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实习报告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核电站实习报告(精选8篇)

核电站实习报告 篇1

摘要: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认识实习是教学实践环节关键的重要一环。为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了此次赴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的认识实习。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和实地向技术人员提问学习,我初步了解了核电厂在设计、运行和安全保障等问题,增强了核能源发电系统、控制系统、核电机组设备的组成及结构等与核电相关的具体知识,进一步了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核电之间的知识联系和理论支撑,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为将来与核电站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希望通过真实客观的记录,对实习工作的做出全面的总结,以期获得更好的反思和收获。

关键字:认识实习、福清核电站、核电、核岛设备、总结与感知

一、实习目的简介

(1)了解新能源专业与核电之间的知识联系和理论支撑,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2)了解核电站在设计、运行、操控及安全保障等基本知识;(3)了解核电站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4)了解核电站整体的运行情况,以及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5)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拓展课外见闻,进一步树立将来专业发展方向;

(7)联系一线劳动工人,培养刻苦钻研能力,弘扬吃苦耐劳精神。

二、实习内容概况

实习人员在工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初步了解全厂概貌,包括:简要历史、生产结构、厂区平面布局、生产规模、产品种类、销售情况、新产品开发、发展规划、创新策略等。

1.了解实习企业各工段、车间的部分工艺流程;

2.了解实习企业各工段、车间的典型设备的结构,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设备特点、生产故障及排除方法、设备强化途径;

3.了解各工段、车间所用的仪表的类型和控制办法; 4.了解各工段、车间的设备和管路布置;

5.了解各工段、车间的设备操作方法和应该控制的条件;

6.了解车间在提高能源产量,降低成本和消耗方面所进行的工作,先进经验与技术措施,目前存在的问题等。

三、实习单位概况

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5月16日,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华电福建发电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以51%控股、39%和10%比例参股共同出资组建。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全面负责国家重点工程福建福清核电站的建造、调试、运营和管理。

2008年11月21日,总投资近千亿元人民币的福建福清核电站开工动建。福建福清核电站工程规划装机容量为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福清核电站厂址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三山镇前薛村岐尾山前沿,地质构造稳定,地形地貌条件较好,淡水补给便捷,冷却水取水方便。厂址包容性优良,可适应不同堆型建设的需要。福清核电站厂址半径80公里范围内包含福州市、莆田市和泉州市,交通四通八达。距省会福州市约71公里,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约58公里,距福清市区约32公里。公路有福厦高速公路、罗长高速公路和324国道、316国道、104国道;航运有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海运有江阴港(距约13km);杭福深高速铁路福厦段经过福清市并设福清站,通车后1小时到达厦门,距上海、深圳也在6小时以内。经济发达,县域经济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前20位,公司生活居住区规划在福清市区。

福清核电站厂址条件优越,地处福建省电力负荷中心,是福建省宝贵的核电厂址资源,也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优越厂址。福清市三山镇前薛村岐尾山前沿,三面环海,东北与陆地连接;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会台北市遥遥相望。

福清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M310加改进堆型),综合国产化率达75%,总投资近千亿元。项目单台机组建设周期60个月,6台机组间隔10个月连续建设。目前福清核电项目各项工作进展良好,福清核电站1、2号机组于2014年8月建成投产。一期工程建成发电,每年至少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0吨,减少10万吨火力发电用煤的灰渣以及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排放。6台机组计划在2018年全部建成投产,至少可拉动地方经济3000亿元的投资和增加3万人的就业。福清核电站6台机组连续建设还将为中国核电站群堆建设以及核电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核电相关知识

1、核电站发电原理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铀核或钚核,分裂成质量差不多的轻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当原子核受到外来中子轰击时,一个原子核会吸收一个中子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中子。这裂变产生的中子又去轰击另外的原子核,引起新的裂变。如此持续进行就是裂变的链式反应。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热能。用循环水(或其他物质)带走热量能避免反应堆因过热烧毁。导出的热量可以使水变成水蒸气,推动气轮机发电。

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的能量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使核能转变成热能来加热水产生蒸汽。利用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变成电能。核电站一般分为两部分:利用原子核裂变生产蒸汽的核岛(包括反应堆装置和一回路系统)和利用蒸汽发电的常规岛(包括汽轮发电机系统),使用的燃料一般是放射性重金属:铀、钚。一般说来,核电站的汽轮发电机及电器设备与普通火电站大同小异,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目前商业运转中的核能发电厂都是利用核裂变反应而发电。

核电站就是利用一座或若干座动力反应堆所产生的热能来发电或发电兼供热的动力设施。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链式裂变反应就在其中进行。目前世界上核电站常用的反应堆有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和改进型气冷堆以及快堆等。但用的最广泛的是压水反应堆。压水反应堆是以普通水作冷却剂和慢化剂,它是从军用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成熟、最成功的动力堆堆型。

2、核岛主要设备

(1)反应堆压力容器

AP1000反应堆压力容器是一个由壳体、过渡环、半球形底封头及可拆卸带法兰上封头构成的圆柱形结构。壳体包括两部分:上壳体(接管段)和下壳体(活性段)。下壳体和底封头之间用一个过渡环连接。上壳体、下壳体、过渡段和半球形底封头由低合金钢制造,内部堆焊奥氏体不锈钢,每个部件之间采用焊接连接。上封头为控制棒驱动机构、堆内测量提供了安装孔和支撑,为放气管和一体化堆顶提供了支撑。压力容器在堆芯顶部以下的位置没有贯穿孔,排除了压力容器泄漏导致失水事故的可能。(2)蒸汽发生器

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一、二回路的枢纽,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一回路冷却剂中的热量传递给二回路水,使之产生蒸汽来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由于一回路冷却剂流经堆芯带有放射性,因此,蒸汽发生器也是一回路压力边界的一部分,用于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在正常运行时,二回路不受一回路放射性冷却剂的污染,是不带放射性的。

(3)反应堆冷却剂循环泵

反应堆冷却剂循环泵(简称核主泵)是核电站重要设备,被喻为反应堆冷却系统的心脏。从反应堆压力容器出口的高温高压水,把热量在蒸汽发生器内通过热交换传给二回路的水和蒸汽,经过核主泵再打进压力容器,周而复始。这个高压回路被称作核电站一回路,也叫主回路。在核岛一回路系统中,核主泵是唯一的旋转设备。每条环路有一台核主泵,用于驱动冷却剂在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内循环流动,连续不断地把堆芯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蒸汽发生器二回路。反应堆冷却剂循环过程是在封闭的回路中进行的。核主泵由电动机驱动,为了防止已经切断电源的泵倒转,每台电机内设有防逆转装置。核主泵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行。(4)主管道

核电站主管道是连接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的大厚壁承压管道,是核蒸汽供应系统输出堆芯热能的“大动脉”,是压水堆核电站的核一级关键部件。AP1000主管道不同于第二代核电站采用的铸造不锈钢管,采用的是整体锻造、加工、弯管的不锈钢管道,这要求有更多的不锈钢水,其冶炼、浇铸、铸造、热处理、深孔加工和弯管等工艺都有较大难度。(5)稳压器

AP1000稳压器采用电加热立式圆筒形结构设计。稳压器上封头为半球形,与筒体等厚。上封头设有一个人孔、一个喷雾接管、两个安全阀接管;下封头中央为波动管接管以及五组直插式电加热器。通常电加热器与其套管之间采用机械密封,便于拆装;稳压器下筒体内还设置上下隔板,作为电加热器横向支承。(6)控制棒驱动机构

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操纵控制棒升、降的机构,控制反应堆反应性,是反应堆安全运行极其重要的部件。压水反应堆中控制棒驱动机构一般采用磁力提升式,它由磁轭、耐压壳、内部组件、驱动轴以及位置指示器5部分组成。磁轭部件有3个工作线圈,即提升线圈、传动线圈和保持线圈,耐压壳部件包括密封壳和位置指示器套管;内部部件由钩爪部件、套管轴、磁极、衔铁及缓冲轴等组成;驱动轴主要包括环形杆和上、下光杆;位置指示器由位置指示器线圈及外套组成。(7)爆破阀

爆破阀是AP1000核岛的组成部件,其中的驱动装置是由炸药爆炸切断原来密闭的管道封板,以满足应急打开要求,对核岛实施保护作用,主要用于核电站第四级自动卸压系统、低压安注系统以及安全壳再循环系统中。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在严重事故工况下,通过开启阀门信号触发爆破单元,产生的高压气体推动阀门中的活塞运动,切断阀门通径的盲管,冷却水即可进入堆芯进行冷却。爆破阀能够有效缓解和预防严重事故,可减少核电机组安全设备数量,改善机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AP1000核电机组的技术亮点之一。每台机组中有12台三种规格、两种口径和两种压力参数的爆破阀。(8)堆内构件

堆内构件是反应堆压力容器内支承堆芯的结构部件。堆内构件由上部构件和下部构件两部分组成,上部堆芯支承部件由上部支承板、上堆芯板、支撑柱和导向筒组成,下部堆芯支承部件由吊兰同体、下部堆芯支承板、堆芯二次支承、涡流抑制板、堆芯围筒、径向支承键及相互附属部件组成。

五、实习总结与感知

通过大量查阅书籍、资料和实地向技术人员提问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我对核能和核电的认识,消除了之前对核能存在的误解,清晰了核电是经济、安全、高效、可靠的概念,认识了新能源和核能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核电厂在选址、设计、运行和安全保障等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增强了核能源发电系统、控制系统、核电机组设备的组成及结构等与核电相关的具体知识。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也渐渐明确了今后改进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

这是我们第一次比较全面直观的真正了解核能发电的全过程。有种奇妙的感觉,既充实又有距离。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核电技术能为国民经济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特别是在拉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清洁能源、保护环境等方面。按照福清核电站100W kw.h产电能力计算,机组一天工作24小时,即可产生2400W瓦的电量,同时减少4.38吨二氧化碳排放。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大气环境。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核电技术对于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民的经济发展起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拥有更先进核电技术的国家将来才能刚好更好地引领国际社会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只有拥有更高核电比例的国家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只有拥有更安全核电技术的国家才能真正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百姓。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核电厂,同时也是第一次接触大型国有企业。大型国企的就业环境和员工风采以及精神面貌,都让我深深向往。在这里不仅有值得你学习的技术型人才,还有爱岗敬业的模范榜样。这些人都立足于自身岗位为我们的现代化社会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也渐渐地对这里产生了巨大的崇拜之情,更是难以掩饰内心的向往之情。但我知道,我不仅还缺少专业的技能知识,还有许多素质也是我所需要加强培养的,所以,我一定将继续努力,改进缺点,增强技能,培养高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核电站实习报告 篇2

关键词:质量缺陷报告,分析,核电站,设备管理

0 引言

质量缺陷报告 (Quality Defect Report, 简称QDR) 是针对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物项质量不满足原设计要求而必须及时制定纠正措施来修复设备或物项质量, 使之达到设计要求的一种设备质量异常报告, 包括纠正措施、方案管理等为一体的质量管理方式。

核电站开展设备维修过程中, 尤其大修期间会集中产生一定数量的QDR, 涉及状态监督、预防性维修项目制定、备品准备等设备管理工作, 通过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对设备管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现以某核电站单机组为例, 进行大修QDR分析。

