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篇1

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造成国家政局动荡,因为民族利益纷争,甚至造成国家分裂。所以,如何解决好民族团结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极其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的民族关系主流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正在顺利进行。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危害民族团结的潜在因素和国内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以及国际反华势力加紧“分化”的现实危险性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有些人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和利益,导致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对国家的团结稳定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确立科学的民族观,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在我看来应该在学生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民族观,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共同进步。本课题力求以马列主义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和国家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工作的文件为依据,本着科学的态度,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各民族分布以及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而增强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㈠加强学习,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论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列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上述重要精神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理论学习,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2、积极筹备,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这一全新课题,学校领导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听取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使大家逐步树立起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克服各种畏难情绪,不断提高了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调查了解,摸清情况,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㈡强化措施,把握关键,生动活泼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具体教学中,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如康熙皇帝大有作为,成吉思汗驰骋疆场,图尔扈特决心东归,黎族领袖王国兴率部主动投奔共产党、为海南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等。结合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

2、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吸引学生的。如何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体味教育的内涵并且受到鼓舞,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体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播中,更多的应体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教育实验活动中,为此,我们应该努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体育、艺术之间的结合。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应该开展“四讲”活动:一讲祖国悠久的历史;二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三讲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璀璨的文明;四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各班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和“讲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3、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促使学生把认知转化为情感和行为。开展课题研究

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键在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领导干部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校领导充分发挥了在思想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应该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学校好经验介绍活动,帮助师生统一了认识,开阔眼界,提高兴趣,为民族常识的宣传,有关活动的开展以及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取得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设民族常识课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学校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与民族政策的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民族政策、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民族政策常识课的开设,会极大地提升学生对相关民族知识的认知水平。

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实验证明,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如班级的主题班会、墙报、故事会、演讲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知识层次及思想觉悟,但只靠宣传学习是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加以内化,才能取得实效。

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大都来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这些学生普遍具有诚实、朴素、直爽、求知欲望强等优点。为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爱国、爱家乡的观念,应当采取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在教学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行为习惯上,注重养成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师生平等、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中学生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中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目的就是使青少年从小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逐步树立起科学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备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只要我们抓住重点、突出特色,走出一条符合地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之路,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之花的绽放必将更加绚丽多姿。

塔依尔江•克尤木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篇2

第一、大学语文教育是适应21世纪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而无论哪一方面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大学语文教育正是为这一目标而制定的, 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学语文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而且能教育人、感化人、培养人美好的道德情操,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持续、健康、有效的发展。

第三、大学语文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让他们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谓民族团结, 指的是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荣辱与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不仅包含民族之间的团结, 也包含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华历史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勤劳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开创了祖国的大好河山。56个民族56朵花, 56个民族亲如一家,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各民族只有同心同德、携手共进, 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牢固的向心力, 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呢?我认为应有以下几点:

1. 加强民族思想教育,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大学生是祖国的精英, 我们要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力求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到每个专业, 覆盖到每个学生, 使学生树立牢固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如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等。与此同时, 要整合我们已有的各种资源,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我们可邀请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来给学生作报告, 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此外, 我们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更要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 严格要求自己, 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2. 让学生了解历史, 尊重历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民族。自古以来, 各民族和睦共处、友好往来, 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辉煌灿烂的历史史册。历史不会忘记, 人民不会忘记, 昭君出塞、玄奘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众多的楷模。我们可以从中选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让学生了解历史, 如:<<昭君出塞>>, 我曾在语文课上给学生放映了这部电影, 课后让学生写读后感。这样以来, 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 还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尊重民族团结, 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 反对民族分裂, 用他们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祖国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 对作为天之娇子的大学生, 我们大学语文老师要让他们尊重中国悠久的历史, 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一脉相传, 紧密联系的。我们要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让他们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更好地尊重历史, 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民族传统, 反对民族分裂, 用他们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祖国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3. 深入开展课堂教学

民族团结深入开展课堂, 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普及民族历史知识, 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我们老师要拿一下危害民族团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 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从而使民族团结教学深入开展下去。

