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教后记一(精选14篇)
作者:佚名自:点击数:64
陈冬云 发表
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有三点体会:
1、找“推敲”的近义词,积累词语。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积累词语。读了课题,我先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它的近义词。学生先在书上找到了“斟酌”这一个词。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再查字典、词典,学生找到了“锤炼”、“琢磨”、“思索”等词。接着我让学生再找一找和它意思相近的成语,学生通过交流,又找到了“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等,学生学到这儿非常兴奋,因为他一下子学到了、积累到了这么多词,收获真大呀!当然很开心呢!
2、学“推敲”,用“推敲”。
学习了“推敲”的故事,我让学生也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文中的词语,看看用得是否准确。如:(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这里的“拜访”是否能换成“访问”;(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这里的“即兴”是否能换成“即时”;(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这里的“宁静”能否换成“安静”等,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字斟句酌,推敲到了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从中受益。
3、养成“推敲”的习惯。
1 从教学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两方面考虑
尽管教师课前精心备课,但不一定事先什么都能想到,想全,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一旦发现自己所讲知识不正确或有疏漏,应及时更正或补充。如:一位老师讲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强调说三角形面积只能用“底×高÷2”来计算,课后有学生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用“底÷2×高”的方法也正确的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并且能讲出道理,教师又重新理解教材,发现求三角形面积还可以用“底÷2×高”的方法来解答。他在教后记中写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全面地去理解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本节课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有:底÷2×高;高÷2×底”等方法。第二节课上这位老师向学生作了补充和说明,使学生得到了正确全面的认识。
2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考虑
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设计上,有的设计简单明了,学生听了容易理解,效果会很好,有的设计复杂难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 ,遇到这些教学问题的时候,可以记录下来,对以后的教学有益无害。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积极参与了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的学习过程 ,学生很轻松地建立了面积单位的概念”。
3 从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方面考虑
课堂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虽不能面面俱到,但贪多求全,否则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这一点,写教后记之前,可以先分析一下所教内容重点是否被突出,难点是否被突破,若都没做到,要分析原因,以便改进教学,若己做到,也可以总结经验。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在教后记中写道:“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原有知识,结合实物,图形线段等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进行归纳,形成概念,突出教学重点,还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认识安排练习,并及时做书上的习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概念,突破了难点。”
4 从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考虑
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这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成为教后记的内容。
5 从教学效果方面考虑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常常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的批改或课堂提问体现出来,有时还可以通过听课老师的意见与课堂气氛反映出来。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把作业做好,那么课堂教学是成功的。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错得很少。我在教后记中这样写道: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虽然是除法计算教学中的难点,但由于我重视计算的原理,即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再除,学生对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已有基础,所以学生很容易掌握,特别是在笔算的过程中,我重视了笔算的操作过程,最终教学效果很好。作业正确率很高,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张守兰
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历经了大半个世纪,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至今仍以其无与伦比的真实性、进步性和艺术感染力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面对世纪之交的青年学生,要让他们去体验积淀了几千年的封建伦理给主人公造成的悲哀和苦难,的确太难,太沉重了。一方面需要学生去了解一段特定的历史,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历史,另一方面,作为一台撼人心魄的话剧,我们更应当让学生品味、鉴赏、更深刻的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从艺术的角度汲取这朵长开不败的话剧奇葩的精华。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往往能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以《雷雨》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无论你站在什么立场上,从什么角度去分析,结果都不免片面。我采用的办法是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象,自己去评论,我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对人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是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的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基于这一点,我在备课时,注意设计帮助学生打开情感之门、疏通情感之路的途径。就是学生课本剧片段表演,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时代背景之中,情感投入的去体味,去理解,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沉浸于剧中人物的情感之中,给剧中每位角色以深切关注。
