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秒的认识》说课稿(通用10篇)
陇县天成镇张家山小学
于媛媛
一、说教材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并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从而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二、说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加强生活体验”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三)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
(四)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五)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具:活动的钟面模型。
三、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采用了创创设情景、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感知秒,体验秒,从而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在活动中学习”和“在实践中探究”为主要方式,整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指名四位学生上讲台进行系红领巾的比赛。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系好红领巾,谁就获胜。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与其他的同学一起按秒针行走的速度数数。游戏结束之后,我简单进行评价。然后小结:刚才我们数数时就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从而巧妙地引出课题:秒的认识。(板书)
这样的导入,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系红领巾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把它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神秘,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标。
(二)引导探究,认识秒
在学生初步感知秒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时间单位秒?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带的活动钟面上认真观察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学生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钟面上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是秒针。学生认识秒针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肯定会是千奇百怪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用钟面模型演示:秒针走一小格表示一秒。(板书)
在学生认识秒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组在活动钟面上拨动、观察、讨论。“秒针从数字12绕一圈,再走回到数字12,经过了多长时间呢?”通过动手操作和交 流,学生很快发现:秒针走一圈,就是走了60小格,而分针刚好走了一小格。根据他们讨论的结果我引导学生说出结论:1分=60秒。(板书)
这样做,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上,自然探索有关秒的知识,这样一来,教学重难点的解决也水到渠成。
(三)感知秒,体验秒
为了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用动作表示1秒。
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时钟嘀嗒的响声,并明确时钟嘀哒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也许有学生会说:“一秒太短了,根本不能做什么动作。”这时,我引 导学生创造一些关于一秒的动作,如:拍手、眨眼、数数等。这样把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时间,变成具体的动作。学生不但感知了1秒的长短,还初步体会“一秒”的 价值。
活动二:深呼吸一次大约几秒?
这个活动我要求同桌互测,并且把测试结果交流。
这样做,学生在体验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合作探究意识。
活动三:一分钟能干什么?
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估计一下自己在一分钟内能干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写生字、组词、做计算题、画画、跳绳、拍球这几项任务中任选一项来做,看看1分钟内 能完成多少任务,然后汇报。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教会他们积累一分一秒,珍惜一分一秒,并让他们说说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在感知中提高,进一步加深对秒的认识。
(四)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练习一:在规定的时间内数数;
练习二: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练习中我选用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加深对秒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五)全课总结
巩固练习之后,课已尾声,我让同学们自己计时,整理桌面上的文具,看需要多长时间。对整理地又快又整齐的,我及时给予表扬。对整理较慢的学生,及时给予 鼓励。这样做,既回顾了所学的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还能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
总而言之,这节课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表示1秒
秒针走1圈,分针走1小格
师:我们知道计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上的钟面,你看到什么?
生:时针、分针、秒针。秒针是最细最长的那一根。秒针跑得最快。
师:对,这根长长的细细的针就是秒针。课件演示动画出现秒针
2.认识1秒。
师:秒针在钟面上跑得最快,它可以记录比1分更短的时间。那怎样才是1秒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秒针走l小格是1秒。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长针”。由学生自己引出秒针,并辅以多媒体,效果更显著】
3.体会1秒。
(1) 师:我们来感受一下,请把你的闹钟和手表放在耳边,你听到了什么?(滴答声)滴答声和秒有什么关系?(滴答一声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 收闹钟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3)了解“1秒能干什么“的信息。
课件演示:动画出现飞机、火车、汽车、卫星、车间,并显示相应的文字。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等等。
师: (出示刘翔照片)小朋友,认识他吗?是呀,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中以12秒91的成绩为我国夺得奥运史上田径比赛的第一枚金牌。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课件演示:刘翔在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镜头。
小结: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在本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图像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通过介绍、演示,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用时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问让学生热情洋溢】
【二】秒的体验
体验10秒钟
师:平常,我们通过看钟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如果不看钟,你还能知道时间过去了几秒吗?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一个10秒的游戏。
老师说“开始”,你们就闭上眼睛,你认为10秒钟到了,就悄悄的高高的举起你的手告诉老师。
师:你是怎样知道10秒钟到了?
