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困境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资本主义困境

资本主义困境 篇1

2013年04月12日04:04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晓明

2008年9月,以美国雷曼兄弟倒台为标志,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近五年过去,这场危机非但没有结束,反而从金融、经济问题蔓延到政治、社会领域,“急症”转成“顽症”,使西方陷入全方位困境。

一、西方资本主义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经济发展“失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金融和债务危机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手段,迄今效果都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几个结构性“陷阱”使然:一是金融陷阱。近年来,西方国家金融领域过度膨胀,金融业以高于实体经济增长率数倍的速度扩张,积聚了空前风险。以英国为例,工业在英经济中的比例仅约21%,以金融为主导的服务业产值则超过70%。产业空心化削弱了西方国家应对危机、实现增长的能力。无度扩张的金融产品集聚大量“泡沫”,最终破裂。二是债务陷阱。西方长期以来养成超前消费、借债度日的习惯,导致债务负担积重难返。据统计,发达国家债务占GDP平均比例截至2012年已达110%,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为应对债务危机采取的紧缩措施,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民众不满上升,危及政府执政地位,使西方各国政府骑虎难下。三是福利陷阱。长期以来,西方把福利制度作为安抚中下层百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号称“从摇篮到坟墓”,福利只高不低、只上不下,财政不堪重负。在福利制度最发达的英国,一些中下层民众拿的救济甚至比正常工作收入还高,因而失去了工作意愿和动力。在非危机状态下,高支出、粗放型的福利模式尚可维系,一旦经济出了问题,便立刻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但过惯了舒服日子的西方民众都不愿面对突然要勒紧腰带的现实。能否跳出“福利陷阱”,是未来西方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治体制“失灵”。一是西式选举难以选贤。西方选举制度对政治人物的成长和发展,不是能力导向,而是做秀导向,谁能提出漂亮、响亮的口号,博得选民好感,谁就能上台执政。这种选举制度选出的领导人,往往缺乏实际执政经验,“胜选”而不“胜任”,能说而不能干,政客多而政治家少。其二,政党利益凌驾国家利益。金融危机期间,不少西方国家上演“党锢之祸”。政党私利凌驾国家利益,给经济和民生造成严重损害。众所周知的美国两党“债务上限”之争,一度险些使美联邦政府关门歇业。美国网络时政杂志《调色板》的主编韦斯伯格说的一番话颇能反映西方人士的忧虑:两党再这样闹下去,美将“选择自我毁灭”,短期代价是经济持续衰退,长期代价就是超级大国加快衰落,并拖累整个西方的命运。其三,“民主陷阱”阻碍国家治理。表现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或非理性的民意裹挟、绑架社会公益,使危机治理寸步难行。例如英国政府计划修建高速铁路,既改善基础设施、又提振经济。但由于少数铁路沿线居民极力阻挠,导致项目一拖再拖,最后推到要2017年动工、2032年建成,成为一项“可望不可即”工程。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最近就“民主制度的未来”召开研讨会,结论是今天的西式民主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即民主选举“游戏化”,民主运作“资本化”,民主决策“短视化”。这就是民主形式、程序大于实质和内容,阻碍了国家治理。

(三)社会融合机制“失效”。首先是社会极端思潮抬头。西方主流社会近年在贸易、移民、宗教等问题上保守倾向上升。一些欧洲国家出现右翼政党“登堂入室”的势头。譬如英国极右翼的不列颠民族党首次获得欧洲议会议席。希腊极右翼的“金色黎明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大量议席。这些右翼势力甚至公开采取暴力手段,恐吓、打击外来移民。其次是社会流动性退化。主要是贫富分化加重,中产阶层萎缩,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健康流动“凝固化”。今天英国1%最富有的人口,人均资产是10%最贫困人口的300倍。上世纪70年代,1%最富有美国人掌握全美国民收入8%,到2007年,这1%已经掌握了全美24%的财富,越来越多中产阶级滑向贫困线。美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惊呼“美国梦已不再”。他尖锐指出,当今美国的社会流动、国民收入和社会资源分配处于建国200多年来“最差时期”。第三是社会矛盾激化。主要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增多。2011年在发达国家风起云涌的“占领运动”就是最佳例证,西方主要的一线城市均不同程度受到冲击。“占领运动”的实质就是西方普通民众看不到希望,要抗争求变。此外,美、英、法甚至个别北欧国家还发生多起震惊世界的严重暴力、枪击或大规模骚乱事件,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表现。在社会问题淤积难解的背景下,这类群体性和恶性事件未来在西方可能层出不穷。

(四)思想道德“失范”。一是政治精英道德水平下滑。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议会“报销门”事件。不少议员利用职务之便用公款为个人开销埋单,大到住房按揭,小到厕纸。涉案议员之多、职位之高在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史上实为罕见。二是大企业商业道德失准。最突出的就是所谓“利率门”事件。英第二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等多家国际商业银行被查出人为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谋取暴利。这种操控行为长期得到监管方默许,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三是社会精英道德问题多发。去年曝出的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40多年对300多人实施性侵犯案,可谓一颗“重磅炸弹”,对一向以“新闻道德卫士”自居的BBC和标榜“绅士风度”的英国社会造成沉重打击。上述这些丑闻涉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官德、商德、公德,它们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受到深刻侵蚀,也暴露了资本主义“权力制衡”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其后果,就是动摇了民众对资本主义政治权力、商业权力、话语权力等社会主流力量的信任。

二、如何看待困境中的西方资本主义

应从“两点论”出发,辩证科学地观察西方资本主义。

一方面,危机和困境确实对西方造成较大打击。据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鲁格估算,仅在2007年底金融危机小规模出现、到2009年初危机全面展开的时间内,美经济损失即高达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美财富总量的1/4。英国则在讨论是否将经历“失去的十年”。总的看,由于危机导致的问题和困境很难迅速、彻底解决,西方可能会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继续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对发达经济体和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还会持续显现。

另一方面,西方仍具备较强实力,生产力还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从核心生产力、核心硬实力、核心软实力等角度看,尽管受到严重冲击,但西方的整体优势仍然比较明显。美欧日三方的GDP仍占全球经济总产出的60%以上。西方仍主导现代科学前沿,在军事安全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并总体把持着国际规则和话语权。“西方衰落”恐怕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面对危机,西方国家也在进行反思,并抓紧调整和改革。主要是几方面:一是推进制度改革。如欧洲把货币联盟进一步推向财政联盟,试图通过建立统一财政纪律化解债务危机的根源,同时向建立政治联盟迈出重要一步。美欧均着力改造金融业,改革税收和福利制度。欧洲通过法律

对银行高管的奖金实行“封顶”。英国为整顿丑闻缠身的新闻业,破天荒地设立新闻监管机构,结束了其长期自诩的“新闻自由”历史。二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台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在人工智能、医疗科技、信息通信、3D打印、清洁能源等领域加大投入。美、加等国在页岩气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美欧准备启动“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提振经济发展。三是从战略上调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内顾倾向明显上升,关注重点逐渐转向国内。特别是由于实力受损,西方被迫重算“经济账”,把投入进一步向经济和民生领域转移。未来10年,美军事开支将削减8000亿美元,英五年内军事投入将减少8%,欧洲其他国家防务投入也一再下降。

