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共8篇)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 篇1

(1)集体教育活动。全班幼儿共同参与,教师面向全体儿童。短时间提供大量共同经验,注重教育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儿童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发展自律、合作意识。但是集体教育活动容易导致不能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幼儿的表现机会少,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能力。(2)小组活动。幼儿分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提供环境和材料,发挥间接指导的作用。幼儿自主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多,可以充分表现自己,有利于独立、自主、协作等精神的培养。幼儿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组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

(3)个别活动(区角活动)。幼儿独自活动,教师予以个别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个别活动对师资、设备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互动应该让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

作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判断和反思,采用恰当的教育形式,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争取教育的最优化。目前,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是集体、小组、区域活动,这三种形式各具特点,适合于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需要。

一、集体活动

(一)集体活动的特点

集体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使幼儿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的教育信息;教师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所有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发展。

集体教育活动的优点是幼儿要学会倾听,并要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学会遵守活动规则,并会适当地自律:要集中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技能;这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有积极的帮助。集体活动的缺点在于,同一时间内全班幼儿以同样的速度学习相同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因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二)集体活动的指导要领

在新时期的课改冲击下,一说到集体活动很容易被看作是灌输式的教学,这实际上是对集体活动的曲解。集体活动也可以采用启发、引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等教学方法,做好以下两点就能取得较好的活动

效果:

第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1、明确活动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分析教材,明确活动的重点、难点,并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设计分解重难点的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2、充分做好准备。材料的性质、多少以及演示时间,或者幼儿桌椅的摆放等,教师在心理上都应了如指掌,并能熟练地进行操作。

3、确定教学方法。教师要针对不同性质的活动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法、游戏法、引导法等。

第二,要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

1、分析活动的内容。一般来说,活动内容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运动动作,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一学科领域内容可能相互渗透:或认知与情感相结合,或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等;对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让幼儿体验,获得感性的经验。对认知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提供多种感性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与发现。

2、了解幼儿的认知情况。认知结构是存在儿童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会产

生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1)针对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准备深浅不一的问题与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活动要求,尽量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2)注意新知识的难度要适应幼儿原有的认识结构,让幼儿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3)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特别是数学,因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学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学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4)预见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准备,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3、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需要将感觉、运动系统和直接经验融入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具体形象的范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别的,应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增加抽象、概括的学习内容,以适应幼儿的发展。

4、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拥抱,一个轻柔的抚摸,一朵红花的奖励,都能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认可及成功的自豪感,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因素。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进行

积极有效的互动,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第三,整合多种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和载体。它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并能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扩大原有知识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内容时应注意:在选材时不应有“专家至上、教材第一”的选材观,而对每个教材中的活动设计都应根据本班情况和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同时将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融入教材中,“生活即教育,处处有教育”,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教材”。(三)集体活动的有效运用

有许多教育内容是适于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首先,健康领域的动作技能及自我保护等常识:社会领域中有关行为规范、活动的规则,相关的社会知识或概念艺术领域中绘画、手工、泥工、舞蹈动作等:语言领域的文学活动、戏剧活动和欣赏等。其次,幼儿都感兴趣的内容,或不需要幼儿探索、个别化学习的内容,如讲故事,学唱歌曲、体育游戏等适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以小组、个别活动等形式进行,只是效果不如集体活动。

二、小组活动

(一)小组活动的特点

小组活动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幼儿分为几个小组,每组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内容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交换。分组教学能有效解决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使教师能更好地关注每个孩子,事实上小组活动只是小型化的集体活动。(二)小组活动的指导要领:

小组教学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一样,除了要注意教学方法、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空间上要避免干扰。两个小组要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如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卧室,或者一组在教室,另一组在走廊等。

其次,在内容上要避免重复。如一组是认识“电话”,了解电话的特征和用途,另一组是做做玩玩,实际上,第二组活动的开展要有第一组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在指导幼儿制作时就引导他们了解电话的外形特征,但在交换小组后,这一组还要进行认识活动,对这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是重复的,学习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缺少挑战性和新颖性。

第三,确保小组活动的正常交换,使每个孩子能

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三)小组活动的有效运用

1、直接分成若干组。如果教学内容适合分组,这类小组活动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区中进行,如一组是美术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美工区进行活动,一组是语言活动,教师带领幼儿在语言区进行活动。

2、集体活动后的分组。如散文欣赏活动“金色的小船”,教师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感受散文的画面美和意境美,然后,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现散文。

3、各功能室的分组。由于空间的分开,便于教师的指导,如在同一段时间,一个班的孩子可以 分成两组,一组在音乐活动室,进行节奏乐活动,~组在科学室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或者一组在教室活动,一组在某个功能室活动。教学内容放在功能室进行能够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条件,节省教师准备材料的时间,由于空间大,更有利于幼儿活动。

三、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

区角中进行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与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要领

1、确定弹性目标,及时进行调整。如,小班区域活动——夹豆豆,教师通过让幼儿用筷子夹豆豆,发展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但在实际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夹不住,急于求成,出现了用手抓的现象,最后教师将夹豆豆改为“喂小猪”:即用汤匙将豆豆放进小猪的嘴里,动作的难度下降,有具有一定的游戏性,幼儿的活动兴趣大大提高。

