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莫高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莫高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因此,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莫高窟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活学习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教学要求:

(一) 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语文知识目标:

1、字:学会本课12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佛”的读音。

2、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句:能用“有……有……有……还有……”说一句或几句话。

4、段: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5、篇:让学生了解课文以“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全文。文章先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概貌,然后选取“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具体介绍了莫高窟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后指出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的意义。

(三)能力培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 知道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并练习在写作上加以运用。3.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圈划点评,查寻资料,培养学生的搜集、筛选资料和网上阅读的能力。

设计特色:利用多媒体,把莫高窟的情况、情景展示给学生看,帮助他们理解、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学习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莫高窟,里面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有精妙绝伦的彩塑,有宏伟瑰丽的壁画,还有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板书:精妙绝伦的彩塑

宏伟瑰丽的壁画

面积不大的藏经洞

你们想亲眼去看一看吗?(想)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

2、请同学们点击洞窟。(学生看录相,配有解说)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欣赏课文第2、3自然段

1、交流:同学们,你们在网上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那么,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自由回答,如:精妙绝伦、惟妙惟肖、宏伟瑰丽……)

2、同学们,看到这么好的景物,你想不想介绍给大家呢?(想)有一位叔叔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叔叔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谁愿意代表这位叔叔向大家介绍?(指名三人分读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

3、同学们,听了介绍后,你觉得叔叔哪一段介绍得特别好?

答案一:彩塑

(1) 你为什么会觉得彩塑这一段介绍得特别好?

(2) (学生一边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一边出示批注。如: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真多啊)。这些彩塑个性鲜明(各个塑像各不相同),神态各异,(神态也多种多样)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多么慈祥和蔼,多么亲切),有威风凛凛的天王(真的很神气),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真是力大无穷,确实神勇)。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好大呀,师:16米,你们知道有多长吗?你看,多么大呀!),他侧身卧着,眼睛微(这字用得好,非常传神)闭,神态安详(出示画面)。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确实非常逼真地写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彩塑)的彩塑,游人无不赞叹。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出示相应的批注和画面,并适当表扬学生,如:你说得真好;你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你真会评价等)

师小结:这些彩塑真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呀!其艺术造诣之精深、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那我们能不能学着叔叔的样子也来介绍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呢?试试看。(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课文中除了这一段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介绍得也不错呢?

请大家读读课文,划划词语,看看画面,谈谈感受,写写批注,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答案二:壁画

(1) 你觉得介绍壁画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写得很具体)(词汇丰富,用词贴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些壁画真是造型生动,形象优美)

(学生一边讲一边出示相应的画面)

(2) 师小结: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感受到这儿的壁画真是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多精美呀!你们愿意和作者一样也用生动的语言来把这一段介绍介绍吗?(学生齐读)还有谁愿意来单独介绍的?(指名朗读)

(3) 这些精美的壁画大多都出自隋唐时期,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大家想想,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就已经能画出这么宏伟瑰丽的壁画,多么了不起啊!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真是高超啊,我们每个人来到这儿,都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学课文后,通过感情朗读来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小结: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2.老师这儿还有几幅形象逼真的彩塑和壁画,(出示相关录相)你们看看,能不能学着这位叔叔的介绍也来描绘一下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看录相。你可以任选一幅。谁愿意先来试试?(指名回答)

3.同学们刚才说得真精彩,能试着把它写下来吗?这就作为我们今天的作业。

四、作业

1. 描述一幅彩塑和壁画。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莫高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和带有这些生字的新词。

2、学会重点词句,并想象句子的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回声和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课题: 21 回声

2.“回”是什么

3.激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

4.导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科学道理的童话。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要求:①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②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读音,读生字卡。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多媒体画面。这就是书上所说的那座石桥,哪位同学能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大月亮?(激光灯指图说)

3、谁能用“好像”说一句话。

4、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优美)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

四、深入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

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的话。

4、评析: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标点:问号、感

叹号等)

5、应该怎么读?谁来读?(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

老师先找一个,“跳”到岸上的“跳”(动作演示)大家再找,还有哪些?

