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试题之机械能和内能(推荐3篇)
一、选择题
1.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0℃的冰也具有内能 B.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降温度
C.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可能减小 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2.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3
33)
B.4.2×10J/(kg•℃)A.2.1×10J/kg•℃)
C.1.2×10J/kg•℃)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3.水的比热容较大,人们往往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为生活、生产服务,下列事例中与它的这一特性无关的是()
A.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
B.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
C.冬季,晚上向稻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 D.在较大的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4.下列关于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其中错误的是()
A.柴油机的气缸上是喷油嘴,汽油机的顶部有火花塞
B.在做功冲程中,柴油机的点火方式叫点燃式,汽油机的点火方式叫压燃式 C.柴油机比汽油机笨重,但燃料便宜
D.柴油机吸入气缸的只是空气,汽油机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
5.掷实心球是某市的中考体育加试项目之一.掷出去的实心球从a处出手后,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球最终停在水平地面e点处(不计空气阻力).则实心球()A.在a处重力势能最小
B.在b处动
能
为零
C.在a/b/c三处机械能相等
D.在d处动能为零
6.摩托车上的热机工作时提供动力的是()A.吸气冲程 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7.载重大汽车使用的一般是柴油机,而小汽车使用的一般是汽油机,这是因为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柴油机的效率高是由于()
A.柴油的热值比汽油的热值大
B.柴油的比热容比汽油的比热容大 C.柴油机气缸里的燃气产生的压强比汽油机里的高 D.柴油的密度比汽油的密度大 8.将质量相同的三块金属甲、乙、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放到表面平整的石蜡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2所示,则三块金属的比热容()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9.下列有关内能、热量和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能大的物体温度高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
C.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因为吸收了热量 A.晓华: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也具有内能
B.晓峰:
运
动
速
度
大的物
体
内
能
大
C.晓玲: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无关 D.晓平: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一定增大
11.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一定小
B.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内能小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D.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12.下列生活实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利用电热水壶将冷水烧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3.在市政建设施工中,我们经常看见工人用切割机切割水泥路面,工人师傅在施工时要不断向锯片上浇水,否则会很快损坏锯片(如图3所示),这是由于锯片在切割路面时不断__________,使锯片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向锯片浇水,是通过_______的方式使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14.炎热的夏天中午,在阳光的照射下,海水的温度明显低于海滨浴场内沙子的温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15.710.在学习了内能的知识后,几位同学对于内能的知识提出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用锯锯木头,锯条会发热
C.太阳能水箱中的水被晒热 D.夏天吹空调,人感到凉爽
图3
我国许多城市都建有大型绿地,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盛夏时节能大大减弱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若某一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l.0×l0 kg,水温升高2 ℃,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J。若这些热量被同等质量的沙石吸收(c沙石<c水),则沙石升高的温度将_____2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热机是把______能转化为______能的装置。常见的内燃机有______机和______机两种。17.焦炭的热值是3.0×10 J/kg,它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现有5 kg焦炭,完全燃烧2 kg焦炭后,剩下的3 kg焦炭的热值是___________。
18.在热机的各种热损失中,_______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_______的能量,是提高热机效率的重要措施。
19.我国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已经发现的天然温泉就有2 000处以上,温泉水的温度大多在60 ℃以上。l00 kg的温泉水从60 ℃降到20 ℃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J,相当于7_______m的煤气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水的比热容为4.2×10 J/(kg·℃),煤气的热值为1.8×10 J/m] 20.一架执行人工降雨任务的飞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并不断向下抛撒“液氮”,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逐渐_______,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__,机械能逐渐______;上述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相互转化。
2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逐步进入我国普通百姓家中,已知某国产轿车每行驶l00 km消耗8 L汽油。(1 L=1×l0m,汽油的密度为0.71×10 kg/m,热值为4.6×107
337333 J/kg),则:
(1)10 kg汽油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J。(2)该汽车行驶100 km消耗的汽油的质量是_______kg。(3)当该汽车以50 kW的功率在平直公路上以7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它所受到的阻力等于________N。
三、解答题
22.有五个球,其中 A、B 和 C 球质量均为 m,D 质量为
2m,E 球质量为 3m;用它们探究“物体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质量和下落高度的关系”.将它们分别从不同位置放下,球陷入沙子里的深度情况如图所示;
(1)实验中,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
(2)比较球 A、B、C 三球,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较__________球,可得出结论是:当下落高度一定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为了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索有关,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
(1)图甲是让不同质暈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从 B 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据此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是让质量相同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 A、B 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据此你能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还能得出结论吗?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后,同学们联想到在许多公交事故中,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有汽车的“超载”与“超速”,进一步想知道,在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中,哪个对动能影响更大?于是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a)为了探究“超载”安全隐患,应选择_______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b)为了探究“超速”安全隐患,应选择_______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
分析表格中对应的实验数据可知:_______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由此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7324.小明家煮饭、烧水使用的是管道天然气,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4.5×10 J/m,放出的热量有50%被有效利用,现要将初温为25 ℃的水加热到100 ℃,需要完全燃烧0.03 m的天然气,则能加热水的质量为多少?[ 水的比热容为4.2×10 J/(kg·℃]
25.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设备之一,某品牌太阳能热水器每小时平均接收4.2×10 J的太阳能,在5小时的有效照射时间内,将热水器中质量为100 kg、初温为20 ℃的水温度升高到40 ℃。求:
模块一
分子动理论和扩散现象
一、知识点
1.分子动理论
⑴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间有间隙;
⑵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为引力和斥力;
⑶分子是不停无规则运动的,温度高,运动快.
