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路径规划(推荐8篇)
是关键
对职业者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即所谓的“职业迷茫”,因为迷茫,很多人频繁跳槽,转型,结果是年龄一天天增长,困惑也一天天增长。最后只能在不喜欢的岗位上听天由命地过日子。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出困惑的尴尬局面呢?
职业案例
林小姐:杭州人,26岁,大专学历,中文专业,参加工作已4年多。刚毕业时,父母托关系把她安排到了一家报社做编辑。但由于文笔不好,工作成绩始终不行,压力越来越大的林小姐就辞职了。第二份工作是一家公司的文员,平时做一些打字之类的琐碎小事,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林小姐又辞职了。后来她又找了几份工作,都和第二份工作差不多。目前林小姐在一家公司做经理秘书,对这份工作,林小姐还是比较满意的。
最近同学聚会,林小姐发现周围的老同学个个比自己混得好,有些已当上了经理。再看看自己,经理秘书虽听起来不错,但不过是吃青春饭,说不定哪天就失业了,所以林小姐想换一份稳定的工作。想来想去,除文员,经理秘书这些也想不出其他工作了。她该怎么办呢?
职业顾问分析
林小姐的问题,就是典型的“职业迷茫”问题。职业顾问认为,造成“职业迷茫”的直接原因就是缺少 。那么, 到底应该怎么来做呢?
科学的职业规划应包括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
一、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职业规划的重点,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应该从以下四点考虑:自身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兴趣爱好与职业的匹配度;自身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度;所选职业的发展趋势。
从职业目标上看,林小姐缺少清晰明确的职业目标。要摆脱目前的`状态,须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发展路径的不同,以林小姐为例,如果把行政管理作为职业目标,目前的文员工作是比较符合这个目标的发展路径的。文员——行政助理——行政主管——行政经理——行政总监,可以算是一条很清晰的发展轨迹。
规划专家建议
根据对林小姐的职业倾向性测试和工作经验、能力的综合分析发现,林小姐最适合的是行政人事管理类的工作。根据林小姐的情况,专家提出两点建议:一、林小姐尽快进行行政人事管理方面的 和学习。二、文员的工作已经不适合其年龄和发展了,跳槽也成了当务之急。出来谋求职业的定位点定在中小型企业的行政部门。中小型公司行政人事联合操作的状况比较多,可以积累到人力资源工作经验和能力,然后下一步可以朝行政、人事两条路线行进,无形中拓展了自己的发展层面,最终可发展到企业行政人事总监或者主管行政人事的副总职位。
行动计划
在专家的帮助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林小姐终于获得了适合的职位。虽然工作辛苦了一些。
但获得的是自身实际的职业能力和明晰的发展路线,彻底从年龄职业尴尬局面中解脱出来,走向了职场“得宠”阶段。
专家提醒
规划对低碳城镇的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就我国国情而言, 如何将低碳发展要求与现有城镇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 科学规划, 提供适合于当地条件、可操作性强的城镇建设路径, 是提高我国整体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
一、规划思路
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位于黄海北部, 人口1.9万, 总面积15平方公里, 是以海珍品养殖闻名的深海型海岛群。海岛水资源和土地匮乏, 能源供给完全依靠大陆, 价格昂贵。低碳发展是其降低能源成本, 打造“生态岛”产业品牌形象的重要发展选择。
(一) 发展特征
笔者认为, 中国的低碳城镇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 应以城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既要着眼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 又要兼顾城镇化进程中的其它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发展方式上, 应把握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样化发展思路, 结合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探索中的已有成果和市场经济在发展调控方面的积极作用, 建立多目标、多系统、多手段整合的协同发展模式, 在多样化中实现协同对象的相互制约与促进, 实现发展的均衡、稳定和高效。
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条件, 獐子岛的低碳发展以“低碳”为主、兼顾“低排放”和“低生态足迹”要求, 力图体现“高效益”的综合发展特征。
1. 规划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镇低碳发展的主要背景及最终目标, 獐子岛镇的规划兼顾低碳发展与其它可持续发展规划内容的协调, 以低碳发展促进其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原则。作为淡水资源匮乏的深海型海岛群及渔业生产的产业性质, 獐子岛比陆地城镇更易受风暴潮、干旱等极端气候的影响。本规划在降低海岛碳排放的同时, 兼顾海岛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关系统规划, 如海岸带生态保护、沿海防护林建设及淡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等。
(3) 发展的经济性原则。对于中国大部分城镇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局部利益而言, 低碳发展 (包括可持续发展) 是一种“选择”式发展。以经济性为代表的现实发展要求和“选择”的优势及可操作性, 是獐子岛低碳发展规划考虑的重要内容。
(4) 多技术体系支撑原则。面向“选择”式发展的“选择”式规划, 需要更加科学的决策手段, 选择针对城镇现实条件的有效发展路径。本规划在传统规划方式的基础上, 利用CITYgreen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 提高路径选择的客观性。
(5) 弹性规划原则。低碳城镇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灵活性、能够与市场规律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方式。
2. 技术路线
根据规划原则, 獐子岛镇低碳发展的综合路径规划的技术路线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传统规划程序;二是针对该镇特征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为各级规划提供发展目标、方案、指标、策略、管理等层次的信息反馈 (见图1) 。
发展路径研究包括六个部分。 (1) 低碳发展的综合条件分析:综合分析海岛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以利用的政策及市场支持是路径研究的起点; (2) 海岛碳源与碳汇平衡分析:通过能源消费“碳足迹”及高碳模式的能源消费趋势分析, 了解獐子岛镇低碳发展主要面对的能源问题, 并通过海岛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测算, 确定能源消费系统的减排任务; (3) “循环型低碳发展模式”的系统组织:针对海岛能源消费特征, 以协同作用理论为基础, 构建“循环型低碳发展模式”的规划系统框架, 初步明确各系统的相互关系; (4) 关键低碳技术及系统减排能力分析: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讨论不同低碳技术在当地条件下的可操作性以及相关系统的减排潜力; (5) 综合发展路径的情景分析:以上述分析结论为基础, 分析不同操作难度下, 獐子岛低碳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建设效果, 为规划路径的确定提供比选方案; (6) 方案比选及行动路线:根据比选方案, 确定獐子岛低碳发展的建设目标、方案及行动步骤, 突出建设的起步项目和关键性项目规划。
二、发展路径研究
獐子岛镇的综合生态足迹测算表明, 2007年獐子岛人均生态承载力0.17ghm2, 人均生态足迹2.15ghm2, 生态足迹是其承载力的12倍, 海岛复合生态系统目前处于较严重的生态过载状态。预计以现有高碳模式发展, 到2020年实现《长海县獐子岛镇总体规划 (2007—2020) 》的经济发展目标, 届时海岛人均生态足迹将达13.3991ghm2。其中,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将是造成海岛生态过载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
(一) 能源消费的”碳足迹”特征及海岛森林碳汇能力分析
獐子岛镇2007年能源消费包括煤炭、汽油、柴油、液化气和煤电, 总计排放CO2 7.4万吨, 人均CO2排放约3.9t/a。煤炭、柴油和电力消费是构成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就能源用途而言, 建筑用能 (采暖、照明和炊事) 和生产用能 (生产、养殖作业) 是最主要的碳排放点。传统“高碳”发展模式下, 预计2020年总排放CO2 14.95万吨, 电力消费将成为未来海岛碳排放的主导因素, 煤炭和柴油消费的碳排放量紧随其后。
