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随笔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故乡随笔(精选15篇)

故乡随笔 篇1

故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是墙缝中伸出的一截枯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还是缺了一角的院墙在夕阳下斑驳欲倾。

是童年时玩伴的爽朗笑声随着岁月渐行渐远,还是身在异乡的过客在夜幕中委婉叹息。

故乡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是无边夜色中远方的点点灯火,温暖安心

是孤独无助时挚友的嘘寒问暖,踏实贴心

是此起彼伏的蛙声

是一望无垠的田野

是欢声笑语的童年

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故乡随笔 篇2

一、课例回放

《秋思》这首古诗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这组诗词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 二十八个字, 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古诗改写是习作教学的新课题, 是丰富学生习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本堂习作教学课, 我组织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1. 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挑战2004年高考题”, 题目内容为分析张籍的《秋思》, 刚好是学生刚学的古诗, 难度不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好强心, 挑战高考题, 既对古诗进行了复习, 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课堂氛围一下变得精神、刺激。

2. 穿越时空

我设计了一个“时空旅行”的情景, 让学生似曾真实地感受张籍的生活环境, 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对话距离。先让一名男生充当旅行队长, 由他下达旅行命令和任务。飞船起飞后, 再由一名女生担任播音员进行时空播音。悠扬的轻音乐, 美妙的太空旅行图, 再配上思乡内容的女生播音, 学生尽情地享受“时空旅行”的快乐, 初步感悟思乡的情感。飞船到达洛阳, 队长安排时空之旅行程。

3. 感悟诗境

对诗境的感悟是学生习作成功的关键。根据古诗内容我安排了三个场景。场景一:见 (“洛阳城里见秋风”) 。媒体展示洛阳秋景图, 由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探究,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无形中在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 主要是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然后欣赏一段由这句诗改写的美文, 要学生学习别人的改写的方法。场景二:写 (“欲作家书意万重”) 。学生在小组内通过探究完成, 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小组探究后, 全班检查汇报。由场景一的欣赏美文到场景二的小组探究口头改写。场景三:寄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个场景让学生个人完成, 进一步加大难度, 提升能力。并且由上面的说, 变成现在的写, 让学生实现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

4. 学生习作

学生自主习作之前, 听唱歌曲《故乡的云》。这正是一首浓浓的思乡曲。学生在感悟三个场景的基础上听、唱这首歌曲, 思乡的情感和诗人张籍得到共鸣, 为全诗改写奠定了情感基础。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自主习作, 教师辅导困难生。

5. 课堂总结

评价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 也在教给学生总结他们自己的改写方法, 即改写古诗的重要诀窍———走进诗中, 大胆想象。

二、课堂反思

1. 古诗词改写要成为学生经常化的习作形式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精髓之一, 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理解古诗词很重要, 改写古诗词更能深刻感悟诗境, 真正实现学生和文本中诗 (词) 人的对话。改写古诗词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和形式, 要把这个训练坚持下去,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改写水平。

2. 创设情景, 为学生搭建改写的桥梁

古诗词是古代诗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由于年代久远, 社会背景不同, 学生改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的时候, 要很好地创设学习情景。

3. 由易到难、由说到写是改写的重要指导方法

本堂课我觉得自己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 三个场景, 分层感悟, 先易后难, 先说后写, 既遵循了认知规律, 又重视了方法引领。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成功的地方, 如教学第二个场景的时候, 引导小组探究方法不好, 使小组探究不活跃, 汇报结果不太理想。再如教学第三个场景的时候, 由于时间不多, 没有给学生充分写的时间。今后, 一定要给足写的时间, 因为习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

4. 学生充分参与, 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让这堂课变得轻松、活跃、自然, 我让一名男学生担任旅行队长, 让一名女学生担任时空播音员, 让所有学生担任时空成员, 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 取得了良好的课堂参与效果。但是, 我认为这堂课教师的语言有些过多, 从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 自己对写法的指导太过包办, 没有充分信任学生, 没有放手让学生设计自己独具个性的表达形式。

故乡的冬天随笔 篇3

冬天是一年最冷的季节,人们外出都要穿上羊皮袄,翻毛皮鞋,戴上狗皮帽子抵御寒风的侵扰袭。风雪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野趣,丰富了我儿时的生活,雪是孩子们的好伙伴,成了游戏的开场白,小伙伴们常常在飞雪中奔跑,在落雪后堆雪人,打雪仗,不管雪人堆得有多么好,还是多么糟,都会引来大人,孩子们的嬉笑,雪就成了孩子们的游戏中心,在雪地里,追逐着,奔跑着,欢笑着,有时在雪堆里滚骨碌子,还有的大人在旁边打趣,大声鼓励着,吆喝着,,也就更热闹了。雪,总是让人意犹未尽,那时总是小手红肿得像小红萝卜似的才回家,冷并快乐着,因为那时在闭塞的乡村里,只有冬雪才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欢乐。