2、提供具有层次性、丰富性和新颖性的操作材料。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投放适于探索、操作和比较的感性材料,使幼儿能在原有水平上产生新的突破。如制作不倒翁,教师通过提供小石块、橡皮泥、纸团、乒乓球、可乐罐等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学习制作不倒翁,幼儿在摆弄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就会主动探索、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

法。

3、细心地观察与记录。当幼儿在区域中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敏感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反馈,并及时记录下来,如幼儿的对话、解决问题的方式、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等,作为下阶段的区域活动材料更换、目标变化的依据。

(三)区域活动的有效运用

1、与主题结合的区域活动。即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与主题活动有关。在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后,教师首先要考虑,在活动区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激活幼儿的思维。

2、与幼儿发展水平结合的区域活动。即设定的区域活动内容、投放的材料与幼儿发展水平有关。投放的材料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可针对幼儿的强项或弱项来进行,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3、确定主指导区。在制定周计划时,要考虑设置2—3个主指导区,制定每个区域的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投放、添置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便于教师进行重点的观察与指导。

4、确定活动规则。如规定入区的人数,拿放材料的要求,活动区的交换,活动区规则的遵守,有序地进行活动等。规则的制定最好是教师和幼儿相互讨

论,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自己用绘画或小制作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幼儿就能主动地遵守规则。在自主选择区角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每周必须进主指导区活动一次。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 篇2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 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 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 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 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 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 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 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 不能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地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 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 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 具体说来, 我认为, 在语言教育中, 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 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 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 在幼儿园里, 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 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 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 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 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 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 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 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但在实际中, 许多人却简单地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 这几年, 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 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 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 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 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主要由教师发起提问。创造性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 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 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 已经有两千年之久, 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 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 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纲要》也强调“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 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 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 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 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 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 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 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 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 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 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 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五) 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 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 剥夺了主体性, 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 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的。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 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 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 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浅谈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 篇3

关键词:幼儿 科学活动 组织策略

科学一般被定义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既是传授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教育,更是训练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活动。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为了能让新生一代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科学活动,使幼儿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索活动中来?以下是笔者在组织活动中得到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要让幼儿喜爱并能主动参与到对科学的探究,首先必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一)了解科学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其了解科学技术产品内容及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方便。如电灯、电话、汽车等的发明和运用;提供各种书籍、图片,让幼儿查阅等等,从而使幼儿知道科学无止境,永远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使他们产生热爱科学的态度。

(二)与幼儿共同搜集探索科学的材料,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和谐的活动环境,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索中来。所选择的内容必须从幼儿当前的生活与经验出发,确定主题后,便可与幼儿一起收集所需的材料。一次户外活动,幼儿玩得满身大汗,有的幼儿便用手当扇子扇起来。于是我们便开始了有关风的话题,继而形成探索《风》的主题活动。在组织活动时,师幼共同寻找日常生活中能产生风的物体及有关风的资料。将收集来的材料在班级的显眼处摆放,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动手试验,看看风是怎么产生?不同的材料产生的风有什么不同?通过幼儿自主寻找材料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很快地掌握了有关风的一些粗浅知识。这样的形式,让幼儿既掌握知识,又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师幼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良性的氛围,促进师生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及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我们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资源,如种植园地、饲养角、草地等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幼儿感受到科学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存在我们身边。

(一)利用自然角开展科学教育

班级自然角是根据季节变化和幼儿年龄特点,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布置的一个微型自然界:动物、水果、蔬菜,还有各种干果及科学小实验等。幼儿在这里知道什么季节有哪些花、水果、蔬菜;还能观察小蝌蚪从卵成长为青蛙的全过程,也知道了蚕是如何变成蛾的……利用自然角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自然角设置一块小菜地,共分成三大块:沙子、木屑、土壤。提供相同的种子让幼儿种,每天护理并观察种子在不同土地里的生长情况。以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在很自然的氛围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可以激发和培养其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这就是说,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已由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转向注重儿童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组织各种活动中,应充分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寻结果,教师在这过程中则充当指导者的身份。例如:《拱形的秘密》,让幼儿通过试验探索用相同大小的纸皮做成的拱形桥和平板桥各能承受几本相同重量的书?拱形与直线所能承受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建筑用到了拱形的原理?通过这一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注重幼儿的探究欲望,结合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渗透

教育是存在于生活各个方面的,如怎样快速地把钉子从沙子中全部找出、水往哪里流、运动后的感觉等等。我们除了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有机渗透外,还要注意发现、支持并引导幼儿自发地探索活动,对于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应及时地进行探索、引导。例如:一次玩沙活动,我打开水龙头浸湿沙子,当孩子们看见一大股水流瞬间变得无影无踪,都很奇怪,便一起讨论起来:水怎么没了?是被沙子吸走了?……见此,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幼儿挖开沙子,看看沙池底有什么?再用力抓一把沙子,会发现什么?通过让幼儿带着问题动手验证自己想法,依据观察的事实得出结论,并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形式,使幼儿很直观地了解到沙子到底会不会吸水。

三、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功能给幼儿带来愉快。儿童如果很少或长期得不到成功的经验,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要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认真观察和倾听,了解幼儿有哪些需要,及时地提供给他们所需的材料。

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很多种:(1)让幼儿体验由自己努力而获得的胜利,如让鸡蛋在水里浮起来,幼儿必须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搅拌,直到鸡蛋上浮,试验的成功让幼儿感觉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获得胜利的,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2)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如种植园里的蔬菜成熟了,把它们摘下来,送到厨房里炒,让每个幼儿都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他们都会争着吃,哪怕是自己不爱吃的菜。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每天浇水、每天管理下长大的。这种体验会在幼儿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他们更乐意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等等。

总之,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必须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的组织策略,使幼儿从教师控制和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5).

