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共11篇)
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多,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一些必要的礼仪习惯。首先这些礼仪习惯,爸妈们借鉴下吧,然后教给孩子,让孩子受用一生。
1.弯腰捡东西、系鞋带时,一定要蹲下,不能撅着屁股朝天,看起来很不雅。
2.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千万不要狼吞虎咽,既不利于消化,又有损形象。面条要咬断吃,不要往肚里吸;喝汤用小勺。
3.坐板凳要双膝并拢,双手放在膝盖上,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千万不要双腿张开、或翘起二郎腿,丑死了。
4.到别人家做客时,未经主人允许,不要随意乱翻东西。
5.不管什么食物,再喜欢吃也要控制,尤其不要暴食暴饮,不管在家还是在外。
6.到别人家做客,不管主人烧的饭菜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都要发出真诚的赞美,表示好吃,以示尊重。
7.用餐完毕,最好帮主人一起收拾餐桌;即使对方不让帮忙,也要有这个举动,表示感谢。
8.接打电话,第一句要说“你好”,话说完毕,让对方先挂电话;如果对方让你先挂,说过“再见”后,停顿3秒再挂。
9.别人为你添茶、倒水或提供服务时,一定要欠身坐起或用手扶扶杯子,以示尊重。
10.看别人手机照片或电脑等其他物品,未经允许,不要往下翻动。
11.公共场合,少吃猪手、骨头、鸡爪等大骨头类食物。尤其是女孩子,龇牙咧嘴啃东西的样子,实在不好看。
12.对人友善,时刻保持微笑。这是世界通行证,不分国界,不需翻译,永不过时。
一、帮助后进生重新审视自己
要增强差生的自信心, 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 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就一定能作出比较突出的成绩, 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帮助他们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 用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具体做法是:人人都有好大脑, 里面装的全是宝。为什么我们不去用呢?不去想象呢?想一想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要把自己限制起来, 任你的想象力自由驰骋。此时你单独一人, 没有人在旁边训斥你, 嘲讽你。3年、6年、10年、20年、30年以后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希望有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你住着什么样的房子?不要顾忌现在的情况, 以前的失败, 过去的生活, 家庭的环境, 学习的成绩, 忘记你的一切。从现在开始, 你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要实现你的伟大梦想比你想象中要容易得多。知道未来想做的事请, 描述出自己在不久的将来的形象, 这样做的突出优点是给你的短期目标注入了活力。
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 记下你想如何安排你的一生。尽可能把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 你想从事什么工作?你将来赚到钱想怎么孝敬老人?3年后, 6年后, 10年后, 20年后, 30年后呢?你希望自己从事什么专业?你想有什么样的工作?你想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你想交什么样的朋友?旅游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吗?假期你想做点什么呢?你的家庭生活呢?
尽可能地记下所有细节, 这样描述你的生活才能塑造你的命运。实际上, 这样的梦想能够给你下意识进行积极的编程。你的脑海里充满形象, 这些形象有可能真正的变为现实。这样做的优点是你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成为自己生活的建筑师。
长期目标会变成你成长中的方向, 简化你所面临的众多选择。有些选择有时难以定夺,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幸福度过自己的一生, 就很难证明每一天每一件细小的决定是否正确, 这些决定是否给你的行动和思想赋予意义, 是否是你伟大计划的一部分。那些不知道如何幸福度过一生的人, 不能描绘未来的人, 不可能塑造出一个符合他们愿望的未来, 自然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些人就像没有指南针的船在大海中漫无方向, 四处漂泊。
二、充分尊重和欣赏学生, 使他们摆脱自卑
教师的态度, 周围人的关心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学习差, 在学校他们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教师的嫌弃;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感情上常常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自我感觉是班级中的“黑人公民”。要消除这种隔阂和对立, 重要的秘诀就在于体贴后进生。教师首先要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完整的个性和人格尊严。这种尊重要发自内心, 使后进生从教师的目光、表情、语言、举止中真正感受到尊重和关心。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一种互相尊重, 互相依赖的亲密真挚的情感关系, 教师热切的期望、成功的激励才能通过这条情感的纽带源源不断地输入他们心中, 促使他们战胜自卑, 增强信心, 启动成功的“内动力”。每天在内心宣誓:天空无界, 想象无限, 人比山高, 脚比路长。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知荣辱, 有善心, 会节制, 爱清洁, 懂礼貌, 善言语, 快行动, 树自信, 学智慧, 勇向前, 不后退, 共成长的人。从今天起, 我要开始新的一天。今天, 我重新来到校园。我生长在知识园中, 园内的知识任我享用。我要从学校学到专长和智慧, 充实我的人生, 改变我的命运。
三、建立激励性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一生幸福成长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智力因素并不主要, 学生中的智力区别并不大,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周围人群的评价。师长尤其是教师往往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 教师的目光像太阳, 照在哪里哪里亮。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积极肯定的, 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一般就要好一些, 从而对其取得成功的自信也相对就要强一些。相反, 如果所获得的评价多是消极、否定的, 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因此, 教师要多表扬、鼓励, 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充分肯定其取得的点滴进步, 以点燃其心中的理想之火, 使他们懂得,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自己的命运也是由你自己掌握的, 告诉自己, 人不同于其他物种,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特权———选择权。
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幸福
(2013年9月29日)
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
黄小锋
关于我校的教师论坛的说明:
建立教师论坛的宗旨:给老师们搭建一个讲坛,让大家都有机会,能够把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的感触、体会和思考和同事们一起分享和交流。
把全校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凝聚起来,共同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不断加强继续学习和钻研,不断提升我们的自身素质,以促进我们学校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希望教师论坛成为我们学习、成长和进步的摇篮,成为展示我们的教育智慧的舞台,成为学校继往开来、不断创造新奇迹的动力和源泉,成为承载我们驶向幸福人生的航船!
