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模式总结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4模式总结(精选8篇)

1+4模式总结 篇1

山东济宁市实验中学 郭恒春 272000 自2011年9月开始,我校开始实施“1+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1+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1”指的是课前“自主学习”,“4”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合作探究—展示反馈 —精讲点拨一测评巩固。”.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初步达成学习目标。(2)自主学习要求:①预习课一般让学生根据“学案”自学。②让学生展示的内容要提前准备,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2.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的时间:正课的前5-8分钟。

(2)合作探究的目的:让学生对自学中的疑难点进行交流,学生间互助解决部分问题,同时把交流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供教师在“精讲点拨”中重点讲解。

(3)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在预习时可与对桌一对一交流,解决自学遇到的部分疑难;在小组探究时把一对一未能解决的问题再次进行研讨:借助“展示反馈”、“精讲点拨”中教师、其他同学的讲解,解决其它疑难。

3.展示反馈

(1)展示反馈的任务:展示自主学习的初步成果,预习中生成的其它问题,教师认为的重难点等。

(2)展示反馈的形式有五种:①学生先在组内展示,选出优秀者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学案、练习本上总结的内容等,或到黑板演示,口述,师生点评等等;②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教师确定×组×号学生到前台展示;③以抢答的形式展示;④展示错误,剖析原因;⑤组内轮流展示。

学生做的比较好的要在班级公示栏继续展示,让其他同学借鉴。教师对学生或小组的展示情况予以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对展示内容进行质疑、评价。

4.精讲点拨 教师提前批阅学生的“预习案”先筛选出具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收集学生反馈的难点,进行精讲。同时,对学生展示、点评中存在的不恰当或错误进行点拨、补充、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5.测评巩固

(1)测评巩固的任务:对预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进行检测,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2)测评巩固的方式: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检测等。

二、“1+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成果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素质得到根本转变

老师们正在努力由单纯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创新精神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转变。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行动的转变,高效课堂改革由领导要求变成了老师们的主动意愿、积极行为。新的课堂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既要在备课中设置多个预案,又要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既要检查指导学生预习,又要组织学生讨论展示。教师的教学压力因此增加了,学科的教研氛围因此更浓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学校乘着课改的东风,也举办了大量的活动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自主、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统计数据表明,实施“1+4”教学模式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堂上能够积极有效交流、表达和争论的学生达81%,比改革初提高了70个百分点;课外能积极主动搜集整理信息的达69%,比改革初提高56个百分点;学生自信感或自信心明显增强的占84%,比改革初提升了46个百分点;对学科学习有兴趣的达86%,比改革初提升了30个百分点。高一〃17班魏玉霜同学深刻地感受到“1+4”的魅力,她说:“初中所用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上课老师讲,下课自己背,完全是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也很低,而新的教学模式更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这对我们是一种鞭策,一种考验,更是一种锻炼,一种提升。”事实证明,“1+4”高效课堂改革不仅激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发展了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了学生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实现了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善,实现了教育价值的回归。对学生评价也更加全面、更加丰富,由过去只注重少数优等生变为关注全体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变为更加关注德智体技等全面发展,由过去的教师单一评价变为教师、同学和个人自我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谐,更加融洽。

三、“1+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改反思

人们的认识总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我们推进的“1+4”高效课堂改革也是这样,在实施课堂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升华着对新的教学模式和高效课堂的认识。

(一).根据课改的要求改革教师和学生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课改的 “风向标”。教师评价体系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所占的比重;学生评价体系中应提高过程性数据的比重。这样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学习由仅仅记住结果向积极参与结果取得的过程转变。

(二).进一步提高学案的质量。学案是“1+4”课堂改革的载体,是“总抓手”。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水平的高低。根据课改师生调查反馈意见,我们认为在学案的编写上应注意:

1.适当降低学案难度,在问题设置方面增加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讨论。由于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学案编写时分清难易层次,因材施教,增强学案的实用性、独创性。

2.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调动老师编写学案的积极性、主动性。订阅相关参考资料,便于提高学案编写质量。

(三).提高预习环节的质量。如果把“1+4”高效课堂模式的五个环节比喻成一只手,那“1”即课前预习就是大拇指。预习质量差学生就没法讨论、展示、点评。为提高预习环节的质量必须:

1.提高学生对预习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和培训,解决好“为什么预习”和“怎么样预习”的问题。

2.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预习时间。

(四).加快小组长培训工作,明确小组长职责。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领导者,是核心,是灵魂。所以小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根据学生对小组长的反馈意见,应对小组长加强一下几方面的培训:

⑴责任心培训。要让小组长意识到是教师的助教,也是小组内的“小老师”,帮助小组成员共同提高。

⑵协调能力培训。如何维持小组内的秩序?如何组织大家讨论?如何调动全组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做好组内的“帮带”工作?等等。

