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在职教育工作总结(精选6篇)
浅谈在职民警的心理健康教育
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警察队伍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要高度重视警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帮助他们解决因各种压力而造成的`心理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促进心理品质的不断完善.
作 者:黎小平Li Xiao-ping 作者单位: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基础部,江西,南昌,330043刊 名:政法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年,卷(期):21(6)分类号:B849关键词:在职民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成人在职教育与全日制教育不同,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单位,面授的时间相对较少,学员的学习意识易被工作和家庭冲淡。要把这样一个特殊的学员群体组织建设成为一个良好的班级,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艺术。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技巧的综合体现,它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矛盾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掌握的管理艺术和技巧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灵魂,是班集体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它对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导向、推动和激励的作用。
(一)成人在职教育学员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必须确立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
参加在职教育学习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他们的知识层次、学习能力、生活经历、性格品质等参差不齐,情况较为复杂,大多数学员都有着较丰富的社会阅历,有较强的政治素质,有些学员在单位里还担任领导工作,因此他们比较有自制力,也明事理,由于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感觉到自身知识的缺乏,才有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因此,他们对重新获得学习机会倍感珍惜,对学校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而班主任则要给班集体确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大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成人教育学员各不相同的学习目的决定了班集体要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学员学习目的各有不同,有的学员主要是为了“混”张文凭,以应付工作、升迁的需要,有的是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参加到成人教育的行列中来,这些学员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认为只要走进了成人大学的校门、交足了学费,就等于拿到了大学文凭,只要等着毕业就可以了,因此,这些学员上课面授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上课不记笔记,作业不完成,考试时投机取巧骗得好成绩。班主任必须确立好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厌其烦地督促学员执行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坚持自学为主,积极参加面授,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同时,班主任还要做好指导与传导工作。成人在职教育与普通学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面授时间少,教员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系统讲授,而只在学员自学的基础上抓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点拨。如果学员只想通过几次面授课来代替自学,结果会事与愿违,因此,班主任要反复强调成人在职教学的特点,经常对学员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好班级学员、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传导、沟通作用,通过勤督勤导、督导结合,让学员内心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员的学业朝着奋斗目标向前发展。
二、建立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班委会在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的得力助手,是联系班主任与学员的纽带,是班级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班级有较好的干部队伍,各项工作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班主任对班级的指导、调控就会如鱼得水、灵活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组建好班委会,班主任要善于发现那些品学兼优、热心班级工作、热心为学生服务,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号召力和协调能力,并能严格要求自己,多出勤、少请假,在学员中起到表率作用的学员做班干部。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就要有意识地接触学员,了解学员的情况,认真听取学员的意见,同时查阅档案资料,看学员的录取成绩和工作表现,通过细心观察学员具体表现,然后酝酿成立“班委会”。
同时,班主任还要根据成人在职教育的特点,放手管理,一些日常工作,如收集意见和提出建议,管理班费和组织活动、交流信息和联系学员等应尽量发挥班委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提高他们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和组织工作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让学员信服班干部,融合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向心力,进而推进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班风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整个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证。特别是由于成人在职教育的学员来自各个不同单位、不同层次。学员一方面是单位的骨干,工作忙,时间紧;另一方面又都是人到中年,记忆力减退,且绝大多数已为人父母,家庭牵累重,加之文化基础较差,不少基本知识从未涉及,参加学习面临着许多矛盾与困难。因此,要在这样一个班级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主任就必须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中严格按章办事,克服马虎心理的影响,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抓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一)成立学习小组。
在组建班委时成立学习小组,设立小组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上课面授通知、收集小组意见、收集作业,以及面授出勤考核等。
(二)设立班级邮箱,组建班级QQ群。
采用信息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设立班级邮箱,建立班级QQ群。每次面授、考试的时间通过发送邮件及上QQ群告知学员,通知学员按时到校参加面授和考试,进而提高面授率,同时,通过QQ群增进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交流,加深认识和友情,在虚拟的世界里师生之间成了朋友,学员之间成了亲人。
(三)加强面授考勤管理。
采取跟班听课的方式示范督促学员到课,以及不定时抽查,严肃考勤记录,把好上课关。争取将学员到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与期末考试、推荐优秀学员等方法密切挂钩,引起学员的高度重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实行严格的请假制度,一般不得请假,若须请假,必须向班主任请假。
(四)严格考试管理,坚决制止作弊。
考试是督促学员学习,检查学习与管理效果,深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严密考纪、严格的监考,考试就会失去意义,也必然会影响学员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班主任要重视和加强考试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严肃考场纪律,绝不讲私情、留情面,使大多数学员克服侥幸心理,从而下功夫自学,努力完成学业。
(五)狠抓学员作业完成情况检查。
作业是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检查,在学员面授时,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学员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有的学员作业不认真的情况进行讨论,弄清学习目的,让学员完成作业,直至合格为止,对作业认真完成的学员给予表扬,以鼓励更多的学员认真完成作业。