《雷雨》的悲剧性结局,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从今天的高度重新审视周朴园、鲁侍萍的爱情悲剧,可以明确的说,剧作家要从封建婚姻制度的野蛮性这一角度,通过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必然崩溃来展示他们所处时代民族的悲哀,揭示这个时代必然灭亡的趋势。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是在品读作品,怀着对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理解、同情的感情,对当时社会的憎恨过程中,逐步得到的。
在教学设计中,我没有向以往教学那样以周朴园一方来探究,而是以鲁侍萍出现以后周朴园的情绪变化为突破口,在分析周朴园情绪变化的同时,着重理清鲁侍萍情感变化和性格发展的线索,在充分了解了两位角色的情感世界后,再来认识形成这种不合人情却又合乎那个时代伦理的历史必然。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学生的辩论,在剖析他伪善本质的同时,对他灵魂深处怀念侍萍那份情感予以特别的关注,从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复杂性格。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启迪智慧的前提、陶冶情操的温床。
作者笔下,水是如此珍贵,但对于身处水资源充足的我们是很难体会到这一点的,因而,如何让孩子真切地感受水的珍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上课时,我紧紧抓住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那就是“缺水所带来的苦”以及“用水所带来的乐”。让学生在自学划相关词句、交流体会、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学习课文。“缺水所带来的苦”主要通过“挑水难”“洗澡难”“盼开窖”等事情体现,“用水所带来的乐”则通过“雨中洗澡”和“洗凉水浴”这两件事体现。
教学时,我以一组有关“水”的成语导入,这些成语是生活在江南水乡孩子心目中的词语,继而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母亲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这样形成强烈的对比。初步体会在缺水地区,水是很珍贵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对村里人取水的`描写,让学生画出令自己震惊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此体会到取水“人之多”“路之远”“水之少”“时间长”“量之少”,同时,让学生进行想象,从而体验到缺水之苦,进而明白水之珍贵,于是对“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随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的说法也就很好理解了。自我感觉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位。
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一回澡。”让学生谈体会,同时让学生想象洗澡时的场景,并通过朗读,感受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然后通过想象,水给人们带来痛快、舒服、幸福,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之后,分别是什么?以此来反衬缺水之苦。
第三自然段主要抓住“风干”这个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水的珍贵。并通过朗读、想象感受。第四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四兄弟被母亲一勺凉水淋漓的快乐。
《冰花》一课是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课,本课生动的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小童清晨醒来看见一朵朵冰花;第二段写小童告诉妈妈他看见了冰花以及冰花是什么样子的;第三段写妈妈回答小童这冰花是从哪来的。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上好起步阶段的阅读课,我思索了好久。要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就必须打破以往语文教学的旧模式,彻底摒弃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引导学生多读感悟。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必须引导学生入其境,感其情。在教学惊奇的喊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小朋友们,当你突然见到一件你从没有见过的事物时,你会有什么表现,?你又是怎么做的?文中的小童是怎样表现的?请同学们学着小童喊一喊。正如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所说的: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性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和敲击妙语的打火俄石。正是通过结合学生实际来指导朗读,再加以联想柔嫩的小草、宽大的树叶、丰满的牡丹,使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朗读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体会到了冰花的美丽多姿。
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有儿童的特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课文写的是北国特有的景致冰花,对于生活在温室里的孩子们来说,已经很难见到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展示了一些冰花的图大致的了解,并让学生在观察了冰花以后用阿,真漂亮。它像( ),像( ),像( )。的句式练习说话,积累词语,对学生的作文起步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我改进。在教学的每两个环节之间要用自然的语言过渡,对学生的发言要有回应,有评价。如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我问学生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时,学生有的说春,有的说夏,有的说秋,有的说冬,我直接顺着冬引入新课,而没有对春、夏、秋三季做出回应。如果对其它三季稍作评论再引入冬天的冰花,效果会更好些。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太多,原因是怕学生想不到、说不完整。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想,说不定他们的语言是老师没想到的,会给教师更好的启发,不能怕孩子不照老师的思路走,关键是老师的引导,对他们的发言,只要用简练的语言稍作点拨即可,不必说太多。
关键词: 文学形象 性格 人物精神 经典
G633.3
今天上《孔雀东南飞》,本文篇幅较长,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解读全文,梳理和概括课文的情节。第二步,再让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个人细读,每人提出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最后每小组提炼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分享。
经过提炼后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有:1、为何被休了还有人迎娶?2、为何这么漂亮能干的儿媳妇婆婆就是不喜欢?3、为何与小姑道别时才落泪?4、走之前为什么打扮那么漂亮,写那么细?5、迎亲的场面为何如此盛大隆重?6、刘兰芝可不可以不死?7、嫁到太守家会不会幸福?8、刘兰芝的哥哥贪财好利,趋炎附势,是不是他也逼死了妹妹?9、刘兰芝性格太张扬,如果刘兰芝收敛性格会避免悲剧吗?
