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谷中的谜底》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0篇)

《山谷中的谜底》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1 1.开展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4个新字,理解”抗争”“反弹”、“弯曲””完好无损”等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自我的体验和语言能力的表达。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4.学用对比手法,了解详写略写:详写东坡和雪松的情况,略写西坡和其它树的情况。从具体的“物象”-——雪松,联想到具体人和事,体验到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练习。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二、教学重、难点:

文笔间洁地告诉读者魁北克山谷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同时又富有寓意的告诉人们要敢于跟困难作斗争,同时也要学会忍让、有退才有进。文章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自然奇异景观的奥秘,同时写了谜底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讲述这篇文章的意境所在,重在揭示哲理。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

教师:课文重点语句的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并揭示课题

1.板书“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谜可以指谜语,有时

指不明真相的事物或现象。如自然之谜、科学之谜等等。(强调“谜”是言字旁)

2.板书“底”,再让学生说说对“谜底”的理解。谜底可以指谜语的答案,有时指的是事情的真相。

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神奇的自然界中就有许多人类一时还无法了解真相的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山谷中的谜底。(板书“山谷中的”)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呢?学生质疑。(预设:山谷在哪里?山谷中有什么样的谜?谜底到底是什么?谁揭开了谜底?怎样揭开的?)

(二)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想想自己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几个问题?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想想生词的意思,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同桌商量一下,实在不能解决的词语准备质疑。

3.交流并检查课文的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指读,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质疑,并讨论解决词语的意思。

4.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个问题了?是从哪一小节中读明白的?指读课文,检查课文的读通情况,结合进行正音,指导学生读顺部分句子。读准“少顷”一词。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课文,学习1、2小节

1.加拿大魁北克的这条山谷留给你的是什么印象呢?读读1、2小节。2.讨论:这是一条 的山谷。(南北走向、普通、特别、奇异)有什么“谜”?(西坡,长满----东坡,只有雪松)3.引读:说它奇异,是因为。结合板书:西坡长满杂树 东坡只有雪松

说它普通,是因为。

4.小结: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山谷,但人们常说“看似平常最奇崛”,的确,就是这普通的山谷中,却有着人们的难解之谜,你知道人们不明白的是什么吗?(为什么西坡长满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没有杂树呢?)

(四)学习第三小节

这个不解之谜直到1983年的冬天才被两个旅行者解开,谜底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跟随两个旅行者一起走进这个普通而又奇特的山谷,去揭开这个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底吧。

1.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想想为什么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长满杂树呢?划出有关句子。

(a、是风雪大,b、是雪松的本领大)

2.交流:指读句子并出示“东坡雪大,其它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你认为产生这种奇异景观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板书: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当时环境的语句,读一读,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5.交流读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出示相关的句子,读出风雪之大。句子

(一):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句子

(二):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句子(三):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6.体会对比手法,通过东坡和雪松的情况,西坡和其它树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雪松“弯曲”、“反弹”,以退为进,以求反弹的机会。由物及人。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

仅仅是因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些外在因素才造成了这个奇异的景观吗?认认真真地再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学生再读那段话。(雪松的本领)

7.出示填空题:东坡没有杂树,是因为 :

西坡长满杂树,是因为 : 8.那东坡的雪松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能存活下来呢?读读书上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9.讨论:出示句子“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指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板书:积压、弯曲、滑落、反弹

10.东坡雪大,而雪松却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这是因为。11.出示句子“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会更加敬佩雪松的。指读句子,让学生说说敬佩它的理由。我觉得雪松。

12.是啊,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长久的生存,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一棵普通的植物却充满了智慧,让人不由地佩服、赞叹,让我们把这种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再来读读这两段话,赞美一下风雪中的顽强者、聪明者和胜利者。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3.山谷中的这个不解之谜,如今终于被揭开了谜底,引读句子“东坡雪大,其它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你认为这是旅行者偶然的发现吗?说说理由。

14.小结:是啊,没有谁会随随便便获得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如果旅行者不能顶风冒雪去山谷观察、思考,又怎么会揭开这个自然之谜呢?看来,困难和压力是对我们的考验,就看你能否经受住考验。15.积累拓展: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也面对种种逆境和压力,你打算怎么做呢?(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同样可以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四)作业设计、安排