1 QDR分类

提出QDR后, 设备管理工程师按相关原因进行分类, 分类代码如下:

(1) A类:自然磨损、老化、变形、腐蚀等。

(2) B类:与设计规范、设计文件不符。

(3) C类:在超出设计条件状态下运行。

(4) D类:人为原因, 主要表现为操作不当、不按程序拆装设备等。

(5) E类:以往维修遗留或造成的缺陷。

(6) F类:其他原因。

2 QDR统计

目前该机组已完成7次大修 (OT*07) , 为保证数据量及趋势分析所需, 选取机组近3次大修机械/电气/仪控专业的QDR, 统计情况见表1。

3 QDR分析

3.1总体趋势 (图1)

按专业统计见图1, 从中可见以下情况:

(1) 机械专业QDR数量相对较多, OT*06减少, 但OT*07增多, 整体无减少趋势。

(2) 电气和仪控专业QDR数量相对较少, 且整体呈下降趋势。

3.2 系统分布

以机械专业为例, 选取3次大修QDR总数多于15个的系统, 统计情况见图2, 从中可见:

(1) 71100、71200、71310等3个与海水相关的QDR总数较多, 专业占比为45%, 这与海水腐蚀性强、设备运行环境恶劣直接相关。就设备维修情况来看, 采取大修期间全部检查的预防性维修策略, 对发现的缺陷由QDR支持进行更换。OT*07中71200系统QDR增长较多, 主要原因为海水冲刷腐蚀导致阀门内漏及销钉磨损。

(2) OT*07中33100系统QDR数量增长较多, 主要是根据OT*06经验反馈, 扩大了蒸发器横向支撑的检查范围, 发现了较多锈蚀及润滑问题。

(3) OT*07中71340系统QDR数量也有所增多, 主要因为对RCW系统进行了疏水检查, 工作任务较以往多, 相应发现的问题也有增加。

(4) 其他系统QDR数量保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 无需特别关注。

3.3 设备类型分布

统计情况见图3, 从中可见:

(1) 电动阀、气动阀和手阀等阀门类QDR数量多, 占比近60%, 这与阀门总体数量多相关。其中, 气动阀和手阀QDR数量保持平稳, 而电动阀QDR数量逐次递增, 原因为电动阀已使用10多年, 零部件腐蚀、磨损情况增多。

(2) OT*07支撑类设备QDR增加明显, 原因为扩大了蒸发器横向支撑检查范围, 该类QDR增加符合预期情况。

(3) 其余风机、压缩机、汽机相关等类型设备QDR数量稳中有降, 设备状态可控。

3.4 缺陷原因分布

统计情况见图4, 从中可见:

(1) 因自然磨损、老化、变形、腐蚀等导致的A类QDR最多, 占比90%, 且连续3次大修仍保持在较高位置, 因从OT*05开始, 设备陆续批量进入10年左右的劳损/老化期, 缺陷情况增多。

(2) 在OT*07中有6个关于备件质量问题的B类QDR, 虽然数量不多, 但导致相应设备品质在鉴定时不合格, 需后续专题跟踪和分析。

(3) OT*05中F类缺陷较多, 因当时部分QDR未准确按缺陷原因进行分类, 在之后大修中加强了对QDR分类填写的管理要求, 使F类QDR数量大幅减少。

(4) 其他类QDR数量少, 无需特别关注。

4 总体评价

4.1 设备状态

整体可控, 满足机组各运行周期需要, 但设备已批量进入10年的劳损/老化期, 磨损、老化、变形、腐蚀等A类缺陷增多, 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较高位置, 设备工程师需持续加强设备状态监督, 并及时安排维修。

4.2 预防性维修大纲优化

针对发生A类缺陷设备, 设备工程师需完善预防性维修大纲项目, 补充、加强相应检查和缺陷处理等工作, 使预防性维修大纲项目内容和周期与现场实际相匹配, 提前消除缺陷和潜在问题等。

4.3 备件准备

老挝南涧水电站实习有感 篇3

关键词:老挝;南涧水电站;实习

2015年3月,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老挝分公司组织员工赴南涧水电站进行实习。此次实习经历22天,内容丰富,包括专业学习,亲自参加施工活动,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等多项活动。主要通过实习经历讲述新常态下的葛洲坝故事,最后论述此次实习的收获和感想。

谈及老挝南涧水电站,就不得不介绍一番老挝这个国家。老挝国土面积为23.68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老挝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界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盖,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称。发源于中国的湄公河是最大河流,流经西部1900公里。其属热带季风型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老挝是亚洲第二贫穷国家与世界低度开发国家之一。

老挝这个沉寂的国家由镀金的奢华寺庙、身穿橘红色僧袍的僧人、青翠碧綠的稻田和友善淳朴的人民组成。由于老挝曾是法国的殖民地,在这里你能喝到具有法国味道的beerlao、红酒,这里的建筑也是典型的法式建筑。老挝虽然不是很发达,但是老挝人的幸福指数挺高。比如说他们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即使不到下班时间,他们也可以回家,有时会羡慕他们是如此的自由自在。

南涧水电站由南坝、北坝、厂房和引水隧洞4个施工区组成。尽管这里有时会断水、断电等工作条件不便,而我在参加土方开挖和刻槽工作中却没有丝毫的懈怠。

新常态下的新风景。葛洲坝人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老挝分公司领导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工程实践。项目经理对“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了不影响工程的进度,即使在雨天,他也亲自指挥从营地到南坝道路的加固施工,南坝的工人和现场管理人员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

新常态下的新作为。北坝导流洞的丁部长充分诠释了公司的“责任”文化。凭借他多年的工作经验,导流洞上部的临时道路会对导流洞产生影响,最终与技术中心协调,改了临时道路的方向。

南建水电站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工人们在工地上忙碌但有序,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也是在施工现场步步不离,通过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施工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十分有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新常态下的新生活。虽然会很忙碌,但在下班后可以几人相约一起去打篮球,超市采购,一天的劳累与不顺就这样的欢声笑语中烟消云散。优美的环境,寂静的生活,对水电站施工人员来说,能够坚守自己的岗位,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

南涧水电站的修建,给生态旅游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契机。当地政府可以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优势,未来几年、几十年可能会走出一条新型生态旅游之路,对当地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本次实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参与实习的过程,学到了实践知识,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实践任务。二是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最后是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房庆军(1983—),男,汉族,山东枣庄市人,工学硕士,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变电站实习报告 篇4

1.实习目的

实习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社会、国情和专业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拓宽视野,巩固和运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劳动观念,激发学生的敬业、创业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大,增加学生的专业实际知识;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习时间

2011年3月7日至2011年4月1日。

3.实习地点

天门市供电公司石河变电营业所实习。

4.实习内容

4.1 变电所简介

1979年前,天门有110KV变电站与大电网联接,并以此为中心先后建立11座35KV变电站。1988年始建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1995年220KV变电站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行。至2003年底,全市境内共有220KV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KV安;110KV变电站3座,主变压器5台,容量14.45万KV安;35KV变电站14座,主变压器27台,容量9.585万KV安。220KV输电线路,全长49.97km;110KV输电线路4条,全长92.12km;35KV输电线路19条,全长269.72km。形成以220KV变电站为枢纽,110KV输变电结构为骨架,35KV和10KV设施为网络的电力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0.5万KW,年供电量4亿KW时。全市年人均用电量210KW时,比1979年增加166.8KW时,增长4.86倍。其中,石河变电站 1979年实施增容,新增主变压器1台,容量3200KV安,同年8月竣工投入运行。1984年进行彻底改造,并于1985、1991年先后两次增容,至2003年,总装机容量10000KV安。2003年始,全面展开城镇电网改造与高压工程项目建设,兴建改造10KV配电线路95km,兴建改造台区125个,配电变压器容量25185KV安,兴建改造低压线路86km。通过网改建设,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年均减轻全市农户不合理用电负担2000余万元。同时,促使供电企业效益显著提高,据测算可年增效益1500万元左右。

4.2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

变电站电气主接线指的是变电站中汇集、分配电能的电路,通常称为变电所一次接线,是由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母线、避雷器等电气设备按一定顺序连接而成的,电气主接线图中,所有电气设备均用规定的文字和符号表示,按它们的正常状态画出。变电站的主接线有线路-变压器组接线,单母线接线,桥式接线三种。为了便于运行分析与操作,变电站的主控制室中,通常使用了能表明主要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主接线操作图,每次操作预演和操作完成后,都要确认图上有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已经正确无误。电气主接线是整个变电站电气部分的主干,电气主接线方案的选定,对变电所电气设备的选择,现场布置,保护与控制所采取的方式,运行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检修运行维护的安全性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选择优化的电气主接线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3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 4.3.1主变压器

主变压器的特点是电压等级高、传输容量大,对变压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要求都比较高为了节约材料、方便运输,一般采用自耦变压器。自耦变压器一般接成星形-星形。由于铁心饱和,在二次侧感应电压内会有三次谐波出现。为了消除三次谐波及减少自耦变压器的零序阻抗,三相自耦变压器中,除有公共绕组和串联绕组外,还增设了一个接成三角形的第三绕组,此绕组和公共绕组、串联绕组只有磁的联系,没有电的联系。第三绕组电压为6~35 kV,除了用来消除三次谐波外,还可以用来对附近地区供电,或者用来连接无功补偿装置等。

4.3.2断路器

高压断路器的主要作用是,在正常情况下控制各种电力线路和设备的开断和关合,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地切除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以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超高压电网中我国500kV断路器全部使用六氟化硫断路器。

4.3.2隔离开关

隔离开关是高压开关设备的一种,在结构上,隔离开关没有专门的灭弧装置,因此不能用来拉合负荷电流和短路电流。正常分开位置时,隔离开关两端之间有符合安全要求的可见绝缘距离,在电网中,其主要用途有:①设备检修时,隔离开关用来隔离有电和无电部分,形成明显的开断点,以保证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②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相配合,进行倒闸操作,以改变系统接线的运行方式。其只要作用是电气隔离。

4.3.3电压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作为电压变换装置跨接于高压与零线之间,将高电压转换成各种设备和仪表的工作电压;电压互感器的主要用途有:①供电量结算用,要求有0.2级准确等级,但输出容量不大;②用作继电保护的电影信号源,要求准确等级一般为0.5级及3p,输出容量一般较大;③用作合闸或重合闸检查同期、检无压信号,要求准确等级一般为1.0级和3.0级,输出容量较大。现代电力系统中,电压互感器一般可做到四绕组式,这样一台电压互感器可集上述三种用途于一身。电压互感器分为电磁式和电容式两大类,目前在500kV电力系统中,大量使用的都是电容式电压互感器。

4.3.4电流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是专门用作变换电流的特种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串联在电力线路中,线路中的电流就是互感器的一次电流,二次绕组接有测量仪表和保护装置,作为二次绕组的负荷,二次绕组输出电流额定值一般为 5A或1A。

4.3.5避雷器

避雷器是变电站内保护电气设备免雷电冲击波袭击的设备。当雷电冲击波沿线路传入变电站,超过避雷器保护水平时,避雷器首先放电,将雷电压幅值限制在被保护设备雷电冲击水平以下,使电气设备受到保护。

