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地区慰问信(精选10篇)
闻悉6月6日凌晨1时许,贵县因大暴雨引发特大洪涝灾害,目前已造成21人死亡、31人失踪,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中共兴仁县委、兴仁县政府代表全县各族群众向你们致以深切的慰问!向遇难的群众表示沉痛的哀悼!
洪涝灾害发生后,你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承担着最艰巨的任务,战斗在最艰险的地方,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抗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扬不畏艰险、团结奋战、众志成城的战斗精神,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为使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作出了不懈努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贵县灾情牵动着兴仁人民的心。
为了支持贵县救灾工作,中共兴仁县委、县政府决定,向灾区人民捐助人民币20万元,为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尽一点绵薄之力。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省委、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贵县党委、政府一定能够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共渡难关,全面夺取抢险救灾新胜利。
中共兴仁县委
兴仁县政府
1. 地质背景及构造特征
镇 (安) -旬 (阳) 沉积盆地, 是在秦岭地块独立演化过程中发展形成的。盆地东西两侧对峙着南北向出露的岩体, 西侧为小磨岭、牛山-平利岩体, 东侧为武当、陡岭岩体。盆地北侧受限于山阳-凤镇断裂, 南侧受限于安康断裂, 中部发育有南羊山断裂、镇-板断裂。为一向南突出东西近于对称的弧形盆地, 盆地内发育从志留纪到三叠纪连续沉积。盆内构造以金鸡岭Ⅰ级复式向斜为主体, 发育有Ⅱ级、Ⅲ级复式背、向斜;断层构造以近东西向北倾轧扭性断裂为主, 北西向断裂次之。
1.1 褶皱构造及其特征
区内褶皱构造十分发育, 主要有:
(1) 金鸡岭复式向斜, 位于镇-板断裂以南, 为镇旬地区印支褶皱之主体, 轴向近东西向延伸, 背斜核部由三叠纪, 二叠纪和石炭纪组成。两翼及仰起端为泥盆系及下古生界地层组成, 其两翼为次级褶皱复杂化, 北翼较南翼略陡。
(2) 锡铜沟-吴家山复式背斜为金鸡岭负向斜之北翼的次级褶皱, 在镇安县锡铜沟至山阳县吴家山一线成东西向展布, 其南翼是由上泥盆统南羊山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地层, 核部为泥盆系各段。
(3) 丁家山-金龙山-丘陵背斜为金鸡岭复式向斜的三级褶皱, 位于金鸡岭负向斜的北翼, 松枣二级负向斜南翼。
1.2 断裂构造及特征
(1) 商南丹凤断裂该断裂为北秦岭加里东褶皱与礼县柞水海西褶皱带的分界线, 总体走向NWW, 断面北倾, 倾角60°~80°, 延其走向有加里东-燕山期各类岩体。
(2) 镇安板岩断裂成东西向延伸, 北倾, 倾角50°~60°。
(3) 凤镇-山阳断裂地层岩性条件该断裂西起甘肃夏河以西, 总体呈NWW向展布, 断面北倾, 倾角60°~80°, 断裂带宽数十至数百米, 为礼县柞水海西褶皱带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的分界断裂。
(4) 石泉-安康-竹山断裂为于南秦岭南部, 成NWW展布, 为秦岭印支褶皱带的分界断裂。
2. 地层特征
镇安县米粮镇所处沉积盆地明显受控于山阳-凤镇断裂与镇安断裂, 将泥盆系分为北、中、南三个带。研究区位于南带, 该带泥盆系由老到新依次是:
西岔河组 (D1x) :粗碎屑岩。
公馆组 (D1g)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整合覆于西岔河组之上。
石家沟组 (D2sh) :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以泥质碳酸盐岩为主, 上部为泥质粉砂岩夹白云岩或互层。
大枫沟组 (D2d) :为一套含铁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板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
杨岭沟组 (D2-3y) :为研究区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层之一。下部以石英砂岩为主, 中部为碎屑岩、页岩与碳酸盐岩互层。
冷水河组 (D3l) :整合于杨岭沟组之上, 由带状粉砂质泥质岩、粉砂质板岩、千枚岩、泥晶灰岩、白云岩等组成。
南羊山组 (D3ny) :分为南羊山组板岩岩相段、南羊山组灰岩-粉砂岩-页岩岩相段、南羊山组灰岩岩相段。
3. 构造条件
本镇处在丘陵-金龙上背斜的南翼, 北面也为山地, 即处于山沟地带。并且此区地层产状变化较大, 主要为区域褶皱构造伴生的断层构造以及褶皱构造。岩层产状变化较大, 岩层破裂程度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受滑塌还比较严重。
4. 水文地质条件
此区位于山脉之间的平坦山沟地带, 总体地势东低西高。降水较多, 地表水流量较大。居民地排水系统较健全, 有专用河道, 但有时突发性的降雨可导致河水部分溢出。
5. 人为地质因素
丘陵-金龙山为一矿带, 金矿资源丰富, 吸引了很多矿业部门, 并且已经勘探到可观的黄金储量, 正在进行矿业生产, 然而大面积的开采, 必然也会导致岩层内部受力的变化, 进而出现滑塌等。
6. 地质灾害分析
米粮镇两面环山。首先考虑的地质灾害应该是滑坡, 泥石流。此处地层产状较陡, 并且南羊山地层中含有炭质页岩, 在构造方面和地层方面都属于易发生此类地质灾害的地区, 再加上此地多雨的气候条件为诱导因素, 故更应该加强防范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次应该考虑的是水文地质灾害, 本地区多年降雨量较大, 暴雨时有发生, 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曾造成过损失, 故应该加宽河道或者多建河道, 建立一套暴雨天气的预防机制。最后应该考虑矿业开发对于本区地质灾害的影响, 应该从环境污染和诱导地质灾害方面做出评估, 其对于矿业生产的安全性也是有很大作用。
小结
米粮镇位于陕西商洛市西南部的镇安县, 属于秦岭南麓中段。镇安县金龙山地区的地层产状较陡, 并且发育炭质页岩与灰岩的互层, 再加上陕南地区多雨的天气, 具有地质灾害危险发生的因素。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从地表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及人类活动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评价, 从而确保本地区居民的安全。
(1) 根据米粮镇周边地质构造及岩性分析, 有形成自然灾害的潜在因素, 但是由于山体起伏不是很大, 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很有利发生大的地质灾害, 应该注重分散住户, 以及交通道路等方面的存在的安全隐患。
(2) 夏季多发性大雨, 暴雨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河道水漫出河床, 甚至会影响到住户的正常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也应该予以重视。
(3) 周边矿山的开采,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周边环境的治理。矿山开采矿石的堆积松散, 在多雨的天气有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故在开采的同时, 特别应该重视这些隐患的防治。
参考文献
[1]贾建成, 王根厚.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形成滑坡机理与预防措施[J].青海大学生报.2006 (, 02)
[2]郭振中.山西采煤地质灾害模式浅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 9 9 7 (, 0 1)
[3]马寅生, 张业成, 张春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地质力学学报.2004 (, 01)