1.课内:生字描红、抄写词语。抄写重点语句。

2.课外:搜集有关揭开自然之谜的故事和文章。读了课文后想到了哪些名言、俗语,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

东坡:雪大 雪松(弯曲反弹)

通过对比突出雪松在逆境和压力面前,:

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生

存和发展

西坡:雪小(松、柏、柘、女贞等杂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从具体的“物象”——雪松,联想到具体的人与事,从具体的物、人、事中,一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取得最后胜利的人生哲理。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学习兴趣浓厚。

不足之处:学生对谜底和谜面分辨不很清晰,山谷有什么谜?它的谜底也就是事时真相,在这里师强调不够。在教学时让学生多猜几个谜语,以便激起兴趣对自然景物观察不够,以后要多观察,多和生活相联系,因为有观察才有发现。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设计 篇2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4、学习班篇末点晴和对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最后一句话,了解这两个旅行者解开谜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一个谜语

第一课时

一、由一个谜语入手,揭示课题。

读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抓住学生的设问,作为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读课文。

二、学生根据目标自读课文。

1、读通文章,读准字音。

2、说说这山谷中的谜面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文章讲了什么事?划出有关的语句。并提出你所不明白的问题。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谜面是什么?

3、说说课文的谜底是什么?

4、再说说这个谜是怎样被解开的?

5、根据以上内容理清文章条理,概括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清段落。

四、作业:抄写词语,有能力的同学可先做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说说两个旅行者解开这个谜*的是什么?

1、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个旅行者的特点:

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勇于探索;有恒心有毅力等品质。

2、联系课文说说他们观察到了些什么?引用文中语句来回答,要能理解出他们既观察到了风向的不同,还观察到了东坡与西坡的长的树不同现象。这儿还要让学生理解是一座山还是两座山。

3、引导体会雪松的四个“反复”。

4、联系课文说说他们观察后有了哪些深入的思考,(谜底与启示)抓住语句分析东西两坡不同现象的原因,说说他们还想到了什么?

5、引导学生读得到的一个启示,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以这句话为中心,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类似于进行演讲训练。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山谷中的谜底》一 篇3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山谷雪松图、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朗读配乐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一遍,然后来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再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他说。

⑵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那是不是我们这篇课文就学完了?还要学些什么?

指名说。

2、咱们先来看看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⑴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一段,我们比比谁读得仔细,能字字入目。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些记号。

⑵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3、这雪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瞧!他们傲立于风雪之中,是那样的苍翠挺拔,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吧,可以看着图,也可以轻轻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

⑴听课文录音。

⑵刚才,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雪松是什么样儿的?

指名说。

4、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

自由练读。

指名读。教师适当点拨。

齐读(配乐)

5、刚开始读这段话,雪松在书上,再读,它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我听出来了,你们已经把它读在了心里。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灵感的也可以写写小诗。

⑴学生自己写。

⑵在小组中互相读读,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多读几遍,发现问题自己改,也可以请教别人。

⑶交流。

四、总结提问,延伸课外

读《山谷中的谜底》有感 篇4

今天,我们学习了《山谷中的谜底》,课文讲述了两个旅行者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寻找奇异景观的谜底的故事。它使我受益匪浅,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韩信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廉颇负荆请罪》《司马迁忍辱着书》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名人不都是向他们那样忍辱负重、以屈求伸的吗?他们这种伟大的英雄气概多么令人敬佩呀!然而世界上,向他们那样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同桌骂我智商38,我经不住骂,便直面顶撞:“你智商是9!”我同桌便开始挑衅,对蒋铭航说:“郭雨彤说你智商为6!”这下惨了,蒋铭航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是非不分了,当头就打,我们俩就像斗红的牛,寸步不让,把事情越闹越大了!最后还是两败俱伤,到老师办公室“喝茶”了,可是我同桌呢,却幸灾乐祸!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事后,我才明白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我同桌精心布置的,我和蒋铭航为什么会中计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因为我们不懂得退让,就知道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狭窄心胸直面顶撞,如果我们能退一步,会引起这场轩然大波吗?会两败俱伤吗?这使我进一步明白了退让的道理,面对压力和困难,我们既要学会敢于抗争,又要做出适当的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和生存,也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和谐。当然退让并不代表胆小懦弱,退让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来完成最后的反击,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化险为夷的智慧。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人生的旅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忍耐,忍一下没关系的,是为了给最后的成功打奠基,为了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篇5

