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学生写作文架一座桥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小学生写作文架一座桥(精选5篇)

为小学生写作文架一座桥 篇1

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中心小学校

汤文镕

联系电话:***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的生活面比起我们小的时候,要宽广得多,因为他们不仅有爸爸妈妈买的童话书、各种杂志,还可以观看各种各样的动画片,甚至还有跟随爸爸妈妈一道外出旅游的机会。真可谓见多识广,说起话来也滔滔不绝,然而一当要他们把想说的话写成文字的东西,就不知该从何下手了。要么全写些口水话,啰啰嗦嗦,缺乏文采;要么尽是一些空话、套话,缺乏真情实感;或者东拼西凑,缺乏条理和逻辑性。有的小学生,甚至到六年级了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这种现象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可能我们有的教师会说,现在的教材本身对学生作文就没有系统的教法,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及其要求也比较笼统,这让我们怎么教?这也的确是事实,而且,现在的学生多愿意看直观形象的电视,不愿阅读枯燥单调的文本,更不要说主动记日记、写作文。但我们并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忽略了小学生作文的教学。从我自己的教学来看,我觉得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及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摘抄、写作训练。

一二年级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还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在学校所做的事情回家告诉爸爸妈妈,甚至可以简单写几句话,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记事习惯。到三年级时,学生的识字量大大增加,就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面对学生不愿读的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把阅读同写作联系起来。这座桥梁就是写摘记。我们可以布置学生每周根据老师的要求写一定数量的摘记,学生就只好按要求去阅读相关的东西,找寻相关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甚至篇章。实际上就是“强迫”学生去阅读,并且这个阅读,又与消遣式的阅读有区别,学生不但要读,还要去寻找符合老师要求的东西。这样一来,学生就得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这虽然是被动的,但总比不读强多了,甚至还可能让学生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如果我们再在摘记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指导,我相信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在三年级上期,教材中有一篇《秋天的雨》,这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的文章,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受到了秋雨的特点以及语言的优美,我又让他们把文中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并进行背诵。还通过阅读《听听,秋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秋天里的东西太多太多,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秋天,然后老师又出示一些写秋的优美词句,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这时老师再交代任务:秋天那么美,让我们自己去搜集一些写秋的词语和句子吧。学生很愉快的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我就分别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去寻找写秋的词语和句子,一天只需要找五个词语、三个句子。课前三分钟就让学生朗读自己摘记的内容,老师积极肯定他们,学生的兴趣就越来越浓,于是有的学生就越抄越多,老师对多抄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奖励,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我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摘抄了描写春天、夏天、冬天的词语和句子,以及花草、树木等描写植物的词语和句子。一次公开课后,有同行称赞:这些学生积累的词语真丰富。我向他介绍了我的做法,他给予了肯定,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一定要让学生坚持做下去。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一直根据教材来要求学生做相关的摘记,摘抄的范围逐渐扩大:从植物到动物,从大地到天空,从学校到家里、到社会,从写景到写人、到写事;摘抄的内容逐渐增多:从词语、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求他们把自己摘记的内容读一读,或者同学间交换摘记诵读。这样到四年级时,关于写景的文章,就已经有很多学生能写得像模像样了,比如,后来我继续让学生摘抄写秋的文章后,让他们也写一篇描写秋天的文章《写给秋天的话》,全班四十五个学生,有三十多篇文章写得很有特色,其中有不少学生把描写秋天的果园、田野、树叶等的优美词句巧妙地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五六年级时,我更进一步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出示同类题目中不同写法的文章,然后对这几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每篇文章各自的长处及其有待改进的地方。再让学生仿照老师的做法,同组学生分别找文章,然后共同欣赏阅读,比较分析。这样的活动,每期进行三四次。学生也不觉得太累,在目的明确、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进行摘抄,已经成了学生的一种习惯,有时,我忘记了布置具体的摘抄内容,学生都会主动提醒我。

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不仅仅是对摘抄有兴趣,对阅读各种文本也产生了兴趣。他们从最初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寓言故事、《动物的故事》等读起,到六年级下期时,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初中生必读的书都读得差不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各种作文竞赛中本班常有学生获奖,甚至还有几个学生悄悄向报刊杂志投稿。更令我高兴的是,已经读初中的他们,在学习语文时表现出来的素养,让他们的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他们自己同我说起这些,他们的心里高兴劲就已经写在了他们的脸上。

为小学生写作文架一座桥 篇2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无味, 这是学生之所以害怕学习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很有个性的, 他们的兴趣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全身心地参与某项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当然也深受此影响。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其局限性, 很难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学生就不能以高效的学习姿态参与其中, 学习效果也就不会太好。

