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高楼于武陵,高楼的意思,高楼赏析(共8篇)
2014年, 对当代苏格兰来说肯定比任何一个年份更特殊, 他们计划在9月18日举行全民公投, 决定苏格兰是否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中独立出去。而在此之前两个月, 7月23日至8月3日, 第20届英联邦运动会将在苏格兰的最大城市格拉斯哥举行, 这毫无疑问也将是苏格兰民族魅力的一个大规模展示活动。
尽管截至目前的多方民调数据都显示“独立派”意见仅维持在三成左右, 公投结果几乎不可能出现更大翻盘, 但对于凝聚新时代下的民族向心力, 改革政治积弊, 重振当代苏格兰形象却依然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例如, 苏格兰人的平均寿命多年位居英国末席, 假设它独立的话, 将是欧洲最“短命”的国家, 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病夫”。
10%以上的苏格兰人生活在他们的最大城市格拉斯哥, 而这座城市也是欧洲死亡率最高的城市。其中, 男子预期寿命71.6岁 (2010) , 比英国平均水平低将近7岁, 比广西低4岁。另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的报告, 在格拉斯哥中东部的卡顿区, 预期寿命甚至只有54岁, 还低过兵荒马乱的伊拉克、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与各方面发展条件几无二致的其他英国大城市如利物浦、曼彻斯特相比, 格拉斯哥的总死亡率高出15%, 而过早死亡率高出30%。如果深究死因, 死于肺癌的格拉斯哥人比其他城市高27%, 外部暴力致死高30%, 自杀高70%, 与酗酒相关的死亡高出2.3倍, 吸毒或药物滥用致死高出2.5倍——格拉斯哥肯定是生病了, 但没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英国学界将这个谜题笼统地称为“格拉斯哥效应” (Glasgow effect) 。
贫穷肯定是一个导致健康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 但尽管格拉斯哥面临着严重的后工业化衰退, 别的英国大城市也不例外。绝望, 某种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层面的“绝望综合征”, 也会成为死神的帮凶。但是格拉斯哥人真的比其他城市的居民更加容易悲观、失去归属感吗?显然也不像。也许是它的气候或地理, 比如缺少日照或者某种物质含量超标, 等等, 但根本没有调查出任何结果。
_格拉斯哥的死亡率远高于同等城市水平。
_联排住宅和高层住宅在格拉斯哥的不和谐并存。
_1960年代的格拉斯哥拆旧立新, 大建高层公屋小区。
_蓝谷大厦和白谷大厦高层公屋双子塔是目前格拉斯哥的最高建筑。
_格拉斯哥西区的老式红砂岩公寓街区经翻修后受到中层阶级的青睐。
推倒重来, 再推再来
“格拉斯哥效应”不仅是一个社会医学的疑难, 它还更像一种焦虑的氛围笼罩在市政当局的脑袋上: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各种被认为有益健康的新政策不断出炉, 比如严厉禁烟、奖励戒酒等, 推进良好的生活方式, 其中还包括一整套全盘规划的城市重建方案, 以期通过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来确保长远的人民健康。
建成环境, 作为一个社会生态系统, 通过空间组织形式对公共卫生和生活健康发挥或好或坏的重要作用。格拉斯哥跟西方很多后工业化城市一样密密麻麻地负载着历次大规模建设带来的公共住宅建筑遗存, 如一战前修建的苏格兰式红砂岩联排4层住宅街区, 还有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高层公屋小区。而高层公屋曾经是格拉斯哥新城市建设的地标——多达200多幢高楼, 笔直地勾画着独特的城市天际线, 无论规模还是高度均雄踞西欧。