4.3.6高压电抗器和抽能并联高压电抗器

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有大量的容性充电功率。100km长的500kV线路容性充电功率约为100~120M。为同样长度的220kV线路的6~7倍。如此大的容性充电功率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许多麻烦。因此,在超高压输电线路上一般要装设并联高压电抗器。

4.4供用电管理 4.4.1计划用电

计划用电成为缺电时期供电管理的重点与工作中心。1979年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实施计划用电,坚持合理分配、轮流供电。1989年开始实行计划电量包干使用的办法,采取“一查四定”的管理措施,即查重点电力用户,定电量,定负荷,定用电时间,定用电单耗。同期,市和各乡镇成立“三电办公室”,使用行政手段加强计划用电管理,同时筹组加工电、集资电、认购电、电权电等,以缓解统配电量不足的矛盾。

4.4.2节约用电

1981年以来,全(县)市狠抓节约用电,坚持每年一度的“节能月”活动,加强节约用电宣传。对用电企业实行用电产品单耗考核,实行超标准耗电加价,对电耗完成好的企业给予增加用电指标、奖励电量。工业企业通过加强单耗管理,万元产值耗电由1995年的324KW时下降到1997年的223KW时。1995~1997年,全市展开“节电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更新改造高能耗配变397台、电动机9499台。安装节能灯管6亿只、紧凑型节能灯2.5万只、其他节能灯具2万只,节能灯具占使用量的40%左右。同时引导加快老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淘汰落后工艺和高能耗设备。其中市水泥厂将大功率电机安装变频调速器,提高电力功率因素0.05,年节电100万KW时以上。市化肥实施两煤改一煤新工艺,年节电240万KW时。三年间,全市累计节电达7000万KW时,相当于全市1995年用电总量的一半以上。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电先进县(市)”称号。

4.4.3电费电价

1979年,执行全省统一电价,其电价共分4大类,即大宗工业用电;非工业、普通工业用电;照明用电;农业生产用电。大宗工业用电实行基本电费加电度电费的“两部制”电价,对合成氨和磷肥生产,以及农业电排电灌用电实行优待电价。

4.5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农村用电逐步普及,农电管理已引起各级政府和供电部门的重视。1980年,县政府出台农电管理办法,首次提出“两先两后五不供”农村用电管电原则。即:先申请,后施工;先验收,后通电;无管电组织,无专职电工,无安全规章,设备不符合要求,不安装漏电保护器不予供电,强化农村电价电费管理。1985年,各区镇建立电管站,在区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农村供用电管理工作。1992年,市政府成立天门市农村电力管理委员会,并组建办事机构天门市农村用电管理总站,行使农电管理工作职能。因其管理体制等原因,全市农电管理在2000年以前长期实行的是乡镇电管站指导下的村为实体管电形式,农村始终存在管电组织不全和管理不力问题,致使农电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劣,安全隐患突出,农村电价奇高,农民意见很大。尽管市政府先后于1992年、1994年、1998年陆续组织大规模的整顿管电秩序、整顿管电组织、整顿电工队伍的三整顿工作,但收效甚微,整顿过后立即反弹。

1998年,遵照《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精神,全市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9年,省经贸委、省农电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天门市农电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市政府成立农电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供电局相应成立电网改造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农电体制改革专业组,稳步开展清理、整顿和改制工作。对原乡镇自建自管的佛子山、净潭、拖市、麻洋等4个各为35KV变电站的电力资产,按照自愿、无偿的方式,经与当地政府协商,其全部资产移交市供电局,并由供电局承担维护、管理责任。

全市原设有电力部门直属变电站的乡镇,以站、所合一的形式共设18个供电营业所;以原乡镇电管站为基础共设立15个供电营业站。至2003年,全市除两个国营农场外,每个乡镇均设有直属电力部门管理的农电管理机构,对其规定规范职责,建立健全制度,理顺管理秩序。电工队伍实行统一招聘,严格考试考核,签订劳务合同,合理确定报酬,办理相关保险,稳定电工队伍。全市经过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镇和乡村用电同网同价,改善农电服务。农村电力损失一般下降8~10个百分点,有的下降幅度达到30~40%以上。农村电费回收形势明显好转,农村群众对供用电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4.6石河变电站事故处理原则及事故处理预案

处理事故必须做到稳(沉着)、准(准确)、敏(迅速),且要根据以下原则采取措施:尽速限制事故发展,消除事故根源,解除对人身、设备安全的威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持设备继续运行,以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尽快对已停电的用户恢复送电;调整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使其恢复正常运行。事故时和事故后的联系汇报制度和汇报内容。电力系统的值班调度员领导各变电站值班人员处理系统发生的事故,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变电站值班人员应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管辖值班调度员、分公司调度、站长。调度员则根据汇报的情况判断分析,做出事故处理决定,下达命令。值班人员的汇报必须做到及时、全面、准确。误报和漏报,会对处理事故造成不良后果.紧急情况可先处理后汇报.如果事故时变电站与调度联系中断,则值班人员按规程规定处理事故,通讯恢复后应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过程详细汇报.并应做好事做记录。

5.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变电站实习,使我们对电力的传输,分配,维护及设计有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接受课堂上的知识,使理论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了运用。近年来,我国的电力事业特别是电网线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其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从事电力的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作为将要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和设计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使自己在此领域内也有所作为。

水电站实习报告 篇5

姓名:xiexiebang

学号:1110617039

一、实习时间:2014年5月24日

二、实习地点:合面狮水电站

三、实习要求:

1.不乱碰电站设备,保证电站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

2.认真听取电站工作人员的讲解,了解电站的运行方式和供电方向;

3.参观了解电站坝堤;

四、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见习,把书本上的理论和现实中的技术结合起来,让我们对所学过的各种仪器设备有一个感性的直观认识,用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除此外,见习还是我们在大学期间一门意义重大的必修课,是学院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安排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我们通过见习在专业知识和人才素质两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为毕业后去电力部门尽快熟悉工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

五、实习单位简介:

合面狮水电站位于贺江中游的贺州市信都镇水口村,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合面狮水电站建成于1976年,电站属坝后式电站,主要建筑物有宽缝重力坝或拦河大坝、坝后式厂房、升压站、船筏道及灌溉渠道。拦河大坝最大坝高54.5m,坝顶长198m,溢流段净宽81m,6个溢流孔,每个孔宽13.5m,水库总容量2.96亿立方米。合面狮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的睡了枢纽1989年至1996年,电站投入资金对整个枢纽进行更新改选,对4台机组进行挖潜增容,装机从4台单机容量是1.7万Kw增加到4台单机容量2万Kw,合面狮电站总装机8万Kw。

六、实习过程及内容:

2014年5月24日早晨,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贺州市桂东电力子公司----合面狮水电站。我们的车子一进入电站小区,就感到了一份浓浓的电气独有的气息。当车子开往坝堤的那一刻,不禁觉得有一种熟悉而又神秘之感。熟悉是因为我们是电气人,神秘是因为第一次接触实际的东西。车子继续前行,经过一条蒙阴道,而蒙阴道旁边就是奔涌的贺江,闻到的是一股清凉的河水味,是水电站流出来的味道。车子停了,原来我们已经到了坝底。

下车时,看到的是一些工作人员在修剪电站变电区的草坪,每个人都穿着工作服和安全帽。虽然不是道闸操作、检修操作,但是凡在现场环境下工作的,都必须按规章穿好工作服和戴上安全帽,这是一种原则,一种精神。同样也是我们以后工作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严谨、严谨,再严谨。

下车之后一位主任从电站监控室里走了出来,微笑这迎接我们。他分别带领我们参观了蓄水堤坝、微机模拟控制屏、水轮机室和带负荷拉闸室。

我们分批进入水轮机室,作为后一批进入的我,首先参观了堤坝建设。我们一步一步往坝顶爬,慢慢体验这坝堤的高度。在坝顶,看着堤坝两边水面的高度差有40多米,可见这能量是有多大啊!再看看溢流孔涌出水势,叹为观止啊!

前一批参观水轮机的同学出来了,我们随后入内。

一进大厅,迎面看到的是一座U形的微机模拟控制柜,模拟控制柜正面是微机模拟控制屏。控制屏展示的是电气接线图,分别有发电机、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变压器、母线、断路器、隔离开关和输电方向指引,屏幕上还显示了发电机输出的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安全运行时间和断路器及隔离开关的分合情况(红灯代表闭合,绿灯代表断开)。旁边还有一个电子钥匙,这把钥匙是用途是控制模拟屏的指令。主任跟我们介绍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它们质之间的联系,这跟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是一样的。

接下来主任让我们每个人都戴上安全帽进入水轮机房。进入水轮机房门口时就感到了很大的震动,这是水轮机转动时发出的震动,可以想象这水能其实很大,总共有四台机子,每台装机容量是2万Kw。当我们看到水轮机时,感觉机子并不大,何来那么大的震动?经过主任的介绍之后我们了解到,是因为上下水位差很大,水轮机机轮与水冲撞时而引起震动。主任还向我们介绍,我们所看到的发电机与三峡发电站的发电机是一样的,主要的差别是装机容量和体形大小的区别。但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认识到,其实还有一些差别是它们的励磁和绝缘水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水轮机旁边是一组组二次回路和继电保护柜,它们负责监控整个发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可靠运行,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每台水轮机里侧都会配有一台无功补偿的发电机,以提供系统的无功功率。我在不经意时发现了水轮机旁还有一个油罐室,里面全是油缸及输油管。这里的油是用来控制发电机及其它设备的温度的,以保证设备能处于合适的温度,避免影响系统出现事故。

主任带领我们下到水轮机下层,下面带负荷拉闸开关室。室内分隔安全线、防护栏、铁栅栏和电子锁一应俱全。电子锁是锁住拉闸开关的,避免误拉闸导致安全故障,威胁设备和人身安全。其实还有安全防护栏拦住了我们接近开关,而且拉闸开关还是用间接长臂式的开关手柄,进而更好地保护了设备和人身安全。这里提醒着我们每一个电气人都应该谨慎操作,规范操作。

参观了这些之后,我们的见习也接近了尾声,最后我们跟带队老师及带我们参观的主任跟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记录我们的首次见习。

七、实习建议:

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增加见习次数,并且参观不一样的发电站和设备,拓宽我们视野及相关知识;加快校企联系,增加实习地点及岗位。

八、实习总结:

核电站实习报告 篇6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结合我国核电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导则。

2.本导则规定了核电厂营运单位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交的拟建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应包含的内容和标准格式。如果报告书的编写大纲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认可,其内容已为申请核电厂厂址审批、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反应堆首次装料提供了充分依据,则具有不同书写格式的报告书也是可以接受的。

3.本导则适用于各种热中子堆型的陆地固定式核电厂。

4.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营运单位必须在申请核电厂厂址审批、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反应堆首次装料和核电厂退役等四个阶段前分别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本导则只规定了前三个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标准格式,核电厂退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标准格式另有专门的导则规定。

(1)申请审批厂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应提供足够的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厂址周围区域人口分布、工业交通状况、自然资源与生态、气象、水文以及地质地震等资料。该报告书可以在资料调研、现场踏勘、以及利用参考电厂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这个阶段评价的重点,是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通过研究厂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判定所选厂址的适宜性。并根据厂址的主要环境特征,对核电厂的工程设计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申请厂址批准书。