[4]刘希林.泥石流风险评估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地学报.2000, (04)
[5]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陕西省金龙山微细浸染金矿地质.地质出版社.1997 (, 10)
[6]李惠荣, 苏生瑞.滇东北地区地质灾害及其对公路工程影响研究——以某拟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为例[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 (01)
[7]王根梅.太原市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 (01)
【关键词】黑龙江省;土地沙化;分布规律;危害;成因;防治对策
土地沙化是指在气候干旱、半干旱和地区,由于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风沙活动频繁,致使绿色土地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退化,使土壤养分流失,物理、化学、生物特性减弱,经济特性退化。
1、土地沙化分布规律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嫩江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有大量的沙化土地。沿嫩江干流,形成北东南西走向,长400km、宽165km的带状沙区,面积为27470km2,土地沙化面积为4799km2,其中正在发展中的土地沙化面积4182km2;发展强烈的土地沙化面积为278km2;其余为潜在的沙化土地。
2、危害
2.1剥蚀表土,肥力减退
观测资料显示,大庆市每年平均有0.7cm厚的沙地被侵蚀。齐市1981年,平播麦地风蚀表土3cm,平均每公顷地剥蚀表土426t,损失4.7t有机质,有机质含量由3%以上下降到1%以下。泰来县的草甸土、生草风沙土,15年间有机质下降了26%以上。土壤砂砾化,将会导致各种营养元素和有机质丧失,进而导致肥力减弱。
2.2风扒、沙埋耕地,毁苗减产
在风蚀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造成作物缺苗。资料显示西部地区每年毁种面积约占耕地5%。据齐市1982年在水利农场,谷茬根部平均扒露1.6cm;江桥试验场屯西沙岗,在1973年5月仅一次流动沙丘,就埋没了100多米宽的耕地,导致耕地弃耕;泰来县哈木台村一块9hm2的耕地因相邻沙岗严重扩张风蚀,三年刮进砂子9000m3,平均盖沙厚度达10cm以上。
2.3加重春季旱情
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区春冬季节,风旱同期。全年有90~110天风速高于8m/s,一半以上集中出现在4~5月份。气候干旱时,地表水蒸发速率加快,加剧春旱。风蚀与旱情相循环出现,加重了春旱土地沙化。
2.4草原沼泽退化
黑龙江省西部一带草原退化沙化面积占50%以,由解放前的40000km2,降低到2000年的19105km2。其中。齐市现有草原12388 km2,退化为10088km2;其中沙化1751km2。由于沙化,草场质量下降,单位面积载畜量也下降,严重地影响了牧业的生产与发展。
2.5生态恶化
由于长时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农、林、牧、等产业比例失调,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气候干旱,植被退化,水资源减少,土地风力降低,土地沙化逐渐加重,人们的生存空间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3、土地沙化的成因
3.1地质成因
黑龙江省的沙区位于松辽沉降带的中部。第四纪以来的堆积物厚度大,主要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其岩性主要为砂砾石,成为了贮量丰富、分布广泛的沙源。砂质地貌类型的分异不同冲积砂物质分布于地表或潜在不同的地表之下,为风沙土在各种地形面上均可能发育打下了物质基础。
3.2水文地质条件
沙化区及其周边地带,地表岩层含有大量砂砾石,渗透性好。地下水为主要为潜水和承压水,水位埋藏较深,达到十几米。大气降水迅速渗入地下含水层,表层蒸发速率快。近年,大气降水不断减少,地下水过量开采,地表蒸发量增大,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地下水对土壤调蓄功能下降。
3.3气候因素
黑龙江省沙区气候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蒸发量大,多风少雨,超过起沙风速(5m/s)的日数都在40天以上。这一时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正是风蚀沙化的集中季节。风速有逐年加大趋势,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形式和动力条件。
3.4人为活动影响
土地沙化94.5%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追求经济发展破坏沙区原有的环境系统平衡,地质环境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落后于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致使环境系统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进而导致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
4、防治对策
4.1防治土地沙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法律政策的保护,各级领导的重视,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以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不同视角分层剖析,统筹全局,合理规划。
4.2要增加资金投入
加大农田投入力度,特别是基本建设的投入,使农田投入途径多元化,以治理-受益-负责连带为原则。以拍卖、转让、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对荒沙进行治理。充分发掘一切可以发掘的力量,使全社会都参与到沙化治理中。增加农户的投入,利用农户这一优势劳动资源,以劳代投。
4.3调整农林牧结构比例
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坚持水分平衡的是防止沙化的重要原则,建立农、林、牧混合过度的生态农业。按当地实际条件(气候、土壤、水文等),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林、牧、渔等产业。要将坡已经开发为耕地的地沙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在保护草原沼泽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牧业,控制载畜量。发挥树木防风固沙的作用,要大量植树造林。要保护大小兴安岭的自然林,使其充分发挥保护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免遭风沙侵蚀绿色屏障作用。
4.4改良风沙土,增加土壤肥力
利用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其他物质(河泥土、草炭、绿肥、农家肥等)可以改变风沙土的营养构成,进而提高风沙土的肥力,使风沙土抗侵蚀能力增强。这一点也通过大量试验得到了验证。对风沙土耕地要实行深松少翻,以垄作为主的耕作方法,提高地表粗糙度。
4.5兴修水利,发展浇灌事业
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浇灌是能够开发利用沙地资源的关键,使水利设施更加完善。科学有效地开发地下水资源;要把地表水的蓄、调、引、提等工程优化建设好。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这样既可以防止土地沙化,又可以防止洪水泛滥。
2012年6月20日