生:(从1数到10)
2.我们再来进行一个写数字的小活动:老师说“开始”,你就从1按顺序开始写数字,当过了十秒老师喊停的时候看看那位同学写的数字最多。
小结:10秒钟虽然很短,但是我们大约可以写十几个数字哦。
【设计意图: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优化了方法。】
(三)分的认识和体验。
1.秒与分的关系。
(1)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听一段音乐,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在心里数数,或点头估算,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一起来估算这段音乐大约是多少秒?。
课件演示:播放1分钟的音乐。
学生汇报自己的估算时间。
(2)刚才这一段音乐播放的时间就是1分钟,1分钟是多少秒呢?我们一起来看电脑演示。
课件演示:刚才的1分钟音乐作背景,伴着“嘀哒”声音,钟面上秒针走了60小格,分针同时走了一小格。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60秒。
【设计意图:此处教学重点又一次放在了体验上,通过课件上秒针走一圈和分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结论。】
2.体验1分钟。
(1)师:同学们对10秒钟的感觉已经很准了,如果是1分钟,你还能像刚才那样准确吗?
游戏规则不变,一起来感受1分钟写数字。1分钟你能写多少数字呢?
小结:虽然一分钟不长,但是在一分钟时间我们还可以写40多个数字呢!所以我们可要珍惜每一分钟哦!
【设计意图:动静结合的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分钟的长短,体验1分钟的价值,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通过活动还将时间相同,做的数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数学思想加以了渗透。教学中还注意评价的多样化,培养评价别人发言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到数学乐园去闯闯关吧!课件演示:闯关题。
第一关:做一做,在( )里填上时、分、秒。学生独自完成
(1)小朋友爬一层楼梯大约需10( );
(2)一节数学课的时间为40( );
(3)放学前整队大约要用46( );
(4)同学们每天睡觉时间大约10( )。
师:你为什么这样填呢?
第二关:综合应用(这是一段关于小璇的短文,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
同桌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
小璇是个懂事的孩子,每天她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15小时才吃早餐。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她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小璇跑50米只用了12小时,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小璇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她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她经常会陪爸爸看30小时的新闻联播。星期六的晚上,她还看40秒的动画片。(你觉得这段短文有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汇报)
第三关:趣味智力题 四人小组讨论
(1)一个人唱一首歌要3分钟,10个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 全班合唱呢?
(2)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呢?(学生汇报,教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层次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应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用了40分钟来学习秒的认识,你学到什么呢?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成的,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复返,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记住列宁的名言: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一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起到总结全课的目的,最后把一句名言送给学生,再次对学生进行惜时教育,达到课已尽意长存的教育效果。】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予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板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说教学程序。
我在教学中本着突出重点,突出难点,面向全体学生,为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互动探究的新课改精神,我在教学中的环节主要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观察情境图你能估计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同时引出了探究的什么是毫米的问题,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部分是这节课的中心部分,在这部分体现全新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具体分为三个小环节:
1、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各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2、互动交流:
(1)组内交流: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组间交流:即全班范围内展示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互相启迪思维,生疑共思,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进一步抓住事物的本质,总结规律,加深一毫米的长度认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进而熟练掌握。
1、基本练习:设计直接利用本节课所学1厘米=10毫米的知识
2、综合练习:主要是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这些练习即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注重于:
1、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方法、探索过程进行梳理。
2、教师点拨引导,梳理知识结构,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六、说课后的思考
(一)教学中的优点:
1、紧密联系生活,突破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长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在1分硬币上找1毫米、量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教室内是否存在1毫米等等,通过用手比划感知1毫米的实际大小。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厚度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紧接着,在下边的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测量物品时,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1、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完整,需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本节课在估测方面比较薄弱,应该也要仔细分析一下,还有在测量时用到的测量方法也得帮助学生复习一遍。
一、说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 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先是让学生指一指图上游泳池和篮球场的一周,感知这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活动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周长,如课本封面、课桌面、板凳面、铅笔盒面等等,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 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 “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是本课关键。
二、教学目标:
1、学生会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通过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的读、写并不陌生,难点在于对小数的意义理解。
三、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的如下教学环节:
(一)引入小数。
由学生认识的老朋友——整数,介绍新朋友——小数,从而引入小数的概念。
(二)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小数的读法。
这一环节,也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试着读小数,进而教师适时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统一出正确的读法,加深对小数读法的认识。由于在四年级还要具体认识小数,所以在这里只是对小数的读、写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该如何读小数、写小数。
(三)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包括两方面内容钟):
1、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具体的含义。