三、西方资本主义困境的启示

启示之一:看到我们的道路优势,坚持道路自信。不论是推进改革开放,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自身的有效性、科学性,得到包括越来越多西方有识之士在内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去年以来,西方理论界围绕中国道路展开了一场争鸣。两名美国著名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西莫戈鲁和哈佛大学的罗宾逊出版的《为什么国家会失败》一书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争议。该书认为,不采取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最终将走向治理失败,因此中国道路不可持续,最终会被证明是一次“短命”的发展实践。西方其他学者对这种观点表达了强烈质疑。英国《金融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拉赫曼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在30多年间使全球数亿人脱贫、实现了长达一两代人的高速增长,对中国道路如此草率地“判决”已不可能再说服西方民众。如果继续这样罔顾事实,西方将陷入一场自欺欺人的思想危机。最近,又有两位美国学者出版的《21世纪的优秀治理:走一条东西融合的中间道路》一书也受到广泛关注,该书明确提出,未来的国家和国际治理应当兼收东西方文明成果。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国道路都日益看好,我们对自己的道路更应坚定自信。

启示之二:看到我们的理论优势,坚持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坚持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形之下,西方执政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陷入理论迷茫,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建设,每个政党上台后另搞一套,解决经济社会问题顾东望西,左右摇摆。英国《卫报》作了一个统计,称英国联合政府上台3年来先后进行了35次“U—turn”(政策大调头)。这说明西方国家执政党缺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考,也谈不上把执政经验有意识地总结为理论方针、进行理论建设。西方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好、少折腾,必须坚持一套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否则就要走弯路。而立足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建设和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启示之三:看到我国制度优势,坚持制度自信。纵观西方资本主义的困境,再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战略自信。我们坚持和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被事实一再证明能够最大限度适应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并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时代的复杂挑战。英国人经常感叹中国效率。他们常用北京首都机场建T3航站楼和伦敦希思罗机场建T5航站楼作比较,一个用了4年,一个用了整整20年。用英国《独立报》的话来说:“和中国速度相比,英国体制实在是太过僵硬”。连像《泰晤士报》这样老牌的西方主流大报,在今年年初的一篇社论中,也罕见地呼吁西方领导人学习中国的治理效率,克服西方制度弊端。

科学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深入研究并准确地把握好这个问题,对服务我国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对内对外两方面工作做好,努力占领新的发展高地,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作者系中国驻英国大使)

资本主义困境 篇2

资本管理问题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战略性问题。资本管理能力的高低, 决定了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那些能够持续的较低成本获取资本和较高效率运作资本的商业银行, 才能够在全面覆盖风险的前提下, 不断发展和完善合理的赢利模式和业务架构, 持续获取高于同行业平均的资本收益率, 从而获得市场认同, 最终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经济资本管理包括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 体现了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对商业银行在新公司治理下实施战略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本文将从参与银行业融资潮中选取四家国有商业银行, 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分析六家银行的资本现状、资本构成等具体情况。

2.1 资本充足水平

六家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均远远高于8%。其中, 四大国有银行中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近几年相对较低, 而总体看六家银行中招商银行则最低, 此外, 中信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在没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优势的情况下, 其资本充足率在2007年和2008年却在六家银行中居于首位。

2007年, 我国全部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8.4%, 首次符合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8%, 达到国际监管水平。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较好, 资本状况良好。

2008年, 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 六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比2007年略低, 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的数据在2007年的基础上均有增加,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则略有下降, 交通银行降幅最大。

2009年, 国家为刺激经济策划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 砸下了9.59万亿元的天量信贷, 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下滑, 均值跌到11.48%。

2010年上半年, 总体来说资本充足率呈上升趋势, 但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仍继续下降, 连续四年的下降充分表明这三家银行资本状况不够良好, 风险抵补能力欠缺。

2.2 资本构成情况

从六家银行的年报及半年报可看出, 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的来源中, 股本占较大的比例, 并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对于股本的依赖要小于国有商业银行。其中股本占资本总量最大的是工商银行, 达到43.96%, 招商银行的比例最小;另外, 六家商业银行的平均核心资本占资本净额的比重为76.70%, 也就是说附属资本占资本净额中的比重仅有23.3%, 并且从各银行的半年报可看出, 附属资本的构成相对单一, 各种风险准备占了近一半的比例。

3 银行资本困境的原因

第一, 资产拉动的粗放型扩张模式导致各家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权重和风险资产的占比非常高, 为了保持增长, 商业银行不得不在资本市场一再融资。

第二, 资本结构单一, 附属资本比重过低。

第三, 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

第四, 赢利能力较弱导致内源融资不足。

4 经济资本管理的对策及结论

4.1 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运用经济资本的理念, 建立注重风险与收益平衡关系的风险文化, 正视银行经营中风险存在的必要性, 不断强化风险控制理念, 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用正确方式衡量风险。

4.2 注重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

经济资本计划决定信贷计划和综合业务计划, 使风险资产增长受到经济资本的有效约束, 从而引导和约束各项业务规模合理、适度增长, 使经济资本配置管理成为信贷计划和综合业务经营计划体系的核心。

4.3 优化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

法学“科学主义”的困境 篇3

关键词:法学;法律实践;科学主义

前言:就目前我国法律发展的现状来看,法学“科学主义”的困境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点,但是将法学的非“科学主义”揭示出来,并不是要对法学知识的否定,而是要探究它的原有的实践的品格,要将法学知识纳入法律实践的组成部分当中,提醒法学知识生产者重要的实践责任[1]。本文将对“科学式”历时法学的概述、科学式”共时法学的概述以及法学知识的真实意义与道路进行研究。

一、法学知识——“科学式”历时法学的概述

近几年来,我们对于法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法学知识一般可以分为历时法学和共时法学,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研究过去时,而后者主要是研究任何时间(主要是现在进行的),二者都是研究时空与对象的学术模式的问题,在现实各个法案当中,我们也都可以发现历时和共时这两个模式的共存。

从目前我们对历时法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虽然法律现象的个体十分多,但是很难都被看作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历时法学研究的范围都在一个过去特定的时间内,因此,就算在某些文本当中一些法律现象可以被陈述但是还是被排除在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律现象属于哪个范围都是由学术主体判断,而组成学术主体的人很多,那么各个时期的学术主体不会互相影响,因此,重要性就会被众人怀疑,从哪个角度判断的等等这些问题,使我们可以具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其中法律现象的个体陈述资格的客观性以及准确性。

人们不仅仅可以在日后提出疑问,也可以对法律现象的个体被赋予陈述资格之前质疑,因为当今学术主体认为法律现象是属于范畴内的,但是前人却认为是相反的,就算如今学术主体在讨论同一个社会现象,得到的结果也是大有不同的。在我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学文本进行研究的时候,也会因为词语的差异而对法律概念产生不同的见解。一段时间内,“某些权威人士”达成了共识,那么那段时间内的词典语言解释就是合理的,并且出现在大家面前,但是如果一旦语境发生了变化,也一定会影响到之前语言含义,因此,法律概念作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历时法学理论,是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具有客观权威的。