民族问题敏感而复杂。我们从乌鲁木齐“7.5骚乱”可以看出, 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一部分民族极端分子在骚乱事件中散步谣言, 旨在加剧民族之间的误解和偏见, 从而导致不同信仰、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间产生积怨, 挑起冲突。我们老师要结合这个案例, 深刻剖析这个案例的实质, 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精神, 坚决和破坏民族团结的极端分子做斗争。乌鲁木齐“7.5骚乱”用鲜血和生命证明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性。此外, 乌鲁木齐“7.5骚乱”事件的严重后果不断提醒我们, 社会和谐一旦遭到破坏, 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更要他们懂得如何保持民族间的和睦。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它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这是一条充满困难和挫折的道路, 我们要不畏艰难, 奋勇拼搏,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

巧借地理课堂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篇3

一、借助地理学科优势,恰当地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对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是不利的。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我国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以教育为例,现在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的8.4%,而少数民族的在校大学生比例不超过7%,为此,国家制定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在中考、高考加分的优惠政策。但客观地说,学生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这就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例如,居住在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学认为此项政策对相同条件下的汉族学生欠公平,在学习中,把民族同学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上不愿意互相帮助;而有些民族同学则认为国家反正有优惠政策,自己有退路,在学习上也不积极努力,影响了学生的更进一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八年级“多民族的大家庭”的“民族政策”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项不同民族同学间的对话:“同学,我想对你说……”

对话时,一名汉族同学义愤填膺地说:“我认为祖国妈妈太偏心了,我们和少数民族同学一样在新疆生活,同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中考时却要给他们多加50分,我觉得这对我不公平。”有位少数民族同学也生气地说:“汉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我当然学得没你好!”同学们各执一词,火药味甚浓。

在这种情况下,我因势利导:“是啊,那我们就想办法调查一下,国家为什么出台这项政策?目的是什么?”

通过课后查阅书籍、上网调查、请教老师等途径,同学们理解了“优惠政策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汉族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原来祖国妈妈是为了让每一个儿女都健康成长,才想出了这个好办法。民族同学使用非母语学习,会比我们面临更多的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多帮助班里的少数民族同学!”民族同学也真诚地表态:一定要珍惜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回报家乡、报效祖国。

二、巧妙利用地理相关内容,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介绍时,在剪辑的一段视频画面中,出现了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他穿着比较简朴,守着一个破旧的烤馕摊,当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时,哄堂大笑。有位调皮的男生取笑同桌的维吾尔同学:“哈……你爷爷也是这样吧!”同桌非常愤怒、而那名汉族同学却洋洋得意。见到这种情况,我巧妙地承转:同学们,喜欢吃馕吗?喜欢吃烤包子吗?喜欢吃烤全羊吗?别小看这简陋的馕坑,它烤出了多少人们梦寐以求的美味。还有这位老爷爷,别看他衣着简朴,他可是一位地道的本土艺术大师。同学们诧异地看着我,我接着问:你们知道新疆的馕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多少种类、有多少寓意吗?这下,许多汉族同学全傻了眼。刚才还面露羞色的那位少数民族同学,这时理直气壮地站起来,用响亮的声音自豪地为大家介绍起来……当听到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五十多个种类时,汉族同学禁不住发出一阵阵赞叹声。那名调皮的汉族男生面有愧色,主动向维吾尔同学表达歉意。我又进一步启发:“我们有很多同学都爱吃馕,但对维吾尔族灿烂的馕文化却知道得并不多,可以想像一下,外地人、外国人,他们会知道多少呢?”这么一引申,维吾尔同学顿时觉得责任重大,他们表示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豪,将来走出新疆到更广阔的世界去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利用乡土地理教材,帮助学生增强民族团结的信念

