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精选12篇)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 篇1

(1) 海峡两岸学术界在对土壤认识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海峡两岸土壤学界均坚持并倡导《尚书·禹贡》《管子·地员》中的土壤观, 即以土色定九州和以土壤性质评价土壤生产力;在有关近代土壤学发展方面, 海峡两岸学者均认同德国学者A.D.Thaer (1752-1828) 的“腐殖质营养学说”、De Saussur (1767-1828) 的“无机营养学说”、J.F Liebig (1803-1873) “矿质营养学说”, 以及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和农业地质土壤学派, 均将俄国学者B.B.Dokuchaev (1846-1903) 创建的“土壤地理发生学”首推为现代土壤学的的始祖, 并将以影响土壤形成发育的五大成土因素作为古典土壤学思想的典范。

(2) 海峡两岸学术界对土壤基本属性和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大陆学者李天杰、赵烨等2004年、2012年将“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集合体, 研究土壤的肥力、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自净能力”;台湾土壤学界也认同:土壤科学的学术领域, 已由原本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研究, 扩充到含括环境及生态等主题。

(3) 海峡两岸土壤地理与土壤分类方面的交流有待加强。海峡两岸具有丰富的土壤资源和复杂多样的土壤类型, 两岸学者均从“元素→化合物→土壤矿物→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结构体→土层→土壤剖面→单个土体→聚合土体→土链/土壤景观→土壤区域→土壤圈”开展土壤地理学及分类研究, 大陆学者在研究众多土壤类型形成发育规律与空间分布规律方面有特色, 台湾学者在土壤诊断学及其土壤信息化研究方面则有优势, 亟待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

(4) 海峡两岸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方面有待加强交流合作。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 海峡两岸先后进入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期, 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人口及其生产生活高度密集性、发展方式滞后性等原因, 致使区域性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局地性土壤污染的事件逐渐增多, 危害极大, 亟待两岸学者通过学术交流加以应对, 以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群健康。台湾学者在土壤污染修复研究方面成果突出, 并明确提出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必须采用非食源性植物的思想, 值得大陆学者所借鉴。大陆学者赵烨等2012年出版《土壤环境科学与工程》,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土壤污染修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 分析了运用非食源性经济植物——陆地棉萃取耕地土壤重金属的可行性, 还介绍了通过能源植物柳树的短期矮林轮作 (Short Rotation Coppice, SRC) , 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可行性 (详见附图资料) 。

探究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 篇2

随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环境也将面临一些问题,土壤质量也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和人们的健康情况,现在这不单单是一个环境问题了,它也关乎这发展,更是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了解土壤环境的复杂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面对自然发展的紧迫性,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观点,并且与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有效的衔接;同时,我们还需要用科学的决策,充分的运用所有力量,结合多样化资源,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方式的宣传和教育,广泛的参与,促进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的形成。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尤其是农业土壤的污染,影响着农作物的‘安全’。目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据调查统计,我国农业区的土壤污染面积染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形势。而且土壤的污染种类呈多样化,也出现了新污染物体与老污染物并存、各种污染不利于大自然农作物的发展形势。土壤污染的途径变化较多,并且原因相对复杂,控制起来难度较大。由于土壤污染引起的农副产品的质量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

3、土壤污染原因

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污染,是由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主要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物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1,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2,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3,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有机污染;4,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5,重金属元素造成的土壤污染;6,含有致病病原体、寄生虫的生活污水、医院垃圾污水等造成的生物污染等。

4、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控制

4.1有效的制定治理方案

如今,各地区及部门开始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进行全面的实施并加以改善,使土壤环境的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国的土壤环境条件总体仍是并不乐观,必须加强重视。有效地保护土壤环境,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的土壤、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4.1.1有效的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提高环境执法和污染的控制,确保企业标准;防止新项目造成新的污染土壤。定期对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和危险废物进行处理设施监控,并对周围的土壤污染限期治理。标准的处理污水,有效的完善垃圾处理的控制措施,全面改善并加强非正式的废物处理网站。肥料的科学应用,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严格控制稀土农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管理规则,制定对农药包装容器废物的回收。加强对废物污染塑料的回收和利用。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以及未经检验和安全处置的污水污泥等。

4.1.2规划重点保护区域。将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作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前提下,土壤环境质量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关的数据库。并严格禁止在优先领域新建有色金属、煤炭、化学药品,如铅蓄电池生产项目。

4.1.3加强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受污染的耕地分类管理,以控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如土壤污染修复和管理措施,确保耕地的安全使用,严重污染,很难修复,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规定将指定的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被禁止区域。污染土地使用权的改变或修改,应按照有关规定在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修复,在未进行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的时有关部门不得颁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住宅开发不得用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评估污染土地,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标准之前的土地。加以关注新工业的用地,并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和备案制度。

4.2环境的保障措施

4.2.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相关的部门积极的参加部门协调机制,并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与有关部门协调个人和协作,共同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4.2.2完善治理机制。各级逐渐增加投资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基金。并鼓励企业开展土壤污染控制,充分的加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疗。中央政府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的符合条件的充分支持。

4.2.3完善法规政策。经过研究土壤环境保护特殊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农业用地土壤和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环境管制污染地块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建立重点区域保护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制定和实施“保护奖按”政策。这是良好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土壤污染损害责任保险,鼓励有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及老污染塑料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政策措施。

4.2.4加强科技支撑。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受污染的土壤管理和修复,土壤污染物的主要分析测试,重金属在土壤样品、肥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层次结构,土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土壤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如修复、研究土壤环境保护效能评估过程和评估技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时启动重大研发项目。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和设备。

4.2.5注重目标考核。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环境保护部门明确的任务和时间需求,定期评估。地方人民政府应于重点企业签署责任书,实现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评估结果的使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的杰出成就和企业给予认可,对没有完成任务进行问责,惩罚等措施,这样让有关人员更加重视污染问题。

结语

土壤污染、难治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不像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那样,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和难恢复性,且管理成本高、管理周期长。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努力完善污染土壤治理技术手段和管理体系,是今后我国相关部门和学者们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作者单位: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

作者简介

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 篇3

从土壤的污染种类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的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修复法、植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修复法等.同时针对我国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提出了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对已经污染的土壤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修复、改良,同时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与环境管理.