但1960年代的高层公屋建设浪潮过后, 另一代专家开始出来证明传统的低层联排住宅仍旧是相当靠谱的居住形式, 经过结构翻修、上下水改建、增设现代厨卫设施, 能够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空间。1973年, 格拉斯哥开始逐渐改弦更张, 放弃大规模拆迁旧城区的做法, 转向老式民居的维护修整。一项类似于中国“穿衣戴帽工程”的大拨款惠及公宅私宅, 过去五花八门的立面外饰被清除, 露出格拉斯哥最具特色的红褐色砂岩石柱、石墙、石雕窗。曾经最破落的老房子也瞬间焕然一新, 成为人见人爱的理想住宅。苏格兰传统建筑的魅力自己征服了自己, 过去大拆大建的政策被后来的主政者认为是缺乏远见的败家子, 而且近于毫无建树。富裕起来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高楼小区替换为其他类型的低密度新式住宅, 比如配备私家车道和独户小花园的现代联排别墅。
经过现代化改建, 尚存的老式联排住宅如今已成为新兴中产阶级的宠爱, 无论房产价格还是文化价值都蹭蹭飙升。而高楼越来越不受人待见, 爆拆作业早在十年前已经开始。2003年3月, 格拉斯哥住房管理局以市场化方式从市议会手中接过公共住宅产权, 并正式宣布了大规模清除高层公屋的计划, 200多幢高楼中的一大半将在未来十年内被砍掉, 拆楼总预算9600万英镑。
比如, 目前格拉斯哥最高的建筑, 白谷大厦和蓝谷大厦双子塔 (Bluevale and Whitevale Towers) , 两幢高层公屋建于1968年, 高30层、90.8米, 属于典型的粗野主义风格建筑。它们已在2011年11月被宣判死刑, 居民陆续迁空, 楼宇将在近年执行爆拆。
红路小区的兴衰
在已经遭遇和即将面临爆拆命运的诸多高层公屋中, 最受格拉斯哥人瞩目的应该是红路小区 (Red Road Flats) , 它最晚将于2017年被完全拆除。位于格拉斯哥东北部斯普林布恩区的红路小区建于1964—1967年, 整个项目包括2幢28层的板式楼, 6幢31层、89米的塔式钢结构高层住宅楼, 共1356套住宅, 设计居民4700人, 同时也是当年欧洲最高的高层住宅集群。
建筑师山姆·邦顿 (Sam Bunton, 1908—1974) 是格拉斯哥公共住宅计划的设计大师。最初, 住建部门的构想很简单, 就是利用市郊的那块空地, 多快好省建成一片传统式的四层联排公租住宅区, 以解决市中心的人口拥挤问题, 安置棚户拆迁居民。但1962年, 邦顿的眩目方案征服了甲方, 一个最大、最高、最科技又最经济划算的摩天社区生活综合体, 囊括高层住宅、停车场、游乐园、商店、洗衣房、咖啡馆、餐厅, 甚至在它那辽阔的地下室还配备一个可容纳1000多人的游戏厅和海员酒吧, 整个足以构成一个扎扎实实的“摩登小镇”。按照现代派建筑师的纯真设想, 在这里, 居民将彻底摆脱旧街区的贫困和疏离, 迎来健康蓬勃的新城市生活。但方案始终只是方案, 红路小区的愿望在糟糕的城市规划和捉襟见肘的预算面前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
最后的事实证明, 建成的配套设施既不丰富也不足够近5000人使用, 而且严重缺乏物业维护, 甚至整个小区连像样的大树都没几棵——单调、沉闷、乏味。另外, 红路小区的钢结构楼宇在设计建造时大量使用了海量的石棉材料, 当石棉的危害性被揭露之后, 人们悲哀地发现这些有毒材料是跟结构整合在一起的, 除了拆楼之外, 根本无法清除——即便拆楼, 也要面临严重的石棉粉尘污染。一个有毒的楼盘, 再加上远离其他社区, 红路小区简直成了孤寂的离岛。一言以蔽之:不宜安居, 尤其不适合“五好家庭”的幸福生活。1980年代以后, 红路小区的功能渐渐被改变为国际学生公寓和外国难民安置所, 2005年, 它走上拆除议程。
_建设中的红路小区, 1965年。
_建设中的红路小区, 1966年。
红路小区的短暂辉煌和悲剧性衰落吸引了很多艺术家的注意, 尤其是当它一步步走向爆拆终点之时, 一系列带有社会研究性质的作品围绕小区问世。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丽亚·阿诺德 (Andrea Arnold) 的影片《红路》 (Red Road, 2006) 即实景表现了小区的凄凉晚景。穷困潦倒的男主角克莱德 (与格拉斯哥的母亲河克莱德河同名) 假释出狱后在红路小区的一套高层公寓里蜗居。整个小区人气寥落、垃圾遍地、电梯狭小, 住户充满三教九流的社会安置人员, 包括我们最英俊的男主。
_苏格兰首席部长偕夫人视察建设中的红路小区, 1966年。
_新建成的红路小区, 1968年。
_新建成的红路小区, 1967年。
在电影中, 善良而又不幸的人将继续在红路小区无奈地生活, 但2012年6月10日第一幢爆拆执行, 2013年第二幢, 最晚到2017年, 所有8幢红路小区高楼都将被夷为平地。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高层住宅?