八年级下册《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节,是对我们新疆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最好载体,相信同学们只有认识新疆、了解新疆,才能意识到民族团结对于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上课之前,我先征询学生的意见:提到新疆,你会想到什么?希望了解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见,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请三组学生收集整理:丰富的旅游资源,香甜的瓜果以及各地特殊的物产、特色的美食。很快,当美丽的喀纳斯、广袤的塔克拉玛干、和田的美玉、英吉沙的小刀、成串的葡萄、美味的大盘鸡等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扑面而来的时候,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感慨: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正是这样一个好地方,经济发展却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教师把握时机,抛出了四个问题请同学们解决: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各景点距离遥远遇到的困难,香甜的瓜果成熟时也会有许多困惑,新疆土地沙漠化形势严峻,新疆的资源优势怎样转化为经济优势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新疆离不开内地省份的支援。我结合时事,提出了我国十九省市的对口支援,计划五年内对新疆投入超千亿元,主要用于新疆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分析,使学生知道了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重要的边疆省区之一,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了信心,更意识到了,新疆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协作。

四、借助地理课堂的优势,增进各民族同学的团结友爱

同一民族同学因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容易交流成为朋友,而班级中人数较少的民族同学,尤其是表现不太出色的同学,很容易孤立于群体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了一次民族风俗习惯大竞赛,要求说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看谁说得多,并要说出形成原因。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甚至把自己不同民族的同学作为采访对象,盘根问底,一时间好不热闹。在交流中我特意请一位嫌少数民族同桌身上有羊膻味的男生解答少数民族同志为什么形成了爱吃羊肉、喝奶茶这一习俗,那位男生不光给予了精彩解答,同时也真诚地对同桌说:“以前真是不好意思,我们今后做好朋友好吗?”问题解决了,同学们也通过这一活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建立了友情,班级凝聚力也同时增强了。

论文:怎样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篇4

位:米东区长山子中心学校 姓

名:马吉云 学

科:综

合 联系电话:***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一个有着坚强心理素质的民族才是真正的民族,一代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其实就代表了未来这个民族的基本素质。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如今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和大的挫折。这一方面,为他们的顺利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完美得人格塑造角度,从坚强的意志品格锻炼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又不能不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缺憾。

就拿我邻居的儿子来说,他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平时他是一个非常懂礼貌,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孩子。可前一段时间,他却离家出走了,后来才得知:他是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后,经老师教导无效果。家长得知此事后,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一向在父母百般呵护中长大的他,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挫折,心理上无法承受,竟选择了离家出走。

还有一个女同学,在班里她品学兼优,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可在一次小测试中,因成绩不理想,她竟在教室里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将试卷撕得粉碎。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途径给他们“打一下预防针”,补上这一课,将来他们就有可能在艰苦、复杂的情况面前无所适从,在困难和挫折的风浪面前难以应付。

因此,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受挫原因分析

1、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地震撼着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困惑和迷惘。当前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更新人们的观念。这对学生来说,他们没有鉴别能力,但社会上一味地看中钱,金钱万能等负面的影响,使学生找不准方向,产生了心理失衡。

2、理不顺的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做一些不符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作为教师负起教育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但教师的良苦用心往往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就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中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冲突。

学生都生活在集体中,经常因为芝麻点小事双方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打的不可开交,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严重的挫折,出现了心理失衡。

3、对家庭教育的逆反

学生自以为自己长大了,一切都想独立。可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个小孩,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和孩子难免产生一些矛盾。

4、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父母羽翼庇护下,生活优越,心理十分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如何进行抗挫折教育

1、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

要制订科学的实施计划,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步实施。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现千奇百怪,情况千差万别,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准病情把准脉,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的特征,破译其内心的密码,根据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比如,有些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成长比较顺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他们自身显露出的“光芒”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视他们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的打击。因而,对于显示出这样那样“光芒”的学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他们最怕被人瞧不起,要提高这部分青少年的自信心,必须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原则说明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而挫折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可以结合他们实际的 生活去解决。但是一旦他们遇到挫折时,光对他讲道理,很难收到实效。关键是引导学生正视挫折,怎样正确对待挫折,迎头赶上。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些讲述勇于面对挫折,对待挫折的教学案例。比如在学习《爱迪生》这篇课文时,当爱迪生面对生活无着落身体被损伤时,他没有泄气,而是继续想办法,最后还是发明了电灯。从而使学生从“挫折中悟挫折”。不光是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多利用报纸上的、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挫折事件,及时、直观地进行教育,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吃苦精神,并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