獐子岛森林覆盖率高达近70%, 但以基于Arc GIS的CITYGreen测算, 海岛全部林木仅可吸收2007年全镇碳排放的1%。另外, 若据张继红等对浅海贝藻养殖碳汇贡献的研究, 可推算獐子岛贝类养殖可吸收本地年碳排放量的1.4%。可见,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实现海岛的低碳发展收效甚微, 獐子岛镇的低碳发展必须从能源供给和消费的低碳化入手, 主动降低碳排放。
(二) 低碳发展的协同作用体系组织
“协同作用”是城市系统降低发展成本, 实现多方“共赢”的有效方式。獐子岛镇“循环型低碳发展模式”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需要, 以能源、水资源和物资三个循环链的内部优化及循环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驱动力, 带动城镇的整体低碳发展 (见图2) 。
注:1) 单元格中“▲”表示建设系统, “——”表示非建设系统。2) 情景分析的目标期设定:近期 (2015年) 、远期 (2020年) 。
模式共包括8个主要的低碳发展系统。能源循环链的组织是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 包括可再生能源供应、产业优化、城区功能及空间结构、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景观生态, 共六个系统;水资源循环链和物资循环链的建立是海岛资源匮乏、环境质量脆弱的必然选择。两者分别包括水资源绿色管理和固废绿色管理两个系统。
在循环的宏观层面 (三个循环链的协同) , 物资循环通过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为能源循环链提供生物质能源, 丰富能源供应构成;水资源循环通过多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可避免现有海水淡化系统的高能耗和雨洪、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对居民生活的冲击。
在循环的微观层面 (能源循环链的内部协同) , 从能源流在城镇的运行过程分析, 可再生能源供应是能源供给低碳化的主要措施;产业优化、城区功能及空间结构、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部门是实现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低碳化的核心;景观生态建设除提高林木碳汇能力外, 更是海岛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手段。
(三) 关键低碳策略及系统减排能力分析
以上发展模式中减排效益可以量化评价的关键性低碳技术共计10项, 以当地单位投资的CO2减排效益为标准, 这些技术可以划分为三种操作类型:低成本技术、中等成本技术和高成本技术 (见图3) 。
低成本技术操作难度低、减排效益好, 适合作为獐子岛低碳发展初期的建设重点;中等成本技术操作难度适中, 但在建设上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 应是獐子岛长期低碳发展中的建设主力;高成本技术操作难度较高, 但在一定方面仍对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有突出作用, 例如分布式光电和风电系统对电网有很好的调峰作用。该类技术可以在海岛低碳发展的适当阶段采用。
此外, 比较各关键低碳技术所在系统的减排潜力, 结果显示:绿色建筑系统的减排潜力最大, 占各系统总减排量的一半;产业优化和电力供应系统的减排潜力紧随其后, 各占总减排量的1/5;绿色交通、固体废弃物绿色管理和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系统减排潜力较小, 共占总减排量的4%。简而言之, 绿色建筑、产业优化和电力供应系统的建设情况基本可以决定海岛一定时期内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
(四) 综合情景分析
1. 情景设定
综合情景分析以传统发展模式下獐子岛镇能源消费和CO2排放趋势为基准情景 (BAU) , 并以投资规模为主要约束条件, 通过不同成本低碳技术的选择, 为海岛的低碳发展设定了3种情景方案 (见表1) 。
2. 情景分析及评价
受文章篇幅所限, 情景分析的具体过程不做介绍。就减排效果和建设难度而言 (见图4) :情景1, 年碳排放的增长趋势由传统模式的8%降为4%, 实现海岛的“相对脱钩”式低碳发展。该情景主要应用低成本低碳技术, 建筑范围小, 难度低。情景2, 可基本保证海岛年CO2排放增长持平, 实现海岛的“脱钩”式低碳发展。该情景在加大情景1相关系统建设力度的同时, 增加了大型风电厂和提供生物质能的资源化处理中心建设。情景3, 可使海岛年碳排放以3%的速度递减, 实现海岛的“绝对脱钩”式低碳发展。该情景在情景2的建设基础上采用了全部关键低碳策略, 特别是扩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型风电厂和资源化处理中心的建设规模。
投资方面, 在不考虑大型风电厂建设融资的前提下, 三种情景的初步建设投资依次为6200万元、22000万元和51160万元, 分别占獐子岛镇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3%、32.8%和76.4%。
远期 (2020年) 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 情景1基本没有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情景2和情景3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17%和37%, 均高于我国既定发展目标。该情景分析表明, 尽管可再生能源技术建设投入较大, 但仍是城镇提高低碳发展标准的策略重点 (见图5) 。
三、路径比选及行动路线
(一) 路径比选
在以上三种情景方案中, 情景1建设难度低, 但建设目标缺少前瞻性;情景2投资难度与建设目标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情景3则代表了獐子岛低碳发展的理想状态和潜力。尽管情景3的方案建设难度较大, 但其情景设定并未脱离獐子岛的现实条件, 只是需要更好的学科配合、政策把握及商业运作。综合以上路径研究结论, 本规划以情景2为基础方案、以情景3为推荐方案, 组织獐子岛“循环型低碳发展”的综合路径安排, 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掘城镇低碳发展潜力, 满足獐子岛可持续发展的远景需要, 同时保证发展的“弹性” (见P60图6) 。
(二) 行动路线
獐子岛低碳发展的行动路线安排主要涉及可再生能源供应、产业优化、城区功能和空间结构、绿色交通、生态住区及绿色建筑、可持续水环境管理、固体废弃物绿色管理和景观生态, 共八个相关专项规划, 全部系统建设可为海岛居民提供30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
在各相关规划中, 绿色建筑系统减排潜力大、建设难度低, 推荐作为獐子岛低碳发展的起步项目 (见图7) 。方案包括既有住宅的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的低能耗设计两个方面。规划 (情景3) 近期建设 (2010年—2015年) 目标减排CO2 3.73万吨, 初步投资8210万元。既有住宅将完成全部保留住宅的基础改造 (围护结构改造) , 总改造面积43.78万平方米, 平均投资回收期2.8年;新建建筑强制执行节能采暖设计标准 (比现行节能65%的国家标准提高3%) ;新建住宅及旅馆16.42万平方米, 全部采用太阳能采暖及小风电辅助能源系统, 设备单位投资回收期5.1年。远期建设 (2016—2020) 目标减排CO2 2.59万吨, 初步投资9200万元。对于将长期保留的既有住宅增加综合节能改造 (太阳能采暖及小风电辅助能源系统) , 总改造面积34.41万平方米, 平均投资回收期4年;新建建筑继续强制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并新建住宅及旅馆4.45万平方米, 建造标准与近期建设相同。
四、结语
影响城市系统碳排放的因素复杂。与国外高度成熟的工业化城市相比, 我国的城市发展观念落后、建设水平低, 这既是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障碍, 也意味着更大的减排潜力和创造空间。獐子岛镇的规划实践表明, 以适用性技术为依托, 把握影响城市碳排放的综合因素, 协同规划、灵活运作, 是我国城镇低碳发展的有效路径。此外, 众多的中小城镇尽管不是现阶段我国碳排放的主导因素,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将成为未来影响我国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 其规划及建设应引起关注。 (转载自《世界建筑》总第240期)
参考文献
[1]叶祖达.城市规划:从“碳足迹”开始[J].建设科技, 2009 (7) .
[2]王富平, 黄献明, 栗德祥.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华中建筑, 2010 (3) .
[3]张继红, 方建光, 唐启升.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J].地球科学进展, 2005 (3) .
[4]邹涛, 周正楠, 栗德祥, 等.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森林的综合生态价值评估[J].建筑学报, 2009 (2) .
