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化学校发展简介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均衡化学校发展简介(精选8篇)

均衡化学校发展简介 篇1

知行合一

—平度市店子镇高家寨小学办学简介

一、“崇德敬业知行合一”办学理念简介

近年来,店子镇高家寨小学,立足农村学区小学的实际,以“崇德敬业 知行合一”为理念,崇德,就是崇尚职业道德,崇拜优秀师德,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职业工作,敬畏自己的职业待遇;知行合一,就是要把学习与行为、知识与实践,并举共进,相互融合,学校的安全教育、品德教育、学科教育,以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鼓励先知先行,强化边知边行,重视再知再行。崇德敬业,统领学校教师的价值观,知行合一,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践。

二、学校基本情况

平度市店子镇高家寨小学始建于1977年,占地10530平方米,拥有校舍71间,总建筑面积1243平方米,学校辐射9个自然村,覆盖人口5500余人,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3人,最大班额32人,平均班额20人,专任教师1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0℅,学校设有计算机室、科学教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综合实践活动教室、科学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美术教室、体育器械室,图书室藏书8711册,生均70册,每年更新率达百分之一。工具书种类达120种,报刊种数达61种,其中报纸9种,刊物52种。实验仪器达省标准,音乐、体育、美术、卫生保健器材均达标准。学校设有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台达省标准。学生用计算机达45台,满足学生人手一机的需要。专任教师用机达14台,满足教师办公需要。校园内进行了大面积绿化,生均绿化面积7平方米。路面全部硬化,优化了育人环境。

二、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力争实现“硬件不软,软件要硬”的目标,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环境,完善办学条件。

1、硬件设施落实到位,专用教室配备齐全。

目前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其中音乐教室1个、美术教室1个;综合实践活动教室1个;科学实验室1个,并配有准备室;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建有阅览室、图书室、保健室、心理咨询室,和150米环形跑道1个,标准篮球场1个等专用设施设备,其数量和面积均达标。

学校加快了信息技术和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6个普通教室和2个专用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部电脑,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络管理中心、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16个探头每天运转。

2、校园布局调整规划,育人氛围日趋优化。

学校布局不断合理,育人氛围正在逐步优化。为了使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生活的乐园,学校在环境布置上尽力做到内容丰富,美观朴实,注意体现教育性、艺术性、针对性的有机统一。走廊内有学生作品展示,教室内有名人名言布置上墙。绿草丛中有宣传牌,橱窗、板报等布置协调,逐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校园占地面积10530平方米,绿化面积86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3平方米,均超过规定标准。

三、崇德敬业,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以“崇德敬业”统领教师价值观,崇尚职业道德,崇拜优秀师德;敬重自己的职业工作,敬畏自己的职业待遇。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具有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3人,一级教师6人,平度市优秀教师4人,平度市学科带头人2人。

1、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学校现有中层管理干部3人,平均年龄45岁,班子人员有明显的责任意识,能时时处处表率在先,方方面面苦干在前,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力求以优秀的品质影响教师,以精湛的业务带动教师,以高超的管理水平领导教师。多年来,每位中层已经基本适应新的岗位,工作能力也逐步提升。学校目前专职教师齐全且胜任工作,教师学历均合格。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成长。

(1)开展活动,强化教师师德建设。我们利用每周一次集中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三要八不准、学习先进事迹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教师形象,增强教师责任心和教育服务意识。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尽管教师工作十分繁忙,但学校总是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让全体教师在“充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教育新的发展要求。

(3)新老结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一年来,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来抓,学校根据骨干和优秀教师培养计划,采取结对子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三、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发展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我们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订了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采取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一是适时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激发学生责任心、进取心、爱国心;二是开展专题活动,如“爱护眼睛”、“自护我能行”“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举行“法制讲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各种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知法守法,自我防范的能力;四是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如慰问敬老院、驻军部队,使学生养成尊敬老人,拥军爱军的优良品质。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学校工作重要位置。一是建设安全工作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安全工作台帐,三是通过发放告学生家长书、发短信增强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四是通过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各种班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密切家庭学校联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组织家长会1-2次,参与率达到95%以上。上学期,学校还利用表扬节接,表扬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家长。利用家长学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家校联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一线通,及时地实现老师、家长之间的互动联系,4、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发展学生个性专长。

我们充分利用地处农村、班额较小的优势,按照“教室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室”思想,建立了蔬菜种植园、花卉培育园、树木观察研究园等,开设了动手玩一玩学数学、身体动一动演英语、校外走一走写作文扥社团活动,通过“生活性、互动性、自主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

5、严格执行五严规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严格执行五严等多项规定。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各门课程,无随意停课、调课现象,确保教学秩序正常。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节假日不组织集体补课,学生作业布置符合要求,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严格按照教育局有关规定订购教辅用书、学具,无违规现象。学校执行每天阳光一小时的规定,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四、教学常规管理不断规范。

1、抓好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教导处加大了“五认真”检查、督导力度,做到一月一查,每月底教师进行自查,并认真填写好自查表,教导处人员每月进行抽查或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提出指导意见。通过采取平时自查、抽查、学期综合考核等方法来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教师工作责任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五认真”工作也更加规范。

新课程标准对于每位教师都是全新的课题。为此,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加大了研讨力度。我们坚持每学期一次的校内公开课,开放周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探讨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教学展示,在教研、交流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每学期能按要求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学校全体教师都有小课题研究,仅2012年月至2015年初,教师各级各类论文获奖达10人次之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性较高,科研能力也逐步提升。

创建存在问题和困难:

1、教师配备不能满足需求,部分教师任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个人专长不突出,在市内缺乏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为学校实现整体式跨越带来一定难度,缺乏专职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师,目前信息课和美术都由老师兼任。

2、学校特色建设不够显著,教育装备使用有待提高。

下一步打算:

1、继续根据评估细则查漏补缺。

2、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

3、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打造优秀师德群体。

4、努力推荐学校特色教育,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氛围中有所体现。

均衡化学校发展简介 篇2

近几年来, 宜都市财政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抓住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契机, 加大公共财政的保障力度, 创新体制机制, 确保各项基本制度健全, 预算管理规范, 财务管理到位, 信息反馈及时, 管理成效明显, 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兴规立矩, 确保制度健全与保障有力并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 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 也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宜都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地方共担, 经费省级统筹, 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 于2006年出台了《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化、安排预算化、执行规范化、督查经常化”的“四化”总体要求, 从制度上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均衡发展。

宜都市财政局与教育局加强协作力度, 兴规立矩, 出台了《宜都市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宜都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17项管理制度, 搭起了经费管理的制度框架。同时, 强化落实考核力度, 将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纳入中小学校长及财务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实行评先表优晋升晋级一票否决。

宜都市教育局还完善了中小学校经费管理校长负责制、收支分离制、用款申报制、举债问责制等制度。通过一系列制度实施, 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科学预算, 确保编制细化与规范运行并重