3、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我们可以利用班队课,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夸夸我的同学,让学生在班级里找出身边同学的优点,并当面夸一夸,也可以用小纸条的形式传递。尽可能的不重复,让没个学生都得到夸奖。这样可使学生心情愉悦,自由畅谈,连平时较自卑、极少发言的学生也找出了不少优点,现出了“闪光点”,培养了自信心。

另外重视环境氛围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抗挫折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氛围。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

4、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抗挫折教育立体网络

明明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不是很理想,而家里定的规矩是不考到九十五分就非打即骂。所以每次考试,他的眼睛里总是露出忧郁的神情,与他那张天真可爱的脸相比是那么的不和谐。他很害怕考试,怕自己失败后又要挨骂,从而使他的受挫能力很差。我多次和他的家长联系,这个学期家访了好几次。我告诉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要求不要太严,要相信孩子,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给予温暖,不讽刺挖苦,不谩骂体罚。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样孩子才能树立信心,正确的面对生活。在父母 的配合下,明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属于他的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所以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仅仅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培养受挫能力仍然是不够的。因此,受挫教育也应在家里、在社会活动中各个环节进行锻炼。教师如果取得了家长的配合和理解,不但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能使小学生适应各种挫折环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挫折会给学生带来紧张、烦闷,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在集体中会泛起或大或小的波浪,因此,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5、实施抗挫折教育还需要目标适度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标的,脱离实际、超越实际的目标只能给人以挫折和失败。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家长要及时帮助遭受挫折、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学生查找原应,看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者超越实际,就应该重新修定目标。目标过高,孩子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孩子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孩子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学生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让孩子能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茁壮成长,而挫折教育就势在必行。

怎样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篇5

国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团结、民族基本知识教育。高度重视和防范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有损民族团结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以及“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2、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群居地方办实事、办好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3、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坚持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矛盾性质,不把非民族性质的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是哪里的问题就在哪里解决。

4、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水平,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和纠纷,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5、在民族观上,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迄今为止,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因人口较少而被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共同享有平等的权利与相应的义务。

民族平等团结,既是创建新中国的重要历史基础,也是建设国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政治保证。

6、在政治文明建设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新中国成立伊始,民族区域自治就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被作为一项国策规定下来,此后一直被载入我国宪法。

7、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把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着力帮助特困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边疆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8、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坚持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为了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进一步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个人

(1)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自觉履行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3)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树崇高理想,立报效祖国之志;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专业技能和本领;(3)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恪守道德,遵纪守法;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勇于面对挫折、困难和逆境,意志坚强,开拓进取;

(6)树立正确学习观念,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7)增强社会责任感,承担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精神。

1、具有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热爱我们的祖国,以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为骄傲。祖国它很普通,普通到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无数次地提及;它也很神圣,神圣到每次提到都会感觉到一种荣耀、一种责任、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愫。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中缓缓升起,每一个人的心中难免都会被一种情愫触动。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北京奥运会成为世人的经典,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当六十周年华诞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们为自己是一名中华民族的儿女而自豪。

2、关心国家大事。民族的团结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关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在校期间,我们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关注国家大事,从西藏打砸事件,四川大地震,7.15事件到国庆庆典以阅兵仪式等等,增强爱国之心。

3、关心和了解各民族相关政策,搞好民族团结。

4、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团结的前提,相互尊重,才能相互相处,进而一起共同努力共进。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多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促进民族的团结。

5、同破坏国家统一、威胁国家公共安全的行为做坚决斗争,配合政府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从西藏的打砸烧伤事件到新疆7.15事件,我们知道有极少数的极端分子在安稳发展的时代,故意制造绝大多数人愤慨的破坏事件,因此,我们关注这些事件,并用自己的方式同这些行为作斗争,维护民族的团结。

