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施工技术要求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弱电施工技术要求(共8篇)

弱电施工技术要求 篇1

一、综合布线系统

本工程设置综合布线系统,预埋方案与强电部分有关内容相同;施工时须注意: 1.1网络出线口上方位置有暖气管时,其间距应大于200mm;下方位置有暖气管时,其间距应大于300mm。

1.2网络出线口与强电插座水平距离不小于0.5m。

1.3管路敷设时,强、弱电管路按规范保持一定间距,避免干扰。

1.4系统与公共接地网相连,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综合布线配线架、金属设备外壳,以及电缆线槽、穿线钢管等所有要求接地的设备应可靠接地。

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与产品的选用有很大关系,具体方案应在设备选定后和厂商配合另行作出。

二、有线电视系统:

2.1有线电视系统预埋方案与强电部分有关内容相同,具体做法参见建筑电气通用图集,有线电视工程(92DQ11)2.2施工时须注意:

2.2.

1、电视出线口与强电插座水平距离不小于0.5米。

2.2.

2、管路敷设时,强、弱电管路按规范保持一定间距,避免干扰。

2.2.3不同系统、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根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

电视系统的施工与产品的选用有很大关系,本次仅做管路预留、预埋方案,应在产品选定后和厂商配合另行制定具体方案。

三、安防监控系统

保安监控系统预埋方案与强电部分有关内容相同,施工时须注意: 3.1管路敷设时,强、弱电管路按规范保持一定间距,避免干扰。

3.2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根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3.3使用屏蔽线时外铜网必须与芯线分开。3.4设备及屏蔽线一定要压接好保护地线。

3.5配线箱内电缆应按有关要求留有适当余量,并绑扎成束。3.6配线箱内电缆应压接牢固,按有关要求仔细核对。

保安监控系统的施工与产品的选用有很大关系,具体方案应在设备选定后和厂商配合另行作出。

四、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本工程设置消防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结构工程其间配合土建按图纸预埋应管路(参看建筑电气通用图集,火灾报警与控制(92DQ9)施工)。

4.1警报和通讯线路穿金属保护管,暗敷设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吊顶内的管线及线槽应做防火处理。

4.2不同系统、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穿在同一根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

4.3横向敷设的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用穿管布线时不同防火区域的线路不应穿插入同一根管内。

4.4探险测器安装要求

4.4.1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应居中安装,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探测器安装间距的1/2。

4.4.2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4.4.3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4.4.4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五、公共广播系统

公共广播系统预埋方案与强电部分有关内容相同,施工时须注意: 5.1广播线路施工

5.1.1为了防止干扰产生啸叫声或交流声影响广播声音质量,在施工中通常将话筒线、唱机输出线、录音机等设备连接成等低压线路,应该尽量与输出线及电源线远离,切勿互相平行敷设。对于容易受到串扰的低压电信号配线,应该采用金属屏蔽线。各种导线的走向和用途应该有标志牌,以便日后检修。

5.1.2室内广播线路的敷设通常采用双股塑料绝缘铜线,也可以采用塑料绝缘铜线(例如截面为1.0mm2的BV线)或采用多芯控制电缆。对于新建或改建的建筑物,一般采用穿钢管暗敷设,而明敷设只用于旧有建筑物的改建。

5.1.3广播线宜尽量与电话线及低压电力线分开敷设。

5.1.4广播线暗敷设时尽量选用钢管保护,并作接地,以避免杂波干扰。

5.1.5有线广播架空线路距人行道或地面垂直距离不小于4.5m。距车行道或地面垂直距离不小于5.5m。

5.1.6广播线进户引下线距地高度不小于2.5m。广播线入户高度不小于3m。引入建筑物内广播设备的引线长度通常不超高20m。

5.1.7有线广播架空线路与低压电力线同杆架设的时候,电杆的杆距不大于50m;电力线路电压不得大于380V;广播线要架设在电力线下面,其间距不小于1.5m;广播线和电话电缆同杆架设时,其间距不小于0.6m。与路灯线间距不小于1.0m。5.1.8室内不同分路的导线宜采用不同颜色的绝缘铜线以便检修区别。5.1.9广播馈电线穿过绿化地带下面或道路时,对穿越段应用钢管保护

5.1.10.室外广播线至建筑物距离超过10m时,应加装吊线,并在进人建筑物处作重复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5.2扬声器施工安装要点

5.2.1室内或楼道扬声器的安装高度通常距地2.5m,或距离房屋顶板0.2m。在宾馆客房或大厅内安装可以暗装在顶棚墙内。在工厂车间或食堂安装扬声器距地3~5m左右,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室外扬声器的安装高度通常为4~5m 5.2.2扬声器的方位一般宜向下倾斜。高音扬声器轴线宜指向最远的听众。1.5m长的音柱倾斜角一般为3度,下端距地约2m。扬声器应安装稳固,不应发生脱落或因震动产生机械噪声。暗装时的开口净尺寸应满足扬声器的水平及垂直方向调节的需要,开口尚应采用透声材料装修,在控制的频率范围内开口及装饰引起的各1/3倍频带的声压级降低应小于或等于2dB。

5.2.3扩声系统应采取抑制声反馈措施,宜符合下列要求:

(1)宜减少同时使用传声器的数量。当确实需要多只传声器同时工作时,应控制离传声器较近的扬声器或扬声器系统的功率分配。(2)扩声系统至少要有6dB的稳定度。(3)室内声场应尽可能扩散,以缩短混响时间。5.2.4传声器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传声器应远离可控硅干扰源及其辐射范围。

(2)传声器的位置与扬声器的间距宜大于临界距离,并且位于扬声器的辐射角范围以外。(3)当室内声场不均匀时,传声器应避免设在声级高的部位。

5.2.5对于会议厅、多功能剧场、体育场馆等不同场所,应按需要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传声器,包括无线电传声器设备,并在可能使用的适当位置预留传声器插座盒。5.2.6扩声系统的扬声器系统应采取分频控制,其分频控制方式宜按下列要求处理:(1)一般情况下,可选用内带无源电子分频器的组合扬声器箱的后期分频控制。(2)要求较高的分单元式扬声器,可采用前期分频控制方式,有源电子分频器应接在控制台与功放设备间。分频频率的选取可参照产品生产厂家的各类扬声器推荐值。(3)扩声系统的功率馈送宜对厅堂类建筑采用定阻输出。体育场、广场类建筑,当传输距离较远时,采用定压输出。馈电线宜采用聚氯乙烯绝缘双芯绞合的多股铜芯导线穿管敷设。自功放设备输出端至最远扬声器的导线衰耗在1000Hz时不应大于0.5dB。(4)扬声系统的功放单元应根据需要合理配置,对前期分频控制的扩声系统,其分频功率输出馈送线路应分别单独分路配线。同一供声范围的不同分路扬声器不应接至同一功率单元,避免功放设备故障时造成大范围失声。

5.2.7采用可控硅调光设备场所,扩声线路的敷设应采取下列防干扰措施:传声器线路宜采用四芯金属屏蔽绞线,对角线并接穿钢管敷设。调音台(或前级控制台)的进出线路均采用屏蔽线。

扩声系统兼作火灾事故广播或与火灾应急广播联网时,其广播分路应满足火灾事故广播和分区广播的控制要求。

弱电施工技术要求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控技术,现代图像显示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在建筑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综合了近年来开发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模拟与操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像处理与显示技术、电子布线技术、弱电技术等多种先进的技术开辟了建筑行业的新纪元。由此可见弱电技术已然成为了智能建筑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智能建筑的先进程度取决于弱电技术在智能建筑领域范围内所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所以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已经在智能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研究。但是由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仍未在我国得到成熟的运用, 所以有关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理论描述、施工规范、设计规范等等基本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没有一套标准的规范或研究结论。在此情况下, 本文从智能建筑弱电的理论研究、应用现状、发展方向、出现问题等各个方面对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发展进行科学的研究。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与理解。力争通过研究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能够完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相关理论, 为我国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1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