每到下雪的天气,鸟儿们找不到食物在空中飞来飞去遮天蔽日,场面极为壮观。那一群群上下翻飞的麻雀令我们心里怪痒痒的,总要想法子捕回几只尝鲜,也为人们捕杀提供了最佳时机。捕杀麻雀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在院子里的扫出一片空地,周围撒上莜麦,或其他粮食作为诱饵,上面用草筛罩住,拿一根小木将草筛支撑起来。在草筛的上面放一块石头,以参加草筛的重量,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了,我们就藏在很远的地方轻轻地拉着绳子,默不作声耐心等待着贪吃的鸟儿们早点上钩。

过了一会,不少鸟雀看到粮食,纷纷飞到草筛周围,却不敢上前去吃,大概是冬天不好找食物,这些小鸟好久没有遇到这么多美味佳肴了,食物的诱惑,还是让这些鸟儿放弃了警惕性,不顾一切纷纷飞到草筛下啄食起来,看到时机,猛一拉绳子。木棒倒了,几只鸟儿被罩在草筛下面。好看的找个笼子养起来,在笼子里上串下跳,不吃不喝,没几天都折磨死了。像一般的当场搞死,塞进火炉烤着,大约一小时左右,拨去外面的黑壳,撒上的点盐。在那个时候也没有零食,那滋味至今回味。

那个时代我们村附近野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森林茂密,灌木丛生,野生动物颇多,是天然的狩猎场所。一般人们捕捉野兔,野兔有个怪癖,就是爱走老路,只要不被打扰惊吓,天天来回进出窝都走一条路,日久天长就会踩出一条依稀可辨的小路来,白天到地里侦查好野兔必经之路来,就用细铁丝圈出一些比兔子头稍大的活套来,栓在沙棘树的跟上,到野兔路径的旁边,调整铁丝套的高度使它离地面四五厘米,好让兔子在经过的时候,恰好能把脑袋钻进去,天一黑兔子就出洞觅食了,由于它的眼睛长在脑袋两边对前方的观察力不强,根本注意不到悬在正前方的铁丝套,脑袋一钻进去了就被套牢了,被套住了兔子只知道使劲往前窜,却不懂得往后退一步就海阔天空的道理,结果越挣扎就套的越紧,直到失去知觉,第二天早晨天一亮就去捡兔子好了,运气好的时候一晚上就能套到四五只。由于套兔技术含量低,老少皆能,更有甚着,从不下套,每天早上起来出去捡兔子,一时间狼烟起,辱骂声传来,往往是身强力壮着胜出。

在没有掌握套兔子的技术,一人拿手电,一人拿根棍子,在草地左右烂扫,一旦发现兔子就用手电罩定它,兔子喜欢在有亮光范围内跑,它贪恋一时的光亮就从来不会主动跑到无边黑暗中去,所以一旦被照到就必然逃脱不掉被捕捉的命运,拿棍子的那位能展示一少林棍术。

最有趣的是大雪过后,厚厚的雪掩盖了地面一切标志,白天太阳温暖融化了一层雪花,到了晚上就在表面就结了一层冰,伙伴们大清早起来,就在这层博冰上呼啸着奔跑着,被惊起来兔子惊慌失措拼命奔跑却总认不准一个方向,结果左冲右突就是逃不出伙伴们的联合围捕,最后累得实在跑不动,爬在地上乖乖束脚就擒。野兔拿回家里,在物质贫乏的那个年代,在那个时候人们缺乏环境意识,想着法捕杀各种野生动物资源,概有改善家中膳食结构的意愿,更多的则是从中寻求一种乐趣。

故乡恋歌生活随笔 篇4

那一路的花朵,天真的情感,无忧无虑的虫鸣,清脆的鸟语,都随着三十多年的风尘渐行渐远了吗?

无法复制,生活继续。在某一个断章处,我们躺在坡地上任由风吹,小花在风中摇曳,一只蜜蜂来访,一只小鸟飞来又飞去,消失重现,我们捡起一粒石子,投入池塘,稍纵即逝的波痕隐匿一段童年的欢乐。诗意地生活,无法复制,粗糙的物质概念令我们无所适从。摘一片木叶,吹一段曲儿,吆喝一两曲信天儿,让雄浑的大山多些回想,放飞的梦越飞越远,浮燥的心何时才能享受一滴泪珠的晶莹?

我没完没了的埋怨是一段导火索,很容易就将自己引爆,你甘甜的泉水无法替代的.浦乳,羞愧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骑在摩托车上,脑中忽然想到无法复制。一个眼神多么清澈,一双小手多么红润,一分钱的糖果满是诱惑,蝉的鸣唱那就是天赖,让人对自然心存感激。

在一个麦子成熟的季节,汗珠子摔落;在一个玉米狂长的季节,思想拔节,秋风中我们收获,收获中蹦出一只蚂蚱。

无法跨越,我喜欢那山山水水,水有名山也有名,就像黄瓜茹子,我们叫着顺口,甚至山上生长一棵百年老树,我们也殷勤地给它取一名字。

在老寨,我很容易就找出一棵草来,在大栗树,我闭着眼睛就能想起哪儿有一个村落,那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喝着山泉,享受着鸟儿在一个清晨唱歌。诗人周祖平多年前赠予诗集,亲切地称呼小弟,那是同根的暖,在一个季节变得潮湿容易发芽,八十后诗人左绍都,多么青春的面孔,还有杨凤金,在两年前的一个夜晚,相谈甚欢。