我国北方地区干旱灾害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摘要:干旱向来都是我国农业的一大气象自然公害,给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恶化,干旱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危害越来越显著。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干旱更是肆虐四方。我们对干旱的研究迫在眉睫,干旱的分布有其自带的时空性规律。掌握了这一规律,我们对干旱的防治就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正文
1.引言
近年来干旱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加剧。沙漠化,沙尘暴与旱灾互为因果,共同肆虐,形成恶性循环。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长期受到干旱的威胁。而我国北方地区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受地理环境与季风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地区,干旱自古横行。
2.干旱成因
干旱的成因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首先,客观方面包括大气环流和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等的影响。北方地区属亚洲季风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也很大。西北地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区之一;华北地区大部分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受东亚季风影响,年际降水变率大,季节分布不均,干旱经常发;东北地区干旱相对发生较少,但如若从东南方吹来的暖湿气流被阻,降水减少,也易发生干旱。北方地区水资源组合不平衡,也是造成干旱缺水的原因,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不能满足农田用水的需要。北方地区多山脉,丘陵,平原较少,地上水容易流失,这也是造成干旱的一大客观因素。
其次,是人为的主观因素。北方地区植被被严重破坏,减少了自然降水向土壤的渗入时间和渗入量,形成大量地表径流,进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北方以水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多比较落后,大部分地区采用
漫灌的方式,这种方式对水的利用极低,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北方地区土壤偏沙质,土壤保水能力不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农业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
3.干旱分布规律
3.1时间分布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北方地区干旱具有季节性规律。春季3-6月,降水量很少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4—28%;气温回升快,风大,蒸发量大,极易干旱。春旱有一定阶段性周期,平均2.9—3.9年一次,春大旱约6年一次【1】。夏季7-8月,气温属全年最高,降水较多,但由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分配极不均匀,所以伏旱经常发生。伏旱与伏大旱平均约2.2年出现一次【1】。秋季9-10月,温度逐渐降低,降雨量也在慢慢减少,但这个时候作物即将成熟,需要大量水分,易出现干旱,对来年春旱具有一定的影响。冬季11-2月,雨量极少,降雪大多集中在腊月。冬季的降水量多少直接决定了来年开春的干旱情况。
3.2空间分布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
4.干旱的危害
干旱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干旱的间接危害是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旱灾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5.干旱的防治
干旱的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充分应用现代科研成果,通过认真总结推广广大群众抗灾的经验,减轻和制止灾旱的发生。增加植被覆盖度,这是长久之计。北方由于地貌与地形的原因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的覆盖可以保水,减少这种流失。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这是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最有效的制止干旱的根本措施。该方法还要求同时配套提高水利灌溉设施。进行人工增雨,这是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通过人工影响,增加自然降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于解决局部地区干旱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雁北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M】 郭保槐,郭仲元 气象出版社15页
《北方地区干旱规律及抗旱综合技术》【M】 李玉中,程延年,安顺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地区高速公路夏季道面高温灾害预报研究
高速公路经常会面临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出现诸如爆胎、路面积冰(积雪)等恶劣路况,并常常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准确预报高速路道面参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速公路下垫面具有不透水、无植被覆盖等特性,仅采用气候模式而不考虑下垫面特性模拟与预测道面参数会产生较大误差.本文对CoLM陆面模式进行了改进,采用改进后的陆面模式与最新的区域预报模式BJ-RUC对盛夏北京地区几个高速公路观测站点的.道面温度进行了预报.结果表明,相对于仅采用BJ-RUC模式进行预报,BJ-RUC与CoLM模式结合预报方法在正午前后道面温度非常高时与观测值符合得更好,误差由约10~20℃减小为约5~10℃.道面温度的准确预报可以更好的预防道面高温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 者:孟春雷 刘长友 Meng Chunlei Liu Changyou 作者单位:孟春雷,Meng Chunlei(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89)刘长友,Liu Changyou(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1(3) 分类号:P457.3 关键词:高速公路 道面温度 预报地质灾害主要受到区域地壳稳定程度、地震活动、天气条件、人类生活等因素的影响。且地质灾害的演化因素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人类影响和自然影响[1]。笔者就云南楚雄姚安梅家山、尖山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险性进行归纳, 为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该地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具有年温差小、四季分明、干湿季分明、垂直气候差异显著、主体气候明显等特点。由于受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暴雨笼罩面积小, 暴雨强度大, 历史短, 多为单点暴雨, 暴雨时分空分布不均。主要为红壤土、棕壤土、黄棕壤土等。植被较为茂密, 树种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等, 灌木有小铁子、杜鹃、山茶、火把果、云南含笑、刺黄连、沙针、水麻柳等, 植被覆盖率较高。