要想清楚的明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涵义, 首先必须清楚的理解弱电技术的涵义, 弱电的概念主要是根据强电的概念进行定义的, 指的是直流电路或者电压在32V以内的直流电压。弱电可以通过电能有效地将信号进行传播与交换。衡量弱电的主要标准是信号传送的效果优劣, 主要特点在于其电压较低、频率较高。在建筑应用中根据应用范围不同弱电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用于楼控、电气消防、周界报警等大型公共设施, 此类弱电可以视作一种低电压电能;而另一类弱电则作为一种信息源进行信息的交换, 比如电视、计算机等家用电器, 有关于此类的技术均称之为弱电技术。而智能建筑弱电技术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弱电技术实现建筑的安防、楼控、消防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的技术。随着弱电技术的不断发展,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也逐渐步入了4C时代 (即Computer、Control、Comm unication、CRT) 。现阶段弱电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经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控以及现代图像显示技术等各项先进的技术。将其应用到了布线、安防、消防、系统集成等智能建筑的各个角落。所以可以说弱电技术的科学应用带动了智能建筑的不断革新, 形成了全新的、独立的智能建筑弱电技术概念。

2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应用

虽然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起步较晚, 在建筑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均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应用在我国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具体应用如下: (1) 综合布线系统。弱电技术在智能建筑的广泛应用离不开综合布线系统, 弱电技术所形成的计算机以及通信网络都是依赖综合布线系统作为信息传输的通道以及物理基础。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产物, 由于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为住户提供了数据、语音、视像为一体的全方位的通信设备、安全设备、控制设备。所以线路相对较为复杂, 所以利用综合布线系统来连接建筑物与外部网络或数据终端, 是智能建筑弱点技术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2) 火灾报警系统。现阶段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广泛的利用在建筑物的火灾报警系统中。建筑火灾报警系统已经发展到灭火装置与通信装置联动, 形成建筑安全控制网络, 具有自动报警、自动灭火、无线电安全引导、消防档案管理等功能。从而提高智能建筑的智能安全理念, 值得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能够保障居民的安全; (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指的是利用弱电技术将智能建筑中的空调控制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智能卡技术、办公电子设备、给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监控管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监控管理等智能建筑所有设备通过数据传递、通讯等方式实行联动管理。充分的发挥智能建筑的舒适、便利、安全、节能和环保等各项优势。

3 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研究现状, 未来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仍旧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系统集成技术为方法。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在国内建筑业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 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 (1) 未来的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会应用更多的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 逐步完善智能建筑的安全、通讯、办公等智能功能, 力争通过增强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能力可以实现更高一层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并且逐步实现适合我国居住环境与习惯的智能大厦管理系统和楼宇管理系统。 (2)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中也在不断的进行通信技术的研发工作。随着国外的宽带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ATM通信技术逐渐成熟, 未来几年内智能建筑的通讯技术仍然会追求数字化、宽带化以及高速化、网络化的多媒体通信技术。 (3) 智能建筑网络系统逐渐向“三网融合”的方向迈进。通过利用基站架设、智能设备管理等优势, 弱电技术所利用的信息平台将会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目标。 (4) 智能建筑随着弱电技术的不断发展, 会更多的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多种技术来迎合居民越来越多的生活需求, 将会成为今后智能建筑建设的主流方向。智能建筑最终会实现利用弱电技术完成语音、数据、视频、图像的综合应用。 (5) 未来的智能建筑能够实现开放式网络控制技术也就是通过w e b技术的三层结构以及网络总线、现场总线、计算机总线实现智能建筑的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功能集成。最终可以达到对智能建筑内所有设备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有效地监控与管理。 (6)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安全管理将逐渐利用到智能卡技术以及人体识别技术。智能卡也会逐渐向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等方向发展。

4 当前我国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看法

虽然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发展前景, 但是当前我国的智能建筑仍然存在制度上与人才方面的因素, 阻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迅速发展, 根据多年的总结与研究, 提出几点看法: (1) 通过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研究, 发现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有关于智能建筑方面的设计标准, 比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等。但是由于智能建筑行业涉及的技术比较多, 创新周期较短, 所以我国难做出适用性较强的规范性标准。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尽量一年发行一次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工程质量评价试用稿, 解决我国智能建筑验收无章可循的现状。 (2) 精通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 不能将建筑设计与施工与网络、通信等技术充分的结合。所以建议我国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者将专业人员输送到国外进修, 以填补专业人员的确实现状。 (3) 智能建筑行业出现一味追求功能齐全, 没有注重配套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导致国内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空有其名并无实质。不能发挥出智能建筑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建议在智能建筑弱电技术设计中加强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与完善, 使得智能建筑得到全方位升级。

参考文献

[1]张言荣.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纵横谈[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 (5) .

[2]邢晓玉.浅议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J].山西建筑, 2009.

[3]郭钤.浅析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管理技术[J].山西建筑.2010年12月

试论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管理技术 篇3

关键词:建筑弱电系统 施工管理 智能建筑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83-01

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作为智能建筑发展的衍生专业,是机电系统施工的重要分支,在智能化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具有作业空间范围大、周期长、系统复杂、设备使用品种多、与其他专业联系密切等特点。因此探讨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项目技术管理的意义

建筑弱电系统主要以信息科学为支撑,保证建筑物内一切机电设备正常运行。通过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可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促进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遏制施工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还能改变施工单位的生产和管理面貌,进而提高竞争力。近年来,施工竞争愈来愈激烈,部分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其技术管理水平较为薄弱,加之管理制度不完善,使之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将施工技术管理融入至企业管理中,提高施工技能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对建筑弱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

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良好的施工准备可保证安装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减少施工中的混乱,实现均衡施工,缩短工期,确保安全生产与工程质量。首先,根据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所涉及内容,在施工前掌握相关规范和标准,严格遵守《建筑弱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所在地区的安装工艺标准及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其次,要熟悉图纸,组织施工图的会审,分析各工序施工技术要点。检查施工图纸是否符合规范与技术要求,图纸资料是否同其他专业的图纸资料相矛盾,图纸设计是否与现有事物环境相矛盾,设计图纸是否齐全,若发现问题,及时与甲方、监理、设计等部门协商,探讨解决对策。根据会审后的图纸,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和施工预算,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对其他单位进行审核,并进行交底,明确双方职责;对于重要的工程编制施工方案进行组织设计,以确保工程质量;根据甲方要求和合同工期,结合现场实际条件、设备、材料及土建、精装修的进度,编制有效的施工计划;制定安装所需的主要施工机具计划,并做好机具的维护与保养工作,保证其安全性;根据图纸提出预制加工件(如设备、桥梁、线管、桥架等)的数量和规格,绘制加工图便于集中预制加工;与施工人员明确安装技术要求与所执行的验收标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工程需要,编制设备、材料的进场计划,确保工程进度。确定施工力量的构成与分配,并且组织施工技术交底,使每位施工人员均能明确自身责任。具体的施工力量分配情况需结合图纸及工期需求进行有效安排,同时项目管理部门作出配合施工的安排。