1+4模式总结 篇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凸显教学要素之间的内在功能, “活动程序”意在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一种“模式”的构建和推进, 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各个要素, 它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准备, 而决不是随心所欲的空穴来风, 也不是心血来潮的信手拈来。我们已具备了实施“1·3·3·4”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 我们已具备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学的良好氛围。从2006年的九月份开始我校利用五年时间开展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 并取得了可喜成果《黑龙江教育》多期连载, 还出版了专著, 被评为哈市科研成果一等奖。“1·3·3·4”课堂教学模式做为一项科学研究, 这使其有了高度和品味, 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 开拓视野, 发展创新, 从理论和实践上教师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就成为“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引领。

其二, 六年来, 我们围绕着教师专业化的“十大能力”开展了, “知识体系能力素质”、“训练体系能力素质”、“成绩统计分析和试题编制能力素质”、“有效课堂教学能力素质”、“中考试题回归教材的能力素质”的五项训练, 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学技能, 科研水平诸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这就成为了“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团队支撑。

第三, “教学模式”不是从个别的偶然的教学现象能够产生的, “教学模式”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造、发展延伸而逐步形成的, 反过来又指导和提升教学实践。六年来我们一直贯彻的课堂教学的“三步走”, 即“训练—探究—测试”的实践活动, 可以说这是“1·3·3·4”教学模式产生的实践来源。而“1·3·3·4”又是“三步走”的丰富补充和升华, 这就成为“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源泉。

理论引领—实践源泉—团队支撑, 是“1·3·3·4教学模式”研究启动的最佳契机。

二、准确定位教学模式的内容及步骤是教学模式操控的前提和条件

“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内在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都是由教学的诸要素有规律的构成系统。它包含:主题 (教学思想和理论) —目标—条件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工具、教学时间和空间) —程序 (教学的逻辑步骤, 各步骤完成的任务) —评价五个因素。“教学模式”的语义是可供人参考模仿的样子, 便于理解、把握和利用, 人模仿、出传播、发展、完善和应用。这就是它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准确定位“1·3·3·4”教学模式, 构建易于模仿和操作的方案和框架, 以便于教师去应用。所谓“1·3·3·4”教学模式从教学模式的“五个因素”来构造结构。

“1·3·3·4”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

在构造结构的同时, 对“1·3·3·4”教学模式进行由复杂到简单, 由文本到操作, 由宏观到微观方面的解读, 深刻解读“1·3·3·4”教学模式它的实施内容和操作步骤, 解决好教学模式是做什么的, 怎样做的, 尤为重要。

“1334”的教学模式的整体构架为:一个理念、三个环节、三个层面、四个保障。“一个理念”是以人为本, 以学生生存发展为本, 使课堂成为一种有效的和高效的教学;“三个环节”包含的内容是:开篇训练———师生对话———新课检测。这是教学的主要步骤和环节, 体现了“1334”教学模式的主体。其中“开篇训练”和“新知检测”是强化层次, 强化训练, “师生对话”体现教师是设计者、点拨者。学生是参与者、实践者。这就弥补了“三多三少”的空白, 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训练的层次点、循环覆盖点、精选知识点、情境创设点、点拨探究点、合作交流点、媒体信息点和知识的整合点。“三个层面”是分别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三个层面。从教学对象方面, 主要考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可接受的学生、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这三个层面, 围绕着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对象, 无论在师生对话还是习题训练方面均要设计出基础性、中等性、综合性三个层面的问题。“四个保障”是指思想保障、队伍保障、平价保障和实施保障。这是总课题的基本理念和思想。

“1·3·3·4”具体解读为九个“3”

第一个三:由常规教学中存在的三个弊端:教师讲授知识多, 习题训练少;教师传授多, 学生探究少;教师关注好学生多, 关注其他学生少。

第二个三: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步骤, 开篇训练—师生对话—课后检测。

第三个三:习题训练的三个层次, 基础性题—过度性题—提升性题。

第四个三:习题知识的三个覆盖面, 本课前一节课知识—前一节课所在单元知识—本单元之前知识, 具体覆盖比例为6:3:1。

第五个三:推进的三项调控, 个案引领—典型示范—全面推进。

第六个三:评估的三项内容, 教案检查—随堂抽查—公开展示。

第七个三:第一阶段的三件事, 一次公开课—一次经验交流—一次成果展示。

第八个三:教师的三项任务, 完成一份设计预案及课堂汇报—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第九个三:“1·3·3·4”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要在三年内完成。第一年:学习引领阶段 (树立典型) —第二年全面开展阶段 (每位教师都行动起来) —第三年总结升华阶段 (阶段性成果) 。

前面的解读就是对“1·3·3·4”课堂教学模式内容的深入剖析和全方位多角度的把握, 也是对课题实施的具体谋划和布局, 调控和指导, 唱好开篇。

三、不断强化和调整教学模式的内涵是课题实施的强大动力

事物总是发展的, 实践总是在扩充的, 理论总是在积累的。《1·3·3·4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一个不断深化、逐层递进的过程, 在总课题的指导下, 《1·3·3·4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一《初中习题优质化系列训练》, 也可以说是在“练训功” (习题训练功) .本课题是“1.3.3.4”课堂教学模式的子课题, 它是“1.3.3.4”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深化, 它进一步强化有关习题优质化训练方面的内容, 并力求实现新的突破, 体现层次化的习题设计与循环性的知识点的覆盖相结合;及时性的检验与多元化的评价相结合;科学化的统计分析与实效性的反馈补救相结合。做到知识无盲点, 题型无盲区, 步骤无盲分。最终达到规范高效的优质化习题训练的目的。课题模式的程序和步骤:“设计———检测———评价———补救”八字教学模式。由”书山题海“到“精题范例”充分挖掘课本例题的闪光点, 课外训练题目的示范点, 编制如下习题训练的“题目群”: (1) 聚合型; (2) 离散型; (3) 串联型; (4) 多元型; (5) 变式型。

