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指导意见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精选8篇)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 篇1

现代产业的指导意见(试行)

(送审稿)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发展方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加速开发区向外向型、科技型、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实际,就开发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以超越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优势资源加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现代产业发展思路;以全力打造八大产业、五大基地为主要抓手;以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速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手段,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推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区域发展,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按照把开发区打造成“中国21世纪向西开放、面向中亚的新经济平台”发展目标,积极发展资源能源转换产业,大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具有开发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计划从2010年-2012年三年时间,开发区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业、资源能源转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分别达到75%、30%和20%以上;先进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占第二产业比重达到60%,占三次产业比重为40%;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0%,现代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计划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业、资源能源转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分别达到85%、60%和40%以上;先进制造业占第二产业比重达到80%,占三次产业比重为50%;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超过80%,在三次产业比重为40%。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分别成为第二、三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业、资源能源转化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

(一)大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加速推进风电装备研发、制造、配套以及技术服务等关联产业的集聚;加快与达坂城区合作建设风电示范基地;积极申请协调风电上网、电价、风机运输等瓶颈问题;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周边国家市场,进一步提高“中国风谷”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全力把开发区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二)大力打造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充分发挥可口可乐、康师傅、乌苏啤酒、统一、伊利、天康食品等知名品牌的集聚效应,加速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全力打造成全疆最大的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

(三)大力打造机械设备制造基地。全面夯实机械设备制造基地,在支持天山汽车、山东鸿达等骨干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加速培育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配套及机械装备产业,重点发展重大成套项目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加速产业集聚,加快把开发区打造成全疆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基地。

(四)大力打造出口加工基地。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在出口加工区、“两仓”、二类口岸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空港、铁路的联动发展,抓紧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构建外向型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做好重点企业协调服务工作;完善出口加工区标准厂房、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力解决“属地报关、口岸验放”问题;鼓励风电产品及其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承接出口加工业梯度转移,大力引进出口加工企业和对进出口贸易有拉动作用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加速建设中国西部面向中亚的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五)大力打造总部基地。按照打造高端商务区的目标,出台相关促进政策;按照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大力促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大中型企业设立的科技研发中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研基地和孵化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开发区建 立产学研基地;研究出台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实施办法,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动态管理系统,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把开发区打造成全疆最大的上市公司总部基地。

(六)大力发展、着力巩固提升“八大产业”。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化工塑料、食品饮料、家具制造、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大力支持金风科技、中国电信、西部石油钻探、西北石油销售、美克、广汇、宏景、光正钢构、维药、新雅泰等企业加快发展,加速产业聚集,提升传统产业,做强支柱产业。

(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精细化工及其它符合开发区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八)大力发展优势资源转化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利用新疆资源能源优势,以中石油西北销售公司、钻探公司为基点,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等优势资源转换产业;积极开发利用、引导和培育新材料、生物能源、风能、光伏电、太阳能、地热能、替代材料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

(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水平,积极引进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和结算中心,引进国际组织、地区组织的办事机构,大力引进、培育金融、物流、信息、环保、商务 4 会展、科技、外包、文化创意、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载体建设

(一)一期生活配套区。不断完善一期生活配套区,把一期生活配套区发展成集商务、餐饮、交通、住宿、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房产、信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为开发区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发展基础。

(二)二期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八大产业”、“四大基地”的产业发展导向,重点发展机电、食品饮料、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合作区新型工业集聚区。重点巩固提升“八大产业”,夯实“四大基地”,加速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合作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能源设备产业、绿色加工产业和现代制造产业四大功能产业。

(四)北新区临港国际物流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商品集散、采购、仓储、物流配送、结算及贸易市场发展,为加工企业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和延伸细化物流服务。

(五)二期延伸区高端商务区。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亚心高端商务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

(六)甘泉堡优势资源转化生产基地。甘泉堡工业区以发展资源深加工业及能源转化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煤炭煤化工产业、现代制造业、新材料加工业、现代物流业五大产业。

(七)完善出口加工区功能。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 “两仓”优势,加快提升集出口加工、保税物流、口岸操作为辅的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促使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资源的集约化发展。

五、健全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抓紧科技研发基地规划建设,切实发挥北大科技园、西电大科技园的平台作用,健全行业、区域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战略;加快制定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力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二)推进节能减排、节约集约用地。完善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全面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产业准入、退出机制,严格实行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引导企业与有资质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等中介机构加强合作,引导企业开展新的能源管理方式;推行节能节地减排工作排名制度,确保把“软约束”变为“硬约束”;加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步伐。

(三)制定落实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快编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编制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规划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形成优势 6 产业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产业招商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产品和项目落户我区。

(四)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现代产业发展导向资金,2010-2012年,开发区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引导投向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重点支持关系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项目;用好节能减排以及现有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设立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五)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应现代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大力实施引进创新和科研团队计划、留学人员来开发区创业计划、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计划;加快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和主导产业领军人才;建设支柱产业企业技师工作站和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养和造就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 篇2

《意见》在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中提出, 要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等创新能力建设,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打造科技创新基地。要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基于中医学理论的医疗器械研发。

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药、民族药及其临床应用技术标准研宄, 加强中药材种植 (养殖) 培育技术标准制定, 建立中药道地药材标准体系, 加强对中医药领域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幵展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现代种植 (养殖) 、生产技术推广, 在适宜地区建设规范化种植 (养殖) 、规模化加工一体化基地。加快建立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加强中药材、中药生产、流通及使用追溯体系建设,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开发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 研发符合屮药特点的粘膜给药等制剂技术, 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在中医药优势治疗领域, 推动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及应用, 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加强民族医药理论研宂, 推动藏药、维药、蒙药、傣药等民族药系统开发, 提高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制剂水平, 创制具有资源特色和疗效优势的新品种。