作 者:高翔云 汤志云 李建和 王力 GAO Xiang-yun TANG Zhi-yun LI Jian-he WANG Li 作者单位:高翔云,汤志云,GAO Xiang-yun,TANG Zhi-yun(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

李建和,王力,LI Jian-he,WANG Li(山东省邹平县国土资源局,山东,邹平,256200)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 篇4

土壤环境中硝基苯的微波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技术的研究

摘要:土壤环境中的硝基苯是难于检测的一类化学污染物.本研究以受到硝基苯污染的松花江水灌溉的哈尔滨流域的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萃取-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模拟受到硝基苯污染土壤环境中的`硝基苯含量和实际检测了松花江水灌溉的农田的硝基苯,研究了微波消解和气相色谱测定条件.结果显示:1.0 mg/L~15.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硝基苯的最低检出限为0.012,回收率为92.4%~99.4%.松花江流域农田土壤硝基苯含量未检出,即没有硝基苯污染.作 者:作者单位: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5(4)分类号:X830.2关键词:松花江流域 土壤 硝基苯 微波萃取 气相色谱法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篇5

实验一 土壤样品采集及处理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

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

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

(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

(1)采取混合样品

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采样方法

采样点确定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左右。

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

1.对角线布点法

2.棋盘式布点法 3.蛇形布点法

(3)采样时间 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后进行采样。

(4)装袋与填写标签 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2.研究土壤形成发育

在野外先确定区域地形及具体剖面位置,在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采样时应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cm,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采样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每个样品(每层)需采1 kg。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按实际采样深度记,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 cm,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cm,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3.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即作物营养诊断。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马上分析,不宜久置,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样品(约l kg)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g左右。

4.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取样

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风干剔杂

除速效养分、还原物质的测定需用新鲜样品外,其余均采用风干土样,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变化,便于长期保存。

风干土样的处理方法:将新鲜土样铺平放在木板上或光滑的厚纸上,厚约2~3cm,放置在阴凉、通气、清洁的室内风干。严禁暴晒或受到酸、碱气体等物质的污染,应随时翻动,捏碎大土块,剔除根茎叶、虫体、新生物、侵入体等,经过5~7d后可达风干要求。

2.磨细过筛

将风干后的土样平铺在木板上,用木棒碾碎,边磨边筛,直到全部通过1mm(18目)为止。石砾和石块切勿弄碎,必须筛去,少量可弃去,多量时,应称其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过筛后土样经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供pH、速效养分等测定,另一份继续仔细挑弃残存的植物根等有机体,然后磨细至全部通过0.25nm(60目)筛孔,又按四分法取出50g左右供有机质、全氮测定之用。

3.装瓶贮存

过筛后的两份土样分别混合后,分别装入具有磨口塞的广口瓶中,内外各附标签一张,标签上写明土壤样品编号、采集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号、采集人及日期等。在保存期间应避免日光、高温、潮湿及酸碱气体的影响和污染,有效期一年。

四、数据处理

根据土样处理结果,计算土壤砾石百分率。

砾石含量(%)=砾石重量100%

土壤总重量

五、思考题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在土壤分析工作中有什么意义?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实验二 土壤水分及pH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酸碱度使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它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存在状态、转化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发育。土壤酸碱性与很多项目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有密切关系,因此,测定土壤pH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验明确测定土壤酸性的意义和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方法,掌握烘干法和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烘干法原理

在105℃的温度下吸湿水蒸发,而结构水不会破坏,土壤有机质也不被分解。因此,将土壤样品置于105±2℃下烘至恒重,根据其烘干前后质量之差,就可以计算出土壤水分含量的百分数。

2.酒精燃烧法原理

利用酒精在土样中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使土壤水分蒸发干燥,通过燃烧前后的质量之差,计算出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数。酒精燃烧在火焰熄灭前几秒钟,即火焰下降时,土温才迅速上升到180~200℃。然后温度很快降至85~90℃,再缓慢冷却。由于高温阶段时间短,样品中有机质及盐类损失很少。故此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pH测定原理 用水浸液或盐浸液提取土壤洪水溶性或待换性氢离子,再用指示电极(玻璃电极)和另一参比电极(甘汞电极)测定该浸出液的电位差。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是固定,因而电位差的大小取决于试液中的氢离子活度。在酸度剂上可直接读出pH。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分析天平(感量0.001g)、烘箱、干燥器、铝盒、量筒、无水酒精、滴管、玻棒、酸度计、烧杯(50ml)、量筒(25ml)、天平(感量0.1g)、洗瓶、磁力搅拌器等。2.试剂配制

(1)pH4.01标准缓冲液 称取经105℃烘干2~3h苯二甲酸氢钾(分析纯)10.21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即为pH4.01,浓度0.05mol/L的苯二甲酸氢钾溶液。(2)pH6.87标准缓冲液 称取经120℃烘干的磷酸二氢钾(分析纯)3.39g和无水磷酸氢二钠(分析纯)3.53g,用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

(3)pH9.18标准缓冲液 称3.80g硼砂(分析纯)溶于无二氧化碳的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ml,此溶液的pH容易变化,应注意保存。

(4)1mol/L氯化钾溶液 称取化学纯氯化钾74.6g,溶于400ml蒸馏水中,用10%氢氧化钾和盐酸调节pH至6.0左右,定容至1000ml。

四、实验步骤

(一)烘干法操作步骤

(1)取有盖的铝盒,洗净,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W1),并注意贴好标签,以防弄错。

(2)用角匙取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4~5g(精确至0.001g),铺在铝盒中(或称样皿中)进行称重(W2)

(3)将铝盒盖打开,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烘8h左右。

(4)盖上铝盒盖子,放入干燥器中20~30min,使其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5)打开铝盒盖子,放入恒温箱中,在105±2℃的温度下再烘2h,冷却,称重至恒重(W3)。

(二)酒精燃烧法操作步骤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称取土样5g左右(精确度0.01g),放入已知质量的铝盒中。向铝盒中滴加酒精,浸没土面为止,振摇使土样均匀分布于铝盒中。将铝盒放在石棉铁丝网或木板上,点燃酒精,在即将燃烧完时用玻璃棒轻轻翻动土样,以助其燃烧。待火焰熄灭,样品冷却后,再滴加2ml酒精,进行第二次燃烧,再冷却,称重。一般情况下,要经过3~4次燃烧后,土样才达到恒重。

(三)pH测定操作步骤

1.土壤水浸提液pH测定 称取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5.0g于50ml烧杯中,用量筒加入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ml,在磁力搅拌器(或玻璃棒)剧烈搅拌1~2min,使土体充分分散。放置0.5h,待测。