通过两年多的实验, 我们觉得“师生对话”部分是“软肋”和“短板”, 即存在着满堂讲又存在满堂问, 一问一答式的简单“对话”, 缺乏质量和品位, 忽视了基础知识 (定义、性质、定理、词语、语法) 的深透讲解和全面剖析, 同时又忽视了知识的拓展、联想和延伸。子课题之二《精心设计对话题目、扎实深化对话细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要是“练讲功”。本课题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师生对话题目的精心设计问题。这是提高师生对话质量最为基础重要的问题。题目的设计要体现以下几点:1.题目设计的针对性;2.题目设计的层次性;3.题目设计的深刻性.第二个问题是突出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 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突出对知识的讲授主要做到:1.知识的准确性;2.知识的辨析性;3.知识的贯通性;4.知识的趣味性;5.知识的梳理性;6.知识的应用性。

我们以主课题为总纲, 以“三个步骤、三个层次”为骨架, 两个子课题既强化了总课题, 又细化了总课题的相关领域, 丰富了总课题的内容, 这样就实现了主次相辅, 总体和局部相应、实施与运作相连的目标, 使课题研究步步为营, 层层深化。

四、保持稳定持续的课题操作过程, 才能不断为高效课堂增加正能量。

在理念更新、内容递进的前提下, 如何能够把一个课题长期、稳定的坚持实施下去, 重要的在于夯实环节、全程操控。具体做法是:制定方案———课题培训———名师启动———骨干示范———全员参与———评估表彰的一揽子实施操作过程。

1.制定方案:一个好的课题, 要确定一个完整可行的方案, 方案的内容要具体, 行动计划要明确, 课题的三个方案都体现了这一点。制定方案后, 每个课题都设计出“教学设计”的样本, 还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供大家学习掌握。

2.课题培训:方案出台后, 我们采取了专家解读、教师研讨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平时分散学习与假期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每位教师都能明确课题的内容, 实施步骤及方法, 并在假期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3.名师启动:每个课题启动前都由学校优秀教师首先做示范课, 包括教案的书写,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诸方面, 为全面实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4.骨干示范:在名师的启动下, 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1334课堂教学模式”公开课, 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参加。对课题的实施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5.全员参与:课题的实施, 是全员的, 全学科的, 全过程的, 没有死角, 人人参与, 每个人都要完成一份教案, 上一节组内公开课, 写一份教学反思。

6.评估表彰:每个学期教师要做三件事:写一份“1334”课题教案, 上一次展示课, 写一篇教学反思。学校实现三步管理流程:即教学展示活动、课题总结活动、资料汇编活动。对课题实施进行评估, 表扬奖励课题实施的骨干教师。

有了这样一个操控过程, 就使课题稳定的、持续的、高效的实施下去, 发挥课题在教学引领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五、提高品位, 升华结果, 设计未来的新的课题走向

形成具有新颖性、持续性、操控性、示范性、实效性的新的课题。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找到定位和出口, 形成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柱和推力, 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和桥梁, 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和风帆。我们要对课题的实施进行深刻的反思, 不断挖掘新课题实施的内涵, 丰富新课题实施的实践, 强化新课题实施的理论引领。为此我们认为:

1.全面把握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及其实质。

新课程标准具体包含着“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 、四个基本素养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四个能力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价值 (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这些课实现了“三维目标”和“四个素养”、“四个能力”之间的统一关系, 实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目标。

2.准确定位、构建整体教学内容。

知识的教学, 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理解, 体会知识间的关联, 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间的关系, 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这些课体现以知识技能为核心和载体, 整体考虑知识间的关联, 揭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 恰到好处的习题配备, 找准知识点, 连接知识链, 构成知识网, 构造整体知识结构, 局部的知识结构与全局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

3.科学设计互动开放的教学过程。

教学不是教师单纯的知识介绍, 也不是学生的单纯模仿、练习和记忆。而应在设计科学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和运用。新知识学习要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内部关联”活动的过程;知识应用要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过程。概括起来应为:

确定合理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创设启发性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精辟的教师归纳概括。

在这里, 着重点是问题设计。问题设计包括:

关于获取信息能力———设计阅读分析的问题;

关于探究能力———设计探索规律的问题;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

关于创造能力———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抓好:定位知识点———选择切入点———点拨引领点———训练层次点———落实检测点———师生亲和点——整合知识点。过程也要体现两种推理, 相辅相成。

4.精彩彰显教学风格和特色。

教学风格体现在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特点

关于多渠道展示:1、民主性教学环境;