《意见》提出, 要提升质量控制技术, 加大中药、民族药等传统医药产品物质基础研究力度, 提高助溶剂质量稳定性,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要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 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 完善中药、民族药的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幵展中药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 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 维护中药产品质量安全。

《意见》强调, 要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支持医药和化工、医疗器械和装备、中药材和中成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和流通企业强强联合, 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利用西部、东北地区药材资源和沿边区位优势, 建设中药、民族药生产基地和面向周边国家的特色医药产品出口基地。

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优势企业在适宜药材生长的区域开展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养殖) , 在中药材资源地建设大型中药生产、加工基地,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特色民族药生产基地。引导有条件的地区, 统筹利用当地资源, 发挥旅游市场作用, 幵发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与旅游为一体的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健全社会养老、医疗、康复、旅游服务综合体系。.

《意见》提出, 要加强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 提高国际社会认知度, 增强中药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推动天然药物、中成药等产品出口。

《意见》要求,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着眼于药物创新、医疗器械核心软硬件幵发、中医药传承等方面的需求, 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

《意见》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 篇3

今年2月,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就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做出了新的规定。《意见》所蕴涵的政治理念,体现了浓郁的现代民主政治气息,《意见》的贯彻实施将有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选举政治与协商政治

从当代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形态来看,一般可以将民主政治按照其运行规则划分为选举政治和协商政治两大类型。选举政治是以投票选举为手段、以多数规则为裁定的民主政治形式。尽管选举政治是当代世界民主政治运行中采用最普遍的形式,但它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重要缺陷。协商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另一种形式,其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多个政党之间或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通过制度化协商所取得的一致意见为基本依据。协商政治无论作为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安排,还是作为一种基本政治运作过程,都广泛存在于现代民主政治之中。根据政治体制的不同以及政党协商与利益集团协商的差别,协商政治可以分为政党合作型协商政治和社群合作型协商政治两类。

“协商政治”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协商政治的视野重新审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民主政治理论的各种流派,我们发现,曾经在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和引起广泛争议的“共同参与民主理论”、“公共选择民主理论”、“多元主义民主理论”以及其他民主理论,尽管存在明显的分歧,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承认政治协商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承认协商过程是公共决策制定、保证权力与利益分配公正性的必要条件。不同的民主理论在侧重点方面各有不同,但是都把完善民主政治的目标投向了政治协商。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国家各项路线、力针和政策的制定者;其他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其主要政治功能是与共产党通力合作,表达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要求,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同西方国家多党合作型协商政治相比,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型协商政治在稳定性、长期性和广泛性方面具有明顯优势。

毋庸置疑,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解放和政治理念更新程度不够,我们在处理执政党同参政党、执政党同社会团体政治协商关系的具体制度和运作机制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顾虑和障碍,使得协商政治在推进民主政治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意见》的亮点和创新点

《意见》同以往的有关认识和规定相主要亮点和创新点在于:

第一,强调了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民政协纳入政党制度和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范畴加以高度肯定,这在文件表述上还是第一次。

第二,明确了选举政治同协商政治两种民主形式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协商政治不可替代的政治作用。

第三,进一步明确了人民政协在政治协商方面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意见》指出:“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

第四,进一步细化了人民政协在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

第五,明确强调了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意见》改变了以往政协委员在行使职能方面到底属于“单位人”还是“组织人”角色模糊的状态,强调了委员角色本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了对委员政治权利和个人利益的保障。

发展更加完备的协商政治的思考

如何将我国现行的政治协商制度发展成为更加完备的协商政治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协商政治的具体形态方面。中国不应当简单照搬西方多党联合执政型协商政治的运作模式,但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前提下,可以借鉴政党合作型协商政治的某些具体运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各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多党平等合作的协商政治。基本政治底线是“除了不分享国家执政权以外,其他所有权力都平等分享”。应当建立专门的经常性的公民团体和非政府利益组织同执政党和政府组织进行实质性政治协商对话的机制。在未来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中国要从传统的单向集中型政治协商转向双向互动型协商政治。总体上说,中国的协商政治应当是兼有政党合作型协商政治和社群合作型协商政治两方面优点和特点的复合型协商政治。

协商政治的运作机制方面。要严格按照“协商在决策之前”的原则要求,使执政党提出的每一项政策建议、人事安排意见都是充分吸收了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甚至公民个人意见的备选预案,改变长期以来政治协商和民主评议在实际运作中党委先有意向、先有定论,然后通过协商赋予党委意见和决定合法性与民意基础的形式主义做法。在具体事务的协商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协商过程的公开、透明,尽量减少通过个别谈心、做工作、打招呼、促转化达成一致的传统协商办法,减少感情因素和心理暗示在协商过程中的影响。

协商政治的组织建构方面,要考虑将目前按照党派与社会界别混合的原则建立的人民政协组织进一步完善成为专门化、专业化的几类政治协商机构,如建立党际协商机构、政党与人民团体协商机构和社会利益集团之间协商机构。为此,必须改变在政治协商中将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界别相提并论的做法,而将民主党派同共产党政党之间的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政治的第一层次,共产党和政府组织同各人民团体、社会界别之间的政治协商作为协商政治的次一级层次。在不同类型的协商机构中运用不同的协商原则和协商机制。 协商政治的政治效力方面。要提高政协委员个人、集体和政协专门委员会所提出的各项提案的政治效力。虽然政协组织不是国家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但是,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要求以人大议案形式提交国家权力机关与以政协提案形式提交政治协商机关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问题的发现者”不同,以及问题的反映途径与渠道不同而已。从操作层面看,至少今后应当在“两会”同时召开期间,建立更为畅通、便利的将政协提案转化为人大议案的机制,这样,不但政协提案的政治效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且具有了法律效力。另外,今后应当在“两会”闭会以后,把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同办理政协委员提案统一起来,代表和委员只是监督者,让政府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监督下向人民负责,同时,代表和委员也向人民负责。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 篇4

