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2025-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共12篇)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篇1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反思二:本节教材内容中知识方面的要求,基本上与旧教材相同,有些知识点还有所删减,如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未作要求。教材突出表现在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安排了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一门科学课,而科学课不能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学科学”,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做科学”。教学中应设置问题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讲清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什么,研究什么,明确每步实验操作的目的。

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球”和思想,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是本节教学中最难驾驭的。

教学点评

1.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剖、观察两种类型的种子结构后,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种子结构的知识,再观察、识别自己带来的种子的结构,有效地指导了学生运用知识、推理、判断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最后填写比较表,并相互交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

2.第二课时的导入是利用学生课下实验的现象,引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种子的成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逻辑性也强。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步推进,一步步得出结论,条理性强。最后再探究其他种子的成分,使教学设计意图得以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3.第三课时,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图6??5的实验方案,分解为单一因素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

反思三:经过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合适的温度和空气。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实验结果不是这样。我把种子也浸在水里就是说没有空气,但我的种子却发芽了,说明种子的萌发不需要空气。”这下子可热闹了,有一部分同学立即附和,一部分同学竭力反对、还有一部分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让你目瞪口呆。片段:

生:水里有氧气,所以在水里的种子也能发芽。

生:氧气不能溶解在水里,说明水里没有氧气,所以收集氧气时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生:水里没有氧气的话鱼、虾就会死光,为什么还有鱼和虾呢?

生:水里有氧气的话,为什么把燃烧的火柴放进去会灭掉呢?

生:水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火不能在水里燃烧。

生:既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又是不能呼吸的,为什么种子没有闷死。。。

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很有趣,但却可以真正的说明学生的思维已被很好的激发,我没有参与,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争论的差不多了,我说话了:“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但不管怎么样确实那个同学的种子发芽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如何设计实验呢?”学生开始讨论。

生:把水烧开,凉了、就没有空气了,再把种子浸在水里这样就可以了。

生:可以找一个比较长的瓶子,水装的很深,一些种子埋在水底,一些种子放在靠近水平面的地方。

学生的实验设计突出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能不说学生对一些争论的问题已经可以想到用不同的科学实验来解决,说明学生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知识。所以说不要低估了我们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虽然有差异,但可以互相弥补、有交*,整体来讲学生是有潜能的,把他激发出来就需要老师的策略,所以老师的教育任务是艰巨的。

有时候真的怪我们的实验条件太差(已经够好了,只是相对于科学家的实验条件来说的。哈哈!)不能让学生用奇怪的方法来证明奇怪的想法。当然也有好处,可以激发学生从现实条件出发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篇2

1.创设有趣味的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围绕你讲述的内容, 借助典故、故事、卡通动画或图片, 以吸引学生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例如:如教学“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课时, 引导学生回忆白居易的“古原草”, 思考农民播种前要准备什么工作?并以学生作品“被子植物的一生”组图导入课题。

2.设置问题情境[1],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1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人的大脑在受到刺激的时候会产生较强的兴奋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是加强学生兴奋点的有效方法。以生活常识或社会实践为情境, 引出探究课题,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困惑, 得到启发, 当学生发现问题, 可以给予肯定, 激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 作出合理的假设。例如在本节探究课中可以借用名句和俗语“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和“一年之季在于春”以及一些农耕的图片作为课堂导入。提问, 这两句中的“春”字指什么?为什么农民播种选择春天而不是夏天或是冬天呢?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 此时只需提供一个讨论的机会, 学生便立刻开始讨论[2],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学生自然就会得出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 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如探究式学习和探究式提问的提倡者所认为的, “引导学生提问并由学生自己萌发思想而产生的智力开发, 能增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并有助于培养创新科学家。”

2.2设计一连串的问题, 启发学生学习思维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第一个涉及多个探究因素的探究活动, 学生可能会考虑从温度、空气、水、光照、土壤……多方面来进行研究, 远远超出课本的内容。此时不要告诉学生, 哪些是必需的, 哪些是不必需的, 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 大部分的学生能针对某一个问题设计实验, 有的甚至更多, 但学生受已有知识、经验和探究能力等的限制, 探究过程中很容易忽略两个重要原则如设置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 讨论中也会出现钻牛角尖、幼稚、片面等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思考中可能出现的困惑或错误, 精心设计出一连串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 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如:

2.2.1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进行实验?

2.2.2实验中每组种子要多少粒?每组一粒可以吗?为什么?

2.2.3你选择哪个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如何控制?

2.2.4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 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 其他环境条件要和对照组相同吗?

2.2.5设计实验方案, 用文字表述出探究步骤。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多个, 我们要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把将多个变量分成几个方案讨论, 每一个小组只针对一个变量来设计。这样一来, 既能充分展示各个小组的智慧, 又能促进小组成员团体合作, 相互质疑, 多角度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进而完善方案, 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3深化问题,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当面临的问题解决时, 同时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当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间提出质疑, 此时应该针对小组间的冲突, 把握机会, 使问题升华, 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

2.3.1以对“水分”这一变量设计多组对照吗?如何设计? (启发学生对照实验可以是两组、三组或多组, 使自己的思维更加严谨。)

2.3.2如何对“温度”、“空气”这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通过知识迁移, 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发展,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体现得更充分。)

2.3.3光照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吗? (作为探究思维的进一步延伸, 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空间,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2.3.4不完整的种子能否萌发 (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抓住问题的本质)

在本节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 以“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能使课堂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勇于创新, 自主探究。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丁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探索[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希望的种子在萌发 篇3

一个优秀的女孩,美中不足的是走起路来脚一巅一簸的,像一辆汽车奔驰在陡峭的路上。每见人们都投来异样的目光,我便有种自卑感:当别人在跑道上如一匹自由的骏马奔跑时,我却远远落在背后;当同学们挥洒自如地做着早操,而我只能孤单地留在冷冰冰的教室里……想到这些,泪珠不由地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

我不愿意就此妥协,下定决心,奋发学习。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我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2012年,我虽还是学生,可我却奇迹般地当上了鞋子设计师。

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设计了一种鞋子,这鞋子从外表看跟平常的鞋子没啥不一样的。但是你只要穿上这种鞋,你将会有无数的收获与喜悦。

这种鞋是由魔表操作。当你去买鞋就会有人赙赠你一块手表。把手表戴在手上,便可以轻松操作了。穿上鞋,按动粉红色的按钮,可使你摒弃拐杖、轮椅,你便可以走路、奔跑、自由“飞翔”;按动绿色按钮可以使鞋子变为一双羽翼,你可以飞到蓝天与小鸟展翅高飞,鸟瞰这大千世界;按动白色按钮可以自动调温,夏天可以让你仿佛置身于凉爽的金秋,严寒的冬天可以让你置身于和煦的春天;有了这种鞋,你的生活将会无比甜蜜,无比的快乐、无比的……

我研发的这双鞋是残疾人希望的种子。愿它能代替我把这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田里!