关键词:上海市;中心村规划;中心村建设;村域规划;居住点规划;驱动机制;安置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2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16-04
收稿日期:2014-03-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31100354);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宁秀红(1987—),女,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与环境。E-mail:gis_xh@126.com。
通信作者:赵敏,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研究。E-mail:zhaomin@shnu.edu.cn。中心村是经过规划建设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应的社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农村居住社区,是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中建设区[1]。王福定等认为,中心村是由若干个行政村联合组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它不是一个行政村的概念,中心村建设也不是撤并行政村,而是通过建设引导,鼓励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并通过基础设施的相对集中投入,使之成为一定范围的中心,即农村社区中心[2]。笔者认为,从规划编制方面来看,国内目前所指的中心村规划一般是以国家按行政单位划分的行政村规划,但部分区域也包括行政村合并的情况。从规划方面来看,中心村是指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建制镇辖下的行政单位,即人口规模较大、设有村民委员会的村民聚居点建设[3]。从中心村建设来看,以行政区边界为规划范围能够更加有力地以行政手段推动中心村规划的实施,整村推进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农居建设、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由于中心村规划和建设对村庄规模化、社区化具有重大意义[4],因而构建合理的村镇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还将实现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上海作为沿海发达区域,它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时间早、成效多,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农民身份转换、土地权属调整等经验都值得其他省市学习。因此,研究上海市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可为全国其他省(市、区)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和建设提供借鉴。
1历史进程
上海市中心村建设和规划按照对中心村认识的深浅、实施的结果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1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上海开始试点中心村规划[5-6],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上海的中心村规划建设包括近郊、远郊不同地区,21个试点中心村包括金山区的欢兴村、南汇县的汤巷村等,部分村镇领导开始意识到中心村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该阶段内,由于国内其他省市的中心村规划建设也尚在酝酿中,缺乏相关政策和规范标准指导,政府部门意在通过试点中心村规划建设总结经验得失,为下一阶段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2阶段:2000—2005年,上海出台《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7],该规划明确以中心城为主体,形成“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多层”即指“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及中心村5个层次。这是上海在法定规划文件中首次提出“中心村”及“中心村规划”。2000年《上海村镇住宅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中心村建设标准,这是上海在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中心村”和“中心村建设”的概念,自此上海开始中心村理论和规划体系的探讨。在这个时期内,上海启动了多个中心村试点项目,如宝山区杨行镇杨北中心村、奉贤区钱桥镇滕家中心村、南汇区六灶镇桃源中心村等,对中心村、中心村规划、中心村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政府部门通过宅基地归并、村庄改造等多种方式成功实现了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第3阶段:2006年至今,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1966”城镇体系规划目标,即建设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1966”城乡规划体系使城市规划由城镇向农村地区延伸,第一次实现了城乡规划在市域范围内的全覆盖,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四级城镇网络体系。中心村的定位十分明确,它是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居住单元,是城镇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它的建设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时期内,上海市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关中心村、村庄规划的政策、规范、标准文件,各区(县)对农村住房也出台了具体管理办法,这为新时期内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上海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了多地如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试点,后来又通过城乡增减挂钩试点规划、土地整治等项目实现农村人口、土地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村域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保留农村历史文化风貌。
2法律法规梳理
2.1法律体系
从法律体系来看,《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9)明确了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指出村庄规划可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城乡规划法》(2008 年)弥补了《城市规划法》的不足,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这是城乡规划体系中最末端的规划,也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规划。目前,上海的中心村规划实质是一种村庄规划,以中心村为范围的村庄规划,重点落实镇域总体规划的内容,谋划村域层面的发展,并对居民点进行详细设计,指导建设[8]。
nlc202309011121
2.2规范标准体系
从规划编制体系来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规定了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内容。根据《镇规划标准》(GB/T 50188—2007)和《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2011),乡镇规划进行确定中心村、基层村,因而村庄规划应以镇规划作为上位规划。《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是对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的整顿和治理,但并不涵盖村落或农村居住区的新建。
上海市出台的关于中心村规划的文件主要是《上海市郊区新市镇与中心村规划编制技术标准(试行)》(DG/TJ 08-2016—2007)和《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2010)。前者提出了中心村的主要内容和标准要求,重点完善农村配套设施;后者则指明了村庄规划的技术规定和成果要求。2007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对上海郊区的农村村民住宅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房屋间距等指标均进行了有关规定,它对中心村的新建宅基地和房屋建设的面积指标作出了具体量的控制。《郊区中心村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15—2007)总结了上海郊区中心村住宅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住宅设计基本指标和基本规定。从上述标准规范来看,上海市相关标准规范补充了国家所缺少的村庄规划指导标准,对于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3规划内容
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左右,中心村规划主要以集中居住区的规划为主,例如七宝镇的中心村规划[9]和孙桥镇的环东中心村规划,实质就是农民居住社区的建设。从2006年开始至今,由于十一五规划对中心村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多政策规范文件的出台,中心村规划更加完善,以小城镇为基本研究中心,宏观上实现全村的用地管控、规划落地基础设施,微观上设计社区环境、建筑形态等。目前的上海市中心村规划主要包括村域规划、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2个方面(图1)。
3.1村域规划
村域规划相当于村级的总体规划,包括中心村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村域道路系统规划、村域水系规划、村域绿化系统规划、村域市政系统规划等。以杨王中心村为例,杨王中心村选址地理位置适中,具备良好的用地、供水和环境等自然条件,邻近南桥新城,并且现状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设施,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功能定位为都市蔬菜和花果生产基地、中小企业总部研发生产基地、基于特色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基于现代服务业的拓展功能,再划分不同的结构分区,考虑各个分区特点、需求各异,分别布局规划道路系统、水系、绿化系统、市政系统等[10]。
对于村域内的居民点,按照利用效率、是否为空心村、历史保护价值等评判标准将农民居民点的处理方式分为以下3种:保留改造型、置换搬迁型、适当发展型。保留改造型指基本保留村民居住点的现状格局与建筑形态,这类型居住点主要是古村落、古民居等;置换搬迁型指将现状居住点的农宅搬迁,原居住于其中的村民需要搬迁至周边其他居住点或集中安置;适当发展型指在居住条件较适宜的地区适当扩建现有居住点,这类型的现状居住点人口和用地规模均较大,符合人口集中的原则。这种居民点的布局方式有助于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和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空间形态,如大团镇邵宅中心村的居民点布局规划[11]。
3.2居住点规划
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则是对农民集中居住的住宅区规划。上海现状农村居民点普遍基础设施较落后,零星分散建设曾经比较普遍,人居环境缺乏吸引力,因此,重点规划村域内的集中居住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集中居住点内规划布局农民住宅、道路、水系、绿地、公建配套设施之外,还详细设计了美观大方、结构合理、经济实用的住宅建筑,难点在于规划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实际情况的民居,而这也是居住点规划的关键要素之一。
现有的村庄规划标准对集中居住点规划的要求是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根据现状村庄分布进行梳理,从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出发,选址集中居住点,确定住宅建筑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等用地规模和分布,如大团镇邵宅中心村规划。设置集中居住点的同时,对现有符合归并条件的自然村落进行归并、搬迁,保持农村的风貌特色,出门见水、见天、见地,符合农民的居住心理[12]。