1. 逐校编制预算

2007年, 财政部门开始试行中小学部门预算工作, 对每个乡镇分初中和小学进行部门预算编制, 将新机制公用经费直接预算下达到各学校。从2008年开始, 又以中小学学校为编制单位, 严格按照“八统一”的编制原则、“三个三”的编制办法和“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 实行一个学校一本预算。并统一使用“e财预算软件”编制了部门预算, 将人大通过的预算批复直接下达到各学校。连续三年实现了教育总投入、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的“三个逐年增长”。

2. 逐项编制预算

在编制预算上, 按照人员经费标准、公用经费定额、项目经费规划的要求, 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项目库管理, 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和财力情况进行安排, 项目支出细化到学校、到项目。同时, 又防止单位隐瞒收入, 导致收入实现后无使用计划的情况。支出预算按收支分类科目的经济分类细化到“款”到“目”到“节”, 对财政保障资金, 凡属国家规定的项目一项不漏、标准一项不减, 并根据宜都市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 人员经费按国家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公积金、医疗费、工会经费、福利费, 按规定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新机制改革资金按国家标准全部配套到位, 全部预算到校。

3. 逐额编制预算

财政部门还逐年提高预算标准、增加预算项目。如在实行绩效工资之前, 全市对义务教育教师的绩效考核补贴每年以高于国家规定50元的标准安排, 自2009年起, 在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后, 每月新增200元的绩效考核奖, 2011年增至300元。中小学公用经费在落实国家规定的标准上, 再安排了生均20至30元的公用经费, 对在岗教师安排了人年平350元的公务费, 2011年又对退休教师安排了人平300元的公用经费。在学生助学上, 2007年就免除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杂费, 秋季起免除了课本费, 对贫困住宿生按国家标准补助生活费, 免费向贫困学生发放作业本, 2009年免除了住宿生住宿费, 由财政按住宿生人年平100元补助学校, 达到了“四免两补”。财政还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山区学生乘车难问题, 安排留守子女亲情电话费。所有预算资金全部落实到位, 不留缺口。

4. 严格预算执行

预算一旦批准, 严格根据预算安排执行, 凡未列入预算安排的, 一律不予拨付经费。因特殊原因, 需调整预算的, 必须按规定程序报市政府同意、市人大批准后调整预算。每年进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检查, 并按《宜都市部门预算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对预算执行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对不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予以责任追究。

三、多管齐下, 确保会计核算与财务监管并重

规范财务核算管理, 是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重点。面对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的实际, 根据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宜都市财政局创新管理办法, 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核算实行“四统一”, 资金到位实现“三直达”, 财务透明实现“两公开”, 资产实行集中管理, 切实发挥资金与资产使用效益。

1. 实行“四统一”, 构建“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

为有效构建“校财局管”财务管理体制, 宜都市财政局在全市实行“四统一”管理办法:统一岗位设置和管理所辖区内各中小学的财务活动、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软件、统一财会监管。

2. 实行“三直达”, 确保经费及时拨付

财政部门将教师工资、公用经费补助、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资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等全部足额落实到位, 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实现了“三个直达”: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实现了“三个直达”:财务核算直达学校、资金拨付直达学校、财务监控直达学校, 保证了教育经费的按时拨付。

3. 实行“两公开”, 提高经费开支透明度

一是项目公开。凡学校重大经费开支项目, 必须实行民主决策, 教代会讨论通过, 在学校内公开, 让全体教师知晓。二是财务公开。对学校日常性财务开支, 首先公开经费计划开支指标, 具体经费执行情况, 定期报告学校教代会, 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公开。

4. 实行集中管理, 发挥资产最大效益

2007年, 宜都市财政局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的要求,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资产进行全面的清理, 将清理结果录入“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锁定, 对资产的新增、报废等实时更新, 同时对资产产权实行集中管理, 对经营性资产实行统一运营, 公开招租, 收益编入学校部门预算使用。确保了学校资产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 实现了资产规范管理与效益发挥最大化。

四、反馈及时, 确保下情上达与公开透明并重

1. 落实硬件, 专人负责

宜都市于2007年建成“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新机制财务核算管理系统”, 在市财政局信息中心机房专门配置独立服务器, 财政局信息中心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 实行专机专用, 专人管理。

2. 动态管理, 实时更新

根据宜都市教育单位人员多、战线长、变化大等特点, 宜都市财政局对教育经费实施动态管理。一方面加强对人员经费动态管理。根据各校教师人员变动情况, 报人事、财政、教育部门审核后, 及时对人员信息变更, 同时在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页上公开个人资料及档案, 确保人员经费准确预算、及时拨付。另一方面也要对公用经费、惠民资金和专项资金等进行动态管理。每发生一笔, 都要在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网页上更新一次。

3. 下情上达, 及时反馈

通过管理系统, 各核算点按月上传学校财务数据, 市财政局、市教育局随时查看学校财务账目和报表, 同时, 市财政局按月汇总上报全市义务教育财务报表, 实现了下情上达, 及时反馈。

五、成效明显, 确保基础管理与长远发展并重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改革的实施, 以及“校财局管”的大力推进, 使宜都市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真正得以规范, 让农民得到了轻松和喜悦, 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和希望, 让义务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实践探索, 宜都市农村义务教育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基本建立, 初步取得“六个成效”。

1. 摸清了教育家底, 为科学决策奠定了基础

新机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体系, 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所有的资产都进入系统, 实行定位、定员、定额的动态管理, 摸清了教育资源底数, 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水平比改革前大幅增加了, 学校正常运转得到了基本保障, 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2. 规范了财务管理, 为财政监督奠定了基础

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 有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有利于将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前移为事前和事中监督, 从对支出预算的总额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 强化预算的严肃性, 从制度上杜绝了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的现象, 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3. 推进了财务公开, 为廉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中, 所有人员经费到位情况、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等都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示。通过向社会公开, 让社会各界随时了解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 增强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杜绝了“暗箱”操作, 有利于阳光财政、和谐教育的建设。

4. 改善了办学条件, 为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年, 教育经费的有效保障, 有效地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宜都市在宜昌市率先实现了小学寄宿制学校达标、初中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班班通”三个100%。学校办学硬件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均衡配置。按照国家及湖北省关于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工作要求, 截至2010年底, 宜都市已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 按计划顺利推进学校校舍加固维修工程, 基本实现了“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地方”的工作目标。

5. 落实了教育免费, 为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教育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让学生和家长得到了真正实惠, 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从2007年实施新机制以来的4年间, 全市免杂费、教科书费,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拨付“留守学生”亲情电话费、山区学生乘车补助累计达到5500余万元。三年来, 宜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等原因辍学。