2、这两个动作与什么有关?你怎么知道的?(“捡”“扔”,提手旁,与手有

关)

3、老师念这一句,生动作演示捡石子的动作。

4、看多媒体课件,观察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你刚才看到什么?书上是怎么写的?(全班齐读)

师板书:水波 ) ) ) ) 河岸

②学习“荡”

什么结构?与什么有关?(原指积水的洼地,风吹来,水草漂漾,什么样的

景象呢?动作演示:一起一伏的摇动)

③齐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边读边用动作动作演示水波荡回来的情

景。

④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画图,练说。

出示自学要求:①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讲了什么?

②画出回声原理图。

③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仪出示学生画的图,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

妈说的哪一句话画的?

让学生板书:声波 ) ) ) ) 石壁

返回

3、出示句子: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什么旁?与什么有关?什么意思?

4、谁边做动作边读这一句话。

5、为什么青蛙妈妈不直接告诉小青蛙回声是怎样产生的,而是先说水波呢?

6、小青蛙听到的声音其实是----回声。(学生齐答)

7、全班同学小声读青蛙妈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说青

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练说)

8、小青蛙明白了这个道理,非常高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高兴”

和第二段的“高兴”意思一样吗?

板书:明白

9、指名读小青蛙的话,读出兴奋、欣喜的感情。

10.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六、习最后一段,这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又讲了什么?

2、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3、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4、一个扮演小青蛙,全班读回声。

七、小结。

1、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2、填空:回声就是_______碰到_______返回来的自然现象。

3、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产生回声?播放多媒体课件

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板书: 碰 遇

水波 ) ) ) )河岸 声波 ) ) )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莫高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导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

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

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

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

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品读文本,增进情感

1、请看小导航1:(多媒体)

○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

○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

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多媒体)

小导航2、

○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

○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

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

三、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谈感恩回报。(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

过渡:母爱是极其普通的,他就是那枚枕头,他就是那根竹竿,他就是 就让我们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分享给身边每一个爱我们的人。就让我们把母爱美丽的感动分享给在座一直陪伴我们的所有人吧!(齐读黑板上的写成的诗)。

作者邮箱: lihongwei1977@tom.com

假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一.引

昨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喜欢吗?

神笔神在哪里?你们听了故事有什么想法?

是呀,我们都想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来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有一首小诗表达了我们的愿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假如》

二.自由读诗

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小诗。

讨论:小诗中谁需要我们的帮助?

板书:冬天的小树

饥饿的小鸟

不幸的西西

读一下板书。

问:你们想先帮助谁?

三.第一段教学预设

1.指读第一段

2.冬天的小树遇到什么困难?(冷)

出示:它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朗读,读出冷。

讨论:它会怎样叹息?

3.寒风中的小树最需要什么?(温暖、太阳)

好,让我们来帮助小树吧。

出示: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朗读。

有了太阳,小树怎么样了?

出示:有了太阳,小树 -----------------。

4.在阳光里,小树笑了。让我们再为快乐地朗读第一段。

5.小树得到了帮助,下面我们来帮助谁?

四.第二段教学预设

1.自由读第二段

2.讨论:小鸟遇到什么困难?(饥饿)

它为什么饿得哭泣?(它妈妈去寻食还没回来)

3.出示: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

朗读。读出遥远的感觉。

读这一句,小朋友们明白什么?想到什么?它为什么要飞这么远呢?

4.鸟妈妈飞呀飞,天黑了还没找到食物,还没回来,小鸟在家里怎么样?

出示:小鸟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朗读。

想象,小鸟在家里会怎样等待?

5.如果我们有一支神笔,会怎么做?

出示: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

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我画了怎么样的谷粒?朗读指导。(许多、好吃)

6.许多有多少?鸟窝有多大?那么这里的许多能画多少?