四、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共同奋斗目标的确立,班干和优秀分子的选拔,学员行为规范的形成,都离不开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培养了学员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员的精神生活,改变学员业余生活贫乏、单调的沉闷气氛,促进学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要构建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还要善于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一)利用入学教育,抓好学员的思想教育。
学员是班级的主体。要搞好班级工作,抓好学员的思想教育是关键。把加强党性锻炼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与核心位置,是增强班级凝聚力,做好班级工作的保证。因此,班主任在入学教育时应加强党性教育。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教育,使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增强反和平演变的意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和共产主义信念;三是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经常不断地进行热爱班级、关心班级的教育,以形成合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班主任还要充分讲解学校学习情况,大家来学校学习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学校学习模式有何特点,以及大家参加学习将会面临的困难等,使学员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为今后的学业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二)举办各种活动,丰富在职学习业余生活内容。
在学员紧张的学习之余,班主任要发动学员班干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学员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比如在学校内组织学员排球比赛、座谈、郊游等活动,同时邀请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参加,师生聚集一堂,使大家有一个相互认识交流的机会,既促进友谊,增强集体观念,又开拓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大家感到在职教育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从而善始善终地完成学习任务。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卫生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干部培训新路子,对全县卫生干部进行了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使卫生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
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基本情况
卫生系统目前共有在职干部409人,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832人。2006卫生局办班18期,参训学员1264人;参加省、市、县等部门办班15期,参训学员162人;医疗卫生单位各自办班及学术交流会共50期,参训学员2365人次。先后举办“春风行动”、计划免疫技术、食品安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母婴安全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卫生法律法规培训班各7期,培训223人次。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选派干部、医务人员219人次参加省、市、县有关部门和单位举办的各类岗位业务培训班,较好地完成了2006年干部培训任务。
二、主要做法
卫生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进行。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卫生局党委非常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由于近几年乡镇卫生院不景气,留不住医生,进不来病号,为使乡镇卫生院能够稳定和发展,卫生局党委把在职干部全员培训工作提高素质当作大事来抓,调整卫生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把各医疗卫生单位人员进修、举办学术讲座、进行病案讲座等作为各医疗卫生单位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开展在职干部全员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制定培训规划。制订了《2006年东平县卫生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对卫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制订本单位的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三是选定培训内容。针对新形势下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卫生干部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主要培训两项内容:一是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二是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以使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为出发点,根据我县农村卫生工作实际,着重加强对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禽流感、艾滋病、食品卫生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是建立培训基地。为切实做好培训工作,县卫生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原东平卫校进行了维修,购买了新床铺、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建立了东平县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并把县妇幼保健院、防疫站作为农村卫生工作培训场所,定期举办培训班。三是积极拓展新的培训渠道,卫生局及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省、市医学院校如齐鲁医院、泰山医学院、泰安中心医院等建立了比较密切、稳固的培训协作关系,定期派出人员到这些医院进修新的诊疗技术,不定期聘请上级医院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五是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聘请县级医院中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担任相应科目的授课教师,同时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医学院校教授来我县进行专题讲座。
三、成效显著
通过开展对在职干部的全员培训,加强了系统内部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医务人员敬岗爱业,勇于创新,业务、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维护病人权益”的浓厚氛围。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缓解。医护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以艾滋病、结核病防治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卓有成效,全县卫生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各医疗卫生单位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平衡,学习的自觉性不够高,学习的计划性不够强。
下步在干部培训上要在所选内容新颖、紧跟知识更新步伐、在前瞻性把握上下功夫。举办一些既指导工作,又能启迪智慧,同时增加趣味性的培训班。
五、2007年工作打算
一、培训任务及内容
(一)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运用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努力倡树八种风气,争创三个一流。
(二)抓好岗位知识更新和业务知识培训,帮助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尤其针对医疗卫生行业技术含量高,知识更新较快的特点,要围绕新时期卫生工作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加强对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管理、依法行政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专业化水平,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抓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加强《行政管理法》、《执业医师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护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强化依法行政和依法
行医的意识,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突出抓好能力建设。重点培养科学判断形势、依法行政、总揽全局的能力,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卫生管理工作水平。对新进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和新进局机关的人员的培训,着重学习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使他们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的变化,尽快进入角色。对专业技术人员,抓好相