【发布单位】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改发〔2008〕53号

【发布日期】2008-3-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促进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要求,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有利于调整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利于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流通企业“走出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安全通畅、舒适便捷的消费服务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消费升级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流通领域内的现代物流获得长足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流通领域内的现代物流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我国流通现代化的瓶颈。突出表现为:物流需求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服务水平较低,国际化经营实力相对较差,对外投资规模小;各类批发市场物流功能较弱,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不配套,物流管理和技术相对落后,专业人才供应难以满足需求;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物流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因此,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亟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发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认真做好规划前提下,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促进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初步建立起经济合理、协调配套、绿色环保、安全高效、覆盖城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全国“十一五”物流业发展规划,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需要,拟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总额稳定增长,流通业存货周转次数逐年提高,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逐年下降;培育出10-20家能够为流通企业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连锁企

业生鲜物流配送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批发市场物流功能普遍增强;流通领域现代物流运行质量、控制能力和效益得到提高,组织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更好的物流环境。

三、主要工作和任务

(一)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促进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

引导流通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梳理企业运作流程,集中核心资源,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将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

鼓励批发企业与中小零售商合作,建立联购分销的自愿连锁组织;鼓励大宗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直达供货、加工配送等多样化分销形式;鼓励各类经营生产设备、工具、零配件等的“工业品超市”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鼓励流通企业物流需求向专业化物流企业集聚,通过由供应商直接配送、委托第三方物流或共同配送等多种形式,提升流通企业物流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龙头物流企业

引导物流企业以客户至上、集成整合、快捷高效、绿色环保、增值服务为目标,延伸物流服务功能,推动物流企业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提高物流综合性服务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

支持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改造和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提高连锁企业统一配送率。推进“双百市场工程”,鼓励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增强物流功能,加快批发市场的信息平台建设。支持传统批发企业、商业、物资、供销社企业及储运企业开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鼓励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重组整合,扩大经营规模。鼓励现代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业务创新,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支持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龙头企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

健全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将农资销售与物流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实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实行全程监控,构筑居民“放心菜”的物流保障体系。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商业网点配送率,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

统筹规划城乡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公共配送中心和共同配送系统,支持符合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和现代物流发展方向,能够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配送服务,产权清晰、运营规范的公共配送基础设施经营企业。支持符合规划的生鲜、危险化学品等专业配送设施建设及其运营企业。

(四)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

加强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立冷链物流业绩评价指标、冷链物流环境的监控办法等,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生鲜配送中心,推动产地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低温冷链系统建设,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

积极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开发适应不同农产品生理特点的宽温度带冷藏运输技术,开发和应用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物流配送技术,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降低鲜活产品的配送成本。研究开发系列品种齐全的冷藏车,不断完善冷藏物流设备,开辟绿色通道,逐步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物流体系。建立和健全生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体系,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确保生鲜产品卫生和安全。

(五)推广先进适用物流技术,提升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水平

鼓励企业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各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装备,提升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流通和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建设公共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

建立物流技术创新体制。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研发推广,支持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要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流通企业、物流企业、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探索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开展科技开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六)适应经济一体化需要,深化国内外区域物流合作

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和电子口岸建设,推进口岸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口岸大通关合作,促进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闽南经济区与中部六省合作,建设快速物流通道,大力推进承东接西、连南通北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区域物流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配合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试点区域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率先发展。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物流领域的法律法规,提高物流领域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速推进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以中日韩、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物流合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务实、高效的国际区域物流合作。

(七)完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管理,提高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

完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监管,有效规范行业经营秩序。利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信息数据收集。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开展国际货代行业信用管理,实行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

和曝光,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管理机制。鼓励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通过严格自律、守法经营,塑造诚信形象。

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物流企业,应当加大管理和引导力度,鼓励其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在组织、资本和营销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推行统一运输单证,实行提单登记和责任保险制度,健全国际多式联运的制度,提升风险控制和国际竞争能力。营造优惠、便利的政策环境,促进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海外服务网络的建设和国际多式联运等多功能服务的拓展,通过积极的战略调整,为客户提供附加值更高的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

(八)实施物流示范工程,带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整体水平提升

积极开展包括物流示范城市、物流示范园区、物流示范企业和物流示范技术在内的不同层次的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程。选择部分具有科学的物流规划、具体的物流政策措施、完善的组织保障的城市作为物流示范城市;选择具有完善的物流规划、健全的管理制度、拥有一定规模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地理位置优越、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示范园区;选择拥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较为完善的配送系统、能够为商贸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示范企业;选择当前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如物流信息系统、视频识别(RFID)技术、托盘共用系统、冷链技术等作为物流示范技术。要在总结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带动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整体水平的提升。

(九)加强基础性工作,促进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

清理现行有关行政法规,逐步建立健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打破物流市场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快制订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建立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统计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核算体系,加强和改善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成本核算,为物流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建立物流企业风险控制、风险转移机制,推进物流企业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多种渠道,培养急需的物流经营管理人才。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政策扶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支持具有区域和专业领域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对其配送中心信息系统、仓储设施、冷链设备的购买、建设、升级和改造项目,支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物流园区对仓储设施、信息系统的升级和改造项目。