对呀,鸟窝太小,其实画不了多少谷粒?可能一次就吃完了,或者二次就吃完了。那么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个更好的办法,让小鸟天天有吃不完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去寻食。(画一棵神稻,吃了会自己长出来。或者一棵神稻,只要说芝麻芝麻,我要谷粒,它就会长出来。或者画一个聚宝盘似的鸟窝,盘里会自动长出谷粒。)

7.小朋友们真有办法。下面我们再来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还有谁正等待我们的帮助呀?

五.第三段

1.自由读,谁来说说西西的不幸?

它为什么失去双腿呢?

当西西看到小伙伴们……西西多么希望自己……多么希望自己……

2.我们忍心看着他天天流眼泪吗?

让我们来帮助他吧,读前五行。有感情朗读。

出示:有了一双好腿,西西 。

六.第四段

假如你有一支神笔,你还会帮助哪些人?

放苦难的画面。世界上有太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爱心洒满这个世界吧。

作者邮箱: guoenp@sina.com.cn

天窗(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 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习习惯: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试着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策略: 继续学习比喻句,懂得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1. 这句话主要些什么。

2. 分清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3. 说说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教具准备

1、三张带有比喻句的幻灯片。

2、录音机及录有暴风雨声响的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板书设计:

天 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想象

雨脚 闪电 星云 无穷无尽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这是什么?(天窗)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 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 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

(1) 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

(2) 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 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

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

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

(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

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

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 初读。课文讲什么?

(2) 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 细读比喻句。

(4) 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

(5) 有感情地读6、7小节。

三、 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 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 自由读句,完成练习。

如果有了 ,你就会永远 。

(3) 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为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为学

[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

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

2、一词多义:之

3、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

三、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

1、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2、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

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3、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4、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

“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

四、思考交流: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布置作业:

将上述“思考交流”内容形成150~200字的短文。

作者邮箱:ztq05110853@sina.com

养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找出中心句来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阅读方法.

2、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及19个词意思.

3、能分别用计较、关切和关联词“不是……就是……”“要是……就……”写句子。

4、能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5、感受养花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找出中心句,领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养花有哪些乐趣,体会“泪”也是乐趣之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找出中心句,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

2、自学生字词。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引入:在四年级,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猫》,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2、老舍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著名作家、语言大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养花》,来感受一下老舍在养花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他在养花中的乐趣。(板书课题)

3、如果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内容呢?(随机板书)

养花

为什么养花(1):爱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养了哪些花(2):好种易活、

怎样养花(3):

养花有什么好处(4、5):

养花也有伤心的时候(6):

养花的乐趣(7):

二、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生字词、初步理解新词意思。②想想课文所写的是不是所推测的,如是,它们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2、学生自由讨论。

3、学生回答,师板书

以上的内容都是养花的乐趣,那老舍是用哪句话来概括地讲了养花的乐趣呢?学习中心句:“有忧,有笑有泪,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忧、泪,劳动都是养花的乐趣呢?(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是呀!生活,是多么有趣,多么令人欢喜呀。虽然有时会不成功,有时也会有伤心事,但生活本来就是由这许多酸甜苦辣组成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喜怒哀乐嘛!只有这样,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才会充满乐趣么。

三、深入研读。

引入:喜怒哀乐,对老舍来说,都是乐趣,让我们来看看,他都领略了哪些的乐趣?

(一)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回答:我为什么养花?板书:(爱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

3、你从哪些句子能深切地体会到老舍的爱花呢?(不计较、满)

4、朗读体会。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想想这一段的写作方法和主要内容。

2、生回答(板书)

3、分层次,指名读,分组读,体会乐趣。

(三)学习第三段

1、范读,说说这一段中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什么乐趣。

2、生回答。

3、朗读、体会、自由说。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中心句,完成文章的体会。

2、总结全文。

教学方法:自读体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引入:养花是劳苦的,为了养花,老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老舍却认为这也是一种乐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给这一段分层。

2、讨论该怎么分层。

3、分层研读:

第一层:

“循环”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些例子吗?(举些数学上的例子如3.15151515……;2.638638638……等)

在文中将具体描写“循环”的语句划出来。

第二层:

指名读,说说文中的“这多么有意思呀!”“这”指什么?“我”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

第三层:

齐读,说说“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中的“这”又指什么?