50年前, 高层住宅被英国人视为解决住房短缺危机的最佳方案, 但现在, 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房子充满仇恨和厌弃, 恨不能一夜之间统统炸毁了事。
曾经, 青年建筑师的头脑中洋溢着柯布西耶、格罗皮厄斯们的创造性梦想, 在二战后的经济腾飞时期鼓动起新的现代主义建筑浪潮。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也充分迎合了公共住宅管理部门的需求。有住房危机吗?没问题。给他们盖高楼就是了, 给他们进工厂就是了, 把旧棚户区腾空干净再把他们统统塞回去, 或者扔到草率开发的郊区闲置地块。
_红路小区。
_电影《红路》剧照, 2006年。
低收入家庭也可以住进现代化的廉价摩天楼, 享受配套卫浴间、中央供暖、供应热水、塑料贴面梳理台……在20世纪60年代, 这些经济适用的美景似乎将成为永久闪耀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优越性的明灯。但政府没预料到或不愿意去长远设想的是, 高层公屋的维护简直是一个无底洞, 老旧电梯故障频发, 垃圾滑槽经常堵塞, 熊孩子到处搞破坏, 楼道藏污纳垢、滋生犯罪, 门禁保安对庞大的楼宇根本无能为力, 翻修费用极其高昂。大多数高层公屋都在十年左右恶性循环之后面临同样的宿命:颓败。格拉斯哥是西欧高层公屋住宅大干快上时期的一个模范标兵, 不可避免地也陷入了颓败的怪圈。
但与其说这些困境是高层住宅造成的问题, 不如说是廉价密集社区的通病。粗制滥造的经济适用房在新落成的那一阵光鲜气儿消退之后, 就迅速暴露出某种高层棚户区的恶劣本质。高处不胜寒, 在影片《红路》中, 摩天楼上的穷光蛋们一般都不敢开窗;居高临下, 本身就意味着远非一般多层住宅可比的高额成本。
_2012年, 红路小区开始爆拆。
21世纪, 新一波的高层住宅楼又在西欧拔起, 不同的是, 它们的目标住户是中高收入的年轻职业人士, 开发商是私营公司, 设计类型是美式的“公寓”概念, 与1960年代的廉租公屋完全拉开了距离。但这是另一种房子, 就像地主庄园的茅舍和贫下中农的茅舍一样, 不同的房子。
在美国,有一家大公司,因为遭遇同行暗算,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四处散播谣言,传说公司快要倒闭了,一时间公司内外人心惶惶。员工们害怕拿不到自己应得的工资,客户们害怕未完成的合作会因此中断而蒙受损失,银行害怕无法按时收回贷款,于是纷纷找到公司要求见高层领导。
公司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方案。可是,几天过去了,依然拿不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面对越来越愤怒的人群,总裁威尔逊忧心如焚,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就在苦无良策之时,威尔逊突然被15岁的小外孙保罗手里的一沓照片吸引住了。保罗喜欢摄影,威尔逊喜欢旅游,于是,每次威尔逊外出旅游时都会带上保罗。喜欢摄影的保罗总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于是他拍摄的照片也与常人拍摄的照片不同。比如他拍摄的高楼,就是再宏伟坚固,他也会找到几个微疵,再将那些微疵用镜头无限扩大。这样,他拍摄出来的高楼总会给人一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威尔逊一下子便有了主意。在坐满了客户和银行职员以及本公司员工的会客大厅里,威尔逊站在大屏幕前不紧不慢地播放着一张张令人惊心动魄的照片。那些都是全世界有名的建筑物,可是,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要倒塌似的。威尔逊指着最后那张照片说:“这就是本公司的大楼,现在大家就坐在这幢大楼里看照片。”望着那张摇摇欲坠的大楼照片,全场人员在大声惊叫了一声之后,马上吓得瘫软在了地上。
威尔逊却泰然自若地说:“请大家不要惊慌,现在我给大家看一看另一组照片。”很快,一张张宏伟壮丽的高楼大厦的照片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那些同样是全世界有名的建筑物。威尔逊指着最后那张照片说:“这就是本公司的大楼,大家现在就坐在这幢大楼里看照片。”全场人这才长长嘘了一口气,因为从那张照片上看,这幢大楼一点也不像要倒塌的样子,那直冲云霄的气势还令人顿生仰视之感。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译文
我请求辞官归隐,但儿子以田产还没置办为由不让辞官,于是写了这首词骂儿子。我已渐渐年老,力尽筋疲,功名富贵的实现要待到何时?何况富贵功名还处处隐伏着危机。穆生因楚王稍懈礼仪便抽身辞去,陶潜尚未得享俸禄就弃官而归。穆先生、陶县令那样明达的人都是我十分崇敬的老师。
归隐后一定要将荒园修葺,“佚老园”就是个合适的名字。再建个亭儿取名为“亦好”,便能闲时饮酒,醉时吟诗。一块田地千年之中要换八百主人,一人嘴里又能插上几张饭匙。退隐之后便一切作罢,何须再费口舌说什么是非得失。