2、整体性教学内容;

3、多渠道探究过程;

4、多样性教学手段;

5、层次性思维训练。

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全体与个体的统一;“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性推理的统一;知识技能与方法应用的统一;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统一;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的统一。

1+4模式总结 篇3

“用地集约、产业集群、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城乡一体”,这是2010年10月北京市政府批复的《海淀北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中提出的建设原则。按照这一原则,海淀北部地区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地区和生态环境一流的城市发展新区,即建成生态科技新区。

将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在于组织实施。根据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海淀区政府正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新区开发模式。

在借鉴国内外新区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海淀区政府正在按“1+3+4”的模式,推动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开发建设。

“1”是指海淀区政府负责生态科技新区开发建设的宏观决策、统筹协调及实施效果反馈,实现生态科技新区开发的整体平衡(整体资金的平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平衡、北部四镇之间建设用地指标的平衡,等等)。在北部委框架内,下设北部地区开发建设指挥平台,代表区政府负责生态科技新区开发建设日常的指挥统筹协调工作。指挥平台下设开发管理组、搬迁腾退组、工程建设组、供地招商组、资金管理组、审计监察组和综合办公室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编制北部规划、整体开发计划、指导村庄腾退、协调推进工程建设、指导招商引资、协调资金筹措与管理、负责审计监察和平台会务、日常保障等各方面工作。

“3”是指三家区属国有公司(实创公司、实创股份公司、威凯公司)作为北部规划布局中三个功能区开发建设的实施主体,具体负责土地一级开发、资金筹措、招商引资、孵化器建设、物业管理维护等工作。

“4”是指四个镇属开发公司,受三个园区公司委托(其开发成本分摊到三个功能区建设用地内),代表镇(村)实施村庄腾退、农民安置房建设、集体产业园区建设等工作。

同时,在北部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海淀区政府积极探索采取BT、BOT等模式,让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区政府只承担基础设施的未来需求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制订等宏观职能。

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1+3+4”的开发模式整合了区、镇(村)和园区公司的全部力量,充分调动了区政府各委办局、镇(村)和园区开发公司三级主体的积极性,将区域经济發展目标、园区开发公司利益、农民利益统筹在一起。既有政府的统一领导,对新区开发实施宏观把控,又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尤其是镇、村两级的加入,解决了传统开发模式中拆迁难、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开发建设模式,一方面保证了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统筹控制与管理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市场)优势,推进开发建设各项具体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委、办、局和各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建立关联的利益机制,确保统筹协调有真正的力度和成效。

当然海淀北部新区“1+3+4”的开发模式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制订有关制度、机制作保障。

电气专业总结2014.1.4 篇4

转眼间2012年已过去。回顾一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电气专业认真落实公司相关精神,结合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发扬团队精神。在部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班组全体员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顺利完成了现场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响应部领导的要求,组织学习公司下发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学习、专业技能培训,全面发展,积极行动,将设备的日常检修维护和设备异常处理逐步规范化和流程化,我们一直坚持“一听、二看、三摸”的原则,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处理问题。并按时完成上级领导下达的工作任务,今年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1机、#2机的大小修工作、高低压电机保养及日常检修维护。这一年来各项检修工作都能做到合理安排,有条不紊的开展,没有发生重大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事故。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遵章守纪,按规操作,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良好态

2012年来,全体电气检修人员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指引下,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严格执行“一对一”安全监护,很好的保证了自身的安全,为优质、高效的完成检修维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一次安全学习,将安全学习常态化、规范化。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技术交底,在检修中,首先做到危险点分析,明确告知工作中的危险点及发生事故的防范措施,让每位员工在思想上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此外,借助“安全标准化”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安全知识的管理学习,从安全管理的高度、深度及广度上,进一步促进班组安全生产,以“违章就是事故,对待违章要像对待事故一样处理”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的认识。使我们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反省了自己、统一了思想、规范了作业行为,对如何预防事故,确保自身安全,杜绝违章操作指明了方向。一年来的安全工作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戒骄戒躁,把好的工作习惯继续延续下去。

二、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保证设备运行安全

1、电气专业2012年全年共组织内部专业学习24次,将专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规范的学习相关电气知识,对在生产中遇到问题,组织专业人员做为课题进行学习讨论,避免在检修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不再重复处理。并根据专业检修需要,安排人员去参加PLC学习,提高检修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同时保证了检修质量。

2、专业相关人员度参加公司举办的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由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主讲,分别学习了《电机学》、《发电厂电气设备》、《热工仪表》、《液体力学》、《汽轮机原理及设备》、《电力工程预决算》、《CAD制图》、《锅炉燃烧调整》、《电厂金属材料》等18门课程。

三、精心组织、严把质量关,圆满完成日常维护及大小修任务

(一)日常维护检修工作

在日常维护方面,对专业人员实时区域分工,定期检查所辖设备的运行情况,不仅要将日常维护工作落实好,而且能做到及时发现缺陷及时处理。遇到重大设备伤害事故或发现重大设备隐患,及时汇报班组长,并将每次的重要检修工作详细的记录在检修记录中,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及时了解设备所需的重要数据。