6. 提高了教育质量, 为学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行新机制后, 充足的经费保障和有效的经费管理, 实现了校长安心办学, 校长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实现了教师安心从教, 在宜都市, 教师工资按照高于公务员的平均标准实实在在得到落实, 公务员每月300元的效能奖, 宜都市财政局教师都参照给予落实, 实现了质量高位发展。

试析“均衡发展”中的学校德育 篇3

关键词:均衡发展;学校德育;现象;向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1-0016-04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新目标之一,概而言之,就是要“配置好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虽然这种目标的实现,关涉国家、政府、各级教育部门的各类法规、政策制定与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但基础还在于学校的均衡发展。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努力探寻并积极实践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方法与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自然也应被视为实现学校均衡发展这一工作的积极践履。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黄向阳教授认为,“德育,它不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而是一切教育工作最终必须要落实的目的”,“视德育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和归宿。”[1]因此,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相对学校的均衡发展而言,也就具有了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学校德育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的分析,从均衡发展的个体视角——促进学生个体均衡发展与全面发展出发,来探讨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关注的几个向度。

一、学校德育,应改“僭越”为“超越”

如今,重视德育工作已成为众多学校的共识。许多学校为了体现与落实“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安排了很多德育活动,例如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晨会、红领巾广播;经常开展一些大队、中队或小队活动,有时还结合着上级文件要求开展一些主题性的德育活动与假日活动;设计与制定一些制度和规定并开展评比与检查;有的学校还重视与研究学科融合,进行德育渗透等等。历数这方面的活动,可谓颇多,这也说明德育正逐渐走出“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的窘境,逐步成为学校的一项基本的常规工作。

但可惜的是,这种简单的、已被习惯了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可能会导致因果间的错位:因为要重视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所以学校就做了一些以为能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工作,这些工作原因与目的是正确的,但行动和结果却未必能起到重视或加强学校德育的作用。有时这种因果间会南辕北辙,甚至可能会削足适履!这一点,杜威在《道德论》中给了我们一定的告诫:“我们应该警惕足以阻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关智力和性格关系的概念,同时要注意为了成功地实行这个目的所必须提供的条件。”[2]

在学校德育中,如果我们忽视甚至漠视对这种因果的体认,不去慎思日常实际工作与事物应然间的关系,那么就会导致“僭越”现象。所谓僭越,即超越本分,旧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地位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学校德育中的僭越现象,是对学校德育的一种曲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德育工作上的不当做法:一方面它表现为把非道德的活动作为道德活动来开展(即所谓的坏事当好事),另一方面表现为以道德的名义开展着“不道德”的教育活动(即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在如上所例的学校德育工作与活动中,就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与商榷的地方,这里不妨试析其中存在着的一些僭越现象。

(一)德育主体的僭越

学校德育工作,旨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培育学生的德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学生德性的培育、精神需求的提升,应以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活动为前提、为基础。如果学生个体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获得作为主体的感知与体认,没能在活动中丰润情感、丰富经验、提高判断,那么任何的道德教育、道德思想也只能是一种虚假的、空洞的说教。

反观一些学校的德育活动,情况不容乐观。每周举行的国旗下讲话或是晨会等,形式单一,多为学校领导或教师开展的集中讲话;内容也都是由讲话者来选定与准备(有的可能是临时上阵);言语与口气虽有表扬与激励,但较多的往往是对学生的告诫甚至是训斥。其它主题类的德育活动,通常组织者在简单地讲述主题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后,几乎千篇一律地让学生在某个主题的横幅上开展签名活动,以示他们对该活动的重视与参与。殊不知在签名过程中,很少有学生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参与的情感,更多的学生是带着一种好奇、好玩的心理而参与进来的。这种德育缺少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很大一部分德育活动都是由学校或学校领导、教师以成人社会价值为取向,以成人认知意愿来主观设计并以成人姿态来教育学生,它脱离了学生实际,无视学生主体的存在,剥夺了学生主体主动参与活动的自由与机会,这样的德育,是对学生主体的一种僭越!

(二)德育内容的僭越

由于学校德育中存在对学生主体僭越的现象,必然就会导致对德育内容的僭越。因为教育者无视学生主体存在,以自己的意愿来设计与组织德育活动,这样的活动内容,自然也只是教育者眼中的德育内容。

也许有教师会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自己在确定德育内容方面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来设计、选择的,所开展的德育活动不仅是结合学校、班级中发生的一些德育现象,也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的。这样的异议,可能不在少数!毋庸置疑,德育的确应该关注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这种生活,是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的生活,而不是教师眼中的生活。由教师选择的、被浓缩、抽象了的德育生活内容,只是遵循课程内容或教育内容的逻辑需要而被筛选、截选的,并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更不是学生当下关注与需要的,如果硬要以这样的内容来开展德育活动,似有“按牛头喝水之嫌”!

对照上面例举的学校德育活动,这种对德育内容的僭越现象可谓不少!也正因此,有学者早就提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最可能地发挥课标、教材、教参的作用,而应该是把课标、教材、教参的影响缩小到最少,以求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非日常生活,达到培养能主动超越生活(包括自己)的人。”[3]

(三)德育形式的僭越

如上所例的德育活动,基本已被作为学校德育的最主要的、常规性的活动而开展。德育活动以一种常规性活动的形式来呈现,一方面,它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德育的活动时间,促进了学校德育活动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但另一方面,它也明确地暴露出弊端:学校德育具有了一定的时空限阈。学校把开展常规性德育活动的时空视为德育时空,也就人为地把学校时空分成了德育时空与非德育时空,这显然有悖于学校工作!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存在着德育主体、德育内容的僭越,学生即便是参与了这种常规性的德育活动,个体也不能充分地得到自由与自主的体验。而一些学校开展的所谓主题性德育活动,也往往带有功利性的展示与宣传的意味,甚至从某种层面上讲,这种主题性德育活动本身已成为一个道德花瓶、成为一种道德作秀,学生参与其中也只是一个进行道德表演的俑者。再如有些学校制定的制度与开展的一些检查评比活动,本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特点、发展需要,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许多管理者以此为依据、为媒介,人为地、一刀切地把学生视作“要驯服的对象”,处处强制与规范学生,处处束缚、拘束学生。

总之,学校德育的僭越现象,是对受教育者权利的漠视,也是对受教育者机会的剥夺,它既不利于学生道德的培养、德性的培育与精神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均衡的发展,如此下去,最终将会影响学校乃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人们的生活世界可分为现实日常生活世界、当下的生活世界与可能的生活世界,所以相应地,道德的生活存在形式,不仅表现为现实的、当下的“实然” 存在的道德,同时也表现为可能的、理想中的“应然”存在的道德,而“人的发展也即是他的实然存在与应然存在,这两种存在状态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4](377)

因此,学校德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要从现实与当下生活世界出发,不仅引导学生发展适应现实与当下生活的“实然”的道德品质,而且赋予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源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逐步创建与创造一个“应然”的道德向度,以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从而使他们实现对现实的否定,达到对现实的超越!这样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对自我的“创新”,一种对自我的“超越”!它有利于促进与实现学生自我的全面、均衡发展,应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向度。