1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调查工作主要是地质灾害点的调查分析,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可能产生危害的区域为工作区域。在调查中有针对性地采用穿越法和追索法进行, 同时进行地方地质灾害史及现状有无地质灾害威胁、危害的访问。工作重点主要为地质灾害点的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该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
(1) 滑坡。通过调查发现, 梅家山地区发育滑坡体2个 (H1、H2) , 尖山地区发现滑坡体1个 (H3) 。滑坡所处地段地形较陡, 主要为粉砂质泥岩, 地表坡、残积层和全、强风化岩体发育, 植被覆盖较低, 与人工切坡修路有关, 规模相对较小。
H1滑坡:滑坡宽约15m, 长约55m, 滑坡体厚3m~5m, 体积约3300m3, 规模属小型;原始地形坡度约36°;滑坡体以上基岩地形坡度约30°~40°, 植被较少。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碎块石夹砂土, 碎石的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及石英砂岩等, 密实, 厚2m~15m, 中前部略厚;滑坡两侧基岩出露, 基岩产状45°∠54°, 基岩裂隙发育, 发育三组节理, J1产状为245°∠67°, J2产状为145°∠84°, J3产状为340°∠76°。
H2滑坡:滑坡宽约30m, 长约52m, 滑坡体厚5m~12m, 体积约12480m3, 规模属小型。滑坡体以上基岩地形坡度约30°~50°, 滑向190°。山坡上植被较多。滑坡体中间较为平直, 滑坡体两侧可见陡坎;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碎块石及全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由2个次级滑坡组成, 前后缘有塌滑现象。
H3滑坡:滑坡宽约60m, 长约120m, 滑坡体厚5m~10m, 体积约72000m3, 规模属小型;原始地形坡度约30°;滑坡体以上基岩地形坡度约45°。山坡上植被较少。滑坡体物质主要为碎块石夹粉砂质粘土, 碎石的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为主, 滑坡体结构松散, 中前部略厚。
(2) 崩塌。在梅家山地区未发现崩塌, 在尖山地区发现1 处崩塌 (B1) 。
B1崩塌:崩塌体宽约20m, 长约15m, 坡高约8m;地形坡度35°。基岩为泥岩、泥质粉砂岩, 岩层产状68°∠54°。裂隙呈闭合状, 未见充填物。该边坡坡体基岩崩落, 堆积于坡脚, 形成倒三角锥形堆积体。经赤平投影分析, 该边坡为一逆向坡, 但由于岩体受节理切割, 形成楔形破坏, 该边坡不稳定。
(3) 地震。云南楚雄姚安地区区域内规模较大的径向构造带与地震[2]的分布与发生关系密切, 如小江断裂带、普渡河断裂带, 均与小江断裂带及普渡河断裂带关系密切。据资料:小江地震带自886年至今, 共发生破坏性地震32次, 震源深度10~30km。普渡河断裂带自1696年至今, 共发生破坏性地震6次。据资料自1515年至今, 共发生有感和破坏性地震18次, 地震多发生在南北向构造与新华夏构造系的“多”字型构造复合部位, 该地震危险区主要受普渡河及元谋地震带的影响。
由于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规划图可见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为0.15g, 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基本强度Ⅶ度 (图1云南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根据《云南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图》 (1:100万) 资料, 区域地壳稳定性为次稳定区。
2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姚安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地震。根据影响地质灾害的影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进行将姚安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如下: (1) 人为因素影响的包括有:滑坡、崩塌; (2) 自然因素为:地震。由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及生活的影响, 例如工程建设开挖不合理、过渡采沙、采矿规划不合理、过渡伐木使得地面植被的大量破坏等, 导致姚安地区相成易发生滑坡、崩塌及不稳定斜坡的地形条件, 由于受雨季降雨、地震活动的外力诱导条件造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
3 地质灾害的防治
我国是一个是地质环境相对比较脆弱脆弱、地质灾害相对频发的国家,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正在与日俱增, 导致我国地质灾害不断发生, 且随之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在不断增大, 甚至有时会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命安全。针对目前地质灾害频发, 严重影响受灾区正常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的现状, 如何有效减缓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即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理是我们需要认真讨论与研究的重点。具体措施如下:
3.1 建立地质灾害区图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 建立地质灾害区域调查图, 划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分布范围, 且明确不同地质灾害的易发等级, 明确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同时利用GIS等方法, 将地质灾害调查结果与该地区地质条件相结合, 建立地质灾害预测数据库, 形成地质灾害空间预测分布, 同时将信息共享, 建立连点到线到面的地质灾害预测体系, 且利用该体系进行长期跟踪, 及时更新地质灾害突发数据。
3.2 治理措施
(1) 植树造林工程。对过渡砍伐的裸露地区进行植被造林工程, 避免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 工程治理。对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具备地质灾害发生危险点进行治理, 例如对危险斜坡、边坡进行工程治理, 对公路两侧的斜坡进行加固等, 减少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雨季前对排洪线路进行检查治理, 清理排洪沟中的堆积物, 加固修补排洪沟, 保证其在雨季的正常运行;雨季来临前清理河道, 避免过渡采砂导致雨季冲毁河道;利用回填、修整边坡等手段治理规划不合理采矿地区, 并重新规划采矿计划, 使其合理、安全、可持续的进行。
2001年7月云南东川地区山体滑坡造成14人死亡, 22人受伤, 5户房屋被埋, 塌方3万多m2。灾情主要是集中在上世纪50年代的老房屋地区。2012年6月云南南华县地区发生山体滑坡造成7户19间房屋倒塌, 18户农户紧急搬迁。2013年1月云南镇雄山体滑坡造成16户村民房屋被埋, 据统计在家46人, 造成42人遇难。2015年8月云南富民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2人遇难。可以看出滑坡的防治工作与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关系十分重要。
利用地质灾害区图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治理, 对隐患区内进行重点排查, 2015年, 南华县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82处, 受威胁人数达到6000多人的现状, 利用组织搬迁842人, 砌筑挡墙32000m2, 开挖、清理排洪沟42000m, 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等措施, 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起, 直接减少了经济损失30多万元, 达到了“0”损失“0”伤亡的目的。 (资料来源:云南南华县国土资源局)