[4]陈惠等.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探究.学前教育研究.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篇4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着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是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

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集体(全班)操作。

指导: 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有二在活动中是否有进步。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花儿朵朵》

2、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概念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

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 篇5

活动

为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让幼儿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11月5日下午,昌邑市实验幼儿园北苑分园中二班组织开展了“我是小报童”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家长们陆续来到幼儿园门口等待接孩子,中二班的孩子们从老师手中接到报纸在幼儿园门口卖报纸,虽然天气很冷,却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主动向家长及过往行人卖报纸,锻炼了孩子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能力。

“奶奶,您好!买一份我的报纸吧!一块钱一份。”孩子们大方的介绍,不少人很快拿出了一块钱买下一份报纸。即使有人拒绝,孩子们也不气馁,继续寻找买家,有的孩子比较腼腆,老师及时给予帮助,几经波折,孩子们终于将自己的报纸全部卖完,露出灿烂的笑脸。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 篇6

① 慢跑或走路交替的活动,尤其是在冬季,它常常是作为幼儿冬季身体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做一些简单的模仿动作、律动动作或跳活泼愉快而又简单的舞蹈。通常要配有相应的幼儿音乐。

③ 幼儿基本体操的练习。

④ 开展活动量较小的幼儿体育游戏活动。

⑤ 安排一些分散的体育活动,如提供给幼儿一些小型的运动器械,像球类、毯子、小高跷、绳子等,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活动(即开展一般的晨间活动)。

2.体育教学活动 ① 开始部分 ② 基本部分 ③ 结束部分 3.户外体育活动 内容: ① 各种大中小型幼儿运动器械的活动。② 幼儿体育游戏的活动

③ 适当地组织幼儿复习某些身体活动如幼儿基本体操等,但复习的内容不应占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的三分之一。

④ 晨间分散的体育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中小型的运动器械,让幼儿自由选择。

⑤ 幼儿体育活动区的活动。如球类活动区、钻爬区、投掷区、各种大中型运动器械区等。

4.幼儿运动会 内容:

① 已经学过的幼儿基本体操,或简单的律动、舞蹈动作,或简单的动作技能(如拍球、钻圈等)② 每个年龄组开展一两项简单的适合于本年龄组幼儿能力水平与兴趣的小型游戏比赛活动。如小班开展送娃娃回家、小兔采蘑菇等活动,中班齐心协力盖大厦,大班进行两人三足走等合作活动。

③ 全园幼儿分块集中,跳简单的幼儿集体舞。

④ 邀请幼儿的家长参加,与自己的孩子合作,开展一些游戏比赛活动。5.室内幼儿体育活动 内容

① 幼儿室内体育活动场的活动。② 室内表现性、创造性的身体活动。6.幼儿远足活动与短途旅游 7.散步活动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内容

1.基本动作包括: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2.基本体操包括:

① 模仿操、徒手操、轻器械操、韵律操、拍手操、武术操。② 排队和变换队形。3.体育游戏 4.器械练习:

① 固定性运动器械:滑行类、摆动类、旋转类、颠簸类、攀登类、钻爬类、弹跳类等大中型运动器械。

② 中、小型移动性运动器械。如弓形门、脚蹬车等。

三、幼儿园一日体育活动时间安排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 篇7

一、“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课程实施的原则

1. 信息积累的原则

要摒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观点, 引导学生亲历探索, 在探索中总结和形成概念。“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知识的实践性强, 时代性强, 新理念层出不穷, 以课本为中心的理论学习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吸收信息, 逐步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计算机网络、相关杂志和书籍及幼儿园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等都是本课程学习的信息资源, 在深入学习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组织方法之前, 应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输入信息, 在大量阅读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领悟到幼儿园教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原理, 把握教学新理念、在信息交汇中加深体会和认识, 总结出理论概念。如, 在学习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与组织之前, 让学生首先观看大量幼儿园各种语言活动的优质课录像, 逐渐积累幼儿园语言活动类型、发展的特点、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经验, 再从理论层面总结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概念、原理、方法, 从而建构关于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设计和组织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 强调的是信息输入的量, 强调的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虽然过程相对单纯的理论学习而言显得复杂且漫长, 但是量的积累使学习成为一种能力和结果双丰收的主动活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合作创新, 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未来的教师更应善于与人合作。这种合作, 体现在课前, 要求学生共同查阅关于幼儿园各领域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资料, 并进行资源交流和共享;体现在课内, 即学生以备课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幼儿园活动方案;体现在课后, 则是相互评价、质疑、交流。合作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的知识积累及迫切的合作愿望基础之上的。因此, 合作前要引导学生丰富知识经验;合作中要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合作后要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成功和乐趣, 逐渐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通常合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教师可将学生组成固定的合作小组, 在合作小组中可以开展集体备课、制作教具、小组试教、小组评议等活动。

