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精选12篇)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1

vlookup是垂直方向的判断,如果是水平方向的判断可使用Hlookup函数。

vlookup函数是查找函数,是用于纵向查找的函数。在 VLOOKUP 中的 V 代表垂直。

函数vlookup的用法和功能:用VLOOKUP来实现查找和引用功能。vlookup函数在表格左侧的行标题中查找指定的内容,当找到时,再挑选出该行对应的指定列的单元格内容。

excel vlookup函数使用方法:vlookup函数的语法

VLOOKUP(lookup_value,table_array,col_index_num,range_lookup)

excel vlookup函数使用方法:vlookup函数各参数解析

一,lookup_value:lookup是查找的意思,value是值,就是要查找的值。

二,table_array:“你要到哪去查找这个值?”就在这个table_array的区域里。选定这个区域,公式将在这个区域对lookup_value进行查找。

三,col_index_num:col是column单词的缩写,是列的意思,index是索引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你在table_array区域中要找的值所在的列数,比如你要找一列电话号码,是在table_array区域的第三列,那么col_index_num就是3,这是一个相对引用的概念。

四,range_lookup:为一逻辑值,指明函数 VLOOKUP 返回时是精确匹配还是近似匹配。如果为 TRUE 或省略,则返回近似匹配值,也就是说,如果找不到精确匹配值,则返回小于 lookup_value 的最大数值;如果 range_value 为 FALSE,函数 VLOOKUP 将返回精确匹配值。如果找不到,则返回错误值 #N/A。

说明:如果函数 VLOOKUP 找不到 lookup_value,且 range_lookup 为 TRUE,则使用小于等于 lookup_value 的最大值。

如果 lookup_value 小于 table_array 第一列中的最小数值,函数 VLOOKUP 返回错误值 #N/A。

如果函数 VLOOKUP 找不到 lookup_value 且 range_lookup 为 FALSE,函数 VLOOKUP 返回错误值 #N/A。

excel vlookup函数使用方法:举例说明

假设在Sheet1中存放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若干农产品的销售单价:

A B

1 农产品名称 单价

2 小麦 0.56

3 水稻 0.48

4 玉米 0.39

5 花生 0.51

…………………………………

100 大豆 0.45

Sheet2为销售清单,每次填写的清单内容不尽相同:要求在Sheet2中输入农产品名称、数量后,根据Sheet1的数据,自动生成单价和销售额。设下表为Sheet2:

A B C D

1 农产品名称 数量 单价 金额

2 水稻 1000 0.48 480

3 玉米 0.39 780

…………………………………………………

在D2单元格里输入公式:

=C2*B2 ;

在C2单元格里输入公式:

=VLOOKUP(A2,Sheet1!A2:B100,2,FALSE)。

如用语言来表述,就是:在Sheet1表A2:B100区域的第一列查找Sheet2表单元格A2的值,查到后,返回这一行第2列的值。

这样,当Sheet2表A2单元格里输入的名称改变后,C2里的单价就会自动跟着变化。当然,如Sheet1中的单价值发生变化,Sheet2中相应的数值也会跟着变化。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2

问题一:如图1和图2所示, 工作表Sheet1中存放了900名学生的基本信息, Sheet2表A列是需要从Sheet1获取“出生年月”的50个学生名单。Sheet2表中的“姓名”在Sheet1中并不是连续的, 甚至不一定存在, 因此, 无法一次性复制。如果逐个查找, 工作量很大。能否“拖一下” (自动填充) 完成呢?这时就需要用到VLOOKUP函数。

VLOOKUP函数的主要功能是:在数据表的首列查找指定数值, 并由此返回数据表当前行中指定列处的数值。

语法:

VLOOKUP (lookup_value, able_array, col_index_num, [range_lookup])

只需在Sheet2表B2单元格输入公式:=VLOOKUP (A2, Sheet1!$B$2:$D$901, 3, 0) , 然后向下自动填充即可。

说明如下:

(1) lookup_value参数代表查找内容, 即找什么。本例查找内容是Sheet2表A列的姓名。

(2) table_array参数代表查找范围区域, 即在哪里找。需要注意的是:

①查找内容必须在查找范围区域的第一列。本例中Sheet1表B列 (姓名) 作为查找范围区域的第一列。

②查找范围区域要包含返回值所在的列。返回值“出生年月”在Sheet1表D列。所以, 查找范围区域是:$B$2:$D$901 (要自动填充所以用绝对地址) , 如图1虚线所示。

(3) 参数col_index_num是指返回第几列的值。这个“第几列”是指“返回值”在第二个参数给定的区域中的列数。“出生年月”在查找范围$B$2:$D$901中处于第3列, 所以, 参数是3, 而不是在工作表中的列数——4。

(4) 参数range_lookup值为0或FALSE表示精确查找, 值为1或TRUE或省略时表示模糊查找。本例必须用精确查找, 否则, 就会出错。

“姓名”作查找关键字容易有重名, 一般可以选择身份证号、考号等。有了VLOOKUP函数, 类似查找、表格合并的问题相应得到了解决。

问题二:如图3、图4所示, Sheet1表存放了90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 现要在Sheet2表中统计各班、各学科的A等人数。