2.2 施工中的协调工作

做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同其他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可提高安装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适时办理交接手续:专业人员一旦进场,总包单位则需限时扫管,办理交接手续,否则不允许穿线[1]。而专业人员常以自身利益为重,担心漏项而匆忙办理交接手续,导致穿线工作与扫管工作同时进行。为避免此种现象,管理人员应加强专业队伍数量,集中扫管,提高办理交接手续的效率。(2)现场督促补管:穿线过程中,会常碰到管路不通和漏做管盒问题,刚开始总包方较容易接受处理漏做管盒问题,但久而久之,便产生厌烦心理,拖着不补。因此,应要求建筑弱电专业施工方将漏做管盒一次查清,并耐心与总包方说明:大面积管盒,要求一次性查清,确实存在困难。甲方和监理需多与双方人员沟通,深入现场,随时补管。另外及时组成一个由双方参加的临时小组,专门处理补管事宜,避免出现互相指责,推诿局面。(3)耐心磨合,交错施工:跨专业之间的施工、调试需仔细安排,尽早分析,协调进行。譬如在设计时,建筑弱电系统可能用到强电的某些线槽,此时则需要强电的线槽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电源线的敷设。这就要求在施工图深化设计时,应与相关单位进行协调设计图纸。又如电磁屏蔽在挂网时,需涉及到土建和风、水、电等专业的协调配合,甲方、监理人员要深入现场,了解各专业施工进度;土建施工时需督促风、水、电等专业的配合;电磁屏蔽施工前要组织各专业施工队的汇签,制定局部的施工进度配合计划及施工工序等。只有耐心磨合,交错施工,才能确保高水平的工程质量。

2.3 施工中的检查与验收工作

建筑弱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各个工序间的检查与验收工作,特别是一些线、配管、线槽及线路的敷设等。因为施工单位不同,其采用的施工标准与方法亦不同,因此在各个工序完成后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工作,以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验收方的要求。每个工序完成后需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与安装表格,对于需要安装的单体设备以及接线、穿线时,需根据隐蔽工程、相关工程验收规范与图纸要求进行工序验收工作,同时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记录,并最终符合标准后的测试结果提交至工程技术资料档案。另外,还应加强建筑建筑弱电工程项目的后期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全部配电箱、盘、开关、插座等设施在竣工前的全面清理工作,以保证配电箱、盘、盒内无污物,配电箱、盘的名称、编号、功能等标记清晰,面板整洁等[2]。检查施工单位完成接地电阻测试、绝缘电阻测试、通电测试和漏电保护测试项目的测试及测试报告的编制。督促施工单位对各种建筑建筑弱电技术资料、质量保证书、合格证书、各类设备与材料的测试报告等资料的汇总,并整订成册。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编制完整的工程竣工图,进行整理汇总,并装订成册,作为工程验收的依据和建设单位日后維修的原始资料[3]。

综上所述,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是一项难度和强度都极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与积累,加强建筑弱电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同其他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以提高建筑弱电系统的施工管理工作和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武阳.浅论建筑建筑弱电系统工程的优化管理[J].福建建材,2013(9):83-84,118.

[2]文成涛.智能楼宇建筑弱电系统项目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自动化应用,2010(11):80-82.

弱电施工方案 篇4

由于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和装修同步进行的工程,且必须由装修提供一定的条件(如配管等),故本项目实施的进度将保持与装修进度同步,由于用户的场地是尚未开始装修的办公楼或厂房,固此我们建议六类水平双绞线走天花吊顶经桥架或以地埋管道方式按需分配至各个房间。

缆线布放工艺要求: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规定;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10m处进行固定;垂直线槽布放缆线应每间隔1.5m固定在缆线支架上;对绞电缆、光缆及其它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缆线受到挤压。对于六类屏蔽线缆,出于安全保密要求采取独立的金属桥架敷设。

在整个设计和工程过程中均按照标准实施。在信息插座、线缆和配线架上均有标明位置和号码的标签,以供用户方便地查询、跟踪和维护。

整个工程的安装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使整个系统得以完整的保护。具体的安装操作规范应遵循以下的施工规范:

铜缆干线

大对数电缆与配线架色标对应压接,每25对为一组,外围以色带以示分辨,50对为2组25对,100对为4组等等。穿线时必须谨慎操作,不得用力过猛,以免扯断。线缆不得出现折、扭、锐器划伤、破裂等现象;压接时槽内部分应与压接部分成一定孤度,槽内部分需顺平,压接与剪断需一次成功,垂直及水平线缆至配线架时需成人字纵向左右分配,不得杂乱无章。

水平电缆

水平电缆在拉线时,一定要先查管线或线槽,然后拉线。拉线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损坏绞距,配线架上按蓝、橙、绿、棕顺序压接,压接的水平电缆应规范整齐,井然有序,不互相挤压。

光纤类

光纤类施工须参见光纤施工手册,由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工程师安装。插座类

插座是布线工程最基本的元件,通过它实现终端设备和水平线缆的连接功能,插座的压接方式按插座上的色标一一对应;白色在前,配对双绞的另一根在后,压于插座本身的标号1、2、3、4、5、6、7、8,所有信息插座均以地标30cm安装或按照用户的具体要求安装,要求横平竖直,保证统一性。

1.8.1.1综合布线线路敷设顺序

铁构件制作

平直、划线、下料、钻孔、组对、核对、焊接及刷防绣漆。配管敷设

测位、划线、开沟打孔;固定吊架、锯管、套丝、垠弯。配管安装、固定暗盒。

桥架敷设

测位、划线、测定吊架构件、铁构件制作、组装安装桥架、调正垂直、横平距离、固定整体。

配线箱安装

开箱、检查、定位划线、打自定螺栓、进出线管划线开孔、固定箱体、连接进出管线。

金属软管敷设

检查软管规格与所穿入线数能否穿过、测量长度、下料、两端加软管接头、固定两端软管接头。

1.8.1.2综合布线桥架敷设

依据施工图及现场情况,确定每段桥架长度过墙点,转角点的走向。按每段桥架走向划线并标出支持件打孔位置,确定过墙、穿过搂板后、再进行打洞固定支持件,吊装桥体,调整定位。

桥架敷设技术要求

A.水平敷设桥架支持件之间连接头尽量设置在跨距1/4左右。

B.水平敷设桥架每二米左右加一支持件,垂直敷设时两个支持点为1.5米。C.水平转角、垂直三通、上拐角、下拐角,均应按施工图的型号规格配装。D.桥架水平及垂直度在任何两米内偏差3毫米。

E.桥架敷设时桥架与支路管线结合的开孔,应使用开孔器开孔,不准用电气焊开孔。

F.桥梁与支路管线连接处、应采用管套用螺线固定。

G.管径外在桥架内不大于5毫米,如使用金属软管连接时两端必须用金属软管接头固定。

H.桥架装置应有可靠的接地,桥架内应放置一根不小于16平方毫米铜钱与保护接地网路相接,并要与各支路线管接地点连接,桥架在30米应做一次接地。

1.8.1.3综合布线管内和桥架内配线

管内穿线必须在土建抹灰工程完毕进行。

穿线前必须检查接线箱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如不合格应修整后再进行穿线。穿引线、清理管内异物,如有水份,需要干燥的抹布牢结在铁丝上,带入管内来回擦干。

穿线前应确定线缆长度,以配线箱到暗盒两点穿入引线的长度、加两端所需连接长度再加所需长度的预留量截断线缆,(一般连接长度可取箱、盒高加宽预留)作好预留记录。

穿线前管口必须套护口圈,不允许将护口圈劈开嵌入管口。

线缆穿入管内前在削去绝缘层时,应作好统一记号,以免穿好后接头搞错,穿线前对占用超过管面积30%的应涂滑石粉。

穿线时应顺线的方向放开,防止弄乱,削去线缆保护层与引线(铁丝)接牢,把线合在一起接入管内。

线缆的总面积(连外保护层)不得超过管内面积的35%(按话音、数据线路)。

垂直管中的线缆,入截面较大,穿线时应自上向下拉引,为防止大的下垂力,较大的截面积长度不超过30米,中间应设拉线箱。

穿线完毕后,又不能近期上插座,应在暗盒封堵相应盒体的胶盒板盖,接线箱端应对线缆采取保护。

根据线缆条数、型号、规格,核实后,分别测量出长度及预留量(作好预留量记录备报公司)拉好线再截断、编号,顺缆进入桥架,顺直、固定线缆,舒直部分应每2米固定绑卡,应随顺直小弯,在可见处不许有绞股出现,力求整齐、美观、有序的布缆要求。在架桥内预敷一条不小于16平方毫米铜导线或不小于4*25u/m扁铁做保护接地网用,桥架每30米与接地线连接。