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并不属于中心村规划的内容,但它与中心村规划中的居住点规划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由于政府的统筹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性质,导致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才能完成用地审批、配套设施的建设。对于规划的衔接,中心村规划应以乡镇总体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上位规划,做好用地性质和建设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而村域范围内的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则以中心村规划作为其上位规划或相关规划,在居民点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达到落地施工的程度,如金汇镇南陈村居民点详细规划[13]。
4建设方式
4.1驱动机制
按照驱动机制来划分,中心村建设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组织市场驱动型和自生驱动型3种。
政府主导型是指以政府为主体推动中心村的建设,通过相关政策给予的资金支持启动项目。上海多个村庄通过多个宅基地置换、村庄归并、增减挂钩等项目[14]将搬迁居民集中至中心村建设住房,如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通过宅基地的归并,一方面减少散乱无序的宅基地、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另一方面可获得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流转的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可用于宅基地归并的收益返还。政府资金来源则是多元化,一是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资金,如松江區佘山江秋中心村的建设,前期通过银行贷款等先行垫付资金,在宅基地置换编制方案报批通过后,完成原宅基地的复垦和中心村的建设,则可获得节余建设土地的出让金;二是直接财政资金支持,如庄行镇新叶村中心村建设资金除土地出让收益外,还包括了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专项搬迁安置资金、市区县三级财政补助村庄改造资金等。
nlc202309011121
政府组织市场驱动型是指政府组织实施中心村规划,资金来源于市场动作。这个模式与政府主导型最大的差别就是社会企业加入中心村开发,不是单纯的宅基地置换项目,但它同时仍然需要政府组织建设开发,市场资金的流入有利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实现村庄自我更新。浦东新区孙桥镇的环东村作为中心村,通过迁村并点,将原三灶、四灶、桥弄3个行政村合并,环东村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目前的20余家村办产业,通过农民购买房屋,实现资金的回笼[15]。奉贤区申隆中心村建设依托申隆生态园开发,总投资约3.85亿元,需要动迁1 628户农户,土地使用流转的形式,资金主要来源是原生态园内的企业生产的利润以及适量贷款等,再将原有的自然村搬迁进行土地复垦整理。
自生驱动型是指不依靠外力、通过自然形态的居民点搬迁新建从而实现向中心村集中的目的。按照《上海市青浦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修订)》(2008)的要求,农民可以在中心村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新建住房。笔者认为应倡导农民新建、翻建房屋和分户建房在中心村的集中居住点易地新建房屋,这种渐进式的搬迁,不仅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而且实现了人口集中、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要求。但自生驱动型的缺陷就是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善中心村的建设,以廊下镇的中心村建设为例,镇域平均每年分户建房约20户左右,如果这些分户建房选择在中心村建设,则10年的时间最多能够集中200户,50年的时间集中1 000户。
4.2安置方式
目前中心村集中居住点的住房安置方式分为2种,一种是上楼安置,另一种自行建房。置换搬迁的农户,如果属于上楼安置,一般社区土地为国有土地,农户不再保留宅基地,居住方式变为单元楼,多数通过宅基地归并项目搬迁的农户已解决镇保问题、享受城镇居民待遇。自行建房的农户保留拥有宅基地的基本权利,土地所有权属于村民集体,由于靠近镇区或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民就业看病、子女入学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自行建房的农户须向村委会申请宅基地并经同意批准后,允许自行建房。
农民搬迁至中心村之后,一些农民由于集体土地流转给大的农业经营企业,他们选择到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如花卉种植、粮食生产企业工作,仍然从事农业工作;另一部分农民选择从事工业、服务业的工作,如进厂打工、个体户经营等,尤其是靠近中心城区、新城和城镇镇区的中心村上楼安置农民;还有部分种粮大户选择回原村种植粮食、承包鱼塘。
上海多数乡镇均实现集体土地流转,而搬迁的农民依然保留土地承包权,他们仍然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奉贤区庄行镇通过农民宅基地置换和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了土地流转,形成了粮田、蔬菜、水产、瓜果连片规模经营业态,这使得它部分进楼安置的农民从“兼业农民”转化为“专业工人”,可以放心地通过技能培训,成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的组成部分,既有工资收入,又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收益[16]。
对于安置后的社会保障,上海市实行宅基地置换与镇保、医疗保险的相互结合补充的政策。据调查,凡实行宅基地置换的农民,均以土地换镇保,免费享有镇保中的基本保险,这部分基本保险由政府统筹解决。对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通过农民个人交一部分费用,政府投入补贴一部分,也做到了和镇保的互相融合与补充[17]。2011年,上海市政府取消镇保改为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同时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通过宅基地置换等形式入住中心村的农民可通过政府和个人缴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5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
通过新建房屋工程,中心村整合土地资源,拆除旧房,建设新楼群,节约使用土地。中心村通过空心村改造、村庄归并等路径拆除房屋,腾出建设土地,为发展现代化农业解决珍贵的土地资源。现以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为例[18]分析其经济效益。
对于新叶村,集中居住点的新建成本和农户补助费约 29 012 万元,整理复垦费用约592万元,共计29 604万元。资金来源含农民自付费1 155万元、村庄改造资金1 688万元、占补平衡指标费26 772万元等,共计29 615万元,能够节余资金603万元。占补平衡指标费中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复垦的周转指标费用,这是由于新叶村政策“聚焦”,项目区叠加土地整治项目和增减挂钩项目,享有多重市级政策。同时,对周转指标开发投资的建设用地,预计可年产出约 150万元/hm2 税收,预计新叶村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周转指标为11.47 hm2,每年可为政府带来总税收约1 722万元。
通过地籍管理台账数据测算,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6.44 hm2,通过农村宅基地归并增加约6.44 hm2耕地。新增耕地的产出量可按当前单产量计算,根据水稻的种植成本及收益,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约11.9万元。但通过中心村建设提升改造农村环境,粮食的单位产值、单位产量收益均有所提高,据调查,水稻类作物可增加收益约3 600元/hm2,蔬菜类作物可增加收益约24 000元/hm2。
从经济效益测算情况来看,基本上新叶村的资金来源收入与新村建造成本持平。但在置换土地开发利用投产后,每年可以增加财政总收入1 722万元,增加地方财政实际可用财力。同时,由于居住的集中和本次中心村集中居住点的统筹建设,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相对减少对该村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
5.2社会效益
首先,通过集中居住点的集聚布局,完善中心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修建“三室一点”(村委会、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点)或“三室两点”(村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室外健身点、商业点),提高公共设施服务率。
其次,通过中心村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不仅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走上现代化之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nlc202309011121
再次,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引导资金、技术和项目向农村流动,有利于扩大农村投资,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同时,也要认识到上楼居住的模式让多数农民“转业”,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农民在中心村集中居住点居住之前,通过自留地种植蔬菜,现阶段则需要花钱买菜,无形增加了消费的种类。并且,高强度、低成本的工作让多数进入50岁以后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难以承受。
5.3生态效益
中心村建设产生的生态效益,不仅受农民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对整理的支持意愿等因素影响[19-20],而且也会受村域道路、水系、绿地等系統建设的影响。中心村的规划建设生态效益,一方面是由于在集中居中点内新建硬化路面工程、亮化工程、排污工程,方便村民生活,减少对宅基地附近河浜的污染,使农村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健康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将散乱无序的宅基地复垦和中心村规划的落实,改善田间的路、渠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兴建防护林网,促进自然景观建设,改善水土结构和田间小气候,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6结语
由于驱动机制较为完善,安置方式稍为合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上海市的中心村规划和建设总体而言是比较成功的。制定有效合理的中心村规划是中心村建设实施的前提条件,以规划为龙头,指导中心村的建设工作。中心村规划须要符合实际,符合法定程序,具有可操作性。在规划确定后,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具体落实村庄改造、拆旧建新等实施方案,在中心村集中居住点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整治等项目,增加新增耕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推行土地规模经营。
当前,上海郊区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使得农村由村民自治变为社区自治,传统村级组织的社会生产体系、管理体制趋于解体,一方面在原村庄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出租等方式,盘活存量分散、闲置、未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通过规划和市场重新配置,改革户籍管理和集体土地制度,使得农民真正获益。
参考文献:
[1]张长兔,沈国平,夏丽萍. 上海郊区中心村规划建设的研究(上)[J]. 上海建设科技,1999(4):27-29.
[2]王福定,马骁. 中心村规划建设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06,30(7):48-51.
[3]王冠贤,朱倩琼. 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实践、问题及建议[J]. 规划师,2012,28(5):81-85.
[4]陶希东. 我国中心村规划建设的基本思路[J]. 上海农村经济,2010(2):31-33,37.
[5]中心村规划调研组. 关于上海市中心村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1998(5):6-9.