怀念故乡散文随笔 篇5

离开家乡已经有很多个年头了,我也走过很多地方,关于故乡的记忆,似乎有很多都已模糊不堪,不论我如何的去思索,始终找不到任何头绪。但无论我走过千山万水,思念像储满了记忆的酒瓶,跌跌撞撞中扑向我的故乡,那里是与我心最近,在梦里依然思念绵长的地方,是我可将一年所受的苦痛遗忘的地方,那里还有我至亲的爹娘。

一个人在异乡流浪,城市的霓虹灯再亮,也照不亮心中对家的那份记忆,照不亮徘徊在深夜中的归乡的路。都市的脚步再快,也冲不淡我的酸楚,冲不淡我的乡愁。闪闪的星星是黑夜的眼睛,常常替我看望我的故乡,故乡,深深的刻在了我的灵魂上,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最后的天堂。我记不起回家的路在哪里?只因不想愁断肠,不敢去回想那一份埋于心底的快乐和忧伤。年少的时光,梦中的风景,多少白雪纷飞的夜晚,留下我欢声笑语的童颜。等我长大,再回去看一眼故乡,却发现这不是我儿时记忆的地方,也不是我落泪的乡。

时光的年轮,一圈又一圈的勾走了我的年华。点点滴滴间,从容地抹去了岁月的过往,不管我走的多远,走的路多长,我终将回到的地方,也是我初生的地方。我知道,我的心再也不走出家乡,永永远远,长长久久停留在我的祖祖辈辈长眠的土地上。

故乡随笔 篇6

一、基调上, 前文温馨欢快, 后文忧郁感伤。

《社戏》主要回忆了“我”在故乡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全文笼罩在一种温馨欢快的基调之中。初到平桥即受优待, 初显“乐土”之淳朴气息;戏前波折, 麻烦迭至却又显得趣味盎然;夏夜行船, 景美而情切;船头看戏, 虽无奈却充满期待;归航偷豆, 更充满着乡情野趣。《故乡》主要通过今昔对比, 叙写了故乡20年前后各方面的变化。小时玩伴闰土以及豆腐西施杨二嫂, 各自前后判若两人。先前美丽富庶的家乡, 如今凋敝苍凉;先前厚道淳朴的乡情, 代之以如今势利自私的世风。一切笼罩在沉重悲凉、压抑郁闷中, 几乎令人窒息。文中虽有光明的尾巴, 水生与宏儿友善、“我”关于希望的憧憬, 但仍令人迷惘, 前路究竟在何方?

二、人物形象上, 前文健康乐观, 后文畸形变态。《

《社戏》主要塑造了双喜、阿发、桂生这一组活泼热情的少年形象, 尤其是双喜的聪明能干、阿发的憨厚无私给人印象深刻。外祖母, 一个善良慈祥的老太太;六一公公, 一位淳朴憨厚、宽容好客的老人, 他们更将淳朴的乡俗民情推向了极致。《故乡》重点塑造了闰土这个形象。少年闰土, 英武高傲、阅历丰富、能干而机敏。20年后, 外貌变得粗陋不堪, 心灵的变化更令人震惊: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卑恭顺从迷信麻木, 对生活悲观绝望。杨二嫂也一样, 当年的豆腐西施, 美丽、大方、热情, 还抱过“我”, 如今却势利、尖刻、庸俗。文中水生与宏儿, 虽不乏活泼机智, 关系亦亲密无间, 即如当年迅哥儿与闰土一般, 但作者有一种隐忧, 未来的水生、宏儿, 难保不会变得如同今日“我”与闰土一样。因此, 文中水生、宏儿, 仍是一组隐性的悲剧形象。而两文中线索性人物“我”, 也仍有很大区别。前文中, “我”———迅哥儿———正当少年, 天真、纯洁、好奇、乐观, 而《故乡》中, 经历了世风洗礼的“我”, 虽是一个良知未泯的正直知识分子, 但面对残酷现实, 在忧郁感伤中又显得有些孤独、迷惘。反差如此之大令人不得不深思个中缘由。

三、艺术手法上, 前文重在烘托铺垫, 后文重在对比映衬。

《社戏》中传神的景物描写尤为出色。夏夜行船, 既展现了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夜景图, 又烘托了“我”的急迫心情, 为社戏的叙写作浓墨铺垫。月下归航, 飘渺的景致与“我”对剧情的揣测, 营造了一种梦幻迷离的艺术氛围。另外, 戏前波折, 虽以叙事为主, 但一波三折的悬念式的叙写, 仍是对社戏的烘托铺垫, 归航偷豆的叙写, 情趣盎然, 弥补了看戏的不足, 亦是对社戏的有力烘托。《故乡》中, 对比手法是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组对比———人物自身今昔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 豆腐西施与中年杨二嫂, “迅哥儿”与“我”;人物间的对比:“我”与闰土 (少年、中年) , “我”与杨二嫂, 水生与宏儿等;环境的对比:幼时美丽的故乡与如今破败的故乡以及今昔民俗乡情, 农村经济状况的对比等。小说的人物性格在对比中得到拓展, 主题在对比中得到深化。