凡与桥架结合的支路管线均应与桥架内连接,配线箱接地线的连接用2.5平方毫米以上的铜导线与桥架地线做连接,(如甲方委托其它施工单位敷设的管,桥架已做接地的,不再重复接地)。

1.8.1.4综合布线设备安装

开箱检查,定位划线,打固定螺栓,进出电缆管线开孔,固定本体,连接进出线管。

箱体位置正确横平竖直,竖直偏差3毫米; 管子与箱体连接用线管套丝螺母紧固。箱体连接的进出线管箱内长度不大于5毫米。

箱体内开孔应使用专用开孔器,不准用电气焊开孔,管与箱孔配合偏差1.5~3毫米。

综合布线线架及跳线架安装 检查固架完好情况。线架与箱体固定位置校对。检查螺丝螺母吻合情况。固定线架 调整横平竖直

技术要求:线架中心与常人视高等齐。综合布线箱配线

要保持箱体内外清洁,结线整齐,回路编号齐全、正确,线缆不得出现绞股,并要分段用卡头绑扎,电缆的保护层不应剥太多,一般第一个接点的长度离线缆外层的距离30毫米左右。

其它系统均需按相应规范严格施工,此处不予详细,具体可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及工艺进行。1.8.2网络设备系统及系统集成主要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1.8.2.1网络设备及安装质量检查

计算机网络设备主要指网络机房中的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管工作站、E-Mail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设备。对网络设备质量检查时,首先根据合同要求,对设备和材料进行验收记录进行复核和按产品技术资料,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质量进行复查。

网络布线质量主要是复核综合布线的系统验收记录表,重点检查机柜(或机架)上的配线安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直观检查,重点复核水平跳线长度;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检查所连接的网段及节点数量;复核综合布线系统验收记录表;检查电缆测试仪(配光纤测试的FTP附件)的实测数据。数据内容应包括对从工作区信息点到设备间配线架(或设备间配线架到设备间配线架)一段的被测链路的各项技术指标的测试数据,以及所有信息点的接线图、长度、串扰、衰减量(或不同光源的衰减量)、光纤在不同光源的衰减值等指标。这些数据均符合设计要求。并在系统安装完成后,用电缆测试仪按20%抽样检测,并打印输出检测结果。

1.8.2.2网络连通性测试

网络连通性包括网管工作站和网络设备的连通性;各个子网之间的连通性;局域网和公网(如因特网)的连通性。

(1)网络连通性检测技术要求

1)网管工作站和网络设备的连通:网管工作站应能与网络内任一设备进行通信。

2)各子网之间的连通:根据网络配置方案要求,各子网(虚拟专网)内允许通信的用户之间应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不允许通信的用户之间应无法通信;并保证网络节点符合设计规定的通信协议和适用标准。

3)局域网和公网的连通:局域网内用户与公网的通信应符合配置方案要求。(2)网络连通性质量检测要求

1)采用测试命令进行检测:在DOS命令窗口输入ping命令,“ping x.x.x.x”,其中“x.x.x.x”为网络中设备的网络地址。如返回住处为“Rrply from x.x.x.x:bytes=m,time

2)条件许可时可采用专用的网络协议分析仪和网络流量分析仪进行检测。3)检测局域网连通中的响应时间和丢包率,响应时间应符合设计要求,丢包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4)检测与公网连通的响应时间和丢包率,其数值不应高于设计规定值。

1.8.2.3网络系统设备参数配置

网络系统设备参数配置,按施工图设计文件检查网络系统设备参数配置,包括检查路由器、交换机参数配置检测;检查服务器及相关设备的序列号和MAC地址、IP地址等;检查防火墙(含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参数配置。

1.8.2.4网络管理功能

在网管工作站上搜索整个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图和网络设备连接图;在网络系统中某台网络设备或线路采用模拟故障方法,在网管工作站上检查自诊断功能,是否能及时报警和定位故障点;检查是否能对网络进行远程配置和网络性能检测,提供网络节点的流量、广播率和错误率等参数。

1.8.3安防系统主要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1.8.3.1系统设备安装前的检查

1)安装环境的检查:

监控室设备的安装要求土建及装修完毕

监控室的温湿度、光照度、通风等条件要满足设备安装要求 摄像机的安装要求周边无干扰源、震动等。2)设备的检查

设备外形完整,内外表面漆层完好 设备单个通电检查,无异常情况

小范围内控制系统通电联合检查,各个设备无异常情况 3)线缆的检查 线缆的布放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线缆的通断检查 线缆的短路检查 线缆的标识应正确

4)防护目标的自身特点及放置情况

5)设防部位建筑物结构、管道分布及物品布局情况。如:建筑物楼层、内外楼道、非正常通道、通风管道、暖气管道、家具陈设、各种供电线路的分布情况等

6)建设单位设防区域的周边环境。如:四边交通和房屋状态、地形、地物等

7)了解设防部位电磁波敷设强度

8)一年中室外最高温度、湿度,风、雨、雾雪、雷电和最底温度变化情况及持续时间(以当地气象资料为准)

9)勘测各种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模拟实验,并在平面图上标记出来探测器及出线口的位置

10)所有勘察内容均应作详细记录

11)设备安装区域要求土建及装修完毕,并具备必要的保安措施

1.8.3.2视频安防监控及报警系统的安装调试

1)安装前的准备工作:在管线桥架施工完成后,开始进行穿线及设备安装工作。

对工程中使用的线缆规格、型号核对,应符合设计规定,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对线缆特性进行测试,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对设备进行检查,外观、型号、仪表量程应符合设计规定,并应有产品合格证。

2)摄像系统的安装:

A.所选摄像机的技术性能宜满足下列要求: 能满足系统最终指标要求。

电源变化应范围大于10%,必要时可以加稳压电源。

摄像机应由稳定牢固的支架(或电动云台)固定在建筑物上。摄像机镜头应尽量避免逆光设置,必须逆光设置的场合,除对摄像机的技术性能加以需要外,还应设法尽量减少监视区域的对比度。

B.一体化摄像机和半球型黑白摄像机的安装

基地内的一体化摄像机和半球型黑白摄像机的安装应在办公楼或科研楼、厂房的装潢工程完工后进行。安装时需相关专业配合在天花上嵌入安装,外加防尘罩,可以防尘、防水。安装在走廊天花上的摄像机附近应留有检修孔。

C.摄像机镜头安装

镜头尺寸应尽量与摄像机靶面尺寸相一致

镜头焦距应根据视场大小和监视目标到镜头距离而定,焦距(f)=A*L//h,其中,f------镜头焦距(mm)h------被摄像物体的高度(mm)l-----被摄像物体到镜头的距离(mm)A------靶面成像的高度(mm)

监视目标照度变化范围高低相差达到100倍以上,或彻夜使用的摄像机,应选用光圈可调(自动或电动)镜头

D.线缆的安装要求:视频线的焊接(或冷压)应符合相关工艺要求,无虚焊、漏焊(冷压要稳固,不松动),电源线和控制线线头应焊锡处理连接到接线断子,同时检查摄像机相应的设置及线缆的标识是否完整