(2)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通过就地调查和(或)实验的手段,提供核电厂所在地和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实测环境资料。提供核电厂源项的设计参数、核电厂废弃物质的设计排放量和有关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资料,进而评估核电厂的潜在环境影响。这个阶段评价的重点,是论证厂址和核电厂的工程设计能否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从设计上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得到落实,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

(3)申请反应堆首次装料和运行许可证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阶段报告书中应根据所建核电厂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其中关于环境保护设施(含应急设施)的建造性能、质量,以及那些在申领建造许可证时尚未完成但规定在试运行前完成的工作成果和现在的环境状况,预测核电厂运行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中应重点阐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核电厂实际设计参数、环保设施以及申请废弃物质排放量有关的内容。提供完整详细的流出物和环境监测计划及监测技术规范。完成并提供核电厂运行前调查结果,重点是放射性辐射水平本底调查结果,完成核电厂场内应急计划及应急准备。这个阶段的评价重点,是检验核电厂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申请核电厂的首次装料和气、液流出物的年排放量。

5.环境影响报告书是营运单位申请核电厂各种许可证提供审查的重要文件。各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关于拟建电厂的一套连续的、完整的独立文件。要求报告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尽量采用图表来表达所要说明的问题。列出参考文献目录。报告书的文字、图表印刷应清楚、工整。对于与评价有关的支持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的文献资料,应以摘要或全抄形式,作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附件收入报告书中。

6.本导则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修订。

二 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

第一章 概 述

本章应概要介绍核电厂工程项目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依据。1.1 核电厂名称和建设性质

说明核电厂的全称与营运者机构、建设性质。1.2 建设规模和规划

给出核电厂的堆型、功率、总装机容量和今后的发展规划。说明建设模式以及各期工程与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申请审批厂址阶段,有关厂址适宜性的重要因素要作整体考虑,说明总体规划与各期工程之间的关系。

1.3 建设经费

列出核电厂的建设总经费和环保经费,说明经费的筹措方式。

1.4 建设目的

从本地区的电力需求量、系统的可靠性,简要阐明拟建核电厂的必要性。1.5 建设进度

列出核电厂的建设进度计划。1.6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依据

列出国家和地方当局在涉及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要求建造和营运核电厂而领取的各种许可证文件和其它批准文件,以及协商讨论的情况。

一般不需要列出上述文件的全文,但应清楚明确地注明文件的出处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主要结论性意见。

1.7 评价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列出环境影响评价所依据的国家和地方主要法规和技术标准,包括放射性的和非放射性的环境保护标准。

给出核电厂运行工况下的公众剂量管理目标值和核事故辐射后果评价的剂量接受准则。

给出核电厂放射性废气和废液的年排放量控制值。多堆厂址应给出公众剂量管理目标值及其年排放量分配值。给出厂址地区环境功能区划分级。

第二章 厂址与环境

本章应提供厂址地区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性的基本资料。资料应尽可能反映出包括最新时期在内的、较长时段的调查和实验的结果,并能够充分反映厂址及其周围区域的环境特征,以满足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

2.1厂址地理位置

说明核电厂厂址所在的地理位置(省、市、县、乡),并给出反应堆堆址的经纬度。

说明拟建电厂的场地规划,提供适当比例的厂址区域平面图。图上应清楚地标明电厂边界、非居住区边界、规划限制区外边界,并说明厂区征地范围的面积和各边界半径的大小及其确定依据。在该图中还应标明排放口的位置,并说明排放口和受纳水体的相对位置与距离。

对于厂区征地以及厂址周围设置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在申请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省或市级有关政府部门的意向性文件,在正式立项后应提供具有法律效应的正式许可文件,文件应明确项目申请方对厂区的管辖权、对非居住区的许可以及外围规划限制区的限制条款。

提供以厂址为中心,5km半径范围适当比例的地形图和100km 半径范围的地图,并说明厂址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状况,以及厂址周围地区主要设施的位置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状况。

2.2人口分布

2.2.1厂址近区域的人口分布

说明厂址附近5km范围内人口分布的详细情况,列表给出上述范围内居民点的方位、距离和人口数量,并将上述内容表示在适当比例的地图上。说明距离电厂最近的居民点的位置和人口数量,以及在规划限制区范围内的学校、医院或疗养院、监狱和企事业单位等设施的有关情况,包括这些设施的位置、规模和人口数量。

说明厂址附近区域15km范围的人口分布状况,列表给出上述范围内万人以上的重要城镇和居民点的方位、距离、人口数量,并将上述内容表示在适当比例的地图上。同时应给出该范围现有人口平均密度。

2.2.2半径80km区域内的人口分布

说明厂址半径80km区域范围的人口分布状况,给出厂址半径80公里区域范围内各子区的人口数,各子区的划分,径向分别以1、2、3、5、10、20、30、40、50、60、70、80公里为半径,辐向以罗盘方位为扇形区中心线,划分为16个方位。同时应给出电厂运行第一年、电厂寿期内每隔十年的预期人口数,并提供相应的表格和图件,对提供的表格和图件应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其中包括确定预期人口的依据。

说明厂址半径80km区域内的人口中心的有关情况,包括十万人以上城市、县城和乡镇的方位、距离和人口数。同时应给出该范围现有人口平均密度,并与电厂所在区域范围的平均人口密度进行比较。

2.2.3 流动人口

说明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非户籍人口或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包括流动人 4 口的性质(经商、旅游等)、年平均数目、活动位置及季节性变化特点等,并应结合当地的规划发展,说明该范围内可能存在的人口机械增长的趋势与状况。

2.2.4 居民的年龄构成及饮食习惯

说明厂址半径15km范围内各年龄组的人口数或比例。列表给出电厂附近居民(特别是可能的关键居民组)和各子区、各年龄组的食谱及其消费量和来自评价区域的份额。在半径80km评价区域范围内,若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上述情况分别大致相同,则可给出他们各自的区域平均数据,并说明各子区属于城市还是农村地区。

2.3土地利用及资源概况 2.3.1 土地和水体的利用

说明厂址周围区域土地和水体的利用情况,其中对于土地利用应说明土地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牧场、林地、待开发区或荒地等。

对于厂址周围的水体利用应说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包括地表水的类型、水量、用途、分布以及水环境功能区划结果。如果为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应说明取水口距厂址的距离及相对位置、饮用水量和居民数量。灌溉水应说明灌溉面积和水量、灌溉方式、灌溉作物的品种及产量等;地下水应说明类型、水量、用途、居民取水点的位置、饮水量及人数。

说明厂址周围区域是否存在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以及风景名胜等情况。2.3.2 陆生资源及生态概况

说明厂址区域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相关的生物资源状况,包括农牧业资源、林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开发情况。

农业生产状况要说明评价区域内粮食、油料、蔬菜(叶类、根茎类、果实类)、瓜果以及饲料作物的生长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要说明农产品的贮存期、本地消费量等。

牧业生产状况要说明评价区域内牧场和饲养场的数量和分布,蓄禽饲养方法和饲料消费量、蓄禽数量或存栏量、产肉量、产奶量、产蛋量,以及蓄禽产品的储存期和本地消费量等。

林业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应着重说明自然保护区和珍稀物种保护状况等。

列表给出16个方位距反应堆最近的种植区、饲养场、自然保护区和珍稀动 5 植物生长和栖息地。

2.3.3 水产资源及生态概况

说明厂址区域及其相关区域水产资源和生态系统状况,包括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来自陆地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状况;评价区域水域中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的种类、分布与数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水产资源状况,包括品种和捕捞量,主要经济鱼类和保护性水生生物的品种、生活习性、栖息地、产卵场、洄游路线、分布,以及人工养殖场的数量、分布、养殖品种和产量等。

说明主要经济鱼类和保护性水生生物活动区以及主要人工养殖区与厂址的相对位置。包括方位和距离。

2.4厂址附近的工业、交通和军事设施

简要说明厂址附近的工业、交通和军事设施的有关情况,包括这些设施的分布、规模、未来发展状况等,并给出与上述设施相关的外部事件源的评价结果。

2.5气象 2.5.1区域气候

应描述厂址所在区域气候的一般特征,包括气团类型、天气学特征(高压、低压系统以及锋系、一般的气流类型)、温度、湿度特征、降水以及天气学大尺度与当地气象条件的关系。并给出最新时期在内的、较长时段的各气象要素(风、温度、湿度、气压、日照、降水、结冰、云、雾、雷电等)的统计平均值、极值、年际变化。提供观测这些气象资料台站的位置,说明这些气象台站的地理和环境特征、距厂址的方位与距离、台站类型以及记录气象数据的有关情况。

2.5.2 当地气象条件与现场气象观测

应说明中小尺度气候特征与厂址当地气象条件的关系。当选址阶段厂址缺乏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可利用能够代表厂址气象条件的气象观测台站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设计阶段应提供至少一年逐时的现场气象观测数据;在首次装料阶段应提供至少两年的现场气象观测数据,其中包括最近一年的数据。提供的气象要素包括温度、露点、湿度的月平均值和极值,风速的平均值和极值、风速和风向随高度、时间的变化特征,降水的月平均值、降水小时数等。提供风玫瑰图、降水风玫瑰图。描述低空风场和温度场的特征。

2.5.3 设计基准气象参数

简要说明设计基准气象参数,这些设计基准气象参数应根据能够代表厂址气象条件的区域气象台站最近30年以上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常规气象)或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极端气象现象)得到。给出用于工程设计的气象参数评价依据和评价结果,包括区域常规气象参数和极端气象现象参数的极值。

2.5.4 联合频率

在选址阶段,可视资料情况适当简化,可利用有代表性气象台站的数据给出三维联合频率分布。在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提供厂址实测的不同风向(16 个方位)、风速、稳定度和雨况(有雨和无雨两种)的四维联合频率表。同时给出地面上方10 米和气载流出物排放口高度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时风向、风速和雨量的资料。如果没有厂址实测资料,则应提供能代表气载流出物释放点及气载流出物输送的风特征的气象条件的观测台(站)的数据,并说明其代表性。

2.5.5 大气稳定度

给出大气稳定度特征,说明所使用的资料来源、稳定度分类方法及适用性。2.5.6 混合层高度及扩散参数值

给出不稳定和中性稳定度条件下混合层高度的值,提供计算混合层高度的方式和资料来源。给出各类大气稳定度下适宜于该厂址及其周围的大气扩散参数值,并论证其适用性。

应当说明电厂周围地形、水域及其它因素可能对大气弥散条件的影响,如逆温、山谷风、海陆风环流、热力内边界层等。在必要时,应当提供为研究流出物大气输运和弥散的规律所进行的风洞实验或其他大气扩散实验的细节和结果。

2.5.7厂址气象观测

说明电厂运行前和运行期间进行的现场气象观测计划,包括观测项目、观测位置和高度,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和性能,定标和维修程序,数据的输出和记录系统及分析程序。

2.6 水文

说明厂址区域的水环境特征,特别是可能受到电厂运行影响的水体的弥散条件以及与电厂设计相关的工程水文特征。

2.6.1 地表水

描述厂址区域地表水体的类型,包括江、河、湖、海、水库等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说明水体与厂址的相对位置。

对于内陆地区濒临江、河的厂址,应描述流域及支流概况、沿岸水体利用情况、岸边特征等有关情况,并提供下列水文参数的平均值和极值:水温、流速、流量、水位、河宽、河深、水力坡度等。