[6]张长兔,沈国平,夏丽萍. 上海郊区中心村规划建设的研究(下)[J]. 上海建设科技,1999(5):15-16.
[7]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Z].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1.
[8]张娴. 上海村庄规划探讨:以农民的意愿来描绘农村[J]. 上海城市规划,2010(5):25-28.
[9]顾达明,秦智红. 城市郊区集中化农民中心村建设的探索——从上海七宝镇看沪郊农民住宅的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2004(11):47-53.
[10]奉贤区南桥镇杨王中心村总体规划[Z]. 上海市奉贤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11]浦东新区大团镇邵宅中心村规划[Z].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12]严己. 城市郊区新农村规划探索——以上海浦东邓三村规划设计为例[J]. 规划师,2008,24(增刊1):45-46.
[13]奉贤区金汇镇南陈村民点详细规划[Z]. 上海沪闵建筑设计院,2011.
[14]张正峰,杨红,吴沅箐,等. 上海两类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比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2):89-93.
[15]王颖,姜骏骅,张凌,等. 上海浦东孙桥镇迁村并点过程与模式考察[J]. 规划师,2001,17(1):26-29.
[16]顾吾浩. 上海郊区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的报告[N]. 东方早报,2008-10-28(B8).
[17]徐杰. 宅基地置换进程中沪郊农民消费生活考察与分析——以奉贤区庄行镇为个案[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18]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新叶村土地整治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R].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2011.
[19]窦敬丽,张军连,张凤荣,等. 农村居民点整理生态效益评估[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5):38-40.
[20]张正芬. 上海郊区农村居民点拆并和整理的实践与评价[D]. 上海:同济大学,2008.鞠军,李钢,王佳洁. 基于AHP和熵权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研究 [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420-422.
(演讲稿)朱春雷
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习路径图,之前我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朱春雷,今年41岁,我的履历是1991年大学毕业,在吉林省,在中国石油,在国企里工作10年,2001年离开国企,去外企,在跨国公司里工作8年,到此我培训管理的履历是8年整。我的专业是学政治的,马恩列思毛,在中国石油的时候我的工作在首都,跟在座企业同行我们工作性质差不多。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学习路径图。这个词语对大家可能有点生疏,在一些500强里,特别是靠前的企业里这个词应该不是一个生疏的词,学习路径图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是学习地图,学习导图或者是学习路径图。我去年离开GE之后,我加入学习路径图国际,就是美国培训管理协会在全球推荐的唯一做学习路径图这样的组织,负责学习路径图国际在中国区的理念推广。学习路径图听起来有点绕口,我讲学习路径图的4个事,4个事讲4个故事,每个故事我讲10分钟。
第一,我们做培训干什么。
我离开中油之后,在广东省有一个公司叫BP就是英国石油,和中国石油合资成立了一个合资企业,在广东省有400个加油站,我刚离开中油的时候去这个合资企业任他的培训主管,去了以后我感觉到一个震撼的问题,一个培训的点。比如说这个公司有4000个加油员,每年流动率是30%,也就是说每年有1200个员工离职,过年春节之后新的1200人陆续回到公司报道。
什么样的人当加油员,都是来自湖北、江西内地的贫困山区的苦孩子,来报道的时候拿一个高中毕业证书,但是那个毕业证书肯定是假的,很多孩子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来当加油员,加油员这个活很苦的。当加油员一个月能赚多少钱?拿到手的工资1000左右,算上各种险金、福利,每个人1500块一个月。
这些人从来没有进过加油站,从来没有拿过加油枪,从来不会加油的人,我们用多长时间把一个具有初中、小学学历的小孩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加油员,BP英国石油这个公司用30天。标准是什么?每天平均加油,我们叫安全生产,加油也叫生产,安全加油1500升,加了油别忘了收钱,收钱别收假币,加油的时候别把油加漏了,这都是安全生产的要项。一个加油员如果一天安全加油1500升就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加油员,我们把一个从来没有进过加油站的小孩培养成这样的人才用一个月的时间。
离我们油站500米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加油站,中国石油,他们用多长时间把同样小孩培养成这样水平的加油?60天。一个跨国公司培训体系,培训系统,在培训加油员问题上一个是30天,一个是60天,一样的苗一样的结果,30天的培训周期和60天有什么差异?一个加油员一个月薪酬、福利加一起是1500块,每年新加油员1200人,1500块乘1200是180万,我们的竞争对手比我们多花180万培养1200人,这是人力资源差异。加油员只是一个公司一个最基础的一个岗位,在这个油站里还有店员、收银员、油站主管、油站经理,公司里有区域经理各个层面的人,我们在各个层面培训的效率都跟这个一样,跟我们竞争对手有一倍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做培训,培训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如果一个公司在培训上不能在这个点上进行测算的话,这个培训部一定是福利部。
后来我离开广东,去上海,去到GE,通用电器,我去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两个问题,是一个美国人,比我还年轻好几岁,他说你做培训,你培训的目标是为了发展人,还是为了让员工胜任工作岗位,选一个,我选第二个,我说让员工胜任工作岗位而不是为了发展他。第二个问题,你培训是为了让他胜任工作岗位还是为了回报股东,我又选第二个答案,我说培训是为了回报股东,他说你来吧。如果这两个题都选第一个,就PASS了,这是理念不一样。做培训我今天汇报的题目第一个是测算培训的价值。
我们给太平洋保险集团做学习路径图的项目,保险公司一个非常关键的岗位叫精算师,精算师我们国家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不能培养,都从汇丰银行、友邦保险从这些公司挖人。精算师因为自己不能培养,挖一个人过来工资高得吓人,少则百万,多则100、200万。若大一个保险公司7、8个精算师,因为挖不起太多人,这个公司怎么办?自己培养自己的精算师队伍,把这个人培养出来,这里出现一个问题叫出苗率和成长周期的问题。
这是学习路径图的方法论,我们把一个员工从这开始加入公司,沿着这条路成长到这里变成一个所谓的一天加1500升的合格的人,一个中等水平员工走过的时间我们用随意时间单位,比如110天、110个月这样的过程,这个员工成长的过程有一部分我们是给提供教室内培训,大多数靠员工在岗位上练习成长,是这样的过程,成长到这个时候怎么定义成才,跨国公司鬼老这么说的独挡一面,到那天就成才了。
我们发现其实在岗上练习过程中属于灰色地带,并不是每天都在学习,有的学习有效果,有的学习没效果,有的时候碰到好师傅教他两下,有的时候看到一本好书,所有有效果的学习活动好像都是随机发生的,这是关键。所以用110个月或者11天成才了。我们变成坐标系看一下,纵轴代表工作熟练程度,横轴代表成才时间,这个人熟练程度慢慢提高,一天终于一天变成1500升的水平,花费了很长时间。
学习路径图干什么的?原来需要110天,缩短30%的时间,让你达到这个能力点的时候用的时间是以前的1/3,我们用30天,竞争对手60天,过半年以后竞争对手来参观,把60天提到35天的时候,我们已经从30天到20天了。
还回到这个横线,改进了学习之后,学习发生什么变化,变成这条线,教室内培训还是教室内培训,不过颜色发生变化,因为此教室培训不是彼教室培训,在GE通用电器,在GE公司里从来没有两天课,从来没有一对众的讲课,比如所谓的培训大师在GE看来我们认为是机场评书,在电视里讲的老师,定成伪培训,为什么?因为培训过程是单一讲,学员听,这种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参与学习。
主动学习是什么意思?如果参加这个课,20个人,老师很少讲,大家集中坐在一起的目的是讨论,学员发言,分析,这是坐在一起的目的,如果需要老师讲的的话老师把讲的内容印成稿,通过E平台发过学员回家看就完了,听你讲和自己读有什么区别,看完在网上做作业,培训管理员一看了解了,打分了。来到教室里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主动的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动听讲的学习活动,改善了学习的效率。原来在岗上有效果的学习我们提炼出来,把没效果的抛去,发现这个人独挡一面不需要110天,可能需要70天就可以。
我是91年大学毕业,工作了18年,我回想过去走过18年历程,达到我今天培训管理的业务水平,其实用不了18年,如果当初有一个人指导我学什么,看什么,练什么不用花这么长时间走到今天讲台上。
刚才测算一下我们用一个红线代表公司的投资,就是投资回报,这个点代表盈亏平衡点,我们测算一下一个加油员一天如果加1300升的话,这个加油员跟公司之间互相不欠帐,正好对平了,这个时候人力资源等于是白忙,只有每天加油量超过1300升才体现出人力资源的价值,200升挣的钱是股东有回报,原来培养周期这点是什么时候,如果1300升的点早来一天的话,后面的加油量都是人力资源的价值,再早提高后面是人力资源的价值。有的同事问,加油员好测算,那管理人员好测算吗。当然能测算。
第二,构建任务模型。
我们以前都听说过能力模型,没听说过所谓任务模型,我讲一个我切身经历我们体会一下什么是任务模型。