(3) 地震。地震是由一系列的剧烈的地质活动造成的, 地震的发生时我们无法控制的, 针对姚安地区地壳为次稳定性地壳, 即相对地震发生频率偏高, 如何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地震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1) 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提高工程建设的抗震系数;2) 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住户。从而达到地震发生时减少或降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目的, 起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2009年姚安地震共造成附近10个县, 80.6万人受灾, 当地大量民房倒损, 教育、水利、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灾后恢复资金为6.25亿元。d、宣传教育, 人类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大量的乱砍乱伐, 造成岩体裸露, 风化严重遇外力作用易造成滑塌等问题。大量采砂、采石施工安排不合理形成危险边坡等问题严重。加强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避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展望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目前地质灾害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重在预防的为方针, 分为技术和非技术两个方面, 未来希望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通过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技术方面的手段, 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预测系统, 将气象变化、工程建设、地质环境等因素形成大数据库, 达到准确预测及时治理, 零损失的理想状态。
目前,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中跟踪排查主要以安排人员定点检查随时排查的方式来进行, 相关的数字系统正在建设中, 安装地质灾害预报信息显示屏, 在滑坡、崩坍隐患点设置自动报警仪, 设置雨水、湿度自动检测点, 设置地质灾害预警参数, 形成24小时全网监护, 达到有发生早预警先处理零损伤的目的。同时加强地质灾害有关法律法规手段实施, 严格处理人为因素造成地质灾害的工程与个人。
几年来, 随着在法律法规制度及预防工作的不断深入, 提前预防, 及时治理恢复等工作有序进行, 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与经济损失在逐年下降, 雨季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阻断与损毁程度也在逐步降低, 新建工程中地质灾害预防措施的相关工程的实施有效避免了灾害发生。尽量减少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 即时监控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的变化, 最大程度维护生命与财产安全是目前甚至未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智毅, 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17-134.
[2]李丽.强震区群发生性沟谷型泥石流地形因子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12.
关键词:怀柔;地质灾害;断裂构造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城市的建设需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需要避免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因此我们应知道引起这些地质灾害的地质因素,以更好的预防潜在的地质灾害。
1.主要断裂构造
研究区位于燕山台褶带之承德迭隆断与密(云)怀(柔)中隆断交汇部位,包括花盆一四海迭陷褶东部,密云迭穹断西部、三岔口一丰宁中穹断的南部及八达岭中穹断的少部分。由于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的特殊性,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以线性或规模较大的宽缓褶皱为主。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北东向为主,由于东部、北部穹断的不断隆起,西部迭陷的相对下陷,以及岩浆岩的大规模侵入造成区内构造特征的进一步复杂化。本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集中在中部、中北部地区,规模较大,均以破碎带、摩棱岩带,挤压片理带和动力变质带的形式出现。它们不仅控制了地层和侵入岩的分布,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岩石的极度破碎,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1)长哨营一古北口断裂带:东西向展布,横穿怀柔区北部山区,由多条断裂挤压动力变质带组成,展布宽度可达7—8千米,并发育有近南北向、北东、北西向次级断裂,以破碎带形式出现,沿断裂带均有中生代酸性、中基性岩浆侵入。致使岩石更加破碎,产生大量固体碎屑物质。
(2)青石岭断裂:由南至北呈近南北向展布于云蒙山岩体西部,以构造岩浆活动带、断裂破碎带和结晶基底深埋突变带形式为特征。断裂带宽数百米,最宽的后山铺、枣树林一带可达l千米。其活动时期较早并具多期活动的特点。受该断裂带强烈作用,附近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同时山体岩石遭受严重破坏,崩塌极为发育,致使沟谷内积累了大量崩落物,松散固体物质极为丰富。
(3)崎峰茶一琉璃庙断裂:位于怀柔区中部,于琉璃河流域穿过,为本区北东向一般断裂的代表,其北东端与青石岭断裂相接,该断裂经历了多期活动。有較复杂的相对运动和变形过程,破碎带宽50-200米,岩石破碎为角砾岩。派生了一系列次级北东向及北西向小型断裂,造成附近地形切割强烈,山体破碎,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2.灾害总体类型
在划分地质灾害类型时,以引起灾害或具有潜在危害的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野外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不考虑未引起灾害或不具潜在危害的滑坡、地质环境点。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划分出调查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5类。怀柔区境内类型主要为泥石流,其它类型包括崩塌,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等。
从840个野外实地调查地质环境点,确认地质灾害及隐患点688个,其中崩塌415处,泥石流205处,不稳定斜坡63处,滑坡5处,地面沉降0处。分别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0.3%、29.8%、9.2%、0.7%和0.0%(表1)。
3断裂构造与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分析