E.监控室设备的安装

机柜设备如矩阵主机等固定安装在机柜上,不松动,设备之间应留适当间隔以通风散热;各视频线、控制线、电源线应牢固连接到相应接线端子,各线缆标识清楚正确,绑扎条理。

控制台设备如控制键盘等要求线缆的连接牢固、不松动,设备摆放合理,操作方便。

3)防盗报警系统的安装

A.报警接收控制器(报警主机)的安装

报警主机是接收探测电传感信号的报警装置。其他装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

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不应小于1.2米。

引入控制器地电缆或电线应配线整齐,避免交叉,并应牢固可靠。端子板与每个接线端地接线不得超过2根。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cm的余量。控制器的主电源引入线应直接与电源连接,严禁用电源插头。防报警控制器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欧姆。

当采用联合接地时,应使用专用接地线,专用接地干线应用铜芯绝缘电线或电缆,其芯线面积不应小于16mm2;引到其他各防盗设备的接地线应选用铜芯绝缘软线,其芯线面积不应小于4 mm2。

B.微波红外探测器的安装

安装时,应使探测器正前方的轴向方向与入侵者最有可能会穿越的主要方向成45“角左右。以使两种探测器均能处于较灵敏的状态。

安装时探测器通常要指向室内,避免直射朝向室外的窗户。如果避不开,应仔细调整好探测其的指向和试场。架空安装的加热器的朝向应尽可能与探测方向垂直或将探测器安装在加热器的正下方。如上述方法不可行,则要用小于1/4”间隔的细隔金属丝将加热器盖住。总之,对于能同时引起两种探测器误报的环境要避免。

由于微波对非金属物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为了避免因墙外行人或车辆以及窗外树木晃动可能造成的误报,因此,严禁将微波探测器对着保护的控制房间的外墙、外窗安装。同时,在安装时应调整好微波探测器的控制范围和其指向性。通常是将报警探测器悬挂在高处(距地面1.5~2m左右),探头稍向下俯视,使其方向性。

4)信号线缆的安装 穿管敷线的施工步骤和要求

电缆布放按施工图纸设计要求选用六类网线。

电缆布放时应松紧适度,应在中间位置留有适当的余量,防止缆线受力过大,并将电源线与信号线、控制线分开敷设,以防止信号受干扰。

电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直径的15倍。采用穿管敷设时,管道大于25米及转弯处须设置转接盒,管道内须设引线,管道口做好处理以防杂物进入。

电缆在敷设过程中,应注意不得对电缆进行挤压、扭绞及施加过大拉力,外皮不得破损,电缆两端须做好标示,摄像机处应留有1米的余量,以满足摄像机的转动。

设备间电缆从静电地板底下沿桥架敷设,由机架底部引入,并留有适当余量,电缆在桥架和管线外部分应加以适当保护。

1.8.3.3出入口控制系统安装调试

一、安装

读卡机和开门按纽等装置要特别注意防电磁干扰,如照明开关、计算机等干扰源。

读卡机安装制应离开强电源30cm以上,并用屏蔽线缆良好接地。门禁控制器的安装要考虑到控制器和读卡机间的距离,以50m以内为宜,需要更远的传输距离时,应采取技术措施,但一般不要超过1000米。选择电锁的电源线时要考虑到远距离传输带来的信号衰减。

感应式读卡器的安装,距地高度应不大于1.5mm。

系统现场控制箱安装位置应具备良好的防潮、防尘、防腐蚀性能,使其在无特殊通风除湿设施的配线间(弱电竖井)内长期正常工作。

明装式读卡器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及机械强度。读卡器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读卡器安装要遵循其特定的安装要求。

电磁门锁应安装位置具备有良好的防潮防腐性能,并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二、调试

1)门禁系统的调试 A.电控锁的调试:

电锁端的驱动电压,当电压大不到电锁允许的电压范围时,应检查并调试整输出电缆或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

在门在自然关闭下,电锁是否能够正常顺利的工作。如:电锁能否顺利插入锁舌,否则调整两者的安装位置。

测试电锁所带门磁是否能够工作正常,能否正确反映门的状态。B.读卡器的调试

从正面读卡,测试读卡距离是否达到读卡器产品所标的极力,如果达不到时,检查读卡器的电源电压是否合乎要求,并检查读卡器的安装部位是否有金属物体干扰电磁场波形,影响其读卡距离。

指示灯颜色的统一。通常将读卡器指示灯在通电未读卡状态下的颜色调整为红色,以便将来的维护及维修。

C.门磁开关的调试

测试门磁的安装位置是否会出现开门距离过大,造成漏报现象。测试门磁是否可以正确反映门的开闭状态。检查门关闭时对门磁开关是否有硬性的损坏。D.出门按钮的调试

测试按纽是否接线统一,通常统一将出门按纽的常开触头作为其输出信号接入门禁控制器,以便将来业主维护。

检查是否能够正常开门。E.控制主机及管理软件的调试 功能调试

主要调试通讯回路的设置及其通讯速率、IC卡的通行级别、持卡人的录入、各个控制器所管理的门禁点的工作模式(如:单开门、群控)、门禁点的工作时间表等。

信息处理能力的调试

主要包括报警信息的打印、存储、操作者记录、门禁信息的输出、历史记录查询、电子地图等功能的调试

1.8.7机房系统主要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1.8.7.1安全事项

为了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在安装启动设备前应仔细阅读相关的“安装和操作”手册。

1.8.7.2设备场地、环境要求

设备就位场地应是“工业类型”的硬质水泥的水平地面,如果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则需在考虑到地板的平均负荷的基础上,根据UPS的重量来设计制作供安装设备的托架。

对于多数大中型UPS来说,其标准机型的电缆为下进下出型。UPS机柜的通风的进气口位于机柜的正面或侧面,出气口在机柜的上部。UPS电源供电系统应安装在具有足够通风量、凉爽、湿度不高和具有无尘条件清洁空气的运行环境中。尽管一般UPS所允许的温度范围为0~40摄氏度之间。然而,如条件允许时,应将环境温度控制在35摄氏度以下。UPS厂家推荐的工作温度为20~25摄氏度。湿度控制在50%左右为宜。此外,在UPS运行的房间里不应存放易燃、易爆或具有腐蚀性的气体或液体的物品。

严禁将UPS安装在具有金属导电性的尘埃的工作环境中。否则会导致产生短路故障。当然,也不宜将UPS安放在靠近热源的位置上。

不管所配的UPS蓄电池组是否配有带温度补偿的充电器,为了确保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应该将电池房的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之间。

为利于维修和散热,一般希望在机柜的四周留下0.5~1米的空间。机柜与墙之间的距离最少应留下0.1米的距离。有关各种UPS具体安装数据,请参看随机带来的用户手册。

1.8.7.3电缆与接线

在UPS供电系统中主要用到三种电缆:电力电缆、接地电缆和控制电缆。电力电缆:

电力电缆包括交流输入/输出电缆、电池电缆。对于一般中型以上的UPS来说,建议用户尽量选用铠型电缆;对于大型UPS来说,应将上述各种电力电缆安装在它们各自的铜质管道中,以避免产生电磁干扰。

对于大电流场合,宜选用几条小电缆以并联形式连接的方法为佳,因为这样容易安装。上述电缆截面积的选择,可根据UPS的工作电流值来计算,然后,对于中、小型UPS可按3~5毫米来进行配置,对于大型UPS可按2.5~3安/平方毫米来配置。超大型UPS以选用密封式汇流母排为宜(根据工程经验,当UPS并机系统的工作电流达2000安数量级时,就应该选用汇流母排,而不宜选用电力电缆作为电力接线)。用户在选定具体电缆的截面积后,还应考虑从UPS供电系统的输出端到用户设备之间或用户的输入/输入配电柜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在满足上述额定电流的条件下,一般希望出现在电力电线上的最大线路压降以不超过3伏为好。