注释
⑴最高楼:词牌名。
⑵乞(qǐ)归:请求退休归田。
⑶犬子: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⑷田产未置:还没有置备好田地产业。
⑸止:劝阻。
⑹衰(shuāi):年老。
⑺须:等待。
⑻富贵:有功业。
⑼醴(lǐ):甜酒。
⑽抽身:退出仕途。
⑾得米弃官归: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时,曾有上司派督邮来县,吏请以官带拜见。渊明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解印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弃官归隐之志。
⑿葺(qì):修缮。
⒀佚(yì)老:安乐闲适地度过晚年。
⒁亦(yì)好:退隐归耕,虽贫亦好。
⒂匙(chí):小勺。
⒃休休:罢了,此处含退隐之意。
⒄甚(shèn):什么。
赏析/鉴赏
绍熙五年(1194年),词人任福建安抚使,因其壮志难酬,打算辞官归隐,却遭到儿子的阻挠,因此词人写下这首词来训斥儿子。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三句直接驳斥儿子用以阻止词人引退的理由,有针锋相对之势。词人的`儿子认为词人此时的官位还不够,积蓄的俸禄还不足以购买丰厚的田产,言下之意希望父亲能继续升官,而词人劈头便说:“吾衰矣。”儿子以富贵为念,词人便以富贵的时机、富贵的忧患来回应。“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五句全是用典,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穆生和陶渊明。西汉楚元王刘交以穆生、白生、申公三位贤士为中大夫、礼贤下士,席上专为不喜饮酒的穆生设醴,其孙刘戊继任为王后忘了设醴。穆生看出楚元王怠慢背后潜伏的危机,毅然辞官。陶渊明曾当任彭泽县令,因为不愿意以五斗米的官俸而低头向乡里的小人,便辞官而去,在农村种地,不求闻达。词人直言要以穆生和陶渊明为师,有及时归隐、远离官场的意思,与儿子希望自己继续留在官场,等待词人以后富贵的想法背道而驰。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两句都在第三字后断开,造成了节奏和语意上的奇峭。作者不仅想到了归隐,而且连归后闲居处的亭、园的名字都想好了。“闲饮酒,醉吟诗”两句概括了理想的生活状态,“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两句引用禅语和谚语,说明人生苦短,眼前占有的身外之物都不能长久,不如看淡。“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三句不仅否认了富贵,而且否认了满足与不满足。
《纲要》在艺术领域明确指出能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和能力;有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的目标,本节音乐活动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以音乐游戏,通过同伴间的互动、合作等形式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促进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一、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有节奏地数高楼。
2、促进幼儿与同伴间合作的经验。
3、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片。
2、配套光盘。
3、幼儿已有观察高楼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谈话导入课题:
(1)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来看一看高楼,你们见过高楼是什么样子的吗?(2)我们的城市有许多的高楼,你们数过吗?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数一数高楼。2.出示相关图片,理解、记忆歌词:
(1)教师生动、有表情地朗诵歌词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含义。(2)提问引导幼儿学习歌词中数高楼的部分。
师:我们呢一起来学学歌曲里面是怎样数高楼的?(请幼儿跟随教师侯,边看图片边学习歌词中是怎样数高楼的)
(3)学习随音乐旋律朗诵歌词。教师放音乐伴奏,幼儿朗诵歌词 请幼儿跟随教师后清唱歌词:
师:请小朋友们跟随老师后面,轻轻地学唱歌词。请幼儿感受歌曲曲调,幼儿随音乐拍节奏: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跟着节奏后面拍拍手!