可以用筛选命令, 但要筛选、记录很多次。能否用自动填充呢?这时就需要用到SUMPRODUCT函数。

SUMPRODUCT函数的基本功能是返回相应的区域或数组的乘积之和。语法是:

SUMPRODUCT (array1, [array2], [array3], ...)

array1, array2, array3, ... 为2到30个数组, 其相应元素需要进行相乘并求和。且每个参数都必须为数值型。比如:公式=SUMPRODUCT ({2;3}, {3;1}) 的运算结果为6+3=9。

那么, SUMPRODUCT函数怎样实现多条件计数呢?我们在Sheet2表B3单元格输入公式:

=SUMPRODUCT ( (Sheet1!$B$2:$B$901=$A3) * (Sheet1!C$2:C$901="A") )

向下, 向右填充即可。此时, 逗号变成了星号, 说明如下。

(1) 条件一:Sheet1!$B$2:$B$901=$A3是一个数组, 返回多值。其运算是将B2:B901区域的每个单元格和A3单元格比较。如果相等, 返回值则为TRUE, 否则, 返回FALSE。区域B2:B901有900个单元格, 就有900个返回值。这些 返回的逻 辑判断值 构成一个 新的数组1:{TRUE;TRUE;…}。

(2) 同理, 条件二:Sheet1!C$2:C$901="A"会将区域C2:C901每个单元 格的值与“A”比较 , 相等则返 回TURE, 否则, 返回FALSE, 构成了一个数组2:{FALSE; FALSE;…}。

(3) 两个数组相乘, 即将数组中对应的元素分别相乘, 结果是一个新数组。逻辑值TRUE与FALSE参与计算时:TRUE=1, FALSE=0, TRUE*TRUE=1, TRUE*FALSE= FALSE*TRUE=0, FALSE*FALSE=0。因此, 数组1、数组2相乘后得到数组3:{0;0;…}, 数组元素都是数值型的。

(4) 函数SUMPRODUCT对数组3中的所有数值求和, =0+0+…从而实现了多条件计数。

如果把公式写成:=SUMPRODUCT ( (Sheet1!$B$2:$B $901=$A3) , (Sheet1!C$2:C$901="A") )

返回值则为0。原因是SUMPRODUCT函数将非数值型的数组元素作为0处理, 但公式可以写成:= SUMPRODUCT ( (Sheet1!$B$2:$B$901=$A3) *1, (Sheet1!C$2: C$901="A") *1) 。统计每班人数, 就可以用公式:=SUM- PRODUCT ( (Sheet1!$B$2:$B$901=A3) *1) 。

有了SUMPRODUCT函数, 统计各类人数、及格率问题便得到相应解决。

最后, 给出一个问题:如图5所示200个选修课教学班, 分4个类别。现要统计各“课程类别”的课程数目 (根据课程码统计, 重复的算1门) 。“分类汇总”命令虽能进行处理, 但会把重复统计在内。可以通过公式=SUM- PRODUCT ( (1/COUNTIF (A2:A201, A2:A201) ) * (C2:C201=" 知识拓展") ) 即可统计出知识拓展类的课程数目, 而且不用排序 (注意:“课程码”这一列不能有空格) 。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3

关键词:Vlookup函数;体育成绩;评分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68-02

与其他文化课成绩相比较,体育成绩的评定具有特殊性。首先,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各个项目成绩进行测试,然后参照一定的考核标准查出与项目成绩相对应的分值,最后才能进入体育成绩评定程序。对体育教师而言,过去需要手动完成这项查找工作,不仅效率低而且很容易出错。现在,我们可以通过Excel中的Vlookup函数辅助完成体育成绩的换算与评定,大大提高了成绩评定的效率和准确性。

1、体育成绩组成,如图1所示:

1、出勤表现10%2、体育与健康知识10%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技巧、选用模块等80%

图1

说明:

(1)、出勤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占总分的10%,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记录和观察完成考核。评定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作为参考,教师最后评定。

(2)、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占总分的10%,通过体育理论知识考试完成考核。

(3)、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技巧、选用模块等,占总分80%。根据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的相关体育项目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2、制作各项目评分标准

2.1确定评分标准。参考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的最新体育项目考核标准。

2.2在新建Excel表格中输入成绩评分标准,图2所示为男生50米和女生排球垫球评分表:

说明:

(1)A、B、C、F、G、H列成绩数值必须以升序进行排列,即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自上而下排列。否则Vlookup函数将不能实现查找功能。

(2)得分列不能放在首列。

(3)首行确定的查找起始值,必须包含我们要查找的所有数值。一旦超出范围,Vlookup函数将不能实现查找功能。

2.3为需要的项目成绩制作评分表,包括总评成绩的五个等级划分也可以通过Vlookup函数实现查找功能。如图3所示:

3、在新建数据表格中录入项目成绩。如图4所示:

说明:

(1)各项成绩的输入格式必须和评分标准中的格式保持一致。如:50米的成绩录入格式为0.0,而非0’’0;耐久跑的格式为0’00,而非0.00。

(2)成绩的录入时不可以有空白单元格。

4、运用Vlookup函数进行评分。以高一男生50米成绩为例:

4.1选中F2单元格—fx(插入函数)—Vlookup,出现下面的对话框,如图5所示:

图5

说明:

(1)Lookup_value选中需要查找的数值。当前应该选中6.5所在的单元格E2。

(2)Table_array选中查找的范围,首列必须是以升序排列的數据。为了便于模板共享当前设置前三列为三个年级的50米成绩,第4列为得分。查找范围的确定只要根据需要选中首列为本年级的成绩范围并进行绝对引用即可。当前是高一男生,所以选择范围为$A$2:$D$22,如图6所示:

图6

(3)Col_index_num需要手动输入得分所在的列是第几列,高一男生输入“4”,高二男生输入“3”,高三男生输入“2”。

(4)Range_lookup可以直接忽略。

4.2当计算结果出现有效值后,单击确定。如图7所示:

图7

4.3、得出6.5秒对应的高一男生50米成绩为100分。确认无误后将鼠标放置在已经完成函数计算的单元格F2右下角,双击,可以实现公式的复制计算。(要求不存在空的单元格)

4.4、按照同样的方法完成其他项目的查找工作。如图8所示:

5、等级评定:计算小计和总分,运用Vlookup进行等级查找,完成成绩评定。如图9所示:

6、快捷操作:

(1)、利用F4进行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的循环切换。

(2)、利用单击fx跳出插入函数对话框。

(3)、选中某一列或一行数据后,将鼠标移至边框,单鼠标变为雪花状后可以实现整列或整行数据的移动。

(4)、将鼠标放置在已经完成函数计算的单元格右下角,双击,可以实现公示的复制计算。(前提是被计算的表中不存在空的单元格)。

7、结束语

掌握了运用Vlookup函数进行体育成绩评定的基本方法后,体育教师就可以在一个Excel工作簿里,制作好多一个项目的评分标准,包括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等级等,每学期多个班级且跨年级的体育成绩就可以很快并且准确的完成了。学生成绩修改后相应的总分和等级也会自动更新。这样一劳永逸的事情,何乐而不为?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如果有学生不及格,教师还可以进行成绩分析,让他们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训练。总之,运用Vlookup函数进行体育成绩评定科学、准确、方面而且快捷,可以大大的提高体育成绩评定的效率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杨守民.VLOOKUP函数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整合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5)

[2] 美沃肯巴赫.崔婕.中文版Excel2010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47-248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4

VLOOKUP(lookup_value,table_array,col_index_num,range_lookup) 【按列(col)查找】

其中::

1、Lookup_value:表示要查找的值,它必须位于自定义查找区域的最左列。

Lookup_value 可以为数值、引用或文字串。

2、Table_array:查找的区域,用于查找数据的区域,上面的查找值必须位于这个区域的

最左列。可以使用对区域或区域名称的引用。

3、Row_index_num:为 table_array 中待返回的匹配值的行序号。

Row_index_num 为1 时,返回 table_array 第一行的数值;

row_index_num 为 2 时,返回 table_array 第二行的数值;

依次类推。

4、Col_index_num:为相对列号。最左列为1,其右边一列为2,依次类推。

5、Range_lookup:为一逻辑值,指明函数VLOOKUP 查找时是精确匹配,还是近似匹配。

Range_lookup为:FALSE ,VLOOKUP将只查找精确匹配值。如果Table_array 的第一列中有两个或更多值与 lookup_value 匹配,则使用第一个找到的值。如果找不到精确匹配值,则返回错误值。

Range_lookup为:TRUE 或被省略,则返回精确匹配值或近似匹配值。如果找不到精确匹配值,则返回小于 lookup_value 的最大值。并且,必须按升序排列 Table_array 第一列中的值;否则,VLOOKUP 可能无法返回正确的值。【TRUE 或被省略,返回的值有两种,因此,精确查找则选用参数FALSE。】

EXCEL函数的使用1 篇5

一、教学目标分析

“EXCEL中函数的使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的内容。EXCEL中的函数很多,功能也非常强大,如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函数,将给日常的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任务的解决,掌握几个教常用函数(MOD,PI,INT,RAND,ROUND,SQRT,SUMIF,COUNTIF,FREQUENCY)名称、功能与用法,进一步理解单元格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们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体会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增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围绕着EXCEL函数来展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Excel函数的名称、功能、用法。

教学重点放在:

1、EXCEL函数的功能

2、Excel函数的用法

教学的难点是:

Excel函数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Excel函数中计算数据中最常用的函数SUM(),AVERAGE(),PRODUCT(),MAX(),MIN()等,我们一定熟练掌握它们的应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种函数的运用.实例

一、参看教材218页表5—16 函数的使用

1、取余数函数MOD()