断裂构造对怀柔区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崩塌灾害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越发育(断裂线密度越高)的地区,崩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为了对构造断裂与全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首先基于全区断裂分布图,生成了全区断裂线密度分布图;其次,考虑到怀柔区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基于现场调查和1:1万地形图,生成了全区崩塌和泥石流的面积分布图。最后,借助GIS平台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分析了不同量值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面密度。
随着断裂线密度的增大,崩塌的面密度增大,也即相应级别内崩塌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然而,泥石流面密度与断裂线密度的相关性不大,这可能与该地区断裂对泥石流灾害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有关。同样,为了分析断裂与不稳定性斜坡的关系,计算了各级别断裂密度区不稳定斜坡的点密度。结果表明:不稳定斜坡的点密度随着断裂线密度的增加逐步增加,即随着断裂线密度的增加,不稳定斜坡的发生概率增大。
杜燕春1 米热古丽·玉荪音2
1.岳普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新疆 岳普湖县844400
2.岳普湖县色也克乡农技站 新疆 岳普湖县 844401
【摘 要】近年来,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等地棉花等作物遭受雹灾的现象不断发生,从应急救灾角度考虑,本地急需整理与雹灾有关的资料。为此,通过查阅史志文献和近年来雹灾发生报道等方法,笔者较全面细致地归纳整理了我县近40年的雹灾发生情况,以期从中总结出我县雹灾发生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以促补迟,以控保稳”,科学地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为今后分类开展受灾作物的管理提供依据和借鉴,力争将灾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喀什地区;冰雹灾害;棉田;补救措施
1 岳普湖县近40年冰雹灾害发生史
发生年-月-日发生时间(北京时间)持续时长(min)发生区域
1975-8-2222:5018岳普湖、色也克、铁热木3个公社及种畜场[1]
1976-6-0917:55 东方红公社[1]
1977-6-13 阿其克、艾西曼两个公社[1]
1977-6-16 阿其克、艾西曼两个公社[1]
1984-9-1920:10 巴依阿瓦提乡三村等地[1]
1988-5-25 岳普湖县东部地区49个村[1]
1991-4-1018:00~19:00 阿其克、色也克、岳普湖乡、岳普湖镇、铁热木乡、良种场、农二场[1]
1991-6-1820:00 县中部、东部地区的5乡(镇)3场[1]
1993-8-1620:0035艾西曼乡五、六村,下巴扎乡的9个村[1]
1995-9-06 10阿洪鲁库木乡[2]
1995-9-14 10阿洪鲁库木乡[2]
1997-7-0219:45~20:0520巴依阿瓦提乡、铁热木乡、也克先拜巴扎乡、色也克乡及县良种场[2]
1998-6-1620:50~21:05 县城大部[2]
1998-8-1722:0010~15铁热木乡十二村一、三、四、五小组[2]
1999-7-233:00 良种场一村[2]
2000-6-2119:1314~22岳普湖乡从提埂闸至
铁热木乡一村、二村、十二村一线[2]
2002-5-19 阿其克乡[2]
2004-6-2321:49~22:0516全县5个乡镇、3个场、21个村
2010-6-282:1510阿其克乡
2011-6-1720:56~21:4335巴依阿瓦提乡5村、6村与8村
铁力木乡的大部分村组
2012-5-2321:402~15艾西曼镇、下巴扎乡、阿其克乡、铁力木乡
2013-6-1819:1728阿洪鲁库木乡大部、
巴依阿瓦提乡1村4组和5组、
铁力木乡3村3组、良种场1、2队、
色也克乡14村4组等
2 岳普湖县冰雹灾害发生特点
(1)雹灾发生具有时间短、来势猛、机械损伤重、呈线状分布、伴有狂风暴雨等特点,常会造成棉花叶片破碎、断头断枝、蕾铃脱落,重者形成光秆。
(2)发生月份范围:4~9月,但以6月份最多,达10次。雹灾发生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9:00~22:00之间,雹灾发生年率46.15%。
(3)雹災易发生区位于县域中部区。
3 雹灾棉田补救对策和农艺措施
受雹灾后的棉花管理贵在及时和科学,指导思想是“以促补迟,迟中增早,以控保稳,稳中增铃。”即雹灾发生后应立即组织技术员赶赴受灾棉田,对棉花断头率、果枝折损率、剩余果台数等受灾数据展开调查,划分不同受害棉田,并根据受灾棉田土质、品种、受灾时生长发育情况、灾后天气变化等综合考虑制定相应救治措施。
3.1 及时排水降湿
下冰雹时常伴随较大的降雨过程,造成田间积水,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根系活力,易造成烂根,此时应及时排水降湿。
3.2 及时中耕追肥
及时中耕,松土提地温。雹灾后气温急剧降低,棉花光合作用微弱,生育进程受阻,土壤湿度过大,造成地面板结,不利于棉花根系生长,应及时中耕提温散湿,尤其对盐碱地更要及时松土透气,防止泛盐溺苗。待枝叶长出次生果枝后,及时进行二次中耕。
统筹补救时间,及时冲施速效氮肥和钾肥,毎667㎡用10~15kg尿素+2~3kg磷酸二氢钾,以提高棉株抗病性和抗逆性,促进根系恢复正常生长,促发新枝,缩短蕾期。枝叶长出后立即开展叶面喷施0.3%~0.5%磷酸二氢钾,对于受害较轻、枝叶保留较多的,可化学调节与叶面喷肥同时使用,喷施保靓TM 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4000倍液或0.1%硕丰481?花之果?芸苔素内酯可溶粉剂4000倍液等促进棉株生长的植物调节剂2~3次,减少蕾、铃脱落,通过增加毎667㎡铃数来保证产量。
3.3 及时合理整枝是关键
待受害棉株恢复生长后,要重塑株型,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对受害严重的断头光秆棉株,待新生枝长出后,每株择优选留2个新生枝代替主茎。我县6月雹灾居多,据受灾棉田跟踪观察:可在及时追肥后的15~20d内完成选留工作。对断头但留有破叶和少量果枝的棉株,待顶部新枝长出后,本着留大去小、留强去弱、留上去下的原则,留1~2个新枝代替主茎;对有头的棉株及时抹赘芽,去除剩余叶枝,以促棉花尽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充分利用顶心生长优势,增加有效结铃数量。
nlc202309012143
3.4 严格调控保证稳长
注意应适当推迟灌水,一般在受灾棉花恢复生长7d后进水,并减少灌量,一般为正常棉田灌水量的60%左右,停水时间应较正常棉花提前8~10d。同时,应适当推迟花铃肥的施用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追施第一次花铃肥,尿素10kg/667㎡+3千克磷酸二氢钾随水冲施;在7月底8月初追施第二次花铃肥,尿素15 kg/667㎡;8月中旬还要视苗情追施5~10 kg/667㎡的长桃肥。花铃肥和长桃肥用量不宜太多,以防贪青迟熟。
化控要坚持“先轻后重,轻控勤控,少量多次,逐渐加量”的原则,依据地力、棉株长势和天气状况及時化控,控制株高。苗期受灾棉田后期生长过旺的,可用缩节胺甲哌鎓轻调1次,中后期受灾棉田可用缩节胺甲哌鎓5g/667㎡左右,7~10d后,第二次用缩节胺甲哌鎓8 g/667㎡左右,以控制赘芽的发生和侧枝的生长,促进棉株的生长。
3.5 按时打顶,争取上部多结铃
本着“时到不等枝”的原则,对受雹灾袭击的棉花应坚持正常打顶。一般在7月10日左右打顶,避免无效花蕾的滋生,争取多结早秋桃。对断头光秆棉株,可考虑适当推迟打顶的时间,一般比正常棉花略迟5d左右,以争取上部多结铃。
3.6 加强虫情监测,适时防治病虫
雹灾后棉花恢复快,营养生长旺,生育期推迟,幼嫩的棉花枝叶易遭受虫害,在重点做好虫情调查、生物防治的同时,应科学降低化防指标,以有效控制蚜虫、二代棉铃虫、棉叶螨的为害。
3.7 喷施乙烯利促早熟
受灾后的棉田,生育期都有所延长,结铃晚,棉铃难以正常吐絮。为提高棉花品级,增加霜前花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吐絮较晚的棉田在75%的棉铃铃期已达到45d、距离霜期20d以上、喷后3d最高气温在20℃以上等条件时可毎667㎡用乙烯利100~200g,对水45kg进行催熟,可根据棉铃开裂情况和气温高低酌情增减用量。
参考文献
[1]谢富旺,杨芊等.中国共产党岳普湖县历史大事记(1949.10—1993 .12)[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115-227.