四、主题表现上, 前文重在怀恋颂赞, 后文重在批判揭露。

《社戏》重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恋,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主调是昂扬乐观的, 可谓一曲激情的恋歌。《故乡》重在揭示故乡变化的历史根源, 主题是多元的, 诸如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揭示了人性的扭曲、苦难岁月的轮回, 以及对纯真的人际关系的渴望。其主调是忧郁感伤的, 可谓一曲沉重的悲歌。

随笔作文故乡的旅行 篇7

随笔作文故乡的旅行

二零一一年的深秋,昌平的天气也算仗义,秋高气爽的。

天气虽好,我却有点坐立不安,老北京的文化在时间和距离面前显得有些离散,尤其在昌平这个偏远的地方。深夜,一个念头浮现,夜不能眠,想回老家看看。

翌日黄昏,我踏上回家的旅程,行李很简单,一个包,一本书。在南去的列车上,我有幸拿到一个临近窗口的座位号,这是我四五年间,南来北往,东奔西跑,站多坐少的旅行史上为数甚少的幸运。

终于是走了,在人员混杂的铁皮车厢里、在打牌的吵闹和推销员喊叫中,我是沉默的读者。贾平凹的《活法》在我一字一句的品读下,渐渐地消了它的厚度,而我,渐渐地领略了他的深度。同是一字一句的言语,他的却是这样的细致和灵敏,连常见的民间文化也活灵活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禅思。这算是和大作家对上了话。这话谈的倒也投机,一谈就是首都到中原的长度。

在书页的翻落里,时间也随着翻落。七个小时的精读细品,二十多个话题的犀利探索,我有些混乱了。思维的碰撞让我莫名的陷入长久的思考。郑州到了。

北方的风好像是一路紧跟,我刚出地下通道,它也便到了,不改之前的风格,依旧豪放洒脱。

二哥接人一项不含糊,我们的“好久不见”来得十分顺当。眼下已是晚上十一点,接站的人一如既往的多。我从腕上捋下刻佛的手链,送予二哥,祝他生意顺利一生平安,他更是令我惊讶的递来一张熟悉的卡片,原来,早在我的列车过黄河的`时候,他便帮我买好了返程的车票。

一年多不见,二哥对社会的观察度锐利不减,三言两语就道出这座老城的悲哀:地沟油来袭,举城不食路边摊。哎,我本是奔着文化来的,但似乎是事与愿违!

除却一身的疲惫,在绿城的夜里,我梦着千百年的传说。

这梦终是被吵醒了,帘边的一缕阳光分外刺眼,这觉是没法睡了。美食广场上客人稀稀落落,我们的早餐终于成了家常便饭的那种:一张千层饼饼,两碗小米粥。

在初阳的微醺下,老城区忽是刚睡醒了的样子,没精打采的,脸也没洗的感觉。转角到了CBD商业区,情况大变,像是麦蒂完成了扣篮的瞬间,非常的受看。走过侏罗纪商业区,在手机,电脑,耐克,星巴克的环抱下,霸王龙的骨架高大雄起;穿行在锦绣中原的服装城里,国色天香、水墨丹青的元素竟上了衣衫的双襟;漫步在如意湖的杨柳岸边,国际会展中心在建的标志性高楼如提襟携领般的彰显一座城的品味。

书写故乡散文随笔 篇8

故乡的小路,永远是我记忆的风景;我游乡到哪里,哪里留有我对故乡的眷恋;

故乡,象一颗槐树系着一年四季的成长,就象我日日月月为生活奔波而忙碌的情景;

故乡的田埂上,有我放飞的梦想,春的气息浓的时候,梦之翅膀起飞;

故乡的村头站着我的娘,娘的脸上的皱纹和长长的秀发,让我忆起允奶的儿童时代;

故乡有娘牵挂儿的心声;故乡有我牵挂的远方;

故乡的黑土地上,有我童年的回忆,故乡的田埂上有我收获的喜悦;

故乡有家的温暖,有家乡带给我的快乐;

故乡的小河边,有我对春天的向往,山的一边,有游子望向家园的俊影;

故乡的人,时常想着远在他乡的异子,游子时常系着故乡人和故乡事。

故乡的日月,故乡的清明,故乡的雨露,故乡的村庄,故乡的山山水水不,都是我心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故乡带给我的快乐,是放飞的理想,带给我的心声,是妈妈教会我的歌谣。故乡河源有小鸭子在飞跃进,故乡的路面上,有马蹄子留下脚印,

故乡在游子的眼里,永远是最好的,故乡永远是游子记忆的一面墙,风吹不倒,雨水淹不没;故乡的院前,种着一排排排的杨柳树,象戴着军功章的战士,护守家乡的老人和孩子

故乡的校舍,是我理想的学堂,从识字开始,从写文章开始,从我上完小学到中学,一路跟我同行,一路上教会了我怎样的生活。

《故乡》中的“藏碟案” 篇9

今年9月我又教到这篇文章时, 有个同学问了个这样的问题:杨二嫂在灰堆里发现的十多个碗碟到底是谁藏的?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并没有解决, 我们通常认为, 作者穿插这个叙述是为了表现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市侩嘴脸的, 她为了向“我”的母亲邀功, “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 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 一齐搬回家里去”。至于碗碟究竟是谁藏的并不去深究。因此, 课上我也把它当作一个无关主题的问题忽略了。