仪器校正:把电极插入与土壤浸提液pH接近的缓冲液中,使标准溶液的pH值与仪器标度上的pH值一致。然后移出电极,用水冲洗、滤纸吸干后插入另一标准缓冲溶液中,检查仪器的读数。最后移出电极,用水冲洗、滤纸吸干后待用。

测定:把电极小心插入待测液中,并轻轻摇动,使溶液与电极密切接触,待读数稳定后,记录待测液的pH值。每个样品测完后,立即用水冲洗电极,并用滤纸将水吸干再测定下一个样品。每测定5~6个样品后用pH标准缓冲溶液重新校正仪器。

2.土壤的氯化钾盐渍提掖pH的测定 对于酸性土,当水浸提液的pH低于7时,用浸提液测定才有意义。测定方法除1mol/L氯化钾溶液代替无二氧化碳蒸馏水外,其余操作步骤与水浸提液相同。

五.数据处理

以烘干土为基数计算土壤水分得百分含量(W%)

土壤水分含量=

W3W1风干土重烘干土重100%=100%

烘干土重W2W1烘干土重W3W1=

风干土重W2W1水分系数(x)=风干土重换算成烘干土重为:

烘干土重=风干土重x=

风干土重

1土壤含水量烘干土重(%)六.思考题

土样烘干时,如果温度低于105℃或高于110℃,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实验三

土壤比重、容重及孔隙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容重的测定和计算方法;了解容量和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土壤容重数据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换算。

二、实验原理

土壤容重的测定常用环刀法。环刀是一种特制的圆形钢筒,筒的一端锋利,另一端套有环盖,便于压筒入土,筒的容积约100cm2测定时将环刀垂直压入土壤,切割自然状态的土体,并使其所切的土体尽量与环刀的体积相等,然后将土壤烘干称土重量,计算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量,以求土壤的容量。

三、实验仪器

天平、环刀、恒温干燥器、削土刀、小铁铲、铝盒、酒精、草纸、剪刀、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

1.检查环刀和环刀托是否配套,并记下环刀的编号,称重(准确至0.1g),同时,将事先洗净、烘干的铝盒称重、贴上标签;带上环刀、铝盒、削土刀、小铁铲到田间取样。

2.在田间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将环刀托套安在环刀无刃口的一端,把环刀垂直压入土中,至环刀全部充满土为止(注意保持土样的自然状态)。

3.用铁铲将环刀周围的土壤挖去,在环刀下方切断,取出环刀,使环刀两端均留有多余的土壤。

4.擦去环刀周围的土,并用小刀细心的沿环刀边缘削去两端多余的土壤,使土壤与环刀容积相同,盖上环刀盖,立即称重

5.在田间进行环刀取样的同时,再同曾采样处取20g左右的土样放入已知重量的铝盒中,用酒精燃烧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或直接从称重后的环刀内取出20g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五、数据处理

1.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d,g/cm3)=(M-G)100

V(100W)

式中:M——环刀及湿土重(g);

G——环刀重(g);

V——环刀容积(cm3)W——土壤含水量(%);

此法测定应不少于三次重复,允许绝对误差<0.03g/ cm3,取算数平均值。2.土壤孔隙的计算

土壤容量土壤总孔隙度(P1)=(1-)×100%

土壤密度式中:土壤密度采用密度值2.65g/ cm3;

土壤毛管孔隙度(P2)%=土壤田间持水量(水量%)×土壤容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P3)%= P1-P2

六、思考题

1、土壤中大、小孔隙比例对土壤的水分、空气状况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不同质地的土壤,其容重和总孔度不同。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实验四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保肥性、保墒性、缓冲性、耕性、通气状况等因素。对培肥、改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原理,初步掌握测定有机质含量的方法既注意事项。能比较准确地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实验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稍过量得标准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FeSO4滴定,由所消耗的硫酸亚铁量计算出有机碳量,从而推算出有机质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2K2Cr2O7+3C+8H2SO4→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2O7+6FeSO4+7H2SO4→K2SO4+ Cr2(SO4)3+3Fe2(SO4)3+8H2O 用Fe2+滴定剩余的K2Cr2O7时,以邻啡罗啉(C2H8N2)为指示剂,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变色过程如下:开始时溶液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此时指示剂在氧化条件下,呈淡蓝色,被重铬酸钾的橙色掩盖,滴定时溶液逐渐呈绿色(Cr3+),至接近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当Fe2+溶液过量半滴时,溶液则变成棕红色,表示颜色已到终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用具

硬质试管、油浴锅、铁丝笼、电炉、温度计、分析天平、酸式滴定管、移液管、漏斗,三角瓶、量筒、草纸、洗瓶、试管夹。

2.试剂配制

(1).0.1333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称取经过130℃烘烧3~4h的分析纯重铬酸钾39.216g,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加热溶解,冷却后架蒸馏水定容到1 L,摇匀备用。

(2).0.2mol/L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铵溶液 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55.60g或硫酸亚铁铵78.43g,溶于蒸馏水中,加6mol/L H2SO41.5ml,用蒸馏水定容到1 L备用。

(3).硫酸亚铁溶液的标定 准确吸取3份0.1333mol/L K2Cr2O7标准溶液各5.0ml于250ml三角瓶中,各加5ml6mol/L H2SO4和15ml蒸馏水,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摇匀,然后用0.2mol/LFeSO4溶液滴定至棕红色为止,其浓度计算为:

c=

60.13335.0

V式中:c——表示硫酸亚铁溶液摩尔浓度(mol/L);

V——滴定用去硫酸亚铁的体积(mol);

6——6mol FeSO4与1mol K2Cr2O7完全反应的摩尔系数比值。

(4).邻啡罗啉指示剂

称取化学纯硫酸亚铁0.659g和分析纯邻啡罗啉1.485g溶于100ml蒸馏水中,贮于棕色瓶中。

(5).石蜡

(固体)或磷酸或植物油2.5kg。

(6).6mol/L硫酸溶液

在两体积水中加入一体积浓硫酸。(7).浓H2SO

4化学纯,密度1.84。

四、实验步骤

1.准确称取过60目筛的风干土样0.1000~0.5000g(程量多少依有机含量而定),放入清洁干燥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准确加入0.1333mol/L重铬酸钾溶液5.00ml,再用量筒加入浓硫酸5ml,小心摇匀。