历时法学的主要工作就是档案工作,因此,就要收集过去的历史内容,历史的存在会影响历时法学的定案,但是在这过程中人们存在足够的理由怀疑定案的稳定性,而且历史都是人为的,这就造成了真实历史的缺失、改造等等,历史也没有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只是一部分历史,人们并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而且对于封存历史,还有技术上的难题,因此,历史证据作为定案的基础,不能够确保它的稳固性,也就不存在历时法学的客观性以及准确性。

上文我们提到了历时法学的定案是将历史作为根基的,我们不仅仅要面对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到底存在多少历史这个问题,而且还要面对已经存在的历史证据的真实性问题,由于历史的传承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且收集历史的人员只能确定这是历史证据,无法考证真实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虽然收集历史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考察,但是即使是互联网也只限制于在固定的网络关系中开展,因此,对于互联网的局限性问题,出现的释义还是存在非客观性、非准确性,所以这些问题不可避免。

在“科学式”历时学法当中,历时法学的“档案员”可以通过不懈努力逐渐接近历史中存在的真正事实,但是矛盾还是存在的,因为与之相反的观点也同样成立,这种情况下,历时法学的“档案员”也离真正事实越来越远。在通过深入研究之后,各种互相对立的观念不能成立,历时法学的工作就陷入了困境,无法判断自己的结论是否接近过去的真实[2]。

法学研究者之所以能够成为法学者,是因为其自身对历史语境限定因素的塑造,以及法学的阅读、思考能力。法学阅读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虽然在阅读法学知识的过程当中,也存在對抗和质疑,但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于是,法学学者接受的法学知识内容,形成了历时法学研究者观念前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法学研究者认为正是自身具有的观念前见,才能够断定哪些法律现象有被陈述的资格,哪些个体能够成为法律现象。由于语境以及主观经验的法学观念,导致法学研究者能够给与法律现象被陈述的资格以及个体被称作法律现象。因此,观念前见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正是存在这种观念前见,我们可以去理解法学知识不能够客观、准确以及中立的原因。

二、法学知识——“科学式”共时法学的概述

上文我们阐述了历时法学的相关内容,当然,“科学式”共时法学也是法学知识基础的出发点。共时法学主要是对社会中现存的各种各样的法律现象进行外在的观察和归纳,因此,观察归纳者就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和归纳,这种学术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进行客观的归纳。

“科学式”共时法学也像历时法学一样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主要体现在从历史发展以来没有发现人们可以共同使用的“法律”词语,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历史情境下,所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因此,在事件过程中,就会引起分歧,从而影响了法律理论的探讨和构建。

“法律”这个词语的使用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主要是感性以及探讨性意义,但是就感性意义而言,人们并不会产生争议,因为在实践过程当中,人们都是在认可法律这个词语的意义的情况下,才进行感性使用;与之相反,就探讨性意义而言,人们就会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各类陈述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法律这个词的含义,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建议。法律实践不同于其他学科,一旦出现分歧时,法学学者就会展开持续的探讨,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就会显示出法律观念的差别,深入到法律意义的辩论。

出现法学学者们的讨论以及分歧是必须的,因为只要有社会资源的存在,人们所处的情景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见解,特别要注意的是,人们会使用各种资源,以此来验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人们也会不断的开放的接受法律的争议,尤其体现在论证资源不足时。即使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有人提出了一个固定的法律概念,但是还是存在探讨性使用。因此,“法律”的使用探讨性意义是一直存在的。

在社会实践中对于“法律”词语的探讨性使用,造成了“科学式”共时法学的不确定性,对于外在态度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当社会资源有限和各类社会观念多样化的现象出现时,就会造成“法律”这个词语的争议持续存在,也就导致了“科学式”共时法学的固定法律等等现象,更不能确定外在观察对象,这主要是因为观察对象的不稳定,我们很难确定人们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如何使用“法律”这个词。因此,“科学式”共时法学如果建立一套法律理论时,不能够固定一个“法律”概念使大众接受,也就不能够客观、中立、准确将社会法律实践呈现出来,这些问题,都会给“科学式”共时法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我们知道“法律”探讨性使用不能够构建“科学式”共时法学,那么可以考虑依靠“法律”的感性使用去构建“科学式”共时法学。但是通过实践验证,同样不能够获得成功。这主要是因为“科学式”共时法学的构建需要对“法律”等词语精确、详细的表达出来,感性使用并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法律”的含义没有被澄清出来,所以“法律”这个词语,不能作为基础,不具备成为“科学式”共时法学前提的性质。感性之所以为感性,就是其使用的范围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变化多样,于是,如果要将感性意义作为基础,会导致理论的构建非常不固定。

法学学者支持自己的主张的前提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常识性“法律理论”,因此,在理论实践的过程中,内容与词语的表达上都是非常相似的,法律理论中的理论和法律实践中的理论并无二致。“法律”作为“科学式”共时法学的基础概念,也同样是“科学式”历时法学的中心,前者的的理论界定以及设置,都为后者奠定了重要的叙述基础,后者要想建立学术上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就要与前者学术话语相结合,即使“法律”这个词语在实践中的意义是多样的。因此,“科学式”历时法学的“法律”概念的基础不仅仅要面对不同时期所赋予法律的不同意义,还要面对在使用过程时“法律”词汇探讨性使用的困扰,这就造成了“科学式”历时法学的根基的不稳定性,出现在建构之时出现解构、在肯定之时又出现了否定等等这样矛盾对立的现象。

三、法学知识的真实意义与道路

通过对前面“科学式”历时法学以及“科学式”共时法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出,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当中所包含的“法学知识可以而且必将是“科学知识”的观念,是不成立的。这主要是因为学术构建的前提所面临的困境是无法改变的,在法学实证的各类方法中,其中的不确定性都是形同虚设的。“科学主义”的法学学术追求,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法学学者希望像其他学科研究那样去实证,去处理过去以及如今的社会法律实践的各个对象,都是很难做到的。

对于法学知识的研究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它不管人们的意愿,始终存在过去的语境当中,向世人们展现了在特定的历时时期,历史主体将自己的知识前见、历史偏见等等融合进去。也就是说,学术当中的法学知识,不管以何种表现方式去阐述和表达,一直都是社会时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一直出现在法律社会的各个实践过程当中,将不同的政治、道德等等观念融入进去,取其精华,不断的成长壮大,并且同别人的意念互相斗争。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法学知识的生产者也没有因为研究个体的客观等等的立场进行期待和愿望,放弃自身的知识前见等等,而去成为中立、客观的。法学知识是具有学术的独立性和个体性的,不能仅仅通过一种法学知识的外在表现就遮盖法学本身的历史性以及参与性,我们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個体所反映出来的现象不能够代表整体。法学知识的变化过程,很难解决各个历史语境当中“法律”词汇的探讨性使用,由于“法律”的探讨性使用给“法律”的定义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考虑各个时期的的具体语境环境,那么“法律”等等这一类词语就不能算作法学知识。法学知识受到了“法律”词汇探讨性使用多样化的极大影响,所以,这就凸显出了历史语境中词汇使用的重要性。法学知识在历史语境的环境下,重要的就是其参与性而非科学化。