二、学校德育,应改“规训”为“享用”

如上所言,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僭越现象,表明在我们现行的学校德育中,一些德育活动方式与方法存在着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既有可能来自学校管理(包括班级管理)方式,也有可能来自德育活动的开展方式。

学校管理,旨在通过对学校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它首先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而服务的。而这种服务,也应表征为是对“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的教育理念的自觉实践。但仔细观察与反思现行的学校管理,有许多学校仅仅把学校管理简单地认同为一种照管与约束(有的尽管认识不同,但实际做法却也相差不远),从而使得学校德育活动以一种“规训”的方式来开展。

规训,带有以一定的规范要求为标准来训练学生并使学生具有或达到某种预定的标准的含义。以规训的方式开展学校德育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教育,还不如说是一种“驯化”:它无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存在,也无视学生作为主体发展着的人的存在,而是以一种外部的、机械的、训练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不仅是对“人”的束缚,对“发展”的限制,也是对教育方法的污蔑,对学校德育的亵渎。

曾有一则报道说,某学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课间保持良好的行走姿态,于是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生鸡蛋,并作出“学生凡是在校园里就必须得把鸡蛋放在裤袋里”的规定,如果鸡蛋碰撞碎了,可以再向学校领取。结果一天下来,鸡蛋不仅浪费了不少,而且碎鸡蛋弄脏裤子也给不少学生带来了尴尬,所以每当学生好不容易熬到放学时,他们就会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看着这样的报道,笔者不禁感到悲哀:诚然,学生是应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行走姿态,但这种习惯是靠“裤兜放鸡蛋,鸡蛋又不破”的做法与要求就能培养成的吗?通过设立“鸡蛋不破”的评判标准,让学生通过对自我行为的纠正、约束来规范行走的姿态,这就是学校的道德教育了吗?这样做即便产生了一定的效果,那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强化训练所致,而绝对谈不上是道德的行为习惯教育。事实早已证明,即使一般的动物,在经过反复的强化——剌激作用后,也会习得某些技能或技巧,例如猴子会骑车,小猪会算数学等,难道我们能把这种强化——剌激训练视作是一种德育中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吗?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每所学校都有着明确的规则与规章制度,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校纪校规,甚至班规等。在生活中,学校会要求学生遵守这样的守则,遵循那样的规范。这里的道德教育,又算不算是规训呢?答案是:不尽然!如果我们只是把这些守则与规范拿来让学生背诵,只是开展“守则与规范内容”等“道德知识”本身的说教,而不顾其实践学习,不让学生主体参与、切身感悟这种守则与规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去引导学生获得这种守则与规范给自身带来的生活与学习上的体验,那么这就是一种道德灌输!学生也只能是被迫地、无奈地“习得”!这样的德育过程便成为了一种规训,毫无学生个体自主发展可言!

开展德育活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体的道德素养,培育德性,也在于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让个体得到一种自我肯定与自我满足,从而获得精神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是具有享用功能的,而这种享用功能“不是任何人任意赋予它的,而是德育过程之逻辑必然,它植根于德育本质之中。”[4](278)

因此,对于学校德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感受到遵守一定的守则与规范是对自我的一种约束与限制,更重要的,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到通过遵守守则与规范所得到的诸如愉快、幸福、表扬、肯定、满足等道德情感以及获得可以帮助提升道德自我享用功能的内心体验,因为“只有使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不断得到提升与发挥,才得以使教育把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当作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使他们不是把道德、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异已的力量,而成为自身的主动追求,是一种与自我不断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4](256)而这种“力量”,正是发展的力量,通过这种发展的力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也可以在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与完善人格,实现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这也是学校德育促进个体全面、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于学校整体而言,一方面要从德育的享用功能出发结合学校各自的环境、资源与条件来认知、探讨甚至是丰富富有学校特色与个性的德育活动,诸如美育育人、体育育人、音乐育人、环境育人等,而不把学校德育简单地停留在“规训”上;另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也应尽可能地从“德育的本质”出发来开展学校管理与建设。而如何把学校特色建设与均衡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德育的“享用”功能,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开展道德教育时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向度。

当然,学科教学,作为学校的一项主要工作,在达成学科教学任务与内容的同时,也应该自觉实践德育,而不是当前人们习惯所说的“学科渗透德育”。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是“渗透”,还是“归宿”——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思考》[5]一文中进行了详细剖析,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学校德育应改“僭越”为“超越”,引导学生在对现实道德的否定中创新与发展;学校德育应改“规训”为“享用”,引导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感受与体悟道德教育对个体的自我满足与自我提升;学校德育,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应改“渗透”为“目的与归宿”,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追求、实现德育目标。这不仅是当前在推进学校均衡发展中学校德育需要关注的几个向度,也是道德教育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均衡发展中值得审慎的地方。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具道德性,学校的均衡发展才能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黄向阳.别把德育当“工作”[J].上海教育科研,2006(08):1.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64.

[3] 林海亮.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J].小学德育,2004

(2):4.

[4] 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孙健.是“渗透”,还是“归宿”——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的思考[J].小学德育,2008(6):8—10.

(作者单位:海宁市海洲小学 浙江嘉兴314400)

均衡化学校发展简介 篇4

我校位于祝阳村西北,是一所市级规范化学校。始建于1935年,原名国民小学。学校占地14400平方米,生均 41.14平方米,建筑面积 3118平方米,生均7.4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校级干部3人,中层干部4人.专任教师学历均已达标,教师全部大专学历以上,本科学历13 人,专业结构配置基本合理。学校服务范围为本镇的七村一居委会。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5人。现有教学楼一幢,综合楼一幢,功能区划清晰,设有教室、办公室、德育室、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美术书法室、舞蹈室、综合活动室等。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优化师资力量明显加强提高,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功能室设备齐全,班班通的使用使教育教学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优化;学校先后被中央教科所、市教育局评为“全国实验先进学校”、“泰安市实验室工作优秀学校”、“泰安市教学示范学校”、“百姓满意学校”。“泰安市和谐校园”、“泰安市课程与教学先进单位”。

我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评估细则》,认真组织实施硬、软件建设,科学制定长远期规划,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新学期开学前,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照《评估细则》逐项进行自评,十四项二级指标有49项达到A级标准。

一、办学条件

校园选址,布局符合《标准》要求,各功能区划科学、合理、分明。学校规模适宜。11个班,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学校有独立的校园,生均占地面积达到《标准》规定。可硬化活动场地及校园道路均硬化,地面平整整洁,绿地面积,校舍生均使用面积达到《标准》规定。校舍建筑设计与质量符合《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维修及时。学校有学生操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基本体育设施,拥有功能齐全的各种功能室和11口宽敞明亮的教室。课桌椅按标准配套。各功能室的仪器教具配备均达一类标准。学校共有报刊杂志82种,图书15000册,人均41.7本。