《环境土壤学》实验教案

2.将试管插入铁丝笼内,放入预先加热至185~190℃间的油浴锅中,此时温度控制在170~180℃之间,自试管内大量出现气泡时开始计时,保持溶液沸腾5 min,取出铁丝笼,待试管稍冷却后,用草纸擦拭干净试管外部油液,冷却。

3.经冷却后,将试管内容物洗入250ml的三角瓶中,使溶液的总体积达60~80 ml,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摇匀。

4.用标准的硫酸亚铁溶液滴定,溶液颜色由橙色(或黄绿色)经绿色、灰绿色变到棕红色即为终点。

5.在滴定样品的同时,同时做两个空白试验。取其平均值,空白试验用石英砂或灼烧的土代替土样,其余操作相同。

五、数据处理

有机质=c(v0-v)0.0031.7241.1100%

风干样重水分系数式中:c——表示硫酸亚铁消耗摩尔浓度(mol/L); V0——空白试验消耗得硫酸亚铁溶液的体积(ml); V——滴定待测土样消耗的硫酸亚铁的体积(ml); 0.003——1/4mmol碳的克数;

1.724——由土壤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换算系数; 1.1——校正系数(用此法氧化率为90%)。

六、注意事项

1.土壤有机质含量为7%—15%时,可称取0.1000g;2%—4%时可称取0.3000g;少于2%时的,称取0.5000g以上。

2.消煮时计时要准确,因为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有较大的影响。

3.对含氮化物多的土壤样品,应加入0.1mol/L左右的硫酸银,以消除氯化物的干扰。4.测定水稻土时,磨细样品风干十余天,使还原性物质充分氧化后,再测定。

5.烧煮完毕后,溶液的颜色为橙黄色或黄绿色。若是以绿色为主,说明重铬酸钾用量不足,在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量小于空白1/3时,均应重做,没有氧化完全。

6.土壤样品中存留植物根、茎、叶等有机物时,必须用尖头镊子挑选干净。

7.油浴时,最好选用磷酸代替植物油,他易于洗涤,污染少,同时,也便于观察。

七、土壤有机质含量参考指标

土壤有机质含量(%)

丰缺程度

≤1.5

极低 1.5-2.5

低 2.5-3.5

中 3.5-5.0

>5

极高

八、思考题

1、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土壤有 质的原理是什么?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 篇6

1 土壤重金属污染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给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中的微量有害元素累积,超过一定的限制,使土壤培育植物的能力降低,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所指的重金属元素有:Pb、Cd、Hg等,这类重金属元素含有较大的毒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中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农业所使用的农药、化肥和污泥等,这类物质内含有较多的有害元素,这类物质在土壤内沉淀就形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中汞元素的污染主要是来自含汞废水的大量排放。重金属污染问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重金属在土壤内较难移动,雨水难以冲刷,同时微生物对这类有害物质的降解效果差。重金属污染物如果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影响生命安全。

2 土壤重金属监测主要程序

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监测的主要程序是:样品的采样和所采集样品进行测试。

2.1 监测过程的样品采样

样品采集需要首先分析污染物的类型,该过程应注意样品的存放,主要包括几个步骤:

1)对于农田土壤污染情况的分析,需要在农田中采集一定量的表层土作为检测样品,还需要保证样品为混合样品,样品的采集过程中如发现草根、石头等杂物需要清理掉。

2)采样方式为多点采样,在各采样点上分别采集土壤,并将采集的样品混合在一起作为检测所用样品。

3)对于采集完的样本需要将其存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并在袋外标注采集时间和编号。

4)样品进入实验室后,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制备,制备过程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制备的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将样品进行风干处理,然后放在通风、避光的位置保存,使其自然通风。将样品风干达到半干状态,需要将样品进行压碎压匀,并将样品内的杂物再次去除,然后将处理后的样品铺成平面放在室温下再次风干,风干过程应避免其它杂物的混入对样品造成污染,并且避免样品被阳光直射。

5)实验之前需要不断的风干、研磨、筛选等过程,符合要求后才能实验。

2.2 对所采的样品进行测试

样品的测试需要先将测试所需要的试剂和仪器准备好,先将样品进行消解,选择适合的土壤消解试剂,试剂的选择应符合种类和纯度是否符合要求。土壤检测时需要纯度较高的消解试剂,目的是降低消解时可能造成的污染。

土壤样品的消解通常采用多元酸分解法,这种方法在分析样品的制备上应用较广,最后是对样品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土壤的微量颗粒越小则分析结果越准确。

3 对土壤重金属质量的控制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将监测结果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水平,一是需要分析监测的精密度,精密度通常可以通过平行样的测定方法分析,可以将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估计出同批的测定精密度。

二是对准确度的分析,准确度的分析有两种方式:加标回收测定和标土测定法,在一批试样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试样进行加标回收,且要求同类试样的数量超过2个。

3.1 准确度分析

检测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之一就是加标回收测定法,在没有质量控制样品时通常选择加标回收法进行准确度的质量控制。具体的方法是:在一批试样中随机收取一定数量的试样进行加标回收测定,当同批试样不足时,可以增大测定率,每批同类试样不得少于两个。

3.2 精密度分析

采用平行样测定测定批内的精度,可以有效的减少误差的产生,有助于同批精密度。批次间的精度测定可以使用质量样进行控制。平行双样测定不合格率不符合标准时,不合格者需在进行平行双样测定,还应增加一定的数量的平行双样,知道合格率符合要求为止。

4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土壤重金属监测和质量管理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满足实际需要,且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但是要将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将结合,才能真正的做到控制中金属对土壤的污染。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壤重金属监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安全、快读、简便等,会发展形成系统的监测体系,为我国土壤监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我国近年来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但给我国的环境造成的极大的污染,我国土壤环境污染事件逐年增多,由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会土壤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破坏会长期造成,土壤对植物的影响也会通过食物链作用,将有害物质转移到人体,对人体健康带来损害。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其次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监测主要程序,最后提出对土壤重金属质量的控制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监测,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陈皓,何瑶等.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及其质量控制[J].中国环境监测,2010(05).

[2]杨希.浅谈土壤重金属监测与质量管理[J].绿色科技,2012(10).