2、π函数PI()

3、取整函数INT()

4、随机函数RAND()

5、四舍五入函数ROUND()

6、数值平方根函数SQRT()

分别举例,先让同学们说出结果,再实际操作,选一个单元格,点击插入函数fx,“搜索函数”再“转到”或者“选择函数”再“确定”,输入编辑数值确定,查看电脑显示结果。

实例

二、参看教材218页图5—41 这个表格中有23名同学参加了电子线路、电子基础和硬件维护三个科目的考试,要求分别算出参与所考试科目课程总分、考试人数,同时算出各个分数段的人数。涉及到三个函数:条件求和SUMIF()、条件计数COUNTIF()、频率分布FREQUENCY()。

1、课程总分的计算

首先选中电子线路课程总分的单元格,“插入函数”,“选择函数”SUMIF,点击“确定”设置“函数参数”,要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区域Range选择C3:C25,再输入以某形式定义的条件Criteria为“电子线路”,接着输入用于求和计算的实际单元格E3:E25,点击“确定”,则该单元格将计算出电子线路课程总分。也可以在编辑栏直接输入=SUMIF(C3:C25,“电子线路”,E3:E25),按回车键计算结果。请同学们按此方法算出电子基础和硬件维护课程总分。

2、考试人数的计算

首先选中电子线路考试人数单元格,“插入函数”,“选择函数”COUNTIF,点击“确定”设置“函数参数”,要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区域Range选择C3:C25,再输入以某形式定义的条件Criteria为“电子线路”,点击“确定”,则该单元格将计算出电子线路考试人数。也可以在编辑栏直接输入=COUNTIF(C3:C25,“电子线路”),按回车键计算出结果。要求学生同理算出电子基础和硬件维护考试人数。

3、各段考试分数的学生人数

选中各分数段对应人数的单元格,“插入函数”,“选择函数”FREQUENCY,点击“确定”,设置“函数参数”,输入选中要用来计算频率的数组Data-array为E3:E25,数据接收区间Bin-array为{59,69,79,89,100},同时按下Shift+Ctrl+Enter组合键,单元格显示为8,5,6,3,1.四、小结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6

一、教学目标分析

“EXCEL中函数的使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章的内容。EXCEL中的函数很多,功能也非常强大,如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函数,将给日常的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本案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我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性,倡导主动探究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任务的解决,掌握几个较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的名称、功能与用法,进一步理解单元格的引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们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查看帮助等),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带来正迁移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增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围绕着Excel函数来展开教学的,其主要内容是Excel函数的名称、功能、用法。教学的重点放在: ① Excel函数的功能; ② Excel函数的用法 教学的难点是: ①函数的单元格区域选择

②Excel函数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

-1-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采取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Excel作为一种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的软件,操作性比较强,如果能够结合有趣的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会比较好。

四、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一张学校演讲比赛的得分表,提出任务:谁得了冠军? 师:大家谈谈处理策略。

学生们利用已有的数学、EXCEL知识与平常的处理经验,得出:求出每人的平均分或总分,谁得分最高谁就是冠军。处理方法有自定义公式或自动求和法。大家统一意见后,开始着手工作。学生独自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也可以互相交流,协作讨论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教导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求和、求平均数函数)。

生:王静同学得了冠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复习巩固并深化上一节课的内容:单元格引用、自定义公式、等内容的应用,同时引入自动求和、求平均函数,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对和种函数的利用取长补短,丰富了处理问题的途径,增长了处理问题的信心,培养了发散思维,并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生:老师,在实际处理中,是不是要去掉每位选手得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师:提得很好。谁能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呢?

生:使人为等各方面误差因素尽量减少到最低,让得分更合理,符合统计学意义。设计意图:整合数学知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引出新的任务,激起学生控索的欲望。

师:怎么办?大家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培养大家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想一试高低。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很麻烦,有点灰心。为什么呢?原以为用一下公式就可以解决,但遇到这个问题却不灵了。因为每位选手的最低分和最高分所在的单元格不在同一列(没有规律),所以不能利用填充的办法来解决,要一个一个剔去。学生处于无奈和焦噪状态,这时教师适当点拔。

-2- 师:其实在EXCEL中就提供有求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函数MAX()与MIN(),大家可以试试看它们的功能。

点拔之后,学生有了头绪。有学生打开“粘贴函数”,在里面查找MAX()与MIN()并尝试它们的用法与功能;有学生打开EXCEL的帮助系统,在里面查找这两个函数的介绍与范例并实践。不多一会儿,就有学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慢慢地其他学生也陆续解决。

在此过程中,有交流、有协作、有个别指导,体现在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们不仅掌握了MAX()与MIN()的用法,更学到如何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信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师:同学们,经过这次统计,谁得了冠军? 生:张军强!

学生们表情轻松愉悦,有成就感。教师再次搜集、演示学生们的各种处理方法,总结评价各种方法的特点,判断它们的优劣及适用情形,开阔大家的视野。

师: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比赛的评分系统了,下一次的校园演讲比赛评分就由你们来处理吧!