(二)加大对生鲜食品物流的政策扶持。利用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放心肉”、“放心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配送中心设施设备的投入,冷链运输工具、冷藏保鲜设施设备的投入。支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包括冷藏物流设备、冷藏运输技术、保鲜储藏新技术等,以及冷链技术的引进、试点、推广和应用。支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开发、改造和建设等。

(三)加大对现代物流技术设备进口的政策扶持。对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列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的现代物流技术和设备,商务部和财政部将按照《进口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以贴息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加大对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程项目的政策扶持。对列入示范工程的项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五)按照我国政府入世承诺,推进物流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核效率。积极引导外资投资中西部物流产业,促进落后地区物流发展。

(六)充分借助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各地物流协调机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进一步改善物流企业纳税、国家许可经营商品或服务的跨区域配送等方面的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协会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各自职责范围,抓紧制定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并于六月底之前报告本意见的落实情况。

商 务 部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 篇5

发布机构:省政府

文 号:浙政发〔2010〕44号

印发时间:2010-09-20 索引号: ZJJX-02-04-201010-00003

------------------

为深入实施以市场营销合作、产品配套协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等六大体系建设和强化规划指导、智力支持、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品牌培育、组织保障等六大支撑为重点内容的“六六工程”,进一步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下简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市场营销合作体系建设

(一)支持企业建设市场终端。鼓励企业通过直营连锁、特许加盟等方式开设专卖店和商场专柜,支持企业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设立企业产品销售终端,提高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内的企业优先纳入品牌连锁网络试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结盟、中介促进的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省商务厅负责)

(二)鼓励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开展网上营销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供应链的要求,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系统。落实“电子商务推进工程”等政策,大力发展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网上交易。支持专业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发布网络平台,探索建立网上商品服务交易平台,促进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的有机结合。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和流通业、信息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项目。(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工商局负责)

(三)支持建设会展平台。鼓励依托产业集群优势举办专业性会展,培育具有产业集群特色的会展品牌。支持企业参与 “浙货万里行”等活动到全国各地参展,对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在国(境)内外城市举办产业集群主导产品推介、营销、展览等活动,由当地财政视财力可能给予一定经费补助。鼓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联合参加各类交易会。对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的摊位费、公共布展费、赴境外参展人员费和境外促销费等按省商务部门有关政策给予重点资助。(省经信委、省商务厅负责)

二、推进生产配套协作体系建设

(四)培育发展重点优势企业。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优势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创新和营销渠道的优势。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其在省外或境外设立原料或能源供应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网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引导重点优势企业立足国际视野,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加强战略谋划,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五)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与重点优势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进入其供应链,建立重点优势企业终端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结盟,提高重点优势企业在省内或区域内的配套率,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并购、控股、品牌经营和虚拟经营等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配套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推动企业组织形态优化,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提升企业和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支持企业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重点优势企业的设计开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市场销售、教育培训、检验检测等非制造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优化发展环境,为总部经济、物流园区、公共检测和信息平台等生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创造支撑条件,吸引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办服务型企业。(省经信委负责)

三、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七)支持建立“银群”(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下同)战略合作关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银群”会商、整体授信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先保障重点优势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信贷需求。加快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完善小企业贷款工作机制,加大对科技型、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面向产业集群中的小企业,在全省开展1000家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对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风险补偿。(浙江银监局、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负责)

(八)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加大服务力度。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业务,因地制宜开发新产品,加大对优质成长性企业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融资支持体系。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立延伸服务网点,提供便捷服务。鼓励重点优势企业参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增资扩股,进一步增强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的实力。(省金融办负责)

(九)支持成立融资担保机构。落实各项相关扶持政策,支持产业集群示范区规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担保机构。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可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大对担保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机构与担保公司的业务合作,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对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免征营业税名单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免征营业税,并从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资金中给予一定资金补助。鼓励发展融资再担保服务,创新融资担保和财产保险组合融资服务业务,对县以下运营的、进行再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支持。(省中小企业局负责)

(十)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扩大产业集群示范区优质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其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债券。积极做好上市前指导和推荐上市工作,选择一批质地优良、成长性好、具备上市条件的重点优势企业列入上市后备省级重点培育对象,予以重点指导和培育;对进入上市程序的重点优势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高效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对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省金融办负责)

四、推进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十一)鼓励发展物流业。将产业集群示范区物流业整合发展纳入省物流业发展规划,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根据产业集群不同类型特点和对原料的需求,鼓励企业或专业性物流企业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或物流配送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发展专业物流市场。对具备条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纳入省重点流通企业、服务业重点企业予以培育。对经考核经营状况处于省内领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技术标准体系和统计直报体系建设项目,由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重点支持。(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负责)

五、推进行业协会管理体系建设

(十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快建立完善行业协会,积极吸收企业会员入会,着力发挥重点优势企业在协会建设、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带头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牵头组织或参与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贯彻落实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导、授权或委托下,协助做好行业信息数据收集统计、运行分析、标准制订、品牌培育、行业自律以及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等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转变职能,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进行授权或委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行业协会开拓业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对社会化运作成效显著及为政企服务工作业绩突出的行业协会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省经信委负责)

六、推进产业集群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十三)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支持各类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技术服务、检验检测、会计审计、知识产权、法律事务、节能减排等为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服务的中介机构建设,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咨询和服务。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品牌推介、供需见面、经贸洽谈等方面的活动,加强产业集群示范区集纳各类要素的能力。省和设区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支持其在产业集群示范区设点进行技术咨询、产权保护、品牌运作、商标代理、检验检测、教育培训等业务。对业绩突出、成效显著的中介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质监局负责)