在法学的道路上,人为的利用了历史语境中的各种有效资源,不能够推进法律现象的真理认识,主要是因为我们不能够将现在已经存在的法学知识和设想的法律真实进行有效的对比,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无法成立的。“法律”词汇探讨性使用的不确定性,还有法律研究对象的主要利益关系以及观念的不同,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法律的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存在一个法律的真实,在一个特定的法律领域当中,也仅仅是具有表面的意义,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从某种意义来说,法学知识,就仅仅是法学知识,虽然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探讨,但始终没有办法去超越[3]。

法学知识的道路是不断变化的,但不是进化,因此,就不能认为它是向前的,法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存在很大的差异,法学知识没有一个坚实的逻辑,因此,法学知识当中的一部分是较低层次,而还有一些则是较高阶段的,如果在特定的具体的语境当中,对于一种法学知识可能要比其他法学知识存在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如果换一个语境,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所以,语境的不同势必会对法学知识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法学知识视作不科学的知识,这并不是错误的、消极的结果,这样可以促进法律学术之间交流的民主,积极地参与到现实的讨论当中,这样能够实现法学知识具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法学知识的考察,可以更加激发我们去实践,重新寻找法学知识失去的以及可能失去的的实践空间。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我们通过对法学知识的组成部分等等进行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法律”的探讨性使用对法学知识的固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如何让推进法学知识成为法律的实践组成部分是我们未来要认真、努力的去落实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德斌,任东波.世界历史的视野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建——来自巴里·布赞的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0(04).

资本主义困境 篇4

其实理智的想一下,情况越坏,之后变得越好的可能性最大一 点,比如说,如果坏到零了,can’t be worse了,就算得一分也是进步了。而且,从0到60,比起从80到100,你经历和学到的其实更多更广更有意思,但如果你已经很习地用最后是否达到 100来作为失败与否的标准,那你一定会很容易失望。如果再把失败和价值感,羞耻什么的挂下钩,那你肯定更不想活了——无所不在的价值一元论导致了对失败 的羞耻和恐惧,我们不恐惧自己不快活无收获,却更恐惧我们不符合世俗的标准。说到底还是你内心要有一个正确的,自尊自爱的三观,明白自己的进步和充实是最 大的褒奖和价值,把自己的力量放在核心。如果你拱手把这个位置让出来,用别的东西,比如目标和胜败来作为你内心的支柱,那很不幸,这些东西一定会毫不客气 地占满你全部生活,最后压垮你。

不过三观这个东西,在青春期还是很模糊的,所以就像我前面说的,不管我给青春期的自己建议多少次 “不要因为失败感到恐惧和羞耻”,她也跟本不会听,也不会喜欢。其实我给困境中的青春期孩子还有一些其他的建议,比如“求助绝对必要”“无视他人的 judge”等,但这些只是具体方法,主题意思和上面那条差不多,都是一个源头:忠于自己,努力勇敢。不勇敢活着就举步维艰,无自我活着就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我觉得这八个字对青春期的孩子稍微有点玄,因为流行文化的皮面也在努力鼓吹这一套,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其实已经做到了,但其实本质完全不是·····扯 远了,总之今天看这篇东西的人大部分都已经不再是中二症少年,我们在漫长的成人之路上还有无数难关险境,而我们必须担负起让自己幸福的责任——因为没人会 为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负责,只有我们自己。那我作为一个不怎么出色的成年人,对所有不怎么出色的成年人有一句想共勉,还是那八个字:

忠于自己,努力勇敢。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 篇5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1

成长,需要鼓励;成长,需要支持;成长,需要亲情;成长,也需要困境。

人生,好比爬楼梯,一个台阶就是一个困境。过去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过不去,就只有原地踏步了。

也许,你见过蚕蛹吧。很多人不理解蚕为何要作茧自缚。殊不知,只有破茧而出的蚕才能化蝶。茧,就是上天对蚕所设下的困境,冲过去,脱胎换骨,化作美丽的蝴蝶;冲不过去,只有卡死在茧中,悲凉地结束一生。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几个快要被蚕冲破的茧挑破,使茧“不劳而获”。本以为,“破”茧而出的蝴蝶会翩翩起舞,谁知,那所谓的“蝴蝶”空有一对美丽的蝶翼,却只能拖着这对美丽的“包袱”缓缓爬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蝴蝶在破茧而出之时,蝶翼经茧的挤压而流血,唤醒了沉睡的神经细胞,蝴蝶才能翩翩起舞。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只有经受过困境对心灵的洗礼,才能将心志磨炼得更加坚韧,才能算真正成长起来了。

如果你去过大草原,也许会有幸见到雄鹰翱翔在蓝天之上。先不要忙着羡慕它们,正所谓“不经风雨,哪见彩虹”,你可知道,雄鹰翱翔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生死的考验。

当小鹰长到足够强壮,母鹰认为可以接受考验之时,它会叼起小鹰,飞到万米高空之上,一松口,小鹰便流星般坠落下来。也许是本能反应,小鹰会拼命地张开翅膀,令翅膀迅速硬化、充血,在与死亡的搏斗中学习飞翔。当它领悟了飞翔技巧以后,再双翼一挥,一飞冲天。这竟与蚕破茧而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困境,激发了小鹰内在的潜能;是困境,铸就了小鹰坚韧的品质;是困境,促使小鹰迅速成长,成长为真正的雄鹰。

也许,你现在的旅程一帆风顺;也许,你现在的道路宽阔平坦;也许,你现在的前途繁花似锦。但是,请别忘记:成长,也需要困境。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2

困境,不是困境,而是成就伟人的天堂

——题记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渊源文化,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等。单鞋出这些优美文集的作者却没有像他们写的文章那样精彩丰富。

李清照,中国史上少有的杰出女诗人,本来生活幸福,出身于官宦世家,又嫁了一个好丈夫,生活幸福美满,写出的词也无异常之处,但世事难料,国亡家破,丈夫病死,晚年独自一个人孤苦生活,情景十分悲惨,但所写出的词却十分有力,令人感叹,白居易早年为民请命,兼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官格,所写出的诗,浑劲有力,但后来官途衰败,以“穷则独善其身”所写的诗歌也失去了“战斗力”…同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体现初的精神不同,倘若李清照一生幸福快乐,那中国第一女词人的称号应该换人了吧!