3. 体验性学习的原则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学习过程强调体验性。体验使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 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范畴。首先, 在学习中, 应强调学生的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耳朵听、脑子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用嘴说、用手做, 即用自己的身体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体验性学习在课程理论的学习中体现在课前, 是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及信息的自我整合;体现在课内, 是在模拟情景中的主动参与性学习;体现在课后, 则是见实习活动中的观摩和尝试。

三、“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核心, 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行动掌握知识, 进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中, 活动内容的选择、实施案例——情景教学、活动后的巩固策略是实践性教学的操作环节。

1. 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应相互整合,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着和开发者。实践性课程需要建立校本化课程体系。首先, 可以根据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实际工作内容确定教学的项目, 例如, 确立幼儿园教育目标分析和设计、幼儿园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案写作、说课、评课、教学环境布置及教具的设计制作等项目, 以点带面, 帮助学生建构关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 将教材内容与幼儿园实际活动设计和组织的个案有机结合, 用大量的、全面的个案支撑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丰富和利用知识经验。因此, 教师需要分析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的基本工作项目, 并收集大量案例, 将工作项目和案例科学整合, 形成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按上述方法整合的校本教材为实践性教学提供基本素材, 是实践性教学的基本条件。

2. 实施案例——情景式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 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和多向互动, 积极参与, 平等对话和研讨, 从而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 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园的某个具体活动为案例, 例如, 选择一个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优质课的录像, 将这个故事教学分解成若干个问题板块, 如教材如何解析、如何讲故事、如何设计提问、如何回应幼儿、如何帮助幼儿体验作品的情感、如何利用作品经验等, 让学生通过讨论问题板块, 观摩录像课, 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掌握幼儿园故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再开展情景教学, 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掌握具体操作的方法,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情景教学可分为课堂模拟情景教学、课堂真实情景教学和幼儿园实地真实情景教学三种形式。

(1) 课堂模拟情景教学

所谓课堂模拟情景教学, 就是在课堂中由学生相互配合, 扮演幼儿及教师的角色, 开展幼儿园活动。其优点是:实施方便, 有利于讲练结合, 且活动的参与面较广。其缺点是:课堂模拟情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战性差。

(2) 课堂真实情景教学

所谓课堂真实情景, 就是学校与幼儿园取得联系, 将幼儿带进课堂, 让学生组织幼儿开展教学活动。其优点是:情景相对真实, 有利于学生尝试和观察活动中幼儿的表现, 帮助学生了解幼儿, 掌握与幼儿相处的方法。其缺点是:幼儿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 幼儿的表现与自然状态下的表现有差别。

(3) 实地真实情景教学

所谓实地情景, 就是将课堂放在幼儿园中, 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情景中组织教学, 并听幼儿园教师上课, 将两者进行对比, 也可以请幼儿园教师现身说法, 谈活动设计的想法。其优点是:情景真实、自然, 学生能与幼儿园教师对话, 具有实战性、实效性。其缺点是:组织工作烦琐, 对幼儿园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

以上三种情景教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合理地将三种情景教学结合使用, 能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上述案例——情景式的实践教学是本学科教学的核心, 唯有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才能从实践中真实地体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原则、规律、要求, 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3. 开展同课异构及微格分析

针对同一个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学生的设计思路和组织策略跟有经验的、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是有很大差异的。在开展模拟情景教学和真实情景教学之后, 可以请幼儿园教师组织同样内容的活动, 让学生看到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组织策略, 有利于学生从中得到启迪。这种同课异构, 也可以制作成录像, 进行微格分析,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同课异构及微格教学, 是促进学生反思、提升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有效支持。

4. 进行反思活动

反思性实践家的培养形成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个结果, 一个幼儿教师的职前、职中、职后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且这种践行与反思是一体的, 是“行中思、思中行”的统一, 能体现一个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本真状态。

因此, 学生在实践后的反思十分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谈谈对自己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活动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进行同课异构的观摩活动或微格教学活动, 然后做进一步的反思。反思后, 还可以让学生修改自己的活动设计, 在以后的见实习中再一次组织幼儿开展此活动。这样层层递进的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保障。

总之, 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挖掘他们的潜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幼儿, 幼儿教师的素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幼儿园活动设计和实践”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营造富有生机的教育教学氛围,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敢于批驳、乐于尝试的精神, 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和反思中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是一门有关设计和组织幼儿园教学的课程, 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训练学生幼儿园教学能力的实践技能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 学生应掌握幼儿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组织方法。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师范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 继续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提高培养质量, 培养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精神的指导下, 在学前教育专业“全实践教学”理念的引领下, 研究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践能力, 是提高本学科教学实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性教学,学前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篇8