课下再读这篇文章, 我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这个看似无关痛痒的问题, 其实在文章里早有伏笔。文章第73段是这样写的:“母亲问他 (闰土) , 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 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 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去。”第75段又有这样几句话:“下午, 他 (闰土) 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 四个椅子, 一副香炉和烛台, 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待我们启程的时候, 他用船来载去。”从这些文字我们发现只有闰土单独去过厨房, 只有闰土有“作案”时间, 也只有闰土提出他要那些草灰, 除此之外, 文中再没有介绍还有谁单独去过厨房。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师, 以短篇小说见长, 每篇的构思都很精巧, 而且写文章用笔一向俭省。他为什么单单详细交代了闰土单独去过厨房, 而且介绍闰土拣了几样东西时, 没有把草灰一并列出, 而是另起一句“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呢?很明显, 鲁迅先生这样安排就是给细心的读者留下伏笔。我这篇文章开头的问题有了答案:碗碟确实是闰土藏的。

闰土竟然会藏碗碟, 那他还是我们所认识的憨厚、麻木、笨拙的闰土吗?他还值得同情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 鲁迅先生写《故乡》意在通过二十年前后的对比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由于受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希望有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个主题就是通过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二十年前闰土天真、活泼、勤劳、勇敢, 二十年后的闰土愚昧、麻木、笨拙。二十年前, 他们可以是无话不谈的好友, 但二十年后他们已经被一声“老爷”隔出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是语言上还是心理上他们已经不可能再像二十年前一样无所顾忌的沟通。其实母亲和“我”早已商定, “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 尽可以送他, 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但闰土毕竟不了解他面前这个“老爷”和“老太太”的真实想法, 所以才有了“藏碟案”。后来东窗事发, 母亲和“我”也都没有去深究这件事情, 但我们却可以推测出闰土这个麻木、笨拙的人这时应该是多么的尴尬。如果说文章56到72是对“我”与闰土之间语言上无法沟通的描写, 那么这个“藏碟案”就是“我”与闰土心理上也再不能心心相映的见证。

书写故乡散文随笔 篇10

遥望,追逐,思索。只为插上梦的翅膀,带着我飞越漆黑,飞越琼楼玉宇,找到梦中的故乡。

轻轻地将手按在异地的手压式水井上,聆听着潺潺水流撞击桶壁的声响,那是一种音乐,也是属于家的情怀与温暖。当一地飞溅的水珠像洒落的眼泪时,冰冷悄悄潜入心底,留下一滩永也淌不动的念家情怀。

远处,路的尽头,是一片桶色的洋溢着温暖的灯光。洋洋洒洒地爬上眼帘,忽然眼眶里涌起一串微热晶莹的思念,故乡的家也曾有一片橘色的灯光呵!

夜风习习,飘来了一阵热闹的蛙鸣,在夜深处的坑洼里,躲着一群孤寂的青蛙。埋藏在记忆底端的水田里,是一群淘气的捕蛙少年,顶着星辰,踩着清风,循着热闹的蛙鸣,追逐着儿时的梦幻。

蛙鸣依旧响起,只是不再富有那种童真的欢愉。

清冷的夜风,将整个面颊包裹得无一丝空隙。微微酸涩的鼻子堵着一团灼热的感情,强逼着从口中发泄,毫无顾忌。

深巷的犬吠,明亮而震撼。曾几何时,那是梦的干扰,多渴望将那声响从耳边轻扫,只留下甜甜的梦境。而此刻,在夜的包裹下的人儿,却几多眷念故乡里的那阵阵犬吠,追寻着家的韵律。

远处,是黑色的流动的夜,带着几许哀怨与寂静,思念充满心扉。

手中揣着薄薄的电话卡,似乎揣着对家的百般牵挂,厚重压得眼泪欲出。

抬头眼望悬挂在黑色苍穹下的星辰,闪烁着的,竟是亲人的脸庞,慈祥而温暖。

故乡的春杂文随笔 篇11

每到三月中下旬,我们总爱去田间地头采摘苜蓿――它也总是最能感知春天的小精灵,大地回暖,它就迫不及待地探探头,好奇地张望这世界,绿油油地点缀大地。我们当然不能错过这时令的美味,迫不及待地采摘回去做凉菜,做苜蓿面;迫不及待地要把整个春天的味道都吞咽进去。那清新的滋味弥漫在舌尖,弥漫进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中,幻化成令人回味的美好回忆。

四月初,看着一棵棵榆树上挂满榆钱,盼着它一点一点长大,盼着跟家人同伴一起采摘共享丰收的喜悦,盼着吃一碗香喷喷的榆钱饭,那种满足,幸福不言而喻,咫尺可得。清明来临,终于一切梦想成真,幸福和满足自然而然,洋溢着春天的味道,人们都沉浸在春天的欢乐里,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将春天永远留在家人心底。

故乡就位于西北偏北――春期很短的地方。即使如此,我早已成为游子,在远方漂泊四年。每到春天,也会为花开遍地,绿树成茵而赞叹不已,但一到时令,总会想起故乡的苜蓿面和榆钱饭;仿佛只有吃到它们,才会真正觉得春天来了。在外漂泊的几年,回来也能尝到它们,却早已没有了春天的味道。忽然会发现,即使春期那么短,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依然珍贵。