学生提的問题大都比较传统,比较有意思的是第9个,“如果刘兰芝收敛性格会避免悲剧吗?”从婆婆口中我们知道刘兰芝性格太刚太烈了,她性格中有悲剧的因子,我让学生就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很多学生从“性格决定命运”分析得很有道理,刘兰芝处处有锋芒,说话夹枪带棒,做事主动性太强,好拿主意。哪里有这样做媳妇的?“戒之慎勿忘”,我们从民歌中受到教育,避免悲剧的发生,女生们学习如何做一个媳妇。可是这样的经典篇目仅仅这样分析,理解到这个层次就行了吗?的确做媳妇在长辈面前用不着那样。用不着那么张扬,倔强。可为什么这样写她,民歌用了铺排、反衬、烘托渲染、排比等各种艺术手法塑造她,我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态度,作者太爱刘兰芝了,是从很主观很褒扬的态度来写这个艺术形象的,倾向性很明显,她身上有非常可贵的东西,美丽,能干,有主见,有尊严,对感情执着,内心有很坚持自我的东西,为了那点东西哪怕离开,哪怕付出生命。这是人物最光华美好的地方,精神世界最宝贵的地方。焦仲卿的形象是失败的,拘谨懦弱,无原则的孝。焦仲卿显然没有替人着想的风范,他所有的话是误解的、嘲讽、责难,才有兰芝“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的抱屈。做事冲动,是他先说“吾独向黄泉”的绝话,兰芝才表示共赴黄泉。焦仲卿心志、勇气上不如妻子成熟,没有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要么逃避,这样的男子现实是可怕的,可但有一点非常可贵:对感情纯洁、忠诚。我们来看他们绝望的反抗------死之前的描写,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死的姿态一点美感都没有。刘兰芝比他果敢,“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在作者的笔下刘兰芝如此灿烂优美,义无反顾,这是美丽的生命最美艳的一瞬,死都那么令人目眩神迷。作者对人物有高下对待,最崇高的地方最用笔墨。写焦仲卿是要衬托刘兰芝的形象,殉情都对比着来写。作者倾向性明显还表现在塑造对立面:婆婆、哥哥,象《红楼梦》中塑造的贾环、赵姨娘是对比着主要人物来写,加了作者主观的东西。之所以是悲剧,婆婆确实有苦衷,感情受忽略的那个时代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人性是很真实的。
我想,刘兰芝是宝贵的文学形象,分析婆媳关系不是不可以,这是中国古老的话题,对这个艺术形象做世俗解释不是不可以,但挖掘人物性格的缺陷不是高明的方法,挖掘人物精神世界最宝贵最经典最唯美的地方才更能体现经典文学的价值,经典是大浪淘沙淘得,《春江花月夜》这样的作品唯美、崇高,辽阔,我们没有这个境界,那是唐朝人的理想高昂。因为现在没有了,现在写不出这样的东西,我们的时代缺乏精神高尚的东西,文学中才有,所以特别可贵。经典的艺术形象不用现实中庸俗的标准去衡量,现实中与文学中唯美的东西,来自一种精神境界,对学生人文境界的引导,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胡山林 《文学欣赏》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1
作者:梁涛文章来源:语文天地点击数:800更新时间:2005-7-29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学反思意识的萌芽,教后记已越来越多地走进教案中,成为许多学校规定的教案组成部分之一。从反思教学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对教后记的定位而言,将之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则是不尽合理的。教案,顾名思义,可简单解释为“教学方案”。在应用文中,“方案”属于“计划”的范畴,具有预见性、超前性;而“教后记”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不属于预见的、超前的范畴,所以划归教案中是不合理的———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归属问题,而是对教后记重要性的认识问题。笔者认为,教后记作为课后教学反思的重要外显形式,应处于与教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屈居教案一隅。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尽管经常按照学校的规定写教后记,但他们对教后记的认识是肤浅的,有的教师写“教后记”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的语焉不详,表述笼统;有的互相抄袭,缺乏个性,未能把教后记与真正的教学反思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学校管理者对教案检查时往往只注意到“有无教后记”,甚或在写作上进行统一强求,如有的学校规定不得少于120字,但对“教后记”写作质量缺乏有效的监控———所有这些,都使得教后记的作用大大削弱。教后记本是教师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在具体写作中存在着上述种种虚化表现,所以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毋庸置疑,教后记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教学的反思。什么是教学反思?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自我觉察水平”至关重要。有的教师从教多年,但教学效果一直没有处在最佳水平,这与“自我觉察水平”的低下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与讲课技巧固然重要,但教育思想和驾驭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教师很难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条分缕析地、客观地进行评判。它不是笼统地进行述职,而是具体地对于某一课文、某一教学环节甚至某一个讨论回合展开“回头式”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积淀下来,成为进一步教学的背景;新的思想在抽穗,在拔节,在生长。这其中,有对他人思想的评判,有对自己思想的衡量,有对学生对象的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而教后记作为教学反思的书面表现形式,比起教师内隐的没有形之于书面的教学反思更加明晰和条理。