生:还要老师多帮助啊!对了,还有亚军、季军呢!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在一个一个任务破解中展开,学习气氛既紧张又热烈。学生们既有碰到难题时的困惑,又有体验到解决之后成功的喜悦,最后留下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自主学习的愿望,让他们不会感觉为了学习而学习。

1、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合作交流

无论是设计问题、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还是总结评价,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又是开放的,在确定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后,学生直接操作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和学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结果,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期——学生可能会就一个问题提出许多种解决方案,也可能会提出许多新的、有意义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真正体会到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预测的。

2、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

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所创设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且与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虚拟平台。甚至可以说是实际平台,-3- 缩短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联系时,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尽力学习、掌握相关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迁移应用。

3、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愿意学习(具有学习的动力)、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通过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反思,调整自身习惯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善于学习,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中的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娴熟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良好的教学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我们告诉学生怎么做,可能只要几分钟,而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得出方案,找到解决的方法途径(手段、工具)却很费时,有时不能实现当堂课教学目标。如果碰到不配合的学生,更加如此。其次,难于形成合适的问题。提炼一个合适的问题是重要的开始,而这个问题又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展现。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要融合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们共同协作

-4-

Excel中使用函数_袁鹏 篇7

课时:1课时

备课人:寿光市文家一中 袁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节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4册第4课《公式、运算符和函数》,是学生在完成工作表中使用公式和运算符的基础上,设置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主要涉及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使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Excel中的常用函数:sum max min average if countif

2、学会利用Excel的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教学中提供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在不断摸索中形成独立的操作能力,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计算机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Excel中函数的格式及输入

难点:利用Excel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这样才能根据问题设计出正确的公式选择和调用相应的函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水平有差异,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通过分组协作,操作能力较薄弱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帮帮下,也能迅速掌握要领。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是操作性强,以技术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应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分别是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分层教学法。

四、媒体设计:

电子教室、Microsoft excel 2000、广播体操成绩表、学生语文成绩表、冷饮销售表

五、课堂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示范讲解→设计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评价→课后总结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excel中常用函数的使用包括:(1)求和函数SUM(2)求最大值函数MAX(3)求最小值函数MIN(4)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5)条件函数IF(6)统计函数COUNTIF

(一)温故知新

学生打开桌面练习文件夹中的“广播操成绩”文件,求出初一(1)班的原始总分。在I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B3+C3+D3+E3+F3”,这样可以计算出原始总分。这样输入显得比较繁琐,如果数据再多一点输入将更加麻烦,显然这样输入是不科学的。

教师在单元格I3中输入公式“=SUM(B3:I3)”计算结果相同,由此引出Excel中函数的使用。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巩固前面学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示范讲解

1、常用函数介绍

(1)求和函数SUM 功能:计算指定区域内所有数值的总和。格式:SUM(指定区域)(2)求最大值函数MAX 功能:求指定区域内所有单元格中的最大数值。格式:MAX(指定区域)(3)求最小值函数MIN 功能:求指定区域内所有单元格中的最小数值。格式:MIN(指定区域)

操作练习1:求广播体操成绩工作表中的,每个班级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原始总分。操作步骤:

第一步:使用求和函数计算原始总分,单击I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SUM(B3:F3)”,回车键确认,计算出初一(1)班原始总分。第二步:使用求最大值函数MAX计算最高得分,鼠标单击G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MAX(B3:F3)”,回车键确认,计算出初一(1)班最高得分。第三步:使用求最小值函数MIN计算最低得分,鼠标单击H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MIN(B3:F3)”,回车键确认,计算出初一(1)班最低得分。

第四步:利用填充柄,填充G3:I11单元格区域,计算出其他班级的各项成绩。

操作练习2:求广播体操成绩工作表中,每个班级的最后得分,保留两位小数。操作提示:最后得分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的平均分。

第一步:单击J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I3-G3-H3)/3”,计算出初一(1)班最后得分。

第二步:单击J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然后单击“减少小数位数”按钮,使单元格内的数值保留两位小数。

第三步:利用填充柄,填充J3:J11单元格区域,计算出其他班级的最后得分。(4)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 功能:计算指定区域内所有数值的平均值。

格式:AVERAGE(指定区域)

操作练习:在工作表的A13单元格中输入“各项平均分”,然后分别计算原始总分和最后得分的平均分,将结果记录在I13和J13单元格中。最后得分的平均分保留两位小数。操作步骤:

第一步:单击A1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各项平均分”。

第二步:单击I1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average(I3:I11)”,计算出原始总分平均分,单击工具栏中“减少小数位数”按钮使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第三步:单击J1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average(J3:J11)”,计算出原始总分平均分,单击工具栏中“减少小数位数”按钮使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5)条件函数IF 功能:根据测试条件是否成立输出相应的结果。

格式:IF(测试条件,满足条件时的输出结果,不满足条件时的输出结果)