由一句“你经常在哪见过小数?”引入商品价格中的小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小数就在生活中,引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基于学生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学生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了解后,设置了“给商品做价格标签”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为引入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接着让学生说一说“除了在商品的价格上发现了小数,生活其他地方还有用小数表示的吗?”学生联系实际举例后,从小
长颈鹿的高度——9分米,引入“”能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吗?“接入第二部分内容。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认真研究教材后发现这部分知识并无探究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借助米尺做中介,通过米与分米十进制的关系,由分数过渡到小数,减缓了学生认识上的困难。米和厘米的关系,我放手让学生去推理、小组交流,进而学生观察、总结出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最后马小哈的“自我介绍”是这节课小数的拓展,本环节来源于曾经听过的一节讲解计量单位的公开课,是让学生辨别所用的计量单位是否合适,而我在这计量单位不变,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应用充分体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体重、身高、速度、长度等都可以用小数表示;目的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这节课的知识来辨别小数运用的是否合适,虽然学生还不知道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能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但在说明理由的时候已经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了,为以后学习小数的大小的教学作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五)设计理念与思路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是空间概念的范畴。它是教学量长度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度量单位。《直线、线段》这一块内容被安排在现行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第六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而这套教材是1994年人教版的,一直沿用至今,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还是理念都与现行的特殊教育与素质教育实际相脱节。对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补充了大量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元素素材,以此丰富教材内容。元素的选择依据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体验“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在情境漫游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线段的观念,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具:毛线、直尺、吸管、筷子、长方形纸片、课件等;
学具:毛线、直尺、铅笔、文具盒、长方形纸片等
在授课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原则和实施素质教育“三要义”原则,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我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初步认识线段,能初步借助工具画出线段。
B组:能辨认日常生活中的线段。
C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
IEP(个别教育计划):小组合作,以强带弱
三、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课时是培智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基础薄弱,生活圈狭窄、生活经验零碎,在他们不完全的概念中,有弯与直之分,却没有线段、直线等等之分。
培智学生思维简单、抽象概括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空间观念非常薄弱,对知识掌握比较缓慢,而遗忘快等特点。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强等孩子的共性,这些都是课堂上需要充分利用和捕捉的闪光点。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来弥补他们的缺陷,以此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预设
认识线段属概念教学,根据学生对概念认识得到一般规律: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得到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为此我预设了如下教法学法:
预设教法有: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式,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预设学法有:观察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五、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标》:“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发展生活”的理念,必须通过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得到体现和实施。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预设了五块流程:
1、曲直对比,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跳绳、拔河、田径场一角)感受生活中有数学。通过课件的直观展示,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概括、体验线段的两大特征;曲直对比强化了线段的表象特征,为下面的概念深入做好知识铺垫。
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与已有经验相联系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数学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
2、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需要学生亲身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去拉、指、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抽象出线段。
设计意图:由于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所以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我引导学生想办法将曲线变直,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再进一步观察线的两端,明确手捏住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通过这一动态操作活动,获得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直接而真实的体验。
3、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再让他们分别去摸一摸,指一指。(摸一摸是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直;指一指是感受线段有两个端点。)
②再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线段,并举例说明,进一步感悟线段的特征。
③再次创设情境“漫游上海特奥会,火眼金星找线段”。在多媒体辅助情境展示和与智障同类人的比较下,在特奥会场境中找线段,以此作为故事情节串连,使学生一边趣味性地开展学习,进一步巩固线段的认识;一边感悟同为残疾人,如何身残志坚地生活学习,树立“你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此举为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环节中,从身边找到生活情境中找,到特奥会情境中找,由摸一摸,指一指,到抽象地说出生活中的线段,有助于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经验及事物建立联系,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这一系列的设计,是符合从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是一个知识不断扩展、丰富内涵的过程;同时以体育为主调的设计和我校已经取得特奥成绩实际相结合,突出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
4,根据线段特征,自建线段模型(为A组学生的要求准备,本课选学)
这一部分教学要求学生从已形成线段的表象中,抽象出线段。在前面摸一摸,指一指的,找一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线段,先自己建构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讨论交流完善这一建构过程。
教师示范画法的同时,还可以放开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工具画线段,所谓“不管白猫、黑猫,只要会捉老鼠就是好猫”,即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有效率地达到目的,并说明: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来画线段比较方便,美观。