那么,教后记中对于教学的反思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可以说,教后记中所要反思的内容可以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反思教学过程的角度而言,它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评价教学效果等等。从反思的时间上来看,教后记既可以是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反思,也可以是针对前一阶段(时间段落或是思想段落)的反思。如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中师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后产生的教学效果与以往注入式、灌输式的区别。从教师本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看来,可以分为对经验的反思和对教训的反思,二者往往共存。对经验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先进性进行及时的总结,作为制订下一步教学方案的重要参考;对教训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及时地修正自己在教案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其中隐含的深层原因,以使今后的教学避开相同问题的缠绕。这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部分所说:“和学生的交流使我认识到如何教学,为何这样教,认识到学生为何感到我的教学并不像我所设想的那样浅显易懂。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但是却存在着问题。我的意思是我的教学充满着未被承认的议程、不能预测的结果和未认识到的方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当年在执教《记一辆纺车》时有这样一个导入情景:
师:今天学习第十一课《记一辆纺车》。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说说看,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异口同声)我们不———喜———欢。
(随堂听课的二十几位同志惊讶,教师感到意外,稍停,笑着说———)
师:不喜欢?那就请你们说说不喜欢的原因吧!谁先说?
(以下略)
针对这一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于漪老师在教后记中进行了反思:“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引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课堂上发生了意料之外的情况,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然后强调该篇叙事散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实际应作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力争做到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剖析一下于漪老师的教后记,不难发现,在她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的分析中,主要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备课的反思(考虑欠周密,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闭塞眼睛捉麻雀),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因势利导,听取学生意见,强调文体特点,培养兴趣),三是对经验的反思(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上三者既有教训,又有经验;既有对过去事件的回想和诊断,也有对今后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的安排,可谓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使她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那么在课后的顿悟与反省则更加可贵,因为这种反思是指向未来的,它使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和充满开放性。这样的教后记不是偶尔为之、一曝十寒的个人小结,而是编织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的丝丝金线,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处于一个具体的、动态的可以调控的系统中,可以说,教师总是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而避免盲目和多走弯路。
在当今的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崭新的教学理念存在着隔阂,教师“所主张的理论”与“所采纳的理论”有时是相分离的。一般来说,“所主张的理论”比“所采纳的理论”更前瞻,更符合教育规律,更体现着教育的理想,而“所采纳的理论”总是比“所主张的理论”更加根深蒂固地存在,在短暂的时期内更有市场,但往往对教学效果构成潜在的威胁。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似乎比学生自读、师生对话的方法更容易在短暂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很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也很难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当教师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自身在思考、酝酿、探求,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最佳通道、最佳切入点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链接的过程,再好的理论也与教学实际难以匹配,而教后记是这一反思的外显形式。
我们试图对教后记进行这样的描述:教后记应是放置教师思想的家园,它应该更深地存在于教师的思想深处,它应当是教师真正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化形式,篇幅上可长可短,短者,寥寥数语,言简而意丰;长者,汩汩滔滔,下笔千言。文体上可以是应用文式的总结,也可以是散文式的感想,甚或是戏剧式的“精彩回放”。同时,教后记的写作可以放在一节课之后,也可以放在一个教学单元之后,而不必拘泥于前者。教学管理者应当对“教后记”进行“质”的评判,允许教师表达个性的声音。在这时,教师变成了一个思想者,一个拾穗者,一个头脑清晰,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本节课《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花了四个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美好的心愿。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识字、写字上。首先是读准字音,在识字环节中,我重点注意区分“应、因”的读音,强调生字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与轻声,做到扎实掌握字词读音特点,这些是我在以后的课堂中要继续保持的。在记忆字形方面,我先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识记,再通过全班交流,巩固识记较难记的生字。化难为易。再通过读词语,读句子反复重现,让学生加深印象。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缩短了教学时间,达到了较好的识字效果.