(指导老师:王晓东)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篇4

一首小诗本想让学生理解根的顽强生长,但没有考虑到该课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所以出现了误解和卡克――应注意生物课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培养的.幼根时问了“为什么这样多?”、“哪里长出来的?”两个问题,不太合适,应放在学习完结构和功能后学生才能答出――注意问题的问法和出现时机;

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时,多数学生没有看到,就让学生做学案的题目了,就是对是否看到了教师也没有确认、落实,更没有对看不到的进一步地指导――注意给学生时间操作和结果的确认;

讨论根的生长跟谁有关?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太短――注意该讨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需要花费一点时间;

用课件显示枝条,不如展示实物――给学生直观的真实感受;

动画演示芽发育成枝条,给学生动态的连续印象――很好;

让学生摘取去掉叶片的带芽枝条的顶芽进行切开观察并让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了切开的芽同时解说,这点很好。不足处:干嘛要去掉叶片呢?带叶不是更好吗?没有让学生认识顶芽和侧芽;实物展示要是进行放大的调节会更好些。

建议:先出示带叶枝条让学生辨认叶片、茎、芽(顶芽和侧芽),之后在学习芽的结构和发育不是更好吗?

芽的发育连线,学生已经在学案上完成了,改为实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课件上重复一个标准答案了;

植物需要营养物质,先说了结论之后在让学生看实验的结果和现象,顺序颠倒了;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引言: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2.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3.怎样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

4.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对每一对照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一样?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 6.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

其中“讨论1”,根据生活常识,学生能够作出选择:完整的、饱满的、活的种子。“讨论2”,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课本上的材料回答,有的学生可能选择其他的材料用具,只要选择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讨论3”和“讨论4”主要涉及到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问题,也是重点。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讨论4”中除了课本涉及到的,学生提出的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可以告诉学生,如有兴趣,课后可以就这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5”和“讨论6”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有共性,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并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小组间交流讨论的结果,各小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实验计划。本实验的具体实施在课下完成,实验期间教师要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要求每组负责的学生,要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以备下节课组间交流汇报。并注意记录本组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出现什么问题、组员是否都参与到实验中等。

第二部分: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实验

教师向学生质疑:一粒种子在外界的环境条件具备时,一定能萌发吗?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回答。进而让学生明确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在农业生产上,播种之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之后由生物裸外小组学生演示课前做的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教师分发实验装置,并进行强调:抽样检测的方法及应用培养皿底部的滤纸要保持湿润,但不要见明水,要有适宜的温度,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萌发的种子数,连续观察7天发芽率的计算公式重复测定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本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完成。)第三部分:结论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果。虽然在讨论提纲中已明确了实验步骤,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对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会出现结论相同而过程不尽相同的现象,因此教师应给予每个小组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创意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学生谈出设计思路。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教师帮其分析原因,鼓励其课后重做。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实验中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相互合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性。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思考:我们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共分了几个步骤?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用这六个步骤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不可以用这六个步骤来探究其他条件(如光)是否影响种子的萌发?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用这六个步骤来研究任何生物的生命现象,因为这是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让学生可以选其中一个(如光)作为进一步探究课题。

在学生简单讨论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行制定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实施探究(如,可用黑布包裹作为探究“光”因素的对照组。一周后学生会发现瓶子无论是否用黑布遮盖,瓶里的种子都会萌发,并完成探究报告。学生的探究报告既是对本节课教学情况的反馈,又可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过程性评价。然后把每位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中的表现通过自评、同学评和教师评都记录到其成长档案袋中。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各小组之间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现象及计算结果,教师再通过CAI课件分别展示完整的、无胚的、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的萌发状况(萌发长出健壮的幼苗、未萌发、幼苗发育瘦弱),让学生观察回答后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种子的自身条件有:完整的、活的胚,贮存时间短的,渡过了休眠期的种子。进而教师指导学生实物投影不同的种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和说明,例如,破损的、干瘪的、发育不够完善、贮存时间过长等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第四部分:种子萌发的过程

先由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再进一步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动态过程CAI课件,并引导学生注意: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胀破种皮,才能促使胚的发育。首先钻出种皮的结构是根,胚芽、胚轴、胚根分别发育成茎和叶、连接根和茎的部分、根。菜豆种子萌发的营养从子叶中获得,种子萌发的结果是:胚发育成新植物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种子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如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种子的提早萌发?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播种所需的种子,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呢?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交流解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你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吗?你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吗?你能说出种子萌发需要那些条件吗?你认同了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及方法吗?你学会了抽样检测的方法吗?这样在温馨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学到了知识并掌握了方法。第六部分:达标检测

通过各种类型的选择和判断题,激励每位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第七部分:课后实践

自己动手培植豆芽,并进行品尝;继续培养菜豆种子的幼苗,并注意观察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做好记录,以备下节课进行交流。

专家点评

一些探究活动,要设计好课内外的结合

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有间隔的课时组成的。于是,一些探究活动,必须妥善处理好课堂内外的结合。

“种子的萌发”,连续安排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两个探究活动,两个活动都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教学处理上存在着困难。

关茜老师的做法是,把探究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即测定发芽率),连接在一起,在课内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集中总结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并在学生已经观察到萌发过程的基础上,以CAI课件展示萌发的动态过程。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比较节约。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赵冬林) 篇6

大靖初级中学

赵冬林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第一节课已经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但这一节课在巩固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自身条件,进而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这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能力方面:

(1)通过复习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巩固对 1 照实验这一方法,加强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自身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①、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二)重点:

1.复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加强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难点:

1.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结论的得出。2.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往往是从电视、报刊或课本等途径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情况,真正亲手实验或亲眼观察植物种子萌发的学生不多。至于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虽然能说出 几句但又不敢肯定。能利用实验总结出科学理论的同学更少。让几个学生一起亲手设计实验又寻找种子萌发条件,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要的外界条件,初步学会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总结,当然也是他们乐意去做的事。实验探究方法合作拟订及合作实验在以前学习的课程里已有一定基础,这节课对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可以起到进步深化。

三、教学方法、理念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四、教学步骤

活动一: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三天的时间,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活动二:复习引入

复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引导得出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等外界环境条件 活动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处于休眠期的种子,胚死亡的种子的图片 图片展示被昆虫咬坏或储存时间过长已经死亡的种子让同学们想想能不能萌发?

此外,告诉学生种子成熟后大都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正在休眠时期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教师引导得出实验结论: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等外界环境条件外,种子自身结构完整、活的胚储藏丰富营养、度过休眠期直接影响萌发率。

2.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有了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可以萌发成为幼苗。那么,幼苗又是如何发育形成的呢?

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的图片。学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过程,感叹生命的伟大。说出种子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了新植株的什么器官。

1.测定种子的发育率小活动的开展,将生物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

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篇7

该种主要分布于河南西南部, 鲁山、嵩县、栾川、卢氏、灵宝等县及湖北西部房县、神农架、巴东, 陕西南部山岚皋、石泉、宁陕、华县、长安、周至、太白山、佛坪、留坝、略阳、华阴, 甘肃天水、武都、舟曲和迭部等地, 垂直分布范围为1350米~3200米[1,2]。秦岭冷杉主要生于阴坡及山谷溪旁的密林中, 分布地的气候温凉湿润, 年平均气温7.7℃, 极端高温不超过35.0℃, 极端低温不低于-15.3℃, 相对湿度不小于78%, 年降水量为1347毫米。受分布地影响, 秦岭冷杉结实量非常有限, 多数植株常不结实, 仅有少数生长在光照充足地段的成龄植株能够正常结实, 但有隔年结实的现象, 且种子易遭鼠类的啮食[2,3]。林下杂灌丛生, 即便有种子落下, 也难接触土壤、发芽生长, 造成天然更新困难、持续繁衍能力极弱[2,4]。

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是植物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对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来阐明其萌发的特性, 积累秦岭冷杉对环境适应机制的基本资料, 为进一步开展小陇山林区秦岭冷杉研究奠定基础。

一、材料和方法

本试验所用秦岭冷杉种子2012年10月采于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党川林场火焰山山顶, 种子从球果上分离后贮藏在温度为4℃的种子贮藏箱内。种子萌发实验按照每组30粒, 4个重复, 放置于10厘米的组培盒中培养。种子的萌发以胚根达到种子长度的1/2为标志。发芽试验时每24小时观察1次, 以发芽率和发芽势为指标, 并将已萌发的幼苗取出, 在发芽种子数达到高峰时计算发芽势, 在发芽末期连续5天发芽粒数平均不足供测种子总数的1%时计算发芽率。发芽率和发芽势计算公式如下[2,5]:

发芽率 (%) =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参试种子总粒数×100%;

发芽势 (%) =正常达高峰时正常发芽种子粒数/参试种子总粒数×100%。

㈠种子千粒重的测定从纯净种子中, 随机取100粒为1组, 共取8组, 即为8个重复, 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由此得出种子千粒重。

㈡种子生活力测定按照ISTA种子检验规程, 采用四唑 (1.0%) 染色法测定秦岭冷杉种子的生活力。检验设4个重复, 每个重复100粒种子, 先把种子浸泡于20℃~30℃水中3天, 然后取出胚在30℃条件下用四唑染色18小时, 染完色后根据种胚的着色程度和部位, 按ISTA种子检验规程上的标准图鉴定种子的生活力。

㈢种子萌发特性的测定

1.不同的低温层积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浸泡3天后与湿沙按1∶3的比例混合, 在4℃下层积。层积时间分别为0天、14天、21天、28天, 层积后放在25℃、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的条件下的光照培养箱内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2.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层积21天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在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的条件下, 设置20℃、25℃和变温20℃~30℃ (低温8小时, 高温16小时) 3种不同温度下在光照培养箱内分别进行种子萌发实验。

3.光照和黑暗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层积21天的种子, 在25℃条件下, 分别在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和连续黑暗下在光照培养箱内进行萌发实验。

4.发芽基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层积21天的种子, 分别置于滤纸和细沙 (经过0.8毫米孔筛后灭菌使用) 的发芽床上, 在25℃和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的条件下进行萌发。

二、结果与分析

㈠种子的千粒重通常, 大粒种子或重量大的种子比小粒种子具有较充实的贮藏物质。 (傅家瑞, 1985) 就秦岭冷杉而言, 由于种子中有一定比例的空粒和涩粒, 因此应通过种子的重量指标来了解种子质量。经统计, 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13.92克。秦岭冷杉种子的重量大, 产量低, 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性, 大粒种子可以贮藏更多的物质, 为种子萌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保证幼苗能够有充足的养料, 最大可能用于生长, 尽量争夺和占据空间, 在种间竞争中处于优势。

㈡种子生活力采用四唑染色法检验秦岭冷杉种子生活力, 结果表明, 有生活力的种子为25.50%, 将种子解剖来看, 空粒和涩粒占的比例很大, 分别为21.00%和33.00% (表1) , 说明秦岭冷杉发育良好的种子比率较低。具有完整胚的种子中有8.00%的种子是腐烂粒。

同一种批种子用四唑染色测定生活力和做发芽实验 (层积28天、在恒温25℃和光照条件下) 比较, 发芽实验结果为种子平均萌发率为19.25% (图1) , 略低于四唑染色的结果25.50%。