书 名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责编姓名 孙冬梅

编辑证号 200900135266

回到专业的本源上来

一部关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书稿,有多少可供编辑发挥学识的空间吗?有。术业有专攻,世事洞明皆学问,说的都是此类道理。责任编辑在这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书稿里,发现的问题还真涉及到学术问题。责任编辑敏锐地发现,样稿的毛病在于过分学术化,造成了语言的佶屈聱牙。明明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事情,作者却要绕着弯来说,尤其喜欢用一些诸如“**性”之类的大词、学术腔来描述。这是一本实用性专业书稿,定位在一线教师,所以,语言理当通俗易懂,应当以常见词语为主,尽量少用复杂的句子。编辑的意见唤醒了作者。作者明白自己误入了“学术范”,以为凡做书都要有点儿学术,其实,实用性书稿还是要回到专业的本源上来,幼儿教育的专业书籍尤其需要浅显易懂。

读了编辑的记录,我们知道,责任编辑努力帮助作者认清写作对象,理清写作思路,清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文字,作者的写作有了明显提升,大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气概,终于为幼儿教育事业完成了一部十分可爱而纯粹的优秀图书。

如此想来,责任编辑对作者的写作直接提供意见,其实很不容易。在教育出版领域里,这需要责任编辑对于教育专门理论的掌握,还需要他(她)对教育实践的了解。譬如,这部书是面向一线读者的,书中有大量内容跟幼儿园实践密切相关,如果这位责任编辑不曾有过这方面的实践,或者一点也不了解这方面的实践,那么,一方面可能会对书稿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另一方面,也可能对书稿提出不恰当的意见。

面对一部实用性的专业书稿,我们还是要首先回到专业的本源上来,不要轻易被学术理论所缠绕,以至于最后既不实用,又不专业,这是一条被反复证明过的经验和教训。

获奖感言:

审读报告是编辑对书稿审读情况的一个总结。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编辑手里都有大量的书稿,每本书稿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完成,所以,在很多编辑看来,完成没多少人会看的审读报告是一种负担,所以很多人也不会特别认真地去写。在我看来,如果你仅把审读报告当作发稿过程中的一项任务去完成的话,那么它确实是没有什么可写的,写多了也确实挺浪费时间。但如果你换个角度来看,把审读报告当作书评,当作宣传文案,当作对作者的责任的话,那么你会发现,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不是浪费。

——孙冬梅

初审意见

一、书稿来源及作者介绍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一书为国家出版基金“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多媒介多语言教育资源项目”中《幼儿教师专业指导丛书》中的一本,为我社根据出版基金的要求向作者组稿而成。

本书主要作者彭俊英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博士毕业。从2002年至今,彭俊英副教授多次主持省部级重要课题研究工作,多次在《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重要论文,并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等。此外,彭俊英副教授还常年在四川、广西等地的欠发达地区进行幼儿教育专业研究,对欠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有深入的研究。

本书立足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培训以及城市幼儿园新手教师培训的需要,以缺乏教学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为主要读者对象,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理论以及组织、实施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全部过程,理念科学、先进,内容贴近教学实践,案例丰富,操作具体,符合我社策划稿件的要求。

二、书稿的政治倾向和学术水平

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天性的活动。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已经被教师们所接受,她们知道游戏应该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还是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问和问题,尤其对没有经验的新手教师来说,怎样把看似简单的游戏变成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推动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这是个难题。《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一书可以为那些对此问题感到困惑的教师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论述了幼儿游戏的概念、价值、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园游戏与非幼儿园游戏的差异,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揭示游戏的本质与内涵,让读者真正了解什么是游戏,游戏具有哪些特征。第二章探讨了幼儿园游戏材料的选择、配置与投放问题,也介绍了一些自制游戏材料的方法。这一章的探讨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游戏材料的配置与投放等方面的技能。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在幼儿园中该如何具体组织与指导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以及规则游戏。作者从这几类游戏的含义、特点、构成、价值、分类、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设计、游戏内容、环境创设以及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教师角色等方面全面介绍了组织与指导这几类游戏的具体方法,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对这几类游戏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进行工作的能力。在最后的第七章,作者针对农村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大班额条件下如何开展游戏活动,如何引导家长认识游戏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游戏活动等问题。

初审通读书稿后认为,书稿政治倾向正确,无导向问题;其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论述紧密贴近实践,对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书稿语言文字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其他各方面也基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

三、书稿的主要价值、意义

本书以幼儿园新手教师以及那些在游戏活动组织方面经验不足的教师为读者对象,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具体来说,表现为如下特点。

1.作者从多个角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读者厘清了游戏的本质与概念。

nlc202309032033

游戏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汇,游戏活动也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的每一天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准确说出什么是游戏、游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并且,很多教师也分辨不出哪些活动属于真正的游戏,哪些活动实际上并不是游戏。为此,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详细解析了这个概念。作者从游戏的特征、游戏状态的辨别、游戏的分类、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别等角度,帮助读者多视角地看待游戏,了解游戏的主要特征。

2.作者明确了材料配置与投放的原则和标准,倡导游戏材料生活化,鼓励教师自制材料。

游戏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的使用。但在实际的幼儿园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经常对于游戏材料的配置与投放产生误解,如认为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越像越好,认为购买现成的材料比自制的材料好,现成材料功能更多、投放更方便等。本书作者帮助读者厘清了这些观念,让读者可以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同时,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和投放材料,作者也明确提出了材料配置与投放的原则。