关业务继续教育,努力提高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
二、培训方式
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多样化的要求,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实施培训,管理人员重点培训主要通过参加党校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学历班进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参加各种短期业务提高班、技能培训班、专题研讨班、专业知识讲座和辅导报告等进行培训。四月初在县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已举办乡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4期,近期将举办“乡镇卫生院长和局机关干部培训班”,提高卫生院院长和局机关干部的经营管理能力。目前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正在进行之中。
二00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综合公司
综合公司现有离退休、内退、家属、协解等非在职人员2273名,其中党员547人,占非在职人员总数的24.6%,非在职党员83人,近年来,我们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紧紧围绕非在职党员的特点,坚持以“两深入、两心系”活动为主线,以创建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争当模范党员为目标,积极探索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断调动和激发其政治热情,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努力实现非在职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
一、健全组织体系,夯实非在职党员管理工作基础
非在职党员工作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不是大局,但是牵动大局。东安地区是非在职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人员分布广,居住分散,而且离开岗位时间长,年龄大,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工作中,我们首先健全了非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设置了非在职党员党支部。按照“区域规划,细化管理”和“就近、方便、管好”的原则,根据党员数量及分布情况,设置了3个非在职党员党支部、8个党员小组,负责83名非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了“区有党支部,栋有党小组”。二是选好党支部班子。选配了3名思想觉悟高、党性观念强、有奉献精神的非在职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把一些作风正、身体好,乐于奉献的同志选进各党支部班子,建立起了自上而下、层层覆盖的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网络,推动了非在职党员管理工作的扎实开展。三是明确职责。我们把非在职党员的管理与老年站的职能结合到一起,要求党总支定期分析研究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采取党支部成员责任区到支部,在职职工党员责任区到小组,协助指导各支部搞好支部建设,搞好教育管理工作。将非在职党员的管理工作,作为衡量每个党支部及其主要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公司基层党建,双文明评比,老年管理工作考核整体测评体系之中。在测评中,还采取听汇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非在职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了总支抓支部,支部抓小组,小组管党员,党员到户,层层抓好落实。
二、创新教育方式,不断丰富党员管理工作内容
针对非在职党员高龄、多病、行动不便和居住分散的特点,我们创新教育方式,在学习教育中,充分尊重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坚持“内容服从需要,形式服从效果,时间服从体质”的原则,集中学习不易过多,时间不宜过长,活动形式不宜紧张激烈,力求灵活多样,力戒单调乏味,做到了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精选学习内容,以学习、讨论、听报告会为主,重点进行了邓小平理论、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教育。坚持不定期召开形势任务报告会,宣传油田及公司的改革和经营发展形势,引导非在职党员自觉理解和支持改革。同时,结合他们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形势任务教育与做好耐心细致、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采取召开座谈会、与党员谈心等方式,及时澄清非在职党员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认识,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我们专门编写了学习教材,对在外地的,通过亲属、朋友捎送和邮寄,想方设法送到每一名非在职党员手中,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派专人上门宣传解释。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写学习心得、参加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方式,使非在职党员对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在这次抗震救灾捐款过程中,非在职党员的捐款非常踊跃,在职工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近几年,我们推出了“互动+体验”的教育模式,提高心理素质,改善思维方式,熔铸团队精神。非在职党员中,有的是经历过革命战争考验的老干部,有的是经历过数次石油会战的老专家,有的是长期在基层工作过的老石油,他们大多思想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对公司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十分重视发挥非在职党员的政治和技术优势,针对非在职党员的特点,开展了“三大员”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为公司的发展稳定献计献力。一是当好“参谋员”,发
挥参政议政作用。在公司召开党代会、职代会等大型会议及站党总支召开有关会议和在职职
工大会时,积极推荐一定数量的非在职党员和离退休职工、家属、协解人员参加,鼓励他们
在公司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等方面畅所欲言,认真听取并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二
是当好“技术员”,发挥技术优势,对年轻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传、帮、带,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三是当好“宣传员”,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充分利用他们在群众
中的威信和联系非在职人员的优势,做好宣传、疏导工作,带动、影响身边的人;组织邀请
威望高,热心下一代事业的老党员到基层单位开展“两讲”,为青年职工讲述艰苦创业的经历,讲述无私奉献、光荣传统和胜利精神,引导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立足岗位、多做奉献的积极性。
三、倾注真情关怀,努力为非在职党员排忧解难办实事
多年来,我们本着“人员管理好、活动开展好、信息动态掌握好”的原则,坚持把问题想在前、工作做在前、道理讲在前、温暖送在前,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努力为非在职群体排忧解
难,较好的满足了非在职党员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形成了管理教育的整体合力。
我们一直组织“了解老同志,尊重老同志,服务老同志”为主要内容的“情系夕阳”亲情服
务活动,为所有非在职党员及困难家庭建立了亲情档案,及时解决非在职党员遇到的生活难
题。本着“真困难真帮助,特殊困难特殊帮助”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人员与困难户、长期
病号和遗属等特困群体的“一帮
一、多帮一”帮扶活动,进行定点承包服务,发放“帮扶连
心卡”,公开联系电话、服务职责和服务内容,做到随叫随到。为推动亲情服务的制度化、规
范化,制定了首问负责制及《亲情服务活动章程》,基本实现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服务。针
对孤寡、空巢户所占比例重,部分老同志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等诸多难题,我们开展为年老
体弱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离退休职工提供送饮用水、接送住院病人、维修电器、拆洗被褥、打
扫卫生等各种服务,解除老年职工的后顾之忧。为了确保老同志们冬季安全生活,亲情服务
队全员行动,挨家挨户上门检查燃气设施,对查出隐患及时进行整改、维修更换。每年“七
一”、春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前后,我们都积极走访慰问特困党员、离退休党员、特困家属、特困协解党员、困难家庭,坚持把节日慰问品送到每个困难家庭之中。
我们结合“双促”主题,开展了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党支部深入非在职党员家庭中,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解决难题;同时,还
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参加的老年宣讲队,参加公司组织的“讲工人伟大,劳动光荣”“讲