[3]狄一安,杨勇杰等.我国重金属环境标准发展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06).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 篇7

关键词:环境土壤学;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由于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及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土壤学是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在环境土壤学教学内容中,基础土壤学与土壤环境保护内容均具,基础性与实用性内容并存,课时紧且内容较多,学生感性认识土壤的机会亦较少,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一大难题。过去,环境土壤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然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中仍然是被动接受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如下几种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多媒体教学结合网络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建立在拥有大量动态或静态图像、文字、声音等教学资料基础上,利用各种电教器材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能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更具感染力,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例如,環境土壤学课程中基础土壤学部分的知识内容量大面广,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此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及模拟演示,对引导学生掌握土壤的组成、结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土壤形成及分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课堂则具有信息量大而全、网络讨论快捷方便、网上师生互动快、易、绿色化等特点,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受课时限制难以拓展的教学内容如土壤分类体系、土壤形成过程模拟、国内外土壤退化现状、土壤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及监测方法等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上的内容上传、讨论主题发布、作业布置、网络留言等功能来实现。

二、网络课堂讨论结合专题讲座

课堂讨论是对讲授内容的扩大、加深和运用,本课程采用由老师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炼问题发布于网络课堂,学生课后经过查阅资料后再进行网络课堂讨论的模式。一方面,大量的课堂内讨论时间可以节约下来,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总结、讨论后,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讲座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专题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一方面,可以就如“土壤生态过程研究发展方向”和“腐殖质在土壤及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等作相关专题讲座,以引导同学们关注学科动态;另一方面,对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部分,可由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后归纳总结,再由学生来讲解国内外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工艺、应用范围等,此种专题讲座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基础性试验结合综合性试验

限于本校《环境土壤学》课程仅34个总课时的限制,本课程只安排了14学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环境土壤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本课程精选了4个实验项目,其中两个基础性试验内容(实验一、土壤样品采样、制备和保存等;实验二、土壤基本理性质测定),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样及保存方法,并进一步理解基础土壤学部分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等。另两个则设定为综合性探究试验(实验三、有机肥农用下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及其原因解析;试验四、不同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或农药的迁移积累特性研究),要求老师先对试验的总体要求、难点与重点、分析测试方法等进行引导或讲授,然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构思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试验,老师在试验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引导或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此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对养成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成绩考核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校和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又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他们是否达到规定目标,是否具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本课程自从开设以来,考核形式一直采用课程论文或闭卷成绩或开卷成绩+平时成绩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这部分单纯依赖学生考勤、遵守纪律与否进行的偶然性评价,数据缺乏全程跟综性,而闭卷或开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亦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高分低能现象,尽管课程论文的考核出发点很好,但在学生撰写课程论文过程亦发现有简单拼凑、对论文内容不理解、轻视课堂内容的现象。因此,根据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环境土壤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必须做出相应改革。考核方式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平时成绩考核面拓宽至网络课堂,除了课堂出勤、纪律、提问等课堂表现外,网络课堂讨论参与程度、网络作业完成情况、专题讲座的准备、答辩情况等均计入平时成绩考核范畴,并根据学生发言次数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由学生代表和老师共同打分,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20%,其中课堂内表现和网络课堂表现可各占10%。二是实践成绩的考核,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20%,根据学生在实验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表现、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综合性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打分。三是理论课程考核,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60%,以开卷或闭卷形式进行考核,题型上客观题和主观性的综合题要求兼顾,考核目的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小结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利用土壤学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等意义重大。通过课堂内与课堂外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重点、难点,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全面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2010,(5):18-19.

[2]朱沙,王云霞,杜英.多媒体结合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医,2010,(2):127-128.

[3]刘利群,毛定安,何平,万伍卿,何庆南.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法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2):1329-1311.

[4]黄运湘,廖超林,尹力初,张杨珠.《土壤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教育研究,2009,61(4):22-24.

环境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8

时间:该地区坡积时间较短,褐土形成时间不怎么古老 (3)剖面观察情况

枯枝落叶层(O层):厚度4cm,有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和半分解的枯枝落叶。

腐殖质层(A层):厚度24cm,黑褐色,中壤,干湿状况为润,屑粒状到团里块状结构,土质疏松,孔隙较多,有石灰反应pH7.5

淋溶淀积层(Bt层):厚度26cm,棕褐色,砂砾状,块状结构,无侵入体,有石灰反应,微碱性。

母质层(C层):50cm以下,棕色,砂砾,块状结构,土壤紧实,有石灰反应,微碱性。

(4)改良保护

①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

因褐土中除潮褐土地处平原区以此一般多为丘陵与高平地,土壤

侵蚀是普遍现象。因此开展水土保持与发展水利灌溉是提高褐土地区农业的重要途径。

②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

由于水源的限制,大面积发展灌溉是有限的。因此应当普遍地、大面积地发展旱作农业,其中包括工程措施(如水平梯田、径流农业)与系统的土壤耕作(如少耕、覆盖、轮作)等。因褐土区降水一般均在600mm左右,稍稍增加以保墒培肥为中心的土壤旱作的耕作措施,将是发展褐土区的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

③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首先要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因为褐土区的温暖而干旱的时期长,土壤有机质分解决,保证一定的有机肥源(其中包括轮作在内)是保证土壤肥力构重要基础。

其次是合理施用磷肥,因为褐上的活性铁及CaCO3均容易促使磷的固结,形成铁质和钙质的以及闭态磷而使磷肥固结失效。因此应加强过磷酸钙的施用技术的研究。

第三,是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因为褐土大多有石灰反应,它往往减弱Zn、Mo、Mn、Fe等等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淋溶褐土及沙性土壤中B、Cu的含量较低。因此,要充分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应用。

④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

如淋溶褐土上的板栗、烟草;潮褐土上的玉米、小麦;其它如苹果、谷子、棉花等都是褐土的优势作物,一些相应的名优特产都是在这些相应上宜的土壤上生产出来的。因此,应当困地制宜地发展。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不必勉强强调发展小麦。

⑤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改变褐土区生产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状况,为褐土区的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3、鲁山棕壤土壤剖面的观察 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土,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 土壤,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 10℃以上的积温为3400~4500℃,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0之间无霜期 120-220天。但由于受东南季风、海陆位置及地形影响,东西之间地域性差异极为明显。 棕壤根据其主要成土过程和有关附加成土过程的影响可划分为棕壤、酸性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和棕壤性土五个亚类。 (1)成土因素