3.在幼儿游戏的组织与指导方面,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一线教师来说,她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如何在实践中具体地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主要任务。本书的第四、五、六章针对幼儿园常见的角色游戏、规则游戏、建构游戏以及表演游戏的开展,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可以说,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是本书最大的特色。这种指导性不仅体现在作者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并对这些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也体现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案例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原则与方法。

4.在农村幼儿园游戏开展方面,作者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农村幼儿园发展迅速。但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又表现出很多特殊问题。针对这些情况,作者在最后一章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针对农村幼儿园班额较大的问题,作者从游戏材料的准备、场地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师幼的互动、幼儿的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分析,并通过图片展示和具体案例来帮助读者提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开展游戏活动的能力。此外,作者也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关于如何提高家长对游戏价值认识的建议。

四、书稿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概念界定不清以及概念使用错误。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章中关于游戏概念的界定以及第五章关于表演游戏概念的界定上。

本书的核心概念是“游戏”,但是在第一章关于游戏的概述中,作者竟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定义,而只是从外部表现、内在心理状态等侧面来解析这个概念。虽然对游戏这个概念,确实比较难以给出具体的、描述性的定义,但是还是有一些本质特征可以用来概括这个概念的。所以,定义游戏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从全书的架构上来看,如果没有定义清楚这个核心概念,那么本书讨论的范围可以无限大,任何带有游戏性的活动都可以在书中进行讨论,这也就失去了本书的价值。因此,从实际写作上看,也必须对概念进行定义。

另一个问题是对概念理解有误,体现在第五章。第五章是关于表演游戏的,作者虽然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定义,但是,从关于概念的论述中以及从所举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作者将表演游戏等同于了戏剧表演,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表演游戏虽然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应该是一种“游戏”,应是幼儿自发、自由探索的活动。而戏剧表演多是由教师发起并按照一定“剧本”来进行的表演活动,其本质是“表演”。所以,作者必须区分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此外,表演游戏与本书第三章所讲的“角色游戏”之间又有某种联系,因为在角色游戏中,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必然也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这两个概念之间应该怎样进行区分,也是需要作者说清楚的。

2.部分章节资料堆积,案例过多。

资料堆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四章。第四章是关于结构游戏的,幼儿园在组织这类游戏时确实需要使用很多结构材料,因而本章作者详细地罗列出了几乎所有幼儿园可能用到的结构材料,并配上了大量的图片,这使得第四章的内容严重多于其他章节。需要作者注意的是,本书并不是一本教学参考书,不需要直接为教师提供教学所需的所有素材。本书是一本写给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学理论书,需要提供给读者的是对具体教育问题的探讨,使用案例只是为了说明理论观点而不是让教师读者直接在课堂上应用,所以不需要把所有幼儿园中的结构材料都罗列在书中。

案例过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章和第六章。第一章中,作者为了说明游戏的概念,一口气直接列出了八个案例。这八个案例多半都属于同类型的游戏(有的还算不上真正的游戏),这八个案例同质化程度较高,对说明游戏概念的核心特征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删减案例数量。在第六章中,作者在说明规则游戏的设计时,也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并且没有进行任何分析,这也没必要。同样需要作者注意,本书不是一本教材,不是教学参考书,案例只是用来说明观点的,而不是让教师在课堂直接使用的。

3.篇幅较长的引用存在版权问题,需要取得原作者的授权。为了让本书更加直观生动,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其中部分是作者自己从实践中获得的,但也有部分来自于报刊杂志。此外,本书的“延伸阅读”内容也基本都是引用别人的文章。根据版权法的规定,篇幅较长的或者全文引用别的作者的文字内容,必须取得授权,否则被视为侵权。

4.学术规范上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几个方面:引用别人的东西要加注释且注释要规范(参照国家最新标准);标题的层级要清楚;标题的写法、表述方式全书要统一;标题中标点符号的运用要规范;全书排版要统一(包括各级标题字体字号,正文字体字号、行间距等);等等。

5.照片使用上存在几个问题:(1)选用照片是为了说明想要说明的问题,所以,照片必须表现的是你想说明的问题,不能随便找张照片放上去。(2)应该在需要的地方提供照片,而不是我有什么照片就找个地方放什么照片。(3)照片要全书统一编号、统一标注方法。(4)现在有的章节照片只有一两幅,有的过多,建议照片少的章节在必要的地方适当补充一些照片,照片特别多的章节,将不必要的照片删除。

nlc202309032033

6.全书的语言上存在的问题:(1)部分章节有些段落中,没有意义的话说了很多,而读者真正需要说明的内容没有具体说明(见下面的“具体问题”部分和原稿)。(2)生僻词使用过多。有的词可能是因为地域的关系,作者是南方人,有些词北方读者无法理解。有的词是作者自己生造的,或者是记忆不清导致一些心理学名词变样,使读者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3)段落标题上,需要前后呼应、对照,表述方式要一致。并且,标题直接描述观点比较好,让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立刻获知下面这个段落的核心观点。(4)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句子以简单句为好,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的不要用难懂的“大词”,比如动不动说“**性”。

初审记录(节选)

第一章

1.第3页,最后一段大意是说,孩子们之间经常嬉笑打闹,这些行为有可能是攻击性行为,也有可能是玩耍、游戏,判断是否游戏的标准是脸上是否带着笑容。这种说法很不科学,似乎是说,只要是脸上带着笑容的打闹就是游戏,教师就可以置之不理了。而实际上,幼儿之间,即便并非攻击性行为而只是玩闹,如果处理不当,也很有可能最后发展成冲突、打架,会有一个孩子被打哭或打伤的可能性存在。并且,打闹不是游戏!游戏本质上是一种探索、学习的行为。所以,这段文字必须删除,不能让读者这样来理解游戏。

2.第4页,第6行,“摆石头”是指“摆积木”吗?后面“他先是从一个角顺着斜对面的角摆白色的石头”,这句话表述不清,到底是怎么摆的?