㈢种子萌发特性

1.不同层积时间对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的影响。秦岭冷杉种子经不同的低温层积时间后, 在25℃和光照条件下, 低温层积处理对秦岭冷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即随着层积时间的增加, 可以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起始发芽时间也提前 (图1) 。层积25天比21天最终的发芽率高, 但是它们的发芽势相同 (图2) 。

2.不同温度对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的影响。在光照条件下, 秦岭冷杉种子在20℃、25℃和变温20℃~30℃的萌发结果表明 (图3、图4) 不同的温度条件对发芽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对发芽势有显著的影响。

由图3可知, 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其发芽进程差异很大。25℃的发芽曲线在第12天以后基本平稳, 而20℃、20℃~30℃的曲线在第18天以后才达到平稳。换言之, 在25℃下, 秦岭冷杉种子仅需12天左右的就可以达到最大萌发率的90%, 而另外两种温度条件下却是18天左右才能达到最大发芽率的90%。

3.光照对秦岭冷杉种子发芽的影响。在光照和连续黑暗条件下秦岭冷杉种子平均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发芽势的差异却很明显 (图5、图6) , 说明光照对种子萌发并非必要条件, 它只能加速秦岭冷杉种子的发芽进程。在有光照条件下, 种子在第10天的发芽率为17%, 达到最大发芽率的85%;而黑暗条件下, 第10天时发芽率仅为9%, 第21天才达到17%的水平。二者相比, 在光照条件下其发芽进程提前了11天。

4.发芽基质对秦岭冷杉种子发芽的影响。在湿沙和滤纸两种基质上, 秦岭冷杉种子都是播种后第4天开始发芽, 但整个发芽进程和发芽结果都有很大的差别 (图7和图8) 。在湿沙上萌发的秦岭冷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是21.00%和18.00%, 在滤纸上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是12.00%和9.00%,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细沙是秦岭冷杉种子较好的发芽基质。

三、讨论

秦岭冷杉种子也具浅休眠, 在萌发之前先浸种3天~5天, 然后与湿沙1∶3混合, 在4℃下进行低温层积处理, 这样可以明显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实验证明层积的时间越长, 效果越好。一般情况下, 层积1个月左右的发芽率 (层积28天发芽率23.0%±2.5%) 已经接近种子的生活力水平 (26.0%) , 但是, 层积21天发芽势与层积28天的很接近, 因此层积3周就可以达到解除休眠的效果。秦岭冷杉种子休眠作用是长期适应环境形成的一种生态对策, 其休眠首先在时间上避开了不良的环境。在20℃、25℃和20℃~30℃三种温度条件下最后的发芽率并无差异, 发芽进程差别很大。在25℃下, 秦岭冷杉种子仅需11天左右就可以达到最大萌发率的90%, 而另外两种温度条件下却是20天左右才能达到最大发芽率的90%。因此在秦岭冷杉育苗生产技术中, 在25℃的温度条件发芽进程最短。光照对于秦岭冷杉种子发芽是有利的, 但不是必需的条件。有资料表明, 秦岭冷杉在郁闭度大的林分中天然更新不良, 而在林冠稀疏、排水良好的林缘、林窗处天然更新良好 (傅立国, 1992) 。说明光照可以促进秦岭冷杉种子发芽。沙可以半覆盖或是完全覆盖种子, 使种子可以吸收到充足的水分, 而且沙之间有较大的空隙, 保证充足氧气。因此秦岭冷杉种子发芽基质沙床比纸床好。

摘要:秦岭冷杉 (Abies chensiensis) 为中国特有种, 现为渐危种。经测定, 秦岭冷杉种子千粒重为13.92克。四唑 (1.0%) 染色测种子生活力的结果为有生活力的种子为25.50%, 无活力的为12.5%, 空粒为21.00%, 涩粒为33.00%, 8.00%的种子是腐烂粒。染色结果与对比发芽实验的结果很接近。对种子进行0天、14天、21天、28天低温 (4℃) 层积处理, 发现低温层积可以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 层积21天即可达到最佳效果。设置20℃、25℃和变温20℃30℃三种温度条件下发芽比较, 最终的发芽率并没有差异, 发芽势差异显著, 25℃是秦岭冷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光照8小时/天、10微摩/ (平方米·秒) 和黑暗下种子的最后发芽率差异不大, 但是光照发芽势高, 光照可以促进秦岭冷杉种子快速发芽、出苗整齐。沙床与纸床做发芽基质相比, 前者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比后者高。

关键词: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

参考文献

[1]张岂凡.中国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

[2]赖江山, 李庆梅, 谢宗强.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 2003, (5) .

[3]傅立国.中国物种红色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4]王罗荣, 宋丛文, 陈清波, 等.神农架秦岭冷杉种质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2000, (4) .

种子萌发问题 篇8

一、 构建知识网络与疑难导析

(一) 果实与种子各部分结构来源及基因型

1. 知识结构

以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基因型雌性个体为AA,雄性个体为aa为例。

2. 难点导析

(1) 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营养供给问题

植物个体发育过程大致可表示为:

受精卵形成A胚萌发B幼苗营养生长生殖生长C性成熟植物个体

A过程:营养物质是由胚柄从周围环境(即胚囊)中吸收来的。

B种子萌发过程中: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来自子叶

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来自胚乳

C幼苗真叶长出后:由光合作用合成营养植物。

(2) 果皮(包括豆荚)和种子的颜色判定问题是高中生物“遗传部分”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所在,解决该类试题一定要弄清各部分的来源及发育情况。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因此所结的果皮的颜色是由子房壁的基因型所决定的,接受花粉的植株(母方)基因型即为子房壁的基因型;因为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成的,所以种皮的颜色也是与接受花粉的植株(母方)基因型相同;当某些种子的种皮为无色透明时,透出的是子叶颜色时,子叶是胚的一部分,子叶颜色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的基因共同决定的。如果是有胚乳的种子,胚乳的颜色是由一个精子和两个极核的基因共同决定的。

(二) 种子的成分

1. 知识结构

2.难点导析

(1)关于种子体内的自由水和结合水

种子在晒干过程中,蒸发出来的是自由水;干种子在烘烤过程中,再损耗的水是结合水。在植物细胞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变化,是与生命活动相适应的,比值越大,意味着生命活动越旺盛。种子萌发期,部分结合水转变成自由水,增强新陈代谢强度;进入休眠期,则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降低新陈代谢强度。