我2001年打飞机从吉林到广东去BP面试,高中以前没有正式学过英语,大学学的英语10年从来没说过英语,早就把单词都还给老师,去BP面试的时间人家发给我一个入职申请表填,哪看过这个词,不过一猜肯定是入职申请表,上面有name认识,把名字拼音写上,然后一个ID后面一个方格,肯定是身份证号码,能填的填上,后面一个家庭信息,我填,老婆写上了,后面还一个单词不认识,职业是什么,我看这个词不认识,当时拿A688的摩托罗拉电话拿出来输出查这是职业,我老婆职业是会计,会计英文怎么写不知道,我正在那汉译英,人家收卷的人来了说你干嘛吗,我说填入职申请表,旁边好几个人乐,说你这种水平来面试开玩笑,这是纯外企,英语办公,你这个英语不能来,我想也是,不行就走,人力资源经理跟我见一面,说你先回去,如果我们以后有合适你的岗位再通知你,我一看凉快了,准备回去,从单位请假出来了,面试成功留下,不成功就回去。
走了没几步一个电话追来了,我们觉得你还是蛮诚实的,我们现在有一个岗位,不是人力资源岗位,是培训主管岗位,就是培训讲师,给加油员讲课,这个岗位老板也是中国人,上下都是中国人,你写E-MAIL也用中文,我以前没写过E-MAIL,不知道是啥,这个岗位愿意干吗,如果愿意干的话可以留下来,我先打入敌人内部再图发展,我就留在外企。到外企以后我发现英语不行特别吃亏,开始拼命学英语,学英语我开始走了能力发展的道路。
我开始去书店买红文英语,要是背100篇文章就出口成章,我就开始回家背英语课文,跟公司的鬼老们巡查油站的时候旁边坐个美国人,我说我给你背几篇课文,他说你背,背完把鬼老吓一跳,说你的文采太好了,旁边他的下手都是清华的留学生回来,说朱春雷你英文这么好就做这么低级的员工。鬼老开始用英文跟我交流,我傻眼了,不会交流,就会背课文,鬼老说英语不能这么学,不代表口语水平,红文英语不学了。后来看电视李扬英语900句,日常口语,我练900句,练段时间发现有问题,我在电梯里碰到公司总裁来句英语,总裁眼睛一亮这个人会说英语,原来不知道,人家刚要跟我交流,人家有上句我没下句,因为英语900句分90个场景,每个场景只有10句,我会说一句,但是第二第三句怎么说不知道,所以觉得是不是有毛病,总开始一句后来没下文了,我英语这么学,失败。花了很多心思。
后来我去上海瑞士讯达面试培训经理,前三关全中文面试,我后来老板也是在中国人力资源很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他非常尊重我,过去当组织部长,英文不怎么样,他用全中文面试我就通过了,最后临走的时候他侧面问我,你英语怎么样,因为面试你最后一关是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飞利浦,他在香港总部给你打电话面试,当然全英文的,我900句背下来了,今天我把900句的书带来了,给大家凑个趣。不能说学英语不下功夫,这是我当时学的900句,就学到这种程度,当时觉得英语没问题。
后来回到深圳以后,同事们说你英语不行,面试肯定完,建议你找个外教,我到书城去,把所有面试英语的书网上当下来,电话面试有优点有缺点,优点是可以把参考资料全放桌上,我把各种可能提到英语问题全放桌子上,电话来了,下午1点,我这边拿起电话,旁边分机拿起来,是英语外教,旁边是小白板,我告诉他所有听不懂的问题写白板上,我这么通过面试进入了瑞士讯达去跨国公司做中国区培训经理。
去了以后这边辞职那边没报告之前放几天假,放假的时候接到讯达的电话,说你上班头一天有一个任务,比你早入职的全球培训经理是个法国人,从欧洲来,陪他来的人是当初电话面试你的飞利浦,从香港陪他过来,中国这边有三个人接待,一个是中国区总裁是个美国人,另外是老板和我,5个人开会,这个会怎么开,就我这英语从来没和外国人说过3句以上,我跟外教请教怎么开,他说其实你头一天上班,不会让你汇报工作,顶多会议中简单沟通,你会来点事,给他们倒咖啡,做个所谓的会议记录,就OK。果然那天非常有效,我11月1号报道,这个事发生在2004年11月1号,过两个月我发现在这个公司呆不下去了,因为所有的员工发现我英语不怎么样,好像谋取这个岗位,我在这个企业按天算,随时准备走。
在我走之前还一个重要会议要参加,12月24号圣诞节前一天,所有部门经理都要到前面去,到管委会15分钟汇报去年的工作,下一年计划,15分钟演讲,当然全英文,管委会一半是鬼老,这件事情我退还是进,我可以选择马上走,不用去丢人,到前面说不出来,但是看李云龙突围有正面突围,选择拼一下行不行。我在上海在公司附近租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这个房间住,那个房间找个外教住那,他说你这么办。
第一,你把你要讲的东西用中文写出来,讲稿写出来,讲什么先想清楚。
第二,翻成英文,我翻完他看不懂,他给我重新翻译一遍。
第三,把翻译的要点写到PPT上去。
第四,人家演讲咱们演话剧把东西演绎出来。
第五,最关键,演讲要活起来,把要打招呼,过渡语,俚语,故意犯的小错误加进去,让它变成非常自然的演讲。
最后一条把美国口音加进去,我训练两个月,等待这个会,上午是市场部、销售部汇报,下午1点是人力资源部,参加50多个人,全国各个工厂人力资源经理,总部的人力资源经理,亚太区人力资源部和管委会成员,一半外国人,一半中国人,我是第三个讲。进到会议室的时候我心脏在这,第一个讲的是管招聘的经理,留法的,第二个讲是管薪酬的经理,留德,他两的英语水平我比不了,我第三个讲,我听完第一个讲完后心脏从这到这,听完第二人讲心脏归位了,别看他们两英语水平比我高,但就这15分钟肯定不行,第三个我讲,15分钟讲完以后所有鬼老全满意,非常惊讶的眼光,没有人提问题,因为我的死穴是只要有人问问题就完了。中国人不敢提问题,这个人太谦虚了,他英语这么好,平时别人笑话他不吱声,我就这么在跨国公司站住脚。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这是任务,在这次任务中需要三个能力并行,培训管理专业知识,演讲技巧和英语,这三个能力是一次展现的,不是先想培训管理,然后演讲,再说英语,不是顺着展现的,是一次展现,缺一样做不成,符合心理学的背景效益。当一个训练离开真实背景,把能力抽出来训练这种效果不好,所以美国做一个实验是背景实验,16个潜水员潜到海底,在海下背40个单词,这16个人分两组,8个人回到沙滩上回忆都学了哪些单词,那8个人留在海底回忆单词,发现海底回忆单词效果好,是不是偶然,再换回来,再重新学单词,发现仍然学单词的地方回忆单词效果好,这是一个实验。
另外一个实验,一个3岁大的婴儿,在婴儿床上挂一个铃铛,铃铛风一吹就响,护士拿婴儿小脚踢,婴儿发现这个铃可以踢,可以响,有意思,他开始踢,训练一两次会踢了,然后把婴儿换到另外的床上,挂一个风铃,玲不一样,床也不一样,孩子不敢踢,因为背景发生了变化。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比如高考,一定有模拟考试,有的人平时考试没问题,一到正式考试失常,因为那个考试紧张状态和平时期中期末考试不一样,那个考试场景,监考老师和平时场景不一样,所以背景发生变化影响能力发挥。我们发现如果基于能力模型,比如做客户拜访,要产品知识,要演讲,要沟通,要谈判,各种技能都需要,而如果我们培训一个员工把这些能力都单拿出来培训效果不好,好像我学英语,开始这么学,后来这么学,如果一开始系统学,比如参加华尔街培训机构,这么教我,在机场见面说什么英语,在餐厅点菜说什么英语,我学到猴年马月才能学到15分钟做演讲的英语,晚三秋了,只有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才是有效的。这是我们任务模型的一个故事。
2004年当我发现这个事的时候已经早有人研究这个事,当时通用电器GE印度区首席执行官,后来是我同事,他在84年的时候发现这个事,开始做调研,做项目,后来终于等到基于能力模型培训体系有问题,要基于任务模型,现在说GE培训好,好在哪里,比如CEO典型29个任务,比如销售人员典型7个任务,按任务训练,不是按能力训练。
第三个,综合的学习方法。有一段时间e-learning特别火,所有做e-learning的公司突然出现了,开始宣传e-learning,原来培训没做好是没有e-learning,e-learning突然变成学习的百分之百,大家都上,上一段时间傻眼了,发现e-learning只是培训一个部分,一个手段而已,后来辅导教练又活起来,说原来培训没搞好,主要是没辅导,辅导又热了几年,辅导又成了培训的全部,后来弄几年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个事又放下了,在e-learning之前讲课,课程重新整合,效果不很尽如人意。最近两年行动学习提出来的,又把行动学习变成百分之百开始大量宣传,我们(LKI),我们列出来学习方式55种,e-learning,教练,行动学习,教室内培训,帮手等等,阅读,包括学历教育55种,完成一种任务是用一种学习方法好,还是用一组学习方法好,依据是什么,测算的数据是什么,通用电器都做出来。
我们非常量化,为了完成客户拜访的事情要练习多少次,要学习哪些内容,因为不一样,平均练习次数什么样做出来,是学习金融一个完全科学的状况。
最后设计LMS,学习管理系统,不是e-learning,用一个自动化的东西管理所有培训的活动,比如美国的EKP,包括大量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都在做学习管理系统。
我有一年在深圳一个国企工作,离开BP以后从深圳国企业去瑞士讯达,这个国企里面27000人一年销售130亿左右,很大的集团,但企业买根铅笔要总裁签字,是非常典型传统企业。发生这样一个故事,我们想有一个事业部老板找我,我下个月30天后全国的销售经理回来开会,开两天会,我想两天会之后两天培训,给我们找一个好老师来,我们正好四天,一天活动,聚一次挺值得,我说OK,领命,开始选老师,等我把老师选来,半个月,因为老师找进来要和内部人沟通,半个月选完了,我打个报告,这个老师贵,一天讲课费25000,两天50000,我打个报告,买根铅笔总裁签字,50000当然要总裁签,我签完字,人力资源总监签,副总裁签,总裁签,总裁出国了,去美国了,回来要一个月,我剩半个月要培训,他一个月才回来,这字怎么签。我只能这么讲,这个咨询公司对老师特别有信心,讲好收钱,讲不好不收费。
这件事情在一个公司里需要一个月才能批完的东西,在通用电器需要1秒钟,为什么?学习管理系统,我在下面做一个计划书发到总裁那里去,总裁拿个黑霉手机,他坐在公车里还是坐在马桶上,他手机来短信一看朱春雷发一个培训申请,他在美国,只要不在月球就行,他当时可以按钮回复同意不同意,他同意的话,我提申请是黄灯,他一同意马上变成绿灯,这些留系统里做个记录,马上可以实施。多亏通用电器不做这个事,否则在这个企业里一个月的事,那个企业1秒搞定,怎么能竞争的了。这是学习管理系统强大的威力。他的功能绝对不是管一项,申请、工作流、审批,不是一项,生成报告有70多种,e-learning只是他5%的功能。
国内很多企业卖这个东西,这个好,肯定有市场,卖不动,为什么卖不动?有一些公司找我,说以前从台湾来专门做这个生意,原来卖1000万,我们卖50万都卖不动,找到原因了,因为我们企业怎么做培训没想好,前三个事没想好,是把前三个事变成自动化,前三个事没想好上什么e平台,有的企业开始被忽悠了,上了,发现这个东西没什么用,空的,就是快,快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有一两个反面的例子,所有企业不敢上。因为他没有灵魂,灵魂是学习路径图,把它的思想植入e平台里实现自动化,学习系统效率大幅度提升。