这一页的最后一段是“斑马的家”案例,这个案例是说明游戏时儿童往往非常专注。那么对专注于游戏的幼儿,教师应该怎么办呢?可以进一步进行一些分析。全书很多案例分析都不够到位。

3.第12页,第一段,对小学化的定义不够准确和规范,特别不能用“转嫁”这个词。

小学化实际上是将小学的办学理念、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运用到了幼儿园中。

4.第24页,论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需要注意几个方面时,将幼儿的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的说法不合适,对幼儿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此部分要分清楚,什么是幼儿的学习?什么是游戏?教学、学习、游戏的概念要理清。此外,这部分论述太啰嗦,不简洁,结构不清晰。

5.第30—31页,这个案例是别人的,引用太长,需要获得原作者的授权,如果对方同意,必须书面授权。

第二章

1.第36页,最后一行,“游戏材料的种类也应该增加”,增加哪些材料?应具体说明。

2.第37页,第7、8行,“音乐美术游戏”是什么游戏?是一种游戏还是两种?

3.第56页,最后一行,“挂上麻绳”,麻绳在北方人的理解中是一根很细、很容易断的绳子,所以不能是麻绳,使用麻绳会造成幼儿的安全问题,这是幼儿园教学的大忌。

4.第57页,第4行,“农村幼儿园不需要专门划定跑道、车道”,为什么不需要?是不需要还是无法实现?说农村幼儿园不需要可能会将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对立起来。

5.第60页,“定期检修和清洗游戏材料”,定期说法太笼统,一定要具体说明需要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消毒,多长时间进行曝晒,使教师明确规范。下面还提到紫光灯,使用紫光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要简单说明,因为紫光灯使用不当会对幼儿会造成伤害,所以要特别提醒这一点。

第三章

1.第95—96页,拓展阅读引用的内容太长,需要取得授权。第96页,第14行,“围合家用的围墙”是什么意思?错别字?

2.第98页,表格下第7行,“拼盘的珍珠”是什么意思?

3.第117—118页,案例太长,需要授权。

4.第120页,案例引自哪个杂志?请确认。

5.第126页,思考题中部分题目出得不好,过于简单、笼统,思考题是让读者思考的,不是“说说”的。

第四章

1.第131页,第3—5行,“案例中……建构的是什么吧”这几句话到底是想表达什么?语气与前后都不一致,不像是学术书的语气。

2.第135页,最后一行,“直观思维能力”是什么思维能力?心理学上有这说法吗?最好用规范的说法。

3.第136页,最后一段,说到架空搭建,建议配1—2张图片说明架空搭建的结果。

4.第138—139页,“(一)(二)(三)”这几个部分下面的说明都太简单,建议加一点例子或图片进行说明。

5.第141页,整个第一自然段写得很不好,逻辑混乱,中间很多句子衔接有问题,重写这一段。这一小节的标题也再斟酌。

复审意见

一、书稿的优点与特色

1.该书文字较通俗,大部分内容具体,浅显易懂。

2.该书对幼儿园各类型游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配合大量案例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进行展开说明,直观、具体、目标性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方便教师们学习与参考。

3.一些案例的选择很好,既形象生动地把幼儿游戏的场景展现出来,又具有针对性,帮助教师对重要观点进行理解。例如:第一章第一节中,“斑马的家”“玩垫子”都是很好的实例。

4.注重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教师从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入手,去了解和发现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幼儿的游戏,以及幼儿游戏的特点。

5.一些内容用配图进行说明,直观具体,便于教师理解。

二、书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述部分对什么是游戏阐述得不是很清楚,在介绍具体实例之后才有所说明。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如果阐述得不清楚,会影响教师对游戏活动的理解。

2.一些重要观点虽然提得很好,但是在列举实例之后提出的,而在前面没有提到过,不够突出,如果放在前面提出则更明确,这样能够让教师更有目的地去阅读和分析案例,学习效果会更好。

nlc202309032033

3.有的案例选择得不太合适,容易导致缺乏经验的教师出现新问题。如在“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一种活动”内容中的一个例子——“强强玩滑梯”。强强的探索精神可嘉,但在滑梯上做这样的探索在幼儿园是不被鼓励的。第一,这种行为具有危险性(个人安全、公共安全);第二,幼儿年龄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幼儿不能预计行为的后果;第三,这种行为不利于良好游戏秩序的建立;第四,不利于管理,安全代价不好估量。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内容和方式进行。