2012年电气专业全体人员始终将“保发电、保设备”放在第一位,及时相应,及时消缺,从不影响机组正常发电,全年共消除缺陷803项。我们电厂从投产到现在,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电气设备的设计缺陷和故障薄弱点都陆续暴露出来,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检修质量管理,全面提升运行的可靠性,当前设备运行相对稳定,发生的电气设备缺陷保持在较低水平。

(二)机组大小工作完成情况

1.2012年1月26日至2月5日#1机C修,电气班负责并完成项目64项,除了2个检修项目因条件不满足取消外,其余全部顺利按时完成。其中属于技改项目7项,整改1项,消缺3项,其余是标准和检查保养项目。C修过程中检查共发现18个缺陷或问题,17个已处理,剩下1个缺陷“#1柴油发电机转子转轴有锈迹”,因在发电机内部,暂没有好的处理办法,但不影响运行。1)1A/1B真空泵电机检修,均检查发现定子绕组其中一相出线接线端子有过热烧坏现象。分析其原因是35mm2线鼻子过载量不足,更换烧坏的出线,以及6条出线的线鼻子全部更换为50mm2线鼻子。

2)#1增压风机电机检修, 拆开电机冷却器,发现几个问题:1)电机冷却器驱动侧有冷凝水滴下(因风机联轴器处漏热风);2)电机尾部CT引线A相线有裂纹;已用自粘带重新包扎处理。3)冷却器的部分冷却管生锈严重经检查漏点,确认有39条冷却管锈蚀穿漏,用塑料棒将有穿漏管道两头封堵后,继续使用。3)1A一次风机电机大修,加强定子绝缘真空浸漆、转子动平衡试验、更换前后轴承和定子三相出线电缆等,电气班配合拆卸和安装工作,并做交直流耐压试验。2.2012年2月9日至15日#2机D修,电气班完成检修项目共27项(标准12项,技改5项,消缺8项,整改2项),全部检修项目顺利提前完成。D修过程中发现3个缺陷,均全部处理。

3.2012年4月3日至5日#2机组D修,电气班负责的5个检修项目全部顺利完成。4.2012年9月12日至10月5日#2机B修,电气班顺利完成检修项目56项(标准52项,技改2项,消缺2项),其中较为重大和主要的检修项目有: 1)1A一次风机电机大修,加强定子绝缘真空浸漆、转子动平衡试验、更换前后轴承和定子三相出线电缆等,电气班配合拆卸和安装工作,并做交直流耐压试验。; 2)#2增压风机电机大修,更换电机前后轴承,冷却器检漏,发现8个新漏点,共26处。全部再次进行封堵。

3)2A磨煤机电机大修,拆检发现驱动端轴承磨损严重,更换电机前后轴承及定位轴承,运行正常。

4)2A凝结水泵电机大修,加强定子绝缘真空浸漆、转子动平衡试验、更换前后轴承和定子三相出线电缆等,电气班配合拆卸和安装工作,并做交直流耐压试验。5)#2机盘车机自动控制系统检修,恢复自动功能。6)#2炉5台磨煤机油站就地控制柜的控制电源改造。

四、技术改造,优化设备、修旧利废,节能降耗

1、技改方面: 1)对电动消防泵、两台稳压泵、柴油消防泵在DCS系统上增加运行反馈信号,增加线路及接点, 完善两台消防稳压泵的控制回路,散热效果好,减少故障发生,方便检修。

2)输煤系统8台水浴除尘器的电磁阀性能差故障频繁,厂家已淘汰不用,选用一款质量较好、寿命长的电磁阀进行改造.改选后故障率下降,使用状况良好。

3)#

1、#2炉共10台磨煤机润滑油泵运行信号回路改造,加装密封型中间继电器作信号反馈用.避免原来信号回路接触不良,引起误动误跳,确保油泵运行的信号正常反馈。

4)利用#2机B修,对#2炉5台磨煤机油站控制柜的控制电源,取消操作复电“0KM”接触器,用6A/220V空开代替, 确保在电源切换时,磨煤机油站控制电源不失电,防止磨煤机跳闸停运.5)对#

1、#2发电机出口CT加装挡油防护罩, 有效防止密封油污染并破坏CT绝缘,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6)利用安全标准化契机,对生产区域照明改造(主厂房、锅炉系统、道路照明、输煤系统),结合节能要求进行有效改造,保证安全标准化顺利达标的同是,生产区域照明亮度达到要求、节能降耗、符合安全达标评级要求。2.修旧利废方面:

2012年全年共完成修旧利废项目29项,计算可节约费用约9.74万元,创造价值达7.19万元。其中脱硫系统B皮带电机变频器(ATV71HU75N4Z 7.5KW)烧坏,修复后正常使用,节约费用5890元。生产区域照明改造过程,将更换拆下的故障照明灯具重新组合,修复了较多的照明灯再次使用,节约较多的维修费用。