4、齐读第四段,归纳段意。

5、朗读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五段。

1、默读,说说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2、分层,概括层意。

3、朗读背诵。

四、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为什么说伤心事也是一种乐趣?

3、小结:是呀,只有喜怒哀乐俱全,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所以说,伤心事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鸬鹚(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风景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复”造句。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1、读好课题。

①课件呈现课题。

②教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得非常生动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

③指多名学生朗读课题,再齐读课题。注意!“鹚”是第二声,不翘舌。

2、简介鸬鹚。

①教师:鸬鹚是一种水鸟。它们爱吃鱼,也爱捕鱼,而且捕鱼的本领特别高。大家看!这就是鸬鹚。

②课件呈现多幅鸬鹚的照片。

③教师:鸬鹚捕鱼后吞进自己的喉囊。要是让它继续吞,那鱼就被吞到肚子里去了。所以,鸬鹚捕鱼前,渔人得先用绳子扎住它的喉囊。捕完鱼后,再把绳子解开。大家看,这就是鸬鹚的喉囊。

④课件呈现出鸬鹚喉囊的位置。

⑤教师范写“喉囊”两字,边写边说明书写要领。

⑥学生在课文的插图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练写“喉囊”。

3、引入新课。

教师:课文对鸬鹚的描写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请大家闭上眼睛,由老师美美地读给大家听。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

②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

2、学生练读。

①教师: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像老师这样,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

②学生自读,教师巡视。随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教师指名朗读课文(抽五位学生,分段朗读)。

3、再读感悟。

①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对你们有些什么启发和帮助?(指名回答)

②教师:懂得了这些道理,咱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的哪些地方带给你特别优美、特别生动的感觉。

③学生自由读全文。

④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

4、选段朗读。

①教师:读了课文以后,同学们对课文的优美和生动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每人的感受又都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挑出来,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要边听边想,你最欣赏同桌哪些地方的朗读。

②同桌互读。

三、揣摩思路

1、教师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课文(最后一段)。

2、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课文,看看你能从这短短的17个字中读出多少东西来。学生解读的结果可作如下推想:

①从“恢复”可以看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②从“渐渐”可以看出,鸬鹚捕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

③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不难发现,湖面的平静与否跟鸬鹚捕鱼是有关系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捕鱼前 捕鱼时 捕鱼后

平静 不平静 恢复平静

4、齐读最后一段(“又”字要念重音。因为只有这样读,才能让人感觉到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四、课堂作业

认真抄写下列词语。抄几遍由自己决定,难写的可以多抄几遍(学生抄写时,可以播放背景音乐)。

夕阳 柔光 悠然 喉囊

一望无垠 波光遴遴 炊烟袅袅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咱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读,对小湖的优美、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生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这节课,咱们继续通过读,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品味这些美好的感觉。

二、读、悟、写捕鱼前的段落

1、自读感悟。

①教师:自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一划、圈一圈,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品味到了小湖的平静和优美。

②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感悟。

④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反复读好有关词句。对学生的朗读,可作如下调控:

▲这句话,谁能读得更平静、更优美?