提示:当输出结果为字符串时,需要添加西文双引号。

操作练习:利用条件函数判断各班级是否能进入决赛。测试条件,如果一个班级的最后得分高于或等于平均最后得分就可以进入决赛,否则不能进入决赛。

操作步骤:

第一步:在工作表中的K2单元格中输入“是否进决赛”。

第二步:单击K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IF(J3>=$J$13,”进决赛”,”淘汰”)”,回车键确认输入。

对最后得分平均分单元格的引用要使用绝对引用,而不能使用相对引用。

第三步:利用填充柄填充K3:K11单元格区域,判断其他班级是否能进入决赛。(6)统计函数CONUTIF 功能:计算在制定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数目。格式:COUNTIF(制定区域,条件)

操作练习:在工作表中,计算原始总分在240分以上的班级的个数,将结果存放于I14单元格。

操作步骤:

第一步:单击A14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其中输入“原始总分大于240的班级个数”。

第二步:单击I14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其中输入公式“=COUNTIF(I3:I11,”>240”)”,注意条件>240是字符串,需要添加西文双引号。

第三步:回车键确认输入,得出统计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Excel中使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是本节的重点,对于函数的使用学生相对比较陌生,教师演示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

(三)设计任务 基本任务:打开桌面练习文件夹中的“学生语文成绩”工作簿,在学生成绩工作表中完成以下操作

操作要求:

1.请计算各同学的总分。

2.计算总分平均分,将结果填入B15单元格。

3.计算卷一最高分和最低分,将结果分别填入B16单元格和D16单元格。4.计算卷二最高分和最低分,将结果分别填入B17单元格和D17单元格。

5.统计总分高于100分的学生数将结果填入C18单元格。

6.判断同学语文是否是弱科,是的填写是,不是的空白不填写,判断依据总分小于总分平均分的则确认为弱科。

提高任务:课本44页巩固练习第三题,此部分为提高任务,只针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教师在观察学生操作时,发现操作水平高的学生可指导其完成此任务。原始表格已经输入,位于桌面练习文件夹中“冷饮销售”工作簿。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考老师对问题的讲解,针对具体问题使用Excel完成对数据的处理。

(四)自主、互助学习

围绕教师设计的任务展开实践操作练习,分组练习,小组之内合作互助,由小组长负责分工、引领工作。各小组之间对比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所输入公式的准确性,塑造竞争氛围。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大脑和手来完成的,印象才会深刻,才能够真正理解。由于不同的学生水平各异,通过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生互帮互助,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生反馈操作:

学生反馈操作,可以给操作一般的学生机会,给他激励。设计意图:提出的建议能让学生更顺利的完成操作,同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操作是否完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环节中教师还照顾到个体学生的差异。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以Excel中函数的使用为主要任务,复习巩固旧知识,让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后面任务打好良好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

Excel中使用函数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8

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总是少不了工资计算和工资条的设计,如果能够掌握Excel设计工资条的方法和技巧,即可事半功倍地快速设计好计算准确又美观大方的工资条,否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保证准确性。

工资条的特点分析

首先让我们看看工资条都有些什么特点。

1.工资条头可能一行,也可能两行,根据不同企业工资栏目需求而定。但相同处是每一项条目(或者一个工人的工资信息)具有一个条头,条头具有指定数目的重复性。

2.每一项条目中间有一个空行,方便裁剪。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可以初步拟定工资条头部制作方案:

首先建立“工资明细表”,用于储存员工工资表信息,也用于平时编辑和汇总。

其次建立“工资条目表”,用于引用工资信息,同时产生工资条形式之工资目。

需要用到的函数可以因人而异,有很多公式都可以达成目的,但最后选择目标是效率最高又易于理解者。

现在,我们通过两个实例向大家详解工资条头的Excel设计过程,并分析其中技巧,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举一反三,设计出适合各自需求的Excel工资计算公式。

单行工资条头之设计

先看下面的数据,这是一个简易的单行条头工资信息摘录(数据随机生成,非实际工资),见图1。

图1

利用此表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函数公式来引用数据,生成需要的工资条形式。

步骤与公式如下:

1.进入“单行表头工资条”工作表。

2.选中单元格B1,输入以下公式:

=CHOOSE(MOD(ROW(),3)+1,“”,单行表头工资明细!A$1,OFFSET(单行表头工资明细!A$1,ROW()/3+1,))

3.选中单元格B1,鼠标置于单元格右下角,当箭头变成十字形时(图2)

图2

则向右拉至J1单元格。然后再选中B1:J1向下拉,直至公式结果出现空白。此时工资条效果见图3。

图3

4.基本达到目的了,但表格还没有边框,打印则不太美观。现在为它加上边框:选中B1:J2,并点击工具栏边框按钮中的田字形按钮添加边框;再点击大方框按钮(图4),使工资表条目四周边框显示粗一些,比较美观。

图4

5.选择B1:J3单元格,向下拖拉直至有数据的最后一行。最后效果见图5。

图5

公式解释:

=CHOOSE(MOD(ROW(),3)+1,“”,单行表头工资明细!A$1,OFFSET(单行表头工资明细!A$1,ROW()/3+1,))