本学期第一次“教师论坛”发言的题目:教育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提纲:
前言:既然是教师论坛,个人把平时的学习、实践、反思、体会、感悟,畅所欲言,当中难免失偏颇,请老师们批评指正,同时一些个人的一些原创的观点也让时间、让实践再去检验吧。
1、关于“教育”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和人性境界的提升,是使人成为人的教化活动。教育意味着觉解,意味着善。“教育”是“通过知识而使人获得到解放”,把人从无知、非理性、习俗、已有的经验、迷信、专制的权威等思想和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教育意味着启蒙。
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讲课、找学生谈话、批改作业„„在学校里,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是教育,生活处处是教育的契机,老师、学校行政领导率先垂范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也是教育,言传不如身教,这应该是更具示范作用的教育。
2、关于“孩子”
我们学校秉承的办学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德育为先、安全为重、教学为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为什么不说:一切为了学生?我以为这是把学生都看作是自己孩子,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高的境界。很不容易做到。
我们先反躬自问:为人父母的你们,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打算怎样好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而且现在也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当中?我想,你们的做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应该可以概括为: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行、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反正就是让孩子全面发展。往俗里讲就是培养好孩子的“健商、情商、智商、财商„„”
反正就是期盼孩子一生幸福。让孩子日后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此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实这就是我校的育人目标:把孩子培养成为品行优、身心健、智能高、富有创新精神、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小公民。
3、幸福的定义——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而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幸福是什么?古今哲人都曾对此做出过精辟论断。
快乐主义幸福观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341年)曾指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
而完善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公元前384年)则表示,幸福除了追求快乐之外,还应追求自我的实现和发挥。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认为,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因意识到实现或接近了自己的目的与理想而引起的精神上的满足感。确切地说,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幸福其实是一种心态,一种感觉,是一个人对生活中幸福元素敏感的捕捉。感觉幸福的人,通常很平和、惬意、淡定、快乐、知足„„通常不会有很多的烦恼、忧愁、愤怒、痛苦、嫉妒„„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通常都很强。简言之,平平安安、身心健康、顺心如意、和谐愉快,是幸福人生的最基本要素。拥有上述这些,孩子们将拥有一生的幸福。当然,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更幸福。教师,享受工作的快乐、成就感、幸福感,享受教育的幸福。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成就感、幸福感,享受求知的幸福。
4、人一生的幸福需要什么——
5、什么是素质
在社会上,素质的一般定义为: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身体的健康程度;以及家族遗传于自己惯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洞察能力,管理能力和智商、情商层次高低以及职业技能
所达级别的综合体现。
定义1:《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 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定义6:“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6、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而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成功素质 ①成功素质1号
持续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未来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学得更好!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个人。学习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学习,处处都有机会。而且在同样的机会之下,每个人的收益也会有极大的不同。刚毕业时大家都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但三年五年下来你一定会发现大家的距离拉开了,究其根本就在于是否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领悟。
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最大的不同也就在于培养你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校园的生活相对丰富得多,老师家长不再每天督促你学习,这就需要培养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不但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自己找机会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失去了学习的权利,学习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学习的方式更是有很多种。现在信息发达了,远程教育、网络大学、自学考试、民办大学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
② 成功素质2号
永不言败、坚忍不拔的意志
有的同学在高考上发挥不理想,没有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心里难免有点失落,其实这只是人生历程中很小的一个失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有不少二类大学的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考上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为自己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辉煌。
③ 成功素质3号 有勇气积极主动承担责任
人才专家惊呼,“拒绝承担个人责任已经成为制约个人职业发展的普遍原因。”如果你要获得成功,必须主动积极地去承担责任。
公司交给你一个任务,你必须积极主动地、千方百计地努力去完成,千万不要到最后告诉上司“我尽力了”。上司要的是结果,是“说到做到”,最好还能给他一点惊喜——“做的比说的好”。任何“做不完”的工作都会有许许多多客观的理由,过程很重要,但结果更重要,所以领导更关心结果。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以下的理由:①难!难?不正好给予了你接受挑战、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吗?做好了这件事,你的能力可能会有大的提升、你的价值也就让上级刮目相看了!②变!情况变了?变是永恒的,你应该随时应变、随需应变,否则,要“人”来干什么?让机器去干好了。③紧?时间不够?关键在于你是否调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你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工作效率是否足够高。④自身水平不够?水平不够?OK,这是唯一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但请注意,如果你要告诉上级这个理由的话,你应该提早一些,10日要完成的事情你不能到了9日才说“我做不了”,你应该给予上级足够的提前量,让他可以安排其他人来做。如果不幸地做错了什么事,应该主动地承担责任。领导最恼火的事就是看到出了问题、但下属都表示“不关我事”。正确的方法是积极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让自己、也让公司在将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请记住,“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同样珍贵”。
④ 成功素质4号 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事业发展中有没有前途,但这种能力无疑是课本上学不到的,有的大学课程里可能会有相关的知识介绍,但要真正掌握这种能力,还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
分享、合作才能使人更快进步,世界冠军是在竞争中产生的。在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中,谁有不懂的地方都会及时得到指点,谁有困难时都有几双真诚的手无私地伸到你的面前——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好?
⑤ 成功素质5号 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
要想赢得尊重、赢得信任,唯一的、最佳的方法就是:真诚。如果你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一个人再努力也会事倍功半;如果周围的人都信任你、支持你,你不想成功都困难,赢得伙伴的信任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当别人有急事的时候你能主动伸出手帮他一把,他会对你感恩一辈子。这样的事例我们听到了许多许多,但真的事到临头的时候大多数人却往往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从今天开始,真诚付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奉献自己的爱心,会让你受益无穷。同时也不要拒绝别人的帮助。能坦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一种自信、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不会辜负他人!