2.扩散现象
⑴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⑵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⑶扩散现象不局限于气体和液体,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⑷扩散现象也不局限于同一状态的不同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同样能发生扩散现象.
二、例题精讲
【例1】★
用分子运动论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A.
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B.
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存在斥力
C.
氧气被压入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隙
D.
铁丝很难被拉断﹣﹣分子间存在引力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解析:
A、花的芳香类物质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扩散充满空间,所以花香四溢,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破镜之所以不能重圆,是因为破碎的镜片间的距离较大,大于分子力的作用距离,并不是由分子间的斥力造成的,B解释正确,符合题意;
C、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隙,氧气分子在压力作用下,分子间距变小,被压入钢瓶,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钢丝分子间存在引力,所以钢丝很难被拉断,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测试题】
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排斥力
C.
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解析:
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物体的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A不正确;
B.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玻璃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超出了分子力的作用范围,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B不正确;
C.花香四溢,是因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结果,故C正确;
D.水往低处流,是因为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故D不正确.
答案:
C
【例2】★
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
A.
两铅块被压得太紧
B.
下面所吊的重物还不够重
C.
两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
D.
大气压作用使它们不能分开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两块表面平整的铅放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下面能吊起重物,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
C
【测试题】
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
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
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
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
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不是因为沾水,故ABC错、D正确.
答案:
D
【例3】★★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拄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现象说明()
A.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
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C.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
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两个铅柱的分子间的距离很近,分子间的引力使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
物质的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个铅柱下面能吊起重物,只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答案:
A
【测试题】
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
A.
分子间存在引力
B.
分子间存在斥力
C.
分子间有间隙
D.
物质间有扩散现象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
两滴水银之所以会合成一滴是因为当分子相互靠近时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的吸力,将两滴水银合成了一滴.
答案:
A
模块二
内能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一、知识点
1.内能
⑴物体所有分子具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统称为内能;
⑵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
⑶分子势能: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具有分子势能.分子作用力越大,分子势能越大.
2.改变内能的方式:
⑴热传递;
⑵做功.
二、例题精讲
【例4】★
物体的内能是指()
A.
物体中个别分子所具有的能
B.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C.
物体做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
D.
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的能的总和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所以ACD错误,B正确.
答案:
B
【测试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内能是由于分子运动所具有的,就是动能
B.
0℃时,物体的内能为零
C.
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上没有能量
D.
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能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A、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故说法错误;
B、一切物体都有内能,故说法错误;
C、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上没有机械能,但是有内能,故说法错误;
D、说法正确.
答案:
D
【例5】★★
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一定和0℃的水内能一样大
B.
0℃的水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
C.
0℃的水一定比5℃的水热量小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A、0℃的冰变为0℃的水,这是熔化现象,熔化要吸热,所以同质量的0℃的水内能大,A选项没有说质量,因此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没有说明质量的大小,因此0℃的水不一定比5℃的水内能小,因此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热量是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的热量”,因此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测试题】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B.
热量总是由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C.
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
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内能相同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A、同一个物体质量不变,状态不变,温度降低,物体内能一定减少.符合题意.
B、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热量传递方向跟物体的内能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C、温度为0℃的物体也有内能.不符合题意.
D、1kg水和1g水状态相同,温度相同,1kg水质量大于1g水的质量,所以1kg水
内能大.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例6】★★★
质量相同的0℃的冰、0℃的水、0℃的水蒸气中,它们的内能()
A.
一样大
B.
冰的内能最大,水蒸气的内能最小
C.
水的内能最大,冰的内能最小
D.
水蒸气的内能最大,冰的内能最小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质量相等温度相等的冰、水和水蒸气,分子动能相等,冰的分子势能最小,水蒸气的分子势能大,所以水蒸气的内能大一些.
答案:
D
【测试题】
一杯0℃的冰和一杯0℃的水,比较其内能的大小()
A.
水的内能一定较大
B.
冰的内能一定较大
C.
若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则冰的内能一定比水的内能大
D.