主席、周恩来等在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毅然立起,担负国家大任,最后流放于世,爱迪生从小被称呆痴,辛苦奋斗,最后成为一名发明家…古今中外,数不胜数,正应为他们在艰难的困境中不畏艰苦,勇往直前,才成就一世之才。古曰:“天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为别人取得荣誉和成功时,我们会去羡慕他,称赞他,而我们在用电灯给我们在黑暗中带来光明时,我们又没有想过这是爱迪生做了几千次试验才取得的一个成功结果。当我们在看电视呈现的彩色画面而津津有味时,我们有没有想过贝尔,发明了彩色电视机而未能看到其成就就与世长辞……,成功是用心血换来的。

如今,世界飞速发展,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变的懒惰了,变得只知道按图享受,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长天而泣。“啃老族”、“富二代”、“官二代”等等。不知道这些人在拿着自己父亲所辛苦赚来的钱在别人面前炫耀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一件很羞耻的事。

天降大任于人也,如果你畏惧艰难,那么困境永远通知和管辖你,苍天给你的大任也永远别想得到。困境出人才,人才也同样是出于困境、。

天才,如今天才众多,但未经困境后的天才以后还会是吗?历史会给出答案。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3

就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我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今天,在球场上我完全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时也失去了去郑州比赛的机会。

下周双休日有几场比赛,因为很重要,所以必须要通过选拔来组织阵容,但由于我最近感冒,反应和动作都有些迟钝,能不能通过体能检测?我心里还真没有底。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哪怕没有通过测试,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历练。

体测分为两个部分:行进间传球和躲避障碍射门。虽然都很简单,但在平常发挥就一般的我,心脏仍在剧烈的跳个不停。

“行进间传球”的测试队伍变得越来越短了,过关的人却只占少数,一个个失败的场景不断在我脑中回放,脚底也开始发麻。教练的叮嘱,对我来说已经无用,我要做的就是平复心情,发挥出真实水平。轮到我了,我小跑至标志点,从容的将每个滚来的球传向对面。我也从一开始的紧张变为了自信,在准确无误地传完最后一个角球时,我的心也随着那一声“通过”而变得无比兴奋。

第二个是测试“躲避障碍射门”。这个对我来说相对简单,只不过是得注意重心转移和射门角度,而这些,对于平时的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每一个人拥有三次机会,只要进一次即可通过。因此,我信心满满。令我没想到的是,在第一次射门时,足球不偏不倚打在横梁上!反弹的球像箭一般扎在了我的心头,那一刻我慌了。所幸,在第二次射门时,一记抽射打破了我心中的恐慌,我成功完成了体测。

在最后的对抗赛中,我没有踢进球,也出现了几次失误。更可惜的是,我还罚丢了一个任意球。也正因为如此,我未能如愿进入大名单之内。不过,我已经十分满足了,因为我看到了差距,也看清了前进的路。

待我走出困境,给你一个奇迹!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4

两位经商失败的人,以身上仅有的一文钱制作出抢手的风车,并靠这不起眼的生意成为百万富翁。人在一生中难免会有陷入窘境的时候。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学会从智慧为矛,以勇气为盾,穿上以自信化成的盔甲,冲出眼前的困境。

智慧,永远是为走出困境而准备的最好的鞋。拥有智慧,宛如拥有了无可匹敌的终极武器,令人临危不乱。晏子面对楚国的百般刁难,却能保持沉默,理智应答,终搏得楚王之钦佩,考得不正是机智聪慧吗?三国孔明以草船借箭,使得吴国从原来武器不足的劣势局面转变为无忧后患的强势局面,靠的不正是诸葛亮的高深智慧吗……不难看出,拥有智慧,就拥有了走出困难的必要条件。倘若晏子,孔明没有这般耐能,那么他们终不能走出困境。唯有具备了智慧,我们才能不为困境所困。

勇气,永远是我们面对困境时引导我们前进的不灭的一盏灯。大凡能够冲破困境的人。都具备了相当的勇气。当欧主希频频失败时,他并没有彷徨,因为他心中具备了面对失败的勇气,这般勇气给予他莫大的支持,为他指引走出困境的方向。终于在第601次试验中,他研制出新药。倘若欧主希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那么他的试验也绝不继续下去。勇气使他拥有了无穷动力。即使困境再深再远,他也能抓住他的影。拥有勇气,冲出困境不再是问题。因为勇气,使我们敢于面对困境,更敢于挑战困境。

自信,永远是们面对困境时最闪亮的宝石。唯有拥有自信,才能将困境踩于脚下,才能化困难为平易。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样貌不“凡”,但凭借内心的自信,他冲破重重障碍,经历了许多人意想不到的辛苦历程,终成为了为人赞颂的伟大企业家。不正是自信令马云拥有了冲出困境的力量吗?自信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最闪亮的金子。

欲冲出困境,智慧,勇气与自信必不可少,拥有这些,才能将困境逐个击破。

有关困境作文高中5

我们先回忆一下,昨天班主任李老师播放了一个视频,在一条广阔的大路上,有许多人同行,并且每个人都在奋力前行,而他们每个人的肩上都拖着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十字架。走了许久,有一个人扛不住了,他感觉这个十字架好重,为什么不可以让它轻松一点呢?他想了一个自认为很棒的办法,于是,他砍掉了十字架的一部分。他又走了许久,发现虽然已经砍掉了一部分,但是还是很重,于是,他又砍掉了一部分。当别人都在负重前行时,他却是轻松地哼着歌快步前进,并且走在了队伍的最前面。而在这时,一条沟壑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其他人纷纷用自己扛的十字架搭好路走了过去。当他也效仿别人时,突然发现他的十字架短了一截,以致于无法越过。

“哪有什么大牛学霸,一切都只是厚积薄发。”当你在偷懒玩耍时,其他人都在努力地学习。所以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不公平、黑幕,那都是你自己不努力的表现。这个寒假,机遇与危险并存。而它也是李老师说的弯道,如果你在这个弯道上超车,那么它便是你的机遇。但你也有可能来不及转弯,就已经撞死在了这弯道上,这也是你的劫数。在上网课的期间,当你默默地打开公屏,刷抖音,看视频,玩游戏时,你或许想不到别人正在手机前电脑前专心致志、奋笔疾书。在你做作业时,偷奸耍滑,实施大抄时,你也看不见别人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凭什么获得那个机会?这是不公平,也是你在学习时得到的不公平对待的结果。等到开学时,你与别人的差距犹如鸿沟,遥不可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一切都只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们读的这个清北班,看似多么的高大上,便以为自己就是个风云人物。醒醒吧,别梦了。你能在这个班上读书,那是因为你的父母,他们在为你负重前行。他们给了我们比别人更好的学习条件,让我们在起跑线上超过了别人一筹。别总想着自己多厉害,只要我学——马上就能全班第一。你比别人好,那是你赢在了起跑线,但在跑步中就不一定了,在寒假网课中你所有的优势都已经不见了。我们每个人上相同时间的课,相同的老师上课,靠的只有自己的努力。但在寒假的网课中,你有努力吗?你认真学了吗?现在,没人能为你负重了,重量始终都得自己扛。别再做那些春秋大梦了,好好想一想自己如何负重前行吧。

融资困境论文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对策

引言

面应对当前通货膨胀,我国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一年内先后连续6次上调准备金率,现今我国的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高达21.5%,为历史最高。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式,本来就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想从银行获得贷款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问题。相关统计表明,仅仅在我国浙江温州一带,就有20%以上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被迫停产。据全国工商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广东、江苏、浙江等16个省市的中小企业正面临比20xx年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

(一)与直接融资相关的困境

1、自身资金积累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中小企业通常缺乏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企业固定资产及流动资产的比例容易失调。其次,我国现行税收政策没有对中小企业制定照顾条款,使得税收占据了大量企业利润。再次,创业者自有融资渠道有限。这些困境都导致企业自身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

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希望得到直接股权类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同时国家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出了许多限制。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我国政券市场在20xx年10月份开启了创业板块,但对中小企提出了一系列限制条件,只有少数优秀的中小企业可以满足条件。据统计,直至今年1月1号,仅仅有84家中小企业登录创业板融资。