五、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地方

1.由于电气人员仇胜伟和姜永利工作调动,电气班的二次组检修力量减弱,需重新培训一批熟悉二次控制、变频器维修、PLC原理、输煤系统逻辑的电气检修人员。

2.输煤系统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电气设备发生重复性缺陷屡有发生,需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或进一步改良,全面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3.输煤系统皮带机和斗轮机的启动/停止逻辑仍不够熟悉,需多培训多研究,以便分析故障原因,及时处理缺陷。

六、明年的重点工作

1、做好启备变检修,以及#

1、#2机组的大小修工作,特别是前期策划、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工作。

2、做好电气班负责的输煤系统T0、T1、T2转运站、输煤栈桥的照明改造;做好外委工程的煤场大灯照明改造质量督促工作,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

3、做好#

1、#2机组的日常维护消缺工作,积极开展设备整治工作,将设备的定检、维护逐渐标准化、制度化,力求将设备维护工作做细、做精。加大对设备缺陷的改造治理和消缺工作,利用停机检修和低负荷机会精心安排消缺、组织技改,加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管理,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分级管理,加强监控,超前防范,做到风险预控、可控、在控,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4、继续加强班组管理水平,不定期开展班组交流会,了解班内成员的思想状况,让全体电气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全局意识。

5、充分利用班组现有的核心技术骨干,大力推进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以强大我们的检修队伍,面对今后的工作,我们会更加的努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组织全体电气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和安全学习培训,定期进行轮岗学习,提高自身水平,让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

6、根据班组所管辖设备区域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应急方案,修订各项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电力应急管理体系,一旦设备出现异常,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机组正常的燃煤供应。

2012年在全体电气检修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年的检修维护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成绩是属于过去的,要想把检修维护工作的做得更好,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会继续已“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思想为指导,强化管理,本着“安全本质化和检修标准化”的要求来展开工作。回顾过去、总结经验,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更好的为我们五沙热电服务。

中级模块1-4总结与反馈 篇5

答:模块一:第一次进入这个平台,通过修改个人资料、发帖介绍自己在这里认识了新老师和很多新同学;熟悉网络学习环境,领取了《杨老师的新评测计划》的必选案例。

模块二:活动1中对《精心分析,适应变化》案例进行分析,活动2对两个案例观摩活动进行评价,并在活动4中运用Freemind制作教学目标的思维导图。

模块三:对《有理数的乘方》这一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了《可贵的沉默》一课的电子教案。

模块四:在模块四中,分析了《寻宝记》这个必选案例,并用FrontPage制作了语文课《可贵的沉默》简单网页课件,以及现在的总结反馈贴。

2、学完这四个模块后,您有哪些收获?

答:学完这四个模块以后,我收获颇多。通过模块一认识了很多朋友。通过模块二我对教学目标及学习者特征分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会用Freemind制作思维导图。通过模块三我了解了常见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熟悉了Word的基本操作。通过模块四掌握了FrontPage制作简单网页课件的方法。这些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学完了前面四个模块的内容后,您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1+4模式总结 篇6

为了进一步增强乘坐电梯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掌握现场,特别是发生事故应急处理和逃生能力,防止事故发生,一旦事故发生能将事故损害降到最低,我项目为此进行电梯应急预案演练。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1、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所增强,对电梯安全常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乘坐电梯应急自救的方法。

2、对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有所提高,现场大多数员工能有效组织、迅速地对事故警报做出相应,纷纷疏散、警戒。对今后应对突发事件很有益处。

3、演练前组织了电梯预案演练培训,使现场人员乘坐电梯安全知识、突发应急能力、事故发生后逃生技巧得到了提升。

4、演练过程中,员工们的遵守纪律观念、一切行动听指挥观念经受了考验,团队凝聚力得到了升华。

5、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也受到了锻炼。

二、存在不足 :

1、少数员工安全意识还不够强,演练时不认真;

2、在解救被困人员过程中,维修人员业务不熟练速度较慢。

1+4模式总结 篇7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试剂:2, 4-二氯苯肼 (98%) , 工业品;乙酰亚氨酸甲酯盐酸盐, 自制;三乙胺, 工业品;甲苯 (无水) 工业级;氯代正丁烷, 试剂级;光气 (V/V≥75%) , 自制。

分析仪器:岛津10A液相色谱仪。

1.2 合成方法

1.2.1 2- (2, 4-二氯苯基) 酰肼乙烷亚胺酸的制备 (简称胺基腙)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滴液漏斗的1000mL四口烧瓶中投入乙酰亚氨酸甲酯盐酸盐76.5g (0.7mol) , 加入500mL氯代正丁烷, 滴加无水三乙胺85g (0.84mol) , 滴加放热, 控制滴加温度不超过25℃, 滴加结束后, 降温至10℃以下, 分批加入干燥的2, 4-二氯苯肼106g (0.6mol) , 半小时左右加完, 在10℃左右保温1h, 缓慢升温至室温, 保温反应2~3h, 取样液谱分析2, 4-二氯苯肼含量小于0.5%反应结束, 然后加入水200mL搅拌洗涤后, 静置分水。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滤此混合物, 减压浓缩滤液得半固态残留物。用150mL正己烷研磨此残留物, 抽滤。抽干后再用100mL正己烷洗涤滤饼, 滤饼烘干得123g (收率94.0%) 2- (2, 4-二氯苯基) 酰肼乙烷亚胺酸。