怎样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篇6

幼儿的全部生活内容只有一项:游戏。他们甚至把洗澡、吃饭、睡觉等都归入游戏王国中。他们通过游戏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准则,形成道德规范。

所以家长应和孩子一起玩,并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游戏内容要健康、有趣、有吸引力。游戏中的主人翁应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为乐的人。如果游戏中有坏人,

最后一定要让这些坏人受到处罚。

例如,“医生看病”游戏,“医生”一定要是个关心病人,时时为病人着想,医术高明的好医生。“警察抓坏蛋”游戏,一定要“民警叔叔”获胜。“妈妈和孩子”游戏,应让“孩子”在“妈妈”面前说实话,不撒谎……。

2.榜样示范法

幼儿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所仿效。所以,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夫妇间的矛盾不应在孩子面前暴露。父母不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别人。涉及一些是非问题,要认真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明白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要含糊其辞。父母说话要算数。

3.自我管理法

从孩子能独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鼓励他自己去做,并且让孩子觉得做这些事是光荣的、有趣的。要以“力所能及”为原则,“养成习惯”为目标。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责骂,而要告诉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4.行为约束法

要从小约束孩子的行为。如父母在家学习或休息时,孩子不要吵闹,在公共场合不要随地大小便或乱扔东西,如果孩子随便扔废纸,家长不要代捡而要鼓励孩子自己拾起来丢进垃圾箱。这样慢慢地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时提醒孩子,不要因为他的某些行为损害别人。

5.自编故事法

幼儿爱听故事,如能针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自编故事讲给他们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孩子经常把馒头、油条扔掉,经过多次批评仍然改不了,这时不妨编一个故事。如《簸箕里的哭泣》,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簸箕里的馒头、油条向他的主人哭诉自己的出生是多么的艰难:先由农民伯伯把麦种种在地里,然后施肥除草。麦粒成熟后,经过割麦扬场、去皮,再经电磨磨成粉。最后将面粉加工,制作成馒头、油条等。它们多么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现在却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过这个小故事,让孩子懂得爱惜粮食,并改掉浪费的坏习惯。

自编故事要注意:①有针对性;②有情趣,并具有感情色彩;③与一定的行为训练相结合。

6.故意忽略法

所谓“故意忽略法”就是当孩子做出父母不希望的事情时,父母不用责怪、批评去强化孩子的这一行为,而是用忽略法去淡化它。具体作法有:看别处,与别人说话;打呵欠,表示无兴趣;走开,不听;做其它事,不用目光接触;不给以回答。总之,不去注视你不喜欢的行为。如妈妈去幼儿园接孩子。妈妈要儿子穿上大衣,儿子不但不穿,还说:“你是猪!”如果妈妈阻止他:“不许这么说!”那么孩子会“猪!猪!猪”地接着骂。这时,如果你装作没听见或干脆走开,孩子的行为得不到强化,自然也就不会再骂下去。

7.暗示法

暗示法可分为语言暗示、榜样暗示、情境暗示、艺术暗示等。其中运用量广泛的是语言暗示。如父母带孩子去串门,会这样暗示孩子:“你见到李叔叔应该怎么说?”孩子就会说:“李叔叔好。”这就是语言暗示。这种暗示运用得很普遍。

8.反射情感法

试论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贯穿 成效 不断完善 率先垂范 健康成长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的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德育教育的。

一、挖掘教材内涵,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之中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就德育教育也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教学知识和德育教育的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学科教材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特别是语文学科,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写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范文,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语文学科内容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语文第8册《桂林山水》时,首先要使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里体会桂林的山:奇、险、秀;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紧接着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最后再通过中国历代文人笔下的桂林山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学习《夜莺的歌声》,通过阅读讨论,使同学们了解小夜莺在战斗中的表现,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学会赏识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 我们在工作中要用诚挚的情感去熱爱、尊重、信任、理解每一个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恰当运用表扬,使学生的积极因素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做的事是发现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向上的一面。鼓励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快乐地生活,做自己命运的掌舵者。总之,要运用情感和爱心来引导教育学生。

三、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后进生虽然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小学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后进生在爱的滋润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成长。