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先行。而新农村规划最基本的首要问题是目标路径和战略。究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什么?通过什么路径实现目标?不同的路径决定不同的农村要选择不同的战略,不同的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减少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针对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由1984年的1.8:1上升到2005年的3.3:1),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战略举措。也是针对国民经济内需不足(1个城市人口消费商品为农民的5倍),扩大内需消化过剩工业生产能力的一项举措。集中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本质。也是我党借鉴了国外经验,尤其韩国持续三十多年的新村运动,使城乡居民收入始终保持在1:0.8~0.9之间,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经验后,作出的选择。
中央一再强调,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生产发展,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农民太多,隐性失业广泛而严重存在,农民的劳动力要素不能充分利用转化为财富与农民收入。
农民减少了,即使农地生产力不变,农民的隐性失业才会缓解,农民的劳动能力才会转化为农民的收入与社会净财富的增加,农民的人均购买力也才会大幅提升,中国的全面小康才会顺利实现。
减少了农民往哪里去?主要还是靠城镇来接纳,因此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跳出农业来发展农业,跳出农村来发展农村”。应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
按照国际经验,城市化率至少要达到70%,农村剩余劳动力才可能被有效消除。要四川农民劳均耕地达到15亩,城市化率更需高达85%。四川城市化率要提高到70%,按照前述十五期间年提高1.26~1.4个百分点的经验,也需要大约30年~26.5年;提高到85%,则需要更长时间。四川的新农村建设从全局看,不可能搞大跃进,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二、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与战略设计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的庞大系统工程。从减少农民这一基本目标出发,从各地农村的资源禀赋与产业选择的角度分析,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的路径与战略可概括为下图所示的“三化”:旧农村“异化”为城市,新型的城市,采用城乡一体化战略;旧农村“进化”为新农村,基本战略是以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产品市场特色化,农业组织企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大农业战略;旧农村“退化”为生态环保化的田野,其战略是发展生态环保产业。
异化:位于城乡结合部与工业集中发展区(包括矿区与资源富集区)的农村,逐渐异化为原有城市的一部分或新城镇,我国过去的二十多年一直在进行着。一是把扩大到城镇来的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二是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及其家庭)大部吸纳消化为新市民,其余返(原籍)乡成为新型农民。
“异化”是减少农民的主要途径。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点与核心是统筹规划,系
统安排农民进城。
进化: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五个支柱。一是规模化农业;二是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尤其农业技术进步系统的投入,主要由政府来承担;三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即硬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物流),软基础设施(如担保组织、仲裁、科技服务系统、市场秩序等),新型农民教育等进入公共财政框架的安排;四是农村微观经济基础的企业化,即“以办工业的思路来办农业”,采取有效措施,使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链为主,外部龙头企业为主,基层政府当主角,转变到以解决农业价值链为主,内部大农户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主,农民当市经济主体;五是富有各地特色的市场化农业。没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能把农产品的量搞上去,随之而来是家产品的恶性价格战。农产品丰收,农民减收的悲剧只能靠特色效农业来解决。
退化:不少农村,资源条件不好,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甚至不宜人居;有些地方,虽有资源,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等的需要,也不宜农。西部大开发中,广泛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一种积极的“退化”。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禁止发展区与某些限制发展区的新农村建设就应走“退化”之路。这些地方的传统农业要转型为生态环保产业,包括生态环境的维护,花木药材,旅游以及手工艺品,农民则要逐渐退出种养农业,旧农村自然成为“空壳村”甚至自然消亡为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化田野。
退化地区实行生态环保化战略,其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渐近性自然移民。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水利,植树造林等为重点,但对于公路“硬化”、电网、自来水,电视等设施则不宜提“村村通”,除了建设与维护成本高昂外,如果没有后续的维修机制,几年后就会破烂不堪,一场大水就可能冲垮,水泥沥青,烂钢铁就会成为破坏环境的现代垃圾。无选择地搞“村村通”,给出的政策信号是鼓励居民在不宜居住地长期定居。但是强制性搬迁,成本太高,非万不得已不为。而是要通过多种政策的合力,如退耕还林还草的政府补偿,对当地居民的“无为”给予补偿,又如以环境差异拉动退化地区居民志愿迁移到城镇或“进化”地区,政府予以鼓励。
“异化”、“进化”、“退化”的核心是造就“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我们在忧虑“三农”问题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国农业仍发挥着很重要的多种功能。它不仅是“米袋子”、“菜蓝子”,提供国民的食物和许多工业原料的显性功能;还对维持社会稳定;为城市和工业提供大量劳力;净化空气、改善生态、涵养水资源、调节洪水、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保持自然景观、提供观光休闲场地;保持传统文化;提供产业和工业品消费市场等功能,它对我国社会和谐十分关键。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要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农民就要成为经营者、创业者。发达国家历来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其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其生产生活活动主动有序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市场、金融、流通、信息、社会福利等活动中去。困此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村劳动力有进入城镇谋生的职业技能与市民素质;通过教育,使农民成为农业的经营者与创业者;通过教育,使农民成为胜任生态环保产业的工作者、经营者。
三、对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建议
1、把做好我省新乡村规划提上日程。四川全省有4801个乡,53227个建设村。村、乡情况复杂,不宜笼统提“村村通”。而需站在全省高度,统筹考虑,为现有
村、乡的发展路径定位;为进化地区的特色效益农业及其市场预测提出指导意见,避免农产品过度生产,恶性竞争;统筹各部门支持扶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布局,避免各自为战的分散、低效;统一设计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镇机构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培养与帮扶农村致富带头人等5个方面的相关政策与各地可选择模式等。
2、对“异化”地区,责成市或区(县)政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
3、对“退化”地区,由上一级政府的发改委与环保部门组织编制县级农村生态一体化规划。
4、对广大“进化”地区乡村,完成地形图的测绘工作,指导当地做好粗线条的保护性规划。鼓励有经济实力、有编制规划要求、又有改造条件的乡村规范其总规与详规的编制。允许并指导强村、富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跨村界的联村规划和建设,以强带弱,以富带贫,以市场经济体制带动其它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大部分村庄,近期内不强求编制深度规划。希望用5~10年的努力,以较小投入和成本,高水平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
5、完善乡村规划建设的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和服务机构,培育村庄规划建设的中介组织。在梳理乡村规划的机构和人力资源后,提升省市县各级政府乡村建设部门的行政规格、增加编制、增设协调城镇和乡村的规划、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及拆迁政策等业务机构。
6、加强对农村规划干部的专业培训。应该制定一个2~3年的培训工作计划,可以考虑组织少量人员赴韩国考察其“新村运动”,或请相关专家来川培训干部。
