为最高追求, 在活动的设计上一是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二是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需要学的和所学到的各种知识, 进行全面的思考。如“调查访问或从报纸上收集资料、介绍地震时出现了哪些异常现象”这一活动, 教师既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分成网络收集、生活走访、报刊查询三个小组, 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资料收集和整理, 进而梳理出各自的小短文或者资料短片, 同时还需要学会选择小组间的代表, 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综合化、全面性应该成为新时期地理活动教学的第一要素。
3. 放心活动, 强化个体发展。
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 活动教学的最独特的地方正是在于活动更多的时间是由学生来自主支配。虽然教师在地理活动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导的作用, 但开放性的活动要求了教师必须要放心地把活动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活动路线的安排和活动地点的选择, 在确定好之后, 教师应该以一种建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比如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 也可以根据学生相互的关系自主搭配;比如在观测成果的时限上, 如果没有特别的要求,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给出一个弹性的要求, 以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获得真正的自我发展。
4. 用心设计, 变化活动形式。
为了增加活动的有效性, 对教师而言, 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心设计活动的形式上。通过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来提升活动的效果。比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出示后, 教师可以组织很多的活动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上台来讲述公转的方向及注意点;可以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可以让学生扮演地球、太阳的角色, 进行现场表演公转的方向等等。形式的变换, 必然会带来学生的兴趣。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球之肾”;二是湿地资源问题;三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湿地存在的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顺序逐一编写,充分展示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2-7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通过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
四、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湿地的素材。
六、 教学过程(表1)
【湘教版相反数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相反数”教学目标06-10
相反数公开课教案06-22
七年级数学上册相反数06-02
1.2.3相反数教案07-16
相反数绝对值教案01-16
大班语言活动: 说相反09-28
大班语言《说相反的》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