1.CHOOSE函数是选择函数,支持30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选择序号(数值),其余参数是被选值。第一个参数是N则结果返回其余参数中第N个数值。

2.MOD函数是求余数函数,支持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被除数,第二个参数是除数,结果返回余数。

3.ROW函数是返回指定行行号之函数,若省略参数时则返回当前行。

4.OFFSET函数是返回偏移量之函数。支持5个参数,分别是[参照区域]、[行数]、[列数]、[高度]、[宽度]。

5.“”表示空白,返回空。

本公式巧妙动用MOD和ROW函数产生一个循环的序列2/3/1/2/3/1/2/3/1,再通过CHOOSE函数参数的变化动态地引用工资明细表的数据,其中“”的作用是当前行行号为3的倍数时返回空,从而产生一个空白行,方便制作工资条后裁剪。

当然,实现功能还有很多公式,如用以下IF函数实现等,各位用户自己去多摸索吧:

=IF(MOD(ROW(),3)=1,单行表头工资明细!A$1,IF(MOD(ROW(),3)=2,OFFSET(单行表头工资明细!A$1,ROW()/3+1,0),“”))

双行工资条头设计

先看数据如图6。

图6

双行条头工资条和单行条头实现方法基本相同,仅仅是公式有些差异。现暂列如下:

=CHOOSE(MOD(ROW(),4)+1,“”,双行表头工资明细!A$1,双行表头工资明细!A$2,OFFSET(双行表头工资明细!A$1,ROW()/4+2,))

输入公式后向后拉再向下拉至末行,然后通过前面介绍的方法设置边框,其中部分单元格需去掉左边框或者右边框,使之显得美观。最后结果如下见图7。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9

1.ASC

用途:将字符串中的全角(双字节)英文字母更改为半角(单字节)字符。

语法:ASC(text)

参数:Text为文本或包含文本的单元格引用。如果文本中不包含任何全角英文字母,则文本不会被更改。

实例:如果A1=excel,则公式“=ASC(A1)”返回excel。

2.CHAR

用途:返回对应于数字代码的字符,该函数可将其他类型的电脑文件中的代码转换为字符(操作环境为MacintoshMacintosh字符集和WindowsANSI字符集)。

语法:CHAR(number)。

参数:Number是用于转换的字符代码,介于1~255之间(使用当前计算机字符集中的字符)。

实例:公式“=CHAR(56)”返回8,=CHAR(36)返回$。

3.CLEAN

用途:删除文本中不能打印的字符。对从其他应用程序中输入的字符串使用CLEAN函数,将删除其中含有的当前操作系统无法打印的字符。

语法:CLEAN(text)。

参数:Text为要从中删除不能打印字符的任何字符串。

实例:由于CHAR(7)返回一个不能打印的字符,因此公式“=CLEAN(CHAR(7)&“text”&CHAR(7))”返回text。

4.CODE

用途:返回文字串中第一个字符的数字代码(对应于计算机当前使用的字符集)。

语法:CODE(text)

参数:Text为需要得到其第一个字符代码的文本。

实例:因为CHAR(65)返回A,所以公式“=CODE(“Alphabet”)”返回65。

5.CONCATENATE

用途:将若干文字串合并到一个文字串中,其功能与“&”运算符相同。

语法:CONCATENATE(text1,text2,...)

参数:Text1,text2,...为1到30个将要合并成单个文本的文本项,这些文本项可以是文字串、数字或对单个单元格的引用。

实例:如果A1=98、A2=千米,则公式“=CONCATENATE(A1,A2)”返回“98千米”,与公式“=A1&A2”等价。

6.DOLLAR或RMB

用途:按照货币格式将小数四舍五入到指定的位数并转换成文字。

语法:DOLLAR(number,decimals)或RMB(number,decimals)。

参数:Number是数字、包含数字的单元格引用,或计算结果为数字的公式;Decimals是十进制的小数,如果Decimals为负数,则参数number从小数点往左按相应位数取整。如果省略Decimals,则假设其值为2。

实例:公式“=RMB(1586.567,2)”返回“¥1586.57”,=RMB(99.888)返回“¥99.89”。

7.EXACT

用途:测试两个字符串是否完全相同。如果它们完全相同,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EXACT函数能区分大小写,但忽略格式上的差异。

语法:EXACT(text1,text2)。

参数:Text1是待比较的第一个字符串,Text2是待比较的第二个字符串。

实例:如果A1=物理、A2=化学A3=物理,则公式“=EXACT(A1,A2)”返回FALSE,=EXACT(A1,A3)返回FALSE,=EXACT(“word”,“word”)返回TRUE。

8.FIND

用途:FIND用于查找其他文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10

(1)函数分解

NETWORKDAYS函数专门用于计算两个日期值之间完整的工作日数值。这个工作日数值将不包括双休日和专门指定的其他各种假期。

语法:NETWORKDAYS (Start_date,End_date,Holidays)