5、可行性操作活动体验,深化线段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内化本节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形式:
①基本性练习
拉线段(毛线):以不同位置的变式操作来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理解。
找线段:书后“练一练”的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让学生通过变式、对比、判断并作出解释,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数线段:先让学生数出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让学生指一指线段的端点,初步感受公共点。
②拓展性练习
折线段:在一张纸上折出各种各样的线段,指出线段的特征要素。(小组合作,以强带弱,呈现形式多样的线段形态,如横线段、竖线段、斜线段、长线段、短线段等)
连线段、画线段:P80练一练1、2让学生拉一拉、摸一摸、指一指、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等一系列可操作活动全方面、多角度地体验、巩固对线段的认识。对A组的要求是会拉、会找、会数、会折、会连;B组会拉、会找一些;C组能跟着小组成员快乐地学,尽可能找出身过的一二个线段。
练习设计意图: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有不同程度的收获。练习时学生们可针对自己的程度或在老师的提示下有选择地进行,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智障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
③开放性练习(课外选做)
A组:用各种线段试着设计一幅漂亮的画,看谁是个小小设计师。
B组:在我们生活周边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线段?看谁是火眼金星,找得多
C组:在父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中找一二个线段。
《认识周长》说课稿
教者:何晓宏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分析及处理
《什么是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交通与数学。而《什么是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并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得判断并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情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以情景教学为主,采用情景式教学主要是由教材和儿童的认知决定。
1、“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编排的主要方法。
2、从儿童的认知特点看:中、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有趣、好玩、新奇”事物。
四、说学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创设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来导入新课。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一只小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
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探究,准确判断周长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游泳馆和和篮球场动画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
2、小组合作辨认图形的周长
六、说课小结
学生总结: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的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教材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让学生在看、摸、描、量、算等实践活动中感悟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一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而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运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1、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
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找一找、算一算”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在为书签镶边、围灯带等活动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内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情景具有心理指向性。课始,创设昆虫饶“运动场”(树叶)跑步的动画场景,引导观察、比较:它们跑步的路线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蜗牛沿着叶脉跑,瓢虫沿着树叶的边线才跑一半,只有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整整一周。唤醒学生对“一周”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直观地感知“边线的一周”,为揭示周长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课标强调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感受知识,最终认识、掌握知识。因此,我通过以下的活动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1、摸一摸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边线以后,让同桌合作用手指沿树叶“运动场”的边线“跑”一周,互相检查是不是“跑”了一周,说说怎么确定是不是一周。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起点在哪,终点也就在哪。”
2、描一描
接着让学生用彩色笔把“运动场”的边线描在纸上,描后汇报展示。强化对边线一周的感知。
3、量一量
让学生先动手量“运动场”的边线,再汇报结果,说说是用什么方法量的,引出周长概念。在充分的操作和交流中,学生们真正体验到了参与之乐、成功之趣、思维之愉。
4、找一找
在学生感知和体验周长之后,让学生由事物表面的周长迁移到生活中的周长、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找找周长还藏在哪儿?举例并比划,加深对“一周”和“封闭”的体验。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选两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它的周长,同桌互相检查描的对不对。
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周长经验,亲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循序渐进地把周长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延伸,解决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这一环节,我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量一量、算一算。
结合书中第4题,将三个图形变换成三个书签,引导思考:给这三个书签镶边分别要用多长的金线?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明确量书签为什么可以用直尺量,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周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对周长含义的内化。
2、想一想、议一议
出示在方格背景下的两个广告牌,让学生讨论哪一种围法灯带长,让学生在动眼、动脑、观察、猜想、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周长的含义,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为探究周长的计算、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埋下了伏笔。
3、赏一赏,说一说
利用课件展示出应用周长的例子,如枕头花边、菜地篱笆等等,并让学生再举生活中应用周长的例子。把周长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观察、欣赏、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感受周长的应用价值。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小数”的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多种版本说教材、立足实际说学情、情境互动说流程这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多种版本说教材(一、说教材)