5、幼儿学唱歌曲,教师指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演唱。(1)学唱歌曲。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熟悉了歌词和节奏,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唱歌曲,要用你们最好听的声音来唱哦!
(2)学习歌表演,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想请你们开动小脑筋,来为这首歌编动作,比一比,看谁想的动作最多。6.玩游戏:数高楼
(1)教师边交待游戏规则,边做示范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好听的歌曲了,现在我们来边唱歌边玩有趣的游戏吧。①全班幼儿站成圆圈,面向圆心,另请两个幼儿做“弟弟”和“妹妹”站在圈外。
②第1—4小节:圈上幼儿边唱歌边手拉手,按顺时针方向走4步,再按逆时针方向走4步。
③第5—8小节:圈上幼儿立定唱歌,同时拉着的手高高举起搭成高楼。“弟弟”和“妹妹”钻进门洞后,抬起头来看高楼。
④反复第1—8小节:圈上幼儿手不动,站着唱歌。“弟弟”和“妹妹”在圈上幼儿搭成的门洞里钻进钻出,注意不要互相碰撞。
⑤第9—10小节:“弟弟”和“妹妹”各站在圈上一个幼儿的面前。圈上幼儿一边唱歌,一边两臂屈肘,两手交叉抱肩(肘抬平)。
⑥第11—18小节:圈上幼儿站着不动,“弟弟”和“妹妹”按节奏依次用食指碰圈上幼儿的手臂(两拍碰一次),同时口中唱“一层楼,二层楼……”表示数高楼。当数到“十层楼”时,数高楼的幼儿手指碰在谁的手臂上,这个幼儿就要跟数高楼的幼儿互换位置,变为“弟弟”或“妹妹”。游戏继续进行。
(2)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游戏。
7.活动结束,教师表扬表现好的幼儿。
四、活动反思
《西北有高楼》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五首。作者无名氏似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①,阿阁三重阶②。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③。
清商随风发④,中曲正徘徊⑤。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⑥。
不惜歌者苦⑦,但伤知音稀⑧。
愿为双鸿鹄⑨,奋翅起高飞⑩。
【注释】
①疏:镂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
②阿(e)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这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
③无乃:是“莫非”、“大概”的意思。杞梁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后来许多书都有记载。据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临尸痛哭,一连哭了十个日夜,连城也被她哭塌了。《琴曲》有《杞梁妻叹》,《琴操》说是杞梁妻作,《古今注》说是杞梁妻妹朝日所作。这两句是说,楼上谁在弹唱如此凄惋的歌曲呢?莫非是象杞梁妻那样的人吗?
④清商:乐曲名,声情悲怨。清商曲音清越,宜于表现哀怨的情绪。
⑤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指乐曲旋律回环往复。
⑥慷慨:感慨、悲叹的意思。《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
⑦惜:痛。
⑧知音:识曲的人,借指知心的人。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这两句是说,我难过的不只是歌者心有痛苦,而是她内心的痛苦没有人理解。
⑨鸿鹄: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凡鸿鹄连文者即鹄。”鹄,就是“天鹅”.一作“鸣鹤”.此二句以双鸿鹄比喻情志相通的.人,意谓愿与歌者同心,如双鹄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⑩高飞:远飞。这二句是说愿我们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翱翔。
【翻译】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赏析】
慨叹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的汉末文人,面对的却是一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苦闷时代。是骐骥,总得有识马的伯乐才行;善琴奏,少不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壮志万丈而报国无门,——在茫茫人和事,没有什么比这更教人嗟伤的了。