[2]俞志斌等.中国共产党岳普湖县历史大事记(1994.1—2002.7)[M].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部资料准印证(2002)第396号,2002: 29-278.
1 资料来源
该文雷灾资料取自青岛市各区市气象部门上报的雷电灾害情况数据库。该数据库记录了青岛地区收集的雷电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害类型。这些资料由于灾害上报有遗漏, 存在信息不完全或不准确。因此, 该文得到结果只能是不完全的统计结果。所用闪电资料为山东省气象部门LD-Ⅱ型闪电定位系统 (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 LLS) , 该次选取的是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提供的2006-2014年间青岛地区的地闪资料。
2 2006-2014年青岛市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2.1 时间分布特征
图1列出了2006-2014年青岛市逐年统计的雷灾次数。
雷击大地密度Ng是指每年每平方公里所发生的雷击大地次数[次/ (km2.a) ]。闪电定位系统记录的将年落雷次数除以青岛市的总面积 (含各区市) 10 654平方公里, 得到2006-2014年平均雷击大地密度平均值1.83次/ (km2.a) , 略低于青岛市城市平均雷暴日2.08次/ (km2.a) [2]。雷电灾害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2007和2011年为最多, 分别为27例和40例。
图2给出了2006-2014年青岛市雷电灾害月份分布情况, 全年都有雷电灾害发生。雷电活动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 雷电灾害随着雷电活动的增多而增加。每年3月份开始出现闪电;4、5月份逐渐增多;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夏季, 6~8月份闪电次数占全年总次数的93.14%, 其中7月份雷电活动最为频繁, 80%以上的雷电灾害都发生在6, 7, 8月。进入9月份, 雷电活动迅速减弱, 9、10月份仍有少量雷电活动, 11月、12月、1月雷电活动较少。
2.2 空间分布特征
青岛是雷暴多发地区。雷电灾害损失的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 地势分布东高西低, 南北两侧隆起, 这些区域存在的海陆风与山谷风互相作用, 加强了地面的热力和动力强迫, 形成了更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一系列条件, 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闪电相对高密度中心而增加了受灾概率。
3 灾害损失特征统计分析
青岛市属于雷电灾害多发区。据不完全统计, 2006-2014年间共上报雷电灾害139例, 其中有9例是人员伤亡事故, 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 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因雷灾事件上报没有给出具体的经济损失数额, 因此灾害损失的数额要远大于此。发生1人身亡并有4人受伤和损失超过100万元的重大雷电灾害各1例。表2为2006-2014年青岛市雷电灾害统计表。值得一提的是, 统计的年均雷击伤亡人数为1.56人。最多的是2006年, 即即墨市职业技术中专的一棵大树下, 雷击倒了5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伤势过重死亡。其他统计的几起雷电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均发生在农村地区。雷击主要发生在室外, 主要是原因是农民群众雷电防护知识相对贫乏和农村地区普遍的雷电防护装置不够完善, 户外劳作遇到雷雨天气缺少避护场所。
表3将遭受雷击的物体种类分为建构筑物、微电子设备、电力设备、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农林牧、公共设施共7类。遭受雷电灾害最多的是微电子设备, 占总雷灾次数的60%。其中微电子设备损坏主要为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监控系统的弱电设备。这些设备耐压水平低, 雷电防护措施也相对复杂。其次为家用电器设备, 占总雷灾次数的13%, 与家庭防雷意识薄弱以及现代智能化家电普及有关。电力设备因为输配电线路分布宽广, 遭受雷击概率较大有关。
4 结语
该文利用2006-2014年青岛市气象部门收集雷电灾害情况, 结合雷电活动时空特征以及受损物体种类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得到了如下结论。
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与青岛市的闪电活动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最近几年, 雷电灾害总体呈下降趋势。青岛市雷电灾害多发期为4~9月, 94.7%的雷电灾害都发生在这段时间。雷电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 闪电多发生在即墨、黄岛和平度地区。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在人员密集的学校和农村地区。多种类型物体受损种类中, 微电子类型的设备损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受损单位连年遭受雷电灾害。
根据雷电灾害的特征统计分析, 提出以下雷电防御对策。
(1) 建立雷电灾害预警监测系统, 防范事故于未然。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建设阶段。
(2) 加强雷电灾害知识的科普宣传, 特别是针对人员密集场所和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 提高易受灾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3) 正确和普及防雷装置的使用。很多雷电灾害是因为防雷装置的错误使用和防雷装置的不完善。
(4) 当有重大雷电灾害事故发生时, 事故所在单位应上报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雷电灾害情况调查, 分析原因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事故再次发生。