⑥ 成功素质6号 拥有良好的品质
不少HR经理都谈到他们在招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品质,他们认为人的品质决定人生成败!一个人能成就的事业有多大,取决于他的胸怀有多大。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斤斤计较、不取巧、不偷懒,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愿意吃苦,愿意吃亏,这样的人谁都愿意跟他做朋友——机会不就是这样来的吗?先付出再求收获——这种收获将会是大收获。首先你需要展示出你的价值来。
勿以恶小而为之,在日常工作中,有许多机会可以让自己做点小小的坏事,但是这样的人最终都会得不偿失,自毁前程。首先,有一次就可能有两次,小错会演变成大错,迟早会被发现的;其次,做了心中有愧的事,你会心虚、会担忧„„乃至于坐立不安、消化不良、夜不能眠,这样的损失是巨大的,长久下去可能会毁了自己!退一步讲,就算运气够好,这些坏事始终不被发现,这样的人依然逃不掉成为人生失败者的惩罚!隐瞒、虚假、欺骗的人体会不到坦坦荡荡的感觉,也得不到真正同甘共苦的伙伴,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会有人伸出友谊之手。
⑦ 健康的身心。
7、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更应该是对教师、对家长的要求。
每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给他们带来最幸福的感觉的人就是母亲。
我的家庭是个分裂的家,我现在跟着妈妈,从开始,她一个人把我带到萧山,每天都去自己经营小花店里上班,有时我放学了妈妈也很晚来接我,我知道,她一心只想为家和我,到现在,妈妈还是拼命的赚钱,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再从一家到家,在这之间,妈妈奔波了数不清的路,她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动,直到生命之水干涸。
妈妈,你在这数日里总是辛苦到半夜才回家。在我三年级的一个夜晚,妈妈和平常一样,很晚才到家,在妈妈回来之前,我躺在床上看电视,锁住了门,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电视也没关。到了12点左右的时候,妈妈回来了,我已经睡得非常的沉了,我就像一只小猪,抱着枕头,周围除了电视的.声响就没有别的杂音了,妈妈走到我的房前听见电视的声音,以为我还没睡,就开始生气了,叫我马上睡,但是没有我的回应,因为我根本听不见;后来,妈妈叫我开门但是门依然没有打开,接着就敲门,“咚咚咚”“咚咚咚”当时整座楼只有敲门声,电视也没有信号了,这种敲门声我猜想是疲惫不堪的,没有生气的声音,毕竟妈妈也是很晚才回来的,她劳累了一天,在梦中我似乎也听见了这微弱的敲门声,没一声里都有着一种爱。妈妈越来越担心了,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冰雪里的老鼠。妈妈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还以为我被坏人带走了,她越来越急了,嗓子也喊的快哑,手也敲麻了,左邻右舍也被吵醒里整个小区都亮了起来,带上,妈妈的眼睛也哭红了,手也敲的没知觉了,嗓子也还哑了,就只有我没有起来。小姨夫和小姨也被吵醒了,他们一起敲门,叫喊,但是都没有用,最后,妈妈就拿来了菜刀,往门上劈,劈出了一个洞,然后把门打开,妈妈一进去就搂住了我,好像永远都不想拿开。那天晚上,妈妈一夜都没睡。
首先,我很享受网络培训带给我的幸福。在日复一日的细琐工作中,还有机会坐下来聆听他人的教诲,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能彼此间真诚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教学资源,进而重新审视自己从事的教学行为,这就是工作的幸福。
其次多交流才能常进步。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在研修中把自己的心得,研修日志记录下来,让别人读,他人有了自己的收获;我给别人评论,回复或者参与班级研讨和在线研讨,每一次交流都是学习和进步,交流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第三、重实践和反思。我总以为做一个优秀的一线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学生就可以了。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正是教师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一线教学中,我更明白教师的心理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本条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观念和技术的快速更新,教师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经济为主流的社会形势的抨击下,家长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大部分教师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听了专家的讲座,对教师心理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心理素质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是人格的完善和人价值的提升。教师人格作为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一部分,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员所拥有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整合。教师的人格特征蕴蓄于中,形诸于外,在师生相互交往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各方面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素质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学会自我疏压,可以通过和同事聊天,或者是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或者是需求他人的帮助。其实心理健康的体会主要是提升职业幸福感,实现自身价值等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阅读的魅力给予了高度的赞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这些诗句都是很好的例子。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认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法国作家雨果则认为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他还说,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也在一步步地证实这些伟人的说法,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
首先,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写作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就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吸收越充分表达就越贴切,详尽。”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男孩郝亮最大的特点是舌辩群儒,妙笔生花。开展阅读活动以来,他阅读了许多历史古籍,所以,他通晓许多历史知识,往往能语出惊人,是我校有名的小辩论家。女孩赵璐璐博览群书,视书如命,爱阅读首先带给她的就是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她的习作有多篇在《少男少女》杂志上发表,而且多次获得稿酬,是学校甚至武陟县有名的小作家。
阅读不仅为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凝练了他们的语言,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语感,使他们在作文时能正确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所以,对于写作水平差的孩子,用阅读来帮助他们,绝对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我们讲厚积薄发,没有广泛的阅读就谈不上积累,更谈不上薄发。要积累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多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达到郭沫若先生说的:“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钩任歙张。”的写作境界。
其次,爱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的阅读有很多研究,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也说:“它(阅读)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是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美国吉姆·崔利斯著在《朗读手册》中写道:“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爱读书的孩子,因为看的多,读的多,记的多,积累的多,自然要比其他孩子聪明。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从而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变得更加聪明。身边很多个孩子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这句话。一个名叫文博的女孩,虽然年纪不大,但博览群书,不仅学识渊博,拥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她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的。更重要的是,她的自学能力也超强,由于对电脑技术的热爱,她无师自通,学会用电脑设计班级刊物,真了不得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也用她女儿圆圆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前面提到的赵璐璐同学的学习能力也是超出常人,她连续多次在县里的联考中荣获第一的殊荣。