(2)相关鉴定实验

在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选材最好呈白色或无色含可溶性还原糖丰富的组织或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则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其细胞内主要是淀粉,而淀粉是非还原糖。另外,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斐林试剂乙液(质量深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充分混合后,再与样品混合。在蛋白质的相关鉴定中,双缩脲试剂的加入,必须是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整个过程不能加热,因为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活性。

(三)种子萌发过程中涉及的重要生理过程

1.知识网络

2. 难点导析

(1) 萌发种子的吸水方式

萌发的种子在液泡形成之前,其吸水方式为吸胀作用,其物质基础为体内的亲水性物质,包括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在根尖形成之后,主要在根毛区(成熟区)吸收水分,其吸水方式主要为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完成需两个基本条件:① 半透膜② 浓度差。

(2) 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与物质转变

油菜种子在成熟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曲线可大致表示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子的成熟,脂肪占比重的百分比逐渐增高,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渐减少;从图A可以看出油菜种子内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脂肪,从图B看出,随着萌发的进程,脂肪可以转化为可溶性糖,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

(3)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成分组成与耗氧关系

常见的几类种子有机物的含量有较大差别,如花生中含脂肪较多,豆类种子含蛋白质较多,小麦、水稻种子则含淀粉较多。三大有机物(淀粉、脂肪、蛋白质)从元素组成及比例来分析:脂肪C与H所占的比例最高,故同样消耗等量的三大有机物,氧化脂肪所需的氧气最多,产生的能量也最多。

二、 高考真题分析

例1

(2007年江苏卷)植物种子萌发出土前的代谢方式是()

A. 自养、厌氧B. 异养、需氧

C. 自养、需氧D. 异养、厌氧和需氧

解析 种子虽然是长在上一代植株上,但其已属下一代的器官。萌发时种子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种皮有一定厚度,呼吸方式包括无氧和有氧),不要外来提供营养,但毕竟不是自身合成的,同化方式仍为异养型。

答案 D

例2

(2007年天津卷)关于子粒的颜色:豆子的种皮是无色的,我们所看到的豆粒的颜色其实是子叶的颜色。子叶是胚的一部分(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豆粒的颜色是由受精卵所决定的。图2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叙述是()

A ①与③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不同

B ①结构由胚芽、胚轴、胚根和胚柄四部分构成

C ②结构会出现在所有被子植物的成熟种子中

D ④过程的初期需要添加必需矿质元素

解析 从图中要判断出①是胚,②胚乳,③为珠被,①与③基因型可能不相同,A项正确; B项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胚柄不属于胚的组成;双子叶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其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在种子萌发初期所需的矿质元素来自于种子本身。

答案 A

例3 (2005年广东卷)认识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图3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变化规律曲线,据图完成下列填空。

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水分吸收可分为三个阶级。第Ⅰ阶段是吸胀期,种子迅速吸水。第Ⅱ阶段是吸水停滞期。第Ⅲ阶段是重新迅速吸水期,主要通过吸收水分。第Ⅲ阶段由于胚的迅速生长,胚根突破种皮, 呼吸加强。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 阶段。

解析 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吸收的第Ⅰ阶段吸胀期的吸水方式是吸胀吸水,即依靠细胞中的亲水性物质吸水;第Ⅲ阶段因根细胞已形成液泡,成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吸水方式为渗透吸水。胚根突破种皮后,根细胞的呼吸作用加强,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对于死亡或休眠的种子,其细胞死亡或处于休眠,根细胞未形成为成熟细胞,因细胞中含有亲水性物质,第Ⅰ阶段吸胀期的吸胀吸水仍能进行,故此时吸水作用只停留在第Ⅱ阶段。

答案 渗透作用;有氧;Ⅱ

针对性练习

1 水稻的顶细胞含有24条染色体,在一般情况下,它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种皮细胞、极核及胚乳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依次是()

A 12、24、24、36B 24、24、24、36

C 24、24、12、36D 24、12、12、36

2 在荠菜胚的发育和种子萌发期间,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结构分别是()

A 胚乳和子叶 B 子叶和大型泡状细胞

C 大型泡状细胞和胚乳 D 大型泡状细胞和子叶

3 图4中甲、乙两图都表示被子植物个体发育中胚和胚乳的发育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表示胚的发育,图甲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

B b表示胚乳的发育,图甲表示大豆种子的形成

C c表示胚乳的发育,图乙表示玉米种子的形成

D c表示胚的发育,图乙表示大豆种子的形成

4 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存在着差异。表1是几种植物种子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质量百分数)。下列有关针对大豆、小麦和油菜种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播种时,尽可能浅播的是花生

B. 大豆种子中贮藏营养物质的结构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

C. 小麦种子结构中可能含有三种不同的基因型

D. 种子萌发过程中,既存在有机物的分解,也存在有机物的合成。

5 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 花生种子富含脂肪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材料

D 鸡蛋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的动物材料

6 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甲、乙、丙、丁4个培养皿,培养皿中有潮湿的滤纸,各放入100粒莴苣种子,然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光照,数天后结果如表2。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最恰当的一个结论是()

A 只要有光照,莴苣种子就能发芽

B 不照光,莴苣种子不能发芽,远红光能抑制其发芽

C 橘红光可促进莴苣种子发芽,远红光可抑制其发芽

D 橘红光可促进莴苣种子发芽,但远红光可抵消橘红光的作用

7 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有机物的含量如图5,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合成同样质量的种子,小麦需要矿质元素最少

B 种子中有机物最终都来自光合作用

C 萌发时,三种种子中酶的种类、含量不同

D 萌发时,同质量种子需氧量相同

8 (多选)番茄果皮红色对黄色是显性,番茄甲自交全部结红果,番茄乙自交全部结黄果,现将番茄甲的花粉授到番茄乙的柱头上,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上述杂交所得果实全呈黄色

B 上述杂交所得果实全呈红色

C 番茄甲肯定是纯合体

D 番茄乙肯定是纯合体

9 (多选)图6是大豆种子萌发时的干物质变化示意图。以下各项描述正确的是()

A. ab段胚轴延长较快

B. bc段子叶中叶绿素迅速增加

C. cd段子叶出现衰老

D. cd段之后幼苗由胚乳提供营养

10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

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图7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性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3支试管,其中液体颜色呈砖红色的试管是;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颜色较深的原因是;不变色的试管是,不变色的原因是。

(2)若向B、D、F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3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

(3)以上实验的3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参考答案

1 C

2 D

3 D

4 B

5 A

6 D

7 D

8 ACD

9 ABC

10(1)A和C C 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多 E 酶失活 (2) 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 (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个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斑氏试剂或答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

种子的萌发教案 篇9

周隆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学生的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本节课是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八年级学 生虽然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 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循序渐进地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 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四、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4分钟)复习提问: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展示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绿豆等 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种子有哪些结构其作用是什么?