若冰和水的质量相等,冰的内能一定比水的内能小
考点:
内能的概念.
解析:
⑴由于不知道质量大小,因此不能单独从温度上分析内能的大小,故选项AB说法不正确;
⑵如果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但是水变成冰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因此还是分析不出它们内能的大小,故选项C说法不正确;
⑶0℃的冰在熔化成0℃的水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内能增大,但是温度不变.因此相等质量的冰和水,冰的内能一定比水的内能小,故选项D说法正确.
答案:
D
【例7】★★★
科考队员在野外考察时经常利用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所示的是将一定质量的冰,从
﹣20℃加热到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水中有杂质产生的影响),下列对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A.
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B.
科考队员所处位置的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C.
冰熔化的过程中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都增大
D.
水沸腾的过程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大
考点: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内能的概念.
解析:
A、由图可见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8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实验中水的沸点是80℃,说明科考队员所处位置的大气压高低于标准大气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冰熔化的过程,温度不变,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分子动能不变,分子势能增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
D
【测试题】
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内能增加
B.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热量增加
C.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机械能增加
D.
分子运动速度不变内能增加
考点: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内能的概念.
解析:
A、分子运动得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地越剧烈;又物体内能的大小和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当质量和状态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故A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热量是发生在热传递过程中,是一个过程量,不是状态量,因此不能说物体的热量,可以说物体的内能,故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但机械能的大小与物体温度无关,故C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例8】★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没有热传递,是因为具有相同的()
A.
热量
B.
熔点
C.
内能
D.
温度
考点:
热传递.
解析:
如果两个物体间的温度相同,那么它们之间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答案:
D
【测试题】
两个物体相接触,热量不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传递的原因,是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
A.
温度
B.
热量
C.
内能
D.
比热容
考点:
热传递.
解析:
热传递总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进行传递.
高温物体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当两个物体没有温度差后,热传递现象也就停止.
答案:
A
【例9】★★
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
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C.
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点:
热传递.
解析:
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所以没有温度差就没有热传递,冰因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答案:
C
【测试题】
质量相等的一块铁和一杯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把铁块投入水中,那么()
A.
热量由铁块传给水
B.
热量由水传给铁块
C.
铁块和水之间没有热传递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考点:
热传递.
解析:
水的比热容最大,相同质量的铁块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变化较小,但由于铁块和水的初温没有告知,无法判定两者末温的高低,因此它们之间的热传递方向也无法确定.
答案:
D
【例10】★
(多选)下列现象及做法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烈日下的石凳表面温度升高
B.
铁丝多次弯折处温度升高
C.
冬天利用暖气取暖
D.
钻木取火
考点: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A、烈日下的石凳表面温度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石凳的内能,符合题意;
B、铁丝多次弯折处温度升高,是对铁丝做功增加了铁丝的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不符合题意;
C、冬天利用暖气取暖,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符合题意;
D、钻木取火,属于摩擦生热,是克服摩擦力做功增加了内能,属于做功改变物体内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AC
【测试题】
下列所描述的场景中,属于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冬天人们搓手取暖
B.
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
C.
温室效应使得多年的积雪熔化了
D.
古代的人钻木取火
考点:
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冬天人们搓手取暖,从滑梯上滑下时臀部感觉到热,古代的人钻木取火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B、D都不符合题意;
外界温度升高,热量从大气转移到积雪,使积雪熔化,是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11】★
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天寒地冻,人们在室内烧炭火取暖
B.
感冒发烧,人们用湿毛巾敷额头降温
C.
烈日炎炎,人们走进空调房避暑
D.
电炉通电,电热丝发热变红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在室内烧炭火取暖,用湿毛巾敷额头降温,走进空调房避暑,这三种方法都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转移过程,故A、B、C都不符合题意;
炉丝发热变红是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符合题意.
答案:
D
【测试题】
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两手互搓,手会发热
B.
晒太阳时,人觉得热
C.
对手哈气,手会变热
D.
在火炉旁,身体变热
考点: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
A、两手互搓,对手做功,手的内能会增大,温度会升高,符合题意;
B、晒太阳时,通过热传递改变人的内能,人因此会感觉热,不符合题意;
C、对手哈气,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手的内能,所以手会变热,不符合题意;
D、在火炉旁,火会以热辐射的方式使身体变热,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模块三
比热容和热值
一、知识点
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C所吸收(或放出)的热能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⑴单位:焦/(千克·摄氏度)、J/(kg·°C);
⑵物理意义:c水=4.2×103
J/(kg·°C)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为4.2×103
J;
⑶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⑷热量的计算公式:,.
2.燃料的燃烧值:燃烧值是燃料的特性,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的特性.它反映的是燃料燃烧过程中所释放热量本来大小的物理量.