对于滨海厂址,应描述潮型、潮位、潮流速度、流向和持续时间、盐度以及波浪等情况。

对于封闭水体(包括湖泊与水库),应描述水体大小、容量、水位、补排水、沿岸流以及置换期等情况。

应说明电厂与水体的相对位置以及取排水的有关情况,并给出受纳水体的平均宽度和深度、扩散系数以及稀释的不均匀因子等。说明受纳水体与生活、生产用水的相互关系。

2.6.2 地下水

说明厂址区域地下水的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水量、水位、地下水的径流、补给与排泄途径以及水文地质单元的有关情况。

说明厂址区域地下水的弥散特征,包括不同水文地质单元间的水力联系、水力坡度,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含水层的孔隙度,隔水层的特性与分布以及岩土的吸附特性等。同时应说明可能被污染地下水体与生活、生产用水的相互关系。

2.6.3 洪水

说明可能对核电厂产生影响的洪水特征,并提供设计基准洪水确定的结果。2.7地质与地震 2.7.1 地质

简要说明区域地质概况和厂址地质条件,并提供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评价的基本结论。

2.7.2 地震

简要说明厂址区域地震活动背景和历史地震对厂址的影响情况,根据地震区划图说明厂址区的地震烈度级别或加速度水平,给出电厂设计基准地震评价结果。

第三章 环境质量现状

本章应提供厂址所在区域的辐射环境本底值和非放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结果,评价环境质量现状。

3.1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3.1.1 辐射环境本底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充分收集整理评价区域各种来源的辐射环境本底资料,提供这些资料的详细信息,包括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列表给出环境γ辐射水平以及土壤、地表水等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说明辐射环境本底状况,分析厂址区域是否属于高本底地区,或是否已有其它辐射源的影响。应提供运行前的环境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提供实测的辐射环境本底数据,并对审评厂址阶段的调查内容进行更新。应提供运行前环境监测初步方案。

在申请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前环境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并提供布点图,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描述航空测量方法,列表给出连续两年的环境γ辐射水平,列表给出连续两年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淤泥和生物等环境介质中各核素的放射性水平,提供由航空测量得到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和环境γ辐射水平分布图,描述运行前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用图表和文字描述的方式详细提供这些核设施运行前的本底调查结果、近年来的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地方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描述这些核设施的计划外排放或事故排放情况,并说明这些核设施运行以来放射性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

3.1.2 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应根据3.1.1节的辐射本底调查资料和测量数据,描述或评价厂址所在区域的辐射环境质量现状。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根据3.1.1节提供的这些核设施的流出物监测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正常运行状态气态和液态流出物的辐射影响、计划外排放或事故排放的辐射影响,并将上述评价结果与有关辐射防 9 护标准进行比较,对辐射环境质量现状给出结论性评价意见。说明这些核设施固体废物的暂存情况及最终去向。

3.2 非放环境质量现状 3.2.1 非放环境质量调查

描述化学污染物、电磁辐射和噪声等与核电厂相关的非放环境质量调查方案、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说明主要污染源的情况。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提供这些核设施的化学污染物、电磁辐射和噪声等的监测结果。应说明温排水排放的温升分布预测和实测结果,并描述温排水的调查和监测计划及其监测结果,并简要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2.2 非放环境质量现状

说明厂址周围的环境功能区划和执行的流出物和环境质量标准,根据环境质量调查资料,对厂址周围的非放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

如果评价区域内已有其它核设施运行,应根据这些核设施非放污染物调查和测量结果,综合分析和说明非放环境质量现状,给出结论性评价意见。

第四章 电厂

本章主要阐述电厂建设的一般概况,重点描述三废处理系统及优化考虑、工程安全设施和污染物源项。

4.1 厂区规划及平面布置

提供厂区平面布置图。标明各类建筑物,特别是反应堆、废液和废气释放点、取、排水口、固体废物暂存库等重要设施的位置和标高。

说明为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地形和植被条件布置各类设施,为保护环境而作的努力。

4.2 反应堆和蒸汽-电力系统

4.2.1 概述

给出电厂的反应堆数、发电机组数和单机容量、电厂的热效率、年燃料消耗量等主要,简要给出核电厂安全设计概貌。

4.2.2核岛

给出核岛厂房布置示意图,给出堆芯部件(主要为燃料组件)的简要说明和堆本体剖视简图,给出主冷却系统和核辅助系统功能和系统流程简图。

4.2.3常规岛

给出核蒸汽供应系统和蒸汽--电力转换系统流程简图,简要说明汽轮机和冷凝器的特性。

4.2.4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系统流程图

4.3 电厂用水和散热系统

4.3.1 电厂取排水系统

说明电厂取排水系统的组成,给出系统流程图。说明散热系统的能力、用水的来源及其流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对于采用冷却塔进行散热的电厂,则应给出空气流量、温度和水流量、相对湿度、漂流、蒸发水量等有关参数及估算方法。

4.3.2用水

说明在各种运行工况下日最大和平均用水量,并与水源供应能力比较,说明可能由于冷却水供应不足而引起电厂运行中断或启动应急系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

4.4 输电系统

描述拟建的输电系统和有关的设计参数。说明选择拟建线路走廊的理由。4.5专设安全设施

本节着重描述与设计基准事故分析相关的安全壳系统、裂变产物去除和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性能。

4.5.1 安全壳系统

给出安全壳性能设计、安全壳热量去除系统、安全壳隔离系统、壳内易燃气体的控制和安全壳泄漏试验的资料,包括提供系统图、安全壳结构图、设计基础、运行方式和试验计划等。对安全壳泄漏试验,主要给出最大允许的安全壳总泄漏率的试验大纲,说明试验的步骤、检查的要求和试验采用的方法。

4.5.2 裂变产物去除和控制系统

提供详尽的资料,以便评估电厂在事故条件下去除放射性裂变产物的能力。4.5.2.1 工程安全设施的过滤系统

提供过滤系统的设计基础、设计方案、在事故条件下的过滤效率及其论证、试验和检查结果,以及使用的仪表和材料等资料。

4.5.2.2 安全壳喷淋系统

本节应提供喷淋系统去除裂变产物功能和计算放射性喷淋去除效率的详细描述,说明设计的基础、设计性能及其论证、试验和检查结果,以及使用的仪表和材料;设计基础包括确定设计要求的假想事故条件,所去除的裂变产物核素的名称,选用喷淋系统及其部件规格的依据,输送和混合喷淋添加剂的方法和设备,在喷淋系统运行期间供水水源,喷淋头和喷嘴的设计,系统的运行方式,喷淋所能覆盖的区域等。

4.5.2.3 裂变产物控制系统

讨论不包括安全壳隔离和裂变产物去除的裂变产物控制系统,其中包括在事故发生之前和发生期间安全壳净化系统等。

4.6 放射性废物系统和源项

本节应描述放射性废物系统和用于监测流出物释放点的仪表、设备。列表提供包括预期运行事件在内的电厂正常运行期间所产生的全部放射性废物的位置、来源、种类、形态、成分、数量、处理方法和处置方式。

描述设计中所考虑的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电厂放射性废物产生量保持在可合理实现的最小量。

4.6.1 放射性源项

给出堆芯燃料中总放射性活度计算模型、参数及结果。给出一、二回路冷却剂中每一种放射性核素比活度的计算模型、假设条件、计算参数及结果。

4.6.2 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控制、收集、输送、贮存和处理放射性废液的能力。提供系统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放射性废液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废液的预计总量和流量、预期的去污因子、滞留时间、衰变因子和稀释因子。

给出经处理后放射性废水的排放情况(包括排放点、排放方式、核素种类、设计排放浓度及数量、预计的年平均排放量等)、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和结果,以及核电厂放射性废液的产生、迁移和排出的衡算简图。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3 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废气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控制、收集、处理、输送、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废气、微粒的能力,提供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废气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废气的估计量和流量、预期的去污因子、滞留时间和衰变因子。

给出所有放射性废气释放情况(包括排放高度、温度和排气速度、放射性核素种类、包括废气系统以外释放的排放浓度及数量、预期的年平均排放量等)、计算模型、计算参数及结果,以及核电厂放射性废气的产生、迁移和排出的衡算简图。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4 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及源项

描述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系统。说明在正常运行和预期运行条件下,系统在搬运、贮存和运输前对放射性废物压缩、固化、包装的能力。提供系统处理、整备、贮存、装运设施的工艺流程图和检测仪表示意图。

给出各种固体废物的来源,列表给出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比活度、总活度及处理、整备方法。

给出放射性固体废物最小化的考虑,对一址多堆的电厂,应描述固体废物的统一管理。

提供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处置的考虑。

首次装料阶段的报告,按最终设计资料提供补充或修改的内容。4.6.5 放射性流出物监测系统

描述电厂在正常运行、预期运行事件和假象事故下用于监测和控制放射性释放的辐射监测设备和取样系统。

4.6.6 乏燃料暂存系统

说明电厂乏燃料暂存设施的贮存容量和贮存方式。详细说明暂存设施的安全保护措施及监测仪表。

4.7 化学物质排放

列表给出电厂可能排入环境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名称、用途、年平均和最大使用量、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去向、年排放总量及排放控制的依据。

提供化学物质处理流程图及系统处理容量。注明哪些化学物质需重复使用,哪些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4.8 生活废物

说明电厂内生活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和收集、控制及处理方法。4.9 放射性物质运输

列表给出运进运出电厂的放射性物质的种类、总重量、比活度及年总活度、包装方式及年发运次数等。

说明运输方式或方案,提供运输线路图,尽可能说明沿途公众受照方式、受照时间和人数。

第五章

核电厂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应结合核电厂工程建设场地的具体环境,论述核电厂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特别是水土利用方面造成的影响,并应说明哪些影响是永久性的,哪些影响是暂时性的,简要分析其影响范围、性质、特点和程度。

5.1土地利用

说明核电厂建造施工活动对土地利用方面的影响,包括建筑材料供应区的开辟、临时和永久道路的建造、土石方挖掘和填充等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说明建造施工占用土地的情况,包括占用土地类型,对周围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厂区周围生态以及该地区历史古迹、考古场地、风景名胜等可能造成的影响。

简要说明核电厂道路施工对沿线居民的影响。5.2 水的利用

说明施工活动对该区域内水体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包括修筑围堰和暴雨地沟、疏浚作业或向水中填土、取直或挖深水道、修建护坡或码头、水库、取排水 14 构筑物等水工设施对厂址周边水体环境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说明上述活动对航运、鱼类、野生生物资源、防洪堤坝、景观等的影响。简要说明核电厂建设期间的供水水源以及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并分析对周围用户和水体环境的影响。描述施工期间为减少对水体环境不利影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水质监测方案。

5.3 施工影响的控制

简要描述水土保持方案,给出为减少或防止噪声、尘土、水位变化、河道堵塞、交通道路的破坏等不利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描述为修复风景区、保护天然河道、湖泊、野生生物资源和文物古迹等所采取的措施。

描述施工建设过程后的恢复情况,如为修复风景区、保护天然河道、湖泊、野生生物资源和文物古迹等所采取的措施。

说明核电厂建设拟采取的节水措施。

第六章 电厂运行的环境影响

本章着重分析电厂正常运行(包括预期的运行事件)对环境的辐射影响以及温排水对水生态的影响。

6.1 散热系统运行的环境影响

电厂散热系统散发的废热,可能改变环境的热状态。由于往往经由河流、水库、池塘、湖泊、港湾、海洋的表面或通过冷却塔的水分蒸发来实现热传导,应当描述对环境的气象、水文以及生态状态等的影响。