3、出示豆芽、一棵完整的大豆植株并和大豆种子摆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回答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

思考并描述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通过观察种子、豆芽、植株等实物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 自主学习

(8分钟)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请谈谈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理解。

2、种子萌发的条件:

(1)、环境(外界)条件:适宜的()、充足的()和适量的()。(2)、自身的条件:()是完整的,并且是()的,以及供发育的()。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1 7到18页的内容,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做出特殊标记,以待全班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实验探究(25分钟)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

1、让学生展示课前自己培养的幼苗。

2、创设情境:

①干旱的秋天,农民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

②许多农作物一定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③种植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内有充足的空气。

3、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将假设的条件写于黑板上(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4、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如:水。有水 无水

过渡:又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呢?

5、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①.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数量多少比较合适? ②.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③.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

6、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

7、教师做变量和对照实验设计指导出示示范实验计划,组织 学生评价各组计划,并讨论,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8、提出问题: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待学生设计完方案后,展示图片说明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9、过渡: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教师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胚完整且是活的、无胚的、烘烤过的种子的萌发状况。注:1为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为无胚的的种子 3为烘烤过的种子

10、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如被虫子蛀过的种子、磨成面粉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失去胚乳的玉米不能萌发,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1、知识拓展: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小组合作,结合生 活经验,提出探究的 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各学习小组分工对不同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分别制订实验计划并设置条件变量。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结合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胚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还需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阅读资料,抒发感悟(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等)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 问题途径,这样积极性更高。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过交流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很活跃,老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实验过程会有很多问题,会发现自己设计缺陷。但 老师的指导应当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通过实验结果和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使本节课得到升华。分层达标

(8分钟)一.填空题: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设计中包括___组对照实验,这几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_ _ _。

通过分析可知,种子萌发的外部环境条件是__ __、___ _、__ __。

通过思考与练习一发现,种子萌发除上述外部环境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内部条件,即:必须是_ __、_ __、_ __。

二、选择题:

1、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

A、一定的水分 B、适宜的温度 C、适度的光照 D、充足的空气

2、为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人选取若干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然后放在同一环境中分别按下列方式培养:(1)组:常温+湿润土壤;(2)组:冷藏+湿润土壤;(3)组:常温+干燥土壤;(4)组: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1)和(2)能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2)和(3)能验证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2)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3)和(4)能 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思考题:

1、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秋后把玉米棒子、高梁穗子吊挂在屋檐下面,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2、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并且最好在小雨过后播种,这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

《种子的萌发》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1)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铜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铜胁迫;小麦种子;发芽率;细胞膜透性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11.029

Effect of Copper stress on Wheat Seed Germination

LIN Pan, NA Ri-su, XU Yan-yan, ZHANG Feng-jie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0,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pper stress on germination of liaomai 26 wheat fe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ow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stress could promote the germination of wheat seeds. In short time,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opper stress might promote the wheat germination, but with increasing time, the final germination rates were inhibited. Resistance mechanisms existed in the cell surface, it could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cell membrane in the short term, bu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centration and time, it couldnt protect the loss ultimately.

Key words: copper stress; wheat seed;germination rate;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铜是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是植物体内很多关键酶的辅基,但超过一定数量会严重影响植物的代谢机制。 因“三废”排放引起的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日益加重,农作物中铜蓄积问题严重,沿着食物链传递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1]。小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 研究因冶炼、矿业、能源生产和农药使用带来的铜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尤为重要[2]。目前,关于重金属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多数集中在铬盐污染和对幼苗生长阶段的形态学分析方面,而关于铜盐对小麦种子萌发阶段的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法研究铜胁迫对小麦种子发芽率、膜透性和幼苗生长与生理代谢的影响,探讨小麦种子在铜胁迫下的反应机制,为深入研究铜胁迫下植物的生长与代谢机制提供帮助。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供试小麦品种选取辽春26号, 产自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试剂为天津科密欧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的氯化铜(CuCl2,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挑选籽粒饱满,大小均一的辽春26号小麦种子于烧杯中,加入适量0.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0 min,再用蒸馏水冲洗数次,滤纸吸干后放入培养皿中开始试验,备用。取直径10 cm的培养皿若干,每个平整放入两张90 cm的滤纸。每个培养皿中均匀放入30粒种子,再分别加入0 mg·L-1(不添加铜离子的蒸馏水为对照),25,50,100 ,200 ,400,800 mg·L-1的氯化铜溶液,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然后将所有培养皿置入(25±1) ℃恒温箱中培养,光照8 h·d -1,每天补充1次水分,计算发芽个数及发芽率。以胚根长度大于3 mm时为发芽标准,统计6天发芽数。每天发芽率(%)=6 d内每天供试种子的发芽数/供试种子总数×100%。在第6、7、8天,用电导仪法测定相对电导率, 相对电导率 = (浸泡液中电导率值 /煮沸后电导率值 ) × 100%[3]。

2 结果与分析

2.1 铜胁迫对小麦种子的萌发的影响

不同铜离子浓度的溶液处理小麦种子发芽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种子的总发芽率随之降低。观察其发芽率可以发现,小麦第1天的发芽率随铜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当铜含量为200 mg·L-1时,小麦的发芽率最大,之后随铜离子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发芽率呈下降;从第2 天开始可观察到铜离子浓度的增加对小麦发芽的抑制作用,并逐天增大。