二、田径场

2014年暑假,投资20多万元建设了符合标准的200m环形炉渣跑道,体育场内种植了人工草皮。建有2个水泥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6个乒乓球台以及健身器械1组。

三、实验仪器器材 实验室添置安装标准的桌凳,对旧有的实验器材进行了清理,并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达到标准化学校基本标准,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图书资料

我校图书馆馆舍面积120平方米,设有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现有图书15000册,生均41.7本,报纸刊物种类齐全,有80余种。能够极大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学习的需求。今年九月,新添了图书10000多册,60余种杂志,新购了书架,另外学校还购买了图书管理维护系统,实现了图书电脑信息化管理。

五、教育信息化及电教设备

学校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网络办公室,并引入宽带网络,实现了校内管理办公电子化。目前,我校配置了学生电脑50台,教师满足“一人一机”教学使用。

六、通用技术及实践活动教学设备

学校按标准配备了综合实践活动室,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七、体卫艺教学设备

学校对照标准,为舞蹈室铺设了高标准的木地板,充实了心理咨询室设备,装饰成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在操场东侧新安置了部分学生体育设施。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上课和兴趣小组上课的需要。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是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前提。为此,学校积极筹备资金,努力改善我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先后筹集资金近百万元,增加学校设施投入,增添教学仪器,新建、改建校舍,不断完善硬件、软件建设。2009-2012年,投入近156万元,翻建了1782平方米新教室;2013-2014年,投入近160万元新建教学楼1176平方米。暑假期间投资5万元为每个班级配备了书橱和储物柜,为图书室购置了3个标准的书架,新购图书1万册;每个教室进行了重新布置,按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要求安装了黑板灯。花费5万元为全体教师更换了办公桌椅,配备了电脑,达到了人手一机。重新规划新增专用室7口,分别是图书室、阅览室、劳技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心理咨询师、德育室、舞蹈室。投资21800元配备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实验台,心理咨询室沙盘等设施。花费2000余元重新布置了各专用室的文化氛围。投资3000余元购置大型展台1个。

学校均衡发展基本要求 篇5

(仅供参考)

一、大门外:

1、挂校牌

2、挂督学责任区牌子

3、大门两边标语及大门要刷新

4、严禁周边200米半径内污染企业,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浊性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贮存场所。

5、严禁周边200米内开办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厅、台球室,棋牌室等营业性娱乐场所。

6、门口道路两侧50米内无农贸市场,停车场,堆放杂物现象,30米内无摆摊设点。

7、禁止20米以内设置垃圾台,摆放垃圾桶。

8、校园门前道路两侧50米处设减速带和安全警示牌,设置人行横道等标志标线。

二、校园内:

1、规划合理,绿化到位。

2、文化建设大力宣传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3、文化氛围创设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战略主题,高雅美观,色彩协调,主题鲜明。

4、悬挂“三风一训”、校徽、校训等版面或喷绘。

5、旗台建设规范,国旗鲜艳,国旗下讲话学生轮流参与。

6、校园内摆放垃圾箱,校园卫生整洁,部室门窗刷新。

7、严禁在校园内设置无线通讯塔架,严禁高压线穿越校园,已建成的必须拆除。

8、消防设施安装到位,规范。

9、千人以上学校建有电视台,学校建广播室。

三、楼梯

1、护栏高度,室内高度不低于900mm,室外高度不低于1100 mm,并且不易攀登,护栏刷新。

2、上下楼梯分界线醒目,逃生通道标志齐全,畅通。

3、转角处有应急灯,有照明设备。

四、教室:

1、中学每班不超50人,小学每班不超45人,幼儿园班额小班,中班,大班分别不得超过25人,30人,35人。

2、民主产生班干部,每班设班长1名,男女副班长个1名。

3、城市普通教室使用面积67平方米,农村61平方米,前后门随时能打开,通风透光达标。

4、学生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距离2米以上,不得以任何理由前移。

5、根据学生身高选用两种以上型号的课桌凳或升降式课桌凳,课桌凳完好率100%。

6、靠阳边有窗帘。

7、有饮水机或保温桶(随时有水喝)

8、电子白板班班通(上网)

9、日光灯照明360瓦,与黑板垂直安装,距桌面1.7米。

10、供暖降温设施安装到位。

11、教师讲课用普通话,板书规范。

12、教室布置高雅清爽,卫生整洁。

五、体育场及活动场地

1、操场及活动场地硬化或软化,操场上田赛,径赛,球类场地布置合理。

2、篮球场地按班级6:1设置,器材符合中小学生身体特征,小学设儿童篮球架(篮圈距地面高度1-2年级2.1米,3-4年级2.3米,5-6年级2.6米;篮板为长方形,长90公分,宽60公分,配儿童篮球)初中设标准篮球架,男生用7号球,女生用6号球。

3、排球场地按班级6:1设置,器材适合中小学身体特征

4、中小学因地设置足球场地(足球门高2米,宽5.5米,配儿童足球)。

5、小学17个班以下设150米环到和60米直道,18个班设200米环到,24个班以上设300米环道,均设100米直道,初中17个班以下设200米环道,18个班300米环道,36个班以上设400米环道,均设100米直道。

六、小学部室设置标准(共15个部室)

1、科学实验室:面积86平方米或生均1、91平方米,每增加2个班增加1个,配备多媒体设置,固定设施设备,按照《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TY/T0385-2006)。

2、仪器室:应配置语文,英语,品德学科专用挂图,模型,卡片,用表,视听资料科技教学软件等设备,应配置数学,科学学科安排的通用仪器,测量仪器,专用仪器,模型标本,挂图和图片演示器,玻片,实验安全用品等设备。按国家颁发的《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TY/T0388-2006)进行配备。

3、图书室设置在第一层,使用面积6个班80平方米,12个班120平方米,18个班170平方米,24个班220平方米;图书藏书分类比例符合规定,管理规范,年递增量1%,生均图书30册,(不含电子图书)借阅量每生每学年15册。

4、阅览室:(尽量与图书室邻近)教师阅览室按教职工总数的3:1设座,报刊杂志师均1种;学生阅览室按在校生总数的12:1设座,报刊杂志每班3种 ;教室设置图书角。

5、微机室,语音室(可一室挂两牌)面积每个86平方米或生均1.91平方米(一室两用的应配耳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大于或等于15台。

6、电子备课(远教室):保证每个教师有一台计算机,能快速查阅网上各种教学信息。

7、多媒体,多功能室:室内配备多媒体设备,面积能容纳一个班或一个年级的学生数量。

8、少队部:主题墙设计合理,布置规范,配备足够的少先队队旗,队鼓、队号,队服。

9、体育器材室:面积25-40平方米,配置达到国家标准,分类管理规范。

10、音乐舞蹈室:12个班以下合并设置音乐舞蹈教室1个,13个班以上音乐舞蹈教室各设置1个,音乐教室73平方米,舞蹈室86平方面;音乐教室配置钢琴和移动合唱台,铺设木地板;舞蹈室铺设木地板,装备符合学生身高特点的把杆和墙镜;各室均配置多媒体设施,其他设施配备达到标准。