一、合理取舍,抓住关键段落突破重难点

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相关段落,并抓住关键词句说说感受。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等等。

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描写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为了让学生感悟雪松的特点,我让学生用心品读这段语言文字,学生通过读、思、悟,雪松的特点体会的非常深刻。学生汇报:“弹性”表现雪松的枝条机动灵活,“弯曲”读出雪松面对压力与困境作出暂时的退让,随机应变。“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感悟到雪下的大,松树承受的压力特别大!但在承受压力时又适时退让,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让自己生机勃勃。

二、联系生活,内化升华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就课文内容而言,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然而,是否真的就懂了呢?于是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或你的亲戚朋友有这样的经历吗?”经过一番回顾,孩子们说道“上次老师要我们自己推荐当班干部,我退缩了,没有把握住机会。”“我的哥哥,找工作时,嫌弃人家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结果毕业两年了还是没有正式工作,而他的同学,就在一个地方好好干,现在都升职了,哥哥后悔的不得了!”……学生说了很多,此时,我觉得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在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由雪松的特点你想到了哪些人或事,学生说了很多:《卧薪尝胆》《胯下之辱》等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具体感悟“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孩子走进生活,由生活中提炼出哲理,相信此时,这个哲理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身临其境,更加深刻。

但是整节课下来,我还是有一点思考:一节课上两篇课文是第一次尝试,到底怎样实现语文课让学生在课内阅读、课内学习?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高效又内涵深刻?还需要我们老师继续摸索、继续尝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题目的导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重点指导生字“惟”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两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启示的话,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体会。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反思 篇6

首先,因为学生对谜语比较感兴趣,所以学生也就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都有想揭开谜底的欲望。当我把谜面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都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可能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吧,许多学生都难以理解山谷中的“特殊风向”,但这恰是理解形成山谷中奇异现象的关键。怎么办呢?看来只有借助外物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于是,我让学生以教室北边的一幢楼房为参照物,想象成是这个山谷,西山头就当作是西坡,东山头就当作是东坡,然后再让学生借助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有了这个依托,马上能投入情境,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很多学生能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种奇异的现象,至此,其实已经不需要教师作太多的解释了,关键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通过自读、默读、齐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当然,揭开谜底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文章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体会雪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在困难、压力面前懂得暂时退让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时也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以退为进。

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下几点来实现以上问题的突破:首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边读边想,与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旅行者的话语,把握重点;然后通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学生具体理解“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的含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课外延伸突破难点。

《山谷中的谜底》评课稿 篇7

许芳老师认真地备课,积极地征求备课组老师的意见或建议,在不断修改教案、试上、再修改教案的基础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顺利地完成了教研课《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任务。

整堂课紧紧围绕“谜面——谜底——解谜”的思路展开教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许老师确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了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教学第二个旅行者的话时,许老师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体会,既及时得到了教学的反馈,又适时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如果一定要提一些建议的话——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将自主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句子、找关键词、谈体会,也许这样的处理更能检测到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旅行,发现了“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的谜底,揭示了“弯 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一人生哲理。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交流讨论等形式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 强者和智者形象。

3、借助课文规范的语言进行说、写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坚忍不拔 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威武不屈 宁折不弯 师:你读得很正确。这些词都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人的坚强毅力和顽强意志。)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的味道)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定。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齐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设计意图:通过读词语,让学生对松树精神有一个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雪松面对积雪时采取对策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谜底——也就是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谜底”“谜面”的新颖说法,激发他们的探究欲,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4、交流:

(可能有的情况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B.雪松有这样的本领(自身的特性)。)