七、强化规划指导

(十四)加强战略筹划和科学规划。各地要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战略筹划和科学规划,确立政府牵头主导、企业广泛参与、专家学者支持、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组织编制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一批包括补链强链式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制订出台政策意见并加强督查考核,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引导重点优势企业制订行动计划,形成企业与产业集群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各地组织编制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经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或委托评审通过并讨诸实施的,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对未列入产业集群示范区的重点块状经济,所在地政府要组织制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省经信委负责)

八、强化智力支持

(十五)派驻专家服务组。由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经信委联合组织遴选省内外专家学者,组成专家服务组进驻产业集群示范区。专家组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由产业集群所处行业的知名学术带头人领衔。专家服务组要依托高校院所,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在产业集群战略筹划、行业高端咨询、关键共性技术凝炼及攻关、推荐技术创新项目和宣传扶持政策等方面履行职责,切实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专家服务组考核机制,根据考核结果,省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为专家服务组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对专家服务组提出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攻目,省级财政科技经费和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负责)

(十六)支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优势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和科技成果有偿转移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千人计划”、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打造产业集群示范区创业创新团队。加大企业家、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造就一支懂经营、擅管理、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端人才队伍。鼓励各产业集群示范区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其它大院名校以及国家级行业协会等机构,利用其人才、技术、管理优势,不断强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外部智力支撑。鼓励各地举办行业专题报告、企业家论坛、工业转型升级报告会等活动,加强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的指导,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省经信委、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负责)

(十七)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并根据人才需求,采取合作办学、开设分校等方式建立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训基地。完善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培养培训力度。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企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开办形式多样、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活动。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培训基地建设,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专项资金给予适当支持。(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负责)

九、强化项目带动作用

(十八)着力引进重大项目。在重点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和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期谋划,并为这些项目的引进落地积极创造必要的要素支撑条件。针对制约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关键瓶颈问题,加快形成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按照强链补链要求和转型发展需要,着力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性强的外资企业、中央企业、知名民企和军工企业的重大项目。加大对省外“浙商”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浙商携高技术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回归创业,带动块状经济乃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积极争取国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等专项资金和国债以及中央预算内资金等专项补助,支持产业集群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负责)

(十九)着力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力度,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着力提高工艺装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水平。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企业重点技术改造、生产性服务业、节能减排和实质性采标项目,列入省技术改造“双千工程”、省节能和工业循环经济等财政专项计划,优先给予支持。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落后产能的改造和淘汰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和层次。(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加大土地支持力度。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应从省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减排项目及生产性服务业类项目。省在下达土地利用计划时,以市为单位专项配置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专项指标,由市统筹安排。加强与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产业集群示范区项目用地,拓展发展空间。(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十、强化技术创新

(二十一)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重点优势企业加快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并参与或主导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增强技术领域控制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其申报的重点科技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和工艺装备攻关项目,优先列入省级有关部门科技研发创新计划,并给予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科技部门优先予以审批。对新产品产值率超过30%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牵头负责)

(二十二)支持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以产业集群示范区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组建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信息咨询等服务。鼓励建立跨区域的技术创新网络平台,促进同类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建立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产业集群示范区内建设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为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每年择优支持建设一批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牵头负责)

(二十三)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企业制定标准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符合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条件的优先予以支持,享受有关标准研制专项经费补助。对承担省级以上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予以一次性专项经费资助。对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改造提升类项目优先列入省相关专项计划并给予扶持。(省质监局负责)

十一、强化品牌培育力度

(二十四)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鼓励产业集群示范区行业协会、重点优势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联合打造区域品牌和专业商标品牌,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努力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加强集质量检验检测、标准化、计量测试、培训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提供技术保障。对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或认定为国家级产业基地的产业集群示范区,从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予以奖励。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在国家级或境外知名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以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精益化生产等方面成效显著的,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助。产业集群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视财力可能给予支持和配套。(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负责)

(二十五)支持企业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质量、标准化、节能减排等管理水平, 夯实品牌创建基础工作。鼓励重点优势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虚拟经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牌、贴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集群主导产品附加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购买国外知名品牌。鼓励企业依法申报知名商号,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级知名品牌,对获得国家级品牌荣誉称号的企业,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有关地方政府要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省经信委、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商务厅负责)

十二、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建立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力扶持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市、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和组织协调工作由所在地政府负责;对跨县域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要建立以核心区所在地县(市、区)政府牵头的跨地区的工作协调机制。要研究解决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所需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问题,防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统筹指导和上下协调,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着力解决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抓好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培育发展工作,以产业集群示范区省级试点单位为重点,进一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七)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使用省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研究调整省品牌大省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完善优化管理办法,采取补助等形式,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专业化配套协作体系建设、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及品牌宣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地政府也要加大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省财政厅、省经信委负责)

(二十八)加强监测分析和动态管理。要落实专门力量,加强对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的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对建设进展及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组织建立“全省产业集群信息监测系统”和产业集群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对发展态势良好、项目推进有序、工作机制健全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力、举措不实、成效不明显的产业集群示范区进行动态调整。(省经信委负责)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 篇6

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征地工作顺利开展,健全征收后土地清场工作制度,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珠海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珠海市土地征收管理办法(试行)》(珠府〔2016〕125 号)、《珠海市土地征收补偿工作实施细则》(珠府〔2018〕32 号)、《斗门区土地征收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珠斗府〔2018〕37 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意见。