如今,远方的游子早已回来,毕业整整有一年了,度过了凄凉的秋天,漫长的冬天,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春天。眼前的春景,春风依旧,可人已不同,春期似乎更短而又显得珍贵。承受着压力,忙于应对未来的工作和事业,偶尔偷闲却发现再也无暇,无心观赏这美景;不过,我依旧还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悠闲地采摘苜蓿和榆钱,悠闲地品尝时令的美味。恰恰正是这时刻才觉得春天来了,让自己疲惫的心灵去体会生活和生命的美好。

故乡就位于西北偏北――一个春期很短的地方。即使这样,忙于工作和生活的我依旧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这些长久积累的经验变为生活的智慧,转变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虽然早已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但春天依旧在。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加雪仿佛让大地一夜间回到了冬天,一阵阵寒风把新绿的榆钱打得枯黄,在枝桠上瑟瑟发抖;一夜之间,满地铺满了杏花花瓣,谁能想像它们才在枝头欢快了几天。望着满地的杏花,枯黄的榆钱,像极了我夏,冬季放假回来后,榆钱风干后的景象。这一刻,我知道故乡的春天快要过去了。

是的,故乡的春天快要过去了。西北的春天多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儿,乍暖还寒本身就是他身上独特的个性。雨雪过后,大地又开始回暖,天气也渐渐热了起来。苜蓿草已碰到脚踝,新韭已郁郁葱葱,站在榆树下,望着枝上依旧枯黄的榆钱,我相信明年春天依旧还会再来,它的生命就如同被砍掉的榆树枝,来年一定会更加繁茂。

故乡就位于西北偏北――一个春期很短的地方。即使这样,大自然依然会给这里的人们馈赠。春天还会再来,它早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里。

故乡的城 篇12

故乡是一座静默的小城, 就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她虽没有江南水乡的绮丽, 也没有大都市灯红酒绿的繁华, 但在悠长岁月中却别有一番风韵。

故乡的城, 静卧于青山绿水之间, 看山含笑, 吟水有情。幽深的黑山谷, 是中国最美的养生大峡谷。这里林木葱郁, 古木参天, 一眼望去, 满目清明。幽长的栈道似乎把人们带回了远古时代, 阳光透过叶隙斑斑点点地滚落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静静流淌, 汇成一汪深潭, 如同母亲的眼, 幽深而沉默。天空中飞鸟掠过, 散落几个清脆的音符, 那是属于故乡的旋律。

故乡的城, 浸透在千年历史中, 见证了秦时明月汉时关。夜郎沧桑, 千年传说赋予了小城神秘的色彩。而抗战时期, 正是这座不起眼的小城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车一车凝聚着劳苦大众血汗与希望的煤被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点燃了华夏儿女心中的星星之火, 点燃了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熊熊烈焰, 点燃了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明灯!现在, 虽然煤已不是人们获取光明的唯一来源, 但这一团温暖的火焰依然在每一个故乡儿女的胸膛里跳动, 引领着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故乡的城, 养育了朴实的一方人, 孕育了淳朴的民风。小城多是异乡人, 他们因为抗日的热情和决心来到这里, 从此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各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故乡人独有的特质:热情、好客, 虽然豪放却依然兴致高雅。有朋自远方来, 泡一杯高山上的雪芽, 坐在垂柳依依的河边, 思绪随香茗的轻烟飘散, 这是故乡人细腻的一面。故乡人爱鱼, 更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来客人了, 大家三五成群地到河边吃烤鱼, 鱼在锅里烤得金黄, 朋友间的友情也随之沸腾, 这是故乡人豪爽的一面。岁月变迁, 不变的, 是故乡人亲切的笑靥。

散文随笔《故乡的冬日》 篇13

五月的一个午后,天空格外的晴朗,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远远望去便会有无尽的遐想。窗外已是满眼绿色,而此时此刻却突然怀念起故乡的冬日来。

向来觉得春是一个比较轻盈的季节,光是它一抹抹葱绿不说,它的风也是轻轻地吹拂着大地,慢慢将整个睡着了的万物吹醒。就连春季里的雨也是温润的细细的,滋润了万物生。而夏似乎是整个春的蓬勃,是春不曾停歇下来的脚步,花开更艳,绿影更浓,只是那一缕缕阳光更加刺眼、灼热,如果说它是春之火热烈燃烧不知否贴切?至于秋,倒像是一个成熟了的春,经过夏的锤炼、洗礼,播种过希望收获着所有,一份欣喜、一份醉意。而说到冬,想必大多数是不喜欢的,尤其是北方的冬极其寒冷,而留在记忆里故乡的冬,却总会升起一丝丝别样情。冬是睡着了的表象,内心是在积蓄,时刻都在装点下一个春梦。据说南方的冬倒是有几分温润,当然那只是文字里读过罢了,我常居于北方是没有发言权的。

岁月流转,想来离开故乡已有三十多年,似乎还是不太喜欢城市的喧嚣,而故乡的水土、草木总是伴随无法抹去的记忆跳跃在眼前,或许只有那时的记忆才会填补城市水泥城堡里的空白。