关于朗读指导,在课堂上,我明显感觉本课的朗读教学还不够突出,很多朗读指导方法没有做到位,比如体会顿号的停顿方法会更好一些。朗读指导要抓标点、重点词、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来进行。难读的句子适当划一划停顿号,让小朋友感受停顿号的作用,但也不是生硬地指导,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很自然地形成语感的。当然,朗读指导更是在老师解读课文的深入,说话语言的丰满中加强的,在朗读中还可以想象画面。相对于精读课文时的朗读,初读课文只要求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即可。
本节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识字教学过于偏重教材,依托本课的范字,适当的拓展识字也是有必要的。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
(2)低年级课堂上应该有一些音乐或游戏进行调解,活跃课堂气氛。
(3)写字教学要侧重学生的观察,自己发现并引起重视。
(4)、对于书写的验收评价,要重点评价关键笔画是否书写到位。
另外很早就发现,在指导学生在语文书上描一个、写一个时,因为翻页的关系,学生写起来会很困难,可还是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可是我们换一种方法,让学生直接把生字写在课堂作业本上,就会好很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举一反三,在检查的环节中,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做一做《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提高学习效率。这也证明,我还不够细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努力把每一件事放在心上,并多多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每一堂课都要认真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在听、认真在读、认真在写、认真在跟着老师说话。
为什么这堂课这几个学生会不专心听讲呢?是我缺乏正确引导?是鼓励不够?还是教学设计不够有趣?我怎么让这些学生喜欢上我的课?经过认真反思,我觉得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更加用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活动情况,丰富教学语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听课情况。努力让每一堂课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表扬的方式激励孩子自信地学习。
链接一:一个机构两个人物三个地方
诗中有这样几个词:安西、渭城、阳关。对这几个离学生陌生而遥远的词,我做了如下资料链接。一个机构:安西,它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有完整的组织机构,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付外来侵扰,考察所属官员政绩,给予赏罚,镇压叛乱。由此可见,王维的朋友元二此去安西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三个地方:安西,是元二要出使的地方;渭城,是指秦时的咸阳城,在今陕西成阳市东北,是王维送别友人的地方;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是元二通往安西的必经之地。当师生在地图上共同找到了这三个地方。发现元二自渭城经阳关抵安西需要历经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在唐代,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路途之遥远、艰辛,令学生惊叹。学生顿时明白了此次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所要经历的艰难,离别容易见时难,离情别绪在学生心中顿生。
两个人物:王维和元二。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唐代大诗人王维,但再一次深入认识他,不仅作为一种对文学知识的了解,而且会对学生感悟这首诗匠心独具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有一定的帮助。我做了如下链接: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不仅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而且因为王维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所以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这些对王维的描述让学生对王维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元二与王维相比,我们比较陌生,但作为大诗人王维的朋友,而且被朝庭委以重任前往安西,其人品与能力也可窥见一斑。
链接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渭城朝雨汜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在这两句诗中我抓住以下内容进行了拓展链接。“朝雨”:古有故事云“下雨天,留客天”。这雨是为留客,或是不舍朋友离去而落下的伤心泪,还是特为朋友饯行呢?一个“渑”字向我们透露了诗火的心迹;“渑”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显出这雨浩尘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青青柳色”从《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来,这两件事物是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通常总是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但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洗涤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而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至此,诗中的每处景物都无声地为学生架起了通往诗人内心的桥梁,诉说着与朋友分别时复杂的心绪。
链接三:酒是离别曲,酒中有真意