阅读还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知识的学生。具体表现是:一个知识点还没有弄懂,另一个知识点就有开始学习了;刚刚学会这个,那个就已经忘记了。对于这样的,改变目前学习状态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为什么阅读能改变他们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有这样的阐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力力量就越活跃。阅读专家认为阅读是促进神经元链接并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阅读可以把孩子由耳聪目明,提升到心智慧敏的阶段。因此阅读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道:“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大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例,证实了这些说法的正确性。蒙特梭利是一位伟大的幼儿教育专家。她认为,一般的孩子并没有充分发挥潜能,应该让他们有机会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而让孩子们学会阅读就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她悉心调教一群所谓“迟钝”的孩子,帮助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项感官平衡发展,效果非常好,其中有一些孩子最终恢复了正常。
阅读不仅能提高学困生的智力,而且有助于约束他们不良的学习行为,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的课外书,向外通往世界,向内直抵心灵,不仅能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能得到智商、情商的提高和对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更加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当一个孩子爱上阅读,被名著中人物的美好品质深深吸引的时候,他的各种不良行为也在悄悄地改变,因为书中那正确的,具有引导作用的言论以及人物高尚的道德会成为他人生的指示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言行,并使之形成一种自律的能力,渐渐摒除其各种不良的思想和言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学校把“改变始于阅读,终于习惯”作为我们的教育愿景。
阅读能够让亲子关系更和谐融洽。
袁晓峰老师在《为爱出发——亲子阅读开步走》中曾经说过:“你爱你的孩子吗?爱他,就和他一起读书吧!”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局直在《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中也说过:“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的确如上面两位老师所说,阅读不仅能够让孩子长知识,还能够让家庭更和谐,亲子关系更密切。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家长和孩子一起相拥着坐在沙发上,或者把孩子香香软软的小身体抱在怀里,一起翻开一本充满着童趣的书时,不论这个孩子性格多么乖戾,他们都会愿意静心地和父母一起去享受这个快乐而温馨的时刻。再加上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都会让这个时刻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在孩子眼里,他们认为和父母共同见证了,共同了解了的都是最值得骄傲的。通过亲子共读,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无形中跟孩子的心又贴近了许多,亲子关系也就更加融洽和谐了。
一位学生家长曾骄傲地告诉我:自从我开始和孩子一起阅读后,我感觉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我的儿子今年七岁。在以前,他每次放学回家之后,把作业写完了就看电视去了。而我也是在忙完家务之后上上网,或者做些其他的事。前些天,我和儿子商量好,每天晚上八点,我们一起进行亲子共读。儿子欣然同意了。从那以后,每到晚上八点,我们就准时进入“读书时间”。有时候,我们自己看自己的书,有时候,我们一起朗读。还有时候,我们交流读书经验,分享读过的故事。渐渐地,我发现儿子和我的关系更亲密了,完全把我当做一个好朋友了!一个好的阅读行为,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媒介。通过亲子的互动,让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亲密。另外,通过阅读,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知道孩子的感受,并且懂得尊重他。
1、对生命的认识
我们在没有做父母之前,对于生命的认识大多是很自我的。生命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许仅仅只是一种存在,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没有那么重。有了孩子以后,生命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延续。做了父母以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使命感更重了,责任心也更强了。在生命的字典里,没有放弃,只有努力和奋斗,因为我们要用美好的生命陪着孩子走很长很长的路。我们要在这条路上,看着孩子长大,看着孩子成人,看着他成家,看着他生儿育女,如果可以,我们甚至希望看到他儿孙绕膝的样子。
2、对生活的认识
大部人人成年之后,终于摆脱了未成年时的诸多约束,在生活中变得更为释放,不再一定得晚九点睡觉,早七点起床,也不再一定是必须每餐定点吃,餐餐有营养。因为,我们终于自由了,可以对生活做主,熬夜,快餐,应酬。。。。。。感谢孩子,他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重归正常的规律生活。早上你想赖床吗?孩子醒了要让你陪,让你给他穿衣,给他做营养早餐,甚至要带她出去晨练。晚上你想晚归吗?等着你回家陪他玩陪他亲子阅读,孩子等着你带他上床睡觉。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甚至连电视都少看了,电脑游戏也不玩了。每次做这样的事情,还得偷偷摸摸,确定孩子已睡着。但往往哄着孩子睡觉,会连带把我们自己也哄睡过去。
姜店中学姚绍玲
参加工作十三多年了,当了两年的班主任。虽然班主任工作经验不足,但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在悄悄地进步着。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去上班,更确切地说,是去“上学”吧。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但是,我却深深的坚信:我能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
我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生命,有独立思考能力且处于青春期有点叛逆的孩子。我知道,我的一举一动,都会毫无保留地出现在他们的眼中。如果,每天一到校就板着脸,那么,可想而知,学生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的。相反,如果每天你微笑着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学生也会受到你的感染而情绪高涨起来。说实话,能让我思考到这一点的,正是我那曾经令我头疼的学生。我真的应该好好感谢他,正是他毫无保留的真诚,让我认识到,老师的情绪,真的很重要。
这还要从一个月前说起。由于工作紧张,压力很大,许多意想不到的疏忽,造成了对我来说“比较严重的后果”。学生也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违纪学生屡屡出现,好不容易荣获的“流动红旗”也因几个学生的违纪事件而被学校收回。那一段时间的心情,真是糟透了。而事情的转折,就在一个学生犯错误以后„„那天,班里有名的调皮孩子小东又犯错了,本来心情就不好的我,在班里严厉批评了他。其实,现在想想,那也不应该算做错误,那是很多孩子都曾出现过的:他忘了带课本!但由于是小东,他多次违犯学校制度,吸烟、打架„„我的火气一下就被点着了。好家伙,这还了得!上学不带课本,就跟上战场不带枪一样啊!我不仅在班上严厉批评了他,还要求所有的学生,晚上回家在谈心簿上就这件事写一篇文章,来说一说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第二天,谈心簿收上来了,我一篇篇认真阅读、仔细批阅。谈心簿看过大半,大多数学生的观点大体一致,都是批评那个学生,不应该不带课本来上学。我心里暗自高兴,看来大多数学生的观点还是正确有明确的“立场”的。正当我高兴的时候,一篇字迹不太工整却又能看出是认真写的谈心簿,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看了一下名字,也是一个平时在班上特别调皮、令我头痛的孩子。谈心簿是这样写的:“姚老师,今天小东没带课本是一件不好的事,您批评他是对的。但是老师,我下课的时候悄悄地问过他了,他不是故意的,由于爸爸外出打工了,妈妈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他每天自己照顾自己,今天早晨起晚了,他慌慌张张跑到学校,忘了带课本。我觉得既然他不是故意的,您就原谅他吧!另外,您不应该在班里当着那么多的同学批评他。老师,小东是曾经犯过很多错误,但请您忘掉他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吧,摘掉您的有色眼镜,再给他一次机会吧!我们都很希望您每天能笑着跟我们上课,陪我们说话,真的,不信你问问他们„„”谈心簿写到这里,就算完了,后面是他列举的一些学生,也大都是一些平时老调皮,老挨我批评的学生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有点坐立难安了,我陷入了沉思。是啊,自己接手这个班以来,也许我太忙了,忽视了那些渴望笑脸的孩子们的存在,是我失职了。可是,我板着脸是希望孩子们能够遵守各项纪律,能够上课认真听讲,能够„„够了!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那是来自我心灵深处的声音:在你做学生的时候,你有没有忘带过课本?在你上学的时候,你有没有做错过事情?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回忆起了从前。是啊,我上学的时候,也曾经忘带课本,也曾经做错事情。在我临近毕业的时候,也曾经信誓旦旦说过:我一
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把快乐带给我所有的学生!对啊,快乐,把快乐带给所有的学生!当初许下的誓言,怎么一参加工作就全忘了呢?你的学生在你这得到快乐了吗?没有,那么,还等什么?这就给他们快乐吧!