每年秋收后,故乡的田野似乎变得更加慈祥、宁静了一些。偶有一块地里,还没有来得及被刨挖的秫秸杆,庄稼人不来理会它,它便耐性十足地在秋风中凝望着冬日的身影,仿佛是一道田野里的风景。当仰望一排排南飞的大雁传来声声碎,叫人不免一丝伤感萦怀。而留下来的候鸟—麻雀,倒是有些欢愉地跳跃着,觅到遗落在稻茬上的谷穗便啄食起来。一晃,冬日在不紧不慢中悄悄地来临了。

冬来了,田野静静地卧在那里,想着仿佛是一位疲惫的老人静卧于此。从春天万物复苏,开始播种到秋收万颗它或许是累了,此时冬眠却是极好的休养以待来年。村南头那个水库,早已偷偷结了一层冰,家里大人嘱咐倒是不管的,一群小伙伴早就相约去那里溜冰了。家里条件好或是手巧的孩子,还会拎上一个滑冰车,冬天的水库是孩子们的游乐园。若是一场雪后,便会有一场场雪仗在那里展开。女孩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堆起一个个漂亮的雪人,或有将自己喜爱的红头绳、粉发卡把雪人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一些闲下来的大人,便会寻到一处凿开一个冰窟窿,水桶里收获几条鱼是不屑说的,有时候会合不拢嘴拎着他们满桶的战略品回家,讨他们婆娘的赏。日暮西垂,炊烟袅袅,鱼香飘的老远,玉米饼子的清香一起袭来,那个诱人呀,再来一壶老酒,农家人的欢愉充盈着农家院子。此时,你或许会巴望着有那么一顿美味吧?

故乡的冬日,田野是宁静的,而村庄似乎也肃静了几分。院前的那颗柿子树上还有几只干瘪的柿子已被灰尘染成土灰色,冬日的寒风也没有将它们吹落,摇曳在风里,心里不觉有一丝怜惜在那里荡来荡去。后院的那颗老枣树,早已褪去繁花的外衣,更不需说它的枣花香早已消失在风尘岁月里去了,又或是躲进尘埃里期待明年的芬芳。枝干变得瘦弱许多,倒是午后的阳光可以清晰的透过老枝,日光暖暖的。枝头零星缀着几颗红,已没有当时的红润,想必它也是有呼吸的吧?而每当这个季节,几乎很少听到生产队长派工前“铛、铛、铛”的敲钟声,农闲了。但此时家家户户的男人们也是不得闲,勤劳的男人开始修理自己的农具。女人们或是找一处向阳的地方做针线活、唠家常。上了年纪的老爷爷们,寻得一处向阳的`墙,依墙蹲坐在那里享受冬日的暖阳,黝黑的皮肤、满脸的皱纹只不过是岁月的沧桑,他们也曾经年轻过。是他们祖祖辈辈经营着故乡的水土,饲弄着故乡的一草一木。此时阳光有些懒散,一只小黑狗依在一位老者旁,似乎是懒洋洋地睡着了。城里退休的二叔公悠闲的从老远走来,据说他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呢,精神矍铄的样子。他的那只大黄狗悠闲地跟随着他,见到小黑狗一阵叫唤,待那只小黑狗起来便一同耍去了。本来母亲瘦弱的身体应该也是可以稍加休息的,可是随之而来的还会有一大堆的针线活等着母亲辛劳。母亲从来都是宅在家里有忙不完的活,儿女的衣物、鞋子不用说,还有公婆、小叔子等人一大堆的针线活要赶制。记忆中母亲一直都是辛劳的,而且总是任劳任怨。不久就要春节了,那时候哪个孩子不盼着穿新衣服、新鞋子呢。而今,生活富足了,不管大人小孩的新衣物、新鞋等都随时购置,应该知足了。

春节前,大人们忙于准备年货,而孩子们除了巴望着有一件新衣服或是一双妈妈亲手缝制的布鞋,又或是期盼着会得到五角或是一元的压岁钱,就是满满地期待。而这种期盼,玩疯了就会跑到九霄云外去了。那个时候玩的最多的游戏,不外乎就是夜幕降临捉迷藏了。圆圆的月亮,儿时的月亮是最明亮的,满天的星星闪闪发光,又似乎是一双双眨着的眼睛在俯瞰夜晚的村庄。你藏到柴禾堆里,他或是躲到栅栏门后面,趁着月光和星辉,顺着猜测的藏匿处去找寻,或是失败,再重来。其实,那个时候玩的就是尽兴,结果不重要。一群单纯而快乐着的孩子,彼此给予、分享着快乐。玩累了,也饿了,三五成群就会借着夜色找一僻静之处,点燃柴禾烤红薯吃。你出柴禾,他出红薯,轮回几次,不会有谁计较谁少出了东西,稚嫩的小手黑乎乎地,不一会烤红薯就窜着香被一群人狼吞虎咽下去。谁的家长喊话回家睡觉了,各自才恋恋不舍地奔跑回自己家的宅院。时而会传来一声责怪,那该是谁的家长在埋怨孩子晚归吧,不过紧着着会被一阵狗叫声淹没在夜色里去了。

母亲早已把被褥铺在热炕头,暖暖的。嗅觉敏感的我,闻到一股阳光的味道,暖暖的带着特有的芬芳,想必一定是辛劳的母亲,白天拿去阳光下晾晒了被子。嗅着阳光的味道,感受着母亲的温暖,暖暖甜甜地睡去,不知不觉跌进梦乡。每当想起那冬夜阳光的味道,那味道又何尝不是母亲暖暖的爱的味道呢?