在一种分层控制体系结构下研究了分布式卫星系统的构形变换问题.以控制量的`二次型性能指标作为构形变换控制的优化指标,线性离散模型下的构形变换动力学约束作为基本约束,将构形变换的路径规划问题作为一个二次规划问题求解,并给出了数值仿真的算例.在单个绕飞星构形变换规划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体优化方法,使构形变换过程中整体能量最优,依此作为构形变换的顶层规划方法,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作 者:王兆魁 张育林 Wang Zhaokui Zhang Yulin 作者单位:王兆魁,Wang Zhaokui(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长沙,410073)
张育林,Zhang Yulin(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更高, 同时为保持市场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 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就业观念, 选择自己向往的职业, 引导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 正确定位自身价值, 促使其认识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以便其采取正确的计划实现目标。同时, 有针对性参加实践性的活动弥补自身不足, 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 激发自身的潜能, 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以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二)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制度是以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机能为核心的教育方式, 忽视了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发展情况的结合, 所以需要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就业方式进行培养。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机制, 但是其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给予其正确的指导,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实际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培养自己的能力, 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起步较晚, 当前仍是处于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当前, 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
由于我国缺乏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系统研究, 导致其仍旧停留在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上的教育, 缺乏针对实际市场发展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分析。在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上, 还仅仅针对毕业生和就业的指导, 对大学生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系统性的指导。
(二)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意识的淡薄
众多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时都是将待遇与机遇作为求职的第一要素, 导致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市场需求以及就业形势相违背, 职业价值观模糊, 导致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的压力和负担加重。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职业方向的调控, 学校教师只是起到正确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 缺乏专业的人员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指导
我国教育事业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导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忽视, 更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且各大高等院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大多数都是德育教育、学工处教师、就业指导部门人员进行指导, 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会议多为各院系书记、辅导员等, 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效果差, 不能够很好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 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树立适合自身的职业理念, 所以高校应将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并且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不同侧重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 以增强器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为日后的求职打下基础。
(二) 加强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
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 所以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或者进修。同时聘请校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咨询指导, 逐步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育人员。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 通过以上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情况, 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蓝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8 (13) .
[2]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关键词:清洁机器人;路径规划;深度优先遍历搜索;全区域覆盖
中图分类号:T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47-02
一、引言
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始于60年代末期。所谓移动机器人,就是一种具有高度自规划、自组织、自适应能力,适合于在复杂的非结构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
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进行智能扫地清洁机器人的技术跟踪研究,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和清洁机器人自身的特点,国内智能扫地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较低,目前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许多关键技术如定位、环境建模、路径规划、传感器等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室内地面清洁是一项枯燥乏味的重复性劳动,传统吸尘器工作时不仅需要人的参与,而且操作安放不便、清洁效率低、效果差,实现清洁作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是高效高质清洁的有效途径。智能扫地机器人是将移动机器人技术和吸尘器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室内环境半自主或自主清洁的一种环保、健康、智能型的服务性机器人。
目前国内外在清洁机器人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和提高,其中路径规划就是重要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移动机器人为实现高智能化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机器人可以通过机身上的各种传感器,通信器等装置来获取所处环境的信息,根据机器人所感知的环境,按照某种优化指标,在起始点和目标点规划出一条与场景中障碍物不发生碰撞的路径。而另一方面,对于地面清洁机器人而言,不仅需要设计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路径,更需要机器人能将整个环境区域遍历,以达到清扫整个室内地面的要求。
【发展路径规划】推荐阅读:
老师职业发展路径10-11
投资经理职业发展路径07-08
个人职业发展路径范文09-18
职业发展路径 供应链10-13
浅谈沭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06-02
广场舞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论文12-05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07-09
试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06-20
路径终极教程06-27
有效路径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