四、注重师德教育,做到率先垂范,以师德和爱慰籍孩子的心灵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的底线,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线。林崇德老师说得更好,师德是教育的灵魂,激活了我的智慧,唤醒了我的思想,给我以启迪,给我以动力,师德精神是我永恒的追求。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职业以其强烈的形象性和示范性,从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行为习惯上影响着学生。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所以作为教师在各个方面都严格约束自己, 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典范。

五、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既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体,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班级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转化小学生的德育行为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能使他们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所任的班级,每个学期我都要组织开展一些有关德育教育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从故事中人物的品质受到教育;观看有关德育教育短片,唱歌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彼此间加深情感,建立友谊,使大家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为使德育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等开展各种各样、活泼生动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失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的转化为道德行为。

六、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争取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篇8

1(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民族团结是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强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疆高校的辅导员,应该通过谈心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的困难,更好的为学校安全稳定服务。因而对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责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做好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新疆高校;民族团结;辅导员

当前,如何在高等院校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加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切实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我区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一课题,针对当前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结合辅导员的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生入校后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学习,提高成绩,民族团结教育是抽象的事,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与己无关。二是对民族团结的内涵认识存在差别,具体表现在:⑴民族团结就是不发生民族矛盾。⑵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间搞好关系。⑶民族团结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等等。

(二)民族团结教育时效性差,内容缺乏创新。一是现在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古板、语言不生动、缺乏生动的实例,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教材更新速度缓慢,缺少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内容的渗透性、灵活性不够。三是日常教学中部分有关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流于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民汉学生间缺乏交流。一是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民考民学生受汉语水平限制,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交流困难。二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民俗、生活方式和爱好等,难以在短时间内很好的融合。三是学校缺乏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相关主题活动偏少,等等。

二、加强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对策

(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高民族团结意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民族团结的[1]极端重要性,各民族大学生进校第一堂课就要开展民族团结的专题教育。要教育学生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杰出的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成员之一,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历史、民俗、语言、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搞好入学教育。在入学阶段,由学校、学院两级团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新生民族团结教育,由主管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领导或思政教育专家向新生讲解新疆的历史及民族团结的传统和重要意义。也可以邀请身边的民族团结典范在各学院间进行巡回演讲和报告,讲述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民族团结感人事迹,潜移默化的使各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天就深切的感受到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2.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针对各民族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认真做好学生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一是认真做好《新疆地方史》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新疆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是讲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让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树立民族团结大局观念,深刻认识其极端重要性。三是 作者简介:黄薇,女,新疆乌鲁木齐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结合实际,开设民族团结教育特色课程,注重搜集、发掘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事例、典型人物,通过班会、团课开展学习,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民族团结就在身边。

3.拓宽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要使民族团结真正深入人心、扎根学生思想,仅凭现有的几本

[2]教材、几门课程、几个专家、几场报告会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要不断创新的开展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每年“红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契机,大力进行宣传,通过举办文艺汇演、双语演讲比赛、民族团结图片展、有奖征文等各类主题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二是深入开展“结对子”活动,针对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差,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鼓励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一对一的结为帮扶对子,广泛开展交流、互帮互助活动,既能提高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又能增进相互了解,沟通感情,建立深厚友谊。三是探索性的设立民汉学生混住试点宿舍。根据学生自愿,鼓励民汉学生自由搭配,合住同一个宿舍,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但也应当适度加以引导,避免由于民族习惯和风俗差异引起冲突,事与愿违。

(二)建立并完善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1.加大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力度,提高教育质量。长期以来,制约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瓶颈就是汉语。培养“民汉兼通,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是

[3]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一是要把汉语教学作为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紧抓不放,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积极性,纠正他们对学习汉语的偏见。二是鼓励优秀汉族教师深入民族学生课堂,针对民族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既能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又能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三是加大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力度,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逐步培养一批“民汉兼通,汉语授课”的少数民族优秀教师。发挥优秀民族教师的示范作用,为了达到培养优秀少数人才的目的,学校应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少数民族教师,不断提高民族教师的知识层次,鼓励民族教师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中挑选优秀教师并奖励他们,尤其是学科带头人。