一、本意见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范围内涉及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项目。收回国有农用地项目参照本意见执行。

二、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被补偿人在收到全额补偿款后应当按已签订的补偿协议书或双方书面约定的期限自觉履行清场义务,并将土地交付给补偿方。

三、属地镇街在被补偿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清场义务的情况下应及时告知被补偿人限期清场,并做好取证保存工作。

四、属地镇街应加强对征收后土地的清场和管理,及时将土地书面(附图)移交给用地单位;不能及时移交的,应做好围蔽管理。

五、未及时清场或告知后仍未按期清场的,由属地镇街上报区政府同意后组织清场。

六、强化安全防范工作。清场过程中,应做好安全应急预案,妥善处理清场突发事件,遇紧急情况需及时上报上级部门研处,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七、区征收部门指导属地镇街在日常征收工作中,应加强征收补偿政策宣传,通过专题培训、网站微博信息发布等形式,切实提高我区土地征收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征收办反映。

现代产业指导意见 篇7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粮食供求形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意义十分重大。

(一)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的有益探索。还有五年时间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13亿多中国人都将进入一个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呈现品质消费、绿色消费、个性消费新趋势。食品的开发要适应这一变化和趋势,拓展传统主食文化内涵,展示不同主食文化品味,体现不同主食使用价值。马铃薯以其营养丰富著称,特别是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成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和主食文化发展的需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培育健康消费理念,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

(二)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多年来,在农产品供给的压力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导致耕地地力下降、水资源更为紧缺,资源环境已亮起“红灯”。马铃薯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点,适应范围广,增产空间大。在抓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同时,把马铃薯作为主粮作物来抓,推进科技创新,培育高产多抗新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增加主粮产品供应,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发展。

(三)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益探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马铃薯作为适应性广的作物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是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把马铃薯作为主粮、纳入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推进产业开发,延长产业链,打造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种植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四)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绿色环保技术,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马铃薯用水用肥较少,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分别是小麦的2倍、水稻的1.3倍、玉米的1.2倍。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扩种马铃薯,减轻农业用水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五)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带动脱贫致富的有益探索。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马铃薯多种植在西部贫困地区、高原冷凉山区,既是当地农民解决温饱的主要产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作物。把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开发,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在马铃薯产业开发中分享增值收益,带动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

与此同时,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也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有发展理念的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促进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二是有巨大市场的拉动。还有五年时间就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将进入消费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新阶段,城乡居民对马铃薯主食的消费需求将增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拓展出口市场。三是有科技创新的支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新业态应运而生,马铃薯提质增效内在动力持续增强。需要牢牢把握机遇,贯彻发展新理念,以强烈的责任、坚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固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基础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改进物质装备,加快马铃薯主粮产品的产业开发,选育一批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培养消费者吃马铃薯的习惯,推进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加工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培育小康社会主食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不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充分利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南丘陵山区、南方冬闲田的耕地和光温水资源,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生产。处理好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关系,不与水稻、小麦和玉米抢水争地,构建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

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发展两端,带动中间,逐步完善产业链。既要稳定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选育新品种,推广脱毒种薯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又要注重产品开发、工艺研发、装备改进,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转化增值。

产业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马铃薯是粮经饲兼用作物,既要开发主食产品,使马铃薯逐渐成为居民一日三餐的主食;又要拓宽马铃薯功能,广泛用于饲料、造纸、纺织、医药、化工等行业,实现营养挖潜、加工增值。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集约资源、集中项目、集聚力量,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扶持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更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科学引导主食消费,提高市场供应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协调。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梯次推进。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先行先试。新品种新技术要遵循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的程序,新产品新工艺要由家庭烹饪、小规模烹制到工厂化生产逐步推进,消费引导要从家庭、餐厅食堂、到全社会逐次推开。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平均亩产提高到1300公斤,总产达到1.3亿吨左右;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45%,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三、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重点任务

马铃薯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加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一)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优化主食产品原料布局。综合考虑各地水土资源条件、农业区划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增产潜力等因素,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分区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领域的原则,优化生产布局,增加主粮产品开发的原料。东北地区,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华北地区,重点在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发展雨养农业和节水农业,改善生产条件,防治土传病害,提高马铃薯商品性。建设优质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多类型贮藏库。西北地区,通过压夏扩秋种植马铃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强病虫害防控,建设优质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和多类型贮藏库。西南地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丰富多样的耕作制度和秋冬春季的空闲田,发展水旱轮作、间套作、高效复合种植,加强晚疫病防控,实现周年生产、周年供应。南方地区,开发利用冬闲田,发展水旱轮作和秋冬季农业,扩大马铃薯种植。

(二)以消费需求为引领,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开发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不同营养功能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大力推进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开发,以解决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为重点,开发馒头、面条、米粉、面包和糕点等大众主食产品。因地制宜推进地域特色型主食产品开发,重点是开发马铃薯饼、馕、煎饼、粽子和年糕等地域特色主食产品。积极推进休闲及功能型主食产品开发,重点开发薯条、薯片等休闲产品,开发富含马铃薯膳食纤维、蛋白、多酚及果胶的功能型产品。

(三)以品种选育为带动,强化主食产品原料生产技术支撑。选育适宜主食加工的新品种,加快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开发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推进育种方法创新,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结合常规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健全完善脱毒种薯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生产,满足生产用种需要。集成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组装轻简化栽培、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和质量效益。