人教版的《小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之上,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的。教材先在商品的价格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点,再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小数初步学会读小数。然后通过身高的测量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学会写小数。那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新知,认识小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单价引入小数和小数点,试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新知的教学找到依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量理解小数含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具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则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二、立足实际说学情(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作为本节课教学方法的主线,并辅以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我让学生通过猜想、观察、分析推理、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小数就在身边,学习小数的具体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感。主要体现在:第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提供引导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第三、提供“说数学”的机会,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善于倾听的习惯。第四、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渗透情感教育。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3)激趣练习,巩固新知(4)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其实非常喜欢去超市购物,而在购物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就是会读商品的价格问题。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谈话法,以帮助小红读出商品价格为理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爱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走进课堂。然后启发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想大体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1、认识小数点
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步学习增强自信心。)
2、教学读法
我想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相信孩子们的能力,运用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大胆试一试,读一读,教师及时的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读小数。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想这.......................样进行:(课件)先出示情境图中的商品的价格:7.25。鼓励学生大胆试读,学生有可能读成七点二十五元,也有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读出七点二五元。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除了鼓励表扬之外,要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读法就是读作:七点二五,并领读两遍。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放手让孩子们读出其他小数,初步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读法。
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小数的读法,我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小数,(出示课件:12.12 10.10)让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并进行讨论: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左边和右边的数字都一样,读法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深化小数的读法。
接下来再巩固读法:让学生找出身边的小数,读给大家听。(比如,我们课本的标价,学习用品的标价等等)让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加以巩固,并再次体验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在教学时就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达到了认知迁移的目的。
3、教学写法
先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不想写一写小数?教师(出示课件)几个小数,鼓励大胆写一写,并指名到黑板上板演,说出自己的写法。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怎样才能写出最美观的小数。在学生明确写法之后,(出示课件练习)鼓励学生把自己课前调查的结果也用小数的形式写下来。
在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智慧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当学生会读写小数后,再通过回归课本情境图中的商品的价格(采用完成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再通过“找找身边的小数”“先与同桌说说,再汇报”等来实现渗透交流意识的目的。
再次,通过结合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在这里“学生比划1米与1分米的长”、“结合课件演示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等,实现板书:1分米=1/10米=0.1米、3分米=3/10米=0.3米、1厘米=1/100米=0.01米、3厘米=3/100米=0.03米,18厘米=18/100米=0.18米等达到逐步“物化“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观察板书,总结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其中王东身高为1米30厘米,可以有两种写法,不仅巩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又巩固了小数的写法。
第三环节:激趣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是基础性练习,出示填一填(课件),这道题是对理解小数意义的及时巩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要重点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练习是判断,再次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
第三个练习是猜价格游戏,这道题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出玩具的价格,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示文具盒,它的价格在8元—9元之间,独立思考后,写在本子上,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最后采用竞猜方式得出哪个小数是这个礼物的价钱?
第四个练习是小游戏,采用数字1、4、5和小数点组小数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写法,发散学生的思维。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升华认识
在这一环节,我着力引导学生回忆总结,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用了哪些方法学习?”前导词提起学生参与,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本节课在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入,都注意创设富有生活气息,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交流,提供了有意义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数学。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数学的情感。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
端村镇关城小学
田俊杰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1 秒的时间观念。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时间单位又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习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
4、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平。练习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习“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教师讲得太多,学生讲的太少合作交流比较少。
【三年级《秒的认识》说课稿】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10-04
圆的认识六年级说课稿10-26
小学数学二年级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9-19
秒的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10-16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11-06
《认识水果》说课稿10-08
《认识竹子》说课稿10-11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07-22
说课稿_认识分数11-08
认识自己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