Start_date表示开始日期;End_date为终止日期,Holidays表示作为特定假日的一个或多个日期。这些参数值既可以手工输入,也可以对单元格的值进行引用。

(2)实例分析

假设新学期从9月1日开始到1月15日结束,希望知道本学期有多少个授课日,也就是排除双休日和国家法定假日外的授课工作日。这就是计算授课日数或工作日数的问题。

首先打开一个空白工作表,在A1、B1、C1单元格输入“开学时间”、“结束时间”、“法定节日”,然后在其下面的单元格内输入“-9-1”、“-1-15”、“2003-10-1” “2003-10-2”、“2003-10-3”和“2004-1-1”(后四项必须在C列的“法定假日”下),

接着可以选中D2单元格,输入公式“=NETWORKDAYS(A2,B2,C2:C5)”。公式中A2引用的是学期(或工作)的开始日期,B2引用的是学期结束的日期,C2:C5区域引用的是作为法定假日的多个日期。输入结束回车即可获得结果95,即209月1日到201月15日,排除四个法定假日后的实际授课日是95天。

excel函数vlookup的使用方法 篇11

1. 需要掌握的几个函数

RAND()这是一个随机函数,它的返回值是一个大于0且小于1的随机数。

ROUNDUP(Number,Num_digits)是给指定的位数向上进一的函数,Number为一个指定的数或公式可以转换的数值,Num_digits是一个参数用来指定小数点后的位数。如在单元格中输入“=ROUNDUP(123.45,0)”,单位格中返回值为“124”。另外还有ROUND()、ROUNDDOWN()两个相近的函数。详情可参见电子表格的函数集中说明。

IF()这是一个条件函数,如IF(a1>b1, “-”, “+”),即当a1>b1条件满足时返回值是“-”,不满足则返回“+”。

ABS()是一个绝对值函数。

2. 设计思路

在两个单元格中确定两个随机的整数,通过比较确定运算符号。也可通过一个数来确定运算结果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

3. 具体操作

加减法:首先在A1(运算结果的范围即运算结果)单元格中输入“=ROUNDUP(RAND()*100,0)”,这样做主要产生一个小于100的两位数的整数(可以通过修改随机函数后的乘数来确定产生的随机数的范围,如将100改60则产生小于60的整数),在B1单元格中同样输入A1中的信息,也可真接复制A1单元格中的内容(不可用“=A1”来取数),

其次在C1单元格中输入“=IF(A1>B1,“-”,“+”)”,这样做的目的是比较A1与B1单元格中数值大小,如A1大于B1则用减号,反之用加号。

再次在D1单元格中输入“=ABS(A1-B1)”,D1单元格的数是A1与B1的差,之所以要用绝对值函数,主要是防止A1小于B1的时候出现负数。

乘除法:乘法比较简单,如果想确定乘积的大小范围只需将A1中修改为“=ROUNDUP(RAND()*100,0)*B1”,D1中修改为“=A1/B1”,C1中全部改为乘号;除法A1为“=ROUNDUP(RAND()*100,0)”,B1为“=A1*D1”,C1改为除号,D1为“=ROUNDUP(RAND()*100,0)”。

最后在E1中输入一个等于号,调整列的适当宽度,选中A1至E1尽情地复制吧。不过在打印前别忘了隐藏运算结果列哟!如果您想重新出一张试卷只需用鼠标双击一下有随机函数的单元格后再敲一下回车即可。怎么样,轻松多了吧!

EXCEL需要掌握的函数 篇12

1.SUM 2.AVERAGE 3.COUNT 4.MAX 5.MIN 6.ABS 7.SQRT 8.COUNTIF 9.求年龄:用到的函数:YEAR,TODAY,DATEDIF 例如:求出生日期为“单元格C12”内容的年龄的两种求法: 1)=YEAR(TODAY())-YEAR(C12),然后设置单元格数字格式,小数为0位。

2)=DATEDIF(C12,TODAY(),“Y”)

datedif(start_date,end_date,unit)该函数的用法为“DATEDIF(Start_date,End_date,Unit)”,其中Start_date为一个日期,它代表时间段内的第一个日期或起始日期。End_date为一个日期,它代表时间段内的最后一个日期或结束日期。Unit为所需信息的返回类型。

“Y”为时间段中的整年数,“M”为时间段中的整月数,“D”时间段中的天数。“MD”为Start_date与End_date日期中天数的差,可忽略日期中的月和年。“YM”为Start_date与End_date日期中月数的差,可忽略日期中的日和年。“YD”为Start_date与End_date日期中天数的差,可忽略日期中的年。

10.RANK:求名次

例:=RANK(E2,E2:E10,1)表示求E2在E2:E10的范围内按升序排的名次。

为了能够利用填充柄进行拖动,E2:E10要用绝对地址:$E$2:$E$10 11.IF:判断一个条件是否满足,如果满足返回一个数据,否则返回另一个数据。

例:判断C2单元格的成绩数据是否大于60分,“是”返回“及格”,否则返回“不及格”。

上一篇:二模历史试卷下一篇:毕业年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