接地电缆:

安全接地线:它是同机壳相连的安全接地线,一般它的线径应为电力电缆的0.5~1倍左右。

逻辑控制板接地线:它为逻辑控制板提供必要的参考地电平。它是为防止因邻近设备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串入控制电路而影响UPS系统的正常运行而配置的接地系统,控制地线不但不能同安全地线相连,而且应将它装入专用的管道中。一般这根控制地线的截面积应选用4mm2以上的多股电缆连线为宜,并用黄/绿相间的颜色作为标志。

UPS的中线

UPS的中线截面积应为相线截面积的1.2~1.5倍。分开敷设,但用户可在最终接地点使用单点接地系统

控制电缆:

在UPS电源中,一般还需要配置如下的控制线:从UPS报警接口板到远程监视器之间所需的控制线:从UPS报警“继电器干点”接口板到用户“自定义的报警装置”之间的控制线;从UPS主机到电池断路器开关之间的控制线;从UPS的RS232/RS485接口到远程微机终端或调制解调器的控制线;从UPS主机到远程、紧急停机开关之间的控制线等。

弱电施工管线敷设技术交底 篇5

单位:XX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交底日期:2019年X月X日

工程名称:

XX人寿保险XX后援中心一期

分部(分项)工程

综合布线系统

工种

弱电班组

一、施工安全基本要求

1.班前检查工作周围环境

2.班中检查不安全的问题

3.班后检查工完料净场地清

4.严格遵守十项安全措施

5.自觉维护现场安全设施

6.遵守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规定

7.不懂机电不动机电

8.时时注意不安全行为

9.人人关心他人安全

10.生产必须服从安全

二、施工技术交底要求

1.施工技术交底针对性要强,要全面

2.由技术负责人交底,施工员、安全员、班组长接受交底人均签字

交底内容:弱电线缆放线

一、施工工艺

1.1

注意事项

1.门禁系统:C1、C2型门禁末磁力锁端点位预留0.5米,进弱电间(工艺井)的线预留6米;

2.视频监控系统:末端点位预留0.3米,进弱电间的线预留12米;

3.综合布线系统:末端点位预留0.3米,进弱电间的线预留12米;

4.楼控系统:末端点位预留0.3米,进DDC箱的线预留半个箱体的周长;

5.环控系统:

末端点位预留0.3米,进环控箱的线预留半个箱体的周长;

1.2

操作工艺

1.线缆敷设

(1)

线缆敷设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线缆的布放应自然平直,线缆间不得缠绕、交叉等。

b)

线缆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且与线缆接触的表面应平整、光滑,以免造成线缆的变形与损伤。

c)

线缆在布放前两端应贴有标签,以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

d)

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线缆应分隔布放,且中间无接头。

e)

线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电缆外径的8倍。

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光缆外径的20倍。

f)

采用牵引方式敷设大对数电缆和光缆时,应制作专用线缆牵引端头。

g)

布放光缆时,光缆盘转动应与光缆布放同步,光缆牵引的速度一般为10m/min。

h)

布放线缆的牵引力,应小于线缆允许张力的80%,对光缆瞬间最大牵引力不应超过光缆允许的张力,主要牵引力应加在光缆的加强芯上。

(2)

地面线槽和暗管敷设线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敷设管道的两端应有标志,并做好带线。

b)

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塑料管,暗管敷设对绞电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

应为25%~30%。

c)

地面线槽应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40%。

d)

采用钢管敷设的管路,应避免出现超过2个90°的弯曲(否则应增加过线盒),且弯曲半径

大于管径的6倍。

(4)

安装电缆桥架和线槽敷设线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宜小于300mm,桥架内横断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b)

电缆桥架、线槽内线缆垂直敷设时,在线缆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将线缆固定在桥架内支撑架上;水平敷设时,线缆应顺直,尽量不交叉,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的两侧300mm处设置固定点。

c)

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中敷设线缆时,应对线缆进行绑扎。4对对绞电缆以24根为束,25对或以上主干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电缆应根据线缆的类型、缆径、线缆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绑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

(5)

在竖井内采用明配管、桥架、金属线槽等方式敷设线缆,应符合以上有关条款要求。竖井

内楼板孔洞周边应设置50mm的防水台,洞口用防火材料封堵严实。

2.线缆端接

(1)

线缆端接的一般要求:

a)

线缆在端接前,必须检查标签编号,并按顺序端接。

b)

线缆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

c)

线缆终端安装应符合设计和产品厂家安装手册要求。

(2)

对绞电缆和连接硬件的端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使用专用剥线器剥除电缆护套,注意不得刮伤绝缘层,且每对对绞线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

非扭绞长度对于5类线应不大于13mm;4类线应不大于25mm。对绞线间应避免缠绕和交叉。

b)

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PJ

45)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然后采

用专用压线工具进行端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21-16的规定。

c)

对绞电缆与RJ45

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的卡接端子连接时,应按先近后远、先下后上的顺

序进行卡接。

d)

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插接件终端处屏蔽罩必须可靠接触,线缆屏蔽层应与插接件屏蔽罩

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lOmm。

(3)

光缆芯线端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使用连接器以便于光纤的跳接。

b)

连接盒面板应有标志。

c)

光纤跳线的活动连接器在插入适配器之前应进行清洁,所插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d)

光纤熔接的平均损耗值为0.15dB,最大值为O.3dB。

(4)

各类跳线的端接

1)

各类跳线和插件间接触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

2)

各类跳线长度应依据现场情况确定。

二、质量标准

4.1主控项目

1.线缆敷设和端接的检测要求:

对以下各项进行检测,要求检测结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

验收规范》(GB/T

50312)中第5.1.1、6.0.2、6.O.3条的规定:

(1)

线缆的弯曲半径。

(2)

预埋线槽和暗管的敷设。

(3)

电源线与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应分隔布放,线缆间的最小净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4)

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及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

(5)

对绞电缆芯线终接。

(6)

光纤连接损耗值。

2.信息插座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时,接线盒应严密防水、防尘。

3.防雷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金属外壳及器件、线缆屏蔽接地线截面,色标应符

合设计要求;接地端连接导体应牢固可靠。

4.应采用专用测试仪器对系统的各条链路进行综合布线系统性能检测,其内容包括工程电气

性能检测和光纤特性检测,系统的信号传输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4.2

一般项目

1.线缆端接应符合《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

21.6.3.2条4款中(1)的规定。

2.各类跳线的终接应符合《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

21.6.3.2条4款中(4)的规定。

3.机柜、配线架安装除应符合《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第21.6.3.2条3款中(1)、(2)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机柜不宜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应按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高度应与活动地板高度相同,然后铺设活动地板,底座水平误差每米不应大于2mm。

(2)

背板式跳线架应经配套的金属背板及接线管理架安装在可靠的墙壁上,金属背板与墙壁应紧

固。

(3)

壁挂式机柜底面距地面不宜小于300mm。

(4)

桥架或线槽应直接进入机架或机柜内。

(5)

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

4.信息插座的安装要求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

T50312)第4.0.3条的规定。

5.光纤芯线终端的连接盒面板应有标志。

6.采用计算机进行综合布线系统管理和维护时,下列内容的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1)

中文平台、系统管理软件。

(2)

显示所有硬件设备及其楼层平面图。

(3)

显示干线子系统和配线子系统的元件位置。

三、成品保护

1.系统设备安装时,不得损坏建筑物,并保持墙面清洁。

2.安装设置在吊顶内的线缆、线槽时,不得损坏龙骨和吊顶。

3.应对安装完毕的设备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损坏及污染。地面线槽出线口应加强防水措