气候: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均温5-15℃,降雨量500-1200mm。

母质:非石灰性残积坡积物和土状堆积物。

植被:天然次生林

(2)剖面观察情况

腐殖质层(A层):厚度17cm,轻壤,暗棕色,粒状屑粒状结构,土层疏松,孔隙较均匀,含有大量植物根系,无石灰反应,pH6.3左右。

淀积层(B层):厚度24cm,棕色,砂壤,棱块状结构,孔隙较

少,无侵入体,无石灰反应,硬度中偏强,pH5.5。

母质层(C层):厚度19cm,片麻岩发育形成,棕色,砂壤,块状结构,非石灰性母质,无石灰反应,pH6.0。

(3)改良与保护

从土壤利用情况来着,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于农业,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 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四)黄河两岸潮土土壤剖面的观察潮土潮土是河流沉积物受地下水运动和耕作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土壤,因有夜潮现象而得名。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多数国家称此类土壤为冲积土或草甸土。潮土是发育于富含碳酸盐或不含碳酸盐的河流冲积物土,受地下潜水作用,经过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一种半水成土壤。土壤腐殖积累过程较弱。具有腐殖质层(耕作层)、氧化还原层及母质层等剖面层次,沉积层理明显。 潮土分为潮土(黄潮土)、湿潮土、脱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灰潮土及灌淤潮土等7个亚类。其剖面形态分异特征。 (1)成土因素

母质:近代河流冲积物。

地形:地形平坦,地下水埋深较浅。

植被:自然植被为草甸植被。

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等棉粮作物的生产基地,水果蔬菜的重要产区。

(2)剖面观察情况

耕作层(AP层):厚度28cm,黄色,质地为松砂,干湿状况为干,团块状结构,有铁锰结核新生体,pH9-10,石灰反应明显。

淀积粘化层(Bt):观察土壤剖面,该层厚度为93cm。层次过渡平直,颜色较耕作层深,为壤质土,有屑粒状结构,根系较少,土壤

孔隙度适中,含水量增加。质地为砂壤。有石灰性反应。PH偏碱性。

母质层(C层):浅棕色,干湿状况为润,质地粘壤,土壤较紧实,含有铁锰结核石灰反应明显,碱性。

(3)改良与保护

发展灌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并建立排水与农田林网,是改善潮土生产环境条件,消除或减轻旱、涝、盐、碱危害的根本措施,也是发挥潮土生产潜力的前提。

培肥土壤,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首要是解决有机肥源,实践证明,种植绿肥是开辟有机肥源的重要途径,但有很多具体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再者是增施磷肥的同时,注意施用磷肥效果,局部地区(块)开始缺钾,应适当补施,配合施用微肥。

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适当配置粮食与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提高潮土地产量产值和效益。

四、总结

通过这次土壤资源利用的实习活动,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巩固了课堂基本理论知识,引证、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提高我们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增强了我们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土壤资源利用的认识,了解如何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土壤调查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熟悉了应用土壤剖面对调查区域的土壤景观进行观察和调查,分析研究所在区域的土壤分布规律,确定调查土壤的类型及其特征特性。本次课程实习也是集体活动和集体劳动的成果结晶,在小组有意见不合的时候,就更需要团队所有队员互相合作,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才能以最高的标准完成此次课程实习。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 篇9

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现状与施肥研究

我国华南地区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总体水平较低,氮、磷、钾缺乏且有效性较差,土壤吸水保水能力弱,淋溶严重,微量元素铜、锌、硼等也都普遍处在缺乏或极缺乏水平,以硼的缺乏最为突出.桉树基肥应以无机肥加有机肥施用为主,有机肥和无机肥都并非越多越好,要科学搭配.追肥只要是NPK的合理配比,都能增加产量.根据我国目前土壤肥力水平和经营现状,要获得并保持按树人工林高产水平就必须大量施肥.施肥能少量增加木材纤维长度,显著增大纤维宽度,但并未降低木片基本密度,相反还略有增加,但差异很小.

作 者:陈少雄 CHEN Shao-xiong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家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湛江,524022 刊 名:桉树科技 英文刊名:EUCALYPT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6(1) 分类号:S714.8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   土壤养分   施肥   材性  

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篇10

一、环境土壤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

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采用第二语言 (主要是英语) 教授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从事专业工作和专业研究的能力。2010年6月23日, 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扩大工科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但是目前工科类本科毕业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阅读和写作的各项能力十分薄弱。因此, 双语教学有别于注重语言知识掌握、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和一般交际能力提高的基础英语教学, 也不同于顾全专业面, 内容较浅的专业英语。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在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 开设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课程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一方面, 双语教学是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开展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 既可以引进国外最新教材, 深入了解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 又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另一方面, 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土壤环境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当前, 大多数本科生在利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和学习时不能学以致用, 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将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 为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英文论文乃至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土壤学是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 经过近几年双语教学课程改革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

双语教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目前国内实行双语教学的各专业通常是结合教师的研究背景选择外文原版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土壤学依据陈怀满研究员编著的《环境土壤学》和黄昌勇先生编著的《土壤学》, 自编英文讲义。此外, 还引进了William F.Bleam教授编著的《Soil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Spiros N.Agathos和Walter Reineke编著的《Biotechnology for the Environment:Soil Remediation》两本原版教材。虽然引进了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 但没有充分考虑国外教材是否与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相适应, 导致部分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

2. 双语教学师资不足。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 因此, 双语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较好的专业背景和外语能力。国内缺少具有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师, 特别是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 双语教师通常是由专业课教师兼任的, 这些教师大部分也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的以及权威的双语师资培训, 承担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的两位教师中, 只有一位教师具有国外访学经历。

3. 双语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发现, 课程初期适宜采用渗透型教学模式, 学生逐渐适应双语教学后, 可以采用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但是, 两种语言交叉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双语教学课堂语言氛围的营造, 部分学生在理解专业英文有障碍后会过分依赖于教师的中文讲解。互动式教学模式也适用于环境土壤学的双语教学, 但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一些学生认为这种授课方式需要占用一定的课外时间, 还有一些学生课前懒于准备, 完全指望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4.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本科高年级学生虽然大部分都通过了英语四级,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了英语六级, 但是英语水平总体不是很高, 英语听说能力较差, 所掌握的专业外语词汇较少, 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对于双语教学难以适应。纯英语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压力, 导致部分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过程,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这样就很自然的放弃课堂努力而重新依赖中文, 最后不能认真听讲。

三、环境土壤学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

针对我校环境土壤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1. 挑选适宜的双语教材, 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

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若要获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重视双语教材的选编, 除了编写双语教科书外, 还必须加大其他类型教材的开发, 例如多媒体双语课件的开发、收集与环境土壤学密切相关的原版录像和动画等。在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时, 要考虑国外原版教材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中的适用性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适时的穿插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 使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环境土壤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2. 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培训, 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与传统的专业课教学相比, 双语教学课程的难度加大, 信息量和知识面显著提高, 为了使专业课教师能胜任双语教学任务,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双语教学师资培训, 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还需要大量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及时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深入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 提高环境土壤学的教学水平。

3. 进一步优化双语教学模式。

环境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 尽量避免因语言能力问题阻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要注重师生互动, 课堂演讲、讨论与写作等多种方式并举, 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 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因此, 在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效果。

4. 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学生具有接受双语教学的基础和愿望, 对双语专业课程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 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使用英语的习惯, 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英文基础扎实且勤奋好学的学生来说, 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模式。同时, 教师要注意学生英文水平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防止部分学生因英文基础不扎实而丧失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刘玲, 孙向阳, 等.“土壤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3) :42-45.