我从沉思中清醒了过来,我决定遵守我曾经的诺言,把快乐带给我的孩子们。我在那篇让我清醒的谈心簿后面,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谢谢你,你是一个充满爱心又真诚的好孩子,是啊!我应该学会遗忘,遗忘你们曾经犯过的错误,摘掉有色眼镜,重新认识你们。老师尊重你的意见,请看老师的行动。
为什么要规划
我们众多的家长,整天除了忙于自己的事业,在家庭事务当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一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有点不公平了。凭什么你们成人就要对我们孩子进行教育?你们成人就完美了吗?如果没有达到完美,你们又有什么资格来教育孩子?是呀,如果我们家长的境界不够高,而又硬要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干涉孩子的成长,那我们家长就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孩子要么被我们家长给限制住了,要么就是口服心不服,阴奉阳违,再者就是直接走向叛逆。我们有了孩子做了家长,并不就意味着我们自身的成长就结束了,就由孩子来接班了。
我主张,人的一生都在成长,都要进行自我教育。我们有了孩子,要对其进行教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不是一个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机械的过程。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相互影响的过程,我更愿意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成长的过程。有家长陪伴的童年才是完整的童年,有童真陪伴的人生才是圆满的人生。陪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心灵成长的历程。当我们家长真正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因此,我的题目不是《孩子一生的教育规划》,而是《孩子一生的成长规划》。
孩子的成长一定要规划吗?也许大多数家长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在心中都有一定的目标。孩子要上小学了,众多的家长朋友只要有条件的都在给自己的孩子择校,择班,择老师,都想为自家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往近一点说,家长们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往远一点说,就到了高考了,考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后呢,基本逃脱不掉“放羊—娶妻—生娃—放羊”这种生活逻辑。其实每位家长的心中都有一系列美好的愿望。这算不算规划呢?严格的来说,这真不能算是规划。规划应当是对各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的长远的计划。规划一旦制定出来就要严格执行,当然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修正。
现在每个城市都有规划局,然而以前没有。所以现在要进行旧城改造。天天在拆迁,到处在修路。刚刚修好的公路要挖开下管道,以至于造成交通堵塞。这都是因为以前没有规划好。同样道理,孩子小的时候,不对其人生进行规划,长大以后就要在脑袋里面经常挖马路,那个时候就太麻烦了。我们可以对孩子的成长进行修正,但是孩子的成长是一刻也不停止的。当我们有所感悟的时候,孩子已经错过了成长的敏感期或者关键期。
因此,孩子的成长一定要规划。这个规划的期限要多长呢?为了避免中间走弯路,我把规划的期限定位于孩子的一生。
规划目标
既是规划,就要有目标。我把规划目标定位于一生的幸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幸福体验,更要帮助孩子最终收获圆满的幸福人生。我们既不牺牲当下的幸福去博取最终的幸福,也不要贪恋当下的幸福而放松对终极目标的追求。由一串串当下的幸福积淀起来的幸福集合才是圆满的幸福。那如何来定位幸福呢?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相对持久连续的。拥有持续幸福的人必定拥有善良宁静的心灵。而持续的幸福必然来自不断的成长的喜悦以及事业的成就。当然你用你的成就为周围的人或者为社会作出贡献,得到外界的认可,会进一步增强你的幸福感。那么我们可以把幸福定位于学业、事业的成长与心灵的成长。学业事业与心灵的成长体现为人的才干和教养。才干不足,教养有余,或可幸福。才干有余,教养不足,谈何幸福。才干不足,教养缺失,终至不幸。只有才干与教养兼备者,人生方可功德圆满。
关注心灵成长
我们家长往往过度关注孩子学业的成长,而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成长。过度关注学业必有牺牲当下幸福博取最终幸福的嫌疑。孩子学得疲惫,家长陪得辛苦。孩子上一年级了,我们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赋予了孩子同样的目标,那就是考大学。我们家长全程辅导,所以孩子的成绩基本上都是优秀。可是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课程难度和量的加大,很多孩子就会疲于应付,顾此失彼,于是就产生了少部分的优秀生、后进生和大部分的中间生。到了初中,还会进一步分化。初中毕业,优秀生以及还有升学希望的孩子上了高中。高
考结束,终见分晓。孩子们这一路跑下来,参加的其实是一场淘汰赛,有的在小学就已被否定,有的在初中遭到淘汰,那些坚持到终点的最终还是有一半左右被淘汰。那些考上大学的孩子呢,今后还要面临各种选拔与淘汰,又有谁会保证一直不被淘汰而最终胜出?在这种体制下被淘汰下来的孩子们心灵上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失败的阴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个班的孩子,他们受到完全一样的学校教育,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距呢?的究其原因,还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智力因素,也不仅仅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心灵成长的缺失。那些被分数打败了的孩子们,也想通过别的舞台找回自信。但是,我们的学校、家庭与社会给孩子们提供的舞台太少了。幼小的心灵,又怎么能经得起洪流的冲击?
学校教育一般立足于当下这个阶段,小学有小学任务,中学有中学目标,家长规划的应该是孩子一生;学校关注的是整体,而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个体,家长应该是孩子生命幸福的守护者;应该是孩子成才战略规划的协同者;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者。
唤醒生命内力
我们观察真正优秀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他们在精神上是自立自强的,学习与做事是主动的,不需要监督或者催促的。这种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完全是孩子内在生命力觉醒的结果。其实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且称之为生命内力。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唤醒孩子的生命内力,或者称之为生命内力的觉醒。内力觉醒的人是个什么样子呢?历史上那些为人类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可以算是内力觉醒的典范。但凡积极上进、自立自强、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内力觉醒的人。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的反观我们的孩子们正在接受怎样的教育。择校、陪读、学区房,这几个近几年来诞生的新名词更进一步彰显出分数对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中国的高房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学校教育拉升起来的。当我们的教育目标被剥离的只剩下分数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被应试教育绑架了。当然,我们都在努力的进行教育改革,都在努力的实施素质教育,但最终还是都要接受考分的检验。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有的家长会说,那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我们家长无能为力。但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家长,我们绝不能置身局外,因为那是我们的孩子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啊!我们家长是完全可以影响孩子学校和班级的办学方向的。家长们都盯着分数,老师自然要首抓分数了。
被应试教育绑架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在接受着痛苦的煎熬。学生学得苦,家长陪的累。老师更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丝毫不敢松懈。在努力争取金榜题名的道路上,12年的苦读,孩子们幸福的童年被严重的透支。孩子们的课余时间都被各种作业、特长班、补习班无情的瓜分了。被严重剥夺了成长自主权的孩子们又如何能够唤醒自己的生命内力?
我们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却搞不清楚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有人说是受几千年来形成的“学优则仕”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所致。但是古人学的是什么呢?是《四书》、《五经》,这些学习内容恰恰是旨在唤醒生命内力的课程。我们的孩子现在学习的课程虽然也逐步的回归了一些国学经典,并加入了一些国外的经典,但都是节选,始终没有一门系统的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课程。孩子们的课程主要还是离不开知识为主的价值取向。这或许是受“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观点的影响所致。我们的教育在追求知识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在这条路上疲于奔命,无暇思考,所以我们没有意识到生命内力才是最强悍的力量。归还自主权
在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言:“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眼下,教师几乎蜕变成塑造分数的工程师了。内力觉醒源自心灵的成长。孩子心灵成长的主阵地离不开家庭。孩子在学校已经忙了一整天的学业了,回到家里,你再跟他提学习,孩子会情愿吗?孩子在学校被学习捆绑着,到了家里再继续捆绑,哪里还有自主探索与发展的空间?心灵的成长主要靠孩子的内心感悟,而不是理论的灌输,更不是作业与习题。我们家长总是乐此不疲的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很多时候,其实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总有一天,孩子要离开我们,家长就会无所事事了,但始终放心不下孩子,还要为她做这做那。有的孩子会因为缺乏生活常识与生存能力而倍受打击,有的孩子会因为不能自立而羞愧难当。这时候,孩子
会反过来抱怨家长:为什么不早教会我独立生活?那我们家长就始终抱有愧疚感,继续为孩子考虑一切。当然,也有少数的孩子,经历了一系列磨练,最终内力觉醒,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人。那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放开手脚,让孩子经历各种历练呢?