施。

四、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1.预埋管线、盒应加强保护,及时安装保护盖板,防止污染阻塞管路或地面线槽。

2.施工前按图纸核查线缆长度是否正确,调整信号频率,使其衰减符合设计要求,以免信号衰

减严重。

3.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图核对色标,防止因系统接线错误不能正常工作。

4.线缆的屏蔽层应可靠接地,同一线槽内的不同种类线缆应加隔板屏蔽,以防出现信号干扰。

5.光纤布线系统将分别依据不同的光纤信道的损耗极限要求对所实施的光纤布线系统进行验收,系统的验收和完成将以逐点测试结果通过为依据。测试文档要求为测试仪原始测试记录数据文件,不接受可以修改的文件格式。光纤布线系统测试结果将符合ISO11801国际标准相关要求。

五、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7.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

1.搬运设备、器材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不损伤器材,还要注意不要碰伤人。

2.施工现场要做到活完场清,现场垃圾和废料等要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及时清运,严禁随意抛撒。

3.操作工人的手头工具应随手放在工具袋中,严禁乱抛乱扔。

4.采用光功率计测量光缆时,严禁用肉眼直接观测。

补充内容:人员换班,请班组重新对施工人员交底

交底人:

施工员:

安全员:

班组长:

接受交底人:

弱电监控施工合同 篇6

1.甲、乙双方若一方发生违约情况,则违约方应按国家经济合同法有关条款对另一方进行赔偿。

2.除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外,若甲、乙双方中一方废除合同,需向另一方支付工程总金额 %的违约金。

弱电施工技术要求 篇7

(1)设计合理的弱电工程方案。

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使用功能、服务功能、物业管理方式作尽可能深入的分析,从适用性、先进性、经济性上综合考虑,对弱电工程的实施作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从总体设计开始,设计人员应根据用户需求书和规划设计方案,考虑实际的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及社会条件,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

(2)弱电工程系统设计方案分析。

要求设计方对每一个子系统的设计方案都要作详细的技术交底;同时与设计院就各个子系统的监控对象、监控方法、设备数量、系统结构和布局、预算费用,特别是在降低造价、节约投资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对建设方有较大分歧的设计,要组织专题论证。

(3)重视设计图纸会审。

检查并确认各子系统的系统设计、技术设计、功能描述、设备选型是否达到合同、业主及功能需求分析的要求;根据确定的工程界面,检查各专业、子系统之间技术交接、互提资料是否达到要求;检查受控对象的设计管线到位情况,确保双方信号接口界面功能达到设计要求;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审核,确保设备清单、监控点表与施工图三者一致。会审图纸后形成纪要,由设计、建设、施工三方共同签字,作为施工图的补充技术文件。

2 强化弱电工程系统施工技术管理

(1)加强弱电工程界面的技术管理。

在工程实施前,应根据合同和设计要求,确定弱电项目各系统之间以及每个子系统与机电设备、土建、装饰专业之间的工程界面,确定产品供应商、工种承包商及施工单位之间的工程范围和职责界面,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上述界面进行修改调整和再确认。

(2)做好技术和施工设计图纸及其资料的审核工作。

在施工前,通过对弱电工程技术和施工设计的审核,确保设备清单、监控点表、施工图三者一致,即监控点表的每一个监控点在图纸上必须有反映,其设备数量、型号、规格与图纸、设备清单一致,而且与受控点或监测点的接口匹配。这样才能确保系统在硬件设备方面的完整性,并符合接口界面、联动、信息通讯接口技术参数的要求,从而确保工期、质量和减少返工。

(3)加强对弱电招标及合同的管理。

招标的需求说明与技术要求,先由弱电专业工程师讨论、初定稿,然后组织由强电工程师等参加的协调会。签承包合同时,要签一份详细的技术协议,要统筹安排弱电各个系统的招标时间,确保各系统有条不紊施工。系统调试前进行文档检查,根据设计、规范、合同的要求编制调试大纲,经审查确认后组织实施;记录、检查、确认各项测试数据,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经相关部门确认。

3 弱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是单件的、非重复产品。它的质量必须在建设过程中一次性全部满足规定要求,因而格外需要加强对弱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施工中必须根据已会审后的电气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按照国家现行的电气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法规、文件,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中若发现图纸问题应及时提出并处理,不允许未经同意私自变更设计。

严格推行规范化操作程序,编制符合规范、工艺标准、可操作的质量控制程序。平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资料,特别是隐蔽工程的验收资料及隐蔽签证。未经有关人员在隐蔽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防止监督流于形式。

(2)重视各个子系统的施工质量管理。

与建筑土建、装饰施工密切相关的弱电子系统主要包括建筑设备监控、综合布线、安全防范、智能卡、背景音响和紧急广播、卫星与有线电视系统等。

在弱电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仅要注重各子系统的使用功能,也要重视观感验收。例如,在放于弱电井的控制箱内接线应整齐;在室内,各子系统的信息面板应排列有序,标识明确。同时,应依据各系统平面管线敷设图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

(3)保证材料与设备质量。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的材料、器件、设备种类多,技术要求严格。因此,在有依据的条件下,应按照规范对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检验,严把电气管材、线盒的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如镀锌钢管的壁厚,厚管不小于2.5mm,薄管不小于1.5mm,镀锌层应完好,P V C管应采用中型以上,一般采用重型管,必须是阻燃型。

凡标志不清或认为质量有问题、对质量保证有怀疑、与合同规定不符的一般材料,需进行抽检;对进口设备器材要有明确产地证明资料和海关商检证明文件。每次进材料都应填报审表,经监理审查同意后方能用于工程。

(4)确保管线施工质量。

管线的施工质量是保证弱电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管线安装包括线缆的走向、线槽和分线盒的安装位置、桥架及线管的材料和材料说明、安装要求等。此外,对施工界面也要作必要的说明。

例如:安装单位负责所有管道、出线盒、桥架和线槽等的安装,而弱电分包单位负责线缆穿线及布线系统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弱电管线施工伊始,监理首先要对各专业施工图进行会审;在了解建筑结构的基础上组织各专业管线预排,画出各种管线位置图,同时要根据工程总进度确定各系统施工的顺序和搭接方式,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管线施工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同系统、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置于同一管路内。

(2)综合布线穿线时要求用力均匀,线一旦打弯,立即停止拉动,解绕后再继续,尽量减少双绞密度破坏而影响传输速度。

(3)布管时接头不能有毛刺,以免穿线时划伤线;管拐弯时,弯度要达到要求;安装桥架时要求接头处不能有明显高差,以防拉线时增加阻力挂坏线缆;竖向桥架与横向桥架交接处作防护处理,以免串线时破坏线缆或线缆在此受力太大而折断。

(4)各弱电系统的传输线路要进行标识,选择不同颜色的绝缘导线,对同一工程中相同线别的颜色要一致,接线端子应有标号。强、弱电系统的管线要保持间距,以防干扰。

(5)为不影响结构、保证保护层厚度,预埋电线管不能敷设在钢筋的外侧,管路在同一处交叉不能超过3条,线管不能并排绑扎在一起。

(6)管与管、管与盒连接应牢固、紧密,要防止堵塞,绑扎必须牢固。

(7)住宅部分的墙体上一般均有开关和插座,墙体定位必须准确。

(5)接地系统的施工安全。

均压环、避雷带、防雷引下线等对建筑的安全非常重要,要检查是否漏焊,焊接长度及质量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每处都要仔细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6)系统调试。

由于弱电工程的配管、线、槽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及调试,可能是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因此当每个工序或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或安装表格,进行单体设备安装和穿线、接线时,必须按照隐蔽工程和相应的工程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并进行交接验收,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记录,提交较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以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止争议。