▲读开头这句话,声音要低一点,速度要慢一点,要给人以一种静静的、悠悠的、美美的感觉。你再试一试。

▲“悠然”这句话,你可以摇头晃脑、慢条斯理地读,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儿。

⑤教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飘散着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你们再读读课文,体会这种感觉。

2、积累语言。

①教师:你们能不能不看书,把这段优美的文字背出来。(学生试背)

②教师:我想了解一下,你们现在是怎么背诵这段课文的。(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办法:一句一句地背;找出重点词背;看着画面背;由同桌提醒背;闭眼想像画面背)

③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背诵课文。

④指名配乐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读、悟、写捕鱼时的段落

1、品味“一抹”。

①教师:小湖的平静和优美的确令人陶醉,小湖的活跃和欢腾同样叫人心动。当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的时候,小湖的平静消失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活跃、一派欢腾的热闹景象。你们读读第二至第四段课文,特别注意渔人的“一抹”,看看是不是这样一种感觉。读完以后,把自己对“一抹”这个词的感受和理解写到练习纸上。(学生读书并动笔练写)

②课件呈现练习(这些词语供大家参考,要是你认为还有别的更好的词语,也可以用你自己的):

利索 满怀希望 兴致勃勃 自信 轻松自如 喜滋滋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 )地一抹,好像在说:“ ”

③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既然渔人这句话是对鸬鹚说的,那总得先有个称呼吧。(小东西、捕鱼能手、亲爱的、孩子们、兄弟们、朋友们、小家伙们……)

④教师小结:你们看,渔人这一抹,抹得多么自信、多么自如呀!他抹出了活跃,抹出了欢腾,抹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2、广化语感。

①教师:你们再读读这几段课文,看看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由渔人的“一抹”抹出的活跃和欢腾。(生读文体会)

②组织交流。

③课件播放鸬鹚捕鱼的画面。鼓励学生边看边议,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可以手舞足蹈,甚至可以欢呼雀跃。

④齐读这几段课文。

四、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

2.说说你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

(1)夕阳西下时,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烟,鸬鹚待命的平静景象。

(2)黄昏时,渔人指挥鸬鹚捕鱼,湖面上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3)天色逐渐暗下去,渔船满载而归,湖面上又恢复平静的景象。

3.列小标题。

鸬鹚待命 勇敢出征 凯旋而归

4.小结:

《鸬鹚》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平静之美--柔和安宁的静态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乡的活跃之美--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有动有静,动静交替;动美静美,动静皆美。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看雪(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又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识字

教学难点:朗读领会文章,体会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过雪吗?玩儿过雪吗?

2、台湾的小朋友却很难看到雪。他们多么希望看一看雪,多么希望去北京看一看雪啊!(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小组互助学习,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4、自由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记生字

1、小组合作互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2、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3、动作演示理解记忆:

指、(用手指一个地方)

接、(用手做一个接的动作)

铺(用手做一个铺的动作)(学生跟着一起做)

4、借助偏旁认记:银、橱、讲

5、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6、借助短文巩固识字。(比一笔,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读通顺)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

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四、写字教学。

1、教学“指、接、打”

(1)学生观察共同点,并说一说

(2)教师讲解: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3)学生观察“讲”并描红书写。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

2、完成课后“我会连”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准备地图一张,请生在此图上找到北京与台湾。

2、学生收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展示。

3、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读出高兴的感觉)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

2、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将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又有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5、各组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理解。

6、全班交流讨论解决: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教师深情地说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深情)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情感。(生:惊奇,师:深情)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

3、抽生读,教师指导。

4、齐读,配乐。

四、实践活动:你有什么心里话相对台湾小朋友说吗?(可让生在课外给台湾小朋友写一份贺卡)

五、写字教学:

1、教学“惊、故、候、奇”

“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2、复习巩固:同桌互相考一考本课生字。(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板书设计:

台 湾

思 向

12 看雪

北 京

(注:此板书形成一个心形。)

野草(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学时数:1课时

三、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朗读课文,感知作品的内容

1、自由朗读、体会作品的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象征意义

3、品读课文,体会作品优美的语言。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体会“小草”、“盆花”的象征意义

2、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

(四)、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启示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两个故事 小草顽强生命力 号召大众起来反抗

教学反思:

上一篇:初中作文敬业离我们不遥远下一篇:公司员工工作犯错检讨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