“酒是离别的曲。”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景。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这每一杯酒究竟包含怎样深厚的情谊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激情启发:我们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是连心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浇愁的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壮行的酒。本诗劝君更尽的是一杯什么酒呢?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进行了如下层进式的步步引读: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能不因别离伤感?这是一杯伤别的酒;朋友此次出使安西,需经历长途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这是一杯祝福的酒;朋友此次所去之地陌生,那里人迹稀少,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这是一杯离珍惜友情的酒;唐代国势强盛,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此去将来必定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这是一杯壮行的酒;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千言万语都寄托在这一杯杯酒中,这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句缠绵悱恻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后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学生不仅在读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同时深刻领悟到:这劝酒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链接四:延伸拓展,意韵悠长
诗已读罢,然而语浅情深,此情此境,萦绕学生心间,此时引入由本诗谱成的流传至今的名曲《阳关三叠》,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再在悠扬委婉的乐曲中人情人境地朗读古诗,诗中强烈、真挚的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这吟诵之中,可谓情真意切意韵悠长,诗、曲、情一起扎根学生心田。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因何而离别,情却是相通的,此时顺势引导学生交流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离别主题的古诗,或者推荐一两首给学生,如《山中送别》、《别董大》等。从学生对诗的朗读中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诗的解读,此时此刻,师生、诗作、诗人的灵魂随吟咏共舞,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教学反思
巴南区木洞镇中心小学校 杨波
2016年4月7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大江小学举办的巴南区“扬帆起航”共同体学校数学“解决问题”的赛课。赛课效果很好,个人觉得在以下方面做的不错。
一、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的作用。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小组内完成了最重要的两个操作:一是将不规则的橡皮泥捏成比较规则的形状,然后测量出橡皮泥的的数据进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二是利用量杯、水等,采用上升、下降、溢出等排水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外我还安排了在小组内交流:用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该怎么操作?可以说,本节课最重要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小组探究中完成的。
二、高度重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本课中,测量橡皮泥和土豆的体积都是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求出来的,在操作过程中,橡皮泥需要捏变形然后测量、土豆体积需要几种方法测量出来,都是十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
三、积极启发了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思维。
以往教学中,往往是按照某种程序机械的解答出来,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本课中,我就注重了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用排水法测量土豆体积,我就先让学生说说怎样用排水法测量,我本以为学生只能想出上升法(先加水,然后放入土豆,水面上升,上升部分就是土豆体积)、下降法(先把土豆和水都放入量杯中,然后取出土豆,水面下降,下降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但没想到学生居然想出了溢出法(先将量杯加满水,然后放入土豆,水就溢出,溢出部分的水就是土豆的体积),看来学生的指挥是无穷无尽的呀!
四、有效揭示了转化思想具体应用的规律。
准备《答谢中书书》一课时,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与本组教师周老师讨论本课教学思路,我认为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是一个教学难点,需不需要着重讲。她说:“如果努力落实文言知识,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如果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我在设计教学路线图时这样安排:字词句学生自学,互相检测。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问题就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性很强,重点文言词落实得比较好;关键是,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仅仅在学生无法释疑之时指点迷津。学校质检组将这节课评为“高校课堂”。
教学需要同组成员共同探讨,多动脑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由此可见,当前的作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如何在短期内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写作的语言水平呢?笔者认为仿写优秀美文、再指导学生修改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有文可依——取法乎上,素材相似
仿写要让学生“有文可依”,而范文的选择要符合两个原则:“取法乎上”和“素材相似”。
所谓“取法乎上”,即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流的范文。只有借鉴经典,才能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才能从中汲取精髓与营养。叶圣陶说过:“课文是最好的范文。”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语言优美的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俯拾皆是,如《山中访友》《珍珠鸟》《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浪之歌》《雨之歌》《安塞腰鼓》《观舞记》等。