新课程改革后, 我们开始关注重视培养学生学的习兴趣和经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把教学信息以立体、丰富、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理, 当学生的好奇心理发展为认知兴趣, 其旺盛的求知欲望就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如教学“2、3、5的倍数的特征”时, 我创设这样一个动画导入:热闹非凡的森林里大象伯伯正在跟小猴、小狗、小兔子做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大象伯伯每次举起一张牌, 牌上有一个数字, 小猴他们负责接收这些数字牌。小猴负责接收2的倍数的数, 小狗负责接收3的倍数的数, 小兔子则负责接收5的倍数的数。比赛开始了, 大象伯伯举出“25”, 小兔子迅速接住数字牌, 大象伯伯又举出了“16”小猴也飞快地接住了数字牌, 大象伯伯又举出了“39”, 小狗也毫不逊色地快速接住数字牌, 大象伯伯又举出了“125”、“303”、“204”……小动物们反应如此之快而且没有现过一次错误, 这让同学们很为震惊。“它们是如何神速地做出判断呢?”孩子们非常迫切地想学到这样的本领。通过这样短短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 学习这些新知识、掌握这些新本领就成立他们内心最为迫切的需要, 也就很快地把学生们的目光聚集到课堂中来。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录像、动画等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观,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 见其形、入其境。这样就能快速、准确、深入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深入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概括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时,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 把理性变为感性。这样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通过观察与比较, 深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 除了让学生直接摸一摸教具以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从视觉上深入体会。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能闪烁的优势, 通过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学生就能很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为了让学生的认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我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 从而抽象出了平面图形。为了让学生形象地总结出“相对的面相等,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 我通过多媒体进行面、棱的移动及拼合等一系列演示, 再配以声音, 并利用色彩比较, 学生就会学得特别轻松, 并能很愉快地掌握了这些概念与结论。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 架起学生生活与知识生成的桥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 这也是学生进行意义构建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情境里进行数学学习呢?多媒体恰好能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生活情境, 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习的内容, 给学生提供一些超文本的、动画形式的或友好互动的数字化界面和虚拟化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体会“身在此山中”感觉, 从而亲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在亲自体验理解事物的本质, 进而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相遇问题》时, 只有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生才能掌握“相遇”、“同时”和“相向”的特点, 也才能才能深入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自从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 我们就可以以动态演示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情境, 让学生亲自体会相遇的“动态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我通过动画显示小东与小明分站于两地, (以闪烁形式让学生直观明白“两地”) , 接着演示两人运动的过程 (面对面地行走) , 为了强调“相遇”, 最后我通过单位时间的行程进行阶段性演示, 直至两人碰到一起。这样一个“相遇”的生活场景就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

架一座心灵之桥高三作文 篇3

善良,我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怀有一颗善良的心。与人为善,构建和谐。1990年夏天,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退休女工邵美玲,上街买菜时见路旁有位大娘吃力地搬着东西,便上前帮忙。交谈中得知这位78岁的刘淑贞是个五保户。从此邵美玲便常来帮老人料理家务,照顾她的起居。邵美玲的善良使得她与老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世事就是这样的奇妙,这位老人正是自己的母亲,当年由于生活所迫,老人把自己的亲生女儿送给了别人。母女相认,自是其乐融融。

试想如果不是邵美玲的善良,不去帮助她,没有和她交流,又怎能打开尘封多年的往事,成就一度人生的佳话呢。善良,确实能在人与人之间架一座心灵之桥。

一座桥400字小学作文说明文 篇4

这种桥大多数出现在小溪里、山涧上,人们会用比水高一点的大石头一块块工工整整地搭在小溪上,时间久了,上面就长出些青苔。

这种桥最有趣了,这块石头和那块石头间有些空位,需要跳过去。欢声笑语中,小孩在石头上蹦来跳去。

我很熟悉的就有那么一座桥。在这座桥旁边种着几棵柳树,春天,水里偶尔有鱼游过,柳树的枝条长出了芽,新芽有时轻轻地碰碰水面。一阵风吹来,柳条随风飞舞,流水声叮叮咚咚,显得格外宁静。

夏天,不少人来这儿观赏,在桥上走来跳去,十分热闹。

秋天,柳枝有些枯黄,鱼也很少见了,桥因而显得有点凄凉。

冬天,水冰凉冰凉的,石头也变得冰凉,桥似乎有些清寒寂寞。

架起一座桥作文 篇5

一年前的深冬时节,因为某件事我一个人失意的在街头游走。放空思绪,让它在天空任意漂泊。不知走了多久,转了多少弯,见了多少行人。收回思绪时,天空中已扬起了白色雪花。正当我犹豫到哪里避雪时,头顶上多了把透明的伞,耳边传来了稚嫩的童音:“小姐姐,你一个人吗?下雪了哦…我有两把伞,呐,给你一把!”我诧异的看着眼前的小女孩,问她:“我们无缘无故,你为什么帮我?”小女孩依然用稚嫩的童音回答:“因为爸爸在世的时候告诉我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爸爸常说的……”

我顿了顿,没有想到女孩的父亲竟已……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女孩就已撑起另一把伞跑去远处。

心里一阵暖流,流入心田,无形中,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桥。很温暖,很高大。我嘴角含着一丝笑意向小女孩走时的方向走去,走了一会儿,耳边传来了熟悉的叫卖声“卖花哟!叔叔阿姨,买花吗?”是她!小女孩清澈的眼睛向我眨了眨:“姐姐,是你啊!”我望望她,仿佛在说你怎么会在这里?为什么卖花?她懂了似的,笑了一下,给我叙说她的故事,我们说了很多。我了解到她的父亲在她八岁时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了。为了维持生计她的母亲在饭店打工,她在寒假卖花。讲到最后,她的眼睛湿润了。我那时想我们心中的桥更加牢固了,更加高大和温暖了。

临走的时候,她送了我一朵花,看着那朵鲜艳欲滴的玫瑰,好像就是小女孩的脸蛋,稚嫩又可爱。

上一篇:老师对毕业同学的寄语下一篇:努力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