案例的选择应该仔细斟酌,对于那些没有教育基础和教育经验的教师来说,案例对他们很可能就是个范例,他们会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而忽略了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4.在角色游戏部分,有的案例很好,但剖析得不够深入,应让案例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如:在角色游戏指导一节,有两幼儿玩开出租车游戏时发生碰撞的案例,作者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但不够深入。幼儿会发生碰撞,原因除了幼儿自己跑得过快,还应该着重分析其他可能因素,包括:班级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创设是否合理,是否为幼儿提供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方便幼儿的活动,是否建立过相关规则以及是否落实等,通过问题的层层分析,增强对教师工作的指导性,引导教师不仅要看到现象,重要的是要通过孩子的问题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5.在角色游戏部分,对个别案例的分析存在一定问题,如:几个幼儿抱着娃娃到农家乐去做客,出现扔娃娃行为的案例。角色游戏是要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和体验社会生活的内容及规则,习得良好行为,并将习得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变成自己的良好习惯。幼儿在娃娃家有角色体验,出了娃娃家进入农家乐,游戏在延伸,幼儿并没有停止角色体验,只是换了一个场景而已,因此幼儿的游戏行为依然应是角色的行为。作为教师,应该追踪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并进行积极的引导。娃娃虽然是玩具,没有生命,但它的功用显然不是扔着玩的。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进行分析并给出适宜的教育指导策略?这对新教师正确看待孩子游戏中的问题很重要,建议重新思考。

6.结构游戏部分条理性不够强,开始部分用了很大篇幅谈的是无关内容,也没有把概念介绍清楚。且书写格式与前面的不同。建议调整。

7.书中对结构游戏技能的意义和作用谈得不够清楚,技能是为幼儿学习与发展服务的。建议说明结构游戏的技能与幼儿游戏水平以及多方面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间的关系。然后再具体介绍各相关技能。

复审记录(节选)

第一章

1.第一节的标题“幼儿游戏的识别”有待斟酌,“识别”一词的使用比较含糊。

2.提供的拓展阅读《幼儿园游戏材料配置参考》表格较长,在其他页面的表格也应有表头,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查询。

第二章

第二节

“游戏材料的投放方法”部分,对材料标志的作用没有进行具体说明,材料标志不仅仅具有标识玩具材料位置的功能,还有引导幼儿辨别材料外形特征、规范收放方法及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等多方面的作用,都要在拓展阅读内容之前先行介绍,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理解标志的教育价值。

第三节

1.“定期检修和清洗游戏材料”部分,对于玩具的消毒来说,“定期”的提法太过笼统,应直接注明具体的玩具消毒时间、图书暴晒时间,使教师明确相应的工作规范,因为这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另外,提到紫光灯消毒,就应特别注明使用紫光灯消毒的禁忌和要求,提示教师注意紫光灯会对幼儿造成伤害。

2.“在幼儿园结构游戏环境创设”部分,选择的图片不太适宜。

(1)标记太小看不清;

(2)玩具收放的照片不能清晰地反映主题内容;

(3)有标记的玩具柜中积木乱堆放。

第四章

第四节

“幼儿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部分,对什么是幼儿的结构游戏能力没有进一步说明。另外,该能力对幼儿的发展有哪些支持作用也未提及。建议进一步说明。文中提及的“基本技能”与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何关系,应概括地介绍一下。

第五章

第三节

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表演游戏的需要投放材料”部分,选用了一个用纸箱做洞的案例,不太适宜。其一,与标题内容不吻合;其二,幼儿运用材料的过程直至活动结束,都没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且活动偏离了表演游戏的主题。建议更换一个案例。

第四节

“表演游戏的预成和生成”部分的问题较多。

(1)内容不完整,不清楚。没有对预成和生成进行介绍,在提供了一个表演种子生长的案例之后,也没有结合主题进行案例分析,看不懂预成的是什么?预成和生成的关系是什么?表演游戏中的生成活动应当倡导什么?注意什么?

(2)部分内容偏离了主题。“昆虫怎样过冬”一段与表演游戏的预成和生成有何关系?想说明什么问题?

建议完善内容,重新调整。

第六章

第一节

音乐教学游戏“切西瓜” 案例写得不完整、不清楚。音乐游戏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脱离音乐去讲音乐游戏规则是有问题的。如:没有歌曲的名称,不注明节拍,读者无法知道该怎样让幼儿“合着拍子用两手画小正方形”。又如:“一个人做西瓜,和着节奏拍手,另一人做刀,在西瓜刚张开手时切下去”的规则,要不要和音乐结合?拍手有节奏,切的动作要不要有节奏?如果要有节奏,切的动作落在哪一拍上?

再如:音乐游戏“公鸡头”,是歌曲还是儿歌?名称前后不一致。没有附上歌词,不知道具体内容,何时藏豆?何时猜豆?规则都不清楚。另外,后边的文字表述说该游戏“属于比较典型的数学游戏”,但从案例介绍中丝毫看不出数学游戏的影子。

建议:(1)完善案例的细节,结合音乐活动的特点把规则讲清楚,把相关内容表达准确。(2)附上歌词曲谱等相关资料,便于教师了解其内容。(3)所附资料名称的表达应前后一致。

上一篇:妇女节经典祝福语汇编下一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