(二)与间接融资相关的困境

1、向银行申请贷款中的困境

通常,中小企业存在信用低下、业绩不稳定、缺少抵押担保等问题,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风险,更喜欢把资金投入到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身上。据统计,我国现有大型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不足0.2%,中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然而大型企业的借贷额占国家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中小型企业的借贷额只占有不足50%。这和国家政策是分不开的。我国银行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及自身风险,对中小企业贷款制定出更加严格甚至苛刻的规定,使得中小企业很难申请到或只能申请到少量的银行贷款。

2、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融资中的困境

大量的中小企业在面临资金危机时,考虑到申请银行贷款时的种种困难,不得不把求助之手伸向民间的借贷市场。但是,民间的借贷市场是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中小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提高了资金的成本。据调查显示,早在20xx年10月份,民间借贷市场平均利率就高达39.19%。随着今年我国紧缩贷币政策的实施,民间贷款利率又开始飞速飙升。最新资料显示,温州民间借贷最高利率竟然高达180%,为当期银行利率的27倍。这大大压缩了中小企业的获利空间,甚至有些中小企业由于偿还不了民间贷款而破产。

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我们应区别看待。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1、管理环境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会计制度;在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研发的产品质量低、科技含量不够,市场竞争力不足。当企业遭遇到市场波动时,企业自身很难抵挡风险,这就给银行等信贷机构带来了投资风险,因此银行会限制中小企业的信贷。

2、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有些中小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常常以效益不佳为托词拖欠银行贷款;有些中小企业甚至以套取银行贷款为目的,拒不还款。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3、贷款缺乏担保,抵押率低

中小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限制,其固定资产总额较少,所以其用于抵押贷款的资产也是有限的。一些大的企业考虑到为中小企业担保所承担的风险,都不愿意为其担保,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获取担保资金的困境。

(二)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

1、缺少公平的融资环境及法律保障

首先,我国的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我国政策规定,银行借贷对象应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其次,我国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国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狭窄。再次,中小企业虽然利润率不如大型企业,但其承担着与大型企业相同的税率负担,从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积累满。另外,我国保障中小企业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当期市场需要。

2、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体系不健全一直制约着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由于我国缺少有效的资信评估机制,导致企业不履行诺言的成本很低,所以许多企业都为了赢得更多利益而违背信誉。我国为了降低银行的坏账率,要求银行在贷款时采用相应的抵押担保制度,同时对贷款对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条件。我国的中小企业一般可担保资产有限、信誉度低,所以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

3、金融市场不尽完善,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现如今,在我国银行的组织体系当中,还缺乏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服务的专职政策性银行,另一方面,城乡信用社以及城市的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服务与结算等方面的功能还远远不足以满足我国中小企业相关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在融资上面存在困难。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应该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推进,特别是要在完善企业自身发展与建设方面下足功夫。

1、积极完善我国企业融资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通常情况下,融资环境包含有法规政策环境、金融市场以及行政管理有关机构等方面,而法规政策环境则是最为重要的体制保障。立法的重点必须放在承认与保护中小企业与反垄断上来。我国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最近几个月来已相继出台了几项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政策,我国银监会在6月7号又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新规章明确规定加大对单户金额不大于500万元的小企业加大贷款的支持力度。9月22日,工信部也发表声明,要加强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扩大贷款规模,完善中小企业的信贷考核,加速推进创业板市场,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机制,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相信会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以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等方式来给予中小企业在资金上面的支持,可以考虑在每年财政增长的部分中提取出一定的资金,成立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旨在于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促进其生产与发展。

2、积极健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

我国应该对有关立法积极进行健全与完善,建立起各地统一的信用信息基地,对企业的税务、海关、外汇管理、质量与技术监督、社保以及司法等方面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与汇总,记录企业的纳税情况、遵守法律情况、信贷记录以及合同履约率等情况,能够实现在中小企业间的信用信息的查询、共享以及交流,完善了其社会化的信息平台建设。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对企业的信用评价相关机制进行健全与完善,通过信用评价机构对企业信用评价进行全面的处理,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3、树立企业自身良好形象,强调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

第一,强化内部管理,推动技术改造。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的档次与质量,强调企业发展的后劲,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的不断注入,以期实现企业的真正发展与壮大。第二,完善财务制度,落实还款责任。我国中小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商业银行与会计法规的相关要求,完善自身财务制度,同时周期性地向有关部门与单位提供全面的、准确的、真是的财务会计信息,加强信息的透明度。此外,还要及时地还本付息,以树立出企业重履约、守信用的良好形象。第三,加大资金管理工作力度。要合理、有效地运用企业流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效率;维持合理的企业贷款水平;制定出应收账款的管理体系,加快资金的回笼。

4、要积极探求更多的融资渠道

第一,要积极与各大公司进行联姻,成为其合作伙伴或者其子公司。与大公司进行联姻,不但能够获得大批量的订单,获取大企业的销售支持与技术支持,而且还能够利用为其进行加工与配套的机会,来减少企业对资金上的需求,有时甚至能够在大企业处直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第二,要探求租赁融资。一般来说,租赁融资的方式灵活、风险较小、成本较低,企业能够运用少量的资金获取所有的原材料及现金的技术设备,降低企业的负债率,缓解其资金周转的压力。第三,要积极探求风险投资。进行风险投资就是指投资人将其风险资本投进企业当中,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给予股权投资与增值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我国中小企业经由风险基金与民间的资本融资,能够通过外部资金加速自身的发展壮大。在我国,有一大批市场前景好、管理先进与科技含量高的优秀的中小企业,它们完全有能力吸引到更多的风险投资。

5、完善与健全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互匹配的金融体系

第一,建立政策性银行,为中小企业进行服务。其产权结构经由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同注资,把保本微利作为其经营目的,原则是既要在整体上提供政策性的支持,又要对各个具体融资项目按照市场规则进行严格把关。第二,要搭建商业银行对我国中小企业在金融服务与信贷支持方面的平台。商业银行应该对中小企业其流动资金的贷款审批权,进行适当的权力下放,充分发出基层机构的地利优势,对当地企业的信誉、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还贷能力等信息进行收集与汇总,较好地把握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第三,完善与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制。经由地方与中央政府一同出资,成立担保机构,涉及到具体项目上的担保,要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处理,政府不得进行干预。与此同时,成立商业性的担保公司,以盈利作为其目的,实现商业化运营。

参考文献:

[1] 李焕婷.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新思路――民间融资[J]. 价值工程, 20xx, 8

[2] 伍仙洁.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与对策, 20xx, 9

[3] 谭妙洁.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与对策[J]. 经济论丛, 20xx, 7

资本主义困境 篇7

“女权主义”是指在社会活动中,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女性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女权主义者的奋斗目标。20世纪20年代,“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美国。如今,“女权主义”适用于多种族和多类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失业情形,迫使无数家庭遭遇挫折,挑战女性和男性的传统角色。一方面,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受到严重损害,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和精神影响力增强。尽管传统的女性角色仍未根除,即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仍依附于男性,自20世纪30年代女权主义在美国得到蓬勃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