所谓“素材相似”,即范文的素材与学生仿写的素材要尽量接近。素材越相似,越能让学生从范文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善于就地取材,捕捉好的写作素材,并精选优秀素材的相似范文提供给学生模仿;另一方面,当教师遇到适合学生模仿的优秀范文时,要尽量给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仿写要抓住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的最佳时机,这是保证写作语言富有生命力的前提。如教师在讲冰心的《观舞记》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反复播放《千手观音》《雀之灵》等舞蹈,再让学生执笔;在讲解《山中访友》时,也可组织学生游山,给学生一些直观的感受,再指导仿写。
二、精彩必依——赏析品味,吸取精华
有了精选的范文,教师还应在写作前与学生一起赏析品味范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明确哪些语言是范文的精华,“必须”借鉴,哪些甚至是可“偷”、可“拿”的好词佳句。笔者把这一步称为“精彩必依”。
笔者在指导学生仿写《观舞记》之前,就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冰心《观舞记》的语言风格。冰心的语言字字珠玑、精妙无比;冰心的语汇丰富、选词精湛,佳例随处可见。《观舞记》开头整句成段,极有文采和气势,笔者就要求学生将这一部分尽量仿写吸收。还有散见于《观舞记》全文的排比加对偶,如“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语言骈散结合、凝炼精粹、抑扬顿挫,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都值得借鉴。
笔者在指导学生仿写《山中访友》时,同样与学生一起品味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原文的比喻和拟人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把“古桥”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是因为“年龄”都很“老”,都能为他人做贡献;因为桥成拱形,所以可形容为“弓着腰”“俯身凝望”。赏析后,笔者要求学生也尝试抓住物象特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三、仿中求新——模仿创新、严中有宽
当然,仅仅模仿或“偷字”是不够的,直接抄袭或生搬硬套显然违背了笔者的初衷,“创新”才是真正的目标。只有在“模仿”基础上有所“创新”,作文才不至于众口一词、千人一面,文章才能不落窠臼、脱颖而出。因此,笔者在学生落笔前要求,除了借鉴范文的语言外,他们必须有自己的“独创”,即“仿中求新”。
遇到学生文思枯竭、较难落笔的时候,教师不妨“严中有宽”,在作文指导课时让学生集体合作,一起构思好词佳句,以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例如,为了生动地描写某生的武术表演,学生和笔者讨论后出示了以下四字短语:气宇不凡、拳劲迅猛、平如静水、动如脱兔、横身而起、顺身而落、威武矫健、英姿飒爽、或进或退、忽左忽右、虎虎生威、刚猛有劲、质朴无华、干净利落、精彩绝伦等,然后学生再写作。此外,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仿写对写作素材、主题及情感自由发挥的束缚,教师应在“精彩必依”的同时,放宽“仿”的要求,高度肯定学生灵感闪现后脱离范文的神来之笔。如有学生以《吴山访友》为题,模仿课文《山中访友》第二节出现的语句写道:“与天空中的白云同步,与地上有些恍惚的影子谈天,向未睡醒的菊花倾诉我的欢乐。吴山的朋友,好些日子没去看你们了,不会怨我吧?”学生能写这样的语句,教师讲评时就要格外鼓励与肯定。
四、千锤百炼——授之以渔,精益求精
写好文章,教师要“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如何“推敲锤炼”“精益求精”,进行反复修改。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并晓之以理;再铺路架桥,授之以法。笔者选取了初中生写景状物类散文中语言错误最集中的文章,并对其进行准确贴切、真实可信、妙用修辞等多个方面的修改指导。现以修辞为例谈谈具体的注意点。
(一)比喻要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
教师运用比喻时,除了要提醒学生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注意比喻的感情色彩外,还要强调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当使用了两个及以上的喻体时,尤其要注意喻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例如“舞蹈的结束动作十分经典,如孔雀开屏,如大雁南飞,如白鹤展翅,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此句中的四个喻体除了“大雁南飞”和“白鹤展翅”有些相似外,其余喻体之间根本没有任何相似点。“舞蹈的结束动作”究竟如何?让人很难想象。多个喻体之间缺乏相似点的错误比较隐蔽,要引导学生仔细自查。
(二)拟人运用需适宜,要赋于美感
学生常喜欢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但运用拟人时,往往不细致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文句因牵强附会而缺乏美感。
例如学生在仿写《山中访友》的第四节时,出现了这样的语句:“走进这片鱼的世界,水草邀我与他唱和,青苔与我交换眼神。”水草无声,何以“邀我与他唱和”?青苔不成球状,也缺乏光泽,何以“与我交换眼神”?显然是“为作拟人强造句”,没有抓住植物与人相似的特征。又如学生在仿写《草虫的村落》时出现了“蚂蚁在举行跳远比赛”“甲虫在首长的一声令下后开始集体用餐”“一只昆虫拔牙后长出新牙”这样的情节。其实,《草虫的村落》一文的联想、想象能紧紧抓住昆虫的特性,是作者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与一般童话、寓言故事中天马行空的夸张和想象有着显著区别。
(三)排比和对偶要交替使用同义词、灵活运用近义词
我们在运用排比与对偶时,应注意强调上下文结构相同或相似,以使文句流畅,要引导学生尽量交替使用同义词、灵活运用近义词,避免用词重复而显呆板。
例如:“虽然这个节目结束了,但那舞者婀娜多姿的造型,威武矫健的习武者,还有那余音绕梁的萨克斯声音,都久久地回荡在我心里。”此句中三个短语结构不一致,文句就显得不流畅。还有学生模仿冰心《观舞记》整句成段的开头,在形容诗人、画家、作曲家、雕塑家时均使用同一个形容词“伟大”,用词显得呆板重复。在笔者指导修改后,他分别使用了“伟大”“杰出”“非凡”“不朽”等近义词,用词灵活多变,文采增色不少。
当然,教师也不宜要求学生刻意追求结构、词性、字数这方面的形式,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写不出意境优美、语言流畅的美文。
(四)引用需得当
学生在引用时常犯没有真正搞懂引文含义的毛病,以至于与上下文毫无联系,或造成违背事实的错误。引用不当会适得其反,让人不知所云。
例如:“轻松欢快的舞曲结束了,我心中还是震撼不已!我不禁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句诗:‘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歌愁敛翠钿”指歌曲忧伤,唱罢不得不重新整理翠钿。“歌愁敛翠钿”与“轻松欢快”显然自相矛盾,可见学生引用时没有真正搞懂引文含义。
开学伊始,想给学生留个好印象。自个儿努力解读《沁园春 雪》。其实这也是旧教材了,圈点教参内容,还认真读起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寻思以怎样的思路来教学呢?