2.2 铜胁迫对小麦种子质膜透性的影响

采用相对电导率来表示铜离子对小麦质膜透性的破坏程度,相对电导率越高,则说明细胞膜透性越大,植株收到了严重的毒害作用。

从图2 可以看出,在不同浓度铜离子的胁迫下,第6 天的电导率呈不规律变化;第7、8 天电导率随铜含量的增加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且在相同浓度下,第7 天电导率较第8 天低。而在图2数据中,800 mg·L-1的电导率都处于一个异常高的状态下,就第7、8 天而言,800 mg·L-1的电导率甚至较当日对照组的电导率高出一倍多。

3 结论与讨论

许多植物的种子萌发和苗期对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敏感,因此在重金属胁迫下,萌发期和苗期植物生长的变化常作为评价植物重金属忍耐度的重要指标[4]。

对铜离子而言,小麦是比较敏感的植物。试验结果表明,铜离子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期的影响表现分为两个方面:就总发芽率来说,随着浓度的升高,铜胁迫对小麦萌发的抑制作用增强。铜的存在,抑制了小麦种子淀粉酶的活性,降低贮存物质的分解速度,而随着浓度的增加,铜的富集作用使种子萌发所需物质和能量的供用受阻,从而降低了萌发率[5]。另一方面观察其第一天发芽情况,在一定范围内(0~200 mg·L-1),对小麦种子的萌发反而起到促进效应。分析其可能原因为:溶液与小麦种子接触时间不长,导致内渗的铜离子浓度不是很高,而此时的浓度刚好对于小麦的萌发起到促进作用;初期高浓度Cu2+引起了细胞活性氧的增加,从而刺激了保护酶系统,使保护酶活性增加[6],保护酶可能激活小麦种子内萌发酶从而促进小麦种子的萌发。

重金属与细胞壁的结合可阻止过多的金属盐进入细胞原生质,从而保证了植物细胞正常的代谢过程,但细胞壁对重金属的容量是有限的。当细胞壁的容量达到饱和时,重金属盐进入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的界面,是细胞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正常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如果把正常植物细胞放在蒸馏水中振荡,细胞内含物不易渗出细胞外。而当细胞受伤后,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性,细胞内含物就易外淅,测定细胞膜外淅液电导度能判断质膜透性大小及受害程度[7]。从该试验结果来看,前期即第6 天细胞膜透性随浓度呈不规律变化,第7、8 天变化较为平稳规律。在第6 天取样时细胞膜透性不规律的原因是此时发了芽的小麦种子仍处于Cu胁迫的前期,处于适应阶段,各种体内的生理活动变化比较剧烈,干扰各种物质和离子的进出[8]。第7、8天电导率随铜含量的增加呈先减后增。随胁迫时间延长,小麦耐性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存在某些延迟响应来抵御短期高铜处理所造成的伤害[9-11],比如脯氨酸的积累可以抑制细胞膜的受损过程[12],于是细胞膜透性先随铜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保护功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高浓度下更明显,小麦的耐性机制开始失效,细胞膜受到破坏,膜透性增加甚至可能完全通透,从而使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造成浸种液电导率升高。第8 天电导率较第7 天有所上升,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相信若将试验观察时间加以延长至细胞膜保护完全失效,则会得到膜透性的大小与浓度大小及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种子萌发是种子的胚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化为生理活跃状态,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作物种子萌发后的生长状况及最终产量和品质的高低都与种子萌发状况休戚相关[13]。因此,研究重金属污染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田生科,李廷轩,杨肖娥,等.植物对铜的吸收运输及毒害机理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6,37(2):387-394.

[2]  张艳杰,李桂玲,王金水,等.Cr( Ⅵ ) 盐胁迫下小麦种子中淀粉酶活性的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73-75.

[3]  陈志刚,张红蕊,周晓红,等.铝胁迫对黑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207-210.

[4]  王丹,魏威,王松山,等.铜、铬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及根长的生态毒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38(12):63-68.

[5]  郑曦,肖炜.Cu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64-66.

[6]  程贯召.铜离子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害[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7]  杨玉珍.植物的pH值、等电点、细胞膜透性与抗氟化物的关系[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4):373-375.

[8] 何奇江,李楠,傅懋毅.氯化钠胁迫对雷竹根系活力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30(6):944-949.

[9]  杨淑芳.铜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生理及幼根超微结构、转录组学研究[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10] 张黛静,王多多,董文,等.铜胁迫下小麦幼根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5(4):31-35.

[11] 范宝莉.铜诱导下小麦生理生化及叶绿体蛋白质组分变化[J].华北农学报,2009(5):140-143.

[12] 蔡妙珍,刘鹏,徐根娣.蓼科、禾本科植物细胞膜对铝胁迫反应的比较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 19(6):122-125.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湖北海棠种子, 于2011年11月取自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凤凰路校区的湖北海棠植株。采集的种子直接浸泡并搓洗取除果肉, 取出种子并自然风干, 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供试验用。

1.2 方法

1.2.1 基质配置与消毒

播种基质采用砂土∶珍珠岩∶田园土为3∶3∶4的比例进行配置, 并搅拌均匀。先对基质日光曝晒消毒3d, 再喷洒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 并用塑料薄膜覆盖1~2d, 揭开薄膜晾晒2d, 将消毒后的基质置于多孔穴盘内进行播种。

1.2.2 GA3处理

在外界环境相同条件下, 采用0.10%与0.05%的GA3对湖北海棠种子处理3h, 并以清水处理的种子作为对照, 每处理3个重复, 每重复100粒种子, 将不同处理的种子播种于不同穴盘内, 做好标记, 观察其萌发情况。

1.2.3 磁场震荡仪处理

在外界环境相同条件下, 调节磁场强度, 分别采用2 000GS (高斯) 与5 000GS (高斯) 对湖北海棠种子处理3h, 并以未经磁场处理的种子作为对照, 每处理3个重复, 每重复100粒种子, 将处理的种子播种于不同穴盘内, 做好标记, 观察其萌发情况。