1. 产业化进程让女性能够获取更多的教育,增强信心,培养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她们逐渐意识到在传统文化的固桎中,自身受到男性导向思维的限制,叛逆感增强。

2. 美国是个传统移民国家,居民信奉个人主义、自由和平等。女性一直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相信自身应该被赋予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二、《陷入困境》梗概

怀孕的大学女孩露西非常不安,但仍装作一切正常。孩子的亲生父亲罗伊开始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更加体贴细致。露西认为罗伊不是她想要嫁的真命天子,陷入黑暗。回到家之后,她得知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要嫁给罗伊的消息,但自己从未告知家人,并且本来也没有打算让家人知道。她告诉母亲会把孩子生下,但不想与罗伊结婚,因为自己讨厌罗伊。但是家人认为她就像个陌生人难以理解,非常不友好。她告诉祖母自己得了流行性感冒,但母亲向祖母和祖父揭露了怀孕的事实。后来,父亲试图与她交流表示关心,但她的表现也很冷漠,甚至非常失礼。父亲计划送她到表妹维拉家,但露西坚决不同意。父亲所说的话使她非常焦躁,不禁激烈的争吵起来。父亲在话语中说明,只要露西回到大学,完成梦想,他愿意做任何事。他努力放低音量,害怕别人听到。随着对话进行,父亲希望露西能够去做流产,而母亲也是这样想的。露西想象了一下如果打掉孩子,生活会变成怎样,即不会有婚姻和孩子,只能集中精力学习。父亲为她推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年医生来做流产。然而真正令她不安的是,母亲在大萧条时期也曾为父亲做过一次流产。尽管母亲告诉露西全是为了她,不承认是父亲逼她这么做,露西还是知道了真相。因为有个女儿进了监狱,而父亲并没有尽到男子汉的责任,露西把父亲称作小镇酒鬼。躺在床上,她向母亲解释说,父亲支配了母亲的生命,因为母亲处于被奴役统治的地位。最终,露西嫁给了罗伊,决定不再重复母亲的生活。

三、女主人公的女权主义意识

3.1 争取尊严,不愿向男性主导社会妥协

有了女权主义意识的露西敢于向男权社会提出挑战。她的父亲不负责任,又很自私,强迫母亲将未出世的孩子打掉,使母亲处于不能反抗的地位。得知母亲曾为父亲做过流产,露西责备母亲不该完全受父亲奴役,遵从父亲的命令。露西自己并没有向虚伪的父亲表现出尊重,反而谴责父亲的不良行为,摈弃对传统盲目服从男性长辈的做法。意识到父亲的不道德和不负责任,她称父亲为小镇酒鬼,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意识。

“我拒绝——我拒绝重复你的生活。妈妈,这是我所抗拒的!”露西所说的话语也表现出了对母亲处于从属地位的憎恨。最终,露西为了留住孩子,决定嫁给罗伊。

3.2敢于对讨厌的事说不,敢于追求自身所爱

长期以来,人们对性别怀有偏见,认为人类是男性,而女性处于从属地位,无法独立控制自己的爱情、婚姻、身体和财务状况。

露西坚持渴望真爱,具有追求真命天子的独立思想。“是!当然是这样!不然我还能因为什么嫁给那个白痴!我讨厌他,妈妈!我无法忍受他的怯懦!”这些话语表现了她对没有真爱婚姻的反抗。尽管小孩的父亲是罗伊,她还是坚决不愿嫁给他,原因就是她并不认为罗伊就是那个适合她的伴侣。露西不像其他的传统女性,会因为怀孕立即嫁给那个男性,她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坚持不妥协。如果露西决定嫁给罗伊,就会失去自尊心。她坚信爱情要平等和自由,只有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因而才在怀孕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四、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如婚姻、职业选择等)体现出男女平等,女性权利逐步得到保障。露西表现出反叛、仇恨、婚姻自由和争取的意识,就是一个独立女权主义者的生动例子,以多种方式鼓舞女性。女性应该拥有独立的思想,不受他人的干扰,能够作出合理判断和决定。此外,追求爱情和婚姻应该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而非冲动和物质上的繁荣。

不像母亲那样,露西渴望过受人尊重和自由的生活。看着母亲的服从和不受尊重,露西下定决心不再重复母亲完全受制于父亲的悲剧。露西相信平等和相互尊重是婚姻的基础,婚姻中不应存在一方依赖于另一方的情况。因此,她敢于谴责,与父亲争论,不听从命令并指出其错误和不道德行为,以女性的身份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向男性主导的社会提出挑战,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她坚信相互信任的婚姻才是成功的,而失去自尊就会走向失败。露西让我们意识到,女性只有拥有了独立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才可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五、结论

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人生困境 篇8

关键词:《儒林外史》 戏拟 道德理想主义 经典叙事 三顾茅庐

一 引言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及史学著作,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最早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受儒家思想熏陶,使《儒林外史》成为了一部呈现儒林士子百态的百科全书。作者在小说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手法以及思想的高度在文学史达到了巅峰,是后者难以企及的;而丰富的思想性也恰恰是作者自身思想的体现。作者通过小说《儒林外史》为读者描述了人生领域、学术领域等问题,通过对经典叙事的戏拟化处理,篡绘了道德理想主义图景,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理想主义及理想人物的勾画,是作者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体现,依附着一种人生理想,这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勾画往往会逾越于作者自我或当时环境。小说《儒林外史》中所勾画的一系列道德理想主义及人物,正是吴敬梓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呈现。只有揭开超越于自我与环境图景的面纱,我们才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吴敬梓凭借道德理想主义的勾画,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其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为读者们呈现了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士子百态。吴敬梓受儒家思想熏陶,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较为突显的是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推崇道德至上,尊贤养士的经典叙事是一种精神、气概的体现,这种体现不同于对道德理想主义的憧憬,它是切实存在的,能够使人类的境界得到升华。吴敬梓所突显的是经典叙事的道德理想主义在日渐陷入困境中的現实中慢慢被掩盖了光芒,因此,对道德理想主义进行恰当的滑稽性模仿,能够进一步接进读者与现实的距离。在小说《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游刃有余地对经典叙事进行滑稽性模仿,也就是戏拟,从而来突显这一宗旨。本文重点分析吴敬梓在小说中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勾画,主要以尊贤养士经典叙事为核心,从正反两个层面探讨其戏拟运用下的讽刺艺术。

二 《儒林外史》中尊贤养士的经典叙事

1 道德理想主义下的尊贤养士

士阶层没有贵族特权,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既不属于上层贵族,也不属于下层民众,他们最辉煌的人生理想就是参与社会的管理。尽管士阶层不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却无法摆脱贵族官僚阶级的管制。在下层民众看来,士阶层是体面的读书人,经过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终能够挤入上层社会,而在上层贵族看来,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与下层民众不分伯仲,致使士阶层始终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在这种环境下,士阶层不仅要维护自身的尊严而且还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达成“兼济天下”的抱负。早期文化人指出将士称之为师,将君王称之为帝。郭隗曾请燕昭王以师礼尊贤,他提出帝者之臣的实质远远高于王者之臣、霸者之臣,若以趾高气傲的态度来广纳臣子时,所纳之人必定仅仅是只会听从的下人,如果以谦恭下士的态度以礼相待,所纳之人就会是能够做师傅的人才,当有师傅之才来做大臣,那么就能够称王称霸,如此一来,制约君王们礼贤下士的因素就不存在了。起初的尊贤养士所体现的往往是君王的一种姿态,同时也能够维护士阶层的尊严,以换取士阶层的助力与忠心。到秦汉之后的专制体制下,尊贤养士的表演意味就稍有些夸大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是个典范。在《三国演义》中一些涉及到君臣关系的描写完全符合郭隗提出的观点。如果说三顾茅庐的故事被说成是有故意的表演意味,那么着实会引得满座不悦,这只能表明今人的虚假。