⑴意义:表示相同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
⑵燃料燃烧发热计算公式:Q=mq,m为燃料质量,q为热值,单位为J/kg(焦每千克).
二、例题精讲
【例12】★
沿海地区同沙漠地区相比,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
A.
水的密度比沙石的密度小
B.
水的比热容大于沙石的比热容
C.
水的热量大于沙石的热量
D.
水的传热本领比沙石的传热本领差
考点:
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解析:
沿海地区和沙漠地区相比,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大,在相同的吸放热条件下,水的温度变化小,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小.
答案:
B
【测试题】
炎热的盛夏,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赤脚走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具有不同的()
A.
热量
B.
质量
C.
比热容
D.
密度
考点:
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
解析:
沙子烫,海水凉,它们的比热容有关,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在同样的日照条件下,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小,沙子的温度变化大,所以海水凉,砂子烫.
答案:
C
【例13】★★
在测定汽油热值的实验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Q为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m为燃烧汽油的质量.请根据表中数据写出Q与m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
Q/J
2.3×107
4.6×107
6.9×107
9.2×107
1.15×108
1.38×108
m/kg
0.5
1.0
1.5
2.0
2.5
3.0
考点:
燃料的热值.
解析:
由表中数据可得:
=4.6×107J/kg,∴Q=(4.6×107J/kg)×m
答案:
Q=(4.6×107J/kg)
×m
【测试题】
0.3kg的酒精完全燃烧放出了9.0×106J的热量,则酒精的热值为_____×107J/kg;5kg酒精的热值又是多少呢?答:_____×107J/kg.
考点:
燃料的热值.
解析:
∵Q=mq,∴酒精的热值:
q==3.0×107J/kg,热值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质量无关,5kg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
答案:
3.0;3.0.
模块四
热机和汽油机的四个冲程
一、知识点
1.内燃机
把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装置叫做热机.燃料直接在发动机气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做内燃机,最常见的是汽油机和柴油机.
2.汽油机工作过程:
⑴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入气缸.当活塞运动到气缸的最下端时,进气门关闭.此过程中无机械能变化.
⑵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由气缸的最下端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混合气体的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此过程中机械能转换成内能.
⑶做功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火花塞产生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由上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此过程中内能转换成机械能.
⑷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由下向上运动;废气排出气缸.为下一个循环最好准备.此过程中无机械能变化,活塞的惯性使汽油机进入下一个循环.
⑴吸气冲程
⑵压缩冲程
⑶做功冲程
⑷排气冲程
二、例题精讲
【例14】★★
热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过程是()
A.
内能→化学能→机械能
B.
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C.
化学能→机械能→内能
D.
内能→机械能→化学能
考点:
热机.
解析:
热机工作时需要燃料,即通过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而后通过内能做功,即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
B
【测试题】
某机器的能量流向图如图所示,据此推测该机器可能是()
A.
热机
B.
电动机
C.
发电机
D.
电热水器
考点:
热机.
解析:
A、如图该机器将一部分内能转化成了机械能,还有一大部分内能散失掉了,所以该机器是热机.
B、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C、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
D、电热水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机器.
答案:
A
【例15】★★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解析:
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压缩冲程活塞向下运动,压缩燃料混合物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带动曲轴转动,对外提供动力.
答案:
C
【测试题】
在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中,将机械转化成内能的冲程是()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考点: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解析:
在压缩冲程中,燃料混合物被压缩,混合气体的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此过程中机械能转换成内能.
答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1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十分容易,但是对于同学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同学对于运动的熟悉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同学做了一个在同学闭眼过程中推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试验,让同学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按照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推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同学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同学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其次段视频的观察,最后让同学通过小组举行学习、沟通,并要求同学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察指导。看到学生们都能够举出无数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同学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白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老师做容易的概述,并协助同学准时的订正在沟通中浮现的错误或片面的熟悉。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挑选的办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学问。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同学都处在一种高兴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因为受课堂时光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研究没有更多的深化,部分同学对这一学问的熟悉还不够。在喧闹的研究之后,没能给同学一定的静思时光,让同学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学问点。在同学的作业中仍然发觉参照物挑选不明,推断错误的现象。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2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3
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
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知识回顾的第3题。
2、在“基本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规范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然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了。
在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二、关于以后对于类似本节复习课的思考
1、知识勾勒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主体基础知识,节约了时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了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馈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该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行,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单,但也是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给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判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决定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行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后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知识简单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教学反思4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表达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
【初二物理试题之机械能和内能】推荐阅读:
初二物理密度教案06-11
初二期中物理总结12-16
初二年级物理质量教案05-23
初二物理复习资料06-14
初二物理期末试卷免费07-10
初二物理思维导图12-18
初二物理透镜知识点05-24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07-17
初二下册物理优秀教案07-20
初二物理入门学习方法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