进一步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对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义军, 陶善昌, 马明.雷电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9.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 由于地表松散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 具有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等特点。
黄土高原目前发现地面沉降的主要城市有太原、咸阳和西安。近年来黄土高原地裂缝活动比较频繁, 其中以高原东南部的汾渭盆地最为活跃。
二、西安的地面沉降
西安由于盲目的开采地下水, 近年来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大, 累积沉降量超过50mm的面积在200km2以上, 其中超过100mm的面积达到150km2, 中心区下沉已超过1320mm。地面沉降还诱发了地裂缝。
(一) 西安城区地下水状况
1、潜水
潜水位埋深除在东南郊黄土梁区超过20m外, 其余地区一般在10m以下。区内潜水含水层系统主要由冲积砂砾石层、粉土和粉质粘土构成, 总厚度约20~50m。潜水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少量地面灌溉和生活用水, 近年来潜水位有明显下降趋势。
2、承压水
(1) 浅层承压水
浅层承压水水位埋深在70~140m之间。浅层承压水系统由冲-洪积相砂、砾石层、砂层和粉质粘土组成, 总厚度为30~50m。浅层承压水与上覆潜水有水力关系。潜水透过薄层隔水层补给承压水, 浅层承压水由于受潜水补给被污染。
(2) 深层承压水
深层承压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在150m以下, 含水系统由冲-洪积相砂、砾石层、砂层及粘土层的互层构成, 总厚度为80~90m。该含水层水质良好, 是较好的饮用水水源, 也是西安城区开采地下水的主要层位。
(二) 地面沉降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西安市区地面沉降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9~1971年。该阶段是西安承压水的开采初期, 开采井少, 开采量小, 水位下降缓慢。承压水位每年下降幅度一般为0.5~0.8 m, 全区没有出现统一的承压水位下降漏斗。
第二阶段, 1972~1978年。该阶段西安市区各单位自备井数量呈递增趋势, 1975年底已有承压水开采井259眼, 开采量9997×104m3/a。该阶段承压水位迅速下降, 并逐渐形成区域降落漏斗。
第三阶段, 1979~1983年。承压水井数与开采量仍不断增加, 区域降落漏斗面积继续扩大, 漏斗中心不断加深, 并形成新的降落漏斗。
第四阶段, 即1984年至今。由于西安市加强了地下水资源管理, 使新增承压水井数量显著减少, 开采量基本稳定。
西安市区地面沉降主要特征如下:
1、受水文地质条件及井群分布等
因素的影响, 地面沉降中心与承压水降落漏斗基本对应, 二者的平面分布范围总体上呈NE向椭圆形。
2、由于一年内承压水各季度开采
量不同, 水位下降速率也不同, 因而导致了地面沉降速率年内的变化, 一般第三季度沉降量大, 可占年内沉降量的30%~50%。
3、自1959年西安发生地面沉降以
来, 形成了小寨、沙坡、西北工业大学及胡家庙等沉降中心, 至今这些沉降中心仍在发展, 它们在时空上的分布与发展具有继承性。
4、在井群分布基本不变而地下水持续超采的情况下, 地面沉降范围水平扩展较缓慢, 而垂向沉降发展迅速。
(三) 地面沉降的机制
(1) 承压水位降低所引起的应力转变及土层的压密
在孔隙承压含水层中, 抽汲地下水所引起的承压水位降低, 必然使含水层本身和其上、下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压力减小。根据有效应力原理可知, 土中由复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由孔隙中的水和土颗粒骨架共同承担。由水承担的部分称为孔隙水压力, 不能引起土层的压密, 由土骨架承担的部分能直接造成土层的压密, 二者之和等于总应力。假定抽水过程中土层内总应力不变, 那么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必然导致土中有效应力的等量增大, 结果就会引起土层成比例固结。
(2) 土层的性质及其变化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土的固结、压密程度主要取决于曾经作用于土体上的有效应力的大小。通常将曾经作用于土层中的最大有效应力称为该土层的预固结应力, 它相当于压缩曲线上开始的近水平段终点处的压力值。
如果抽水前土层不同深度的固结程度都与土中现有天然有效应力互相适应, 那么这种土层就称为正常固结的土层, 此时该土层内的天然孔隙水压力线与预固结应力线相重合。倘若当前土层内不同深度处的固结程度不与现有的天然有效应力相适应, 在相同条件下, 超固结土层的压密性将小于正常固结土层, 同理, 欠固结土层的压密量则将大于正常固结土层。
在较低的有效应力增长条件下, 粘土层的压密在地面沉降中起主要作用, 而在水位回升过程中, 砂层的膨胀回弹则有决定意义。
三、地面沉降的防治对策
引起地面沉降最主要的诱因是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所以要解决地面沉降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针对地下水超采产生的原因, 解决地下水超采应采取以下措施:
1、采取综合节水措施体系、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2、适当引用外流域调水,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3、灌区地下水开发必须合理布局。由于产生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承压水, 因此, 控制承压水的开采量是减缓西安地面沉降的最有效对策。
摘要:本文对黄土高原主要城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进行了论述。重点是西安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文章在研究了地面沉降的成因类型、影响因素、危害、机制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裂缝,防治措施,黄土高原
参考文献
[1]雷祥义:《黄土高原的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 地质出版社, 2001:168-195。
[2]马广超:《西安地裂缝对地下排水管道的破坏及防治》, 《灾害学》, 2005, 20 (3) :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