(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研发主食加工工艺和设备。研发原料节能处理和环保技术,配套效能比高的原料处理装备,保障原料品质和营养,有效降低能耗和废弃物排放量。研发发酵熟化技术,配套温度、湿度、时间智能化控制设备,改善面团流变学特性,提高发酵熟化效率。研发成型整型仿生技术,加强成型整型关键部件的设计和改造,实现主食产品自动化生产。研发蒸煮烘焙技术,开发主食产品醒蒸一体智能设备和自动化变温煮制设备,实现蒸煮烘焙数字化控制。研发新型包装抗老化技术,配套自动化包装设备,防止主食产品老化、氧化变质。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主食产品工艺及设备联合攻关。鼓励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盈利能力强、诚信度高的加工企业,开发主食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

(五)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营养功能评价。建立营养功能评价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国家马铃薯营养数据库。开发马铃薯营养功能。评估马铃薯主食产品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健康功效,结合其营养构成特征,开发不同类型马铃薯主食产品对不同人体的营养和健康功效作用。加强营养功能宣传。建设主食产品消费体验站,指导街道社区、大型超市、集体食堂以及相关企业参与产品消费体验站建设,把产品消费体验站建成为产品消费引导、营养知识科普的互动平台。

四、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指导。农业部做好对马铃薯产业开发的统筹协调,加强指导,推进落实。各重点省份要成立协调指导机构,强化指导,落实措施。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优化布局、梯次推进,构建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政策扶持。完善马铃薯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鼓励各地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实行用地、电、水、气等价格优惠。加大对马铃薯生产的投入,支持种薯生产、贮藏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市场与信息服务等环节。积极探索马铃薯产业信贷保障和保险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马铃薯主食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

(三)加大科研投入。中央、地方财政科技计划要大力支持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选育、主食产品开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科技创新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驱动能力。推动组建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引导和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鼓励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搞好产销衔接。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各种产销对接活动,扶持各类专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促进产销衔接和市场流通。发展主食产品直接配送,搭建产销直挂平台,推动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马铃薯产销信息的监测统计和分析预警,指导马铃薯跨区域有序流通,增强对市场突发异动的应对能力和调控能力,防止出现“卖薯难”。

(五)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马铃薯主食产品分类标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和完善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快相关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马铃薯主食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强化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质量监管,提高行业安全管理水平。

实物期权评估指导意见(试行) 篇8

第一条 为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实物期权评估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实物期权,是指附着于企业整体资产或者单项资产上的非人为设计的选择权,即指现实中存在的发展或者增长机会、收缩或者退出机会等。拥有或者控制相应企业或者资产的个人或者组织在未来可以执行这种选择权,并且预期通过执行这种选择权能带来经济利益。

第三条 本指导意见所称实物期权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附着于企业整体资产或者单项资产上的实物期权进行识别、分析、价值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第四条 企业整体资产或者单项资产可能会附带一种或者多种实物期权。当资产中附带的实物期权经初步判断其价值可以忽视时,可以不评估该实物期权的价值。

第五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涉及实物期权评估的业务,应当遵守本指导意见。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六条 从事实物期权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应当持有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涉及实物期权评估的业务,应当掌握期权定价理论知识,具备实物期权评估的专业知识,具有实物期权价值评估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七条 实物期权的价值依附于相应资产,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实物期权价值评估,应当根据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价值类型。

第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实物期权评估,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勤勉尽责,尽可能获取充分、可靠的信息,并基于信息进行审慎分析、估算和形成专业意见。

第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实物期权评估,应当合理使用评估假设和限定条件,理解并恰当运用期权价值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形成合理的评估结论。

第十条 需要评估实物期权时,应当在业务约定书中予以明确。委托方或者被评估单位应当提供实物期权评估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

第三章 评估对象

第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行涉及实物期权评估的业务时,涉及的实物期权主要包括增长期权和退出期权等。

第十二条 增长期权是指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投资或者资产,从而可以扩大业务规模或者扩展经营范围的期权。

第十三条 退出期权是指在前景不好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合理价格部分或者全部变现资产,或者低成本地改变资产用途,从而收缩业务规模或者范围以至退出经营的期权。

第四章 操作要求

第十四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评估实物期权,应当按照识别期权、判断条件、估计参数、估算价值四个步骤进行。

第十五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企业整体或者单项资产附带的实物期权时,应当全面了解有关资产的情况以及资产未来使用前景和机会,识别存在的不可忽视的实物期权,明确实物期权的标的资产、期权种类、行权价格、行权期限等。

第十六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行涉及实物期权评估的业务时,应当根据有关参数所需信息的可获取性和可靠性,判断是否具备评估条件。不具备实物期权评估条件时,应当终止实物期权评估。

第十七条 实物期权评估中的参数通常包括标的资产的评估基准日价值、波动率、行权价格、行权期限和无风险收益率等。

标的资产即实物期权所对应的基础资产。增长期权是买方期权,其标的资产是当前资产带来的潜在业务或者项目;退出期权是卖方期权,其标的资产是实物期权所依附的当前资产。

波动率是指预期标的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波动率可以通过类比风险相近资产的波动率确定,也可以根据标的资产以往价格相对变动情况估计出历史波动率,再根据未来风险变化情况进行调整确定。

行权价格是指实物期权行权时,买进或者卖出标的资产支付或者获得的金额。增长期权的行权价格是形成标的资产所需要的投资金额。退出期权的行权价格是标的资产在未来行权时间可以卖出的价格,或者在可以转换用途情况下,标的资产在行权时间的价值。

行权期限是指评估基准日至实物期权行权时间之间的时间长度。实物期权通常没有准确的行权期限,可以按照预计的最佳行权时间估计行权期限。

无风险收益率是指不存在违约风险的收益率,可以参照剩余期限与实物期权行权期限相同或者相近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确定。