试试学用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吧!暑假闲来无事,阅读余老师的《听余映潮讲课》,感觉他的教学独特,新颖,有创意。琢磨着改变一下自己,不就几个“板块”吗?未料下手还真难,左拼右凑,硬是没有头绪,亦未成雏型。
于是在教第一个班时,边教边想,再教第二个班时,似乎有了点眉目。
板块一:寻过渡,理结构。找到上下片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领会上片描绘“江山”,下片评论“英雄”。“须晴日”是从下雪之景到雪后之景的过渡,深层则是从实景到虚景的转变。“俱往矣”是从评论英雄到展望今朝的过渡,从历史到现实的转换。可见本词的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板块二:寻景、人,悟风格。设想通过本词所描绘的景物和评论的.人物,体现豪放的风格。从“长城、大河、山、原”的描绘领悟景的雄壮,境的开阔,表现雪景的“壮美”。并延伸:
秀美: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山坡上卧着些小山村,小山村的房顶卧着点雪。《济南的冬天》
纯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凄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雪》
通过比较,加深对意境的领会。
板块三:寻字、句,品语言。重点对动词和修辞的教学。
板块四:读诗词,讲积累。毛泽东其他诗词选读。
一、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了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如讲评完形填空题时,我以前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做,然后我给出标准答案,一字一句地认真讲解,结果我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费劲,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方法,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题,然后我给出标准答案,这时我并不忙于解释,而是让学生就各自做错的题目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我请部分同学就仍存在的问题提问,并请答对了的同学解答。最后,我再就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及个别题目的特殊解题方法和技巧加以点拨。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他们信心倍增,学习热情很高,课堂讨论气氛十分热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轻松,学有所获,提高较快,我也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二、记教学灵感
把教学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汜下来。例如,在做书面表达题时,我先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审题的方法和步骤,即确定文章的体裁、主要人称、主要时态及要点内容,然后学生动笔写作,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阅讨论,几分钟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阅读作文,最后我再把范文呈现在投影仪上。在呈现范文之前,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作文、改错一起训练呢?于是,我又把范文设计成改错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订正。改错完成之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写作、口语和改错训练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又如,在学生背诵的时候,我灵感一现:何不采用合作背诵的方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避免枯燥乏味。让学生表演对话就是一种常见的合作背诵方式。不属于对话类型的材料也可以采取合作背诵方式,如两个人进行英汉口头互译,一个学生讲一句汉语,另一个学生接着把它翻译成英语,或者一个学生讲一句英语,另一个学生马上把它翻译成汉语。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场口译的能力。
三、记败笔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我曾经出现两大疏漏:一是讲评题目时,非常重视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却忽视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之后再加以引导,导致了部分学生在个别相似题目上反复出错,这说明我的点拨仍不到位;二是平时只注意到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却忽略了学生的解题速度,通常只布置课后阅读作业,课上少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阅读任务,结果学生考试时觉得时间特别紧。把这些记录下来,会对以后的教学起很好的警示作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记独到见解
【《推敲》教后记一】推荐阅读:
课文《姥姥的剪纸》教后记09-10
五年级语文《学会看病》教后记09-21
推敲第一课时剖析07-13
推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9-13
推敲习题12-26
推敲阅读答案全部答案12-23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案例12-16
高校教学后记01-05
《阿长与》教学后记10-23
地理教学后记反思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