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大数据》读后感1500字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决战大数据》读后感1500字(精选2篇)

《决战大数据》读后感1500字 篇1

就拿我这个吃瓜群众来说吧,一直以为大数据离我们很远,对大数据的理解也就是很多很大的数据,虽然每天都能在网上看到各种相关的消息。后来慢慢的就有些理解了,原因并不是我有多好学,而是慢慢的习惯了网上购物。有一天我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平常我经常在网上找各种自己需要的资料,而网页上就总会出现广告,这很正常大家也都习惯了。但如果我今天在百度或淘宝上搜索了某件商品,那网页上的广告推荐就会是我搜索相关的这类商品。起初我很惊讶,后来才知道这是大数据的运用。就这样我知道了广告的投放是对大数据的分析而来。

大数据有没有被神化我不知道,但有一种很受大家认可的观点是这样的:谁拥有大数据,就相当了拥有了聚宝盆。印象最深刻要数共享单车,自底开始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爆发开来,一不留神就发现街道边摆满了五彩的自行车,当风口来临时,每个人都想成为在风口飞翔的猪。而就在共享的理念生根发芽时,人们并没有找到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在哪,但有一点是所有人都坚信的,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同时,能累积大量的数据,而在未来,数据一定可以变现。

这些算是我对大数据最深的理解了吧,直到我看到了《决战大数据》这本书。品觉老师通过这本书带我系统的了解了一遍大数据,大数据当然不是简单的一堆超大数据而已,并且数据本身并没有什么商业价值。它的价值在于利用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来还原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场景。

大数据的概念和运用需要一位大师用一本书的篇幅才能展现出来,我的三言两语当然没有这样的能力。但通过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有了自己对大数据的理解。现在的人们对于电视电影都不陌生,而且在观看时,我们都是站在上帝视角,我们知晓影视中所有人物的行为甚至心理活动。但我们都明白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实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拥有很多绝密的隐私和自由的大脑,这些都是别人无法窥探的,不管跟你多亲密的人都只能看到你的某一部分。在未来的某一天,你的人生会变成一部电影,大数据就是那个摄像机。

不管你的身边有没有人,你的所有行为都会留下痕迹,展现给他人时,或许你会加以掩盖,但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原始数据是无法更改的。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台电脑,他能收集到你所有的行为痕迹,那它当然可以还原出你的一切,也会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自己,拥有这台电脑的人就能像看电影一样看着你。在此之前我们无法去控制这台电脑,也无从知晓你在世间留下的原始痕迹。但当网络、手机、各种穿戴设备的.兴起,这些电子产品就组成了这样一台记录世界的电脑。

回到大数据上吧,现在的大数据还没有到那么庞大的地步,即使未来真的可以收集到如此全面的数据,储存、备份和分析也都是目前无法克服的问题。大数据是通向未来的必经之路,当然不会有那么简单,储存和备份更多的是技术上的问题,分析也是根据各种不同目的来进行调配的,这些要细化来说简直是无穷无尽。就单讲一下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收集数据,本书中反驳了一个观点:先把数据收集着,以后总会有用的。因为无用数据的储存会让你不堪重负。

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是绝对正确啊,从小就被教育多做点总是好的,不管未来有没有用,先拿过来总是没有错的。至此之后我才明白,我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鸡肋的原因了。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应该找办法解决,如果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有用,那我们应该收集哪些数据呢?这个问题应该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现在运用大数据的一般都是公司,设计运用数据和收集数据的通常不是一批人,运用数据的一般都是公司决策层,而决策层的思维是跳跃的,没有充分的沟通,收集数据的人很难领会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在收集数据时面对大量的数据不知所措。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会对运营数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书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讲解大数据的收集、储存、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对企业和用户的影响,还有大数据时代运营模式的改变等等。但这些内容只是让我更加了解了大数据,对生活的直接帮助有限。真正让人豁然开朗的是个人对自己进行大数据管理的理念,原来大数据还可以这么理解,这跟我学生时代认为最佳的系统学习方法不谋而合。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字左右 篇2

1.教师角度:从基于经验到基于数据的教学转型

“经验主义”是指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不是采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而是采取鼓励、精致、片面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凭借以往经验认定本节课学生的起点,从而制定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这往往忽略了上届学生和这届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班学生和另一班学生也是存在差异的,那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呢?我想可以借助前测数据,它可以为有效教学指明了方向。

如教学“复式统计表”时,前期查找资料的时候就发现早在一年级上册P96的时候学生就见过复式统计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而二三年级的书中练习也多有涉及,就是这种复式统计表没有“表头”,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也很多。既然在以前练习时碰到这么多次复式统计表,学生对复式统计表到底认识多少呢?我们对157名学生进行这样的调查(如下图),第1题:像上表这样的统计表以前见过吗?见过约占65%,没见过约占35%,学生在练习中碰到过、生活中也经常看见,但还是约35%的学生回答自己没见过,说明学生平时在看这个复式统计表的时候就浮于表面,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应该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加深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的印象。第2题:上表中的16表示什么意思?能完整表达出二班身高在130~139厘米的学生有16人,约占41%;表达一半,如二班16人,或130~139厘米16人,约占22%,其他约占37%,真正能正确读懂复式统计表的学生一半不到,需要在课中进行读图方法的指导。而知道这个表叫做复式统计表的学生不到20%。

基于这样的前测数据,我们将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制定出符合这样学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流程,以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同样练习课和复习课,也可以借助本班学生的错题数据,准备适合这个班学生情况的教学设计。

2.学生角度: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未来肯定是“大数据时代”,那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在小学时应该掌握什么样能力呢?我想数据分析观念必不可少,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把过去核心词里的“统计观念”,改成“数据分析观念”,就是希望身为老师的我们知道,数据分析是很重要的,并且希望教学能够构建适当的背景,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是很重要的。那到底要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观念的什么知识呢?

史宁中教授的《大数据与小学数学教育》这篇文章就阐述很清楚,他在文章中提到,结合大数据的主题,回想在“数据分析观念”中提到的三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件事情,感悟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要让孩子们知道,所有的道理不一定都是老师教的,不一定都是父母说的,也不一定是书本上说的,有一些信息,有一些道理是通过数据知道的。这个叫做数学的“实事求是”。有些东西是要经过思考的,根据什么来思考呢?根据事实思考,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孩子就可能会想问题,就可能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情,知道数据中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办法获取。数据中的信息不像纯数学那样,只能靠一个办法得到。世界上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很多事情是相对的,相对的意思就是同样的数据,用不同的方法分析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它取决于这个人的判断准则,取决于他的价值观。什么样的办法好呢?大家讨论叫做民主,或者是最符合背景的方法就是一个好办法。这个是判断准则,也可以自己定。这个事情得从小开始重视,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有些标准是老师定的,但是有些标准你也可以定。

第三件事情,感悟数据是随机的。可能这次取得的数据是这样的,下一次取得的数据是那样的。虽然是随机的,但是只要你取得相当多的数据之后,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

上一篇:创先争优公务员演讲稿下一篇:nike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