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从那西北方向,隐隐传来铮铮的弦歌之音。诗人寻声而去,蓦然抬头,便已见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这高楼是那样堂皇,而且在恍惚之间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刻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而且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欣赏指要
这是一首写知音难觅的诗。从诗意看,诗中主人公是一位在生活中因失意而彷徨的人。凄凉的弦歌声从重门紧锁的高楼上隐隐传来,其声调的悲凉深深地感染了楼下听歌的人。从那清婉悠扬、感慨哀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清晰地感受到了歌者经历的惨痛和被压抑的内心痛苦。这令人不禁要推想,歌者是谁?莫非是杞梁妻那样的忧伤女子?可是,最值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个中的伤感,知音难觅可能才是她感伤叹息的真正原因。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
作者将所抒之情融于幻景之中。对于声音的描写细腻生动,歌者与听者遥相呼应,把失意之人的徘徊、悲切、希冀全面地展现出来了。阅读时,要细细体会诗中那种若隐若现、缥缈空灵的意境。
诗中的“托”
人们常把这四句所叙视为实境,甚至还有指实其为“高阳王雍之楼”的(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其实是误解。明人陆时雍指 出,《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托”:“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古诗镜》)。此诗即为诗人假托之“境”,“高楼”云云,全从虚念中托生,故突兀而起、孤清不群,而且“浮云”缥缈,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
那“弦歌”之声就从此楼高处飘下。诗中没有点明时间,从情理说大约正什夜晚。在万籁俱寂中,听那“音响一何悲”的琴曲,恐怕更多一重哀情笼盖而下的感觉吧。这感觉在诗人心中造成一片迷茫:“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即杞梁殖。传说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而今,诗人所听到的高楼琴曲,似乎正有杞梁妻那哭颓杞都之悲,故以之为喻。全诗至此,方着一“悲”字,顿使高楼听曲的虚境,蒙上了一片凄凉的氛围。
诗中的“歌者”是谁
1、高楼大厦太空船和外星人都是由电脑制作的。
2、英皇道两旁都是高楼大厦和商店,呈现一片繁盛的景象。
3、现代化的都市里遍地是高楼大厦。
4、刚才局长说只需时约分钟便能够到达高楼大厦的顶层。
5、除新的高楼大厦和建筑工程之外,我认为这是我所看到的最重要的.变化。
6、啊,那些高楼大厦华灯香水藏金收银的闺房还有摆满山珍海味的餐桌!
7、高楼大厦的消防安全问题。
8、大多数人住在又闹又脏又没有人情味的高楼大厦里。
9、他们正在那里兴建高楼大厦。
10、我住不起高楼大厦,他就跑来跟我作伴,住在这种摇摇欲坠的破房子里。
11、因此,高楼大厦并不在思考之列。高楼大厦造句。
12、烟霾的已经盖过了我国的许多高楼大厦,包括双峰塔。
13、但是,高楼大厦并非浦东的全部。
14、你们随心所欲地花钱,你们有高楼大厦,有自尊自敬的官僚,但是,你们缺乏殷勤待客的热情。
15、此刻为了能从高楼大厦里逃脱约翰。
16、高楼大厦星罗棋布,凑成东区的心脏地带。然而,却有自成一隅的宁静天地。高楼大厦造句。
17、这些年我们镇上建了许多高楼大厦。
18、饭店客房或俯看亮马河,或应对饭店正门以及市区高楼大厦。
19、香港是个建筑业发展十分蓬勃的大都市,以其高楼大厦而闻名于世。
20、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人们不得不离开独门独院,住进高楼大厦的公寓里。
21、这对夫妇宁愿生活在小而温馨的房子里,而不愿居住在毫无生气的高楼大厦里面。
22、礼宾府建成之初,附近尚未建有现今所见的高楼大厦,故可将海港景色饱览无遗。
23、法兰克福在我眼中是一个很商业化的现代都市,很多景点都会被高楼大厦包围着。
24、好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交通拥挤。哪儿有中式房屋?
25、和大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和喧嚣的街道相比,他更喜欢乡间的农庄和田野。
26、城市里到处耸立着高楼大厦,一片繁华。
27、这些高楼大厦是干什么的?