11、美术室:12班以下合并设美术书法室一个,面积86平方米;13班以上美术书法教室各设一个,需面积各86平方米,各室配多媒体设施,其他设施配备达标。

12、科技活动室:12班以下使用面积25平方米,12班以上使用面积39平方米;毎室配备科技活动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有科技制作作品。

13、劳技教室:面积86平方米,毎12个班设1个,毎增加2个平行班增加1个,毎室配置6种劳动工具和材料;配备有烹饪,洗涤木工,缝纫与裁剪,电子电工,手工工艺,种植养殖,园艺等用具,配备有电视机,DVD及各种技术教学光盘。

14、卫生保健心理咨询室:按国家标准,基本达标。

15、档案资料室:按均衡发展工作要求七大类建档,建档规范摆设整齐美观。补充说明:

1、所有部室应有管理人员挂牌,管理制度挂牌,统一格式,规范整齐。

2、所有部室借阅,使用登记必须达到规定要求。

3、教学点可设3个部室;少队部(广播室)、综合室、远教室。

4、完小可设10个部室,科学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语音)教室,多功能室,电子备课(远教)室,卫生(保健,心理咨询)室,少队部(广播室),体育器材室。音美教室。

5、所有部室设计醒目的主题标语。

七、初中部室设置标准(共23个部室)

1、图书室:设置在1楼,12个班181平方米,18个班261平方米;图书室藏书分类比例符合规定,管理规范,年递增量1%;生均图书40册,借阅量毎生毎学年15册(登记册显示)。

2、阅览室:教师阅览室按教职工总数3:1设座,报刊杂志师均1.5种;学生阅览室按学生总数的12:1设座,报刊杂志每班4种,在教室设图书角。

3、物理实验室面积96平方米,12个班设置1套,年增加4个平行班增设1套;配置多媒体设备,设施按省颁标准。

4、化学实验室:(参照物理实验要求)

5、生物实验室:(参照物理实验室要求)

6、物理仪器准备室:至少39平方米(与物理实验室相邻)

7、化学仪器准备室:至少39平方米(与化学实验室相邻)

8、生物仪器准备室:至少39平方米(与生物实验室相邻)

9、音乐舞蹈教室:面积110平方米,24个班设1个,25个班以上音乐,舞蹈各设置1个,其中音乐教室96平方米,舞蹈教室110平方米;音乐教室配备钢琴,移动式合唱台,舞蹈教室铺设木地板,安装符合初中生身高的把杆和墙镜。

10、美术书法室:面积96平方米,24个班设1个,25班以上美术书法各设1个,毎室96平方米;配置多媒体设备,设施设备达到标准要求。

11、计算机(语音)教室:(挂双牌):面积96平方米,12班设1个,每室按标准班额装机1人1机,全校计算机总量达到毎百名学生平均15台以上,计算机教室实现语言功能,建有语言教室。

12、电子备课远教室:师均1台微机,配备多媒体设备。

13、科技活动室:毎12班36平方米,18班54平方米,30班72平方米,毎室配备科技活动需要的工具,材料,有科技制作和科技发明作品。

14、劳动技术室:面积96平方米,毎12班1个,毎增加4个平行班增加1个,每个教室配置6种劳动技能工具和材料(网上查阅)。

15、地理教室:面积96平方米,设置配置达到《初中地理教学仪器配备标准》,配置多媒体设施。

16、体育器材室:面积50-70平方米,达到国家标准,分类管理规范。

17、体育活动室:12个班300平方米,18个班450平方米,24个班608平方米,按标准配置体育设施。

18、德育展览室:50平方米,校史,名人,荣誉等。

19、团队部:主题墙等。

20、卫生保健室:配置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例试行基本标准》

21、心理咨询室:达到规定标准。

22、档案(资料)室:记载详实,资料齐全,分类科学,管理规范,均衡发展按7大类分建档,双高双普8大类156个分项分建档。

23、会议室 补充说明:

1、部室建设标准可参考“双高双普”工作资料汇编,资料汇编不详细的可网上查阅标准。

2、所有部室管理人员挂牌,规章制度要统一规范,整齐美观,室内有主题标语。

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对我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xx小学位于xxxx号,xx省道经过门前,交通方便。学校创办于xx年,原名xxxx,由于行政管辖的变迁,80年代更名为xxxx,2007年更名为xxxx。学校校园占地面积87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三幢,教学宿舍楼一幢,学校内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学校拥有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文化长廊等设施,三区分配合理,井然有序,环境优雅,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教学设备齐全,现有16个教学班级,体育室、音舞室、多媒体功能室、科学实验室、电脑室等共有12个功能室。学校拥有多媒体校园网,各个教学班级均安装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办公手提电脑40台,“三通两平台”工程逐步完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轻松活跃。学校现有学生一千多人,学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100%。教师4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达100%,其中本科学历的有16人,大专学历24人。近年来,学校在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体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锐意进取,乐于奉献。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一)普及程度

1、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巩固率为100%。

2、学校共有16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数1004人。平均班级人数62人。

(二)师资水平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2人,近五年均参加过继续教育,合格率为100%。

(2)本学年专任教师4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3)学校有党支部、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部、工会等组织机构,下设有安全、卫生、后勤、信息技术、图书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三)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校舍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现学校有三幢教学楼和一幢教师宿舍楼,构成了校园主建筑群。体育活动用地达平方米,有足够的师生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标准篮球场一个,200米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一个。教学楼和校门、运动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2)在创建“书香文化校园”活动工作中,我校倡导师生共同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我校历来重视图书室建设,我校2008年成立“湛江市少年儿童xxxx图书馆分馆”,2015年成立“xxxx图书室”。学校图书有接近四万册,管理制度完善,学生的图书借阅量逐年攀升,图书馆的育人效应日益彰显。

(3)配有专用科学实验室、专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教室等设施配备,实现“班班通”。全部计算机宽带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镇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领导下,保证学区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杜绝学生辍学现象。保证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100%。(二)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学校。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校长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手册》,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各部门和班主任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公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部门、班主任、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我校牢记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训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动新课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德育管理,做好管理育人

我们根据《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班级、各学科各展其长、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制定计划、落实措施,齐抓共管,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一次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

二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八荣八耻》、《弟子规》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把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思品课、班队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活动,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经常抓,抓经常,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以少先队为阵地,开展德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齐头并进。

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形式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配合与积极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实际,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广泛地、诚恳地征询意见和建议,及时归类、认真整理、积极整改,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2、抓行政管理,做到服务育人。