师:对呀,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其实是雪松和杂树所处的环境,这是外部原因。雪松这个本领,是他自身特性,也就是内部原因。(课件强调出示:东坡雪大 雪松这个本领)

5、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松树是什么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高大、挺拔、不畏严寒、顽强不屈)

师:说得对,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松树都是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化身,怪不得陈毅爷爷在他的诗中写道:(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那么,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巨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生机,可他却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语句。

5、交流。(生说后出示)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完好无损。”

师:你找得很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联系具体词句,想想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生自己读)(先弯曲,再反弹)师:对,雪松的本领就是弯曲、反弹。

6、组织讨论:

(出示):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请大家运用划句子、圈词语、写批注的方法认真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反驳他,要做到有理有据。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学生讨论:相机指导。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呀? 生:是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弯曲的。师:“一定的程度”是指什么程度?

生:雪积了厚厚的,雪松实在吃不消了,顶不住了!

师:对呀!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

师:如果不弯曲会怎样?(那样就会折断,无法生存。)

雪松不但不是弱者,相反是强者,更是智者!(板书:强者,智者)逞匹夫之勇不讲策略的一味蛮干,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雪松选择先弯曲,这是他抗击风雪、战胜风雪的一种方式!

7、(出示):在这过程中,雪松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认真读读这句话,扣住关键词句,想想你读出了怎样的雪松?(A.四个反复:坚持不懈,顽强。B.“„„”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指导朗读:四组同学分别轮流读省略号前的句子,然后全体齐读后面一句话。

师:同学们,透过这段文字,你看到的仅仅是雪松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A一种精神 B一种人生态度 C一个生活哲理 D一种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去读,去对话交流,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去获得知识,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8、师: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啊,我们要想真正地感悟到雪松的这种精神,就必须走进魁北克的那座山谷,走近这些雪松。出示:(放风吼的声音)看!一场大风雪来临了。怒吼的狂风裹挟着大团大团的雪花扑向了山谷,它们咆哮着,狂笑着,似乎要把山谷中的一切树木都一扫而光。

师:请大家拿起笔写下雪松与风雪抗争的情景。①学生写,师巡视,指导。②交流

师:我看到好多学生写好了,有的写的很不错。同学们,我们知道,“三分文章,七分读”我们不但要写的好,还要读的好,谁来读?(指名读)

读时注意评点,(评内容写的好,态度很好,声音很好,有明显错误要纠正。)

③师:同学们写的好,读的也很棒,让我们感受到雪松傲风斗雪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由衷的感到敬佩。让我们带着对这群智者和强者的敬佩之情(板书:智者!强者!)再来读一读描写雪松的几句话吧!(齐读:“当雪积到„„完好无损”。)

9、师: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这是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出示雪松图)看着这傲立于风雪之中,依旧苍翠挺拔的雪松,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在学生学了课文之后,让他们进行想象写作,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练习了表达,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水平。而让他们对雪松说些什么,则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

三、联系生活,感悟“弯曲”。

1.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齐读)

2.师:面对压力和困难,像雪松那样适时弯曲,作出适当的让步,最终战胜困难。其实,历史上,我们的身边也有像雪松一样的人,谁能说说?

(越王勾践、韩信)

师:我们可以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韩信胯下之辱)

师:韩信只有忍一时的胯下之辱,才能后来登台拜帅,夺取天下。(司马迁)

师:忍一时个人之辱,成《史记》千古绝唱。提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

(麦苗严冬停止生长不是畏惧严寒,而是为了来年更好地生长;青蛙冬眠不是胆小怕死,而是养精蓄锐„„)

四、总结课文。

1、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令我们钦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也让我们欣赏。

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这两个环节把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参与总结收获,培养学生养成课后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注意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习惯,丰富了知识的积累,也巩固了课堂学习效果。】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自然现象之谜》。

2、积累:

(1)由雪松的特点联想到的熟语警句(3句以上);(2)赞美松树的诗;

(3)由雪松的特点联想到的成语(3个以上)。

【设计意图:推荐读书,扩大了阅读量,体现了课标提倡读整本书的要求,积累作业则强调动手,把知识的积累落到实处。】

六、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弯曲

雪松

强者!智者!