第十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实物期权评估,应当根据实物期权的类型,选择适当的期权定价模型,常用的期权定价模型包括布莱克-舒尔斯模型、二项树模型等。对测算出的实物期权价值,应当进行必要的合理性检验。

第五章 披露要求

第十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行有关资产评估业务涉及实物期权评估时,应当在评估报告中予以披露。

第二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编制涉及实物期权评估的评估报告,除了符合《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的披露要求外,还应当披露实物期权的种类、标的资产、行权期限、选择的评估方法和模型,以及实物期权评估结果等。

第二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发现委托业务中存在不可忽视的实物期权,而委托方要求不评估实物期权,或者委托方不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评估信息,应当在评估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二十二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涉及实物期权的评估业务,应当在评估报告中对实物期权的或有资产属性给予必要的提醒。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指导意见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附1:常见的实物期权(供参考)

附2:常用的期权定价模型(供参考)

附3: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检验(供参考)

附1 :

常见的实物期权(供参考)

对实物期权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行评估业务时,可能涉及到的实物期权主要包括增长期权和退出期权等。

增长期权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投资和资产,从而扩大业务规模或者扩展经营范围的期权。常见的增长期权包括实业项目进行追加投资的期权,分阶段投资或者战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期权,利用原有有形和无形资产扩大经营规模或者增加新产品、新业务的期权,文化艺术品以及影视作品开发实物衍生产品或者演绎作品的期权等。

退出期权指在前景不好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合理价格即没有明显损失的部分或者全部变卖资产,或者低成本地改变资产用途,从而收缩业务规模或者范围以至退出经营的期权。常见的退出期权包括房地产类资产按接近或者超过购置成本的价格转让,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根据业务前景而改变用途,股权投资约定退出条款等形成的期权。

现实中的企业整体与单项资产可能附带一些实物期权。实物期权的价值评估较为复杂,为平衡评估工作量与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应当从可能发现的实物期权中选出不可忽视的实物期权加以评估。

不可忽视的实物期权可以根据实物期权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进行直觉判断。

实物期权的重要性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1)标的资产范围或者价值越大越重要。如评估企业价值时,以企业价值为标的资产的实物期权比以某个业务部门为标的资产的实物期权更为重要。

(2)实物期权执行的可能性越大越重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值实物期权比虚值实物期权重要;实物期权的实值越深越重要;实物期权的期限越近越重要;标的资产拥有方具备的执行实物期权的资源越充足越重要。

执行实物期权的资源多种多样,增长实物期权最重要的资源是对相应业务的垄断权,包括来自于政府或者市场的特许权、来自于技术专利的独占权,以及长期的买卖或者合作关系、产品或者业务预定合同等。

实物期权的相互关系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1)多个实物期权之间有互斥关系或者替代关系,即选择执行了其中一个实物期权,其他实物期权就不能或者不必要执行,则应当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实物期权。

(2)多个实物期权之间有互补关系,则根据执行的可能性都选或都不选为评估对象。有互补关系的实物期权常见的是各种可能的机会之间有战略协同性的期权。

(3)多个实物期权之间有因果关系或者前后关系,则根据执行的可能性只选在前或者为因的实物期权进行评估。

附2 :

常用的期权定价模型(供参考)

评估实物期权的价值可以选择和应用多种期权定价方法或者模型。到目前为止,理论上合理、应用上方便的模型主要有布莱克-舒尔斯模型(Black-Scholes Model)和二项树模型(Binomial Model)等。

1.布莱克-舒尔斯模型及其应用

布莱克-舒尔斯模型,也称为布莱克-舒尔斯-默顿布莱克-舒尔斯模型和二项树模型的评估结果相同。在估算实物期权价值时,可以根据参数估计和计算方便的原则,选择采用布莱克-舒尔斯模型或者二项树模型。

4.有关评估参数的估计

评估实物期权所需的参数通常包括标的资产评估基准日价值(S)及其波动率(σ)、行权价格(X)、行权期限(T)以及无风险收益率(r)等。

标的资产即实物期权所对应的基础资产。增长期权的标的资产是当前资产带来的潜在业务或者项目;退出期权的标的资产是实物期权所依附的当前资产。在估算实物期权价值时,标的资产的评估基准日价值可以根据成本法、收益法等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估,但应当明确标的资产的评估价值中没有包含资产中的实物期权价值。

波动率是指预期标的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即标的资产在期权行权期限内无红利流量的情况下,其价值相对变动的标准差。可以通过类比风险相近资产的波动率确定,也可以根据资产以往价格相对变动情况确定历史波动率,再根据未来风险变化情况进行调整确定。

行权价格是指执行实物期权时,买进或者卖出相应资产所支付或者获得的金额。增长期权的行权价格是形成标的资产投资所需要的金额;退出期权的行权价格是标的资产在未来行权时间可以卖出的价格,或者在可以转换用途情况下,标的资产在行权时间的价值。

行权期限是指评估基准日至实物期权行权时间之间的时间长度。实物期权通常没有准确的行权期限,可以按照预计的最佳行权时间估计行权期限。通常可以根据稳健原则通过适当低估行权期限而减少其估计难度。

无风险收益率是指不存在违约风险的收益率,可以参照剩余期限与实物期权行权期限相同或者相近的国债到期收益率确定。

附3 :

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检验(供参考)

实物期权价值评估较为复杂,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建议根据下表中的基本变量关系对评估结果进行合理性检验,防止出现方向性错误。

上一篇: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浅析下一篇:数学教师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