学校健立健全合理的行政机构,目标一致,灵活运转;实行计划决策,稳步推进学校工作;有明确的校风、校训和办学方向,强化师生养成教育训练;完善各种制度,依法按章治理学校;严控学籍管理,控制流失,取消重复教育现象,禁止择校生,收齐适龄生,培养合格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一是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

二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狠抓卫生工作的落实,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保持窗明几净,花草鲜艳。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布置橱窗、板报,定时、不定时检查、评比,奖优促劣。、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行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讲、批、辅、测、评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教学研究要严谨。严格考勤坐班制度,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

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

四是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写好一篇课后反思、写好一课好教案、学好一本理论书、做好一篇好论文。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激励教师能过进自学、培训等,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

四、存在问题

尽管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到巩固提高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着几个问题。

1、学校教师编制少,学科结构不平衡;

2、学校的办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学生在学校的安全保障、学习活动、性格培养、习惯养成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就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提高。

五、以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美国特许学校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7

1 特许学校与教育供需平衡

何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社会各界人士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领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起点的均衡、过程的均衡和结果的均衡”;体现了“受教育者权利的保障问题, 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问题”。 (1)

笔者在此无意探讨何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但为了分析方便清晰, 本文主要采用了这一观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从微观分析是学校过程的均衡”。 (2) 而基础教育均衡首先“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 “是基于教育公平理念的美好追求”。 (3) 也就是说,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调和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因此, “特许学校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假设成立的前提就是:特许学校的出现, 调和了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那么, 特许学校的存在是否促进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 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美好追求呢”?答案是肯定的。特许学校之所以会产生, 主要是因为美国传统公立学校系统已经不能够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美国民众急切地需要为孩子提供更加有效的学校教育;同时, 私立学校、教育券等择校方式也因为私立学校学费高、教育券不足等原因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4)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因此, 作为择校方式的一种的特许学校, 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间的相对平衡, 体现了教育公平。

那么,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特许学校在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获得了怎样的成效?下面笔者将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

2 特许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

20世纪90年代初, 特许学校,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战略之一,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学校, 它以高度的责任感换来了很大的办学自主权:自主预算权、教师聘用权、课程设置权, 并强调家长的充分参与, 可以免受当地学区制定的规章和制度的约束, 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办学自主。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从“供给者”体系转向“需求者”体系的学校选择形式, 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从制度层面来说:追求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教育权利或教育的基本人权问题。要想确保公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就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特许学校法为特许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虽然美国各州特许学校法有所差异, 但均对“特许学校”的性质、办学目的、背景、如何创办、谁来创办、如何获得资金支持、谁授权、拥有什么权利和责任, 以及如何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说明, 既有观念层面的引导, 也有规则层面的限定, 同时还有操作层面的说明, 这极大地促进了特许学校的发展。

在法律中, “特许学校”是作为一种“公立学校”性质存在的, 这即是说, 特许学校向所有学生开放, 而不考虑学生的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学术能力、教育信仰等因素, 这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均衡。同时, 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同一般的公立学校一样, 接受州或地方的生均费用,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许学校的顺利发展, 也为学生教育权利的公平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障。

特许学校, 不同于传统的公立学校, 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学进度、资金使用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过, 特许学校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在学校签署的特许状中甚至有关于一定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条款, 这使得学校不仅承担起教育起点均衡的责任, 同时要承担结果均衡的责任。因此,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 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性, 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均衡, 促进了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逐步实现。

2.2 从社会资源配置层面来说:追求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

有学者指出,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中包括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 (5) 特许学校的存在是否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呢?

特许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教育市场化的推动, 它还受到“社会和教育多样化”的影响, 这是其潜在的发展原因。 (6) 也就是说, 特许学校运动的发展得到了各种各样社会群体的支持。各类“特许学校创办者”, 带着各自的理念和资源, 积极投入到了特许学校运动中来。哈德森于1995年对特许学校创办者进行了统计分析, 指出学校创办者主要有:第一, 教育工作者, 他们拥有特殊的教育理念, 具有独特的办学宗旨;第二, 父母, 这些掌握一定资源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而积极参与到这其中来;第三, 组织结构, 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 他们基于各种原因而参与进来。 (7) 但是, 特许学校责任明确, 并且面临着随时被关闭的危险, 所以他们拥有更紧迫的压力, 需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 关注各种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使用, 关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而这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类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对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2.3 从学校层面来说:追求生源和结果均衡, 关注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潜能的发挥

从微观层面来说, 特许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追求生源均衡和结果均衡上。

所谓生源均衡, 就是指舍弃就近入学的原则, 不存在人为选拔学生, 采用随机的方式来确保学生生源基础均衡。 (8) 自“自由择校”运动开始以后, 美国各州逐步舍弃了就近入学的原则, 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由选择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可以是公立学校, 也可以是特许学校。学生在选择特许学校时, 不需要提供自己以前的成绩, 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 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爱好等选择特许学校;特许学校在录取学生时, 通过随机抽样机制来挑选学生, 这极大地保障了每位学生入学机会均等的权利, 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这从机制层面来说这极大地保障了生源均衡。

结果均衡, 是指学校在人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目标追求。 (9) 在美国, 特许学校之间是各具特色的, 有着其独特的办学宗旨, 但是, 他们都遵循着一个最基本的学校目标:充分注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并且, 特许学校能够根据自己服务的学生群体的需要来设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师, 创设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许学校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 特别注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创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 追求学生群体之间的结果均衡。

3 特许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以纽约市特许学校的发展为例

美国纽约州是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 纽约市是其中心城市, 其人口占到了纽约州的一大半。1998年, 纽约州特许学校法 (教育法2850-2857) 规定, 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居民或者其他组织均可以同相关授权部门签订一个五年期的“特许状”或者合约, 开办独立的新型公立学校。 (10) 该法案为纽约州特许学校的创办和经营提供了法律支持, 1999年, 纽约市便开办了第一所特许学校。自此, 在纽约市, 特许学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不断发展起来, 并取得突出成效, 奥巴马总统甚至将纽约州特许学校的成功作为例子以此刺激其他地区特许学校的发展。总体来说, 纽约市特许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纽约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结果主要体现在:

3.1 特许学校数量增多——特别是处境不利群体所集中

的地区特许学校增多, 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了资源, 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自纽约市第一所特许学校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年。在这十年中, 纽约市特许学校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 纽约市仅有17所特许学校;到2004年, 纽约市就有34所, 占纽约州特许学校总数 (50所) 的68%;2006, 纽约市特许学校已经达到58所;到2008年, 纽约州新开了29所特许学校, 其中26所就在纽约市;2009秋天, 纽约市又新开了由纽约州教育委员会 (The New York State Board of Regents) 批准的21所特许学校。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纽约市特许学校数量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并且, 这样的发展势头一直没有减弱, 这说明了特许学校有着很大的需求量, 它的存在已经获得了纽约市民众的认同, 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了资源, 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3.2 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提升——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近十年中, 纽约市特许学校在社会的支持上, 在学校自身的努力下, 不管是在课程和教学方法上, 还是在管理结构和学生学业成就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所有成效中, 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特许学校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2008-2009学校州测试中, 纽约市85.5%的特许学校的学生数学成绩高于本学区同级学生的成绩, 66.2%的特许学校的学生英语成绩高于学区同级学生的成绩。而91%参加州测试的特许学校学生在数学测试中达到优秀, 77%的学生在英语测试中达到优秀, 这样的成绩远远高于纽约市传统公立学校学生的成绩。