吴敬梓富有远见、敏锐地洞察到了今人的这种虚假,并且将这种趋势表现的捉襟见肘。他在小说《儒林外史》中直接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将尊贤养士的表演意味演绎的十分浓郁。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就直接形象地描写了时知县拜访王冕的心理。时知县去拜访的是一个乡民,如果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拜访他定会引得衙役们讥讽嘲笑,不过时知县转念又想到,之前王冕对自己十分敬重,自己也应该以敬重的心态回赠于他人,并且礼贤下士定会在志书上得到赞扬,何乐而不为呢。作者惟妙惟肖地描写出时知县的心理活动,将一个为民父母官要去拜访一个平民时的心理较量刻画得入骨三分。最后,时知县最终决定去拜访王冕,一方面取决于王冕深受危素的赏识,因此,尽管平民王冕卑微,但是师傅危素却尊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去拜访王冕还得到敬贤之名。作者通过对时知县心理变化的直接描写,来深刻地烘托出时知县的动机,以免造成读者的误解。因为《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众所周知,然而,作者笔下的时知县与刘备的天子气质大相径庭,他一个小小的知县如何与这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相当?作者为了避免读者认为时知县具有脱俗不羁的节操,所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文中的一句“只因好名,虚修礼貌”又深层扩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进一步引出历史长河中对士阶层礼贤下士经典叙事的质疑。

2 对经典叙事的戏拟

如果说《儒林外史》中的时知县是假道德理想主义,那么娄氏两公子则是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崇仰者,两者相比之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呈现。娄氏两公子“尊贤养士”中所体现的豪爽,正是战国时期信陵君的效仿,而他们对杨执中的三次拜访无疑又是作者特地运用的戏拟手法。在吴敬梓笔下,娄氏两公子虽仰慕古风德智,却也是虚度光阴。在传统的经典叙事中,尊贤养士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如齐桓公礼贤下士五次拜见小臣稷为霸业储蓄人才、战国时期的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同食广招贤士、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曹操光脚迎许攸平天下。在这些大人物的光环之下,小说中的娄氏两公子的尊贤养士黯然失色,其并非与政治相关,仅仅是对古风的仰慕。二娄并不具备识别贤士的眼光,他们所尊养的只是一些牛鬼蛇神般的无耻之尤,这正是一种滑稽的模仿。

作者对娄氏两公子的行径描写,戏拟了经典叙事三顾茅庐。刘备经徐庶推荐三拜诸葛亮才得以相见,一方面是为了考验刘备的诚意,另一方面是为了突显诸葛亮的个人价值,刘备的诚意换来了诸葛亮的“士为知己者死”。而在《儒林外史》的戏拟三顾茅庐中,作者真正做到了滑稽的模仿。杨执中被娄氏两公子所救,却迟迟不登门拜谢,在二娄看来,杨执中是有意养重,而实质却是这个“老阿呆”并不清楚是谁救了自己。刘备首次拜见诸葛亮,所遇之人均是高人,从而来烘托诸葛亮的高高在上,娄氏两公子首次拜见杨执中,所遇之人是一个耳背的老妇人,反衬了杨执中的庸俗;刘备在拜访诸葛亮的途中听到牧童在吟唱诸葛亮的诗,而二娄在拜访杨执中时也遇到一牧童在吟唱杨执中的诗,但是这首诗却并非出自于杨执中之手。这种互辞鲜明地体现了娄氏两公子仰慕古风德智是十足的戏拟,在娄氏两公子的道德理相主义下,上演了这样一场如此滑稽的笑话。作者如此用意在于对求贤者进行辛辣的反讽,同时更是对经典叙事的消解。二娄盲目地崇仰道德理想主义,丧失了对现实人生的基本判断能力。吴敬梓凭借戏拟三顾茅庐描写娄氏两公子,有意与经典叙事唱反调,用俗人取代了英雄,用滑稽取代了庄重,经过重新组合达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杨执中荐权勿用的故事情节又不折不扣地戏拟了《三国演义》中的元直走马荐诸葛。权勿用字潜斋,有卧龙之意。作者利用这种互辞为读者揭开了权勿用的面纱,杨执中的荐贤就成为十足的戏拟。之后权勿用荐张铁臂,从而上演了一场“群贤齐聚”。加上杨执中的二儿子杨老六,由九人组成的盛会可以说是群丑跳梁。没有本质性的传承而仅仅是形式下的追随,这种效仿会成为一种滑稽的讽刺。当八位名士聚集在一起时,在两兄弟看来似乎也足以流芳百世。不过当宦成了解了当地人眼中的杨执中与权勿用以及两人为钱财而争执,豪侠张铁臂以“人头会”来骗取钱财之后,娄氏两兄弟也许才真正明白了他们所做的古风德智之事是多么的滑稽,与古人有着天壤之别,从而揭示了娄氏两兄弟所仰慕的尊贤养士在现实人生困境中的虚无。

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假道德理想主义人物,也描写了不折不扣的假侠士如张铁臂、郭孝子等人。张铁臂空有一身好武功,却没有用武功打抱不平,而是将武功做为表演来卖弄。张铁臂标榜义气之牌,取得了娄氏两兄弟的信任,以猪头骗走了两兄弟的五百两银子。可笑的是娄氏兄弟却对张铁臂深信不疑,居然办酒席把他们尊养的“贤士”全都请了去,来满足两人对义气的狂想。然而到最后也不见张铁臂返回,只闻到臭气阵阵,原以为是张铁臂仇人的头首级,打开却看到了一个猪头,二娄这才幡然醒悟,从此不再尊贤养士。小说中的郭孝子遇见了老虎,对这一情节的描述,作者戏拟了《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武松凭借自己的力量击败了凶猛的老虎,而《儒林外史》中郭孝子所遇的老虎竟然被一个不知名的东西的打死,他的好武艺在老虎面前根本没派上用场,作者用这种戏拟讽刺了侠士该有的英雄气概。小说中的小人物杨老六醉酒是作者戏拟《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在整个情節的描写中,作者从大量的醉酒行为戏拟了鲁智深,然而,鲁智深为《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而杨老六却是《儒林外史》中的泼皮无赖,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武侠精神的批判和消解。除了假侠士,作者在小说中也刻画了下些真侠士形象,如萧云仙、凤四老爹等人。这些侠士以豪迈的气概做着无聊的事情,这些不恰当正是道德理想主义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困境的鲜明反衬,从而赋予小说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三 结语

上一篇:企业经营状况问卷调查表下一篇:写高中生活的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