1.2.2 4, 5-二氢-1- (2, 4-二氯苯基) -3-甲基-1, 2, 4-三唑-5-酮的制备 (简称三唑啉酮)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通气管及冷凝器的1000ml四口烧瓶中加入甲苯500mL, 上述制备的胺基腙50g, 三乙胺58g, 搅拌降温至0℃, 开始通入光气, 光气流量500~600mL/min, 通光40min, 累计通光量达35~45g, 停止通光, 缓慢升温至40℃~50℃, 保温反应2h, 取样液谱分析胺基腙含量小于0.5%反应结束。然后在40℃~50℃赶光1.5h, 降温, 滴加300mL水, 滴加完毕后, 在0℃~5℃搅拌2~3h, 抽滤、滤饼用10%碳酸钠水溶液水洗至中性, 抽滤, 滤饼烘干得三唑啉酮54g (含量98.9%, 收率96.4%) 。抽滤后的母液静置分水, 甲苯层蒸馏后甲苯回收套用.水层为三乙胺盐酸盐水溶液, 用于回收三乙胺。

2 结果及讨论

2- (2, 4-二氯苯基) 酰肼乙烷亚胺酸 (胺基腙) 的制备参见中国专利CN1927827A, 本论文未作详细讨论, 主要研究了4, 5-二氢-1- (2, 4-二氯苯基) -3-甲基-1, 2, 4-三唑-5-酮 (三唑啉酮) 的制备条件。

2.1 缚酸剂对三唑啉酮合成的影响

三唑啉酮成环过程中有二分子氯化氢生成, 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 必须加入缚酸剂, 主要考察了氢氧化钠、碳酸钾、三乙胺、吡啶、N, N—二甲基苯胺等缚酸剂对反应的影响。用氢氧化钠、碳酸钾作缚酸剂由于碱性太强, 并且反应生成水, 不仅消耗光气、而且成环的同时又造成三唑啉酮环的碱解, 副反应多, 目标转化率低, 收率低。用吡啶、N, N—二甲基苯胺作缚酸剂由于碱性较弱, 反应转化慢, 原料不能完全转化, 耗用量多, 而且吡啶价格高, 不好回收。用三乙胺作缚酸剂反应速度快, 目标转化率高, 副反应少, 反应时间仅为2小时, 收率稳定在96%以上, 含量稳定在98%以上。而且三乙胺经处理后可回收套用, 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确定了以三乙胺为缚酸剂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实验研究了三乙胺用量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实验表明:随着三乙胺用量的增加, 收率呈递增趋势, 当三乙胺的用量增加到胺基腙的摩尔数的2.5倍以上时收率增加不明显, 此时收率达96%。故选择胺基腙与三乙胺摩尔配比为1:2.5。

2.2 温度对三唑啉酮合成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目标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见表2。

实验表明:反应温度的变化对目标产物转化率影响比较明显, 反应温度低于30℃时, 反应速度非常慢, 目标产物转化率低。高于50℃以上, 副反应增多, 物料发粘, 色泽深, 目标产物转化率低、收率降低, 含量下降。因此选择低温吸收光气, 40℃~50℃保温反应2h, 三唑啉酮目标转化率达98.5%以上。

2.3 光气通入量对三唑啉酮合成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实验研究了光气用量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实验表明:光气用量为胺基腙1.5倍~2倍为宜 (摩尔比) 。光气量过少, 反应不完全、收率低;光气量过多, 不仅光气浪费, 而且赶光时间长, 废气量、废水量多。光气沸点只有8.2℃, 常温下很容易气化, 因此选择5℃以下通入光气, 让光气被甲苯充分吸收, 然后升温保温, 以减少光气消耗。

3 结 论

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的研究, 确定目标产物三唑啉酮的合成工艺如下:以甲苯为溶剂, 三乙胺为缚酸剂, 光气为碳基化试剂, 最佳合成条件:通光温度0℃~5℃, 保温温度40℃~50℃, 保温时间2h。物料配比:胺基腙:甲苯:三乙胺:光气=1:20:2.5:2.0 (mol比) 。此反应条件下, 三唑啉酮含量达98.7%, 总收率达90.6% (以2, 4-苯肼计) , 与专利CN1927827A介绍的以胺基腙为原料, 碳酸二苯酯为碳基化试剂环合制备三唑啉酮工艺相比, 收率提高了3.6%, 该工艺具有反应原料易得、条件温和、收率高、含量高、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的优势。同时本工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三乙胺盐酸盐, 可经处理获得三乙胺予以回收套用, 较好地解决了以碳酸二苯酯为碳基化试剂环合过程中生成的苯酚难分离、含酚废水难处理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长令.世界农药大全—除草剂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40.

[2]王文芳, 刘建.4, 5-二氢-3-甲基-1- (4-氯-2-氟苯基) -1, 2, 4-三唑-5 (1H) 酮的两种合成方法.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5 (3) :48-49.