故乡母亲散文随笔:远方 篇14

那一年,那一刻,我终于迫不及待地在母亲痛苦的嚎叫和呻吟中奋力潜泳,穿越漫长和黑暗的时空隧道,向这个陌生的世界报到。这个世界以最隆重的仪式和最灿烂的阳光拥抱我,我却因盲目的光明刺痛双眼不禁大哭,由此奏响了人生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二)

在漫长混沌的十月栖息与等待里,母亲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成了我的一日三餐和无法选择的精神食粮,它们培育了我的每一个点滴的成长与渴望。如今,我已经迅速习惯了母亲对我的焕然一新的喂养方式。母亲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战士,她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却依然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带伤忘我地战斗。她把世界上最稀罕最珍贵最纯正最原始的美食奉献给我,连同她那博大的胸怀,温暖的目光和轻柔的抚爱。我看见了,我感觉到了,母亲每一次艰难和痛苦的挪动中总是伴随着满足的微笑,由衷的安慰,和对我的殷殷期盼,而我却在无意识中必然地变成了对母亲的最彻底和最无耻的掠夺者!!

(三)

慢慢地,慢慢地,在母亲不厌其烦不舍昼夜的教导中,我认识了父亲,认识了其他亲人。而母亲日复一日的叮嘱终于成功酿成了稠稠的唠叨,串联着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不论是在皎洁如银的月光下,还是在阴云密布的夜黑里;不论是在阳光明媚的蓝天下,还是在狂风暴雨的日子里,母亲对我的牵挂是一张密布机关我永远无法逃离的无形之网;母亲对我的期盼是一双装备了精明的迎送我求学的千里眼,而在母亲用艰辛铺垫的宽敞大道上,我稳稳地走过了稚嫩无知的童年、好奇朦胧的少年和自信浪漫的青年。

终于,有一天,在必须转弯的地段邂逅了一位体味相投的非血缘异性,在划破天空和充盈喜悦的祝福声中,我们交易着海量信息和密码,叠加各自的奋斗,再掀波浪,直到筋疲力尽,在天经地义的传承中将自己克隆,让他(她)走在似曾相识的道路上,托付岁月抚养,而我接过前辈馈赠的沧桑、皱纹和白发,再一次打点行装。

(四)

母亲活着的时候,远方,是我心中阳光普照的地方,那里是母亲最温暖的故乡; 而当母亲到达真正的远方的时候,故乡,是离我最近却是我永远不再能够抵达的忧伤。

(五)

终于,有一天,我也用三只脚蹒跚着朝着土黄色的夕阳余晖不紧不慢地走去,听不见自己的脚步声,看不清左右的美风景。夕阳诡异地笑着,我似乎明白了,我艰难地转过身,依稀可见自己的身影数倍长于自己的身体。当走到黑夜的幕布拉下,身影合二为一,正点的闹钟停摆,关于我的戏剧上演,一群人将七嘴八舌地猜测封存我的盒子里的微信秘密,而我的灵魂却早已启程,开始撤离我曾经热爱的故乡,朝着远方,作最自由的流浪!

作者:义小焕

故乡的小河 篇15

每年四月, 万物复苏, 小河也一点点脱去了它的冰外套, 带着浓浓的睡意向东流去。当冰面还未完全融化时, 我和小伙伴们就跳到那些残冰上, 捡拾石块去“轰炸”那些缓慢地随波逐流的浮冰, 看谁打得远, 看谁打得准。那种快乐, 永远无法忘怀。

到了六七月, 小河带给我们的快乐就更多了。我们经常拿着筛子去捞小鱼小虾, 收获是很多的。记得还在我很小的时候, 爸爸就把我放在大澡盆里, 顺流而下, 河边的柳条不时地抽打着我们父子俩, 我坐在大澡盆里大喊大叫, 爸爸则站在水里“开船”。后来我学会了游泳, 就不用爸爸保护我了。妈妈洗衣服的时候, 我有时也来帮忙, 一个小背心, 一条毛巾, 往往是等我满脸是肥皂沫的时候, 也没把它们洗干净。

到了九月、十月, 满河都是柳树叶、杨树叶, 好像一只只小船, 载着我无数的梦想, 漂向远方。爸爸会用石块在河里堵一个V字型的坝, 出口处放一个大筛子, 每天早晨我和爸爸都会去那儿, 从筛子里捡回好多大大小小的鱼。

十二月的时候, 小河上冻了。我和小伙伴们就会去小河里打爬犁, 去享受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 光滑的冰面上回荡着我们的笑声。打冰嘎, 一身汗水换来了一天天的好心情。

后来, 我的家从林场搬走了, 我也很少有机会再去亲近它了。可是, 经常在梦里, 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河里嬉戏着……

上一篇:四年级下数学教学总结下一篇:复旦金融经验