光荣传统,胜利精神”的“两讲”活动,到各基层单位宣讲,形成了浓厚的主题活动氛围,受到了广大职工家属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种文体系列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在职
党员管理工作的一个亮点,我们在积极参加总公司老年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外,还相继组织
了庆“三八”、庆“五一”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迎奥运”趣味运动会、太极拳剑扇、太极柔
力球、台球、乒乓球等比赛,推广喜闻乐见的项目20余个,600余人次踊跃参与,我们让群
体人员在参与文体活动中陶冶了情操、凝聚了人心,稳定了队伍。
党的关怀搭建起了凝聚党员的平台,极大的增强了非在职党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了非
在职党员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内动力。他们经常积极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社区义务
奉献活动,义务参加保厂队、保卫秋收小分队,有的老党员自觉参与社区卫生监督,到学校
和幼儿园门口制止乱摆摊和乱停车现象,努力为打造和谐家园尽职出力,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非在职党员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几年来,我们充分克服了非在职党员多、管理难
度大的实际困难,保持了队伍的稳定和谐。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克服新矛盾,协调新关系,把握新方向,解决新问题,加强先进性教育,充分发挥非在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黄河钻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形式化教育:教育着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
3.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
者。
4.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7.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中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8.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
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1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的和内容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1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4.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就象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的生命诞生。
15.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性。
16.洛克“白板说”: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多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2.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教育与教育学 9.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4.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5.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6.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可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主体实践论: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发展关键区:即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6.成熟:人的某中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7.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机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8.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以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9.人的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11.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14.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5.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差别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17.环境:指在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18.身心发展年龄特征: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出要求。
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4.教育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便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6.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7.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9.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10.感受美: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11.创造美:个体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对美的创造。
12.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特点: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第六章课程
1.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指广义: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学科中心论:其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科本身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3.儿童中心论:其出发点是儿童。主张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4.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丛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他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5.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6.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7.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8.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
9.必修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10.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上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展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11.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第七章教学理论
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3.基本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4.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如阅读、协作、计算、问题解决,以及哩、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多次操练,可以发展为技巧。
5.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6.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8.认识的间接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有多种模式,且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