1、先躲后撤
首先说躲,在房屋内要选择承重墙的内侧,在开间小的地方躲避。切记不要躲在靠窗的外墙一侧。地震过后撤离时,要走楼梯而不要选择电梯。因为此时的.电梯在经历地震后,可能会出现变形或供电不稳定,是最危险的地方。同时,遇到地震时切勿惊慌,要记得关闭家里的电源盒、煤气,防止因漏电和煤气泄漏引发的灾害。在从室内逃离时,要注意保护好头部。
2、不要跳楼
事实证明,住在高层楼房中的居民,遇到地震时跳楼绝对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而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门宙被震变形开不动时,耗费的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弄伤了。另外,楼房这么高,跳楼可能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还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
二、躲避地震的注意事项
1、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一、设计意图:
我们知道,音乐是孩子的天性,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要引导孩子喜欢艺术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那么寻找合适的教材也是相当重要的。《数高楼》是一首旋律上口易唱,行动活泼,富有动感的2拍子歌曲,音域范围是C1-C2,在歌词方面,歌词虽然比较繁复,但是里面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地方,而且里面的说唱十分新颖有趣,非常适合孩子的口味。节奏中出现了2个附点音符和2个休止符,这对于中班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我们班的孩子喜欢唱歌,对音乐也有初步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但对唱歌缺乏持久的热情,如此有趣的说唱歌曲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一个乐句中既出现附点音符又出现休止符也能提高幼儿对于节奏的把握,因此我选择此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感受歌曲,在帮助孩子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初步学唱歌曲。能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时值。
2、尝试有节奏地数高楼,感受说唱活动的乐趣。
三、为了达成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帮助孩子理解歌词的图谱
2、节奏谱两份
一份是数高楼的节奏,一份是有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节奏谱。
3、录音机、音乐。
4、高楼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律动《郊游》入场,导入活动
(二)、感受歌曲,在帮助孩子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初步学唱歌曲。能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时值。
(三)、尝试用动作表现歌曲,体验音乐表演的乐趣。
(一)、律动《郊游》入场,导入活动 师带领孩子听郊游的音乐进入教室,引导孩子能跟着2拍子歌曲合拍地走进教室,并能根据歌词内容自由创造合拍地做各种动作。在这里我需要关注以下细节,幼儿做动作时的空间位置。要引导幼儿分开一点,不能太挤。在歌曲结束的时候适时出示高楼的图片,导入活动。
(二)、感受歌曲,在帮助孩子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初步学唱歌曲。能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时值。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在这里分为2个步骤:
1、了解节奏型,尝试有节奏地数高楼
以:“小弟弟、小妹妹他们也在数高楼,我们来听听看他们是怎么数的?引导孩子倾听音乐,鼓励孩子讲述是怎么数高楼的?同时出示节奏谱,因为有两个节奏乐句是一样的,所以在出示的时候上面一句,下面一句,这样便于比较理解两个乐句是一样的。出示节奏谱后鼓励孩子看图谱有节奏地数高楼。为下面学唱歌曲做铺垫。
2、利用图谱,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能唱准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时值。
由于在这里由于歌词比较繁复,所以引导孩子用图谱记忆歌词。通过提问:这首歌曲里除了听到数高楼你还听到什么呢?引导孩子回忆歌词内容,教师并出示图谱,由于本首歌曲的歌词十分繁复,所以我觉得教师有必要清唱一遍歌曲,带领幼儿逐句回忆,借助图谱引导幼儿记忆,把握歌曲的内容和节奏,在歌词中有一句比较难理解的“答数没法求”教师要向幼儿解释是因为楼太高了,数不清楚,所以说答数没法求。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演唱歌曲,在开始演唱的时候要指导幼儿看着图谱演唱,看着图谱演唱能引导幼儿更准确地记忆歌词,把握歌词,在演唱的时候,里面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这个乐句是整首歌曲的难点,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把这个乐句拿出来,鼓励幼儿拍一拍节奏,掌握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在休止符的地方可以摊平手表示。然后从看着图谱演唱过渡到跟着琴声演唱。引导幼儿唱准音,把握节奏。在跟着琴声演唱的时候可以演唱3遍,逐步加深要求,可以从唱得轻一点到唱得响一点。并提醒幼儿唱准休止符唱清歌词。
(三)、尝试用动作表现歌曲,体验音乐表演的乐趣。
反复的学唱是一种枯燥的活动,我认为音乐活动中给予幼儿欣赏、表现音乐的机会也非常重要,为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引导幼儿边唱边用动作表现歌曲,这个环节中幼儿的表现欲望很强,要关注幼儿以下细节:
1、要关注幼儿的空间位置,可以一半幼儿在旁边搭一排高楼,一半幼儿边唱歌边数。
2、要提醒幼儿用符合音乐情绪的动作表现音乐,鼓励、欣赏幼儿的表现,为幼儿的积极表现注入动力。
【高楼,高楼于武陵,高楼的意思,高楼赏析】推荐阅读:
大班数学:数高楼09-22
西北有高楼教案10-01
高楼发生火灾的逃生秘诀01-18
高楼小学电教工作计划05-28
中班音乐律动教案《数高楼》及教学反思01-03
高楼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