2.加大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投入。自治区和高校要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细化流向。一是设立“民族团结”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用来奖励和帮助那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二是针对贫困民族学生,采取减免学费,辅助贷款等形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优秀企业设立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增大奖励和帮扶力度。四是划拨用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专项经费,保障高校各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

3.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学生党支部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把学生党支部建成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坚强堡垒,增强学生党员的民族团结意识,做到时时处处能够发挥党员在民族团结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处处体现党员先进性。二是支部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营造良好、浓烈的民族团结学习、教育氛围,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提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三是开展评优树模活动。每年、每学期对学生党员进行民主评议和全面考核,将民族团结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通过评优活动,在学生中营造一种积极的民族团结良好氛围。

4.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战斗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和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是学生健康

[4]成长的引路人,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是要将民族团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积极主动的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二是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汉语水平差,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差的问题,辅导员(特别是汉族辅导员)要大胆的与之接触、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全面、深入、快速的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三是辅导员对学生的辅导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素质上辅导,更是在学习上、生活上的辅导,对待各民族大学生都必须满腔热情,要与他们进行感情上的沟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5]5.开拓信息领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新天地。网络是传播思想文化,提供交流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直线上升,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据很大比例。针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外“三

股势力”时刻都在网上传播非主流意识,攻击我们,我们可以通过QQ、EMAIL、BBS、ICQ、飞信、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每个QQ留言、电子邮件,辅导员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争取在第一时间答复学生的问题。在工作中发现对于学生的问题答复的越迅速,学生 就越愿意向辅导员诉说更多的问题,这样学生谈话的主动性也会越来越高。少数民族学生因为大多数来自民族地区,上大学之前都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他们与老师进行沟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紧张或者激动而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目的,如果能够让他们写下来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学生既可以通过写的过程梳理自己的思路、排泄压力的同时,还能够与老师进行充分的交流。能够为学生提供交流的便利也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体谅学生的一项举措,交流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学生有效的进行沟通,并帮助他们迅速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优势,在相关教育网站和校内网站开辟民族团结教育专栏,丰富栏目内容,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辟一个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篇9

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其背诵、理解的能力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正音听读,读得通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二、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不同地方停顿,往往会使句子产生不同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筑坐于前”“其一筑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

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把握准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指导学生朗读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缓、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读得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四、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间,品味诗意,渐入意境。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 1 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而生动、形象的画面又可以克服枯燥无味的知识讲述,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深入想象。

五、分类赛读,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得法遍生花。”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髓。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使学生在之乎者也中,把握文章思想的脉搏,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初中生如何快速有效背诵记忆古诗词?

背诵古诗词是初中语文学习必须项目,记忆诗词内容是很多初中同学的一大难题,也是老师和语文考试的必考项目。那么如何有效的记忆并背诵古诗文,如何梳理古诗词知识点?京翰教育的初中辅导老师为同学们总结如下方法:

一、抓关键词语背诵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二、按写作顺序背诵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三、整分联背诵法

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 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四、尝试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

五、限时背诵法

怎样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篇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融入生活。

一、紧密联系生活,丰富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们要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3.从生活实际中取样,让学生感知自然,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事先让学生读教材了解书本知识后再在家里动手实践,种植种子,询问家长,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再组织学生展开对“种子发芽”条件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对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培养他们从小爱农村、爱家乡、爱自然,树立建设家乡的思想。

三、激活生活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做调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出问题:“那些信息工具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方便?”通过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显得尤为活跃,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他们知道了电话的便捷,以前通过书信传递信息,而现在可以适时传递信息;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球大事;通过聊天软件,可以与家人视频聊天,解除相隔千里的思念之苦;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极大方便……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而感受到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比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鸭绒民族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清醒认识当下世事。

2、让学生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热爱国家,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行为。

3、使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生活,认识“以和为贵”的大气雍容之美。活动重点:

1、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清醒认识当下世事。

2、让学生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热爱国家,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行为。活动难点:

使学生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歌曲、诗歌、抢答活动、讲故事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告终。1919年1月18日,英美法意日等27个战胜国在法国凡尔赛召开“和平会议”,讨论处理战后世界问题。实际上这次会议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为宰割战败国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一次分赃会议。中国政府曾参加协约国对德作战,出20万华工去欧洲参加战争勤务,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均,驻英公使施肇基等人为全劝代表,出席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和会”召开前发表了所谓“142页”和平条件,虚伪宣称:“民族自决”,“反对秘密外交”,要保护弱小民族,尊重殖民地人民的要求和一切国家互相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充满了“和平”、“公理”的化身。经北洋军阀政府竭力宣传,因此许多中国人认一战是“公理战胜强权”,巴黎和会将主持“公理”、“公道”。中国代表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先后向会议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特权的七项希望条件,废除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等正当要求。可是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会议不但否定了中国提案,而且悍然决定把战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的这一天无理决定,对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北洋军阀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令中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爆发了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

二、图片欣赏、问题抢答

1、给出反映我国若干少数民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抢答对应的民族。讨论从古至今各朝相关的民族政策。再给出反映贵州少数民族生活各个方面的图片,师生交流了解少数民族生活。同时亦了解当下的情况,其中最重点的是今年最让国人震惊与愤怒的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

2、交流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使我班同学清楚了解到3·14拉萨等事件是**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相互勾结制造的。在敏感时期制造社会动荡,就是想煽动破坏奥运会,企图达到分裂祖国的目的。这次事件再一次暴露了**集团的分裂本质及其所宣称的“和平”、“非暴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要求全体学生要认清形势,相信党和政府,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强调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同时,我班同学坚决做到以下三点要求:

一、同学们要把心思、精力放在学习上,学好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二、要求同学们坚决反对**集团组织策划的各种分裂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围观、不声援、不参与”;

三、要求同学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诗歌朗读、歌曲播放

学生朗读原创或自备的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诗歌,教师播放《好花红》等歌曲以增加现场感染力。(“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各族人民大团结,歌唱领袖毛泽东”)

四、讨论辨析

通过图片给学生讲述反映当下贵州各行各业人的生活的若干故事,切合实际,图文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思考,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情境讨论中来。

1、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贵州在漫长的岁月里发生翻天覆地的辩护,没有这样的基础,贵州这个资源匮乏的省份不可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发展得如此繁华、如此现代。

2、民族问题,是现代各个国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单一民族国家不同,我们拥有56个民族国家,因此民族团结就显得更为重要。

(1)韩国也一个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单一民族国家。公元7世纪,爱新罗王国(公元前57一公元935)首次将韩半岛上的各居民群体统一起来。由于是同一民族,所以相对来说他们不存在民族问题,而能团结一致。

(2)日本号称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根源在于日本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质性。古代日本由倭人、诸少数民族和大陆移民三部分人构成,长期的相互沟通和融合,在政治、社会、文化等的质化过程中,使之变成了单一民族。这种单一民族共享统一文化,具有同质的民族心理。

(3)中国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十分繁忙的。我们且看当代中国,中国在处理多民族局面的成就还是不容小觑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西部大开发等,这些都为各民族团结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很明显地,贵州连续7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贵州便是极大的受益者。而贵州也是同样,政策的实施,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使得贵州有目共睹地欣欣向荣着。而只有永久的民族团结,这朵欣欣向荣之花才能盛大开放着。

五、总结

唯有信任,唯有关爱,我们才能一直保持我们的信念:期待贵州这片土地开出更美的花,也期待中华大地每个民族每寸土地都繁花似锦。和平是一个国家极大的财富,同时也是人民的财富,我们热爱和平。我们青少年一代,面临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爱国的要求就是努力学习早日成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奋斗。所以,爱国要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开始,爱国从今日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努力做到: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同一切分裂主义分子和分裂破坏活动作坚决的斗争。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坚决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惠水县鸭绒民族小学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党章新版下一篇:不定积分的计算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