上帝把孩子交给我们,同时也赋予我们家长一份使命:不是让我们把孩子牢牢地拴在身边,而是要把孩子塑造成自立自强的人并交给社会。既然有这份使命,那么孩子十岁就可以学会的生活本领,为什么非要等到二十岁才教给他?我们家长对孩子生活上包办,学业上控制,恰恰剥夺了孩子心灵成长的权利。因此,要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就要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还给孩子生活的自主权。
方法与策略
把孩子解放出来了,然后做什么来促进孩子的心灵成长呢?梳理了一番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
2、旅游探险
3、阅读
4、亲子交流
5、集体活动
《三维礼仪 成就一生》(课程大纲)
——主讲:范琳姬
课程主旨
—— 维美 惟思 唯一
主要内容
★ 针对个人形象 谈吐 气质的提炼 ★ 拜访客户时如何着装得体 ★ 演讲时如何落落大方 ★ 与外宾打交道时如何彬彬有礼
课程大纲
【打造维美——外在修炼篇】(1-3小时) 优雅职场女士 沉稳职场绅士 完美姿态(女士) 完美姿态(男士)
【铸就惟思——外在修炼篇】(1-3小时) 职场应聘需知
范琳姬——商务时尚礼仪培训专家
安然离职要诀
绝佳印象(微笑 眼神…) 引领接待(车 电梯 推拉门) 递接物品(名片 剪刀) 语言的规范
尊重对方的 4 个禁忌 表达方式的 5 个不问
商务接待(中式餐饮)(1个小时)
餐厅宴会(餐桌排位与禁忌)客户接待(细节涵养)商务洽谈(细节事项)商业剪彩 位次总则
附:八大菜系(渊源与盛行)(1个小时)
中国十大名茶(品茗龙井茶与泡法)商务应酬最好的交际——舞会事项 电话礼仪(1个小时)
座机接听要点 注意事项 移动电话(短信) 现行会面礼仪
范琳姬——商务时尚礼仪培训专家
拱手礼(古礼)吻手礼(贵族礼节)亲吻礼 挥手礼 贴面礼 鞠躬礼 挥手礼 握手礼 礼的规范
送礼需知(1个小时)自助餐礼仪 西餐礼仪(1个小时)附:辨识/品味咖啡(1-2个小时)
认识洋酒 红葡萄酒的优雅 白葡萄酒的玩味
【成就唯一 ——自在修炼篇】(1-3小时) 商务酒会 西式晚宴 着装要点
范琳姬——商务时尚礼仪培训专家
超级名表(1个小时) 最后的战衣——香水 人的思维特点
来自:dearroy1天前 |阅读原文
摘自李开复某次演讲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自己做父母的一些感受。刚才主持人谈到我写给我女儿的一封信,就让我从这封信开始谈吧。这封信是今年我送我女儿去读大学的时候,每天早上起来觉得有一些话要跟她说,但是面对面说这么长好像太多了,所以决定用信的方式写给她。当时应该是三天,每天早上五点到六点多,我修改了几次以后,把这封信交到她手中。其实我觉得写信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很多人问我怎么老爱写信,给学生写了七封信,给家长写了一封信,还有给高校写信,还给自己女儿写信,还把它公开出来。为什么要写信?其实我觉得信是比言语、比电话更好的方式,因为你可以想清楚你要传达的是什么理念,而且你可以让这封信长久地留下来、沉淀下来,让女儿以后还可以阅读它。我父亲以前就常写信给我,现在我书房里面还有最珍贵的五六十封我父亲写给我的信,每几年我都会把它们拿出来阅读一下。虽然今天是电子邮件的时代、电话的时代,用写信的方式来传达你深思熟虑的一些想法,让孩子能够永久珍贵地留下怀念和纪念,是一个很不错的渠道。
也有人问我这封信是写给我女儿的,还是给中国的大学生写的?其实我这封信仅仅是为我女儿写的,但是后来我决定把这封信在博客上发表,我认为中国的学生还有中国的父母读了这封信可以有一些启发和帮助。所以在今天新东方发书的会议里,也有我的一封信,如果有想法的话,也可以到我的博客留言。
我今天想讲的是我认为自己做父亲这十多年的一些感受,还有我自己做孩子、做父母的孩子四十多年的感受,有些是从我父母亲那里学到的,有些是从西方的教育中学到。我总结了四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对孩子的成长要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我给我大女儿的那封信里,从她的出生,一直到大学,一直到她在课外活动的表现,小时候乖巧的表现,初生时父女的感情,我没有保留地描述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感情的交流、正面的回馈,给孩子一种感情、一种认可、一种鼓励的做法,这才是让孩子长大的时候需要的一种父母亲应有的态度。但是我也知道很多父母亲,我自己过去也忍不住用惩罚、批评甚至威胁、恐吓的方式教导孩子。但是我们退一步想想,如果是在一个恐吓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一个孩子每天被批评,他长大了可能就潜移默化地认为我们交流不满意就会批评,他可能就会变成很霸道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好就要惩罚,或者被威胁,比如说你不可以哭,再哭我就惩罚你了。在这样的恐惧之下的孩子,为了怕失去父母的爱,非常可怜地怕被处罚,他只有压抑掩藏自己的恐惧,自我否定自己的情感,也许这样的管教之下,你可以管出来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但是很遗憾,他可能也会缺乏自信,他可能也会自觉有罪,他可能也觉得别人无法体谅他的情绪,他也无法体谅他人的情绪,是这样一个非常负面的环境。因为孩子的长大都是潜移默化地受环境所影响,所以这种批评惩罚之下长大的孩子会有很多情感的缺陷和问题。
而且我觉得如果常常惩罚孩子、批评孩子,会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失去自信心,会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当然我也不是说永远不惩罚孩子,但是惩罚孩子的时候,你可以惩罚他,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对道德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责任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千万不可以惩罚的,就是失败。因为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最多的教训就是失败中所得到的。如果从小你就告诉他失败是不好的,他就会开始不承认自己有失败,或者是隐藏自己的失败,甚至会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而且他不会从失败中检讨、成长,所以最好不要惩罚,尤其不要惩罚失败。
相对来说,我们应该给他更多的鼓励和肯定。我11岁刚到美国的时候,不会讲英文,几乎
是没有任何值得夸奖的孩子,但是美国的教育环境就是非常奖励你的优点,而不去批评你的缺点。我非常清晰地记得,我进入学校的时候,校长就牺牲了自己午餐的时间来教我英语。我也非常清晰的记得,当有一次老师说1/7是多少的时候,我虽然英文不好,但是我很快地答出这个答案,老师说你数学真好,同学也说你数学真好,你是数学天才。我虽然不是数学天才,但是在这样的鼓励下,我几乎认为自己是数学天才,而且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美国有一个研究告诉我们,针对18个学生的实验,在很多课堂里有18个学生,每个课堂里随机挑一个学生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鼓励这个孩子,告诉他说你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你是最有光明的未来的,常常给他最多正面的评价,然后多年以后,他们再衡量,发现这18个里面那一个最常被夸奖的孩子,最后平均起来,真的比其他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这个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并不见得是真正的优秀。所以这告诉我们人需要有正面的回馈,才会刺激他学习的欲望。所以对孩子来说,我们要鼓励他,无论是像1/7的回答正确,还是这18个孩子随即被调出来的夸奖,我们会看到鼓励的作用。