[2]文嘉, 陈桂秋.双语教学在环境土壤学课程中的实践[J].科教导刊, 2015 (35) :49-50.

[3]曲燕, 王振波, 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 2014 (2) :104-108.

[4]刘廷凤, 李红艺, 丁克强.“环境土壤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11 (2) :56-58.

[5]刘廷凤, 丁克强, 李红艺, 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土壤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0) :72-73.

[6]龙国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改革与开放, 2011 (4) :173-174.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 篇11

通过对上海化学工业区土壤环境背景值的`调查研究,得出了该地区土壤元素的环境背景值和分布类型,并与其它地区的土壤背景值进行比较,指出了其异同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Cd、Hg、Zn在化工区土壤中表现为高背景分布,As、Hg、Pb、Ni在新建围垦区存在条带状高含量区;在纵向剖面上,As、Cr、Zn等元素在土壤剖面中上下含量变化差异较小,Hg表现为表层富集,Mn在土壤剖面近地下水层处富集.这对该地区今后环境保护、监测评价和环保对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 者:陈玲 夏俊 李宇庆 仇雁翎 赵建夫 李金柱 作者单位:陈玲,夏俊,李宇庆,仇雁翎,赵建夫(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92)

李金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

土壤与环境研究室工作职责 篇1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从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说起,分析从汉代到清末2000年间及近40年来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变化趋势,认为造成长江洪水灾害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异常,但也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关,其中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是最重要的因素。探讨了防治长江水患的对策;基于对土壤的吸水和贮水功能主要靠地被层和土壤有机质层,而水土流失是从植被破坏、地被层消失开始的,以及对古今治水、治土正反两个方面的认识,提出了治水的同时应治土的观点及5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土壤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洪水;长江

Soil Environment Protection___An lmportant Way to Combat Flooding Hazard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Gong Zitong, Chen Hongzhao, Shi Hua and Luo Guobao(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l0008).Soil & Environ Sci, 1999, 8(1): 5~9 This paper probes not only the reason of a serious flooding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1998, but also the tendency of flooding hazards taking plac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during 2000 years since the Han Dynasty.The conclusion would pop up that the main reason resulting in flooding hazards is the abnormal climate and is related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a key factor____soil erosion.Meanwhile, the control measures to flooding hazards also are discussed.Soils have a powerful funnction to absorb water and store water due to their surface vegetation horizon and organic horizon, however, soil erosion easily weakens or vanishes this function.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mbating flooding hazards as well as combating soil erosion.In this paper, 5 detailed ways are proposed to control flooding hazards according to this viewpoint.Key words soi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oil erosion;flooding;Changjiang River 土壤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和整体的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乃至地球上多种生命形式的生息繁衍至关重要。土壤是矿物质、有机化合物和生命物质的复杂混合物。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并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了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土壤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1]。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就是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制约洪涝灾害的鲜活例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占全国土地的1/5,耕地面积的1/4;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l/3;工农业产值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40%,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流域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但由于处在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沛而变率大,常发生旱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据记载,长江流域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年间,曾出现大旱113次,发生洪水灾害200多次,平均18年一次大旱,10年一次洪水灾害。本世纪以来出现大旱6次,洪水灾害10次,平均17年一次大旱,10年一次大洪水,其中1931年、1954年、1998年为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据近40年农田受灾面积分析,从50年代到80年代,旱灾和洪涝灾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80年代以后增加明显,如以50年代受旱面积为100,则80年代为277。洪涝灾害70年代、80年代比50年代分别增加了0.12、2.09倍[2]。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特大洪水,造成这一灾害的原因是气候异常,普降暴雨,但是洪水位长期居高不下,造成严重损失,也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关。1 土壤的保水功能不能忽视 土壤是发育在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承、水分、养分,甚至空气。由于土壤的多孔性,它既能容纳水分,又具有贮水能力。土壤贮水能力的大小决定于一系列因素。其中以植被最为重要,因为森林下有深厚的地被物,草地有草毡层,表土有良好保水性和透水性的有机质层。所以有植物被覆下的土壤能起阻留降水和调节径流的作用[3]。据研究,有林地所阻留的降水约为年降水量的30%,同时可将5%~30%的地表径流转化为壤中水或地下水。草地的蓄水量介于林地与无林地(裸地)之间。冷杉林内表层土壤的最大持水量达80~90 mm,一般10 mm以下的降水能全部被林下的地被层吸收。据观测,在等雨量条件下,植被覆盖度为95%的农地径流系数为0.23,而覆盖度为15%的农地径流系数为0.59。通常发育良好的森林(具有林、灌、草、枯枝落叶层)水土流失量仅为农地的0.1%,甚至更低。按1 hm2计算,在森林土壤中,30 cm厚的地被层和表土层的田间持水量为1000~1500 t,100 hm2森林土壤的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蓄水量为10万~15万m3的水库。可见土壤吸水和贮水功能主要靠地被层和土壤有机质层,而水土流失的过程,首先是从植被破坏,地被层变薄或消失开始的,接着便引起表土冲刷,土层变薄,土壤物理性质变坏,从而导致土壤贮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加剧了水土流失。同时植被也迅速演替为草灌群落。同森林群落相比,草灌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大为简化,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最重要的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恶化,从而生产力衰减。由于表土被侵蚀掉,紧实瘠瘦的心底土层层位相对上升或直接外露,如果没有外部能量和物质的投入,仅靠自然条件本身恢复植被则比较缓慢。若植被再遭连续砍伐,便演替为草丛或寸草不生的光板地或石质山坡,完全丧失农林业利用价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林下地被层和土壤有机质层的丧失意味着大量蓄水库的消失。一旦洪水来临,本来可以成为“中流砥柱”的森林土壤却因遭摧残而自顾不暇了。2 治水同时应治土、护土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圈脆弱的薄层。土壤的生成很缓慢,一般可能2万年才形成1 m土层。土壤具有位置和数量的固定性,也无法从外地进口。因此,可认为土壤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倍加珍惜。土壤和水的关系至为密切。早在春秋战国前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和掌握了水、土之间的辨证关系。据《吴越春秋·吴大伯传》记载,唐尧时代,有9年水灾,洪水泛滥,人民迁到山区居住。这时,唐尧聘请农学家教人民在山区区种(即穴种、窝种),以起到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汉书·食货志》说,夏代禹受舜命,治水13年,平治水土,将全国土壤进行分类,因地制宜进行耕作,开渠进行排水和灌溉[4]。这种治水与治土结合起来的思想至今还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998年我国南北遭受了特大洪水,从另方面警示我们:治水同时要治土。治水与治土结合,才有利于水利建没成果的巩固。众所周知,1998年长江汛情次于1954年,一些河段的洪水量比50年代减少104 m3/s,然而洪水位却比1954年高出几十厘米或一二米。这种现象与流域内森林过度采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泥沙量增加有直接关系。目前长江河床正以每年1 cm的速度抬高,长江也有成为“悬河”的危险,荆江汛期洪水位高出两岸地面8 m以上就是事实。由于河湖淤积,湖底河床抬高,水体容量减少,调蓄洪峰能力衰减,行洪不畅,即使水量不大也会形成较高的水位,出现“小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局面。吸取古今治理江河水患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出灾后治水不忘治土、护土,是在加强水利建设,提高防范洪涝灾害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把投资重点放在土地综合治理上。3 治土和护土的主要途径