这些成果是显著的, 不仅仅是因为特许学校学生成绩比传统公立学校学生成绩高, 更主要是因为特许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因为, 纽约市特许学校主要集中在布朗克斯的南部、哈莱姆 (黑人区) 和布鲁克林的北部和东部, 而这些地区是纽约市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聚居的地区, 即特许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黑人、非裔或者贫困家庭学生, 这使得这个结果更有意义。并且在过去五年中纽约市特许学校一直保持着这一发展趋势,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特许学校的确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保障不同人群的受教育公平权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 结语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特许学校在不断受到争议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 特许学校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调和基础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矛盾。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形式, 通过颁布特许学校法, 法律上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通过保证特许学校经费来源的公共性质, 从经济上保证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平等择校权利, 实践着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要求;同时, 特许学校通过“极大自主权”吸引了大批社会人士参与到特许学校行动中来, 不仅使得不同教育理念在社会中得到实现, 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最后,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需求导向”体系的学校, 在享有极大自主权的时候, 也承担着比传统公立学校更大的绩效责任。特许学校的创办者们因此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发展, 他对学校同家长、其他学校、组织等也予以了高度重视, 特别是强调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保障教育结果的公平发展。而从纽约市特许学校发展的实践结果来看, 它的确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如, 市内各区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均衡发展, 弱势群体的学业成就得到了提升,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但特许学校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摘要:美国特许学校, 调和了美国基础教育供需平衡矛盾, 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文章主要从制度、社会资源配置、学校层面阐述了特许学校的特征, 并从实践总结中得出:特许学校数量增多, 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均衡化学校发展简介 篇8

一、“一个规划”描绘共同发展愿景

潍坊市寒亭区教育局明确了紧密型共同体学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薄弱学校的隶属关系、教职工人事关系及固定资产归属性质不变。共同体合作期间,所有财产、资金使用权归共同体核心学校所有,全体教职工由核心学校统一调配,工作业绩由核心学校统一考核,薄弱学校领导班子由核心学校统一安排。共同体学校把编制和学校共同体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以实现学校发展共同体与学校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推动共同体成员学校向共同追求的目标努力。

二、“四个一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一是管理制度一体化。共同体学校的远景目标与年度目标两校保持一致,薄弱学校的办学思路、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与核心学校一致,但不是将核心学校有关制度简单复制,而是通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剔除不适合薄弱学校的个别“成分”,增加适合薄弱学校特点的部分新规定,让各项制度在一体化基础上更加科学,更加容易操作。核心学校运用自身先进管理理念,带动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促进薄弱学校的优点在核心学校的不断渗透,以此达到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全面提升共同体学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是课堂教学一体化。共同体学校统一备课,统一评价手册和学生发展手册,在教案和课件的选择上,利用寒暑假期间,对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教研,确定主备课教师,备课完成后进行集体研讨、交流,然后进行二次备课,最终形成统一教案。同时,完成单课时的教学课件,作为课时课件模板,供共同体学校各任课教师选择使用,各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实际进行个性化的修改,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三是教学科研一体化。共同体学校创新教研合作形式,广泛开展网上教研,所有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工作室,核心学校的骨干教师牵头按年级和学科成立了网上教研协作组,同一学科协作组内的教师可通过网络针对每一节课进行实时有效地交流、互动,发表见解,最终达成共识。网络教育、教研共同体的创建,开辟了一条有效教研的新途径。特别是以网上教研共同体为联系纽带,共同体学校的所有教研计划活动都通过网络教研协作组实时互动、交流,拥有优秀教研能力的核心学校,成为薄弱学校提升教研能力的“后花园”。

四是师资培训一体化。为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师培训,寒亭区教育局发起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结合活动的开展,核心学校优秀教师在成员学校一对一收徒,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市级骨干和市学科带头人。通过交流学习,薄弱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普遍提高。教师们的眼光也不再局限在本校,开始关注其他共同体学校和名校的发展,以此产生新的动力,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三、“三个互动”夯实共同体基础

一是管理队伍互动。核心学校选派一名副校长到薄弱学校担任校长,薄弱学校的校长到核心学校挂职副校长,共同体学校的班子成员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校长碰头会,交流研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心得,沟通协调共同体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交流沟通,成员学校的管理理念有了提升,管理策略更加科学。

二是进行师资互动。建立共同体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师资交流互助活动有序开展,核心学校的教师与薄弱学校的教师交流为等额交流,核心学校派出的教师要求必须是学校骨干教师或区级教学能手;薄弱学校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确保薄弱学校教师三年轮训完毕。被选派到核心学校的农村小学教师,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里,通过参与集体备课、随班听课等形式,业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通过音乐、美术、体育教师的交流,改变了成员学校没有歌声的历史。

三是进行学生互动。共同体双方的学生结成了心手相牵的互助对子,开展童心互助班级,成立口风琴社团、合唱社团、叶子画社团等互助团队,在文体活动、互助学习等各方面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帮扶活动。经常组织结对学生进行互访,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大规模的“魅力春节秀”“科技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让成员学校的学生也享受到了与城里学生相同的教育;薄弱学校的学生变得开朗、阳光、积极、自信,核心学校的学生也体会到了乡村的清新和乡村同学的淳朴。

四、“三个保障”确保共同体机制顺利运行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工作机制。领导小组负责指挥调度、协调推动、教师的调配与培训等工作。核心学校校长是所在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学校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突出问题,确保学校发展共同体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二是制定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制定《寒亭区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共同体学校进行全方位“捆绑式”一体化联动考核评价。以核心学校和薄弱学校是否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共同提高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薄弱学校的考核主要根据其基础和起点的不同,重点考察共同体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和家长的满意度等,根据其发展提高的程度进行评价,并加大其分值权重,将考核结果与学校年度考核和校长职级制考核挂钩。完善参与交流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从辐射带动、资源共享效果等方面定期对参加交流的人员进行考核表彰;对学校中层干部竞聘、骨干教师评选等附加农村工作经历或者支教经历。

三是加强交流合作与宣传。加强与先进学校的合作,密切跟踪先进地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本地学校发展共同体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媒体宣传、编辑活动简报等形式,不断加大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宣传力度,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与支持,进一步提高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

上一篇:《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绪论下一篇:不留余地的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