如果书读得不好怎么办呢?当时我记得我的数据很好,但是我的美国历史很糟,但是我记得老师当时没有打击我,也没有惩罚我,反而他告诉我,你可以回家去做你的历史考试,我让你翻字典,让你用三个小时、五个小时来做别人用一个小时的考试,因为你英文不好,但是我相信你不会去偷看书。所以这句话对我的鼓励,老师给我一切的机会,没有批评我,打击我,我一定要把这个做好,反而加强了我要读好这门课的愿望,而且也培养了责任感。因为老师这么信任我,知道我不会打开课本,所以我不会辜负他的希望。他同时给我学习的勇气,也让我有责任感,还让我有了荣誉感。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正面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我记得我教我小女儿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在学校有些孩子对她不好,欺负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她失去了自信。当时我怎么鼓励她的呢?言语的鼓励是不够的,朋友都告诉她,她写得东西都很糟。我说你写点东西吧!7岁的她说要写本自传,她说自传很厚,我不会打字。我说我帮你打。于是她拿来厚厚的纸,一张、两张地编给我,我就当她的打字员。当自传写完了以后,她非常兴奋地给她同学看。“谁说我写得不好,你们谁还能写这么厚啊?”当然还有同学说你7岁写什么自传啊,她说我7岁当然要写自传,我70岁再写哪还记得我7岁做过什么?所以这就是一个例子,从一个被别人说写作不好,一直到要写自传的成长过程。
第二就是多信任、多放权,少严管、少施压。
因为在非常严厉的管理之下长大的孩子,他没有办法独立,父母亲告诉他说,你一定要做一二三四,早上起来把你所有的事情都策划好了,你要做好所有的事情才能吃饭睡觉。这样的孩子也许会听话,但是他失去了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可能没有办法独立。他一旦进了大学,没有人帮他策划,他就迷失了。他无法判断一天的时间应该怎么花,所以这样的严管是适得其反的。而且施压,如果你每天给他很大的压力,孩子在读书、高考种种压力之下,如果再施压,他真的可能会爆炸,会受不了,而且他会非常忧虑,“如果我做不到,父母亲不满意怎么办?”这些都是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从小就要完全放权,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要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我们会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这是一个逐渐放权的过程。我知道很多父母亲还在想我为了他好,才要去管他,我知道你会这些说,但是我给你四个理由,不应该太管他而不放权。
第一,你可能不懂这一代,你并不像你的孩子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二,如果你帮他做了太多的决定,反而让他觉得父母做的决定,这不是我的决定,我弃权了,我不必负责任。
第三,如果你做了太多的管教,可能他自己已经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常常在大学演讲的时候,学生就举手说,你总告诉我们要追
随自己的心,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你总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兴趣,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如果管得太严,可能就把孩子变成这样的机器。
第四,如果施压增加太多的压力,让他们受冷落。今天我们知道孩子心理的问题,甚至有自杀的问题,想不开的问题,抑郁症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巨大的压力下面造成的,所以父母亲对孩子一定不要太过分地施压,而且应该有解压的责任,我们不但不要施压,而且要解压。如果你去读我给女儿的一封信就会看到我跟女儿在里面写的,我知道我的女儿对成绩非常敏感,虽然我们做父母的从来没有告诉她你一定要得几分,但是她总是觉得自己要得好的成绩,也许是周围的中国孩子让她培养成的,她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跟我们说,大学这么贵,读这个大学我真的要好好读一点成绩。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她,成绩不重要,因为这个孩子已经有责任感了,而且有太深的责任感了,有太大的压力了,所以我在这封信里说了一句话,很多学生说他们很喜欢,这句话就是“成绩只是一个很无聊的分数,它是给那些爱慕虚荣的人拿去炫耀的,或者给那些慵懒的人去畏惧的。”这句话可能不适合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还是要培养责任感的,但是我有必要告诉我女儿,我永远不会刻意地看你的成绩,你只要毕业就可以了。我做到这样的地步,才能尽我父亲的责任,帮她解压,而不是增加她的压力。今天父母亲往往给孩子非常大的压力。最近我也跟大概三四十位青年人沟通,因为在创新工厂,我们给了三四十个offer。非常惊讶的是,有些说我的父亲说应该怎么样,我的母亲说应该怎么样,有的人说我父母亲觉得我应该跟李开复,有的说我父母亲觉得我应该在上海工作。我说:“这是你父母亲的决定还是你自己的决定?”后来我就很无奈了,我说:“我来跟你的父母亲沟通一下好了。”他说对不起,我的父母亲不会用Email。我就奇怪了,不会用Email的父母亲,居然告诉孩子应该去哪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但是我还是写了两页的信,给这几位父母亲,也希望他们能够支持他们的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今天的父母亲为孩子好是对的,而且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你对他们做什么还不如他们懂得多,那告诉他们做什么就是害了他们。这封信里我告诉女儿要追随自己的心,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追随自己的兴趣,去尝试很多事情,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点,在你人生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有机会把这些点连在一起,画成一条优美的曲线,不要想得太周密,我选这门课有没有用,我爱什么就学什么。
几个月前女儿问我是学日文还是韩文,我跟她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后来我很后悔,后来我告诉她虽然你的父亲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选。对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四岁多的时候,我告诉父母亲我不要读幼儿园我要读小学。我的父母亲说好,你只要考得上,我就让你学。最后考上了,早读了一年书,这个没有太大意义,但是有意义的是,我不是一个机器,我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是一个自己有决策权力的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了,是一个自己能做决定的人了,是一个能让别人信任的人了。所以在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以后也会相信别人。在放权的环境中长大,他会深具责任感,因为他会感谢,你们信任我,让我做这个决策,我一定会负责任把这个事情做好。你决定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反而适得其反。
第三个给父母的建议是多授渔、少授鱼,多做、少说。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中国的环境,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往往会犯一个比较大的错误,就是会说教,会告诉孩子这个是真理,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你给我背下来。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两三千年前的形式,圣贤讲的话就是要背出来,但是其实21世纪已经不是这样的世纪了,21世纪不是一个黑白的世纪,什么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所以当你教孩子的时候,不要用传道的方法。很小的孩子可以,但是大一点的孩子不可以。这样的学习之下,孩子不懂,而且这件事也不见得是这么黑白分明的,学了反而不见得是对的,而且孩子也失去了判断,因为没有教他为什么,因为是你叫他学了,不是他想学的。所以传