3.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长江上游地区最突出的问题是森林过度采伐,使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面积与强度增大。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10%,水土流失面积达35.2万km2,土壤年总侵蚀量由以往的13亿t,增加到目前的15.6亿t,占全流域总侵蚀量(24亿t)的一半以上,相当于每年36万hm2耕地丧失了肥沃的耕作层[5]。林业部决定从1998年9月1日起禁止在上游地区砍伐天然林木,封山种树,到2000年把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这无疑是正确的。为了实现把长江上游的防护林建设好的目标,一方面要注意科学地造林绿化。首先必须对林种布局做出宏观规划,避免盲目性和投资的浪费。其次,要讲究造林方式,禁止炼山全垦造林,提倡条带化造林,以防止水、土、肥流失和空气污染。第三,要强调针、阔叶树种混交,乔、灌、草结合的人工多层植被,并根据坡度和土层厚薄进行树种选择和搭配。另方面,陡坡退耕还林是个难题,因为一些贫困山区,几乎所有坡耕地都超过25度。为了解决群众赖以生存的口粮,建议先发展复合农林业,逐步做到退耕还林。3.2 以小流域为单位,改坡耕地为梯田,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工程体系

长江流域的坡耕地集中分布在上、中游广大山丘区,尤其是上游地区。这些农地水土流失剧烈,据对典型地区的调查,耕地的年侵蚀量占该区年土壤侵蚀总量的60%,严重制约了水库寿命和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但在川东地区,从1991年起贯彻水土保持法提出的“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实施以小流域为单位,坚持以坡耕地改造兴建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已取得初步成效。据多点调查,其做法可归纳为:(1)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缓坡地区,可实行粮草等高分带耕作,变长坡为短坡,以减缓径流;种植柑桔的坡地,可以开濠沟、大窝穴种植;(2)根据地形特点,改坡耕地为梯田。首要条件是做好地块规划,确定地块高度,顶宽及边坡坡度。(3)整治坡面水系,变害为利。为避免雨后坡面水乱流,造成地坎垮塌,在修梯田时一定要与整治坡面水系统一规划,同步进行。(4)加速培肥地力及使用配套高产技术。要多施用有机肥,适当增加间套种绿肥,或采用丰产沟和聚土垄沟法结合增施有机肥。(5)狠抓改后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梯田土层增厚,质地改善,保水保肥力增强。再辅以推广良种、规范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不仅可扩大小春种植面积,而且可实行水旱轮作。3.3 因地制宜,推广复合农林业,发展多种经营

长江流域丘陵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5%,其特点是地面起伏,坡地多、土层薄。坡地利用,一要保存和培肥土壤,二要防止土壤侵蚀。除修梯田外,最好的方法是发展复合农林业,因为它能抗蚀并使雨水充分入渗和大量保留在土中。复合农林业的主要特点是在一个经营单位内配置不同土地利用,如亚热带地区的果-茶-农生态模式,利用它们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构成立体种植。同时根系分布深浅不同,可充分吸收利用土壤的养分、水分。枯枝落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富铁铝土壤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幼林、幼果间套农作物(花生、旱粮、绿肥、瓜、果等)提高土壤覆盖率,达到保土、保水的目的[6]。

3.4 重建家园和改造低湖田要与治理江、河、湖水患结合起来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出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几米,全靠3600余km的长江干堤和30000余km的支堤保护,每届大汛来临,防御洪涝形势十分严峻。灾后应坚持高起点,重新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新城镇建设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把低湖田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江、河、湖水患结合起来,对不利蓄洪、滞洪和行洪的农田退耕还湖,严格控制城镇、分洪区建设和人口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制订出一个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治理开发规划,使灾区早日把生产恢复和发展搞上去。3.5 防止水田土壤“隐性侵蚀”

土壤侵蚀有3种类型。一是渐发性侵蚀,如片蚀、沟蚀。二是突发性侵蚀,如重力侵蚀。三是看不见且不易被人觉察的“隐性”侵蚀。前两者主要分布在坡耕地及山坡、谷坡,后者则发生于水田。据调查,不仅是坡地,甚至平原的水田,由于串灌或带水耕耙,把大量粘粒带入江河之中。在山地丘陵区,每单位面积的田块流出的过田水,每年带走的粘粒可占其耕层土体总量的0.4%;在平原地区,土壤侵蚀也常发生,以苏州市为例,河道年总淤泥量可达1.27亿m3。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田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长此以往将使河湖淤塞,并带来严重后果,对此我们不能不加注意和防范。

上一篇:爱国演讲稿500字左右下一篇:校车事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