9.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10.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11.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1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3.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指教学即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14.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中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景,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第八章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4.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5.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6.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
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8.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9.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
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时间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1.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2.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展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3.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6.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17。道耳顿制: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而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8.文纳特卡制:1919年,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市郊的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19.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20.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有教育学教授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21.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基本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22.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3.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24.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5.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6.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27.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28.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9.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诧异为目的。
第九章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
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5.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6.道德教育: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9.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10.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11.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为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15.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17.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8.前景教育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19.平行教育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21.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明确了道德冲突在人们做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便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第十章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1.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 制约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铁路网是中国经济的大动脉, 承担大宗商品、要素流动和民众主要生产性、生活性出行的任务。铁路的运输能力很大, 运输成本又比较低, 是中长距离客货运输的主力, 在地区间物资交流和大宗货物运输中尤其具有明显优势, 是我们国家陆上运输的骨干。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铁路事业完成了跨越性的发展。我国的铁路经过6次大提速后, 从建国初期的低速铁路时代发展到了现如今的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速铁路时代, 并且逐步成为了我国载客量最大、运输量最大的公共交通系统。高速铁路, 一个不再陌生的名词, 正在一步一步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成为我们时时刻刻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为了满足环境利益日益增长的需要, 减轻能源消耗成本, 以及缓解道路交通堵塞不断加剧的状况, 已经开始改建一种能够提供上述需要的新型铁路运输。因此, 髙速铁路这种经常被形容成“未来运输模式”的新型运输手段快速发展, 并且逐步壮大。
高速铁路安全运输是推进髙铁事业持续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我国的高速铁路正沿着高速度、髙密度、重载量的方向迅速发展, 中国目前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由髙速铁路、既有铁路、重载铁路和城际铁路为典型模式的中国铁路网也在日益完善之中。针对目前面临的新情况, 即新型科技装备大量投入轨道使用、更高更快导致压力凸显、铁路网规模不断加剧, 铁路系统的危机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显得愈益重要。在总结铁路系统安全工作运行规律, 把握高速铁路安全特征和深入变化基础上, 加快高速铁路一线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便成为当务之急。
1 在职培训的概念
经济学家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育和在职培训。所谓在职培训又称在职教育, 是指对己经受过一定学校教育, 并已在工作岗位上从事有酬劳动的各类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活动。在职教育的内容往往与受教育者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在职教育的特定对象和范围, 它也被称为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不过也有的学者认为在职教育只是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看, 在职培训和学校教育一样, 都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但是, 一般地说, 学校教育更侧重于知识的提高, 而在职培训则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提高。
2 在职培训的基本特征
2.1 极强的专业定向性
接受培训的各类专门人员都带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来学习。这样, 有针对性地参加学习, 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2.2 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在职培训是分层次进行的。不同专业、不同对象、不同水平和不同需要的人员, 所安排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亦不尽相同, 如初级人员, 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本职工作必需的基本技能中级人员主要解决拓宽知识面、强化外语能力的问题高级科技人员的培训活动则偏重于及时掌握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和发展动向。
2.3 具有显著的实践性
在职培训的对象多数是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的各类专业人员, 他们多是带着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来参加学习的, 力求首先获得本职工作急需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 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 在职培训把“实践”放在第一的地位。