道已经是一个过时的事情。
那解惑呢?孩子想知道什么,父母亲要知道,但是仅仅解惑的孩子仅仅记得父母亲帮助他一件事情,但是并没有真正地懂得。如果要真正地懂得,我给大家的建议是,一定要试着经过互动的学习,让孩子知道没有事情是绝对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可以来看一个问题。说教又会适得其反,你说教之后,孩子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他不认可你,你说的他不同意,他就叛逆了;第二种可能就是,你告诉我,我记得了,我背会了,他就失去了判断力,因为他以后什么都认为你知道真理,但是其实你知道你是不知道的。这样就造成了他失去判断力,又是适得其反。
要教孩子有思想的能力,就是授渔,教他如何钓鱼,教他如何解决问题。在大学中的学习,我总是告诉我的青年同学们,大学中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当你把所有学科的知识全部忘光的时候,那些剩下来沉淀在你心中的,那才是教育的本质,因为那代表一种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从不同观点看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说的互动的学习。
我给女儿的这封信里曾经提到,当你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观点来想它,我鼓励她参加辩论会,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游戏,我鼓励她去辩论她不相信的那一方。比如辩论美国应不应该入侵伊拉克,女儿认为当然不应该了,我说等一等,我希望你考虑一下,去参加辩论的时候,去辩论另外一方,说美国为什么应该入侵伊拉克,我不是做道德和真理的判断,我只是说任何一个决定都有两面性,有道理去支持它,也有道理去反对它。我希望我女儿多想她不自然地想出来的那一面,这样才能理解事情是有两面的,不见得任何一面是对或者是错。当你面对两面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一方面你会知道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另外你知道对方怎么想,你也会辩论得比较好。也会培养你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怎么想。所以要多想不同的观点,不要告诉孩子每一个事情一定是错的,一定是对的。
除了这种所谓的批判式思维之外,我觉得同样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很多父母亲跟孩子说,“你今天怎么了,跟朋友打架了?你再打架,我把你打死。”但是你有没有想到,你这样不是很可笑吗,你叫他不要再暴力,你自己又暴力地对待他?所以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真正凝聚、沉淀在孩子的心中、脑中的是你是怎么做的,而不是你是怎么说的。那些让孩子守时的自己不守时,那些让孩子讲礼貌的自己不讲礼貌,那些让孩子讲诚信自己不讲诚信,让孩子负责自己不负责,那就是没有做到教育。所以在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首先你要做什么样的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要以身作则,因为你的孩子是很聪明的,他随时都在看着你,都在从你的身上学习,如果你只说不练,他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会不相信你真的是要他学习你说的那些话。
在我给女儿的信中我谈到了以诚待人,我谈到多交点朋友,不要要求朋友跟你一样。我也跟他举了自己的例子,我说你看爸爸的几个好朋友,哪一个是跟我一样的人呢,所以不要强求你的朋友是跟你一样嗜好、一样个性的人,只要你真心对他,他真心对你就足够了。但是如果我自己没有做到,我说这句话就没有说服力。
最后一点,多做好朋友,少做严家长。
可能更多的是中国长幼有序,父母亲要有一定的威严。我的父亲虽然是很好的父亲,他是很爱国的,他是极端诚信的,他是非常负责任的,他从每一个角度都是一个模范父亲,但是他从来不跟孩子打成一片,他还是觉得我是长辈,你是孩子,你开了玩笑我也不要笑,我要让你知道长幼有序,对我要尊敬。其实尊敬还是需要的,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在这个时代成长,孩子的心中可能会有很多各种不同的压力,我想你也知道当你孩子面临的问题、面临的困惑、面临的挑战,你不希望他只去咨询他的同学,我相信你还是想要他跟你探讨怎么去解决他的种种困惑。如果你要达到这一点,你一定要得到他的信任,如果他只是觉得我的父亲、母亲是高高在上的长辈,我绝对不能跟他说我爱上了某一个男生,我绝对不能跟他说我跟某一个朋友吵架了。他什么话都不跟你说,慢慢就有了代沟和隔阂,这时候你会说90后我搞不懂他们,其实是你没有放下自己的架子,定了很多规矩,只是认为孩子是你的附属品。这个做法在21世纪已经过时了。
我认为在太多的规矩和框架之下,成长的孩子会很胆小、害怕、保守,希望什么事情都得到你的批准,如果他认为是你的附属品,就不会认为自己是有主权的、有选择权力的孩子,21世纪这样的人很难达到他的潜力,很难在优秀的企业或者学校里脱颖而出,所以我相信你并不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保守、胆小、被动、听话的孩子。这种孩子也许在三五十年前是很受企业欢迎的,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今天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乐观的,是能看到一杯水半满而不是半空的,是能够对父母亲有信任,能彼此倾诉的,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孩子。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我总告诉自己不要有架子,我的孩子常常觉得我的爸爸比较疯狂没有架子,跟我开玩笑,像一个朋友一样,让我有很多话都跟他说,这是我想做的方向和目的。
我也知道今天的90后很多的习惯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让他们来学我们时代的规矩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不能学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他们的。以前我都是用电子邮件的,自从要跟我女儿沟通之后,尤其她上大学之后,我就老用IM,在IM上,我发现她讲的很多话都是奇奇怪怪的,我知道中国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美国也有那么一套,因为她在美国读书,总是讲那种像90后的网络语言,中国也有类似的这种网络语言。我也学着在IM上跟她这样讲,刚开始跟她讲,她觉得好奇怪啊,这么老的人用这种语言跟她讲。但是我前天跟她讲的时候,她说,你还是一个很可爱的爸爸。这就告诉我们,孩子不但愿意,而且非常渴望做我们的朋友,我们也非常需要他们做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信任,希望他们心里有问题能够来咨询我们的。
【礼仪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推荐阅读:
带给彼此的感动作文10-13
家庭带给我的快乐10-07
一本书带给我的启示11-22
带给人正能量的经典语录07-07
小组合作学习带给我的感受09-30
绿萝带给我的启示作文12-01
文言文带给我的启示作文06-01
读书带给我的乐趣作文500字07-15
小升初满分作文:音乐带给我的快乐06-27
把快乐带给朋友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