[3]胡耐冬, 刘长令.新型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唑酮草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3 (14) :21-24.

[4]J.S.高达尔.制备芳基三唑啉酮的方法及其新中间体.[P]CN1927827A.

1+4模式总结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4+1”;化工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018-02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对于化工生产技术类专业而言,则为化工企业输送生产一线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他们是化工企业日常生产、运营和发展的主力军。化工生产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好与坏,既决定着能否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也决定着能否为企业、区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至关重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化工生产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多是单独开设理论课程、化工仿真课程和单元操作实训课程,进厂实习也只是为了辅助教学,集中进行几次。这样一来,虽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全面,但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仿真与实际脱节的弊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4+1”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学效果良好,适应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化工生产岗位技能标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高职院校在设置理论、实践课程时,往往都是形成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课程,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再系统地进行实践训练。虽然目的是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时间差造成脱节。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由于没有及时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实践训练时,由于前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再加上学习完理论知识后经过了较长的时间,不免有所淡忘,导致理论基础有所缺失,实训效果固然也不理想。

2.化工仿真与实习实训脱节。将化工仿真技术引入教学,既弥补了校内昂贵的实训设备不易健全、不易更新的弊端,又弥补了校外实习因生产设备连续、复杂、高危等因素无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缺憾。但是,这样仍然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化工仿真界面多是二维简化设计,动态效果不够逼真,学生在进行化工仿真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设备、生产运作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化工仿真软件,学生只需要使用键盘和鼠标便可以顺利模拟完成设备操作。如果操作出现错误,系统会提示或自动执行中止、联锁等动作,这样不利于切实强化学生的安全、规范操作意识。虽然化工仿真教学的缺陷可以通过单元操作实训和进厂实习来弥补,但化工仿真与实习实训往往分别独立开设,缺少有机结合,不能很好地形成互补。

二、“4+1”教学模式的提出

就以上问题,本文从岗位技能需求出发,将化工生产全过程分解成单元操作过程,以操作单元为依托,将课程进行整合,尊重认知规律,提高教学科学性,创造性地提出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4+1”教学模式。其中“4”即每个操作单元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课程→化工单元仿真→单元操作实训→进厂针对性实习,四步走;“1”即学生在学习了所有主要单元操作以后,要接受化工生产操作的综合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每个操作单元的四步教学要密切结合、有效互补,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化工生产操作综合培训使学生操作技能得以升华,更加符合岗位要求;职业技能鉴定以行业、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客观评价,合格者授予相应技能证书,便于持证上岗。下面详细介绍“4+1”教学模式:

1.讲授生产单元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图示、动画、视频或实物教学,让学生对化工生产单元形成感性认识,讲授生产单元的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基础、工艺流程及控制方案等。通过图示、动画、视频或实物的演示,学生直观地掌握了生产单元主要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了生产单元的工艺流程及控制方案,为下一步的仿真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对生产单元进行仿真教学。使用仿真软件对学生进行仿真教学,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生产单元的操作规程(开车、正常操作、停车及事故设置),使理论过渡到实践,知识转化为技能。本部分采用讲训一体、重在实训的教学方式。学生仍处在理论知识的记忆时间段内,对所学理论知识记忆犹新,因而能够快速、准确、全面地将理论知识与仿真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仿真实践过程中得以强化和升华,由于理论教学为仿真实训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生对化工生产单元操作规程的掌握非常得心应手,实训效果良好。

3.对生产单元进行操作实训。使用按照实际生产单元设备成比例缩小设计的单元实训装置,并仿真化工厂生产配套环境进行单元操作实训,学生犹如在实际岗位上进行生产操作,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单元操作实训,学生从仿真实训的二维模糊认识过渡到三维真实认识,强化了对化工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安全意识和理性操作,从岗位实际要求出发,为学生化工生产操作技能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针对所学生产单元进厂实习。学生进厂实习,将在校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工厂实际中,与工厂实际情况接轨。在生产现场的感染下,提升对化工生产的认知,进一步完善化工生产操作技能,并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感性认识和心理准备。

5.进行职业技能综合培训与鉴定。化工生产往往是连续、复杂、多变的,学生仅仅掌握单元操作技术还不够,必须根据化工生产工艺要求将化工单元有序组合、综合操作,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所以,在学生学习完所有的主要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之后,必须开设化工生产职业技能综合培训课程,使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得以升华,真正达到职业要求。在综合培训后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以行业、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客观评价,合格者授予相应技能证书,便于持证上岗。

高职院校化工生产技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实现实用化、实际化、技能化,以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生产过程的“4+1”教学模式以化工生产岗位技能标准为纲领,以技能培养为总线,以单元操作为分支,通过课程的科学整合,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教学效果良好,适应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符合化工生产岗位技能标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雨龙等.高职《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2]童孟良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开发研究[J].广东化工,2010,(7).

[3]李志松.高职《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J].考试周刊,2009,(16).

[4]张良军,韩志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开展“双证”融通教学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8,(5).

[5]周波.创示范专业 育技能人才—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上一篇:三国英雄人物评析下一篇:士兵两学一做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