本节主要描述电厂散热系统运行的对水环境及其水生生物的影响。

6.1.1 物理影响

论述温排水对受纳水体的温度影响,主要包括受纳水体的温度随时空的变化,最大温升(和温降)、最高水温和混合区范围。

给出与水体有关的核电厂布置,包括所有的取、排水口的地点以及具体的取排水构筑物形式,描述取排水构筑物的物理影响。说明取排水构筑物和设施在建造前、后以及电厂运行后对水体水力特性的影响,以及随电厂运行条件变化的取水流量和流速。描述环境流场的时空变化和由于取水系统运行引起的其它物理水 15 文影响的时空变化。

将受纳水体作为整体来看,详细说明温排水混合区和温度变化的特征,包括混合区不削弱水体的完整性,生物体通过混合区没有毁坏性,考虑了可能的暴露途径后,没有重大的健康危险,以及不会危及重要区域(饮用水源、娱乐区、孵化地、生物敏感区),论述确定这些特性所进行的调查、试验和模拟工作,给出预测热羽形状的估算模式和参数及其依据。其结果以图表形式给出等温线及其包络范围。

明确提出适用于温排放受纳水体的混合区温度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6.1.2 生物效应

说明电厂散热系统的乏热在排入受纳水体后所遵循的国家有关标准,结合特定场址的水文地理特点、受纳水体混合区面积以及温度变化等特征,分析评价温升对受纳水体生态系统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电厂取水系统对生物影响的描述,要依据取水系统滤网设置、取水流量、流场分布等情况,说明取水系统对水生生物造成的卷吸、碰撞等危害,评价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并说明降低或减少这些不利影响的工程措施。

说明非放污染物排放的生物效应评价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在生物效应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场址情景说明预测生态风险。

6.1.3 散热设施的其它影响

给出冷却塔、冷却池等散热装置可能引起的气象现象(如下雾、结冰、降水变化、温度变化),以及冷却塔排空和吹击、噪声等方面,对当地环境以及公路安全、娱乐活动、运输活动、机场、住房等的影响。

当采用冷却塔时,应当估算各种大气条件下的可见烟羽的尺度,说明冷却塔烟羽引起的阴影效应和景观影响。对可能出现浓雾云或结冰现象,应给出在受影响的交通线上出现的频度,次数、距离和方位,并说明为减小这些影响所采取的措施。说明可能来自厂址附近其他工业设施的雾或吹积物与大气中其他流出物混合而可能产生的协同作用的影响。

当建造冷却池或以地下水作为电厂水源时,应对地下水位的变化、补给率以及土壤渗透性加以说明。

6.2 正常运行的辐射影响

本节主要估算核电厂正常运行工况下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公众的个人和集体剂量。从而确定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同时,对生物辐照剂量做出估算。

6.2.1 照射途径

6.2.1.1 气态途径

给出从源开始,经污染过程、污染介质、照射方式、环境利用因子,最终对人的照射途径示意图和文字描述。

给出气态放射性流出物对公众的照射途径,至少应考虑的途径有:污染空气浸没外照射,地面沉积物外照射,吸入污染空气的内照射和食入污染的蔬菜、粮食、奶、肉等的内照射。

在设计阶段和装料阶段,需说明各受纳体的位置、人口分布、食物生产、加工以及消费等与受照途径相关的数据。

6.2.1.2 液态途径

给出从源开始,经污染过程、污染介质、照射方式、环境利用因子,最终对人的照射途径示意图和文字描述。

给出液态放射性流出物对公众的照射途径,至少应考虑的途径有:饮用污染水的内照射,食入污染水灌溉的蔬菜、粮食和水果的内照射,食入被污染的水生生物的内照射,食入因食用污染作物和饮用污水的动物产品(肉、奶)的内照射,岸边沉积物的外照射,水浸没外照射和水上作业的外照射。

在设计阶段和装料阶段,需说明各受纳体的位置、人口分布、食物生产、加工以及消费等与受照途径相关的数据。

6.2.1.3 其它途径

应查明厂址周围区域对个人和集体剂量贡献可能达到或超过10%的其他照射途径。当存在这样的途径时,对于这些照射途径必须加以考虑并作出描述。

6.2.2 剂量估算 6.2.2.1 气态途径

简要说明向大气环境的释放源项,包括排放量、排放浓度、核素组成、排放方式及其参数;(对气载流出物的排放量,对在已有机组条件下扩建机组的源项应考虑已有机组排放量的贡献。)

详细说明用于大气扩散和个人剂量、集体剂量估算的模式、假设及其有关的参数,厂址阶段应说明这些模式和假设的适用性,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说明模式的有效性。

给出各子区的年均大气弥散因子,各核素的年均干、湿沉积因子;

估算各子区各年龄组个人剂量和评价区内的集体剂量;

估算各子区空气中、与人的食物链有关的作物和动物及其产品中的核素浓度;

估算各核素、各照射途径所致剂量及其贡献大小。

在厂址阶段,用于不同厂址个人剂量水平的比较,需计算关键居民组和非居住区边界的个人剂量,剂量估算中的参数可使用缺省值;

在设计阶段应尽量使用厂址特定的参数,可以使用适当的缺省值,但需要说明其保守性;

在首次装料阶段的剂量评价应使用厂址特定参数,并说明其不确定性,可用灵敏度分析来判断在剂量计算中影响最大的那些参数,并作出详细说明。

6.2.2.2 液态途径

简要说明向水环境的释放源项,包括排放量、排放浓度、核素组成、排放方式及其参数;详细说明受纳水体的特征及其利用情况。

对于河流,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水体的月最高、平均最高、平均、平均最低和最低流速,历史上的干旱期和月流速、10年一遇的7天的低流量;重要的短期涨落(如上游水电厂运行高峰所致的日排放变化、日温度变化);

对于湖泊或水库,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湖泊或水库的几何描述,水库出口的位置和标高,抬升区的容量曲线,运行规律概述,月最高、平均最高、平均、平均最低和最低流入和流出速率,温度分布,积水的季节性变化。

对于入海口和海洋,应给出由于沉积物输送造成的海岸线和底部几何结构的季节变化,潮汐涌流的方式(速度和相位)、范围和幅度;无潮汐的循环模式,包括水流速度、方向和持续性频率分布;对入海口,月最大、平均最大、平均、平均最小和最小河流排放和潮流特性。

详细说明用于估算受纳水体的稀释因子和放射性浓度所采用的模式、假定和有关参数,如模式中考虑了放射性的沉积和积累等效应,其相应的模式也应加以 18 说明。厂址阶段应说明这些模式和假设的适用性,设计阶段和首次装料阶段应说明模式的有效性。

给出受纳水体不同地点的水体稀释因子和年均放射性核素浓度,如为间歇性排放,则应估算峰值浓度和年平均浓度;

给出与人的食物链有关的水生生物、用污染水灌溉的作物及其食用这些作物的动物产品、经济作物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

给出有关子区各年龄组的年个人剂量和集体剂量。

6.2.2.3 年辐射剂量汇总和评述

列表给出气、液态途径中各核素通过各种照射途径在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出现位置处对各年龄组所致的个人有效剂量,以及各种照射途径、各种核素的剂量贡献份额;

列表给出气、液态途径中各核素通过各种照射途径所致的集体有效剂量;

列表给出评价区域内16个方位、离反应堆不同距离处的个人有效剂量;

通过调查和计算,确定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说明关键居民组的位置、人数和主要特征。

6.2.2.4 辐射生物影响

主要针对在第二章中介绍的各项环境条件,描述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辐射生物效应。

基于保护环境中特殊物种的原则,辐射生物效应的评价需要针对特定场址情景,对参考生物进行甄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物种进行辐射剂量学分析,详细描述分析方法和评价模式。

6.3 其它影响

详细说明估算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模式、假定及其参数。

估算电厂化学污染物释放在环境中的浓度增量分布、最大浓度及其出现的地点,并与环境背景值、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比较;

说明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说明除上述各项以外的污染物可能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说明固体废弃物以及电磁辐射的环境影响。

如拟采用冷却塔,需要详细描述噪声的影响,特别是厂址边界处的影响分析,19 包括预期的白天和夜间的噪声水平,并与相应的噪声标准的比较分析。

6.4 退役计划

应从设施的设计阶段开始,分阶段地说明退役计划的内容。退役计划包括退役策略、退役技术研究、废物管理措施、退役经费安排、知识管理、记录保存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设计和建造阶段,应将设施设计、建造和退役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说明初步的退役计划。

在运行阶段,应根据运行的时间序列制定出完整的退役计划,落实财政安排,并依据运行经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随时更新。

在设施运行结束,实施安全关闭后,应按照相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交最终退役计划。

第七章 电厂事故的环境影响

本章应论述在偏保守的假定条件下,核电厂潜在事故对环境的影响,论证厂址条件和核电厂特别是它的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及性能是否满足《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及其修订版)的要求。

7.1 电厂放射性事故

7.1.1 事故描述和事故源项 7.1.1.1 事故描述

对所有典型事故进行描述,其内容应包括发生的频率,事故的起因、过程和后果,以及工程安全设施在应对事故时的作用。

选址审批阶段的事故描述可适当简化,依据有关国家标准要求,对用于选址的假想事故进行分析说明。

7.1.1.2 事故源项

对所有典型事故给出释放到环境中的源项,包括释放的分析过程,计算所采用的假定、模式、参数及其依据,源项描述应涵盖如下内容:核素名称、释放方式(释放高度、释放时夹带的热量、时间特征)以及释放的数量。

7.1.2 事故后果计算

7.1.2.1事故大气弥散条件和计算模式

用于事故后果评价的大气弥散因子的计算可以考虑采用下述方法:(1)采用实际的气象数据计算大气弥散因子。若当地气象观测资料(至少一个整年的逐时气象数据)数据可用时,可据此计算不同时间间隔、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大气弥散因子,应选择全厂址95%概率水平和各方位99.5%概率水平的较大的大气弥散因子作为后果分析的数据。同时应重点给出非居住区边界和规划限制区边界处的大气弥散因子。

(2)若厂址气象观测资料数据不可用时,可采用与厂址具体气象条件无关的保守方法计算大气弥散因子。

给出计算大气弥散因子的方法、模式、参数及其依据。7.1.2.2 事故剂量

给出7.1.1.1节所描述的事故不同时间间隔在不同距离的个人有效剂量、甲状腺剂量以及80公里范围内集体有效剂量和集体甲状腺剂量。详细说明事故剂量估算的模式和有关参数以及使用它们的依据。如果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估计,则同样应提供上述资料,同时要论证该程序的适用性。

7.1.3 事故后果评价

应将事故后果的计算结果与核电厂的环境辐射防护标准作出比较,明确非居住区边界和规划限制区的大小,论证它们的适宜性,对事故的影响给出结论性意见。

7.2 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

根据国家对放射性物质运输的有关规定,对于运进电厂的新燃料运输事故、运出电厂的乏燃料运输事故、固体废物运输事故可能造成的环境和人员危害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本节应重点描述放射性物质在厂内运输可能发生的事故,并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和人员危害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如果有充分证据或资料表明申请人所采取的运输方案是安全的,则应在附录中提供必要的论证资料。