1.2.4 温水处理

在外界环境相同条件下, 将湖北海棠种子分别用20℃和40℃温水浸泡24h, 并以清水处理的种子作为对照, 每处理3个重复, 每重复100粒种子, 浸泡后播种于不同穴盘内, 做好标记, 观察其萌发情况。

1.2.5 低温层积处理

将湖北海棠种子与湿润细沙按体积比1∶3混匀, 装入4个培养皿内, 温度为4~5℃条件下分别放置30、40、50和60d, 定期搅拌翻动种子以保持良好的通气, 取出种子于常温下播种, 并以未低温层积处理的种子作为对照, 每处理3个重复, 每重复100粒种子, 观察其萌发情况。

1.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用Statistical (1993) 软件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 并用Excel软件进行图表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GA3浓度对湖北海棠种子萌发的影响

从图1看出, 与对照相比, 不同浓度GA3处理后提高了湖北海棠种子萌发率。播种后10~20d, 0.10%GA3处理的湖北海棠种子萌发率高于0.05%GA3处理的, 增幅达13.0%。播种后30~40d用0.10%GA3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0.05%GA3和对照 (P<0.05) 组, 最高幅可达82.0%。

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水平P<0.05。下同。Different lowercas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same below.

2.2 磁场强度对湖北海棠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 与对照相比, 两个磁场强度对湖北海棠种子发芽率的提高有一定作用。与对照相比, 播种后10d, 2 000GS和5 000GS处理3h的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对照, 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P>0.05) ;播种后20d, 2 000 GS和5 000GS处理3h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 (P<0.05) , 分别提高82.6%和92.5%;播种后30~40d, 不同磁场处理3h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 (P<0.05) , 增幅范围在53.6%~81.8%, 但不同磁场强度间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温水处理对湖北海棠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图3可看出, 经20、40℃温水浸泡湖北海棠种子24h后再播种, 与对照相比, 其发芽率明显提高。播后20d, 经20、40℃温水浸泡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显著 (P<0.05) 高于对照, 分别提高78.9%和86.2%;播后30d, 经20、40℃温水浸泡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显著 (P<0.05) 高于对照, 分别提高71.7%和78.7%;播后第40d, 经20℃、40℃温水浸泡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显著 (P<0.05) 高于对照, 分别提高66.7%和73.1%, 不同温度处理间的种子萌发率差异不显著 (P>0.05) 。

2.4 低温层积处理对湖北海棠种子萌发的影响

由图4可看出, 与对照相比, 低温层积处理对湖北海棠种子的萌发有明显提高。经低温层积处理再播种后第30~60d, 种子发芽率显著 (P<0.05) 高于未经低温层积处理的对照组, 最高可达41.7%。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湖北海棠种子经不同处理方式对其萌发率影响的研究表明, 0.1%浓度GA3、磁场强度为5 000GS、温水 (40℃) 及低温层积处理湖北海棠种子后, 与对照组相比显著 (P<0.05) 提高了其萌发率, 最高分别为82%、92.5%、86.2%和41.7%, 说明该试验中所采用的处理方式对提高湖北海棠种子萌发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自然界中种子自身萌发率低是因为其含有某些化学抑制物质, 种子中的很大一部分发芽抑制物质是一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质, 这些物质影响了种子的后熟和发芽, 进而导致种子出现不同程度的休眠现象[6,7,8]。有研究表明, 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一些木本植物种子如槭树[6]、杨梅[6]、桂花[9]、福建含笑[10]、九龙山杜鹃[11]、桃叶杜鹃[11]、獐子松[12]和沙枣[13]等, 草本植物种子如仙客来[14]、圆叶牵牛[15]和中国石蒜[16]等和藤本植物种子猕猴桃[17], 对打破种子休眠和促进种子萌发均有明显作用, 因为GA3产生水解酶, 使种子中的储藏物质淀粉水解为糖, 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从而为胚所利用, 促进胚后熟有利于萌发。该文的试验用0.05%和0.10%GA3对湖北海棠种子处理后对其发芽率有显著 (P<0.05) 提高, 与对照组相比最高可达82.0%。GA3处理是最常用的打破种子休眠的方法, 该试验也印证了GA3处理同样适用于湖北海棠这种自然萌发率较低的种子, 从而提高其发芽率。

磁场处理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已在诸多试验中得到证实[18], 如磁场对水稻[19]、小麦[20]、大豆[21]、玉米[22]、番茄[23]、绿豆[24]、花生[25]、水萝卜[26]、莴笋[26]、西兰花[26]、棉花[27]、紫苏[28]和芍药[29]等植物种子进行过试验, 均证实了磁场对其种子萌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原因是磁场加快了种子的吸水过程, 增强了种子的呼吸作用, 加速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增强了种子的酶活性, 从而打破种子休眠, 并认为磁场可能诱导或启动生物体中携带的某种信息促使一定的反应发生[18]。该试验采用了2 000GS和5 000GS两种磁场处理湖北海棠种子3h, 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 (P<0.05) 提高了种子发芽率, 增幅为53.6%~92.5%, 这一结果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磁场处理一方面提高种子发芽率, 另一方面提高萌发速度, 即种子活力得到了提高。磁场处理虽能提高种子发芽率, 但由于磁场处理参数即磁场处理强度不同, 对湖北海棠种子产生的磁效应强度不同, 所以选择处理强度及时间的最适范围即最适剂量是很必要的。

浸种时间视种子大小、种皮厚薄及水温而定。普通油茶种子[30]和银杏种子[31]经不同温度的水浸泡后, 40℃水温可明显提高其种子发芽率。该文的研究中, 湖北海棠种子经20℃及40℃温水浸泡24h后播种, 与对照组相比, 播种后20~40d, 其发芽率均显著 (P<0.05) 提高, 最高达86.2%, 但40℃温水处理的种子发芽率明显高于20℃处理的, 说明浸泡时间相同条件下, 水温越高, 软化种皮和解除休眠效果越好, 在该试验中, 40℃的水温比20℃更有利于湖北海棠种子的萌发, 因为浸泡可以软化种皮, 有效解除表皮层的抑制物质如蜡质和油脂, 增强种皮透性并能浸出发芽抑制物质从而促进萌发。

上一篇:元旦假期的日记下一篇:网站营销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