先作单体设备或部件的调试,而后局部或区域调试,最后整体系统调试,具体调试按系统种类而定。

在工程正式验收前,由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检查有关的技术资料、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好。再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单位和由建设单位申报当地主管部门进行验收。交付使用后,对大楼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操作培训,并且要加强管理和维护水平,才能发挥智能系统最大的优势。

4 弱电工程施工管理

(1)加强专业与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

弱电工程往往涉及土建、装饰、空调、给排水、供电、照明、电梯等专业,在工程现场应与各专业密切配合(如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点,必须与装饰工程密切配合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工期质量和减少返工,加强工序之间的检查和验收。尤其是阀门、流量计、水管温度传感器和水流开关及其安装、开孔位置、凸台焊接、风门与执行器的配合等,均须与相应工种协调配合。

(2)加强对弱电工程的监理。

建筑智能弱电工程技术含量高、涉及专业广、分支系统多。因此,要突出目标管理的要求,保证智能弱电工程建设成果,就应选择有资质、实力强、专业配套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监理方应有专业的弱电监理工程师,建设方对其学历、职称、资质等进行核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否决。

监理方应定期向建设方提交监理工作计划。对重要工序的监理要事先向建设方通报,或通知建设方参加检测验收。对隐埋线管、线槽,在实施前,监理工程师、弱电工程负责人,要在现场督察、核对,保证不漏不少、材料合格。同时还应严把工程质量关,落实监理制度,使工程各个阶段和技术管理有专人负责。

(3)加强对竣工验收与移交的管理。

竣工验收和移交是质量保障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在工程正式验收前,由施工单位进行预验收,检查有关的技术资料、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好,再由建设单位会同设计单位和由建设单位申报当地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验收时应成立项目验收小组,验收小组应对验收测试进行分析,作出是否合格的结论,对需要返修、返工的工程应责成其及时整改,整改后再对系统进行全部或部分验收,直至合格。弱电系统移交前实施培训,系统集成商应向建设方报告培训实施情况,应对受训人员独立工作能力作出客观评判,保证工程移交后受训人员能胜任上岗。

5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建筑的弱电工程及计算机控制通信和设备自动化管理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要求我们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完善新设计。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创造投资合理,环境舒适的智能建筑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摘要:智能建筑的智能化功能主要由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应用于建筑环境而实现。主要技术方式就是综合和系统集成,从而形成了楼宇智能弱电系统。楼宇智能弱电系统的设计及施工应结合实际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案,充分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和质量可靠等特点,将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智能化系统,弱电项目,系统设计,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金福.浅议弱电系统工程在智能建筑中的施工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浅谈我国建筑弱电技术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建筑;弱电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 TM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12-0200-01

建筑弱电技术的发展,是与建筑技术及电气科技的发展而同步的,尤其是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数字技术、显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弱电技术实现了飞跃。

在70年代末,建筑业就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了,但当时建筑弱电专业无标准规范、无科技期刊、无专业学会、无科研机构、无情报交流,拖滞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进步这一状况得到了巨大改观:很多大专院校先后开设或增设了与建筑弱电有关的基础课程,国家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弱电学术委员会、全国建筑弱电设计技术协作及情报交流网、出版发行了《建筑弱电》等杂志,颁布实施部标《建筑弱电设计技术规程》,为我国建筑弱电专业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筑弱电在70年代末主要是以语音通信的电话系统和简单的广播扩声系统为主,80年代则随着共用电视天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应用,其内容越来越多。尤其90年代中期,由于综合布线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弱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内容从当初的几个系统逐渐扩展到十几个子系统。

而“智能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为探索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对智能建筑的概念、设计理念、建设标准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末期至今,为大规模的建设和高速发展阶段,与其相对应的建筑智能化技术及其应用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关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得到建立和健全。

为了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管理,规范工程设计、保证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1995年3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7月,上海市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地方性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随后,全国多个省市也相继编制了各自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在1997年和199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和《智能建筑设计及系统集成资质管理规定》。1998年底,又颁布了<1998>194号文件,即“关于建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及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及系统集成商的资质标准的附件,在行业中引起了极大反响。200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GB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同年8月,修改颁发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则重点增加了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电子产品防雷击和防止雷电脉冲破坏的条款,04年又颁布了《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04。2003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颁布了GB50339-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07年又批准颁布了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及GB50312-2007《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这些技术法规的制定,使我国智能建筑基本上达到了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各重要环节均有章可循。

智能化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对建筑智能功能的配备,强调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节约能源、提升建筑使用功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音频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系统集成等十几个子系统。下面分别就几个典型系统的发展情况作简单说明:

1 建筑设备监控技术

80年代主要采用计算机集中监控的方式,可靠性较差,运行速度较慢,90年代后被集散式控制方式取代,突出表现在:

1)现场总线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在对控制网络的组网技术、实时网络操作系统、可靠性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出现了以太控制网络。3)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成为控制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热点。4)各种控制网络的新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应用。计算机领域的各种技术已逐渐融合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

2 安全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通道控制(门禁)、巡更、对讲、周界防越等子系统。安防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发展到如今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防范的严密性、可靠性和实时性,朝着规模化、数字化、综合化方向稳步前进。

3 通信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等,前两者作为智能建筑宽带骨干网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资源,连接了几乎全部的用户站点。90年代后期,以太网以其投资合理、布线灵活、性能优越、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逐渐在各种网络通信技术中独占鳌头。智能建筑的电话网(包括ISDN、xD-SL),目前除用于语音通信外,还可兼备数据、图像等的窄带数据通信。接入网技术是智能建筑与外部网络连接的关键,它通过接入城域网或Internet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有线网络发展的同时,无线网络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人们的移动上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其在许多领域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正成为网络发展的潮流。

4 综合布线技术

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中数据、语音以及多媒体通信的基础平台,从最初的3类线、5类线到6类线,甚至出现了超前于标准的7类布线系统产品,从铜缆发展到光缆,新型的多模和单模光纤将作为良好的传输介质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充分体现了智能建筑应用新技术的广阔前景。

5 系统集成技术

在智能建筑内的每个子系统,一般来说均由各自的网络连接起来,在各自的操作站下完成预期的工作,但尚未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为此,系统集成技术应运而生。

各子系统的实时数据,通过开放的工业标准接口,转换成统一的格式存储在系统集成的数据库或服务器中,系统集成管理网络通过程序对各子系统实现统一管理、监控及信息交换共享及联动控制,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达到了节能和节省人力的目的,这就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

6 住宅小区智能化

90年代受国际智能住宅及电子屋理念的影响,建筑智能化技术逐渐延伸到住宅小区,己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市场。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兼顾各层次居民使用的便利性,并处理好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关系、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功能配置与合理投资的关系;安全防范系统从独立的安防子系统发展为家庭与小区、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综合安防体系;信息通信方面由单一的宽带接入方式发展为多运营商可选方式,宽带接入网络由xD-SL、双向有线电视网络等向组建小区计算机局域网方向发展延伸;机电设备自动监控、水电表远传抄送、音视频系统、物业管理信息化等系统的应用,则使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由于宽带网进入小区以及小区规模的扩大,现在又提出了数字社区的理念,将智能住宅小区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数字社区进一步加强了网络的功能,具有完全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通过完备的网络可以实现社区机电设备和家庭电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安防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它提高了智能化系统的集成程度,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充分共享,提高了系统的优化程度。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的单元节点,数字社区的建设为数字城市创造了条件,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等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加深,建筑弱电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一定会对整个建筑行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华,梁晨.简明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上一篇:描写夏天的诗句有哪些有哪些下一篇:三年级小草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