7.3 其它事故

根据电厂实际情况,对诸如化学品爆炸、火灾、盛装油或有毒物质的容器泄漏或破裂等事故及其后果作出分析和评价。

7.4 事故应急

本节内容要求分阶段对核电厂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预案进行描述。选址审批阶段,应重点描述执行应急计划的可行性。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和运行许可证阶段,应考虑对确定应急计划区所采用的严重事故的描述。

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重点描述工程设计上所涉及的应急设施、设备,应急可能涉及的范围和组织安排等内容。

申请运行许可证阶段,应重点将申请者应急计划的主要结论性内容进行描述,主要是涉及环境和公众因素方面的内容。

第八章 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

本章应描述电厂运行期间流出物和环境监测方案、应急监测方案、非放射性污染物监测方案以及质量保证计划。

8.1运行期间的流出物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流出物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详细描述气态和液态放射性流出物监测系统,给出标有监测点平面示意图和监测流程图,给出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量程和报警阈值,给出取样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取样方法和频度、样品的制备方法、分析测量方法和分析的核素种类。应描述为配合地方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工作所做的考虑和安排。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描述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以后作出的修改和补充。8.2 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运行期间环境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运行期间环境监测方案。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期间环境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并提供布点图,列表给出样品类型、取样地点和频度、分析的核素、分析方法、测量仪器的名称及其最小可探测限。应描述环境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其它资源的配备情况。

8.3 应急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应急监测的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审批厂址阶段提供的应急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 补充,提出初步的应急监测方案和仪器设备配备情况。

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应急监测方案和仪器设备及其它资源的配备情况。

8.4 非放监测方案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描述运行阶段化学污染物的监测设想、温排水排放的监测设想、冷却塔污染物排放的监测设想,提供温排水排放、冷却塔污染物排放对生态影响的调查和监测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非放监测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非放监测方案。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非放监测方案,说明布点原则,列表给出取样地点和频度、监测分析项目。

8.5 质量保证计划

在审批厂址阶段,应提供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流出物监测、应急监测和非放监测的质量保证计划设想。

在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应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提供的质量保证计划设想进行修改和补充,提出初步的质量保证计划。

在首次装料阶段,应详细描述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流出物监测、应急监测和非放监测的质量保证计划。在质量保证计划中,应包含从方案制订、样品采集、处理、分析测量、数据处理到完成报告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包括组织管理、人员资格和培训、检查和经验反馈的质量管理。应描述内部和外部的质保措施,应提供实验室间的比对情况。

第九章 公众参与

本节应当完整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公众参与工作内容,包括保障公众环境信息知情权、环境信息传播权、环境决策参与权和环境政策监督权。说明向公众公开信息的重点内容,信息反馈和处理情况。

在选址阶段,公开所选厂址的适宜性问题,说明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在设计阶段,说明设计上考虑的主要环境保护设施,从设计上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得到落实;在首次装料阶段,说明所建核电厂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管理,特别是其中关于环境保护设施(含应急设施)的建造性能和质量、现在的环境状况、预计核 电厂运行后的环境影响、场内应急计划及应急准备、环境监测和流出物监测的管理和控制。

9.1 公众参与概况

描述公众参与工作目标,公众参与的方案,制定该方案的一些基本考虑。

公众参与方案应包括确定公众参与对象的标准,参与对象的组成,不同的信息发布方式、公众意见咨询方式等,并较为详细的列出位于核电厂环境影响(含事故风险)评价范围内的单位和社区组织及其它组织,特别是与核电厂建设和运行存在相关利益或承担环境风险的单位和社区组织,以及其它关心核电建设的有关组织,并适当介绍该区域内公众个体的情况,说明公众意见调查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说明公众参与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信息公告的内容可作为附件给出。

9.2 公众意见的分析和评述

概述公众意见的收集与分析处理情况,按照公众参与方案把收集的公众意见与建议完整地归纳整理出来,并以图表的形式给出。

应列出公众意见调查主体对象的名单及其基本情况。

对所有征求意见,按征求意见的条款分别按“有关单位、专家、公众”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并在归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

9.3专家咨询和公众意见信息反馈

对上一节中列出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其是否需要落实和反馈,逐条说明落实和反馈的情况。

对于选址阶段中难以解决的、而又不影响厂址适宜性的问题,需要明确承诺在后续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加以合理、妥善地解决,提出可跟踪检查的进度计划,并及时向公众提供反馈信息。

第十章 厂址筛选(本章内容仅适用于厂址审批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10.1选址过程与选址原则

概要说明厂址选择的过程以及选址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要说明选址过程中对电厂与环境相容性的考虑,选址过程的阶段划分,并提供各选址阶段相关主管 24 部门的审查意见。

10.2规划选址

说明规划选址阶段的选址范围、选址调查方法以及初步选定可能厂址的情况,并简要描述可能厂址的基本建厂条件和环境特征,列表说明对可能厂址的比选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候选厂址。

10.3 候选厂址评价与比选

说明对候选厂址评价所依据的规范标准以及调查评价工作的有关情况,描述候选厂址的建厂条件和环境特征。列表对候选厂址特征进行比较,比较内容至少应包括人口分布、交通、土地和水体利用、自然环境、大气扩散、水体扩散、工程水文、工程地质和地震等。通过各候选厂址的比较,说明各厂址的有利、不利条件及其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荐厂址。

10.4 推荐厂址评价

应说明对推荐厂址进行评价的基本结论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利条件和重要环境问题,并说明拟采取的措施及其可行性与法规依据。

第十一章 电厂建设和运行的效益分析

本章应当通过对拟建核设施的代价—利益分析,说明项目的总利益超过代价总额的判断的依据。在进行代价利益—分析时,报告书编制者应考虑以前各章所描述的各项收益、各项代价。能够用货币表示的代价—利益进行定量描述,对不能进行定量描述的代价—利益进行定性分析。代价—利益分析选项力求全面。

不同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代价与利益分析内容与深度可以有所差别。在选址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主要依据采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在设计建造阶段,依据参考电厂或设计所采用的真实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在首次装料阶段,对建设中的影响要进行归纳,对运行以及运行寿期末的退役的代价与利益进行全面分析,并承诺对运行中的各项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调查,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

11.1 利益分析

11.1.1 核设施产品(发电)带来的利益

本节通过对产品(发电)的产生量、价格,定量说明工程运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11.1.2 设施建设运行带来的连带利益

本节定性分析设施的建设运行产生的社会效益,如改善当地就业、改善交通、核电站发电可以节省燃煤、燃油等;经济效益,如增加当地税收;以及环境效益,如减少SO2和CO2的排放等。

11.2 代价分析 11.2.1 直接代价

本节描述项目建设、运行、废物管理直到退役的各项重要开支,能够定量尽量定量化。这些项目应包括土地(海洋)购置费;项目建设费(设计、材料设备、土建、安装等);运行费(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废物(放射性/非放)处理、处置费;退役预留费;执照申请费;应急响应准备费;环境影响调查费;对周边环境影响补偿费等。

11.2.2 间接代价

本节主要定性分析各种可能的间接影响所产生的代价。如在周边规划限制区内,由于不能随意开发所产生的影响;由于放射性流出物排放(液体)和温排水所可能引起的长期生态问题;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淡水供应的负担;局地周边交通的阻塞等。

11.3 代价利益比较

本节要求在经济层面、环境层面和社会层面分别进行比较。对经济层面的比较要尽量定量化,对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分析要尽量考虑周全。

11.4 结论

在本节明确说明代价利益分析所考虑主要因素、分析或比较办法,以及在当前认识水平的最合理的结果。

对在分析中发现应予以关注或暂时难以判断需以后跟踪的问题以承诺的方式列出。

第十二章

结论与承诺

本章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对核电厂运行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价和结论性意见。并指出存在问题以及主要的改进措施。

12.1 核电厂工程

用结论性语言简述核电厂工程建设地点和规模,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12.2 环境保护设施

对核电厂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三废治理设施、流出物监测及环境监测设施等)的设置及性能,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

12.3 放射性排放

对核电厂放射性排放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核电厂目标管理值的结论性的评价意见。

12.4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对核电厂正常运行和事故下的辐射环境影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将核电厂正常运行和事故工况下对公众所致的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当量和集体有效剂量当量,与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规定,以及该核电厂的设计目标值相比较。

明确指出核电厂运行对环境影响的关键居民组、关键核素和关键照射途径。明确说明事故工况下厂址的适宜性和执行应急计划的可行性。12.5 非放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对照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给出核电厂各种非放有害因素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结论性评价意见。

12.6 承诺

核电站实习报告 篇7

关键词:核电气象站,观测站,选址条件,数据对比

1 核电站选址的环境条件

核电站站址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核电站所在区域的地质、地震、水文、气象、交通运输等多种特征, 也要考虑所选站址内部可能发生的人为或自然事件, 还要考虑化学流出物排放、热排放和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环境及人们的健康造成的影响。另外, 还要结合乏燃料、新燃料和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转运和存储。

核电站建设不仅需要满足远离大城市、人烟稀少等条件, 还需要符合建设工程所需的自然条件。例如, 所选区域的水源必须丰富, 便于带走核电站排出的余热, 并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活用水。同时, 还要具有优良的大气扩散条件, 以便销毁核电站中排出的放射性气体。另外, 所选区域的地质必须稳定, 以免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核电气象站产出的电力主要输向城市, 因此, 核电气象站不应距离城市太远。相关统计表明, 目前, 我国已经有6个核电站投入运营, 筹建中的核电站有25个, 在建核电站有21个, 并且核电站的选址呈现出由沿海布点向内陆布点移动的趋势。先后共有十多个省份已准确建设内陆核电站, 几大内陆省份还出现争建首座内陆核电站的不良现象。在建设大量核电站的前提下, 确保核电站选址的科学性和维护运营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2 核电站选址的气象环境条件

2.1 风力条件

一般情况下, 核电站的选址更倾向于沿海地区, 那么, 与内陆地区相比, 沿海地区有哪些优势呢?据相关资料统计, 沿海地区核电站的气象环境条件优于内陆核电站,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沿海地区的风力要明显强于内陆。风力资源由沿海向内地减少, 到内陆又加强。沿海地区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海陆风较明显外, 还经常伴有台风或热带气旋的影响, 风力较大。大的风力为大气扩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利于核电站核污染物的扩散, 而即便是在内陆建站, 也将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作为重要的选址考虑因素。