2.4 具有投资者多样性
在职教育的第一种形式投资者多为个人或企业与个人同时承担, 其余形式投资者主要是企业。通过职业教育, 可以提高劳动者工作的质量, 如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及开发、利用和吸收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 从而, 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个人收入和国民收入, 为进一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打下经济基础, 有利于形成一个“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增加———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环。
3 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中应遵循的原则
铁路系统危机管理工作中有个突出的特征, 即复杂性、社会性和长期性。应急工作的复杂性主要源于:事故、灾害或时间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多变性, 这来自不同部门参与应急救援活动的单位在沟通、协调、授权、职责及其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 也有应急响应过程中公众的反应能力、心理压力、公众偏向等突发行为的复杂性等。危机事故带来的危害是全社会性的。首先, 铁路运输本身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各种各样的人都会把他个人的行为特点带到交通中来;其次, 铁路运输范围广泛, 它到达的地方之大, 与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 应急工作不仅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不同团体, 而且渉及社会每个成员, 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在事故发生后, 需要临时聚集大量的资源, 必须要依靠和借用社会上已有的优势资源及其他资源, 保障处置事故的资源供给。
同时, 应急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和改进的循环往复、不断重复的连续过程, 也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危机管理视野下的高速铁路一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中有许多应该遵循的原则, 根据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过程的模型, 本文认为可以将预防阶段、准备阶段、响应阶段和恢复阶段四个部分应遵循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加以灵活地运用。应当知道高速铁路一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重点是什么, 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什么。具体本文认为在关于危机应对的培训安全教育思想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3.1 重在预防原则
事故的发生有时在于对预防的疏忽, 因此在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过程当中, 突出防患于未然的培训尤为重要。危机事故发生后的危害性很大, 影响的范围很广。危机事故的危害性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还会影响到社会和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转, 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有效的控制, 必将给组织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所以对于一线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应首要遵循预防的原则, 并保证当危机发生时迅速地做出反应, 减轻不必要的损失。
3.2 全员预备原则
危机管理绝不只是管理者个人的事, 也不只是几个专家的工作, 组织必须动员全体干部和职工, 有时甚至要依靠社会的所有力量才能完成这一重要工作。要减轻危机以及危机带来的危害性, 这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增强危机意识。只有遵循这一原则, 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和应对危机。
3.3 服从统一指挥原则
危机事故一旦爆发, 迅速做出反应的同时, 一线职工还应当主要注意服从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在教育培训中管理者也要突出这种意识的培养。统一指挥原则的重要性在我国处理危机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疫情出现初期, 由于各地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 从而出现了决策失误, 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 使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转出现了问题。自国务院于年月日及时任命吴仪副总理担任总指挥来负责全国的抗工作后, 局面开始出现明显好转, 在策略上集中配置相关的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和医疗物质使我国的防治工作走出各自为政的困境, 并迅速稳定了社会局势, 使我国抗“非典”工作步入新的轨道。这一点也值得铁路系统在处理危机事故的时候借鉴学习。
3.4 主动面对原则
主动面对原则就是要求政府或组织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敢于负起责任, 积极主动应对危机带来的影响。坚持这一原则有助于提高政府或组织的信誉。在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 就是由于有关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在事故抢险救援过程中存在处置不当、信息发布不及时、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等问题, 因此在社会上造成不良了影响。因此在发生事故后, 要主动面对, 对事故的进展和损失的结果要向公众透明公开, 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3.5 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危机管理最根本的理念在于公共利益。当然, 组织在坚持这一原则时, 有必要做好与各利益方的沟通工作, 以获得他们得理解和支持。危机发生后, 会危害到个人的利益、企业的利益、部门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此时, 公共利益应当居于首位。政府或组织在处理危机时, 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 站在广大民众的立场上来处理危机, 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通常情况下, 危机可能是由局部的突发事件引发的, 但是危机的危害会影响到全局。因此, 在处理危机时, 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人民的利益。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处理每一次危机时, 都应当遵循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
3.6 危机意识贯穿始终原则
危机事故的发生, 会给组织和人员带来生命和财产上的巨大损失, 因此, 此时组织的头等大事便是处理和控制危机。但危机的善后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组织必须完成整体的工作, 做好危机后果的处理, 更应该在危机发生前就进行预案分析, 在危机发生后进行总结, 并且提出改进措施, 对损害的赔偿和救灾工作应当及时向公众说明。
4 结论
为了保证教育培训体系能够正常、高效的运转, 铁路系统应该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 在对事故、应急活动和应急管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 形成高效、灵活和有机的组织运转模式, 提高危机恢复能力。在恢复阶段的教育培训中对一线职工要坚持面对面的教育培训, 对危机管理教育培训实行特殊政策和严格要求。
严危机恢复阶段的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要求一线职工应具备有利于应对危机的人格特质, 譬如能够承受巨大压力的心理素质、善于倾听和对话的人格修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以及灵活应变、敢于创新的眼光和气魄等。职工个人的特质会影响组织的特质, 而组织的特质则决定了危机管理应对的整体风格与方式。恢复阶段高铁系统的一线职工培训就是要将员工个人特质、组织性质与行业特征紧密结合, 走一条科学合理、有效的髙铁一线职工培训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艳辉, 贾利民, 秦勇, 等.铁路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2]李静.铁路职工培训资源体系及其整合机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
[3]翟婷婷.危机管理视野下高速铁路一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3.
【民警在职教育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民警对小学生安全教育演讲稿09-13
护理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制度05-26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警思想政治教育06-30
监狱民警个人总结09-10
巡逻民警年终总结12-16
刑侦民警工作总结09-24
驻村民警工作总结10-02
新录用民警转正总结11-18
公安民警思想工作总结09-28
监狱民警个人工作总结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