反弹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 篇9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范文一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题目的导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重点指导生字“惟”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两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启示的话,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体会。

在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猜谜导入课题的方法。我说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个学生说那是“月亮”。我说:“月亮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写了“谜底”两字,告诉学生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课题补充完整,指名朗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理解“山谷”一词时,画了一幅简笔画,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山谷的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带着“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我觉得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简笔画理解课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课题质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初读课文的热情,吸引他们非读下去不可。

初读时,让学生带着质疑时的两个问题充分地读书,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检查初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底?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说谜面,猜谜底,课堂上呈现了生生互动的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的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导生字“惟”的写法),还理清了文章的条理。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画出表示谜面的句子,谜底的句子。然后,从文章的谜底着手,层层剖析,理解山谷东坡只长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长雪松以外还长其它杂树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片断“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便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就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那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片断的理解作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范读,让学生心随雪动。而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某一个感人的句子去读,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征和品格。最后,要求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把自己所读懂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这样,既是学生心灵的独白,又是他们的个性的张扬,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对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读,读出它的傲霜斗雪,读出它的灵活变通,以次丰富课文的内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后,再指导学生理解给人启示的话“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最后,我安排了一个练笔: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写一写对“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句话的体会。反思:课题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课题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读文题时蜻蜓点水一带而,没能读出情趣,没能读出滋味,读出感受。指导阅读重点片段时,指导太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故学生主动探究不够。语文课上读很重要,但这堂课我没能很好地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不多,朗读指导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学生的练笔,学生没有丰富的,足够的语言来表达。其原因是指导学生理解雪松给人的启示不够透彻,在设计练习时,没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也许这一练笔放在第二课时比较合理。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范文二

《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象。课文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近。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本课第二个旅行者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并能从中受到启发,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自读自悟,大胆质疑

1.鼓励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围绕课题质疑。如:是什么山谷?山谷中有什么谜底?谜底是什么?让学生独立初读,捕捉课文主要信息,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同时划出不懂的地方。

2.围绕课文基础内容和学生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如:魁北克山谷在哪里?那儿有个什么谜?是谁揭开了谜底?你读懂这个谜底没有?两个旅行者说的话你能读懂吗?教师相机与学生讨论,解决疑难。

3.教师疏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读懂谜底,读懂两个旅行者说的话——谜底给人的启示。

二、合作交流,突破难点

1.在初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引发小组合作讨论:A.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本领?”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在合作讨论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教师巡视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是强者、胜利者。

2.指导精读,理解给人启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表意见,说出他们各自真实、独特的感受与认识。

三、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1.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以有知识,说说像雪松一样以退为进的事例或词句。事例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尝胆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学习了这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读书感受等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由读导思,由思导说,重在感受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疏理重、难点,紧扣重、难点自能读书,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理解的过程中谈阅读,谈感受,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以生动精当的引导及课文所特有的魅力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入境入情。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范文三

《山谷中的谜底》讲述了两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的奇异景象后得到人生启发的故事。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在整个教学中,我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注意课外延伸。力求“读中感悟、导之以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的空间。在教学中抓住以下两点:

一、感悟文本,突出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的表现了雪松与积雪抗争的傲然姿态。“反复的积,反复的弯,反复的落,反复的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索,以读促情,以悟促读,以自读、默读、齐读以及创设情境的引读这多种形式的读,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受到雪松与积雪抗争时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让雪松那顽强抗争的形象清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二、导之以行,突破难点

山谷中的谜底的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猜谜导入课题的方法。我说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个学生说那是“月亮”。我说:“月亮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写了“谜底”两字,告诉学生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课题补充完整,指名朗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理解“山谷”一词时,画了一幅简笔画,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山谷的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带着“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我觉得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简笔画理解课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课题质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初读课文的热情,吸引他们非读下去不可。

初读时,让学生带着质疑时的两个问题充分地读书,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检查初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底?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说谜面,猜谜底,课堂上呈现了生生互动的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的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导生字“惟”的写法),还理清了文章的条理。

上一篇:实验教师研讨交流制度下一篇:危机与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