2.2 逆温层条件

核电站选址除了要考虑风力的大小外, 还要考虑大气稳定性等参数。从本质上来讲, 站址的选择必须要符合大气弥散的条件。一般来说, 盆地逆温层的稳定性较强, 在冬季, 四川盆地的温度与上海、武汉等同纬度地区相比要高, 通常高于2℃, 月平均日照时数相对较少, 高于40%.青藏高原、大巴山脉和秦岭山地层层屏障, 使冷空气的入侵受到阻挡。秦岭山地作为冬季四川盆地寒潮南下的主要屏障, 即便有冷空气越山而来, 但其强度也会减弱;四川的冷空气从东部经过华南、华中绕流之后会减弱变性, 所具有的降温作用不再明显。相关统计表明, 在1955—1975年间, 全国性的寒潮共有42次, 对四川造成一定影响的有23次, 占总次数的55%左右。与北方地区相比, 四川冷空气入侵的次数明显较少;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地区相比, 也明显较少。该地区是全国发生寒潮最少的地区之一,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副热带大陆干暖气团等因素的影响, 冬半年盆地上空中低层、对流层的温度较高, 而同纬度的其他东部地区会受到极地冷气团的控制, 从而使西南的暖气流无法抵达, 所以温度较低。特别是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这一时间段内, 盆地的底层通常会受到变性冷气团的制约, 其上部受到西南暖流的控制, 所以随着离地高度的不断升高, 盆地上空的温度也在升高, 且阴天天数明显多于其他地区, 日照时数偏少。经验表明, 盆地受地形阻挡和逆温层的影响, 空气流动性差。换言之, 逆温层稳定的地区, 其特殊的地理和气象条件不利于核污染物的扩散, 一旦有核泄漏情况发生, 高放射性的污染物将会在盆地内与地面相距3 000 m的高空位置聚集并停留一段时间, 进而给该地区带来极大的影响。

3 观测数据对比

3.1 日照时数和大雾日数对比

统计资料显示, 2011—2012年, 核电气象站每月观测到的日照时数均比松滋国家观测站观测到的数据高, 偏高幅度从1%~12%不等;而核电气象站观测到的年大雾日数分别比松滋国家观测站少了2 d和3 d, 偏少幅度分别为33%和21%.大雾日数的对比表明, 核电气象站的大雾日数少于松滋国家观测站, 说明马峪河所处区域上空的逆温层稳定性不如松滋本站的稳定性强, 逆温层不够稳定导致马峪河大雾天气的形成相对困难,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该地的大雾日数要少于松滋城区;日照时数的对比表明, 马峪河的日照时数较长, 进而可以推断出马峪河上空的云层覆盖率要低于松滋城区。由此看来, 马峪河逆温层的稳定性较弱, 但空气对流性较好, 更有利于核污染物的扩散。

3.2 风速对比

统计资料显示, 2011—2012年, 核电气象站所观测到的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均高于松滋国家观测站观测到的相应风速。其中, 月平均风速偏高8%~55%, 月最大风速偏高0%~10%, 月极大风速偏高0%~39%.这说明马峪河的风力比松滋城区的风力要大。大的风力为马峪河创造了良好的大气扩散条件, 有利于核电站核污染物的扩散。从风速这个气象条件来看, 马峪河更利于核电站的选址。

参考文献

与核电站为邻 篇8

災难发生后,从来没人来通知让我们搬出来。福岛周围20公里内必须要避难,30公里自主避难。我们这种30公里以外的,就是自己随便了。

当初把家安在核电站旁边,倒也没太多考虑安全问题,因为有环境监测,核电站被宣传得很安全。由于核电站会给地方上补贴很多钱,所以就连街道也修得比较好。

我住的地方叫相马市,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海岸线很长,有防风林,一般都是松树。以前我总想,要永远住在相马,因为地方太好了。住在这里的理由很多—离海边近,吃完饭开车五分钟就到海边,可以在海边散步,原来一周总要散步两三次。

现在,整个海岸线被冲得一塌糊涂,从谷歌地图上看,就像被狗啃了一样。这是很让人痛心的事情,你在那里呆时间长了以后,它就是你的家园,你的故乡。

那些美丽的风景,都已经没有了。有些地方,本来很好的树林,让海啸连根拔起。现在,重建人员在整理垃圾,上千的树根摆在一起,整整齐齐的。本来这个地方美丽得像天国一样,但是现在已经面目疮痍。很多人对这个地方,就不像以前感情那么深了。

地震以后,我去海边的次数也少了,即便去也是去看災区。这种风景没有几百年可能都恢复不了,松树长起来很慢。人造的可以复制,但是自然风景是没法造出来的。

逃离

回想去年地震的时候,其实谁都有点慌,但慌乱给你带来的好处不多,坏处不少。去年3月15日早晨,大家得知核电站里出现了故障。我们还是比较相信日本政府的,可能它自己的情报也不多,但我认为它有意欺骗的东西还是很少的。

对于災难来临时要不要向民众通报,日本政府会有自己的政治判断。比如核电站出现问题,但到底有多危险,什么时候有危险,什么时候最危险?没有人能给出准确信息,这超出了人的判断能力。

我周围的人都比较平静,邻居都没有走,日本人更是基本没有动。但是,我走了。

(2011年)3月15日一大早,看到福岛核电站第二次爆炸比较剧烈,我作了一个判断:走了后,我还可以回来;但是如果没走,情况恶化的话,我就走不了了。

于是,当天晚上我就到了工作的地方—古川,16日早晨到仙台,晚上到新泻,17日就回到上海。在中国的亲戚朋友,基本上每30分钟就会来一个短信、一通电话。有的亲戚说:“如果你不回来,我们就绝食。”其实我自己心里还是比较放心,之所以回去是不想让他们担心。在国内那两周,我基本都在旅游,到上海,到广州,见亲戚朋友。

我是1965年生人,面子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次要的事情了,脑子里考虑的都是安全。去年,4月6日,我和太太重新回到古川开始正常上班,只是孩子依然留在中国。我在古川工作,而太太就在福岛附近上班。人首先要生活,在生活中,放射线只是一个因素,一个很小的因素。

大災难发生时,在我周围,日本人基本没有离开,有几个中国人也是根本没动。为什么?因为周边的日本人没一个走的。人就是这种群体互相感染的东西,大家都没有动,你动的话,就会怪怪的。我知道有一个中国人,在一个半官方机构工作,平时表现很好,只是那段时间回国了一段时间。回来以后,他就觉得不大对劲,周围的人认为他是逃兵。在工作单位,有一种责任意识,大家觉得应该坚持的时候,你却走掉了。

我是另外一种情况。我的手下是韩国人,他比我回来得还要晚。2011年3月11日地震,日本人是18日开始上班,28日完全开始正常生产。当时,大家看到我们俩的座位都是空的,就担心我们不回来了。当看到他们又重新回到这里时,大家都高兴死了。

我走的时候没有请假,这是心照不宣的。面子这种东西可以完全不顾,当你要做这个事情,你就去做。能理解你的人,就能理解;不能理解你的人,你怎么说都不理解。你与其越描越黑,还不如不说。

总的来说,日本人的理解力还是很好的,对人的猜疑非常少,是一个很单纯的民族,单纯得有时候你会觉得像愚笨的感觉。他们没有心眼,你要欺骗他们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你千万不要骗,因为一旦他们知道被骗了,从此就再也不信任你。

去年七八月份的时候,我们想着孩子要回来了,就买了个测辐射值的仪器。家里是测不出来的,门口也基本测不出来,偶尔能测到0.12-0.16微西弗/小时。我的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五岁。在他们的安全问题上,我相信我的判断。

至于回来之后的生活,跟原来有些不太一样。我太太现在只喝饮料水,不喝自来水,我是什么水都喝。我的判断是,这个一点危险都没有。家里买菜,尽量买产地远一些的,比如蔬菜就买北海道的,肉的话买国外的。没得挑的话,就会问问是不是大棚里的。放射物就跟灰尘一样,是微粒子,大棚里的要干净点。

当时,我稍微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搬家,但最终的结论还是不搬。搬离家园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的地在那里,房子在那里,离开就相当于丢掉一个基盘,转到另一个基盘。在这一带,根本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地方。换到城市里,你不可能会有一个院子,不可能在你的院子里种西红柿、黄瓜。而且,你带着孩子在路上散步时,还得忍受车来车往的废气。

其实,要说危险,什么地方都有。我在这里可能有核辐射,但你在国内,就会有三聚氰胺,到饭店就要吃地沟油,要吃苏丹红。到底哪个更危险?这是一个说不清的事情。你坐飞机来日本,受的辐射说不定比我在这里住几个月还多呢。

文明社会里面的危险,会存在于很多方面。我想死于放射性污染的,一年里一个都没有。

迷茫

要说人的变化,我觉得这一年里大家变得互相理解、宽容了起来。对我自己来说,现在变得比较容易满足。以前我会想:我的奖金多吗?车子有划痕吗?而现在想的是:今天过得不错。每天都过得不错,之后就觉得更幸福了。

这种幸福是你在失去一些东西之后得到的。在失去了一份东西的同时,你就失去了三分欲望,也就更容易满足。幸福不幸福,不在于你客观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有多大的满足度。

福岛这个地方,其实有不少中国人。在日本就没有找不到中国人的地方,毕竟有70万人呢。海边很多小渔民农民,娶的都是中国太太。很多年轻的女性都去大城市了,日本小地方男人找媳妇也不容易,所以就在中国、越南人中找。我在相马认识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嫁过来的中国媳妇。

去年3月11日后,这里的华人确实减少了很多。在地震前,整个福岛县大概有5000多个保留中国国籍的;地震以后,根据上周统计的数据,是3700人,少了一千多人。这里面有些是研修生,工厂被冲掉就回去了;有些是不想呆在日本,回国了;有些是房子被冲掉了,和老公呆着没什么意思,于是回国。这样的家庭就算是解体了。我知道的一个例子是,一个中国女人跟日本丈夫说:我回趟国。然后就不回来了。就算回来,也不一定回到丈夫身边。

有些人是浮萍,有些人是小树,有些人是大树。挪走大树需要下定决心舍弃很多东西,这就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哪些东西对你更重要?放射线重要,还是生活质量重要?我可以支付这样的成本,我不在乎放射线。

在福岛这个地方,产品、渔业是品牌。但地震之后,它的品牌一落千丈。有时候简直莫名其妙,福岛做个水泥柱子送到大阪去,大阪人都要上街抗议,称:这是福岛的,我们不要。他们觉得有放射性物质在里面,要检测一下。这是个很有名的案件,市政府没办法只好检测。

现在的福岛人都明白,自己要更努力一些,才能使家园逐渐恢复起来。大部分人,对将来还是很迷茫。震災之后的恢复,福岛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别的地方就是重建,但是福岛的复兴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可能会让很多人疲惫的过程。核电站那边甚至都不是需要十几年修复时间的问题,那边基本是要放弃了。

其实福岛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危险,这是个事实。我们也想测出点放射性物质来,但是没有。福岛是个受害者,他们生产很多东西,但是又卖不出去,也不知道该把力气使在什么地方,这会让人很迷茫。但人总得经历迷茫,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也一样。长期来看,它会是一个很小的插曲。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日本国民、对全世界来说,“3•11大地震”也是一种财富:有了这样一次经历,大家会变得很冷静,对核的认识会深刻得多。大災难过后,会促进自然能源的开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机。

我是一个搞技术的,以前觉得核电站当然应该建,因为太阳就是个核电站。现在想法完全变了,核本质上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是人类不能控制的。一般的电站,送进去能量,出来电力。有事故的时候,送不进去能量,就出不来能量。而核能呢?安全的状态下,我们把它存起来;不安全的时候,它会失控,本质上它是一个不安全的东西。

人类在过去30年内所创造的文明,让我们一下子进化了过去几十万年的东西。但过去几十万年我们很平安地过来了,以现在这样的发展,人类还能像过去一样存在下去吗?这是讲不清楚的事情。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天气预报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